在线客服

技能学习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技能学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技能学习计划

篇1

计划干预;护理学生;操作技能;学习行为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技能是护理专业学生(护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从事临床工作的基础[1]。其中,基护试验课课时约占《护理学基础》总课时的3/5,对以知识学习为主的医学生而言是一个学习方法上的挑战[2]。研究表明多数护生具有自主学习意识,但效果不明显,表明其并没有掌握正确的自主学习方式[3]。本研究以HAPA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护生与教师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对护生的技能学习行为进行干预,观察护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知识掌握情况有无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选取某医科大学2014级护理专业2个实验室43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以实验室为单位随机分为试验组(22名)和对照组(21名)。

1.2研究方法

1.2.1计划干预教学方法:本研究以护理本科《护理学基础》技能教学为基础,以CPR操作为例。具体过程如下:①制定计划根据教学安排,教师与学生课前一起制定课堂计划,包括:A、课前准备:A、把全班同学分为4组:1组、2组、3组和4组。B、课堂实施步骤:A由1名护生(自主报名)进行示范并进行解说;B老师、同学进行点评;C同学练习CPR分解步骤及连贯动作;D练习一遍后进行组间的竞赛;E所有人再继续练习。②课堂讲授、示教,包括:讨论课下问题的答案,统一操作标准、技能练习等。1.2.2传统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课堂教师示教、护生操作练习、教师回示教。1.2.3传统教学方法与改革后计划干预教学法的对比:见表1。

1.3评价工具

本研究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采用问卷星APP发放,护生于课后扫描微信二维码填写问卷。问卷内容包括:(1)护生一般资料,包括姓名、学号、性别等。(2)课程参与度:实验课结束后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完成的CPR操作次数。(3)课堂知识掌握情况: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习题。实验课结束测评护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4)一般自我效能[4]: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由Schwarzer等人编制,张建新翻译,共10个项目,测量个体在困难时或遇到挫折时的总体自信心。量表采用Likert4级计分法,1分代表“完全不正确”,2分代表“尚算正确”,3分代表“多数正确”4分代表“完全正确”,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75~0.91。采用该量表分别测量护生上课前、上课后的一般自我效能。(5)期末考试护生技能考试得分:护生期末考试后统计护生技能考试得分。(6)满意度:对同伴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不满意两个选项。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生基本情况及问卷回收情况

采用问卷方式发放及回收问卷,回收问卷43份,有效问卷42份,有效回收率97.67%。试验组男生1名,女生21名,对照组男生1名,女生20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护生课堂参与度比较

试验组护生课堂参与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2组护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对照组正确率明显高于试验组(P<0.5)。见表3。

2.42组护生一般自我效能比较

试验组上课前后自我效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2组护生对同伴满意度

试验组护生对同伴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护生对同伴满意度为95%。

2.62组护生期末考试技能得分情况

2组护生期末护基技能考试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2,P<0.05)。见表5。

3讨论

3.1理论基础

1992年德国心理学家Schwarzer借鉴以往的社会认知学理论,提出了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ealthactionprocessapproach,HAPA),HAPA理论模型融合了连续性理论和阶段性理论中的有关变量,更加关注行为转变的过程和发展阶段,旨在解释和促使个体从有行为意向至外在实际行为的有效转化过程,即人们如何将行为改变的意向转变为实际行动。该理论提出行为计划是对行为的时间、地点等进行安排,是行为意向与行为发起的中介变量,填充了“意向-行为界沟”(intention-behaviorgap),有效促进了行为意向到实际行为的转化。陈永存等[5]将HAPA理论引入大学生的健康行为教育课程,验证该理论对大学生行为和健康校园生活方式的影响。根据HAPA理论自行设计不同体态的学生访谈内容,测量477名大学生的健康行为能力的自我认知及健康行为改变效果。研究结果指出行为计划作为中介变量,可有效促进健康行为的转化,其中意向值(直接和间接作用)达到0.193。个体的健康行为改变的最佳预测因子分别为行为计划和行为意向,学生的行为计划对行为的实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学生制定的行为计划越详尽,健康行为的实施越容易。建构主义理论认为[6],学习过程并非学习者对教师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其不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现实的情境中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去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帮助学习者在学习建构的过程中全面、主动和个性化发展。刘合乙等[7]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护理学导论》教学中,比较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其将护理专业两个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实验组学生临床案例,授课过程分为学生课前准备、课堂讨论、组交叉讨论发言、自我评价及集体总结、上交报告五个步骤,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结果实验组理论成绩、评判性思维能力均优于对照组。教学中采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护生综合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3.2计划干预有助于提高护生课堂参与度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护生课堂参与度高于对照组,提示在行为意向的基础上行计划干预,对护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蔡其飞等[8]将HAPA理论应用与教学领域得出的结论一致。原因可能如下:详细的计划是一项自我调节策略,包含特定情境线索(specificsituationparameters)比如时间、地点、方式(when、where、how)等,可提醒研究对象将行为与某一特定情境联系在一起。本研究中,在护生有“我想掌握CPR技能”意向后,护生与教师共同制定了学习计划。计划内容之一为“下午15∶00的时候我要练习一遍完整的CPR操作”,“下午15∶00”即为一条情境线索,时间到下午15∶00,护生则会按照计划进行操作,即为将行为意向转变为行为。

3.3对照组护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优于试验组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优于试验组,与杨巧菊等[9]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可能原因如下:(1)传统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认真听讲,计划干预教学方法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后,护生未必能快速接受计划干预教学法[10],易导致其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2)如上所述,课堂知识掌握为知识学习行为,而知识学习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本研究干预措施并未重点干预知识学习行为。(3)分析试验组错误答案发现,82.35%的错误答案来源于2015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术指南。此次授课以CPR实验课为例,心肺复苏术指南临床更新较快,护生可利用资源有限,因此护生对于正确答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疑惑性。

3.4试验组护生的自我效能优于对照组

上课试验组护生一般自我效能优于对照组护生。自我效能[11]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某一情境下是否具备能力去操作特定行为的期望,也就是指个人在执行某一特定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程度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自我效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个人经历、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等。试验组护生在课前自我预习CPR技术操作流程,并在课上向其他护生演示,对于演示者而言,其亲身经验对提高自我效能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护生的自我效能;其他护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会认为自己也同样可以完成相应的任务,即通过观察演示者的行为而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此外,护生于课中阐述自己的想法并与他人讨论,获得他人的鼓励,有助于增加护生的自我效能感。2组护生在完成课堂任务时,所负的责任不同,需投入的时间、经历也存在一定差异性,课堂的自我表现也有所不同,因而在上完课后护生的自我效能感会有所差异。

3.5试验组护生的期末技能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

试验组护生期末考试技能成绩高于对照组。原因可能如下:(1)试验组护生在课堂上参与度较高,练习CPR次数较多,对CPR的操作要点、考核要点掌握较为熟练;(2)试验组护生自我效能水平较对照组高,自我效能感与行为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护生提高成绩;(3)试验组护生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获得知识为学习目的,教师以护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能力为目标,对护生实施能力素质的教育。目前HAPA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在国内外不同领域得到验证[12,13],本研究基于HAPA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护生基础护理试验课中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应注意:(1)教师仍是学习行为的主要推动者与监督者,教学改革需有教师在旁指导。(2)将来研究方向可着手于探讨教师对计划干预教学法的干预程度及以何种方式监督课程的进行。(3)计划干预教学法的实施应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经验,以适应护生的学习方式。(4)在今后实施计划干预教学方法使,应将CPR理论课要点内容纳入计划内容中,以提高护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张欣,张颖,刘微,等.对不同学习阶段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96-498.

2谷岩梅,陈海英,韩志敏,等.护理学基础技能试验中异质小组的组织和教学.护士进修杂志,2009,24:509-510.

3何越峰,陈莹,陈波,等.某医科大学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及影响因素.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37:141-143.

4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36-185.

5陈永存,席军,吴淑君.健康教育模式对学生行为改变的实效研究.运动,2012,31:54-55.

6李小芒,戴小红.建构主义理论结合网络辅助系统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16,30:975-977.

7刘合乙,刘以娟,毛靖.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法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13,27:2022-2024.

8蔡其飞,李金凤,曹琪.计划干预在形体教学中对不同锻炼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体育科技,2012,16:73-75.

9杨巧菊,井晓磊,张勇勤,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11,29:2713-2714.

10刘梅.浅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心得体会.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21:170.

篇2

“新知识出现的脚步是如此之快,以至于没有人能跟得上它。” 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许多老师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不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而是简单地模仿,往往效果不佳,半途而废。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

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现在花许多精力研究一节课怎么上好,但许多时候“这节课怎么上好”变成了一件与学生无关的事,即教师面对谁都这样教学。但是,教育学是研究人的学科,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取得成就的重要标志,所以最好的课不仅仅是符合一切教学原则的课、专家认同的课,更应当是适应不同学生需要的课。学生群体有共性的特征,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实施激励文化,每天实施“三个一”工程:即坚持每天找一名学生谈话;坚持每天对学生微笑一次;坚持每天对学生说一句鼓励的话。鼓励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提高。

2. 运用换位教学法激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换位教学法。它是教学的发展趋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途径。让学生当“老师”,教师由一个居高临下、交际距离较远的教师“演员”变成多个形象各异、平等亲近的学生“演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新鲜感和吸引力,因而学会聚精会神地关注学生“老师”讲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加速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沟通和理解,有利于营造宽松、活泼、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当“老师”,为上讲台的学生“老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现实舞台,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获得荣誉感和成就感,而大多数没有上讲台的学生,看到同学上讲台,就产生上讲台讲课的强烈愿望,教师适时给他们提供机会,就能为他们鼓舞斗志,增强信心、激发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二、丰富校本课程

1. 人本化英语

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因此,必须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对人的研究。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等。每个人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换句话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潜能,推进素质教育,恰恰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这也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素质教育的意义。

篇3

1BL-420I信息化集成化信号采集系统概况

集合实验桌、显示器、生物信号系统、信号采集音响、呼吸系统、测温系统、照明系统以及多媒体同步演示系统为一体,储存方便,布局合理。该系统可实时监测实验时的温度、湿度及大气压力等实验环境。实验桌表面能防止酸、碱等腐蚀性液体侵蚀桌面。设备万向脚轮方便移动整个平台,含有滑轮刹车可固定平台,方便移位和固定,放置不受方向位置限制。生物采集系统支持多个实验模块的信号采集与分析,实验数据、报告处理无纸化,具有在线实验报告编辑功能,可协助教师进行实验信息化管理[2]。小动物呼吸机,可用于大小鼠,家兔等多种实验动物,可精确调节潮气量。动物肛温仪适用于大小鼠,自带肛温传感器探头,实时精确测量大小鼠的肛温和环境温度。照明系统内含四个光源从四个方向照明,可调节其亮度和照明方向,可进行部分灯光、全部灯光的开关操作。同步演示系统采用229万有效像素和20倍光学变焦调节控制的高清摄像机,实验中同步全程监控和录制实验过程,同步演示到其他计算机或投影仪,可对于实验教学起到示范和监督的作用。显示器安装在外向机械臂上,可随意调整其角度和位置。系统可以连接HWS0601人体无线生物信号采集器系统性的采集血压、心音、脉搏、呼吸和血氧等人体相关生理信号。专用心电接口采用12导联全导联心电接口,不占用物理采集通道,系统同步显示和记录4个物理采集通道及12导联心电信号,形成16个实时采集通道,同时显示在屏幕上。

2BL-420I信息化集成化信号采集系统在实验教学中的使用体会

四个新建实验室已经全面用于机能实验本科教学,现以综合性实验“家兔急性右心衰竭及其抢救”为例,简述BL-420I信息化集成化信号采集系统的使用体会。

2.1仪器连接

分别连接血压换能器和张力换能器与信息化集成化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前面板的“通道1”“通道2”接口。

2.2系统的设置

1)打开电脑桌面上的软件系统,选择实验模块,自动识别通道。2)打开照明系统,调节其亮度和照明方向。3)调整同步演示系统,同步实验录像在多媒体系统的投影仪上,教师机监控学生机实验场景屏幕。

2.3动物实验

1)称重、麻醉、颈部手术。取一只健康家兔称重,自耳缘静脉注射25%乌拉坦溶液(4mL/kg),调整JR-20无干扰恒温加热兔台,仰位固定于家兔,兔台自带输液架,可悬挂生理盐水输液袋。颈部手术,分离气管、右侧颈外静脉、左侧颈外静脉、左侧颈总动脉,穿线备用。2)耳缘静脉注射0.3%肝素溶液2mL/kg。气管插管用于描记呼吸曲线,右侧颈外静脉插管用于测中心静脉压,左侧颈外静脉用于输液。左侧颈总动脉插管用于描记血压曲线。3)教师操作同步演示系统,可反复演示家兔手术实验操作步骤,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实验过程。

2.4记录实验数据

1)点击“启动视图”中的“快速启动”按钮开始实验,实时记录正常呼吸、血压、心率等数据。2)在“启动视图”中点击“暂停”或“停止”按钮,就可以完成实验的暂停和停止。3)随时保存数据文件,可在“实验数据列表”中打开反演文件,使用双视功能实时查看、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实验结果,最多可以同时打开四个反演文件。

2.5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的复制

自耳缘静脉缓慢注射加热至38℃的液体石蜡0.5mL/kg,待动物呼吸、血压稳定后,以每分钟约5~10mL/kg的速度,快速输入生理盐水,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中心静脉压,血压,心率等各项指标的变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机和学生机可随时互动交流,交换数据和视频,教师可以远程操作学生机,引导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学习讨论,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也可以对学生实验操作过程实时多屏共享。

2.6抢救

将家兔分为三组,分别为不抢救处理组、治疗一组和治疗二组。不抢救处理组家兔死亡后,解剖动物。对治疗一组家兔实施“0.2%去乙酰毛花苷溶液(0.2mL/kg)+1%呋塞米(0.4m/kg)”的处理。对治疗二组家兔实施“对2组家兔实施“1%呋塞米(0.4mL/kg)”的处理。二组治疗组必要时可连接呼吸机气管接口,使用呼吸机。分别记录三组家兔的实验数据,分析对比各组的实验数据。

2.7数据分析与输出

实验结束后,保存实验数据。学生可以直接在系统中提取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可以上传到NEIM-100实验信息管理中心,实验教师则可以对实验报告进行网上批阅和指导,实现无纸化的实验报告过程[3]。

3经验与体会

3.1一体化设计合理

一体化集成设计,外观精美,整体效果好。空间布局合理,实验室整洁。各部分模块化设计,互不影响,方便维护。系统中集成JR-20无干扰恒温加热兔台,控温准确,固定家兔快捷稳定,可降低外界干扰,自带输液架,可记录尿滴。

3.2通道智能识别,显示新的优势

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简化了实验步骤,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当接入智能传感器时,系统自动识别智能传感器的全部信息,用户无需进行定标等操作即可完成传感器的设置。这样学生的操作时间大大缩减,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4]。

3.3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机会

系统既满足实验教学的大规模需要,又满足自主科研创新实验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的科研实验要求,为每一个通道自主配置相应的实验参数,包括采样通道数、采样率、增益、滤波、刺激等参数,进一步拓展科研思维,增加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实验前学生可以从系统中学习关于本次实验的相关知识和仪器使用,还可以在网上实习虚拟实验操作内容,学习资源丰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验过程中,师生间随时随地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实验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

3.4采集分析的实验图形和数据准确稳定

当选择了一个固定实验模块之后,系统自动设置该实验所需的各种参数,实验者开始实验后,迅速直接进入到数据采集状态。系统软件内置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测量功能,可实时对反演数据进行微分、积分、频率直方图、频谱分析、序列密度直方图等运算,也可进行区间测量、心功能参数测量、血流动力学测量、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测量和肺功能测量。系统采集分析的数据可靠性高,受外界干扰很小。尤其心电信号抗干扰能力强,信号稳定[6]。

3.5严谨有序的实验教学环境

摒弃传统的低效的围观式机能实验教学模式,全程录制教师示教和各组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示教过程全程投影仪播放,然后抽取典型的学生视频,大家通过观看视频,讨论总结经验与教训,掌握实验操作步骤的重点和难点,便于改进和提高实验技能[7]。

4小结

BL-420I信息化集成化信号采集系统给机能实验教学过程带来了极大便利,让学生的机能实验学习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机能实验信号采集系统的更新换代。该系统扩展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的多项新的功能,紧贴临床教学,操作简便,功能更加强大与灵活。数据采集和处理结果准确、可靠,能更好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实验数据。除满足原有常规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功能之外,该系统还能够满足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要求,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效果[8]。

参考文献

[1]原宝华,张阳,胡浩.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信息数字化建设与课程整合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9,33(5):559-562.

[2]秦从军,王贞,王颖,等.浅谈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机能学实验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6):202-205.

[3]马建秀,马艳庆,宋雷,等.应用信息化集成化设备提高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质量--以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1(1):75-78.

[4]许燕,汤黎明,陈新焕,等.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医学机能学实验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5):367-369.

[5]王小荣,张玉平,姜华,等.Power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在医学机能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9,15:112-114.

[6]郭健,杨向竹,王青青,等.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的反思[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2):118-120.

篇4

为防止陷入“静态优势刚性”轨迹,集群企业应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使其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所在能级跃迁,提高国际化成功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集群企业具有类似量子纠缠式的关系,决定学习能力共振跃迁,进一步提升动态学习能力。这对集群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成为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集体学习对于集群企业尤为必要。但集群内部和企业间长期的集体学习和知识积累使其被一条式微的技术轨道锁定。集群向外部学习利于持续创新以提升竞争力,外部知识资源对整个集群技术能力有重要意义。集群整体学习能力决定成员企业技术学习的效果,这构成整个集群学习能力增长的基础。成员企业技术能力增长构成了集群技术能力增长的基础(魏江、叶波,2003)。在归纳和总结集群内高位势和低位势企业技术学习动因的基础上,学者认为集群技术学习的基础条件包括知识存量、学习主体和集群内组织的知识协作。影响集群技术学习的内部因素包括知识吸收能力和企业在网络中地位(迟文成,2007)。

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变化阶段分析

集群企业是一个由多个分工协作、资源互补企业组成的系统,系统可能会陷入“静态优势刚性”,内部呈熵增状态,外部负熵流获取较少,系统变为无序,靠衡态而逐渐衰退消亡。获取知识是学习的核心,通过集群内部学习,知识分享,形成并提升同质能力,但可能被一条日趋空心化、无竞争力的轨道锁住。为提升动态学习能力,保持竞争优势,应积极实施集群企业区域化和国际化战略,通过区际和跨网络动态学习获取异质知识。提升异质能力,融合异质和同质信息,不断提升动态学习能力,保持集群的生命力。

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形成阶段、轨迹阶段和提升阶段。集群内部各企业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通过内部学习,形成和提高同质能力。为了积累异质性能力,寻找学习源,向区际间集群企业学习,形成初步异质能力,进而形成初步动态学习能力,它是集群企业进入国际化动态学习轨迹阶段和提升阶段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本地化和区际间集群企业共同努力,提升集群企业异质能力,构建国际化愿望,步入国际化动态学习轨迹,用先进知识反哺本地化、区际间集群企业,循环提升异质能力。步入轨迹后,提高集群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整合能力,消除企业间的高位势和低位势知识能力势差,加强知识扩散作用,加大核心企业对卫星企业的示范作用,减少低位势对高位势的阻力作用,集群内企业逐步形成国际化学习知识场,该实体空间为集群企业提供能量、环境、知识转化工具和实体学习平台等;国际化学习知识场作为虚拟空间,提供汇集创新灵感,便于心智式知识和隐性知识传播,缩短知识源头与归宿主体之间物理距离、心智距离与知识传播半径等平台,使动态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能级分析

集群企业发展经历本地化阶段、区际化阶段和国际化阶段,其中国际化阶段是集群企业的最终归宿。到达国际化阶段需要本源(愿景)、外源(需求)和本质(能力)的共同作用。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的提升(简称激发态)不能一蹴而就,通过初步形成阶段(简称基态)、步入轨迹阶段(简称受微扰态)实现的。经历的不同阶段是自组织过程的结果,具有不同能级,自组织机制决定动态学习能力不同阶段的能级。

本地化集群企业具有开放性、远离平衡态特征,基于协作和竞争产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因避免静态优势刚性、加之区际间吸引这一微小涨落,集群企业进入自组织产生状态,对应动态学习能力形成阶段(基态),处于N=1能级。受随机扰动因素的影响,集群内部拥有国际化愿望和需求的领先企业先实施国际化战略,进入混沌边缘,即自组织临界状态,是系统行为或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区域,该区域既有稳定性,又有创造性,因此又称为“混沌的边缘”。系统能够迅速适应和协调复杂行为,有效地建立适合所处环境的模式(罗文军、顾宝,2006)。其对应的是轨迹阶段(受微扰态),动态学习能力处于N=2能级。在控制参量、巨涨落、蝴蝶效应和役使原理的作用下,系统产生歧化和突变,经突发性和跳跃性反应产生新的状态,集群内部具有国际化愿望、需求和能力的企业与目标国集群企业形成国际化知识学习场,受场力的作用,再次进入歧化和突变状态,对应提升阶段(激发态),动态学习能力处于N=3能级。提升阶段后,集群企业自催化和集群内交叉催化,进入维持鲁棒性状态,提高抗干扰和免疫学习能力(齐德芬等,2008),处于准稳定状态,即N>3能级。

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跃迁模型及条件

集群内企业和企业之间由社会关系网络和互信互惠沉淀的社会资本,使其处于相互吸引状态,该状态类似于卢瑟福原子模型。集群内拥有高位势知识的核心企业率先实施国际化战略,类似带正电的原子核,低位势知识企业类似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与电子相互吸引。在此基础上,提升集群企业动态学习能力,多个企业之间的共同协作和分工,形成错综复杂和缠绕的类似物理学中的“量子纠缠状态”。

“量子纠缠”是指不论两个粒子间距离多远,一个粒子的变化都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现象。量子纠缠关系体现在一个企业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企业,该变化是指企业间“量子态”的变化。产业链中的“量子态”是指企业拥有的“隐性知识”状态。量子纠缠是实现物质量子信息的“隐性传输”,指将原粒子物理特性的信息发向远处另一个粒子,该粒子在接收信息后,成为原粒子的复制品。“隐性传输”表现在企业间有形产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传输(邵昶、李健,2007)。本文定义量子态是指集群企业国际化拥有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状态。量子纠缠是指集群企业经历本地化、区际化、国际化后状态变化对集群内其他企业的影响。量子态隐性传输是指集群企业借助集群特有的特性——社会关系网络延伸能力、社会资本沉淀能力、网络组织优势等,互相传递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即相互之间传递显性知识。知识尤其是异质类的隐性知识,是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提升的核心和宿源。集群企业量子纠缠的目的是借助一方状态影响另一方状态,在实施集群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隐性和显性知识高度融合,最终使显性知识隐性化,完成量子态隐性传输,使能级提升,即由形成状态阶段向提升状态阶段跃迁。

(一)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跃迁模型

图1为基于量子纠缠和量子跃迁的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跃迁模型。初始状态,本地化带正电的集群内核心企业和带负电的企业之间形成量子纠缠态,隐性传输同质类隐性和显性知识。本地化和异地集群内带正、负电的企业相互吸引协作,初步形成区际间联系,通过量子纠缠关系,隐性传输异质类知识和隐性知识,集群企业动态学习能力形成阶段,能力处于N=1能级(Ef)。为实施国际化战略,带正电的集群内领先企业产生国际化愿望,带动带负电的其他企业,在国际化需求的作用下,借助和国外集群企业之间类似松散式契约型的量子纠缠关系,隐性传输异质类国际化显性和隐性知识,步入轨迹阶段,克服静态优势刚性,能力跃迁到N=2能级(Ek)。集群企业借助自身与国外集群企业形成的具有鲁棒性能的“量子纠缠关系”积极融入国际化学习知识场中,跃迁到提升阶段,能力处于N=3能级(Em),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所处能级由N=2级向N=3级循序渐进跃迁。

(二)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跃迁条件

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跃迁表现在各阶段所处能级的跃迁,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需要吸收一定能量来实现。能级的跃迁是循序渐进的,本文构建进入动态学习轨迹阶段所处能级Ek向能级Em跃迁的条件模型。

模型的前提假设:第一,集群内企业和企业之间具有量子纠缠关系,受到含时微扰H`(t)作用产生共振。第二,结合阶段特征,能力所处能级跃迁的含时微扰包括集群内企业和企业之间量子纠缠度、隐性传输量、隐性传输半径、能级和能级间拥有显隐性知识势差、国际化成长内外部环境、国际化能力、国际化需求和国际化愿望。第三,为普朗克常数。第四,外场角频率为ω,本文将其界定为含时微扰因素对能力能级跃迁和量子纠缠状态的影响;原子体系由能级Ek向能级Em跃迁的角频率为ωmk,本文将跃迁角频率定义为学习能力处于不同能级对应的量子纠缠度。第五,本文t代表国际化经验积累能力,hωmk表示能级跃迁需要吸收的能量,将此能量定义为能力提升所克服不同阶段所处能级拥有的显隐性知识势差需要能量,Wkm表示能级跃迁的概率。第六,其他变量均为中介变量,篇幅有限,不予说明。第七,本文假设Ek小于Em。

借鉴量子力学中,量子跃迁几率、黄金规则和共振跃迁模型(陈亚孚等,2006),本文构建的条件模型如下:

集群企业动态学习能力能级跃迁受到含时微扰作用:

(1)

当Ek<Em时:

(2)

结论

由公式(1)可知,ω=+_ωmk时,即含时微扰因素对能力能级跃迁和量子纠缠状态的影响与能力处于不同能级对应的量子纠缠度相等且呈现相反数关系时,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所处能级共振跃迁概率最大,由于π,,Fmk为常量,共振跃迁几率数值最大与集群企业国际化经验积累能力t密切相关。因此,集群企业应在实施国际化战略前,提高集群企业国际化经验的积累能力,进而使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所处能级跃迁。由公式(2)可知,跃迁几率与有关,即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所处能级跃迁需要吸收能量(Ek<Em),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不断攀升所克服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不同阶段所处能级拥有的显隐性知识势差需要能量。这种能量表现为技术创新需要能量。集群企业提高学习、消化、吸收和整合同质类、异质类国际化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能力,使国际化显性知识内隐化,提高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江,叶波.产业集群技术能力增长机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3,21(1)

2.迟文成.产业集群技术学习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罗文军,顾宝.知识创新的自组织机制[J].科学学研究,2006(s2)

篇5

涉海高校;海洋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涉海高校,顾名思义———就是涉及海洋领域教育的高等院校,以培养优秀的海洋人才、振兴中国海洋事业为目标,让中国海员成为国际航海市场的主力军,使中国成为海运大国和海运强国。近年来,我国海员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升,得到了国外船东雇主的广泛好评。但跟海运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一)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识的现状大多数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知识匮乏、中英海洋文化意识淡薄。中国海面幅员辽阔,可是许多学生都错误地认为我国的国土面积仅为960万平方千米陆地,对我国的300万平方千米的海疆知之甚少。英国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中英两国人们在与大海相处的过程中,都产生了大量的能反映出当地的海洋文化的习语、谚语、俚语、文学作品等。可是能准确描述一些中英海洋典故的学生屈指可数;学生普遍对中英海洋风俗、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很欠缺。虽然学生普遍能很好地解释汉语中“海水不可斗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鲤鱼跳龙门”、“鱼米之乡”等的涵义。然而,当被问及英语海洋文化的词汇、习语、谚语、文学作品(如《鲁宾逊漂流记》的创作背景以及反映的精神)等知识时就显得很局促,了解甚少。

(二)涉海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涉海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低下。目前,高校的大学英语课时普遍都被大大削减,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了大班教学,主要上精读和听力课,没有开设写作课和口语课,学生的写作和口语练习只是零星穿插在精读或者听力课中进行。而且,由于目前高考、大学英语四级、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都还没有普遍实行口语考试,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重心还放在英语应试上面。因此,尽管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力度加大,但是由于大班型+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缺乏大量的练习和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延续性的培训,学生很难在口语方面得到专门的训练和提高。尽管学了十来年的英语,学生们对英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英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等仍知之甚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与外国朋友的交际中,要不因有心理障碍而羞于开口说话,要不就是在对话中出现许多偏差、误解、甚至笑话。

二、增强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就必须高度重视海洋文化的研究,大力弘扬先进的海洋文化。何为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与海洋相关的文化,是源于海洋而形成的文化,也就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针对学生中英海洋文化意识存在的问题,涉海高校应提出相应的有效的措施。

(一)增强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差异意识

第一,科学地进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大部分涉海高校的英语课程设置都是前两年安排大学英语公共英语课程,后两年安排专业英语课程。进入大学一年两个学期后,大多数学生都已经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此,第三和第四学期可以给学生安排海洋英语拓展课或选修课。拓展课或者选修课都要以提高学生口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为重点。第二,加强中英海洋文化对比研究。在笔者的拓展课实践过程中,分别给学生教授了《现代海洋英语阅读教程—海洋经济》和《现代海洋英语阅读教程—海洋文化》两本教材。学习内容为:海洋贸易、海上运输、海洋民俗、海洋信仰、海洋文学艺术等。授课方式为:把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让他们去承担不同的单元任务,课后去收集资料,着重对比研究中英海洋经济和文化的不同,课上在一定时间内以PPT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成果,作为教师授课的一个补充。比如,在讲授中英航海历史的时候,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了解到了一方面,东西方海洋文化有着共同的特征:开放性、拓展性和冒险性。中华航海历史上有“郑和精神”、“鉴真精神”、“妈祖精神”等;西方则有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等。另一方面,东西方文化也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海洋文化体现农业性、倡导以和为贵、缺乏海洋战略意识、保守性、有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相反,西方海洋文化的特点主要为:商业性、侵略性和扩张性、有海洋战略意识、原创性和进取性、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拓展课的考核方式为:平时表现论文撰写+闭卷考试。结果显示,学生对这样的拓展课程展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通过对比研究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差异的敏感度。第三,开辟海洋文化的第二课堂,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气氛。首先,学校的橱窗和班级的黑板里可以定期展览一些名人肖像和故事、介绍海洋文化和海洋民俗、展示近期海洋事故和相关法律法规等,以此来营造一种海洋的气氛。其次,学校应该定期邀请海洋专家到校做一些讲座如海洋文化专题史、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海洋人文精神的传播、东西方海洋文化对比研究、我的航海故事等等,学生一定能受益匪浅。再次,学校应当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海洋类的高校可以结盟,互派学生交流学习;通过慕课、微课分享优秀师资、精品课,实现跨校选课、互认学分。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国内的海滨城市参观,了解每个城市不同的海洋民俗文化。

(二)提高涉海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一,结合教材内容,适当渗入中英文化差异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每堂课都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英语文化可能体现在单词、短语、句子和篇章段落中。如单词pigsty表示“狗窝”;短语gobananas表达“发疯;发狂”的含义;句子Loveme,lovemy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中国人的写作习惯是在字里行间去表达作者的意思,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辞”,而西方人更喜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所以文章主题更突出,篇章结构更加清晰。所以,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适时补充增加文化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中英文化差异意识。第二,改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质量。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应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新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质量。影视是传播文化的一个极好的平台。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导入海洋主题电影教学是个值得一试的教学方法。地道通俗的英文电影语言能为学生提供声、图、文并茂、生动而逼真的语言环境,学生能从中想象得到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交际意图,让学生可以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当中来。《海底总动员》、《碧海蓝天》、《海洋》、《海豚湾》、《大白鲨》、《水中生活》、《深海狂鲨》等电影能从不同侧面给学生带来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知识。第三,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在课后练习中,教师应该每一节课都留给学生一部分关于文化方面的作业,要求学生去扩充相关知识。如学完gobananas之后,要求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水果方面的英语短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掌握了theappleofone’seye(掌上明珠),topbanana(大老板),alemon(没有价值的东西)等。第四,定期举行中英文化主题知识竞赛。主题涉及到中英文化差异的各个领域如动物、节日、颜色、姓名、称谓、数字、饮食、禁忌、风俗等,竞赛形式可以是演讲、辩论、表演、答题等。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英语原版书籍阅读小组、英文电影赏析小组、英语诗歌文学小组等;教师带领学生组织各种英文比赛如演讲比赛、配音大赛、戏剧小品大赛、歌唱比赛等。

三、结语

总之,涉海高校作为具有海洋特色的办学单位,理应拥有先进的海洋文化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海洋文化素养。只有提高了学生的海洋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未来的海员们才能出色地完成海洋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篇6

一、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作用

大学生体能训练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其基本运动能力,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的发展及预防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大学生中仍有不少人不能积极参加体能训练,而在参与体能训练的人群中也存在着体能训练不合理、不科学,甚至违反训练规律、原则的问题,也因此而导致了健身效果差、体能素质提高不明显,运动损伤渐增、放弃训练等问题的发生。体能训练计划是实现大学生训练目标和训练过程的规划,是体能训练过程的前提设想和预先安排,对体能训练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类型

大学生通常在校3年以上,可把其在校期间的整个训练期看作一个系统,结合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综合分析,可把体能训练分为总计划、学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

(一)体能训练总计划

体能训练总计划也称体能训练全程计划,是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能训练的总规划、总设计,是体能训练目标实现的预定方案,是学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制定的依据和总体部署,通常包含大学生体能训练总培养目标、大学阶段体能训练的内容、方式等等。

(二)体能训练学年计划

高校体能训练与其它学科教学安排相同,通常以年度作为院校教育过程的基本时间单位。学年训练计划,是对一年体能训练的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是学年体能训练的纲领性规划,对完成体能训练的总计划及实现年度训练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体能训练月计划

体能训练月计划是根据学生本月训练的目标、内容、任务而进行设计的训练方案和规划,在训练目标、内容等要明确,如柔韧、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提高到多大程度或水平,减肥要达到什么效果等等。

(四)体能训练周计划

体能训练周计划是学生每周训练安排的方案。周训练计划在制定上,应以训练内容为核心采取多种形式合理安排,确保各项素质得到有效锻炼。

(五)体能训练日计划

体能训练日计划是上述所有训练计划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日计划分主要包括训练目标、训练方法、训练负荷、训练间歇等方面,日计划尽量考虑年龄、性别及身体机能状态,使得训练计划更具有普适性。

三、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设计策略

训练计划的设计主要包括训练目标、训练方式、负荷安排、注意题四个方面。

(一)训练目标

训练目标是通过系统的体能训练使身体形态、机能、运动成绩及心理素质达到某一预定水平。体能训练总计划的目标要体现远期目标,通常可设定4-6个目标,以体现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学年训练计划通常设定3-5个目标,要注意不同目标间的联系和顺序安排,保证相当比例的学员能够达标;月训练计划要体现近期目标,应考虑训练的可行性及对远期目标实现的可能;周训练计划的目标与当月的体能训练计划目标一致,可根据一周内不同类型的训练设计分目标,如力量训练,第一次训练可安排股四头肌,第二次可安排胸大肌、第三次可安排腰腹肌。日训练计划要体现具体目标,例如当日力量训练的目标肌肉为股四头肌等等。

(二)训练方式

训练方式指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体能素质运用的方法、手段、途径。体能训练总计划在训练方式上重点对本专业学生体能训练的运动方法体系、手段体系、途径等进行整体性设计。学年计划在训练方式上通常根据对应的训练目标大致选择训练方法、手段和途径,但之前应根据学生的FMS测试水平为依据;月计划在健身方式的选取上要根据月训练目标及大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训练条件、环境等确定并及时进行调整;周计划在训练形式选择上应多种多样,避免单一,通过变换具体的训练方法,一方面能更好地达到健身训练效果,另一方面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日训练计划中要对整个训练所涉及的所有的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训练途径进行详细的构思,与当日训练负荷要协调一致。

(三)负荷安排

篇7

一、新生化学实验技能水平现状

我校化学与环境科学系现有环境工程技术、工业分析技术、应用化工技术三个高职专业,生源以辽宁为主,大多来自乡、镇、普通高中。但近些年在大一新生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实验基础差、不懂实验室基本常识、应变能力差;简单仪器不认识、不会用;实验习惯较差等问题比较突出。例如:酒精灯碰翻着火时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的问题如果口头提问学生百分之百都能回答正确,但实际问题出现后,学生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很害怕往后退,也有些学生根本想不到要预先在旁边放一块湿抹布;还有在过滤实验中有些学生甚至把研钵当做蒸发皿来使用;此外由于仪器使用不熟练导致损坏的现象也比较严重。针对以上情况,如果不对新生基础实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就难以做到中学和高职教育阶段化学实验的有效衔接;此外如果不注重标准化、规范化的训练,必然会对后续专业实验的教学工作带来影响。

二、第一学期实验教学改革

新生的实验技能基础薄弱,合理制订第一学期实验课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验衔接教学,既可以弥补学生技能上的缺陷,又可以为后续专业实验的学习提供基础和支撑,为此我们做了以下调整:1.调整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新生入学后最先接触到的实验课是基础化学实验,是由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整合而成,按照高职教育适度、够用的原则,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删减和选择,删去物理化学实验部分,将基础化学实验分为基础化学Ⅰ和基础化学Ⅱ。基础化学Ⅰ第一学期开设,内容选择上突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主要开设服务后续专业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溶液配制技能(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物质的量浓度、体积比等),加热技能(酒精灯、酒精喷灯、恒温磁力加热搅拌器等)、称量技能(托盘天平、电子天平的使用)、物质分离提出技能(过滤、蒸发、萃取、分液、蒸馏等)。其中溶液配制部分增加四课时的计算基础知识讲授,另外考虑到专升本实验技能考试的需要,保留了粗盐提纯的实验,作为中学和大学实验的衔接。第一学期授课内容以仪器规范使用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2.调整实验课学时我校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的制订除第一学期外教学周均为18周,而第一学期由于有新生军训、入学教育等活动,教学周只有16周。此外第一学期开设的公共课学时相对较多,每周26学时中,14学时为公共课,而专业课只能安排12学时,为保证新生能够进行系统而扎实的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基础化学实验Ⅰ每周安排4学时,主要是老师讲授操作要领、示范规范动作、学生学习并实际操作。但要达到操作熟练化、规范化,仅凭课上4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不断练习,不断纠正错误,才能逐步达到。因此,新生每周增加3学时的技能训练课,以学生练习为主,指导老师纠正错误操作,学生也可以相互纠错。3.改变教学方法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第一学期开设的基础化学实验均采取一人一组的形式,试剂公用、仪器专用、单独训练,个别仪器配套数不够时,采用同时开设两个或三个实验项目,学生轮流做的形式,以保证每名学生都能独立操作,避免多人一组的实验中,有些学生有依赖思想和畏惧心理,而只看不做。在实验过程中,以往是教师讲一步、示范一步,整个操作过程讲授完,示范完,再让学生分组练习,老师指导、纠正。这种方式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不能完全掌握,导致学生分组实验时,会不断有学生提出问题,或因操作不当造成仪器损坏。现在任课教师把每种仪器的操作要领进行分解,教师讲一步、示范一步、学生练一步,掌握之后再往下进行,学生便于掌握,老师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4.改革实验考核方式因第一学期开设的基础化学实验Ⅰ,内容是常规化学仪器的操作和使用,目的是锻炼学生扎实的实验基本功和操作技能,满足后续实验教学需求。考核的重点应放在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上,因此,总评成绩按以下方式计算,平时成绩占40%,操作考核占30%,理论考试占20%,技能训练课表现占1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预习报告、实验态度、课堂表现、操作情况、实验习惯、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其中出勤情况除记录事假、病假等外,还要记录学生是否将欠缺的课程补上,因实验课在安排上是几个班级轮流做,如果缺课的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到其他班级学习,按出勤记录。预习报告、实验报告重点考核格式是否规范、项目是否齐全、能否认真书写,而实验数据和结果在新生实验中不做为重点。实验习惯一项重点考核实验过程中实验台面是否清洁、有序,“三废”是否正确处理,是否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清扫工作完成情况及水、电处理情况等。操作考核由教师根据开设的实验进行命题,每个项目都有评分标准,采取现场抽签的方式进行操作,当场打分[1]。由于第一学期是以基本操作为主,理论考核不做为重点,只占总评成绩的20%,采用笔试方式进行,重点考核学生实验安全知识、意外事故的处理、仪器的认知、使用注意事项、简单实验原理等。此外,因新生增加了技能训练课,为保证技能训练课的质量,学生表现也计入了总评成绩。

三、加强思想教育,注重实验过程管理

针对新生实验技能差的实际情况除有计划调整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外,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加强过程管理。高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学习兴趣不浓,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从我们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喜欢实验课胜过理论课,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验课的特殊性,选择现象明显、实用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可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观见习,体验化学实验在生活、生产工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2]。实验过程中要除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师要正确教育引导,严格要求。此外新生入学阶段活动比较多,有可能会影响正常教学工作,但仍需严格落实实验课实施方案,保证实验课课时。新生实验课任课教师的示范作用和责任心也尤为重要,因此需选派基本功扎实,责任感强的教师为新生授课,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严谨自律,一丝不苟,加强实验过程的监督和指导,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操作细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随时作出正确示范。

四、结束语

在高职新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基本操作的训练,通过有计划的进行实验衔接教学基本操作的训练,可以较好的弥补基础实验技能上的欠缺,使学生更快的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9

一、模块化优化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

所谓课程模块,描述的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或是一个内容上及时间上自成一体、带学分、可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元,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模块化教学强调理论教学、实践、练习、研讨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强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基于以上课程模块化的考虑,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见表1)。由于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课程内容打乱后进行重新组合,导致概念和知识点多,各章节之间存在较强的独立性。[2]因此,要合理安排大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二、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要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3]在绪论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本课程的介绍及发展前景和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工作,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建立好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在绪论课上介绍无机和分析化学发展过程及发展前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接着主要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的作用及学习方法和相关考核办法。第二,阐明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能源、材料以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此为载体深入浅出地介绍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三,在专业导论课上强调无机及分析化学是能源化工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能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和将来从事工作奠定基础。第四,通过新生认知见习,让学生在参观相关无机化工企业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利用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解答知识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布置课后课题作业,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查找相关资料完成课程论文作业。

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革新教学方法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革新教学方法能提高教学效果。要面对的教学问题有:课前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主讲教师课堂讲授“动”与“静”结合,活跃课堂气氛;不可彻底忽略传统的板书;进行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相结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4]第一,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模拟化学反应历程,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原子或分子的拆分及重新组合的过程,化抽象概念变为具体事物,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如,Flas制作了各种类型分子杂化轨道(sp,sp2,sp3,dsp2等)的形成过程。第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教学重点、难点,实现人机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本内容。第三,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通过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化工学科竞赛活动是调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课程兴趣的重要举措。[5]第一,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广西各类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坚持开展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第二,为了鼓励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化工年会化工论文竞赛。第三,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开放实验室的研究课题;设立创新实验基金,由学生自由申请,对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学生给予创新基金资助。此外,改革无机化学教学方法,必须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新型的探究性实验,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中能够开发智力、培养良好的实验素养,锻炼自学能力。

五、适应能源化工专业要求方面的改革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理论教学上要求学生掌握能源化学工程基础理论和相关技能。在实践教学上,应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重点和难点,尤其是热力学方面的内容应该重点详细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能源转化及利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为低碳环保使用能源奠定基础。我们针对实践性很强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依据其专业的特点实施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使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能为培养具备高素质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服务。此外,我们还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向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与加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践评价体系的建设中,收集专家评价、教师评价、实习接收单位评价、系(分院)自评、学生评价等信息,做到以评促建。

六、结论

本文针对我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开设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以及适应专业要求方面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总结和探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能为培养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洪晶,杨金保,刘淑,等.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228-229.

[2]孟广波,毕孝国,付洪亮.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145-146.

[3]朱清,李成胜,张征林.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化工时刊,2013(4):49-50.

篇10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科教学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其教学的主要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学习能力是创新和实践的基础。试想一下,不知道怎样学习和思考的人又如何能独立地进行实践和创造呢?

一、化学学习能力的构成和实质

什么是能力,心理学家认为,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个性特征。化学学习能力是在化学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使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并加工和利用信息,从而分析和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策略的定向调节和控制下进行的,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则学习活动的定向和执行环节就不能实现,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因此,构成化学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前两者在后两者的基本导向下内化并结构化、网络化、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个结构就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从学习活动的静态来考查,可以认为是储存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从学习活动的动态来考查,可以认为是学习者进行加工和同化新知识的“先行组织者”,是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它不断同化激活、加工、提取和储存学习对象,使之处于有序的结构化和网络化的状态。因此,化学学习能力的实质就是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化学知识、技能和策略。它不是知识、技能和策略的本省,而是结构化、网络化和程序化的结构系统。只有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知识、技能和策略,才具有稳定的结构功能,才能对学习活动发挥直接稳定的、高水平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二、化学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

化学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化学知识、技能和策略的获得并广泛迁移,从而使它们不断综合化和概括化而实现的。

化学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分层递进的。首先,学生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和策略,知识构成化学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但它不等同于学习能力;然后,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不断地整合,将新的知识技能与原有的知识技能相互作用,内化为结构化、网络化的知识技能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网络化水平是决定学习能力水平高低和发育水平的关键;最后,在解决特定任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运用一定的策略方法,以活动任务和问题为中心,将不同的知识技能进行组块,实现知识、技能和策略方法的融会贯通以及高度网络化和系统化,形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程序化的活动经验结构,这标志着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状态。

三、影响学习能力形成的基本要素

1.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制约化学学习能力发展的心理基础

化学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协调运作是的过程。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也制约着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水平。学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主要由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因素构成,它直接参与认识客观事物的具体操作。非智力因素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活动起动力和调节作用的心理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不可能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化学学习活动是形成化学学习能力的基本条件

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部分构成。内部活动及心理活动,它通过语言、形象、文字和符号对化学学习对象进行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表达等心理活动,以实现化学知识的内化、概括化和系统化。这一活动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外部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学生主体的实践操作性活动,如阅读、谈论、练习、交流、操作、制作、实验等,这种直观的外部操作可以加速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化过程。

外部活动需要有内部活动的参与和支持,二者不可分离。外部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基本心理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外部活动中学生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基本操作、运用、逐步学会获得化学知识的策略,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是化学学习能力的核心成分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所以思维能力是化学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是一种指向问题解决的、间接地、概括的认知过程,概括性是思维的最基本体征,也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正是在获得化学知识技能和策略的基础上,不断概括并内化而形成的。学生通过思维获得的知识概括性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概括性,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也就是说,学习策略具有方法性自我调控两大特征。区别“学会”和“会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学生是否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并根据学习情境做出相应的选择和调整。所以,学习策略在化学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化学学习能力的核心。

四、化学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 努力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察觉到“有目的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一种心理困境,就能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问题情境是思维能力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难度适度”,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知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也最具有启发性,才可驱使学生积极思维,有目的地积极探索。

2. 合理建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结构化、网络化和程序化的知识结构,才能对学习活动发挥直接且稳定的、高水平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认知结构不等同于知识技能的积累,而是要不断的内化,形成一个有清晰逻辑关系的多层次整体。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通过相互谈论和交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和规律尽量与自己已经知道的其他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练习加以认真的思考,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同时又要重视并及时地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不断提高学生头脑中知识的系统化和概括性,使学生构建一个有序而开放的、灵活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发展。

3. 重视培养学习策略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过程,离开了学习策略学习和运用,“学会学习”将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许多学生拥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但因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致使知识的获得和应用常常受阻。

学习策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直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具体方法,即通常所说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又称为认知策略;另一部分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策略,成为元认知策略。所谓“会学”即是学生不仅能对所学对象进行识别、加工、和理解,而且还能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和反省。心理学研究表明,造成学习能力差异的原因并不是他们的知识水平不同,而是他们对学习过程的调控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到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己规划学习的进程,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习能力是人生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不成为时展的落伍者。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校本教学研究的实践形式[J].教学研究,2005(12).

篇11

一、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

关于数字化学习能力的要素,马丁(Martin)等人研究指出,数字化学习能力的三个层次,即:基础、应用和创新[1]。也有学者认为数字化学习能力应包含三个要素:工具性知识和技能、高级知识和技能、应用态度[2]。这是将数字能力通过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映射到教育领域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角度非常独特。本文从数字化学习的三个要素出发,整合上述学者观点,认为数字化学习能力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对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适应与管理能力、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获取与利用能力、对数字化学习方式的运用能力。

1.对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适应与管理能力

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有计算机、网络等设施;有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源;有各种支持网络教与学活动的软件;有多种通讯工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还有辅助学习者学习的各种学习工具。这些设施、资源、工具、软件等都需要学习者有较好的适应能力,采取积极地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数字化学习的效率。

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但是学习者主体性的有效发挥是建立在其良好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哥伦比亚大学徐迪(Di Xu,音译)和莎娜•史密斯•贾加尔斯(Shanna Smith Jaggars)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只有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否则学生的成绩将会下降至少0.3个百分点[3]。因此,学习者要善于管理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自主学习。

2.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获取与利用能力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突出特点是可操作性强,且多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因此学习者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有效地获取与利用数字化的学习资源。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包含三个要点:

(1)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第一,具有操作各种搜索引擎,获取资源的能力;第二,利用各种应用软件,加工处理所获得资源的能力;第三,交流和分享资源,当技术可以很方便地为学生所获取时,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会,也为他们进行通信和协作提供了工具[4]。

(2)对资源的评价与理解能力

数字化资源分布广泛、种类丰富,并不是获得的任意资源都能够进入学习者需要学习的范畴,因此学习者要具有对资源的来源、真实性、有效性结合自身的需求进行评估的能力,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后才考虑应用资源。

(3)利用资源,形成参与社会实践的态度和能力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资源要进入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并与其进行同化或顺应,改造或重组原来的认知图式,才能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学习者要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地使获得的资源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才能内化知识。正如有学者所说:“只有进入实际的运用,信息或者知识,才能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为提升人类的生活品位起到现实的推动作用。否则,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仅仅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5]

3.对数字化学习方式的运用能力

第一,对多媒体学习方式的运用能力,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如何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建构自己的知识意义表达自己独到的思想是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方式运用能力的重要表现。第二,数字化学习方式有多种,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协商、探究、讨论或是自由的学习,这就使得个别化的学习成为数字化环境下的重要学习方式。个别化的学习数字化学习方式中,需要学习者具备利用数字化学习方式的能力,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

二、数字化学习能力构成要素的关系

以上讨论了数字化学习能力的三个构成要素,这三个要素在学习者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构成过程中形成了相互关联、不可替代的关系。

第一,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适应与管理能力是学习者数字化学习能力构成的前提。只有学习者适应了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对设施、资源、工具、软件等的作用都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主动采取学习行动,才能够顺利的开展学习活动。

第二,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获取与利用能力是数字化学习能力构成的核心。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资源的获取与利用而展开的,只有掌握获取资源的策略,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资源,才能有思维加工的原料。获取到的资源也只有通过学习者的处理与加工,获得其个人意义,学习才可能真正的发生。

第三,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方式的运用能力是学习者开展数字化学习活动的关键。学习者成为自身学习进步的创造者和评价者,变“由别人教育”为“个人自我教育”[6]。因此,学习者的学习要充分自主,积极探索知识并与他人交流,才能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形成数字化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Martin,A.(2006).Literacies for the Digital Age[A].In A.Martin&D.Madigan(Eds.),Digital Literacies for Learning[C].London:Facet

[2]王佑镁.从数字素养到数字能力:概念流变、构成要素与整合模型[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3]Di Xu &Shanna Smith Jaggars.(2013).The impact of online learning on students’ course outcomes:Evidence from a large community and technical college system[J].Economics ofEducation Review,37

[4]明日苹果教室.改变教学、学习和技术的对话――ACOT 十年研究报告[DB/OL].http:///E-Learning/ACOT/CN/ACOT10

篇1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人们发现新事物、新线索,进行探究。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清晰、积极。因此,教师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在化学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利用有趣实验,激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程理念强调以探究活动的形式进行各种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钠时,除了做教材上的有关实验外,我还增设了“在酒精灯的灯芯上放一小块钠后滴水”的实验,学生发现水居然可以点燃酒精灯。看到有趣的实验现象,学生的探究动机油然而生,疑问自然形成并想办法解决,实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在讲到氨的制备时,因为此前学生已制备过多种气体,也见过多种制备装置,所以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制备氨气的装置和制备哪种气体的装置相同?(2)根据氨气的物理性质应用什么方法收集氨气?(3)如何验证氨气已经收集满了?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思考得出了结论,我对学生得出的结论及时给予了肯定和补充。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又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了,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3.结合日常生活,提高兴趣。

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来源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正如美国前化学学会会长布里思罗所说的:“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因此教师应该强调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不应局限于理论,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而应该结合《化学1》、《化学2》、《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实际行动教学。

(1)环境保护知识。如:水质分析、食品检验、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汽车尾气、金属腐蚀与防护、土壤改良、“三废”利用等,讲解这些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现代意识。例如:讲解《物质的分散系》时,教师可结合学校附近工厂的特点,抽取工厂污水为原料讲解分散系的分类、构成和检验,取地下水进行电解,再进行离子检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工农业生产。如:三大合成材料、冶金、石油、煤、化工、氯碱工业、电镀等。教师可以向学生揭示化学原理、生产过程、工业规范,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益,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介绍新工艺、新技术,展示未来世界化学科学的前景。例如,讲解《酸碱中和滴定》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要求学生亲身去体验:在家里将两束鲜花分别浸入食用白醋稀溶液和纯碱溶液中,花的颜色将发生奇迹般的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增强其学习的兴趣,保持学习的好奇心。教师应利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牛胰岛素”、“侯氏制碱法”等素材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山东假白酒案”、“苏丹红”、“孔雀石绿”、“吊白块”等社会现象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

(3)营养学知识。如:人体内所必需的元素及其合理的摄取、糖类、蛋白质、油脂等知识的讲解可以培养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这样,能让学生觉得学化学不仅能学到理论,而且可以学到一些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从而真正转变学习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活用教学手段,力求多变。

教学内容是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教师应不断变换教学手段,使学生兴趣产生迁移,形成新的兴趣,将其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例如:在讲授《化学与技术》中的“硬水软化”这一节时,我首先问学生:(1)什么是硬水、软水?(2)硬水对人类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有哪些?(3)怎样进行硬水软化?然后我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阅读书本、分析教材内容。在讲《授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时,我让学生像学语文那样阅读;在讲《物质的量》时,我让学生像学数学那样严密推理;在讲授《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这些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双基得到很好的落实,不仅知识得到了相互渗透,而且学法也得到了相互渗透,最重要是使学生感到不同的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体味,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1.精心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应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将问题外化,展开解决问题的新课学习过程。学生只有主动地提出问题,才会更有效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更深入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更有效地学习。

2.问题的选择具有探究价值。

具体的化学问题都可以用探究方式来学习,但从有效教学效益性考虑,并不是每个化学问题都有探究价值,特别是在高中课程改革的情况下,学习时间不足。这就要求教师精选探究内容,探究点应设在那些主干知识,以及对学生提高学习和探究能力有作用的地方。

在《化学反应速率》一课例中,四个有关反应条件的是否有必要都进行探究?关于颗粒大小,浓度、接触面大小等影响因素,直接利用生活实际如燃烧问题就可以分析得清晰明白,这种问题探究的有效性值得商榷;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虽也可以直接由生活中得来,但探究这两个因素仍是有价值的,其有利于学生今后比较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影响的不同。

在《氧化还原反应》课例中,关于氧化还原记忆方法的探究虽然没有出现在课程标准和活动探究建议中,但这是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常见记忆误区。把问题设立在记忆方法的探究上,不仅对学生掌握本节知识有利,而且会让学生体会如何寻找适合自已记忆的方法,并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3.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才是有效的探究。

来自于生活的知识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最能让学生产生探究愿望,学生也最容易把探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中,体现探究的效果。如对小苏打和纯碱进行性质比较的探究,我用碱水粽引入纯碱的概念,让学生对生活中经常吃的碱水粽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其探究的渴望,同时也激发其提出了新的问题:碱水中含什么成分?我引导学生主动地向家长询问或查找相关资料,使其有目的地了解相关知识,同样也激发了其对本学科学习的乐趣和兴趣。

4.问题应适应学生现有知识的水平、认知结构。

有效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一定由学生提出,关键在于是否合适学生的发展需要。例如学习《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中水质监测内容时,若无相关背景材料,学生以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根本无从探究。我用资料卡片提供相关背景知识的方式,引入水中溶解氧的概念,然后介绍BOD和COD的概念,介绍水中有机物等污染物质在降解时需要氧气,这样让学生理解了为何用水中溶解氧含量来作为水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再结合生物中的水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条件,得出了为何水藻疯长会导致水污染的情况。

三、分类指导,让学生自觉探究

1.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涉及一些与本节课堂授课知识有关的内容,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

2.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

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而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

3.及时辅导、整理、小结,使小结成为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教师应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学生的探究习惯一旦养成,其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了提高。

参考文献:

篇13

2.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老师不仅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设备,而且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老师,要懂得依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协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以及课后联系方面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和任务,提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要求,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指导,让学生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学会自主学习。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现实出来的一些问题,老师也要不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寻找答案。例如找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和例子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进行解读,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也可以让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对落后的学生进行帮助,共同探讨,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先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然后再与老师的想法相结合,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学会知识,促进自己思维的形成,学会自主学习。例如在对“幂的运算”这一章知识点进行总结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做一个基本的总结和概括,标出自己认为难以理解和需要重点理解的地方,然后老师再做一个较全面的总结,进行相互结合,让学生提出老师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和完善,并且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且加以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增强自主性,学会自己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多样化探索学习,提高主动性

1.把无形的知识有形化。初中的数学知识逻辑性是相对比较强的,理性知识比较多,传统的数学教学仅仅是比较片面的强调逻辑思维的培养,但是缺乏充分的图像支持,学生没有可以研究的环境和条件,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的讲解,有的人对许多概念都不理解,无法熟练运用,在正式解题的时候非常吃力,而且正确度也不高,学生的主动性缺少,长期下去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主动学习。所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老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设备和软件,把无形的知识变得有形化,让学生在有形中学会学习,学到知识。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平移”时,通过师的讲解学生最后可能知道平移后的图形是不变的,但是对于这个过程可能难以想象,所以,在此过程中,老师要运用一些多媒体的软件和技术来展示这一过程,比如运用“几何画板”这一软件,将三角形平移的过程一点点的展示出来,从第一部第一条边到最后一步都能显现出来,非常的清晰和明显。用这样的方法显然要比老师光用语言叙述要直观和有效得多。

2.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初中数学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接受这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只有强化记忆来背熟公式和概念,以此来掌握数学概念的特性和用法,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不利的,他们不能主动地去接受知识,无法主动消化吸收所学到的知识和概念,学习效果很不好。因此,老师要把抽象的公式和概念,通过信息技术媒体的转化和解读,形成比较具体的图像和可感知的物体,让学生在兴趣中接受知识。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对于刚开始接触二元一次方程的学生来说,有时候不太容易理解,比如a=b+3这个方程式,只要是要让学生明白对于b的每一个值,a都有唯一的一个值与之对应,利用多媒体的特性,解析这个方程式,用动画、图像等来表示,如假设b是一堆苹果,3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不能变,我们可以用3个橘子来代替,在一个篮子里放3个橘子,要不断地往篮子里放苹果,那么a就是苹果和橘子的总数,当往篮子里放3个苹果的时候,篮子里一共有六个水果,那么a就是6;当往进放5个苹果的时候就是8个水果,那a就是8,以此类推,不管b是几,a都会随着它变化,并且变化的值只有一个。这样用具体的物体把这样的方程式表现出来,不仅加深了学生记忆和认识,同时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自己去探索学习,学习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