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报告

篇1

1 培训项目 1.1建筑与结构设计模块

建筑与结构设计模块,由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陈华副教授和翟晓尉副教授结合学院对面金地格林东郡楼盘实例和建筑设计实践,从实际的项目来讨论其设计实践的合理与否,介绍了建筑设计程序、建筑设计软件应用,建筑平面的组合设计,平面组合设计的任务、基本原则及要求;住宅楼梯电梯设计标准及住宅公摊面积计算的合理性,建筑设计中的“从大到小”的设计方法适用于建筑总平面图的设计,而“从小到大”的设计方法更适用于住宅、宾馆、教学楼等。使学员在轻松的氛围中既学习的建筑设计软件知识又懂得了建筑平面设计的一些注意事项。

1.2 建筑施工技术模块

建筑施工技术模块,由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熊学忠副院长、张良斌教师共同完成,本模块主要介绍了建筑施工现场的相关知识,学习内容有脚手架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柱钢筋绑扎、梁、板钢筋的绑扎、模板安装、编制砌体工程、脚手架工程技术交底文件,为了把基础工程施工和防水工程施工讲解清楚,熊院长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把学员们带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张良斌老师直接把学员们带到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设施进行教学,使学员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1.3 专业相关知识

专业相关知识包括刘勇副教授讲解的建筑设备选型与建筑、结构设计的协调配合及专业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杨天春老师详解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2/3、12G101-4)难点,武敬院长讲解土建类专业高职教育现状与发展,黄老师的课堂管理技巧和老师如何培养自己的魅力,每位老师授课的侧重点不同,授课内容各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各具特色。

2 培训心得

2.1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切实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武职“消防工程技术”专业(560605)于2008年开始招生,是湖北省内高职院校中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第一个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特色显明、毕业生供不应求;无竞争压力、晋升空间大;多学科深度融合、就业面宽;该专业融合了建筑、设备、智能控制、通信等多学科专业知识,毕业生一专多能,专业拓展面宽,毕业生既能从事消防工程施工管理,还可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智能楼宇工程施工管理等多项工作。

2.2 “项目化”教学,教与学相得益彰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

“项目化”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项目型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

2.3 BIM模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指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武职已在筹建校内BIM模型实训室,建好后将更好的为本校师生服务,在满足本校实训教学需要的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以及政府部门和建设协会等的联系,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功能,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体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3 结语

总的来说,这次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培训,通过培训掌握职业教育主要是建筑类各专业领域新理论、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培训期间,不仅仅学习到了建筑工程技术相关专业知识,还交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朋友,认识了许多全国各地的同行,开阔了眼界,相互之间学习交流了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宝贵资源。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双师(能)型”专业骨干教师的作用,秉承“学以致用,追求卓越”的校训,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更好地为我省的城镇化建设服务,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切实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革,王健.关于高职实训教学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2.12.

篇2

因此,针对目前“建筑施工技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笔者申报了2009年度学院教学科研基金项目计划,并通过了学院的立项审批和获得了研究经费支持。经过课题组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改革措施,并应用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堂教学改革

1.修订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包含了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技术、工艺和方法,但随着高层建筑施工的深基础工程、高耸结构施工及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迅速发展,为了使学生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将“高层建筑施工”从“建筑施工技术”中分化出来,形成“高层建筑施工”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内及国外的先进施工技术,懂得高层建筑采用的施工技术与结构形式、地质水文、周围条件、施工条件等密切相关,只有通过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才能求得最合理的施工方案。在学时分配方面,原来“建筑施工技术”100学时,现在修订为“建筑施工技术”60学时,“高层建筑施工”50学时。经过课程的分化,将原来一门较长学时的课程分解为两门学时适中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1)课堂讲授与现场参观相结合。由于“建筑施工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该课程的内容常常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融为一体,很难区分,结合此特点和具体教学进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感性的认识。对于具体的施工构件和机械,组织学生到施工实训基地观看实物,如脚手架、模板、钢筋、混凝土泵、混凝土搅拌机和钢筋焊接机械等,然后回到课堂结合刚参观的实物进行理论讲解;对于具体施工工艺或施工流程,调整教学计划,联系一些适当的建筑工地,组织学生现场教学,如脚手架绑扎、砖墙砌筑、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以及装饰施工等,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不仅增加了感性认识,而且还把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调整教学计划中,以不影响其他正常教学为前提,我们分配一周左右的时间,利用学生的课余、周末或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

(2)课堂教学与“专家”讲座相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既可以采取“走出去”的现场教学模式,也可以采取“把专家请进来”进行专题讲座的方法,即把工地上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这些“专家”请到课堂上来。因为现场的技术人员不仅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请他们走进课堂进行讲座,他们可以结合工程目前采用的较先进的施工工艺、实践中经常会碰到的具体问题等进行专题讲座,这些内容非常具有代表性,尤其有些内容是一些课本上没有而实际工程中经常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这些内容很可能是学生毕业后到施工现场会直接接触的,因此学生听起来特别认真。专题讲座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根据“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我们深入工地,拍摄现场施工视频、照片,我们制作、下载或购买多媒体课件,在网络上下载一些施工Flash动画,还到较好的建筑施工技术精品课程网站上搜寻相关的电子资料,再对收集的这些素材精心整理,形成集视频、动画、图片、表格、案例、文字等多元为一体的PPT课件,这些内容的展现虽然没有学生亲临施工现场那么触手可及,但系统性、连贯性、整体性是亲临现场无法比拟的,这也是现代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我们还利用网络的优势,把多媒体课件放到教学平台上供学生随时观看。

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增加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直观地再现相关的施工流程,变被动、枯燥的学习为主动、有兴趣的学习,这样学生既能深刻理解施工原理和工艺,又能了解目前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并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改革

由于“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学生进一步掌握建筑施工主要工艺与主要施工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无疑是继课堂教学后又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过程。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对学生理实结合、动手操作、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除了学校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建设以外,在提供必要的教学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基地的生产功能来服务社会,这样可以不断积累生产回馈资金,分期分批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学院正在开发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引进、共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将学校建成为开放的育人平台,不仅解决了办学难题,为教学提供了支撑,还增强了学院服务社会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应以各种形式吸引行业、企业有影响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企业法人代表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学校共同制定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提供劳动岗位、实践教学环境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集生产、培训、教学一体。学校也可利用企业用工在淡季的需求,组织学生投入企业生产,既缓解了企业的用工荒,又可让学生提前融入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分散式实践教学。暑期对于学生来说是悠闲的假期,没有上课、作业、自习等学业任务,近两个月的假期,很容易遗忘上学期的专业课程内容,而对于施工单位来说,暑期一般工程项目任务重,工作繁忙,人员紧张。为顺应当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我们近年来十分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做”合一原则,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2009年我们在2008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试行暑期顶岗实习的基础上,2010暑假在全系所有专业班级全面推行暑期顶岗实习活动。暑期顶岗实习即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两个假期,号召学生到行业企事业单位实习锻炼。通过实习,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学习领域和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知识,独立分析、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暑期顶岗实习的开展对学生的优点包括:(1)使学生认识行业领域,接触本专业工作;(2)拓宽知识面,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3)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4)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5)培养、锻炼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实现学生由学校向社会的转变;(6)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适应市场,顺利就业。根据系部统一安排,每个专业班级指定有相应校内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给每位学生分发了暑期顶岗实习任务书以及实习介绍信,指导教师对暑期顶岗实习做了动员,并进行了安全教育。系部统一要求每位学生暑假顶岗实习时间至少三周。

(2)集中式实践教学。集中式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是集中统一安排,即先由实训指导老师联系好施工工地,然后组织学生到各工地实践教学。这里所讲的集中式实践教学,一是指导教师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联系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施工工地,如大型基坑开挖、大型脚手架绑扎、大模板安装、大跨度结构吊装等,从施工方案的设计到施工,由教师或现场技术人员作现场的教学与指导;二是在集中实践教学的同时,利用DV设备录制施工现场视频,回到学校后可以回顾放映,加深学生实践印象,也可以穿插到课程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当中;三是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结合实际案例作专题讲座。

3.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篇3

《建筑施工技术》是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只要是相关建筑工程方面,就避免不了和它接触。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培养学生组织建筑施工和管理能力。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如何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这门课程,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现阶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育模式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以“知识为本位”,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学上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识记,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2.很多教师由于没有从事过建筑施工的任务,也缺少与建筑企业保持长期有效地沟通,始终保持在原有的课本知识。

3.教学方法手段相对单一,教法上采用填鸭式、一言堂,由教向学生灌输教材的内容,而且偏重于理论部分的讲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淹没在深奥的理论和枯燥的原理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动手能力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鉴于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其在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对该课程进行了探索,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结合目前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构想。

1.应用项目教学法

施工技术是在企业发生的实际由工人进行操作的一项具体工作,学校教学只能是在模拟的基础上进行。为此,在这门课程开始前就需设计套较全面的模拟工作任务,由学生完成整个项目的工作任务,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完成活动报告。由于实际工作中是分岗位、由分工不同的若干个人员共同完成的,所以教学安排中,在明确总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又按不同岗位设计各子项目,分阶段逐个完成各子项目的工作任务。

本课程可设置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工程、屋面工程、装饰工程等六个项目,再由学生自主选取其中若干小项目,完成各小项目。学生分组讨论制定项目计划。分组教学是项目教学法常用的模式,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教师再进行调整,指定项目组长,然后给每个组分配任务,教师应将事先准备好的书面项目指导书发给每个小组检查核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小组的项目行动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分工合作,以便于更好地进行项目工作。

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每个人主动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合作等关键能力。

2. 引用工程施工案例

通过对一个已建工程的实例进行综合性的讲解,对工程的每个分部分项工程,从质量要求、精品策划、过程控制到质量验收检验标准这四个方面对工程的每个施工环节进行解读。让学生系统的了解并完成一个工程的各个细小环节的准备、检验及处理方法。

再通过对一个实际在建工程的参观及其现场施工负责人的介绍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安全、材料、资料、质量、施工等几大负责人的工作任务及其在现场日常中的工作。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这一门实践性、专业性极强的课程来说,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场施工实践经验。老师除了要改进授课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外,加强实践方面的锻炼显得尤为重要。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到施工现场进行为期一年半的锻炼,参与实际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以此来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另外,在施工现场还可聘请一些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定期到学校举办大中型工程项目施工方面的专题讲座,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认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巩固学习效果。

3.充分利用实训室

按照“营造真实环境,进行生产实训”的原则进行实际操作,如在砌筑砖墙施工操作中,普通砖的砌筑形式(三顺一丁、一顺一丁、二平一侧等)和砌筑方法(三一砌砖法、铺浆法、挤浆法、刮浆法)等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训室完成实际操作。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增强学习兴趣。

结语

课堂、实训室、施工现场是学生学习的立足点。三点链接在一起为一条主线,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这条主线,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可以在这条主线中让各个构件链接在一起。通过上述的教学改革,学生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效果上取得了明显的改善,动手能力进一步加强,并能熟悉各个环节的质量验收标准。根据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有些逐渐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参考文献:

[1]董伟;“建筑施工技术”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2期

[2]江玲.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述评――兼谈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滁州学院学报,2010,(3).

篇4

《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等土木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主要研究整个施工过程中各分部分项工程、各工种的施工工艺及配套设备、施工方法步骤及质量控制标准等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基本解决现场施工中有关施工技术方面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较强,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结合课程特点,探索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专业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笔者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经历,实践了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和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希望能和大家共享。

要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技术

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这是教学技术手段发展的大势所趋。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和体力,能够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理论体系的阐述讲解,从而提高了讲授的效率;另一方面,多媒体融合了视频、音频、图片、图表、文字[1]等多种表达形式,能够把课堂理论通过不同的形式传递到学生脑中。这些数字化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对学生形成视觉、听觉等多感官的并行冲击,更立体、更直接的刺激学生大脑,有利于形成更深刻更长久的记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例如:当讲到灌注桩施工工艺时,板书教学只能用文字描述方法步骤,最多配以简单的灌注桩图片,教学过程枯燥,学生无法形成直接印象。而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播放,学生能够更流畅、更深刻的接触整个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很容易与现场施工情境实现对接,大大提高了授课效果。

但是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往往没有被利用好。比如PPT课件不完善,图片、表格、文字等多种类型的幻灯片依次罗列,缺乏层次逻辑,有的甚至就是电子讲稿。这样的课堂教学甚至会带来一些弊端,笔者曾做过调查:有的学生反映多媒体听课效果不如板书好,除了适应性的原因外,感觉多媒体上课信息量过大,缺乏逻辑,层次不清,课后只对个别的信息点有印象,而对于整堂课的理论体系构架不清楚。综合分析,应该是教师的课件没有做好。另外,有学生反映多媒体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堂听课不连续。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经过与教师、学生沟通,发现是老师的课堂语言与课件没有统一结合起来,这往往是大多数教师忽略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技术,扬长避短,使其应用与课程特点真正结合起来。

重视案例、任务教学法的应用

当前,绝大多数《建筑施工技术》教材中,主要涉及的还是施工工艺、设备,施工方法步骤,质量控制与验收等文字性内容。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文字、公式等内容抽象,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某些章节内容采用案例+任务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果颇佳。比如:在介绍场地平整和土方工程量计算时,通过实际的工程案例资料,让学生提前搜集分析、设计步骤、从场地标高设计到土方量计算进行分工讨论、确定方案、组织落实,整个过程以实际的工程案例为对象贯穿始终,以完成土方工程计算为任务目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由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教师则减轻了工作量,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和从旁辅导。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整个课堂教学氛围热烈、效果突出。

值得强调的是,在采用案例+任务的教学方法时,教师必须备课充分,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把握得当,案例的选取、任务的布置要符合教学目标,同时对于学生的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要尤为注重。

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实训室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践性强,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无法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此,必须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实训室能够把简单的施工现场环节呈现出来,在实训室进行实践操作,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感受现场施工的环境氛围,对于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操作过程能够把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终生难忘,同时在操作中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于该问题的掌握、深究。例如:在讲到钢筋绑扎时,虽然视频可以详尽的呈现绑扎工艺,但是学生没有亲自动手经历,仍然缺乏自信。实训室完全可以实现梁、柱、板、墙等小型构件钢筋的设计布置与绑扎,通过组织学生在实训室训练,学生完全可以掌握配筋与钢筋绑扎技术。

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室,真正把实训室与课堂教学无缝结合起来,不仅需要教师有详细而充分的教学计划,同时要求教师有过硬的实践技能,最好是有丰富现场施工经验。因此,作为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能力,满足教学的要求。

课堂教学必须与施工现场结合

在《建筑施工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中有些理论内容相对陈旧[2],没有及时更新,而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教材中却没有足够的理论介绍,导致教学与应用脱节。例如:随着施工水平的不断提高,深基础、大体量、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而教材中有关的深基坑支护工艺、桩基础与超大型基础底板施工、主体结构操作平台搭设与提升等新工艺却鲜有介绍,相反,一些即将落后甚至面临淘汰的工艺却占有相当篇幅。这种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不吻合的现象不可避免,但是学生就业时不能够学为所用,教师是有责任的。如何尽量减少出现上述情况,需要我们把教学与施工现场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到施工现场的机会。

具体做法可以借鉴如下:1、利用单次课时,组织学生到就近工地参观施工现场,这种认识实习过程时间短、影响小、易成行、便于实现;2、集中一段时间比如一周左右,推荐学生到工地参与实际的施工过程,这种形式效果最好;3、邀请一线施工单位或有名的专家做专题报告,这种讲座内容往往更贴近现实、工艺更先进,往往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无法触及的,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3]。当然,再多的方法也需要教师去联系、沟通为做好课堂教学精心准备。

综上所述,是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与做法,有的通过实践确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了教学效果,有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总结,希望与各位同仁分享交流。总之,《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地位特殊,需要我们教师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做好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篇5

在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在全国许多大中型院校中,多数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职责,而我校在此基础上,创出了自己的特色:以“2+1”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技能型高职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在这一点上,建筑工程专业更是扎根在学校的大方向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我院的建筑工程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建筑工程见习造价员实训、建筑工程施工员实训、建筑工程质量员实训、建筑工程施工实训、毕业实习与实践、建筑设计原理与构造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等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接触到行业中的具体问题,并在教师的培养和引领下,学会解决问题,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我们更注重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1 目前我院建筑工程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房地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人民住房条件的改善,为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天地。目前我院建筑工程专业根据行业特点和学院的特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提出了以下几种岗位参考。

1.1 施工员

施工员是基层的技术组织管理人员。主要是在现场参与施工组织管理策划,负责施工作业班组的技术交底,参与做好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合理调配生产资源等。我院建筑工程专业针对此岗位设置的相应课程有:《建筑制图》、《建筑工程测量学》、《建筑设计原理与构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建筑工程造价》,同时,配有建筑工程施工员实训及建筑工程施工实训等相关实践课程。

1.2 造价员

造价员负责工程预算的编制及对项目目标成本的复核工作,对比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做出分析,以及熟悉施工现场生产进度,每月编制本月施工生产统计报表并根据下月生产进度计划编制下月施工预算。我院建筑工程专业针对此岗位设置的相应课程有:《建筑制图》、《建筑设计原理与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同时配有建筑工程造价见习员实训、建筑设计原理与构造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等相关实践课程。

1.3 质量员

质量员负责对施工工艺及完成的分项工程对各班组工作质量的检查及向监理的质量报验工作。我院建筑工程专业针对此岗位设置的相应课程有:《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事故分析处理》,同时配有建筑工程质量员实训等实践课程。

1.4 安全员

安全员主要负责对工程项目内的施工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各施工方案的安全施工进行组织。我院建筑工程专业针对此岗位设置的相应课程有:《建筑制图》、《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同时配有建筑工程施工实训等实践课程。

1.5 材料员

材料员主要是负责对该项目的材料进场数量的验收,出场的数量、品种记录,要对数量负责,对该项目所进场的各种材料的产品合格证、质检报告的收集,还有对材料的保管工作等。我院建筑工程专业针对此岗位设置的相应课程有:《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建筑设计原理与构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安装工程施工》、《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

2 未来我院建筑工程专业就业岗位拓展分析

为了培养出适应当前国内经济形势的高技能技术人才,我院的建筑工程专业不断改革和改变,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未来学生的就业范围。

2.1 监理员

监理是代表业主监控工程质量,是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桥梁。它不仅要求执业者懂得工程技术知识、成本核算,还需要其非常清楚建筑法规。

2.2 建筑咨询从业人员

建筑咨询人员可以向业主提供各种业主所缺乏的专业信息,包括从土地购买,审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设计和施工时的帮助。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要注意什么等等,简言之,就是给想建工程却又不太懂建筑的人提供所有的咨询。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很缺少,是个不错的有前途的岗位。

2.3 内业从业人员

建筑内业是指规划、设计、预决算、施工组织设计等在室内完成的工作。

2.4 物业管理从业人员

物业管理指按照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约定,通过对房屋建筑及与之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和场地进行专业化维修养护管理以及维护相关区域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为业主、使用人提供服务的人员。

3 结论

建筑行业是一个贴近民生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切忌眼高手低,实际上,认真做好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发展成为一个不错的有前途的岗位。在我院建筑工程专业的培养上,也一直在指导学生要脚踏实地,认真努力,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一)侧重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校内实训目标及实训内容是由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施工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实训内容要满足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其中专业能力包括: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常用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成本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工种操作能力等。有不少院校把单一的操作技能的训练等同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据笔者调研有不少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把模板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等工种的技能操作作为主要实训内容。反而忽视了模板、钢筋、混凝土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施工过程质量检查验收与评定、资料汇总整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简单地认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只要能满足建筑施工中几个主要工种的实训需要就可以了。建筑施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为未来的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人才,对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的综合能力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校内实训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单一工种的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但不是校内实训的重点。

(二)校内实训项目缺乏系统化设计

校内实训目标不明,尚未解决“为什么实训”、“实训什么内容”“如何进行实训”等问题。实训项目由于缺乏系统的设计,不少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内容没有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进行系统设计。各个学校由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别,同样的专业在不同地区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区别,所要求的学生职业能力也各有所侧重。有些学校没有考虑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及本区域人才需求情况,盲目模仿甚至完全仿照别的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去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导致其实训的内容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缺少有机联系。

(三)没有考虑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求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已在高职院校中达成共识,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理论教学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如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通过“任务”和“项目”组织教学。校内实训基地不仅仅是一个实践场所,而且应该是满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所。有些院校在进行校内实训基地设计时,只是考虑到实践、操作的需求,没有考虑到理论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学习等的教学需求,也就是说没有以“教学任务或教学项目”为依据来统领、整合实训教学内容,明显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做分离的情况,无法满足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等教学模式的新要求。

(四)没有正确处理好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关系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完成基础能力训练和部分在校外不宜实施的专业关键能力的训练,校外实训基地则以完成职业环境、职业规范方面的训练为主,因此,必须把握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互补关系。与其他工业产品相比,建筑产品的特殊性,如体积庞大、生产周期长、投资大,使学校不可能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全照搬施工现场。笔者调研到有些学校将垂直运输机械等大型机械、施工项目部等都在校内实训基地予以体现,但这些仅仅是使学生对大型机械、施工现场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而机械的购置和项目部的布置则占用了大量的场地和资金,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可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好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的互补关系而导致的。

三、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

(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系统地梳理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岗位是施工员,相关岗位是质量员、安全员、造价员、资料员等,其专业核心能力如表1所示。其中带的为专业核心能力,由于其综合性强,单纯在校内实训,无法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心理感受、责任意识、思维能力和处理各种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的能力,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完成。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主线,系统设计校内实训内容

每项职业能力是无法通过传授获得的,而是通过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来获得,即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来实现的。下面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实训室”完成的实训内容为例,说明该实训室建设的思路与做法。在实训室要完成以下工作:1.技术资料的准备识读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图,准备材料进场检验报告(检查材料进场质量证明文件,阅读材料检测报告),砌体工程施工测量方案、编制砌体工程施工方案等。2.砌体工程施工根据制定的方案完成砌体工程的定位放线工作,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局部砌体的砌筑,同时进行砌体工程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得出验收结论,形成验收资料。通过该环节的实训,学生可以获得如下职业能力:分部工程施工图识读能力;分部工程建筑材料检查与验收能力;分部工程技术交底文件编写能力;分部工程技术交底实施能力;分部工程施工测量放线能力;组织分部工程施工能力;对分部工程进行质量检查、验收、评定能力;分部工程资料整理与归档能力。其他实训室均需要完成相应的典型任务。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学习能力均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三)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作为校内实训的有利补充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形成校内、校外两个实训体系。任何试图通过加强校内实训取代校外实习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其原因,一是建筑产品与其他工业产品不同,校内实训无法使学生获得在真实施工现场所能获得的责任意识、分析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尤其是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建筑施工涉及到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等多个建设主体,与各方的沟通、协调能力,不是在校内设立了足够数量的综合实习项目就可以培养的;二是校内实训往往是非生产性、纯消耗性的训练,把所有的训练都放在校内,不仅给学校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而且产生的诸如混凝土等实训废弃物的处理也是一大难题,只有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工程项目技术与管理等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对接,才能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篇7

第一章静压管桩的特点及其施工技术

1.1静压管桩的特点

1.1.1静压管桩的优越性

(1)静压管桩与锤击桩相比,具有无噪声,无振动,无冲击力,无锤击应力,桩的破损率小,桩身质量易保证,节约材料等优点。

(2)管桩的种类多,适应性强。管桩的种类分PTC(薄壁预应力砼管桩)、PC(预应力砼管桩)、PHC(预应力高强砼管桩),管桩的外径有300、400、500、550、600、800、1000等多种规格;设计人员可针对不同的建筑需要选用不同直径、型号的桩,布桩容易、经济,并且管桩单节桩长度种类多,搭配较灵活,对持力层起伏变化大的地质情况适应性强。

(3)管桩的质量易保证。管桩的大规模、集成化生产,对于生产管桩所需的原材料质量容易控制,对于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质量易控制,故管桩的质量易保证。

(4)沉桩质量可靠。静压桩机装有压力表,其桩的承载力可以从压力表中预估,对于地质情况可以进行验证,消除因地质勘查中出现的疏漏及存在的误差而产生承载力不足等方面的质量隐患。

(5)施工速度快,工效高,无污染,利于文明施工。静力压桩机自带吊装设备,并且管桩接桩采用钢端板焊接法,接桩速度快,工效高,管桩的生产在工厂生产,施工现场无污染,有利于文明施工。

1.2 静压管桩的施工技术总结

1.2.1 设备、管桩进场

静压桩工程使用的静力压桩机属大型设备。因此压桩机进场时间安排在晚上,进场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内容包括:提前铺设电缆、安装配电装置,架设好照明灯具;准备好起吊设备、工具;对影响车辆通行和起吊作业的设施,空中电缆提前清理和采取保护措施;项目部安全员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交待安全作业事项,检查起吊设备、工具是否符合安全要求;作业人员应紧密配合,确保进场工作顺利进行。

预制桩运入现场时,根据压桩顺序、进度分阶段进场。进入现场的桩由材料员指定地点堆放,尽量靠近压桩区堆放,但不能影响压机开行路线。桩的起吊、运输、堆放按有关规范、标准要求。在开始运桩前,项目部安全员对运桩单位进行安全注意事项交底。

1.2.2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

(1)施工方法

施工中严格按照《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工程测量规范》、《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及有关规定进行操作。

(2)工艺流程

(3)技术措施

①管桩进场验收

先张法预应力管桩运入工地后,会同监理、建设单位应对成品桩质量进行验收,并对生产厂家提供的产品合格证和抗弯性能检测报告进行核查。验收标准如下:

②压桩前准备工作

压桩前已做好平整场地工作,对压桩区域内的地表的沟塘、地下的暗沟、地下管线、地下障碍进行查勘和清除且满足桩机施工地面承载力。做好抄平放线工作,现场水准点设置不少于2个,建立施工轴线控制网,控制轴线延伸点设置不少于6个,水准点和控制轴线点均设置在不受压桩施工影响的地方,用水泥砂浆加固且用脚手架围起来,树立标识。水准点和控制轴线点必须经业主、监理复核确认。进入现场的预制桩必须检查其质量保证资料、制作日期,检查桩的尺寸误差和表观质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桩的堆放场地要求平整坚实,桩要堆放整齐,并在场地周围设有排水措施。压桩机进场安装过程中应对各部件进行一次检查,油压表需经校验。桩位的允许偏差验收如下:

注:H为施工现场地面标高与桩顶设计标高的距离

③桩起吊、运输、堆放技术措施

管桩在起吊和运输过程中应轻吊轻放,严禁碰撞、滚落;

管桩堆放、吊运支点位置如图A,也可以直接钩住管桩两端水平起吊,对不满足抗裂要求的应按吊点起吊,起吊时,绳索与桩的夹角应≥45度

施工前管桩吊立吊点位置如图B,如改变吊点位置,必须进行验算。

管桩堆放层数,应根据其强度,地面承载力、垫木及堆垛稳定性确定,φ400mm≤5层、φ400mm~φ450mm≤4层、φ500mm~φ600mm≤3层、φ700mm~φ800mm≤2层;

管桩应按支点位置放在垫枕上,层与层之间用垫木隔开,每层垫木应在同一水平面,各层垫木位置应在同一垂直线,堆垛时,必须在两侧打好防止滚垛的木楔。垫木不许用软木楔,腐朽木。若堆场地基经过特殊处理,也可采用着地平放。

(图B)

④压桩技术措施

正式压桩前应对工程控制轴线和水准点复查一次,施工过程中也应经常复查。桩位应按施工图、作业指导书进行测设,桩位测设偏差应小于20mm,测定时埋设地桩,桩位测定后由业主、监理复核后签字确认。

插桩时,桩尖应对准地桩,压机操作员利用悬锤校正机身,指挥员依据经纬仪和悬锤,指挥操作员在操作室调整桩身垂直度,偏差不超过0.5%,确保第一节桩的垂直度。每根桩应一次连续压到底,在接桩、送桩中间不得无故停歇,尽量缩短休歇的时间。测量员应测量桩位地面标高,根据设计桩顶标高计算送桩深度以控制桩顶标高。压桩过程中应随时注意保持桩的垂直度,若有偏移应及时调整。在桩身每米处标注标记,及时记录桩身入土深度和该深度时的压力值,密切注意油压值的变化并控制压桩速度,施工所需材料、工具、设备应准备充分,各工种应紧密配合,尽量避免缩短停歇时间。当一根桩压完后,若有露出地面的桩端必须在移之前截去,严禁用桩机强行将其扳断。确保截后桩的质量措施,严禁使用大锤硬砸,应将不需要截除的桩身部用钢抱箍抱紧,然后沿钢箍上缘凿槽打穿后,用锤打下,用气割法切断钢筋。

管桩分段压入,接桩采用二氧化碳焊接法。当下节桩压至桩顶离地面0.8-1.5m处,下节桩的接头处设导向箍吊装上节桩就位,上下节桩必须对准并保持垂直偏差≤2mm,上下节桩接触面如不平整密实,应用钢片垫实并焊牢,用钢丝刷清理上、下桩节的端板,坡口处刷出金属光泽。将拼接四角点焊固定,再次进行检查,位置正确后进行对称焊接,施焊时使用2台二氧化碳保护焊机两人对称进行,以防节点变形不匀而引起桩身歪斜。焊接层数为三层,内层焊渣必须清理清理后再施焊外一层,焊缝要饱满,焊接质量应符合规范要求。焊接结束后应由业主监理进行验收,合格后待自然冷却8分钟后继续施压。接桩焊缝检验标准验收如下:

3、静压桩机的陷机:由于工程桩施工压力为1600KN,静压桩机的自重配备2400KN。施工场地经过清障处理,回填土料不合格(黑色淤泥质粘土),碾压不到位,造成静压桩机陷机。当施工场地陷机时造成以下危害:

a、施工机械的损坏,影响施工工期;

b、对已施工完的工程桩的桩位挤压造成偏移;

c、测量放样对点误差增加,形成桩位偏差;

最后建设单位将不合格土料挖开回填上合格的土料,满足了静压桩机行走施工要求。

4、布桩过密产生挤土效应:该基础采用筏型基础,群桩较多,布桩率超过规范要求,且在施工中已出现涌砂的现象,土体内的孔隙水压力已经开始作用了,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桩体上浮、拉裂桩身、土移、桩位移动、压桩力增大影响桩长影响进入持力层等;施工单位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a、针对桩位进行引孔;

b、在布桩密集处设减压井、消压槽;

c、降低布桩率,增大桩位间距;

最后建设单位采用降低布桩率,增大桩位间距,小高层由原先PHC500(100)A-C80-12、12变更为PHC400(90)A-C80-12、12;降低了布桩率,增大了桩位间距,同时还降低了成本。

5、工程桩施工出现多起纵向裂纹、横向裂纹和爆裂:因为多层采用的是PTC400(70)A-C70-11、12的桩型属于薄壁管桩。施工中出现裂纹较为常见,原因管桩的壁厚薄,在施工场地磕下、碰下都会导致裂纹产生,还有管桩的桩身砼都是经过高压蒸气养护过比较脆,当压力达到1600KN时表皮产生纵向裂纹;还有管桩在制作时要求严格,若脱模剂涂刷不匀造成局部麻面、端头板安放倾斜、模具拼缝漏浆、模具几何尺寸变形等制作出的管桩在施工中都会出现质量问题,纵向裂纹、横向裂纹甚至爆裂。故在选择管桩供应商要实地考察、管桩进场仔细验收,发现桩身麻面、端头板倾斜等质量隐患的严格禁止使用。对已使用的进行质量检测判定合格否。便于采取补救措施。管桩的爆裂不仅和管桩的质量有关,施工机具同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夹桩器由原先四片,演变为现在主流八片,并开发出十二片甚至是十六片的夹桩器;管桩为圆环形,当夹桩器与管桩的表面接触的点越多其应力越均匀,管桩越不会爆裂。所以,随之建筑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静压管桩的施工机具在不断的改进完善、管桩的生产在不断规范科学。

结语

针对上述情况,有几点体会:

1、在施工前期,要认真的查阅地质报告和施工场地,如果场地地质条件不能满足施工需要,施工场地要进行处理,保证桩机施工必须的地耐力,减少桩机下陷而对桩造成的挤压;

2、合理安排沉桩顺序及桩机行走路线,施工时宜先长后短,先中间后周边等原则。

3、适当控制沉桩速度和开挖速度,孔隙水压力随着沉桩速度的加快而快速加大,地基变位也加大,适当控制沉桩速度和开挖速度,可减少地基变位。

4、在软弱地基中,可采用降低地下水位,设置应力释放孔和防挤沟等方法,减少和加快消散沉桩引起的土体应力和孔隙水压力,以保证施工质量。

5、在沉桩和土方开挖过程中,应加强观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施工的前提。

沉桩工程是一道技术性很强的工序,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并且不断收集资料,积累经验,只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就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手册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中国建筑工程第八工程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标准I》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杨南方主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措施I》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张玉平主编《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质量验收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桩基工程手册编写委员会 桩基工程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6、建筑施工手册第二版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1996

7、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8、卢循《建筑施工技术(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9、宁仁岐《建筑施工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方现和《建筑施工》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1、廖代广《建筑施工技术》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12、刘仁松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13、史佩栋 《实用桩基工程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14、黄赞静压桩终应力的确定及其意义.建筑技术2002 vol 33. No.3

15、沈保汉静压桩.施工技术2001.10 第30卷第10期

16、张伟 《建筑施工实训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7、李继业 《建筑施工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8、黄士基 《高层建筑施工》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19、杨嗣信 《高层建筑施工手册(第二版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0、应惠清 《建筑施工》4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面向施工、建设、中介、建设主管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具有工程管理综合职业能力,具备工程管理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承包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给职业教育提出新课题,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在教学体系、内容设置、方法途径、基本建设和教学管理、质量评估等方面都给高职院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一直是教改讨论的重点,长期以来在高职教学上我们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课堂传授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教学的内容主要偏重于理论方面,从而没有真正体现职业型、技能型的培养方向,同时也由于职业教育在培养对象、人才培养目标上均不同于普通的本科生教育,因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的实施已成为建筑工程专业化整体教学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基本思路

我校目前建筑工程主要设置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两个专业。以建筑工程技术为例,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如下设置

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根据对建筑行业企业的市场调研确定工作岗位,对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职业能力及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对接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的方案。按照教育规律以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导向方式重构知识、能力、素质以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如对施工员工作任务分析如下:

2.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教学实习与校外实训接轨。根据施工员的培养要求,建立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立与拓展,为在校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培训空间与锻炼机会,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熟悉工作流程及业务,迅速上手。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目前我校在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分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校外实训、毕业实习即顶岗实习四部分。(1)认识实习主要的目的一是通过参观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建筑知识、建筑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二是通过参观在建工程及阅读施工图纸,进行现场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识读工程图的能力。三是通过实习,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熟悉房屋构造,了解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应用。(2)教学实习,按照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的要求,以教师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实验室试验教学,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如建筑工程制图,建筑图纸抄绘、节点大样的绘制,建筑材料中水泥、砂浆、混凝土等材料的实验室试验,施工测量仪器的使用等均在利用较内实训场地进行训练,各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在之后写出实训报告。(3)校外实训,是到各企事业单位、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等等进行实地训练,根据教材实训大纲的要求全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施工实训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把实训内容以实习指导书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将学生分散到施工现场的各个的分部分项工程中或各不同的工种中,由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给予现场指导,校内老师全程带领随时解答,使校内课堂内容应用到实践当中,通过现场实习得出答案,为此也形成了学生的实习报告。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劳动的观点,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今后从事建筑工程技术工作奠定基础。(4)毕业实习,主要推荐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这个环节实习使学生对建筑工程企业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招投标公司等等各岗位有较详细的了解,学生毕业后能够零距离的胜任建筑工程企业技术岗位的工作。学生这顶岗实习这段时间,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毕业实习的计划进行,指导老师定期去实习单位辅导,并要求学生写周记。顶岗实习结束后,每人要交实习论文、实习单位鉴定,还有每人必须的论文答辩。来保证实训效果。

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1.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建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其核心内容是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其所需能力。为配合模块化课程教学的实现,我们在教学课程内容环节上,除了课堂传授,还充分利用学校电子书包教学资源广泛推广,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把老师课堂讲述的知识和内容课后进行下载复习,并进行习题测试,通过博客与老师和同学随时进行交流互动。这种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性。

2.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士建施工员、土建预算员、材料员、质检员等专业管理、建筑技能上岗证。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往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部分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源于校企合作单位,目前我们先后与近十家企业建立和拓宽了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

3.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致力予学生应用能力考核。多年来高职教育单一的考试形式,造成很多学生考试时只会生搬硬套或是一味的背笔记,难以适应目前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逐步改变这一情况,我们在考试内容上增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部分,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以外,还采用了综合题开卷、课堂讨论、考查、论文写作及现场测试等形式,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及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4.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高职尤其是工科高职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总结实践,我们主要有以下措施:(1)招聘引进,优化结构。(2)进修和内部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这些既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真正成为了“课堂能讲授、设计能出图、工地能施工、项目能管理、师德水平高”的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高职教师。目前已占专业教师总数的60%。

通过社会调研、市场调查并结合我校专业特点,我们在实际运行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课时比例为1∶1。根据专业岗位群的需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岗位及工种,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考核,我们采取集中与分散考核相结合,主要以现场考核为主,考核标准上以专业上岗证和专业技能等级证为考核标准。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工学交替的办学特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篇9

一、建筑施工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系统性强。本课程主要分析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从地下到地上,从基础到主体,从主体到围护,从结构到装修,从室内到室外,从土建到设备,工程内容繁杂,各部分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同时还涉及到很多其他专业课程。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抓住主线,掌握重点,突出细节,自成系统,融会贯通,争取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有机地联系起来。

2.实践性强,逻辑性差。一方面,本课程叙述性内容多,概念多,理论计算较少,主要是讲述一些和工程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施工方法。另一方面,这些内容又都是建筑施工中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性强,而逻辑性又差,难记、难学、难懂,这使得学生在习惯了数学、物理等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后,再学习本课程时,学习方法难免有些不得要领。加之学生对工程实际了解甚少,没有真正深入到工程第一线去,就会造成理论和实践严重脱离,影响学习效果。

3.时效性强,周期短,更新快。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国家或行业的现行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验收规范也在不断地进行修订和调整,专业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时效性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些变化,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掌握建筑专业方面的新知识、前沿知识、尖端知识。

二、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布置,学生做”,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无论教师如何精选教学内容,如何改善教学语言,如何提高教学能力,都不能改变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不尽人意的现状。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改进教学方法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就是将建筑物及相关的结构、构造通过投影、录像等多种媒体手段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使讲课内容更加简单明了,直观易懂。多媒体教学法是建筑施工教学的主要模式。

现在学校都配有多媒体设备,专业教师也都配有笔记本电脑,这就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一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有:首先是教材中的大量表格,如各种建筑施工验收规范和质量检验标准;其次是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图形,如桩基础、模版构造图、钢筋配筋图、结构安装顺序图等;最后还有一些重要工程的施工工艺流程。这些都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师授课效果,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所学课程内容,结合具体工程案例,由教师进行组织、分析和设计,然后让学生主动参与,对所给的案例背景材料进行比较、分类、计算、分析与总结,使学生如同亲临现场,学会从现象中找出本质,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案例分析的内容应以具体的某一个工程实例为主,根据教学需要,可以每一章安排一个案例,也可以几次课安排一个案例来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岗位意识,进行角色预演。

3.实践教学。从培养面向建筑工程第一线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员的目标出发,我们不但要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基本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尽量与工程实际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验、专业实习、综合实训等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深入到工程实践中去,不仅能巩固和消化课本上已学的专业知识,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操作技术,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如,在讲授各工种工程的具体施工工艺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进行现场实习,进行讨论、分析、对比、总结,写出实习报告。这样既能牢固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专业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利用互联网。一方面,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国家或行业的现行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验收新规范、新标准。各种建筑标准不断修订,而现有教材不能及时采用新标准,不能反映新的变化,总是满足不了教学需要,利用互联网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查阅各种专业相关信息,还可以获得很多超前性的与建筑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等,在教学时作适当的补充,扩展学生知识面。同时,还要主动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探讨社会上一些热点的专业问题,如北京2008奥运场馆建设(水立方、鸟巢等)、家庭装修污染、豆腐渣工程等,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热爱和了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有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建筑施工课程内容繁多,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改革教学内容,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其中多媒体教学法是主要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是使学生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目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手段,而利用互联网是拓展学生知识的渠道。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章节来选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只要把这些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而有效地加以运用,教学效果就一定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宁仁岐.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46.

篇10

根据现阶段市场需求,工民建专业主要培养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其覆盖的职业岗位有材料试验工、木工、砖瓦工、抹灰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油漆工、防水工、测量放线工、架子工等职业操作岗位的工作和施工员、预算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工程监理等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

2 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2.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2+1”分段模块教学模式。将三年教学分为两段,前两年左右为公共教学阶段,完成文化基础、公共专业课及基本专业技能训练,最后一年左右时间全部为实践教学阶段,按专门化方向分流,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强化训练。既可以按单一岗位形成不同专门化方向,也可由两个或几个岗位组合专门化方向。

2.2 全面推行“两证一书”毕业标准。“两证一书”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衡量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的重要标志。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培养计划之中,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及专业的特点,由学生自由选择两种职业资格证书。近几年,我校学生在毕业时要求既能达到中等学校学历教育水平,又能达到相关职业资格要求,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2.3 按能力本位要求重新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按能力本位要求,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通过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专业各专门化方向相同和不同的知识点、能力点,从而构建出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时,体现职业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就业前培训的思想,突出职业能力训练,打破学科界限,构建综合化课程。

2.4 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校工民建专业的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以《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理论教学为主,取而代之的是以《建筑施工》课程为核心展开教学,增加《建筑施工》课程课时量,同时将近年来在建筑施工中普遍运用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采用的新型材料和高效设备等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增设工程监理方面、工程质量检验方法等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适应市场、企业的需要。努力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加教学的信息量,适应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尤其增加与施工技术相关内容的信息量,通过观摩录像及多媒体教学片,了解各种建筑施工的基本工艺技术和现场管理方法,为实训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2.5 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行实践教学课程项目化管理。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实行项目化课程管理,制订较完善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实施实践教学项目化课程考核措施。紧紧围绕施工这条主线,突出专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删除超越中职层次的内容,将近年来在建筑施工中普遍运用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采用的新型材料和高效设备等内容纳入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3 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篇11

基于对岗位群具体的职业分析和技能梳理,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中心且考虑重点岗位技能的需要,按岗位任务反推课程模块,形成培养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使基础专业课程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技能要求,且教学中强调与职业岗位群紧密相接,打破课程的封闭性与完整性,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开放与交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高职建筑构造课的定位特点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定为:具有较强的施工图设计能力及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此为核心,向上可培养具有居住建筑及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设计的能力,以满足中小型设计单位对建筑设计人才的要求;向下可拓展培养具有进行建筑施工实施能力,以满足建筑施工企业对建筑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要求。围绕专业特点,课程教学把握建筑构造在整个建筑设计及建造实践中的运用,学习构造设计与施工设计图中的表达,并用于实际建筑工程理解、综合应用。在行业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造价预算、试验等岗位则需深化施工图设计与识读及施工现场项目工作流程的把握,以满足现场构造施工技术的要求。

二、课程对于不同岗位群的侧重实践

1.建筑构造与设计的整合

在构造课程设计中,学生结合自己的建筑初步方案进行具体的构造设计,首先建筑构造设计本身是建筑方案设计的深入和完善,设计规律吻合;其次,在结合自身设计方案的过程中,理解构造课程的目的,体会建筑构造知识的重要性;再者,学生在深化设计具体构图的过程中,发现设计与构造的关联,领悟建筑造型与构造结合的统一和不可分割性。这种从初步设计方案到构造图的衔接,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际工程的具体展开流程。

2.建筑构造课的通识实践:现场教学实践面对建筑行业各方面就业的人群

(1)工地参观。课程中后期,教学中引入工程实践环节,安排参观不同结构类型的施工工地包括砌体、框架等。学生从课堂的理论和视图中走入实际工程,通过生动直观的现场实际构件,结合具体问题分析,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且实际工程紧跟市场需求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拓宽了学生的认知。

(2)实训基地的参观。工地的参观由于受到时间、地点和安全限制,不能满足随时感知实践的要求,而实训基地常见的节点如楼梯、墙面构造装修、楼板配筋、基础构造等按比例缩小,这些真实模型可供学生感受实景现场。此外还提供部分原材料和设备使学生能亲自将一些构造想法用实物表达出来,提高学习能动性和动手能力。

三、提高课程与职业市场匹配度的衔接

在劳动力市场报告中,专家建言“提高教育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在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就业、岗位等能否满足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已成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尺度。而强调教育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并不会贬损教育自身的内在价值,相反,教育能获得更好发展,更有条件实现教育的其他目标”。

人岗匹配先是知岗,之后才能去选择适应岗位。制图员和建筑五大员考证(预算员、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 课程内容包括了:建筑制图识图、房屋构造、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力学、材料、结构、质量事故分析、安全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等相关课的内容。这些相关课程与岗位关联,建筑构造课程涉及到的范围,应做指向性的连接,培养同学较强的实践意识。如设计技术专业的同学,在培养较强的施工图设计能力及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能力的方面外,对接设计方案及拓展实践,满足建筑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只有将学生的出口考虑与教学进行有效的搭接,方能满足学生自由竞岗与竞争实力。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就业导向,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融通,课程教学实施与职业培训、技能认证三者融合。针对市场的需求将各专业细化到岗位,岗位与课程模块有效地连接对位,提高课程匹配度,使学生在学习时,有意识寻求自身就业兴趣方向,通过岗位实习强化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这样学生就能在毕业的时候尽快上手,缩短与实际运用的差距。而教学重点在于搭建每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有效对位平台,提高课程与岗位群的匹配度。

篇12

实践教学课程标准是为组织和实施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实践教学实施的依据,它对实践教学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任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也提出了明确要求。经过对用人单位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调查分析后,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依据编制的,强调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构建并实施实践教学课程标准,有利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

1.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主要写实习实训课程的性质及实习实训的目的,在本专业课程体系及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指明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或本门课程的先行课与后续课程。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主要是说明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实践后,学生能掌握哪些知识、应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主要以“能”、“会”、“应具有某某能力”的文字来描述。

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课程内容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的需要设计的具体的实习实训模块;教学要求是指在各实习实训项目的训练中,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具体要求。给出本课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

4.时间安排与学时分配。时间安排与学时分配主要是对实习实训各模块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统一安排和分配。

5.考核。考核主要是确定考核标准和成绩评定方法,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岗位知识和岗位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法应多元化,考核过程应贯穿实习实训全过程。

6.课程实施的建议。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教学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7.实例分析――《工种实训》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工种实训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次实践性教学,学生到工种实训现场,以实际操作为主,掌握各工种的施工操作步骤、施工方法、施工质量检验标准,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一方面能将施工理论与施工现场紧密结合,为即将学习的土建预算、安装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以劳动者的身份,参加各种生产工艺劳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课程目标:通过参加工种操作实训,使学生掌握主要工种的操作要领和质量、安全知识;熟悉这些工种的工艺过程,与其它工序的搭接、穿插状况。同时,使学生在实训中得到了锻炼,增加劳动观念和分工协作精神,培养职业技能。

1)提高学生对建筑施工工艺、建筑施工方法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施工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2)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及工艺技术方法。训练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所必须的各种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3)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岗位观念,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形成。

(3)实习岗位及岗位工作任务与内容

(4)时间安排与学时分配:本实训课程的学时共计60学时,具体时间安排见下表所示:

(5)成绩考核标准与评定方法:工种实训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以学生现场实际从事的各个工种操作的质量技术水平而定,同时参考劳动态度,遵守纪律,实训日记,实习报告等方面的情况综合评定,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评定,应单独记录成绩册。

(6)课程实施建议

1)实习组织:由专业教师负责工种实训环节的组织和现场教学;根据工种实训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2)指导教师必须熟悉工种实训课程标准,做好实训准备工作。实训中要按实训教学要求和进度计划指导学生实训。每天实训结束后,应对当天的实训情况进行小结,并对次日的实训作好安排。

3)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记实训日记。实训结束后,要指导学生写工种实训报告,并组织学生搞好实训总结。

4)进入实训场地后,主要以带动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条件允许时,可聘请施工现场工人师傅或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操作要领指导,进行现场讲解指导实训,进行具体训练。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以服务建筑行业为主,以建筑工程一线施工员岗位(群)为就业目标,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或造价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达到上述目标,必需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加强实践性教学,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研究本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如下。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实践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术能力,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1]。所以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要求学生和教师能从思想上予以重视,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由专业基础课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等环节组成。本实训体系是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来确定的。

(一)专业基础课基本技能训练:

1、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

通过课程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2、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应用、建筑材料实验、电工电子实验、建筑CAD制图、测量实验、建筑制图大作业等。

1)建筑材料实验: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掌握试验方法。其内容有水泥样品的鉴赏和水泥试验(包括水泥细度的测定、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水泥浆凝结时间的测定、安定性试验及水泥胶凝强度的检验)、混凝土骨料试验、普通混凝土试验(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测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验)、砌墙砖试验(抗折、抗压强度试验)、钢筋样品辨别和钢筋试验(拉伸及冷弯试验)。

2)建筑CAD制图:掌握Auto CAD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绘图操作环境,掌握Auto CAD软件系统的绘图命令、编辑命令、尺寸标注、文字标注、图层使用、图块使用及三维命令的一般操作,掌握建筑工程图的基本绘制方法,培养建筑工程图的计算机绘制能力。其内容包括:建筑CAD设计概论、Auto CAD绘图命令、Auto CAD编辑命令、Auto CAD标注命令、图层与图块、三维图形的绘制及实际应用部分。

3)建筑制图大作业:了解、掌握画法几何的基本理论;熟练阅读建筑施工图,掌握较扎实的绘图技能。

2、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组织

由任课教师编制计划书,记录在每学期教学进度表中,其实训方式可采用现场参观与观摩、实际操作等方式来进行。

3、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考核

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效果可通过现场实际操作情况、提交的实验报告(实验数据)或设计电子图纸等综合打分,并按一定比例(20%)记入该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

(二)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有工程测量实训、施工组织设计、概预算大作业、建筑素描、房屋建筑学设计、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实训。具体安排如下:

1、工程测量实训:(时间2周)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两周测量实习,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基本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其具体任务是:

1)通过测量实习,使学生对测绘和测设的任务、内容、方法和要求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艰苦奋斗、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爱护公物的优秀品德和作风。

具体实习内容和计划如下:

实习动员、领仪器、仪器检校1天;水平角测量1天;水平距测量1天;水准测量1天;水准测量和导线测量计算1天;地形图测绘1天;地形图测绘1天;建筑物的放样1天;圆曲线测设1天;写实习报告、上交资料1天。

2、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1周,施工设计1周)

1)施工组织设计的目的

施工组织总设计的内容及编制依据;施工布置及施工方案;施工任务的组织分工及程序安排;重点工程的施工方案、主要工种的施工方法、临时设施的规划;施工总进度计划编制原则、要求、内容及步骤;各项资源需要量计划;施工总平面图编制原则、内容、编制依据及编制方法;建设项目风险预测和安全目标。

2)施工组织设计的课时安排

模块1施工准备 1)编制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针对北京某实际工程项目,编制施工准备工作计划;2)图纸会审实训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分组模拟进行图纸会审仿真实训

模块2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3)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4 )编制分部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编制分部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5)施工平面图设计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平面布置图

模块3 施工组织总设计 6)编制网络计划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编制分部工程网络计划7)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3、建筑工程预算大作业:(时间1.5周)

1)建筑工程概预算大作业的目的

建筑工程概预算大作业是学生在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后所进行的专业实训,通过该实训,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建筑工程概预算大作业的主要内容有:

根据详细图纸,进行工程量的计算;利用定额计算各项费用如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使用费、间接费、规费、利润、税金等;进行工、料、机分析、编制工、料、机用量汇总表;编制工程造价汇总表并计算综合单价造价。

4、建筑素描:(时间2周)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绘画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素描课内容要求:构图完整,造型准确和素描关系表现合理,质感强烈,空间感强,并能应用它辅助学习水彩、速写、表现技法和专业设计课程。

5、房屋建筑学设计(时间1周)

房屋建筑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⑴平面设计

①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家具布置及人的活动空间要求确定使用房间的平面尺寸

②根据使用人数确定辅助房间平面尺寸

③根据消防要求确定垂直交通的数量及位置

内容包括:使用房间平面布置图、卫生间布置图、底层建筑平面图、标准层建筑平面图、顶层建筑平面图、屋顶排水平面图

④据建筑性质进行功能分析进面进行平面组合

⑵剖面设计

根据建筑功能及使用性质确定建筑物各部分的净高,进而确定建筑层高和空间组合。根据图纸的表达情况绘制1~2个剖面图

⑶立面设计

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运用建筑美学的原理及处理手法确定建筑立面造型,根据建筑所处位置及城市规划部门的要求绘制主立面、侧立面、背立面图。

⑷总平面设计

根据城市设计和场地设计的知识,进行总平面布置,绘制施工总平面图

①确定场地的主次入口的位置

②场地道路布置及绿化布置

③确定建筑物的位置及消防间距、日照间距等其它安全距离的确定

④人流、车流的组织

⑤建筑构造详图

根据建筑方案的特点、准确表达设计构思,将相关构造绘制建筑详图

6、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实训(钢结构48学时,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48学时)

钢结构实训的主要内容有:

(l)屋盖支撑布置一一说明布置原则和根据。

(2)设计一个普通钢屋架:节点荷载计算,杆件内力计算,杆件内力组合,杆件截面选择,设计四个典型节点,全部计算书。

(3)按给定比例绘制一张2号图,内容包括支撑单线图;屋架单线图,图中要求注明杆件计算内力和选定的截面;画四个典型节点大样图:支座节点、上弦一般节点、下弦拼接节点、屋脊节点。

(4)要求辅导教师讲解桁架内力图解法。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实训的教学要求有:

1)掌握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选型与布置,结构设计方法,构造要求及施工图的绘制;

2)掌握砌体结构各种基本构件的受力特征与截面设计方法,及砖混结构房屋的设计方法和构造要求。

专业技能训练的组织与管理

专业技能训练由系部统一组织,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各实训过程均配备专业指导教师1-2名,进行日常管理和专业指导。

专业技能训练的考核

考核内容分日常考核和训练成绩考核两部分,以全面衡量学生的专业训练能力。

(1)日常考核

实训期间,学生必须遵照学校正常作息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实训;

学生必须按实训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阶段实训任务;

考察其动手协作能力和团结能力。

(2)训练成绩考核

训练成绩的考核工作由系部,安排指导教师负责进行。根据学生的实训成果,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四等,单独计入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综合技能实训

1、毕业综合实训(时间18周)

1)毕业综合实训的目的

毕业综合实训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综合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踏实、认真、严谨的科学作风以及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的全局观点和经济观点。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建设项目设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2)毕业综合实训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测量实习,时间5周;第二阶段为结构设计与结构计算,时间为6周;最后一阶段为制图,时间为6周;最后一周让学生总结并准备工作面试。

具体要求有:熟悉制图规范和相应的建筑规范;了解和掌握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的设计;正确进行多(高)层房屋的结构选型、结构布置;正确进行结构计算及结构施工图的设计;掌握用工程图纸全面而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的技能。

3)毕业综合实训的组织与管理

毕业设计由系部各专业组织和管理,并指派专业指导教师进行辅导。(专业指导教师可提出具体意见及建议)

4)毕业综合实训的考核

分日常考核和成果考核,其中日常考核是指毕业综合实训期间要求学生遵照学校正常作息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毕业综合实训;必须严格遵照时间安排,分阶段保质保量地完成设计。成果考核是指应按毕业综合实训中的规定完成工作量,所绘制的工程图纸应符合制图标准及相应的规范要求;应有完整的设计说明及完整的计算书;考核由专业指导教师根据综合实训期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成果情况综合评定,成绩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

2、毕业(顶岗)实习(实验阶段)

1、毕业(顶岗)实习

1)、毕业(顶岗)实习的内容与要求

要求学生实习过程中,能阅读施工图和内业资料;了解和掌握施工的全过程;了解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过程和内容;了解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了解施工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了解安全生产质量管理措施并参与各工种的施工,完成实习报告。

2)毕业(顶岗)实习的组织

实习单位的落实由系统一安排和学生自己解决相结合;由实习单位安排具有一定资质的人员担任现场指导,并由系指派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具体检查、指导和协调工作。

毕业(顶岗)实习时间在第六学期进行。前几周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最后一周进行实习过程的总结,撰写实习报告。

3)、毕业(顶岗)实习的考核

实习考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实习报告、实习过程的表现

要求学生每日记载实习情况,包括实习内容、实习体会等,实习结束后应按实纲的要求做实结。根据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及实际业绩,由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作出鉴定,并由主管部门签章。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组成实习考核小组,根据上述资料给出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四等,单独记入学习成绩。

三、课时分配:

公共课理论学时424, 实践学时160,占总学时比例21.69%;基础课理论学时176,实践学时176,占总学时比例6.54%;专业基础课理论学时306, 实践学时102, 占总学时比例15.16%;专业课实践学时126,占总学时比例20.95%;专业实训实践学时360,占总学时比例13.37%;实习实践学时600,占总学时比例22.29%。合计理论学时占总学时比例49.93%,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50.0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