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篇1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怕努力都能实现预订的目标。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更好地发挥潜能,教师应结合他们实际,设计合理的分层目标,既让优等生吃得饱,又得让学困生吃得了。

[教学案例]

课题: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第1课时

1.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功能上的关系;说出神经元的功能,解释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2)能力目标 。初步尝试利用生活中的小材料制作生物小模型;尝试通过材料分析、小组合作讨论初步具备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养成主动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和团队意识,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体验团队活动,分享个人及小组成果,关注生命安全。

2.教学设计过程

(1)观看视频,小组合作讨论中获得:神经系统的组成

在播放视频前提出问题及要求:①通过视频你知道神经系统由哪些结构组成?②各个组成部分有什么特点?播放神经系统组成视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从视频中总结神经系统组成,并画出神经系统组成结构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的观看,培养学生获取和抽提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利用结构图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问题由浅入深保证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思考和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知识结构图的构建及不断完善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参与的积极性。

(2)在活动体验中思考:神经系统是协调人体各项活动的基础

组织学生参与“我说你做”游戏,体验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选派两名司令员命令,其余学生充当小兵执行命令。命令由两部分组成,司令员A命令的前半部分,司令员B命令的后半部分,小兵们将两个命令组合起来并执行。如:A命令为男生;B命令为不要起立。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让学生直接从活动直观感受神经系统的功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神经系统是如何调节生命活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为基础加深对知识的印象。简单生动的游戏形式简化抽象知识,更易于基础较差学生的接受,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

(3)创建新旧知识联系: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回忆生物体结构层次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图片展示动物细胞的模式图与神经元,启发学生比较神经元与动物细胞的异同。提出问题:②神经元与其他动物细胞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播放生物电的产生视频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传导的动画,引导学生回答:③神经元的哪些结构与它的功能相适应?

设计意图:通过对神经元和动物细胞模式图的对比,既有助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构建知识的连接,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对神经元的形态形成直观的认识,对神经元突起的特点留有深刻的印象。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归纳:神经元和其他动物细胞在结构上主要区别是具有大量突起。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使新知识同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通过视频的方式将微观抽象的“生物电”“神经冲动”等名词具体化,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同时结构与功能的先后顺序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4)在动手中建构神经元模型

课前准备毛线球、有颜色的胶带、波浪状塑料棒等代表神经元各部分结构模型以及剪刀等。对照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学生小组合作“组装”神经元模型。模型制作完毕后,小组代表将神经元模型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并描述神经元的结构以及冲动在神经元上是如何传导的。

设计意图:通过构建直观、形象的神经元模型进一步使得神经元的结构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树突和轴突特点的记忆;在模型不断改进、完善中,也使神经元的结构在不断构建。模型制作过程中眼、脑、手并用,更有利巩固和记忆知识。

3.教学反思

(1)创新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

本节课中设计了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不同,设计意图的侧重点和目的也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促进教学的知识性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实现,践行了新课标。教学过程中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水平,让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饱、中间学生有挑战,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坚持实践,不断反思,完善分层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分层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看不见的因素影响这分层教学的效果:①过分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②分层过于明显,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分层评价系统不够完善,不能较好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因而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意跟踪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分层对象,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同时要及时与家长、班主任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分层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工作量也更大,需要教师有更强的责任心,因而需要更多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才能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篇2

案例教学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案例教学再现了具体典型、客观真实的事例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主动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优秀的教学案例,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欲,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对各种案例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允许学生形成不同见解,这一方面为学生展示自我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为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激发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思维创造能力。第三,突出了学生群体的合作性。案例教学要求围绕教学主题,结合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生物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交流,相互合作,共同研讨,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增强了班级群体的凝聚力,使学生体验到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的初中生物教学都是以教师根据教材与教学大纲来进行集中式授课为主要教学方式。大多数的教师都认为教材知识是个“标本”,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普通教学方式就是以教材为出发点,以教师灌输为中心,以学生为“容器”的一种方式。在课堂上,学生基本上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自然也就很难看到学生的灵气与活力。不过现在,随着课标的修改,有部分教师正在努力对这种以讲代导、以灌代启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对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逐渐加以利用。虽然生物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课堂的开放度依旧较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等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无论如何,教师还是没有走出引导学生朝预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里钻,变相地将教学参考答案及教师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怪圈,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独到见解,令其无法学会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

4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

4.1 教学案例的选编

案例教学的准备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以及教师的施教准备,而教师的施教准备主要以选编良好的教学案例为重。一个好的案例是决定整堂课质量好坏的条件之一,因此,案例最好要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只有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的案例,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分析。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去参与社会调查,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精心地选编那些高质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而实质上案例教学就是由教师和学生借助分析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从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式。

4.2 对教学案例的运用

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有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提出讨论的基本要求,很好地组织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才能达到它的效果。

4.2.1 讨论基本要求的提出

案例是丰富多彩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这样的性质就决定了讨论不同的案例要有不同的要求,而对教师来说,一些基本要求的提出是必然的,也就是说要由教师设定一些底线,学生必须在这些范围内活动。比如说学生必须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能够在平和的气氛中展开辩论等等。

4.2.2 教师要创设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

一个良好的氛围,能让学生放开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对于社会现实性问题,教师不应该回避,要勇于面对。

4.2.3 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很关键

在现实当中,讨论之大忌,比如少数学生包场或大家针锋相对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而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点拨,即使学生的思考与回答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教师也切忌发号施令,进行指责、批评。否则会影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对问题的深入讨论造成影响。

篇3

在以往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取讲解的形式,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且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及自主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此种形势下,初中生物教师就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从实际教学目标及内容出发,设置一定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与探究,在拓展其思维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

1.案例教学法的相关概念

案例教学广义上指的是教师通过描述具体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情境中蕴含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则是指选用一些能将生物知识及规律体现出来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并通过一系列的整理及分析,进而加工成为案例。生物教师通过详细描述这些情境,或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来模拟再现案例的实际情况,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或以小组的形式来分析并探讨这些案例情境,使之得出结论及自身独特的见解,在充分掌握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实现问题解决能力及学习能力的提高[1]。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生理及心理均发生着显著变化,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虽然思维不断深化,但尚不成熟;意志逐渐增强,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发育特点的。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策略

2.1案例讲授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在案例讲授教学方法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其通过讲解相关案例,从而有效结合案例与课程理论知识,并促进完整生物课程内容体系的形成[2]。

例如,在开展《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便可向学生讲解生态系统中的具体案例,如乌龟及鳄鱼等生活在河中的爬行动物,它们在产卵期会爬上河岸;在大树上筑巢的鹭等动物则喜欢吃河里面的鱼虾等。此外,在河流这一生态系统中,空气、阳光等并不是独有的,当出现降雨时,还会带来其他地区的水分,陆地上的土壤也会被冲到河流中;河水则可用于生活饮用水及灌溉用水等。讲解完这些案例后,教师可提出“与河流生态系统存在关联的生态系统有哪些”这一概括性问题,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以上述案例为依据,从各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以及地域关系中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大气循环系统等非生物因素等方面出发,来对学生展开详细讲解,进而证明大气循环、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均与河流生态系统存在紧密联系。

2.2案例讨论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案例讨论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指导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分析并讨论创设的教学案例。在初中生物案例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便是案例讨论教学,此种方法可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及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在促进其参与意识增强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3]。

例如,在开展《动物的行为》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指出一些动物为完成某项行为,或是达到某个目的,甚至会牺牲自己的生命,它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一来,便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动讨论动物界中的一些现象。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也会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从而合理解释动物的这些行为。如在迁徙的途中,当大雁需要休息时,它们便会派出患病的,或是身体比较弱的孤雁来站岗及放哨,放哨的大雁一旦发现有敌人入侵时,便会发出警报,来通知整个雁群马上逃生或是做好御敌的准备,但这只站岗的孤雁就很容易成为猎物的捕食对象。再比如螳螂这种动物,雌螳螂之所以吃掉雄螳螂的头部,这是因为其头部存在抑制的物质,会对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学生通过讨论这些案例,便深刻理解动物出现各种行为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生存和种族繁衍。

2.3案例练习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案例练习教学这一方法通常应用在课堂结束后,单元练习以及考试等过程。教师可向学生发放一些联系类的案例资料,让其展开独立分析与思考,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合理的判断。

例如,在完成《生物技术》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教师可给学生下列案例材料: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及生物农业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化学农药的产量及品种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害虫的抗药性也随之增强,这便严重危害到农作物的生长及发育,给农业及其周边产业造成了非常大冲击,同时也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种形势下,我国科研人员加大了研究力度,通过在棉花、水稻等的细胞中导入生物抗虫基因,成功培育出了具有抗虫基因及能力的作物品种。教师便可从上述案例出发,提出“现代生物技术有哪些?”“转基因技术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等问题,并让学生展开相应的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也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面对复杂的生物知识,教师只有通过应用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及自主性充分激发出来,才能使其展开主动学习与探索,在将生物知识全面落实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高,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4

二、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现有的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规划进行集体形式的教学形式。大部分的教师认定其教学内容是一个教学标准,不允许出现变更的。为此,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中,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材作为教学切入点,以教师的守旧教学方法来教学核心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切实有效的体现到学习的快乐,必定也无法有效的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变化,部分教师逐渐意识到并开始进行改变这一教学僵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创造能力却并没有被完全的激发出来。

三、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有效的提出学习问题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八年级生物北师大版《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课时,需要合理的进行应用案例教学。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动物。在动物园中学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老虎、狮子、孔雀、猴子等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但是你们知道这些动物是如何一代又一代的繁殖的吗?

首先,教师此时需要及时的案例教学活动中的学习问题:

(1)细致的进行陈列你所了解到的动物繁殖方式;

(2)具体阐述一下动物克隆的繁殖的方式属于当前的那种繁殖类别;

(3)哺乳动物与非哺乳动物自身存在什么样的区别;

(4)简答的谈一谈你见过的哪一类的动物直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繁殖方式。

教师需要为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限定时间,使学生可以学习时间内进行学习思考,再要求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互动。在班级中学生将自我的学习想法进行全部阐述后,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判断。学生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同时还进一步的掌握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属于“生命的延续”这一主题中的重要部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是生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则需要将学生的回答全部进行收集,并予以学习肯定。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行为,对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具体的评析,并总结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收获,最大限度的鼓励学生不断进行鼓励学生在案例教学活动中进行学习思考、交流互动。

2.合理的应用教学实例

(1)大雁在进行集体迁徙途中,一部分身体不健康的“孤雁”为进行“站岗放哨”的工作。在遇到实际敌害时,此群体进行会用自我的语言进行警报,让其他的雁迅速做出反应,准备还击或逃生,而这一部分不健康的大雁则会成为敌害的食物。

(2)在蜜蜂中的雄蜂长大后,需要与雌蜂进行。在那之后雄蜂进行会逐渐死去。教师则需要要求班级中学生对于此案例进行深入的学习分析。

文中的孤雁“放哨”这一工作,对其他雁具有何种的现实意义;雄蜂为交尾而奉献出自我的生命地方意义是什么等。

3.科学全面的进行总结教学案例

篇5

生物学教学中,案例指的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核心,有着自己固有的结构和模式。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等特点,可以将真实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工具。

对于本节课,笔者选用的是19世纪中叶,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的进化过程,具体内容如下:在19世纪中叶之前,分布在英国曼彻斯特地区附近的森林中的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和苔藓,分布在该地区的桦尺蛾都是翅膀上长有黑色斑点的浅灰色的蛾子。到183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变成了工业化国家,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的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该地区树干上的地衣和苔藓也逐渐地被黑色的煤烟取代了。1848年,细心的昆虫学家首次在曼彻斯特附近采集到了黑色翅膀的桦尺蛾标本。之后,人们采集到的黑桦尺蛾的标本越来越多,而且都集中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化地区。到后来,在这些工业化地区分布的桦尺蛾几乎全部是黑色翅膀的。而在非工业化地区分布的桦尺蛾,灰斑蛾仍然占绝对优势。之后,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些黑色翅膀的桦尺蛾,繁殖的后代的幼虫也是黑色翅膀的。

郑金洲教授指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本案例既描述了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环境与桦尺蛾的变化,又呈现了事件间的冲突:黑色翅膀的桦尺蛾是黑色煤烟造成的吗?如果是,为什么黑色翅膀的桦尺蛾繁殖后代的翅膀也是黑色的?通过设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呈现案例,调动兴趣

案例的呈现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目前,运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印发文字案例,投影仪投射案例,教师诵读案例,多媒体呈现案例,播放视频案例,教师或学生形象表演案例等。本节课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将案例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课前,教师将已编好的生物学案例以及相关材料发到学生的手中,师生都要为课上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上,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非工业地带树干与灰色桦尺蛾的颜色对比图片和工业地带树干与黑色桦尺蛾颜色对比图片。教师结合图片,对20世纪中叶前后,曼彻斯特地区环境的变化以及桦尺蛾的进化过程进行激情的演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案例材料,将口读、眼看、手写、脑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刺激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增强阅读的高效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边阅读边勾画出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挖掘案例材料中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

3 设置问题,启发思考

案例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充分挖掘案例材料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而不是由教师将问题抛出。在这一过程中,既能锻炼学生从案例材料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材料,学生抓住事件间的冲突,提出以下较有价值的问题:① 这些黑色的桦尺蛾的翅膀是被空气中煤烟染黑的吗?若不是,那是为什么?② 工业地带导致灰斑蛾变成黑斑蛾的原因都有哪些?

4 案例讨论,展现自我

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课上讨论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本节案例教学中既采用了小组讨论,又涉及到了全班讨论。

对于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根据案例中的问题各抒己见,教师不需要过多地干涉和指导,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对其他同学的见解提出质疑或做出评价。在这一阶段,学生达成共识或得出问题答案的同时,对案例中的问题做到更深的认识和剖析,明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

为了提高讨论的水平,教师还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与教学案例有关的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及应用。例如:① 影响桦尺蛾发生变化的空气和它们的天敌分别属于什么因素?② 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请举例说明。③ 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请举例说明。对于教师提出的引导性的问题,则由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在全班讨论中,教师的作用显得举足轻重,充当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地位。

5 概括总结,理论升华

这个阶段不仅是课堂理论的升华,也是案例教学的升华。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得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小组代表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对于讨论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做进一步的拓展和升华。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大气的污染导致桦尺蛾的变异,引导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的恶变而引起生物种类变化的例子,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生物之情,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既然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那么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生物的生活?又该如何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呢?伴随着教师的设疑,引出下节课的内容――“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实验。教师通过联想、拓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升华,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

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案例式教学的地位,以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初中生来说,兴趣式的案例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成长。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导入,引入案例教学

导入式教学,是教学中一个基础性环节。导入式的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消除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要完成生物教学导入环节,一是要创设悬念,二是所创设的悬念要与课堂内容相一致,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达到这两个要求,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课堂的内容有充分把握,而且对学生的兴趣偏好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在讲解“人体器官构造”一课时,教师可以两人病症相同、华佗却开出不同药方为例,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带着这样的悬念,学生进入正式的学习过程。学过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再具体向学生讲解华佗做法的原因。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既完成了对理论知识的教授,同时又在问题中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种主动的探寻中,了解并掌握人体器官的构造和各个器官的功能作用。并且,这一生动的教学案例,还能够让学生养成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今后的生物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结合学生特点,创设案例体系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初中学生这一时期的特点,为学生制定一个以他们的性格特点为基础,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导向的、科学的生物教学方案。另外,生物课本身对于初中生来说就属于新鲜事物的范畴,所以,在实际的生物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积极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为学生打造一个高效的生物学习平台。或者根据初中生好胜心比较强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举办一些竞赛性质的生物实践活动。但应当注意的是,竞赛的主题必须明确,其竞赛的内容既要达到巩固学生现学知识的目的,又要达到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生物能力的目的。不论是网上学习平台,或是生物竞赛活动,这些形式既能完成阶段性的生物教学计划,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为进一步学习生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教学方式,构建案例教学

1. 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相对于传统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来说,能够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形式,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同时,实验实质上是实践活动在课堂中的延伸,它可以丰富、活跃课堂,还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实践自己的理论知识,既实现生物教学由理论走向实践的教学目标,同时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取实验室中所存储的草履虫,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这样的一种形式,既弥补了生物课本只能展示图片的缺陷,同时也以一种形象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草履虫结构,对于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有非常大的帮助。

2. 增进师生情感

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着,一名优秀的教师,对于指导学生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学生对于教师依然存在着极大的依赖,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处理好学生对于教师的这种情感,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具有极大的帮助。要逐步深化学生对于教师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应当主动亲近学生,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让学生加深对教师的信任,这对于深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其生物学习的榜样,教师的带动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3. 理论联系实际

任何一门科目都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并以服务生活实践为目的,生物这门学科也不例外。生物与其他科目联系也相当密切,因此,在生物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本着生物最终服务生活的目的原则,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切忌只是为了单纯解释某一种现象而进行教学授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生物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以敏锐的眼光观察生活的学习习惯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在讲解DNA部分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其基本的构造形式,然后让学生在这种直观印象下进入理论知识的学习。当其知识储备充足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如果出现染色体异常的情况,人的身体机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物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本身的内容决定了它与生活必定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应当重视生物教学,注重生物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而且,还应当以正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对于引发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提升他们的生物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当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以提高生物教学的整体效果。

篇7

案例教学是一种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课堂中,教师担任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制定出适合学生现阶段知识水平的教学目标,学生围绕这一教学目标,积极主动进行案例的收集。教师对这些案例进行恰当地分析,选出与教学目标、学生认知规律相一致的案例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教师针对案例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分组讨论,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形象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认识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能力。案例教学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发展性、实效性等特点,对初中生物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二、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对初中生物的知识点不能有深刻的理解。初中生物的知识点比较枯燥乏味,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失去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对一些难点不能有深入的了解。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为具体的、生活化的趣味化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感性中理解和把握抽象的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进步。[1]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不能实现和谐的统一。目前,初中生物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的“讲授法”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自主的合作与探究,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并不满意。如果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参与讨论与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2]第三,师生关系不能达到和谐与融洽。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给学生以居高临下的感觉,使学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学生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真正的乐趣,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而在新课标改革后,采用案例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地位,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和谐与融洽。[3]

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运用案例教学的策略

第一,在案例教学中,要采用合适的案例。注重采用生活中的例子,挖掘生活中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点。例如,在学习细胞构造之前,可以通过显微镜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食物的上皮组织与叶子组织等,如洋葱的上皮组织与芹菜的叶子组织,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这节课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更高。第二,在案例教学中,倡导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的案例,倡导循序渐进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与探究中掌握知识。在合作与探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真正的乐趣。第三,优化案例教学中的教学环节。在个人准备的环节中,学生与教师都需要参与进去。教师要收集符合学生现阶段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的、符合教学目标的案例,而学生也应该进行收集,因为收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收集的案例进行真正筛选与甄别,选出真正适合学生的案例,然后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弄明白案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案例与本节课教学目标实现的关系;分析案例中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与不足,应该进行怎样的补充;让每位学生都写一份分析提纲,写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修改的方案。在小组讨论的环节中,教师要分配任务合理,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发挥最大的优势。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参与进来,给学生以关键性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适应新课程改革之后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的把教与学很好统一起来,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的精神在竞争中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现有课堂教学模式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也将成为必要,其目的在于培养出学生较强烈的竞争能力和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在课堂讨论的环节中,教师应该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整节课的课堂气氛,让每一组的代表进行发言,阐明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发言,完成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与解答,使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初中教学在学生的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生物这门学科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更好地与周围的生活产生联系,对艰涩难懂的知识点能有更好地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生活。因此,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必须使其推广到各个学科中,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晓英.谈生物教学中的案例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5(05).

篇8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新型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及时和同学探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充分满足了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这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做了基础.另外,案例教学中,往往同一个案例具有多种解题方法,并不设立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对题目分析的透彻有道理,那么就会予以肯定.这就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为培养创新能力做了铺垫.

2.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案例教学中却改变了这种状况,将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自己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学习过程中和身边同学进行知识沟通和交流,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学生的自身观点得到肯定.这就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和身边同学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案例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的状况,将学生自身的学习放在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辅助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导演”的作用,能够及时发现每位学生学习的不足,从而进行进行更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案例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和教师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为提高学习效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1.课堂开头巧妙选取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要选取案例进行知识讲授.案例选取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案例的选取不仅要具有创新性,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与教材知识密切相关,让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在生动真实的气氛中大胆质疑,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二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课程的时候,可以采用《可可西里》这部影片中的一个小片段作为案例:美丽的可可西里,早晨起来一位老人习惯性的去狩猎,在帐篷的一角他发现了一只羚羊,于是老人拿起猎枪准备开枪,而那只羚羊并没有和往常狩猎中的羚羊一样慌忙逃走,而是慢慢地对准枪口跪了下来,并且流下了热泪,老人没有多想就开枪了,但是死后的羚羊却仍然保持跪下的姿势,很难拉起来,最后老人用刀子刨开了羚羊的肚子,发现原来羚羊的肚子中有一只小羚羊,此时的老人什么都明白了……学生看完后都产生了很大的震撼,被这种场景深深吸引了,通过这个案例的观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探讨无疑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恰当运用课后案例,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篇9

可以说,生物教材中的插图非常多,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用或者图片反映的内容分为几类图,主要有生物形态图、生态图、生物学的历史图、各动物的生育过程图、生物进化图、生物现象图、探究过程图和实验操作的过程图等。

如果从各个图片所含的内容来分:第一类就是生物基础知识类的插图,主要包括生物的结构图、形态图、解剖图、各类生物现象图,还有就是生理过程示意图;第二类就是生物的知识拓展类插图,如生态环境的景观图、工作原理图;第三类为实验探索类插图,如实验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第四类为生物科技类的插图,包括生物学史图、生物学肖像图、研究过程图。

生物学插图的主要特点:插图本身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得到学生的第一关注;插图直观、色彩亮丽,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精美的插图包含很多的知识难点,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生物学科的插图更利于学生对生物学基本知识构成学习的框架,有利于为孩子以后的生物学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插图的作用

随着生物教材中插图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教学的重视,由于从黑白到彩色,作用越来越明显,经调查,生物教材内的插图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点:能够帮助初中生更直观地掌握所需学会的知识,插图可以让教师突破一些教学难点,便于学生了解原理和生物学相关知识,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合理利用插图,培养孩子们浓厚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动力。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敲响知识大门的钥匙”,只有培养出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支持力,学生的心理特征就是对比较生动、形象有色彩感的东西和事物感兴趣,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拿到课本之后都会把课本里所有的插D都看一遍,从头看到尾,所以,在课本中插入图片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图片对学生的视觉造成很大的冲击力,然后再把图片中蕴含的知识点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给学生。

正确利用插图,全方位地开发和解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古语有云“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完善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之后才能得以提升”。思维的培养和拓展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构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或者利用提问的方式,从而激发和开发学生的大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想象,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创造力,为其他学科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材插图应用的教学策略

生物教材里的各个插图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每个插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信息,而且有着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要根据插图不断地深入挖掘和拓展,充分利用这种生动形象的课程资源,使教材插图能够真正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生物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学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培养浓厚的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懂得利用图片解释其中的内涵,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重点知识,在看图时可以按照顺时针或者从上到下、从左向右,多角度,或者通过对比等顺序去观察图片,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清晰的思路,也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点,并进行大脑的记忆存储。

再次,根据教材图片的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体分析,采用不同的讲授方法,通过看图片,抓关键,找重点,通过多多观察,找到看图的相关规律,了解生物学的各类知识。比如,统计图,尤其是比较抽象的统计图,要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明白看图的作用。

最后,利用图片,加强对比,增强学生的记忆。教材的插图本身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插图与相应的教材内容文字做对比,然后进行解读,比如,在讲解线粒体和叶绿素的细胞结构,通过平面图和剖面立体图进行相互对比,然后让学生理解文字,通过对比,从而对文字的内容有更深的记忆力。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插图不仅是表达生物知识的好方式,而且是学生了解各种生物学基本知识的辅助手段,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加大对插图的重视,尽量运用图片的生动、形象、色彩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想象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0

2 案例描述

2.1 片断1

“病毒的发现”情景剧:剧中角色有伊万诺夫斯基(科学家)、农夫、助手。剧情大致如下:心急如焚的农夫拿着生病的烟叶请伊万诺夫斯基帮忙,伊万诺夫斯基看到病烟叶之后产生疑虑:“难道是由细菌引起?”于是叫助手将病烟叶捣成汁并用细菌过滤器过滤,然后注射到正常烟叶中,几天后正常烟叶生病了,伊万诺夫斯基产生了疑问:“这是怎么回事?不是用细菌过滤器过滤了吗?”最后以伊万诺夫斯基将这个问题抛给现场学生为结尾。

“病毒的发现”这一环节,教科书的介绍比较简单,而这个过程在病毒的研究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有必要进行适当补充。学生精彩的表演让这一环节更显丰满生动,课堂上不时传来的笑声足以说明情景剧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而表演者对于细节的刻画和剧中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让学生更能体会科学家勇于实践的精神,也进一步明确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最终以问题为结尾,又使得情景剧不仅仅是停留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层面,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思维,升华了情景教学的内在意义。

2.2 片断2

“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情景剧:剧中角色有大肠杆菌、噬菌体、非典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剧中将病毒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的关系比喻成衣服和身体的关系,将病毒寄生的细胞比喻成居住的房子。通过病毒三兄弟的自我介绍和互相吹捧、挤兑,将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种类等知识点生动直观展现。

“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其中的知识联系紧密,层次清晰,但内容比较抽象。改编成情景剧之后,通过学生生动夸张的演绎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有趣。此外,初中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一环节距离前一个情景剧大约间隔了15 min,在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将要下降时再度出现情景剧,毫不费劲地将学生即将偏离的焦点拉回课堂,提高了课堂效率。从学生兴致勃勃的样子和练习的完成效果,可以看出他们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掌握了重点。

3 案例反思

从这两个情景剧可以看出,在课堂中合理使用情景剧不仅让课本知识更立体生动,提高学生对生物课堂的兴趣,同时提供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3.1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是情景剧实施的关键

克伯屈指出“要给年幼儿童提供足够的自由和机会,让儿童在教师明智的引导与管理之下练习发自内心地自己确立目标和选择目标,练习自己订出计划、执行计划、作出判断和评价”。编写剧本是情景剧实施的必要前提,教师和学生谁编写更合适呢?平日的师生互动已经让笔者领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欲望。虽然学生缺乏相应的情景剧编写与组织排演的能力,教师不能因此而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因为情景剧的编写、排演、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讨,独立于教师之外的一个创新性的学习活动。因此让学生编写剧本,这样既符合新教育理念也能锻炼学生对资料的处理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具体步骤如下:(1) 全班范围招编剧;(2) 布置编剧熟读课本;(3) 考察编剧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4) 把两个情景剧的具体要求告诉编剧;(5) 编剧上网查找资料并完成剧本的编写;(6) 完善修改剧本。

而在演员的选择方面按照自愿的原则。因为初中生大多渴望被关注,但当同学都将焦点集中在他身上时,往往会感到紧张甚至不知所措。课堂情景剧的参演者一般只有寥寥几人,纵目睽睽下的表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大考验,有勇气报名的学生至少说明自信和对此事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是成功的关键。在角色确定方面主要根据个人意愿并结合学生们的推荐。此外,在排练时小演员们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剧本更生活化,把一些时髦用语串入其中,还制作了小道具比如头饰、卡片等,靠每个人不断努力、不断完善才有了最终的情景剧。

3.2 教师的指导是情景剧实施的助力

克伯屈还指出“教师的任务在于利用环境,激发学生的动机,决定目的的选择,指导学生制定计划,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教材等;此外,教师要从旁予以不断的鼓励,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热诚和兴趣、减少学生们的学习挫折到最低的程度”。在剧本编写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怎样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呢?

首先,教师要选好适合编写成情景剧的内容,要构思好这一环节要体现哪些知识点。课本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或有必要改编成情景剧,情景剧要为整节课服务,比如它可以是导入部分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是用来突破重难点,而当教师确定大方向后,学生在编写剧本时目的性更明确,自然事半功倍。

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善情景剧,尽可能通过排演加以点拨,及时改进不足之处。有的学生的表演经历并不少,对于表演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应采纳表演者的合理建议,并及时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有时候难免为了追求娱乐效果,太过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提醒点拨,避免情景剧变成闹剧。

此外,教师要给表演者充分鼓励。一方面要调动全场气氛,给表演者带来更多的表演激情,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灵活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准备,尤其要照顾好表演者的感受,给予充分的肯定,避免学生因紧张等因素造成表演不当而产生负面情绪,处理不妥当很可能给今后的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3.3 师生共同发展是情景剧实施的结果

克伯屈主张“教育属于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教育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学生生硬的知识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悟。在编排情景剧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编写剧本、角色扮演、制作道具等,体验了表演的乐趣,发展了动手能力、创造力及独立思考能力、论辩能力、与人沟通的技巧等。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有用的知识,还有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作用。不仅如此,教师从中也是受益良多。当然,不可否认辩论、情景剧表演等这些热闹的教学方法确实耗时耗力,这种“消耗”值不值得呢?确实,课改至今大量以小组讨论、两队辩论、情景表演、成果汇报等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活动比比皆是,人们开始怀念返璞归真的课堂,而且只要是出现这种看似热闹的课堂活动,总感觉在作秀。但从这次亲身尝试中笔者的感受是:这种“消耗”是值得的。具体如下:

(1) 排演节目是一次很好的师生互动,不仅增加彼此的感情,教师还深入了解了当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喜好,对今后的教学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2) 在编剧、排练的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相信经过这次磨练,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篇11

李强副主任希望各位选手要充分利用这次基本功竞赛的机会,互相学习、展示自我,争取好成绩。

篇12

一、创设意境,课前准备

学生应在课前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教师应在课前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小麦幼苗,浸泡过的小麦、黄瓜、大豆、菜豆等种子)。

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一)课堂讨论。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

(二)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通过对我国干电池的产量、消费量、回收率的资料分析及专家测试结果——“一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的了解,激发了学生探究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三、制定方案,探究验证

(一)制定探究主题。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探究提示内容如下: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本实验是否需要数量统计?如果需要,尝试设计一种你认为简单明了的统计格式,以便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

(二)初步实施探究方案。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课后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到本组的“实验基地”。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还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呢?

(三)延展课堂教学成果。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并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各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报告,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展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的变化情况图片以及各组的原始实验记录表。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分析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其他同学可对各组的探究报告提出质疑,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每组发言之后,教师及时对该组的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自评互评、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实验中出现的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

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可促使教师和学生从无意识的“问题解决”模式教学中,将以往教学中一些随意的、习题化的、基于认识、解释的问题设计成基于认识发现、发展的问题和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提高问题设置水平,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有效发挥问题的功能。在后续研究和实践中还应依据不同知识载体(元素、概念、有机合成、复习课等)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聚焦课堂寻找“真问题”,设置高水平的问题及问题链,注重同一知识在不同模块的层级发展教学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等方面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篇13

以初中生物(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中的第二节《从种到界》为例,这一节的内容是承接上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延伸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分为七个等级和这样分类的原因及意义。教师在讲授《从种到界》这一节的时候可以采取生活情境教学,在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教师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课后布置一个课下作业,即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结合导学案预习《从种到界》的相关知识点,并能结合这两节课的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教师在上《从种到界》这节时先提问学生这个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分类的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这几种。然后教师举出现实中的具体例子,比如猫和狗有家养和野养之分,那家养的猫和野养的猫是属于一个物种吗?学生说是属于一个物种。这一问题就是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的提问,不至于让学生不知道教师问的什么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感觉下掌握这一知识点。所以生物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内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情境直观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情境教学法时要注意使情境直观化,借用各种工具营造一些直观的情境,从而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下的并不仅仅是一张张照片组成的片段,而是让学生产生一些思想上的共鸣。

讲到情境直观化,我将以初中生物(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中的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为例,让学生在这节的学习中了解什么是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并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在讲《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这节课时,先询问学生知道什么是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吗?学生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然后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两张图片,分别是水螅和涡虫,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描述一下它们的样子,可以和同桌进行交流,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水螅和涡虫这两张图片进行再加工,使水螅和涡虫这两个名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形象直观起来。教师随机提问一个学生,让这个学生进行描述,在描述完后教师表扬或纠正学生,然后播放关于这两种生物的动态视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分别列出其他几种生物,让学生对它们进行配对。通过情境直观化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牢牢记住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这节中的相关知识点,提高了这一节课的教学效率。

三、实验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