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模型制作实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

篇1

建筑结构识图能力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项基本技能,在施工现场,读懂结构施工图纸是做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安全员等岗位的必备基础。然而,高职院校中,对于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尤其是查阅平法图集相应构造图掌握构件节点钢筋构造要求和排布次序对学生来讲依然是难点,也是识读结构施工图的重点。由此可见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结构识图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现状分析

如何解决学生识读结构施工图的困难的问题,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结构施工图的现状和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以下:

1.理论教学的局限性

课堂理论教学,仅通过实际工程图片和绑扎钢筋视频等辅助手段,展示的内容依然不蛲暾。虽然有钢筋模型教具,但只是单一构件,不能够涵盖各种节点的构造,覆盖面过小。实训中心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单一,提高学生识图能力,但是班级学生较多,难以组织。

2.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学生对于平法图集制图规则掌握不好,记忆不牢,不会根据图纸查阅图集中相应的构造详图;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很难根据平面配筋想象出空间中节点钢筋构造与排布。在图纸抄绘作业中只是机械的抄图,并没有理解构造要求。

3.学生的兴趣引导

对于动手的作业,更能激发学生尝试的热情,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对《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的兴趣,进而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提高学校效率。

二、结构模型制作实训

结构模型制作实训的引入,目的是学生通过完成模型制作的任务,能够熟练的识读结构施工图,能熟练的查阅平法图集,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的方式独立完成构件的钢筋算量、放样图绘制和钢筋模型绑扎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结构施工图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结构模型制作作为《结构基础与识图》学期末的集中实训,实训时长为一周。

1.实训任务

背景:某实验楼建筑,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架结构,独立基础,三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本项目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完成实验楼的构件放样图绘制及基本构件的模型(梁板柱基础、楼梯)制作,并进行成果汇报。

2.实训过程

(1)复习和引导学生回忆结构施工图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梁、板、柱、墙、基础等构件平面表达形式、配筋信息等。分组布置任务和制定进度计划。让学生对本周将要完成的任务有大概的了解,并且在头脑中构建出钢筋骨架

(2)分组绘制各构件的构造详图,根据各构件的平面配筋图绘制梁、板、柱、基础、楼梯等构件的配筋放样图,此过程需要查阅平法图集以及其他相关规范,是学生制作模型的前提,也是反复熟悉图集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学生一方面巩固了结构施工图制图规则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要考虑各构件节点构造要求,例如梁板柱节点钢筋排布和各构件在节点位置锚固长度的要求。通过这个重要的环节,加强学生对基础平面布置图,柱配筋图,梁配筋图,板配筋图和楼梯配筋图的识读方法和相关的构造要求的学习。

(3)根据绘制的构件配筋放样图准备材料制作结构配筋模型。根据绘制的放样图以及材料的总量,每组按照规定的模型比例,计算钢筋的下料长度,此环节建立在构造要求掌握良好的基础上。

(4)总结汇报。每组对实训周的成果和过程进行汇总展示,并定期汇报实训过程收获。

3.实训成果

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上交一张A2幅面图纸的构件的配筋放样图、每组提交结构构件模型一个。

4.考核

每组提交成果并进行汇报,以答辩的形式考察每个学生在结构模型制作实训中学习的程度。教师进行点评和打分。

故模型制作是学生们边做边思考的实践过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空间思维创造能力。

三、建筑结构模型制作实训效果评价

建筑结构模型制作实训过程中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学生结构识图能力的提高

1.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结构模型制作弥补了图纸、照片、视频这些方式的不足,让学生接触到了实际的配筋和钢筋绑扎的过程,见证了由图纸到实物的过程,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遇见的问题,也能够主动询问老师或者上网查阅资料。

2.增强学生空间理解力

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需要建立图纸与实物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更深刻的将G平法图集的构造知识融会贯通。在模型制作过程中,空间实物能够更加清晰全方位的表达节点构造也使得在模型完成以后,对结构施工图纸有了空间上的深入理解。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查找规范、图集,解决问题的习惯。

4.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团队意识和个人自豪感在总结汇报当中尤为凸显。

四、小结

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通过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

高职院校就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建筑结构识图课程与建筑材料课程、施工课程等先关专业课程的联系,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基础知识、实际工程图知识、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全新的思维和最大的效率焕发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郑晓丽.关于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能力的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4).

篇2

显然,示教模型实训场地不能仅仅满足认识实习的需要,还应该作为施工实习的场地,即直接动手进行施工操作、现场学习施工技术。实训场地还要设有现场操作场地,教师根据授课的进度,随时安排施工实训,在校内实训场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必要时辅助施工照片、视频,比如制作混凝土结构梁、板、柱、楼梯、楼盖、雨篷等整个构件或一部分,整个制作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决策实施,教师可以在之前课堂上介绍构件组成材料、制作流程、注意事项等,让学生按小组查阅资料写好操作步骤,做好充分准备,完成之后写出总结或体会。这种结合亲身动手操作,让学生更了解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从而提高学生在工程技术的问题上,有更好的解决与分析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方面的能力。

3.复合实训

示教模型相对完整地重现了实际施工中的全过程,这也涉及很多其他专业课程,比如:制图与识图、建筑力学、测量、施工组织、建筑构造、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安装等重要课程。因此,还可以用来组织复合实训。例如,在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课程中都讲到雨棚,它有多种形式,可做成结构形式,也可做成建筑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雨棚的受力钢筋应设置在上面,这与一般的梁配置受力钢筋有区别,为什么呢?在建筑力学课程中可以找到答案,该课程常将结构形式的雨棚简化为平面的悬臂梁,与墙的连接为固定端支座,受向下的均匀分布荷载作用时,上部受拉,因此必须将受拉钢筋配置在上面。此外,在复合实训中由于时间长、涉及课程多,而且各门课程研究重点也不相同,所以也要注意场地的使用效率。如果某种构件在某课程中已要求制作过,在其他课也涉及时,不必再重复制作。这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存取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也可探讨在电脑中制作三维立体模型、动画模型。笔者认为在复合实训中可加强计算机的使用。如在平法识图教学中,梁中的钢筋关系十分复杂,理解难度很大,虽然在施工实训中可以动手操作,但不会反复去做。这时可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一些三维立体模型,如三维模型软件3DMAX、MAYA、SketchUp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软件,并利用它模拟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构件及施工过程,这样学生对此更有兴趣,既学习了软件,又巩固了专业知识。

篇3

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尤其是区域经济特点相适应,必须与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相匹配。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立“校中厂”是促进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把固定义齿教学改革贯穿其中,能够有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也能使“校中厂”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完善。

把工厂引入学校,创办“校中厂”生产实训基地

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学需要大量资金购买实训器材,如何变消费型为微利型实训?引企入校、产教结合,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把合作企业的生产场所引入学校,自建为主,新建和改扩建“校企合一”的校内生产性教学实体。我们深入走访深圳现代牙科器材有限公司等优秀行业企业的生产一线,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的,结合生产一线工作场景和培养学生的需要,设计“校中厂”校企合作生产实训基地,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建立符合义齿加工制作流程的实训室(包括代型室、蜡型室、车金室、上瓷室、车瓷室、石膏包埋及热处理室、抛光室、铸造室、入检室),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对“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以任务引领教学,按照“项目任务‘教学做’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完成学生能力项目的训练。具体组织安排如下:

(一)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

调整课程安排,突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训的老路,以达到基本理论够用、具备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的目的。实行见习——实训——生产性实训交替进行,提早接触生产一线,了解一线生产状态,熟悉工作程序,边工作、边学习,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学生对所从事的工作提早了解,增加学习兴趣,便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反复强化训练,熟悉每一个程序。

按照“标准模型临床模型真实产品”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反复交替强化训练,边学边做,工学交替,直至毕业。学生进入生产实习之前就能完全胜任岗位工作要求,由工厂进行考核合格,方顶岗实习。

初筛分组 将口腔工艺技术班学生分成AB两组,每组按口腔技能比赛(即1倍大第一磨牙石膏牙雕刻比赛和1倍大中切牙蜡牙雕塑比赛)成绩名次分为5个小组:车瓷组、车金组、蜡型组、上瓷组、代型组。

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 AB两组学生工作与学习交替轮换进行。即周一和周四A组上实训课,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进行标准模型的实训;B组上生产实践课,到“校中厂”进行临床模型见习、强化训练、顶岗实习。周二和周五AB两组对换进行。保证每个学生一个星期3天上课,3天到“校中厂”生产实践。

(二)平行交替、岗群轮训

第二学年的实习在“校中厂”中完成,实施校内专业理论课教学与实训教学平行交替进行、实训与顶岗实习岗位群轮换的“平行交替、岗群轮训”运行模式,实施了“任务驱动、现场教学”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各固定修复体制作的相关知识时,如模型代型技术、熔模技术、包埋与铸造技术、打磨抛光技术、瓷修复技术、修复体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等,在“校中厂”固定义齿制作流水作业的不同部门内现场教学,在这些部门内进行轮训,包括石膏部、蜡样部、车金部、抛光部、上瓷部、车瓷部、上釉部、质检部,并安排对应岗位的口腔技师完成带教指导。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不断交替,实现了专业理论教学、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高。

(三)“教学做一体”的实训教学

结合岗位需求,我们采取了以“做”为主的课程整合模式,在进行一体化项目教学过程中,由一名专职教师和一名企业兼职教师带教:如讲左下第二磨牙铸造金属嵌体制作的工作任务的模型代型技术工序时,先由主讲教师利用多媒体设施讲授可卸式代型制作基本理论知识和要点,包括实训内容、操作方法和步骤、注意事项;再将学生分成12人一组,由企业兼职教师分组运用固定义齿标准模型在多媒体视频展台下进行现场示教模型修整、打孔加钉、灌制底座、分割模型、颈缘修整、涂布间隙涂料等步骤,然后学生分组在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室,按照义齿制作程序独立进行训练,完成标准模型上义齿制作(带教教师从旁指导,纠正错误,进行相关讲解);最后,师生根据模型代型质检标准的要求共同探讨学生作品,总结操作方法、步骤、操作要领及相关知识点,并根据可卸代型①评分标准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形成性评价。

(四)生产性实践

篇4

创新一:手算、电算(G101.CAC)相结合,编制钢筋配料单等表单(软件免费下载)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育贤阁建筑工程施工图纸为载体布置项目任务一基础、柱、墙、梁、板和其他零星构件等基本构件的钢筋配料单。首先采用手算,即纯手工法,掌握钢筋翻样的基本原理(弯曲角度、弯心直径、量度差、末端弯钩增加值等),结合规范、标准图集根据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公式完成下料。这是最原始的传统方法,也是比较可靠的方法,也是电算的基础,任何软件的灵活性都不如手工,但手工的运算速度和效率远不如软件。

在掌握手算技能的基础上,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网(chinabuilding.com.cn)下载平法钢筋下料软件G101.CAC3.0学习版,《平法钢筋下料软件G101.CAC》是与国标图集03G皿一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和06G901-1《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详图》相配套,提供简单直观的操作方式完成施工图信息录入,准确地完成钢筋翻样、优化下料、原材料用量计算并根据钢筋施工流程,输出钢筋配料单、钢筋优化断料单、钢筋加工单、钢筋料牌等多种实用表 单。应用《平法钢筋下料软件G101.CAC》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大幅降低钢筋加工损耗,节省钢筋。经过手算、电算结果比较分析,分析偏差,总结经验规律。见表1为2007建工3、4班一组学生根据平法钢筋下料软件G101.CAC编制的钢筋配料单表单(部分)。

创新二:根据钢筋配料单等表单,用电线按比例缩放下料,制作钢筋模型,节约钢材,降低成本(见图1)

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一钢筋工程实训过程中,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学生:2007级建工3、4班一组学生(0人)耗材:蓝色、黄色、绿色、红色四种颜色的BLV6电线(6_2铝芯线)、20-22号绑扎铁丝(根据院批准的土木系耗材申报计划,由土木系实训指导老师岳文志老师采购)教学工具:粉笔(号料)、钢卷尺(m、5m)(量尺寸)、老虎钳(断料)、钢筋钩(绑扎铁丝)教学过程:学生小组自主分工任务,如:手算、电算、钢筋下料(如蓝色线代表上部筋、黄色线代表下部筋、绿色线代表腰筋、红色线代表箍筋)、绑扎安装、检查验收、评价。

教学目标:具备识读结构图纸、熟悉钢筋加工工艺、质量检查验收的能力;具有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认真做事、细心做事的态度,体验钢筋工劳动的艰辛和乐趣,有自信心;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标准规范的科学观;在与同学、钢筋工、老师的交流与评价的过程中,获取反馈,改进方法,取得进步。

通过这一创新的教学手段,笔者作了一个经济比较分析,一根两跨的楼面框架梁,用绑扎的钢筋骨架实体进行施工教学,Y25、$12.910.96.5四种直径的钢筋和20-22号绑扎铁丝共计3824.92元左右(还不包括运费等费用),而用BLV6电线代替钢筋按照纵横两个方向不同的比例缩放、制作的钢筋模型共计270元左右,成本只相当于前者的1/14左右,一根梁节约成本3554.92元,如按一个教学班2007建工3、4班学生共计70人计算,分7个小组,共节约3554.92元X7=24884.44元;如按一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共4个教学班计算,一个钢筋工程施工项目实训共节约24884.44元X4=99537.76元,即10万元左右,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经济比较分析。

具体比较分析见表2两种钢筋工程施工教学用具表2:两种钢筋工程施工教学用具经济比较分析

结语

回顾总结这段钢筋模型制作教学改革的历程,收获颇多。一方面学生在单项课程实训中加强了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为日后的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走出校门面对市场才会更有竞争力。

篇5

大约一个世纪前,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871―1965年)首次提出项目教学法,并且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随后逐渐被各国广泛接受并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一般认为,项目教学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而“项目”可以是一个需要认识和解决的特定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以生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项目教学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项目教学中,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提出一个由复杂真实的问题和精心设计的任务构成的“项目”,并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等不同组织形式,围绕“项目”,通过查找文献、调查研究、讨论等方式展开活动。整个项目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探索研究完成,是一个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教学过程。

2 园林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现状

2.1 学生学习情况

高职高专的学生在经过系统的美术、构成以及材料等课程的学习后,在平面和立体构成、色彩、材料运用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建筑模型设计与制造的课程教学打下了基础。

2.1.1 学生缺乏对模型制作课程的正确认识。

在很多学校,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总学时减少到40学时左右,与众多设计课相比,其分量在减少。不少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学习设计软件上,认为今后主要是从事设计或管理工作,对模型制作技能要求不高,只要了解一点就可以了。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生投入学习的精力不多。

2.1.2 学生缺乏将平面设计转换为立体模型的空间分析能力。

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将平面设计成果转换为立体实物模型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设计分析、空间想象、过程解析、实践动手方面的能力。学生前期的设计课程学习都是以平面为主,很少接触立体空间的分析,立体构成方面的内容也较为缺乏,使得学生在将平面设计图转为立体模型时,对尺度、比例及细节方面把控不足。

2.1.3 学生缺乏对各种材料的模型制作方法全面了解。

对于同一种材料有许多可以采用的成型加工方法来制作模型,但在教学中,由于学校的不同,或教师之间的兴趣不同,选择实际模型制作的方法和过程有差异,每位学生实际参与制作的模型数量有限,掌握的模型制作经验不够全面。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仍缺乏正确选择模型制作方法与工艺的能力。

2.1.4 学生掌握的模型制作技能和水平普遍不高。

表现性模型非常强调模型的真实感,在制作模型时学生应能正确感知精度非常关键。由于学生的实际经验不足,操作技能不高,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处理造型、结构、保证尺寸精度、表面肌理效果方面与要求都有很大差距。

2.1.5 学生缺乏模型制作的综合训练。

虽然在模型制作课程之前开设了必要的基础课,但许多学生并没有认真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必然联系,以致制作的模型作品与设计图对比有差距、用人体尺寸检查不够合理、分析色彩搭配不够协调、选用材料与工艺不够正确等,就是到了毕业设计阶段,这些问题还是经常出现。因此,加强模型制作的综合训练,是模型制作课与其他专业课和实践课程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2.2 课程教学情况

目前的建筑模型制作课程的考核和评价系统主要以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为主,主要针对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效果进行考核,缺乏对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方面的考核评价。由于模型制作实训的过程主要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展开,很难对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做出准确的评价。虽然现在国家已经有相关的建筑模型制作员的专业教程和考核标准,但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由于模型制作课程课时量的限制,理论教学相对薄弱,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考核存在难以实施的问题。由于建筑模型制作课程现在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个院校的考核项目和标准都有所不同,所以要形成完善的考评系统,还需要花费一定的实践进行探讨和研究。

2.3 实训条件情况

目前国内各大院校开设的建筑模型制作课程,其实训过程主要着重于建筑实体和小型规划上面。模型制作课主要是相关设计课程的辅助,培养学生设计创作、动手制作和立体空间思维三方面的能力。目前的实训教学手段主要着重于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没有针对模型制作行业进行教学实训。而且,由于成本和加工机械等方面的因素,一些模型制作行业中大量采用的材料很难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一般来说,学生的建筑模型作品主要以“工作模型”和“方案模型”为主,相对简单,其设计的图纸常存在片面考虑局部和对比例大小掌握不好等问题。建筑模型的实训教学需要具备一定面积的实训场地,但由于教学投入的问题,目前很难提供设备完善和系统化的实训场地。

3 在《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项目教学法

3.1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针对性不同,园林专业主要以绿化设计为主,景观专业主要以景观小品设计为主,城镇规划专业主要以建筑及建筑整体空间营造为主。在课程主要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时,根据地块大小、设计比例、物件尺度、精细程度以及表达目的等方面的要求,不同的专业在课程教学的设计、组织、流程、考评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别,从而体现课程的针对性,使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3.2 课程教学设计的组织

针对本专业的教学特点及学时安排,结合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将课程流程分为基础知识、模型设计与制作、模型展示与表现三个项目阶段,详细内容及任务分配如下表1:

3.3 课程教学任务设计

课程教学任务设计,见表2。

3.4 课程教学进度设计

课程教学进度设计,见表3。

3.5 教学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的考核方案考虑到教学的特点,结合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需要,采用工作过程评价和工作成果考核的方法展开,将学习的过程和成果以职业工作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内容见下表4。

4 总结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将教学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部里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在实施项目教学法过程中,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城镇规划专业学生参与完成了广西首届园林博览会柳州园模型制作、柳州市柳侯公园“中华园”模型制作,这两个作品分别被遴选为优秀作品参加了2012年、2013年中国-东盟学生技能展,2015年完成了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模型制作,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马鹏超.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建材,2015(15).

[2]王华.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项目化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5(11).

篇6

《小型制冷设备维修与调试》课程是中职教育“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重点培养电冰箱、房间空调器等小型制冷装置的安装调试、技术支持、维修保养专业技能。作为与社会考证接轨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强调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制冷设备维修工”初级工的水平。因此操作、动手是该课程最大的特点,技能培养是该课程的核心目标。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在全球制冷行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尤其在小型制冷装置领域更是独占鳌头,已成为全球家用小型制冷设备制造中心。近年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小型制冷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产品层出不穷,热泵热水器、红酒柜等特种制冷设备得到迅猛发展,电冰箱、空调器更是已经普及,小型制冷市场日渐壮大,社会人才需求旺盛,就业空间增大。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是这些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仍然居于主导地位。课程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衔接不上、不能与真实的工作过程相合、不能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导致中职毕业生技能水平不能达到行业岗位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改革的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共同提高,达到企业上岗要求;使学生顺利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制冷设备维修工”初级工考试,取得相关证书;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能够适应将来的职业岗位,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

改革的做法

笔者根据多年来制冷专业的教学经验,从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教学项目开发三方面入手,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础理论课程教学

技能提高依托于理论知识,牢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前提,制冷专业理论课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制冷原理等多门课程。专业理论课程难度大及抽象化是中职制冷专业师生深感头痛的问题,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以“必须、够用”为准则。对于《小型制冷设备维修与调试》课程确定以下教学知识点为必备教学内容,在本门课程学习前要求学生进行过学习,并基本掌握。

(1)热力学知识

①热力学参数:温度、压力、比体积、内能、焓、熵的概念;

②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③理想气体基本热力过程:定温、定压、定容、绝热;

④热力循环:正向循环、逆向循环的概念;

⑤卡诺循环、逆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

⑥蒸汽的性质:过冷液体、饱和状态、过热蒸汽、显热、潜热的概念。

(2)传热学知识

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3)制冷原理知识

①常用制冷剂性质:R22、R600a、R12、R404a、R502等;

②单级蒸汽压缩制冷理论与实际循环;

③回热循环;

④工况变化对制冷循环特性的影响。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是小冷课程技能培养的重要场所,单一的拥有几十台小冷装置的实训室不能满足实训课堂教学的需要。小冷课程的技能培养重点为铜管的加工与制作、铜管的连接、小型设备调试与维修,通过建设以下三个实训室,能够满足对于学生技能培养的需求。

(一)焊接实训室

此实训室用于训练学生的钎焊技能。钎焊是小型制冷系统管路连接的主要方式,该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单独设置实训室以确保课堂安全。实训设备应采用小型焊炬以降低危险,同时可以节省投资。实训室需安置自来水管,实训设备至少要有小型焊炬、台钳、胀管扩口器、偏心型扩口器。

(二)铜管加工实训室

此实训室用于训练学生的管路加工与制作技能,同时可以用于讲授理论知识。每个学生设置一个工位,且工位的数量能满足上课学生数目。工位上能够有抽屉用于存放工具,每个工位应配备的工具至少为:胀管扩口器1套、偏心型扩口器1套、弯管器1把、钢板尺1个、盒尺1个。

(三)小型制冷设备维修实训室

该实训室用于训练学生小型制冷系统的维修调试技能。实训设备为电冰箱及家用空调器,实训工具要有真空泵、三通修理阀、钳形电流表、万用表等制冷维修基本工具,并且要有足够的铜管及制冷剂等耗材。

教学项目开发

《小型制冷设备维修与调试》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电冰箱、冷藏柜、家用空调器、汽车空调等小型制冷设备,但是以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教学为主。笔者以电冰箱教学内容为例,采取以制作电冰箱模型为成品的教学方案,开发实训教学项目。

(一)实训成品介绍

制作一个具有储存、控温、制冷功能的电冰箱实训教学模型。该模型制作要求由老师给出,教学过程中电冰箱箱体制作、制冷系统与电气控制系统零部件安装、电冰箱系统调试与试运行整个制作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二)实训项目开发

方案以制作教学模型为途径,开发五个教学项目。项目的开发以实训为主,项目内容与电冰箱理论知识点相衔接,注重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强调“技能为主,学练结合”。

(三)项目任务开发

对于每个实训项目开发合适的教学任务,项目任务涉及理论课程内容与实践课程内容,通过各个项目任务的学习,完成课程内容的传授。以“电冰箱制冷系统的连接”实训项目为例,下表中列出了该部分的学习任务及任务要求。

总结

篇7

职业意识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生产意识。众所周知,建筑工程假设属于高危行业,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非常高,这就对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作为安全管理中的主要因素,人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要加强对人为因素的控制,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安全生产意识的培养,向学生不断灌输“安全第一”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具有遵守安全操作规范的自觉性以及识别安全风险的能力,以此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安全事故得以有效避免。2)文明施工意识。作为现代建筑工程建设,文明施工使现代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不仅对环境保护提出了一定要求,需要保持良好的施工环境,同时还强调减小施工中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与干扰。在专业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文明施工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有效提高。

(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

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的目标具体包括了一下几个方面:1)施工计划的制定。在实际施工管理中,必须要求施工员具备施工工作计划的制定能力,包括下料、分工、设备、施工等过程的计划制定,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施工流程予以明确,进而使工作任务得以顺利完成。2)岗位操作技能。该项内容在实训课教学中非常重要,通过实践操作,学生的岗位基本操作能力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施工技能。3)产品质量评估能力。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是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实训课培训内容应包括产品质量控制,使学生掌握要点,为提高工程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4)施工组织、协调能力。现代建筑工程建设十分复杂,涉及到诸多环境,并且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与综合性,对建筑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使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以调动,使劳动生产率与施工质量得以提高,在实训课教学中就应加强学生组织与协调能力的培养。5)档案建立、整理与总结能力。实训课教学应培养学生档案意识,促使其具备对档案的建立、整理与总结能力。

(三)职业素质培养

众所周知,对于建筑从业人员而言,建筑工程的工作量非常大,并且人员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工作环境相对恶劣,专业技术性较强,涉及到许多繁杂的环节,这就对建筑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能够与他人或团队进行合作,共同努力促进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实训课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现场教学资源

建筑专业的实训课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同时对学生各方面意识的培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社会阅历、经验等方面肯定有所欠缺,与实际建筑行业的接触少之又少,因此单方面的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是能以被学生所接受的,这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无法保障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实训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场教学资源,并创建真实的情景,对学生予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其完成知识的消化过程。此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场教学,带领学生参观工地,强化其对本专业的认识与了解。

(二)加强师生互动

在开展实训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教学内容关键点的把握能力,同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硬件设施允许的情况下,使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高。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其社会经历与实际生活经验有所欠缺,难以快速直接的理解建筑专业知识,对教学知识内容的全部消化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积极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并提供帮助与指导,为学生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的不足。

(三)利用模型开展实训教学

作为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实训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场教学,带学生参观工地,使学生能够对建筑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与了解。但在建筑的内部结构以及材料类型的认识方面,学生是难以通过参观工地来实现的。而书本的知识是难以形象具体的表现这些内容的,因此教师应尝试制作三维立体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直观具体的认识到上述知识内容。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利用简单的材料进行三维立体模型的制作,例如纸、木头、陶土等等,模型制作完成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并结合模型对其构造与材料进行讲解。如此一来,学生的认知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同时其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得以提高。

(四)强化实践训练

在实训课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职业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教师应充分结合教学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此才能够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同时有提高了职业能力。

篇8

我校汽车造型技术专业处于汽车产业链的前端——汽车研发试制阶段,对学校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专业设置格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本专业以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创建具有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特色和风格的品牌专业为宗旨,以造就“高认知、高技能、高素养”的应用型汽车造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专业教学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以重点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躯体强壮、两翼齐飞的专业发展态势。通过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企业合作和企业调研,不断深化汽车造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打造我校汽车产业链前端专业

在专业规划和建设方面,汽车造型技术专业遵循学校“第一服务、精益办学”的办学理念,坚持“产学研”结合办学之路,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加强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具有“适用理论、实用技能、创新思维、良好人格、健康体魄”的适应汽车开发设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本专业坚持清晰、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明确本专业就是培养既具有大学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高级技能的技术人才,紧扣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二、校企共建,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不断深化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年的调整和优化,本专业教学与具体职业岗位一一对应,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实现学校学习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形成了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

1.四环相扣,塑型育人。汽车造型技术专业的建设完全围绕汽车造型设计实际过程来进行,涵盖从概念创意设计表现汽车模型制作模型数据反求四个环节的汽车造型设计流程。紧扣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四个环节来开展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四个环节可体现为“散、谨、细、精”四字。通过对汽车造型设计整个流程的学习,学生经过“散、谨、细、精”过程培养,使学生掌握汽车造型领域的前沿技术,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达到了人才的培养目标。

2.根植企业,深度融合。我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使本专业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企业资源,这种资源成为我们专业建设的基石和发展条件。在专业建设上我们以“引”为主;在人才培养上我们采用了“导”的方式;在服务企业方面我们实现了“接”。“引”——引进企业资源;“导”——由专家主导;“接”——零距离对接。

三、技艺交融,构建六模块课程体系

1.技艺交融的专业特征。汽车造型技术专业要求学生兼具技术与艺术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修养。本专业招收生源为理科生,学生有较好的理性思维,有学习汽车知识方面优势,但对于汽车造型设计与艺术表现方面却有很大缺陷,对此,在专业设置上,我们加强对学生创意思维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形成学生技术与艺术的均衡发展。

2.进阶式六模块课程体系。基于技艺交融的专业特征,以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模块化、进阶式的课程教学体系。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汽车类课程、设计基础课程、手绘表达能力训练、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训练、汽车模型制作能力训练六大模块。六大课程体系模块各有侧重,逐层深化,课程内容注重技术与艺术的交叉融合,突出汽车造型技术专业特色,培养多学科交融的高技能型汽车造型人才。

四、以培养“能工巧匠大学生”为目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1.以三个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内容改革。本专业已经形成模块化、进阶式、组合型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中的重心,实践教学比重达到了70%以上。在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专业教师参与审定并修改了国家《汽车模型工职业技能标准》;主持制定出教育部《高职高专“汽车造型技术”专业建设规范》,修订了汽车造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了4门专业精品课课程,出版教材8本,与企业联合开发校本教材2本。以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为切入点,开发《汽车油泥模型制作与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摄影》、《汽车车身构造》等“DL”(DoingbyLearning)课程。

2.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本专业摒弃以往专业教学中的呆板僵化的教学模式,确立了以师徒式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本专业采用师徒传授的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学得快,效率高。在本专业教学中,很多专业课程都需要采用学生训练、教师个别辅导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这种以师带徒的专业课教学,使本专业学生达到对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的全过程的体验与掌握,利于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职业生涯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汽车造型技术人才。

五、跟踪前沿,建设国内一流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1.提升专任教师职业素质。重点通过师资培训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质量。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工作。坚持每年派专任教师参加全国油泥模型制作培训,并组织教师参加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车身造型学组年会等。实行严格的教师“上岗培训”制度,每年暑假组织新教师参加“岗前培训”。

2.聘请企业一线专家为专业兼职教师。根据汽车造型技术专业特点,为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实际工作技能,本专业采用校企共建的办学模式,大量引入设计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使我们的学生更快的融入和适应实际工作。本专业带头人李铁男主持指导并参与了汽车造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学生实习、实训和实验室的规划,为本专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目前,本专业现有教学团队20人,其中专任教师10人,来自生产、管理等一线的兼职教师1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助教1人,“双师型”教师9人。本专业带头人和兼职教师均是来自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一汽技术中心的国内顶尖汽车设计师和汽车模型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40岁以下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研究生(不含在读)的比例为100%。汽车造型技术专业建立了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六、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校为汽车造型技术专业投入140多万元建立和完善了水平较为先进的实训室4个;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建设校外实习基地4个,并与一汽集团多家子公司保持紧密联系,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办学关系,形成了长期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群。

1.三个能力培养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室建设主要以汽车造型技术专业的三个职业能力(手绘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油泥模型制作能力)培养为核心,素描、设计草图,效果图用的美术造型实训室,计算机辅助设计用的电脑教室,手工造型实训室以及汽车油泥模型制作实训室都集合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专业教学和学生的系统化学习,系统性比较强。

2.校企合作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本专业与一汽—大众公司、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长期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群。这些国际化的品牌公司,管理规范、技术领先,企业兼职教师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利保障。

七、人才培养质量好、就业率高,社会评价高

经过专业建设和改革,汽车造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几年来本专业招生稳步攀升,本专业招生计划落实顺利,在吉林省范围招收,生源充足,第一志愿考生分数均高于省最低控制线,录取分数较高,一次报到率达95%。

篇9

一、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三维建模技术及软件研究

虚拟仿真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可以让使用者借助于专用的视、听、触觉等具有感知功能的设备,进入仿真系统制造的虚拟空间,并且还能够与虚拟环境中的人和物体进行实时交互,从而感知和操作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对象,最终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它的组成主要是把计算机作为主要的部分,其次综合利用三维图形、多媒体、仿真等技术构建起一个逼真的虚拟系统。从它的组成部分和应用程序来看,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对三维图形的利用还是十分频繁的,因此我们应当对其进行重点研究。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在工业机器人上的应用设计主要是利用三维建模软件,通过虚拟现实标准语言建立虚拟环境中的实体模型表现出来,最后通过描述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快速、真实地显示三维虚拟工业机器人,并为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提供一个研究观察平台。本段主要通过对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三维建模技术及软件研究,来发现虚拟仿真技术的优点和研究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Maya软件是美国Autodesk公司出品的世界顶级的三维动画软件,通过对Maya软件的运用,能够使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作三维动画的效率和品质,调节出仿真的角色动画,使其得出更加真实的效果。这是因为Maya软件不仅仅包括一般三维和视觉效果制作的功能,而且还能够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建模、数字化布料模拟、毛发渲染、运动匹配技术相结合,使得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所创造出的画面更加真实有立体感。

二、虚拟仿真技术在各领域内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一些高科技等高端领域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地位与作用也逐渐提升。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与开发、手机游戏设计及其所用到的一些主流引擎甚至高端引擎方面的价值更为突出。

Maya软件是虚拟仿真技术的一种,它应用的对象是专业的影视广告,角色动画,电影特技等。它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展现的比较灵活,易学易用,制作出动画的效率非常高,渲染出画面的真实效果比较强,它对画面中角色动作的捕捉尤为清晰,与画面角色的绑定的联系性也十分紧密,是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中一个比较不错的系统软件。MAX软件它最开始的应用是在电脑游戏中的动画制作,后来又进一步的开始参与影视片的特效制作,MAX软件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广告、影视、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多媒体制作、游戏、辅助教学以及工程可视化等领域,也就是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当中。它强大的立体三维功能被新媒体、影视动画、游戏动画等领域广泛运用。

三、虚拟仿真技术为机器智能实验课带来的好处

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化的社会带来了许多的方便,让机器实验课、项目实训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越来越丰富化。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对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使得上级和下级、老师和学生的客户信息以及实训项目、实训指导、模拟操作、技能测评等等的信息存储在管理信息库中,与此同时,上级和下级或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可以通过客户机对下级或者学生之间的实训进行远程的指导与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虚拟仿真技术在在现代职业技能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虚拟仿真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将为机器智能实验课等实训课程带来更多的方便和益处。由于它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高级的人机接口,具备交互性、想象性、沉浸性等特点,所以它主要的应用领域在政府、企业、学校等这些需要实训学习环境的地方。

四、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作为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虚拟仿真技术还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前进与不断完善的阶段当中,其发展趋势呈一个不断上升的大幅增长的趋势。从目前来看,虽然目前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虚拟仿真技术对于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但在实际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虚拟仿真技术正在与教育、培训等领域不断地相适应和匹配。

其次,虽然目前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虚拟仿真技术对于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但在实际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虽然目前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教师都认识到了虚拟仿真技术对于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但在实际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虚拟仿真技术对计算机及相关硬件的要求比较高,但是这些方面的发展不能够满足人们对虚拟仿真技术的需要,虚拟仿真软件数据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三维立体仿真软件的应用对显卡和显示器等也有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说,虚拟仿真系统对硬件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对计算机及相关硬件的发展有一个更高的要求。最后,教学类虚拟仿真软件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对虚拟仿真技术的研发标准也不统一和对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不够广泛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发展改善的地方,也是未来虚拟仿真技术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

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价值和市场经济效益

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作为一个高端的科技系统,对政府、企业、学校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其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同时虚拟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打开了市场,扩大了市场份额的同时为市场创造了更多的经济利益。

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了一定的贡献,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在自己发展得同时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地发展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使其深入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地方和人们体会到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为人们带来的价值。

总结

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日渐完善,使得人们的生活也不断的丰富活跃起来,政府、企业、学校等地方对其的应用,也促进了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发展。本论文通过阐论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虚拟仿真机器人机械臂模型用到的三维建模技术及软件(如Maya、Max等)、原理以及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探讨了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同时也为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全口义齿制作课程是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全口修复工艺学基本理论的能力,掌握全口修复的基本技能,具备制作各种全口修复体的能力。在传统的全口义齿制作实训教学中,教师将“以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入实训教学中,在仿真的实训室内,按全口义齿制作程序及工艺流程组织教学,在实验实训过程中以实训项目为导向,教师示范后由学生自行练习完成实训项目。该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由于口腔修复工艺技术实训课操作的物品较小,学生反映在教师示范过程中存在看不清的情况,影响其学习积极性,以至于有部分学生放弃观摩教师示范,学习效果不佳。

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下,微课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为微课实施提供的平台越来越广。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通过实践及探索,将基于微课的传统教学法应用于全口义齿制作实训教学中。

一、全口义齿制作实施微课教学的背景

全口义齿制作是学生今后职业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课的教学对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就显得极为重要。本课程在专业教学改革中使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丰富了实训教学的手段,激发了学生对全口义齿制作课程的兴趣。虽然改革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目前的教学过程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理论知识点多而抽象。为保证实训课时,在压缩理论课时的情况下,教师无法在课堂上讲授所有理论知识,而学生看书自学又极难理解。(2)教师示范看不清。由于全口义齿制作实训操作的模型较小,小组人数较多时,往往有部分学生看不到教师示教,导致学生动手操作环节时出现放弃练习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如何发掘新的教学辅助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完成教学任务,是全口义齿制作教学改革的目标。

二、关于微课

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它既可作为一种知识挖掘的工具,也可作为知识的脉冲。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关键概念和一些难以理解却要求掌握的技能。将授课内容的核心部分以微课的方式在课前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个性、特点及水平来支配时间,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实现个性化学习;在面对面的课堂中,学生可通过问题探究、小组活动将传统的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学习;教师由传统的讲授者变成引导者,可以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

三、探索微课结合传统教W法在全口义齿制作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在本学期的全口义齿制作教学中,我们教研室尝试性地在部分教学内容中开展微课结合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将教学过程分成三位一体的关联教学模式: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复习。在课前教师将重难点内容录制成视频,制作本次课的学习任务书,并通过QQ群、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工具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完成视频学习,将理论或者实训操作要点记录在任务书上。在课堂实施部分,教师通过提问回顾等方式内化本课教学内容,并指导学生实训操作。课后指导学生利用微课的思考环节加强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1.微课视频开发

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微课,其主要目的是:首先传授知识,根据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需要,将一些必须掌握的理论技能知识制作成能让学生反复学习的微课内容;其次激发兴趣,生动有趣的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新知前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帮助他们更快地进入课堂主人的角色中。所以在本学期初开发微课时,我们考虑到学生技能资格考试的必考点和学生兴趣,开发了上颌中切牙排列、上颌前磨牙排列、上颌第一磨牙排列等3个配套微课,以实践操作内容“微视频”作为微课的主体,结合课前与企业工作相关的“微图片”、课堂课后的“微练习”等教学资源,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课作品。“微图片”是激发兴趣,“微视频”是传授知识,“微练习”是巩固知识,延展课堂。

2.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制作学习任务书和微课,建立QQ群、公众号,将学习资料通过网络的方式上传到共享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书的侧重点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微课则是侧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二者结合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可能存在无法理解理论知识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QQ群、微信等网络交流方式进行答疑,尽可能完成课前知识的传授。

3.课堂学习

根据全口义齿制作实训教学的特点,我们在课堂中采取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进入实验室后采用“分发任务――讨论知识――教师(学生)示教――学生练习――回顾总结”的教学模式,完成某个技能操作的学习。在讨论环节中,教师主要是根据课前和学生交流掌握其知识疑惑点,利用分组讨论或是教师设问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微课的知识点。学生练习环节中,可以反复观看微课的“微视频”,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不断强化课堂知识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课堂中学生的操作录制成视频,课后制作成相应的微视频在班里播放,起到激励学生相互学习的作用。

4.课后复习

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完成的作品拍摄制作成“微图片”“微视频”传到网络共享平台上,让学生在课后复习中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督促学生尽快完成微课中的“微练习”内容,巩固知识,延展课堂,提高本次课的教学效率。

四、对微课在全口义齿制作实训教学中应用的讨论

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全口义齿制作教学中,结合传统教学法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双赢。当然,在实施创新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1.提高教师个人信息化能力

微课代表了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选取制作内容、了解学生兴趣点、拍摄制作微视频、课堂组织讨论答疑等各个环节都要求教师有较为全面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提高自身教W水平外,还要掌握视频制作、计算机应用等信息化技术。为了适应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还需要多参加各类拓展学习,增强信息化应用能力。

2.增加教学资源

初期制作的微课,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将企业相关的作品图片制作成“微图片”,学生反馈良好。但有部分学生提及如果能有临床应用的实物图或者企业员工工作的视频,他们观看微课的意愿会更强烈。这些图片或视频的采集不仅需要更多的时间,还牵涉校企合作,这就需要学校相关部门提供保障,才能确保微课的顺利进行。

3.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以实训教学为主的授课包括一部分基础理论的讲授,理论知识抽象而繁多,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无法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出现了只懂操作不懂原理的现象。而微课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方便学生反复观看理解理论知识,结合课前课后与教师通过微信、QQ等网络方式开展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解决教师示教看不清的难题

由于实训教师数量有限,每个实训小组学生人数较多,而全口义齿制作实训操作的模型较小,往往有部分学生看不到教师示教,导致动手操作环节时出现学生放弃练习的现象。引入微课教学后,学生可以在课前提前学习相关操作方法,在课中利用可以反复观看的微课视频指导自己的实训操作,极大地解决了教师示教观摩难的问题。

5.统一操作标准

全口义齿制作实训课通常是由2~3名教师分组指导学生进行的,即使通过集体备课,在实训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会由于各个教师能力高低不同导致学生操作技能有差异。而微课的制作是一个教训团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工作。教师在录制过程中通过探讨、交流和相互学习,可以制定出相对统一的操作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我们在全口义齿制作实训教学中将微课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利用“微视频”能反复观看的独有特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人际沟通的能力和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推动整个课程教学的发展。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希望能给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之路。

[ 参 考 文 献 ]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究,2011(10).

篇11

一、技能大赛对实训教学的促进

(一)利用大赛规则要求,设计实训教学项目

目前我国举办的复合材料类的技能大赛主要有SAMPE中国举办的“超轻复合材料桥梁/机翼学术竞赛”和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举办的“复合材料制造学生竞赛”等。这类大赛的比赛要求一般都是给定原材料和制品尺寸规格,并规定制品的测试方法和加载形式。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并制作相应的复合材料制品,然后通过对制品的所能承受的载荷进行测试,评出相应的成绩。大赛的规则都是模拟复合材料实际使用场景进行设计的,原材料也是生产实际使用的材料,并要求做出相应的制品,因此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考验到学生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铺层设计、夹心结构的制作、模具处理、铺层操作、制真空袋、固化成型、制品检验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操作水平,并能十分贴近生产中的实际需要。在实训教学中,可以针对大赛的规则,制定相应的实训大纲和实训项目。以往的实训都是让学生只针对某一项目进行练习,实训项目与实际需求联系不紧密,实训项目间关联性不大,学生对整个成型过程的认识不够完整。通过面向技能竞赛的实训体系改革,以完成某一复合材料制品作为实训考核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复合材料生产的各个环节均能进行练习,并能更清楚的理解各操作过程的之间的关联,同时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对学生操作水平进行考核。

(二)通过参加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实训过程中,就模拟大赛的规则,要求学生分组制作完成一些具体的复合材料制品,并测试性能。同时对成绩较好的同学推荐其参加国家大赛,由于制品多为机翼模型、桥梁模型等,与复合材料生产的实际制品有很大关联。同时同学之间既有团队合作又有相互竞争,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动手的热情。

(三)通过举办大赛,检验学生的实训成果

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赛的同时,也积极在校园组织复合材料技能大赛,根据复合材料一些实际零件的要求或典型应用需求,制定复合材料大赛的具体要求。同时也可以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实际零件的性能要求,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制造零件,并进行性能测试。校内大赛的举办,既能让学生掌握复合材料从设计、制作到检测的整个流程,也可以通过学生作品的质量检验学生的实训成果。同时通过邀请企业的参与,也可让企业对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所掌握的技能有所了解,便于企业后期有针对性的人才选拔工作[5]。

二、实训体系改革对教学效果的改善

(一)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更大的提高

实训体系和实训项目的改革,引入比赛的竞争,并且实训项目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动手训练的热情更高。实训时由以往的老师不断监督催促,变成了学生主动要求练习,在同样的实训人数和实训时间的安排下,实训耗材的使用量就比以往多了一倍。

(二)学生更加熟悉完整的生产流程

以往是实训过程都是针对某一个工作过程开展实训,学生不能了解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对所训练的内容认识不清,兴趣不浓。而通过实训体系的改革,学生实训过程中是要完整设计和制作复合材料产品,对复合材料的各个生产环节都要能够掌握,也对生产步骤中的各项操作的前后关联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三)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具体要求

由于大赛作品的要求都是模拟复合材料实际使用需求的,非常贴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制作产品的过程中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非常相似,使学生在后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过程中,可以很快适应企业需求,对于铺贴、成型、装配、检验等复合材料基本岗位,只要简单培训就能很快适应具体岗位的工作。

三、总结

通过参与技能大赛的方式,不断改进复合材料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与实训项目设定,可以使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更好结合,并使各个实训环节更加系统,实训关联度更高。学生在实训时通过合作和竞争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训和参加大赛,更好的适应生产未来就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文一,张兴祥,赵义平.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9):57-59.

[2]刁金香.高职复合材料专业建设讨论———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4(17):256-256.

[3]陆红霞.基于复合材料专业技能大赛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J].科技视界,2014(30):39-39.

篇12

立体构成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仅体现课程体系的衔接过渡,还注重能力培养践创新。当前,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对课程模块和学时进行调整,强化专业课程建设,突出强调专业应用性,逐步加大实训比例,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立体构成”教学现状与不足

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立体构成,结合应用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不足。第一、授课模式流于形式,欠缺应用类指导。讲授理论结合案例和作品展示,内容与形式表面化,缺少对推导方法的展示探究,内容抽象不便学生对知识得掌握。第二、课程训练空泛,专业方向认知不清。在课程训练中,往往将主题式的立体形态创作局限于技巧的传授,对生活的启发不多。造成学习中与专业缺乏联系,忽视学生兴趣和应用培养。第三、材料认知书本化,制作材料单一。训练过程中, 材料的认知多来源于课本介绍,对材料性能及构架特点缺少了解,多采用简单易得的纸质材料,造成学生对材料的认知具有局限性,能力得不到系统的训练。

二、“立体构成”改革的方向与思路

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划分出基础、核心、拓展三个能力培养阶段,鉴于该专业实践可操作性强的特点,立体构成兼顾基础与能力培养并重的角色。

1.课程体系建设

立体构成结合环境设计的室内、外空间环境特点进行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凭借构成课的基础作用,依托室内设计原理、设计概论等核心理论课程,将其拓展到具体空间设计的核心应用课程,辅助以建筑模型制作、光环境设计课程,形成课堂训练、项目训练、创意训练、竞赛训练与材料应用、创新思维与制作工艺的内在结合。

2.理论知识为载体的应用教育培养模式

教学方式是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素质教育环境下研究的主题,如果不在课堂教学观念和方法上下功夫,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将无法实现。根据《立体构成》课程特点和专业体系的要求,我们尝试以下教学方法的探索。

第一、 探究式学习。作为以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教学方式,立体构成的形态造型训练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任务明确训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学生能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材料的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性思维。通过收集资料,市场调查,再进行全面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当做设计师,能准确的感受作为设计者、研究者和使用这的多重身份的体验。

第二、 讨论式学习。在立体构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提倡讨论式教学,主要由老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再通过提问,学生解答,达到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整个课堂学习角色交互,气氛活跃。这种方式要避免老师的思想为主导,让学生各抒己见,其目的是解决学习中的知识运用及方法。老师扮演引导者,设问一部分问题,尽可能留给学生在教学目标中发现问题加以解决。

第三、 自学式学习。与传统的自学看书不同,这里的自学是老师根绝教学目标将知识分化为几个单元,并将单元的具体化目标从造型训练、激发训练、综合表现等若干个细节做出具体细化,让学生在课前和课中完成。老师需对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源以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思考问题,通过书本、资料搜集、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第四、 竞赛式学习。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呈多元化,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不稳定性。竞赛式教学可促使学生重新认识自身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在技能实训环境中,通过组别的竞赛,既可以显示团队合作精神、技能熟练程度、个人在团队内的作用,又能暴露问题,进行修正与总结。

三、立体构成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教学实训探索

1.构成要素实训与环境设计结合的主题性探索

环境设计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光环境的灯具设计到家具陈设,从空间组合到空间划分,都属环境设计研究的范畴。在立体构成要素训练中,教师应根据造型设计的特点,选取生活中简单常用的物品为训练课题,如以线的表现力决定造型方向,设计骨骼结构。通过造型的实操训练,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陈设造型的概念、方法、应用范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开展有目的的学习。同时,设计的作品还能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被使用,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

2.数字模型实训与环境设计结合的主题性探索

数字模型实训主要为发挥软件的优势作用,为弥补成果难以实现的不足,鼓励学生大胆创意。扭转传统的模型或作品因工艺、材料难以成形,构思过早被抹杀的问题。数字模型可以打破材料、施工、结构搭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顺利完成草模作品,研究实现立体空间形态塑造的可行性。

3.材料构成实训与环境设计结合的主题性探索

材料创意是环境设计的生命。传统材料创新应用、新型材料开发使用,一直是环境设计不断尝试的创意之路。材料实训环节中,应引导学生理性理解和大胆尝试材料性能,经过实训探索,立体构成作品才会更加具有生命力。如室内设计中坐的方式,隔断的样式,空间的过渡与分隔方面的设计处理,使设计既具使用功能,也能满足审美价值。在设计的实施中,材料选用合适才能体现造型的效果,合理实现材料与造型的结合,增强实用功能与工艺特性,才能体现材质美的应用价值。

四、小结

立体构成的学习注重的是构成要素与美学法则相结合,将材料、工艺技术应用于形体创意的探索。教学实训的成果不以形式感为目的,而是能将设计创意在训练中灵活应用到专业领域的大胆尝试。理论知识为载体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在启发、互动、寓教于乐中,探究主题性的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价值,,将枯燥的训练融入学生的生活意识,将课堂交给学生。

篇13

1 《船体装配工艺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本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涉及知识面较广,目前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1 传统的教学方法落后,不适应当代职业教育。通常以老师为中心,在教室运用课本,粉笔,黑板照本宣科,讲授《船体装配工艺学》理论知识,内容单调,往往理论课很长时间后再安排到车间进行实训教学,甚至跨学期。安排实训内容单一,仅安排焊接、气割实操。缺乏综合技能实训,这就造成理论和实训脱节,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教学形式基本上都是“填鸭式”。

1.2 中职学校学生多是中招落榜生,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理解力差年龄多在15-18岁之间,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大于逻辑思维,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由于生源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影响知识吸收。如学生数学三角函数、几何知识、空间思维能力等较差直接影响了船体装配测量、装配施工图识读等教学。

1.3 教材滞后于生产实际,甚至脱节。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造船技术也在不断的进行设备更新、工艺改进。《船体装配工艺学》教材中的一些工艺方法已在实践中落后,甚至淘汰,在教学中存在内容“过时”或不贴近生产实际,不能学以致用。更不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上述问题影响教学质量,造成学校培养的船体装配工种学生难以适应现代造船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本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尝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教学实践,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

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倡导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学习为主导,应用专业知识,通过技能训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由“双师型”素质教师运用理实一体化教材,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中让学生边学专业理论边学习操作技能。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实现理论讲解和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围绕实习课题讲解,用理论知识指导职业技能的学习,所授理论知识结合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为了掌握操作方法、完成实训操作任务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3 《船体装配工艺学》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准备

3.1 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整合课本知识,注重实用原则,采用模块化

根据大纲和培训目标要求,在深入了解造船企业的船体装配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着知识够用、会用原则,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现有理论和实践教材进行整合,对理论偏深,内容陈旧知识进行删减。如删除装配基础知识中的船体建造的外部条件、铆接知识、装配工序的生产组织和管理等。将教材整合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安全要求等三个模块知识。每个模块设置相关课题,每个课题又有若干个项目组成,包含有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如:基本技能模块内容设置装配工具,气割,焊接,火工矫正,起重知识等五个课题。装配工具课题有划线工具,度量工具,手工工具等三个项目。知识目标:熟悉各装配工具的名称,性能,用途。技能目标:掌握各装配工具的使用技能,进行安全文明生产。内容浅显易懂,简洁明了。

3.2 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职业氛围

将理论教室、实训室结合实际工作场景,营造船体装配生产一线真实职业环境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感性认识。在实训场地设置授课场所,构建既能集中听讲,又利于分组实训的教室,理论教学区配置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实训操作区配备装配操作工具、仪器设备以及操作耗材。把部分设备放在理论教学区进行讲解和演示,如装配工具、装配测量仪器使用等。对于重型设备,借助模型演示。如分段、总段的装配工艺,船台的装配工艺等。对实训中装配工艺操作不具备现场操作条件的利用计算机图片展示、仿真动画、视频播放以及到船厂现场参观教学增加职业体验。

3.3 按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培养过硬师资,突出“双师型”

理实一体化教教师既是教师,又是技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艺,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老师完成。这就要改变传统理论教学教师“会说不会做”,实操教师“会做不会说”的弊端。本人作为《船体装配工艺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训教师,每年都利用暑期到造船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并参加各种造船工艺培训讲座等。学习掌握船体装配新工艺,熟悉新设备,紧跟企业工艺技术发展步伐。更新知识,勤学技能。通过学习和实践先后获得船体装配高级工、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为《船体装配工艺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保障。

4 《船体装配工艺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考核评价等。现以船体装配教学中的专业技能模块―分段装配课题―底部分段装配项目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4.1 在理论教学区集中学生,通过投影仪播放课件,展示底部分段实物模型,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先讲解底部分段类型,在船体上的位置,组成构件名称,表示符号,装配过程,质量要求等基础理论知识。再通过制作分段模型,增加感性认识。

4.1.1 识读分段工作图及相关数据。将学生分组,以某船厂700TEU集装箱船205P\S底部分段为例,每组分发该分段工作图,【设问】该分段的结构组成?先安排学生自主识读和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分段基本情况介绍。让学生对照图纸,一一解读。

4.1.2 熟悉分段装配工艺过程。在学生充分识读图纸信息的基础上,【设问】该分段的分段装配工艺过程如何?安排分组讨论,介绍船厂的实际装配施工工艺过程,从胎架制作到构件定位装配,再到完工检测,对照传统工艺进行分析和讲解,强调工艺的革新。

4.1.3 制作分段模型,模拟装配过程。在学生充分识图和熟悉工艺过程的基础上,运用牛皮纸进行模拟胎架划线和制作,分段外板定位,划线,安装纵横构架,完工测量等分段模型制作,体验装配过程。制作过程中学生仍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进行分工合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引导,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每组制作完毕,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存在问题,结合现场如此操作可能带来的问题,进行改正。使学生对工艺理解上升理性层次。

4.2 在实训操作区进行技能训练,增加职业体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4.2.1 教师强调操作要领,装配工手工工具的使用,焊接、气割操作,安全注意事项等。

4.2.2 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分解步骤,说明原因。

4.2.3 学生分组,一般3~5人一组。每组选一名组长配合教师,模拟生产安排本组实操。

4.2.4 指导学生随老师操作顺序识图、划线、切割、定位、焊接、检验等。

4.2.5 学生操作训练,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学生操作方法,安全以及劳动态度。发现差错,及时纠正辅导,如学生划线方法,夹紧顺序,定位测量,焊接间距,气割质量等,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存在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2.6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反复练习,可将装配定位好的试件运用气割拆除,可以重复使用耗材,也可锻炼气割和定位焊技能。

4.2.7 课堂测评。项目训练结束,采用口试和操作技能测试相结合进行测评。口试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如提问底部分段的结构名称,外板如何定位,构件装配方法等,通过学生回答,了解其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操作技能测试,教师指定学生进行装配现场操作,并进行现场打分,了解学生技能掌握情况。

4.3 组织现场观摩教学,安排学生到船厂进行观摩,观看底部分段装配生产工艺过程。丰富职业体验。与现场技术工人进行互动,让所学知识技能对照生产实际,得到升华。

4.4 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准确把握学习情况。教学过程中理论和技能训练同时进行, 在每个教学课题结束后,进行学生考核评价,考核时注重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实践能力,《船体装配工艺学》教学中采用理论40%,实操60%的比例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后教师进行分析存在问题,提醒需要改进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认真总结,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技能,在知识和技能上丰富学生的个体体验。

5 《船体装配工艺学》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

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改善了目前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的现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船体装配工艺学》课程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的现场快速准确读图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的装配测量、焊接、气割、火工矫正等动手能力大有提高,近年来学生在船体装配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中通过率高达95%以上。安全操作意识也加强了,在装配实践教学和实习中均为零事故。实习和就业单位普遍反映学生船体装配岗位在顶岗实习中,“上手快”,表现突出,就业后,“磨合期”缩短。

6 《船体装配工艺学》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体会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方法,适应当代中职教育特点,由于还在探索实践的初级阶段,同时也受到教学管理理念、“双师型”师资水平、教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等因素影响,还存在一些局限,特别是在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中,大型船体装配教学分段,起重设备,音响设备等的配备,课程内容的设置等都有待进一步改善和优化。理实一体化教学今后在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中,定会取得新的进步,为船舶行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为中职教育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云梯.船体装配工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