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建筑语言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语言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语言

篇1

1 对建筑语言概念进行解读

建筑语言是传统建筑学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支撑,1745年杰曼・博弗兰德在书中提到:“线脚以及其他组成一座房屋的部件对于建筑,就如单词对于语言一样。”。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建筑语言的概念被不断更新和发展,一方面建筑语言可以看做人类对社会建筑交流的一种工具。在建筑的创作发展过程中,多数建筑师会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建筑物中,渴望通过建筑物来诠释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另一方面建筑语言应该是人类通过视觉系统用以传递信息的载体。建筑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重要表现,无论是辉煌的圆明园还是落魄的街角社区,这些都是建筑家们通过建筑来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寄托形式,可以说建筑语言同人类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并以载体的形式表达建筑学家的内心想法和感受。

2 建筑语言中“书写”与“阅读”的等级关系

建筑语言的构建过程即受众的阅读过程,对受众来讲,创作者用建筑语言建构的作品只是一个供他们来阅读的文本,它并非像字典里的词一样有着明确、固定的意义,而是一部未完成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意义的开放式的文本。因此,在建筑语言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书写”与“阅读”的等级关系,保证创作者与受众者的密切联系。

1.维持受众者与创作者之间平衡

建筑语言的真正意义在于利用语言的信息性使创作者能够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观点寄托于建筑物中,建筑语言涵义与内容的深浅能够直接影响阅读者对建筑物本身的理解,如从英伦的史前巨石阵到庞大的金字塔,从玛雅的石筑太阳庙到中国的万里长城,这些辉煌建筑群体的建筑名称在创作时都要考虑“书写”与“阅读”的等级关系,可以这样理解,既要显得辉煌辽阔,又不能太过修饰,只有这样才能权衡好受众者与创作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筑语言是人类社会文明和建筑业发展的重要表现载体,同语言表现形式不同,语言在构建过程中只需考虑部分地区的适应性即可,而建筑语言在构建过程中要充分整个建筑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建筑语言的理解程度,换句话说,“书写”与“阅读”的等级关系在语言的构建过程中十分重要,不仅要考虑“书写”的规范性和适应性,还要考虑“阅读”理解性和认可程度。由此可见,建筑语言在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受众者与创作者之间的等级平衡。

2.保证建筑内在意义的更好诠释

建筑语言构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要创作过程中要充分保证建筑内在含义和创作者内心情感。一方面在书写过程中,建筑语言是创作者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好的建筑语言不仅能够增加作品整体的舒适感和影响力,还可以形象的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文笔间的情感;另一方面在创作的同时要充分考虑阅读者的思维能力和理解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作品的价值,所以,在建筑语言的设计过程中“书写”与“阅读”的等级关系是对建筑内在意义和作者内心情感和观点的完美诠释。在书写过程中既要考虑建筑的整体联系又要对建筑的内部设施进行言语修饰,建筑作为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在满足人类居住需求的情况下,对建筑的空间组合和形体特征进行修饰的结构特征。作为语言,建筑语言可以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对作品、建筑的感受和观点,所以建筑语言构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既要考虑“书写”与“阅读”的等级关系又要根据特定的环境进行构建。

3 目前语言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采用类推的方法,容易混淆字面表征

类推就是利用一些建筑言语某个字或词同现有的建筑群体或文本进行释义,这种方法从很大程度上具有误差性,因为语言创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特别对于中国的汉字每个汉字都有着不同的意思,如果仅仅从一方面考虑那是非常错误的。建筑语言作为交流的一种形式,但从字面上考虑是无法理解创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采用类推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方法,这是目前语言构建中存在的常见错误。由此可见,在以后的建筑语言设计中不要使用类推的方法,要勤于动手查找能表达建筑涵义的正确词汇。

2.忽略了语言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筑语言结构本身就是一种规则控制的系统,然而在有些语言构建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将语言结构同建筑物内在性质进行联系,如在语言设计中,有可能将几个相关含义的建筑词汇联系在一起,这种做法忽略了语言结构的真正意义,使设计出的建筑语言在意义上并不能表达出作者对建筑物的真实感受。所以,在建筑语言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语言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3.建筑语言无法正确表达

建筑语言是以实体建筑为基础对创作者内心进行诠释的一种表现形式。建筑语言在表达过程中应以丰富的建筑材料和强有力的结构构思为基础,对创造者所创作的作品进行言语表述,然而当前多数创作者在书写过程中受建筑语言的丰富性和自身知识水平限制,使建筑语言无法正确运用。因此,要强化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建筑语言使用几率,使建筑语言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4 结语

建筑语言的准确运用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当前各种文化的冲击下,建筑语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建筑语言的构建过程和正确运用是目前建筑行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以建筑语言中“书写”与“阅读”的等级关系为基础,从首先对建筑语言的概念进行详细解读;接着从受众者与创作者之间的平衡性和建筑内在意义两个方面重点探究语言中“书写”与“阅读”的等级关系;然后简略的对现阶段建筑语言构建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给予了几点对策;最后客观地对全文进行总结,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景观建筑

在评价景观建筑艺术之前,最初需要明白我们评价对象即景观建筑的界定范围。把事物一分为二,分别探讨一下景观与建筑。

景观是一个地区的基本结构,对组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进行布局,如影响我们生活和社区环境的土地和地形、水和植物、建筑的布局和相互关系、步行小径和道路、围墙和台阶、照明、小品以及其他等。

在探讨建筑的时候,我们剖开其变幻莫测的外在形式而深入本质,就可看到建筑有三方面含义:(1)建筑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有着明确的目的,即满足社会活动的需要。因此,建筑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2)建筑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实体和由实体限定的空间的综合而实现的。物质的实体与科学技术是影响建筑的重要因素。(3)建筑的实体与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实体形成建筑的内外部空间,实现着建筑的功能;空间容纳着社会活动,并赋予实体以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此,我们似乎得出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人们为满足社会活动的某种需要而创造的物质实体和实体抽象形成空间,两者相互依存而构成综合体,共同完成建筑的功能。

在讨论两者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景观与建筑是难以界定。首先,景观包括建筑的布局和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建筑是景观的一部分,它丰富着景观,甚至在景观环境组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对于建筑,抛开其深刻复杂的社会意义,我们不难发现它的物质空间需要与景观的配合。建筑的发展趋势是不再局限于它的内部环境,一个好的建筑设计,一定有与之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有些是外部空间内化,将景观引入建筑内部。所以,总结来说景观与建筑相辅相成,互相联系配合。

也许在人类的最初,我们会说树木花草、山川河流就是景观,人住的房子就是建筑。认识是浅显的,但是多少可以看到其本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关注人们的生存环境,力求创造宜人的空间。我们把花花草草引入到房子里,也在花花草草中立上一堵墙,放置些许的座椅。在此,我们不妨给景观建筑一个定义:景观建筑是在户外环境中具有不同功能的人工构筑体和界面。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就可以很清晰的了解此次评价的对象范围。

建筑要素

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组织部分,以其多变的体形和丰富的空间理性的向人们展示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程,展示着各种文化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概括来讲,它是功能、技术、形式的统一。建筑功能的物质方面表现在建筑是社会活动的容器和载体,精神方面则反映了建筑对社会责任和文化特点的理解和表达。建筑技术是建筑实现的手段,是以科学为标准的。建筑形式包括实体的形象与空间的形式,表现着建筑的艺术水平。功能与技术、技术与形式、形式与功能三者间和谐统一,即功能合理,技术精湛,形式完美是建筑追求的目标。

自古就有紧随社会发展的建筑,涉及面很广,以各种角度解释建筑的说法层出不穷: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反映了历史的发展,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物化积淀。建筑是凝结的音乐――建筑具有如音乐一样的韵律美感。建筑艺术与其他兄弟艺术门类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建筑同时与技术和艺术紧密相关。在此我们着重探讨其技术经济要素放映出来的美感。

对于建筑实践而言,离开了一定的科学与技术的成果是无从谈起的,因此可以说技术经济要素是建筑的有利支撑。建筑物总是在一定科技基础上得以实现的。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建筑实践有了愈来愈广阔的天地。当前人们日趋增强的环境保护意识正在全球范围内倍受关注。人们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建造中开始认识到要时刻考虑节约能源以使人与生态环境相融,这样才能在建造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给建筑带来革命性的发展,建筑的发展也不断对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提出要求,二者在建筑的发展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在我们的讨论中,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建筑要素中的结构语言与材料语言。结构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其力学内涵?材料是否充分发挥了它的性质?结构体是否有充分的视觉表现?材料连接是否展现了一定的秩序?简单来说,我们就是探讨结构与材料是否达到其性能最大化,在此基础上是否创造了最优视觉效果。

艺术评价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美是难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广义的美包含三方面的含义:科学的真,行为的善,形式的美。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往往混淆了广义的哲学的美和狭义的形式的美。

建筑艺术是传承历史的艺术,她以美学与功能、技术、经济的和谐统一,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这正是建筑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其创造发展的内在动力。传承历史,与时俱进,将有时代特征的美与持续发展的时代工程技术相结合,构成永无休止的建筑艺术长河,正确把握建筑艺术内在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因工程而异,妥善处理主次关系,不断创新,是任何建筑方案构思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对建筑的品评中我们达到的是对建筑的广义的审美评判,它包括科学的真与形式的美两个方面的含义。建筑的真表现在物质材料的合理利用与表达、结构与技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等。这是理性的判断。可以得到科学的证明或数态、物态的表达。建筑的美表现在对建筑形式完美的理解,对建筑形式美的规律与法则的理解,如比例、尺度、色彩、体量、对比、韵律、均衡、稳定等等。这是感性的判断,难以甚至是无法进行全面地表达。由此可见,对建筑的品评是一种综合的、全面的认识,包含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判断。

篇3

建筑装饰设计主题的色彩材质语言表现

篇4

Key words: naive; pure construction; reason; the starting point; architectural spirit

中图分类号:TU2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2104(2013)1-0020-02

项目建设地点:呼和浩特青少年活动中心北侧

竣工时间:2012年6月

设计单位: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地上面积:4600平方米)

一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办公楼设计初步问题窥探

1、设计之初发现问题

(1)改造设计面临的问题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北侧,原建筑属于小区商业建筑40x40米的正方形的平面形态区域。在设计之初,建筑的基础柱网关系已经建好,设计者属于在已建好的原有柱网上进行改造。因而平面布局与空间划分以及消防安全等设置都需要重新调整。

(2)交通面临的问题

周边环境复杂,涉及到小区交通流线、少年宫交通流线、周边商铺交通流线和设计院的内部交通流线问题。复杂的交通流线易产生交叉的现象。在设计过程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设计者选择了“退让”的方式。

2、设计过程解决问题

退让方式,是整个设计的理性分析后的切入点,包括在建筑东侧转角处退让出庭院作为缓冲地带以及对建筑整体的建筑性格的把握--朴素。庭院的出现在建筑形体上解决了建筑正方体的单调以及场地控制的缺失,同时在建筑空间的排布和采光方面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解放了一系列功能性空间的使用范围,提高了建筑的品质。首层正负零提高1.5米,划分区域,庭院下降更加突出了灰空间的使用。提高院子的围合度,抬高部分加建吊桥会增强与庭院和室内空间的连续性。

同时,建筑的朴素质感取决于对材料和建筑细部链接方式的选择。

二 建筑特点分析

1、建筑设计切入点之一--庭院

在理性分析了设计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基础上产生了整个建筑创作的切入点--入口部分的庭院设计。

庭院的作用,首先是建筑退让而产生的庭院,使得门前交通有了统一的方向性和整合性(如图1),庭院部分不设出入口,因而与对面的活动中心流线隔离开,通过设计来限制交通流线的方式与通过指示牌限制流线方向的方式比较,绿色的多。其次,退让的空间位于主入口东侧,紧邻主入口,不会产生单调入口的窒息空间,使入口部分通透、别致且有趣味性。产生了一处由室外过渡到室内的缓冲空间。最后,庭院周边做了概念性的四周围墙(如图2),围墙的选材与小区的围墙选材一致,但尺度要大很多,不做实体围墙而是镂空的框架,这样即增强了围合感又划定了设计院的领域,还可以在总平面上体现出正方形形体,“实体”建筑与“虚体”庭院良好的结合在一起,并且在一个正方体中得以变换。

2、建筑设计切入点之二—朴素

(1)朴素的建筑空间主题—开放

空间的纯粹性和朴素感不是装饰的多少也不是空间的多向性,而是纯粹因为空间的需要而产生的空间,就为朴素空间。

本建筑在原有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的布局都属于“通而不达”的特点,由主入口进入,先走过支跨在庭院上方的吊桥,再进入室内,而必须要在吊桥上转180度的弯才可以下到庭院中。行人走在吊桥上可以欣赏庭院的景色,这种迂回的入口设置,一方面对于庭院四季的变换四季的景色属于一种时间维度,另一方面,作为空间的过渡,在不同空间产生的不同心理效应,又是另一个含义上的时间维度。完全体现了纯建筑的纯粹朴素,运用空间来诠释设计者的朴素内涵。

进入大厅(如图3),展现的是一座通高四层的室内中庭,面对着通透的主入口,

这个室内中庭的作用是为了满足南北方向房间的通风和采光要求,将正方形的空间进行

南北向的分割。产生了不同的分割部分为不同设计部门有了相对独立的空间。中庭的休

息区和门厅交通区域的划分选择了室内水池作为分界。墙面采用大尺度的清水混凝土装

饰面和石材装饰面,单独在两个方向采用两种不同的饰面,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这个

空间的产生源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因而它亦是最纯粹的朴素空间。使用功能上,一层空

篇5

当地的建筑材料,也代表了其历史发展,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环境,使当地人根据时代的经验下钻研出了最适应自身的不同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色彩多样多种,不同质感的材质对同种色彩给予人眼视觉的感受又不同,色彩的最终效果通过建筑外立面的建材而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运输和新兴科技的突破,地域的建筑材料的限制越来越弱,新材料新技术的产生,个性化的材料的使用渐渐成为新趋势。这使设计的限制无限缩小,各个地方的设计风格趋见相似,这就要求在设计规划中,设计师在整体风格的把握需要有着更强烈的意识控制住整体色彩的和谐度。

建筑材料是整个社区环境景观规划中人工元素的最终物质,在大气的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建筑的外立面色彩通过两个因素来决定:建筑材料的特性和光源色。物体的色彩来源是光源的色彩和不同质感的物体而选择性吸收的光源和反射的能力,光源影响是物体的色彩。建筑材料的特性是物体色,在通过不同的光源的照射下,人眼的视觉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射色彩,而材料本身的材质和特性,会影响视觉神经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而表面不透明的物体色材质给人视觉的色彩感受是基本稳定的,半透明的物体则反射了自身物体色和周围物体反射到自身的光源色,透明物体则没有自身色,都是透视和反射周围物体的效果。

建筑材料分为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自然材料的种类有限,常用与建筑的则包括天然石材、砖、木材等。天然石材分为花岗岩和大理石两类,由于产地环境不同和石材中含矿物量的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花色种类。建筑饰面的材料需求材质坚硬耐磨耐腐且酸碱性好,表面质地肌理色彩持久,花色丰富的材质。人工材料基本上在外观保持了自然材料的特性,由于技术的加持,给予了人工材料的色彩变化的范围大大增加。现代景观规划中,玻璃的高度反射性是其高度被使用,它无时无刻的反射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形成多种色彩斑斓的效果。色彩是景观设计的重点组成因素,建筑材料则是色彩中重要的表现因素,通过不同的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使用开拓出变化多样的色彩肌理质感搭配。

建筑材料作为景观规划的主体,作为色彩的载体,常年曝露在外受到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气温是气候中变化的主要因素,气温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心理感受则使人们对与色彩的感觉变化,同样一个色彩,在温度高低不一的条件下,产生的色彩度鲜艳度不同。长期处于高温环境的人类则容易接受安静,清淡的色彩搭配,这使得人类的心理与外界的温度相平衡。而长期处于低温环境的人们易接受视觉上表达温暖的色系,或者暗色或者纯色。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艺术工艺产生了不同的色彩搭配,这恰恰也是生活在此地域的人类心中易于接受的色彩搭配。

篇6

摘要: 玻璃晶莹剔透,色彩斑斓,是现代建筑的标志。本文从玻璃的物质性涵义和非物质性涵义两个方面对现代玻璃艺术,尤其是在建筑语言表达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现代建筑师应该在充分利用玻璃物质特性的同时更要注意玻璃非物质涵义的挖掘,使它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Abstract: Glass is crystal clear and colorful, and is the symbol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is article discussed mordern glass art from material meaning and non-material meaning, especially in the application of architectural language, proposed mordern that archit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mining the meaning of non-material of glass when they full use of the material meaning of glass, make it more dynamic and vitality.

关键词: 现代玻璃艺术 物质性内涵 非物质性内涵 建筑语言

Key words: mordern glass art;material meaning;non-material meaning;architectural language

中图分类号:TU3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108-02

0引言

玻璃在我国古代有琉璃、颇黎之称。我们现在普遍意义上说的玻璃大多是通过燃烧硅土加上碱而得到的人造玻璃,自从有玻璃制造史以来,人们一直在使用这样的方法,几千来没有太大变化。当英国的产业革命使玻璃进入了大规模生产后,玻璃就逐渐成为现代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所说的“现代玻璃艺术”指的是自工艺美术运动以来受各种设计思潮影响,体现现代设计理念的玻璃艺术。

在玻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玻璃与建筑的关系问题。从西方的哥特教堂利用玻璃来创造戏剧性效果到文艺复兴时期用彩色玻璃来改变光线从而创造飘忽的气氛,玻璃在这里不仅是简单的物理材料,它更是被赋予了精神的内涵和人文的情感,成为一种描绘精神境界的象征符号。

20世纪钢铁桁架结构地发展,建筑产生了两个革命性的改变,即:建筑更高、玻璃使用面积更大,并且这两个改变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标志,外墙表面几乎消失,只剩下纯粹的框架结构隔划着空间。建筑师建造了玻璃塔使得梦想与现实拉近了距离-“玻璃能够制造一切”。随着工业化的超速发展,人类物质欲望的膨胀使玻璃在一段时间之内演变为一种单纯表现物质和财富的建筑材料而作为其艺术媒介的功能不再为人所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玻璃在建筑艺术中的终结,相反在审美观念、思维方式全新的当代世界,玻璃艺术以其对自然的领悟、人性的思考、文化的挖掘而逐渐成熟起来。

1玻璃材料的物理特性

现代玻璃艺术与传统玻璃工艺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体现的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审美观念、思维方式,其内涵与外延远远超出了传统工艺所涵盖的。它与传统有着技术操作上的联系却不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原因。现代玻璃在建筑中不仅仅是透光的窗户,而是从外墙到室内,从天花到地板,从平面到立体,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建筑大师密斯一生热衷于对钢和玻璃的研究,他创造了所谓的“密斯风格”,大量应用玻璃和钢分别作为围护结构和构件并达到了高度精美的效果。对玻璃的迷恋使人们过于注重技术层面而忽视了玻璃本身的内容,即将它本身的特点用在它应该表达的地方。

玻璃材料从广义上说有两种涵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物质性涵义也就是玻璃材料的各种物理特性也是非物质性涵义的基础:

透明性:这是玻璃最基本的特征,它的含义是:光线可以通过的。这种特性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可消除使人产生躁动情绪的过强室内光线而变得柔和、温暖。正是利用了玻璃的透明性大自然的光芒可以被直接引进建筑内部,带来了视觉的通透,空间的延伸和建筑环境的内外融合,这是其他建筑材料所无法替代的。

反射性:反射是当光线遇到光滑的物体表面而折回的现象。玻璃材质的表现最重要的在于反射而不像其他材质那样在于光与影。比如镜面玻璃能把光线完全反射回去从而使建筑周围的景物、蓝天、白云以及一天中光线的变化都映射到玻璃建筑表面而建筑本身则如奇迹般消失了。现在一种叫做热反射镀膜玻璃的材料大量应用于建筑,它能使建筑色彩斑斓景中有景,可以说是玻璃反射性应用的最高境界。

折射性:指光线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这种特性在应用时必须谨慎,适当的运用可以增加物体的立体感和奇幻的效果,但若使用不当则会对建筑物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漫射:当光线遇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就会产生漫射,具有透光而不透明的特点。以磨砂玻璃作为装饰的建筑环境空间光线柔和而不刺目。

色彩多样性:最早的玻璃都是带颜色的,那是因为在玻璃中含有大量的有色杂质,所以如何将玻璃脱色,将其制成纯净透明的玻璃,贯穿于整个玻璃制造的历史。如今玻璃本来的颜色经过再加工,可谓五光十色无一不有。有色玻璃就好象是画家手中的颜料任由设计师创造性地应用。

没有哪种材料具有像玻璃那么多的性能,而且这种性能在建筑中可以动态地存在,使建筑熠熠生辉。

2玻璃艺术的非特质性内涵

技术的提高,新材料的出现,观念的改变为玻璃艺术非物质性内涵的表达创造了各种可能性,同时丰富了多姿多彩的建筑语言。

2.1 谱写自然的诗篇为了达到与自然“浑然融化,合体为一”的理想过去人们把建筑周围的花园和庭院当作是“室外的房间”,在室内空间和周围环境以及外部世界之间起到自然过渡的作用。现在许多现代建筑师用大片的玻璃落地窗产生出这种内外融合的效果, 模糊了室内和室外的界限,展现出灵性的建筑内部空间格调。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大片的玻璃已成为室内的一个重要元素同时被赋予了三大功能:①在建筑物内,我们可以透过玻璃往外看,就把室外和室内两个空间融合成一体,同时将窗外发生的事引入室内。②人们坐在窗边观望,其实玻璃背后才是人类心中的视线目标,玻璃直接将我们的心引向了大自然。③现代建筑强调追索白天阳光的通道以及紧密监测季节之间的变换,这样建筑内部便能在一天或一年中得到不同角度的阳光创造出一个既简朴又不断变化的空间。玻璃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效果,“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

2.2 用玻璃丰富建筑环境的空间造型建筑环境艺术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强调运动和空间的艺术,所以不仅要靠形式的结构,如点,线的紧密组织、色彩或光影的奇妙谐和,还要注重与生命情绪的交融组合才能实现。玻璃成为实现这一组织、结构的很好媒介。

2.2.1 塑造现代建筑“理性的线条”新艺术运动以来的现代派艺术都特别注重用线条塑造类似音乐或舞蹈般有节奏的空间造型。在建筑的室内外环境中作为线条出现的视觉现象是很多的,有些线还要被刻意强调出来,比如建筑的轮廓线、城市的天际线、建筑的结构线和作为装饰的线条等。而玻璃材料是一种奇特的物质,就象一片凝固了的水,让我们的视线穿透它而看到了玻璃的另一面,因此透明的玻璃在视觉上常常不是“体”而是“线”的感觉。玻璃本身的变化经常被抽象为一种线条的变化,这时的玻璃已透明得几乎不见实体,只有边框的直线坚定地矗立在天地间代表其存在。

2.2.2 塑造空间中流动的光影哥特教堂认为光线是凡人与上帝之间传达信息的通道,因此保持光的通畅和流动在空间中是十分重要的。在表现光影效果上没有一种材料比玻璃更透彻了,它象融化了的冰块一样在空间中隐形地存在,无声地融入建筑环境中。经艺术家设计改造后的玻璃可以大大提高其在实际中的光彩颜色,不论是自然光或是人造光玻璃都可以自由地将其捕捉并进行改变,重组。在建筑空间环境的运用中玻璃能支配空间气氛,经过对光线的改造玻璃可以把原来静态的空间变成动态的,把原来简单的平面变成一种有质感的,有内涵的材质图。

2.2.3 创造灵动的色彩光线制造色彩,色彩不同于颜色不是单纯的元素,是可以影响人的感受可以为不同心境带来难以觉察的情绪,还可以强化或减弱物体的质感。比如现代玻璃艺术中的白色磨砂玻璃以其朦胧和神秘,纯净和虚无创造出一种纯净的素雅,宛若悬挂一壁的白纱悄无声息的静默,悠然的将五彩缤纷收纳,而且玻璃材质还会令黑白体现出一种简练的风格。

2.3 用玻璃升华建筑环境中的意境意境简单的说就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是在艺术家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世界的接触中有所感悟而产生的。

2.3.1 “静穆的观照”与“万物如在镜中”静观世界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心灵,因此纯客观机械式摹写外界事物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了,而是需要创造形象来象征和激发联想。玻璃的反射性充分体现了现代人渴望的“心如明镜,收纳万象”。美国雕塑家罗伯特・贝伦斯设计了丹佛会议中心前的雕塑就是利用镜面玻璃反射出大自然不断变换的风景,作品毫不夸张地激发着人们的想象也是对自然最真实的描述。

篇7

1.建筑的基本形式

1.1点

点是相对小的形。一个点是不具有体量关系的,但是当点的概念与建筑造型相结合,点的面貌和个性就丰富起来。在建筑中,有场所环境中的点、建筑平面中的点、建筑立面上的点、建筑的端点、建筑的节点等。在一个场所中脱颖出来的建筑具有点的效果。场所是点得以生存的环境,同时也是点得以显示的必要条件。很多城市在它们的城市广场中建造了适当的建筑,突出了建筑的特点,并加强了建筑与广场的关系,从而实现广场环境有利于建筑的个性表达。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就是以点的形式存在于巴黎卢浮宫广场。在设计之初,大多数巴黎人都反对建造玻璃金字塔,人们认为这样的设计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人们不想把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同时他相信一座透明金字塔可以通过反映周围那座建筑物褐色的石头而对旧皇宫沉重的存在表示足够的敬意。现如今,人们发现玻璃金字塔在广场的衬托下成为观赏点,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较小的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构成了平面与立体图形的美景。玻璃金字塔与卢浮宫广场的关系反映了点与场的概念,宽阔的卢浮宫广场有利于玻璃金字塔的个性表达,同时玻璃金字塔的出现也使卢浮宫得到了全新的展示。所以,玻璃金字塔印证了在一个场所中脱颖出来的建筑具有点的效果。场所是点得以生存的环境,同时也是点得以显示的必要条件。

1.2线

线在建筑中无处不在,一切相对细长的建筑形状都具有线的效果。线在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筑的线造型对整个建筑造型设计有着很大的影响,线的形态、色彩、质地的变化,可以构成很多的线型,各种线型在以空间为背景的环境中,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可构成不同的建筑形态。以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作品为例,“流动感”在她的许多设计方案中表现得十分强烈,而“流动感”的设计手法即为一种线的造型表达。扎哈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设计的bergisel滑台,就是用线的流动感体现出高于一切的优雅。

1.3面

面是构成形体空间的基本要素。面依其存在和组合方式的差异可以构成不同形式的内部或外部空间。在建筑中,地面与屋顶的高低起伏、墙面的曲直开合,都影响着建筑空间的性质和形态。密斯·凡·德罗的代表作品———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建成于1929年,整个建筑形态主要由平面组合构成。它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用8根金属柱子支撑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墙板由大理石和玻璃构成,因不承重而可以自由布置,它们纵横交错,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虽然在当时展馆存在时间不足半年,因博览会结束后该馆也随之拆除,但其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在延续,经过半个世纪,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重建这个对建筑界有深刻影响的展览馆。这个建筑作品就是将面构成形体空间的基本要素,其存在和组合的不同方式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内部或外部空间。面同样具有与形状、色彩、质感、尺度、方向、位置、空间相关的属性,设计中可以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强调某些性质,使其成为个性。

1.4体

与点、线、面相比,体具有充实的体量感和重量感,且建筑造型的本质就是体的造型。建筑造型上千姿百态的外观设计都是由基本形体依不同的方法构成的,常用的体造型方法有组合、分割、切削、变形,这些方法都能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建筑形态。建筑体块造型不仅有规则的几何体,也有特异的形态,不同的形式所表达的建筑内容和呈现的效果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在1997年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市正式落成,它是美国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的分馆之一。它的横空出世以其特异的造型和崭新的材料博得了举世瞩目。建筑在材料方面使用玻璃、钢和石灰岩,部分表面还包覆钛金属;而建筑外观设计是有很多个向各个方向弯曲的曲面,每个曲面构成一个特异的体块,它们相互组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形态,具有很强的体量感。

2.建筑形式语言方法论指导下的建筑造型设计

在长时间的创作实践中,建筑师依据建筑形式语言的启发总结了一些建筑造型手法,并试图借助这些手法给建筑带来引人注目的新鲜感。常见的手法主要有附加、切削、提炼、重复、穿插、仿生物形态。

2.1切削

切削的方法在当代建筑造型设计中已广泛应用。它是从一个整体形态上切除一个或多个部分,得出需要的形态。也可以理解为从一个形体中去除多余的部分,留下想要的部分。从建筑造型的意义上讲,从一个完整的形中切掉一部分或多部分既可以保持原有的形体特征,又产生了切削后的变异性;切削后所产生的切削面就是新的造型因素,从而增加了形态的独特性和趣味性,引人联想,给整个建筑造型带来生机,富有动感。由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由切削形成的体造型,运用切削的造型方法使建筑的整体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形成有表现力的造型,具有很强的雕塑感。

2.2提炼

当代建筑造型设计模仿古典建筑设计无论技艺多么高超,都不会得到原有古典建筑的光彩,因为它既不能模仿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又不能体现出表现者的能力。通过对传统建筑的造型元素进行提炼,达到与传统建筑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提炼的奥秘在于剔除无用的部分,保留有价值的精髓部分,将丰富的内涵潜藏在新造型中。例如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外观的“斗冠”造型就是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构成,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整体建筑造型通过巨柱与斗拱的巧妙结合,将力合理分布,使整座建筑稳妥、大气、壮观,极富中国气派。

2.3重复

重复是把单体变为组合体,使单体的表征得到进一步强化,通过每一个单体的相互作用,造成群体的综合效果。在建筑设计中将相同或相似的形体构件进行排列,这种重复的过程可以使建筑造型产生强烈的韵律感。以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瓦伦西亚艺术科学城为例,通过对一个构件的不断重复形成一种韵律感。

2.4穿插

穿插是一种相交的建筑形态,它可以是面与体穿插或者是体与体穿插,可以是相同的形穿插或者是相异的形穿插,不同的穿插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变化,从而给建筑造型设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安藤忠雄运用几何形穿插的方法创造了很多举世闻名的建筑作品。小筱宅的整体建筑造型由一组平行布置的混凝土方形体块和一个后来加建的半圆柱体块构成,这样的曲面与平面穿插的造型设计,使建筑空间富有变动感。

3.结束语

建筑造型设计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的要求不断更新,人们的审美取向也在不断变化,但其设计手法依然基于建筑基本形式的点、线、面、体。在建筑形式语言的指导下,建筑设计师能够更快推测出现代造型的某些方法以及未来建筑造型设计的发展方向。所以,建筑设计师需要在设计实践中不断提醒自己,保持一个开放的头脑,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形式语言,将自身的修养充分发挥,不断创造出令人欣赏的建筑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篇8

服装设计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服装设计的定义是解决人们穿着生活体系中诸多问题的富有创造性的计划及创作行为。服装设计具有一般实用艺术的共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但在内容与形式以及表达手段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性。“中国风”是在讨论到西方的具有中国因素的艺术作品时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这也是笔者会长文章中提到的东方元素,明代的艳俗、清代的繁杂等将中国元素作为主要装饰设计,由于中国的建筑与装饰艺术较早通过丝织品和瓷器传入西方,所以在西方服装中,中国建筑的色彩与外部结构经常被变化为装饰而出现在中国风的服装设计中。借鉴和吸收民族文化特性,不是摹仿某一个民族服饰,照搬图案或修改款式等浅层的表象,设计师完全可以通过一个民族的习俗、绘画、音乐、用具、面料甚至宗教的特征等等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素材,进行独到的创意设计。其目的是择其精华用其精神为服装设计所用。

篇9

1.1 城市建筑形态的特色危机

在欧洲国家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国际主义风格,很快便成为西方国家设计的主要风格,特别是在20世纪50~70年代期间,迅速影响到全世界。这使得世界的城市建筑日趋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日趋消退,建筑和城市的面貌越显单调、刻板。于是世界建筑界出现了反对的呼声,人们进入了对现代主义运动的反思历程。

建筑本身不仅是历史文脉的象征,是文化和信仰的载体和传播体,也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上文化的最典型的代表和标志。现如今,呼吁地域性特色设计,避免趋同化,更成为了时代的诉求。如何认识和剖析特色地域性设计,本文从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角度出发,来寻求方法或思想。

1.2 建筑符号的含义

建筑符号学的本质可以说是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之上的,对建筑的外观外形、结构框架、建筑材料、建筑用途等内容进行剥离,并从建筑各自的使用功能中抽象出来,软化为抽象形态识别,从而达到非建筑学的图像文化意义,这样使得建筑的符号统一在一起后,形成一个类似语言符号系统的意指系统。建筑符号也同样分为三类:建筑图像性符号、建筑象征符号和建筑指示性符号。不同的类别能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思想,是建筑学家在设计建筑时候的一种独特的思想意识的表达形态。建筑本身所展现出符号可以有效地反映能指和所指的形式关系,也就是说建筑符号本身与所描述的对象具有相似性的特征,这正是建筑符号作为符号学的理论研究的重要的基础。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文分析研究案例,从著名的伦敦蛇形画廊为出发点,选取了三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三位大师均曾获得过普利策建筑奖,分别是:扎哈・哈迪德、弗雷・奥托和藤本壮介。通过对东西方建筑师在相同和不同地域所展现出来的自身对地域性建筑的相似或不同的建筑理念和方法的比较性结果进行差异化分析,以此作为选择依据并为研究分析做准备。

3 研究目标和方法

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与建筑的交流与互动。而符号成为了联系人与建筑的纽带。从符号学角度研究特色地域性建筑的意义传达,并能够提取城市文脉符号进行建筑创作,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与欣赏特色地域性建筑,进而形成多样化的城市记忆。

基于几位东西方著名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剖析论述在特色地域性建筑设计和创作过程中的符号学理论。对特色地域性建筑从符构、符义、符用三个层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层面下建筑外观形态设计的特点。

4 案例解析

4.1 扎哈・哈迪德相关案例

不管是位于伦敦蛇形画廊的临时建筑作品(图1),还是在河岸博物馆的设计中(图2),扎哈一如既往的使用着自己独特的梦幻般的符号――曲性形态。结合了地域性文化性特点的建筑符号特征就已经开始发挥得淋漓尽致了。格拉斯哥市是苏格兰的第一大城市,在后工业时代,这种荒芜转变为残存的辉煌记忆的些许证明,“存留”与“重建”成为格拉斯哥当代文明的最重要的议题。这个博物馆巨大的反“Z”符号形态,也被称为“一条河的重生”,在克莱德河沿岸一片灰蒙蒙的色调中异常显眼。这博物馆被媒体誉为“城市中的灯塔”,成为格拉斯哥河畔赋予了人们记忆的符号和地域新亮点。

从扎哈的设计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面来看,她与众不同的伊斯兰文化背景显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国式传统保守精神。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以“打破建筑传统”为目标的扎哈,一直在实践着让“建筑更加建筑”的思想,于是才会有超出现实思维模式的、突破式的建筑作品。这种新形态建筑的符号的出现,也成为一种地域符号。

4.2 弗雷・奥托相关案例

德国建筑大师弗雷・奥托于2015年被授予了普利兹克奖。“奥托既是一名建筑师,也是一位梦想家、乌托邦主义者、生态学者,他率先探索轻型建筑材料,并致力于保护自然资源,除此之外与众多建筑师、工程师、生物学家合作”这是评委会给予的高评价。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为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场馆设计的顶棚(图4),半透明的,轻盈又有力量。通过对他大量的作品的收集与分析发现,从建筑外形剥离的最基本的形态符号语言实际上是简单的(图3),这种本质的简单是他对自然生态的深刻理解,是对环境的生态回归。对于不同地域性要求的建筑设计,奥托也尊重当地特色文化或习俗,对形态符号进行了外部色泽的替换或结构的改变,进一步推进自身符号与地域性特点的深入融合,其符号自身便具有了地域性和特征识别性的双重特质,适度地融入了当地的特色地域性建筑当中,并能够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在伦敦蛇形画廊临时建筑作品中,他对于这种思考就可见一斑了(图5)。

他的思想领域中,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建造的是和自然界共生的社会。这里的“自然界”,奥托认为包括无生命的,有生命的,已死去的。这个观点很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他重视自然的规律,他试图从中找到适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通理。因为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建筑范畴,奥托是从形而上的高度来理解建筑,来思考建筑,让建筑具备了“自然界”符号的生长味道,更像是让建筑拥有自我“生根发芽”的能力,并植根于不同地域文化之中。

4.3 藤本壮介相关案例

位于日本东京的郊区,有一座名为NA-house透明的私人住宅(图7),这栋房子的高透明对比着周遭典型的混凝土日本密集的住宅区相当显眼,藤本以“树”的概念发展空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屋主住在自己家中却能像“游牧族”般生活的想法。其符号灵感源于树的生长方式和枝叶坐落有致的分布状态,整个住宅通透无比,采光方面也无可挑剔,即使安静地坐在屋子里随便向四周望都能把周围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建筑内部几乎不存在完全割裂开来的两个空间,整个氛围非常明快轻松。这就很恰当地融合在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当中,既显突出又不觉得突兀,发挥本身符号语言特点,结合环境特征,很好地将自身设计语言融入到了这个新的环境当中去,可见藤本在其自身的建筑符号语言的提取和应用上显得简练而准确,并体现了东方简约的结构美(图7)。

藤本壮介的设计概念是:一种全新空间形式将被创造出来,自然与人造物相互融合;不是单纯的建筑物,也不是单纯的自然,而是一个独特的、两者合一的空间环境。伦敦蛇形画廊临时建筑作品展是他又一次尝试(图6)。相比较而言,蛇形画廊临时展馆,藤本也采用了相同的符号语言提取和应用方法,首先将符号提取到了极简,然后多变的重组和重复该符号元素,在空间形态、结构构成、语义传达方面都起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作用,最终的呈现形态也能很好地融合在当地的环境当中,并提升区域空间特质,发挥了地域性建筑的特色。

5 比较分析

从符号学角度对以往建筑大师作品进行横向分析发现:每一位建筑大师都有其独特的符号语言特征,这点我们可以从建筑的表层结构形式可以看出,从而其建筑的特色性通过其外观形式给人以信息感知,从而在人们脑中形成文化体验,来获得不同地域性建筑所表达的意义。因此,丰富的符号形式语言和巧妙的空间组织结构,能增大地域性建筑符号的信息量。

通过对三位有着典型地域性特征的建筑师的作品的纵向对比,并对其建筑符号语言进行更深层的结构和精神比较中发现,这些具有地域性代表特征的符号,在给人以美的感受之时,还往往以其深邃的内在要素构成给人以丰富、深刻的情感激唤,从而使人在欣赏它时发生无尽的情景意象。扎哈・哈迪德作为西方建筑大师代表,其经典的曲线既是参数化的体现,也是西方理性的极致体现,体现的是人与数学模型关系的建立,是科技符号在现实中的完全反应;藤本壮介的作品则代表了明显的东方地域特点,从建筑中阐述的是东方伦理逻辑、秩序和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强调人造环境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的是符号的自然秩序美感;然而弗雷・奥托的作品似乎更像是前两者的过渡,作品中透露出对于技术的追求,同时也提倡可持续与灵活性,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重视自然规律的考量,而这恰好与东方思想不谋而合。三位大师的作品是对不同地域特点、文化等诸多因素促成的视觉元素的集合后的展现,从中萃取出的符号就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性。其建筑符号的深层机构就是表现城市特征的建筑意象。地域性内的建筑是有形的,其所附带的符号语言也是有形的,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就能更好的表达地域性城市空间的意义。

6 启示与思考

6.1 将历史中的符号引用到新建筑中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建筑造型要准确地传达其特定的意义,就要有相关的能被人理解的造型符号,一些建筑造型元素在其历史产生因素不复存在后,仍然在建筑领域继续发挥着作用,即使古典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不是很多见,但不会影响现代建筑的功能和使用,也不会束缚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两者是能够共同发展的。符号是文化历史的浓缩精华,且具有时空性,在一定时期和地域内产生,是人们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活文化的反映。反观我们自己,中国的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体系,而且各个地区之间也独具特色。人们没有理由抛弃经过文明反复琢磨并已经形成体系的经典。

6.2 结合地域性文化进行抽象

将地域文脉抽象出来融入建筑设计中去是一种能够很好地体现建筑符号功能的方法,把传统的建筑符号进行重新组合和构置,将那些最有传统特征并富有一定文化含意、为人们熟悉的造型、构件或者空间形式加以抽象、简化或是适当变形,使其与传统符号之间有神似的联系,以抽象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以进取的方式运用先进技术,而不是简单改变已有的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篇10

1 用语言学对建筑设计研究的可行性 

所谓运用语言学来对建筑设计进行研究,概括的说就是将研究语言形成的方法以及其如何表达表达者所要表达的含义的方法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去,从而寻找出建筑设计者所要表达设计思想的方法。那么究竟能否运用语言学对建筑设计进行研究呢。语言学将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语意,四个部分,抛开语言特有的语音,我们也可以将建筑分成建筑词汇、建筑语法、建筑语意三个部分。下面我们就这三部分进行逐一的探讨。 

1.1 建筑词汇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这里,“户牖”为实体,我们可以将其归属为“有”的范畴;“室”为空间,我们可以将其归属为“无”的范畴。两者结合,才产生了可以供人们适用的建筑,两者缺一不可。 

那么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建筑与语言进行类比,从文字——句子——段落——文章,这种文章的组成角度来看,砖、石、门、窗等这些组成建筑的元素构件可比喻为建筑的“文字”,由砖石堆砌,加之门窗形成的墙体以及水平搁置的板可以成为建筑的词汇或者说是建筑语汇,单体空间可比喻为建筑的“句子”,由墙体、板和独立的小空间组成的建筑单体可以视为“段落”,建筑整体可视为“文章”。同语言一样建筑的语汇是组成建筑的最小语言单位,正确的词汇运用会使得作者表意明确,读者清晰易懂,如果词汇的错误运用则会导致语言的含糊、歧义。因此我们在对建筑词语进行分类的时候应当注意其各类词汇的特性和适应的环境范围,以便更明确不同词汇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对其进行运用。 

1.2 建筑语法 

语言的表述存在着一定的语法规则,例如把字句,被子句、祈使句等等。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套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等;一是使用规则,即决定言语是否得体的诸因素。掌握了语言的语法结构才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无论是结构规则还是使用规则,我们都必须遵守,否则我们表达的句子就会产生歧义。 

建筑设计也是如此,如果说语音是语言特有的那么抛开语音,建筑设计也同样有其特有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这里所说的结构规则是指:使建筑能够形成的各个构成条件和逻辑条件要素及其组成规则,而并非单指建筑的土木结构)。如果违背了结构规则我们设计的建筑就会出现使用时非常不方便,或者没有给人们带来很好的心里感受,达不到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使用者的使用目的现象。同语言一样建筑设计也具有使用规则,建筑设计的使用规则是指建筑内部的空间设计是否得体,是否符合建筑使用者以及建筑性质的需要,是否与周围环境能够融合到一起等等。 

篇11

Abstract:Semiotics is one of theoretical ways to communicate,and it also build a perceive and useful rule to communicate.This text takes the example of Church of Light to analysis buildings and interprets buildings through the principle of Syntactics,to seek a way to provide a new mode of thinking in buildings design.And this analysis method is also can be used in other design field,to provide ideas of design innovation.

Key words:Semiotics,Syntactics,architecture language,innovation,Church of Light

1.符号学的理论意义

1.1索绪尔的现代符号学理论

现代符号学(Semiology or Semiotics)的词语语源是索绪尔按希腊语的“符号”衍生出来的用语。索绪尔把符号分“能指”与“所指”为两个部分来处理,从而真正确立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我国在古代就对符号学有相关的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著名思想家庄子在其著作《庄子外篇》中就已提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语言和事物之间存在着表征物与被表征物的关系,语言是事物的表征物,事物是语言的被表征物,语言的任务是传达事物的相关信息,符号正是利用一定的媒体来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的东西。

1.2莫里斯的符号语言体系

符号学认为,世界的所有的现象皆可以看成符号所组成的世界。作为符号学的开拓者,莫里斯把符号学划分为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分支。莫里斯的这一学说是对符号学的一大贡献,正是这一学说为符号研究提供了构架或参照系,一切符号学问题都可以放在这个构架中研究。按照莫里斯的符号学观点,世界是由符号组成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总的、大的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里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方面的符号子系统。世界里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认为是这些符号系统中的某一个符号,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

2.建筑设计中的语构学

2.1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在建筑产生的初期,建筑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一种与艺术无关的藉要,人类需要建筑来与大自然作斗争作抗衡,来躲避野兽的攻击,躲避风雨,也许在当时建筑只是一个山洞。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日常生活有了保障,建筑的基本目的达到后,另一种动机出现了,即要求建筑的形象和美,这以后,建筑形态开始变化,显现出了分化与延伸。建筑面积逐渐增加,出现了梁柱结构,建筑发展到今天,仍然有着固定的组成部分,即里面、屋顶、材料、门窗等,也在不断的发展着新的组成部分,在今后,生态建筑不断发展,植物也许会成为建筑组成部分的一员。

2.2从语构学角度解读建筑

从语构学角度看,建筑是一个语言体系,一座建筑就是主体系,这座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了建筑这个语言体系中的子体系,如立面、门窗、屋顶、材料、色彩和光线等,这些构成建筑的“系统层面”。这些子体系中的每一个体系又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材质可以分木头、石材、乳胶漆等,这些可以称之为建筑的“表现层面”。在这些建筑组成部分中,同一子系统可以有不同变化,比如不同样式的屋顶、材料和门窗等;不同的子系统可以进行选择、排列、组合等。这样,建筑设计师利用的不同要素相结合,再加以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建筑呈现千变万化。

假如以公式来表达:

建筑=平面+立面+屋顶+门窗+柱+材料+光线+……

在解读某一建筑时,可以应用语构学再加以建筑元素的特点:

某一建筑=(规整的)平面+(自由的)立面+(百叶的)窗户+(少量的)光线+木头的(材质)+……

以典型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为例:

中式建筑=(梁柱)结构+(大)屋顶+(木头)材质+斗拱+……

西式建筑=(柱式)结构+(圆)屋顶+(石头)材质+柱子花纹+……

如果以四合院为例再将中式建筑进行细分:

官员的四合院=(三进或更多)院落+(广亮)大门+雀替+什锦窗+(雕花)影壁墙+垂花门……

普通百姓的四合院=(两进)院落+(如意门)大门+影壁墙+垂花门+……

这样,通过把建筑当做语言进行分解,语构学为我们进行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非常开阔的思路,在建筑这个语言体系里,我们可以在允许的条件下任意对建筑要素进行组合,来演变出各式各样的建筑,这可以成为建筑设计初期,我们寻求思路、灵感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同样,通过对语法规则的一定转变,可以达到建筑的创新。设计界每天都在谈创新,如果从语构学角度看,一些我们认为的所谓的创新不过就是调换了要素之间的排列方式,或者更改了要素的构成,这可以称为“新”,但不是“创新”。如何运用语构学原理来对建筑进行创新呢?

3.以语构学分析建筑实例

3.1以语构学角度分析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

3.1.1教堂建筑的语言体系

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所以教堂在欧洲十分常见。欧洲的古典教堂可以分为三种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罗马风格教堂最具代表特征的是圆形拱顶,教堂的门或者窗户也都是圆拱形状。圆形的拱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圆形的。哥特风格教堂特征为教堂整体呈现瘦高型,外表有许多像竹笋一样瘦长型的装饰物,拱顶又尖又高,当时的人们认为,建筑顶越高,离天堂离上帝越近,代表一种奔向自由的解脱。还有彩绘玻璃装饰的窗户色彩斑斓,往往一个窗户就画了一个圣经故事。巴洛克风格的教堂不太注重建筑外表,但教堂内部十分华丽,有的用了大理石砖和大理石柱,配有宗教意义的彩画和雕塑。虽然不同时期的教堂风格特征不一样,但是提到教堂,大众心里普遍会有这样的印象:高耸,十字架,迷离的光影,圣经壁画,雕塑等等。

用语构学来表达教堂建筑:

教堂=十字形平面+尖拱+(教堂正面墙壁上的)十字架+彩绘玻璃花窗+管风琴+唱诗班+……

(米兰教堂,高耸的外观) (罗马教堂内部)

3.1.2用语构学分析光之教堂

光之教堂面积颇小,大约113平米,能容纳约100人,但当人置身其中,自然会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神圣与庄严。教堂以清水混凝土做墙壁,前方的一面用十字架分割,并嵌入了玻璃。在教堂里,其他墙面没有多余的装饰,只有这一个大十字架置于墙壁之中。教堂的周围由坚实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绝对的围合,创造出一片黑暗空间,让进去的人瞬间感觉到与外界的隔绝,透过毛玻璃拱顶,人们能感觉到天空、阳光和绿树,在这里,教徒接受神的洗礼。

用语构学对教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光之教堂是这样的一个式子:

光之教堂=(十字架的)墙壁

或者是:

光之教堂=十字架

在光之教堂里,除了十字架以外,所有有关教堂的语言体系全部弱化,几乎是没有,整座建筑只凸显了十字架,也可以说十字架就是整座建筑,如果把十字架去掉,就会没有人发现这座建筑是一个教堂,但是在其他教堂建筑里,把十字架去掉,它其他的特征仍然可以让我们认出这是一座教堂。安藤忠雄大胆的创新就在于,他将教堂建筑语言体系中作为“系统层面”的一个子系统,单独拿出来作为他这座建筑的语言体系的主体系,使这座教堂有了自己特殊的语言体系。

在这个案例中,它的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就是阳光,建筑师非常合理大胆的利用了大自然的变化,将不断变化的光线与建筑的主体系十字架相结合,成为了这座建筑的亮点。安藤忠雄说它的墙不用挂画,因为有太阳这位画家为他作画。它的魅力就在于这座光之十字架,在于它的光影交叠所带来的震撼力。十字形分割的墙壁,产生了特殊的光影效果。当太阳光照射进来,呈现出一个逆光的光线十字架,加之以高于圣坛的座位,使教徒产生了一种接近上帝的奇妙感觉。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光线穿过十字架所产生的效果都会不同,这种微妙变化更是放大了十字架这个作为基督教信仰标志,给信徒“重生”信念的作用。

参考文献:

罗兰·巴特尔.符号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8.

廖春红.试析莫里斯符号学的意义观[J].北方论丛,2006 年第4 期

田菲.建筑设计中的语义学浅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10卷第9期

卢哲.符号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经济生活

徐恒醇.设计符号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附:作者简介

姓名:范莎莉

篇12

工业建筑;污水厂;艺术语言

引言

对于工业建筑设计中,要优化工业建筑形象与建筑个性,在污水厂设计中,应用艺术语言进行设计,不仅要保证工业建筑的使用功能,还可以利用优化设计建筑外表,丰富污水处理厂建筑形式。以下本篇对此做具体介绍。

1、污水厂建筑项目

对于南京马鞍山市东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行研究,改工程位于马鞍山市东部新区湖南东路以南,东环路以东,霍里山大道以西,(近期)设计规模为5.5×104m3/d,远期规模为11×104m3/d。一期工程部分处理构筑物(包括粗格栅及进水泵房、细格栅及旋流沉砂池、污泥处理系统、鼓风机房及尾水排放系统)土建规模按照远期规模为11×104m3/d设计,设备按照近期规模5.5×104m3/d安装,同时预留远期规模设备位置,其他污水处理构筑物按5.5×104m3/d设计。本工程厂区总占地面积约10.59公顷,其中占地一期面积约4.87工程一期建构筑物总占地面积29616.65㎡,绿化面积49121㎡。污水处理厂年平均单位水处理总成本0.89元/m3,年平均单位水处理运营成本0.54元/m3,绿地率达53.4%。整个厂区力图将环境景观设计、人文设计等移植到了工业建筑的设计之中。

2、工业建筑中应用艺术语言的优势

2.1优化建筑设计

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可以在追求建筑特有性格的同时,提升工业建筑内部属性特征。工业建筑与艺术语言的融合,如波折中酝酿的花朵,坚强有力的存在与工业生命中。对于污水厂建筑设计中,应用艺术语言,可以提升建筑设计的合理性【1】。污水厂建筑设计中,对建筑内生产进行认真分析与研究,采取适当外观予以表达,进行恰当修饰调整与美化,优化建筑外表纹理与色彩,提升建筑的艺术美感。例如,对于污水厂建筑中,考虑多重设计因素,在不易脏的建筑区域,采用洁白边框设计,这样就可以避免被生产中的黑烟染黑,以至于建筑线条纤巧活泼,给污水厂工业建筑带来生命活力。

2.2优化建筑空间设计

对于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在满足工艺流程的前提下,挖掘工业建筑功能空间价值与美学价值【2】,创造清新优雅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使原本严谨、呆板的工业建筑,被赋予人类情感,有助于提高工业建筑内部空间布置的灵活性,并将两者有序、有力、有节的相互协调,会使得现代工业厂区更增人文氛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打造个性化舒适、健康的工作空间。

3、污水厂建筑中艺术语言的应用策略

3.1处理好建筑与环境关系

在污水厂工业建筑设计中,处理好建筑与环境间的关系,针对建筑周边环境,建筑内部工人活动空间等,在设计中应用艺术语言,优化建筑设计。在污水处理厂建筑中,需要考虑防微震、空气净化、屏蔽、排风等建筑设计要求,设计中,就必须将这些因素考虑其中。因此,可以在工业建筑设计中,改善工业建筑的内外环境,设计适合工人活动的环境,为其创建优美舒适的空间,可以利用个体的不同尽情发挥,从而形成整体的建筑风格,充分满足工艺流程、设备要求,提升工业建筑设计水平。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使建筑与环境融合,优化工业建筑设计整体的同时,拉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提升建筑人文化。对于污水厂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使设计具有审美感,要结合污水厂工业建筑特点,构建其建筑装饰艺术,如在污水厂工业建筑外墙中,就应用大量装饰艺术,应用多彩的色彩设计理念,并结合大量的装饰材料,能够采取有实用性的设计方案,提升建筑美感的同时,提升建筑的耐水性、耐沾污,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外墙的整体美感。

3.2提升建筑中艺术语言的功用

对于污水厂工业建筑中,使艺术融合技术,采取含技术功用又有美学效果的艺术语言,进行工业建筑设计。例如,在污水厂设计中,针对建筑中的外凸结构设计中,就可以融入艺术语言,在构图时可以处理好建筑内设备与邻近建筑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容易被忽视建筑构件,应根据建筑外观进行设计安排。并且在建筑设计中,强化运用力学原理,构建艺术美学图案。污水厂工业建筑设计中,以原色演绎力的传递,空间、功能的标注,并在局部运用自身设计观念,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的色彩装饰作用,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色彩给人的主观美感。污水厂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优化建筑整体线条,使建筑更加威严气息、散发出庄重感。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考虑污水厂综合楼建筑与人的关系密切,因此在设计中可以打破层的概念,应用顶面开孔的设计形式,贯穿几层的柱子支撑轻薄顶面,并结合采取色彩鲜艳的弧形墙面,设计出污水厂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3.3扩展污水厂建筑空间

在污水厂建筑中,应用艺术语言进行设计,在基于污水厂矩形空问不能随意变动的基础上,可以在建筑内部空间外表中做文章;具体的就是可以运用艺术中解构主义手法,分解外表面,针对污水厂工业建筑的顶面、正面、侧面部门,进行重新的组合、区分,强化“面”视觉艺术冲突。对于顶面与正、侧面,能够通过窗户连接,均可以不直接相连,使得薄薄的顶面仿佛浮在空中一般,增添建筑空透度;对于正、侧面之间用玻璃幕墙连接,使面与面之间分而不断,有分有合,成为一个整体。工业建筑中,对于建筑设计中,采取色彩搭配合理的方式,为建筑增添色彩,如在工业区建筑中,采取清新绿色的绘画色彩设计,使建筑不显沉闷,能够带给人好的心情。同时,在污水厂建筑中,采用平面构成方法设计正、侧面及窗户、玻璃幕墙,对每一面构图、设计元素以及颜色等,均可以根据与其他面关系,注重建筑细部设计,形成整个污水厂统一的建筑风格。

4、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污水厂建筑设计中,采取艺术语言,结合污水厂工业建筑造型设计需求,在满足建筑空间前提下,还可以节省污水厂建筑成本,设计出合理实用、美观的污水厂建筑;对于工业建筑设计中,运行艺术语言,不仅可以使工业建筑与艺术语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提升污水厂建筑的艺术属性,又能够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的设计质量。

作者:葛梅利 单位: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篇13

香山饭店的设计建造者贝聿铭先生以及香山饭店的落成年代,对于1980年以来针对香山饭店的研究方向及研究侧重点的选择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对于1980年以来香山饭店所作相关研究的理解与评价必须基于对香山饭店设计者及落成年代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1、香山饭店的设计者贝聿铭先生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贝聿铭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继承了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们的基本建筑原则。

20世界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贝聿铭开始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出自己的建筑风格,设计建成了一批影响很大的建筑,包括美国大气研究中心、肯尼迪纪念图书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巴黎卢浮宫的扩建等。

自幼生长于苏州庭院的长廊曲径、江山水榭中的童年印象,使得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建筑与周围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贝聿铭数十年的设计生涯中都有迹可循。而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1984年,贝聿铭先生就因为香山饭店的设计而夺得当年度的美国建筑师学会颁发的荣誉奖。

2、香山饭店的落成年代及背景

1982年10月,香山饭店落成(图1),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当时中国的建筑艺术正处在一个徘徊期,主要有三支建筑潮流:时隐时现的西洋古典建筑形式、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和徘徊不定的民族传统建筑形式。

贝聿铭先生在1980年就开始呼吁人们警惕新建筑可能对北京城市和建筑艺术所造成的破坏,但这种担忧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重视。贝先生的担忧不幸渐渐成为北京建筑的事实:新建筑与北京的文化底蕴之间的矛盾变得非常的突出和尖锐。

从建筑体系的发展来看,近代以来中国建筑已经从数千年沿袭下来的传统木结构体系转变成了与西方建筑相同的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其功能也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大大丰富和完善,体现在按照使用性质的不同而区别出不同的特定的建筑类型。

而当今我们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建筑结构、材料、功能方面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在建筑艺术层次方面应该如何协调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要素与新的建筑艺术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展现出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

中国民族传统建筑艺术形式起起落落,但始终是建筑潮流中的一支主要力量。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的使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时特定的社会心理状况的影响,但同时设计师的修养也决定了其建筑创作艺术水准和品味的高低。

二、围绕香山饭店的争论

香山饭店的设计概念一出台便引起了国内各方的热烈讨论,饭店建成后更是不断经受着众人的检视。贝聿铭先生将江南传统园林的形式融合到了香山饭店中,却并不是北方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而香山饭店建造过程中的得失也被人们一遍遍的评判着。

1、造价问题

香山饭店竣工之初,国内学界就较为统一口径地认为香山饭店是“在不适合的地点建造了一座很好的建筑”,认为香山饭店的建成对于香山景区的自然风景是一种破坏。很多人认为在改革开放之初需要积累外汇之时动用5000万美元,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建造一座饭店是不合时宜的,而饭店所使用的青砖都是使用人工进行磨砖对缝等行为,被他们认为是非常奢侈的。

香山饭店的造价在国内比起中国当时的生活水平,每间客房4、5万美元是高的,但与汉城等地所建造的现代化旅馆相比,造价也仅仅是其三分之一。贝聿铭先生在香山饭店中用的最多的材料其实是非常大众化的抹灰墙与砖头,之所以加用了青砖,采取了青砖和抹灰结合的这种在江南使用非常普遍成功的形式,是因为考虑到了酒店的特殊性,需要增加其装饰性,避免装饰过于单调(图2)。

2、环境问题

贝聿铭先生是一个在设计上追求尽善尽美的建筑师。香山饭店庭院中的石林是兴师动众从云南石林挖来的,从那以后云南石林的多出了一个60英尺深的大洞,当地的古迹“流水引”从此被破坏了。在现在看来,这样的举动也是不顾经济与环境后果的。贝聿铭先生为了补偿云南“流水引”被破坏的过失,在香山饭店的院子中做了一个云南“流水引”的复制品(图3),但无论如何,云南“流觞曲水”的古迹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当今的设计师们更应当引以为戒,设计建造中为完美主义所付出的代价不应当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3、设计风格问题

香山饭店的设计风格在当时并不为北方人民所喜闻乐见。特别是贝聿铭先生在设计中大胆“留白”的大师手笔不为很多人所理解(图4)。有人甚至专门立文批判,认为饭店的环境“太素,并且太空旷”,建议拆除牌楼,换掉灯柱,在庭院中心大量布置山石或植物,已达到“增加园林气氛”的目的。所幸在现在看来,这样浅薄的见解已经毫无立足之地了。

三、香山饭店对于中国建筑创作民族化的指导意义

现今回首,我认为对于贝聿铭先生香山饭店设计建造的评判太过于拘泥于建筑功能性以及实用性的角度,是明显失当的,世上不存在什么完美的设计,而建筑更是随着人们的居住和使用不断暴露出新的问题。如今再看香山饭店,我们应该从当时的大政策大环境下去理解。

贝聿铭先生之所以选址香山设计建造这间饭店,是因为“想借香山这个题目看看丰富的中国建筑传统是否有值得保留的地方”。城市盲目的学习西方是坚决不可取的,而传统“大屋顶”形式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贝聿铭先生坚持着中国建筑创作民族化这一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索,积极地为我国建筑发展提出颇有助益的方案。人们更应该去关注的,是怎么样去将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建筑融合在一起。香山饭店中将中国的庭院与建筑融合在了一起,这就是属于我们东方的、中国的东西。

我在新年之初探访香山饭店时,仍为各个建筑细节中不时流露出的大师手笔所折服。而在建筑界流传的一种说法是,贝聿铭先生本人对于妥协后的香山饭店并不喜爱,所以在香山饭店落成至今,贝聿铭先生都再也没有去过。香山饭店在创作过程中是得到了很大的尊重的,相比之下,我们国内建筑师在建筑方面所受到的尊重是不够的,若是连贝聿铭先生这样的现代建筑大师回到国内贡献作品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干涉,那么可想而知现今国内建筑师正经受着多大的外界干扰和压力,这在我们国内建筑创作的大环境下,不得不说是一种无奈。

四、小结

贝聿铭先生本人在香山饭店设计建造之初就明确表明过,香山饭店只是他对于中国建筑创作民族化的一个探索性的提案。也许在今天看来,香山饭店中的一些设计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但香山饭店所指出的一个大方向是正确的,那就是要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建筑。

从香山饭店落成以来,研究香山饭店艺术价值的文献的确不在少数。但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感觉到,除了批判性的研究文献之外,其他赞扬学习型的文献大都止步于香山饭店的艺术表现手法上。虽然也有比较多的文献讨论的是建筑的民族化道路的问题,但由于分析客体是整个香山饭店,使得最后得出的结论过于宽泛,过于理论化,与应用到实践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若能通过更为具体和有针对性的分析,则研究论文最后得出的结论会更加具有实践意义与现实指导性。最后我认为,香山饭店对于我们中国建筑创作民族化的探索是具有长期深远的指导与启示意义的,但国内建筑变革的关键还是在于教育,在于国内政策大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袖珍本)·坛庙建筑[M]. 台湾锦绣文化出版,2004

[3] 梁思成. 中国建筑艺术图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4] 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 茹竸華,彭華亮.中國古建築之美 宮殿建築[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光復書局.

[6] 孫大章.中國古建築之美 禮制建築[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光復書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