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学习材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师德学习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师德学习材料

篇1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终身学习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经过两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历经11年再次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教师节前正式公布。这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为帮助大家了解有关情况,日前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师范司负责同志。

为何重新修订《规范》?

《规范》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背景下修订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于1985、1991、1997年先后三次颁布和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在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群众不仅要求“有学上、有书读”,而且进一步要求“上好学、读好书”。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对教师队伍师德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平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不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尺,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

《规范》修订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

二、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三、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

四、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

五、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规范》:

《规范》的基本内容是在继承优秀师德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教师职业特定的责任与义务做出的,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最基本要求。《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规范》的许多内容是《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相关条文的具体化。但《规范》不是强制性的法律,而是教师行业性的纪律,是倡导性的要求,但同时具有广泛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如新《规范》中写入“保护学生安全”,这是由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自我保护能力弱的儿童和少年。对于未成年人群体,教师应当负有保护的必要责任。

《规范》中的“禁行规定”是针对当前教师职业行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也是社会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而提出的,如“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等,但“禁行规定”也并非包括了教师职业行为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一个阶段提出一些阶段性的、可操作的、具体化的要求,能够使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明确要求,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不断提高促进师德水平。

贯彻落实《规范》需要强调什么问题?

一、与教师队伍整体建设相结合。在把师德摆在首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同时,需要从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加大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表彰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篇2

其次,新时代的师德应体现时代赋予教师的时代特点。不仅体现在教师自我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为,还包含先进的社会观、教导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

再次,新时代历史时代虽为师德参加了新的内涵,还应认识到师德也表现为一种文化传统、道德传统,教师的形象有历史赋予的光环。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有学问等素质便是历史赋予师德形象的必要因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是造就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有人将教师喻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十分有道理的。

第四,教师还应认识到教师本身在时代的社会价值,不宜妄自菲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作为教师要重视自我,懂得自重。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

二、社会应怎样懂得师德。

首先,教师是一种社会人。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它就具有一般普通人从业的特点,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在社会上,人们特别是家长及教导行政的领导们,要明确的认识到教师首先是普通人,然后才是从事教导行业的教师。

其次,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有着本行业的特点,人们应尊重行业的特点,应尊重学校那样的育人圣地。教师在社会上是一种具有双层人格形象的群体,在学校是教师,他们这时具有教师的一面,他们应为人师表,恪尽教师的本职,这是他们应尽的职责;走出校园,出没于大街小巷、留连在集市、拥挤在公共汽车里等等时候,他们是社会的普通一员,必须容许他们做社会的普通一员,这是他们应有的权利。

第三,教导行业肩负着与其他行业所不同的责任,教师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是造就下一代的园丁,他们的从业行动理应受到社会的监督;从事教导事业的人,理应挑选社会的精英,对于无师德不合适从事教导工作的人,理所当然要从本行业扫除出去;对社会如此重要的行业理应受到相应的物质和精力上的待遇。

三、对师德的毛病认识。

教师本身对师德的毛病认识。一种认识,认为自己是教师,不是一般的普通人,他们自夸清高,盲目尊大,最终走向孤单,他们将像隐居山林的“隐者”在不被懂得的挫折中倒下,谈不上建立师德形象。另一种认识,无论在从事职业还是非从事职业时,都将自己划为普通人一类,只不过是上完自己那堂课了事,他们不注意教师形象,只认为教师也是一般的人,这种人完整丧失了师德。还有一种认识,自己是教师要处处谨小慎为,在保持自己的形象的同时筋疲力尽,最后,认为自己得不偿失而最终丧失师德形象。还有的自认为是知识分子,国民教师,理应得到最好的待遇,没有认识到自己首先是社会人,在没得到自己期望的待遇后自暴自弃,丧失师德。这些都应为教师认识戒。

社会对师德的毛病认识。教师理应思想好、行动端、知书达礼、对人礼让三厢、谦恭恭敬;教师的言行举止,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是社会的榜样和榜样。他们在与教师有争执时,他们可说粗俗话但教师不行,他们动辄说:“还说是当老师的。”

四、教师、学校、社会共建师德。

1、就教师自身而言:人文关心,努力学习,修炼人格,实现自我。

我们认为,新时代的教师看待职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导的理念,要重视人文关心,精力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领导者和引路人。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尊重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严格请求每一个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看待自己的知识修养建立毕生学习、与时俱进的观念以适应教导不断发展的需要;看待自己操行要从小节从严请求,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更多的具有高素质人的出身,造就学生现代人具有的素养,以奉献的精力实现自我的价值。

2、就学校、社会而言:懂得、关心、规范、监督。

篇3

能努力完成本职工作,搞好学校的后勤,抓好安全工作,为学校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以提升教学质量这是我的目标,我也基本上达到了这个目标。/fanwen.chazidian.com) 工作有激情,能及时完成学校教给的工作任务,不拖沓,这些我认为都是我自身的优点。

二、存在的问题

对照自己的工作,我所取得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关键是缺点,我认为我的缺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工作虽然认真但缺少创新精神

一个人光有工作的激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能积累经验,创新工作方法,做出特色。作为学校的总务主任,我认为我做了很多工作,每天都在忙,但总感觉没有头绪,有时得到一个工作,总是埋头苦干,但总是忙不出效果,走了很多弯路。比如说在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很多工作没有一个完整的机制,总是遇见什么抓什么,没有形成工作链条,工作做了,但确是散乱的。

2.教学质量总是跟不上,在抓后勤工作的同时没有兼顾好学科教学工作,课后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有时虽然交流了但却不能持之以恒,导致学生在前进和后退之间反复重演。作为五(2)班的语文老师,我应该努力学习,钻研教材,优化课堂结构,这些都在我第一个问题的影响没能做到,所以不能优化时间,创新工作方法也是我自身的缺点。

三、整改措施

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缺点是好事,但更好的是能找出应对的措施,提升自己,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工作。在今后,我首先是对自己以往的工作做一个总结,寻找后勤和学科教学之间工作整合的方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独立开来,做到两者兼顾;二是坚持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时刻学习在教育事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比如张丽莉教师这种精神,时刻为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爱岗敬业的情感,把工作热情从完成本职工作提升到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度上来。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感受到工作的乐趣,享受自己的岗位职责,才能真正将自己和工作融为一体,为提升教学质量,做好后勤工作奠定基础,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时时提醒自己: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一定要对得起“光荣“二字。

教师:肖胜科

篇4

2、在爱岗敬业方面,我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爱是教师职业的基础,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但有时候我对待工作还不够尽职尽责;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方面,偶尔有敷衍塞责现象。

3、在热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爱是教育的万金油,当教育之爱成为普照的春晖,师生之间爱的能量就会在交换与互动中不断裂变,释放能量,产生一个个教育的奇迹。

4、在严谨治学方面,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师德的基础是爱,核心是专;我注意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平。

5、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优化校内育人环境的关键因素。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团结协作方面,我能够做到谦虚谨慎、尊重同志,就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都还理想;我能够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关心集体,积极维护学校荣誉。

6、尊重家长是教师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尊重家长方面,我爱听取学生家长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但由于本单位工作特点,决定与学生家长联系相对减少;在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方面还不够到位。

7、廉洁从教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当注意保持的品德。在廉洁从教方面,我坚守高尚情操,讲奉献,不谋取私利。

8、在为人师表方面,我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处理个人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作风正派;语言规范。

9、在敬业、爱业、精业方面,我坚持“敬业——爱业——精业”这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基本主线,以便自己更快成长。

10、在争当优秀先进教师的方面,快乐的心态我还没有做到最好,所以不好脱俗,更难超人。如何养成、永葆快乐的心态,是自己健康的成长过程的艺术时空的光与色。

11、人最好的素质是习惯。优秀教师的良好习惯我具有。比如,学生中心的确立;行为、道德两种示范的发挥;事业的感情、对象的热情、生活和工作的激情等三种情怀的葆有;教学对话、公平待生、政工艺术、自身学习四种理念的提升等等良好习惯,我都在努力保持。

我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代教育理论、政策法规学习不够深入,放松了依法治教这个准则。爱心没有很好的培养和树立,因而爱心的激发、永保不够而出现敷衍塞责现象。放松了对世界观的改造,不注意养成并永葆成为优秀教师所具有的快乐心态和良好的教育习惯。

我就以上存在的问题的改进措施:

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如何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对优秀教师的要求,我拟定如下几项整改措施:

首先,坚持理想,坚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信念。

思想上清醒、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理论要强。为此,我必须做到:切实加强党教育理论学习。约束自己,认真整改;继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先进而纯洁的现代教育观。

其次,转变作风,积极工作。

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严格要求,自我加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教育、为人民服务。

篇5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在设计、生产、使用与维修上技术的改进,使产品的可靠性日益提高。但产品的自动化程度越高,技术愈密集,一旦出现失效造成的损失就愈严重。因此,“质量第一”将成为工程界永恒遵循的原则。任何产品失效或出现质量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某些零构件或某些另构件的失效,失效是由于构成零件的材料的损伤和变质引起的。也就是说材料在使用条件下性能发生了变化,不再能适应使用的要求。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契合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宗旨,我院根据国家本科生培养计划,结合我校专业发展方向于2010年新设置了《材料失效分析》这门学科基础选修课。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认识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将对提高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为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对实验教学活动中的计划、大纲、教材、教师、学生、仪器设备、场地、时间等因素进行综合优化设计和组合,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组织结构及程序和方法的有效教学形式。以下是我院在材料失效分析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一、精心设计一些综合性强、有代表性的实验教学课程

通过对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不断修订、完善,将内容旧的失效实验删掉,对经典的失效实验项目进行更新改造予以保留,使其内容和方法具有新颖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同时增设一些内容新、综合性强、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失效分析实际案例作为实验项目。做到实验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本专业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避免学生只为了单独的学习这门课而学习,考试后便忘了大部分所学的情况出现。现在我院的材料失效分析课程中的实验课时为2学时,内容为“金属材料的典型断口分析”;建议增设2个学时的“典型磨损失效分析实验”,包括粘着磨损、磨粒磨损、疲劳磨损等常见的磨损形式;另外,可将钢的腐蚀失效实验作为选修实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随老师去实验室亲自动手自己做分析。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体会到亲自参与的乐趣,也就没有枯燥、无聊的感觉。

二、实验课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以前的材料失效分析实验教学在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对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实验心理需求的研究。也就是说,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和应试的要求,少有考虑到学生对实验的喜好与厌恶的心理需求,来安排实验教学。以至于在实验教学中充斥着被动的、机械的、乏味的、缺少探究性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要有效发挥失效分析实验在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教学功能,实验教学应当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实验教学的设计和改革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就要突出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加强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分组实验形式。实验前,老师可以先把实验课内容当作课下作业安排下去,让学生小组先对某个或某种失效模式的分析进行设计,然后到实验课去具体实施。真正做到还给学生实验探索空间,由静态变为动态,由独立变为合作,由观察者变为探索者,由单纯动脑变为手脑并用,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实验课教学中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的仪器设备不做硬性规定,可以提出一些设备供学生进行失效分析实验课选择。当然实验地点也不限于某一个具体房间。这样便于因地制宜开展实验教学,便于提出不同实验方法,有利于实验设计,使师生更注重实验的科学思想,而不是记忆实验器材、步骤等条文,不过分强调实验数据的精确和操作技能,而是更注重实验设计,因为实验设计的思想更能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

三、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或建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实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学生应认识到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自,通过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这无疑对该课程下的实验教学具有实际的合乎实验教学特点的指导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摸索操作方法,自主拟定实验步骤,自行探究实验结论,并通过评价与交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态度的和谐发展。这是一种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究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证据的获得、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实验结论的确定缺一不可。但是,学生这种自主探究实验教学模式并不是固定、刻板的模式,只要在实验教学中能体现自主性和探究性就可以。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实验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对实验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等。

四、去失效分析现场或实验室考查参观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课程。讲课过程可引入较多的工程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工程实例中的失效现象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多媒体进行再现,便于学生理解。对于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工程实践方面的内容,在时间和场地允许的情况下使学生能接触1~2个工程失效分析案例,除了课堂上所举的例子外,去失效分析现场或实验室考查,都将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现场调查的目的是进一步了解与失效产品有关的背景资料和现场情况。但是背景资料和现场情况是极其丰富和复杂的,而用来调查的力量和时间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分析必需的材料,这就要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调查研究,这也是去现场考查的局限性所在。除此之外,还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建议这一实验环节可以和毕业实习结合起来共同进行。

通过以上几方面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希望建立一种材料失效分析课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既能体现实验教学的特点,又符合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孙连荣.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1):4-5.

[2]徐伟丽,马莺,徐德昌,代翠红.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轻工教育,2010,(5):64.

[3]李月明,江瑜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轻工教育,2010,(5):62-63.

篇6

也许数十年日一日,但是可能得不到预设美好结果。其实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平凡,就要选择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教师职业是有苦也有乐的,在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第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应该懂得,教师对学生的爱,才是师德的核心。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在体会到这种感情的基础上,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也就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当然,有了爱心,工作中自然就有责任心,二者通常自然统一。在平常工作中如何体现其责任心呢,我想我们的工作就应该学习姚止平校长,“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今后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一、全心全意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

作。作为这个特殊学校的班主任,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多数学生距离家庭很远,一个星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甚至有些家长远在外地打工,孩子可能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那么,学生的内心自然需要更多的师爱,我的身份除了是老师,更要做好长辈的身份,对学生多一份责任和爱护。

二、将工作做细、做实。班级工作本身是细活,需要眼勤、腿勤、嘴勤、手勤、脑勤,需要周到的思考、周全的安排,将每一项平常工作都做细,做实。正如姚

止平校长所说,“哪怕是扫地,也要扫个全国第一。”我的工作目标当然不能定位在全国第一,但是至少可以全校第一,甚至可以全区第一啊。

篇7

教=师指导用书

为教师提供了具备一定深度和细致的教学指导。包括材料管理和安全说明、材料清单、单元介绍、学生评价指导、教学实施策略、学生操作指导和活动用表等。在材料部分还详细指导了如何使用和处置涉及的化学物品、如何保护和处理所用到的生物活体等。STC教师用书在修订后增加了单元概念体系,完善了评估内容,利用表格强化了科学与数学的结合,并突出了对学生寻找证据、做科学笔记的指导。

科学材料及器材

每一个STC单元的工具箱都包含实验材料及一些基础的科学器材,以每个班30名学生即15个2人小组的需要为标准进行配备。除了上面提及的一些通用性材料需要自行调配以外,每个工具箱都能满足完整的教学需要。

STC各单元工具箱中的材料基本可分为“工具和印刷品材料”、“循环利用的材料”、

“消耗性材料”和“可替换材料”4类(“蝴蝶的生命周期”单元中还另设有第5类材料——“活体材料”)。其中,“工具和印刷品材料”包含有全套材料、更新材料包、升级工具包、教师用光盘、学生科学笔记本和儿童科学读本等;“可替换材料”则指根据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情况可以进行替换的一些材料,也包括对观察对象进行恰当的替换。

教师用视频资源

每个单元的工具箱还为教师配备了一张光盘,包括20分钟左右的视频资料。内容包括课程的介绍和各单元主要活动的操作及材料使用的指导

学生活动手册

学生活动手册为可重复使用的实验手册,一般包括思考、材料、自主探究、拓展4部分内容。手册用儿童化的语言进行叙述,并与教师指导用书中的诸环节相对应。这些信息与所附的学生阅读资料、操作指导、词汇表等一并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充足的信息。

学生科学读本

从3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配备了与教师用书相配套的科学读本。学生科学读本充满趣味性的故事,让儿童通过日常生活的内容了解科学家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配备大量图片,让儿童了解和认识自然。为教师联系学生的科学活动进行拓展性学习、与其他领域课程进行整合学习提供了支持。

“漂浮与下沉”单元中从“历史上的沉和浮”、“漂浮和下沉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界中的漂浮和下沉”3方面组织了17篇图文并茂的科学小故事,这些故事既可以课后阅读,也可以选取其中的部分文章在课堂上使用。这样,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既加强了对关键科学概念的理解,也介绍了相关的新思想,扩大和深化了学生对科学的理解。

STC课程材料支持系统的特色

基本管理模式——材料中心

课题研究期间,邀请的美国培训师进行单元培训时,他们所做的第一项工作总是用课程的工具箱提前在培训教室中设置好材料中心。材料中心一般都设置在教室的一侧或中间位置的一张桌子上,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陈列在上面,依据学习进程安排学生到材料中心自行领取。美方专家强调准备材料是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材料中心用来存放与分配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的材料,能够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调控,避免这些材料干扰学生的思考,营造手脑并重的探究情境,以确保每个单元能处于一个有秩序的学习进程之中。

材料系统对学生概念发展的支持

STC课程材料支持系统的科学设计为学生深入地学习一个独立的主题及与该主题有关的概念还做出很大贡献。

z设计专用材料,为概念构建创设情境

STC科学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材料。“足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每个学生都有材料,更在于通过这些材料,会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另外,这些材料蕴涵着比较丰富的意义,能满足学生探究的各种需要和对科学概念形成深刻的理解。例如:“运动与设计”单元,采用框架结构拼接模型,帮助学生搭建小车,从最基础的平板构造,逐渐升级到配备弹力动能、重力势能、风能等多种动力驱动系统的小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配置结构性材料,使概念的发展更为连贯

概念教学是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发展成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时,提供给学生正面的本质属性的特征和反面的非本质属性的特征都有利于概念的构建。要让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有研究价值的具有结构性的材料,为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创造有利条件。在这方面,STC实验材料的选择一直都非常严谨,甚至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认真的设计。例如,在“漂浮与下沉”单元提供的14种固体,无论从颜色、大小、形状、材质、磁性等方面都经过了严格的考量,每种材料都身兼某一方面的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能随意更改的。

这个单元的材料中还有3种大小不同的鱼漂、两组体积相同但重量不同的圆柱体,这些特殊设计的材料的属性非常有助于学生从个体特征中抽象出共同的特征。

材料系统对科学实践活动的支持

STC特色材料使科学实践活动的深入成为可能。课程材料中的“操作指南”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各种探究活动,这些具体、详尽的指导可以确保学生实践活动的科学性。类似图1所示操作指导材料在每个单元中都有呈现。此外STC的材料系统围绕一个主题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选择也能充分加深学生的探究活动。

材料系统的儿童化、规范化,便于学生收集与整理证据

不积累有关事物的丰富事实,就不会全面认识事物。材料应该也能够吸引和适应特定年龄的孩子们,让他们通过适当的努力,开展适合他们的研究。通过观察收集证据,以口头的、文字的、图画的、简单的图表为他们所观察到的证据辩护。

科学家工作情境再现

“运动与设计”单元作为“技术与设计”领域的一个单元,在引领学生设计制作满足不同要求的小车,并对其运动情况进行进一步研究时,既关注了对“科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和方法的指导,体现了规范性,又充分考虑了对儿童的吸引力以及他们能够采取的方式。图2所示的就是在制图方面的一个指导,这也是科学家在进行技术设计时必须经历的过程。

与方法指导相呼应的是学生设计能力的指导。这一单元第5、14课分别提供了7种“挑战性设计卡片”,卡片呈现的活动内容,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充满了童趣(图3)。

而在对小车进行运动测试,定量获取数据、制表时,又采用小粘贴做标识,便于小学生识别和做出准确判断,并懂得怎样分类、制表以及如何得出科学的结论。

基于科学图(表)处理证据

STC课程的24个单元中先后采用了维恩图、气泡图、线绘图、柱状图、坐标图等多种记录图表。这些图表的使用都是为了满足数据整理的某一需要而适时出现的,这有助于学生对图表的作用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仅“漂浮和下沉”单元就出现了柱形图、坐标图等多种图表记录方式。

基于工具或模型检验证据

“漂浮和下沉”单元向学生介绍了一种测量重量的工具——弹簧秤。学生要使用这个工具对物体的重量进行近似测量,并帮助他们探究一个物体的重量与其所受浮力之间的关系。

此外,还安排了让学生用大回形针作为标准重量来校准弹簧秤的活动。事实证明,让学生自己校准弹簧秤是非常重要的。校准的过程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量的概念与测量时表征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虽然学生在用自己校准的弹簧秤进行测量时可能会有变化,但这些变化将促进学生对贯穿整个单元的测量进行比较和讨论。通过重新校准他们的刻度,学生将发现这个过程是达到更准确测量的一个途径。

对我们的启示

篇8

(虽然是公开课,可还是有学生马上侧过身子窃窃私语,有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摸课前准备好的小闹钟。“闹钟”、“钟表”的声音虽然轻微但清晰可闻。)

课件里传来了钟表的“滴答”声后,马上响起不约而同的声音:“闹钟”“钟表”……

师:是啊!你们真聪明!钟表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谁愿意来说说它有什么用处呢?

生1:钟表能告诉我们时间。

生2:我有一个小闹钟。早上闹钟响了,我就该起床了。

生3:“我也有一个,看,我的是凯蒂猫的……”

“我也有。”“我也有……”

(也许是刚才的问题没有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表现欲。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经意的你一言我一语打破了教师苦心经营的学习氛围,座位上的小头顿时攒动起来。一些顽皮的学生纷纷拿出放在抽屉里的小闹钟,情不自禁地说起了自己的闹钟,课堂教学有些失控……

原本“猜一猜”的活动能吸引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准备的学习材料提露了“天机”,对早已知道谜底的学生而言,这种神秘的情景已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不猜,学生也知道今天要上的是认识钟表。因而交流自己的小闹钟成了他们最想做的事情。由此我想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呈现如何才能做到科学而精心,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比较有实效。

一、 开门见山,让学习材料直接呈现

所谓开门见山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知识的起点,从学生己有知识出发,直接把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

《可能性》教学片段:

由于学生对“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的意思有了大概了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直接在黑板上写上三个词语。

(直接出示:“一定”、“可能”、“不可能”)

师: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1:“一定”就是“肯定”的意思;

生2:“一定”就是肯定喜欢;

生3:“一定”就是一点儿也不喜欢;

生4:“可能”就是都行。

生5:“也许”

生6:“或者”

生7:“大概”

生8:“不可能”就是没有

生9:“不喜欢”

生10:“绝对不行”

……

教师在教学中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知识起点,运用这种单刀直入的方式组织教学,马上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学生在想:怎么上数学课会解释词语?学生运用了很多的词汇来表述自己对这三者的理解。这很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二、 顺水推舟,让学习材料乘势而下

所谓顺水推舟就是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新授环节中自己出题作为探究的学习材料,在巩固环节中自己出题作为验证的学习材料,并根据这些学习材料顺着他们的思路深入下去展开教学。

《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能从生活中寻找到成正反比例的例子吗?

一位学生看到老校长坐在后面听课,就编了这么一道题:老校长爱吸烟,一盒烟20支,吸掉1支,剩19支,吸掉2支剩18支……吸掉的烟越多,所剩的烟就越少,变化正好相反,所以吸掉烟的支数和所剩烟的支数成反比例。

(教师大为震惊,没想到编题会编到老校长头上。但冷静一想,觉得此题大有利用价值。)

师:那大家觉得这道题是不是成反比例?

生1:是的,抽得越多,剩的越少。吸掉烟的支数和所剩烟的支数成反比例。

生2: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生3:这道题不是积不变,而是和不变,所以不成比例。

师:看来这道题确实不是反比例,那还是这个事,能不能编出一道成正比例关系的题呢?

(经过大家互相启发,终于有人编出来了。)

生:每支烟含尼古丁量一定,抽烟的支数和吸入的尼古丁量成正比例。

师:看来吸烟危害太大了,我们一起劝老校长戒烟好吗?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校长也情不自禁地鼓掌,并不断地点头。)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编例子并以此作为学习材料,让学生探究这是不是反比例,没想到学生编出了老校长抽烟的例子,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追问,这是不是反比例,最后竟出来了每支烟含尼古丁量一定,抽烟的支数和吸入的尼古丁量成正比例。

三、 曲线迂回,让学习材料错进正出

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的学习材料,面对这些学习材料,如果采用回避或反复强调的方法,都不能达到防止错误的目的。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曲线迂回的方法,引导他们比较、思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体验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对错误的反思中,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拼图形。学生很快就按要求操作起来,反馈时,绝大多数学生表示都已摆出了四种图形,少数学生有点疑惑。

生:我只剩4根小棒,拼不出一个圆来。

师:那大家一起来数一下你的圆有几条边。

生1:圆有8条边。

生2:圆有12条边。

生3:圆有20条边

师:圆到底有几条边呢?

(学生争论不休,这时我就拿出一个圆让学生来数数有几条边。)

生:老师,你拿出的这个圆,数不出有几条边。

师:那么书本上的圆能数出有几条边吗?

学生摇摇头。这时我让每个学生拿出圆片,动手摸一摸,学生就像发现了新大陆,纷纷举起手来。

生1:圆的一圈是弯弯的,我们拼出来的都有角。

生2:那是因为我们的小棒不够了,多一点就会像的。

没想到学生不经意的一个错误会引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在亲身体验与探索中学生不但知道了圆的特征,并初步感受了极限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四、 动态生成,让学习材料意外生光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呈现课堂学习材料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一个“可变的过程”。

《可能性》教学片段:

教学《可能性》时,创设了如下学习材料,提供给学生一个互动生成的空间。

师:(提供给学生一个盒子,黑白两种颜色的棋子。)盒子里有6颗棋子,可能怎么放?

(学生汇报,并完成下表。)

师:请你在这里选择一种,如果要拿一颗白棋子,用上“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

师:好,下面我们通过活动验证一下大家的想法。

小组合作验证并填表,要求:A、先数一数自己盒子中有白棋子与黑棋子的颗数;B、在盒子里拿1颗棋子,再放回去;C、组长做好记录,小组成员轮流拿,每人拿3次。

汇报,完成表格。

师:观察这张表格,哪种拿到白棋子的可能性最大?

生:第五种,白棋5颗,黑棋子1颗。

师:哪种可能性最小?

生:第一种,白棋子1颗,黑棋子5颗。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1:白棋子与黑棋子一样时,拿的次数也可能一样。

生2:白棋子多的时候,拿到白棋的可能性大。

生3:黑棋子多的时候,拿到黑棋子的可能性大。

篇9

金属材料专业是一门理论、工程实践兼重的学科,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是培养材料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1]。金属材料理论知识抽象、逻辑性不强、知识点庞杂,不容易为学生吸收掌握,而实验教学直观、实践性强,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启发性,弥补理论教学的缺陷,对培养学生吸收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知识,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开发创新能力方面承担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观念

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实验教学环节相当薄弱,基本上都存在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的一面倒的问题,仅仅将实验教学当做理论教学的附属物,按部就班地依照理论课程设置实验内容,多为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陈旧,使学生处于被动或盲目学习的状态,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科学的实验观念应该是“以人为本,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2]。实验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启发其创新思维,设置综合性的多样化实验,激发学生潜能,才可以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性的人才。

二、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教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学水平及经验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只有加大实验教师队伍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这就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为了建好这支队伍,实验教师不仅应该掌握一般的专业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该积极关注教学科研发展前沿,及时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实验教师还应多多参加培训,汲取重点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活动,拔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实验教师队伍不能单单满足应付课堂实验教学内容,可以选派中、高级职称的优秀教师兼职实验教学,发挥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作用,实行传、帮、带,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实际能力,并不断扩充硕士以上学位的责任心强的青年教师,组成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及学历结构搭配合理的多层次新型教师队伍。

三、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

1.以人为本,更新实验教学模式。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由于实际选材涉及材料的化学成分、工艺、微观组织结构及性能,学科内容复杂、概念繁多,理论抽象,与生产实践联系又比较密切[3]。正是由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性质特点及实验教学具有的特殊性,实验教学的设置更突显重要,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拓宽运用,另一方面在与理论教学的融合中可以促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死板陈旧,不利于教学环境及学生能力的培养,新型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当以培养创新人才设为目标,构建综合型的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全面科学素质和提高科研能力的健康有利的平台。但学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学生的智能水平不同,对新生事物及学科领域的认知能力也不同,这就要求高校实验课程的讲授不仅要结合专业特点,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在现有的实验室状况下,通过不同层次的交叉、衔接及渗透,为不同智能的学生提供学习与展示的平台,不但可以加强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进一步开拓发散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挖掘及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还有实验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以大大改善教学质量。采取教师讲解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相结合,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实验的趣味性[4],在教授实验课时,可以增加实验录像,利用录像帮助演示实验一般过程和应该注意的事项,不仅可以节省资源,避免讲解的繁琐,还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采取实验室开放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实验的机会,实验室的开放在实验时间安排上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主动,大大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充分给予学生进行反复实验的机会,避免学生急于求成,可以多次反复进行实验研究和探索,最终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品德作风,优化了实验效果,提升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深入了解,使辅导实验更加具有针对性,简洁明朗。

采取现代化实验室的积极筹建,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和实验教学,探索并建立材料创新设计实验室。可以结合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及测试手段,设置一些接近科学前沿的新型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科研意识,拉近学生与先进科学技术的距离,通过不同的先进测试手段的应用,促使学生探索新知识与新领域,加强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比如通过观察材料的显微结构可以改变材料微结构的能力,通过分析材料固有特性可以增强材料特殊性能的能力,通过旧模型的研究可以设计新材料的能力。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过去的实验内容固定单一,多为一些验证性试验,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以人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保证基本实验课程教授的同时,增加其他不同层次的实验课程,比如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和开放型实验。实验项目也设定不同的层次,例如对专业基础课设定必做型实验、选做型实验和提高型实验,对专业课设定基本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

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选作设计型实验,逐步扩大实验的多样性及综合性,结合实际将必修实验与选修实验相结合在一起,适量删减与增补,在自选实验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组织学生自主开发实验题目,分析实验的可行性后,讨论实验方案的开展,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开出一些创新性新颖的实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促进科学素质的培养。较优秀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作研究性实验,采取实验教学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验内容,增加实验的应用性。将先进技术科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更新陈旧的实验教学内容,给死板的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接近科学前沿,扩大视野,开拓思维,同时还可以促进产业、学术及科研综合水平的提高。

在金属材料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地提供发挥学生创新思想的空间和条件,可以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固定思维,让他们更好地把握住实验课程的细节与整体,真正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提高科研能力提供了一个健康有利的平台,这样就能够培养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解念锁.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22(1):96-98.

[2]卞国庆,魏永前,耿明华,等.以人为本的化学综合实验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80-82.

篇10

一、背――是解答的基础。一定要把课本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最好到达倒背如流的境界,否则答题就成为无源之水。而背的关键是要找到几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付诸实践,坚持不懈地做好它。

二、读――是解答的前提。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1)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2)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三、找――是解答的关键。“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材料文字的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境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四、答――是解答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

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篇11

一、前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材料行业技术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对材料类人才需求量日趋增多,同时社会对材料人才要求更偏向于实践经验,人才的选择由以往的“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能力素质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面对社会上残酷竞争的人才市场,现在各高校就材料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面临捉着挑战,尤其是实用型材料人才已成为社会人才需求的一大缺口。

实践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也是锻炼学生在专业方面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更是缩短学生进入社会后改变角色的有效方法。多维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是在重实际的理念思想指导下,将实验教学、见习教学、实习教学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整合于一体,体现理论与实际结合,实用科学与理论科学相互渗透。因此,建立多维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材料类人才,充分体现“重实际”理念,对材料实际教育体系改革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现状分析

材料学是以材料为中心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材料专业教学不仅包含知识的灌输、操作技能的培养,还包括开发新材料能力的培育。学生的教育应以理论、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培养实用型材料类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材料类教育已形成了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体系。材料类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也不断更新,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材料类教育较偏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高,实践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在办学规模方面,高等院校的高比重、低投入的重复建设和连续扩招规模给材料学R笛生毕业就业问题带来很大的压力。在实践教学方面,都几乎不重视实践教学,每门课没有几节实践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简单,实践教学内容很少更新等问题。在实习教学方面,由于高校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而实习空间基地有限;同时实习时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要求提升等给实习教学带来了困难。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现有大部分院校所建立的实践基地范围窄,且仅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主,实践教学期短,办学规模的扩大使实践教学基地不堪重负,学生实践机会减少。在教学理念方面,实践教学缺乏真正的让学生动手思考的思想理念。所以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多维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实用型材料人才面临与时俱进、势在必行的。

三、实施方法

1.进行实验大纲改革:首先要对材料类专业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具体实施方法为将实验大纲逐步分成三个过程:首先改变教学计划,主要是在总的授课计划里增加实验内容;其次是建立实验项目卡,针对每个实验,建立相应的项目卡,提出实验过程中对老师及学生的要求,实验的目的、原理、设备、过程等。让学生能通过实验达到学习什么知识的目的;最后,是多培训老师在实验课程方面的教学。材料专业实验教学是对课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再次体现、巩固、深化和创新,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书本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专业技能,从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加强实验教学课堂的规范管理,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纪律,对实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要老师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案以及实验指导书。同时对学生也提出相应的要求,要求分组进行实验,采用和教室上课一样的教学模式,严格要求学生遵从实验上课纪律。在上课过程中,勤动手,多动脑,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回顾老师课堂讲授的知识,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2.实践基地建设:尽最大能力扩大见习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实际实验场所。主要的实习基地包括:学校金工实习、学校的生产单位、学校周边工厂以及或内大型生产单位等。同时学校内部也可以建设有大学生实训基地,为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实习教学改革。实习教学模式改革:采用“早锻炼、重基础、抓实际”的方案,在学生实习阶段,使他形成实际动手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早锻炼:加强实习前的训练,从而减少学生上班动手能力的适应期。利用周末、晚上、实习前几个星期学生组织学习相关的职业规章制度等内容,从而起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理解和领悟基本材料的生产过程及相关操作技能,使学生快速地适应工作角色,缩短适应上班后由学生向工人转换的时间。(2)重基础:让学生从世纪中掌握基本实践生产技能。教学模式采取“课下实习”和“集中实习”两种模式。①课下实习是指学生学习完一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后,立即安排10左右课时的实验时间。②集中实习是指在学习完主要理论课程后,安排6周左右教学生产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大概包括课程设计实习和教学实训实习。③课程设计教学实习安排在自己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基地。采取单个与综合时间实习、课下自由与集中安排相结合的形式,运用以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抓实际:最后毕业实习安排在毕业前一学年生产,时间为一个学期。毕业生产实习前,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包括实习生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安全、实习指导、法规教育。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国内大型生产单位集中实习。聘请工厂骨干为指导老师或外聘教师。毕业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指导老师两者一起考核。

篇12

一、失效分析课程的特点

失效分析是指对失效产品为寻找失效原因和预防措施所进行的一切技术活动。通过失效分析,找出造成机械零部件或器材失效的主要原因,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同类或类似失效事件的重演,不但具有很大的科学技术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目前,由于产品复杂程度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使用环境的苛刻,金属构件失效分析的工作正向着多因素非线性耦合交互作用的方向发展,失效分析越来越需要多学科、多方面的交叉与综合。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基础。正是失效分析课程的特点导致了“想说爱你也不易”的畏难情绪。

二、提高材料失效分析课堂质量的方法

1.巧用多媒体,增大信息量供给。材料失效分析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科学,涉及到材料学、机械学、力学、腐蚀学等多个学科。在进行失效分析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快速完整地反应出相关的知识点,这对大部分本科生是难以完成的事情。相对于传统板书的费时费力,多媒体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优势。对于材料失效分析课程而言,最重要的是授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插入相关基础知识,或详或简,掌控自如。如在讲述断口分析一章中时,除了讲述断口分析的步骤外,势必要牵扯到断口的形成、分类和特点。这些内容在失效分析的书本上是一笔带过的,但对引出断口分析的影响因素是必须的。此时就可采用多媒体插入的方式进行讲述。授课效果表明多媒体工具的引入,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但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应防止过度依赖多媒体,反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教师的授课质量下降。

2.善用工程实例,增加学生兴趣。工程实例对于课堂而言就如同一股新鲜的血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听转为主动的思考。恰当的工程实例对课堂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由于在授课的大部分时间里,教师是以讲授各学科的知识为中心,易使学生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式知识结构,学生难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而工程实例展示的是工程现场所遇见的实际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会关心在现场是如何处理的、这样处理的合理性和不足是什么、处理后的效果如何等。通过这一系列疑问的探讨和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疲劳失效一章时,就引入了某油田美国北极星J55套管外螺纹接头断裂事故的失效分析。但在工程实例的引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不恰当或过多的实例会冲散授课内容,降低课堂凝聚力。

3.采用多种教学法,提高课堂质量。“水无常态,教无定法” 。作为一名优秀的授课教师,应该根据授课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授课方法。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任务式以及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多设问,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在中间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如在讲述腐蚀失效这一章节时,采用的就是任务驱动法。在讲述完基本知识点后,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但应注意的是,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明确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的行为体系,教学方法应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4.加强自身素质,增强吸引力。一名优秀的老师应该具备所授课程全面完整和深厚扎实的基本知识,这样才可能对课程统揽全局、提纲挈领。其次,要掌握大量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发展动态、前沿趋势和应用现状,并渗透到相关的章节中去。一个没有较多工程经历的教师,本身就是与实际脱节的,很难培养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在工程案例教学中也很难有底气地引入好的工程实例。授课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越教越精”,“看相两悦”。

篇13

2.中学历史教材以及高考的要求

历史材料题将课外材料和课本知识相结合,具有题型巧、容量大、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的特点。中学历史课本中的史料是对正文内容的说明、补充、扩展。每年高考,史料题必考,且所占比重较大,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归纳分析和文字表述能力。然而高考史料分析题得分率并不高。究其原因,除基础外,主要是方法不当。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必须重视高中历史材料分析的教学。

二、高中历史材料分析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历史材料阅读理解能力

读是解题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基础,把握对学生历史材料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用相关阅读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历史材料阅读策略,要求学生正确把握快速阅读与跳读技巧。其次是仔细阅读材料,读懂、读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应用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

2.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重视审题训练,把握解题背景。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其次要关注非文字信息源。近年历史试题中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材料题教学应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再次,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1)分析材料之间的联系,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明确解题方向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材料之间的联系,找出中心,围绕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另外,还可寻找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将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某一章节相关联,明确解题方向。

(2)领会命题意图,明确解题方法

材料解析题要把握史与论的最佳结合,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加强设问与材料的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同时要读懂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把握近几年的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的形式: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二是归纳评述论证式;三是97以来出现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题,如“南唐烈主”题,“巴黎和会”题,弄清设问的不同要求,能避免解答重大失误。

4.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注意解题的规范

(1)掌握相应类型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因题选法

①递进式材料题。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解答第一问是关键,答对第一问,其它会迎刃而解。解答第一问要注意理解多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准确。

②归纳式材料题。可借鉴语文课文分段法,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若干段落,找出各段段意;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这样层层分析,有助于提取将材的有效信息。

③小论文式材料解析题。解答这类题,应注意审题,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息;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形成正确结论。

(2)注意解题规范,组织答案应严谨有条理

①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注意解题规范,组织答案应严谨有条理。

②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力,在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作具体分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③准确辨别材料中观点的谬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有其自身的局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准确辨别材料中观点的谬误,准确辨别材料中观点的谬误。

④认真书写,注意卷面的整洁。教师在平时应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注意卷面的整洁与条理性,以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三、结束语

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把兴趣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辨析史料的能力,并在史料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适当补充,精心设问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并加强解题技巧与规范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彭红.《新课标下进行史料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教研版).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