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商企业管理毕业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企业内植实训的内涵及必要性
企业内植实训突破了以学校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范式,能够有效地弥补学校职业教育“多理论,少动手”的不足,尤其在当前众多学校选择校企合作模式时,往往存在企业挂名、学校培养的现象的形势下,探究企业内植实训的切实可行的做法,可以有效地把校企合作推向深水区,为改革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开辟道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的是企业管理的相关工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非常适合开展企业内植实训,无论是在解决企业用人问题、还是学校实训方面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已成为近些年越发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职业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一个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多少和就业能力的强弱,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今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应以学生就业质量为首要考虑因素,不断调整、完善、优化现有的实习实训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从而实现两者共荣互促的良性循环发展。造成高职学生就业难现象的重要原因是部分毕业生职业素质缺失,以至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探索拓展高职学生职业素质途径,研究构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完整体系。
三、企业内植实训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企业内植实训模式是当今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当前,企业内植实训模式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的风向标,对企业用人能力素质模型的认同和训练作为结构性的力量,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构成重要推动性作用。企业内植实训模式对学生到企业中应聘、就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必须进行新的整体构建,把企业内植实训模式以体系化、制度化的形式整合在统一的教学体系之中,构建“教学多元,学训一体”的训练格局。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际,以本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在深圳华强方特集团的企业内植实训为主要研究对象,力求从中寻找出企业内植实训的运行规律和评价标准,为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做出智力支持。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是国内知名的大型文化科技集团,对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模式。华强方特坚持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战略,打造“创、研、产、销”一体化的文化科技产业链,业务分为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和文化科技主题乐园两大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各个方向的实习实训要求,同时在内部也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全产业链,已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建立强势的中国文化科技品牌。我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天津华强方特公司,于2017年签订了“订单班”协议,以定向培养的方式,于每年的5月份向该公司输送大批的特需人才。所谓“订单班”的培养模式,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学院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修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能够有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经过一年的多的合作与实践,企业和学生双方都反映良好。一方面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大公司的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也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为自己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也在需要的时候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人力资源,给校企双方的合作都带来的各自想要的利益,可谓是双赢。
四、结论
通过本论文研究梳理和总结本专业企业内植实训的实践经验,探索建设高职学校的企业内植实训培养模式,丰富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企业内植实训这种模式,突破了以往的以学校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弥补学校职业教育的不足。同时,探究企业内植实训的有效做法,可以把以往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向一个新高度,为改革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开辟道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的是企业管理的相关工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非常适合开展企业内植实训,无论是在解决企业用人问题、还是学校实训方面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张利庠,杨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关于高职院校开展企业内植实训的实践与探讨[J].安彬辽宁高职学报,2012,14(6):51-52
篇2
1.1“四化两型”的内涵
“四化两型”是党的十会议上提出的一种社会的发展方向,所谓的“四化两型”就是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化同步发展的同时,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四化两型”是国家和政府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对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四化两型”的发展观,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在校的学习质量和工作时的工作质量,推动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1.2“四化两型”社会背景下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要求
“四化两型”的社会背景明确的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也确定了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要求。通过对“四化两型”的内容的分析,下面总结出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有如下几点:
1.2.1高职学生要具有很高的实际管理技能
受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强,因此,许多的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较强,所谓的专业性并不指简单的专业知识,还包括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技能的掌握。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上下功夫。
1.2.2学生要有社会信息更新的敏感力
社会瞬息万变,社会信息的更新也随之千变万化,但是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善于收集信息成为一个行业发展的必备资源。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除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其对社会信息的敏感和洞察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对信息的发现和收集能力,不断的对企业观念、技术和模式等进行更新,以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1.2.3要求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观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求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要有环境的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意识,使得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不会威胁到社会利益,不会出现破坏环境的行为。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观,这样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主动的参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中去,保证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
二、“四化两型”建设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问题
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地推行“四化两型”背景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初见成效。但是由于有些高职院校对“四化两型”所隐含的要求和改革的不彻底等原因,导致“四化两型”背景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和发展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2.1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四化两型”建设所要求的产业结构之间不协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失业率高、就业率低,而且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资普遍偏低,无法满足毕业生对生活的需求,致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不高。而且高职院校专业人才输出的比例与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的比例不协调,这样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这些现象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不适合当前社会和企业产业结构的需要。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类别的时候,专业设置盲目,同质同构的现象严重,这样就会使得人才之间的竞争力加大,同时也增加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难度,是不利于“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和进步的。
2.2高职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四化两型”的建设需求
随着国家对于“四化两型”建设的额推进和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变化,社会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但是从目前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整体素质不高,技能型人才的供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虽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与日俱增,但是符合企业发展技能需求的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才数量却寥寥无几。
这种现象说明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专业化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对接程度不高,虽然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继续大量的专业人才参与到企业的建设工作中,我国高职院校也洞察到了社会的需求方向,积极开展相应专业保证人才的输出。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和培养成本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导致专业学生的教育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3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于“四化两型”建设深度和能力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四化两型”背景下的人才,主要的培训手段是人才的教育培养上,但是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训,而且在对学生的教育培训中海缺乏长远的系统
规划。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仅仅进行单一的知识或是技能的培训,没有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学生工作中所需的其他技能的培训。 而且即便是以人才为中心的培训上,我国高职院校也存在着培训建设深度和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的分布比例不协调,高职院校的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分布较为密集,不利于专业人才的扩散。第二,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服务产业的人才较多,无法满足“四化两型”中“四化”建设的需求。第三,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这样就会造成人才市场的失衡,不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三、“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通过对“四化两型”和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研究,提出基于“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具体为:
3.1紧抓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
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要把“四化两型”建设和地方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并把这种目标经过详细的研究,落实到高职院校对人才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高职院校要想紧抓人才培养机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首先应该与企业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加强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与高职院校逐渐的信息流通,有助于高职院校及时的更新自己的人才培养结构,着重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人才。其次,要做好教学资源的整合,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和产业的升级做好技能型人才的整体规划。最后就是要加强高职院校教育的宏观调控工作,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调整专业结构。
3.2紧抓人才质量,推动内涵建设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同质化的现象较为严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难度也逐渐增大,因此一些高校为了建立一套适应本校学生职业发展的战略,在专业同质化现象日益严峻的社会条件下,紧抓人才的质量建设。
高职院校紧抓人才的质量的建设进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行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计划,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人才的无缝对接。第二,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积极在学生中推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加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第三,完善高职院校质量监督体系,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监察机制,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3采用产学结合的培训机制,着重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
产学结合是目前高职院校提高学生技能和服务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社会高职院校教育培训所采用的主要模式,在紧抓产学模式的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篇3
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创新发展。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提供给学生实践锻炼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与此同时,对师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科研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等都是理论性偏强的课程,任课教师大部分也是直接由高校走进高校,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不足。这就需要校企合作开展过程中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锻炼,着力打造理论知识充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
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特点
除了扎实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向的理论基础,“双师型”教师应熟练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拥有企业管理相关专业技能,充分了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就业市场和前景,能制定符合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向,能对专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3校企合作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3.1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高职院校选拔教师还是处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主导,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于优秀高校,拥有较扎实的理论教学功底,但是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不能完全掌握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缺乏创新教学意识。目前仅仅依据专业职业技能证书来认定“双师型”教师还远远不够,拥有双证的教师必须经过真正的实践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质量要求,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指导。
3.2专家型教师普遍缺乏
尽管高职院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的专家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可以胜任一部分的专业实践课程,但是并没有参与到专业教育和建设工作中。尤其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中理论课程居多,很大一部分教学工作还是依靠高校教师本身。而高校教育体制下,教师仍然注重理论科研水平的提升,忽视了自身技能学习,真正能通过校企合作向企业专家学习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师的综合水平总体偏低,专家型教师普遍缺乏。
3.3产学研没有有效结合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需要创新发展,就需要高质量、高实践能力的教师以及完善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式。而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往往还浮于表面,社会生产、职业教学和科研三者严重脱节,教师的教学理论很难转化为实践,更不用说用实践来检验科研成果。
4校企合作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
4.1培养实践教学理念,创新专业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创新专业教学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结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偏理论,需要充实专业实践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应充分了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发展前景和行业发展方向,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就业紧密结合,培养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4.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师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机制,引进更多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兼职教师机制,让兼职教师也可以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杜绝挂名的兼职教师,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和考核,确保兼职教师的质量和稳定性,提升教学整体水平。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争取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证书,加强教师与企业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理论和实践资源共享,努力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好的教师队伍。
4.3改善实践教学环境,优化校企合作平台
近几年,高职院校都在不断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平台,与此同时,还应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依托企业的市场化平台,加强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与交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师和企业专家“岗位轮换”制度,让高职院校的教师有更多开展企业培训和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实现理论知识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同时,更多的企业专业人才也可以走进高校带来更多的实践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这种轮换机制,高职院校将发展更多“双师型”教师,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5总结与展望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师实践锻炼培养机制,探索“双师型”教师建设的途径和模式,加快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师真正地将理论知识结合企业锻炼,实现高校和企业各取所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篇4
二、当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呈现趋同化现象
人才培养目标指的是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对所需要培养的人才所设定的一种预期。在教学活动组织和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其得以进行的核心,在教学工作中,任何活动的开展通常都是基于这一目标来进行的,例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教学水平进行有效评估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该目标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培养与市场“适销对路”的人才。管理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一个人学历的高低并不能准确反映其管理能力与水平,而我国高职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基层管理者,这就导致课程体系设置内涵不清晰、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另外,在该专业的教学目标设置中,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趋同化现象。尽管各高职院校无论是其办学条件还是历史文化,甚至是在区域依托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这一差异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未能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各校自身的特色或不同。因此,在市场需求不断多元化的今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无法较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
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普遍存在课程体系结构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对缺乏职业性,同市场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在课程的教学中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却相对较少。3.在课程的开展中,应用性的课程比例较低,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学科的设置缺乏实际性、前瞻性等,缺乏对市场发展的有效调研,普遍存在着照搬的现象。5.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少,没有充分结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缺乏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6.学科没有有效地同职业岗位进行对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就业时脱节现象的发生。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培养和发展中存在片面性,使得学生踏入社会工作岗位后,无法良好地开展和适应工作。
(三)综合能力及技能培养有待强化
通常来讲,要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是一个非常适用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状况。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应用,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整合。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实践课程的配置水平都相对较低,而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则相对比较偏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掌握了较好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却比较受限,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错误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践课程存在脱节现象,还有的院校为了能够凑足学分,在课程体系中重复进行实践课程的设置,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课程实施途径单一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普遍重视对专业类别的系统性发展,同时,在学科内容上也主要追求专、精、深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高校教师类别中理论教师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和技能教师、实习教师的比例却比较低。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能力远大于实践能力的现象。由于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不高,就算建好的实验室等基地也大都成了摆设,使用率相对比较低。同时,高职院校的课程实施途径比较单一,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大多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模式,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同社会和企业的衔接相对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相对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创新意识。
(五)考核形式僵化,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现阶段,我国各高职院校教师通常都具有较重的教学任务,为了能够尽快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考核,在大多数课程中都倾向于采用试卷的考核方式来进行,采用论文来考核的方式仅出现在少部分的课程中。一些类似于创业策划、演示等方式的考核,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通常很少采用。而在考试中,通常倾向于采用闭卷考试,只有少量选修课会采用半闭卷或者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在题型的设计方面,通常涵盖了选择判断、名词解释、问答和计算等。因此,这一评价方式最终反映出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缺乏对于主观性分析和扩展性的考核。通常来讲,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对其相关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客观知识的传授,然而,学生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基于现实环境所进行的相关决策和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能力,是难以从理论知识中得到提高的,同时,对于理论知识的过分重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完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表现出来。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和合作意识;进而在课程的日常开展中,有效地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对市场需求进行探析,不断地调整和改善自身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的发展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培养中,应该基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加大对学生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资源整合和协调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促进其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形成。例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置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综合管理的能力,同时,还非常重视学生管理咨询能力的提升等。
(二)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为目的,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市场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紧密地衔接“知识—岗位—技能”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1.应基于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充分融合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重视专业性质和学科核心课程的构建,调整课程设置以达到最优的配置。同时,需要同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正确处理好本学科与交叉学科间的逻辑关系。2.在课程的设置中需要基于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实际操作和需求进行充分协调,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岗位提供一定的帮助。3.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全面结合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针对企业管理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4.在课程的设置上还要根据该专业的就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开设创业课程,为学生在以后的创业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增加实践创新课程的开设比例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市场需求提供应用型人才。基于这一最终目标,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体系。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增设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地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2.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比重,规范教学管理体系。在开展实践操作课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的比重,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层面进行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实验室等配置完善的实验场地设备,同时,设置研究小组,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实践创新课程。例如,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对管理学知识进行探讨;通过在学校举办企业管理模拟大赛,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等。4.学校应加强同企业或政府等单位的有效合作,利用暑期实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同时,为他们深入了解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帮助。
(四)优化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师资队伍的影响。在师资力量的设置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适应人才培养的改革,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导向,不仅重视教师理论知识的提高,还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1.教师应重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更新。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深入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电技术等快速融入到高职教学中,另外,也要鼓励教师进行相关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从而提升他们的教学经验。2.学校要积极地协调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可邀请企业或者社会中经验丰富的知名人士到校演讲,与教师和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际管理经验;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讲座的开展、管理技能演练等方式,不断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强化教学团队的学术能力和企业实务操作能力,不断优化高职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转与实施。
篇5
实践教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本专业专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整个教学计划体系中,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都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在教学计划的设置过程中和整个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大力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使本专业的教学真正面向企业,使本专业的学生真正回归企业,大力加强其实践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团队意识,在当前巨大的职场竞争前提下显得尤为重要。
2当前工商管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我国开办工商管理学专业经验丰富、开办较早的院校,其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其人才培养体系还在沿用老的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没有现成模式可套。从当前的工商管理教学计划尤其是实践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来看,本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有:
(1)实践型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任课老师直接来自学校的模式非常普遍,实践经验欠缺,影响和制约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尤其是具有工商企业管理经验特别是具有双证的双师型教师少,在师资队伍中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2)部分开设有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本身不重视实践教学,政策指导淡化。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与评估机制,不去引导和鼓励教学质量保障的实践与评估,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没有被发挥出来。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往往是刚从校门毕业的研究生,缺乏横向科研水平高以及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导致实践教学往往变为自习多,指导少,实践教学理论化比较严重。实践教学全面的关注和指导重视不够,创新性不足。
(3)校外实习涉及时间短,实践难度大、成本高。从目前工商企业的角度看,工商企业接收在校未毕业的实习学生需要付出一定的培训,管理成本,同时接收未毕业的实习学生进行实践风险高,社会责任重;尤其是在新《劳动法》实施之后,企业在用工方面面对灵活用工的机制正在健全,相对来说付出的成本相对长期用工要高。而且对于本科高校来说,高校实践教学的经费往往是不够的,尤其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习实践经费相对于理工科专业要少很多这样对于实习企业来说不能得到适当责任风险补偿,最终导致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因此,在有些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活动就由校外企业实习变为了校内“自习”,一些校外实习或实践成为“走马观花”。同时导致有些学校不注重具体的实践过程,只考核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最终学生的具体企业实践变为了在教室写日志和实习报告,使实习实践流于形式。
(4)没有形成动态的、系统的、不断改进优化的实习实践教学模式体系,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需要改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是需要不断改进和深化的,而很多学校仍然采用固化的、传统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很多设置有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在专业教学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时,对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设置比例都有规定。但是以上的规定只注意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忽视了实践教学模式本身是一个体系,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应该贯穿始终。
3工商管理学实践教学改进对策
(1)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践行教育实践化理念。实践教学是一个教育的理念,它不仅指的是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涉及到企业管理内容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不能完全同于传统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过程,需要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通过课堂内外,构建一个完整的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教学动态的体系整体,以保证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实际的实践教育过程中,更灵活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开放地进行思维训练,更加系统化地构建知识结构。
(2)学校应注意客观条件的完善,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政策支持:应建立多个长期的、合作型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建立基地过程中,注意对相关工商企业的甄别,针对课程设置进行合作企业的选择,针对实习内容进行合作企业项目的设立。实习基地建立过程中注意合同的签订,针对高成本的问题,资金较困难的实践实习,学校应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保证实习培训经费,保证实践资金的有效利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为了打消实习实践企业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责任风险考虑,国家应大力推行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意外保险应包括实习学生在校实习实践风险。
(3)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决定了实践教学质量。专业课教师本身具备丰富的工商企业管理实践,对于指导学生实践环节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建议学校一方面大力引进高学历同时具有丰富的工商企业管理经验的教师进入高校工作,同时鼓励和支持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从事本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同时,自身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专业实习或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成为“双师型”教师以解决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
篇6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绝大部分是从事企业基层管理性工作或被作为企业储备干部培养使用,但正是由于缺乏实训的机会和环境,导致本专业学生对其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学生在校期间管理意识、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则主要依靠校内实践性教学。有关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性教学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建立综合实验室
往往采用“应用软件+使用手册”形式。这种实训形式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协同性。但其存在的主要缺点是:应用软件操作复杂,教育匹配度差,教学难度大,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2.建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室
这种实训形式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强,学生融入角色快,例如人力资源实训室,市场营销实训室等。而其存在的主要缺点是:缺乏协同性和综合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学生对企业管理流程缺乏整体认识。
3.开展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形式
通过采用实际案例和管理情景剧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其主要缺点是同样不能使学生对企业管理流程有整体认识。
无论是建立实验室,还是开展案例等模拟实践教学,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而沙盘模拟演练实践性教学既能让学生熟悉企业管理整个流程,又能便于组织教学,能有效弥补上述三种教学形式的局限性。因此,高校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应大力开展沙盘模拟演练。
二、ERP沙盘模拟教学课程体系简介
1.教学目标
模拟企业实际运营,通过团队合作、企业战略规划、预算、ERP 流程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使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获得成功,最终达到深刻理解ERP 管理思想、掌握管理技能、提升管理素质的教学目的。
2.教学内容
ERP 沙盘模拟课程基于直观的沙盘教具,让学生亲自虚拟建立一家企业,并运用所学知识模拟企业连续若干年的全面经营,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要求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运筹帷幄、决战商场,仿真体验企业数年的经营管理过程。
3.教学形式
(1)情景角色。将受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模拟一家处于制造类行业、规模相当、起点一致的企业。每个小组由5-7 名学生组成,分别担任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的主要管理人员,如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等。教师则担任多重角色:一方面在模拟对抗中扮演市场和执法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指导学生演练并根据学生在教学现场的实际操作数据,动态地分析成败的原因和关键因素,促使学生们将操作过程中获得的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
(2)模拟经营。每个小组(企业)连续从事6-8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在运营企业前,每个小组理解企业运营规划;在训练中,学生将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他们必须一同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保证公司流畅运转,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及不断成长。
(3)总结与评析。每一轮模拟经营结束后,各小组要提交总结,与前期的规划对比,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由教师对各组学生的表现进行评析,指出其优势与不足,并结合实际评出优胜团队。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运用沙盘模拟教学的优势
沙盘模拟教学体现“学员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的全新教学理念。这种体验式的互动方式,为学生创造仿真的训练环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实施过程来看,全体学生真正做到了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改变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
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部分教师也会在课堂上采用一些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最终使学生无法获得切身的体会。“学生学为主,老师教为辅”是沙盘模拟对抗课程的基本思路。它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来模拟企业运行状况,注重实战技能的传授,强调演练与实践,让学生练中学、学后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个企业经营者直面市场竞争的精彩与残酷,并在此过程中体悟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所在。对于指导实验课的教师来说,可以培养和发现学生的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创新能力,可以看到学生们的真情流露,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感受的。
2.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
沙盘模拟是互动的,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不同观点需要对话交流,这使他们既学习了商业规则,又增强了沟通技能。同时该实验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等多个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作,凸显团队精神。
3.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模拟中学会了做决策
针对市场投入数量、产品研发方向、企业经营战略等实践中经常遇到、需要理论综合运用的问题,现有的教学模式与训练方法总有隔靴搔痒之感。本门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经受挑战、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学习财务管理、进行市场开拓、制定营销计划、组织采购生产、致力产品研发、制定更优决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论来源于实践。深入浅出的经营决策“沙盘模拟”实验课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其中的博弈机制令学生流连忘返,越做越有兴趣。同时,理论指导实践。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运用过去学过、却没有用过的理论于模拟实践,使理论得到了升华。最终实现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这一教学目标。
四、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ERP沙盘模拟教学的几点建议
1.实验室建设方面
ERP 沙盘模拟课程教学除了沙盘教具外,对硬件环境和软件的要求比较高,如专用教学实验室、沙盘专用桌、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投影仪、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实验室初期建设需要几十万元的投入,后期软件需要不断更新,资金的保障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2.师资力量方面
在ERP 沙盘模拟课程中,教师的作用十分独特,他不再单单是讲解者,而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调动者、观察家、引导者、分析评论员、业务顾问等。同时,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及跨学科、跨专业性的特点,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高,如果只单纯掌握本专业知识显然是无法胜任的,这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要树立就业导向观,强化柔性教育理念,必须认识到,只有在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学生才可能有独立意识,并敢于大胆提出想法、表达思想,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3.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ERP 沙盘模拟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项目,尚无现成经验可循,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教学计划的安排、与传统课程内容的衔接、与之配套的系列课程的开发等等,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春萍:ERP沙盘模拟实训方式探析[J].开封大学学报,2005(19)
篇7
1、办学思想偏差
高职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办学思想偏差,导致办学定位不能正确适应市场需求。在实践性教学中,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受教学和科研经费不足的限制,少安排或基本不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致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一本教材一讲就是几年的情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落后,实践性动手能力弱,很难达到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有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要求。
2、考核评价体系制不合理
上级管理部门对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不科学,偏重于重点学科、实验室、课题和等方面,而忽视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服务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3、教学与科研经费不足
高职院校的良好发展,必须保障教学与科研的投入。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科研经费严重短缺,尤其是由地方财政拨款的高职院校的情况更为严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不足必然导致教学科研得不到有效投入,因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更难以开展。
4、缺乏实践教学模式
由于诸多原因,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没有应用好实践教学的方法,导致实践教学变成了自习课,老师无法引导,学生无所是从,实践课流于形式。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者和研究者,就如何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教学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机制
高职院校在合理安排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市场需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力度,建立健全教学和科研等考核机制; 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强社会调查,建立良好的社会人才需求分析、调研规划等制度,以便能把握住社会人才需求发展变化的脉博. 使专业建设能有效体现出目标性和前瞻性;专业建设应当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及常规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质缺和教学素质综合考评体系等制度。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套严格的教师管理制度。把“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作为要求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加强管理,打造一支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的职教师资队伍。
第一,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准入制度。按照“学历证书+‘双师型’教师技能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鼓励、引导非师范院校毕业生,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在取得教师资格证和技能证书后到学校任教。
第二,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与学历层次。真正成为一名高职教师,入职培训是必须的。在德国,一名职校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经验。高职院校要设立专项经费,鼓励教师经常参加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要支持教师在职修读研究生课程,提高学历层次。要将教师继续教育作为各项考核的主要指标和职称评定的主要条件,引导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3、加大教学与科研经费投入
必须增加对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尽快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高职教育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高职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以确保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与企业通过联合办学或社会赞助等方式解决资金困难等问题,以此来加大教学科研的投入力度,从而强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4、改进教学方法,拓展多种课堂教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国外的职业教育方面有不少可供参考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如:美国的职业教育:
(1)走出教室。职业教育部门注重学生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职校经常会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如工厂、超市、农场、社区等。在指导老师的管理和指导下,学生能自主获取实践知识。
(2)在做中学。在美国的科学教育课堂中,首先突出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的能力。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外出调研市场,回校后再结合理沦知识对调研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此后,指导老师适时进行情景模拟,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家庭参与。职校会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一般选择学生身边所见所闻的典型事件为对象进行市场调查、经济研究,并要求对各类现象的发生、变化过程及结果作出书面的记录。职校定期在学生中进行交流,并请家长参加这类学术研讨会。实践证明,这不但能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指导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现象的热情,更能提高学生对学科的浓厚兴趣。
(4)借助外援。学校经常邀请科学家、工程师、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高层管理者进人学生的课堂因科学工作者长期养成的工作方式和思维习惯,常常会启发与他们相处的学生提出和讨论问题。由于科学家直接走进了学生中间,消除了学生对科学家的神秘感,学生们对科学家的学生时代、科学家工作习惯等特别感兴趣,学生们从科学家那里学得更多的是得到了隐性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另外,还有案例教学法较适合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案例教学法分插入案例教学法、讨论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案例情景教学法。
(1)插入式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讲课内容的需要,适时插入一些小案例,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消化重点、难点、疑点并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简易型案例教学法。此法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法中,效果明显。
(2)讨论式案例教学法,一般在学生学完某一理论章节后进行。专业教师可以选取综合性较强的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采用此类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案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引导案例的讨论进程。
(3)模拟案例情景教学法。此法在学生对具体专业课知识有了较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如当学生在学完《企业运营管理》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模拟案例情景教学。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创新能力。
美国和德国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道路,培养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Key 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urriculum development;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72-02
0 引言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中国高职非主流专业,但却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每年招生都呈现较为火爆的场面,这类专业如何办出质量、办出特色是许多高职院校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以“课程研发与建设”为抓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从而将工商管理专业群建成了在省内和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质量示范专业群。
1 研发并首创体现“高素质、强技能”的核心课程
2000年首创“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课程,2008年建成国家精品课程。2002年首创“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课程,2010年建成国家精品课程。十余年来在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实施、专著教材、教学网站、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研发,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破解了工商管理专业群生产性与综合性实训的难题以及综合素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问题。这两门课构建了“素质与技能层层递进、工作与学习反复交替”的人才培养主线。
1.1 “工商模拟市场实训” “工商模拟市场实训”是让学生在校通过“创办各类企业、经营各种商品”这个真实的项目完成模拟企业成立、市场调查、筹集资金、企业注册、摊位投标、摊位策划、营销策略、采购进货、广告宣传、市场开业、商品经营、企业管理、财务核算和照章纳税、总结完善等十五项任务,切实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创业创新能力以及商品经营和企业管理的能力。该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分三学年开设三次,每一次重复的是创业与经营管理的过程,而不是内容,表现在每次商品经营范围不同、企业的规模不同、经营与管理的水平不同。
1.2 “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 在同时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开发出12项素质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群大学生职场成功的必备要素。这一体系是以大学生职业规划为起点,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落脚点,中间还有十项素质需要进行训练,它们是:增强个人进取心、建立诚信素养、培养积极心态、科学管理时间、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个人自信、学会有效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该课程分设于五个学期按照规划篇、基础篇、成长篇、成熟篇和就业篇开设,层层递进、工学交替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配套开发建设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精品课程
围绕上述两门“高素质、强技能”课程,配套开发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已建成15门工商管理类精品课程,34门网络课程。除上述2门国家精品课程外,省级精品课程“通用管理能力”是重新设计改造后的一门为“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配套的考证课程。省精品资源共享课“ERP沙盘模拟实训”是为“工商模拟市场”配套开发的一门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市场营销”、“推销实务”是广州市精品课程,其它主要专业课程也建成了校级精品课程。课程的研发与建设构建了“素质与技能层层递进、工作与学习反复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 配套建设教材,完成教改课题,公开发表教改论文
教材建设是课程研发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用人单位的需要出发,重塑教学目标;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重整教学内容;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重构教学方法。《大学生成功素质训练》获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工商管理类专业综合实训教程——工商模拟市场实训》和《管理基础与实务》均获广州市优秀教材二等奖;《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先后通过20项省、市级、院级教改课题解决了课程建设和资源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并公开发表33篇教改教研论文进行成果的提炼和推广。有代表性的课题为《工商管理类学科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的研究》等。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创办工商模拟市场探索实训教学新路》、《大学生成功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等等。
4 课程研发推动三级实践体系的建设,建成“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基地
课程研发与建设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群按照“模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层层递进的方式统筹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训基地。ERP沙盘模拟实训室获评校优秀实训基地。“校中厂”的创业产业园是生产性实训基地,被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广州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现代物流实训中心被评为广州市重点建设实训基地。“厂中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广东华好集团是学生校外顶岗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授予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称号。
5 课程研发与建设推动学生在技能大赛上获国家、省级大奖,且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工商管理专业群的课程研发与建设成果直接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上,特别表现在各项技能大赛上。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群的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并屡获佳绩,其中获得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共计40项。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9%及以上的水平。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对工商企业管理及专业群毕业生的评价满意率为92%。
6 课程建设成果推动创业管理专业发展成为全校的创业教育中心
工商管理专业群以“工商模拟市场实训”等创业实践课程为抓手,以创业专业的建设为突破口,解决了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以及实训基地等问题,创业教育从一个专业向工商管理整个专业群辐射,最终成立创业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开展创业教育。因我们的创业教育取得较大成效,“创业产业园”被授予广州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KAB创业基地称号。
7 课程建设成果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群成为省、市级示范建设专业,并为转型升级为创业学院奠定了基础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群包含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和创业管理6个专业,该专业群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实现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形成了以工商企业管理为中心,以物流管理为龙头,以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为两翼,以连锁经营管理和创业管理为特色的专业群建设格局,实现了六个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共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不断优化和完善。经专家验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成为省示范专业,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成为广州市示范建设专业,连锁经营管理成为校重点建设专业,创业管理成为统管全校创业教育的特色专业,并实现了“以创业促就业”,为工商管理这一传统专业群改造升级为创业学院奠定了基础。
8 课程与专业建设成果的运用情况
8.1 在本校的应用情况与效果 ①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群包含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和创业管理6个专业,目前每年在校生约1500名学生学习《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这两门课程。2012年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我校毕业生调查,《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被学生选为对人生成长最有帮助的课程,课程负责人阚雅玲被选为对学生成长最有帮助的老师。②研发与建设的课程均通过网络课程为校内外学生、老师和社会人员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辅导。其中“工商模拟市场实训”网络课程的访问率为15万余次,在全校199门网络课程排名第1,超过排名第2的5万人次。“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访问率排名第6。“通用管理能力”排名第7。这些课程网站获得校内外师生广泛好评。③以课程研发和建设为抓手的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并从“就业数量”到“就业质量”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群毕业生薪酬稳步增加,就业岗位不断优化,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工商管理类课程研发与专业建设同时催生了我校创业教育中心的成立,面向全校开展创业教育,实现“以创业促就业”。
8.2 在全国推广应用情况 ①因课程研发及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成果负责人及其它完成人在全国相关研讨会或培训班中的经验介绍及成果推广引起了同行的高度认可与普遍赞誉,纷纷邀请该专业教师去相关学校进行经验介绍或专题培训,成果组教师为50余所高职与中职学校和机构提供80余次万余人的培训,推广课程与专业建设经验,辐射带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②我们接收了广东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来我院参加为期一周的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还接收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鄂州职业大学、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30余所学校的师生前来学习观摩特色课程及专业建设。③以“工商模拟市场实训”及“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为代表的特色课程培养了学生创业以及小企业经营与管理能力和素质,提升了就业与创业能力,吸引了广东电视台等10余项电视报道,中国教育报等100余项报纸及网络报道,使得该课程得以在全国迅速推广和应用。④2011年11月9日《中国教育报》在第7版以《生涯规划成为素质提升的利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生涯教育探究》为题长篇报道我校工商系《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课程的特色与经验,使得该课程在全国众多高职和中职院校得以推广,其教材也倍受学生、老师和社会人员的欢迎。⑤2004年12月10日《中国教育报》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市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小记》报道“工商模拟实训课程”: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模拟市场完全由学生策划、筹备、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各模拟企业要自筹资金、自主经营并自负盈亏,学生必须具备市场竞争、创业投资、组织策划与经营管理能力,由此培养自主、自立的能力以及独创精神。工商模拟市场让学生感受了市场运行的规律,参与市场的竞争与开拓。工商模拟市场成为连接校企双方的桥梁,为学生实训提供了广阔空间,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以及就业岗位的优化。
参考文献:
篇9
(一)管理无盲点,层层落实,全面规范
为了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经济管理分院成立了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管理和指导。实习生日常管理工作由实习带队老师负责,实习点有关问题由带队老师定期向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汇报,并建立重大问题应急反应机制。学院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老师定期到各实习地点巡视指导,了解实习生的相关情况,处理相关问题。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经济管理分院制定了一系列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规范,以严格的制度来保证管理到位、教育落实。具体制度包括:实习计划、实纲、学生实习守则、实习考评制度等。
(二)创新工学结合模式,服务社会“零距离”
在旅游管理专业酒店顶岗实习取得良好效果并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经济管理分院充分调查与分析社会需求后,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05级的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的制定了2007—2008学年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05级“鱼凫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施方案》。经过前期学生自愿报名、选拔组班、岗前培训,46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圆满完成了在鱼凫国都温泉大酒店为期一年的实习,并同时完成了必修课程的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达成了学校与企业间、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间、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零距离”结合,真正实现开门办学,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接轨,并尽可能降低学校办学成本、学生完成学业的成本以及学生就业的机会成本。同时,方案的科学有效实施,也有利推进了05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各项工作健康、稳定、持续地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创立学生科研方案,鼓励学生实践研究
2008年,06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顶岗实习期间,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思考和思维创造能力,同时督促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岗位实践结合,思考创新并形成阶段性成果,经济管理分院在2006级旅游管理专业驻金苑酒店实习生中首次实施了“实践课题研究促进方案”。根据方案,分院成立了专门的学生课题研究促进基金,用于学生实践课题研究的资助和奖励。学生课题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实习企业的日常管理、部门运营、对客服务、产品创新;实习团体学生成员的管理方法研究与正向引导;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可行性模式探索等三个方面。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研究的积极性,两年来,共计有12个学生课题小组通过了学院审定,正式开题并顺利结题。
二、企业一线实践,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选派青年教师深入行业一线,不断实践提高
几年来,经济管理分院先后选派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游红霞、杨胜龙、万婷春、王婷、叶春近等于2004年至2010年间分别前往遂宁市明星康年大酒店、成都温江鱼凫国都大酒店、广西南宁最佳西方(精品)红林大酒店、广东汕头金苑大酒店担任酒店实习带队指导教师,除了做到有效地规范学生的教学实习,加强教学实习管理与考评外,均在酒店担任了一定职务负责相关工作。在管理学生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提高,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更多的实践经验,收获了专业领域和酒店业管理服务方面更为丰富的理念和技能。04级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带队老师万婷春在进行实习生管理的同时,更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在国际五星级红林大酒店培训部担任培训助理一职,顶岗工作达半年时间。通过酒店实际工作的锻炼,她对整套酒店培训管理工作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习掌握,熟悉酒店人力资源部各项工作政策、程序及酒店人事管理工作实际状况;全面了解酒店的整体管理运行体系及各部门基本情况;对高星级酒店的人才需求实际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还具备了酒店行政人员专业素质及实际工作经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星级酒店培训管理人员。
(二)以实践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完成实践锻炼后,专业教师们纷纷将实践收获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对旅游管理专业《饭店管理概论》、《餐饮服务管理》、《茶文化与酒文化》等多门课程进行了改革和重建,专业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补充,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与欢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杨胜龙、万婷春将酒店企业培训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效果。在学院2006年度名师示范课竞赛中杨胜龙老师获院级一等奖,在学院2007年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中万婷春老师获院级一等奖,在学院2010年说课比赛中叶春近老师获院级二等奖。
三、育人创新,终获累累硕果
经济管理分院推行在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学生不仅通过顶岗实习了解到了更为丰富的行业实际,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更锻炼了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积累了实践工作经验,为毕业后真正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理论结合实践,增强学生专业水平
通过一线服务实践,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学生们把实践中的所思所得写成了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研究的方向。2004年以来,实习学生共上交实习小结、实习报告达650余份,完成与实习相关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04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郑蒋萍以实习酒店红林大酒店大堂吧酒水种类为研究对象写成《大堂吧酒水种类可增加性的调查》一文被评为04级优秀毕业论文。05级旅游2班学生崔文婷将在金苑酒店前厅部的实习工作中的思考所得写成《金苑大酒店前台接待服务工作探析》一文被评为了校级学生优秀实践论文。
(二)锻炼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在酒店的实际工作锻炼中,学生们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陌生的生活环境锻炼了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与吃苦耐劳精神;在与同事、上司的相处中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同时酒店复杂的工作环境更是最好的教材,学生在逐渐适应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着职场生存之道,完成了从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认知改变,极大丰富了他们的社会工作经验。
篇10
2《走进工商管理》课程的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明确“岗位、职业、工商企业和专业课程设置”之间的逻辑关系,明了工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以及相应岗位员工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引导新生了解所学专业所面向的岗位、职业现实要求,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建立一种师生沟通的新渠道,提供教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能够问所想问,知所想知,初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转变;让新生学会项目学习的方法,为后续项目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3《走进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
为达成拟实现的教学目标,根据新生研讨课的要求并结合高职学生生源的特点,本课程拟采用“问题驱动、教师引导、互动交流、拓宽视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设计教案时,考虑到学生对现实中的企业运作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以及未来就业岗位对学生技能和素质要求的“无形性”特点,采用了现场考察、现场授课、现场答疑等以企业工厂为课堂、以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为目的的授课形式。
基于上述认识《,走进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认识工商管理篇、走进工商企业之感性认识篇、感性认识升华篇以及‘专业、职业与我们’剖析篇”四个循序渐进的步骤而展开。(如图1)图1显示了《走进工商管理》课程的实施方案,总课时为24节。其中“,走进工商管理”这一专题为4节课,在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室完成,属于本课程学习“热身”阶段。
第二阶段“走进工商企业:感性认识”占12课时,这一专题在本课程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课堂基本设在企业(工厂)现场。鉴于本校所在地宁波是服装大市,因此选择服装制造和销售、贸易企业为本课程校外合作方。具体操作是这样的:首先进工厂现场(或销售现场)体验,由车间主任(市场部主管)陪同讲解,参观结束后,接着由人力资源部经理对岗位职责、岗位素质能力要求、职位晋升路径等做一一分析,最后由公司总经理宣讲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回答学生的提问。学生回校后对现场所见所闻进行梳理,对尚存的疑惑通过查阅专业知识或与老师讨论。
第三阶段“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在热烈的讨论中进行的,基本以学生为主导,即学生上讲台讲解(依不同专业分四个环节)老师或其他同学提出疑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补充。第四阶段“专业、职业与我们”主要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岗位、职业与专业课程学习”进行梳理,同时邀请已毕业优秀毕业生(以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为主)回校与学生分享当年的学习经验和当前的就业环境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使得大一学生能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能对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作一合理安排。
4《走进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走进工商管理》新生研讨课目前在我校已实施一轮,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共20名同学。考虑到现实企业生产流程以及团队合作时能够做到专业的互补性,选拔的学生由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四个专业组成,每个专业各5名,即每个团队由来自四个专业的学生构成。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无论是在教室里课堂授课、小组讨论还是去企业实地考察、听企业现场报告,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男生也一改往日“学习惰性”,在小组中扮演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同时由于小班授课,且基本以问题导向,以“头脑风暴法”寻找问题答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师生距离拉近;再者,由于本课程融合了《新生始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且以实际行业为背景,使得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目的以及个人未来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5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打算
尽管在开课之前做了精心的安排和准备《,走进工商管理》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需在后续授课加以克服和完善。
5.1进一步完善课程基本文件,加快教学资源建设由于没有相应的历史积累,所需的课程基本文件和教学资源比较缺乏,除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之外,教案、教学课件、案例集、试题库建设、教材建设、课程考核方案等相关资源相对比较缺乏或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因此,要加快本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并争取建立课程教学的网络资源。
5.2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保障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走进工商管理》课程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工商管理专业群(包括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四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熟悉工业类企业和商业类企业岗位设置的原则、岗位要求,进而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认知“岗位、职业、工商企业和专业课程设置”之间的逻辑关系,间接实现对新生的入学教育。那么这样的内容设计是否合理,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与相关的学生以及听取企业等方面的反馈后做出调整。
5.3进一步细化课程的评价机制,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本课程的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细化与规范,要以学校“三评联动”(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评价)的评价机制为基础,结合“三维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后续新生研讨课的实践,化繁为简,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保证了评价的科学与客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力的保障本课程培养目标的完成,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篇11
( 1) 专业实验之间缺乏联系、衔接,缺乏互补。当前我国各院校的教学实验体系处在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的状态之中,缺乏最基本的联系和沟通交流,存在于各管理专业课程之间最本质的规律性联系也被人为地割裂了。知识的盲点大范围存在,重复率高,脱节也较为严重。课程上缺失特色,知识结构被尚未成熟的教学方式错位,实验的效果目标根本无法达成,课程本身的重点也极易被忽略,最终造成学生对实验失去兴趣。不同的科目过于独立,科目的教研过于集中,是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性原因。
( 2) 实验的开放性远远达不到实验本身所要求的程度。在已经建立起的实验教育体系中,器材和工具以及技术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要求,然而由于过于密集、混乱、赶时间似得课程安排、分布和设置,使得这些技术无法切实的应用到实验之中,试验环节也比较仓促、不够细致,使得实验资源要么极其紧缺、要么大多闲置。
( 3) 不合理的实验模式、试验方法仍然存在。实验的综合性深究和内部细节的细化之后,其模式的不合理性、不适应性也就随之暴露。实验缺乏创新性、设计性,实验的步骤在起初提出时是新思维,然而实践的过程中就难免再次落于窠臼了。
2.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体系构建的几点措施
篇12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经济与管理
1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一般指工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科院校也是根据这个目标进行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虽然愿望很美好,但是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层次却有很大差距,这里当然有学生自身的素质原因,而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层次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质量也会有很大差距。本科院校憧憬好,而人才质量参差不齐、培养结构乏味单调、理论型人才多应用型人才少,这是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
2.1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实战经历
工商管理类的人才需要学习很多理论型的知识,例如会计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管理心理学等。的确,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理论知识非常重要。这是他们接触经济知识的入门课程,对于日后学习知识的理解也是十分有帮助的。例如经济学原理是整个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其对于先前经济危机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下经济发展状况的把握和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期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必须要学习的。而管理心理学等课程更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进入工商企业实习和工作时的敲门砖。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好这些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中,而忽视了实践和实习的重要性。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实战的经验也十分重要。在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都会有短期实习的安排。而大多数学生对于实习的态度一般都是敷衍了事,找了实习工作单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认真对待这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更有甚者,通过一些自己的关系,找到工商企业给自己的实习证明盖一份企业公章,照几张虚假照片,再编造一份假的实习日记,在老师这儿就可以蒙混过关。的确,这样也可以获得学分,殊不知,在欺骗老师的同时也欺骗了自己,浪费了这大好的实习机会。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实战经验是大多数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的现象。
2.2高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力度欠缺
本科院校既然开设了工商管理这门课程,就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面对这门课程。所谓学无止境,本科院校之间应该加强联系与合作,吸取其他院校有益的发展经验,并将之运用到自己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之中。然而,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可以发现,只有少部分院校之间会有沟通和交流的经历,并把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作为培养方案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更多的本科院校没有与其他院校沟通和交流的经验,甚至同城之间高校的交流都很少甚至没有,这样也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的滞后。只有不断地通过学习和交流,才能掌握最先进的培养方案;只有不断的向师资力量雄厚,就业率居于前茅的高校学习经验,才能促进本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3课程设置合理度欠缺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宗旨一般都是培养专业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本科院校通常也都是根据此宗旨,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设置也是相当有学问的,除了教育部要求必须设立的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与经济管理学院一般要开设的课程如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等课程外,其他课程的设置也需要做大量的市场调研之后确定。相关人员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实际不断修改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培养出经世致用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根据当今社会和经济学发展情况,开设一些更实用的课程,例如,工程项目融资、系统工程和运筹学等,这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毕业之后的求职也是大有益处的。
3相关意见或建议
3.1关照学生的角度
探究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体终归还是学生。所以在提出意见或建议时,首先应关照学生的角度。在校学生首先应该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课上的理论知识,并做到及时的复习和总结,同时珍惜每一次实习的机会,将课本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之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这样的结合中加强对于工商管理这个专业的理解,从而也可以培养出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竞赛项目,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多参加“挑战杯”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模拟商战等项目,提升自我。学生之间也要多多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之中不断总结和归纳,学习他人的优点,补全自身的不足。
3.2关照学校的角度
本科院校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一定要提供周到的服务。首先,对于师资力量的配置上,要下一番功夫。学校一定要督促教师尽快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更新原有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避免一些教师出现吃老本等现象。教师也应该具有开拓的视野,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进行课程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之间也应不断学习,不断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共同的进步。同时教师应该及时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强化讲课重点,归纳讲课过程中的不足。其次,学院也应该加强有关专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例如与会计专业、工程管理专业、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等强化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到对自身发展更有益的知识,培养出全面型的人才。学院应该多举办工商管理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们多多参与到其中,在实战中提升自我,认识不足,同时增加实践的经验。学校也应该对工商管理专业给予一定的重视,建立更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大资金投入等。
3.3关照社会的角度
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最终流向的重点,社会的需求对于本科层次的培养起到了一个隐形的导向作用。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自然会按照这个既定标准去努力,学校也会根据这个标准去培养。社会企业一定要杜绝“成绩论”和“绩点论”,因为成绩好绩点高的同学理论知识的水平可能非常高,但是真正的实践经验不一定很多,所以社会上的工商企业一定要多给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一些机会,从而可以更全面的去了解和吸纳优秀的人才。同时,我们也提议社会企业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增长工作经验,也是为自己的企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同时对于一些不实习却一样可以得到企业实习证明的行为明令禁止,杜绝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给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工商管理作为经济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本科院校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也备受关注。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每个本科院校的职责所在。让学生在有利的环境中成长,回报社会,也是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姚晖.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2013(3).
[2]李传军,吴昌宇.地方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1(7).
[3]李福生,韩东,孟祥霞.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6(2).
[4]焦健.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2013(2).
篇13
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初衷是为了培养能够从事工商企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经过专业培训及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能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的理论知识,熟悉工商业及各类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及方法,并胜任企业管理工作。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则是以培养优秀管理型人才为目标。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及实操能力,有较好专业技能、以及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使得该专业的学生既有较髙科学素质,较好的创新学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应变能力及专业工作能力,又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才干。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直致身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现状与设置目标可谓相距甚远,主要体现为如下几方面:
1.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课堂参与性较弱,教师难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当前,国内髙校工商管理专业大部分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通过“灌输式”教学,其授课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下,缺乏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难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而整个教学过程仅凭考勤、成绩、纪律约束等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2.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中心,理论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主要以教材为参考依据,教学内容均围绕教材而设计。而教材作为一种理论知识的总结,提炼于实践,具有一定滞后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易出现“读死书”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如脱离教科书,便完全不知所措,缺乏应有的适应环境及应变的能力。
3.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通常缺乏对工作岗位的了解,不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频频“跳槽”
在与一些已毕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及部分在校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该专业不少学生对于哪些工作岗位适合自己感到迷茫,而就业后频“跳槽”便成为该专业学生间的一个普遍现象。而该专业的在校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作用,以及未来要从事何种工作等茫然不知所措的更不在少数。这类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无法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不同工作岗位的体验及了解。
二、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随着国家“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号召,各髙校纷纷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应运而生。目前,国内众多学者已对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模式及其优势展开了深人研究。主要为如下几方面:
(一)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是一种创新
裴丽洁(2011年)认为,企业管理沙盘实验的最大特点即采用了体验式教学,并于实践过程中融人知识性、趣味性、实战性。韦艳(2010年)认为,沙盘企业经营实践课程与传统理论课相比,具有互动性、对抗性及趣味性。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对传统理论进行了革新,对学生的实践、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二)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可发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综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崔玲珑(2010年)认为,企业管理沙盘实践课综合性较强,且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特点,对教师各方面知识要求较髙;唐时俊(2010年)认为,企业管理沙盘实验课能让学员通过直观的方式去体验、学习抽象复杂的经营管理理论,并采用完整生动的视觉感受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能力;而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其操作过程中要求兼具管理科学、运筹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基础。因此,要带好该实践课程,对教师的水准有较髙、较全面的要求。
(三)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可多方位拓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其综合管理技能
裴丽洁(2011年)认为,企业管理沙盘实验课是模拟企业运作管理的实验,其涵盖的经营管理知识全面而广泛。在企业模拟经营管理过程中,需综合运用所学企业管理知识对企业经营进行控制,如成本控制、订单控制等。而能否合理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则成为模拟企业经营成败之关键。陈春蕾(2011年)认为,企业沙盘模拟实验正是在孤立、零散的知识基础上,去拓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的广度及深度。它涉及企业战略管理、产品研发、生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技能,其中任何一方面技能的缺失,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短板,并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最终失败。因而,企业沙盘模拟实践课程为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践锻炼平台。
三、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对于传统人才培养现状中所存在问题的解决
通过对国内外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现状的研究,笔者发现其对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现状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可较好地予以缓解或解决,主要体现为:
(一)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可充分调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热情及主观能动性
如前文所述,传统教学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髙,缺乏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而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的实施促使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切实参与到模拟企业经营管理中去。该实践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带来的抽象及乏味,将学生带人了一个真实的企业经营情境,通过模拟处理某企业各部门所发生的真实业务,大大提升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直观认识,提髙了其学习主观能动性。
(二)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的实施较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了起来
工商管理专业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大弊病是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而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则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紧密结合。实践中通过模拟某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教师得以引导学生将其各科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一片系统的管理知识体系,将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综合管理能力及素质,并借由此帮助学生实现其知识的具体化、有序化及系统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如通过模拟实习,学生在参与研发、采购、营销、生产、品质等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整合所学的各科管理知识,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技能与方法,成为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通过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课程,加深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工作岗位的了解,找准其未来的职业定位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对不同部门工作岗位的认知,难以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定位,于是出现了就业后频繁跳槽地现象。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课能让学生通过模拟企业不同职能部门的业务操作,如从研发到技术,从生产到质检,从营销到库存,从财务到人事等,熟悉各职能部门是怎样独立运作,部门间又该如何协调关系,并通过此找到相应“职业角色”的感觉,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进行初步的定位,从而体会自身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接受及热爱程度。并通过参与企业各不同部门的实习,体验现实中企业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能够较好地启发工商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其创新思维
当前国家对于髙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有较多优惠政策,如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然而据调查,目前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比例仅为0.3%。主要原因在于髙校学生创业意识缺乏、创新思维不足。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能提供一个模拟企业经营管理的平台,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使其能以实践的方式模拟操作企业运营的全过程。通过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的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强化了其创业意识,并增强了其创业信心,激发了其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