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的球体。
2、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3、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4、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
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5、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形成四季和五带。
6、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7、0度纬线是赤道;
0度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只有一条0度纬线、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8、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9、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
10、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11、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经线或者是180度经线,就看度数,度数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为西经。
12、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度数顺时针增大的是东经,逆时针增大的为西经;
在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则相反。
13、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14、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纬线,就看度数,度数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向北增大的为北纬。
15、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要用以下规律:以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南纬;
以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北纬。
16、0度(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200W、1600E划分东西半球。
17、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A、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
B、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数比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表示的内容简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指向北方;
B、利用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8、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19、相对高度:两地之间的垂直距离。
20、等高线: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一、位置优越
【半球位置】
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近50度),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小部分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没有寒带。
2、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由于高纬地区气温低,低纬地区气温高,所以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从而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并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国土辽阔
【辽阔的陆地领土】
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国家有14个。
3、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4、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约5000多千米;
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
【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南瑞——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
【广袤的海洋国土】
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主要岛屿】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以上,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等岛屿。【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口诀)
东有朝鲜北蒙俄、西北吉塔哈萨克;西面巴基斯坦阿富汗、南有缅甸越南和老挝;
西南不丹泥泊尔、印度西藏一山隔;隔海相望共六个、印马文菲日韩国;
【中国之最】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我中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三、34个省级行政区
【三级行政区划】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
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4个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口诀)
京津沪、内蒙古;黑吉辽、冀豫鲁;青宁新、浙皖苏;
湘鄂赣、晋陕甘;闽粤桂、琼台黔;港澳渝、川藏滇;
【5个自治区】(口诀):新疆西藏和广西、内蒙宁夏自治区;
【4个直辖市】(口诀):重上北天;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学习方法地理理性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联系的知识。它包括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理论三部分。地理理性知识的学法在策略上应有的放矢,即学概念要抓本质特征;学规律要找联系、找趋势;学理论要使概念和规律系统化。在技能上分为以下三种学法:
1地理概念的学法。按照学习心理即感知、理解、记忆、区别概念的进程分为:
⑴感知概念的学法,即利用自己头脑中原有的感性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想象力,首先感知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其次发现地理事物的特征,最后经抽象、概念的思维过程,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通过“感知事物发现特征抓住本质”三个具体步骤学习概念的学法。
⑵理解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概念的基础上,先通过分析概念的内涵,再划分概念的外延(即归纳类型)两个具体步骤,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理解概念的学法。
⑶记忆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对比、归纳、挖掘特征等相互并列或互补的方式,将概念的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的学法。
⑷区别概念的学法,即通过对概念之间本质属性或各种关系的比较,找出概念之间差异的学法。此学法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记忆概念,最适合学习易混淆的概念。操作时可从分析、对比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入手,找出差异,如时间与空间的区别;从概念的从属关系上区别,如降水与降雨,土地与土壤。从概念的并列关系上区别,如气候类型、植被带、自然带之间的区别;从概念的因果关系上区别,如风蚀作用与风蚀地形;从概念的对立关系上区别,如气旋与反气旋;从概念的近似关系上区别,如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从概念的交叉关系上区别,如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与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
2地理规律的学法。地理规律是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它包括地理原理、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演变规律三部分。学习地理规律从策略上一定要抓住“联系”,寻找地理事物本质联系的原因,明确地理事物联系的状况,清楚地理事物联系的发展过程或趋势。从技能上需要掌握学习地理规律的主要方法。
⑴因果联系的学法,即在阅读课文、阅读图像、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或对规律所涉及的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找出地理事物为什么存在必然联系的原因,从而理解规律的学习方法。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原理,也可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和演变规律的成因分析。例如,在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产业转移的原因,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周期性演变规律的原因时,均可用此法学习。
⑵空间联系的学法。由于地理事物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里(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甚至宇宙空间),有其空间位置、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所以,地理事物联系的状况,主要是空间联系。只有明确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事实,才能进一步理解地理事物与空间的本质联系。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事实及其空间联系,最好的工具就是地理图像,尤其是地理分布图。空间联系的学法,就是通过阅读地理分布图,在明确了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结构等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明确地理事物与空间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理解规律的学法。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例如用此法学习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等内容。
⑶时间联系的学法。由于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发生,并随时间而变化。所以,时间联系的学法,就是采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方法,来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随时间发生、发展、变化的学法。它一般要用四个步骤来学习。首先,要特别关注地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其次,在阅读地理图像、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比较不同时期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找出不同时期地理事物发展的特点;然后,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明确不同时期地理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最后,用概括的、准确恰当的语句或简图(表),表达出地理事物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演变规律,如学习生物演化序列,气候变化史、城市化进程等演变规律。同时也可作为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分布规律的辅助学法。
3地理理论的学法。地理理论是有关整个地理环境或其中某一广阔领域的整体认识,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经过系统化后形成的知识体系。地理理论的学法就是通过综合分析和系统归纳,使相关的概念和规律系统化的学法。它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建立新的概念;其次,明确理论中包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地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例如板块构造理论的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中心地理论的学习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常用知识点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面向太平洋,海岸线漫长,沿海港口多,有利于海运发展。陆上国界线漫长,接壤的国家多,容易导致不稳定。南北跨纬度大,东西跨时区多,山地居多。
1、地理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看,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
3、主要邻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4、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
5、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并能在地图上找出其位置。
(八年级上册P10和P7)
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7、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8、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
另外55个民族人口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壮族。
9、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呈东多西少的特点;
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10、能在地图上找出京广线、京九线、宝成线昆线、陇海线等铁路干线。
(八年
级上册P91)
11、主要铁路枢纽各位于哪些铁路的交汇处:
12、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3、以秦岭—淮河划分南北方向。
16、南北方人文差异及自然原因:
17、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西北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另外在西北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发展灌溉农业;在青藏地区的藏南谷地、湟水谷地等地区发展河谷农业。
篇2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1)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多。
(3)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
(1)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2)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差异:东密西疏。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4)饮食习俗的地区差异: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多喜辣,江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闻名。
饮食口味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3、划分地理差异的界限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1月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⑤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2北方地区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地理位置
我国北方地区大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二、地形特征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三、气候
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四、黑土地和黄土地
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3、“黑土地”与“黄土地的自然差异”
五、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一) 自然条件
1、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二) 主要作物
1、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2、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 自然灾害
1、灾害及成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2、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3“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位置、气候、地形
1.称谓:“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2.东北三省包括:A黑龙江省,B吉林省和C辽宁省
3.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山河大势。
4山环:由D大兴安岭E长白山F小兴安岭如马蹄形分布着K东北平原,
5.水绕:1黑龙江2.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临
,3.图门江4.鸭绿江与朝鲜为临,5辽河,河流6松花江注入黑龙江
6.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着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商品粮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东北三省由于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2)东北平原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3、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1)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的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由于大面积开荒,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重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
2、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依托丰富的资源,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世纪90年代,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东北重工业基地出现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国家明确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4、中国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4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位置与范围: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东部与西部的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
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3、气候:南方地区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3、土壤: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
在湿热的环境中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红土地”。
四川盆地有紫色土。云贵高原被称为“喀斯特高原“
4、河流:水量大、汛期长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
2、南方地区耕地多为水田,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3、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水田集中连片,山区水田零散分布在河谷和缓坡。
4主要农作物
(1) 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也种植小麦。
(2) 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胶,以及柑橘,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3) 三种常见的食材:莲藕、椰子、竹笋。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一、江海交汇之地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温和湿润。
2.“鱼米之乡”
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古都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1)古都城市:南京、杭州。
(2)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扬州等。
2、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的核心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重要的综合型工业城市。
该城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且随着浦东的开放开发,该作用进一步增强。
3、城市群不同城市间的“同城效应”
(1)依据条件:交通的发展,主要指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
(2)生活方式: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工作和生活,就想是在同一座城市一样。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5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称谓:文明的摇篮
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二、严重的水土流水
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篇3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师只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难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是被限制在书本世界和抽象的科学世界之中,丧失了对地理学科应有的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探索。这种缺乏生活感和现实感的初中地理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形成亲切感和熟悉感,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将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生活体验,选取教学案例
新课改比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设计教学案例,使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那么就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新学知识。
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且生活体验的范围也不仅仅拘泥于地理学科。一些学生觉得习以为常的现象,如四季变化、日月星辰的升起降落,其实是与地球运动状况密切相联系的。教师在讲述“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能以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事例为教学案例,就会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富有生机,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发探究相应的地理知识。
例如,教学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交通运输网》时,教师可以拿出几种火车票,如动车票、老式非空调车票、空调车票、高铁票,然后告诉学生坐不同火车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科学选择出行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借此理解交通运输知识。
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体验,也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教学案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在讲述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初中语文教材中《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名句,让学生明白气候差异也会导致景观上的明显差异。
二、根据乡土资源,选取教学案例
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乡土资源,还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在课堂上应用乡土资源,能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觉得教学内容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乐于接受所学知识。为此,教师应选取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资源,让教材知识点和乡土资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一种熟悉的、亲切的环境中理解教材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为了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举当地自来水厂处理污水的例子。如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自来水厂用沉降等物理手段处理污水的过程,了解细菌等微生物在污水中的应用等。从这个例子中,学生了解到水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危害,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本地有什么乡土资源。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本地区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最后,教师再总结乡土资源的开发方式。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的乡土资源的同时,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时事热点,选取教学案例
尽管地理是一门时效性比较强的学科,然而,教材中一些数据和信息还是难免会落后于时代。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是快速的,地理教师只有紧跟时展的需要,及时选取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作为教学案例,才能使地理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在选取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更新教材的过时信息。
篇4
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讨论和综合分析等多种形式,对本套教材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整理和分析了师生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本套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
二、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变化
1.内容组织
在内容组织上严格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将减负落到实处。抽象性知识的难度有所降低,而形象性知识的覆盖面有所加大,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覆盖广度;集中性的思维难度有所降低,发散性的思维难度有所增加。同时,在章节内容安排上适当分散难点,如原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移至八年级上册,既兼顾七、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相对平衡了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保持一个持续、均衡的学习状态。
再如,七年级下册区域特征一章由四节变为七节,即由原来的“北京”、“台湾”、“黄土高原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四节变为“首都北京”、“台湾省”、“四川省”、“福建省泰宁县”、“黄土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七节。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难度增加,修订后内容尺度的层次性更为全面,可引导学生从不同尺度的地理视角认识和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特征和差异,进而培养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分析方法,这种理性的区域分析方法进而用来指导完成认识区域特征,真正做到分散难点并为学生减负。
2.呈现方式
(1)加大素材图片、晕渲地图的比例。素材图片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七年级下册“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一节就运用蒙古包、吊脚楼、藏袍、酸汤鱼等为主题照片,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比较熟悉,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该部分知识。
晕渲图在表示地形地貌与流域水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使学生从“小地图”看清“大地球”,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相应的地理知识。修订后的各册均有晕渲图的使用,其中,七年级上册的晕渲图达22幅,占全册地图总数的1/3。晕渲图不仅在自然地理知识方面应用广泛,在人文地理知识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如七年级下册“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图就使用了晕渲图,对于学生理解图中的专题要素(调水线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2)增加地图的读图指导文字。地图基本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但对于读图来讲这三个要素远远不够,不同的地图难易程度不同,有些地图还具有一定抽象性,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小的障碍。在地图基础上增加读图指导文字,可以较好地实现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更容易、快速和准确地提取图中的知识点和信息。如八年级上册“海陆分布”就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图册修订时对西半球、东半球、陆半球、水半球、北半球、南半球等图增加了读图文字说明,指出相应半球的中心点、经纬度范围及海陆面积比例,不仅弥补课本相应内容的不足,也使地图的难度大大降低。
3.编排逻辑方面
在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都一样的情况下,合理的编排逻辑也能有效降低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并使其学习心态变得相对轻松。在这次修订过程中也着重研究和落实了这一点,加强了编排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降低本套教科书的学习难度。编排逻辑最终由版式呈现出来,如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势与地形”,将原图册两个单独页面中相对分隔的几幅图整合为一个展开页面的图,合理地运用指示线,使其内容相互呼应,显得更加紧凑和更具逻辑性,使学生更容易从整体上认识我国三级阶梯及五大地形的分布与特点。
4.版面载负量
本次修订过程中,针对一些图面载负量较大的地图,一方面将地图比例尺放大,另一方面对其进行专题要素的分散与拆分,甚至删除部分干扰性要素,使其清晰易读,这样处理既可以降低学生阅读地图的难度,又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此外,在不影响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版面载负量也适当降低,版面设计做到了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如八年级下册“认识大洲”中各大洲图一方面作了比例尺放大处理,另一方面去除了矿产分布这一专题要素;同时“××洲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图全部作删除处理。这些方面的优化调整或删减将大大减轻学生负担。
三、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特色
1.实用性较强
本套教材严格遵循《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教科书的章节体系保持一致,方便师生使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密切配合教科书的基础上,此次修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力求在涵盖教科书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教科书的横向和纵向拓展,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和全面的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2.可读性较高
根据教科书内容的调整,本套教材的章节结构也做了相应调整,调整后的章节体系更加明确、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均衡。此外,本套教材有自己的内容体系,如增设贯穿全书的栏目“地图上的发现”和“趣味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七章中的体系性内容――该区域在中国的位置和该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卡,以及八年级下册中的体系性内容――该区域(即第五章的“大洲”、第六章的“地区”和第七章的“国家”)在世界上的位置和该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卡,这些体系性内容的增设使得本套教材在栏目体系上的系统性增强,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并加强地理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
3.探究性突出
通过内容的扩展和系统性结构的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是本套教材修订工作关注重点,如增设“地图上的发现”栏目,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自主地、尝试性地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进而提高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趣味地理”栏目为学生展现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现象,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认识和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的习惯。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五章增设五个案例,学生可以参照“亚洲”部分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自学其它大洲内容,从而培养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
篇5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做到比较熟练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这门课堂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向学生传达地理思想,改进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最终实现“会学地理”的目标。最后,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和综合复习,圆满完成生地会考任务。
二、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本学期主要是学习地理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其中以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最为重要,特别是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和降水三个方面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除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外,本章还需要掌握我国工农业的布局与发展,掌握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不同地形区的常用交通运输方式。特别是要理解铁路、公路和水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意义。最后就是了解我国四大高技术产业区的分布及原因。
第二章沿海万里行
第三章陆疆万里行
第四章黄河万里行
第五章长江万里行
这四章属于中国地理中的分省地理,主要是介绍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农业发展状况、交通运输、人文地理等。根据课标要求和潍坊市《2011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的规定,重点是掌握北京、辽宁、山东、上海、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新疆、西藏、云南十二个省级行政的地理概况,其它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作为选学内容加以了解即可。
第六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本章内容主要是概述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与地理有关的一些情况,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差异以及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等。本章的内容以了解为主,重点掌握的是一些重要的数据。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这三个班均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风和班风都比较好,绝大部分学生在地理一科的学习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并且愿意积极主动的钻研地理知识,基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善于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学生传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继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行辩证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与发展潜力,人地协调发展等科学地理观点教育。
3、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种植业的南北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铁路干线、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区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是重点,工业的分布及原因、铁路干线的分布、区域地理是难点。
四、教学措施
1、进一步抓好地理课的课堂教学。
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中讲清讲透每个知识点,课后搞好教学辅导,做到认真细致、全面周到,重点突出、难点透彻。
2、认真钻研《20__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领悟精神,并将其用于指导日常教学及后面的综合复习。
3、强化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重视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时事及乡土地理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方式的复习和试题训练,为学生的生地会考取优异的成绩得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4、切实搞好单元测试,分册测试,细致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解和训练,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则加强课后的辅导,做到不漏一个知识点,不漏一个学生。
5、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6、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7、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共分五章: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本章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上承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下启中国地理区域部分。在前四章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地理的概况,认识各地区的地理差异,为学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在内,一共有34个。其中,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得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香港和澳门是刚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在我国各省级区域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它们各有特色、异彩纷呈,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那里自然条件优越,极具人才优势,经济发展更是独占第一;再如云南的西双版纳,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典型的热带植物王国。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由于自然或人文方面的联系,我国有许多跨省界的区域。如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等,它们风格迥异,又各具特色。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中国,这只腾飞于世界的东方巨龙下以崭新的姿态翱翔于天宇、走向世界。
三、学生基本情况。
四、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五、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3、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4、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6、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7、注意教学方法得当。
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8、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9、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注意教学方法得当。
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6、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7、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8、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六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1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21-2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32-3
复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24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25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26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27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28
复习29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面向海洋的开发区-珠江三角洲210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211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21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岸地带213
复习114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115
期末总复习615~17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4本学期开学之日已是3月9日,所以算来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再去掉五一假期、清明节假期,屈指算来,八年级距离地理中考的时间也就13周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样高效复习完地理四册书的内容,确实需要精心计划,合理安排。
立足教材,夯实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万变不离其宗,不论什么测试题,都遵循课本知识,只要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夯实了,什么样的问题都能解决了。没有厚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能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要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复习过程中必须重视读图、识图、用图,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下面制定具体的复习计划,以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内容
第一周地球和地图
第二周陆地和海洋—世界气候-发展与合作
第三周亚洲-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
第四周东半球国家地区—极地地区
第五周中国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灾害
第六周中国的自然资源-工业
第七周中国的地理差异-北京
第八周南方地区—中国在世界中
第九周综合练习模拟测试
第十周二轮复习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第十一周世界地理复习
第十二周中国地理复习
第十三周练兵备考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5一、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时间从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三周时间
考试题型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任何科目的试题都离不开基本知识,地理也不例外。因此本轮复习以书本为主,紧扣《课标》,狠抓地理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特别是要注意地图的复习,要求学生把教材中重要的地图、地理图片装进大脑,记在心中。考虑到现在会考地图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抓好地理概念、地理要素、地理现象的记忆,还要将这些知识点与地图充分结合起来,形成理解记忆,做到地图与知识点两者之间的转化非常娴熟,切实提高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时间从六月上旬至六月下旬两周时间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对地理概念记忆更清晰,地理现象理解更透彻,阅图填图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轮复习。本轮复习主要以分析、理解、综合、提高为根本目的。通过精选近年来全国各地会考地理试题中出现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训练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轮复习:时间从七月上旬至会考前夕一周时间
本轮复习主要是组织模拟考试,进行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通过模拟考试对学生进行考前培训,向学生传授中考临场作答技巧和作答注意事项,并进行迎考心理辅导,使学生尽快适应中考气氛,进行中考状态,避免在中考作答时出乱子。
二、注意事项
1.在第一轮复习中,首先要抓好学生背书、背图、背知识点。
其次在复习教学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整合地理基础知识为主,并穿插相关的考试试题加以巩固提高。注重课后对学生的检查督促,提高复习的效率。
篇6
现行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图像内容十分丰富,类型多样,涉及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遥感影像、漫画等,极大地丰富了教材的内容。本文对教材各类图像的数量及百分比分别进行了统计,以便进一步客观分析教材图像系统的构成(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共出现591幅图像,七年级有301幅图像,八年级共有290幅图像。其中,各类地图约150幅,占图像系统的25.4%,地理分布图数量多、分布广,几乎新教材的每一章节都有,如海陆分布图、经纬度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图、地形分布图;景观图约258幅,教材中这类图像所占比重最大,约占图像系统的43.7%,新教材的每一章节都有景观图的分布,涉及内容很广泛,有山脉、河流、聚落、民居、人类活动等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如七年级图3.27“不同气候类型的自然景观”,八年级图7.35“香港维多利亚港”、图9.2“青藏高原”等;示意图约72幅,如七年级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八年级图2.40“长江干流各河段主要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示意”等,占图像系统的12.2%,虽然数量不算多,但分布较广,几乎新教材的每一章都有地理示意图;统计图约48幅,占图像系统的8.1%,在七年级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一章中用得较多,如图3.11“气温日变化”、图3.15“某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3.22“降水季节变化的地区差异”等;复合图约15幅,如七年级图7.49“俄罗斯气候分布图”,占图像系统的2.5%;遥感影像数量不多,共8幅,如七年级图1.21“台湾岛卫星影像”,约占图像系统的1.4%;卡通和漫画类约40幅,如八年级图3.11“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占图像系统的6.8%。
二、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的运用
1.明确各类型图像的功能
地图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图像有不同的功能。如专题地图主要是突出地表示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及其规律;景观图是客观真实地反映地理事物景色或外貌的一类图像,它反映了地理事物的一般属性,客观存在的地理信息以图像的形式具体形象地传递给学生,具有任何文字和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示意图可以阐明地理事物发生的原因、过程、特征和影响该事物变化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统计图是对地理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后绘制的图形与表格,它使地理数字具体化、直观化和规律化,可使学生较清晰地理解某地理事物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从而深刻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实质。在读图时,首先要判断所读的图是属于哪个类型的图,接着联想到它的功能,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有用的信息。如看到“世界人种的分布图”时,先看它的名称,明确这是一幅专题地图,再联想到专题地图是突出地表示一种或几种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图像,结合图例,那么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不同人种的分布地区,明确它的功能后,看图分析得出三大人种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这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要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才能掌握这种读图方法。
2.引导学生动手绘制地图
篇7
教材剖析:本节是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一章内容,是中国地理的开篇部分,不仅对整个八年级地理知识起到引领作用,还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复习好本章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关键。而且本章的知识点包含疆域、人口和民族三节内容,多而零散,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不明显,复习难度较大。
学情分析:这是八年级第一节中考复习课,学生对复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和记忆,但对中考复习的高效性缺少心理准备,对中考复习的过程和方法还缺少经验储备。因此,只有高效复习本章才能迈好地理中考复习的第一步。
教师状况:本节课是南京市优秀市级示范课,又是同课异构,强强对手,好有一拼,学生也非教师本校学生。因此,从生活中寻求与时俱进的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事件,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多方位效果,激发学生复习地理的热情[1],拉近师生的距离,俨然是关键,再辅以探究式的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自主思维。
教学重点:(1)说出我国地理位置和领土辽阔的优越性;(2) 记住我国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名称;(3)说出我国人口现状、基本国策及分布状况;(4).说出我国民族组成和分布概况。
教学难点:利用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辽阔、人口和民族的特征,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二、实施过程
(一)身临其境,证实我国地理位置和疆域的特点。
师:用一则淘宝网(中国)2012年3月向社会有奖征集开拓潜在市场的广告,引出“我为淘宝出谋划策”的话题,导出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复习。
生:跃跃欲试争当企划者,俨然已是淘宝的市场首席执行官,复习热情高涨。
师:(1)“一份订单的困惑”:通过杭州(中国)的淘宝卖家3月27日收到一份订单,需要订购一批毛皮大衣及雪地靴。特别提出的是这份交易的时间为凌晨4点,订单来自莫斯科。(2)一位资深淘宝卖家说:“今天我接到了两份加急订单,一份订购取暖器,一份订购冷气机……”打出大大的“问号”。
生:解释原因:我国东西时间和南北季节差异很大。
生:学会描述地理位置和疆域大小,说明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
师:“我想对淘宝说什么?”
生:要考虑季节和时间及海陆等地域差异。
设计意图:由淘宝有奖征集建议,人人都来争当淘宝市场开发的“CEO”为引子,第一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淘宝订单的设疑,考查学生对已有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的能力。设问“我想对淘宝说……”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具有探究性,是对以上知识的深化和应用,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回顾知识,达到再度复习,不断提升的超凡境界。
(二)肩负任务,实践我国人口特征及其地域差异。
师:打出图表:(1)2011年淘宝一个月交易物品的重量相当于一座埃及金字塔的图;(2)中国历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折线图;(3)第五、六次人口普查各年龄段比率对比表;(4)中国人口分布图。
师:提问:(1)淘宝交易量如此之大,可能与中国的什么有关?(2)我国人口的现状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3)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原因有哪些?(4)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相比,儿童、青壮年和老年人的比例各有什么变化?(5)每个问题之后都设问:“我想对淘宝说……”
生:人口基数大,每年增长数量多。资源、环境和社会压力大,计划生育。东多西少,儿童比例下降6.29%,青壮年和老年人比例分别上升4.38%和1.91%。淘宝市场应注意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分布的特点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
师:打出“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排名前十位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柱状图”和“2011年度淘宝各省成交金额总数柱状图”。
师:(1)找出淘宝购买力和人口都排名前十位的省级行政区,并标注在政区空白图上;(2)将人口不在前十位,但淘宝购买力排名前十位的省级行政区标注在空白图上;(3)淘宝购买力较高的省份的位置分布有什么共同点?这些省份购买力较高的因素有哪些?
生:淘宝购买力排名前十位的省级行政区: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山东、福建、四川、辽宁和湖北省。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海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
设计意图:从淘宝购买力前位的省区的原因分析,检测并提升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回顾我国的民族概貌。
师:一大堆淘宝卖家“民族风”的订单,有首饰、香包、衣裙、鞋帽、皮带等,品种繁多,民族风情各异,订单几乎遍及全国但又有所集中。
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究。
1.品种繁多: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有55个少数民族。
2.民族风情各异:复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3.订单几乎遍及全国但又有所集中:我国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集中分布于西北、西南和东北的特点。
4.针对以上各点逐一完成“我想对淘宝说……”的练习。
篇8
二、读图、绘图活动
“读图”是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设计最多的活动就是读图,主要是读图描述和读图分析。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包括地图(行政图、地形图、水系图、资源图、人口图、区域综合图等)、景观图、地理统计图、地理示意图和遥感图像等等。读图既是为了理解所学地理知识,训练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也是为了使学生逐步增长阅读、填绘、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从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他们在观察地理图像时,会更多地注重图像中的个别细节,而较少注意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因此,在指导初中学生读图时,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加强地图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对图像地理意义的认识,克服“杂乱、没有重点”的读图倾向。
三、调查活动
调查活动的实践性较强,要求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或者参观访问等方式积累材料,并加以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调查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并对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提出节水的建议和措施;调查你的家庭用水情况;上海初中地理新教材六年级第一册中的调查居住地附近的景观10年来的变化;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调查家乡是否有水污染情况,调查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治污的对策等。
调查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野外观察能力、资料收集与分析加工能力,初步的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关心家乡自然、人文环境等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动手操作活动
动手操作活动包括实验、演示、制作、观测、测量等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其中,实验、演示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来探索自然现象的奥秘,体验学习的过程,满足探究的欲望。而制作、观测、测量等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巩固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要想顺利开展这些活动,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统筹安排,为学生提供好各种条件,根据教学计划灵活地实施这些活动。
篇9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原动力。通过教学反思,既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强化自我监控意识;又能使教师捕捉到教学中的灵感,进行教学创新。”[1]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育改革最前沿阵地,教师不仅仅要在教学中遵循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理念,更多的是作为中学教师,必须具备善于思考研究的能力。因此,笔者就自身经验结合所见所闻,浅谈以下几点。
一、重视地理素养生活化的提升
注重培养地理素养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内在要求。对于知识的本身,重要的不是记忆,而是运用,对于地理知识而言尤其如此。作为学生要懂得这个道理,摆脱记忆的怪圈。对于教师,更应该用地理素养的敏锐性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获得新的学习兴趣。
笔者曾经用《46亿年之恋》的电影名字举例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46亿年?怎么用这么奇怪的限定词?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可是如果学过基本的地理知识,知道46亿年是地球诞生以来的年龄,就能立刻理解这个电影名字的文艺范儿。这样具体的例子才使学生们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离不开地理。也正是这样,才真正迎合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2]的理念。
二、重视地理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始终相随,它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3]要想训练学生拥有“地理的头脑”,教师就要拒绝假大空,要努力落到实处。因此要充分挖掘课本的相关图表,重点把握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渗透。
现以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中的教学内容里的淮安枢纽工程图片为例。图中曾获得国家鲁班奖,登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水上立交”在普通教学过程中很少被提及。为了增强地理课堂上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地理教师在谈及淮河阅读知识窗部分时可以提及该图,并在说明了“水上立交”的基础上增加一句“是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唯一通道”。这样的改动,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工程技术的了解。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不仅体现在书本上,更体现在教师的话语中。话语中营造的氛围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重视对知识趣味性的有意识的钻研
笔者曾经在听取复习课地球大小这部分的时候,听到课堂上的师生想方设法记住地球平均半径这一知识点,共同讨论了好几种方法都不甚理想。其实,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时间来记这个数字,6月30号过了就是7月1号,连起来就是6371,记得单位是千米,就能很好地记住地球半径是6371千米了。有了这样的小心思,更能寓教于乐。
四、重视对导入新课环节的思考
导入新课是拉近课本知识与师生距离的重要环节,因此地理教师导入新课时要充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要贴合学生的心理年龄,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地切入地理课堂,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跃高效。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有有关东北的自然气候的章节,在上这一章节时提及时尚亲子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关于雪乡――牡丹江的那期,同学们就会很有共鸣,这样的导入就能很快地调动学生,令学生振奋。
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让笔者深受启发,并且努力应用到实践中。笔者在教授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走近国家》第四节《法国》这一课时,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纠结了很久。导入新课是吸引眼球的关键,该如何更好更快速地吸引眼球呢?笔者有四种方案备选,第一种,采用的是图片导入法,通过和学生一起回顾观看法国的标志性建筑、美丽的田园风光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开始新课,这样的导入十分正统,但缺点是老套缺乏新意;第二种,打亲情牌,介绍法国是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国家,缺点是对孩子们来说有点儿政治化;第三种,介绍法国的奢侈品牌,缺点是有拜金主义嫌疑;第四种,法国是跑酷运动的发源国,优点是时尚又充满活力,最适合青少年。最后笔者采用了第四种,通过介绍跑酷运动来引入法国的学习。这样的实践时尚风趣,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重视对科学性错误的总结和反思
作为地理教师,要认真备课,并且要在关键点上注意强调正误,不能想当然地糊弄学生。笔者在协助指导教师负责会考复习工作时,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一些简单的知识很有可能会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对待或缺乏执教经验而导致学生信口开河。
例如,“印度人是白种人”。学生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印度人是黄种人(原因是印度是亚洲国家),或印度人是黑种人(原因是印度人肤色黑)。所以作为老师最好在第一次接触人种划分的时候就用印度人的例子来强调肤色不是区分人种的全部依据。
又例如,“湄公河注入太平洋”。学生容易认为湄公河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原因是分不清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是马六甲海峡)。
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遇到过很多很多,对于地理教师来说,这些错误都是宝贵的,因为它们能更好地反馈教学,让地理教学工作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白文新.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技能应用策略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09):10―15.
篇10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中考复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周密计划,合理安排。为在有限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做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复习,教师应提前考虑各种因素,把时间和内容的安排精确到天,精确到每一节课。复习一般而言包括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于4~5月中旬,主要立足每年《丰都县地理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从近年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看,命题覆盖面广,考试范围以湖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2012)上下册、八年级(2013)上下册内容为准。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四节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三章第三节俄罗斯,第六节巴西,第七节澳大利亚。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七章联系与差异;第八章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
试题凸现灵活性,与社会和时政及生活相结合。但无论试题如何灵活,呈现方式如何新颖,试题始终不能脱离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也不会脱离课本基本知识点考查。
例如,云南省被称为我国的“动植物王国”,其原因是:
A.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B.云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云南省位于热带 D.云南的少数民族多
这一题涉及多个方面,但展示云南位于横断山区,各种不同气候类型集聚于此,再加之位于高原地区,所以该地区气候纷繁复杂――突显中国气候复杂这一显著特点,抓住这个特点,任何变化都不离主题。这一阶段复习主要严格紧扣考试标准规定范围,以《考试说明》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记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2.第二阶段:强化专题
这一阶段于5~6月上旬,梳理知识体系,讲练结合。打破4册课本之间、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界限,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以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重点落实以下专题进行复习:地球;天气和气候;大洲;世界地区差异;中国的疆域和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主要产业;中国的区域差异。
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开放性题目训练) 。地理学科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做练习时切忌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汇贯通。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对问题分析深入,下笔才能做到“胸中有文,诉诸笔端”。通过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地理规律性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及方法。
3.第三阶段:精准训练
这一阶段于6月上旬至考试之前,重点从基础考点――需要学生背诵内容、地图专项能力、答题技巧三方面入手进行强化训练。
教授可自己命几套地理中考复习模拟试题进行基础知识点实战强化训练,试题做到限时、限量、优质,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可带领学生做读图专题训练。因为近年地理考试别注重考查学生读图能力,重点突出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气候图、中国山脉图、中国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河流图、铁路交通图等方面的练习。可综合练习,演练完整的中考模拟题,从学生答题技巧、心里应对入手,重点培养学生应试能力。
二、关注重点内容落实
初中地理主要包括世界地理、中地理的自然和人文知识,知识容量偏大,每周2节课,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必须高效利用有限课堂进行复习,让每一节地理复习课学生都学有所获。复习过程中应对症下药,狠抓“讲”、“练”、“评”。
1.讲清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反映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地理基础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地理考试中,许多学生极易将相近或相邻的概念混淆一起(如山地与山区:山地是众多山体的统称,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还有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仅仅进行想当然的直观理解,没有掌握概念的实质;有些学生随意缩小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外延,或者反之,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法,将相邻及相近的概念集中一起进行对比讲解。而这些知识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地位极其重要,须有针对性地补充这些概念,否则将会形成一系列的难点。
2.讲透基本原理
地理原理在初中教材中只有概括性、描述性地零碎涉及,学生分散接受这些原理,学习效果可能较差。为此,教师有必要将这些原理整合归纳,向学生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加强学生“练”,并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以及为什么?即地理学的3个“W”(what,where,why)。地理学家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进行分析的起点。因为对某一区位的选定是以放弃在其它区位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地理学家在对这些问题分析时,必须设置分析的背景,即人们面临在哪些区位之间进行选择。
设想要建设一座水库,如果坝址已定,如三峡大坝,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坝高是多少,不同坝高的淹没范围,淹没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状况,移民数量和职业结构等;不同坝高的社会利益,包括发电、防洪和航运。这些都是水库建设选择的背景。以地理学家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学派强调经济体是在有差异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空间中进行选择,即强调经济体在社会文化中的“嵌入”。因此,区位选择的背景或区位选择的情景设计,或者思考人们面临什么情景的区位选择,均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理。
3.讲明读图要领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读图分析能力一向是地理学科必考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专题图形式进行学法指导。首先,仔细审题。要从试卷中呈现的地图加以定位。细读图下说明,了解属哪类图,如地形图、气候图、工业图、农业图、交通图等。再对照教材和图册资料查找相应信息,再次认真读图。
例如,地形图包括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前者在平时学习中常见,学生会依据颜色、高度表和图例进行判读。而地形剖面图较陌生,教师则需在讲清概念后,训练学生能将这两种地形图有机结合分析。对于地图,老师可以适当缩小范围以减小他们的学习压力。
三、强化地理复习效果
1.知识升华为规律和技巧
地理复习不要只满足于复习知识点,而是一定要将知识点升华为规律和技巧,让学生了解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理要素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
例如,复习整个初中地理最难的知识点经纬网时,一开始复习经纬线、经纬度等知识,后利用幻灯片带领学生找出度数变化规律,总结出类似“横纬竖经”,“向北递增是北纬,向南递增是南纬,向东递增是东经,向西递增是西经”这样的规律,最后通过几个例题巩固地理规律,学生的难题可迎刃而解。又如,复习利用等高线判断山地不同部位时,难点是山脊和山谷的判断,除复习山脊和山谷等特点外,可带领学生认真观察等高线上海拔数值的递变情况,总结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规律,并加强练习巩固,这样可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2.灵活运用区域比较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中,区域地理分值最高,包括世界区域和中国区域,区域众多,学生很容易混淆,用区域比较法可化繁为简。例如,复习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时,可利用区域比较复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用图片和表格把两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加以呈现,学生则一目了然,容易记住。还可以用区域比较复习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和发展条件:北方地区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工业历史悠久,所以在辽中南地区适合发展重工业;京津唐地区资源丰富而发展综合性工业;长三角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广阔的市场则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南方地区交通便利,市场广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等,所以在珠三角地区适合轻工业发展等。教师不仅在复习课上多用区域比较法,还应教会学生自己复习时常用。
篇11
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除了课文系统,还有“阅读材料”和“活动”两大栏目,其中,“活动”栏目在整个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在“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共有“活动”栏目35个,共计51页,占全书109页中的47%,其中一节教学内容中的“活动”项目更是多达4个,可见其在地理教材中的重要性。“活动”栏目以教材为载体,大量穿插于课文之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又可以加强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退出课堂“主宰”的位置,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此外,教师能够结合“活动”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三、“活动”栏目教学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功能
(一)类型多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我们可以将“活动”划分为多种类型。多种多样的“活动”栏目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课文中,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给枯燥的课堂平添几抹亮丽的色彩。由于初中生逻辑思维的发展程度还不完善,对于某些抽象事物并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运用语言传递信息,则可能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民族”一课为例,该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并了解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等;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前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后半部分教学目标若仍然通过教师告知给学生,则学生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学习内容,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此时,教师可以采取教材中第17页的“活动”栏目来开展教学,采用PPT展示图像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知识,并且印象深刻。
(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通常采用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但是,初中地理课程每周的教学时间只有2课时,若教师在课堂中花费大量时间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活动”栏目能够帮助中学地理教师解决这个难题,既可以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师的讲授内容。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地形和地势”为例,本节内容中包含许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识记位于阶梯分界处的山脉名称与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以及三大平原的名称。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在教师讲授中记不住相关内容,影响了教学效果;此时,若教师借助教材第28页的“活动”栏目开展教学,则会显著增强教学效果,该“活动”要求学生参照前文在图上填出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及三大盆地的名称填入表中,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以巩固所学知识,既强化了记忆,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新课标提出“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需要运用地理视角来看待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效开展“活动”栏目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时,学生因为刚刚接触地理学科而感到陌生,不知如何学习,此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活动”栏目开展教学工作,第5页的活动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按照书中的步骤制作地球仪,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活动”栏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活动”栏目不重视从笔者所在的实习学校来看,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授课过程以课文内容为核心,“活动”栏目的开展视课堂教学时间而定,有时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教师会直接省略这一部分教学或者布置为课后作业,由学生在课后自行学习。但是,“活动”栏目中的某些问题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完成。2.活动教学形式单调开展“活动”栏目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思维和视野、增加实践能力,但是,一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为了活动而活动,偏离了“活动”栏目最初设定的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活动”栏目的过程中,只是采取单一的“师问生答”形式,教师在提问几个学生之后进行简单的总结性陈述;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活动”栏目的教学任务,直接将答案告知给学生,让学生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旨在应付考试。上述“活动”栏目的开展形式与新课改的初衷相背离,难以达到“活动”栏目的教学效果。3.学生对“活动”栏目的认识上有偏差学生对于“活动”栏目的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生习惯于接受讲授型知识,而不太接受探究型知识,以至于一部分学生认为“活动”栏目是可有可无的教学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没有充分认识到“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活动”栏目的实施策略与建议
1.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应该从教材解读和新课改理念的认识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栏目的开展应该以新课改理念为基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要将自己的角色从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2.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初中阶段需要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既组织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知识传递出地理思想,又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例如,教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内容时,由于本节内容的知识点繁多,需要学生熟悉各个阶梯地形与分布其上的众多山脉。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并编写一段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即:我国西高东部低,地势大致呈阶梯;一级海拔超四千,青藏高原是屋脊;一千两千是二级,宽广高原和盆地;平原丘陵是三级,海拔低于五百米;昆仑祁连横断山,一二阶梯要记全;大兴太行巫雪峰,二三阶梯分得清。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既培养了学习兴趣,又能熟记知识点,学习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还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朝气。3.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效果,如果学生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则很难学好地理。由于初中生还处于心智不完全成熟的状态,易受他人的影响,需要教师多培养一些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使他们了解到“活动”栏目在教材中的重要性,进而转变学习态度,增强学习效果。此外,学生能够在地理教师的引领下进入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通过“做中学”积极探索“活动”栏目中的每一个问题,锻炼了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
篇12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
活动教学这一教学方式的诞生和应用是以相关的哲学、构建主义、心理学、教育学为根本理论基础的。纵观活动教学的由来和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活动教学相比其他的教学方式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活动教学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即活动教学既需要包括物质的、实践的,又需要包括智力的、精神的操作。
而初中地理的活动教学就是指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动下,主动参与、思考、实践、探究地理知识,从而对初中地理的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时能够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地理学习的思维。
二、活动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发展,活动教学的价值已经得到了更多教师的认可,在初中地理教W中也是如此。但是相关的调查问卷显示,活动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活动缺乏时效性。也就是说,教师在选择课堂活动时,都是以教材中的课堂活动为基础,而教材中提供的这些相关活动由于时间的变化或者学生的变化已经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了。因此,这种循规蹈矩的课堂活动的开展不仅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由于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占用了较长的课堂时间,致使教学目的也没有很好地达成。
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课堂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是指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仅仅是将某个活动套用在某个知识点上,活动的方式也是教师规定相关的任务、由学生来完成的形式,而这种单一的活动方式很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积极性。
第三,课堂活动过程形式化严重。形式化严重是初中地理课堂活动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教师过于强调课堂氛围,以为只要课堂气氛热烈,目的就达到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是教师过于强调活动结果,活动过程中学生只能按照既定的套路来,其自主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三、缓解活动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为有效缓解上述问题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就如何缓解活动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提高对课余时间的利用程度
提高课余时间的利用程度是提高活动教学方式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也就是说初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也可以在课下开展相关的活动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的《民族》一节内容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课上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互相交流自己掌握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各个民族的理解和认识。
2.改变教师的角色
教师在应用活动教学开展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工作时,要逐渐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鼓励者,也就是说在活动中要确保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度,不要过于放纵学生,也不要过度管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而不是单纯的娱乐。
3.活动内容要以实际生活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在选择和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生活为根据,要尽可能地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不断提高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初中地理《自然灾害》一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同时,可以根据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情境回答,以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篇13
一、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往往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生活化的素材及现象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能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将初中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将枯燥而抽象的地理知识融入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增强教学的亲切感和真实性,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距离。如通过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以及运用多媒体辅助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综艺节目等,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深化地理知识理解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以及形象思维过渡阶段,思维特点决定他们要想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就需要获取直观的认知,从直观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从而实现知识内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入生活中的素材和案例,能够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大量直观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晦涩的地理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和灵活的掌握[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有关环境保护的重大事件、当地工业园区的分布、旅游业的开发等,可分享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奇妙的自然现象,典雅的民风民俗以及层出不穷的地理事件等,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基本目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走向生活是初中地理课程的新理念,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将学生引入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走进大自然、参观考察、调查了解等生活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学生亲生参与体验,有助于更好理解地理规律,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1.课堂导入生活化
教学导入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将课堂教学主要内容引入进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端。初中地理知识有着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科学合理、生动形象的教学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导入教学,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此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2]。
例如,讲解初中地理七年级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仪的经纬线和经纬网”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旅游视频集锦,剪辑不同旅游者在不同旅游地区的片段,展示世界不同地区的地理风光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2.情境渲染生活化
情境渲染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形象的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地理情境体验中实现知识建构。情境渲染生活化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地理知识与有趣的生活现象和生活体验相联系,渲染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3]。
例如,讲解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民族”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以及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征,可以在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上,设计“民族知识小竞赛”。利用大量图片及视频等,将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直观呈现,将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通过学生分组亲身参与民族知识小竞赛,以拓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活动设计生活化
活动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实践活动,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并体验,以深化地理知识,实现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结合。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可以打破课堂局限性,组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并提升学生利用地理知识思考与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讲解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三章第三节“我国水资源的保护”时,要让学生明确水资源的保护须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在课下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引导学生针对浪费现象探索节约用水的做法,如家庭浇花,宜用淘米水、茶水、洗衣水等;家庭洗涤手巾、瓜果等少用水,宜用盆子盛水而不宜开水龙头放水冲洗;洗地板用拖把擦洗;淋浴时可以关掉龙头擦香皂;手洗衣服以及及时关掉水龙头等,通过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行动等可以更好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养成他们良好的节水习惯,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
4.课堂评价生活化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涉及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方式有教师表扬、学生相互评价及作业和观察,都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到,不借助社会力量、忽视社会需求的教育是一种盲目性的教育,是无能教育,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而言,教师应当积极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生活化,保证评价内容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4]。
例如,讲解完初中地理七年级第三章第三节“降水季节变化”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准备当地四季降水分布图,提出“夏季降雨量与冬季降雨量区别”、“不同月份降雨量之间的差异”等问题进行考察,以此展开课堂学习过程评价。
三、生活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生活与教材的关系
地理学科与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教学视角延伸到现实生活空间中,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局限性,为学生构建地理教学生活大课堂,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处理好教材与生活的关系。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依据,生活化教学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教材,更应当立足教材,全面解读教材,探索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活元素,找到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和利用,以此丰富地理教学内容。教师不宜盲目地将生活搬入课堂教学中,而是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选取有效素材,围绕教材定的内容进行拓展,保证教材与生活的无缝对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2.处理好学生与生活的关系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改的核心思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生活化教学更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入的生活素材要与学生息息相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和现象中引入新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保证地理教学真正贴近学生生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探究[5]。教师不能主观臆断,要充分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情,走进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角度审视生活和地理知识,选取吸引学生的生活案例及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的运用十分必要,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课堂教学与生活有效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容地走向生活、走入社会,为学生创设生活这一大课堂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 戴东成.试分析初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111.
[2] 李颖.关于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6(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