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篇1

六峰山 国家3A级景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六峰山风景区位于灵山县城之内,共包括六峰山及其一脉相承的花石山、凤凰山、翠壁峰以及六峰公园、环秀公园、环秀桥等。整座石山由龙头、凤尾、鹤立、龟背、保障、冲霄六个峰组成,诸峰峻急,仪态万千。以“六峰缀秀”之名入选为钦州八景之一。

大芦村 “广西楹联第一村”,以“古宅、古树、古楹联”而享誉国内外。古宅内保存三百多幅明清时期创作、沿用至今的传世楹联,藏有文天祥手迹等大量文物珍品,见证历史的辉煌。保护面积45万m2。古宅群规模庞大,结构功能齐全,规划水平较高,生态环境优良,民俗文化积淀丰富,吸引了国内外大江南北、港澳台地区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学者专家、游客前来采风考察。

一江两岸景区 一江两岸是灵山人自由自在、人气旺盛的休闲娱乐之地。人们伴着鸣珂江水的拍岸声,漫步在两边石子路上,无不感到心情舒畅,幸福又美好。一江两岸还与六峰山、双鹤公园、环秀江、灵山体育馆、灵山足球场等一脉相承,共同构成灵山一系列独特的风景。

灵山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灵山荔枝”是灵山县的一张名片,1996年灵山县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组委会命名为“中国荔枝之乡”,2012年“灵山荔枝”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资料显示,我国有38个荔枝品种,灵山县栽培的荔枝品种达35个之多,品质上乘,驰名中外。

灵东水库旅游区 位于县城以东14km处,主要以五六十年代建成的灵东水库蓄水而成的灵东湖为中心,有“灵湖茜苑”、“天湖岛”等景点,与六峰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一同列入广西滨海旅游区。

农业生态旅游 以龙武庄园,陆屋桂味生态园为代表,各地花园、农家乐如雨后春笋,成为人们度假圣地。

2.存在问题

对部分景区进行调查,发现存在以下突出问题。①旅游品牌不突出。定位不明确,有一些景点比较平庸,没有特色。②景区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景区内的景点没有标识牌、介绍牌;缺乏导游。③交通不便。旅游路线规划不够合理。④旅游环境遭到破坏,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广场上垃圾遍地,环秀江江水污浊,无人定期清理。

二、灵山县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打造荔乡品牌,树立灵山特色旅游形象。灵山旅游业要获得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根据灵山县旅游资源的种类和分布,应着力打造荔乡品牌。灵山是中国知名的“荔枝之乡”,应抓好以荔乡品牌为主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将每年的荔枝节办成推介和展示灵山、提升灵山形象的平台。加大荔枝产业化发展,延长荔枝产业链,促进灵山特色产业发展,如荔枝酒、荔枝干、荔枝宴、荔枝树根雕等产业,丰富荔枝文化,增加灵山荔枝的魅力。

(2)发展农村观光生态旅游。灵山是广西农业大县,有荔枝、龙眼、香蕉、茶叶等多种亚热带水果,可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开展农村观光旅游。鼓励农民以农家乐的形式发展旅游,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灵山经济发展。

(3)设计可行旅游路线。为适应旅游发展需要,应大力提升灵山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水平及接待能力。经调查发现,该县内到达六峰山、大芦村、灵东水库等景点的路上都存在许多不足。如路标不够明显,有的甚至没有,而且有的路也比较难走。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旅游景区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在交通方面,修好通往景区的路,路牌要清晰准确,全方位规划好旅游路线,联合周围市县景区组成统一的旅游网络,合作共赢。例如,打造龙武―六峰山―大芦村―灵东水库精品旅游路线,该路线融灵山县的名山、名水、古村、荔枝文化于一体。

篇2

多年来,民乐镇是北流市亮点多多的乡镇,该镇有全国农业旅游点罗政村、广西历史文化名村萝村、投资2.5亿元的中国青春大世界旅游项目、国家级大容山森林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课题研究的材料比较充分,可挖掘的历史名人、语文素村很全面,利于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一开始就制定了操作性比较可行的计划,组织好学生学习家乡、热爱家乡,说出一二个家乡的名人与故事;家乡中有哪些先进优秀人物,农村中蕴藏有什么历史文化。通过两个学期材料准备,通过材料带动了学生的写作,特别是萝村的国学大师陈柱勤奋好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学生,学生们在平时作文中的记叙文,除了对家庭成员有所温情表达之外,难以形成妙笔生花,空洞无物。经过乡土语文的教学实践,原来家乡是如此多的精彩文化,学生在作文中可写的题材就多了,有了活水,学生的写作源泉就多了。

据统计,2010年春季期九年级语文段考成绩比上一学期提高了平均10.2%,而且优秀作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乡土语文实践中的成功之处。

二、科学探究乡土语文途径,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乡土语文研究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印发历史资料、学生抄写事迹的初级手段,而是从研究中提升语文文化的涵养能力,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材料收集与研究应用同步。在学习罗政村钟耀荣支书先进事迹中,课题组就成功地将生态家园文明的理念引入了“低碳教学”理念。既然农村是进行了生态优美的建设,那么在学校中也应该实现生态化的教学,也就是“低碳教学”理念的形成。要知道,农村初中管理成本因各种原因是比较高,老师费力不讨好,表面上看似是老师能力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学校管理与教师育人方式转变的问题。农村初中学生由于视野狭窄、可接触的现实社会有限,直接影响了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就造成了学生在校不知道如何学习,更加谈不上进步了。

所以,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有效地引入乡土语文“低碳教学”的理念,让语文教学回复简单清新的面貌,让人文思想回归自然,自然就会引起教师观念的转变,将“低碳教学”发挥得自如有加。

2、拓展课题宣传力度,提升课题的影响力。自一至终的课题研究,凝结了课题组成员的心血,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才能体现研究劳动的价值所在。2010年6月7日《玉林日报》和玉林教育信息网均对该课题研究进行了充分报道,吸引了周边学校的注意,而且了课题组顾员林秀兰老师的《罗政村旅游资源调查》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获得了玉林市教育学会评比一等奖。

3、优化课题研究的途径,建立科学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当中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课题组按照表格化、质量化、应用化的“三化”模式构建了评价规格体系,每一个课题成员都能够从细节中强化乡土语文自觉行为,然后通过课题中期研究会,不断优化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有章可遁。

三、综合乡土语文资料整理,设计课题研究开发方案。

根据研究计划,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电视报道、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要求学生学会向村民或村支书、主任及镇政府人员进行采访,弄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或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等。各调查小组在调查结束后应将收集的资料,所做记录及相关设想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写成调查报告。

篇3

多年来,民乐镇是北流市亮点多多的乡镇,该镇有全国农业旅游点罗政村、广西历史文化名村萝村、投资2.5亿元的中国青春大世界旅游项目、国家级大容山森林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课题研究的材料比较充分,可挖掘的历史名人、语文素村很全面,利于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一开始就制定了操作性比较可行的计划,组织好学生学习家乡、热爱家乡,说出一二个家乡的名人与故事;家乡中有哪些先进优秀人物,农村中蕴藏有什么历史文化。通过两个学期材料准备,通过材料带动了学生的写作,特别是萝村的国学大师陈柱勤奋好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学生,学生们在平时作文中的记叙文,除了对家庭成员有所温情表达之外,难以形成妙笔生花,空洞无物。经过乡土语文的教学实践,原来家乡是如此多的精彩文化,学生在作文中可写的题材就多了,有了活水,学生的写作源泉就多了。

据统计,2010年春季期九年级语文段考成绩比上一学期提高了平均10.2%,而且优秀作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乡土语文实践中的成功之处。

二、科学探究乡土语文途径,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乡土语文研究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印发历史资料、学生抄写事迹的初级手段,而是从研究中提升语文文化的涵养能力,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材料收集与研究应用同步。在学习罗政村钟耀荣支书先进事迹中,课题组就成功地将生态家园文明的理念引入了“低碳教学”理念。既然农村是进行了生态优美的建设,那么在学校中也应该实现生态化的教学,也就是“低碳教学”理念的形成。要知道,农村初中管理成本因各种原因是比较高,老师费力不讨好,表面上看似是老师能力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学校管理与教师育人方式转变的问题。农村初中学生由于视野狭窄、可接触的现实社会有限,直接影响了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就造成了学生在校不知道如何学习,更加谈不上进步了。

所以,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有效地引入乡土语文“低碳教学”的理念,让语文教学回复简单清新的面貌,让人文思想回归自然,自然就会引起教师观念的转变,将“低碳教学”发挥得自如有加。

2、拓展课题宣传力度,提升课题的影响力。自一至终的课题研究,凝结了课题组成员的心血,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才能体现研究劳动的价值所在。2010年6月7日《玉林日报》和玉林教育信息网均对该课题研究进行了充分报道,吸引了周边学校的注意,而且了课题组顾员林秀兰老师的《罗政村旅游资源调查》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获得了玉林市教育学会评比一等奖。

3、优化课题研究的途径,建立科学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当中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课题组按照表格化、质量化、应用化的“三化”模式构建了评价规格体系,每一个课题成员都能够从细节中强化乡土语文自觉行为,然后通过课题中期研究会,不断优化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有章可遁。

三、综合乡土语文资料整理,设计课题研究开发方案。

根据研究计划,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电视报道、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要求学生学会向村民或村支书、主任及镇政府人员进行采访,弄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或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等。各调查小组在调查结束后应将收集的资料,所做记录及相关设想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写成调查报告。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136-02

1 引言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1],其研究对象是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成因,以及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的思路和途径。《旅游地理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国内高校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中均有开设。课程教学旨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与旅游地理相关的基础知识,为今后从事旅游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

2 《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2.1 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理解旅游地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且掌握旅游地理学中所涉及的各个具体内容,最终成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到旅游工作中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2 能力培养目标

始终坚持以必需、够用和适度为原则,对学生进行旅游地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灌输,尤其是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等实际操作,使其具备适应旅游服务一线工作所需要的业务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较宽的旅游地理学知识面,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

2.3 素质教育目标

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始终希望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等特点的“多元素”人才。热爱旅游管理事业,同时拥有勤奋求实的学习态度,遵纪守法的思想觉悟,配合协作的团队精神,适应社会的交往能力,严谨务实的工作理念以及开拓进取的奋斗目标。

3 《旅游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实践教学的目的

旅游教学的关键,就是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能不断地在实地进行锻炼[2]。构建《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首先可以巩固学生所掌握的旅游地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其次,通过“旅游资源调查”及“旅游线路设计”等实践项目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确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将其与相关专业内容紧密联系起来,锻炼独立思考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学好本门课程的重要性。

3.2 实践模块的设计

在实践教学模块的设计中,根据课程内容,将实践内容分为两大模块,并做了进一步设计。实践模块一是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调查、分类、评价标准及方法,通过区域旅游资源的考察及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背景分析、整合机制、内容及方法;实践模块二是旅游线路的设计,在实践模块一完成的基础上,学生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位置、交通状况、配套设施等均有所了解和掌握,这时再结合旅游线路设计的框架内容及方法等理论知识,学生就可以基本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旅游线路方案。

3.3 实践环节的推进

3.3.1 认知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的第一步是认知实践环节[3],该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进而对今后从事的旅游工作产生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在课内安排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及企业参观实习,也可以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布置学生进行家乡或者学校所在地的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等。

3.3.2 模拟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的第二步是模拟实践环节,该环节主要利用校内的多媒体影音教室,旅游专业训练室等现代化实验室,配合课程的理论学习,及时在校内进行情景模拟实践,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实践锻炼的效率,节省了教学成本的投入。在模拟实践环节中,还可以结合管理实践的内容,通过设置仿真的情景模拟,让学生按照其岗位角色来模拟参与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塑造学生的高情商素质。

3.3.3 专业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的第三步是专业实践环节,该环节的主要实践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的进入旅游景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了解并掌握对旅游景区的资源、形象定位、宣传营销、旅游线路设计等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经过专业实践环节的学习,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也可以给旅游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有利于旅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达到双赢的效果。

3.4 实践成绩的评定

实践报告的成绩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中实践模块一的考核分数占实践成绩总分值的50%,具体考核要点包括有对旅游资源的感性认识(占总分值的10%)、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占总分值的10%)、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占总分值的10%)、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占总分值的10%)、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占总分值的10%);实践模块二的考核分数占实践成绩总分值的50%,具体考核要点包括有旅游线路设计(占总分值的20%)、旅游景点主体形象和宣传口号设计(占总分值的20%)、旅游市场开发策略设计(占总分值的10%)。各个同学的具体得分根据其在小组分工中所承担的工作量可以做适当的增减,但是总体得分是以小组的团队综合表现进行打分。

4 《旅游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4.1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是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实践教学在这一使命的完成过程中具有贯穿始终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保障,所以推广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各所高校应该规范实训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在整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大力投入建设好校内实践教学实验室,主动联系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并与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调动教师运用实践教学模式的积极性,灵活考核实训成绩。《旅游地理学》这门课程应用性很强,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在旅游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采用实践教学的模式,可以使教师及时收集到一些典型的案例,这样在讲授时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技能。

4.2 有效补充了教师的实践经验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4]。从事旅游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很多都是从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可以说其整个学习工作的环境变化只是从“一所高校”换到了“另一所高校”,始终是“校园”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并没有真正的与社会接触。教师们的理论知识都非常的丰富,可以很好地讲解书本上的知识点,可是实践经验却相当不够,因此如今全国各大高校在引进新教师时,越来越多地注重其工作经历,有企业工作经历者在应聘教师岗位时更受青睐。对待老教师,学校层面现在也强调专业课教师每年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去企业结合实践,并将此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时间仍然有限。而《旅游地理学》课程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补充教师的实践经验。因为在进行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需要搜集大量的案例,在学生进行实践时,教师亦要一直给予引导、分析,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参与始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学生得到了能力的锻炼,教师的实践经验也得到了丰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支撑素材。

5 结语

目前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针对行业的具体需求来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从知识准备、能力提升两方面入手,准确把握课程定位,丰富实践教学的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将其与理论教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出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庆东.旅游地理学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5).

篇5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

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是说好课的基础。教师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确定课程的性质和作用。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旅游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证书制度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在说到为什么开设这门课,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时,应充分体现出以上特点。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性质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资源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根据社会需求,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大多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三大方向。其中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主要面向旅行社计调、门市接待、导游、景点讲解员等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旅游产品设计和行程制定、旅游产品销售、撰写导游词、熟练运用导游语言进行讲解等职业能力。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首先初步了解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旅游资源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只有对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价值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对旅游资源进行剖析,撰写导游词,讲解景点。与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相对应的是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旅游资源学》课程就处在从基础过度到技能的连接点上,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恰当地衔接起《旅游概论》、《管理学原理》等先导课程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等后续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有报考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的需求,而《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科目《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考证也有一定的辅导作用。《旅游资源学》课程可以与《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同期开设,共同构成一个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体系,将考证辅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吃透教材

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学需求选择教材。对教材的定位、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安排系统把握,同时还有注意分析教材优缺点,扬长避短。要做到吃透教材,熟练驾驭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总体把握教材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通读教材从结构上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内容编排的主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了鄢志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分别从旅游资源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出发,从地质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和主要类型,阐明了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学的实践研究。

2.根据需要取舍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要紧扣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分为三个模块,即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等。

《旅游资源学》全期54课时,理论教学时数学3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

(1)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6学时。

(2)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36学时。

(3)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12学时。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是梳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介绍典型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舍弃了教材中理论性过强、难度过大的一些内容,如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研究的GIS技术等,遵循了“够用”的原则;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作为课时安排的重点,更符合高职考证的需求,遵循了“必需”原则。

3.选择教辅弥补不足。

一本完美的教材是很难寻觅的,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

这时应选择适当的教学辅导用书作为参考,弥补选用教材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例如:前文所述《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的教材,其优点在于全书以“篇”作为最高级别的结构单元,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旅游资源类型体系,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的结构和联系。其存在的不足是:教材中的案例不够鲜明;作为考证辅导课程而言,重要知识点的不够突出。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精品教材《旅游资源学》和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指导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作为课程的参考教材。前者每一章节都设置了经典案例,作为对案例教学的补充;后者是考试指定用书,对考点的把握更加明晰。

三、掌握学情

掌握学情是指要充分了解授课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总体特点。

说到高职学生特点,人们常常想到的是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往往还表现出心理素质较差的状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因此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要能够看到,高职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对动手实践感兴趣、能力较强的优势。掌握了以上特点,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就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安排。如在《旅游资源学》课程中,枯燥讲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往往效果不佳,而安排学生自己调查本地旅游资源类型和价值,形成调查报告;前往实际旅游景区现场识别则受到学生的欢迎。

2.把握学生当前需求。

把握学生的当前需求是指,教师一方面应了解所授课程的承接关系,能否为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建立有效联系,也就意味着当前开设此课程是否必要;另一方面,应了解本课程是否与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书有联系,对学生考证、参赛有无指导意义。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此时的学生通过第一学期《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学的入门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进一步的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第二学期也正是学生备考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校内外各类旅游职业竞赛频繁,学生参赛热情较高。比赛常见的线路设计,导游讲解等技能环节都需要《旅游资源学》的知识作为基础。综合上述情况,在此时开设这门课程学生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四、探索多种教法学法

教法是指教师怎么样进行教学,学法是指学生怎么样进行学习。这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的学法往往会随着教师教法的改变而变化,教师教法也常因学法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在分析教法和学法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配合教法进行学习。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主要采取了讲授法、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野外考察、竞赛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了互动式教学。

1.讲授法:采取重点、难点精讲,一般知识略讲的方法,主要针对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和常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上课听讲,课后通过习题巩固练习。

2.案例教学:主要针对我国具有的各类典型旅游资源分布等知识,通过对应案例,分析讨论,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以及典型资源的认知,帮助学生记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分析案例,通过讨论,辩清案例地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价值。

3.任务驱动:属于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要求学生根据旅游主题,有效组织旅游资源,设计一条旅游线路,综合训练了学生对于旅游资源类型和特征的把握,以及对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的能力。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旅游资源类型、特征,结合交通方式组织线路。

4.野外考察:学期中将带领学生前往周边旅游景区,实地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提前掌握考察地旅游资源类型和分布,实地辨识旅游资源。

5.竞赛激励法: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导游讲解大赛、线路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做到以赛促学。与之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在班级内分组模拟比赛项目,互相评判,互补提高,推选最优者参加校外竞赛,听取指导老师意见,不断完善。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进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说课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思考,进一步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难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同时,说课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说课中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能有效避免思路不清、主次不分、方法单一的现象,帮助教师说好课,并在说课的基础之上,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庭之.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高职课程说课设计案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0, (2).

篇6

(一)旅游资源分析

第一,地脉分析。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西与山西接壤,北隔漳河与河北省邯郸市相望,东与濮阳市毗邻,南与鹤壁、新乡连接,安阳的交通便利。该地区地势平坦,属于黄河冲击平原。安阳境内西侧的太行山峡谷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深林覆盖率高达80%,自然生态保持良好,有“天然氧”之美誉。

第二,文脉分析。安阳是中国古都之一,是一座集三千年历史和自然文化遗产于一体的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易经》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安阳现有世界遗产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文物藏品2万件。这些深厚的自然和历史文化积淀,为安阳古都文化旅游提供了独特的自然基础和条件。

(二)旅游开发潜力分析

第一,安阳古都文化旅游的优势。安阳市古都文化旅游资源有很多珍品,大量的文化和文明遗址说明了安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安阳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之一--古都、文字、青铜器,安阳旅游素有 “ 寻三根,品三游 ” 的美誉,即寻文字之根、文化之根、人祖之根,品民族精神游、山水风光游。

第二,古都文化旅游业的开发丰富了市民的生活,提升了社会价值。安阳办好“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内黄红枣文化节”等重大旅游活动,也发展汤阴帷子舞,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以及农闲时,都要自制帷子表演帷子舞。这一王室祭祀活动已经演变成节庆活动,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吸引了游客,让游客亲自了解到文化的魅力。

二、安阳市古都文化旅游发展的局限性

安阳利用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古都文化旅游,使得古都旅游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给安阳经济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影响。但是随着古都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安阳在发展古都文化旅游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古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作为先后经历七个王朝在此建都的安阳,在发展古都文化旅游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安阳古都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古都文化资源的定位不是很明确,一些文化旅游品位较高的景点,文化价值没有充分开发(如殷商文化、原始文化、佛文化、周易文化等),如安阳里城的复制建筑,建筑结构单一,没有完全的凸显出易经文化的特色,对活文化展示不够明确。

第二,古都文化旅游的营销及宣传力度不够。近年来,安阳加大了旅游宣传力度。但是和其他大的城市相比,安阳丰富的古都文化旅游资源并没有吸引太多的游客。安阳文化旅游营销观念薄弱,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过低,缺乏科学合理的营销手段。安阳在大力发展古都文化上出现了滞后的现象。

第三,当地文化被不正当的商品化。传统的民间习俗和节庆活动都是在传统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但是,现在很多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没有考虑到民间性和可参与性,没有体现出民族特色。安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由于开发的深度和层次不够,才会被附上一层商品化的外衣。例如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民间工艺、民间游艺、风味饮食等,开发力度不够,商品化现象严重,参与体验式的少。

三、河南省古都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由于河南文化过于复杂多样,各地区的旅游路线多且距离远,影响了旅游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把传统的古都文化重新整合,形、历史、景观、餐饮、民俗等传统旅游,进一步宣传河南的古都文化。

第一, 打造古都文化品牌,创新古都旅游形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驱动旅游者的真正动力。我们必须对古都文化内涵充分认识和挖掘,树立文化品牌战略,全面打造河南省古都文化形象。如郑州商城古都营建,其应展现商代遗风,打造出了商代政治、手工业、礼仪、姓氏文化等古风旅游景点。管城回族区作为郑州的老城区,具有独特的回族历史文化。每年盛办“回族开斋节”和“民族宣传月”活动,真正体现出了民族的特色。

第二,丰富古都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是娱乐、交通、餐饮等众多行业所构成一条很长的产业链,发展古都文化旅游,要把握住“吃、住、行、游、购、娱”这六大要素。只有在保持古都民俗文化的原味基础上把握这些方面才能够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充分延伸旅游产业服务链条,才使得旅游得到充分的发展。

当然,河南省在发展古都文化旅游方面,要把握三大趋势。第一,抓住天时。河南省拥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撰写出版关于古都旅游的教材、专著与普及宣传材料来宣传古都文化。第二,擅用地利。河南省省内有很多各异的景点,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美丽。我们可以根据独特的地势条件,通过网络营销,广告宣传等加强对河南省古都文化的宣传。第三,贵在人和。旅游从业人员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细节,优化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另外,河南省出现过很多名人事迹,激励了很多人的成长。我们可以建设历史文化名人广场,这不仅促进河南省古都文化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市民学习古都文化。

参考文献:

篇7

一、“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内涵

“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依据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立足地方院校实际,根据学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宗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战略转型,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动手技能的需要,构建了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模块化、课程化”管理体系。为此,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深化:

1.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动手技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先后完成《关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会计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2.制定了培养学生动手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对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学等经管类本科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和技能的要求,为强化培养学生专业人才动手技能。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都在2008年制订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再次修订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在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了学生动手技能的培养。

3.构建了经管类专业动手技能模块和专业实训实习模式。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各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构建了管理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三大模块。根据模块设置和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就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学三个专业分别构建了多个专业动手技能模块。以旅游管理为例,在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下,构建了语言表达能力、商务写作能力统计分析能力等专业技能模块;在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下,导游能力、旅行社经营管理能力、酒店服务管理能力、景区景点管理能力;在专业综合能力模块下,构建了职业综合能力模块。为保证学生实训、见习、实习有实效,湖南工学院除有经管实训中心外,还在校内外建立了11个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实训+企业见习+毕业实习”三位一体的管理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模式和管理机制。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把校内项目训练划分为:形体与礼仪实训、导游模拟、旅游资源调查、市场调查与营销、商务公文写作实训、旅游景点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实训、旅游线路设计和酒店管理综合等;企业见习划分为:旅行社管理见习、酒店管理见习、风景名胜见习等;毕业实习主要是通过毕业带薪顶岗实习等完成。

4.建立了经管类专业动手技能实训项目体系,推行“项目化”管理。根据专业模块设置和学生专业(职业)发展对技能不同的要求,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构建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学等专业动手技能实训项目体系。旅游管理专业设计了23个实训项目,其中,专业基础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演讲与口才实训、旅游英语口语实训)、写作能力(旅游应用文写作实训)、统计分析能力(市场分析与SPSS统计应用实验)4个实训课程(项目);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导游能力(旅游礼仪实训、导游资格考试辅导、导游模拟综合实训)、旅行社经营管理能力(旅游市场调查与营销设计实训、旅行社管理见习、旅游策划实训、旅游电子商务实训、旅游线路设计实训)、酒店服务管理能力(酒店前台实训、酒店客房实训、酒店餐厅实训、酒店管理软件实训、形体实训、酒店管理综合实训)和景区景点管理能力(旅游资源调查实训、旅游地理见习、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实训、景区景点综合实训)18个实训课程(项目);专业综合能力即职业综合能力,主要是开展带薪顶岗毕业实习实训课程(项目)。同样,在工商管理专业设计了26个实训项目;在会计学专业设计了28个项目。实训项目实施“项目化”管理,每个项目作为必修课,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目实训任务。先后完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实施方案》、《工商管理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实施方案》和《会计学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实施方案》。

5.建立了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在校内外建立专业实训基地,搭建了动手技能培养“学校-见习实习基地企业-就业单位”三位一体的技能训练平台。两所高校先后建立了实验实训中心,搭建校内实训平台,中心拥有的仪器设备都在600万元以上,如湖南工学院的旅游管理综合实训室有旅游规范与线路设计、旅游工商管理、旅游电子商务、酒店餐饮管理、客房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会计学等多套教学软件。湖南工学院近5年还在校内外建立了19个实习见习和就业基地,如:衡阳神龙大酒店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恒飞电缆公司校企共建实习基地、衡阳亚新科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林隐假日酒店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常宁移动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等。其中珠海昌安实习基地还被评湖南省首批校外优秀实习基地。

6.制定了动手技能培养严格的管理制度。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先后制定了《经管类专业动手技能培养实施意见》、《经管类实训课程教学管理办法》、《经管类实训课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等规章制度。坚持专业实训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建立了动手技能培养效果检测机制。

二、“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功能

“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基于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专业动手技能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目的而进行的,但学校并不忽视学生理论学习,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通过实施教考分离等手段,引导学生自学,保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证明,“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目前管理类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技能”的传统教学范式;解决了理论教学脱离实际和实训教学实效性不足;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课堂教学范式,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了师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师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把管理学中的项目化管理理论和建构主义的理论融入到“项目化”管理之中,创造性地实施实训课程“项目化”的管理,提升了实训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突破了原有的实训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偿的困境。

2.“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三个专业学生动手技能培养的“项目化、模块化、课程化”实训体系,完成了各实训项目的实训大纲、实训方案,提高了学生系统的、完备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和能力。

3.“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学校-见习实习基地企业-就业单位”三位一体的动手技能培养平台,即把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市场适应能力、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对经管类专业进行实训课程“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管理以来,不仅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技能,使两校经管类学生一次就业率达96%以上,而且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也有了显著提高,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学带头人和优秀主讲教师,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大大提高,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等各种证书者,占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教师75%以上,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特别是通过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模块化、课程化”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不管到一般企业还是到重点企业就业,其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在短期内都得到了领导、同行和认可与好评。衡阳雁城宾馆总经理邓衡午、华天旅游酒店管理学院副院长、湖南华天大酒店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唐元炽、衡钢总公司等一些就业单位老总一致认为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的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高,角色转变快,工作适应快。

[参考文献]

[1] 严佳琪.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012-2-29] 省略/new/287_294_201202/29li846987284.shtml

[2]许华丽刘毅: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启示[J].北方经贸,2006.04

篇8

据安阳市所公布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来看,旅游资源多,种类丰富。从数据上来看,其中人文类的旅游资源单体就高达1716个,然而自然旅游资源单体仅为600个,由此可见人文旅游资源是其旅游主打产品。因此,安阳市的旅游应该以文化旅游发展为主,自然旅游发展为辅。

安阳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具有很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每一个都是珍品和精品,还有很多可称为“孤品”――举世无双。就安阳历史文化资源本身来说,殷商文化是其重中之重,安阳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安阳是华夏文明之源,商王盘庚当初迁都于殷,就是现在的安阳地区,青铜器、商周文化等都是非常具有传承性和历史性的文化遗产,也是发展文化旅游的良好依托。

三、安阳市文化旅游的发展优劣势分析

(1)发展优势

1、旅游资源优势。安阳市是全国着名的古都之一,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比较闻名的景点有殷墟遗址和红旗渠,殷墟遗址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名声大噪,不少人慕名前往,甲骨文的出土,直接让殷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成员之一;红旗渠则与文化名着有关,它是安阳林州人民伟大创造的成果,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文化旅游景点,如里城和《周易》,还有岳飞的故乡――汤阴等等。

2、文化影响优势。稍微了解一些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上下5000年历史自夏朝开始,但实际上真正富有文化底蕴和贡献的还是要从商周算起。商王盘庚当初迁都于殷,也就是现在的安阳地区,可是说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古都。这里拥有被史学界称为“小南海文化”距今25000年的原始人洞穴。之后的商周文化包括青铜器、甲骨文、文化传承、人物事迹、历史典籍等都在安阳市有着一个良好的体现和展示。其中包括了全国第一个甲骨文档案库,青铜器之中不可磨灭的艺术瑰宝“司母戊鼎”等,都是安阳市文化影响的巨大优势。还有在唐朝之后,安阳地区的文化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唐代修定寺塔、宋代明福寺塔、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府城隍庙;高阁寺、岳飞庙、古城角、钟楼等等这些着名的建筑,也都是安阳市的文化影响优势。其文化影响能力在中国和世界人民心中,都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对世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区位优势。安阳地处中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离北京500公里,距离郑州才190公里,这两个地方都是人口密集区域。况且,安阳的交通也比较发达,南北向有京广线、106和107国道以及京珠高速公路,东西向有安林、安濮、汤鹤、汤濮等公路和铁路沟通山西、山东,这些交通设施和铁路公路的建设都在很大程度上为游客的旅游带来便利。

4、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旅游的发展能够更快地推进经济的增长,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很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它们两个本身就是统一的关系。由于经济的增长,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接触和喜欢旅游这一休闲方式,消费观念的改变直接促进了旅游业的兴旺,为旅游业的完善和成长注入了更多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同时影响着旅游文化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促进其变得内涵更丰富,产品更多样,从而带给了游客全新的感受。

(2)发展劣势

1、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少。目前,安阳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并不多,客流量也不是很大,由此可见,安阳的旅游产品销售尚未在我国国内的主体市场形成一个突破性进展。数据显示,安阳市接待的游客群体中,国际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只占旅游接待总人数的1%左右,而国内的游客则大多来源于附近的几大省市区域,比如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其原因在于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靠宣传。例如,《神奇的九寨》是为九寨沟旅游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容中尔甲为家乡九寨沟创作的一首歌曲,《神奇的九寨》的广泛传播,让九寨沟一时间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向往之地,这就能达到一个非常好的宣传效果。这些年,安阳已经扩大了旅游宣传的范围和力度,比如,在安阳举行了殷商文化旅游节,就是为了对宣传殷商文化进行一个良好的宣传;安阳在北京等大城市举办了红旗渠精神展就是为了弘扬红旗渠精神等等。以上所说这些良好的宣传活动完全能够有效地提升安阳文化旅游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但是安阳市与西安、开封等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相比,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由此可见,安阳的文化旅游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

2、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作为全国闻名的古都之一,安阳市毫无疑问地以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特点而达到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安阳发展旅游就有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安阳市的旅游发展并没有利用好这些优势,其文化资源的开发广度和深度都还有待提高。安阳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很多,但是对其的开发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把旅游资源等同于旅游产品,不对其加大开发和改造。比如,有些旅游资源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开发这些资源,还需要对周边的交通以及其他旅游设施进行配套建设,但是安阳市旅游开发在这些方面还明显存在

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安阳市文化旅游的发展。 3、基础设施滞后。安阳的旅游发展起步晚,基础设施滞后。旅游发展,必须要具备相关的基础设施,有了好的基础设施后,才能为游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才能让旅客赞不绝口,流连忘返。安阳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加大了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了建设步伐,但是,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安阳市发展旅游的一大障碍。比如,在对外交通方面,只有铁路和公路,没有航空和水运;在景区内部,有些景区的交通也不太方便,例如,安阳小南海景区,该景区有着距今20000多年的原始人洞穴,还有万佛沟,可与龙门石窟相比拟,以及小南海古庙等等,但是景区内的道路却十分曲折坎坷,而且遍地灰尘,游客走在路上,十分扫兴。

4、缺乏合理的旅游整体规划,资源整合不够。主推产品的开发管理和推广实施,是需要得到极大重视的。比如,世界着名自然遗产张家界景区,其中包括了武陵源风景区,武陵源风景区又包括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杨家界、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天子山自然保护区,但是对于张家界来说,其拳头产品就是武陵源风景区,游客只要进入了张家界,也会有兴趣前往天门山等其他景区,这就是拳头产品的效应。安阳市现在就缺乏这种拳头产品,没有一个品牌效应,无法吸引游客的眼球,这也是制约安阳文化旅游发展的一大弊病。

5、对旅游市场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不够。安阳市的文化旅游产品没有顺应时代的变化,没有及时了解到客户的需求。举一个非常典型的路子,红旗渠在很多年前一直是河南省的十佳旅游地,可是在最近几年,红旗渠早已不复当年兴旺,无法挤进前十强,反而被一些近几年开发的旅游景点后来居上。其实关于红旗渠的影视资料,屡见不鲜,电视剧《红旗渠的故事》就是一部讲述红旗渠的影视作品,在影视剧热播时,安阳应抓住这些机会,大力推广红旗渠旅游,宣传红旗渠,打入群众市场。

四、安阳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1)突出“殷商文化游”,打造拳头产品

安阳的旅游必须要建立一个品牌,实施名牌战略。怎样才能打造出一个品牌,对于安阳人民来说,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探究。作为安阳市来说,可以将“殷商文化”作为主打品牌推向市场,进一步丰富殷商文化旅游内容。安阳的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我们发展本地旅游,一定要充分结合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既要学习其他旅游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也要注重“推陈出新”,打造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线路。比如,可以打造出以殷墟、周易、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为拳头的四大精品旅游景点,以此来带动其他旅游景点。

篇9

旅游学概论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作为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旅游学概论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通过对人类旅游活动以及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介体—旅游业)的研究,全面系统地介绍旅游活动的发展历史和规律。同时,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通过掌握旅游基础知识、熟悉旅游业发展现状,具备用旅游专业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养成旅游职业综合素质三个学习层次,从而达到专业基础知识的获得、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素养的初步提高,为培养旅游企业一线服务和基层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保障。如何构建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学重点是如何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为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长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探索实践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完成为载体开发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全方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将是目前及未来高职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由于课程特点,旅游学概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还是侧重于理论的学术研究,在课程改革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如课程理论内容冗余,缺乏设计与整合,理论内容枯燥;教学方式主要依赖理论讲授,跟学生的互动很少,以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职业能力缺乏训练载体,实践教学效果很不好。学校的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上,从高职教育要切实培养旅游人才角度看,旅游学概论的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尤其是课程理念的改革和课程内容设计的改革。课程教学应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来展开,要在对旅游行业职业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典型的课程实践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中之重。按照“以职业能力本位,以实践行动为导向,以工作项目为先导”的原则,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旅游学概论课程积极探索并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将课程的理论内容首先进行整合,并针对性地设计具体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完成这些实践任务,在此过程中,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力求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课程以工作项目为中心展开教学,打破固有的课程理论框架,结合旅游行业需求、职业岗位能力、注重培养技能和培养学习兴趣四个方面,本课程具体设计了“1个原点、3个模块、5大项目”的“135”学习体系。1个原点就是旅游活动的分析;3个模块分别是旅游活动基础知识、现代旅游三要素、旅游相关问题;5大项目包括走进旅游世界、成为一名旅游者、介绍家乡旅游资源、为父母安排一次旅游活动、我的旅游我做主。教学模块与项目的设计充分将实践任务与理论内容完美融合起来。课程突破传统教学中注重概念轻视实践的误区,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积极参与过程,对课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程培养目标的设置是学校办学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旅游学概论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具备三个基础的高素质的导游人员、计调、景区景点讲解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课程注重旅游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旅游学的基本规律,了解旅游学科体系的结构;(2)掌握旅游活动的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介—旅游业)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3)系统了解中外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4)理解旅游业的构成及旅游业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2)能够进行简单行业调研并总结归纳;(3)能用所学的专业术语表达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及见解;(4)能够为今后从事旅游工作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5)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素质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学习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3)初步奠定诚信敬业、有激情、会创新的专业素养。

三、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

1.课程内容的整合

结合课程设计思路,联系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上将学习项目进一步进行任务分解,从而确定理论学习内容结构,每一个学习项目都设计有对应的实训活动,且合理安排了32个理论学时和16个实践学时。具体来说,本课程将内容整合为五大项目,分别为:走进旅游世界、如何成为一名旅游者、介绍家乡旅游资源、为父母安排一次旅游活动、我的旅游我做主。每一个项目又进行了学习任务分解,项目1“走进旅游世界”分解为两个任务,即追溯旅游发展历程、旅游活动分析;项目2“如何成为一名旅游者”分解为两个任务,即旅游者的界定、旅游者类型分析;项目3“介绍家乡旅游资源”分解为3个任务,即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保护;项目4“为父母安排一次旅游活动”分解为5个学习任务,即旅游业认知、旅行社分析、认识旅游交通、走进旅游饭店、认识旅游商品;项目5“我的旅游我做主”分解为4个任务,即旅游市场分析、认识旅游组织、把握旅游影响、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通过家庭背景、文化基础、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等几方面的学情分析,确定了教学形式上首先要多方式多途径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第二就是要让内容直观生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后要活跃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表现机会。所以,课程教学上选择了五种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分别是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调查研究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一些重点内容还需要详细阐述,对各类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讲解,教学中既强调对教学内容的传递,又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案例分析法:通过大量典型旅游行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法:通过问题、影像等多种途径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相关情境中,通过提供直观、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调查研究法:利用课后调研作业设计,加强学生调研分析能力和对旅游行业企业的了解;课堂讨论法:将学生分组,教师向各小组布置讨论任务,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共同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3.教学模式实施

本课程实施问题引领主题式6步教学法,以问题为引领,分为展示评价,分析问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互动讲授,探究问题→拓展训练,解决问题→交流总结,反思问题→布置任务,关注问题等6个教学环节,每一问题环节对应相应的教学活动和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以项目3“介绍家乡旅游资源”中的旅游资源分类任务为例,在明确了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前提下,按照问题引领主题式6步教学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如下:首先,展示评价,分析问题环节,教师组织小组对提前选择好的热点问题进行汇报展示,教师点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中,教师播放南京旅游资源介绍视频,导入讨论情境,提出关于旅游资源分类的引导性问题;互动讲授,探究问题环节中,教师组织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代表发言,教师将各组观点进行记录,进行比较和总结讲评,并讲授旅游资源主要分类及其分类标准;拓展训练,解决问题环节中,教师设置课堂小思考和小测验,考查知识点掌握情况;交流总结,反思问题环节中,教师组织两位同学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收获,并进行知识总结;布置任务,关注问题环节中,教师布置课后任务即对家乡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按照国标法简单分类,并撰写简易调查报告,用ppt汇报展示。该教学模式力求突破传统理论课授课模式,融“教学做评”为一体;注重以生为主,师生互动,进行课堂上的合作探究教学;同时开拓第二延伸课堂,注重能力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良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评价体系设计

打破以考试成绩为学习质量的传统评价标准,重视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实施过程考核重视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试卷内容开放化的三维考核方式。

1.过程考核重视化。

课程的考核不再是将期末的闭卷理论考试作为重点,而是更注重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表现。其中,过程性评价比重占50%,考核内容包括实训任务40%、出勤情况5%、自评综合表现5%等几个方面。

2.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考核评价主体上,适当削弱主讲教师的考核分量,将学生个体、学生小组、旅游企业等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来,共同构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中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社会)评价分别占30%、50%、20%。

3.试卷内容开放化。

在闭卷考试中,试题将考核要点放在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应用能力等开放试题上,不禁锢学生思维,同时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多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实施教育观念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才能适应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适应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仍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下一步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精心设计与行业、企业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与任务,提高教学参与性与实践性。同时,针对目前教材普遍理论化、缺乏实践性的问题,尝试编写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特色的课改新体系教材。

作者:李海霞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邓梅.高职“旅游概论”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23):134-135.

[2]朱中原,朱景平.高职院校“概论”课项目化教学改革探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273-275.

篇10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此时,地理教材的正文和图表就相当于一些信息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正文内容和图表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掌握问卷、上网、查阅书刊杂志等常用的信息收集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同时让学生学会识别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课文资料,最后进行综合整理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再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所研究的专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等。

二、充分利用乡土地理开展研究性学习

乡土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乡土研究主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性和时代性。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条件下培养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立足乡土,精心选题。

家乡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城乡规划、民风民俗等都有地域特色,可立足乡土,就地取材,提出课题,但要注意选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应精心挑选。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自主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例如,在以家乡的4A级景区“云龙湖景区”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中,有学生选题为“关于云龙湖景区的研究”,题目太大,不易探究,如果改为“关于云龙湖景区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就目标明确,便于实施。

(二)走进乡土,合作探究。

课题确定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学生走进乡土、探究乡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及时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合理的评价,督导学生开展自评和小组互评,彼此分享、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遇到的难题。

(三)展示成果,回馈乡土。

当研究渐趋成熟,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将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展示成果。鼓励学生将成果多样化,既可以是小论文、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又可以是相关主题图片展、诗画展、辩论会等形式。同时,在新形势下,也应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利用网络优势,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和探究活动。

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积极开展地理课题研究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培养了创新、实践能力,而且提高了人文素养,更通过对家乡自然景观、人文风情、社会发展的探究,对家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大增强了乡土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三、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

篇11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理想。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促进教师在创新教学中的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强力手段。《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口语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要素中,说是最基本的,说的功夫差不多了,听、读、写也就容易办到了,可见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怎样才能突出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1.全面掌握《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确立正确的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语言、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既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的发表意见"。

从以上要求中,我们可以明确知道《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要求的精髓就是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与人交流的习惯,提高学生实际交流的能力。因此,口语交际的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作为教师,要改变过去那些习惯性的理念,落实训练重点。不是要抓上好口语交际课,而是要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素养来抓,并在课堂内外适时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2.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口语交际环境

口语交际是新课改设置的一种新型课,经过几年的探索尝试,我觉得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的道理,帮助学生克服那种怕自己说错或说得不好而被同学耻笑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去掉思想包袱,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不卑不亢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落落大方地参与讨论,参与交际。其次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个性、语言特点、说话方式等,让学生感受到口语交际是轻松的、愉快的。同时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并把自己当作一名听众、朋友与学生谈天说地,进行自由地、开放地情感交流、语言交流,让学生处于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之中,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再次是要让每一个学生明白,在口语交际中,同学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是在所难免的,同学之间不要讥笑、讽刺、挖苦,应互相勉励,以维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自信和积极参与交流的勇气。最后教师要适时对学生交际的内容、交际的情况进行引导评价,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与交际,能在交际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3.巧妙地运用贴近生活的话题和阅读教材的内容

3.1 充分运用口语交际的内容进行训练,认真上好每堂课,一般来说,教材所设计的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都具有很好的典范性。因此在教学时,务必做好课前准备,加以必要的适时的引导。比如,八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训练中《交流格言》一课,就是一个十分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我在教学准备时,提前安排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格言,并写明自己对格言的理解和格言的出处;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都想争着交流;其次是分小组进行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同时提出交流和倾听的要求。说话要求:(1)态度自然、表情大方,说话有理、有节、有趣。(2)语句通顺,表达清楚,(3)中心明确,有条有理,不偏离话题(重点是喜爱的理由及对自己的影响)。听话要求:(1)耐心专注地倾听,尊重说话的人。(2)能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观点和意图。(3)有问可以提问。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重在鼓励。

3.2 巧妙选择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和课外阅读中的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后再口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如在进行散文、诗歌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己读后,再谈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和体会;再如我在教学《干将莫邪》这个民间故事后,设计了一个 课外作业,让学生充当"小记者"到民间去采访老百姓关于《干将莫邪》的传说,回校后在全班交流,并评出优秀作品进行表彰。以之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3 联系生活实践,寻找口语交际的材料。口语交际本来就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地壤。为了让它走进生活,我们应该把它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做到社会实践与口语交际教学的相互整合。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中的"旅游资源调查"时,就提前让学生分组到故居,龙门报国寺等旅游景点实地考察当地的旅游资源,并由各组讨论,由组长总结,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尽量脱稿陈述自己的调查报告。最后各小组互相交流,评出表达最清晰,意见最可行的报告。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现实生活,课堂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互为充实的模式。

篇12

一、设疑问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和记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思考。”读书有疑,方始是学。这是古今中外学者的共识。历史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质疑,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质疑呢?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疑点,运用设疑技巧,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疑点,激发其思维兴趣,培养其质疑的习惯。如“商鞅变法”一课,就可以导入设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假如没有商鞅变法,秦国后来能统一六国吗?),课本结束时设疑(联系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其特点是什么。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其次,教师明确告诉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学习历史现象时要搞清楚“是什么”,探究“为什么”,懂得“说明了什么”。如,学习《中国的产生》一节时需要弄清楚:(1)什么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2)它与中的企业又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为何分布在沿海地区而不是内地?(3)的来源为何是官僚、地主、商人而不是农民?(4)为什么说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学习后必须反思:“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资本主义为什么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不能肩负起民主革命的历史使命?”……通过自学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后,要求学生掌握“质疑—思考—释疑”的规律,只有沿着一个个疑问思考下去,才能弄清疑点的内涵与实质,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的质疑是教师始料不及的,甚至与教材的观点相反,教师切忌横加责难,在肯定、鼓励的同时,引导学生立足客观史实,正确对待历史,加强理性点拨,形成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教学过程的发现和教学的结果。因此,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在课堂中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如,在学习“经济体制——的实行”时,一上课,我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分别是什么?的弊端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纠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回答。后请学生分组讨论:(1)[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反映了什么信息?小岗生产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2)为什么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一番后,纷纷举手发言。经过各组互相提问并修改后得出正确结论。最后我再提问:“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几个小组成员之间迅速交换意见,学生很快从改革经营体制、管理体制、购销体制和调整产业结构去归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从对农民方面、农业方面、工业化现代化方面去分析其影响。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了知识的关键处,不仅牢牢地掌握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而且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探究学习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二、重视课本中的史料教学,提高学生的史科分析、运用能力

历史教育从分析史料入手,尤其是从教材中涉及的史料入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还可以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利用新教材增加的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如,在分析“——日军的滔天罪行”时,通过课本触目惊心的史实引导学生思考:(1)战争是残酷的,犯下种种反人类罪行的日本侵略者,也曾是上有父母下有妻儿的人,是什么使他们从人变成了灭绝人性的恶魔?(2)日本右翼否认日军在侵华期间制造的惨绝人寰的“”,认为只是在战争期间的某种屠杀,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3)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当代青年,应该怎样对待这段惨痛的历史?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当今的中日关系?我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必须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由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学会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加强纵横联系,培养学生把握历史基本规律的能力

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和承前启后的,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事件都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充分而恰当地运用纵横联系比较的方法,把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人物事件放在一起加以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加深对事件的理解,在比较中记忆知识。通过比较,从现象到本质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纵横联系法是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如,这里有两种方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时期“八一三”时,可联系“九一八”、“一·二八”、、“七七”,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五次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如,在讲述“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时可提出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各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如何的调整与创新?你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学生对所学的苏、美、中等国经济体制的变革进行重新整理,得出基本的结论是:苏联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没有根据国情变化进行调整,改革不成功。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实行国有化和计划经济。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的学习、思考角度的创设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新的看点,原来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彼此借鉴,都在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这样,通过纵横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学会分析和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方法。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如今的中学生知识面宽,他们往往不满足于课本上的东西,渴望教师能把他们带入广阔的知识领域。研究性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实践性强,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学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场所,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我因地制宜,选择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的话题,组织学生开展“大埔乡土历史资源调查研究活动”,让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总结反思的整个过程,这对训练学生的创新才能和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全面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主的发展。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就“文物保护”“环境治理”和“旅游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各抒己见,积极撰写调查报告,并在我的指导下,由学生撰写的《大埔旅游资源开况调查报告》获得大埔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教师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和评判者,更是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和合作伙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机遇,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篇13

一、指导查阅资料方法,奠定实践活动开展基础

确定实践主题后,学生一般都需要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与实践主题相关的资料,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好资料准备工作。由于小学生学习处于起步阶段,学习经验不足,因而很难找到比较全面的获取资料的方法。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的多样化方法,以奠定实践活动开展基础。首先,让学生了解获取资料和内容的方法。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校外的书刊杂志等获取实践活动资料。学生还可以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获得资料。在利用互联网资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狗搜索引擎等,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然后打开与之相关的网页,查看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资料。以小学综合实践“饮食与健康”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获取资料。首先,从主题发散出子课题,如“饮食的种类与营养”“饮食与肥胖”“饮食与营养不良”等。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查询与之相关的资料;学生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百度输入关键词“饮食的种类有哪些”“饮食种类”“饮食的种类与营养关系”等,获取有效资料与信息(主要渗透关键词输入快速获取资料信息)。其次,对搜集而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在这里,教师主要渗透资料的筛选,可以与学生互动交流讨论。如:怎样进行筛选呢?保留什么?删除什么?(删除重复的、复杂的、错误的信息,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有代表性的,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个环节结束后,学生再进行资料加工,保留与课题相关的资料。

二、指导有效观察方法,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提问

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对事物获得直观感知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小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往往也只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小学生特点,指导行之有效的观察方法,并教会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提问,以保证观察的有效性。首先,观察要有一定的目的,即你为什么要观察?是为了获取什么知识?等。观察还要注重顺序和重点,不能随意观察,更不能傻傻地观察,不融入任何思想活动。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制作盆景”为例。教师先出示一盆精致、美丽的盆景,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活动,再动手一起制作盆景。在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盆景制作的材料。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盆景,再引导学生用手触摸感知盆景制作的材料。在这里,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出所用的材料,更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动学生思考,如:盆景所用的材料是泡沫塑料。但是,你知道为什么要用泡沫塑料制作盆景吗?还有什么更好的材料制作盆景?紧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盆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是怎么制作的?学会观察中提问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提问,促进自我提升。

三、指导调查问卷方法,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问卷调查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从调查中汲取综合实践活动所需要的数据资料,从而为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论证数据和观点。对于调查类的实践活动,学生兴趣非常高,但是对于如何展开问卷调查小学生却感觉陌生而又有难度。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调查问卷方法,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例如: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家乡的旅游资源调查”为例,教师综合指导问卷调查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也要注重方法指导,如:要学会倾听,对于别人发表过的观点,不能简单重复,而应做适当补充等。经过有效指导,学生开始制作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题,为高效展开调查做好准备工作。

四、指导模拟情境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方法

指导方法后,教师还要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运用方法,才能促进学生提高。因此,教师可以以任务为驱动,指导学生模拟情境,展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师渗透的方法。例如: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偶像”为例。本次实践课学生要在课前展开调查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为这次的调查活动做好准备,并展开模拟调查活动,体验真实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方法,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即兴展开调查模拟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调查语气、提问要明确等,以保证调查活动的顺利进行。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模拟情境,运用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运用方法时出现的问题,以及时纠正,强化方法运用。

五、指导学生交流反馈,帮助学生巩固实践方法

交流反馈阶段是升华学生掌握方法的阶段。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方法固然简单,但是利用教师指导的方法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却比较困难,在利用各种方法时,学生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圆满完成。因此,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交流反馈,帮助学生巩固实践方法,解决综合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提高。

总之,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方法指导。教师要综合考虑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指导有效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促进学生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