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深圳小学学位申请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儿童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感恩意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儿童青少年开展感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1翻鉴于儿童感恩实证研究的缺乏性,以及感恩对于促进个体积极发展的重要价值,本研究拟以小学生为被试,考察小学生感恩倾向的现状及其与学业成就、网络成瘾、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增进小学生学业成就,预防和控制网络成瘾、焦虑抑郁,进而提升其幸福感,促进其积极发展提供实证陛依据和支持。
田
2011年9月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取样法,选取深圳市4—6年级学生共410人。其中,男生231人,女生179人;4 6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120名、149名和141名,平均年龄分别为10.35岁、11.10岁和12.34岁。
2.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工具包括青少年感恩量表、学业成就问卷、网络成瘾量表和焦虑抑郁量表。
(1)青少年感恩量表
该量表由喻承甫等人问编制,包括“感恩父母(亲人)”、“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祖国(社会)”和“感恩自然”共5个维度,每个维度均有5个项目,如“父母为了我的成长劳心劳力,他们抚育我不容易”、“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对我们青少年的关爱非常必要”等;要求青少年在每个项目上根据最近半年以来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采用七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完全符合”;计算每个维度以及总量表的均分,分数越高表示青少年的感恩水平越高。
本研究中,鉴于青少年感恩的具体化特征和我国感恩思想鲜明的内容对象陛特点,同 从感恩的具体内容出发是探索该量表维度的基本理论思路;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基础上编制预测问卷,再通过对720名青少年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1579名青少年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该量表由上述5个维度构成,基本反映了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感恩的状况。各主要拟合指标为:x =1543.94,df=265,p<0.05,~2/df=5.83,srmr=0.041,cfi=0.98,gfi=0.92,agfi=o.90,nnfi/tli=o.98,rmsea=0.058,rmsea90%的置信区间为0.056 0.061。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系数为0.92。
(2)学业成就问卷
本研究在参考同类研究的基础上,『91fl明结合深圳市小学教学实际自编了学业成就问卷,要求学生对自己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的学业表现进行评价;1表示“60分以下”,2表示“6o一80分”,3表示“80~9o分”,4表示“90分以上”;计分时统计三个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青少年的学业成就越好。
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o/.系数为0.81。
(3)网络成瘾量表
本研究采用young等人编制的病理性网络使用问卷。『il该量表共10个项目,如“你是否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采用5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倾向越强。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仅系数为0.83。
(4)焦虑抑郁量表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中的焦虑抑郁分量表。 该量表共16个项目,要求学生报告自己现在或近六个月的情绪体验状况,如“我感到寂寞”、“我神经过敏,容易激动或紧张”;采用3级评分,1表示“从不”,2表示“有时”,3表示“经常”;计算所有项目的均分,分数越高表示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越多。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or.系数为0.81。
3.施测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次施测由心理教师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测试前先征得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学生的同意;学生自愿选择填答问卷,作答完毕后现场收回问卷并致谢。问卷完成时间约20分钟。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
三、研究结果 1.小学生感恩倾向的现状(1)小学生感恩倾向的总体状况表l表明,小学生感恩总分均分为6.27,位于七点量表的较高分数段,这表明青少年的感恩倾向较为强烈。取样小学生在感恩量表各维度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感恩父母(亲人)”、“感恩祖国(社会)”、“感恩老师”、“感恩朋友”和“感恩自然”。
表1 小学生感恩倾向的总体状况
(2)小学生感恩倾向的性别差异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了深圳市小学生感恩倾向的性别差异。表2表明,男女学生在感恩问卷全量表及其各维度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但总体而言,女生的感恩倾向强于男生。
表2 小学生感恩倾向的性别差异
(3)小学生感恩倾向的年级差异表3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的小学生感恩倾向的年级差异。结果表明,小学生在感恩问卷“感恩老师”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3.33,p<0.01)。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感恩倾向显著高于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年级差异不显著。取样小学生在感恩问卷其他维度及全量表上的表现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总体而言,低年级学生的感恩倾向高于高年级。
表3 小学生感恩倾向的年级差异
注:}表示p
2.小学生感恩倾向与学业成就、网络成瘾、焦虑抑郁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考察了小学生感恩倾向与学业成
就、网络成瘾、焦虑抑郁的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小学生在感恩问卷各维度的得分与其学业成就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其网络成瘾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小学生在感恩问卷中“感恩父母(亲人)”、“感恩老师”、“感恩朋友”和“感恩祖国(社会)”维度的得分与其焦虑抑郁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但他们在“感恩自然”维度的得分与其焦虑抑郁得分相关不显著。
四、讨论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古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高度重视感恩的民族文化。感恩是每个中国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感恩品质的良好发展有助于个体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健全人格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等。
1.小学生感恩倾向的现状
本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小学生的感恩意识较为强烈,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长期以来的学校感恩教育息息相关。青少年自懂事起即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耳濡目染地接受着感恩思想的熏陶,时间的累积使感恩意识逐渐成为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此外,青少年感恩的对象主要体现在父母(亲人)、教师、朋友、祖国(社会)和自然上,这与我国感恩思想鲜明的内容对象性特征有关。[13】【l 41『l 懦家文化推崇“仁、忠、孝、节、义”,仁为报自然和社会之恩,忠为报君国之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 同样,中国民间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天地君亲师”也反映了中国人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 本次研究发现,深圳市小学生的感恩倾向由高到低依次为感恩父母(亲人)、感恩祖国(社会)、感恩老师、感恩朋友和感恩自然。儒家文化首先是一部“孝”文化,因而感恩父母(亲人)在青少年感恩内涵中最为突出。 9】父母赐予我们生命,辛勤劳动抚育子女成长,感恩父母天经地义;而亲人在el常生活中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关爱。感恩祖国是指感祖国培育之恩;中华民族是集体主义民族,不同于西方的个人主义,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蕴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感恩社会是指饮水思源,感社会关爱之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爱,免费义务教育、希望工程等即是其具体体现。感恩老师是指感老师谆谆教诲之恩。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理念;古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古训,今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时代标语。个体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他人的关怀和照顾,因而青少年需要珍惜友情,不忘感念朋友关怀与协助之恩。此外,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母亲,理应受到尊重与保护;在当前环境破坏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保护大自然受到了全人类前所未有的关注,这进一步加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感恩意识。
本研究发现,男生在感恩问卷全量表及其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但总体而言,女生的感恩水平高于男生。这与以往中学生群体的感恩研究结果一致,[2o1(2 呵能出于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1)感恩是一种移情能力,反映的是人们对利他主义的认可和欣赏,而女性的移情能力普遍高于男性;(2)一般而表4 小学生感恩倾向与其学业成就、网络成瘾和焦虑抑郁的相关田2011年9月言,女性以人际关系为价值导向,男性以竞争和物质主义为价值导向,由于感恩与受恩惠、依赖、从属等相关联,因而大部分男性认为表达感恩会损害其社会地位,女性则往往认为表达感恩等积极情绪可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其关联性和自主性。此外,女生相较男生而言较为温和、善解人意,这可能对她们感恩情绪的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也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感恩倾向要高于五六年级学生,且在其“感恩老师”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以往开展的成人和青少年研究有了不太一致的发现。 ]五六年级学生中的部分人开始步人青春期,在此阶段,尽管个体的移情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其自主独立意识逐渐觉醒、逆反心理逐渐凸显。因此,出现四年级学生的感恩水平高于五六年级学生的结论,可能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逆反心理相对较弱,就算教师批评他们,也大多会心平气和地接受;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往往会有较为强烈的反抗情绪,个别极端者甚至会当面顶撞教师。这也提示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感恩教育。
2.小学生感恩倾向与学业成就、网络成瘾、焦虑抑郁的关系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的感恩特质与其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与网络成瘾和焦虑抑郁情绪则呈显著负相关,即小学生的感恩倾向越强,其学业成就越好,网络成瘾和焦虑抑郁情绪则越少。这与中学生样本的研究结论一致。 闭口司本研究认为,小学生的感恩特质有助于其学业成就的提升,有利于网络成瘾、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减少。中国文化背景下,孩子从小即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教育;感恩回馈行为是感恩的核心内涵,感恩水平高的孩子往往将对父母、老师、祖国、社会等的感激之情实践于更加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上,同时减少网络成瘾等严重妨碍感恩回馈的风险行为。
此外,感恩特质高的个体具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且父母、同伴和教师的支持水平较高,高水平的社会支持既有利于他们应对风险情境,提高适应水平,同时也是其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笔者认为,感恩的成就动机理论、拓展建构理论、应对理论、道德情感理论以及积极情感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感恩与学业成就、网络成瘾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 惑恩的成就动机理论指出,感恩可激发个体的目标追求和成就动机,有利于青少年更多地参与学校活动,学校活动的积极参与促进了他们学业成就的提高,降低了他们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拓展建构理论认为,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对个体的认知具有启动和拓展效应,能够扩大个体的注意范围,增强认知灵活性,以及更新和拓展个体的认知地图;同时,感恩也可建构个体身体资源、人际支持资源等个体资源。应对理论认为,感恩倾向强的个体更多积极应对评价,采用更多的积极应对策略;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应对能力和丰富的个体资源可有效地促进个体适应,减少网络成瘾等失败后逃避现实的行为以及焦虑抑郁情绪。道德情感理论指出,感恩是一种道德情感,可强有力地激发个体的道德动机和行为,因而感恩的个体具有较多的亲社会行为,相伴随地,其焦虑抑郁情绪较少。~lj,b,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更受同伴的接纳和欢迎,高同伴接纳或受欢迎的社交地位又与高学业成就相关联,高同伴拒绝与学习困难相关联。 积极情绪理论则指出,感恩本身是一种积极情绪,且同时可增进大量积极情绪,减少焦虑抑郁等众多消极情绪。
研究也表明,小学生的感恩自然倾向与其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相对于农村学生,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较少,对自然给予人类的恩惠体验不深,从而导致其感恩自然情感较为缺乏。这也提示我们,要特别关注城市儿童的感恩自然教育,从小建立其对自然的亲切感,促进其感激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意识。
篇2
哈佛为留学生提供签证费补贴
最近,哈佛大学决定给每位留学生补贴100美元的签证费用。自从“9・11”事件以来,美国政府收紧留学签证政策,加上美国大学学费快速上涨,导致赴美留学人数锐减。据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的报告,2004年秋季学期,美国高校留学生的招收人数比前年同期下降6%。对此,哈佛大学校长Lawrence Summers指出,留学生是美国大学生源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从世界各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对哈佛大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他呼吁政府简化签证程序,重聚美国在全球教育市场上的人气。
2007年来华留学生将达12万
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刘宝利介绍,该司日前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的发展历史,综合我国社会容纳程度、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等因素制订了一个工作目标。目标规定:争取到2007年,全年在华留学生人数达到12万,年均增幅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达到8%,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争取达到9000人次。
香港理工大学首开亚洲内衣学课程
香港理工大学将从今年9月开始的新学年起,开办全港乃至亚洲首个内衣学(荣誉)文学士学位课程,通过教授内衣设计、内衣业运作及生产技术等学科,为有志加入内衣业的人士,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培训。
负责开办这项课程的纺织及制衣学副教授余咏文介绍说,随着纺织技术的迅速发展,内衣界在过去20年一直处于人才缺乏的状态。内衣学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适应业界的需求。
留英申请材料递交点增加9处
日前,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官员透露,中国申请英国留学的资料递交点将由现在的3个增加到12个。这12个申请资料递交点所在地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沈阳、济南、成都、杭州、南京、深圳和福州。
国家公派留学选拔考试时间确定
国家留学基金委日前消息,2005年国家公派留学人员选拔考试时间已确定。
第一次考试定于2005年6月25日,报名定于2005年4月18日至22日,开考英语、法语和德语,英语口试从笔试当日下午开始,法语和德语的口试从笔试的次日开始。第二次考试定于2005年12月17日,报名定于2005年10月10日至14日,开考英语、日语、和俄语,口试从笔试当日下午开始。
报名事宜可登录查询。
清华耶鲁联手培养中国高级环境人才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和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研究学院共将共同举办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市长高级研究班项目,为中国培养高级环境人才。中国市长协会为该项目的合作伙伴。
研究班计划每年组织30位市长在清华大学和耶鲁大学进行为期三周的研讨和集中培训,邀请中美著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据悉,该项目以提高个人能力为主,更新知识为辅,旨在提高市长的城市管理水平和环境素质,强化可持续发展思维体系,为市长们在城市管理岗位上可能遇到的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各种挑战做好准备。
新西兰推出留学贷款计划
为了方便赴新西兰留学的中国学生办理学生签证申请,新西兰推出学生留学贷款计划,该计划于2005年1月10日开始生效。
新西兰移民局驻香港、上海和北京办公室接受中信实业银行的留学贷款作为学生经济能力证明。此贷款项目不适用于其他签证类型和新西兰移民局其他办公室。如果申请人使用留学贷款作为留学资金证明,那么在申请签证时无须提供其他银行证明材料。获得留学贷款并不意味着签证申请可以自动获得批准。
澳拨巨款重视国际教育
据来自澳领馆的最新消息,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培训部官方信息,政府将拨款4300万澳元用于澳大利亚大学的建设。这些拨款来自2007年高等教育发展基金,将用于支持发展地域性和边远地区的校园建设,以及完善当地的电子基础设施。在2003年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财政预算中,有1.13亿澳元专门用于未来四年国际教育的促进和推广活动。其中新增加了790万澳元,专用于未来四年的“奋斗”项目,不仅用于海外优秀学生在澳洲的学习,也包括澳大利亚语言教师的短期学术奖金。
牛津翻番招收海外留学生
牛津大学计划进一步减少招收本地学生,而翻番招收海外留学生,以增加收入。据牛津校方介绍,从2006年开始,在牛津念书的英国学生每年的学费将上调到3千英镑(约6千美元),但外国学生的学费最高则将可能达到每年2万镑(约4万美元)。
据介绍,目前培养一个大学生,学校平均每年需要开支1万8千6百镑。校方称,本国学生的学费目前约为每年2千英镑;政府依照学生人头拨给学校约每人只有不到9千镑;致使学校每招收一个本国学生,就意味着至少8千英镑的亏空。增收外国学生将有助于牛津能够付出和美国大学相同的薪金,招聘一些卓越的教学人员。
纽约大学将在北京开办房地产课程
纽约大学即将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一项新的教学项目,协助培训中国日渐壮大的房地产专业队伍。纽约大学的房地产研究所目前正在开发这项教学项目,就有关地产投资、贷款和房地产法等相关课题训练房地产及建筑业的高级主管。历时两个星期的密集教学结束时,参加者将会得到一张结业证书。第一个项目将在今年5月开学。有关的教学计划以及计算机演示将采用英语,配之以中文翻译。
纽约大学“公司学习服务部”主任戴维・伯德森表示,这个项目名为“全球地产融资及开发”,是个试点项目,纽约大学希望能够把它扩展开来。如果进展顺利,他们将会进一步推广到其他领域,包括医院管理、饭店和餐馆管理以及体育运动管理等。
香港中文大学全球首创环球商业学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及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合办“环球商业学”本科生课程,中大2005年9月首次招生,学额15人,每人学费近20万港元。中大又设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申请。学生将于香港、美国及丹麦三地上课,体验不同的文化和商业课题。该课程特色是三地学生可以同在三大洲上课。
英国公布教育新战略
英国教育与技能部新公布的《教育、技能和儿童服务国际战略》宣布,作为英国教育国际化战略的一项内容,在未来5年里,英格兰的每所学校都将和一所外国学校结成姐妹学校,以强化英国和国际教育系统、尤其是和欧盟国家教育的联系,最大化地实现教育对英国经济的贡献。目前英国已和30个国家开展了这种校际结伴活动。
德国学士学位在美国不被承认
一份对60所美国和加拿大高校的调查表明,德国的学士学位在那里绝大多数不被承认。调查表明,对于71%的被询问对象来说,在国外取得的学士学位必须是为期4年的学业,像德国为了国际化而引入的三年制学士学位(这在印度也很普遍)不被认可。唯一例外的是英国的学士,虽然该学位也是通过三年学习取得的。
法国23万大学生贷款买电脑
法国从2004年秋季开学时推行的大学生“一台电脑每天还贷1欧元”的贷款买电脑计划受到普遍欢迎。目前,法国全国已有3万名大学生以这种贷款方式购买了便携电脑,另有20万人已经预订。
法国教育部计划在2007年前建成以医学、工程、法律、经济和管理等专业为主题的数字化大学;计划于2007年在法国中小学普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课,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培训以保证师资力量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
来京优秀留学生将获奖学金
北京市今年开始试行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对一部分表现优秀的来京留学生将首次颁发政府奖学金。另外,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教委还将全面启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复核工作,依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核查本市合作办学机构,所有不合乎要求的机构都要撤销。
篇3
面对巨大的压力,陈莉没有退缩,她将压力变为动力,毅然开始了艰辛的求学生活。她充分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进行科学研究,几乎每天都是从早九点工作学习到晚九点,节假日也很少休息。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都奔波着她忙碌的身影。化学药品的气味熏得头昏脑胀她不在乎,手被药品腐蚀的层层脱皮她也不在乎。经常一天实验下来,走的脚跟疼痛,两腿肿胀,连回家的力气都没有了。在日本几年陈莉很少能与家人一起共进晚餐,经常是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
有付出必有收获,经过艰苦的努力,陈莉在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八篇于世界一流杂志,还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她的研究能力和成果得到了导师的首肯,得到了同行们的赞誉,终于按时于九九年九月博士毕业,拿到了向往已久的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她继续在导师的研究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在这一年里,在研究室重大项目中,她负责导电高分子凝胶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经过努力,这一有相当难度的新课题取得重大进展。
在即将结束博士后工作之时,陈莉的导师非常希望她留下来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日本另一所大学的一位教授看到她发表的文章,非常赏识她的才华,也向她发出邀请,希望陈莉能去进行工作。同时陈莉的导师也愿意介绍她到欧美等一些先进国家进行研究工作。诚然,这些经济发达国家丰裕的物质生活、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充沛的科研经费,对于一名科研人员来讲,的确是颇具诱惑力的。但陈莉的心已深深地扎根在中国。面对导师和教授们的诚恳挽留和邀请,她毅然选择了自己的祖国。但是回到中国哪里呢?凭条件,北京、香港、深圳的名校她都可以选择。可是她想到了当初选派她出国的__工业大学,想到校领导在她临行前的殷殷嘱托,想到每次回国时学校的亲切关怀。“我不能忘本”,她对自己说:“当初工业大学派我出去,就是希望学成以后回来建设它,自己怎么能拿留学做跳板呢?我要回国,回到给我这个机会的工业大学。”当陈莉做出这个决定以后,多日来浮躁的心终于踏实了。
朋友和家人听说她的决定以后,纷纷表示不能理解:“凭你的条件,你想去哪里导师都能为你联系,为什么一定要回国呢?”,“即使回国也应去深圳、上海或北京,至少要去有名气的大学,为什么回到这个没有名气的学校呢?”,面对这些疑问,陈莉总是淡淡一笑,不置可否。其实,她平静的外表下,早已经是归心似箭,跃跃欲试了。唯一让她感觉不安的是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她随着妈妈已经在日本生活学习了近五年,已经习惯了日本的生活,她希望能够继续在日本生活学习,继续与她要好的朋友和老师在一起。当陈莉将回国的决定告诉孩子时,孩子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但知道这一决定已不能更改,孩子含着眼泪:“妈妈,我听你的话回国,但你过两年再带我来日本见见我的小朋友好吗?”面对孩子热切的乞求,她含着眼泪使劲点了点头。博士后研究结束后,陈莉回到派遣她出国留学的学校__工业大学。
二、发挥专业所长,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贡献力量
20__年10月,她带着美好的憧憬和满腔的报国热情回到了这个她熟悉的校园。初到学校,校、院领导就给了她非常大的关怀和支持,除拨款一万元作为科研启动基金以外,又增拨了一万元用于购买计算机及辅助设备。并任命她为材化学院的院长助理。陈莉默默感受着来自校方的温暖,没有说什么,但是在心里暗暗的鼓足了干劲儿。
回来搞科研就得有项目。但是留学国外五年,她对国内的许多情况不很了解,要申请科研项目,既要了解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动向,又必须联系国内的实际需要,必须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那段时间,她专门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天天往南开天大跑,冬天顶风冒雪,夏日烈日当头,匆匆行走在路上的她却满足而踏实,从来没有后悔过。短短一年时间,她就申请到了__市、教育部等多项科研基金。更可喜的是,她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是那一年里学校唯一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是对陈莉不懈努力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她的学术水平的最好评价。
回国后陈莉先后承担了两门本科生课程,并为研究生新开选修课两门,指导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名,其中所指导的两名研究生获__工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
回国至今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凝胶微机器及其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糖化温敏凝胶及其与细胞相互作用研究”、教育部项目“电子、离子两导电型高分子凝胶制备运动器件”、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细胞活化温敏凝胶膜研究”、__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药物分离用智能凝胶膜研究”以及__市教委项目3项。目前正在承担的研究课题有国家863
计划项目“分离用温度敏感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温敏性聚偏氟乙烯及其成膜过程与分离性能研究”、__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纤维功能化设计及其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等。近年来,先后在《macromolecules》、《polymer》、《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 medcine》、《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国内外期刊80余篇,其中已有30余篇论文被sci等收录,论文被他引160余次。主编著作2部,参编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其中已授权8项。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__市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香港桑麻科技一等奖1项,陈维稷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
除了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外,她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由她主持的教改项目“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营造促进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获得__工业大学20__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主持校级重大教改课题1项。陈莉现任中国仪表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__市重点实验室"改性与功能纤维" 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会员,英文杂志“polymer”、“mo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等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中国纺织出版社第七届编审委员会委员。由于她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显著成绩,陈莉于20__年底被破格评为教授,20__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__年被评为__市特聘教授, 20__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三、努力工作,为学校的腾飞做贡献
“我是国家公派的留学生,是党和国家给了我留学的机会,我理所当然的要报效国家,要多为我的母校出力,要比其他的老师做得更多,更好。”回国几年来,她始终怀着这样一颗感恩的心,为学校拼命的工作着。
她任材料化工学院院长助理,就抓住一切机会参加材料化工学院的各项教学、科研等活动;她带硕士研究生,就和学生一起泡在实验室里,手把手的教他们做实验、查资料、写论文、申请专利;她担任班主任,就深入到学生宿舍,同他们谈心聊天,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她给研究生讲课,就先认真分析研究生这个授课对象,举行研究生课题项目交流活动,把课上的有声有色……
陈莉回国后学校不仅在业务上给以支持与扶持,而且在思想、工作等各方面给以培养、栽培,给她压担子,使她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使陈莉从一名普通的教师逐渐成长、成熟,成为一名年轻的管理干部。回国以来,学校组织部先后选派陈莉参加了__市青年专家国情考察团、__市教卫工委青年干部培训班、__市留学回国人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讨班、__市第十四期处级女干部培训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二十三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20__年,她被任命为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院长。上任之初,她和学院领导班子一起,专门抽出时间,和学院的教授、系主任、教师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学院发展的建议。工作中在保持学院好的办学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大胆开辟新的工作思路,采用新的工作机制。几年来,为了学院的工作,陈莉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廉洁奉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经常为了工作加班加点,甚至到深夜。她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所长,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组织广大教师共同为学院的发展献策献力,从而使学院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作为__工业大学材料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为学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__年学院成功申报材料学博士点和材料物理与化学、环境工程两个硕士点,并获批准“膜科学与技术”和“复合材料成型与设计”两个自主设置博士点。材料学博士点我校在此之前曾申报过两次,均未成功。陈莉上任后正好赶上博士点申报工作,学校包括市教委对我校材料学这个点都寄予了很大希望,陈莉身负重担,认真分析上两次失败的原因,广泛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变压力为动力,认真准备每一项材料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经过精心准备,材料学博士点在全国第一轮通讯评审中获得95分的高分,并最后申报成功。20__年又一鼓作气成功申报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点,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化工学科硕士点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20__年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以本学院办学历史为依托,通过认真分析、深入挖掘,很好地总结出学院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优势与特色,从而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学院办学特色,重新对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验大纲等进行了修订与调整,并严抓教学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从而使各教学环节更加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顺利完成了自评各阶段工作,通过了学校、__市以及教育部专家组的检查,得到了专家组的认可与好评。
20__年底我们成功获批了“改性与功能纤维”__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经过一年的建设,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20__年底我校材料学科被遴选为__市“重中之重”学科。
目前,学科建设发展迅猛。材料学科被确定为__市“十五”投资重点建设学科、__市“重中之重”重点建设学科、__市“十一五” 重点建设学科;材料加工工程
被确定为__市“十一五”重点发展学科。学科现含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纺织复合材料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改性与功能纤维__市重点实验室等三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__市膜技术工程中心、__市纺织材料表面处理工程技术中心两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同时,学院其他几个学科专业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大批先进仪器设备,充实到各个学科专业,使各个学科专业的办学实力显著提高,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近几年先后引进大批博士及博士后教师,使学院教师中具有博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明显提高,达61%,各学科梯队向高学历、年轻化方向又迈进一步,使学院教师的学历层次居全校各学院之首。
科研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仅20__年学院新增科研项目40余项,总经费698万元,居全校之首,创历史新高。在学术刊物上全院教师共论著168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文章77篇,收录文章数居各学院之首。
利用与日本福井大学工学部签定的学术交流协议,先后选派五名教师赴日攻读博士学位或进修,十几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应邀来学院讲学,20__、20__年两次成功举办中日国际材料化工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院学生考研录取率连续八年位居全校之首,毕业生就业率也一直名列前茅。大二结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居全校工科学院之首,20__年达68%。
篇4
“如果不是因为考试我肯定不回去,在那边一点都不习惯。”略显羞涩的路翔告诉记者。
比路翔更苦恼的是他的父亲路振国。一年来,没有上海市户口成了这个44岁中年男人的心头之痛。原来,依照《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2012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只能在其户籍地报考。
“没上海市户口,就不能在上海参加高考,只好让孩子回老家了。从出生以来,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我们。”路振国说。
作为父亲,路振国很清楚:面对记者,儿子并没有说出来,就在这短短的一年间,他需要学习两套教材,体会两种不同的学习进度,感受两种不同的学习氛围……
被户口决定的高考
直到2011年的夏天,路翔都没有意识到他和自己的那些同学有什么区别,甚至还因为在私立高中上学有一点点优越感。
当时父亲路振国告诉他,为了高考,他需要回襄樊(2011年改名为襄阳市)上高三了。
“我和孩子的母亲从小伙子、小姑娘的时候就来上海打拼了。小翔就是在上海出生的。”如今在一家公司从事销售的路振国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上海这座寄托着他们夫妻青春和梦想的城市,路振国一直努力为儿子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到初中,路翔都和其他的上海孩子一样,在本地就读。“尽管当年是为了上初中,曾经给学校缴纳一万多元的借读费。”
初中毕业后,路振国又花了一大笔钱让路翔进入了上海一家私立高中。“只要是为了孩子,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路振国说,他们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让儿子离他们近一点。
当2011年高中二年级暑假到来的时候,路振国听从了孩子班主任的建议,“如果不能在上海市参加高考,那么最好还是提前回去适应一下。”
路振国知道老师是好意。实际上,多年来,他一直以儿子为骄傲。因为孩子非常要强,也特别争气,成绩也一直优秀,“这么多年来不容易,眼看就要熬到头了,没想到到头来还是无奈”。
“那一刻,我真的体会到了上海市户口的重要性。”路振国对记者回忆道。
没有办法,路翔不得不面对要回湖北参加高考的困境。而实际上,之前除了随父母偶尔回去过几趟,他几乎没有在故乡生活过。
“一年的日子终于熬出来了。”6月10日,在与记者交谈中,路翔如释重负。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现有流动人口2.6亿人。在这2.6亿流动人口背后,则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
正是如此,自2010年7月起,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随迁子女家长每个月都会向教育部提交一次建议书,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允许随迁人员子女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参加高考。他们还成立了“我要高考网”,截至6月13日,一共征集到了101742个签名呼呼早日实现“异地高考”。
“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
缓慢推进的异地高考
自2005年起就有家长开始进行努力,一些家长走上街头,发放传单,向市民征集签名,寻求对“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支持。
而2011年10月26日,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中国法学会教授郭道晖、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海波等15人联名向总理上书,建议立即废止教育部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将高考报名条件改为考生的学籍所在地,并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同时呼吁取消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
同年的10月29日,20多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在这些家长组织召开的会上,他们希望“取消高考户籍限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这些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不少家长还选择前往各地、市教育局表达诉求,希望政府重视他们的诉求。
在这些努力下,异地高考的政策闸门,也慢慢开启。
2011年8月15日,《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只要湖北省高中学籍满3年,户口在外省的考生有望在湖北省报名参加高考。
而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和分管此事的副部长杜玉波接受媒体采访时均透露,将定于在今年出台总体性方案,并要求地方于今年年底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高考大省山东成为异地高考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在其近期出台的政策里,明确规定: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此后,福建、广东、江苏等省份纷纷跟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省份当中不少是因为用工荒倒逼的。
以福建为例,作为中国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福建是外来务工人员输入大省。可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福建省的教育资源就面临着挑战。
根据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2012学年,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随迁子女67.8万人,其中来自外省的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有41.9万人,占62%。
然而,据福建教育考试院最新的情况来看,2009年以来,福建省已连续4年出现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主要原因是适龄人口出生率下降,2012年高考人数再创新低,与去年比减少了近万人。
一边是招工难,一边是本地高考报名人数逐步减少、高校生源面临冲击,这直接导致了一些省份在异地高考政策上做出调整。
然而,异地高考在北京、上海等指标性城市却停滞不前。
实际上,北上广作为最先开放的人口流动的大型省市,成为异地高考最难啃的骨头。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就指出,“有关异地高考的问题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其他省的问题都不是很大。”
“根本原因还在于地方教育状况的问题”,长期关注此事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高考录取成绩在各地有较大差异,且各高校在不同省份的录取人数也多不同。
而教育部今年上半年出台政策的承诺恐怕也难以兑现。“有些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全部一下解决,到不了那个程度。高考方案要先让专家间讨论,之后递交教育部讨论,再经各部门和各省讨论,然后再上报决策。决策部门也正在讨论之中,”一位熟悉决策部门政策制定过程的人士告诉记者。
这位人士吐露,正是要顾及到北京、上海等地改革难度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目前决策部门难以下定决心。
地方利益与门槛难题
作为去年10月26日上书总理建议立即废止教育部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的人,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明确指出,高考与户籍挂钩不合法,认为该项制度违反《宪法》和《教育法》。
“全国每年几百万考生遭歧视,却没有人站出来从法律上挑战招生指标制度。在我看来,高考户籍限制违反了《教育法》,从法律角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式就是,但教育部是国务院的下属部门,所以我们通过行政复议程序提请国务院审查教育部的规定。事后我们得到了国务院的反馈,大家也看到目前教育部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向记者回忆“上书”的原因。
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指出,“这让那些原本可以留在父母身边,享受家庭温暖的孩子,将不得因为一个不合理的制度因素,被迫加入‘留守儿童‘大军,有的甚至要从初中开始,即要承受三年以上的分离之苦,并可能由此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家庭和谐、青少年教育、不同族群的割裂等。”
据统计,2010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小学和初中就学的人数已达997.1万。
但是专家们也坦言,异地高考的实现目前也遭遇一些阻力。而正是这些难点,让路翔和他的爸爸希望落空。
“最大阻力在于地方的既得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尤其是京沪等教育发达省市的居民以及对决定招生和考试政策有影响的地方官员。”张千帆教授指出。
众所周知,各地现行的政策均倾向于本地考生,这与各地的高等教育资源直接相关。
即使是一些部属院校,也不可能脱离与地方政府的联系。“985工程”、“211工程”等高校,其建设资金却基本是中央与地方一比一配套,其在土地、治安、水电等各方面,对地方政府亦多有依赖。
“谁都知道在北京和上海这些地方上大学容易得多,在上海能上一本的分数,在有的省甚至连二本都上不了,有上海户口的人当然不会愿意放开这种特权。”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
以上海为例,2011年上海市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6.1万余人,710所高校公布计划招生5.28万余人,实际录取5.45万余人。高考录取率达89.3%,不仅高于全国高考预计录取率的72.3%,而且比山东、河南等省份高出20多个百分点。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担心异地高考政策一旦出台,会引发很多“投机者”奔赴“低地”,甚至引发新一轮“高考移民”。
“毕竟开放户籍限制将增加地方考生数量和竞争压力,如果按照当地标准录取还将占用各大学对当地分配的招生指标。”储朝晖对北京、上海等地市民的担心表示理解。
实际上,门槛多高是异地高考政策“何日来”的另一个焦点。
早前山东的方案是,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以。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到了纳税年限等。
“获得异地高考资格的纳税等年限不宜全国统一,各个城市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例如一线城市在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情况下,可适当将年限提高一些,而一些压力比较小的城市,3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了。至于北上广,可以略微提高一点。”储朝晖指出。
储朝晖指出,不管怎样改革是重要的,因为“如果不让这些异地工作的子女在当地考试,必然阻碍了社会发展进程。”
南科大:在“招风”中招生
招生指标姗姗来迟,“自主招生”被指很有限
本报记者 洪若琳 发自广州
南科大的老师们最近都很忙,因为南科大不仅转正了,还可以合法招生了。
2012年4月16日,教育部向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出《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的通知》,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几年来跟在南科大校名后面的“筹”字,终于有抹掉的一天了。
不过招生工作却迟迟没有展开。5月29日,离高考只有8天的时间了,迟到的南科大2012年的招生方案,才终于得到正式批复,当天第一时间,南科大的网站就贴出了校长朱清时的《致2012年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详解招生方式,仿佛已经为这一天准备了很久了。
和南科大创立初期完全自主招生的初衷有所不同,今年南科大的自主招生方式是采取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高考成绩占60%,高中阶段平时成绩占10%,复试成绩占30%。考生们参加完今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后,可通过自荐和学校推荐两种方式在网上报名参加复试考试。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有些失望,认为这是有限的自,不是学校真正意义上自主招生。南科大在沉默了一年之后,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迟来的招生指标
一年前,南科大还在为首届教改实验班的学生是否要参加高考而纠结。最后结果是45名学生集体“抗争”拒考,这在当时无疑是冒险之举,当时,南科大的“筹”字还未卸下。
不久后,有消息又传出,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在内的4名协助创办南科大的香港科技大学教师,已悄然退出南科大。其中三位去职教授更发表公开信,称南科大缺乏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同时,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都未明确制定落实,改革空有口号。
一时间,南科大被推往舆论的最前端。承担教改重责的南科大,面对内忧外患,未来将何去何从,引来多番猜想,自此之后,与前期高调出镜相比,南科大选择了退到舞台后方。
不过这半个月来,南科大又“复出”了。犹如一部经过重重审查的电影,终于能合法亮相于世人了,但却遭遇了尴尬的档期。5月29日,招生方案最终确认,6月15日,考生报名就截止了,也就是说,留给南科大招生的时间只有短短半个月。
6月5日一早,广州某师范高校内的酒店房间,王怀清、吴文政、何祝兵三位老师在等待考生家长前来咨询招生问题。
桌面上摆着印制的宣传册、报名表格、教师名片,还有《朱清时校长致2012年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
像这样的招生团队,南科大一共有8个,分别在广东、山东、四川、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福建。这8个地区,是南科大今年的招生范围,指标为180人。朱清时本人十天奔走八个省份,马不停蹄地宣讲。
成为舆论的焦点。
师资的初步到位
事实上,2010年的12月底,朱清时同样写过一封给考生和家长的公开信。那一年,朱清时在信中不无激动地说:“大学能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才有真正的办学自,才能推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这是我国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
和一年半之前写的那封公开信不同,今年的版本,朱清时并没有将笔墨过多地停留在呼吁关注教改理想的口号上,而是将大部分篇幅用来解释招生政策——“南科大的复试以书面形式测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包括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洞察力。”
5日上午,广东招生组组长王怀清迎来第一位前来咨询的考生家长。“大部分家长问的是如何报名的方法,内行一点的,就会问,南科大的定位是什么?怎么证明南科大是‘亚洲最好大学’?”王怀清说,这个问题比较不好回答。“现在肯定还不是,但我们有优势,也有信心,将来可以是。”
王怀清先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任金融系教授,去年年底,他第一次和朱清时接触,一两个月后,没怎么犹豫,就签了合同,寒假之后已经投入教学工作。
朱清时在公开场合核实的,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与南科大签约的全职教师已经有65位。宣传册上则写着,“南方科技大学目前拥有一支70人的国际一流水平教师队伍”。
多位教师佐证了朱清时的说法,福建招生组的许宗祥说,70人当中只有少数几位是兼职教授。
香港人吴文政,就是在去年八月份正式签约南科大的,虽然南科大已经有许多香港工作背景的教师加盟,但目前为止,他是南科大唯一一名香港人出身的香港教师。他透露,今年至少还会有两位像他这样的香港本土教师加入南科大,未来会更多。
妥协中前进
吴文政加盟南科大的时候,离三位香港教师离开南科大筹建团队的消息传出仅仅才过了两个月。来深圳之前,他也对此做过功课。“我来了以后,他们三位已经离开了,没有机会坐下来聊一聊,所以并不了解当时的背景,不好多说。”
但后来的事情吴文政是知道的。“教育部经常会派人过来审查,我们也一直在为‘去筹’做准备,我们这些老师看到他们会来,也会批文件,都觉得所谓的内忧外患都会好起来。”
朱清时更为看中的南科大学术副校长,却仍然没有定下来。去筹转正之后的南科大,仍有迂回的路要走。2012年的招生方案,看上去更像是讨价还价之后的结果。朱清时曾在4月27日,找到了《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几家媒体,公布了今年南科大准备的招生计划。当时的方案是,学生的高考成绩将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与南科大的综合能力测评成绩则各占30%,即433模式。最终出炉的方案却改为613模式,高考成绩的比重占了六成,坊间开始用“妥协”二字来形容南科大的无奈。
“我觉得用妥协这个词说得大了一点,”朱清时说。“任何理想的东西往往都不能一步到位就实现,尤其是教育改革这种复杂的事情,每前进一步都要取得共识,要不然就会摔跤,我觉得重要的是朝着我们的目标已经前行了一大步。”
(实习生方灿对本文亦有贡献)
办学12年投入1.5亿,助3000多名寒门学子圆梦高考
海丰好人陈介仁
本报记者 侯斌雄 发自广东海丰
6月2日上午,广东汕尾市应届初中毕业生叶小燕,腼腆地站在海丰县任荣中学董事长陈介仁的面前,自述家境:“我家三个孩子,全靠爸爸一人登三轮车养家,经济条件不好。可是,我想继续上学……”
陈介仁神色宁静地看着叶小燕,专注地倾听她的述说。13年来,陈介仁无数次面对同样的场景。
海丰县仁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介仁创办的仁荣中学,有1/3学生享受着包学费包吃包住的“三包”资助。多年来,陈介仁投入的助学金额累计达5000多万元,3500多名寒门学子在他的帮助下,步入大学校园。
办学的缘起与代价
每当新学年即将到来之际,陈介仁的手机通话量就会急剧增长,许多出身寒门的学生向他申请资助或减免学费。
陈介仁的助学情结,源自于他早年的坎坷经历。
陈介仁家庭成分不好,五岁时随父母下放农村。历经“”苦难岁月的他,耽误了学业,1980年高中毕业时,未能考上大学,就一脚踏入社会,开始为衣食生计奔波。
“我21岁白手起家做小工。1988年时,我24岁,组织了一个四五十人的建筑队,到惠东县淡水镇建房、装修,忙碌了一年,没挣到什么钱,就回到了海丰。”
在海丰,陈介仁进入刚刚兴起的房地产业,挖到第一桶金。1993年,陈介仁组建海丰县第一家房地产公司;两年后,又成立海丰县仁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并在2004年当选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
事业有成的陈介仁,目睹海丰县不少寒门学子辍学的现状,忆起自己早年求学时的辛酸经历,心生悲悯,决定帮助那些和当年的自己一样的寒门子弟圆上求学梦。
从哪里入手?“办学最直接,也最好。”陈介仁想起族中先贤陈炯明主政广东时的办学盛举,决定自主办学。
谈及陈炯明这样一个被历史烟尘遮蔽了的族中先贤,身为海丰县陈炯明研究会会长的陈介仁如数家珍。
1919年冬,时任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特意从当时的军事支出中拨款10万两予以资助留法学生,每年固定4800法郎。
1921年,广东教育经费预算为153万余元,实际支付为111万余元,陈炯明闻后裁兵,“每年可省军饷500万元,即以溢额拨为教育经费”。
陈介仁亦提及,陈氏家族有位前辈也曾于1949年前创办“培园”学校,培育海丰子弟,得到族人和家乡父老的敬重与感佩。
而这些族中先贤,正是他追慕和学习的对象。
陈介仁先后斥资1.3亿元,先后创办仁荣学校(注:小学)和仁荣中学(注:完全中学),目前两所学校共有80个教学班,近4000名学生。
海丰地处粤东,背山面海,虽然毗邻港澳,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许多寒门子弟念完初中,便外出打工,其中,尤以女孩居多。
海丰县仁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先于1997年创办仁荣学校,随后在1999年创办仁荣中学,成为汕尾地区首家十二年一贯制的私人办学实体。
仁荣学校是所小学,既招收海丰县本地籍学生,也招收外来工子女。仁荣学校办学15年来,每学期的学费一直保持500元水准,早年比公立小学便宜,与当前的公立小学大致相当。
另外,对于家境困难的学生,仁荣学校减免学费,每年扶助的贫困生均有100多名。
为了使汕尾市的老区、边远地区的贫困生能继续读书完成学业,陈介仁在建校之初就果敢决策:对立志向学、品德好、成绩优秀、家境困难而面临失学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给予减免学杂费;甚至,每年免费三包的优秀贫困生占仁荣中学1/3比例,就读高中。
每年5月前后,仁荣中学相关员工就要奔赴全汕尾市各乡镇学校,走访家庭,挖掘挑选学习好又家境贫寒的学子。
6月2日上午,陈介仁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了办学的一部分代价:“光是补贴贫困生,仁荣公司每年至少要投入400万元。”
因办学成绩优异,仁荣中学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绿色先进学校”;目前,仁荣中学已成为汕尾市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民办完全中学。
风风雨雨的办学路上,在收获荣誉的同时,仁荣中学也遭遇一些非议。
有人批评仁荣中学打着“扶助贫困生”的幌子,抢夺优秀生源,其早年招收议价生的做法亦被称为“劫富济贫”之举;甚至有人说,陈介仁办学,就是在做一门生意……
对此,陈介仁向时代周报记者澄清说:“海丰县中考后,澎湃中学得到县里扶持第一批就录取了拔尖的苗子,仁荣中学再录取,不存在‘掐尖’现象。”
以前招收议价生,可以叫做“劫富济贫”,因为这些收入,仁荣中学都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了。而现在,仁荣中学已不再招收议价生了。
2010年,仁荣中学高三学生王思雯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创造海丰县13年无人考入北大的历史纪录。
“陈先生就像我的父亲”
一茬又一茬的学生从仁荣中学毕业,考入全国各地的大学,对于母校仁荣中学和“教父”陈介仁,他们一往情深。
每年假期,很多师兄、师姐回到母校看望学弟学妹,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拜访陈介仁,答谢他当年的助学恩情。
陈介仁也挂念着他们,因为他们是他的骄傲。在陈介仁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大文件盒,里面装着十几本学生花名册,那里面,记录着一个个让他感到骄傲和欣慰的学生的名字。
仁荣中学每学期,视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的表现情况,增加优惠生名额;因此,每学年第二个学期的优惠生人数,都会多于第一学期。
常务副校长罗远辉介绍,对于每一名优惠生,学校不单单只是免费,还为他们建立了一个档案,以继续跟踪学生们的成长历程,对于那些考上大学的贫困生,陈介仁会继续资助。因为关心下一代成长,2009年,陈介仁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
陈介仁的助学故事,不胜枚举,广为传诵的是仁荣中学第一届毕业生刘秀凤在他的资助下考上大学,最终东渡日本攻读博士。
6月2日,陈介仁向时代周报记者简述当年资助刘秀凤一事。
刘秀凤出生在海丰县平东镇新湖村,一座小村庄。2000年刘秀凤初中毕业,她的母亲思想古旧,觉得女孩子读书没用处,家里又捉襟见肘,派去东莞打工。
尽管万般不情愿,刘秀凤无奈前往东莞。忽然,亲戚听说仁荣中学提供优异的贫困生三包免费读书,于是刘秀凤被叫回。疑虑中,她成功申请就读高中,成为新湖村第一个女大学生。她的弟弟,也得到陈介仁先生的资助。
高考之前,刘秀凤到广州住院动手术,6000元医疗费全由陈介仁先生支付。对于刘秀凤求学的资助,一直继续进行。陈介仁见刘秀凤成绩优秀,支助了她四年的大学费用和一年到日本做交换生的费用。8年来,陈介仁光支助刘秀凤的资金已超过30万元。
现在的刘秀凤,靠着自己的努力,已经在日本九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5月下旬,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刘秀凤来到仁荣中学,与学弟学妹座谈,讲述自己在日本的生活和求学史。
提到陈介仁,刘秀凤感慨万分:“陈先生就像我的父亲,每次回国,我都首先回母校看望陈先生。要是没有陈先生的鼎力资助,我如今不知生活在哪里,不知生了多少个孩子。”
扶贫的未来
即使交学费的学子实际上也得到补贴,每学期学费才交1400元,一个学期住宿费350元,每个月伙食费300元。而培育的成本需6000元,完全是输血办学。
非“三包”学生只要遇上家庭困难,同样可以递交申请书要求三包。接到申请书,班主任会作家庭调查,再交由学校德育部批准实施。
为了凝聚师生的团结向上士气,仁荣中学给予教师待遇还好,多数教师的月薪达3000-3500元,比公立中学的教师高四五百元。
6月2日下午,刚刚听完师姐刘秀凤讲座的仁荣中学学生江祥洪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如果不去外地出差,陈介仁董事长每天早晨7点都会站在校门口,看着学生步入校门。
篇5
Key words: urbanization;minority floating population;adaption;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003-03
0 引言
①研究背景。
城市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离开家乡,走向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也不例外。少数民族人口离开了他们的土地,走进了陌生的生活环境。少数民族人口具有农村流动人口的共性,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他们除了需要面对城乡文化的碰撞,还需要面对民族习俗、文化间的碰撞。来自于农村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经商务工,他们也为城市的经济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拉动了家乡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文化结构因此得以重组。大规模的少数民族流动,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的流动,不仅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同时缩小了民族地区和城市间的经济和文化差距,促进了城乡间的共同发展。然而,每一件事都有两面性,农村的少数民族向城市无序地流动,这给城市以及城市民族关系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②研究目的。
随着东莞市城市话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不断涌入,少数民族人口适应城市生活问题严峻。东莞市有很多穆斯林人员开的清真面馆,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妥善处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各种生活困境和发展问题,让他们在遭受到不合理对待时能够及时得到申诉和援助,从而减少或杜绝突发性,以上问题都值得我们的深思和关注。因此,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化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指导外来少数民族人口更好更快适应城市生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东莞城市化进程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制造业的前沿阵地,东莞一直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标杆,东莞独特的城市化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1984年,为经济发展起步阶段。东莞市进入全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同时以“三来一补”加工业为基础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1984-1994年,为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东莞市确立了“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东莞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迈进,全面促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在莞的外资大幅度增加,经济总量水平持续高速增长;1994-2000年,为经济发展提升阶段。东莞市大力促进“数量型”经济逐步向“质量型”经济转变,1999年更是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以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利用外资大幅增长;2001年至今,为经济转型发展阶段。东莞市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构想,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经济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努力实现东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在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迁移动机
从理论上讲,根据美国学者E.S.Lee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青海化隆县的少数民族人员走出农村,走进东莞,是青海地区的推力和东莞市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流出地的推力
2.1.1 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古以来,自然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引起人类的迁移。当自然环境变得恶劣、自然资源开始枯竭或是自然灾害的发生时,人口就会开始大规模地迁移。青壮劳动力占有耕地越少,将会产生较大推力,从而促使当地青壮劳动力大量往外流出。因此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可流动的数量也会不断增加,青壮劳动力外出寻找新的就业机会的流出欲望也就越强,大量少地、无地的青壮劳动力将会流出本地,到劳动力需求较多的地区外地寻找就业。
2.1.2 城乡差距的影响
现代推拉理论认为,劳动力迁移是由迁入与迁出地的工资差别所引起的。迁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还有更好的职业、更好的生活条件、为自己与孩子获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更好的社会环境。劳动者从农村迁入城市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只要城市工业部门的一般工资高于乡村部门的一般工资水平一个适当的比例,农民就愿意离开土地迁移到城市中去谋求新的职业。城乡差距除了表现在实际收入方面,还突出体现在第一产业同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利益上。改革开放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指数总是赶不上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指数,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导致了农业的比较利益明显偏低,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种粮收入少,依靠土地难以致富,从事第二、三产业却收入颇丰。在这种利益结构下,强壮的农村劳动力纷纷弃农离土,涌入流动大军中。
2.1.3 政府的大力支持
青海省化隆县是东莞市少数民族人口主要的流出地,当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当地拉面发展,并大力帮扶拉面发展的力度,从而推动化隆县“拉面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当地政府主要通过加大对“拉面经济”发展资金地支持,从2007年开始,化隆县财政支出累计贴息750万余元,累计为3000多户需求资金支持的人民群众提供创业担保贷款1亿余元,为社会带动投资达3.3亿元,这一措施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群众创业的资金制约问题。再者当地政府积极地采取“拉面经济”品牌经营策略。因有当地政府对“拉面经济”的大力支持和帮扶,拉面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非常迅猛。正是有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扶正,拉面经济的发展才会这样有方向,避免了走弯路的情况,所以当地政府对拉面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一个催化剂、矫正器的作用,也为拉面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2 流入地的拉力
2.2.1 地理优势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占地2465平方公里,总人口178.73万人,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广州深圳做为我国一线城市,拥有许多二线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广州深圳为流动人口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更有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有着非常丰富迅速的就业资讯。但也有不良的因素,例如高额的房价、拥挤的交通、巨大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的生活,这些因素在广深的人无法回避的。地处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东莞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体系齐全,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东莞作为二线城市在经济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生存压力较广深轻松,同时具有较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较好的气候环境,而市场的开拓又比三四小城市宽广,所以经济环境让拉面馆选择在东莞。
2.2.2 政策吸引
为了让少数民族更好地适应在东莞的生活,所以东莞政府在少数民族发展中不断思考探索新措施。在近几年,政府相关政策。一是,东莞市成立了“新莞人劳动服务管理工作站”,做好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的排查登记,在50名少数民族人员以上的企业设立联络员。二是完善相关制度,建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地到少数民族群众中走访。三是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引导社区内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活动。四是物色选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与他们交朋友;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帮助少数民族成立志愿队伍,积极参与各种社区志愿服务。东莞市积极在社区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风情风貌、各民族的优秀代表人物,努力消除民族隔阂,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3 兰州拉面馆从业人员在莞存在的问题
3.1 语言差异导致沟通困难
根据调查与访谈的结果拉面馆从业人员对普通话的掌握情况尚佳,然在粤语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困难。东莞市的本土方言主要包括粤语方言和客家方言。粤语方言区使用范围、使用人口均占全市的大部分。而伊斯兰教主要使用的方言,其中有约有10%左右的用语习惯为伊斯兰教的教经中常用的词语。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只有一些成年男子以及经常外出的人会使用汉语交流,而妇女、孩童基本不会使用汉语交流,而且少数民族内部之间的交流使用汉语较少,除了有外地人进了村里,他们与外人沟通时才用汉语。从长期生活在说方语的城市到一个语言截然不同的城市,这对生活来说是多么大的困难。加上兰州拉面馆从老板到雇员基本都是伊斯兰教,所以生活在较为封闭环境中的平日的语言沟通靠的是方语或是普通话,也接触不到粤语。由于语言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关系紧密,没有语言环境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难度较高。虽然有一部分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与生活后,能够使用粤语的一些日常用语,却难以完全掌握。可以说,语言不通是一道挡在本地人与外来人之间的鸿沟。
3.2 严格户籍管理制度造成子女接受教育困扰
据调查,第一批大规模来东莞创业的西北回群群众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有些甚至没有上过学,在采访中发现东莞的大多数拉面馆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没有达到初中文化程度。所以,仅凭一门手艺在东莞打拼的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宁愿自己吃多点苦,也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但由于户籍制度这一樊篱的仍然存在,较为繁琐的借读手续与数目不少的借读费用最终让这些外来少数民族子女难以顺利入学,而且这已经成为困扰城市管理者的一大难题,所以只得让这些正值学龄阶段的小孩“望学校兴叹”了。对此,笔者在调查过程中有较为深刻的体会。
3.3 风俗习惯差异影响少数民族较好融入
根据调查的数据得知,62%的回族在东莞依然保持着跟在老家一模一样的风俗习惯,31%的回族人员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对以往的风俗习惯稍作改变,还有7%的回族人员不能很好地保持原来家乡的风俗习惯。回族人员每人头戴一顶白色圆帽,非常虔诚的信仰伊斯兰教,恪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各种风俗禁忌。但因为环境的变化加上东莞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礼拜点数量较少,上班时间无法抽身离开,所以穆斯林人员来到东莞后做礼拜的次数要比在家乡时做礼拜的次数要少得多。但是大部分的穆斯林人员仍然严格的遵守本民族的宗教和民俗禁忌,只吃清真食,不吃猪狗等动物的肉,而且禁止喝酒。然而在访谈中也得知有一小部分迫于生计而不遵守宗教禁忌。同时,也有一部分回族的生活习惯已慢慢趋向汉族,了解汉族的风俗习惯,也尝试着学习部分风俗习惯,而这只是极少数的。其中大部分的回族人民是对东莞习俗一点也不了解,或是没有意愿去了解,因为在他们心里觉得这跟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
4 促进在莞少数民族高效生活的对策
4.1 加强本地居民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联系
语言的差异导致沟通的不便,而作为一个准备长期待在东莞的兰州拉面馆的从业人员应当积极寻找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当你连沟通都成问题时,你做其他事存在的困难就更大了。所以克服语言障碍这是目前亟需解决的。因为拉面馆是开门做生意的,每天都会面对很多客人,所以无论是老板还是雇员都可以在与客人的沟通中学得语言。同时,也可以考虑在平日的内部沟通采取普通话,因为只有多学多练,语言才会习得。现在的网络也非常发达,语言翻译也很方便,所以可以尝试在空闲时间在网络学习粤语。随着愈来愈多的外来人口涌入东莞,普通话越来越普及,东莞人也习惯用普通话去与人沟通,而不像最初只愿意说粤语,语言已不再是适应城市生活的主要阻碍了。
4.2 重视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制定
东莞市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解决好少数民族子女接受教育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优化社会治理、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经济社会成功转型和有序发展,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东莞将少数民族子女义务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着力实施少数民族子女就学工程,努力解决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因此,东莞采取积分制入学方式来进一步解决。政府按照“降低门槛、简化程序、优化结构、提升服务”的原则,根据每年实际执行情况,对申请条件、积分项目、有关项目的分值、办理流程等适时作出修改完善,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政府加大民校学位购买力度,出台购买民办学位的具体实施细则,调动镇街购买优质民办学位的积极性,也深入推进民办学校促进工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愿意选择到民办学校就读。为了对接上即将到来放开异地高考的措施,东莞按照省有关要求,结合东莞实际,按照坚持“量力而为、报考从宽、逐年安排、考录分开、择优录取”原则,制定了东莞的异地中考政策,对在东莞参加中考并且报考东莞普通高中的考生设定了一定的条件。这样做既能和省异地高考政策无缝对接,又能充分考虑东莞教育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东莞从2015年开始,设立每年1.25亿元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对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校车运营维护、创优质上等级给予资金奖励补助;2015年,市镇财政安排约6.4亿元,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在校学生给予补助,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小学1250元、初中2130元。
4.3 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
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主要有医疗、住房、教育。为促进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的适应城市化的生活,东莞市政府应重点解决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例如:东莞市政府应在住房服务政策上把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本地户口居民平等对待,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数量,或者建立统一的外来流动人口集体公寓,切实可行的解决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住房难和住不起房的难题。政府还需要逐步建立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为其简化医疗保险报销流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消除制约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障碍。
5 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在莞的外来少数民族不仅构成了东莞市外来流动人口的主体,而且也构成了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的主体之一。同时,由于其与本地少数民族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也提醒了东莞市民族工作相关部门不仅要关注到外来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而且也要关注到少数民族内部的关系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成为东莞市民族工作部门不能忽视的工作对象。因此如何更好地、妥善地对待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的城市适应问题,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适应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在遇到不合理对待时能够记得及时的申诉和援助,从而减少或避免突发性的发生,这些都是我们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应该重点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关于“什么是MOOC”的介绍中,有这样几行文字,很是撩拨人们的学习欲望:
对于未来,你是否曾有过很多想象?
舞蹈家、数学家、物理学(家),或是下一个莫言?
或许,因为种种原因,你与梦想擦肩而过
但学习,从不会开始太晚。
只要还有时间,就有机会获得自己渴望的生活。
知识,不仅是为了改变命运,更是为了改变自己
学堂在线,把一流大学带到你身边。
让每一个人,每一个梦想都可以闪闪发光
是激励,是鼓舞,还是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都是,又都不是。的确,慕课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带来了一个新的学习和成就梦想的机会:它带着世界名校名师的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乘着网络的东风,为点亮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让“每一个梦想都闪闪发光”而来,对于广大渴望学习的人们来说,它是不设门坎的免费的世界大师级课程!然而它也是没有老师监管、需要我们严格自律“自助”的课程,学习者需要主动去寻找资料、完成功课、进行研究,在起步之前甚至是起步之后,我们都要认真掂量一下自己:我真的热爱这门课程吗?我能够坚持吗?我能够坚持多久?因为慕课自它诞生之日起,便是以课程的高注册率、高辍学率、低通过率而著称的。那么,慕课究竟是怎样一种课程?
“慕课”,是“MOOC”的英文发音,意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MOOC的复数形式MOOCs,指的是多门慕课课程,通常一个慕课平台会同时开设无数名师的多门相同或不同的慕课课程。其中,“M”为Massive,译为“大规模”,指的是课程注册人数众多;第二个字母“O”为Open,译为“开放”,指凡是有学习动机的,都可以进去学;第三个字母“O”为Online,译为“在线”,指的是学习的时间、地点不受限制,全天开放,使用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还可以使用开放化的网络互动;“C”则代表Course,译为“课程”,呈现为在某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围绕一系列学习目标的结构化(Structured)内容。慕课里的课程,既与传统的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课程有所不同,也不完全等同于近几年比较走红的教学视频网络共享――公开课。名校视频公开课只提供课程资源,而慕课可实现教学课程的全程参与。在慕课这一平台上,学员可以完成上课、分享观点、互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做作业、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的全过程。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教授的话说,“视频公开课只是网络课程的1.0版,慕课是全新的2.0版,真正体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
“国际化”了的慕课,具备以下五个本质特征:
第一,开放式在线访问。“开放”意味着公开、民主和自由的学术精神。不论学习者身在何地,相互间在人口、地域、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只要有学习愿望,大家都可以免费共享同样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除了免费共享内容,还同时拥有对资源重复利用、修改和传播的权利。比如,与慕课相匹配的开放性软件(Open software),一般是指具有现成可用的(Readily available)源代码以及由用户根据自己的目的加以修改的软件,或者是由代码编写志愿者构成的社区共同支持不断改进的软件如Linux等。
第二,大规模参与。大规模参与(Massive participation)是慕课“开放性”的具体体现。由于慕课平台一般不限制注册人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都可以自由参与到自己偏爱的课程活动之中。
第三,真正精品化的微课程资源。综观目前的主流慕课平台,其核心的课程资源都是以5~15分钟的短视频(Short videos)课程为主,而且其主讲教师大都由一流学校的名师担任,学生可以对这些短视频进行步调控制、暂停、回倒等操作,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与重新利用。这样的课程,不仅迎合了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最佳时长需求,而且可以很好地突出课程的重点、要点和难点,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许多课程视频中还穿插了习题测验、仿真实验操作、程序代码编写等互动检测,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即时评估学习效果,而且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检索式学习(Retrieval learning)机会,帮助学习者在短时记忆中频繁回忆和加工信息,极大地增强学习效果。慕课平台整合了社交网络、在线论坛、视频会议甚至维基(Wiki),将专家、导师、学伴连接起来,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学习者参与其中,使之获得较强的目标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名师效应成为慕课风靡时下的重要动因之一。
第四,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与评估。伴随着超大规模的学习访问、全球范围的协作交流和动态创生的信息资源,这些海量的实时学习数据都将被慕课平台记录在案,形成复杂的大数据(Big data)。学习者在参与慕课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而且可以利用社会网络、论坛、博客与教师和他人进行交互,从而留下了又长又多(Long and rich)的数据“痕迹”。这就需要利用网络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让数据开口“说话”。大数据分析能够揭示出在传统教育的经验模式中所无法检测出来的趋势与模式,有助于学习管理者洞察人是如何学习的,学生理解了什么、没有理解什么,什么原因导致学习者获得成功等关键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智能分析(Smart Analytics)”。智能分析,意在对学习者所产生的大范围数据中的“隐含意义”进行挖掘,为评估学术过程、预测未来表现和发现潜在问题提供服务。
第五,逐渐与学分学位认证和就业推荐相联系。学分和学位认证是对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能力的一种较为公允的评判标准。在美国,不少高校开始认可学生在慕课上修得的学分。国内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慕课平台也正在积极探索学分互认问题。此外,Coursera提供了职业发展服务,对平台记录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后,再与招聘公司的人才需求条件相匹配,为招聘公司推送最适合的专业人才。
由此可见,慕课这一课程平台体现了技术和文化的高度融合。慕课技术主要包括高质量的编目视频、数据采集与分析、带有社交功能的授递平台等,这使得基于网络的教学相比过去更加有效、更具规模;从文化角度看,慕课秉承了一种基于网络的交流、协作和知识发现的学习文化。可以说,慕课既代表着一种新型技术系统,也蕴含着一种新型的教/学范式。
二、慕课的发展历程
慕课“成名”于2008年,虽然诞生时间不长,却有着一段并不短暂的孕育发展的历程。这个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基于教育开放的理想,从小众不断走向大众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1962年,美国发明家和知识创新者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提出了一项名为《增进人类智慧: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个概念框架》的研究计划,提倡引领个人计算机的广泛传播,强调存在一种“应用计算机作为增进智慧的协作工具”的可能性,并解释了如何将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的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大规模的甚至是世界性的信息分享的效应。
自恩格尔巴特提出这种可能性以来,世界各地许多热衷于计算机的人们和教育变革家们陆续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期刊文章、白皮书和研究报告,极力推动教育过程的开放,号召人们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改革“破碎的教育系统”的手段应用于学习过程之中。
其实教育的开放始于19世纪从英国兴起的函授教育。而自从计算机诞生以后,许多国家的普通高校开始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建立课程联盟和远程开放大学,比如美国曾经出现过普通高校运用远程教育技术建立的大学与大学之间的课程联盟,以及各大学举办的在线课程。在我国,也曾有过高校的精品课程联盟。但是,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这些联盟无一例外地遭遇了同样的挫折:点击率低,使用效果较差。
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中心
200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时任校长查尔斯・韦斯特先生建议学校组织一个由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海尔・艾贝尔森牵头,10名教师组成的委员会,调查研究面对以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的发展前景。经过一个夏天的调研,该委员会提出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特别建议学院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不走以盈利为目的的老路,而是把每门课程的全部内容通过网络化通讯技术免费向全球开放,供所有需要学习的人免费使用,真正体现大学知识共享的理想。2001年4月,麻省理工学院郑重宣布,将其2000多门课程通过网络化通讯技术免费向全球开放。于是一个冲击世界教育面貌的重大教育事件就此被激发。
麻省理工学院的举措很快便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不仅仅是学习者热烈欢迎,更重要的是许多知名高校也由此改变了既有的办学思路和做法,纷纷加入到这一通过互联网免费向全球开放课程的行列中来。
在以上教育开放的进程中,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件”。那是2004年,一个拥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理学士、电子工程及计算机科学理学士和硕士以及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多个学位的孟加拉裔美国小伙儿萨尔曼・可汗,为了辅导“在美国另一端”上七年级的表妹通过数学考试,尝试着拍摄了一些课程讲解的短视频,通过网络传给表妹。没想到这种讲解清晰、态度亲和的短视频显著提升了表妹的成绩。可汗把它放到互联网上,令他惊讶的是,这些短视频很快便赢得了世界各地中学生的热烈追捧;而这又引发了他持续制作、上传课程短视频的热情。2006年11月,他在工作之余在Youtube开设了KhanAcademy(可汗学院)频道,开办了一个人的学校。
萨尔曼・可汗
2007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戴维・维利(David Wiley)教授基于维基(wiki)发起了一门名为“Intro to Open Education(INST 7150)”的网络开放课程,世界各地的用户都可以分享该课程的课程资源并参与该课程。随后,2008年1月,加拿大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的亚历克・考罗斯(Alec Couros)教授开设了一门网络开放课程“Media and Open Education(EC&I 831)”,并邀请全球众多专家远程参与教学。这两个开放课程从思想和技术上为慕课这一新的课程模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慕课的前身。
“MOOC”一词,是2008年戴夫・科米尔(Dave Cormier)和布莱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对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 )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在马尼托巴大学开设的一种新型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英文名“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首字母的缩写。这门课程吸引了25名在校生和2300名免费在线参与的学生。
2009年,萨尔曼・可汗辞去原本在基金公司的工作,开始全身心投入可汗学院的视频制作,免费向公众传播包括数学、物理学、金融、生物和当代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到2012年6月30日,萨尔曼・可汗放在YouTube的作品已经吸引了超过2亿1千万人次观看。学生通过网络短视频自主学习,效果出奇地好。
可汗学院的成功,吸引着许多国家的中小学效仿此法,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外在家通过观看微视频学习新的概念和知识点,白天来学校完成作业,遇到问题再相互讨论或由老师当场解答;老师们则通过软件监控学生的在线学习状态,并在课内外适时给予指导帮助。正如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布瑞恩・冈萨雷斯(Brian Gonzalez)所说:“翻转课堂其实是颠倒的教室,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2011年3月,在美国加州“TED(技术、娱乐、设计)”科技盛会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盛赞萨尔曼・可汗“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因为他曾经花大量时间教自己的三个孩子学习有关数学和科学的基本概念,却比不过可汗那短短12分钟的视频更能让孩子们融会贯通。同年秋,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三门慕课课程,每门课程的注册学生都达到10万人的规模,其中塞巴斯蒂安・特龙(Sebastian Thrun)与彼得・诺维德(Peter Norvig)教授联合开出的“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在线课程,注册学生多达16万人。这被当地媒体惊为“慕课风暴”,震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界,也引发了世界各地高校对这一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在线平台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新审视。
“慕课风暴”标志着教育开始真正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
在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的2012年,出身于斯坦福大学的塞巴斯蒂恩・斯朗教授创办了Udacity,同样出身于斯坦福大学的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达芙妮・科勒与安德鲁・吴联合创办了Coursera,网络公开课“鼻祖”麻省理工学院以MITx项目为基础联合哈佛大学组建了edX慕课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作为慕课平台建设中最具影响力的“三驾马车”,各自具有不同的经营理念。
Udacity是塞巴斯蒂安・特龙联合David Stavens(戴维・斯塔文)和Mike Sokolsky(迈克・索科尔斯基)注资的一个私立教育组织。它认为,“书本教学”是灌输真正知识的一种过时又无效的方式,而它的目标是实现民主教育。因此,与其他尝试普及高等教育的网络在线课程不同,它的平台不仅有视频,还有自己的学习管理系统,内置编程接口、论坛和社交元素。特龙将Udacity的课程描述得几乎和游戏一样。他说:“学生受到问题、小测验而不是讲课的轰炸。我们完全避免了讲课。”在Udacity的课堂中,教授简单介绍主题后便由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特龙解释道:“我们认为寓教于练比寓教于听更重要。”
Udacity的一些课程将与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参与相关研发项目。
Coursera在线教育公司,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达芙妮・科勒与安德鲁・吴在2012年底共同创办,旨在同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在线提供任何人可学习的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期待在未来所有人都可以获得世界最高水平的教育,希望教育能够改善人们及其家人的生活,以及他们所在的社区的各方面情况;Coursera的意思,即“课程的时代”。其首批合作院校包括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美国名校。到如今,已经有117所合作大学提供的890门课程,注册学员每分每秒都在增加,已经超出一千万人以上。
EdX是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于2012年联手的一个网络在线教学计划,免费给大众提供大学教育水平的在线课堂。该计划基于麻省理工大学的MITx计划和哈佛大学的网络在线教学计划,主要目的是配合校内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广网络在线教育。该计划将整合2所名校师资,推出1个版本,使10亿人受益。除了在线教授相关课程,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还将使用此共享平台,进行教学法研究,促进现代技术在教学手段方面的应用,同时加强学生在线对课程效果的评价。
到2013年时,慕课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是遍地开花,如英国的“未来学习”、法国的“数字大学”、德国的“我的大学”、欧盟的“开发教育”、日本的JMOOC和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等等。2013年10月10日,我国清华大学的技术团队历时4个月研发的“学堂在线”开始上线,它采用了部分edX的开放源代码,与edX功能类似,主要面向全球华人以及希望以中文为载体学习的人们。
……
几乎每一个国家所开发的慕课平台,都是由各个国家知名度较高的高校组建。慕课联盟由美国波及全球,真正实现了大学优质课程的全球共享,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让人类分享知识的理想逐渐迈向了现实。
三、慕课的基本类型及发展现状
人们通常基于不同学习理论将慕课分为三大类:基于内容的慕课称为xMOOC,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对知识的传播与复制;基于社会网络的慕课称为cMOOC,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对知识的联结与学习网络创建;基于任务的慕课称为tMOOC,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对复杂技能的掌握。目前,由于xMOOC保留了常见规范性课程的基本要素,如学纲、知识讲授、章节练习、练习反馈等,比较符合主流的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模式,因而成为全球较为普遍采用的“慕课”形式。
慕课运用了大量新兴教学法和工具,包含混合式学习、开放式教育资源和众包交互(crowd-sourced interaction)等。通常支撑慕课工作流的技术工具在不同模式中不尽相同,但是共同的一点是这些工具都是易获取和易使用的。慕课利用维基空间(WikiSpaces)、YouTube、谷歌聚点(Google Hangouts)和其他的云服务来促进讨论、创建和分享视频以及参与其他所有的活动,这已经成为现代网络学习环境下教与学的基本要素。
慕课在全球的发展现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自下而上席卷全球。慕课并非官方自上而下发起,而是由信誉高的名牌大学自主提供,课程讲授则由知名度高的(High-profile)教师担纲。美国的慕课机构数量正呈指数级增长,几乎每周都有新的机构进入慕课领域。
第二,教学短视频整体精制化。除了对内容和智能分析的精制化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意图灵活设计视频的表现形式也被普遍看重,如利用电脑屏幕模拟黑板展示数学推导过程,利用“推”镜头清楚拍摄物理实验过程,利用动画模拟演示化学反应过程,利用真实外景拍摄引导现场考察,利用“近景”展示授课教师的表情甚至微表情以增强教学的临场感、参与感等等。
第三,教学应用日渐增多。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在《地平线报告2013(高等教育)》中列举了慕课在物理、音乐和写作等学科的教学应用案例,以物理为例,“物理学中的地标(Landmarks in Physics)”这门MOOC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制作,利用Udacity平台传送,他们在意大利、荷兰和英格兰实地拍摄后创设出虚拟旅程,以便学习者通过想象在历史上取得重大发现的实际地点来解释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
第四,应用领域由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拓展。随着慕课教育价值的凸显,其应用领域逐渐由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拓展。目前,美国的K-12(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育)教育工作者正在研究开放内容利用、学习分析、基于能力的教育和个性化教学,慕课将在这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具影响力的可汗学院的使命是为大众“提供一流的免费教育”,现有的超过3200个视频涵盖了K-12数学和科学主题,如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甚至涉及有关金融和历史等人文方面。2013年9月,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的重要使命是研究、开发和利用基础教育慕课平台,促进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探索个别化、自主性与互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商业运作模式多元化。慕课的商业运作模式仍在探索中。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组织EDUCAUSE指出,慕课的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包括:数据挖掘、附加服务、学分收费、广告收费、向机构售课等。目前,美国著名的MOOC组织Coursera在合同中所采用的8种商业模式为:认证(学生为证书或者证章付费);安全评估(学生支付监考费用);员工招聘(企业为学生的课程学习付费);申请人筛选(雇主/大学通过课程的访问记录来筛选申请人);人工辅导或者作业评分(学生支付);将MOOC平台卖给企业;赞助(第三方对课程的赞助);学费。
在对慕课的一片赞扬声中,我们勿庸讳言它在世界范围内仍面临着诸多的尴尬与不足。譬如,慕课教学极高的退学率;知识复制的作用被过分夸大;知识产权保护效力较弱;学分学位认证未成气候;学习分析层次较低;等等。
四、慕课与我国高校的“深情相拥”和“逐渐磨合”
2013年,“慕课来了”,我国许多著名的高等学府纷纷投入慕课“三驾马车”的怀抱,尝试与世界著名高校先进的课程理念、课程平台接轨:推出自主慕课平台,开发校本慕课课程,全面思考慕课与中国高等教育的融合,积极推动慕课课程在世界著名的慕课平台上的上线开课。
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在线教育发展国际论坛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的话道出了当时各高校拥抱慕课的共同“心声”:“‘慕课’平台是高等教育的新大陆,谁都不希望失去向全世界传播知识、提升国际地位的机会。在未确定‘慕课’对高等教育是否具备颠覆性影响的前提下,参与其中是最好的选择。”
初来乍到的慕课,与我国高校“深情相拥”。
先说我国的慕课平台建设和慕课课程建设。2013年10月,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正式上线,到2014年10月已经开设60余门慕课,注册学生近26万,选课总人次近54万;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推出“好大学在线”,如今已开设近40门通识课,专业性强的慕课仍在筹建中;2014年,深圳大学联合一些地方高校,推出了针对地方高校本科生的中文慕课平台“优课”联盟,平台上的课程均按照本科教学大纲制作,第一批包括大学计算机课程在内的7门慕课已经上线,2014年10月初正式开课,并向联盟内所有高校开放……除了高校自建的慕课平台,一些知名学习网站也参与到了慕课平台的建设中来,如爱课程网携手云课堂打造的在线学习平台中国大学MOOC(慕课),已经吸引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与之签约。虽然有更多的高校没有建成自己的线上平台,但也都制作了自己的慕课课程,上线了相关的慕课平台。我国不少大学的慕课课程,除了上线国内的慕课平台,还与国外的慕课平手,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大学在世界的影响力。2013年,北京大学制作的《20世纪西方音乐》《民俗学》《电子线路》和《世界文化地理》四门慕课在edX网站上线以后,受到了学习者的热烈追捧;同年,清华大学的两门慕课《电路原理》和《中国建筑史》也出现在该平台,在历时一年的时间内,前者选修人数约7500人次、后者选修人数约5500人次,两门课的选课者中,有8成以上的学习者为海外用户。
再看高校教师对慕课的“拥抱程度”。据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介绍,因为慕课能扩大教师的影响力,部分“课讲得好的老师很积极”。而不待见慕课的老师,也是各有各的理由:有的是因为自己的课本身就讲得不出彩,“丑媳妇不敢见公婆”;有的是因为目标人群不明确,课程的难度不好把握,不敢上或者上得如履薄冰;有的是不习惯对着摄像头讲课,尴尬;而大多数持观望态度的教师,最大的担心是怕录制慕课耗费时间,影响自己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北京大学信息技术科学学院的陈江老师在“学堂在线”上传了“电子线路”的慕课课程,他参与该项目的初衷“与其说是激情,不如说是危机感”,他认为慕课的出现反映了一种趋势,而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他需要重新设计和编排课程,因为他知道通过网络学习这门课程的人们不是冲着学分而来,而是真心喜欢这门课程本身。
喜欢慕课的学生,最初是从者汹涌,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到如今一年有余,终于渐趋“平静”。很多上班族和在校学生都有过慕课学习的经历,但很多人几天新鲜劲儿一过,就扔掉了“僵尸账户”――“能免费在线上课、能与老师互动当然好,但后来听着听着就觉得,讲得太浅没深度;而且课程不是实时在线,讨论区也不热烈,自己的问题没人搭理。这和一些网络公开课有何区别?”在北京读大学的黄畅,一席话道出了众多慕课纷丝的心声。厦门大学的小陈也曾有过上果壳网学习慕课的经历,他认为,尽管慕课有其自身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与真实的大学课堂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和差别,比如说,“在学校的课堂上,我们能在第一时间提出问题,并得到老师最有针对性的回答,直接互动交流,但在‘慕课’上,就算我们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问题的答案,但却无法让思想碰撞出火花”。
业内专家分析,说到底,慕课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课程质量。目前,来自中国高校的慕课课程虽然数量不少,但水平不一,精品课太少,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些高校参与度不高,不太愿意将自己的优质课程拿出来分享。另外,因为有着众多的学习者,其中可能多数是学生、教师,所以慕课课程特别需要能促进大量回应和互动的教学设计,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出现了不小的问题。学习者对慕课互动性的理解是理想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交作业后,马上有对错的反馈;二是老师或助教参与论坛,讨论学生“点赞”的问题;三是学生间在论坛上充分互动。但从目前慕课课程的运行情况来看,事实远非如此。
“互动主要靠助教,他们经常在线,但是没有固定时间。”曾经在“好大学在线”讲授《唐诗宋词人文解读》的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与管理系副教授李康化坦言,自己平时太忙,无暇顾及慕课的学生互动。
上海交通大学的王维克教授也表示,他跟学生互动较少,“一般是我的博士生和一个青年教师在参与互动”。
清华大学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孙茂松教授说,“慕课互动目前还只是通过论坛讨论实现”,而这样的交流是有一定局限的,比如一些需要手把手教的课程像解剖课,只看慕课视频就没法掌握。
说到底,这其中还是隐藏着一个平台建设的技术难题。据清华大学学堂在线项目负责人孙茂松教授介绍:未来其实有很多事要做,比如基于学数据的个性化服务,基于社交网络的平台互动交流机制,类似答疑的智能问答系统等等。设想一门课如果几万个学生提交了很多问题,如果没有自动Q&A系统,就算是有助教在线,助教也可能会不胜其烦,而且可能需要配备很多助教,这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一定要有智能问答系统”。另外对文科的一些文章设计程序自动打分系统也是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例如像作文自动评分系统,这个技术其实已经研究了很多年;虚拟实验室,包括移动的客户端等等。有很多技术都可以做很深入的研究,而这些技术都是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技术。
另外,慕课的学习成绩认定问题,也是我国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我国的惯性思维方式是学习与学分、学位挂钩。而据edX主席AnantAgarwal介绍,他们和全球各地高校合作,如果是清华大学的课程,那就会得到清华edx这样的证书,证书与学校的品牌关联。尽管不是某校的学位证书,但因为MOOC学习对学习者的主动性要求甚高,国外的很多大学和企业会更喜欢学过MOOC的学生,比如曾经有个来自我国深圳的学生,他选修了一门人工智能课程,有了这个证书之后申请麻省理工学院得到了录取,现在已经在MIT上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