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培训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心态
心态的培训是帮助员工拓展观念、调适心态,建立有助于实现目标、取得成功的态度的一种培训方式。心态调适和训练的方向就是心态积极、平衡,保持愉快的心境。“态度决定一切”,米卢教练的这句话,是特别强调心态调适的重要性。
心态调适有个原理:心态行为成果。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配合相关的知识和技巧,进而会取得相应的成果。我们想要达到目标、取得成功,通常习惯在行动上调整,而不是在心态上去做改善。事实上,从心态上出发,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我们不能预知生活和工作的各种情况,但正确的心态可以令我们能够适应它。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在于他的心态。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就一定能在企业里得到很好的成长。有个故事说,“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地上的泥土,一个却看到了天上的星星。”
同样面对同一个工作环境,每个员工的心态各不相同,而关键的是他的心态是否能够支持到自己生活和工作顺心,能够拿到自己想要的成果。拿破仑.西尔曾风趣地说,“我们每个人都佩带着隐形护身符,护身符的一面刻着积极的心态,一面刻着消极的心态。”企业心理培训的目的就是协助员工建立积极的心态,拥有愉快的心境,去有效工作、创造财富,追求健康、快乐和成功。
二、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植于我们心灵的想法、看法、假设、图象和印象,就好像一块玻璃能够微妙地扭曲我们的视野一样,心智模式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演绎。心智模式是人们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反映,心智模式的形成受人们所经历的环境、人的性格,人的智商、情商和逆境商的影响,并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心智模式根深蒂固深植于人的心中,它不仅左右人们的思想和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影响人们的决策,也影响人们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影响人们处理人际关系遵循的准则,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很多员工不愿意多付出,总想加了薪再多干,而老板没有看到价值,又不愿意随便加薪,那怎么办?就看谁的心智模式改善得快!很多员工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结果发现渐渐对工作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就在于没有很好地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我们在一次企业培训中,在谈到“竞争、合作和共赢”这个话题时,一个学员激动地说:“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你不打败别人,别人就会吃了你!所谓的共赢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我们还是现实一点好!”话音一落,还有人鼓掌喝彩。我说:“我们都喜欢赢,没有错。只是你要赢,难道只有通过打败别人,你才可以赢吗?”他似乎还没有完全领悟我的意思,我就接着问他:“如果你的竞争对手现在和你在同一位置上,比如都是一米长的绳子,你怎么赢他?怎么让它变短?”“简单!剪掉它!”他立即回答说,这就是他的心智模式。“你做到100米,对手的绳子就变短了!”有的学员的回答让他突然有所省察。
三、情商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教过“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在这七十二位贤人中,最为聪明即智商最高的是颜渊,却“不幸短命死矣”;最为鲁钝智商最低的是曾参,但由于他意志顽强,刻苦攻读,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朝夕研诵,结果成就最大的便是曾参,故后世尊称为“曾子”或“曾夫子”,成为孔孟颜之后的“宗圣”。
曾子的意志品质很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情商”很高。情商,是指测定和描述人的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办事的意志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等。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生活和事业上取得成功,不但应当具备很高的智商,而且必须具备很高的情商。情商与智商虽然各异,但两者并不冲突,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彼此相得益彰。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只有20%依赖于人的智力因素,即智商水平,而80%是决定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即情商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高曼综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智商与先天性因素关系较为密切,而情商的高低更取决于后天因素,它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和锻炼而形成的。情商大致由下述五种能力因素组成:一是随时了解自己的情绪,能立刻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是否正常,并能了解产生情绪的原因;二是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安抚自己,摆脱焦虑忧郁以及控制刺激情绪的根源;三是激励自己,不为挫折和困难所左右,让自己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增强注意力和创造力;四是理解别人的情绪,察觉别人的真正需要,具有同情心;五是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
总之,情商问题,实质上关系到一个怎样做人处世的问题。情商为人们开辟了一条事业成功的新途径,它是企业心理培训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四、自我察觉
“自我察觉”是企业培训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经常在培训的开始会挂上两个条幅:“我假装不知道的是什么?”、“我发现我自己……”。当有的学员不愿意看自己的时候,我们的手指就马上指向这两个条幅,大家就哄堂大笑,他也会不好意思或者自嘲地笑一下,继而会很认真地进行自我察觉和自我剖析。什么是自我察觉?自我察觉指的是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行为表现是否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适应社会和有效创造。自我察觉是员工通往全面发展的第一步,是任何成长的基本要件。
中国人有句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己很难。所以才可贵。自我觉察的品质不仅是客观的、诚实的,而且是没有偏见的。它不仅使人能觉察到“自我”,也能充分觉到“他人“,它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承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接受事物的能力。它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与他人体会到同一种感觉,用他人的方法去认真思考,并能接受他人的观点,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外界生活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对内心生活也有高度的自省能力。他们了解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相信什么,了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潜在能力和将来要去承担的角色及要达到的目标。他他能明确地“自我定位”。
五、自我领导
我们在做企业培训时,经常会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是领导者吗?你觉得你自己是领导吗?”
有人回答:“我是!因为我本身就从事领导的工作。”也有人说:“我不是,因为,因为我现在还没有一官半职。”有的人回答更有趣说:“我既是,也不是。我是我兵的领导,却无法领导别人。”
你怎么认为呢?听听另外一种声音:“我是领导者。首先我要领导好自己,知道我要去哪里?知道我要做什么?”我们比较认同和提倡这种说法。在一个良性成长的企业里,领导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指要有一支一流的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更要求有一支具备领导力的员工队伍。 因此,由下而上的开发领导能力是优秀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样的企业里,培养各个层面所有员工的领导能力,被作为团队管理的一个基本要素。它要求团队成员通过日常的工作与生活经验来培养和积累领导能力,这种领导能力将体现在每一个人的每一项工作细节之中,每一个人都是工作的主动参与者,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的领导。
我发现“Lead”的英文释义比较有启发性和新意:
1、引导——引导自己往……(地方去);引导别人去……(哪里)
2、领导——领导好自己;领导好别人
3、体验——过生活;使别人过……的生活
4、通达——通向(达到)……地方;导致……结果
现代企业员工已经由传统的他人领导型转变为自我领导型。一个企业要想真正发挥员工的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必须将员工的自我领导意识发挥出来。任何严密的控制,如果得不到员工的理解,或代替了员工的自我控制,可能会使员工屈从,但发挥不了员工的潜力和作用。所以,企业心理培训也重点涉及员工的自我领导能力。
六、自我超越
每个时候有每个时候特点,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目标,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就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的修炼是指:学习不断认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事实。超越自我是对自身能力或素质的突破,这不仅仅是心理潜能的激发,更多的是人性的完善、境界的提高或智慧的凝结。
人在改造自然、构筑社会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些规范、感觉和认识,这些经验和教训的结果是有利于个体适应环境并且与环境互动协调的。但是由于人的认识层次不够,信息(或联系的刺激在人脑中的反应)不足,人往往会片面,这是谁都不能避免的。
片面带来的规范异化、认识异化(成见)或本能误导对人适应环境是不利的,甚至成为人存在和发展的障碍。突破就是针对异化和误导而来。比如羞怯,这是人的自我收敛、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是积极的,有利于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篇2
企业内训是企业结合实际,邀请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的专家前来培训员工,一般来说,费用相对要高一些,但效果较好;资格认证培训是为了获取某一证书或资格而进行的培训,当前市场上颁发证书的机构也特别多,不仅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还有人事部门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协会、研究院、联合会、研究所等颁发的证书,在选择认证培训时,需要辨别清楚发证部门是否权威、证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商学院的培训不仅有学位教育,还有一些相应的培训班,企业在选择时从投入与产出比的角度来考虑,应该结合企业实际和各商学院的强项,有针对性地选择;在线学习是借助于互联网进行的,能够很好地解决学习的随时随地性、公平接受和低成本等问题,从而为教育的普及化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但是这种以网络为媒介的学习方式却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会促生人际关系的隔膜和冷淡;利用播放光盘或其他多媒体软件同样会产生类似的问题;体验式培训是个人首先通过参与某项活动获得初步体验,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与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并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具体来说,体验式培训是这样一个过程:学习者通过在沙盘训练、拓展性训练等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并通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实现共事,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整个体验式培训经历了一个“从实践(个人的体验)到理论(包括个人的认识)再到实践(企业的具体活动)”的过程,相对于传统培训、传统教学强调学习过去的知识,体验式培训则强调即时的感受;传统教学讲究记忆,体验式培训讲究学习主体的领悟和体会;传统教学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体验式培训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传统教学注重知识、技能,体验式培训注重观念、态度;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体验式培训以学习者为中心,培训师发挥指导者作用;传统教育强调在课堂中学知识,体验式培训强调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体验来学习。
二、影响企业选择培训方式的因素
篇3
另外,企业培训需求调查的范围与层次要从满足企业经营发展需要和企业建设工作目标实现的角度出发。例如:涉及公司长期战略、愿景规划方面的调查,应以公司董事会成员、总经理等为调查对象;涉及公司服务形象、产品质量方面等的调查,应以公司中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为调查对象;涉及公司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沟通渠道方面等的调查,应以中高导管理者为调查对象。涉及公司基本技能掌握方面的调查,应以基层操作人员为调查对象.
二、企业培训需求分析
1、业务分析
通过探讨公司未来几年内业务发展方向及变革计划,确定业务重点,并配合公司整体发展策略,运用前瞻性的观点,将新开发的业务,事先纳入培训范畴。
2、组织分析
培训的必要性和适当性以及组织文化的配合是极其重要的前提,否则培训后,如果造成公司内更大的认知差异,就得不偿失了。其次,对于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及组织优劣等也应该加以分析,以确定训练的范围与重点。
3、工作分析
培训的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工作质量,以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表为依据,确定职位的工作条件、职责及负责人员素质,并界定培训的内涵。
4、调查分析
对各级主管和承办人员进行面谈或者进行问卷调查,询问其工作需求,并据实说明训练的主题或应强化的能力是什么。
5、绩效考评
合理而公平的绩效考核可以显示员工能力缺陷,在期末绩效考核完成后,反映员工需要改善的计划,能够激发其潜力,因此绩效考核成为确定培训需求的重要来源。
6、评价中心
员工提升过程中,为了确保选择人选的适当性,利用评价中心测定候选人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且可以兼而测知员工培训需求的重点。
三、企业培训实施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1、培训计划的时间统筹
企业培训作为在职培训必须遵循与配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而设计,遵从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合理统筹培训计划的时间。企业培训的时间统筹上不应在生产经营旺季时安排得过于频密,而在淡季时则可相应加强培训课程时间的频密度。另外一般的企业在年初和年底都是进行整体目标计划和总结表彰时期,各部门的工作强度也比较大,因此在培训计划的安排上则要尽可能的回避这一特殊时期。
2、培训课时的长度掌握
企业培训的培训对象都是成年人,成年人的接受知识和学习方式的特点是:自我意识强,实践经验多,学习的目的性强。因此对于在职培训,企业员工的反应多为被动式的接受培训,所以应按照成人学习的特点安排每次培训的时间长度,或者安排中间休息时间,切忌“满堂灌”,以求保证企业培训的整体效果。
3、培训的频率
企业培训频率要考虑的培训计划、生产情况和员工的意见来进行妥善合理安排。鉴于有些企业可能因企业发展战略的原因导致企业培训计划的相对集中,培训频率的密集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培训效果。俗语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企业培训工作者一定要谨记企业培训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同时企业高层管理者也要树立企业培训是一项长期而可持续动态发展过程的管理意识,将企业培训作为一种战略来抓。新晨
4、参加培训的对象
企业培训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技术技能、文化观念的灌输过程,因此企业培训的培训对象应是全员性的,包括企业的各个管理层和执行层,这样方能取得统一员工意识提高员工技能的效果。
5、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性
篇4
一、甲方将承担以下责任:
1.甲方负责根据乙方指定的主讲内容邀请所需的讲师,并于授课前10天提供所请讲师的简介、讲课提纲、行程安排等资料(电子版),并协助乙方制定宣传方案,便于乙方在当地开展工作。乙方正式文字宣传资料必须经甲方审核,否则造成不良后果由乙方承担责任。
2.甲方承担所需讲师的授课费用,并保证授课老师按时到达、按时授课,如变更授课老师或授课时间须征得乙方同意,否则造成的全部损失由甲方承担。
3.特邀授课老师:_________(简介)
4.授课时间及地点
授课时间: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地点:_________省_________市_________
二、乙方将承担以下责任:
1.乙方承担本次培训所需授课老师及甲方所派工作人员往返交通费及授课期间的食宿费用。
2.乙方负责提供本次培训课程的培训场地、培训设备和相关教务管理工作,并承担其相关费用。
3.保证在培训前20个工作日,将在当地的培训计划、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地点等相关培训信息以书面形式提供给甲方,以便甲方安排培训内容和相关讲师。
三、收益分配:
1.培训费用由乙方根据当地市场情况自行制定。
2.乙方向甲方提供本次培训费用共计_________元(人民币_________整),其中包括讲师授课费、讲义设计费及相关培训服务费。
3.乙方在本合同签订后3日内向甲方支付_________元定金,在甲方邀请的讲师讲完课当日内支付余款(甲方不出具发票)。
4.为保证教学质量及学习氛围,乙方必须组织100人以上高素质听课人员。教学场所应有良好的通风、供热系统,要有多媒体电化教学设施,要严格教学管理,严肃课堂纪律,维护好教学秩序。如因乙方组织原因造成授课不能按时正常进行,乙方向甲方先期支付的费用作为违约金不退。
5.如果乙方未按时汇款,甲方有权取消举办相关培训项目,相关的损失费用由乙方负责,并给予赔偿。
四、协议期限:
1.本协议从签订之日起至该培训项目完全实施后终止。
2.在合作期间,如果乙方违背协议中的合作原则,甲方可以立刻终止该合同,并给予书面通知。以甲方发出书面通知之日,作为双方合同解除之日。
五、违约责任:
1.甲乙双方须向对方提供相关证照复印件,并保证所提供证件真实合法,否则,对方有权终止合作。双方在本协议规定的有效期内,应完全履行本协议规定的义务和责任,努力实现协议目标。
2.在本协议有效期内,双方均不得就本协议合作内容和方式与第三方进行合作。
3.为了甲乙双方的共同利益,乙方使用甲方的名义从事任何活动,必须事先征得甲方的书面许可。
六、争议的处理
1.本合同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并按其进行解释。
2.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也可由有关部门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的,按下列第_________种方式解决:
(1)提交____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
(2)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七、协议构成
1.本协议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本协议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相同法律效力。
2.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协商,并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具有与本协议相同的法律效力。
甲方(签章):_________???????乙方(签章):_________
篇5
劳动部关于技术工作短缺的调研报告表明,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状况。然而,另一方面,一些接收系统训练的学生却无法显示他们在就业上的优势。这个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一方面是工矿企业难以找到技术扎实、工作熟练的技术工人,而在另一个方面,却有大量的需要就业的群体难以就业。我们也有一个关于纺织服装用工的调研,技术好的学生基本都在企业的管理层,一般认为现行的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培训,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操作技能的培养,事实说明,结构性失业大于技术性失业,企业需要的恰恰是现场的职业管理者,可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恰恰是现场管理者。尤其劳动密集型产业,职业管理尤其具有经验型特征,对生产流程进行现场细分、岗位排序的职业管理成了企业的核心人才,尤其显得紧缺。
二、实践突破
1.培训为职业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职业发展管理是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管理的组织和个人的教育培训支撑。培训机制的建立,使得大学技术机构成为了这一工作的社会主体,它可以提供证书和具体技术培训。它的职能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的自我管理进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是对企业的员工规划进行合理的行业规范。培训,作为政府、机构、行业的体系,成为了职业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为员工、企业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轮岗等发展机会,促进企业生产和员工职业生涯具体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很多组织纷纷将职业发展管理作为吸引员工或者组织文化宣传的工具大力提倡,但是在实践中真正能将职业发展管理落实到位的组织却少之又少,原因之一就是培训机构缺乏认识,还停留在具体的工种培训阶段,没有体现“工种+管理”的新特性。
2.培训推进企业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提供社会支持
以人为本,就是做好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必须在了解自己特质、职业兴趣和组织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结合找到自己发展的起点、方向和路径”。这个过程是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个人管理经验,它包括多种技能。以服装厂为例,从裁片、打样、工序、人力成本和选料成本,可以保证生产管理、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的战略方向完全一致,这样,才能体现职业管理的现场性。因此,职业管理在实际上不是通过个人申报、工作设计、工作轮换、工作专业化、工作丰富化、培训开发、组织发展等方法完成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企业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制度的技术支撑,员工个人是无法制定和实施职业发展规划的。所以,以人为本,就是体现企业为本、效益为本。
正因为如此,作为系统的职业管理,不是一个企业可以完成的,它涉及管理现场的理论,培训管理,说白了,它是工厂的“工厂”,是生产的“生产”,企业即使有了口头或书面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那是缺乏具体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支持的。从社会学角度说,员工的职业发展管理在企业中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建立和实施,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明晰的方向和信心取决于社会体系的建立,因此,社会机构、政府、行业才是实施主体,职业管理培训的社会化,极大地影响了员工工作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是员工职业社会化的根本途径。
3.突破三大瓶颈,建立职业培训机制
第一,突破“向上爬”瓶颈。职业管理不同于层级管理,也不同于扁平化管理,而是一种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正相关的工作方式,它不涉及固定的制度。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第二,突破“水桶定律”。人才没有分层使用,人才利用效果不佳。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这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在职业设计中,方案的选择与确定是技术含量最高,对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最高;而技术工种的技术含量最低,但是需要经验和熟练度。处理不好,就会形成酒和烂苹果效应,导致职业的排斥。
第三,突破复杂化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职场管理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向管理要科学,向管理要效益。企业内部岗位流动机会较少,而管理的空间却很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没有结合职业现场,对专业的选择非常盲目。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又最看重专业和工作经验,难以考虑现场能力。生产的简单化使得管理者不能进行职业管理,可以说员工基本没有自由支配劳动分工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章慧南:中小企业现场管理与开发――理论与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
[2]鲁德银:现场教学的三大要领[J].教学与管理,2001年03期, 51~52
篇6
签到栏
部门
学员姓名
签字
部门
学员姓名
签字
记录栏
出勤
拟定参训人数: 人
实际到场人数:
出勤率:
迟到
姓名及时间:
早退
姓名及时间:
缺席
其它
签字
讲师:
篇7
培训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核心内容。在企业中,更被视为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联系纽带。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中小企业培训与开发功能都在加强,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但是,目前的中小企业培训仍然存在着很多误区和问题,本文从中小企业培训的必要性着手,研究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中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中小企业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强,培训已经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投资,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培训更应是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一步。
董福荣(2006)通过研究得出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大约在3-5年,而美国则是7-10年。他指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是其重要原因之一[1]。武瑞营,于玉平(2006)指出培训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员工,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员工来说,通过培训可以满足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对企业来说,加强培训,提高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是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促进其适应市场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2]。
二、中小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培训虽然在迅猛发展,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我们只有认清这些问题,才能够找出其内在原因,对症下药,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培训认识上的问题
涂云海(2010)认为中小企业培训认识上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为培训而培训,缺少培训计划,培训没有得到领导层的重视,导致中小企业决策层不愿意为培训配给足够的资源;二是把培训看成是一项成本,认为培训不能增强企业员工才干,反而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耗费员工工作时间;三是缺少完善的培训体系,培训质量没有保障[3]。而马大伟(2010)在认识问题上面着重强调了中小企业的培训只是重视技能培训,轻视做人做事的培训[4]。魏国华(2010)指出了企业的观念上的致命错误:企业没有把培训看成是一种投资。他指出,中小企业如果想发展成为一个大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领导者一定要认识到培训是人力资本增值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要树立“培训是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培训是永不折旧的投资”这种观念[5]。
2、培训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吕小瑞(2006)具体分析了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问题,他认为多数培训内容安排欠科学;培训对象选拔方式不够公平、民主,因为有的企业培训经费、机会有限,无法满足每一位员工的需求,有不少企业错误地认为直接由领导决定挑选培训人员比较直接省事,而这种方式最容易挫伤员工培训的积极性[6]。蔡志成(2007)认为多数企业的员工培训计划与员工培训需求脱节,企业在制订培训计划时,“闭门造车”的现象较为严重。2/3的企业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忽视了培训需求分析,随意性较大。因此,员工对企业培训工作满意度普遍不高,受训人员中仅有5%认为培训有用,45%认为有一点点用,50%认为完全没有用。他还指出,多数企业对培训缺乏评估,许多中小企业在培训后没有进行过培训效果评估,究竟企业安排的培训效果如何,是否对员工有所帮助,讲师授课风格是否符合员工的口味,培训负责人不得而知[7]。江荣华(2009)则从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出发,指出了中小企业在开展职工培训方面遇到的困难排在首位的是经费不足,其次是任务紧和缺乏培训力量。中小企业每年用于员工的培训费用很少,而且培训仅限于岗位培训,常着眼于当前,忽视系统、长期的培训。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很多企业和公司师资以内部讲师授课为主,内部讲师的人选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培训讲师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导致讲师素质参差不齐[8]。魏国华(2010)指出了中小企业的培训只注重形式和数量,忽视了内容和质量。
此外,江历明(2007)从其他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培训的问题,他指出了政府政策的导向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以立法推动培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而在我国,由于中小企业的性质与特点等原因,虽然国家对企业岗位培训与职业训练有要求,但更多的是停留在鼓励、引导等方面,措施不配套,缺乏明确惩罚措施,这也是造成目前中小企业培训动力不足,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还有培训机构的问题,其中包括培训机构的设置问题、资金与时间问题、培训方法问题、配套的政策问题。
以上所述的关于中小企业培训的各种问题,研究和分析的角度各不相同,总结起来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企业的领导层对培训不够重视。第二是从员工出发,即现在的培训并不能真正迎合员工的需求,主要是因为培训之前的准备工作不足,培训前的需求分析不具体、不全面。第三是培训本身的问题,半数以上的培训,对员工没有考核机制,对老师没有评估机制,这样的培训使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因为只有将培训与激励、反馈机制挂钩,才能有力地激发双方面的动力。
三、解决中小企业培训问题的对策
针对中小企业培训在认识和实施上的问题,很多著名的学者对怎样解决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董福荣(2006)提出转变观念是前提,特别是要转变企业主要领导的观念,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对个人、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利无害的,认识到培训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员工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的双赢;经费落实是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国家相应投入或在政策上予以倾斜。第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的培训,并给予某些方面优惠。第三,鼓励大专院校与中小企业联姻,实现校企双赢;形成机制是关键。周海滨(2010)也首先提出了转变观念,他说的“转变观念”是指转变人才观念,是指我们不能对“人才”要求过于完美,并且应该从企业内部培养人才。周海滨同时还指出了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的重要性,整个体系包括:培训需求分析,选择合适的培训课程,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9]。关于形成培训机制,潘雪桂(2009)提出了细致的理论:第一,确定培训目标。分清需求主次,检查可行性,设计目标层次。第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设计,选定培训机构,选择培训方法,培训课程设计。第三,实施培训方案。选择培训师,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实施的后勤保障,注意过程控制和计划调整[10]。李颖(2009)针对中小企业培训中的问题提出了战略过程模型,模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组织的评估,主要指组织目标,组织优势和劣势的内部和外部分析;二是职能定位,指在一个更大的组织范围内考虑培训和开发的地位和作用;三是项目实施,重点在于项目实施决策,确保培训和开发计划能够成为常规管理方法的一部分[11]。
此外,李冬契(2010)提出了五点建议。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完善相应的制度;重视培养企业文化优势;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加强团队的整体培训[12]。谢彬(2010)从受训者绝大多数为成人的角度,指出了培训的方法要符合成人的学习特点:一是成人是通过干而学的;二是成人是通过与原有知识的联系、比较来学习的;三是成人学习带有鲜明的实用性[13]。李娟(2010)给培训提出了新的思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E-Learning(电子化学习)正好能有效地弥补传统培训方式的遗憾。E-learning是指由网络电子技术支撑或主导实施的教学内容或学习,它以网络为基础、具有极大化的交互作用,以开放式的学习空间带来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14]。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培训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解决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科学的培训理念和机制,才能使企业培训成为促进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管理工具。
【参考文献】
[1] 董福荣.构建中小企业培训体系的几个问题[J].企业问题探讨,2006.(6).
[2] 武瑞营,于玉平.中小企业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2006.(2).
[3] 涂云海.中小企业培训存在的误区与解决路径分析[J].中国培训,2010.(2).
[4] 马大伟.关于企业培训的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5] 魏国华.中小企业培训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9).
[6] 吕小瑞.中小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研究,2006.(10).
[7] 蔡志成.浅析中小企业培训效益形成瓶颈及对策[J].中小企业科技,2007.(4).
[8] 江荣华.中小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09.(10).
[9] 周海滨.中小企业培训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6).
[10] 潘雪桂.论中小企业培训体系的构建[J].文化经济,2009.(11).
[11] 李颖.中小企业培训和开发模型与组织竞争力提升[J].2009.(01).
[12] 李冬契.中小企业培训风险与防范策略浅析[J].管理纵横,2010.(9).
[13] 谢彬.我国中小企业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管理,2010.(5).
[14] 李娟,马利,李承跃.浅谈中小企业的培训管理模式[J].企业管理,2010.(11).
篇8
一、目前企业培训中存在的“瓶颈”
1.培训定位模糊。对培训定位不清,没有将培训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当中去,致使培训与企业长期发展脱节,培训并没有真正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做出贡献。
2.培训主体错位。培训只是培训部门的事,高层不重视,中层不支持,基层不理解,培训部门角色尴尬。
3.保障和激励配套缺位。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保障制度,培训计划执行力度不够,流于形式。轻视培训期间监督、后期评估和激励,造成人才流失,人才流动下的愤怒与恐惧导致企业领导伤心之余不再做培训。有些企业很重视培训,并且为职工提供众多的培训机会,但却忽视培训的后期的激励和人才提拔,让职工感觉学而无用,对培训不再感兴趣。
4.培训供求错位。培训没有建立在科学的需求分析上,培训没有针对性,培训课目设置不合理,导致培训效果事倍功半。企业对职工的培训需求缺乏科学、细致的分析,使得培训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也就没有针对性。
5.培训监督和评估缺位。许多企业重视培训的前期准备、策划和选择过程,而当进入实施阶段时,却忽视了对培训的监督和沟通,结束时缺少有效地评估。
6.培训方法不当。在培训方法上,企业大多运用传统的模式授课,“培训师讲,学员听”,从而产生枯燥、效果不好的弊病,使被培训者失去对培训的兴趣。许多培训师根本没分清培训与教育的界限,培训应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中心,而关键在于改变培训者的技能。
二、企业培训文化体系建设构思
1.建立企业培训支持保障体系。企业的培训支持保障体系包括企业培训管理办法、培训预算管理办法、培训奖惩激励办法等等。激励制度的建立能够使员工培训充满动力。企业要对员工积极的行为表现给予鼓励和刺激,使员工不断的朝着新的目标努力,强化自我实现的动机,从而使员工“要我培训”转变成“我要培训”。
2.建立企业培训师培养管理体系。企业可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内部人员作为培训师或者邀请企业内部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权威人士作为培训师对员工进行培训,制定出内部培训师培养和管理制度,加强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外聘培训师主要是从大中专院校聘请老师、培训机构专业培训师和培训顾问、企业系统内的相关专家等。
3.建立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体系。培训需求分析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首要因素。企业要建立于基于企业要求的培训需求分析体系,而不是建立以员工个人角度为出发点的需求分析体系。培训需求必须在企业的目标导向下进行,而企业有责任对员工培训进行需求引导。有效地需求分析是基于对差距的判断,这种差距可能是目前存在的也可能是目前不存在但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因此,培训需求不仅仅立足于现在,更应立足于组织发展的未来。确立培训需求后进行基于企业、部门、个人目标分析,从而确定培训课程、形式、讲师等。
4.建立适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教学课程体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分专业、岗位等逐步建立企业自己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立要有所舍取,针对性、实用性要强,能够解决本企业的实际问题,满足生产经营以及发展的需要。并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变化,及时变化、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在教学模式上,要从提高被培训者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技能入手,不断创新培训的方式,提高被培训者的兴趣,努力培养被培训者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可采用网络、多媒体、互动等形式,结合实际,要有针对性,有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或者思路,使培训内容能够在工作中巧妙灵活运用。
5.建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培训评估分为培训前评估、培训中评估和培训后评估。培训前评估主要是确定有针对性的培训需求,并为培训后评估的效果评估提供参数对比数据。培训中评估是在培训过程中进行的评估,能帮助培训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实施控制。培训后评估是对培训结果有一个系统、全面、准确的评价,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果没有,其原因是什么,当如何改进,也为后期培训提供帮助。后期评估通过调查问卷、考试、行为分析、数字分析等进行效果评估,以确定培训效果以及改进方向、办法。
6.建立培训效果评价转化体系。培训效果评价转化是培训工作的最后也是做关键的一步,让培训“落地”才是硬道理。培训的目标就是提升,就是产生效益,如果不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和转化,就会导致之前的培训工作前功尽弃,培训工作毫无意义。企业要建立培训跟进管理制度,这是培训“落地”的保证。
7.建立培训沟通支持体系。培训内部沟通包括培训部门和受训人员之间、培训师与受训人员之间、部门负责人与受训人之间、培训部门与受训部门之间以及培训部门与主管培训领导之间的相互沟通。企业内部良好的协调和合作是做好培训工作的根本保证。培训工作是企业行为,并非培训部门单兵作战,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要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得到各个方面的支持,否则,培训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篇9
我们都清楚,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经济形势日新月异,我们的企业面临着国内外的方方面面的竞争。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企业的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如何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如何建立自己的优势,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需要对不断更新的知识、技术的应用。而对这些知识、技术掌握和应用的关键是需要一支好的高素质队伍,这支队伍如何建设好就是我今天想讲的主要内容——企业的员工培训。它是指企业员工根据企业的需要而进行的有侧重,有针对性的的一种继续教育。
那么我们接下来看,为什么我们需要进行员培训。
一、从企业生产管理上看,企业需要加强员工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环境更具多变性,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企业不断加大投入,研发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新的管理理念,同时也要求企业的员工能够应用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生产出新产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否则就会被竞争对手所追赶或超越,而这些依靠员工在校所学的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才能保证员工的知识与技术水平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从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角度看,企业需要加强员工培训
企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除了企业以招聘形式引进所需的各式人才
外,立足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加大开发也同等重要。一个好的企业应该能够成功的调动各级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为企业献技献策,创造价值。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需要点,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满足以后会继续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也能够达到预设的目标,得到不断发展。这种满足不是物质薪酬的有限刺激能够解决的。 所以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求、时代的需要。也是企业留住人才、激励员工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我们企业员工培训上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分析表明:培训投入的回报率为3000%,远大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其他投入的回报率。所以大量的外资企业不惜花费重金进行培训,甚至建立自己的企业大学,相比之下,我们的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投资就显得微乎其微。 我们的企业也重视培训,期望通过企业培训来提高企业效益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但结果并不理想,与预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经过我个人分析和在实际工作中的体验发现,企业培训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决策者的培训意识不够
虽然企业培训的投资回报率高,但同时也有回报周期较长,且难以量化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领导的决策具有短期性倾向,对培训给企业到来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同时对企业内部存在的培训需求比较模糊,而我们企业人员流动性又相对较高,领导对员工培训后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机会成本和风险的敏感度较高,因此也就造成了在培训方面持消极态度。
2. 员工对培训的不认同
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里没有成型的学习氛围,培训内容的设臵与员工期望不一致,员工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很多员工认为自己不需要学习,或不想学习。有不少员工在参加培训时都只是当做一种形式或为了完成领导交代的,培训成了“鸡肋”。更有甚者认为公司组织的培训完全是多余的,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抱怨。
3. 缺乏培训评估,没有具体的培训考核和激励体系
由于缺乏评估体系,培训成果的转化难以实现,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培训需求的确定,无法实现企业培训的持续性发展。
四、如何做好企业培训工作
针对目前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企业要想真正利用企业员工培训这个工具去提升企业的效益,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运作流畅的企业内部培训机制。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作好企业培训必须转变观念
“性格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要想做好员工培训工作,首先从企业管理者角度必须对企业培训的意义予以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培训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把企业培训看成是关系企业未来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企业管理者要有人才的忧患意识,要明白今天的培训决定着明天的企业竞争力、信誉度和员工素质结构,培训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证。
对比外国,日本的经济界名人—松下幸之助就曾经骄傲地说:“松下首先是培养人的地方”。而我国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下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的竞争性并不激烈,另一方面教育培训效益有一定的滞后性,使企业管理者认识不到培训的
重要性,觉得培训工作是国家的事情与企业无关,企业自身资金已经非常有限,如果还要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开展员工培训,不划算。同时,由于没有完善的保证机制,一部分企业员工在没有参加培训前勤勉工作,培训之后则忙于跳槽,使企业蒙受较大的损失,使送培单位的管理者寒心。
所以,要想作好培训工作,必须转变这种观念。认识到加强员工培训是企业的需要,对于一些管理机制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措施得以有效克服。
2. 作好企业培训,必须选择受训员工
众所周知,烧制陶胚,如果胚才不佳,再怎么煅制,也不会出精品。企业在送培员工时,除了考虑岗位需要,也应考虑员工自身特点,因势利导,把岗位需要和员工需求结合起来,作到在受训员工选择中注重资质、注重潜质,开发禀赋,挖掘潜能。
3. 完善培训评估与激励机制
培训评估是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的最后环节,既是对整个培训活动实施成效的评价与总结,同时评估结果又是以后培训活动的重要输入,为下一个培训活动确定培训需求提供了重要信息。培训评估同时也是培训成果转化的跟踪回顾和促进方式。在我们公司的企业培训中,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的关键问题在于没有培训评估考核和激励机制,这也是我们公司员工培训的重要问题。培训评估方式和内容应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合理制定,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停留于书面化的形式。培训评估需要贯穿培训过程始终,并做到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形式上可以多样化,比如双向交流、培训总结报告会、针对培训内容组织竞赛活动等。
篇10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首先要在中小企业培训计划中确定需要通过培训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是要提升销售业绩?还是要促进团队合作?或者是增强技术研发实力?因为中小企业的培训预算有限,所以,培训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及可衡量性,以
便在培训过程中有效地检查培训效果,并进行相应的培训评估。
中小企业培训之二、培训与业务合体
最好的中小企业培训最能够得到企业重视的一定是跟业务相关的培训,业务是任何一家企业的核心,业务的好坏直接影响绩效,对公司战略实现及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只要找到业务的痛点,设计好培训内容,邀请企业领导亲自坐镇,
效果应该不会太差。受训者也会比较愿意参加,因为与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同时还可以提升技能,顺带的提升个人收益。
中小企业培训之三、培训方式
A、建立企业内训制度,传、帮、带、先进人员、技术业务精英或部门负责人进行内训、分享、学习等;或是外出学习的人员转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企业内训,HR可以开展企业制度、文化、礼仪、心态及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的培训;
B、网络学习,现有许多的网络学习,成本低,灵活性好,选择范围广等特点,可由HR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课程,让员工自行业余时间上网学习,再规定相应的时间须达到学习时长及通过考试等,来促进员工学习的风气,提升
员工整体技能。
C、可选择管理实战经验较丰富的公司进行咨询管理培训,这一般是企业遇到瓶颈或是难题时选择的较好的方式之一。
中小企业培训之四、选择讲师
确定好培训形式后,接下来需要选择培训讲师。培训讲师为外部讲师和内部讲师两类,企业的中高层领导,或者人力资源部的培训人员,可以作为内部讲师,就一些常规性的学习做出指导和安排,而涉及到外训或者企业内部人员无法讲
授的,就需要聘请外部讲师。培训讲师在培训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仔细斟酌,在制定企业培训计划时,可以根据培训课题,制定讲师的符合条件,或者注明备选的讲师姓名,等到具体培训时,再最后确定最终执行培训的
讲师。
篇11
1.培训教育的含义。企业培训教育是指企业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员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使员工更新观念,掌握知识、技能,改进员工的动机、态度、行为,以适应企业或个人在新的环境下发展,或者使员工更好的胜任现职工作或转换成其它的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企业培训的目的是加强员工素质,进一步提高生产力;而对于员工本身而言,培训可以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适应企业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培训的形势一是思想教育,二是技术、技能培训。
2.培训教育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和服务含科技的成份越来越高,为了使企业员工适应新的环境,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如果员工不提高自己的能力,虽然现在很称职,可是很快就落伍,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所产生的产品很快地代替了现有的产品,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企业员工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掌握新的技能,所以员工要不断培训。员工培训,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资产增值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组织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
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做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实施员工培训有着重要意义,培训教育可以转变员工的观念,同时也可以使员工掌握知识和技能。
2.1培训教育可以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企业进行职工培训,向职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培训良好的行为规范,提升员工职业道德,使职工能够自觉地按惯例工作,从而形成良好、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增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及团队精神。培训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的思想境界和职业道德,而思想境界、职业道德又是员工在企业生活、生产的前提。
2.2培训教育可以让员工掌握知识和技能。员工培训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岗位培训,其中岗位规范、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是岗位培训的重要目的。在员工上岗后也需要不断地进步、提高,参加更高层次的技术升级和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培训,使各自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达到岗位规范的高一层标准,以适应岗位的需要。企业培训活动能够在短期时间内迅速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知识、技能的培训可以使企业员工掌握某一工作岗位必备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可以获得从事某一工作的资质。因此,知识、技术、技能的培训是培训的工作的核心。
3.企业培训存在那些不足
3.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企业的主要领导者通常是抓主营业务的。而培训教育属于人力资源储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还要消耗人力、物力,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主要领导是不会考虑员工的培训教育的。没有主要领导的支持,就不会的被大家重视,通常抓培训教育的领导或者是兼职,或者是从其它岗位调转到培养岗位上,他们通常不熟悉培训教育工作,又没有能力调拨人力、物力、财力。
3.2培训教育走过程。由于对培训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必然导致培训教育注重的形式,走过程。1.形式走过程。为了完成培训教育任务,有些企业投入了许多,建设了培训中心,购买了大量的硬件设备,却一直摆放在那里,平日里基本上不使用。2.人员走过程。有时培训的对象是企业的主要领导或者高管、关键岗位的人员,可是这些人由于忙于生产等,加之对培训认识不够,就委派他人去参加。参加人员由于与培训任务联系不大,致使在培训过程中不认真,培训也就失去了意义。
3.3培训利益化。社会上培训机构有许多,有各方面的培训,但他们有许多是从利益角度从事培训教育工作,这样必然导致培训教育利益化。目前社会上有许多培训机构,这些机构的领导者大多会有一定社会背景的。他们不只是善于技能的培训,又善长攻关工作,以利益引诱一些企业的领导来做培训教育工作,这样必然导致培训过程中成本的提高与培训质量不理想。
3.4培训内容单一、不针对培训对象。有些培训机构不管来什么样人员都讲相同的课程。不注重培训对象,没有针对性,有时应该讲的培训内容却改成其它的内容了,没有完成应该讲授的培训内容。
3.5培训教师有待提高。许多的培训机构本身没有培训的教师,只是需要的时候外聘一些教师,而对于聘用教师的能力、水平不太清楚。如果培训教师不称职,培训就失去了培训意义,或者培训起到相反作用。因此培训的关键一环是选聘好优秀的教师。
4.企业如何开展培训工作
培训即是企业人力资源储备,又能提高生产力,使企业降低成本,因此必须做好企业培训工作。
4.1高度认识,全员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员工掌握了技术,提高了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或者提高了服务质量开拓了新的领域。企业管理者不但要认清培训的重要作用,还要及时地开展全员培训工作。培训教育可以使员工掌握新技术、新技能,也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篇12
1.企业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
目前,许多企业存在着培训管理不力的情况,企业培训效果不够理想,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培训机构不够专业,培训课程没有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培训方式呆板、互动性不足等;其次,国内一部分企业长期以来都未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从而难以根据工作的具体要求来对员工进行培训,大多是着眼于满足短期的岗位需求,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指导思想,不做培训需求分析,通常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设置课程和教学方案,导致学员重复学习或去学习严重超出自己接受能力的知识技能;另外,很多的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单一,评估纪录往往缺乏系统的管理,造成了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
2.提高企业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
2.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培训效果的好坏是由企业绩效是否得到提高以及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提高来衡量的,而绩效的提高基于员工素质的提高。因此,培训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基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注重整体培训目标的同时,兼顾员工的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发员工的潜能,鼓励制定培训计划的同时,将培训计划与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结合起来,以高绩效模型和员工任职资格为标杆,及时更新和调整培训方案,实现培训的全程化,促进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的无缝连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2充分认识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世界上大多数优秀企业几乎都有自己的训史,都热衷于人力资本投资。根据统计,美国企业每年在培训上的花费约300亿美元,约占雇员平均工资的5%,目前已有1200多家美国跨国公司开办了管理学院。而我国各类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很低的水平,用于员工培训的投资微乎其微。据有关部门对282家国有企业的调查,员工培训投资经费只有工资总额的2.2%(职工人均教育经费仅49.5元),远低于发达国家10%~15%的水平。鉴于这种情况,我国的企业决策者必须树立人是企业所拥有最宝贵的资源这一观念,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人力资源的培训,依据企业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这一工作。转变观念,强化员工培训在企业的基础地位,树立抓生产必须抓培训,生产和培训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树立设备、管理的投入和培训的投入并重的、并不断增加员工培训有形投入的观念。通过培训这一有效手段,使员工认知企业的理念,进而达成共同的企业文化、理想,并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共同努力。
2.3进行全面的培训前调查
在进行员工培训前,相关人员应该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要根据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目标,工作要求的变化和顾客需求的变化分析培训需求,另外,在调查中应从不同角度收集信息,了解企业绩效状况以及对劳动者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岗位要求,并分析员工现有的劳动态度、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异,以明确培训目标与内容。在对培训目标和内容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要对培训方法、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师进行调查,选择出最佳的培训形式,使培训形式与培训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培训目的实现。从而了解岗位信息,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绩效考核指标等。
2.4建立高效的企业培训体系
企业培训体系是为了达到保证企业培训行为的有效性或者保证培训工作的绩效的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模型,包括管理流程、管理制度或管理办法。只有根据企业战略规划,结合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才能量身定做出符合自己持续发展的高效培训体系。企业应该加大对培训体系的硬件设施投入,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加大培训组织的健全。加大培训工作的管理,培育企业优秀、独特的培训文化,形成一套健全、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实现培训的模式化、程序化、整体化,促进培训水平的全面提升。有效的培训体系应考虑员工教育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训练技法,针对具体的条件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针对具体个人能力和发展计划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在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次的构建培训体系,达到全员参与、共同分享培训成果的效果。
2.5丰富培训内容和手段
培训内容应从狭隘的岗位职务培训转向丰
富多彩的全方位培训。员工培训的内容不仅仅是技能的培训,同时还要求员工向各个领域渗透,使企业培训进入更深层次,对员工进行全面的素质、素养和技能的培训。如企业文化培训、企业历史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团队精神培训等。同时,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要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设计合适的培训内容。从培训手段而言,我国企业传统的组织培训的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等。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运用。而现行的企业员工培训多是课堂讲授为主,培训方法单调枯燥,员工抵触情绪较高。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讲授、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员工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培训手段不断更新,现代教育培训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企业要根据对知识、技能的需求量、缓急程度及培训的内容、人员、时间、地点、施训单位等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以满足培训对象获得知识的目的。
2.6扩大培训对象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位员工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不仅仅要考察企业里是否有一小部分优秀人群,更要考察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状况。以往只对中高层管理者进行培训而忽视对基层员工培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只针对部分人员进行培训的情况会使得被忽视的个人或群体变成企业大木桶上最短的木板,从而制约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企业培训就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企业全员的学习,不论管理者或者员工,都需要不断地的学习。培训对象应该全员化,要按职务、岗位、文化程度分类、分层次对员工进行持续培训。
2.7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价
效果反馈可以重新审视当初的职业能力分析是否准确、开发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所选内容、教材、教师、教法、形式是否得当;从结业时看培训质量如何、效益如何,从教与学两方面分析得失,提出今后的改进意见。在评价时,要正确的选择培训评估方法,将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从多方面设置培训评估的指标,而不是仅仅从投资回报率来评估。目前在评估一个培训计划或项目的效果和效益时通常是参考柯卡帕切提出的“四标准”,即学员的反应,也就是评价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的意见和看法,具体包括,对培训计划是否满意、是否喜欢、是否认为有价值,包括对培训的内容、讲课老师及主持人的水平、培训的方式、时间安排、环境设施等各方面的反应程度;知识标准,员工通过培训学习所获得的有关工作原理、技术技能、程序、态度、行为等;行为标准,也就是培训过后培训学员返回工作岗位的行为变化,主要是行为表现和工作绩效;效果,培训活动的开展对企业及工作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培训的投资回报。
参考资料:
(1)刘新军.企业培训实务[M].沈阳出版社,2002
(2)欧阳洁.员工培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德.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篇13
首先,企业领导要重视培训。不重视培训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如:有的认为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精力很难在短期内达到预期效果;还有认为培训只是花架子,没有用,创造不出利润来。
其次,对于培训也不能认为它是万能的。人是最难培养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员工成才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把培训当作解决管理问题的灵丹妙药,员工成材需要一个过程,仅靠几次培训就想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企业领导对培训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培训的价值和实际作用。
再次,企业培训需要有效实施。企业应懂得如何科学地组织实施培训,培训项目要科学、实用;培训的员工需要主动、认真地参加到培训中去;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需要培训的员工与培训教师进行沟通,增加互动,互相讨论。
最后,培训成果转化有效。培训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员工回到工作岗位后,要激励员工学以致用,因此员工培训后返回岗位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但现实却是工作环境中存在诸多阻碍员工进行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等,培训成果转化环境的缺乏造成“培训没有太大实际用处”的观点,对培训投资又是一大阻碍。
对于以上几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1.企业领导重视培训的同时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要有针对性。按照员工本身素质,首先为员工制定一个有效而且全面培训。一线员工着重技能培训,一般业务人员则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则是管理水平自身素质的再提升。分清主次,才能有针对性的培训。
2.因地制宜的对企业原有知识的积累和提炼,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更是技术上的提升。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以师带徒,在工作中学,而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要在实践中的应用。这样,既不是高昂的培训支出,也可以达到一样培训效果。比如:笔者所在企业,需要一些大车修理方面的技术工人。我单位就采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但课堂改在工作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不会因员工本身的素质而影响培训的效果,只是抽出专门的时间、地点加强培训就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这种培训形式特别适用于一线岗位工人,而且效果明显,适用。 转贴于
3.培训在有效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培训计划,还可以确定具体的培训主题,比如质量管理培训、项目管理培训和销售培训等,每个培训都有具体的要求和适应范围:鼓励员工广泛参与,认清员工的需求与方向,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适当的主题、深度及培训形式。培训要及时反馈与总结,使培训成为企业内部积蓄与分享力量的源泉,为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提供参考。针对每次培训的员工,要形成一个基本的培训效果评估,对培训内容本身的可实践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要有全面的评价,将培训效果纳入考核体系、形成双层约束机制。将授课者的培训效果和学员的学习成绩都进行必要的考核、建档。并纳入到其个人工作绩效和职务升迁的必须条件中。这样一来对培训双方都形成有效的约束力,促使培训课程进行的配合与认可。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保障培训工作的良好循环。
4.让全体员工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非常关键。有些员工人为培训的重要意义在于获得证书而忽略了培训的实质,这些员工一旦获得所需要的证书、自我提高、应用从培训中所获技能的积极性就消失。为此,有必要精心设计一系列软技能培训方案,以保证能有效改变员工的态度。同时,应制定一套明确的绩效评估方法和激励计划,将培训纳入绩效考核中,保证受训者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环境中,使培训真正发挥作用。同时,培训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丰富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以增强员工的动手动脚、操作能力;员工思维、判断能力;员工的创新能力。
5.通过制度化的培训,企业员工能够掌握工作的最佳方法和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扩展工作领域,有利于其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成长,增强其自信心,进而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