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现状与不足
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目前的现状是目前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层结构单一、狭窄,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十分不利。我国经济由干长时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在企业内部实行改革和创新时往往受到束缚,企业创新表现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或在一些局部领域内开展创新活动而管理制度创新较少。当前我国的企业在管理创新中存在不足。管理创新是在比较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中进行,进入管理创新的工作人员都是由专职的人员构成,大多数技术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很难参与管理。劳动力成本优势一直是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主要优势之一,但近几年这种优势有所下降。而劳动生产率、管理效率、企业管理等指标一直处于竞争中的劣势。综合我国企业近几年的发展情况,不难发现劳动生产率偏低、管理效率低下,企业管理不善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必须解决现存的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而其中解决问题的根本是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
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对策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的自主创新体系。这个体系包括:
1.加强理念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必须得有市场意识和预测意识,因此,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不断调整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理念和管理方法等。有了先进的理念做后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进行,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有利干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加强企业人文体制建设,必须树立重视人才的观念,企业要加强员工树立“企业为家”的人文思想,提高他们的价值观,做到尊重人、关心人,使企业员工具有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同时,企业应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组建有凝聚力的员工团队。
2.完善管理体制创新
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当环境复杂变化的情况下,组织就要产生多种行为模式来应付不同的要求,以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积极做出合理调整,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把企业原来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组织成为联系紧密、协调一致的生产经营统一体系,最终使企业的综合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如何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是需要一个企业随时创新的问题。
3.加强技术创新
市场是衡量经济的杠杆,它为技术创新指引方向。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技术创新,它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人才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环境保障体系等组成的体系。技术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全业管理发展水平的高低,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这是因为企业搞技术创新实质是企业把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融汇其中的过程。对于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点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才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产值和效益。企业之所以进行技术创新主要是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新工艺来推动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现代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企业能够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开展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技术活动,有助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科学规划,有助于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
4.完善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对中国许多企业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软实力,把创新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企业文化的创新,既要分析好组织环境,积极评价、补充、发展和完善,同时,企业的经营者要积极地号召大家共同学习的理念,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组织成员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形成一种企业的感召力与亲和力。
篇2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来不断增强我国经济长期发展后劲。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作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法律制度,也理应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并以此来推动我国企业与市场接轨、与现代接轨、与国际接轨,最终实现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
一、正视不足,提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理念和认识
总体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通过对内加强制度建设,对外积极开拓市场,在获得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创造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奇迹。成绩是主要的,但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及各企业的实际,努力提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理念和认识,用现代思想来武装企业,并保障企业不断前行。
(一)克服“移花接木,生搬硬套”的思想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企业数量不断涌现。当这些企业逐步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管理模式肯定行不通,这时如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就成了首要课题。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喜欢“移花接木,生搬硬套”,这是一种快捷方式,但其中一定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实行有选择地“拿来主义”,否则由于缺乏基础,可能会导致管理上的不适应、不适用,结果自然不会很理想。
(二)克服“消积被动,预见性差”的思想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讲求科学的管理理念,即主动管理、前瞻式管理等。但目前现实是,很多企业缺乏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了问题,经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损失惨重。因此,作为一个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企业来说,一定要具有前瞻性,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要提前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未雨绸缪,做好相应的资源储备,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永续前进,不被一时的不利形势所左右和决定。
(三)克服“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的思想
基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目前保守思想较为浓厚,求稳有余,而创新、创造不足。当然,保守思想并没有错,其能够保障企业拥有更多的理性,只不过要尽力规避过于保守的负面影响,即小富即安,自以为是,自我满足。殊不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步,因为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只有不断创新,勇立潮头,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多措并举,提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效率和
效益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当前企业管理的核心运作体系。结合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实践和存在的诸多不足,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笔者认为,我国当务之急是要多措并举,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给力,提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效率和效益,发挥出企业组织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能动作用。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企业要以完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进一步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提高效益,增强活力和竞争力。其中,一是要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特别在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领域,法人治理机构不清,职能混淆,存在越位、缺位等现象。因此,一定要规范董事会、经理层的职责,同时要加大监事会和职工代表的权力,保证企业监督制度有序运行。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并完善重大决策责任制度,对于一些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一定要实行集体决策制度,做到充分市场调研、充分酝酿讨论、充分民主决定,从而保障决策的科学、有效。
(二)继续深化企业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这是从企业的核心运行制度而言的。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股份制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推进企业的民主进程,规避一元制企业可能会出现的决策弊端。在这方面,我国可以从股权改革和设计方面入手,通过招商引资和资本市场运作,促进企业的股权分散。当然,其中有三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是要防止国有资产在股权改革中可能会造成的流失现象,这要通过制度规范和加强监管来实现;二是实行相对多数的控股制度,即不必限定在51%的持股份额,这样有利于股权的稀释和股本的增容;三是对于经理层,包括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可以将其薪酬与职责、贡献挂钩,并且通过股权、期权来实现,这样有利于经理层和核心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这些重要人员与公司利益的互利共赢。
(三)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规划,创新企业生产、财务、质量、营销、环保、人力资源等具体管理制度的发展和提升
篇3
前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适应市场需求适应企业自身情况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始终保持发展的活力。以下本文将从企业盈利模式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四方面进行分析。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和局限性
一些企业在认识现代企业制度时,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盲目崇拜,以为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以后,一切现存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到。实则不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并非万能,只有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对企业的发展持最大的推动力。当前,企业管理制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仅做如下分析。
1、部分国有企业政治化色彩过于浓厚,缺乏企业化管理
国有企或多或少还是有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管理存在了过强的政治色彩,这导致企业管理者在用人决策时往往不是从员工的绩效考核、专业水平、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出发,而是从其政治表现出发选任人才。这样势必会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导致一线人才不断流失,而管理层冗员过多。另外部分国有企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状况不佳,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更谈不上技术和制度创新,对专业人才不够重视,经理人很难独立做出决策。基于过强的政治色彩的国有企业,在多数情况下制定的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都缺乏创新意识,缺乏企业化管理的活力。
2、管理制度缺失
企业管理制度缺失的起点就是企业规模的扩大,这也是其发展进程中最危险的时期。国企管理则更多表现出它的刻板性,缺乏全面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虽然经过了,经济转型时期的体制、法律背景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但是部分企业管理还一直停留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落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十分严重。
3、国企分配制度缺乏激励性,难以留住人才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有企业的分配制度都存在着平均主义,煤炭企业也是这样,企业并没有按照不同岗位、不同专业和不同技术难度而采取不同的计薪制度,这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虽然现在企业逐步实施了绩效薪酬制度,但是不同职位类型之间的薪酬标准、等级之间的薪酬差距不合理,薪酬与绩效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还是影响到了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
1、企业盈利模式创新
企业的发展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可以盈利,可以创造价值,可以用盈利回馈企业员工用盈利持续改善企业资金投入。所以现在企业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的盈利模式的创新。现代企业常常是盈利模式同化,因为盈利模式的同化必然导致营销、管理、竞争区域的同化,你没有比赛但是在起跑线上你就已经输掉比赛了。所以,突破同化竞争的根本出路是盈利模式的差异化,一旦这种层次的创造取得突破,企业的竞争力才能持续,寿命才能长久。
当前,企业盈利的创新需要掌握三种技术:行业利润分区分析技术、模式设计技术、盈利模式实施管理技术。行业利润分区分析包括利润提供者分层、利润提供者价值版图分析、不同利润区盈利模式归纳、主要竞争者盈利模式优劣势分析等;盈利模式设计包括:利润提供者价值分析、利润提供者构成、盈利要素提炼、盈利要素匹配度检测、要素支持成本分析等;盈利模式实施管理包括:盈利指标体系设计、业务规划、财务方案、年度计划、营销体系设计、组织设计、人员管理方案、主要竞争者盈利变化信号监测等。
2、管理制度创新
当前,国有企业的管理普遍处于一种粗放式的管理状态,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缺乏创新意识和监督管理。因此,国有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人事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 理、薪酬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时,还得建立有效的约束和制衡机制。而这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实现管理的专业化和制衡化,使原来的利益共同体导向向命运共同体导向转变。这其中尤其以煤炭企业为例,目前来说煤炭企业大部分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一直采用粗放型管理方式,与其他行业相比管理上较为落后,要提高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到高产高效,必须采取创新管理体制,实施精细化管理作业,这包括加强生产质量、劳工工作环境、环保等等。
3、产权制度创新和治理结构的创新
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也应该仔细地研究国有企业的优势,然后再分析它在哪种情况下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改造,这样的态度才是客观、公正、合理的。首先,不能因为产权转让中出了些问题就自缚手脚,关上产权流动的大门,因为不流动将会导致国有资产更严重的损失。其次,应当把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改组、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兼并、联合、收购、拍卖以及条件具备情况下的破产等方式,推动国有资产的重新组合,使国有资产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有一个大的改进。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规模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能照搬国外固有的模式,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框架,而应该因地因时制宜,着力塑造与企业自身情况相匹配的治理结构。
4、分配制度创新
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在分配制度中平均主义现象严重。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首先突破传统的分配模式,建立将企业职工与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新型分配机制,有效地将智力资本作为一种无形资 产参与分配。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技术股、创业股、管理股的方式使核心员工、骨干员工的智力、才华成为企业的无形财产,通过股权或期权的方式将其作为资本计入股份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实现劳动力资本的价值,使员工的利益真正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挂钩,激励员工的敬业创业精神。
4、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的创新是指将科学发展理念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氛围,同时,建设特色企业文化,服务企业做精做强做出特色。
当前,公司的发展由过去强调做大的规模型向追求做精做强的质量型和特色型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向精细型和集约型转变。企业可以以独特的企业文化,持续推进公司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
建设特色企业文化是让企业文化服务于企业发展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与专业管理相结合,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与建设发展相结合,与职工的价值追求相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深入推进创新文化、安全文化、执行文化、精细文化、责任文化、营销文化、廉洁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构建富有活力、催人奋进的企业文化。
结束语:现代化的企业是制度完善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现代化的企业是盈利能力强大又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企业。国有企业只有真正能够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员工的发展,服务社会的进步,才能使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实现其国有企业的社会价值。因此,我们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需要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大赫.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J]. 才智. 2011(02)
篇4
一、创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管理的创新可以极大的推动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在当前的全球经济背景下,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流动速度和范围的增大,并保证企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更多的企业开始创新自身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方式。受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的发展都比较稳定,尤其是国企内的员工更有保障,这就造成这些企业内的管理人员比较欠缺危机意识,并且不能积极的树立改革和创新思想。进而导致很多的企业管理理念及模式都比较落后[1]。对此企业管理者就必须要改革和创新当前的管理制度,积极改善企业的落后现状,勇于树立创新及开拓进去的观念。
二、传统企业管理制度内的缺陷
1.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业管理制度在多方面都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如:企业管理的思想方面通常会存在偏差,各部门的着力并不均衡,并且细节上也不够细致。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一是企业在制定有关制度中,思想理念不够先进,如人性化管理思想、科学管理和综合管理等比较先进的思想并未得到良好的贯彻;二是企业在制定有关制度中还缺少针对性及多样性,如企业通常主要关注的是生产环节的管理,但是在服务和产品质量控制上并未做出足够的重视,进而导致很多企业最终出现了经营管理不善,引发一系列的危机。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最终导致了公司的经营不当。
2.企业的管理制度执行力度差
部分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中,可以全面的考虑多方因素,相对的管理制度制定也比较的完善,但是这些企业内通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主要就是因为制度的执行力度差。造成企业管理制度无法很好执行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很多企业仍旧存在一些落后的思想和习惯。如有些企业内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企业内的亲情化和友情化较为严重,进而造成了普通员工在执行某项工作或是制度执行不能彻底。这些都会阻碍公司的经营发展,并且还会严重阻碍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和变革。
三、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手段
1.创新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制度、模式和组织的客观外在形式,特别是国企,管理思想直接可以展现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实践调查内发现,我国当前还有很多的企业因为自身对市场经济体系的了解并不充分,因此企业在开展市场调研内不能充分对市场走向进行准确的把握,并且不能充分认识到现代的先进管理思想对经济收益的有效促进作用,最终造成企业管理方式陈旧,管理质量不能得到提升,并且缺乏监督体制以及法律法规[2]。因此现代企业必须要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及时的转变观念,保证对管理思想进行改变,不仅要确保企业管理人员积极树立战略性管理思想,同时还要积极的推广和宣传,使得创新管理思想可以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
2.创新管理组织
企业管理组织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针对内部全体员工展开组织划分和公共合作,并且赋予能力不同的员工适当的职务及权利,最后形成了一个结构体系就是企业管理组织。企业管理组织能够良好的创新性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对企业管理权及决定权在内部人员中的分布状况做出直接的反应,另外企业的管理组织还可以较大程度的影响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多数企业的内部管理组织都有职责不明、结构琐碎和人员冗杂等问题。专业管理者手中的权利较少,决定权都集中在企业领导者手中。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实现企业对管理机构的精简、改革组织设计模式,将市场当成参考标准来创新内部管理组织,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
3.创新管理制度
成功的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必定存在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制度规范性及创新性都相对较高,并且企业在持续的创新发展道路,并且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管理制度实行的效果及质量。可以这样说,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要创新管理制度,尤其是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内,可以从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在内部管理制度上一定有过人的地方。对此,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十分重要的。企业间如果同一产品在市场竞争内有优劣的区别,必然是企业在整体企业管理制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企业管理制度有无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和促进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迈上规范的发展道路。
4.创新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也就是企业通过组织资源、开展生产经营而达到目标的管理方式。基于当前的时代背景,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必须要遵守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企业员工任用的契合层次原则,员工的任用必须要结合其自身的个性特点和业务特长来确定职位,进而明确每个员工的角色,虽然企业内的所有员工都是一视同仁的,但是盲目的追求一视同仁会导致无法对人力资源的全面利用;二是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有关问题中必须要遵循层次性原则[4]。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不但要基于宏观角度展开分析,并且要在微观意识上做出分析,事务的管理中首先要站在宏观角度上展开全面的分析、统筹全局,找出重难点,随后在微观上对相关人员的职责做出细致的胺片,实现管理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总之,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中,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稳定的发展,必须要积极的调整和改变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且要依据更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创新企业的管理制度。此外,企业还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借助制度创新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惇文.探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J].企业导报,2015(22):91-91
[2]刘畅.浅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和研究对策[J].企业导报,2016(7):79-79
篇5
二、深化内部改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传统党报成立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后,应紧紧抓住“改革、创新、开放”三个着力点,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大力推动事业产业发展。深化内部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转企改制。按照中央和我省报刊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在中央报刊体制改革方案的指导下,在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社委会决策领导体制不动摇的前提下,理顺报社机构体制,稳步推进报社转企改制工作。建立事业体制和企业体制并存构架,完成传媒集团挂牌;合理进行资产剥离,理顺产权关系,完善企业制度,实现集团公司运作;积极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妥善解决职工身份转换、社保衔接、医疗保障、企业年金等问题,消除职工后顾之忧。推进媒体改革融合,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纸质媒体特性和网络、数字移动媒体的优势,以版面改革和内容创新为重点,以细化和拓展市场为目标,建立各媒体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独特的品牌个性,实现各报、刊、网目标市场差异化,错位竞争、优势互补。整合新闻、广告、发行资源,实行采编经营联动、各媒体联动,积极推进报网融合,培育新的媒体和业态,最大限度提升报业集团规模效益,全面增强报业集团整体竞争力。积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媒体创新、经营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相结合,形成良性运行的全面综合创新格局。媒体创新以内容和业态创新为重点,着力提升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经营创新以大力发展多元经济为重点,大胆涉足相关文化产业及媒体上下游产业,全力推进房地产业,积极介入资本市场,探索股权投资、产权交易等投资项目,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形成多元发展格局;技术创新以引进吸收新技术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媒体和印刷新技术运用,提高各方效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传统报业事业和产业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对外开放搞活,激发传统党报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今后,我国文化市场的开放程度将不断提高。在这样的传媒文化发展环境下,传统报业要以积极的姿态,探索各种形式的媒体合作、产业合作、资本合作,一方面要以宽广的胸襟,欢迎国有实力资本参股集团所属子公司,共谋发展;另一方面要以战略眼光走出去,全面推进跨媒体、跨地区、跨领域发展战略。加强领导,努力提高决策力、执行力和保障力,是确保传统报业转型的关键。要加强和改善社委会的统一领导,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理顺“采编、经营两分开”下的领导管理体制。本着既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党管媒体,坚持提升宣传品质,又要有利于促进报社经济发展的原则,建立事业体制和企业体制双轨运行下的领导管理格局,为集团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通过转企改制,全面实行集团公司运作模式,进一步明晰报社集团公司产权关系,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事业和企业并轨、采编和经营分开体制下的科学管理,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控制有力、运转灵活的财务管理体制,实现报社全媒体产业链的高效和优化。
三、培养经营人才,健全民主决策机制
党报在成立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之前,都是以新闻为主业的单位,新闻人才的培养一直非常重视,拥有很多办报人才。但是,相比于新闻类的人才,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所需的经营类人才却少之又少,不仅经营类的专家型的人才少,从事经营工作的人员的数量和采编人员相比都更少,经营队伍严重不足。很多党报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经营性人才大多都是从采编岗位上转岗过来的。以前集团开展竞聘,很多资深的新闻人才为了提拔,无处安放,就转岗经营岗位。他们熟悉的思维模式都是传统的采编流程,对经营业务很多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必须从头开始。这样一来,直接导致经营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没有专业的经营知识,缺乏经营意识,也没有经营的实战。这样的经营人员,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很多时候都会败下阵来。不仅如此,从采编转岗到经营岗位的,一般都是担任中层以上的职务,严重影响了一直从事经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堵住了他们上升的通道,让经营人才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动力。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所需的经营人才引进机制不足,自己培养经营人才不够有利,从外面引进经营人才的道路也没有打通。一般传统党报的人事构成中分很多种,有事业编制的、有集团聘的、有部门聘的,甚至有项目聘的。集团每年招收新闻岗位的研究生,都会给予集团聘的待遇,但因为受到学历因素的影响,很多业务能力很强,但只是本科的经营性人才进入集团却不能享受集团聘的待遇,因为大学生进入事业单位必须经过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的统一考试。往往很优秀的经营人才是要经过市场的历练的,而不是只有高学历就够的。诸多门槛的设置,导致集团对经营性人才的引进困难重重。为此,党报在成立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后,应加强对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劳动人事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分配激励制度的改革。进一步理顺集团内设和下属机构组织架构体制,完善“全员聘用、以岗择人、以岗定酬、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使人力资源管理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特别是经营管理方面的人员培训和专业人才引进,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保持报社经济增长与职工增收相协调,让积极参与改革并为改革做出贡献的职工,分享改革成果,构建和谐报社。同时,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提高领导干部民主决策意识,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和机制,完善决策形式、决策程序、决策方法,充分发挥机关党委和各单位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的作用,鼓励全社职工积极参与集团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职工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合力推进报社事业和产业发展。
四、构建企业文化,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传统报业一般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其员工的工资收入相比于其他事业单位,要高出很多,在全省企事业单位中收入水平也属于第一梯队。正是比一般单位高的收入水平,让党报的员工有“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改革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集团任何一项关于转型升级的改革举措推出后,都会受到不小的阻力,大家害怕失败,怕丢掉“铁饭碗”的身份,更害怕丢掉现在看似还不错的好日子。对于转型升级的最终目标,普通员工很多并不明确,不知道一系列改革措施实施后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对未来持未知怀疑的态度,因此“不敢”改,也不愿意改。作为一家现代化的企业,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已经上马,开弓没有回头箭,要想企业抢占先机,赢得发展,必须在内部凝聚起最大的公约数。以文化人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党报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讲政治是摆在首位的,多年来的政治素养,让党报人身上带着讲政治、打硬仗、能吃苦的基因。因为在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挖掘这一正能量。在企业内部倡导先进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全集团职工“主人翁”思想意识,营造团结合作、斗志高昂、积极向上氛围;适当加大集团文艺、体育项目投入,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进一步加强职工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努力提高全社员工的身心健康;弘扬敬老风尚,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氛围。增强离退休职工生活服务、医疗服务等养老服务功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报社职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完善廉政监督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反腐倡廉学习和教育,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反腐倡廉工作部署,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进一步完善干部廉洁从政、选拔任用以及招标投标等各项制度。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职工法律意识,形成遵法守法、依法行事的良好风气;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促进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彧.试论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报业数字化转型[J].新闻世界,2015年第01期.
[2]范以锦.对“报业转型新战略”思考的思考[J].新闻战线,2014年09期.
[3]杜宇.报业“本领恐慌”背景下的业态创新[J].中国报业,2014年3月刊.
[4]戴世富,韩晓丹.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转型策略[J].中国出版,2015(01).
[5]周志懿.老报纸新报业之思:报业未来趋势判断[J].传媒,2018(11).
[6]王海滨.全媒体时代记者站转型之路探析[J].山西科技,2017(03).
[7]凌宁宁.融媒体时代地市台的发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6).
篇6
所谓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实是指企业根据制定的相关规范与条文,对于企业及员工的行为作出一种激励或约束的反馈,并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的规章体系。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对于企业内部所有员工从事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活动作出的行为规范,这就要求员工应当严格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予以贯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具体作用
主要为有助于实现企业管理上的明确分工,企业中有不同的部门,并且每个部门中都会由不同的工作岗位,每一个工作岗位都会有与之相应的岗位职责与权力。而企业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中的部门以及人员岗位作了明确地分工,员工的所有权责也都是该管理制度所赋予的,所以企业内部的所有职工都应当切实遵守管理制度,各司其职,紧密合作,实现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实现企业管理制度规范的条件
企业的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主要是由两大重点予以支撑的即:第一,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制定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毕竟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开展活动的依据与准则,因此在企业的管理制度制定之初就应当考虑全面,尽可能做到规范科学、全面合理,只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二,要想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必不可少的还有要实现实施制度的规范化,制度的制定最终在于实施,因此只有企业专门针对于实施环节制定规范化的制度方能够切实保证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二、关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体现
(一)就企业管理其思想层面上的创新
企业的管理思想正是对于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组织以及管理制度上的一种外表展现,正是企业的思想管理才能够充分体现出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的发展都以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为导向,但是依旧还有部分的企业在其管理思想上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导致了企业的部分管理者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不够深刻,因此使得这部分企业在其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市场的作用,很少进行市场调研,对于市场不同阶段的需求与变化也难以真正把握。因此,在具体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就会出现诸多的弊端,如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落后的方式,企业内部出现冗员的现状以及对于企业思想管理的重要作用有意忽视等等。
(二)就企业管理其组织层面上的创新
企业的管理组织其实就是指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为最终目的,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实现分工与协作展开工作,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员工的职权进行设计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结构体系。企业的管理组织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既能够如实反映企业内部管理者所作出的各种经营决策与管理权在机构中集中的程度,同时还能够对于企业生产配置的效率与合理性起到决定的作用。通常较为大型的企业中,由于各种组织机构众多,人员相对冗杂,因此很容易出现职员权责划分不够明确科学以及专业管理人员地位不高的弊端,很多事情也还是由高层管理者进行决策,这样企业内部实行的并非“法制”而是一种典型的“人治”,从而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违背,阻碍企业的科学有序发展。
(三)就企业管理其模式层面上的创新
篇7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而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指导内容,内部控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也十分重视应用内部控制来加强内部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上起步较晚,大多数企业在内部控制应用方面主要以我国有关部门颁发的制度为依据,同时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内部控制从2005年开始境外上市企业按照COSO规范要求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到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三个配套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颁布,再到2011年A+H股的上市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境内上市公司试点和自愿试点企业的内控试点,到2012年所有主板上市企业的全面展开,走过了7年时间。在政府的创新和指导下,不少企业在内部控制应用方面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但是真正取得较好成效的却不多,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由于历史与发展的原因,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市场体制尚不完善,从整体来看,企业体制多样化,治理结构不合理,企业在内部控制应用方面基本都存在控制环境不良、控制手段传统、控制目标单一、执行力不够、关注战略目标不够、没有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等问题,因此,如何建立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部控制具有现实意义。
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控体系
强化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控环境
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中的核心问题,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配置公司的权力,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以保护公司股东的权益,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机制,从根本上处理好投资者、管理层和监督者的关系,处理好制度与人的关系。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和地方相关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对公司章程规定的重大事项必须提交股东(大)会讨论;董事会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并在公司章程规定的权限下进行管理活动;监事(会)对董事会和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发挥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提名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对董事会的支撑作用;建立企业“董监高”和独立董事的职责权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并按照规范要求定期组织相关会议,保持好相关记录并按照信息披露的要求进行披露。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对公司的战略进行研究,制订企业的中长期和短期
战略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分解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能够给企业发展指明方向,促进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迈步,保证企业近期和长远的持续发展。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要加强战略管理,做好从战略分析、规划、实施到决策变为现实的战略过程,对国家宏观政策、行业进行研究,对市场和竞争对手进行必要调查,对存在的机会和风险进行识别,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和自己能力资源相匹配的业务,设计好的商业盈利模式。企业应该对自己的中长期战略和短期战略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目标和实施路线图,并把战略目标分解到相应的组织和人,落实资源和计划,对关键目标和节点进行重要控制,并根据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进行动态的战略管理。一般企业都缺乏战略管理人才和相应的行业研究,因此建议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定期对公司的战略进行必要的设计或者战略梳理。
在战略框架下设计企业的组织架构,并对管理职责
重新进行梳理
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组织设计原则和内控规范要求对现有组织进行设计和梳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区分核心职责和辅助职责,并对核心职责对应的业务进行必要的设计,明确各部门的管理界限和接口。面对重大组织调整,最好进行必要的试运行或者设计过度组织结构,并对组织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必要的调整,在组织正式运行后一般要保持组织的相对稳定。
很多企业在经过多年发展后,由单体公司向集团化迈进,企业的组织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按照集团化管理的要求,要明确集团和子公司的定位和职责要求,整合资源,对子公司管控进行必要设计,尤其关注子公司的投资管控制度,通过合法有效的形式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出资人权益,重点关注子公司特别是异地、境外子公司的发展战略、年度财务预决算、重大投融资、重大担保、大额资金使用、主要资产处置、重要人事任免等重要事项,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
建立战略指导下的薪酬和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科学,它具有价值有效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人力资源作为核心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高层必须重视。内部控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分为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开发、人力资源的使用与退出两部分内容。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要按照组织和管理职责的分配,进行必要的岗位分析,对岗位职责进行设计,编写岗位说明书;对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进行定岗定编;对岗位进行分析评价,建立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把战略目标、年度目标和经营计划关联,把公司目标和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并逐层分解;在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的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和长效激励机制的建设,保证公司的战略目标实现,同时兼顾员工的利益,让员工也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实惠。
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建立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相关制度
作为社会公众公司,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内部控制要求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要求企业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实现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的健康和谐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内部控制要求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并对文化建设进行评估,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示范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动影响整个团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环境。
对企业的核心业务进行梳理和设计,建立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要求,对企业的资金、采购、资产、销售、研发、工程项目、全面预算、合同管理等重要管理要素进行业务流程的梳理与设计。对符合公司业务发展要求的业务流程进行描述以实现规范化;对不符合内控流程要求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对不适应公司未来变革与发展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从业务流程识别关键流程,从关键流程识别关键作业,从关键作业识别关键管理活动,从管理活动识别内控风险,并对风险通过多维度按照重大风险、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进行评价,建立风险控制矩阵,对评价指标比较高的风险纳入公司层面风险数据库。企业高层在管理实践中要重视并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公司不能承受的风险要建立风险管理方案并落实资源进行改善。建立公司高层、中层和基层全员参与的内控体系,在业务过程和日常管理活动中对控制活动进行记录与归档;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交叉控制的网状控制,对风险比较大的事项,加强控制;对风险比较小或者一般的事项采取减少控制以提高管理效率;对风险适中的业务活动可以加强事后审计控制,在兼顾风险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
内部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控制,往往是几个控制措施的综合应用,内控规范里讲了7个常见的内部控制措施: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营运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根据内控实践经验,强调事前不相容职责控制、授权审批控制外,特别强调了作为内控事后控制的内部审计控制,即经过风险评价后对组织和业务进行内部审计控制,有利于提升管理效率,特别是针对国企改制来的上市公司,公司要强化审计部门的力量,对风险大的单位和业务加强内部审计。
对内控体系进行评价
完成内控体系建设后,企业要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制订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报评价报告,自我评价报告需要对外公告和提供内控审计单位进行内控审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应当对被评价单位进行现场测试,综合运用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充分收集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按照评价的具体内容,如实填写评价工作底稿,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并对内控缺陷进行认定,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应当以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为基础,结合年度内部控制评价,由内部控制评价部门进行综合分析后提出认定意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后予以最终认定。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对于认定的重大缺陷,应当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切实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并追究有关部门或相关人员的责任。新建立的内控体系一般要求试运行3个月以上进行初次内控评价,在年底财务审计前再做一次内控评价,并检查整改效果。
执行内控审计
在企业完成内控评价报告后,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要求,企业要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审计。内控审计包括制订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工作、评价控制缺陷、完成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内控审计报告有四种: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特别注意内控无效的两种情况: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一项或多项重大缺陷的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否定意见,评价指引中明确指出的重大缺陷的主要四种情况如下:
1. 注册会计师发现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舞弊。
2. 企业更正已经公布的财务报表。
3. 注册会计师发现当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内部控制在运行过程中未能发现该错报。
4. 企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无效。
篇8
1前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是要改变国有资产权责不清和大量流失的现状,建立资产增值发展的责任机制。大方向是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实现企业公司化I政资分开,建立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实现国有资产运营主体化l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实现政府管理间接化I调整企业产权结构。使企业股权分散化I建立国有产权流动的市场机制,促进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化I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化。这其中关键问题是产权问题,而使市场经济机制在产权关系中起作用则是问题的核心.
2 主要问题
建筑业的现状较其他行业来说,推行公司化更加困难,存在问题更多,它限制着向股份制迈进主要表现在:
(1)建筑市场不完善,采用市场经济机制的基本条件不具备。在建筑市场中,严重存在条子工程、明招暗定、吃拿回扣、盲目压价的问题。纯粹的价格竞争被统一定额所限制,也因各种因素作用而被扭曲,企业竞争是多因素的甚至是复杂的,信誉取胜极为有限。
(2)推行施工项目管理尚缺乏实质性进展。市场机制在许多企业内部还没有形成,主导企业管理的是经营承包,而众所周知,经营承包短期行为多,调动的是承包者个人的积极性,而忽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更缺少对国家和企业长远利益的保证。同时,经营承包没有统—规范,存在许多弊端如何处理好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关系,对经营承包的管理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有待进一步探讨
(3)近年来建筑队伍不断增多.建筑产品价格低和“僧多粥少”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企业没有多少自己的积累,也难以吸引社会资金。与许多高技术产业的积累发展情况不同,建筑企业的积累有限,更缺乏企业股份的资本条件。 在这种情下,近期广泛地在国有建筑企业推行股份制足不现实的,在处理好企业和国家股权关系之前谈企业与企业间的合股也为时过早。宏观上,首先要求国家在建筑市场管理和价格政策上实行更加有利的政策。面对企业来说,更现实的做法是造就市场经济机制在企业管理中发展作用。
3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国家允许一级施工企业享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鼓励施工水平高的企业独立或与外国公司合营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的竞争,同时鼓励建筑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总承包中的分包。从整体来看,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经营意识.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筑工程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经营意识。经营思想是建筑工程企业的灵魂,它贯穿了建筑工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建筑工程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受它支配,它的正确与否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知道:建筑工程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的特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我们应该抓好“四全”管理:即以实现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战略为目标的全面计划管理、以提高产品使用价值为目标的全面质量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为目标的全面经济核算和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全面人事劳动管理,并建立以此为基础的经营管理思想,这样才能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
3,2 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营方式相适应
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营方式相适应,努力建立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根据建筑工程企业特点,建立现代管理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向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也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国有建筑工程企业改革不仅仅是放权让利或转换经营机制,实质在于原有模式,包括产权组织形式、领导机制、管理制度、经营机制等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要剔除和改善,因此解决深层次问题、深化改革,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我们重点谈谈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有效化解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现代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模式很多,如职能制结构、生产区域制结构、直线职能制结构、矩阵式结构、联邦制结构等,建筑工程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模式、行业特点、生产经营特点等,选择适当的形式。在改革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时,要立足于发挥基层经营单位的积极性,权力的划分要与赋于职能相对应,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的管理组织结构要与集权、分权的程度相适应,应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管理权限的划分。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母公司直接从事主业的生产经营必然遇到与予公吲之问的同业竞争。而集团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集团内部的同业竞争尤其是母子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的存在,既不利于集团母公司管理协调功能的行使,也不利于整个集团的整体优势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为此,集团公司应实行内部资产重组,优化集团资源配置,通过专业重组,集中处于分散中的专业施工力量,改变专业公司低水平重复设置的格局,最终形成集团的专业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专业公司群体。同时,进一步明确子公司的经营职能范围,实行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并举,加大管理协调和资本运营的力度,提高生产经营的层次,生产经营活动仅限于特殊需要的总承包、房地产开发以及闰际贸易与合作等方面,从而避开了与子公司在同一市场断面的同业竞争。
(2)加强对分包单位、分包行为的管理和监控。近些年在施工企业中,分包甲.位完成的产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企业的经济效益未能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同步增长,甚至出现效益滑坡,质量下降、拖延工期等,严重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良现象。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企业自身生产经营规模失控,特别是分包工程管理的失控。如有的工程项目领导、公司经理在工程外包时,不审查分包队伍的“一照三书”,即营业执照、企业技术资质等级证书、取费资格证书、授权委托书:有的技术人员失去原则,不必要地变更设计,多计工程量;质检人员不能很好地把好质量关,该返工的不返工,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预算人员高套定额,虚增项目,不按级取费等。有的项目领导,不重视合同管理私下口头定价,在结算时,由于价格问题而争执,甚至发生经济合同等纠纷,给企业带来损失。为此,我们应认真查验“一照三书”并签订分包合同,在抓好施工质量,确保公司声誉的同时,注意作好外包价款的结算工作,如结算时的套用定额标准、实际用工数量等。
(3)必须作好扎实的建筑工程企业管理基础和创新工作。作好基础工作,建立和健全各种基础制度、专项制度,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应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和本建筑工程企业的特点,改革开创新的管理制度,采用现代管理方法,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3.3更新管理知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及竞争能力
不断更新管理知识、提高经营管理者的水平,不断引进人才,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竞争能力。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顺应国际经济发展潮流,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融入国际经济发展之中。而对于建筑业来说,意味着按国际惯例建立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的体制,我国将进一步开放建筑市场,建筑企业将承受更大的挑战。面对转轨的宏观经济体制和建筑工程企业体制,面对国内外建筑工程企业的激烈竞争,面对21世纪的挑战,要使我国的建筑工程企业能够生存与发展,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适应新体制要求,建立能适应激烈市场竞争需要的现代建筑工程企业管理制度,更新管理者知识,重视人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科技含量。
篇9
提要:至此公元2003年,中国改革之路已走了二十余载,国企改革也有十余年。但是,至今,国企仍是困难重重,改革仍是步履蹒跚。事实至此,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何改革之路如此艰难,为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看似如此方向明确,却又迟迟不能实现?每涉及此种状况,最通俗的解释就是——体制问题,而且人们每每谈至兴起,都常会来声长长的叹息,悲叹体制的僵化与不合时展的需要。但是,问题又说回来了,体制是人定的,改革是人推行的,国企的转变是人参与的。人才是中国国企改革的真正障碍所在!我国作为一个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在经济政策和经济环境上有缺陷是必然的。而企业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和国外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想要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就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现代企业的本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深化改革,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在入世的强烈冲击下,在日益残酷的国际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转贴于
注:本文版权归本站所有,为黄金会员资料,只有黄金会员可以查看。
提示:您还没有登录 无法阅读全文 请先 登陆 注册 点击此处申请黄金会员
篇10
一、现代企业档案管理核心职能
在过去的企业模式管理制度中,企业档案管理的职能主要围绕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的,进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后,核心变更为以资产为纽带的企业资产档案的管理,通过企业资产的比重来确定资产档案管理的隶属关系,企业可以自由选择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档案管理模式,其最终要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资产划分以及权责变化的档案资料作为档案管理职能的核心部分。
二、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准则
真实性、系统性、全面性、有效性四部分为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准则,这四部分相互优化互相结合,其能够快速、有效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面信息保障。
(一)真实性
现代企业能否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取决于企业档案管理能否为企业提供正确、真实的信息,如果企业档案管理中出现虚假信息,会直接对企业的决策和企业本身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在企业进行的档案管理时,要将信息进行核实、落实,保障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充分排出虚假信息,为现代企业决策提供真实性信息有利于企业的决策和发展。
(二)系统性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势必要有自己的组织构架,不同的人员和部门应该有不同的职能或工作范围,通过各自的职能将收集的文件、资料进行分类管理,这就是档案管理系统性。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化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办公效率,同时能够提高企业管理制度的清晰度和规范度,能够在企业决策时更准确的查找、搜索到相关信息。系统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信息准确利用,推动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工作效率。
(三)全面性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范围与以往大不相同,在市场经济新格局下,现代企业的交流贸易范围极为广阔,不再局限于国家、地理等范围的影响,特别是在互联网介入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贸易范围实现了世界化,很多企业通过外贸公司将产品销往海外,在这种范围广、复杂化的情况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更面临着挑战性,企业档案管理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档案收集范围,其要对企业背景、企业文化、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外贸出口、当地法律法规、企业信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性的收集,这样才能够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和贸易提供保障。
(四)有效性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在收集信息时,需要注意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性极为重要,通常分为信息时间有效率以及价值有效性。
(1)时间有效性。现代企业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企业的需求或者招标上通常会在互联网进行,如果有企业在互联网上需求或者招标公文时,企业档案管理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采集,提供给销售部,有利于销售部门更快的找到意向客户,可以促使企业快速销售产品,为企业在销售方面挣得优势。
(2)价值有效性。当企业档案管理在收集信息时,会进行大范围信息收集,在收集到的信息中要进行分类塞选,对于有价值的信息资料进行保存,对于无效信息应该进行排除,这样既不浪费储存资源又能够在利用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价值的体现。
三、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不被重视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并不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直接联系,很多企业在看待档案管理工作时,皆认为此工作可有可无,实则是因为大家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认识,并不了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性。很多工作人员因为档案管理工作不受重视,在工作中没有了责任感、没有了奉献精神,再加上工作人员在信息收集工作上的知识缺乏,更不能发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性。
(二)档案管理理念、工作方式落后,危害企业自身安全
当前企业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很多企业中档案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仍然是通过人际关系来获得信息,而这种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并不能够被充分利用。还有的企业对企业档案管理上的资源投入甚少,很多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是有办公室勤杂人员兼任,这些人员在变动上较为频繁,所以他们掌握的各种信息来源都会导致档案信息混乱,编错号、盖错章、信息不准确、假信息等问题在很多企业层出不穷。也正是为此企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源投入更为少之又少。同时,因为内勤人员的更换还有可能将企业自身的商业秘密对外透露,会极大的造成企业自身的损失。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企业档案管理应该由原来的纸质媒介向信息智能化网络转变,而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大量纸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在企业作决策时不能够充分的提供详尽资料,甚至因为纸质资料发霉而导致信息缺失。有的企业实现了电脑办公数字化,但因为纸质资料不能详尽的储存到数字化电子档案中,而造成企业利用率大大的降低,不集中、不完善的资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不利因素。
四、结束语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虽然不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直接联系,但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在面临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使企业突破恶劣的市场竞争环境,能够为企业的产品提供新型技术的创新信息,能够为企业在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同时,也为企业在重大决策时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
篇11
二、剖析企业存在问题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须认清企业目前发展现状。首先,煤矿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机电设备的种类多而杂;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科学的管理程序来管理好设备,就会使不合格的设备投入使用,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其次,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是在设备规划工作中优化方案的过程,是设备前期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这一工作尚处于粗放式的管理,导致设备购置和使用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设备的买、用、修、改造互相扯皮,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规划,使设备利用率低下,甚至大量闲置、积压,造成较大的浪费。再次,煤矿机电设备粗放式管理中,基础管理总账、台账、明细账为手工记帐,工作量繁重,以物易物,账、物不符现象时有发生。
篇12
1.激励机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人本管理的实践首先是激励。激励机制,就是通过激发企业内部的利益动机而形成企业经济运行所需的激励机制。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激励机制的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经济利益机制,充分调动与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激励可分为目标激励和强化激励。激励可以通过强化员工的进取心,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培养员工顽强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作风,最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2.沟通机制:管理者跟员工进行有效沟通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沟通可以了解员工的需求,改善劳资关系,从而使员工自觉地努力工作。沟通机制是企业人在一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下,相互之间进行思想和意识双向传递的过程。沟通是一门艺术。就现代企业而言,人们愈来愈强调团队的合作精神,因此,有效的沟通交流是成功的关键;培养管理者和员工建立良好的管理沟通意识,逐渐养成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够有意识地进行有效的沟通,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环境机制: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指两种环境因素:一是指人际关系。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员工心情舒畅,在友好合作、互相关怀中愉快地进行工作;反之,则会影响工作情绪和干劲。二是指员工工作本身的条件和环境。提高工作条件和环境质量,工作场所的宽敞、洁净、明亮、舒适程度,以及厂区的绿化、美化、整洁程度等,创造良好的职工人际关系环境和工作条件环境,让所有员工在欢畅、快乐的心境中工作和生活,不仅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会促进员工文明程度的提高。
4.选择机制。主要指员工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有应聘和辞职、选择新职业的权利,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与此同时,企业也有选择和解聘的权利。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建立企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群体。
5.保障机制。包括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法律保障主要是指通过法律保障人的利益、人格等不受非法侵害。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保障员工在病、老、伤、残或失业等情况下的正常生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企业福利制度,则是作为一种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
人本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应用
篇13
就一般意义而言,一个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一是就资本结构本身而言,在成本、风险、约束、弹性等方面是否具有良好的特质,即成本节约,风险得当,约束较小,弹性适度。二是必须联系资本结构与投资结构的相互匹配制度作出进一步判断,亦在数量及结构、期限及结构等方面彼此间是否协调对称,投资风险与融资风险是否具有互补关系等。三是必须联系未来环境的变动预期,考察资本结构与投资结构是否具有以变制变的能力,等等。
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选择是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博弈的结果,也是财务控制的宏观体现。这是因为:第一,资本结构可以传递信号。在现实财务和筹(投)资活动中,由于企业信息的非对称性,企业的筹资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影响,从而使筹资结构的选择对企业的现在和将来的市场价值产生影响,投资者通过了解企业的筹资决策可以判断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如果企业过于偏重股权筹资,可能是经营不善的迹象;如果企业具有较高的负债水平,可能是一种高质量的信号。但是,如果债务比率过高又会是高风险甚至可能导致破产的信号。第二,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企业资本成本,由于债务利息率低于股票利率,而且债务利息从税前支付,企业可以减少所得税,从而使负债筹资成本明显低于权益资本成本。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合理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可以给企业所有者带来财务杠杆利益。第三,合理的资本结构决定着企业资源配置的整体思路、基本方向和运行轨迹,决定着企业融资政策、投资政策、收益分配政策的取向标准与行为规范,决定着企业在应对市场竞争,冲破市场壁垒并谋求竞争优势时,能否从质量与数量方面提供资源集中与一体化整合优势的充分支持。上述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企业的营运能力。营运能力的高低不仅是企业各层次、各环节资源配置与营运效率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是财务目标实现与持续性增长的前提基础。因而成为考核企业财务宏观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第四,有效的市场竞争可以促使企业完善治理制度和资本结构。目前我国许多非上市公司债务比例过高,是因为它们的经理人员不承担违约和破产风险及成本,而上市公司的企业经理偏好于股权式融资,这些都是由于大量分散的投资者和证券市场非完善性造成的。于是企业经理可以按照自己的效益最大化目标来支配资金,而不是按照市场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来支配所筹集起来的资金,其结果投资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本结构失衡,必然导致企业效益低下。企业效益低下就会有被市场淘汰出局的危险,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制度的约束机制和合理的资本结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才能保住经理的控制权及员工的饭碗。所以,有效竞争可以促使企业改善治理制度和资本结构,加强企业集团的内部财务控制,是提高企业业绩的一条重要途径。
3.外部审计控制。外部审计是投资者对企业实施财务控制的另一途径。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下,投资者等相关利益人对企业的了解大多只能通过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来作出自己的判断。如果财务报表信息失真,那么所有决策都会因此而付出代价。虽然世界各国都有专门的法规、准则和制度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提供方面加以规范,但由于企业的会计人员是本企业的白领(内部人),也会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如何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公正性和真实性,就成为投资者最为关切的问题,投资者可以通过聘请具有专门技能,以独立、客观、公正为己任的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实施审计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外部审计就成为投资者间接控制企业的一种手段。由于外部审计主要是财务审计,是对企业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商务法律、财务制度,以及是否维护投资者及相关利益人权益进行的一种报表及其相关制度的审查,因此,外部审计是企业最直接的财务宏观控制方式,是企业治理制度发挥作用最直接的表现。
以上各种宏观控制方式虽然各有特点,但独立发挥作用有限,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共同作用。完善治理制度和优化资本结构要借助于财务信息的有效传递(经过审计公认),而合理的资本结构成为调节投资者、经理人以及企业员工之间利益的杠杆,从而直接对企业的治理结构产生影响,同样,完善的企业治理制度会在制度上保证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财务信息的公正性与真实性,从而减少投资者监督经理人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理财目标。
三、现代企业财务的微观控制方式
1.健全、完善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健全、完善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是企业财务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企业的资金只有在各个运行环节上得到合理控制,才能防止被恶意占用或无意滥用,从而为资金的有效使用提供制度条件。所以,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是进行财务微观控制的首要工作。一个合理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货币资金及相关业务的控制制度;(2)企业资产管理和处置的控制制度;(3)投融资风险控制制度;(4)企业绩效考评制度;(5)企业内部监控制度等。而保证以上制度实施运行的关键力量是完善企业的治理制度及强有力的外部审计。
2.企业财务控制的基本方式和实施过程。如何有效地聚合企业内部各项经济资源,并使之形成一种强大的、有序性的聚合力,即以内部高度的有序化来对付外部茫然无序的市场环境,不仅是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而且直接决定着企业竞争成败与经济效率的优劣。这种有序的管理称为计划管理,当计划以定量的方式表现出来时,即转化为预算,企业的财务预算和财务计划不仅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依据,而且还为企业资金的获取和配置提供导向。
3.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宏、微观结合。财务的宏观控制将决定财务的微观控制,而财务的微观控制又反过来影响财务宏观控制的运行。因为完善的企业治理制度是企业财务运行的制度基础,适当的资本结构则是企业财务稳健和有效的保证,外部审计是财务运行合理、合法的外部约束。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本身就是广义的治理制度中的一个环节,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评价以及内部审计是治理制度的延伸,同时又是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可行积累,是优化资本结构的依据。新兴的企业绩效评价方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完善治理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
我国企业的财务控制更是需要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角度来进行把握。从加强市场竞争、重构企业治理制度入手,引入外部财务预算的硬约束;通过市场的力量,对企业的股权、债券进行重构,同时,迅速建立市场化运营的注册会计师队伍,以便能够切实成为监控企业的“经济警察”。但这一切的实施迫切需要进行我国经济环境的改善,包括让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等快速成型,需要政府施行经济政策方式的改变和进一步放权。
四、改革企业现行的财务控制方式
为了评价自己的努力及结果,企业会采取各种切实能够衡量企业绩效和监控企业运行的措施手段,于是出现了除财务预算、财务分析等基本财务控制方法,逐渐从以财务控制审计为主,转向以绩效评价审计以及计划、效率、能力和效果审计为主的管理审计。另外,由于非财务因素(如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雇员成长等)对企业价值的深刻影响,企业现行的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实务界的批评,于是一场要求以新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代替旧体系的管理革命在20世纪末期兴起,尤其以定量指标、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为主体,辅以定性指标、领导班子素质、产品市场占有率、基础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等绩效评价体系为代表。现行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风行各国的战略管理会计、战略成本会计等现代方法技术也日益变得炙手可热。目前,这些技术和方法在我国还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但无论如何,企业运行绩效评价的各种指标最终还是会通过财务指标来体现。因为顾客态度、雇员成长、内部学习能力以及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指标最终要影响企业的财务指标,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所以,企业的传统微观财务控制方式将不会消失,而只是改变了其运行的状况,或其内容将得到扩充,必将成为中观的财务控制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