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八年级历史学习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4、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6、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期水平。
7、学生情况分析:本人所教的八年级1至4班多数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以八2班学生为代表。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8、教材分析: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9、教学措施: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10、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11、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12、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13、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14、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15、出好月考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16、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7、教学进度安排。
18、周次教学内容。
19、一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0、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1、三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2、四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篇2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辞源》对“学力”的解释是:“谓学问之所至也。”《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一书中:“学力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内在结构的复合体,是一个由‘四基’融合而成的有机体,缺失了‘四基’中的任何一‘基’或任何一‘极’,都无以构成完整的、真正的、具有内生性的学力。”
初中生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由半独立半依赖向独立过渡的重要时期,学力发展也处于关键时期。同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也指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这也为学力及其发展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人们往往认为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笔者认为,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地安排学习活动,深入学生中去,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非常重要。下面,结合自身在打造高效课堂过程中,有关学生学习方法与学力发展方面的几点尝试,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学生学会“阅读”是学力形成的基础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学生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带领学生读书学习,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学生要跟着老师给的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学生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阅读教材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史料,学会阅读并分析之,从而论从史出。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有史料分析,学会史料分析,同样为历史学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学会“联系”,是学力发展的必经路
历史学科的清晰度有自己的学科特征,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教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重视时、空梳理示范,并引导学生梳理,从而建构好历史知识体系,不仅教师的历史课堂清晰了,而且学生也在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学会了历史学习的特性之一――线索性。
拉清线索,需要教师源于书本,高于书本,打破现有的教材单元内容,建构出教学单元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整合。比如,在初三历史复习时,教师可以用国别史,以时序性,引导学生建构出重要国家的知识体系,拉清发展线索。以近代英国史为例,可以按照世纪排序,分为15-16世纪、17世纪、18世纪、19-20世纪初四个阶段,引导学生将具体大事或主要人物进行归类整理,这样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2014年南通历史中考题选择题第26题:下列是英国在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按其出现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牛顿建立力学理论体系 ②莎士比亚创作《哈姆雷特》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 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A.①④③②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③④②①
这考查了其中15-18世纪的部分内容,如果在平时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就已自主拉清线索,此题自然能迎刃而解。以此为例,学生根据英国史范例,建构出他国的发展线索,如近现代美国史,在个人、小组、全班的合作下,最终按照美国几个重要的总统顺序,建构出美国史的知识体系。
在课堂上,学生尝试知识迁移,不仅自主合作地建构了新知识,并将其纳入了原有知识结构,获取了研究问题的一种策略,而且有了探索、创新的机会,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就,历史学力在潜移默化中,也得以发展。
三、学生学会“巧学”,让学力发展变得事半功倍
常常有人错误地认为,初中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认为记忆力是天生而为。我个人认为,有良好的记忆力,是历史学习中重要的学力,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的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和记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实现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于是,我总结概括了一些教会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
1.表格归类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可以归纳出这样的表格:
2.历史地图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并连线法,更加形象、更加快速地掌握,具体如下:
3.思维整合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可以用数字归纳为:三个人物――阿古柏、左宗棠、曾纪泽;两个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外交为主、武力后盾”;一个时间及事件――1884年设置新疆行省。这样,突出重点,简约知识,提高概括能力,也便于全体学生的掌握。
篇3
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会看地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和分析地图,并应用地图来说明问题,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解地图的语言。至于对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教材中所出现的有关行政区划、 山川湖泊 、交通旅游以及一些历史地名等内容,并不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能学会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地名,分析有关问题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课文中内容的说明,解释往往借助于地图的运用,同学们的读图能力提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加深记忆,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的祖国,热爱世界和平的激情2 《历史与社会》教材地图的特点和分类2.1 政治类的地图(1)地域划分形势图:
此类地图的特点是颜色的不同往往政权管辖的范围不一样,此种地图的绘制主要根据描述对象的主旨,侧重于描述问题的重点,而绘画的政权范围、活动领域。(2)领土扩张图
此类地图往往跟周边地区的范围发生关系,扩张的范围往往是周边地区。2.2 经济类的地图(1)军事类地图
此类地图顾名思义,主要包括爆发战争形成的各种形势图和进攻路线图,这种地图在学习观察中,应该重点观察进攻方进攻被进攻方的路线及战场的布置、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名称及敌对双方的伤亡情况、战后控制区域对比变化等。如八年级下P123《三大战役形势图》。(2)河流水利山川类地图
此类地图应该重点观察地图上描绘的水利工程的名称、特点、位置。其中大的河流或者运河图一定要搞清楚周边经历过的重要城市或者坐标。如八年级上P101《隋大运河示意图》。(3)农作物、手工业类分布地图
此类地图反映了某个固定时间段,某个地域经济状况,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代表性的农副产品的特点和功能。如八年级上P10《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4)对外关系地图
此类地图反映了地图上地域间的关系问题,重点应该学习的事交通枢纽、外交路线等。如八年级上P86《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P99《丝绸之路示意图》2.3 事件类的地图
此类地图往往描述了某个具体实践在时间上的过程,主要学习事件发生的时间、起因、、结果等。如八年级上P88《三国鼎立形势图》3 《历史与社会》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
《历史与社会》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看地图、分析地图、描述地图、绘制地图到漠北地图慢慢的培养,要注意过程的渐进性,万万不可迈大步,容易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3.1 《历史与社会》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的基本方法
(1)要注意类同、相近知识的相互比较、相互联系
历史中的事件、地点名称等很相似,而且很容易出错、记混,因此,要注意相类似的、相近知识的统计和辨认,做好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
(2)要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
历史的学习往往跟社会文明的发展、地理常识等相关学科联系,很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渗透、交叉在一起,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的方法去学习。
(3)学习过程中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不可以也绝对不能把问题死记硬背,不加思考的去学习,我们应该作为历史的学习者,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我们主张学习过程中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反对偏激的思维方式。3.2《历史与社会》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
在刚刚接触《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学生要通过自己绘图、自我摸索,尽快学会读历史地图,只有能够读懂历史地图,才有助于理解历史相关知识,消化历史发展出现的问题,才能尽快的进入初中历史有趣的学习中。
在认识历史地图的最开始,我们不要让学生过于紧张,应该让写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通过一个自己手画的草图,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先能够认识到什么是地图,什么是历史地图,让学生知道地图的构成要素;让学生了解地图的方向和位置标定方法;让学生知道地图内容表现的形式主要有哪些;让学生逐渐学会地图的绘制方法以及比例尺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比例尺的换算方法。
在认识历史地图的前期,千万不可以拔苗助长、,一定要告诉学生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要由简单到复杂:历史课本中讲述了我们国家和国外的很多有意思的历史故事和事件,让他们从开始对历史的学习形成一个大致的概念,让他们放开恐惧历史学习的想法,慢慢的爱上学习历史。
篇4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期初二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为79.88 ,合格率为97.40%,优秀率为57.14%.略高于东莞市平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和世界上古史、中古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五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分种,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三十八分种。我打算将课堂内的三十八分种分成三份:前三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种教学新课;后十分种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积极参加东莞市、学校和科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篇5
历史作为文科,其人文性首当其冲。正是基于这样的命题,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国际意识。围绕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培养,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能使得学生在主动认知尝试中获得深刻感知。基于历史人文性,在教学中应突出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有更多比照的“镜子”。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的教学中,针对“女皇武则天”的功与过,应引导学生以辩证主义观点来看待。结合史料中提及的“骆宾王檄文”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倘若你就在当时的现场,针对檄文会有怎样的感想?有的同学从骆宾王的文采剖析入手,指出其独特的文采以及丰富思维战略,有的同学从武则天的惜才角度分析其治国方略,有的同学对武则天的为人表示认可,认为其是明君的典范,等等。通过这样讨论,能使得学生对课程中的人文性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围绕人文性活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认真研读史料的过程中搜集有效信息,帮助他们在摘录筛选的过程中找到切入点。引导学生挖掘隐藏在史料背后的价值意义,让他们找出与史料相关的深层次理论观点。注重给学生更多自我言说的机会,让他们在主动剖析中查找问题,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突出探究性,培养学生合作互动能力
探究性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感知和综合运用过程。注重探究性,使得学生在彼此讨论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深刻感知。以探究性为指导,让学生有直言不讳的表达载体,使得他们的合作更加紧密。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课的教学中,围绕战争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设置如下问题:林则徐为什么要进行?英国政府为什么发动?透过中英《》,你发现了哪些信息?针对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同桌交流完成第一个问题,其余问题则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让学生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能根据教材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能在相互交流中找到学习认知重点,能帮助他们在有效筛选和主动摘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理解感悟。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认知感悟,在互动交流中不断提高综合理解力。
围绕探究设置导思话题任务,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和具体要求,使得他们有全面的理解感知载体。营造自由、民主的交流环境氛围,让学生就各自的问题发表意见,鼓励他们针对任务探究提出不同的意见,使他们在主动沟通中获得深刻印象。教师针对学生的探究多作巡视倾听,在充分搜集相关意见建议基础上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三、注重延展性,培养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事,但却给现在和未来提供借鉴。围绕历史的发展突出延展性,让学生在读史明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突出历史教学中的延展性,让学生在延伸思考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使得课堂教学充满好奇与新鲜,让学生有更多的拓展延伸机会。
历史教学应在合乎时展的基础上,多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针对史料主动优化学习方法。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8课的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的历史意义及贡献,可对该堂课作延伸教学,让学生围绕“你是怎样理解‘’的”和“如果你是武汉当地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样介绍”等问题进行思考和讲解,让学生能够从中筛选出有效信息。同时,鼓励学生以“我所知道的”为主题,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撰写小论文,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创新机会。
篇6
一、农村历史课程教师现状
1、教师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共调查我县中学历史教师40人,涵盖我县农村和县城的初中历史教师。
(1)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教师占了15%,40岁以上的教师仅占45%,50岁以上的占40%,显然,教师年龄普遍老化,结构不合理,存在断层现象。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新招聘的毕业生少,加上有的学校教师紧缺,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招聘数量不足。学校用一些年老的教师来教历史。
(2)教师学历情况。10%的中学教师学历不达标,40%的与历史专业不对口。
(3)历史教师职称情况。初、中级职称的较多,高级职称的占15%。
(4)学校历史教师配备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兼职的60%,专职的较少,周课时都在14―16节之间,教师教学任务较重。
(5)历史教学方法情况。普遍存在单一陈旧,大多是照本宣科,缺乏艺术性和趣味性,一支粉笔,一节课,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甚至就读课文;使用现代教学设备能力不足,大多数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功底浅,基本功较差。
2、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现状
调查范围涵盖我县县城、农村、职业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县级农村实验学校共四个初中学校,随机三个班,涵盖七、八、九年级,学生现状如下:
(1)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学生、教师(班主任)都重视不足,个别学生有点兴趣的,约占17%;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约占68%,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约占75%,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2)农村中学的学生历史知识的来源有限。主要途径就是教科书和课堂,少数还能从电视、小说中获得一些知识,就别无他径了。
(3)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认为历史知识的学习,只需要记忆就可,记忆多了,历史自然就学的好。就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都认为(约占85%):开卷考试会找就行,就可以得到高分,就更不必说七、八年级的学生。
3、教学资源现状
(1)大多数的学校仅有历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一些教学挂图。学校的图书室也常常是徒有虚名,没有专人管理不开放,学生根本不能借书,教师上课也只能是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约占55%)。更有甚者由于受经费的影响,连教学参考书都没有,全凭教师的原有知识和经验。
(2)学校有电脑,有远程教学设备,教师自己由于受备课时间的影响,自己不愿意使用班班通等设备,只得尘封一旁,还有许多教师从没有用过(约占25%)。
(3)当地历史教学资源开发不足,如:纪念馆、烈士陵园、历史遗迹等,但由于教师担心学生安全问题,耽误教学时间,也不敢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生活,而弃之不顾。
4、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现状
(1)只注重教,不注重学。在评价课堂教学时,重视评教忽视评学,将教师“教”得怎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学习的实际效果缺少有效的考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是从“教”的角度想得较多,从学的角度考虑得较少。
(2)评价方式的单一。一般只重视期末的考试和升学考试的成绩,对学生平时的历史学习情况缺少记录和考评,在考试方式上,一般只是书面考试,几种常见的题型,没有实践活动的考查;在考试内容上,多以记忆性知识为主,历史思维能力和唯物史观的考查较少。平时不好好学,考试时看书找找。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二、几点思考
1、要积极更新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结合历史这一学科以及农村中学实际的情况,我们教师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学生为发展中心的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探究、实践等学习途径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形成具有知识、情感、价值三者结合的良好人格。
2、要改进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
在历史教学中很少用班班通进行教学,原因有的是部分教师根本不会,或者是教学平台会用的嫌麻烦。必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上的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一则学生可以以视觉的冲击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二则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课件对教学内容给予补充和升华。
3、要重视开卷考试对历史教学的作用
篇7
例如《中国历史》七年级(川教版)的目录: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国家的统一——秦、汉;政权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的繁荣与开放——隋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辽、宋、夏、金的并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明、清。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从目录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有利于掌握教材的特点
历史事件既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又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仔细研读目录中的标题,就可以掌握这一历史阶段的特点。比如,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从目录就可知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分裂”与“融合”,抓住了这一特点,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就容易了解了,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起到什么作用?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再如第六学习主题:目录“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从目录可知隋唐时期的特点一是“繁荣”,中国封建社会走向了全盛,伴随着社会的繁荣,这一时期国内各民族能友好交往,关系融洽;二是“开放”,对外则采取“开放”政策,表现为文化交往频繁,有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传法,有玄奘西行取经。再如,世界史第四学习主题“古代文明的交融”,列出了两个目录:“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从目录就可以看出古代文明的交融的特点既有暴力的冲突,也有和平友好的交流。
3、有利于理解教材的重点
目录与标题不仅能显示教材的特点,还能突出教材的重点。例如,中国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通过目录,我们了解到本主题的重点有(1)知道明清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2)明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西去:郑和下西洋,东来——西方传教士的东来;(3)明清为维护国家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4)清朝对边疆地区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再如世界现代史第三学习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的内容纷繁多杂,头绪很多,而教材只列了三个子目录,要求学生重点了解二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战争的扩大和转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几个知识点,简明扼要。再如第六学习主题“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重点是经济趋向全球化,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有利于学生复习
历史复习有自己的特点,每到历史总复习时,有的学生总感到历史的知识点太多,无从下手,功夫下了不少,而考试的结果却不尽人意。是否有事半功倍的办法呢?办法就是抓住目录。目录就是一根链条,抓住这根链条,然后再向往延伸,知识就系统化了,记起来也不太难。比如八年级下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部分是考试的重点。目录列了六个子目录,分别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世界经济的奇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六个知识点看着有点互不相干,实则有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1978年的做出了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的转折,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农村改革的成功,又带动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我国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又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广泛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改革开放使我国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
5、有利于中外历史进行比较学习
篇8
首先,让全班学生了解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近代化的探索”,接着提出:“近代化”这个词在这里该如何解释?要同学们带着这一问题,初读这一单元四课的内容,然后同桌互议,弄清楚什么是“近代化”。通过初看、简议,同学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大意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紧接着我又问:“中国人民是如何来探索的呢?这一单元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呢?”反应较快的同学通过看课前的目录很快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一单元是从“”“”“”“”这四个方面来介绍中国人民探索近代化的历史情况的。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又细读了“”这一课。同时投影幕上出现:1.是怎么兴起的?2.的概况?3.我们如何正确评价?让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边读边思考。
历史学科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教材,对疑难问题可以采用组织引导小组讨论、开展课堂辩论等灵活的学习方法。历史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一种自然情境,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这既符合历史新课程的理念,也满足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
二、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历史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虽然已过去了若干年,但并不是消失得没有痕迹。只要留意,在我们身边总是会发现历史留下的轨迹,总会觉得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围绕这一思想,我们组织引导学生跳出课本,走出校园,开展了诸如“本地区一些地名来历的探究”等社会调查活动,并要求选取调查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例,编写成历史小故事。
对此项活动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按事先拟订的计划,奔向自己的目的地。有的小组请80多岁的老人讲述“望直港”镇名的变迁;有的小组一行十几人,骑车去十几里外调查村名的由来。调查后满载而归的同学们是那样喜悦、那样兴奋。高兴之余,几乎每人都编写出了较为生动的有关地名由来和变迁的历史小故事。调查和写作的过程使同学们觉得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是离我们很近。
三、编演历史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9
历史教学是在记录、学习、解析、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增强人们的文化与技术、影响人们的道德修养的教学活动,自教育之始就存在。历史学科就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在内的综合性学科。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教育在不断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山南地区桑日县中学的全面调查,进一步解析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教学在桑日的现状,剖析所存问题,寻求解决对策。
一、 桑日县中学基本情况分析
(一)桑日县教育基本情况概述
桑日县位于自治区山南地区东部,全县国土面积263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7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高,尤其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期间,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截止2014年桑日县共计中小学8所,幼儿园15所,学前教育覆盖全县各个地区;教师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截止2013年,各级各类专任教师共计237人,基本满足桑日县教育事业对教师的需求。①从财政局获得数据可知,全县总财政收入的20%-30%投入教育部门,将来还会继续增加。②
(二)桑日县中学基本情况简介:
桑日县中学建于1996年,占地面积125亩,是桑日县唯一一所现代全日制寄宿初级中学,地处雅鲁藏布江河畔,校园绿化成荫,环境优雅怡人,教学设施一流,拥有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教职工队伍。学校秉承爱国、感恩、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以“有教无类重人才,和谐发展办教育”为办学理念,本着“为学生成人成才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的办学目标,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书香性、和谐型、法制型、文明型和美丽型的“五型校园”,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目前,桑日县中学共有三个年级,15个班,630人,其中,七年级有五个班,共214人;八年级有五个班,共207人;九年级有五个班,共209人,全部住校。学校专职教师68名,1名行政编制人员,共69人,其中以本地的藏族教师居多。新课改以来,学校定期派教师去陕师大、北师大等地学习。学校共15间教室,2013年到2014年间,刚装完电子白板,除了一些老教师,青年教师经过学校的培训之后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灌输式教学的形式。另外,学校还有自己的活动,每年都会举办校园文化节③,展示学校的文化特色。④
学校有两名历史本科专业毕业的教师,但没有执教历史,而是执教汉语。目前担任历史教师的是二名藏族老师,都不是历史专业出身。学校同时使用历史课本和历史填充图,历史教材是人教版,汉语版本,内容是讲授中国历史,从先秦到近现代。人教版教材图片和文字搭配适当,课后题较少。初一、初二每班一周两节课,一共十节课,一节课40分钟,一个教师带一个年级,使用汉语普通话授课。另外,为了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会定期放映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比如焦裕禄等。⑤
二、桑日县教育及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桑日县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结构不合理。首先,青年教师少,占总体教师的40%,中老年教师较多。其次,教师学历水平普遍较低,高级、中级职称的教师没有,仅有少数初级职称者。第三,教师分布地区不平衡,多数专职教师都在桑日县城,农牧区教师在数量上比县城教师少,在质量上比县城教师差。
(2)优秀教师流动频繁。据当地教育局透露,由于教师待遇不合理,医疗保险、补贴优惠等政策不够明确,很多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或牧区,甚至有教师放弃工作岗位,外出打工。
(3)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专业不对口、质量不高,非师资教师较多,到岗位后没办法胜任教学工作。比如,初中历史教师很多是学校内部转行,或者主课教师的兼课教师,亦或年老体弱即将退休的教师。这样的不稳定的师资队伍,制约了桑日县教育的发展。
(二)桑日县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笔者通过抽取七年级一个班,八年级一个班,共60人,发放问卷60份,进行问卷调查,使调查资料及数据更加真实,进一步了解桑日县历史教学现状,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
(1)多数藏族学生和内地学生一样,比较喜欢历史。
初中同学对历史学习抱有兴趣,这是历史教育在学校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在初中阶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决定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桑日县中学学生对历史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愿意主动学习历史,对历史没有抵触情绪,认为学习历史不难,这至关重要。同时,高年级的同学没有低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的多。⑥
(2)教师能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
首先,学校都是藏族同学,很多同学都希望老师用藏语教学。⑦历史教师是藏族,在课堂中可以以汉语为主,同时使用双语教学,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毕竟,在地区,主要使用藏语,但是,就国家教学情况来说,规定统一使用普通话教学。藏族老师使用双语教学,帮助同学更好的听懂历史、理解历史,保证历史课堂的顺利进行。其次,同学们对历史教师的要求各异,⑧没有固定格式,只要老师教学有自己的特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个老师就能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就能保证历史课堂的顺利完成。最后,新课程改革有一定作用,使得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部分同学有良好的学习历史的习惯。
在历史课堂中,53.3%的同学表示会很认真的做历史笔记,另外的同学偶尔做,没有不做笔记的同学。这说明同学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学习。同时,愿意主动回答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⑨ 另外,大部分同学对历史故事、历史图片、历史影像资料都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枯燥的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在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⑩
(4)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同学们遇到的困难各不相同。
问卷统计显示,46.7%的同学对学习内容不理解,41.7%的同学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学习,11.6%的同学表示得不到老师的帮助,这些导致学历史有难度。B11另外,导致对学习内容不理解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比如本学校采用的是与内地相同的人教版教材,都是汉语,很多藏族学生对课本内容不理解,对中国历史不理解。同时,教历史的是藏族教师,由于藏族教师与汉族教师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带有个人色彩,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讲授也不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很有必要的,因材施教,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每个学生学习进步。
(5)通过学习历史,同学们受益匪浅。
通过历史学习,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B12有的同学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状态,对他们们将来生活学习有帮助;有的同学通过历史故事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了解藏族史;还有的同学了解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了解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同时被我们的先辈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感染,为成为他们的后代子孙而感到骄傲自豪。同时明白历史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只有吸取经验教训,虽然强大的中国也曾经经历过落后、贫穷,但是现在努力建设,会更加富强。此外还了解到历史上的战争时代,让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6)同学们能够基本掌握历史知识。
问卷结果表示,由于没有升学压力的强制,同学们都是基本掌握历史知识,对课本内容也有自己的看法。B13比如,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八年级同学基本能够掌握改革开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加快,生活水平提高,改变了中国落后的面貌,开始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这表明,中学历史教育对学生还是很有成效的。
总的看来,初中历史教学在桑日县中学有一定的成效,同学们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提高了文化素质和修养,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民族团结理念扎根心中,同时做到以史为鉴,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2、据教师和学生的反应,在历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少数学生对历史课程不感兴趣。教师课下和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有些同学对历史表现出比较淡薄的兴趣,历史并非中考科目,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处,甚至认为作为藏族学生,了解藏族史是必要的,对中国历史不需要浪费太多的精力去学习,不需要太多的关注。在课堂上,少数同学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在乎历史课堂。
(2)学校对历史教学不够重视。在初中开设的课程中,对于历史学科的价值与功能的认识上,历史无用论思想严重,这种轻视历史教学价值的滞后思想观念严重影响着初中历史教学。[1]历史课还是被挤占比较多的课程,很多时候多会被语数外等大课占用。另外,历史课程的课时安排较少,一周只有一到两个课时。学校安排的历史教师也较少,不会对历史教学投入太多的精力。
(3)历史教师自身的问题:首先,很多历史教师自己本身对历史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历史不被列为升学考试的科目,也就没有必要去认真的学习。其次,有些历史教师并不是历史专业出身,没有做到专业化,对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利。最后,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把自己定位在学生之上,能力有限,总是在填鸭式的教学,教学手段单一古板,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没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 关于桑日县历史教学发展进步的对策建议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智慧。历史教学就是在不断探索中寻求最佳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2]为了应对桑日教育及历史教学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深思熟虑,找到解决的对策:
1、 重视人才。
建设,人才是关键。真正的人才必须有奉献精神,为奉献,为桑日奉献,为教育奉献。政府对于这些人才,必须提高待遇,让其在桑日这片土壤生根发芽,培养更多的继承者。
2、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桑日县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不断投入,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更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
3、提高教师待遇。
政府、学校等要关心教师生活,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努力留住优秀教师。比如,尽量解决教师的住房困难,解决医疗保险,加大对教师的优惠补贴及福利待遇等,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才能让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教育。
4、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
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应从历史课程的特点出发,全面、准确地贯彻和落实课程理念,把新课程理念与历史教学改革实践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初中历史教学,就其课程来说富有思想教育素材,应该充分利用开展教育活动。[3]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参观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历史知识与社会活动恰当结合。
5、历史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历史教师要合理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创新型教师,[4](P62-66)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不断完善以历史专业知识为主体的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二是注意保持历史专业知识结构的活跃状态,避免僵化。
在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比如,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利用合作学习,加强讨论交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精心提问,以问激发学生思维;使用主流史料资源,[5](P87-88)了解历史的真实性等等,都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6、加强汉语学习。
藏族学生要加强汉语学习,而学习汉语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看汉语频道电视,收听汉语广播,阅读汉语图书等,创造学习汉语的情景,在日常生活中多说汉语,提高汉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汉语水平的目的,更好的理解课本内容,同时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调查中,虽然发现在山南地区桑日县历史教育存在种种问题,但是应对问题的措施也在不断地出台和实施中,虽然现在效果甚微,但是我们仍然相信改革的力度会日渐加大,收到的效果也会随之增大。我们的历史教育仍会被重新重视,因为历史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忧患意思,增进民族凝聚力,而且可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教育。
本文受民族学院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项目支持
注解:
①访谈时间:2014年7月11日;访谈地点:桑日县教体局;被访谈人:YXDW,LSCC。
②访谈时间:2014年7月14日;访谈地点:桑日县财政局;被访谈人:MMDZ。
③校园文化节:一种文化、艺术的节日,班里表演节目,展示学年取得的成绩,包括家长会、运动会在内,对家长、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同时出黑板报,主题多元,有新旧社会对比、安全、时政、感恩、学雷锋等。
④访谈时间:2014年7月14日;访谈地点:桑日县中学;被访谈人:LHKG,汉族,语文教师。
⑤访谈时间:2014年7月15日;访谈地点:桑日县中学;被访谈人:ZXDJ,藏族,历史教师。
⑥由调查问卷第1、3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
⑦由调查问卷第2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
⑧由调查问卷第5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
⑨由调查问卷第6、7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
⑩由调查问卷第8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
B11由调查问卷第9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
B12由调查问卷第11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
B13由调查问卷第12―16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
参考文献:
[1]唐瑜.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建议[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4).
[2]王玲.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3).
篇10
1.有效教学关注人的发展。
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有效性认识。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所以,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也主要停留在掌握知识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也以落实知识点为根本。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说,判断教学有效性不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依据。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让学生在这三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将教学关注点转移到人的发展方面。
2.有效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有效教学是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高效的学组成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师生共同享受教学成功的喜悦。也就是说,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的,判断教学的有效性要看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实现有效教学。
3.有效教学的行为特征。
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由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与此同时,有效教学的行为特征也应发生根本变化,形成开放性、个体适应性、反思性特征。教师要把握全局,注重细枝末节,实现目标与过程的有效结合。
二、初中历史时效性的探索
1.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只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才能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使自己的认识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寻找历史知识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结合点进行教学,使历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由于学生都是“90后”,因此,结合他们这一代人的特点,以学生比较喜欢的动漫形式进行呈现。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所认识和体会。
2.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历史教师只是历史知识的“搬运工”,千辛万苦地将知识“搬运”到学生面前,却“吃力不讨好”,学生并不心甘情愿地接受,甚至心生厌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式。由知识的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转变为现代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设计科学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
首先,提问要紧扣课本,紧贴重、难点。教师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将基本知识点设计成条理化、系统化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侵略与反抗”时,从第二节开始,就提出了“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引导学生剖析。在这样一些提纲挈领的大问题之下,再设计每一课的小问题。通过问题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又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分析,加深学生记忆。
其次,注重提问的多样性,把握恰当的提问时机。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受教育的基础与生理心理特征也存在差异。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因材而异,因人而异,注重提问的多样性。另外,提问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只有把握了恰当的时机,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
最后,设计问题要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对难度大的问题要体现梯度。如在教学“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我针对故宫和长城两座历史文化遗址,设计问题,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猜想、总结。让学生感受故宫建筑的庄严伟岸,认识封建专制时期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三、注重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教学同样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法指导,力求教给学生能够使其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
1.列表归纳,条分缕析。
比如对于中国近代史上侵略者发动的一系列对华战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侵略战争的名称、经过,每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造成的影响,通过列表的方式进行梳理,既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又能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图文结合,激趣化难。
篇11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既包含了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也诞生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其重大的历史事件让我们反省与思考。由于历史学科故事强的特点,让很多学生都对这门课情有独钟,因为教师的娓娓道来往往能将学生引入那些他们未涉及过的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中。对这门课有兴趣固然好,但是目前历史课面临的问题是,很多学生都仅仅将历史课当做故事课,往往只重视历史故事的剧情,而忽略了历史知识中的精髓。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无疑让历史课失去了其本来的教学意义。若深入思考,可以发现学生出现这种情况与目前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有很大关系。
1.忽略了历史科目的重要性。初中阶段历史并不是中考科目,迫于升学压力,很多学校都将历史科目的课时能缩就缩,能减就减,历史往往被冠以“副科”和“小学科”的名称。即使安排了历史课程也往往放在下午时间段,这个时候是学生最疲劳的时候。且由于教师本身对历史科目也不够重视,因此在这种课时安排下,教师对历史课程的深入研究不够,简单地讲完课程就让学生复习。在这种大的学习氛围下,有的学生甚至将历史课当做其他科目的自习课甚至自己的消遣课。长此以往,不仅教师失去了教学的激情,学生也更将这门课真正看成一门“小学科”而不加以重视。
2.教学方式传统化,没有创意。应试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已经根深蒂固,虽然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力倡导教学改革,要大胆的创新课堂教育,但这种新教学方法在教师中的运用还是很罕见。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一些历史的概念只是死记硬背,不能让学生了解其背后的故事,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很难接受,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实效。课下学生自然对历史课程的复习没有积极性,周而复始,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下降,最重要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掌握。
二、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学会学习。21世纪我国进入教育蓬勃进步的时代,教师要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
1.提高历史教学趣味性。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态能否调动起来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历史教师应该把历史有趣的一面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由被动地学习枯燥的历史课程,变为主动地学习历史的知识,从中感悟历史中的人物或者大事件的魅力。如在讲《阿拉伯帝国》时,利用阿拉伯人的图片,提问这是哪一个民族,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对此产生兴趣。如讲北宋文化时,就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引导他们将历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进行有机联系,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缘由的探究性学习兴趣。
2.丰富教学方式。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下,为了更加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摒弃。历史教师应敢于开拓创新,努力丰富历史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一些图片、电影、录像,将当时的历史情景,真实生动地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智,知史做人的目的,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以某个历史事件为例,如果说后进生只需掌握时、地、人、事、议,而对较高水平的学生则可要求他们在背景、影响或作用等问题的分析上多下些功夫。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学习应当有结果转向过程。教学的真正含义不是教学者对学生耳提面命,让学生成为各科成绩优异的“书呆子”,而是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方法,通过自我实践和自主实现,从而攀上科学的巅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积极与学生进行真诚沟通,确保自己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而学生也能够接受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应当做什么、如何做。例如,在初中八年级(上)第三课《》中,笔者在教学时就针对文中提到的“面对新疆局势危急,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产生分歧”这一句,让学生自主选择成为“李派”还是“左派”,并让其在课前自己找资料,就“海防”和“塞防”谁轻谁重展开辩论,并在辩论过后进行评价和总结。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积极融入到历史的课堂中,并从收集资料,辩证观点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在这样的辩论过程中,笔者也从双方的论证中了解到了学生的观点和内心想法,为日后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翁卫东,《关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若干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篇12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学习方式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它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学,独立思考自觉钻研,自我感知,对阅读材料进行消化吸收,并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阅读和学习的材料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记忆与认识,联系与想象,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敲等思维活动,从中获取所学材料知识的本质意义与精神实质。
怎样才能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把它归纳为“四能”: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勤奋、高深能自探。同时他还指出:“学生要是不能在学校期间学好自学的本领,离开学校或班级之后怎能够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呢?因此我想,学生受教育就是要学到一辈子能坚持自学的本领。”叶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学生的未来与成材,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与兴衰联系了起来。他以一个教育家的战略目光来倡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看作是学校教育的根本。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科学技术和知识日新月异,要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仅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每一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正如《学会生存》书中所述:“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国教育方向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这个转变的首要目标。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传授自主学习的要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并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营造自主学习的平台等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托尔斯泰说过,为了使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好学。这就是说,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使学生爱学和乐学,进而达到会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发现和培育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使之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力。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由变“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首先,在课堂提问时,通过不断变换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七年《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讲述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与生活状况时,为了调动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远古知识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考古学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遗址时,出土了一些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骨器、石器、陶器,有箭头、鱼叉、鱼钩、盆、碗等物品。在一个窖穴里,发现了稻谷、蔬菜子、麻布等物品。根据以上材料,请你想象河姆渡、半坡居民当时的生活情况?”用了这样一个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枯燥的问答,既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展示自己的平台。
此外,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疑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通过看图、思考、讨论、归纳,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学习问题。例如学习八年级历史《》这一课,对“中国为什么在中失败”这一问题,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自由发言,然后引导,让学生从中明白: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在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产生,但资本主义在中国受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而英国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后,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成功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号称“世界工厂”的资本主义的第一强国;这样从生产力和战争武器,英国都比清王朝明显处于优势;最后从社会制度,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必然失败,得出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样一个结论。最后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其次,鼓励学生对问题的寻根究底,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会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学生如果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课的某些内容产生了兴趣。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都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及时、热情、耐心、巧妙的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不但强化和鼓励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传授自主学习要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至于学生怎样“学”,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了。所以我们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而是要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真正做到会学习。
首先是阅读方法的指导。针对历史课时少、历史知识涵盖量大的特点,我从七年级就开始要求学生做好课堂内外预习,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按照目标教学要求,课前将知识点编成若干问题,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四个层次板书在小黑板上,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后找出答案。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是在阅读时划出重要时间、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意义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抓重点。二是在阅读中列读书提纲,然后在课堂上互相比较,取长补短,最后与老师列出的提纲对比,训练学生提纲挈领的能力。三是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找出正确答案。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
培养发散思维的指导。历史课的每一部分内容虽然章节独立,但各章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才能把握好历史发展的脉络,更正确地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的《三国鼎立》,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曹操?我引导学生:同是一个曹操,他在官渡之战中能用火烧袁绍粮草并取得胜利,而在赤壁之战中,为什么反而被孙刘联军用火烧掉战船而遭惨败?等问题时,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将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和分析,掌握历史横向与纵向的联系,通过比较和综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后,教师就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挖掘历史学习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逐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针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鼓励学生要自己提出问题、同学之间相互提出问题、鼓励向老师提问题;针对一些重大问题,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又做到了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中体验到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唤起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渡。
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学会自主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做可以促使学生在经过课堂反馈和教师点拨释疑之后,对教材内容能够有深入的理解与领悟,及时对自学过程中每个阶段取得的成绩等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总结中提高,使之充满成就感,以提高其自学能力。
通过这些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和训练,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检查督导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消化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我在布置学生作业时,尽可能将课本上的作业题改编成填空、选择、读图识图、简答等几种标准化命题的题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给学生明确指引:对于历史问答题,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明确范围,让史实说话。对选择题、填空题和读图填图题,则要求判断准确、简明扼要。除此之外,适当补充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这些难度较大的问答题,穿插在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后复习三个阶段中进行。此外,让学生自制并填写各类表格,写对历史事件的读后感和历史人物短评等,课堂上力求做到精讲多练,既让学生适应多种题型,开阔视野,又让学生真正做到动脑、动手、动口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开辟第二课堂,给学生创设学习平台
随着社会的日益信息化,学生从课内外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因此,走出教室,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就显得越发重要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第二课堂上我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建立历史兴趣小组,参观,开展课外阅读,举办历史故事会,观看历史影视剧等。并将这些形式结合到所学课文内容中,如学习《》,要求同学阅读民族英雄《林则徐》;学习《》组织观看《甲午风云》;学习《》,组织观看《》等等,让学生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所学得的知识相互贯穿互相促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历史教师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在自学中有所得有所悟,在自学中去探索、去发现、去理解、去提高,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格.自主学习. 新世界出版社.
篇13
如在上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时,根据课文内容,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即第一组是宋代衣食组,第二组是宋代住行组,第三组是宋代娱乐节日组。然后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收集本组所需要的信息。各组将收集的信息张贴在黑板上互相交流,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讲解。在课程上,教师不再是“一言堂”,而是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当然,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发挥“首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一旦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主动探究,形成个人自主学习的行为。
如在上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时,笔者提前一周下发活动预案,根据情况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别饰演“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历史场景。各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其余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别担任编剧、导演、演员、旁白、服装美工设计等。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和丰富、合理的想象来完成剧本,组长组织全组同学进行讨论、修改,排练剧本。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都对本课内容充满了兴趣,争着演唐太宗、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等主角。在汇报演出课上,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还制作了唐太宗的皇冠、文成公主的发饰等,让历史剧更加的真实。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对历史学习充满了兴趣,锻炼了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营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的关键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是讲述、板书、念课文、带着学生画重点,教师充当了灌输者,而学生则充当了某种容器。学生对此反感而无奈。新课程要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实践,敢于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上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课前笔者要求学生小组分工,收集、整理资料,合作探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带着问题上课,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接着,在课堂上让学生进一步带着问题阅读与思考: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什么在1942年才成立?它的成立对整个战争的性质和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重大转折点?二战的转折性战役还有哪些?加速德国和日本灭亡的事件各有哪些?我们从二战中能得到哪些启示?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上圈点批画,前后联系,归纳总结。在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同伴合作、讨论,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模式。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利用课前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在适当的时机出示相关漫画图片:“United,we will win.”“绞死希特勒”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的意义;播放《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电影片段,渲染战争的残酷性,增加直观教学效果,教师再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这一事件;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本课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课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还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目标,给予必要的帮助指导,因材施教。
四、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法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
途径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得当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一条捷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升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非常关键的一环,教材是中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历史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每节课都要留3分钟~5分钟给学生自主阅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也要反复阅读书本,而不是搞题海战术。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在学完一课特别是一个单元的内容后,应指导学生阅读书本,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列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另外历史知识浩瀚无比,课堂及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要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选好阅读内容,做好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