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校园文化规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积极筹措资金,建设校园文化硬件设施
重视校园环境的改造和校内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改造和建设了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等。先后争取到多家企业捐款46万以及上级各有关部门数十万元的拨款,学校利用这些经费先后重建了学校大门和门房改变了原来破烂不堪的形象;开通了校园广播系统;每个班级配备了大屏幕彩电、电脑、展示台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安装了大容量的教学资源库;新做了“两版两图”和镀铜字体最新“教育方针”;在学校大门口安装了近4平方米电子板屏幕;争取项目新建了宿舍楼和综合楼并添置了各类办公设备,大大改善了师生办公和学习的条件等等。
1.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
学校开辟出一个个绿化带,利用有限的校园空间进行无限内容的校园文化宣传。如,利用围墙体、校舍墙壁、树木花草丛中等处制作文化墙、文化宣传牌、标语等,进行校园文化宣传,争取做到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如以“国学经典”为主题,利用围墙制作了大面积的文化墙,宣传孔孟教育思想;以《三字经》《弟子规》及古代名人励志故事为内容,制作了教学楼走廊文化宣传栏;在教学楼每层走廊的天花板上悬挂了名言警句,激励学生勤奋好学;并在教学楼楼梯和走廊墙壁上挂了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师生优秀书画作品;在新建综合楼走廊墙壁上悬挂各种教育名言等。
2.景观设计,激励学生学习名人精神
在操场四周安放了8尊名人雕塑,并镌刻名人事迹简介和名言,激发学生学习名人精神,从名人身上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如今走进校园有花草树木相间的绿化带,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宣传墙和宣传专栏,醒目的校训,孩子们的读书宣言,以及在楼梯口、过道旁、水槽边等处都能看到温馨的提示语和宣传牌。特别是教学楼楼梯口新建立了“快乐读书屋”和“星星读书屋”,学生在课间可以信手拿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翻翻、看看,增长一点课堂之外的知识。
二、努力营造文化氛围,积极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高追求,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营造文化氛围,展现学生风采,陶冶学生情操。
1.打造平台,广泛开展特色活动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发展平台。如举办趣味运动会,如“螃蟹快跑、过障碍迎面接力、三人四足、袋鼠搬家、大丰收、跳长绳和拔河”等,比赛的内容丰富多彩,充满趣味。进一步落实并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使他们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合学校实际开设了国学经典教材校本课程,利用晨会课进行《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诵读。还组织开展了诸如“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书画大赛”“展才艺庆六一”等活动,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2.明确目标,加强“三风”建设
在全体教职工中广泛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共同探讨分析了对于学校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规划了发展前景、办学目标,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办学特色,提出了“以管理夯基础、凭质量上台阶、靠特色得声誉”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健康、活泼、求真、创新”为校训;以“为每个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进步”为办学目标。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向上”的校风;“踏实严谨、爱生敬业”的教风;“乐学、善思、合作、探索”的学风,并成为全体师生的座右铭。
3.挖掘特质,展示学校特色教育成绩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诸如武术、音乐、美术、书法等方面的优质师资,开展特色办学,发展学生个性,比如,在开展武术社团活动方面由曾参加国家、世界华人武术交流赛等各级各类武术比赛中均荣获金牌的杨挺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书法组的林加兴老师是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获全国、省、市比赛获一等奖,同时在《书法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目前学校组织开办了12个社团活动,包括传统武术、篮球、口琴、书法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好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书法社团成员许艳梅同学,参加区进修校组织的硬笔书法比赛获小学中年组二等奖;选派武术社团成员参加“顺丰杯”2010年蕉城区第六届武术比赛,荣获“四金四银”,还获得武术套路(少儿组)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为学校增光添彩等等。
篇2
(二)规范作用。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的独特节日(如校庆)、典礼、仪式等,以学生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学生。
(三)筛选作用。校园文化,以及在它影响下形成的集体心理定势,对一切外来信息、社会影响有筛选的作用。这种筛选作用源于校园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四) 凝聚作用。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树立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对青年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青年学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优良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师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五)塑造作用。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浸染着青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各自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个性与潜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极为重要的。高尚的文化生活,必须是向上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有理想的追求也有时代的气息。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勤俭节约、勤奋苦读、集体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教师作用是关键。
(二)渗透性。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等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
三、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是促进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二)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三)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四、校园文化的宗旨与任务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即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或根本理念
(一)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
(二)坚持“四育人”的要求,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三)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重点,反映学校有传统、有特色的优良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即一个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创造良好的自然的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
六、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篇3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与多彩贵州文化的融合将从文化传统、社会心理、行为方式、道德状况、思维方式等方面对高校产生影响。多彩贵州文化蕴含着贵州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和贵州地域独有的特征。本文将试做探析如何使多彩贵州文化的理念、精神与智慧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润泽当代的青年学子。
一、多彩贵州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多彩贵州”是贵州高原上所持有的一种地域文化,其独特之处表现为有宜人的气候、优美的山水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贵州的文化多彩可以用四个色系来概述,即:古色、原色、绿色和红色。“古色”代表贵州的悠久历史文化、“原色”代表贵州各民族文化、“绿色”代表贵州独有的山地生态文化、“红色”代表革命文化,这些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彩贵州”的有机部件。“多彩贵州”的根必然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样的民族文化是高原各族人民生息繁衍、绵延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多彩贵州”之魂承载着我党各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历史;绿色文化是“多彩贵州’之灵,它基于人与自然万物同根同源的诗意柄居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1]多彩贵州精神的实质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和“开放创新、团结奋进”。这些精神对于提升大学生自觉的思想觉悟、激发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奋发图强的斗志具有积极的价值。
二、多彩贵州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契机与资源优势
(一) 时代契机
多彩贵州文化可概括为多元―体四个字。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贵州的民族特点、地方特色和喀斯特地理环境决定了贵州文化是多元文化。在共同开发贵州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渗透,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目前,旅游、媒体文化宣传等方式是在校大学生获得对多彩贵州的感性认知的主要方式。可以而知这种方式的认知,对多彩贵州文化的认知无疑是不全面和表象的。在许多人眼中,除了黄果树瀑布的旖旎风光、类型多样的喀斯特地貌,多彩贵州文化就是尘封在历史中的浩瀚文书。通过走马观花的旅游是没法全面了解多彩贵州文化的全貌,更难以领会贵州多彩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要求我们立足于自己的优秀文化,承前启后、开拓创新。贵州省“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山地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打造更多文化精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于是,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为多彩贵州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条件和契机。
(二) 地域资源优势
多彩贵州文化是地域文化,贵州高原文化资源禀赋丰厚独特,明朝刘伯温有一首诗:“江南千重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多彩贵州文化的集中使得贵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谓“得心应手”,2009年开始打造的“绿荫环溪・书香溢园”大学城将贵州的高校进行集群,这种集约式发展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平台。为多彩贵州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节约了成本。大学城独有的资源集群优势可以使部分积累了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经验的高校进行校际合作交流,联手共建,通过大学城辐射到周边高校,使贵州高校都能够凝聚起浓厚的多彩文化氛围,共同推进多彩贵州文化的弘扬与普及。
三、多彩贵州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组建学生社团
在大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可交流探讨、实践性较强的群体,这些群体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一些活动,将有助于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实施。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质。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局域种类多、跨学科的特点,给高校的校园生活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活力。[3]多彩贵州文化广博丰厚,积淀深、品味高。贵州多彩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崇礼仪、明人伦、务简朴的道德追求;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兼具人生导向和道德感化功能。这些精神的遗产应融入校园社团文化建设之中。在社团活动中融入凸显文人风骨与自然之美的民族歌曲、舞乐文化。通过学生组建的社团宣传多彩贵州韵悠长的地方特色浓厚的少数民族戏剧、诗词人在贵州著的诗词歌赋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艺术鉴赏力。通过引导学生组建研究贵州文化的学术类、兴趣爱好类、实践类等多种类型的多彩贵州文化社团。让青年学子在这些立体、多彩的形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多彩贵州文化的浸润,并逐渐形成文化自觉,承担起文化创新的责任。
(二)发挥大数据网络平台
目前我们正处于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日益加剧,校园文化建设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中信息传播、更新的速度加快,互动性更强,贵州是我国第一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趁此优势,多彩贵州校园文化的融入就应顺时应变,立足于大数据媒体强大的服务功能,搭建多维网络平台,充分丰富多彩贵州文化传播的载体。首先,学校可以依托校团委、学生会等组建大学生新媒体运营中心,由专门的学校媒体中心来编辑、推送图文并茂,兼顾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多彩贵州文化信息发送到同学的手机,以此来传播多彩文化的知识与精神。其次,学校的校园网是学校信息的主渠道,学生点击率也比较高。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设多彩贵州文化专栏窗口,在网站上播放贵州文化的宣传片、纪录片,全面展示贵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在网页上开辟专门的论坛,让学生抒发感受,让老师们了解到学生的想法,实现网上网下互动、联动更好的实现将贵州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第三,多彩贵州文化保护基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门图书馆、博物馆是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学校的相关专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一资源系统地了解与学习,开拓学术视野,培养学术研究的能力。
(三)校园景观建设
校园景观建设即校园的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校园物质文化提供了师生员工发展的可能性,但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有利于学校教育功能达成的现实,则需要师生的实践。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学校在设计的时候都会为校园文化预留出运转的空间、环境,在校园文化中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滋养其人格和力量。贵州艺术千峰竞秀,贵州有以山寨、鼓楼、栈桥为代表的系列建筑文化、历史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岩画、夜郎文化、遵义文化。工艺美术文化包括玉屏箫笛、大方漆器、平塘陶器等。这些文化包含民族风情、风俗、时尚为一体。在景观设计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学习和专业应用的机会与条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规划设计。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可以直接引入经典元素并加以融合与创新,将贵州优秀的历史、文化现象,优良的文化传统注入在校园景观中以深厚的文化积淀烘托文化气息。充分挖掘贵州文化中少数民族雕刻、绘画的精神内蕴再将之与现代创意对接、交融,创新出既有民族审美特征又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景观。
(四)开展社会实践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依托,以社会为舞台。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使大学生从中受教育、得锻炼、长才干。高校学生的暑假和寒假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在假期由专门的指导老师以多彩贵州文化为主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由大学生以讲堂的形式开展活动,让高校学生在事前先主动学习贵州文化进而宣扬贵州文化,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一方式让他们全面了解贵州文化的个性与特色,深刻理解其中所标识的民族精神。组织学生走访贵州黔东南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水秀山灵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摩崖石刻、近现代和其他文化遗产。欣赏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旋律”的侗族大歌。组织文化之旅,走进贵州,探究精致的苗家土建筑、古雅的楹联中所蕴含的读书、修身之道。学生在暑期田野调查实`中,收集、记录、整理古老的乡土资料、民间传说,亲身感受多彩贵州的人文氛围,让贵州民族文化在本土中得以永续传承和发扬光大。在高校组建特色团队,重点团队,跨学科团队,围绕贵州文化研究做好选题策划,师生共同参与互动、提炼总结,使这一方式成为学习、研究贵州文化的有效途径,使贵州本地文化的研究蔚然成风。构建丰富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态,让多彩贵州文化的价值浸润、投射在校园的各个层面,渗透在学生的观念、态度和情感中,让贵州的青年学子成为学术理想与家国情怀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年轻一代。
参考文献:
篇4
1.2景观次轴
校园的景观次轴上规划了交流广场、休闲驿站、特色花架、园林景墙等节点,形成了一条集交通、休闲、游憩、交往等功能于一体的景观道,并将教学楼、运动场、体育馆及学生宿舍联系起来。其中,交流广场、休闲驿站位于几栋教学楼之间,布置了树阵广场、花架、景墙、坐凳等设施,为师生课间生活提供了交流、休闲的空间,达到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选用秋风、橡胶榕等常绿大乔木做行道树,适当的点缀几株木棉增添色彩感,配植有琴叶珊瑚、大叶伞等灌木以及红花继木、翅荚槐、毛杜鹃等地被植物,丰富景观的立体层次和整体色调。
2文脉绿脉的表达
2.1文脉———彰显校园文化
江义中学位于素有“翰墨之乡”美誉的勒流,自身的校园文化就有着独特的历史,其前身是勒流梁季彝纪念中学,学校先后三次迁址,三易其名,砥砺出“和、勤、韧、博、义”的校训,孕育了“自主、创新、和谐、健美”的校风。本次景观规划中运用景墙、宣传栏、花架等园建,通过文字、图案、隐喻等各种手法,充分地提炼并表达出校园自身的文化内涵。
2.2绿脉———和谐校园生活
植物作为景观规划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有着其自身独特的景观作用。不仅植物本身有着不同的观赏价值,其种植的方式更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效果,更甚者,在千百年的文化沉淀中,有些植物还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1)景观空间的打造。不同的配置方式,创造出不同的景观空间。疏朗开敞的草坪,零星点缀以乔、灌木,或与低矮的花丛、地被植物相结合配置,创造出或宽阔祥和、或热闹纷繁的开敞式空间。江义中学的开敞式景观空间主要集中在景观主轴上,选择木棉、尖叶杜英、秋枫等为主要树种,它们或花开艳丽、或树姿壮观,列植于主轴线上,并以绿草葱葱的运动场为大背景,整个空间开阔、明朗。配以罗汉松、琴叶珊瑚等灌木,辅以龙船花、彩叶草等地被植物,形成乔、灌、草的立体式种植。建成后立即成为校园举行各类活动的理想场所。私密式景观空间则是运用高大的树种、攀援的植被、围合的灌木以及地被植物等创造的。江义中学的私密式空间主要集中在景观次轴的交流广场和休闲驿站两个景观节点。交流广场运用规则种植的细叶榄仁、秋枫,配植鸡蛋花、大叶紫薇、勒杜鹃等灌木,并用花叶良姜、龙船花、金叶假连翘等地被植物围合,形成一个供师生交流、倾谈的私密性空间。休闲驿站则选用细叶榕、黄槐等列植,丛植含笑、山茶等灌木,并利用鸭脚木、巴西野牡丹等地被围闭空间,创造出可游、可赏、可憩的封闭式的私密空间。
2)文化内涵的表达。植物在景观规划中除了绿化美化的作用,还担负着文化符号的角色,传递中校园所寓意的思想和愿望。校区主轴上种植的木棉树,在广东被寓意为“英雄树”,在校园里种植,表达出希望学子们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做自己人生的英雄;校园次轴上种植的山茶花,既具有“唯有山茶殊耐久,独能深月占春风”的傲梅风骨,又有“花繁艳红,深夺晓霞”的凌牡丹之鲜艳,激励学子们要不畏学习和生活的困难,迎难而上,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获得自己人生画卷上的一抹色彩;细叶紫薇,素有“百日红”之称,又有“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的赞语,种植于校园中道出希望江义中学也能通细叶紫薇一样,花开百日红满堂的美好愿望。松柏类植物,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李白歌颂它:“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以此鞭策学子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而竹,更是“三教”共赏之物,沉淀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未曾出世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因此竹被视为最具有气节的君子,以此表达期望莘莘学子们虚心求学并能做个有骨气、有信念、有希望的人。而在李清照心目中高雅的桂花,则被烙上科举文化的烙印,蟾中折桂,象征登第,直接表达了对学子们步步高升、考入理想高效的期许。
篇5
三社小学创建文明校园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管理切实维护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塑造学校良好形象,维护校园稳定,提高管理水平,改善育人环境,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努力创建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具有特色的高品位校园。
二、总体目标:
围绕“创文明校园,建和谐育人环境”这一目标积极行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活动,建立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的有效工作机制,切实维护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落实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积极倡导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提高校园文明程度,提高管理水平,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努力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领导小组
组 长:李晓妮
副组长:麻锦丽 马艳君
组 员:各班班主任
工作职责:
(1)组织机构: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文明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文明校园创建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全体教师共同抓,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使创建工作有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工作职责:
李晓妮 负责全面工作
马艳君 主抓校园文明和道德实践工作
主抓校园卫生安全和德育工作
麻锦丽 负责校园卫生工作 师德师风
四、工作步骤
根据我校目前实际情况,此项工作分为以下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认真学习文件精神,调查和排摸师生安全和校园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主要任务,积极创造条件。成立创建文明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文明校园创建规划、实施方案和责任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人;建立突发事件处理预警预案体系;建立校园文明建设工作责任追究机制及其他相关制度;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大力宣传创建文明校园的重要意义和任务,做到人人皆知,人人自觉参与到创建活动中,争创文明校园。
第二阶段:创建实施。文明校园检查验收标准自查、检查、集中综合整治,继续深化文明校园建设,争创文明校园。主要工作有:完善各项方案,进一步检查落实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
五、主要内容
(一)、校园文化建设
(1)通过各种有形和无形载体树立学校总体形象,在师生中宣传倡导教风、学风,规范学校性质、特色、总体情况的表述。在学校大门及其他重要场所设置醒目,使之深入人心。
(2)加强学校宣传文化设施和对外窗口建设和管理;规范校园内宣传横幅和展板的管理。
(3)坚持开展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坚持正确引导、健康向上、文明高雅、寓教于乐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坚持开展各种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校园环境建设
(1)加强学校校容校貌建设,不断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精心培育和维护现有的绿色资源,努力加强学校建筑和文化设施建设,使之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成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展示学校特色和风貌的重要载体。
(2)扎实细致地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和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强化安全责任制;强化信息报送制度和重大活动责任制;进一步修订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对于大型文体活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做好防火、防盗工作;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净化校园周边的社会治安环境。
(3)加强校园重点部位建设,完善有关的管理、使用制度。
(4)建立健全学生食堂管理制度,做好学生食堂建设与管理。
六、工作要求
1、思想重视,注重实效。树立育人为本的观点和注重实效的观念,将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作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任务,并与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等工作结合起来,注重活动实效,进一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2、条块整合,形成合力。认真做好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和考核、评比工作;定期沟通,加强配合,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推动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3、规划引领,建全机制。根据学校的特点,制订规划;建立安全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校园文明建设工作责任追究机制;认真调查、排除可能影响师生安全和校园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列出工作日程和工作职责,做到工作层面上抓落实。
4、增加投入,构建体系。要以增强物质装备为抓手加大投入,除保证各项原有投资渠道的经费投入以外,对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中其他必要的经费给予专项拨款。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校内、外有机结合。要以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为基本要求的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切实提高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制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改善学校育人环境,实现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
篇6
1.2主体参与性原则
融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参与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全体师生员工以及企业行业专家,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各有不同。教师与学校行管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的学识、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他们的求知欲、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状态等深刻地折射到校园文化中,成为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后勤服务人员是校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水平对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除全体师生员工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校园文化的构建,他们对企业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悟和实践经验,他们从企业的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闭门造车,同时可以在学校开展企业文化专题讲座,使师生员工加深对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文化的认识,引进企业专家参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1.3动态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高职校园文化同样也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校园文化存在着一个形成、发展、更新、重构的动态过程。高职院校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而在发展战略、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出适应时代的调整,相应地校园文化也会发生变化。当前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在根据内外部环境不断优化,调整后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后也会引起校园文化的调整。这也需要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遵循动态性原则,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适时更新并为校园文化补充新鲜血液。
1.4原则
高职院校与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组织形式,两者侧重点有所区别。高职院校以教书育人为主,侧重对人才的培养与塑造,企业以用人为主,侧重通过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此外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凝聚了自身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与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有相同点,也有区别。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构建融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全盘接收,要在融入轨道交通行业文化共性的基础上保持自身的特性。
1.5系统性原则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不同元素,需要各方面充分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出其整体作用。就建设内容而言涉及到物质层、精神层、制度层课程层和行为层的建设,各层面的建设内容非常复杂;就参与者角度而言涉及到教师、学生、后勤和行管人员以及企业相关人员,他们在知识水平、能力、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存在不同;就参与部门而言,需要党政工团各部门的参与;同时高职校园文化中还存在着许多亚文化,这些亚文化之间该如何构建也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如何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对接点也比较复杂。构建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涉及各层次、各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性原则进行构建。
2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机制
2.1保障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健全的机制做保障。首先是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对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进行科学规划,确定总体战略和阶段目标以及校园文化构建的内容,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可以实行目标责任制。其次,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机制,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提供充足的保障,保证各项计划能顺利推进。再次要建立制度保障,通过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校园文化的顺利构建。
2.2宣传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起宣传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宣传制度,通过制度保证各种主题宣传活动的顺利实施,利用学校的各种活动、竞赛和媒体播报对校园文化进行报道,加强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激发其参与性。
2.3校企联动机制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对接,这就离不开双方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建立校企联动机制。当前高职院校围绕着实习实训普遍开展了校企合作,并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这种合作不应该仅停留在帮助学生技能提高上,还应该体现在校企文化共建上。校企双方合作协议中要约定文化共建的内容,建立联动制度,明确双方的权责利,明确校企共建的具体内容,推进校园文化构建,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2.4激励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和企业相关人士的深度参与,仅有宣传机制不一定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指标完成较好的单位或个人可以给予奖励,对于不能完成或完成质量不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激励措施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积极参与性以及创造性。在激励过程中要注意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手段有机结合使用。
篇7
关键词 融合;原则;机制;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课题“对接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理论与实践研究”(XJK013CZY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侯德文(1980.03—),男,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职业技术教育。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企业、行业实际需求相适应,紧密结合企业和行业需求调整办学思路,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的职业元素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铁道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市场竞争力,更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
1 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构建原则
1.1 特色原则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既具有组织文化的一般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特性。这种特性一方面要紧密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同时要融入典型企业文化。铁道类高职校园文化首先要体现其职业性,所构建的文化要能培养学生的“铁色”职业素养,通过精神层、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以及课程层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仿真的铁色职业环境,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内容融入其中, 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使学生具有较快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进入轨道类相关岗位的零距离就业。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深挖各院校内涵,要将办学特色、管理制度、校训和校风等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突出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别,另一方面突出与其他职业院校的区别。
1.2 主体参与性原则
融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参与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全体师生员工以及企业行业专家,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各有不同。教师与学校行管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 他们的学识、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他们的求知欲、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状态等深刻地折射到校园文化中,成为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后勤服务人员是校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水平对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除全体师生员工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校园文化的构建,他们对企业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悟和实践经验,他们从企业的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闭门造车,同时可以在学校开展企业文化专题讲座,使师生员工加深对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文化的认识,引进企业专家参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1.3 动态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高职校园文化同样也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校园文化存在着一个形成、发展、更新、重构的动态过程。高职院校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而在发展战略、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出适应时代的调整,相应地校园文化也会发生变化。当前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在根据内外部环境不断优化,调整后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后也会引起校园文化的调整。这也需要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遵循动态性原则,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适时更新并为校园文化补充新鲜血液。
1.4 原则
高职院校与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组织形式,两者侧重点有所区别。高职院校以教书育人为主,侧重对人才的培养与塑造,企业以用人为主,侧重通过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此外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凝聚了自身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与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有相同点,也有区别。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构建融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全盘接收,要在融入轨道交通行业文化共性的基础上保持自身的特性。
1.5 系统性原则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不同元素,需要各方面充分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出其整体作用。就建设内容而言涉及到物质层、精神层、制度层课程层和行为层的建设,各层面的建设内容非常复杂;就参与者角度而言涉及到教师、学生、后勤和行管人员以及企业相关人员,他们在知识水平、能力、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存在不同;就参与部门而言,需要党政工团各部门的参与;同时高职校园文化中还存在着许多亚文化,这些亚文化之间该如何构建也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如何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对接点也比较复杂。构建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涉及各层次、各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性原则进行构建。
2 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机制
2.1 保障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健全的机制做保障。首先是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对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进行科学规划,确定总体战略和阶段目标以及校园文化构建的内容,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可以实行目标责任制。其次,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机制,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提供充足的保障,保证各项计划能顺利推进。再次要建立制度保障,通过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校园文化的顺利构建。
2.2 宣传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起宣传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宣传制度,通过制度保证各种主题宣传活动的顺利实施,利用学校的各种活动、竞赛和媒体播报对校园文化进行报道,加强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激发其参与性。
2.3 校企联动机制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对接,这就离不开双方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建立校企联动机制。当前高职院校围绕着实习实训普遍开展了校企合作,并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这种合作不应该仅停留在帮助学生技能提高上,还应该体现在校企文化共建上。校企双方合作协议中要约定文化共建的内容,建立联动制度,明确双方的权责利,明确校企共建的具体内容,推进校园文化构建,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2.4 激励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和企业相关人士的深度参与,仅有宣传机制不一定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指标完成较好的单位或个人可以给予奖励,对于不能完成或完成质量不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激励措施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积极参与性以及创造性。在激励过程中要注意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手段有机结合使用。
2.5 考核评价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需要一套评价机制。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总体方案、切实可行的建设条例以及一些具体实施细则和要求,并尽可能对有关指标进行量化。要从多维度选取指标评价者,包括学院教职员工、企业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周边社区居民,并赋予各方一定的权重进行考量。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要注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从而得出科学的综合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宋绍成,张建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六原则[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3).
篇8
一、高校校园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内涵和意义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以高校全体师生特有的价值观,思考方式,人生目标等为主导,集高校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工作为表现形式。[2]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活方式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3]
一般情况下,高校师生对本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从心理和思想上能够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保持一致,在行为上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强烈的认同感能够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之源,有了它校园文化建设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归属感是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在高校当中,师生是学校生活正常开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他们与学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归属感会促使师生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积极解决出现的问题,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现状与分析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自己对大学理念的理解,以及为实现这个理念的一贯做法而形成的大学成员自愿遵循的共同规范。[4]这种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柱和核心,由于这种精神的缺乏,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他们往往缺乏明显的特色,导致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很难找到着力点和落脚点, 也使得民办高校自上而下不能形成对本校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民办高校管理者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识不强。
民办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办学者在办学过程中不可能放弃对利润的追逐。他们往往更多的关注专业的设置和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因为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而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则不以为然或者是在不经意中将其忽略掉,这些思想表现在文化建设方面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意识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
第二,民办高校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淡薄。
主要表现为,在心理认同上,不愿主动接纳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方针和政策;在思想上不能与学校的主流思想有效结合, 不认同也不接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工作;这些不认同导致了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行为上的不认同, 使得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动力不足,这样校园文化建设也就只能流于形式了。
而民办高校师生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普遍缺乏归属感。主要是因为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对师生缺乏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导致很多老师认为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学校都会像企业对待职工那样对待自己,无法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也无法体会到身为人民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也就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也有着与老师类似的看法,他们很少会把自己与学校看做一个整体,认为与学校之间就是普通的消费者与服务者之间的关系,交纳学费只是为了学习知识,其他的事情都是学校的事情而跟自身无关。
三、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对策与思考
针对以上现象,要解决问题,增强民办高校师生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增强校园文化特色。办学者应从思想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寻求特色,有针对性的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本校特色,同时加大对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高校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硬件文化如景观文化、建筑文化、标志文化等,也包括软件文化如思想观念、道德追求、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就包括对这些方面的认同和评价。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原动力充足。由于有了思想和行为的高度认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师生也就能够形成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
第二,规范校园管理,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学校领导定期到广大教师中间走访,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对他们在工作和生活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提高教师待遇;还可以就学校发展规划征集教师意见;同时让老师了解学校的现实状况及发展计划,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等。以上这些行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主人翁地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对校园建设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
第三,对学生加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引导和教育。在大学生入学以后就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学校办学的原则是培育人才而非为了利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现实状况,如学费的安排与使用方向,人才培养计划等等。通过以上努力,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四,开展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学校可以加大投入,对教师加大培训力度,鼓励科 研,开展教学互评活动,对不称职的教师及时调岗等,这样可以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参观、访问等。同时发展校园网络,兴办学校网络论坛。可以尝试让部分学生担任校园网的管理员,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板块。定期举办校园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戏曲大赛等,在丰富师生业余生活的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学生也可以亲身感受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在陶冶情操,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办高校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结束语
总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增强需要民办高校自上而下共同努力,它需要所有的参与者共同长期的努力和探索。仍需指出的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任务从整体来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今后仍需坚持不懈以提高各个民办高校的综合实力,从各个方面加强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为增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为安徽省高校思政处思政研究会专项课题,课题名称:关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86
篇9
校园景观、景观设计、生命文化、场所精神
一. 前言
场所,是活动发生的地方,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 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它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空间。场所不仅仅适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也并非固定永恒的,它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保持其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涉及到人的身心两个方面―――定向和认同相对应,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根本的经验[1]。校园规划除了建筑实体外,外部空间作为校园生活的发生器,是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产生公共记忆,公共特征的主要场所。一个学校在具体的校园物质环境实地营造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景观的创造、建筑组群的维合界面及景观空间若干层次环境场所的氛围营造,因为它们才是作为校园非物质文化的基本载体,构成了包括校风、学风与内在的校园文化传承的主要空间场所,而不是过分讲究平面形式构图,忽视环境场所与校园特点的创造。
二. 项目背景分析:
探索新型办学模式,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高档次的文教、旅游区是华侨大学厦门校园的办学目标。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体现着大学理想和人文精神,反映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理念的新一轮校园文化大潮,促使了这次华侨大学厦门校园总体景观规划设计这个项目的诞生。基于上述的观点,在这个项目设计中,设计者贯穿了一种生命文化、龙舟文化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的景观设计文化。
三. 现状分析
地理位置: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位于集美文教区东南角,东面隔路与集美大学相邻,南面是规划中的滨湖的集美大道,西面亲水(杏林湾),北面是规划中待引进的其他高校园区地形地貌:区位条件优越,地质条件良好,位于高校园区主轴与湖岸交界处,依山面水,由北向南缓缓坡向开阔湖面。其北面孙坂路与高速路引线相隔,西北面毗邻集美文教区公共服务设施中心,西南面有宽阔的集美大道。基地内有水渠若干,多处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中部与北部有小山兑山,由南北望校园与天马山融为一体。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规划目标是高质量新校区、具备完善配套设施、体现华大特色――侨校特色和工程院校特色、充分体现亚热带环境海滨城市特点
四. 设计主题分析
生命、文化与“场所精神”物语
五. 设计理念分析
设计方案在尽量保留校园本身自然形态与景观要素的前提下进行环境处理,理念之一是场所精神中如果能反映生命的奇迹、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故事如DNA、蛋白质细胞的概念,以及生命与人类的交流,让老师与学生能够提高对生命的文化认知与尊重,对景观生态的保护与延续。且理念之二是场所精神中强烈反映出华侨大学中感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龙舟文化通四海,凝集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学生的多元文化精神。所以主题之一也是以校园景观提供了空间场所,记载了历史沧桑,展现了校园精神,孕育了校园文化,表现了穆尔所提出校园“场所精神”。
六. 设计原则分析
1、整体有机的景观格局
2、生态原则和地域特色
3、分期规划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资源共享原则
七. 用地布局分析
根据设计目标和设计理念,全园分为六大景观功能区,分别是:湿地景观观赏区、广场活动区、户外交流区、运动区、读书林区、休闲野趣区。
八. 功能结构组织和景观特色分析
校园的设计从它的概念出发,在布局结构上强调了五条主脉,五种景观功能线,
文化线――文脉
水景线――水脉
生态线――绿脉
游乐线――嬉脉
历史线――史线
设计中五条主脉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组成了整个校园布局构架,满足师生的文化、娱乐、休闲等的要求。整个水系的设计有机结合又能突出重点与,其内容有湿地景观观赏区、人工湖、广场水体、野趣溪涧、生态溪涧等各种丰富的水体景观。并且在五洲文化湿地中又结合中国传统龙舟文化进行景观构架的搭建,使整个校园呈现浓郁的历史、人文风情。
十. 道路交通设计分析
校园道路规划整个道路组织主次分明,自成系统,完整有序。依据高等学校学生上下课自行车、步行人流量大且集中的特点进行布置,同时考虑机动车安全方便顺畅运行。校园规划道路分为五级,校园主干道,校园次干道,环绕综合教学楼群道路。Ⅳ级道路、消防车道(平时为步行道),道路绿化设计错落有致。景观设计在每个区增加环园步道。既是联系各个园区的主要干线,又使每个园区自成一体。
十一. 植物设计分析
整个校园在保持原生林的基础上对植物进行局部维护和改造,组成非营业性的植物绿地生态架构,并且使整个绿地系统的保持与恢复可持续性发展,新植物也以当地生态土生的原生树种为优先,保留原有的古树,种植形式为复层栽植,创造多种生物区位。通过合理的生态群落设计,在校园创造滨水绿链与弹性绿化渗透。并且结合整个的布局,组成以水面和自然山体为核心、以景观绿带为纽带、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型的绿化体系。并且表示出亚热带环境海滨城市特色。
十二. 可持续性景观设计分析
篇10
从金融企业文化的性质来说,其内容涵盖了企业精神、经营战略、服务宗旨、人才观念、指导思想、质量意识、人际关系、员工教育等各个方面。金融企业文化是在群体的工作中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软性因素,它不同于硬性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行政命令。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的价值观念,以其无形的力量促使员工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把金融企业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有效地把金融业务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融为一体。据美国一家调研公司的调查分析,表现出色的公司、企业、银行,员工们均有一套清楚的企业价值观(信念),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财务指标定得非常清楚,但没有统一企业价值观的企业,其表现不如注重共同信念和崇高目标的公司。
金融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要花费几代人的心血,它是历史发展的结晶。金融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长期地沿袭下去,并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金融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不竭动力,并且对它的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金融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便能提供一整套为其员工所接受并用以约束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及其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调研,我发现在金融企业文化中,“规范”是所有金融企业的座右铭,对金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的来说“规范”的含义有以下几种:
一、金融企业经营行为的规范
由于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在金融企业运营过程中,金融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都应有一定的规范受到公司制度和法律的制约。在规范的制定和对规范的履行中,就会形成一定的金融企业文化。
二、金融企业服务行为规范
服务行为是金融企业行为的重要方面,是提高金融企业知名度的重要法宝。金融服务作为金融事业的主题曲,为金融企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一个金融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努力赢得人心。一方面要赢得金融企业员工的心,另一方面必须赢得顾客的心。以优质高效多方位的服务活动和服务行为不断争取客户,赢得顾客的心,是金融企业一切业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竞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所以,良好的服务形象是金融企业的无形资产,是金融企业形象增加附加值的永恒法宝。于是金融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企业的服务行为规范、合理。而很多金融企业在新员工入职之前的培训,业务培训占的比重非常小,绝大多数是规范工作人员的言行,学习对客户服务的礼仪规范。
为了更好的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在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同时,也要使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相结合,这样既节省了金融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时间,也可以拓宽就业渠道,使毕业生较早适应工作环境。针对金融企业文化的特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在言谈举止上规范在校大学生。
金融企业的员工培训中,言谈举止占很大一部分。要求员工在工作中注意员工形象,言谈举止符合企业文化很好的服务客户。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学校和家长片面的追求成绩,以至于忽略的学生的言谈举止的教育,导致学生上大学以后不懂得什么样的言谈举止是规范的。如果学校不加以引导,就会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雅的言谈举止导致求职不成功。
二、在穿着打扮上引导在校大学生符合金融企业文化。
在校大学生在穿着打扮上,往往追求新潮,个性,金融企业要求员工穿着打扮严谨,符合商务规范。很多在校大学生,在金融企业实习的穿着不符合规范,影响了进一步的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在穿着打扮上引导在校大学生符合金融企业文化,符合商务规范。
三、在日常生活中规范在校大学生。
学校要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规范学生,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如寝室卫生整洁,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等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范、自律和严谨。这些品质正是金融企业最需要的员工品质,颇受金融企业的青睐。
篇11
篇12
秋天,是桂花盛开的季节,那淡淡的清香么多么的吸引人呀!我们学校的桂花也开了,十分美丽。
一进校园,就会闻到清香四溢花香。看,就是从花坛那儿发出来的。花坛中的花虽开的不多,但香气扑鼻。这时,已经开放的桂花树高大的站在那儿,十分威武。在望一下上面,满目堆青叠之中,点缀着一簇簇米黄色的桂花,像一个个可爱的孩子向外好奇的望着美丽的世界。从远望去,她是那么的素雅,那么玲珑,那么引人注目,仿佛又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静静地看书,一会儿飞来一只蝴蝶在它身边翩翩起舞,一会儿飞来一只蜜蜂来采摘花蜜,一会儿又飞来一对小鸟在这儿唱歌。谁说春天才生机勃勃,我们校园的秋天难道没有生机吗?特别是那浓郁的花香,叫人一闻就充满无穷的活力。
下课时,刚上完一节课的我们,便会跑到花坛边,有的在桂花树下写作业;有的在下面玩耍打闹;有的就会拿起一个小瓶子,将飘落下来的桂花树花瓣放里面作一个记念;还有的将花瓣放进书包等文具里,文具就会充满秋天的气息;而我,就喜欢下课后拿起一本作文书在桂花树下看,有时看一半上课了,我就会从地下捡起一个飘落花瓣做书签。
啊,秋天的桂花不但美丽,还是我们快乐的天堂,我爱桂花,你呢?
五年级:张兴鑫
篇13
除了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和山水态势外,随着对生态研究的扩展,天空这一元素亦被引入,“缺乏天空的生态系统是不完善的。”人们视平线前上方45度的视野内若无法看到天空,是不符合自然的生态设计。因此设计师需精心考虑教学楼及宿舍楼前方的景观生态环境。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主要教学楼与宿舍区都重视室内采光与楼间距的控制,尽可能保证在主要教学楼的正南方有大面积的宽广地带,保证充足的日照及开阔的天空视野。
2、创造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校园
校园建设中所创造的人工景观必须与保留、改造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协调,形成完整的大景观构架,即天人合一。
校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不应是繁复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气比人工景观造型本身更有实用价值,大量供氧植物的配置令空气清新,使学生不易因缺氧而贪睡和疲惫,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校园四周应尽可能以高大植物加以围合,以植物墙遮挡校园外喧哗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内外空间的划分,适当在校园入口处点缀爬藤月季、蔷薇等开花的攀爬植物和花灌木,以色彩强化校园重点部位。坐在校园内部小游园座椅上晨读是学生的最爱,如果所看到的是广阔天空自然为最佳选择。复习疲惫时凝望天空少顷是眼科专家一致推荐的舒目良方,广阔的天空对疏解疲劳的确有神奇的妙用。小游园如坐落于高地或视野广阔之处为最佳,设计者在规划时需详细考察地形。若地形受限,小游园前方有遮挡建筑,仅能“以遮回遮”,整齐的绿篱可收束散乱的心续,但绿篱至少距离座椅三米以上,以免产生压抑。学生在自修疲惫时以凝望绿篱调节身心。绿篱若过于密实,仍会产生压抑感,在修剪上齐中有透,虚实呼应最为上乘。
(二)功能组织合理
校园的功能分区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行政区、文体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生态林区、湖泊水体区、科研生产区、后勤区等。
其构成形式可分为全集中型、主集中型、分散型等。校园的外部环境空间包括校前区、入口大门、功能各异的广场、庭园、人行道与车行道、山地、水面、绿地、运动场、展示场、试验场、露天剧场、屋顶平台、屋顶花园等等,其中广场、庭园、露天剧场、展示场等是流线中的“亮点”,吸引学生停留、驻足,并由点带线,引导整个流线。通过道路、广场、绿地等环境元素组织、协调、沟通、运作,对各种功能进行梳理,供学生学习、交流、生活、运动、游戏、种植、饲养、劳动。线、点、面的结合讲求丰富、变化,避免横平竖直式布局,而由各种美观多变的曲线、直线相结合,正向、斜向相搭配,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
景观的设计完全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整对同学之内心世界产生引导。在教学楼旁的景观设计必定是全校园最有序的设计,整齐修剪的林荫道,带有竖向拉伸感的植物,厚重的植物色彩,易使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受到场所精神的约束,快速进入严谨认真的学习氛围中。
(三)景观特色明显
校园应充分利用本校地形、水面的优势,并巧妙运用校园外的景观造景、借景,做到崇尚自然,独特,同时,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思想内涵,优先人文、张扬传统文脉,并融入现代精神。
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山水地形富于变化,至今仍不失其名园风采,是学生散步读书、锻炼身体、修身养性的场所。清华大学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其中的“水木清华”和“荷塘月色”等景点,由于利用地形优势,植物配置得当,加上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荷塘月色”名篇,成为吸引万千学子、具有无穷魅力之校园景观。
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人文历史,新建校园有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在景观设计上应充分彰显这些个性特色,突出校园精神。可通过景观造景如雕塑、碑刻、小品、标志物等来表现校园人文。校园小品宜简炼含蓄,留给学生多一些思索,多一些想象空间。
校园环境规划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实现向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共生、共荣、共存、共乐、共雅。
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中国的清华、北大,几乎所有的名校都有着令无数莘莘学子骄傲的校园环境,以校园中固有的山坡、河流、湖泊、凹地、绿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环境格局的构架,是建成优美校园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和植被,少动土方,也是减少投入,获取高效益的有力手段,从而营造出一个山青水绿、天蓝云卷、草木迭翠的生态校园。校园景点宜以植物造景为主,且以乔、灌、草复层绿化为佳。
(二)延续性原则
1、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吻合景观环境规划应在校园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设计,应是校园总体规划的延伸和拓展,必须强化校园总规的原则和特色。
2、与校园建筑应有机结合,融成一体,追求建筑“长”在自然环境中的意境。
(1)内外空间交流,绿地可局部伸入室内,延伸至室内空间。
(2)制造一些通透性好的半开敞的“灰空间”,如门厅、门廊、廊架、亭阁、平台等。
(3)在硬质景观(广场、硬地、铺装等)中采用与建筑物相同或类似的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延伸处理。
3、原有山林坡地、水面应尽量让其自然融入校园环境中,使绿色楔入校园环境,自然景观延伸到人工景观中。
4、与校园的历史文脉相延续,相拓展。
(三)人本化原则
校园的特点是学生相对单纯一一年龄、文化背景大致相同;使用规律比较简单一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为主;组成的元素较为完整——象个小城市,五脏俱全。
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都必须以使用者为中心,以他们的行为作为模数和参照,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供师生学习、交流、聚散、步行休闲、文化娱乐、夜间照明及生活的系统。
1、空间分割合理
中心区轮廊明显,方位标志突出,道路直达便捷,色彩对比强烈,视线走廊通透、聚焦。
户外学习空间幽雅、安静,用植物围合成半封闭空间,有可停可歇的坐凳、亭廊、花架等设施,夜晚照明好。
2、尺度舒适、安全、方便管理
教学楼教室边南北向的植物应以低矮为主,形成宽敞明亮的采光环境。所有室外家具和设施必须符合大、中、小学生尺度和行为模式。
主、次干道分明,休闲步道1.5-2.0M左右即可。水边宜建生态性驳岸,可设缓坡草地深入水中,水深处的平台、桥梁一定要设防护栏杆(高1.10M)。如人造水池,水深宜少于0.6M为宜,水中步石为安全起见,在中、小学不宜设置。喷泉水景不宜多设,过于喧哗,且难以养护管理,运行成本也高。
3、可识别性强
由于使用者定期更换(每年都有新生入学),来访者众多,建立识别特征(易于辨认、找路)、结构特征(方向、主次等)、景观特征(主楼、雕塑、主广场等)、标识系统(指示路牌、建筑物标牌、公厕等公共设施标牌)也是必需的。
(四)人文性原则
校园景观环境应能体现各种人文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清新、净美的气质。一般可运用以下方法将校园精神渗透到物化的环境之中。
1、环境风格的建立
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风格浓郁的环境特色,是建立富有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方法。
2、历史环境的保护与纪念环境的创造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将这些历史反映到校园环境中,利用反映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纪念林地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在学校扩建和改建中,尤要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并让新的空间和实体与原有空间和实体相呼应,可设置一些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雕像、纪念园、纪念林、壁画、纪念亭、展示廊、小品等来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激励学生。
3、现代精神的融入
在设计中加入能反映现代学校教学宗旨、鼓励学生向科学高峰勇敢攀登的现代精神,体现学校前进的朝气是必不可少的,可用一些抽象的、现代感较强、质朴或现代的材料制作雕塑或标志物。
(五)景观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