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程类中级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探地雷达工作原理
在现在的公路探地雷达使用中,它主要依据电磁脉冲在地下传播的原理进行具体的工作。当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地下目标时候,电磁波就会发生反射,然后由地面接收天线接收,再通过对接收到的雷达波进行处理分析,形成一定的平面图形,具体如下。我们根据这个参数就可判断地下物体的结构,位置等。
2探地雷达的技术参数
在探地雷达技术中,最主要的莫过于是技术参数的分辨率了,它是探地雷达分贬率最小异常介质的能力,可以分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这两种。下面笔者根据实际分析了探地雷达不同天线垂直分辨率的经验值,供大家参考使用。
篇2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浅谈建筑行业新型材料在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交叉及多元化产生了新的技术和工艺。这些前沿的技术、工艺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使得建筑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在项目开发中进行合理应用,并使其转换为建筑企业新的生产力,进一步增加建筑施工的高技术含量,稳步提高工程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是摆在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既分析了建筑材料在项目开发中应用的现状,也考虑到了建筑新型材料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结合多年从事建筑施工工作的经历,谈谈如果加快建筑新型材料在项目开发中应用的思路。
1.建筑新型材料在项目开发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建筑市场秩序的逐步规范,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做大做强,一些先进的施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光导纤维,太阳反射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材料就此步入建材的领地,大大促进了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实践中,我国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1.1化学制品类新型建材
化学建材产品具有较好的防腐蚀性能、自重轻、施工方便、生产能耗低等特点,是由高聚物加工或用高聚物对传统材料改性所制成的建筑材料的统称。随着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以及住宅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用塑料管材发展迅猛。旧的建筑材料正在被逐步淘汰,现以大量了采用塑料窗、新型防水材料、塑料或塑料复合上下水管、塑料电线护管、无机和有机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复合材料。
1.2新型高强度水泥
目前国内已进行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等5类。不过,水泥新材料的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随着建筑结构物的增多,混凝土材料用量也相应增大,但混凝土原材料中用量最大的砂石骨料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利用废弃混凝土制作建筑材料,实现混凝土材料的循环利用是水泥混凝土工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1.3墙体新型材料
发展新型内外墙建筑涂料,以及新型承重或非承重墙体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对降低建筑造价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墙体材料是住宅的主要材料,以往我国的建筑墙体主要是实心粘土砖。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工程建设已经开始使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如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以及建筑垃圾等制造的建筑材料。另外,一些新型墙体材料如石膏与玻纤配制的石膏空心墙板等也逐步被应用到具体的建筑工程中。
1.4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产无毒害、无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绿色建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健康节能、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实践中,绿色建材已经开始应用到个别工程中,相信未来不久,绿色建材将成为建筑材料中的主导。
1.5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一般是指以最佳条件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且按这种变化显示自己功能的材料.它可以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针对这种变化作出瞬时主动响应,具有自诊断、自适应、自修复和寿命预报以及靠自身驱动完成特定功能的能力。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智能材料
将成为每个 建筑必备的建筑材料新军。
2.项目开发中 应用建筑新型材料的影响因素
建筑材料成本一般占工程造价的60%-70%(以土建工程计算),建筑材料储备占流动资金60%以上。可见,建筑材料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果新材料能够得到广泛应用,无疑会大大降低企业成本。但建筑新材料的应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总体看,我国建筑业仍处于增长方式粗放、效益较低的 发展阶段,一些企业缺乏主动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动力,众多工程仍在使用落后的工艺和技术。因此,要真正使新材料得到应用,必须考虑解决好相关的影响因素。(1)推广应用新技术必须有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有必要 组织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体系,通过认真进行策划、编制详细的 计划措施,有计划地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和岗位培训,抓好各个环节,并按照预定的计划实施,推动新材料的应用。(2)建筑新材料能否得到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是由施工企业经营效益决定的。今天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 工作组织 管理水平来支撑来实施,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雄厚的企业 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如果一个施工企业连应用正常建筑材料的能力都没有,就更不谈不上应用新的材料了。(3)建筑施工的特殊性影响到了建筑新材料的发挥。一般来说,建筑施工的类型繁多,规模各不相同,施工作业是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的过程,在这些生产过程中要应用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有效的整体规划,进保证施工正常有次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
推广应用新技术,有利于企业提高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增强 社会 信誉。只要上述几个问题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新技术的应用就能够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信誉,为企业开拓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3.建筑新材料在项目开发中的应用对策
新型建材的推广应用,必须符合各种建筑体系的质量需求。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必须与建筑体系的变革相适应。因此,新型建材的应用需要一个可供建筑专家与材料专家、建材供应商和建筑承包商共同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展示场所,促进新型建材与建筑革新的同步发展。为了构筑这个平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详细的建筑新材料应用计划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同时,认真编制建筑新材料的应用计划和实施措施,使计划、措施、实施对策、优化办法等都能做到井然有序,这样既保证了建筑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又能使新技术得到应用,同时降低了工程的整体成本。
(2)组织新技术培训新材料的应用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为使新技术项目得到顺利的应用,建筑单位应由技术部牵头组织培训、学习规范,对有关人员进行书面交底,明确新技术的施工方法、质保措施、安全措施、质量标准和工程验收规范,为新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3)保证新材料应用质量新技术应用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工程质量上。加强应用过程中的质量预控,是保证新材料应用后工程质量的关键。具体在开发项目中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有针对性地确保新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成功。在具体施工中,将各施工工序、技术环节对操作人员详细交底,对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保证新技术的顺利实施。
4.结语
广泛应用建筑新材料是建筑企业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建筑企业来说,通过在具体项目应用中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能够给自己积累丰富的 经验,从而更能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看了“建筑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篇3
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有关标准、规范,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具确实践J㈠经验。能独立解;入本专业技术问题:能对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成果进行理论论述,具有指导初级专业人员的能力,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获取信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中创新开展工作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市从事建筑施工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建筑装修装饰,混凝土等专业技术人员(含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工人),不受身份限制,均叫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条 政治、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认真履行聘约,胜任本职工作,正常晋升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任期内至少有2次年度考核为“优秀”。
取得助理级资格后,出现如下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㈠凡任期由有一个年度考核为基本职称(基本合格)或受到行政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 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符合下列条件者,可申报工程师资格:
大学本科毕业(学位)或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二)获得相关专业的以下学历者,经考核合格(称职),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
2、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第五条 职称外语要求
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在评审时应具备相应的职称外语能力,须参加国家或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且成绩符合评审要求。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试外语:
(一)获博士毕业(学位);
(二)任现职期间出国留学或工作、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第六条 职称计算机要求
1957年(不含)以前出生的,经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并取得考核合格证书。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试职称计算机考试(考核):
(—)获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
(二)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㈢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七条 教育要求
任现职期间,按照《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宁政办发〔2003〕2 0号)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公共课、专业课的学习、培训完成规定学时,继续教育证书通过市区县的审核验证。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八条 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所从事的专业理论有一定的研究。
(二)熟悉相关的技术法规和专业技能。
(三)了解本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基本掌握相关专业的有关知识。
(四)能对一般技术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能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新技术应用及技术开发的设想。 第九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任助理工程师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作为主要责任人(前三名)完成过市级科研项目一项或市行业科研项目两项:
(六)从事建筑装饰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完成40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一项或20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两项,或15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三项;
(七)参加过市级以上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的编写(前五名);
(八)参加过两项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的全过程;
(九)参加过两项以上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全过程。
第十条 业绩成果要求
(一)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市级科技进步(优秀设计、优秀工程)奖两项(含单项奖、个人奖);
(二)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工程项目获部省级单项奖一项,或市级单项奖两项以上;
(三)任现职内,因在专业、技术等工作表现突出,受到市级(行业)以上表彰一次以上(含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
(四)经有关部门或专家鉴定,在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及推广应用中有较大的创新,取得年经济效益10万元以上(需甲方财务部门出具证明)并经市以上主管部门认定;
(五)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经专家鉴定被列为市级重点推广项目;
(六)解决复杂疑难技术问题,在处理工程质量事故中,措施得当,效果显著,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可;
(七)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在本专业技术工作中吸取、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八)获得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且已实施取得效益。
第十一条 论文论著要求
任观职期间,出版、发表、撰写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第一、二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专业文章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二万字以上;
(二)在市级以上期刊发表或在市级学术会议交流有学术价值的论文2篇以上;
(三)为解决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一定水平的专项研究报告、技术分析、技术总结、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第四章 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 破格申报条件
确有真才识学,任现职期间业绩显著,学术或技术上有较大贡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破格申报:
(二)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10年以上,后大专学历不满4年,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要具备破格条件两类中的一条。
凡破格申报者,必须符合第二章第三条规定的要求外,任现职以来至少有2次年度考核为“优秀”。
第十三条 破格评审条件
任现职以来,在符合第三章规定的评审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证书为准);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5名,以个人证书为准):
(三)获得市级以上批准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者:
篇4
1、引言
多媒体、信息化手段应用于二语写作教学是一项符合时展与外语人才培养需要的复杂工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陈坚林教授(2010)认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内涵是指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高效的外语教学方式。杨永林(2012)指出,写作教学历来是外语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技能训练内容,同时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借助网络在线写作手段,将二语写作融汇到高校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省力高效,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二语在线写作网络平台众多。笔者已连续三年使用句酷批改网,其能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搭配及结构等语言运用问题、单个学生存在的个性化问题进行分析。笔者要求本研究所涉及的学习者定期完成在线写作任务,以写促学,提高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学习效果。此间,写作任务以表达立场的议论文体裁居多。囿于国内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议论文的三段式提示框架,学习者个人立场的表达成为二语写作的热议话题。而表达情感、态度及观点是语言最重要的功能(Stubbs,1986:7),在语言中表达情感、态度及观点则涉及我们所说的立场(Precht,2000)。由此,研究二语在线写作中立场标记语,尤其是态度立场标记语的使用便显得尤为必要。
2、相关文献
对立场标记语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Biber。他先是从立场标记语的表达方式进行分类:语法手段(grammatical devices),具有价值意义的词(value-laden word choice)以及元语言学手段(paralinguisticdevices);其次从立场标记语的功能进行分类:认知立场标记语(epistemic stance markers),态度立场标记语(attitudinal stance markers)以及说话方式立场标记语(styje-of-speaking stance markers)。从分类来看,Biber认为立场标记语指的是说话者对自己所陈述的知识和信息的肯定程度、价值判断及情感态度的语言表述(Biber,et al,1999:966)。其中,态度型立场标记语传递的是作者对于命题意义或相关研究者或其研究成果的评价、价值判断、重要性评价以及情感表达等,并能最直接明确地表达作者的立场。态度型立场标记语大体分为两类:情感型态度标记语和评价型态度标记语。前者主要体现作者的情感,后者体现作者对于所述内容的价值判断(Hunston&Thompson,2001)。Hunston(2000)认为一些单词能够依靠上下文来表明不同的立场,有的立场标记熟语化了,有的则非常隐晦。而Keisanen认为“在连续上下文中,语言中一切语言或者副语言特征,或相关语言结构均可充当立场标记”(Robert,2007:254)。王立非等(2009)从认知语言学的构块视角出发,将话语立场构块定义为话语中表现说话人立场的形式与意义对应的词、词组和句子构式,并对立场构块分类中的句法构块和词汇构块两类子项进行微调,将副词归为词汇构块。徐宏亮(2011)借鉴Biber(1999)的分类方式,把作者立场标记语划分为三类:体现认知的立场标记语、体现态度的立场标记语和体现表述方式的立场标记语。其中态度型立场标记语的语言表现手段主要包括态度动词(如prefer,criticize)、句子副词(如unfortunately,surprisingly)和一些形容词和名词(如interesting,important,failure,advantage)等。
本研究就国内立场标记语相关研究进行CNKI学术趋势搜索,发现立场标记语的研究尚属成长期(参见图1),相关研究多以语料库为研究方法。其中,王立非、马会军(2009)运用语料库方法,考察中国学生英语即兴演讲中话语立场构块的使用特点。龙满英、许家金(2010)对比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在英、汉议论文中建立和标记立场。王敏、刘丁(2013)通过语料库调查的方法,对比中国学习者和学科专家在工程类英语学术论文中使用立场标记词块的情况,着重考察语用功能范畴、形式结构和输入频率等三个因素对学习者使用的影响。
二语在线写作的相关研究逐年上升(如图2所示),学界关注度升温,但发表在CSSCI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廖廖可数(表1)。其中,蒋宇红(2005)研究了在线同伴评价对学习者写作能力的影响,发现大多数受试认为在线同伴评价在增进英语写作动力和动机、缓解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以及文章的整体修改等方面显示出优势。张立新(2008)发现基于在线语料库的协作修改作文质量,在词形、词汇和句法方面比传统协作修改后的作文质量有明显提高。在线写作修改能增强学习动机、降低焦虑程度和认知负荷,同时构建了学习共同体和自主学习环境。董洪学、初胜华(2010)提出了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写作模式,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该模式能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张福慧、戴丽红(2011)对比研究在线写作中单一教师评改和同学评改,认为在线写作平台中的同伴互评能加快学生写作自主学习的步伐。唐锦兰、吴一安(2011)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对英语写作自动评价系统的相关应用研究成果,发现教育技术的引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意味着一场牵扯到使用者理念、认识、方法和行为等方面的系统变革。
鉴于此,基于语料库研究立场标记语在在线二语写作中的特征实属必要。
3、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分析二语在线写作中的立场标记语类型为主,探析态度立场标记语的特征,研究问题如下:
(1)多媒体环境下,二语在线写作中的立场标记语有哪些类型?
(2)多媒体环境下,二语在线写作中态度立场标记语的特征是什么?
3.2 理论框构
本研究涉及语料均为二语议论文体裁。写作训练主旨之一是培养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点表达能力。本文借鉴徐宏亮(2011)的“作者立场标记语分类标准”(表2),就前述研究问题展开探析。
徐宏亮(2011)以三分法分析框架对立场标记语进行了分类。认知型立场标记语主要涉及作者与文中某个命题的关系,体现作者对命题的确定性、可能性、事实性、局限性的认知,以及对该命题的真实性的判断。态度型立场标记语是对作者就命题意义或相关研究者或其研究成果的评价、价值判断、重要性评价以及情感表达的传递。方式型立场标记语则是作者对于文中命题陈述方式的评价。在以此为理据时,本研究将“作者”匹配并替换为“学习者”,以便表述。
3.3 研究工具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在所有学习者在线写作任务完成后,借助句酷批改网作文辅助功能将所有语料导出为Word文档;使用文本清洁功能去除所有无关中文信息(包括学习者姓名、年级、专业以及学号等);借助语料检索软件Antconc 3.2.O的Concordance Hit、词频搜索功能中的File-based对已清洁文本语料中立场标记语的具体使用频率进行统计;用赋码工具CLAWS对语料进行词性赋码,然后利用Antconc3.2.0词表功能(wordlist)创建词汇使用频率列表,以确定不同词性的常用立场标记语。
4、语料搜集及整理
本研究语料搜集历时四学期,涉及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二语学习者913人。共整理出清洁、有效语料1913篇,自建语料库Online Corpus of Enghlish Writing(OCEW),字数共计593,801。
为了更有效地体现标记语特征,在进行具体分析之前,参照在线词表和OCEW数据,对OCEW的词汇级别进行了筛检分类(图3),发现学习者在线二语写作中所使用高中级别的词汇量达到33,611词,占到总数据的75%,大学英语四、六级词汇合计占到17%,其他词汇占10%。
在图3基础上,以徐宏亮(2011)(表2)分类标准对所有立场标记语进行人工筛选,从Antconc3.2.O的File-based立场标记语频率统计结果发现立场标记词共470个。其中,认知型立场标记语中确定性立场标记词共165个,28个高频词汇(absolutely,admittedly,ofcourse,agree,almost,accurately,apparentlv,believe,certainly,clarify,definitely,eventually,exactly,firmly,obviously,real,really,reasonably,reliable,truly,good,better,best,bravely,clearly,great,impossible,precisely,totally);模糊性标记语47个,12个高频词(possible,about,approximately,possibly,equently,argue,seem,maybe,may,uncertain,likely,properly);言据型标记语共17个,5个高频词(apparently,accordinglyy,accordingto,in my opinion,as far as I am concerned);情感性标记语共175个,30个高频词汇(unhappy,happy,happily,unwilling,blame,criticize,crucial dependent,friendly,grateful,independent,independently,indifferent,love,lovely,perfect,personal,personally,pleased,prefer,regret,reject,satisfied,selfish,significant,sincerely,strongly,wisely,valuable,wonderful);评价型标记语53个,13个高频词(successfully,succeeded in,strietly,reasonably,reasonable,unsuccessful,most,mostly,ugly,severely,shortcomings,serious,significant);方式型立场标记语13个,3个高频词(actually,in fact,generally speaking)。
将上述词表以TXT文档导入CLAWS词性赋码系统,对所有标记语进行赋码,利用Antconc3.2.O词表功能(word list)创建词汇使用频率列表并绘制出224个态度立场标记词词性分布情况(图4)。结果表明,情感性标记语以(JJ)普通形容词、(RR)普通副词以及(VVN)动词过去分词居多;评价性标记语在动词过去分词类词汇分布中有明显差异,使用(JJT)形容词一般最高级使用多于前者,使用(RR)普通副词最高级低于前者。其他词性类标记语使用情况:(JJT)形容词一般最高级出现在评价f生标记语中,(NNl)单数普通名词出现在情感性标记语中,(RRT)普通副词最高级出现在情感性标记语中。正如徐宏亮(2011)所论,态度型立场标记语的语言表现手段主要包括态度动词(如regret,prefer,blame)、句子副词(如personally,friendly)和一些形容词和名词(如happy,grateful,sho comings)等。
5、讨论
从数据结果来看,多媒体环境下的二语在线写作语料库(OCEW)中高中级别词汇占75%,学习者在线写作中倾向于使用简单词汇,侧面表明对于现学课程中词汇的使用并不积极,另一因素也可能是在线写作中学习者心理因素的干扰,这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验证。
基于Anteonc3.2.0的File-based立场标记语频率统计结果发现,立场标记语类型包括:认知型立场标记语、态度型立场标记语和方式型立场标记语,符合徐宏亮(2011)的分类。认知型立场标记语中确定性标记语在数量上多于模糊性标记语,说明学习者在英语议论文题材中表达观点时多用肯定、认可、确定立场。以absolute_ly为例,检索OCEW中的出现频率及其搭配,发现absolutely(不包含其近义词,totally,definitely)共出现7次,主要搭配为:make it absolutely clear that;Itis absolutely+ADJ;It can absolutely;There is absolutely no reason;We absolutely need。模糊性标记语表达学习者主观态度、判断的不确定性,但又不完全肯定或者否定,且多出现在议论文论据阐述部分。以possible为例,发现其在OCEW中出现47次,主要搭配为:It is possible that;as soon as possible;t0 make it possible;Things are possible;the possible reasons are。言据型标记语与方式型标记语有重叠,检索其频率及搭配发现according一词出现29次,主要搭配为according to experts;according t0 the reality。
篇5
二、德国以完备的国家立法保障职业教育规范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在德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职业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有着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和较高的历史地位,这一地位的形成与德国对职业教育的法制化保障密不可分。正是因为其完备的职业教育立法,才使得职业教育得到规范化、持续化发展。总的来讲,德国职业教育立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德国职业教育立法时间较早,层次完整早在1182年,德国就颁布了科隆车、旋工规章》,对技术工人工作标准及管理要求提出了规范化的指导和约束,这部规章已经表明政府开始从国家层面对职业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1837年,德克森州颁布了第一个关于15岁至18岁青年接受职业义务教育的法令,成为德国为职业教育正式制定法律的开始。此后,德国相继出台了若干职业教育法律法规。1869年制定颁布了《强迫职业补习教育法》,为规范企业与学校技术培训的关系,1889年又出台了《工业法典》,在法律规范上明确了企业对学徒的培训和学生在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要求二者必须相互结合。1969年制定的《联邦职业教育法》,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该部法律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国家教育制度正式确定下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德国对职业教育立法愈加重视,当前已经基本形成一个以《联邦职业教育法》为基本法,以《青少年劳动保护法》、《手工业法》等多个单项法律和《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职业培训条例》等各类部门规章和地方各州各级职业教育法令规章所组成的层次分明、体系完整的职业教育法律结构。
(二)德国职业教育立法内容细致,衔接贯通德国之所以为职业教育进行立法,本质上是从国家层面约束和规范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其每一部立法、每一个法条均是针对职业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而制定的。每部法律内容详实细致,法律与法律之间相互补充,衔接有序,整体上贯通了职业教育全过程各方面。宏观来讲,德国职业教育立法包含职业教育的各个层面,如《联邦职业教育法》关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设定,《青少年劳动保护法》关于为学徒提供合格培训条件的规定,《企业基本法》与《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关于企业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的保障等等;微观来讲,每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均有明确的调整对象和相应的程序保障,内容丰富而细致。如在《青少年劳动保护法》中规定了青工的劳动时间、作息要求、请假制度、休假制度,对企业还专门提出义务性要求,如保障青少年上职业学校的学习时间,不得因青少年上职业学校而克扣工资等,十分全面。1965年制定出台的《手工业法》,对手艺业学徒训练做了非常细密的规定,包括训练的主体、训练的对象、训练的基本操作规范、训练合约,对学徒的考核、考核的监督、后续的继续教育、从业教育、残障人员的专门培训等等。德国职业教育立法完整而系统,体现在法与法之间及法条内容间的相互衔接方面。如,为保护青少年学徒的合法权益制定有《青少年劳动保护法》;为保障青少年学生顺利升入高级学校进行学习制定有《职业教育促进法》;为保障学徒在企业中得到正规有效的培训和教育制定有《企业基本法》;为保障学生得到最有效的培训,专门制定有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规范,还有职前和职后培训等各种继续教育规定。
(三)德国职业教育立法强化监督,运转有序德国职业教育立法地位较高,其立法内容不单纯是一些技术性程序性的操作流程和规范,它更强调对国家所制定颁布的职业教育立法的贯彻和执行,因此,几乎在德国的每一部职业教育立法里面都有对本法执行和监督的规定。如果相关义务主体违反职业教育法律,则要受到明文规定的法律制裁。如《职业培训规章》、《职业训练条例》里面均有相应的监督制裁条款,明确规定如果违反这些职业训练和培训条款就是违法行为,可以判处关押或者处以不超过一万马克的罚金。这些条款设置的目的就在于监督各方法律主体严格遵守执行职业教育法律,确保职业教育法律得到有效的实施。不仅如此,由于职业教育是德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法律也形成了以基本法为主的完整的法律体系结构。在职业教育法律监督方面,德国也形成了一套完整、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法律实施监督体系,包括社会监督、行政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等。
(四)德国职业教育立法注重研究,保障有力德国在2005年颁布了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一般称为新《职业教育法》。这部新职业教育法是在充分总结1969年出台的《职业教育法》和1981年出台的《职业教育促进法》的实施经验基础之上重新制定而成;这部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是德国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人才的重要保障。其结构包括总则、职业、职业教育的组织、职业教育研究、规划与统计、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处罚规则、过渡条款与衔接条款等七大部分一百余条。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本部法律中单独分离出职业教育研究、规划与实际和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两大部分内容,足以说明德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这种重视来源于其科研理论的有力支撑。学者姜大源认为,关于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这部分内容有十三条,具体包括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的所在地、任务、组织、机构、经费、章程、人员、督察、义务等,并进行了周密的法律规定。对于一个职业教育的执行机构———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在职业教育的基本法中有这么高的地位,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三、“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
(一)法律规制下“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确立德国职业教育的崇高地位及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立法保障。起初,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但与现实中工人人数多、技术水平低的实际情况产生矛盾,企业自发组织设立培训班对工人进行技术训练和培养,后来出现了专门的职业学校。德国政府在职业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专门的职业教育立法的形式对职业技术培训加以规范和保障。早在1964年,德国的教养与教育事务委员会,就向政府提交了“关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见”,在这个意见中,专家委员首次提出“双元系统”这一概念,后来被德国政府所采纳。1969年,德国制定出台了《职业教育法》,该部法律对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的领导地位及职业教育中职业学校与企业的义务和权利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成为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学校和企业均负责实施职业技术训练和教育,并且二者相互衔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教育,德国政府在职业教育中起主导作用,主要是在联邦层面通过立法等法律途径明确学校与企业在职业教育教学、培训等实施过程中的地位和权利义务关系,切实保障依法治教的实现。德国国家宏观层面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是联邦文化和教育部长联合会,这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最高职能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在法律框架内代表政府对全国职业教育进行协调管理,全面负责德国职业教育的管理、实施、发展战略等。该机构并不隶属于德国联邦教育部,其宗旨是为联邦各州提供跨越地区壁垒的政治文化与教育对话交流平台。这是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进行沟通协调的重要纽带,也是德国企业与学校在“双元”互动、共同培养优秀技术人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平台,是疏通中央与地方、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教育壁垒,强化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有机合作。对“双元”之一的企业和学校来说,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有着共同权威性的领导机构,合作框架统一,权利义务明确,在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转。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以培养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模式,最为典型的是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以及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德国职业教育中普遍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企业对用工的新要求,以往单纯的专门化技术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开始要求工人提高自身职业行为能力。方法和途径就是企业和学校的技术教学训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是强调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关键能力,指的是为完成后续任务应该形成跨越专业、不受时间所限、具有多功能的职业行为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广泛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项目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一些工作角色,亲身感受各种角色的态度、情境、心理等,增进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帮助学生获取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增强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能力;通过为学生设定分配独立的工作任务,教师以指导者、咨询者身份引导学生独立收集信息、设计实施方案、解决问题;通过人为营造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任务环境中掌握胜任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
篇6
(一)从会计专业的分类来看市场需求目前我们高等院校组织教学的会计分类普遍是这样分类的:初级会计、中级会计、高级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等。当前这种分类方法有它的作用,但是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因为精确地说,学生就业应聘的是职位,也就是工作岗位。因此,会计职业教育,就需要对会计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的分类,由此才能看到真正的会计就业或会计职业需求。从会计职业教育就业角度来划分,应该有这么几种分类方法:1.按照工作的性质划分。有出纳和银行日记账会计、总账会计、专项明细账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筹融资)、审计等岗位。2.按照服务对象划分。有对董事会或股东等服务的对外报告财务会计岗位,有对经理层或行政领导报告的管理会计岗位。此外,基于预防金融风险,特别是为了加强对企业资金链管理,目前对债权债务的管理已突显出其重要性。传统的往来账记账和管理的会计岗位已超出我们过去所定位的债权债务或往来账项的管理范围。因此,作者将其单独定义为对外财务关系会计岗位。它是服务于整个会计主体,管理企业的债权和债务以及与债务人打交道的会计岗位。3.按照行业性质划分。有工业制造业会计、内贸会计、外贸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医院会计、酒店会计、餐饮业会计、物流业会计、物业会计等。当然,这种划分之后,还要按第一、二种分类方法进一步划分,形成该行业的会计工作岗位。按照行业分类方法是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后,我们在教学中取消的分类。但是,这种划分对培养专才,特别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极为有用。因此,把它拿回来,再按照目前的经济组织形式重新做了划分。4.按组织规模划分。有大型企业会计、上市公司会计、中型企业会计、小企业会计。5.按照管理类别划分。有项目会计岗位。按照工作组织形式等不同,国际上将一次性的工作通常称作项目(PMI,2008)。众所周知,现在项目很多,也很大,企业等许多经济和社会组织都在开始以项目来管理日常工作,而国际、国内尚没有项目会计学科和操作规范。但是,实际工作中由于项目活动频繁,我们的一线财会人员不可能回避,因此,将其划分出来有利于教学中重视并增加这方面的教学内容。
(二)从会计职业人员的成长和职业进步周期来看市场需求就职业会计人才的成长来划分,通常的做法是将其分为高端会计人员、中端会计人员、低端会计人员或者称其为高级会计人才、中级会计人才、初级会计人才。常识告诉我们,中、高级会计人才或人员是其在工作岗位上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工作实践锻炼出来的,而不完全是我们全日制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从这种分类以及后一句话的说明可以看出,我们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运用这种分类,提出培养中高级会计人才是不切实际的办学定位,因此,干扰了我们教学目标的设定。会计岗位新上岗人员一开始都是要做低端的工作或者叫初级岗位工作,低端的工作做得不好就很难有机会去做高端的事情,因此,初级会计工作岗位是对高职院校的主要市场需求。从现代社会发展来看,从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理念来看,教育本来并不应该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分为高、中、底这样三六九等,这有害于人的发展变化。事实上,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通才和专才的分类方法在现代的高等教育中已形成共识。但是,前者也有其科学的一面即有利于我们对学生潜力的培养。
三、会计职业教育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一)市场细分从上述分类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1.就组织规模而言。当前,国内大型和较大的组织和单位一般都要求211、985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而中、小、微型组织和单位才考虑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因此,后者才是我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目标客户群,即高者院校的目标市场。这也是现实需求量非常大、未来的竞争将非常激烈的市场。因为中小微企业,他们往往做不到对新招入人员上岗前进行必要的培训,需要新进入人员应具备立即能上岗或顶岗的能力,但这却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薄弱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达不到诸如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一味或过于强调“宽口径”教育对会计职业教育是不利的。现实中它会削弱我们对学生动手能力或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而不会实际操作,不能胜任岗位工作,首先就不符合职业道德,更难以谈得上高素质。因此,只要我们找准了这个薄弱点,就可以准确地抓住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切入点和重点。2.就会计人员成熟度而言。如前所述,市场对会计职业的岗位需求有初级岗位、中级岗位、高级岗位。初级岗位主要又有:出纳和银行日记账岗位、总账会计、专项明细账会计。中级会计岗位有: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筹融资)、财务分析等岗位。高级会计岗位有:财务管理(财务战略规划、预算编制和执行)、审计等。培养中小企业会计初级岗位应用人才,应该是我们职业技术院校的主要目标市场。对于中高级岗位,可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会计职业机构的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和在职人员培训来实现,这涉及到国内的MPAcc,国际合作的ACCA等。
(二)市场定位从市场细分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会计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主要是: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初级岗位。但是,教育产品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有着不同特点,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磨损直至价值丧失,而教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在其工作生命周期内(一般30-40年)具有价值成长性,即经过一定的周期,初级岗位人员会提升素质和能力而向中、高级岗位发展,如CFO等。在学生从就业到退休的一个发展周期内,就业之初,是对初级会计岗位的操作能力的要求,这是当前会计职业教育的最薄弱环节;一般而言,我们的学员两、三年以后,才有进入中级岗位的机会或可能,这时,需要的是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逻辑综合能力;五年以后,才有可能进入到高级岗位,这时,就要有是管理、学习、创新意识。同时,会计专业人员也是企业综合管理人员,如CEO等的重要来源。因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适应中小型组织需要的,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会计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需要强调的,也是往往被我们高职教育忽视的一点就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首要技能应该是具有会计初级岗位的适应能力,这是人才成长的关键一步,也是学生就业的门槛。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应该清晰规划。动手能力、逻辑综合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管理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主要教育模块。这涉及到学生就业、发展后劲和高职院校的远期市场和学校的专业品牌问题。按照上述逻辑梭理以后,几个模块的轻重缓急,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的安排,应该更加清晰。
四、满足上述市场定位的教学组织
(一)与学生能力培养相匹配的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设立:工业制造业会计专业、内贸会计专业、外贸会计专业、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专业、医院会计专业、酒店会计专业、餐饮业会计专业、物流业会计专业、物业会计专业。这样专业的设置学生最容易贴近实际工作情景,最容易学得会,最容易上手和能够立即顶岗操作。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行业会计基本原理当然具有通用性,只要上手后,解决了入门难的问题,改变行业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样设置专业也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背景的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和审计等能力的基础。
篇7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
目前业界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一方面,由于新生入学时的英语能力比以前有了大幅提高,有的甚至达到了《课程要求》所规定的英语水平,重复学习已掌握的英语知识,不仅学生没兴趣,也浪费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从宏观上来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对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大学需要优化课程设置,以更好地培养人才[1]。同时,随着与国外高校合作和交往的频繁,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各高校纷纷结合实际需求大力开展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在以上宏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及课程本身的要求更高。同时,从微观情况来说,各学校专业院系、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也有了更细致、更具体的特殊需要,学生个体对未来求学及工作中的实际英语能力也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因此,整体社会环境的变化,促使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进行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
二、大学英语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有国际视野、宏观思维,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的整体培养目标,以及在这一目标中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媒介的作用,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理念。
(一)国际主流教学理念对英语能力的培养目标界定
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标准(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行)是由MIT等大学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于2004年创立。这个教育模式是以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全生命周期为背景的教育理念为载体,以CDIO教学大纲和标准为基础,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包括个人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终身学习能力、交流和团队工作能力,以及在社会及企业环境下建造产品和系统的能力。此模式符合工程人才的培养规律,受到全球各高校的高度认可。迄今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全面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取得了良好效果,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与企业欢迎。在中国,CDIO模式已被汕头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理工科院校采用。CDIO教学大纲清晰地列出了要求学生具备的“使用外语交流”能力,其中,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和培养目标是“能够阅读、理解技术文献;能够书面、口头清晰表达观点”[2]。
由此可见,CDIO大纲中对英语能力的描述,强调的是在“使用”中的专业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按照这一描述,英语是为了“有效”完成“专业”学习和工作的交流工具,不是“学习”的对象,而是“使用”的对象。也就是说,在国际化的现代大学教育中,英语教学的定位不应该再是单纯为学习语言而学语言,而应培养学生“使用”中的专业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应定位在围绕专业内容以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主题来组织教学,学习专业所需的听说读写语言技能。教学材料也应是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真实材料。教师应围绕引导学生完成专业所需的任务,使用基于体裁的教学法、问题导向法或者是基于任务的教学方式,而不再是就语言项目,学习语言的用法来组织教学。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不再是学习的对象,而只是教学的媒介,这是ESP课程,而不是通用英语课程所能达到的目标。
(二)非英语国家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
Dudley-Evans & St. John认为,在大学教育中,ESP所处的语言环境(见表1)有四种:(1)英语是母语,如英国,美国;(2)英语是第二语言(ESL),比如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原英属殖民地;(3)大学的一些主要专业,如医学、工程与科学,用英文讲授,而其他科目以及中小学教育的媒介语言是母语,如约旦;(4)所有课程都用母语讲授,但英语作为辅助语言,也很重要[3]。
显然,我国外语教学处于第四种情况。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育,我们都使用汉语。英语目前只是辅助语言,是学校学习的一个科目。在我国社会环境中,英语是对外交流中的一种语言工具,这与日本的情况类似。
在日本,学校课程和日常交流都使用日语,英语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第二语言,只是学校学习的一个科目。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政府颁布的英语教育相关条文,着力于强调如何学习英语,其目的性和方向性都是非常模糊的。英语学习者对于学习英语的目的和意义不甚明了。所以,通过入学考试成为他们的目标。应试英语影响甚为深远。因而,英语一直以来主要是日本人学习的对象,而不是他们使用的对象”[4]。
20世纪经济高速发展使日本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飞速上升,同时全球化趋势和国际交流的深化也让日本意识到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地位。因此,从2002年开始英语教育改革,倡导英语是“使用”的对象,不是“学习”的对象。改革的目标是:(1)提高全体国民的英语能力,要让全体日本国民都具备用英语进行日常简单交流的能力;(2)提高专业人士和从事国际社会活动人士的英语能力,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在工作中使用英语,掌握相应的专业英语。在教学中提出了“在使用英语开展活动的同时,培养交流能力”的目标。为此,日本实行小、中、高、大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教育体制。学生在大学阶段,实现将“学习英语”改为“用英语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使用英语的交际能力[5]。
(三)基于ESP的课程体系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日本改革前的情况类似,当反思外语教学定位和目标,确定ESP是否适合国内普通高校时,应立足宏观语言环境,学习日本经验,结合国际上主流的CDIO教学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即把英语看做是一种在对外交流中“使用”的语言工具,而不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习”的对象。根据外语教育现状和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应“逐渐把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到中学阶段”[6],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的能力,这与ESP课程教学理念一致。因此,只要澄清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ESP应是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我国大学生入学时的英语能力已能胜任ESP学习。Coxhead & Nation将教和学的词汇分成四类:高频词汇、学术词汇、技术词汇和低频词汇,认为当学习者已掌握了2000个通用英语单词后,就具备了学习学术英语的能力,明智的做法是根据学习者不同的目的,将学习转向专业化领域(specialized area)[7]。随着英语教学在中小学的进一步普及,我国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逐年提高,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一般高中毕业生毕业时可达到八级词汇要求是3300个,达到九级的词汇量为4500个[8],直逼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一般要求的词汇量标准。而大学《课程要求》中对其他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基本要求也只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八到九级之间[9]。
三、基于ESP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新建构
(一)ESP的基本特征
ESP,也称专业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培养目标或特殊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Robbinson认为,ESP教学有如下特征[10]:(1)它是一种以目的为导向的教学,即语言教学是为目的服务的。ESP教学有两个重要分支,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职业英语(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前者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学术交流或接受高等教育,后者则是为在职人员进行各种技术培训。EAP通常学习语言共核(一般包括在学习技能之中)或与专业有关的英语。EOP则指学习英语以应付某些特定的场景、交际需要,以及专业、技术等各种不同的任务。EAP课程有学术英语、科技英语、英语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等等;EOP课程有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等。(2)需求分析是ESP课程设计的核心。根据学习目的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融学习于使用之中,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就是说,有什么样SP,就有与之相适应的E。
ESP不是专业程度很高,只适合研究生或专业人士的英语,而是指教学的载体内容(carrier content),即学习的资料具有专业性,而教学的实际内容(real content),即学习者要掌握特定专业语境下的词汇和结构用法,是基于内容的学术英语(content-based EAP)。ESP课程还包括用英语听讲座、做笔记、参加讨论、学术阅读、学术写作等为完成专业工作或学习所需的学术英语技能(skilled-based EAP)。与通用英语不同,ESP课程不再只将英语当作一个科目,为学习语言而学语言,而是学习在某种特定语境下如何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
ESP课程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ESP指的是为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专业要求不那么强的大部分学习者设计的课程,受众广,适用性强,关注的是大多数人的普遍需求,如为所有理工科不同专业学生开设的学术阅读和学术写作课。狭义的ESP课程指的是为需求相似度较高,专业性强的学习者设计的课程,针对人员少,需求细化,学习目标明确专一,例如高尔夫专业的口语课,从学习内容和目标上都不同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口语课。
(二)以ESP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架构
Dudley-Evans & St. John将全部ELT课程放在一个连续体(Continuum)上(图1)[11],从通用英语的一端延展到某一特定的专门用途英语的另一端。在这一连续体中,从左至右依次为初学者英语;中、高级微技能EGP课程;仅关注共核语言和技能,不局限于特定学科或职业的EGAP/EGBP(通用学术英语/通用商务英语);适合广泛、通用学科或职业领域的课程;与某一特定学术课程相关的“学术辅助”课程以及针对商务人士的一对一的商务课程。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一个基于ESP的开放、递进式的课程体系框架(见图2)。随着学生水平逐步提高、需求不断细化、学习目标更趋向专业性,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言提高类中高级EGP课程,如中级口语、高级写作等。第二阶段是关注语言共核和技能的通用学术英语课程或普及型商务/工科英语课程(EGAP/
EGBP/EGSP),如学术听力、学术阅读等。这两个阶段的课程内容有很多相似性,差别只在于不同的教学定位和目标。一个旨在提高语言能力的高级写作课程是通用课程,属于第一阶段若是为了配合专业论文阅读和撰写而开设的高级阅读和写作课则是ESP课程,属于第二阶段。也就是说,第二阶段的课程目标更明确、更具体,在确定的时间段内掌握某种具体的技能。两个课程教学材料可能类似,但采用的教学方法不一定相同。第三阶段是广义的ESP,对某一方面英语技能的培养目标要求更具体,但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或职业背景。虽然学生个体的需求和背景可能完全不同,但课程只着重培养他们都需要掌握的技能,如写报告或商务会谈技巧。另外,课程材料具有广泛性,不限于某一个特定专业的材料,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由于学生专业背景和所使用的教学材料都具有广泛性,所以该阶段称为广义的ESP课程。第四阶段的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特定目的的专门用途学术英语,即ESP教学。在这个阶段,课程是为学生个体需求和未来学习及工作的特定需要设计的,教学材料使用某个学科真实的专业材料,教学方式灵活,可以说是针对个体或整班学生的具体需求设计的课程。
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四个模块中按需要拼加增减,可选择其中两个、三个或四个模块以及相应的课程构成课程体系,并规定学生在每个阶段必须修读的学分数,学生可在相应模块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体现该框架体系的开放性。同时,这个框架中的四个阶段是逐级递进的。学生依据学校规定和各自英语水平,由左至右依序逐级选择相应模块中的课程,完成大学英语规定的12―16个学分。学生先要达到中高级通用英语的能力之后(模块一),才能开始学习EGAP/EGBP/EGSP课程(模块二),然后是广义的EAP课程(模块三),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之后,结合专业需求,学习狭义的ESP课程(模块四),如工程英语、艺术英语、银行英语等。
从图2可见,ESP课程是开放而循序渐进的。各校根据不同的需求开设不同的ESP课程。有一个特定的SP,就有一个相应的E,或者说这一地区,这一高校,这一阶段适合的ESP课程,在另一地区,另一高校,另一时间很可能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不断递进的立体化课程体系,由从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从考虑绝大部分学生的广泛需求到针对少数学生的特定需求的各种课程组成。
笔者在这里仅提供了一个基于ESP的开放式课程体系框架,至于开设哪些微技能类中高级EGP课程,哪些EGAP、EAP、EOP课程,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应考虑所处环境、专业设置、生源、师资、教学条件等方面的特点,结合本地高等教育现状、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实际、学生就业需求,将各类课程有机结合,构建一个适合本校的、以ESP为导向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应采用ESP原则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改造。例如,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把传统的初级、中级、高级写作课改为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论文写作等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把传统的通用英语口语课改为旅游英语会话或国际贸易谈判等有专业针对性的课程。另外,应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开课,例如,毕业后要进入职场的学生和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所需要的英语技能是不同的。总之,应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将传统的通用课程,改为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的ESP课程,做到订单式开课。同时,按照ESP的理念组织教学,更新教学方法,按照各专业学科的语言特点,采用CLIL模式(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或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尊重学生实际需求,在培养学生专业英语交际能力上下工夫。
按现有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一般安排在大学头两年完成,共12―16学分。由于专业课一般都安排在二三年级,基本用中文讲授,学生在上英语课时,还根本不需要英语来学习专业,所以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英语,或者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但是他们对英语的需求在最后一年写毕业论文或找工作时,甚至工作后才很迫切。因此,在ESP课程设置中还要充分考虑需求时效。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可分为当前需求(immediate needs)和延迟需求(delayed needs)。当前需求是指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就有的需求,延迟需求出现在课程结束之后。目前大学英语课程基本上满足的都是延迟需求。Dudley-Evans & St. John认为,当学生看到所学课程对未来工作有用时,更有学习动力[12]。因此,在专业学习需要的时候开设ESP课程,可将英语课程与专业课有机结合,学生获益最多。笔者建议改变大学英语课集中安排在一二年级的做法,将基于ESP的大学英语课程合理地安排在大学四年中,规定学生按需选择修读的课程和时间,只要在四年内修完大学英语要求的学分即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以及同一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或者,即使大一或大二开设GE以及EGAP、EAP类课程,但至少确保这个课程延续到最后一年。另外,也可以在最后一年学生最需要时开一个短期的集中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如何用英文搜集资料或做主题演讲等基本学术技巧,还有利于提高ESP课程的地位。
四、建构基于ESP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问题及对策
以深圳大学为例,大学英语尽管是必修课,但已采用分级教学和免修相结合的方式。新生入校后参加一个统一的英语考试,通过的学生直接修读大学英语(2),其他同学从大学英语(1)开始学习,但是可以在每学期开学前参加一次免修考试,通过考试的同学,本学期免修大学英语,按个人兴趣和需要选择其他的英语选修课。同时,大学英语部有专人负责ESP教学及技能提高类等英语选修课的教学管理。目前,这类选修课主要
篇8
一、重视实践教育活动中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职业院校人事部门就要按照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制订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应重点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方向和培养方法的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建立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双资格证书”准入制度;用政策规定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流动,自觉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吸引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加盟;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师资结构调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重视“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过硬的技能队伍,要求实践指导教师参加全国通用的岗位技能培训,使其在技能上至少有中级以上岗位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建立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定期换岗制度、专业理论教师限期通过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考试制度,通过强化专业技能考核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
二、以顶岗实习带动实践教育活动
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参加技能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加技能竞赛,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训技能,达到竞赛的要求,中职院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设立实训中心和项目工作室,这样可以为学生在实训中提供极好的平台,让学生进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
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是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学校可以找到符合学生专业的用人单位,共商合作培养机制,校企互相支持,有效指导学生开展顶岗实习活动。在顶岗实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顶岗实习,接触社会,锻炼社会参与能力,帮助学生强化社会价值观,增强思想教育,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顶岗实习中,把“学的”和“用的”结合,可以加深对在校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相应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和专业技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巩固专业技能。通过顶岗实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三、有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进行构建。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时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同时考虑职业素质教育,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籍管理制度。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实践能力;二是职业素质;三是创业能力;四是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将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改变过于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理论教学将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将有关知识和技能综合成公共课(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专门化方向技术课(技术应用)三大模块。以实践性环节为中心线索,串接这三大模块。使这三大模块既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围绕实践性环节有机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
3.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三个方面。各职业院校教务处可以专门成立实训管理中心,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各二级学院或系部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各专业要制订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实践课程标准,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根据行业的实际任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做到六个落实: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和考核落实;抓好四个环节: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开展检查环节和结束阶段的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制定一系列关于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4.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以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较完备、先进的设备设施,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经费保证及具有实践教学特色的环境四个重要方面。各二级学院或系部在现有实训室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实训室建设规划,保证长线专业必修实践课100%的开出率。制定实训室建设规划时要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尽可能照顾专业群的需求。同时,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础保证。要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校内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除发挥其校内教学与鉴定功能外,还应具备开放性和服务。要充分利用校内的计算机系统,建立仿真的、模拟的基本实训室,使学生得到基本训练后,再进入校外实习或实训场。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基本目标为每学期学生下厂实习至少一次。各二级学院或系部根据此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规模,制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
总之,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加大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力度,把课堂和课余都还给学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新的挑战,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制定规划,完善专、兼职培训师队伍建设机制
2005年,公司组织制定了人才队伍建设十年规划,将“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期望通过加大培养力度、拓宽选拔渠道、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等措施,逐步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专家型培训师队伍。计划到2015年,公司所有培训师全部持证上岗,“双师型”专职培训师达到50%;兼职培训师达到公司员工总数的3%。
公司培训中心严格执行专职培训师持证和竞争上岗制度,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优秀技术、技能专家培养提升专职培训师的操作技能;采取“送出去”的方式,安排专职培训师到生产岗位锻炼,增强现场经验和实践能力。组织开展技能比武、课堂教学竞赛、教案制作比赛等活动,促进培训师业务技能和培训能力的提升。同时,鼓励专职培训师参加技师资格鉴定,选拔技术技能骨干充实专职培训师队伍。
建立兼职培训师选拔、激励机制,每年开展一轮兼职培训师遴选活动,根据人才培养与开发工作需要,由各分公司按规定条件和程序从本单位所属员工中择优选聘,兼职从事公司培训教学、实训指导、培训项目开发、培训资源建设等相关工作。
除此之外,还要健全企业内部培训师资库,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技术技能骨干到培训中心担任培训师,促进核心技能传承。
明确职责,建立企业内部培训师管理体制
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企业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工作实行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工协作、共同建设的管理体制。公司人力资源部是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内部培训师队伍管理制度;组织公司层面培训师的选聘与管理;建立公司层面培训师资库和统一调配等工作。
分公司人力资源部要贯彻落实上级单位培训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以及制定本单位培训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方法。同时,还要负责本单位培训师的选聘与管理,以及向网省公司推荐优秀培训师人选。
除人力资源部外,各专业职能部门也要积极配合,推荐本专业范围内优秀的培训师人选,协助进行本专业培训师的选拔工作。同时,积极推荐本部门优秀员工担任兼职培训师,并为培训教学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培训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编制企业内部培训师的需求计划及任务书,负责培训师授课效果和工作效果的评价。协助做好企业内部培训师的选聘,并主持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负责培训师授课技能的培训工作;组织培训师开展教研活动;维护培训师资库等。
各部门的协助只是外因,最关键因素还在培训师身上。企业内部培训师要认真执行、落实本单位及上级单位下达的培训教学任务,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授课技能。同时,还要定期参加培训机构组织的教研活动,提出培训工作改进建议,积极参加培训项目开发、培训教材和培训设施建设工作。
企业内部培训师制度推行之初,公司很多基层单位不够重视,认为生产才是第一位,专业骨干在生产一线发挥的作用更大。甚至,一些专业骨干也认为自己在生产一线更能体现价值,临时担任项目制培训师还能接受,长期离岗到培训中心担任周期制培训师就很难接受了。面对诸多不理解,公司领导强调“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一方面下指标要求基层单位推选优秀人才到培训中心任教,另一方面要求培训中心精心安排并发挥好专、兼职培训师的作用。经过实践,专、兼职培训师在授课技能培训、参与教学研究开发、教材编写、培训设备设施建设、培训教学、竞赛集训、技能鉴定等方面,都取得了优秀的教学成果。他们将自己的知识、技术技能以及工作经验梳理和总结提炼,充分应用于教学工作之中,得到了培训学员和送培单位的普遍好评。
实践表明,“内部人培养内部人”可使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优秀专家的技术技能和丰富经验,可使学员的技术技能和现场问题处理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专、兼职培训师通过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梳理、多年经验的总结,自身也提高了很多,有的写出了高质量论文,有的出版了专业教材,收获颇丰。
加强激励,推进兼职培训师的选聘和使用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管理到位、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员工队伍,哪怕缺少资金和设备,也可以很快发展壮大。由此可见员工培训工作有多么重要。员工培训工作,仅靠专家骨干而不靠培训师可行吗?答案是否定的。各个专业的专家骨干虽然技术精湛、经验丰富,但是他们却没有培训意识,公司也没有要求他们总结自己的知识、专业技术技能和经验,将之传授给其他员工。这一点,是最为致命的缺陷。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内部培训师队伍。为此,自2005年开始,公司就着力构建企业内部培训师激励机制。在一系列激励措施的引导下,公司员工踊跃报名,积极参与培训师选聘活动。
不过,只有符合培训师基本条件的优秀员工,才能真正成为企业内部培训师。
企业内部培训师的基本条件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培训工作,身体健康;具有所从事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专业的技术技能或者管理特长;具有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具备传授知识、经验或者辅导他人操作实践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者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并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对于能力和业绩特别突出的员工,可适当放宽选聘标准。
由人力资源部、专业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相关人员组成企业内部培训师选聘工作小组, 专职负责选聘工作。选聘工作一般按照个人自愿申报、组织推荐、择优选聘的程序进行。选聘主要对申报人员的授课能力、教学经历、业务水平、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一般包括材料审查和试讲两个环节。综合评价合格的,可聘为公司企业内部培训师。
企业内部培训师承担公司系统内培训教学任务期间,工资、奖金、津贴及福利待遇按原岗位保持不变,任课期间的交通费和住宿费由培训单位承担。培训师承担培训教学任务,按照培训教学的工作量,由培训单位给予一定数额的津贴。对企业内部培训师进行项目、年度考核,项目考核由培训机构负责,年度考核由单位人力资源部负责。根据考核结果,对业绩特别优秀的内部培训师,由各单位定期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在培训中心任教期间,所在单位要保留培训师原工作岗位。任职期满,对于考核良好及以上的培训师,所在单位要对其工作从优安排,确保不低于原工作岗位待遇。任职期满后的工作安排情况,要报上级单位人力资源部备案。培训师的人才培养工作业绩,将成为遴选公司优秀专家人才的重要依据。同时,公司优秀专家人才,也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培训任务。
探索研究,提升企业内部培训师的教学能力
开发企业内部培训师培训方案
一名优秀培训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教学技能。可是,大多数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最缺乏的是教学技能。这种情况,亟待解决。
2009年,公司培训中心组织多名专职培训师开展“企业培训师职业能力培训方案”的研究,借鉴国际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吸取了多种关于能力模型建设、职业能力开发的先进理念,结合公司实际工作需要,对企业内部培训师培训工作进行了创新和改进。遵循“能力必备”原则,公司从工作域及工作要项分析入手,提炼形成了企业培训师职业三个级别行为能力标准,设计了服务于企业培训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培训单元、培训模块课程库以及培训实施进程表。
企业培训师的职业能力分为:培训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师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教学能力、培训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五大类。这些能力,界定形成企业培训师职业一、二、三级职业能力标准 ,其中二级职业能力涵盖三级,一级职业能力涵盖二、三级。
三级企业培训师的行为表现是具备成人教育心理基本理论,能在指导下进行培训教学设计,掌握理论、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和PPT课件制作。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能够独立完成企业培训的授课工作任务,培训效果较好。
二级企业培训师的行为表现是熟悉成人教育规律和方法,掌握成人学习心理特点,具备现代企业培训理念。能独立进行培训教学设计,掌握理论、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和技巧。了解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的设计制作方法,能编写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脚本。语言表达能力强,培训质量高、效果好。同时,能参与培训项目开发、评估及质量管理。
一级企业培训师的行为表现是培训教学能力强,具备独特的培训教学方法和风格。能够独立完成企业培训教学实施中的工作、培训项目设计开发,能组织大型综合演练方案设计和实施。同进,还能够组织开展培训项目评估及课题研究工作。
基于上述界定,公司将培训师五大类中的11个小类和39个能力项进行了职业能力分解,编制成培训单元组成表,并编写培训科目指导书。同时,依据“企业培训师职业能力培训方案”开发相应的培训教材和考核题库。这些,为企业内部培训师的培养、考核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开展企业培训师培训、考核及认证工作
篇10
1、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
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在质和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改进,但是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兼结构等仍存在很大差距,不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院校人才引进矛盾重重,往往优先考虑高学历、高职称,而引进的兼职教师缺乏教学理论和经验,缺乏相对稳定性,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三是为了应对各种评估,部分职教为在短期内弥补巨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缺口而“病急乱投医”,出现大量以“双证”代双师、以“挂名企业能手”代双师的现象。四是在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下,“双师型”教师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等硬指标上,导致他们“能讲不能做”。五是培训渠道不通畅,一是政府财政投入少,教师培训机会少;二是技能培训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专业很难对口。六是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其地位和待遇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积极性难以发挥。[1]
2、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逐步重视职教师资培养,政策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其中酒店管理专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笔者所在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业点所对应的实训实验课程均已纳入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方案,承担了3年及以上国家级或省级职教师资培训任务,具备相应的场地、技术人员、相关辅助设施等基础条件,受益面大,使用率高。
3、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条件
笔者所在酒店管理专业在全省已经属于领先水平,为全省乃至全国专业点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基础条件,酒店管理专业在学生规模、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是“中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二是师资条件,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等国家质量工程。本专业有专业带头人2名,担任校内实践教学的企业技术骨干14名,培养了专业骨干教师8名,常年聘请的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43名,教学团队“双师”教师的比例达到100%,能很好地满足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和学生企业顶岗实习的要求。三是实训基地条件,建造了设施设备较为齐全的旅游教学大楼,建筑面积2万余平米,校内建有旅游实训中心、旅游信息化中心、创业教育中心,目前该实训基地不仅为在校生提高了实训场所,而且为湖北多家星级酒店员工展开了培训和社会再就业培训,还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权为“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四是课程建设条件,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酒店管理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构建了工学结合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完成了全部专业核心课程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并用于教学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五是社会服务与培训条件,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教学平台,积极开展了酒店服务师、公关员、美国饭店业AHLA等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项目。从2007年以来,负责湖北省中、高职院校骨干教师的师资培训项目,已经240人名中职教师参加培训,50名高职教师将在暑期参加培训。多年来酒店管理专业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完成了旅游产品规划、酒店员工在职培训、社会再就业培训、中高职师资学生培训、职业鉴定等对外服务项目,对外培训人数逾2500人次。六是经费条件?,学院在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监控体系、社会服务能力、管理体制机制、专业文化、国际化等各个方面投入了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目前,投入专项经费已达380万元,专业建设资金的投入有力的保证了设备补充、师资培训教育和学术活动的开展,保障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建设前期酒店管理专业点有一定的基础,为本项目建设实施的可行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专业实训设备设施还存在一下问题:
1、难以适应酒店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酒店行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各种层次的从业者,据统计,目前酒店行业不仅需要大量的就业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创业型人才,而目前学院现有的实训条件已经难以适应酒店行业的迅猛发展,难以满足酒店行业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此建设一个功能齐全、设施设备完善的能满足市场不同层次需求、有一定规模的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已成为中南地区乃至全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难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随着酒店数量迅速增长、档次不断提高,酒店高技能服务与管理人才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为此要满足酒店企业的人才需求,职业院校需要提高酒店中高级人才培养的比重。目前,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训设备设施难以满足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要求,在实训设备设施还需更新和增加。
3、难以满足提升专业方向和品位的需要
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拥有优良的师资和基本实训条件,但随着酒店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全球知名酒店集团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引入国内外酒店集团使用的酒店管理系统软件,培训更多的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以满足进一步拓展专业方向和提升专业品位的需要。
4、难以满足提升职教师教学研究的要求
目前职教师资对于酒店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缺乏了解,教学研究停留在原来的客房、前厅和餐饮的服务类课程教学,课题集中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教改型课题,技术型课题研究不够,需加大全真型、生产型酒店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开设酒店管理类教学研究,与企业共同开发技术型项目,从而提升职教师资教学研究和教学层次。
5、难以满足提升职教师资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目前中小旅游企业在产品研发、营销策划、人力资源开发、物流配送等技术咨询方面有大量需求,现有实训基地设备设施主要功能不能满足中小大型旅游企业要求,需要加大成本控制、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相关管理硬件、软件投入,全面提升职教师资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研发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项目建设内容
1、搭建培训平台,提高职教师资教学能力
依托学院牵头的湖北省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湖北省政府2006年批准),将该专业点建成职教师资培训平台,为酒店管理职教师资培训提供完善的实习实训条件,提高酒店管理职业教育质量。
2、搭建技术平台,带动职教师资产业研究
依托该专业点和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酒店管理集团,把专业点建设成为技术平台,通过研究传统酒店转型、服务与经营流程优化、国内外品牌酒店新技术应用等技术型课题,带动教师产业研究。
3、搭建生产型实训平台,提升职教师资研发能力
依托该专业点和我院旅游与旅游职业教育研究所,把专业点建设成为生产型实训平台,为中小型旅游企业提供战略规划、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经营与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再造咨询服务和专项研究服务,提升教师研发能力。
4、搭建资源平台,提升职教师资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该专业点和区域类优质教育资源,把专业点建设成为资源平台,组织职教师资和酒店集团建设共享资源库,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最大限度发挥专业点引领职业教育发展、面向社会酒店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功能,达到年培训、鉴定能力不低于2000人的目标,提升职教师资社会服务能力。
5、建立师资培训机制,全面保障职教师资基地的建设
完善教师培训文化机制、课程设置机制、教学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对话机制建设,推进职业教师培训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长效化的运行与管理方式。实现几个重大转变:在组织结构上,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在育人形式上,由学院单项参与向全方位合作转变;在服务区域经济上,由适应型向前瞻型转变;在资源整合上,由浅层利用向深度开发转变;在社会服务上,由基础型向战略型转变;在机制建设上,由闭合、随机向开放、规范转变的。
四、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项目建设效果
笔者主持建设了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业点,加强职业教育教师一体化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是中部地区最具有应用性、开放性、引领性、共享性的酒店管理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面向旅游企业在职初、中级员工,开展委托培训、实施岗位适应性培训、转岗培训、师傅带徒培训、技能提高培训等达到了2000人次;面向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利用技能高考和单独招生考试途径培养学生服务技能,为我省中职学生学历教育搭建立交桥,提供技能培训达到了1000人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及社会其他人员,充分运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实验、实训场地,大力开展旅游职能技能鉴定达到了2000人次。面向旅游类中高职院校,积极组织技能大赛、行业研讨会和各类方面的师资培训达到了200人次,实际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办学质量。面向鄂西旅游生态文化地区旅游企业,提供小型旅游创业培训、战略规划、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经营与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再造咨询服务和专项研究服务。面向湖北传统旅游企业,依托旅游信息化实验室和旅游发展研究所,共同解决旅游企业的棘手技术问题,优化旅游企业经营流程,提升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名牌战略从传统服务业向先进现代服务业延伸,产学研合作项目累计金额达到了30万元。本专业点已经促进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与酒店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高了职教师资教学能力、带动了职教师资产业研究、提升了职教师资研发能力、提升了职教师资社会服务能力并建立师资培训相关制度,形成了省内领先、全国一流、国外知名的酒店管理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品牌,为酒店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推动酒店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篇11
2.国内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及其他相关职业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引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逐渐从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深入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总体上来说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
(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与校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优先到企业就业。订单式模式强调学校为企业量身打造所需人才,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意味着一旦学生成为订单培养的对象,毕业后即可优先成为企业的员工。
(2)2+1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和岗位综合实训。通过两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轨。2+1教育模式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学校与企业往往难以紧密合作,造成相互之间意见和信息交换不够及时与通畅,容易导致两个阶段脱节,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学工交替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学做结合。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简单,但实施起来比价困难,适用于劳动密集型专业。
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校企合作是一种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相适应,与高职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要做好校企合作,首先应明确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
1.市场的需求。近几年,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大量外来劳动力人口从东部回迁中西部。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明显,每年的劳动力增量在下降。因此,建筑行业对于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59位。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技术工人的1.5%,其中高级工只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到了60%。新的人才需求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只有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合作,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形成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合作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具备满足企业要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好职业道德的综合职业素质。
2.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因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公认。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更好地确定教学与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因此,校企合作对于高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3.整合教学内容,明确专业定位的需要。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至今,仍有一些院校存在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与企业人才需求不配套甚至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这些都与校企之间缺少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有关。通过校企合作,使高职院校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设置岗位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4.高职院校、企业发展的需求。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可利用师资力量为提供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技术咨询以及科研项目联合开发等各种服务,不仅为企业准备了大量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还增强了企业内部的研究能力,企业获益很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可通过校企教师的双向流动,即企业定期选派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学校教师可定期参加企业举办的培训,或到企业挂职锻炼。这不仅可以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更主要的是通过让教师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在工程中的应用,促使教师的更新专业知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我院建筑设备专业校企合作成功案例
上述国内外校企合作分析中,中国知网论文可以看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何培养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如何改革,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结合是当今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平台,而不是简单的订单班或2+1等独立模式,真正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应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和就业等方面实行校企全方位结合,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下以我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为例进行说明。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筑类中的小专业,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在安全、舒适、高效、便利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作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而大力推广的绿色建筑、节能建筑,都离不开建筑设备专业的支撑。对于建筑设备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对建筑设备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校企联盟,共育企业特色人才。我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校、企业的各自优势和积极性,相互补充,走出了独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共同培养之路。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我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以特色订单形式组建企业冠名班实施教育和培训。目前已与甬港现代工程有限公司和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甬港安装特色订单班和五洲安装特色订单班。所谓特色订单班,是以合作企业人才需求为特色,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基础,将企业个性人才需求与行业共性人才需求合理结合,形成了以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特色岗位技能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根据企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行业社会普遍性需求等诸多因素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标准,共同选择专业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这样设置的课程即符合企业的需要,也能够适应本专业社会的普遍人才要求;根据企业工程特点,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的实训课程。企业奖学金是校企双方深入合作办学的标志项目之一。中国期刊特色订单班均由企业出资奖励那些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对企业来说,这部分资金既能够在学生中营造对企业实力的一种信任,产生归属感,有利优秀学生留在企业工作,同时也能够通过合作办学冠名奖学金的形式扩大企业知名度。总之,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特色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有三点:①专业方向特色。订单班对学生的主要培养方向做了修正,强化了建筑设备施工管理和造价方向,削弱了原专业中的设计方向。②地域经济特色。针对企业性质,订单班对学生的课程体系做了改革,强化了建筑给排水安装、建筑电气安装,通风工程安装、削弱了供暖工程和集中式空调工程安装。③企业文化特色。订单班对学生的企业实践环节做了改革,将实习环节设计成生产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阶段。从企业的管理出发,要求学生从基层做起,认识企业、了解专业,然后进入技术管理。高校毕业生与企业都有着双向选择的权利,订单班并不意味着全部学生都在合作企业就业,因此我们这种特色订单班,避免了普通订单班仅面向合作企业、就业面偏窄的问题,在企业利益和学生利益之间找到了最大公约数,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企业和学生的利益。
2.校企携手,共建校内实训。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课程的衔接,课程实训必须坚持以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的分析为基础,内容必须强调工学结合,突出技能培养,能体现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这就要求应当参照相关的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实训内容;这些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在教室、校外实训基地,而更多的是在实验室、实训室等真实或仿真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完成。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元投资、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新途径,也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另一模式。例如2005年我院与上海吉博力房屋卫生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博力)共同建设的给排水实训室,由吉博力成本价提供设备,并培训学院教师。此实训室至今已为我院培训相关专业学生上千名。又如我院正与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即将要建的辐射地板供热实训室和地源热泵系统展示台,由我院提供适合需求的相关场地及空间、水电等基础条件,伟星集团负责对展示装置的技术设计、材料配置及安装工作。本实训室将展示给排水、暖通、管道安装等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仅针对在校生培训,更针对企业员工、社会人员培训,真正发挥我院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行业的积极作用。
篇12
外国留学生说话或写作时,常常出现语体偏误。例如:
(1)老师:你的手好了?
学生:痊愈了。
(2)我想询问他一件事。
(3)邀请信:我们在12月6日晚上举行结婚,请老师来玩玩。(常敬宇,1999)
上面所列语体偏误并非个别现象,这说明关注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非常必要。
学界对语体的界定很多,可以参见林裕文(1960)、王德春(1987)、黎运汉(1989)、王希杰(1996)、李泉(2004)等等。本文“语体”是指语言运用的交际功能变体。人们在进行交际时,由于交际目的、对象、内容、方式、场合等的不同,在选择表达方式和运用语言材料等方面会形成一些各具特点的言语表达形式。不同的语体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层面都各有特点。
二、外国留学生语体习得研究的价值
就汉语本体研究而言,国内对于语体的认识并不一致,汉语语体问题仍是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陆俭明,2005)。因此,从学习者的视角对汉语语体现象进行研究,可以深化对汉语本体研究的认识。
就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而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一直都是语音、词汇、语法的习得研究,对语体习得关注很少。评价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成效有“正确、流利、得体”三个标准,学界多侧重“正确、流利”,常常忽视了“得体”这一标准。“得体”则与语体密切相关。汉语国际传播的大背景下,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如何加强语体的教学,提高学生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汉语教学面临的难题。因此,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研究,对于国际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该研究可以为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空间,将有助于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深刻认识汉语语体,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的语体教学实践,从而推动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得体交际”的最终实现。
对于留学生语体习得的研究,不仅能拓宽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领域、增加研究视角,而且研究成果也将更直接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研究留学生语体习得现状,进而探讨各种相关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符合汉语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建议,探讨教学新思路。
三、外国留学生语体习得研究简要回顾
20世纪50年代以来,语体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有学者开始重视从语料库出发、运用量化的方法研究语体特征标记,例如:曹炜(2003),黄伟、刘海涛(2009)。基于语料库的语体风格研究是语体学科的一个高难度的课题,可能是其奋斗的极终目标(丁金国,2009)。与国外英语学界相比,现代汉语关于语体特征标记的研究还有一些差距。Biber(1999)首次研究了基于语料库统计分析的口笔语语体特征。Leech(2001)初次揭示了口笔语语体中词汇频次的差异。
从语体教学或习得角度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运用语体量化分析法对教材的语体分布情况进行考察,如张莹(2005)、吴越(2007)、韩莹(2008)。2.重点研究留学生汉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如胡晓慧(2008)、张春玲(2008)、刘圣心(2008)、韩莹(2008)、张憬霞(2009)等。研究如何避免留学生书面语体中口语化倾向问题,从教材编写、词汇分级、练习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如曾毅平,2009;王福生,2002;王晓娜,2003;汲传波,2009。3.泰国学生语体习得及语体能力培养研究,如周芸(2010、2011)。
根据韩莹的调查(2008),在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语教学文献数据库中,词汇研究有2113篇相关文献;语法研究有3500篇相关文献,但语体研究仅有206篇相关文献。由此可见,语体研究还没有得到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重视。对外汉语教学语体的研究目前仍处于经验总结阶段,量化分析、实证的研究非常少。相对而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体研究更为深入,如Petch-Tyson(1998)、Cobb(2003)文秋芳(2003)都通过选取语体特征标记对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语料进行量化分析,发现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语体习得的规律。
综上所述,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体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体教学”,而针对学习者的“语体习得”研究仍非常薄弱。主要表现为: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缺乏科学性。已有的针对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研究,仅有国别的成果(周芸2010、2011),缺少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外国留学生的整体情况的考察。另外,已有研究大多是质的研究,很少有基于大型中介语语料库的量化研究。即使有个别量化研究的成果,所采用的语料样本很少(张憬霞,2009),只是针对中介语书面语语料库的部分研究,没有针对中介语口语语料库的研究。因此,今后的语体习得研究,需要在以上两个方面取得突破。研究对象的国别应该多样化。为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应该借助大型中介语语料库,并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近年来,大型语料库的相继建立并且免费开放,为该研究进行更为客观全面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外国留学生语体习得研究前瞻与设想
(一)研究目标
外国留学生语体习得研究可设定两大目标:其一,通过语料库分析,发现学习者汉语语体习得规律;其二,根据发现的规律,制定针对学习者语体习得现状的教学对策。
1.发现学习者汉语语体习得规律
研究可利用现有的大型中介语书面语语料库、中介语口语语料库,通过量化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将中介语与现代汉语语料(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汉语口语语料库(美国语料共建会LDC所收集的汉语电话语料、自建的现场访谈节目语料和中国传媒大学音视频语料)进行比较,将留学生抽象的语体能力用数值体现出来,首次全面地描写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的总体状况。该研究将从留学生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口语中的书面语倾向、语体特征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发现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规律。另外,还将比较不同水平、不同国籍外国留学生语体习得的异同。
2.制定针对学习者语体习得现状的教学对策
从教材、教师、教学方法的视角分析造成留学生语体偏误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教学对策。
(二)研究内容
该研究将从学习者和教学对策两个方面对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进行研究。
1.学习者研究
(1)留学生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研究
我们假设留学生书面语中有口语化倾向,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留学生书面语中的口语词、口语句式逐渐减少;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存在差异。本研究将利用中介语书面语语料库,利用语体特征标记,对随机抽取的大样本库语料进行量化分析,并与现代汉语语料进行对比,发现留学生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为保证中介语语料有较强的书面语特征,需要选取议论文体裁的语料。相应地,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也应选取议论文体的语料作为书面语的代表。研究采用语体特征计算方法分为两种:计算标准化频次和计算百分比。另外,还将就自建的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学术论文语料库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语体偏误。
(2)留学生口语中的书面语化倾向研究
我们假设留学生口语中有书面语化倾向,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留学生口语中的书面语词、书面句式逐渐增多;不同国籍的留学生口语中的书面语化倾向存在差异。将借助中介语口语语料库,利用语体特征标记,对语料进行量化分析,并与现代汉语口语语料进行对比,发现留学生口语中的书面语化倾向。
(3)留学生语体特征变化研究
以上研究是从共时的角度对外国留学生的语体习得现状进行描写,本研究则是从历时的视角观察留学生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语体特征的变化情况。研究方法也是通过对中介语语料的量化分析,对比中介语语料和现代汉语语料,发现其中的规律。
(4)留学生语体转换实验研究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测试的方法,针对留学生的语体习得情况进行研究。测试试卷的编制主要采用前文研究得出的结果,把留学生典型的语体偏误情况制成问卷,对留学生进行测试。该研究的目的是对量化研究的验证和进一步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语体习得状况研究、韩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语体习得状况研究、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语体习得状况研究。以上三个针对不同母语背景的留学生语体习得进行分国别的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量化分析和对比分析。
2.教学对策研究
(1)汉语教材编写对留学生语体习得的影响及其改进建议
针对目前有影响的几套教材的语体情况进行分析,试图解释留学生语体情况的原因,并对于今后教材编写提出建议。本研究不对教材进行穷尽分析,而是随机抽取大样本进行考察。
(2)汉语教学模式对留学生语体习得的影响及其改进建议
针对目前的教学模式(重视正确性、流利性,不重视得体性)进行分析,解释留学生语体偏误的原因,提出今后教学模式改进的建议。重点考察目前已经出版的有影响的对外汉语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示范课视频等成果中有关汉语语体的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汉语要素教学与语体习得、汉语技能教学与语体习得。
以上两种研究是从汉语要素、汉语技能教学的视角,研究如何将词汇、句法、听说读写的教学与语体能力的培养结合。我们将重点考察对外汉语教学示范课案例、对外汉语要素、技能教学的研究成果中的汉语语体内容。
(三)研究方法
1.对比分析法
用于对比分析的学习者语料来自四个语料库,分别是中介语书面语语料库,中介语口语语料库,现代汉语书面语语料库,现代汉语口语语料库。研究可选取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的若干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2.语篇语体量化分析法
本方法是确定语篇语体属性的研究方法,将学生抽象的书面语能力转换成具体的数值表现出来,分析对比各个分数阶段、各种文体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同时从语言的词汇、短语、句法及篇章层面对学生的语言使用特征进行考察分析。
3.问卷及测试设计
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语体能力进行测试,对外国留学生的语体意识以及语体学习策略进行调查。针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问卷设计,主要调查教师对于教学实践中语体教学现状的认识以及持有的态度,并考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备语体意识。
4.个案跟踪
采用跟踪录音的方式对高级班的留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调查,记录下来所有谈话录音,转化成文字,再运用汉语语体特征标记进行考察。
5.描写、分析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
这一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描写、分析和解释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语体的中介语系统,主要包括:根据不同的语体偏误类型来分析各类偏误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并对偏误(或回避)的原因做出一定的解释。
(四)研究步骤
在针对学习者的研究方面,本研究从共时、历时的角度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语体习得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
共时的研究重点是对中介语系统进行量化分析。具体研究步骤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问卷、测试、中介语的取样分析,确定典型的汉语语体特征标记。这些汉语语体特征标记包括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确定了汉语语体特征标记之后,重点是对中介语的书面语、口语语料库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各语料的语体值即正相关总值和负相关总值,并分别和与之相应语料的语言结构总数相比,求出它们在语料中所占的比例。由此得出该语料中语言的正相关成分的比例和负相关成分的比例,而两项相抵则得出该语料的语体量值。通过对语体量值的分析,可以对不同国家、不同水平的留学生语体习得情况进行全面的描写和比较。
需要说明的是,对汉语教学来说,外国留学生的语体习得不能没有时限,不能没有标准,否则,教学就无据可依,乱无章法。语体的习得应该有一个低、中、高的标准,不能拿对中国人的标准要求外国留学生。对外汉语语体教学,除了应该有高低语体的标准之外,还应该有理解与表达之分。即,应该理解的语体层面要高于表达的层面;表达的层面应该是最为核心的部分。所以对汉语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寻找语体的核心成分。
历时的研究重点是针对外国留学生语体特征变化的研究。其一,采用中介语语料库,考察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留学生汉语语体特征的变化情况。其二,采用个案追踪调查的办法,观察分析留学生的书面语、口语发展情况,重点考察其语体习得发展情况。
在教学研究方面,可以针对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汉语各要素教学、技能教学的现状,分析形成留学生语体习得现状的原因,提出教材编写、教学改进的建议。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研究的重点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进行分析。这包括对中介语语料的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在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关系中,二者不是平行的,而质化研究是基础,量化研究则必须在质化研究的指导下进行,舍此将一无所获(丁金国,2009)。本研究将在前人使用的汉语语体特征标记(彭宣维,2000;张莹,2005)的基础上,借鉴英语学习者语体习得研究的成果,确定本研究分析中介语所使用的语体特征标记。这些语体特征标记分为词汇、句法、语篇等几个层面。
另外,还需要对“语体特征标记”分别在中介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出现频次进行对比分析,以此确定留学生语体习得状况。研究难点是对数据的统计、分析,需要借助SPSS,计算某些词、句法格式的标准化频次和分布比例、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等。
五、结语
为了有效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我们认为必须将“语体意识”(stylistic consciousness)的培育(acquisition)置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地位(丁金国,1997)。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分析了语体习得研究的现有成果,提出了未来研究的目标与设想。我们深知,虽然外国留学生语体习得研究非常有价值,但由于其研究难度非常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更多的学者共同参与。
(本文系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12年科研项目“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研究”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曹炜.现代汉语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差异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
[2]曾毅平.语体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修辞学习,2009,(5).
[3]常敬宇.言语得体性与对外汉语教学[A].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速成学院编.汉语速成教学研究(第二辑)[C].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4]丁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体意识[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5]丁金国.基于语料库的语体风格研究——兼论量化和质化的关系[J].烟台大学学报,2009,(4).
[6]韩莹.中高级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中书面语体情况考察与分析[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8.
[7]胡晓慧.试析留学生汉语写作中的口语体倾向[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3).
[8]黄伟,刘海涛.汉语语体的计量特征在文本聚类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29).
[9]汲传波.中级综合汉语教材语体不对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6).
[10]黎运汉.汉语风格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11]李泉.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J].汉语学习,2004,(1).
[12]林裕文.词汇、语法、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
[13]刘圣心.高级阶段留学生书面语体意识的培养与考察[D].广州:暨南大学,2008.
[14]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J].语言文字应用,2005,(1).
[15]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6]王德春.语体论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
[17]王福生.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口语和书面语词汇等级的划界问题[A].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
[18]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9]王晓娜.第二语言语体能力的培养与教材虚拟语境的设置[J].汉语学习,2003,(1).
[20]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中国大学生英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高水平英语学习者语料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21]吴越.中高级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口头语体情况考察与分析[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
[22]张憬霞.高等HSK考试中学术书面语能力考察与分析[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23]张春玲.中高级阶段越南学术汉语语体偏误分析[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8.
[24]张莹.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中高级听力教学模式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5]周芸,张婧.泰国学生汉语谈话语体能力习得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3).
[26]周芸,张永芹,张婧.论泰国学生汉语语体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2).
[27]Biber,D.Johansson,S.Leech,G.Conrad,S.& Finegan,E.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28]Cobb,T.Analyzing late interlanguage with learner corpora: Quebec replications of three European studie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3,59(3).
篇1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1日
一、前言
2015年广州市白云区公报显示:当年白云区生产总值1,538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0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4.4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0.57亿元;全区三次产业比是2.2∶21.7∶76.1。是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100.4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0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786.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086.1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1.26∶31.97∶66.77;白云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例8.5%,而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比例仅5.77%,第二产业发展程度达不到全市平均水平。再来看一下工业,该年广州市工业三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汽车制造、电子产业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完成总产值9,119.25亿元,增长8.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8.7%;白云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3.64亿元,增长7%,其产值主要来自电器机械、家具制造、通用设备制造,欠缺能迅速拉升产值的前述三大产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白云区多年在全市生态环境中垫底,区内河流污水横行,鲜存有可饮用水源,社会管理和生态环境堪忧。
二、企业发展模式理论及研究方法
(一)企业发展模式理论阐释。“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它不仅表现为量的扩大,表现为资产的增值、销售额的增加、盈利的提高、人员的增多;而且表现为质的提高,即经营资源性质的变化、结构的重构、支配主体的革新等,表现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环境适应能力的提升、企业总价值的提高等。“模式”指事物的标准样式。发展模式一般指企业在特有的历史、经济、文化等背景下形成的发展方向以及在体制、结构、思维和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国内学者关于其类型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李黎(1997)认为外资竞争条件下民族工业企业的发展模式从资本积累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二种,自我积累式和借壳积累模式,并进行了深入论证。周煜(2008)认为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汽车企业发展模式有合资、自主创新等。佟铃(2012)博士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民营企业发展基本理论,界定了民营企业、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等基本概念,特别对比分析了国内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中关村模式和三城(海城、兴城、诸城)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珠三角的乡镇企业乘改革开放东风,“三来一补”、“三资”企业蓬勃发展,以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而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实地调查后提出了“珠江模式”,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共称三大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王学力(2010)则更深入地分析了广东中小企业发展模式,认为“依附发展”模式务必要向“自主发展”转型;大量广东中小企业主要依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融入跨国公司全球化布局,具有典型外向型特征,多数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甚至属于无核心技术、无产品品牌、无销售渠道的三无企业,即典型的“依附发展”模式。在供过于求的转型时代,基于原始技术创新的自主发展模式是中小企业转型的必然选择。掌握产业关键、核心、共性技术,不断增加企业技术含量和科技创新,使之成为企业成长的内源性动力,这是自主发展模式的实质所在。
(二)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是用于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最普遍的工具,一项调查结果是否能达到预定的要求和目的,以及所收集到资料的可靠度和完善度取决于问卷的设计、发放和结果分析。本问卷题目由几位研究者参与设计,几次讨论通过审核;问卷发放为现场填写、回收,研究者附近就是白云区江高镇私营经济区,有几十家工业企业生产,包括欧派橱柜、广铝集团、秋鹿服饰、红蜻蜓鞋业等知名企业,具备企业调查基础。平时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共建党支部等不少机会让双方有交流经验,企业对学校发展比较支持。本问卷设计包括问卷标题、问卷说明、问卷正文、受访管理者基本情况等四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等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受访管理者的信息,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位、从事行业或者任职时间;受访管理者对企业发展的认知,企业近三年收入、利润、企业名称、资本金、固定资产,企业生产状况、专利、研发投入;其他开放式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对工业企业发展模式的政策、反馈、想法等。实际调查情况大相径庭,研究人员带领学生进入到企业调研后阻力重重,每份问卷能回答一半已经相当不错,根本无法取得企业经营数据。因此,在调查20多个企业后感觉结果跟调查目的相差甚远,不得不转到其他研究方法。国家、省、市、区每年都定期公布经济社会发展公报、年鉴、统计报表,这些二手数据具有成本低、易获取、迅速等优点,不足之处是相关性低、处理难、实效性低,综合比较还算可靠和实用,因此本课题充分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法、扎根研究等等。
三、广州市白云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白云区位于广州市区中北部,面积达795.79平方公里,仅次于花都,位列各区第二。据公报显示,2015年白云区工业增加值294.77亿元,同比增长7.3%。全区工业生产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47.6亿元,增长7%,位列各区第九。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26.28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1%。小微型工业企业产值312.2亿元,增长9.2%。民营工业企业产值641.25亿元,增长7.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386.2亿元,重工业产值447.5亿元,分别增长4.4%和13.4%。轻、重工业产值比重比例为46∶54。工业集聚效应明显,民科园一核四园增长较快,合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79.19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核心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0.9亿元,下降3%;白云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2亿元,增长1.3%;居家用品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2.08亿元,增长1.3%;神山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4.03亿元,增长2.1%;白云电气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0.3亿元,增长14.9%。高新技术为工业发展增添动力,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5.1亿元,同比增长9.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8%。分行业看,包括家具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五大主要行业实现产值465.18亿元,同比增长8.7%。
四、广州市白云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企业资源消耗大、区域生态环境处于绝对劣势。多年来,工业企业粗放式发展,资源消耗大,对周边环境污染大。自2013年以来广州市公布的环境生态榜单中,白云区连续3年垫底或居倒数位置。该生态榜单根据空气达标率、地表水水质、噪声水平、投诉数量、污染事件曝光数量进行了统计,特别是空气达标率和地表水基本反映了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白云区本身处于城乡接合部,省市级规划乏力,加上外来人口非常集中,生态环境紊乱度极高,地表水污染极严重,肉眼所至基本看不到清洁河涌。白云区工业五大行业比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都是极其污染环境的,其工业生产排放物就是污染地表水和空气的来源。这五大行业企业或多或少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些影响,不符合国家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白云区三次产业比是2.2∶21.7∶76.1,第三产业占比高达76.1,甚至貌似比广州市三次产业比1.26∶31.97∶66.77更合理。实际分析下来因为第二产业占比低,发育不良,反映政府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重视程度不够。其次,白云区工业号称五大产业,包括电气机械、家具、通用设备、有色金属加工业、医药等年度实现产值440.4亿元,一方面这五大产业与广州市三大支柱产业汽车、电子和石油化工不沾边,另外这五大产业并不适合做大做强,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低,这从白云区大型工业企业数量少可以看出来。由于白云区公开资料有限,研究者查阅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年白云区工业企业5,856个,数量居全市首位,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20.8%;产值692亿元,只占全市工业总量5.43%;工业经济规模仅高于荔湾区、海珠区和从化市;而大型龙头企业更是缺乏,只有广州市白云电气集团一家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达131亿元;10~100亿元有5家;5~10亿元有9家;大中型规模企业的数量太少,不太容易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三)中小工业企业生态位低,知名品牌少。工业科技创新与全市相比差距明显。根据2008年普查年鉴,白云区共有3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占工业企业总量的0.7%;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5.1亿元,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R&D经费支出2.83亿元,两者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专利申请量为142件,其中发明专利为43件,占全市总量的6.65%和6.31%。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电气电子、设备制造和化工制品行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4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75%。白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4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4,732家,规模以下企业占全区企业总量的98.75%,这些企业科技生存压力大,基本没有科技投入,其特征就是数量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多数产品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平均每个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181万元,人均产值24.5万元,成本高、产出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知名品牌少,非常容易被取代。
(四)中小工业企业得到关注少,占有资源少。首先中小工业企业多数投向产能过剩行业。民营企业没有特殊关系很难得到政府关照,在土地、设备资源竞争方面没有优势。由于其经营风险大,管理水平低等原因,导致融资难,成本高。有关数据显示,占企业总数98%以上的中小企业只有20%的银行信贷额,金融资源严重不足。在人才资源方面,白云区聚集了大量规模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劳动者的学历层次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底白云区工业共有从业人员28万人,具有初中以下学历是从业人员的主体,共有14.46万人,占全区总量的51.6%;而具有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有4.22万人,占15%,高中学历的为33.4%,研究生以上学历占0.43%。中级工是技术工人的主体,占比58.55%;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更低,制约着中小企业发展。
(五)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环境堪忧。“互联网+”时代渠道转型中小工业企业生存压力大,外部环境对其影响更大。近年来,广东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支持乏力。首先,整个广东省中小企业税费负担重。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微型工业企业应缴税收1,585.64亿元,同比增长8.1%,较平均增速快3.5个百分点,省监测的1,324家中小企业应缴税收同比增长30.3%;其次,针对中小企业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多,企业受外界干扰多;再次,企业经营成本高,投资环境变差。企业成长需要当地环境提供自身必需的质优价廉的人、财、物等资源,然而工资上涨,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企业用工成本增加。
五、优化对策
(一)发展新型低碳、循环经济工业模式。工I是能源消耗大户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与环境约束,白云区工业企业只有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理念创新,综合采用低碳技术创新、低碳管理提升和循环经济、低碳文化建设等发展模式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作为白云区五大主要行业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家具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都需要进行技术改造,逐步减少固体废弃物和污水排放,最终实现无污工业。其次,需要引进大型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值,同时改变不合理的工业结构。白云区民科园一核四园应尽快向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区转换,实现片区生态发展,再带动全区生态化发展。
(二)优化工业企业生态位,加大教育投入。首先,要加强对企业生态位和生态位重叠理论的研究。宽生态位表示企业适应范围大但适应效率低,这样的企业可以寻求多元化的优势;窄生态位则表示企业环境适应高但适应范围有限,这样的企业应寻求专业化的优势。当前白云区中小工业企业大多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生态位窄而且重叠度高,企业产品相似,所需求资源相似,市场竞争激烈。因此,各类中小企业应集中力量瞄准目标客户,充分运用艺术、个性化设计,进行差异化生产;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两大推力,白云区城镇化率只有54.8%,还有巨大潜力。发展教育可以继续推动、深化。教育才是真正的产业升级关键,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职业教育,全区要大力推广12~15年的义务教育。产业转型最为重要的就是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对接,让职业课程内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为全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打下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改变中小企业社会弱势地位,公平获取资源。首先,区政府要对中小工业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减税降费,在民营企业投资渠道上要打破国家、地方诸多限制,对社会资本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逐步放开并公平竞争;其次,学者们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希望政府真正采纳并实施。比如,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全方位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开办中小银行,拓宽融资渠道等。人才方面政府要鼓励他们进入中小企业,对合法雇佣员工,解决社会就业的企业要嘉奖或者免税、减费的专门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员工激励制度和方法,更多采用员工持股和股票期权等,让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用事业和感情留人。企业可以获取更多土地、资金、技术等发展资源。
(四)拓展生态位宽度,扶持大型企业成长。白云区大中型企业少,产业集群和专业镇缺少龙头企业,产业协同和关联效应不强;需要重点培育一批引领区域品牌产业发展的中大型企业。除需要重点支持年销售额达130亿元的白云电器集团外,还需要培育一批1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也可以引进国内外优秀高新技术企业,多头并进协同发展。支持企业重点投向工业设备、技术、人力而不是厂房、土地。大型企业产值高、经济带动能力强,而且科研投入高,拥有专利技术多,生态位也更宽,企业复合竞争力更强。
(五)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形成企业核心能力。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具、皮革、工艺品等是白云区传统行业,充斥大量中小企业。生产方式视角下非耐用品的产品种类多而产量少,适合中小企业,比如法国和意大利的服装、制鞋、木工、饰品很有名。因此,这些企业依靠技术积累、创新、专利形成自己的有竞争力的核心零配件、产品很重要。这些行业跟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市场稳定,如果依靠技术、设计和精心制造,通过二次创业塑造一大批高端品牌,将是企业和国家的幸事。引导企业逐步增加R&D经费投入,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为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公共平台,引导企业开发中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利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新的增长点。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广州市白云区中小工业企业、生态环境保护还处在发展之中,存在不少题,需要业界和政府、社会去关心和关注,共同努力克服困难。
主要参考文献:
[1]广州市白云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广州市白云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鉴.2008.
[2]李黎.外资竞争条件下民族工业企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研究,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