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课内实践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内实践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内实践报告

篇1

篇2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核,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从专业性和实践性上来看,医疗保险专业应该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

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应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险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院校至今仍主要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极为薄弱。

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实操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1)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首先,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目前的就业问题严峻,很多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通过继续深造以留在高校, “跻身”高校教师行列。

因此,这些教师是没有在专业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或实践的,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践领会与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国外政界和教育教师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师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通道。[1]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学历要求等,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实践的专家由于没有高学历而无法从教。

其次,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保险需要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医学底蕴。而某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临床医学专业,这些教师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但只有少数教师有过保险公司实践经历,多数教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医疗保险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极端是,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金融保险专业,有着深厚的金融保险学功底但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些教师都很难将医学知识和医疗保险实务有效结合。

(2)缺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和模拟软件。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保险学、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学、人身保险学、健康保险学、医院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管理条例的罗列。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仅陈述某省市的医疗保险政策或者某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缺乏相关案例的讨论启示与实践延伸。

此外,医疗保险专业在许多高校并未配备实验室或者与其他专业共用实验室,并且各大高校在医疗保险实操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方面投入过少。

1.2 缺乏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匮乏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理性认知和感性了解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1.3 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实践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组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实践课程。然而,现在部分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统一的、相互联系的、递进的、完整的实践计划和安排,造成教学混乱的局面,实践课程教育的重点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造成实践课程被“混着过”,这些不利于实践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拓展,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应付实践课、教师胡乱安排实践课的现象。[2]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医疗保险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去医院医保科、商业保险公司等实操性实习单位熟悉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开展医保政策实操手册的学习,进行数据处理软件的上机实验等。而这一类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安排,大部分支离破碎、流于形式,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

2.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双师”队伍建设。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包括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熟悉医疗保险业务,如医疗保险产品分析、医疗保险计划设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医疗保险产品营销等。然而,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一般的专职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师资配备时,可以考虑安排“双师”教学,即医疗保险专业理论课程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而实训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训教学部分由保险公司相关专业人员负责。[3]“双师”教学既有利于专业教师专心负责和深化理论教学、从而减轻压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一线专业人员最直接、最权威的指导,亲身体验医疗保险实务操作流程,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另外,各院校要考虑培养具有“双师”特征的专业教师。例如,将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批送到相关岗位去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回校后便可胜任医疗保险专业相关课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赖外界师资力量的尴尬局面。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实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岗位模拟、现场讨论、计算机模拟操作等教学。在校外,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如医院医保科、政府医保局、商业保险公司等)、民间团体(如医疗保险协会等)合作,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物参与度和社会问题认知程度。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此外还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建立多种渠道,及时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计划。

(3)实践教学资料的准备。

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实践模拟操作软件等资料。体现出各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方式及手段、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根据需要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一部,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外购或其他途径取得。

转贴于

2.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两个部分。在介绍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具体形式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双方辩论的形式进行;在基本制度运用阶段,其实践内容应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能够体现社会医疗保险职位的特点。可以按照医疗保险的职位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模拟实际职位手工操作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具体做法是:提供固定场所建立模拟职场和实训室,引进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课堂教学企业化管理试点,装备模拟保险流程各环节的专业教学软件。

(2)校园实践教学。

在学校模拟保险企业等开展有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保险文化和职业素养。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保险市场的社会竞争能力。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咨询服务。

科研和创新活动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6]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医疗保险专业要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新苗计划”、“未来学术之星”等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3)社会实践教学。

校外综合实习部分结合学生毕业实习进行。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社会实践中的医学实践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保险专业开设医学课程是专业工作的需要,但实际教学中总认为知道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即够用,忽视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校外实践,医院临床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的社会实践部分应建立医院临床实习和保险公司、医保部门“双实习”制度。[7]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特点可以选择医院、医保中心、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由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具体的工作。其内容应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安排实习的内容,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具体内容和程序可与实习基地教师合作确定。力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良好的实习效果,获得实习单位好评,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实现实习后直接与实习单位签约就业。

(4)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可将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独立实验课、专业课题调研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形式,开展课内外相关实习课程,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习课程整体流程,培养出实操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专业与市场对口的学生。[8]

1)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如《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主要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医疗保险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做统计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如: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因此会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或平时的实践课程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对策,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应当体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试考核”综合评价模式,考试考核学生对医疗保险学基础理论、基本制度的掌握情况,其中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选择相邻两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对照,以此来评价其教学效果。

3 结语。

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形式和评价,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能力的拓展和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乐勋,张文鸣。2007 年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9-60.

[2] 况成云,杨江林。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素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l(8):478-511.

[3] 藤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3):10-11.

[4] 袁杰,郑先平,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13.

[5] 郑先平,刘雅。对健康保险专业核保理赔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86-88.

篇3

《基础英语》是贯穿英语专业一p二年级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也是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更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一门课程,在整个基础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在我院最新修订的《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该课程总学时366,其中实践教学达到136个课时,几乎占据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在英语专业师范生语言技能及教学技能的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怎样对其进行合理的设置与安排,充分利用好这136个课时,以达到实践教学预期的目的,最大限度地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服务,需要教师们深思,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目前我院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分为课外实践和课内实践两部分。其中课内实践主要通过问答p小组讨论p复述等形式,侧重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然而,通过这些课内实践活动,学生在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上有没有得到预期的提高?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好实践教学? 这些问题的答案尚不明确。

一般来说,课内实践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考虑到实施的条件,能在《基础英语》课程中采用的有限。为了切实了解本校《基础英语》课内实践的成效,笔者对2013级英语(师范)专业的九十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学生反馈

问卷相关数据显示,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们所采用的课内实践的活动形式主要有News Broadcasting(课前新闻播报),Oral Book Report(读书报告),Text/story Retelling(文章/故事复述),Debate(辩论),Role Playing(角色扮演),Teaching(上台讲课),Lesson Presentation(上台说课),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Reporting(信息搜集和汇报), Mini-lecture(就某个主题展开的presentation),Discussion(主题讨论),In-class Q&A(随堂问答),In-class Translation Exercise(随堂翻译练习),In-class Paraphrase Exercise(随堂英文释义练习)。

以上课内实践活动的课堂采用率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Oral Book Report是《基础英语》课堂中教师采用最多的课内实践活动,而每节课开始的五分钟让学生做daily report 也是我院该课程的一个惯例,初衷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尽早在讲台上找到从容感。紧随其后的是In-class Q&A,这是大部分英语专业课程中最普遍的一种课内实践,跟另外两种采用率较高的In-class Translation Exercise和In-class Paraphrase Exercise一样,这种实践形式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不需要教师专门划出整块时间,操作起来简单易行。而专门针对学生师范技能设置的Teaching和Lesson Presentation在课堂中采用频率一般,尤其是后者。在所有课内实践活动中,Debate采用率最低。

然而,这些课内实践活动形式大多是任课教师根据授课经验及同行交流汇总之后的结果,真正在课堂中实施的效果如何,有没有真正让学生从中得到语言技能、思辨能力及师范技能上的提高,还是个未知数。

从问卷中得到的学生反馈看,课内实践所取得的成效跟教师们的预期还是有不小的差异。

在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提高方面,数据显示如下:

可以看出,学生认为Debate最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但这一实践活动在《基础英语》课堂上采用得并不多。而In-class Q&A 和Mini-lecture等这些教师们认为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帮助很大的实践活动在学生看来却并非如此。

对于这些课内实践活动在提高思辨能力上的效果,学生们的反馈如图3所示,基本与教师的期许一致。

在师范技能(包括教态、教师口语、板书、多媒体的运用等)方面,学生大多认为Oral Book Report 和Teaching对自身帮助最大,而性质类似的News Broadcasting和 Lesson Presentation得分却低很多,这说明了一些问题。

不管是哪种课内实践形式,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并长期坚持参与,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全力以赴,让这些实践活动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从收集到的数据(图5)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这些课内实践活动的兴趣不是很大,最高的只有50%,而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对于读书报告的兴趣与坚持的动机并非如表面看上去那么单纯,后文会详述。

二、教师反馈

教与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过程,前文通过学生问卷调查的反馈,我们了解到学生在该课程课内实践中的学习体会和需求,相对应地,我们对我院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们进行了访谈,请他们从“教”这一角度谈谈自己在课内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总结起来有以下两点:

(一)实践活动形式实则有限。上文有问卷数据表明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过的课内实践活动虽多达十几种,但有一些在课堂中可操作性相对较低,比如问卷中学生一致认为能提高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的Debate。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1.课时有限。虽然近年来我院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加重了课内实践所占的课时比例,但真正操作起来时间仍然不够。拿第一学期来说,总课时为78,其中课内实践只有12个课时,平均到每一个教学周就只有不足一个课时的时间。《基础英语》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对文章的分析和讲解展开,很多课内实践活动其实是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的。例如在讨论文章主题思想的环节中,通常会开展Discussion和In-class Q&A,而在讲解文章中的长难句时,也一定会组织学生进行In-class Translation Exercise及In-class Paraphrase Exercise。这些零散的课内实践就已经占用几乎全部的实践课时,甚至超出规定的课时,那么怎样匀出课时来进行一些如辩论、上台讲课、说课等形式更集中、更需要耗费整块时间的实践活动呢?

2.课程地位尴尬。《基础英语》的课程定位是英语专业低年级必修的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会全面学习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并开始接受英美文化的熏陶,训练思辨能力。该课程与同期诸如《英语泛读》、《英语口语》、《英语语法》等其他课程融会贯通,为学生在高年级学习拔高课程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那些该课程所涉猎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学生在同期及后期课程中都会更细致地学到,而这些课程的课内实践活动必然会发生“撞车”现象。就拿Debate(辩论)来说,学生在口语课上就进行过多次大大小小的话题辩论,还有Daily Report,每次《基础英语》课雷打不动会有,而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也会要求学生进行类似的Presentation活动。在学生访谈中发现,同一种实践活动在不同课程中的多次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倦怠和抵触情绪,不利于课内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综上两个原因,一些对学生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帮助很大的实践活动很难在基础英语课中开展。

(二)实践活动监管难度大。从前文引用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不同实践活动对语言技能和师范技能的提高程度方面,教师的期许与学生的实际反馈有一定的差异。一些在教师看来对提高学生语言及师范技能颇有裨益的实践活动如In-class Q&A,Mini-lecture,News Broadcasting等,对于学生来说却并非如此。其中当然有实践活动本身设置上的一些问题,例如随堂问答在学生看来对语言技能的提高不十分显著,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反思:是不是将问题设置得过于单一化了。然而,结合教师访谈来看,这种差异更多地反映出课内实践在操作时的监管问题。

前文提到学生对于Oral Book Report和News Broadcasting这两种同属Daily Report的课内实践活动的态度截然不同,明显更偏向于前者。他们认为前者更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对前者也更能做到长期坚持参与。实际上从语言技能的角度来看,读书报告更注重课前“读”的过程,课上的报告只是对课前读书的一个总结汇报,因此在做读书报告时学生的“读”和“写”技能能够得到更多的实践,而在新闻播报中这两种技能相对来说运用得要少一些。当然,这都是笔者的分析,从后来对学生的访谈得知,他们对读书报告之所以情有独钟,并不仅仅源于此。部分受访学生表示,他们在读书报告中所谓的“读过那本书”,很多都是很久以前读过,只有零星的印象,更有甚者根本没有读过书,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匆匆看一下作品简介;制作读书报告的课件时,也不需要自己动手,互联网上有很多现成的读书报告,他们只需要对内容作少许改动就可以直接拿来用,新闻播报反而有时候需要自己将新闻翻译成英文,更加费时费力。受访教师中有多位表示,曾在课上发现有学生的读书报告有抄袭的嫌疑,事后也在网上找到了原版。之后对读书报告这一实践活动进行了改良,加入了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一些报告中没有涉及或者没有深入探讨的问题,但这种形式太占用时间,很难长期操作,无法杜绝学生敷衍了事的现象。

另外,对于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Reporting和 Mini-lecture这两种学生认为帮助不大、好感度不高的实践活动,教师反映其中存在监管的难题。有时这两种活动会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课下做好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然而,教师课下了解到,并非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按分工参与任务,还存在“挂名”现象――任务没有做,只是挂了名字,照样拿到实践分数。教师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作用不大,还是会有学生钻空子。

总体来说,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普遍感受到课内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难以掌控或解决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反馈来看,目前我院该课程的课内实践离预期的效果还有一些差距。

三、反思

任何改革都是在摸索中前行,实践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我们要结合院实际情况,多借鉴同类院校的改革经验,不断提高课内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为此,笔者做了以下思考:

(一)适当增加课内实践所占的课时比例。从前文论述中可以看出,培养方案规定的136个实践教学学时实则不够,从而导致很多实践活动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同类院校中的安庆师范学院则大大地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课堂上实践活动的时间多达50%,让师生在课堂中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操作。

(二)灵活运用各种实践活动形式。我院该课程任课教师制定了课内实践教学大纲,对每个单元的实践教学活动都有了初步的、系统的安排,然而实际操作中总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因此,教师们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学大纲,不拘泥于某一种或几种实践活动形式,将不同的活动串联或并联运用,教学效果必定会有所不同。

(三)加强监管,不让课内实践流于形式。课内实践监管的难题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严重影响到了课内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师们可以不断摸索,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试着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学院层面必须首先强化过程管理,为教师提供强有力的监管保障。在这一点上,安庆师范学院全面实行了实践教学的责任制、导师制和督导制,形成质量管理、 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我院也可以适当借鉴此种做法。

4.随时吸收学生反馈。教与学不分家,教学不是教师们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实践教学更非如此。教师们要注重学生的教学反馈,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感受和成效随时调整自己的实践教学方法与形式,这样才能让实践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才能真正受益。

课内实践教学改革是我院近年来教改的重头戏,《基础英语》实践教学更是在英语专业低年级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让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用,真正服务于我院培养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本文只是漫长探索道路上踏出的一小步,后续必定会有更多的思考与探究,教师们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2市场营销专业课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课程内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但一些综合性问题的解决,若只依靠课内实践教学环节,还不能够满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需要,因此,市场营销专业课外实践教学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市场营销模拟实习。在市场营销模拟软件提供的市场背景下制定和发展营销战略,实施营销决策。以分组的形式组织上机实验,在模拟环境中巩固专业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专业见习。在大一、大二、大三学年下学期分别安排80、80、160学时的专业见习时间,并以辽宁何氏集团教学基地为依托安排学生到相关岗位进行见习工作。见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指导教师指导相关工作。通过专业见习,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并发现自身不足,为以后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梦工厂”实习。辽宁何氏医学院以“梦工厂”校内创业园,为市场营销专业提供了真实的创业机会,目前学生参与并管理了校内水吧、印刷厂和快递公司的相关工作,学生不但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还能够获得客观的收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假期社会实践。提倡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校外企业、组织等,由教师根据目前营销发展所提出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拟定调查题目,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心得体会等。新学期开学后,市场营销专业将组织有关教师进行认真评定并写出评语,对调查报告或论文质量较高者,给予表扬和鼓励。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由相应指导教师就选题方向,文献查阅作出指导,并监督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与文献(理论3~5本,文献15~20篇,其中包括英文文献3~5篇)并形成书面报告,教师综合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写作能力、资料分析能力。

篇5

2其他多元化的任务方式

除了培养学生英文文献检索、学术报告的能力之外,应用型本科IT专业学生是未来IT行业的建设者之一,该课内实践教学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的因素。在IT行业中,企业对员工专业英语能力的需求是必要且多样化的;如测试、编码等初级职位员工只需要阅读用户界面、操作说明等英文文献的能力;而对于技术研究等中级职位,不仅需要阅读能力还要求掌握一定的翻译技能、回复英文邮件等;在更高级别的工作如订单签订、项目谈判等事务中,则需要具备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因此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计划添加多样的任务方式,如设计一些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实操性的活动,全方位训练和提高学生面向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英语交际能力、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比如训练学生英文简历的撰写,再设计情景对话,让学生分小组扮演IT公司面试官和应聘者角色,对职场招聘进行场景模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英语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不仅如此,在工程实践中,软件企业开发人员常常需要编写英文版本的软件需求文档和用户指南,因此还可以考虑与软件工程的课程老师合作,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编写英文版本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3灵活布置作业作业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

对于作业一定要布置一些实用有意义的内容,这样学生才会主动而非被迫地去做;关于这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积累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比如根据笔者学生时期的应聘经验,可以告诉学生大中型IT公司的软件开发职位招聘的笔试题很重视动态内存方面的内容,有相当比例该方面的试题,也具有一定难度,而很多中文教材关于此方面的内容往往讲解的不够详实,而英文教材文献六的“PointersandDynamicMemory”这一节对动态内存的思想介绍的较清晰,通过此类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样不仅训练了计算机英语,又提升了学生应聘的竞争力。此外,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利用网络资源来促进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可以鼓励学生登陆各大著名IT外企的网站,上面会经常地提供其新技术和新产品宣传的英文视频和动画。这类视频短片直观而形象,学生不但学习了新技术和新词汇,同时还锻炼了听说能力,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还可以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外企网站上的招聘广告,本专业领域的产品说明书等,上面有大量描述本专业技术的计算机英语,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篇6

一、会计专业课内实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会计专业课内实验教学的目的。

1.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会计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不是与理论教学的分割,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汇点,二者相互促进、互相发展,使得理论和实践得以充分的结合。会计专业课内实验教学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不同,是以开放的方式进行,开放的特性使得会计实践教学更加有效――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对会计增添感性认识,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达到一个升华的效果,这为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2.扩大视野并培养素质。会计专业课内实验教学打破了以往理论教学的模式,不再仅仅是理论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对实践、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课内实验教学将课堂的理论内容扩展到知识的实际运用层面,使学生能够亲身解决这些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切身感受实际工作对于人才的要求,并在实验中扩大自己的视野,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这可以使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并且尝试解决不熟悉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同时为走上工作岗位做铺垫。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创新意识,在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时可以培养严谨、踏实、求实的学习、工作作风;在与同学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培养沟通技巧和团队精神。

(二)会计专业课内实验教学的要求。当今社会对于会计人才需求的层次不同,各个单位、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核算型人才,更需要那些能够对企业资金有效运作和熟练分析、运用会计信息的人才。因此,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会计的课内实验教学要求根据会计专业课内实验教学的目的确定为教学过程开放性、教学过程针对性、教学结果提升性、教学形式多样性。

1.教学过程开放性。课内实验中学生自行解决课程相关题目或案例,与平时的有固定答案的作业不同,具备更强的开放性。实验中,学生应涉及更多的实际问题、综合问题,并采取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例如与教师、同学研讨,上网寻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等,教学过程开放性促进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相关素质的培养。

2.教学过程针对性。课内实验教学的一般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巩固了专业知识。教师应在课内实验中注重题目、案例的内容,以达到让学生把握重点知识的目的。

3.教学结果提升性。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益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课内实验不仅是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在学生解决实验问题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使学生不再着眼于知识的表面,而是深入到知识的内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能力。

4.教学形式多样性。课内实验教学形式应该丰富多样,可以以报告、小论文、课题研究、表演、视频、课堂展示等形式表现出来,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和主动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会计专业课内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普通院校会计本科在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出问卷800份,收回536份,有效调查问卷52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66%。在总结调查问卷、参阅文献之后,笔者发现会计课内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目前绝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课内实验教学,然而会计课内实验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理论课程的比重过高,高达85%,实验课程不足,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没有达到素质培养的要求。

(二)重结果轻过程。课内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重结果轻过程,主要以实验报告或结果来评定成绩。这样单一的评判方法导致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存在抄袭和捏造现象。关于在会计所有实践类课程中,您曾做过以下哪些行为(多选)的调查结果显示,窃取他人成果占比45.25%,为他人提供实验成果占比43.24%,抄袭占比34.23%,捏造占比24%,说明抄袭现象在部分学生、部分实验中仍然存在。而造成抄袭或人为捏造等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认为上述行为不影响成绩(占比38%),其次是实习资料单一(占比25%)和不会做(占比21%),以及个人积极性不高(占比13%)和其他原因(占比3%)。

(三)会计教师实践经验、教学经验不足。教师是教学的发动者,教师的实践水平对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有些会计专业教师缺乏系统的实务经验,很难要求其所设计的会计案例和实验资料能够贴近实际。此外,有些会计教师存在实验教学形式单一,实验指导过于细致,没有灵活和探讨的学术氛围等问题,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四)课程内容需要改进。有些会计专业存在实验内容不够详实、实验课程形式过于陈旧、教材更新较慢、实习内容的覆盖面不广、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缺乏从整个会计学科的高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或培养效果不佳。课程内容的这些不足不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难以达到系统把握、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优化会计课内实验教学的措施

实践教学的不足,一方面使得学生对于课程知识难以深入理解和把握,对会计的认识仅限于书本;另一方面也无益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得会计教育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会计专业在制定课程规划、教学计划时,应优化课程设置,将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5%左右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会计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改善考核评价标准。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每一个课内实验课程的考核办法应该纳入教学大纲,考核办法应注意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不应只关注实验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实践的过程与态度。

(三)支持教师更新知识。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有一批教育理念先进、实践教学能力强的专业师资队伍。学校要支持教师更新知识、提升信息,从而更新实验教材、不断改进课内实验教学的理念与方法,为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提供支持。

(四)调整会计课内实验的内容。会计课内实验是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部分,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开放性、提升性、针对性和形式多样性。应在《基础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审计学》等课程中针对某些重点、难点或某个方法、思想等按教学进度分阶段进行实验,尝试诸如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并且由原来的教师主导改变为学生主导、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在教学内容上,应从理论学习、社会需求出发,会计课内实验教学必须适应教学目的的要求,调整会计课内实验课程的内容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充实实验内容、及时更新教材、加强可操作性,使实验有开放性、针对性和扩展性。同时,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用心地钻研会计知识,让他们感受实践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收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效率,从而培养有理论、通实践的人才。X

参考文献:

1.邓亦文,荣立春.优化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之我见[J].商业会计,2012,(11).

篇7

(二)围绕学生生活设计市场营销课内实验

市场营销课内实验的特点决定了其没有太多可供利用的资源,如校内的计算机机房、校外的实训基地及实训机会。而学生在生活中作为消费者,有许多消费行为,具有消费者的特征,是一些产品营销的对象,对一些企业来说,是未来潜在的消费者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围绕学生生活开展市场营销课内实验,一方面使课程开展更方便,有效克服了可供利用资源的有限性和课时分散、不够充分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作为消费者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会有更深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理解,增加理论学习的兴趣。因此市场营销课内实验可以围绕学生生活,以学生的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开展一系列的课内教学实验。

(三)一体化市场营销课内实验教学设计

所谓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个课内实验都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设计,以学生普遍消费的某种产品或服务为对象,自始至终一以贯之地进行各个课内教学环节的设计。二是基于市场营销操作流程和工作任务对市场营销课内实验进行设计。其中,基于市场营销操作流程是以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的经典市场营销理论为基础,按理论蕴含的操作流程进行课内实验设计。而基于市场营销工作任务是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标准进行课内实验教学设计。总体上,以操作流程为主线,将工作任务贯穿其中,形成两者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市场营销课内实验教学设计。

二、围绕学生生活的一体化市场营销课内实验教学设计

(一)市场营销操作流程

市场营销从美国发端,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我国在讲授该门课程时,基本以菲利普•科特勒的经典市场营销理论为主,融合当代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其主要涉及的操作流程如图所示。如图所示,企业首先对其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进行相应的市场调查,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进行一定的市场预测。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细分,然后,结合企业的资源条件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对其进行市场定位。为了解决对市场认知的不足,可以再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或者说,企业持续不断的进行市场调查、预测以修正其营销活动。在企业确定了营销的目标市场及做好市场定位后,就可以决定产品的生产、价格的确定、促销方式的选择和营销渠道的构建。最后,做出营销计划,进行相应的营销组织和控制。根据市场营销操作流程中每个环节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和与相关环节的关系,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七个模块(见表1)。

(二)围绕学生生活的一体化市场营销课内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设计

选择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消费的某种产品或服务,如手机、电脑、电话卡套餐服务等为对象,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每一模块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内实验教学设计。表2以手机为例进行七个模块的一体化市场营销课内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设计。在此以第一个模块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和第三模块产品策略为例,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说明。市场调查、市场预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以及如何撰写调查报告,此模块力图让学生对真实的市场进行调查,进行预测,得出相关结论。在该部分理论内容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选取他们日常生活中消费的某一产品或服务为对象进行市场调查,在这里选取的是手机。接着讨论确定调研主题,这一环节教师需要给予必要的帮助,让同学们明确后面调研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这一调研主题开展,教师也可以直接指定,在这里是在校大学生手机消费特点和趋势。在对学生进行分组后,就由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确定调研计划和设计调查问卷,在课堂上可以根据调查问卷模拟调研过程,使学生了解调查问卷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访谈技巧,在课后按其调研计划进行市场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第三个模块产品策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如何选择各个产品策略,此模块力图使学生了解不同的企业会采用不同的产品策略,其效果具有差异性。在产品策略理论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用手机品牌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查找自己所用手机品牌的产品策略并进行分析,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头脑风暴法产生手机产品的新创意。在三至六模块完成后,组织学生分析不同手机厂商的4PS策略,并进行全班的交流。

(三)在具体操作中,需注意的几点

第一,总体上来说,每次的课内实验都是在理论教学完成后进行,为了到达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相关资料的查找,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讨论、模拟和展示。第二,基本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讨论、开展活动和完成任务。可以一个模块或几个模块合并进行一次成果演示和汇报。团队成员在整个课程中可以是不固定的,以锻炼学生和不同的人合作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对所完成任务的情况加以归纳、整理,进行汇报,在锻炼其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对理论知识的现实认知。第三,采用模块考核加期末考试的方式确定该门课程的成绩。在每一模块活动任务结束后,由团队自身、其他团队和教师共同根据团队的表现、完成活动的质量确定其考核的成绩,然后将模块考核的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和期末考试成绩一并计入该门课程的成绩,通过模块考核成绩确定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围绕学生生活的一体化市场营销课内实验教学实施效果

(一)学生学习更主动

从学习的态度上看,学生表现得更积极主动。学生能在课后主动地去搜集资料,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有时甚至超出教师对活动的要求,高标准地完成任务。

(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完整、更深入

从对市场营销教学内容的理解上看,学生能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而不是单纯的几个知识点,同时能对某一产品(如上面实践中的手机)或某一服务形成较为现实的市场认知。既能从企业的高度理解市场营销,也知道具体环节如何去操作,如如何做市场调查、撰写市场调查报告、设计相关策略等。

(三)学生综合素质和与他人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从学生的综合素质上看,其沟通、表达、合作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很多学生第一次上台表述时可能非常紧张,但通过多次反复实践,到课程结束时已能较为流畅、从容。团队之间的合作也在多次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变得更加默契和顺畅。

(四)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很多模块的活动需学生集体讨论、设计和实施。在讨论的过程中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更需要学生调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想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促使他们形成创新性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也可以发现很多新颖的创新点。

篇8

一、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

课内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课堂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在课堂中运用丰富的“实践资料”或真实的图像资料、案例、情境等实施教学,从而使学生达到接触社会、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过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

由于属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政理论课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解读,习惯于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抬头率低。即便是课堂内有实践环节,也仅仅是流于形式,缺乏深度,无形中缩小了学生的创新空间。

(二)对课内实践教学重视度不足

长期以来,片面地将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解为超越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以至于高职普遍开展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教学实践活动。然而,社会实践活动更需要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也受到安全因素、师资力量的影响,组织更有挑战性,覆盖面有限,以至于可操作性不强,效果无法得以保证。

(三)课内实践教学规范程度不高

目前课内实践教学更多采用灵活方式开展。教师习惯采用个人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尚未能实现资源的共享,造成资料的重复收集。在课内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缺乏规范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时常达不到如期的教学效果。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实施方案

(一)明确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完善课内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首先,在综合考虑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出体现实践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在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以及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并能实现动态调整。同时,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法”,通过围绕某一个实际项目实施课内实践教学,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为个人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素质养成途径。

其次,根据教学计划编写课内实践教学大纲。组织参与该课程教学的主干教师参与编写,大纲内容尽量翔实,并定期讨论,适时更新。同时要处理好实践环节与课程理论内容的衔接, 在实施过程中,要切实落实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不能因为客观原因而忽略了实践项目的细微环节。

(二)形成灵活多变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思政理论课目前共有三门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以下将分别探讨这三门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内实践教学可以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生活感悟、专题研讨、模拟法庭辩论、案例教学等形式开展。无领导小组讨论目前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活动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课堂中采用此法可以有效弥补就业时由于学生心理准备不足而带来的求职挫败感。例如可以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两个章节中重点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内实践可以采用专题探讨、知识竞赛、历史影片赏析,学生试讲,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览等方式,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历史是非问题的认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灵活采用。例如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对党的认识可以采用党史知识竞赛的方式开展课内时间教学;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改革开放”可以采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展览”的方式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形势与政策的课内实践可以采用新闻会、时事评论、调研报告分享等方式。每种方式都需要提早精心准备,做好任务分工,明确流程和注意事项,同时在开展的过程中做好现场的录制工作,为课后发现问题,完善课内实践内容提供资料来源。

(三)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辅助资料库

教学辅助资料的收集是教师完成课内实践教学的必需环节。分散收集又将会造成教师间重复劳动,消耗不必要的时间,甚至部分资料不能实现共享。因此可以组织教师根据课程的设置情况,分工整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工具书、参考书、影像资料、教学软件、光盘、时事新闻、录音资料等实物资料和数据资料,实现教学资源在校园内共享,逐渐完备实践教学辅助资料库,为课内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四)编写特色实践教材

根据课内实践教学的大纲要求编写特色鲜明实践性的教材。在编写内容安排和习题设置上,要强调学生技能水平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破传统的以理论发展为序的常规设置,尽量增加实用性案例的编排。教材使用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变化,适时更新内容,在实现教学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特色教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旭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篇9

二、创新学习方式,将教学与自学结合起来,把握学生的参与度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读、听、说、写等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情感熏陶、心理素质等训练。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活动形式,使教与学真正结合起来,使实践活动课精彩纷呈,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如“赛诗会”实践活动课中,采用比赛的形式,把班级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出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当时学生热情高涨,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甚至有的学生还创新出穿插表演的形式把赛诗会推向,在赛诗会结束时又用小组“赛诗专刊”手抄报进行评比,来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课的热情。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形式,在教中学会学,又在学中得到创新。如“我爱文学”活动中,通过文学作品的朗诵比赛来激发同学们对文学的喜爱之情,同学们有的朗诵故事,有的朗诵诗歌散文,有的朗诵名人事迹,通过朗诵比赛活动,逐渐学会阅读、欣赏文学。当然,比赛前提是做好准备工作,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外,还要有评委和评分标准。通过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科学过程,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参与性有极大的作用。

在活动课中,还可以用辩论的学习方式,将教与学结合起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因为中学生好胜心强,不服输,常常为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根据这一特点,在活动课上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积极准备资料,编写提纲,辩论中唇枪舌箭,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活动开展,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学到很多知识。又如“保护野生动物”这一活动,就可以围绕“狼是可恨的该不该猎杀”而辩论。学生字字珠玑,据理力争,思维敏捷,口若悬河,真是让老师大开眼界。平时不喜欢说话、内向的学生,在辩论中能力也得到了施展,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而感人。又如“网上读写交流”这个实践活动课,针对学校和家长禁止学生上网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得出上网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但是我们要正确、合理应用才可。通过辩论,使沉闷的活动课堂变得轻松而活泼,使单一的活动课堂变得精彩而生动。辩论这种形式把教与学和谐地统一起来,让学生人人参与,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实现以教促学,使学生学中获得新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深化学习内容,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泰戈尔说:“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语文实践活动课不像阅读课那样内容丰富多彩。要把单一的语文实践课深化成充实的、有意义的活动课,才能让语文综合实践课更长久,发展的前景更广阔。如在“一次有意义的视听活动”课中,仅仅注重理论指导是不够的,关键是注重学生读、听、写和说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课堂内容比较简单易行的情况下,笔者在课堂上深化了活动的内容,并做了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看完视频后,除了要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还要评价和赏析人物。结合平时所学的小说人物的赏析方法,学生对影视人物进行大胆的评价和赏析,教师给予点评,这一环节充实了活动的内容,同时将知识与赏析的能力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把实践课上成有语文味的实践课。在此基础上,还通过所听的音频进行绘画,并配写一段解说词,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在课内穿插一些训练学生能力的小练习,使视听活动课更充实、更具体,内容更丰富,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多方面的训练和提高,让学生觉得有文可学,有能可训。又如“我爱文学”这堂实践课,除了通过朗诵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外,还可以借助文学手抄报来拓展活动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课内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学生能力也得到全面发展。只有深化语文实践课的内容,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丰富,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只有深化活动课的内容,才能通过知识与学生的能力结合起来,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效果。

篇10

一、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为了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平时课内实验实训质量评价、综合实训质量评价和顶岗实习质量评价。

(一)平时课内实验实训质量评价的内容

本部分主要包括基本能力和素质考核、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和特色考核四个部分。

1.基本能力和素质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自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等能力。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这些基本素质和能力,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能力才能完成平时课内的实验实训,同时可以为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2.过程考核是平时课内实验实训考核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团队协作精神、实验态度、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和考勤等四个方面。过程考核消除了传统考核方法只重结果忽视过程评价的弊端。教师根据各课程特点设置考核项目和标准,经教研活动集体讨论确定初步方案,经试行修正后确定最终方案。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就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充分体会分工协作的重要性。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课的学时数占总学时的一半左右,实验态度和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都是在平时的实验课培养的,很多学生认为实验课不重要,有学生逃课或借故请假,因此将实验态度、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和考勤作为过程考核的重要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3.结果考核主要包括实验报告、结果分析和实验心得三方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很多课程的实验项目是以国家标准为依据的,学生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否规范、原始数据的记录是否准确都是考核的内容。实验结束后,有定性的实验结果也有定量的实验结果,这些结果如何分析处理,是结果考核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写实验心得,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顾一下实验过程,这样不仅能看到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上的变化,同时还可以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哪些环节容易出现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4.授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特色考核项目,主要包括预实验、指导实验、自主实验和实验技能考核四个方面。预实验是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尝试性的实验操作。自主实验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并操作实验,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自行设计和完成的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实验技能的考核就是技能考试,在某一门课程中学到的技能,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二)综合实训质量评价的内容

这部分主要包括职业能力和素质考核、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和主观考核四个部分。

1.职业能力和素质考核侧重考核团队精神、统筹规划的能力等六个方面。综合实训分为四个模块,这四个模块的内容既互相联系又各有特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同时具备了以上的能力和素质才能通过考核。

2.过程考核是考核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团队协作精神、时间安排、综合技能、实训纪律、安全意识和考勤等八个方面。综合实训项目多内容复杂,学生能否将以前所学的各种知识和实验技能灵活应用于综合实训,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考核的重点。

3.结果考核主要包括实验报告、结果分析和综合实训总结三方面。综合实训模拟企业食品营养检测流程,按国家标准进行分析和检测,通过质量检验要给出所检样品最终的评价,因此实验报告的书写和结果分析是否准确仍是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综合实训中学生学到什么,实训中出现哪些问题,学生对综合实训有哪些意见都体现在综合实训总结中,这部分也是考核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4.观考核主要包括指导教师评价、小组内评价和全班互评。综合实训涉及的不同课程内容只靠教师评价太片面,因此设置小组内评价、全班互评,这样对每个学生的考核都体现出公平公正。

(三)顶岗实习评价的内容

这部分主要包括职业能力和素质考核、职业技能考核、实习过程考核、实习结果考核和实习经验交流等五个部分。

1.职业能力和素质考核侧重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素养等四个方面,这部分考核是广泛征求企事业单位的意见设定的。

2.职业技能考核包括实习岗位与专业符合度、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四个方面,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由企业的部门主管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进行评价。

3.实习过程考核包括实习考勤和遵守纪律表现两个方面,由企业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进行评价。

4.实习结果考核包括部门主管评价、实习单位评价、学生自评、实习奖惩情况、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和顶岗实习报告五个方面。

5.实习经验交流主要是指学生顶岗实习结束,由教研室组织实习经验交流会,学生将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报告的形式拿出来与其他人分享。教研室全体教师、实习就业科教师、本班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参加交流会并进行评价,报告者也要做出自我评价。

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一)校内的评价方法

校内的评价一般是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平时课内实验实训主要由校内的任课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分别进行评价,由授课教师和实验中心的教师商讨后给出学生平时课内实验实训的成绩。综合实训由四个模块组成,各模块的成绩由课程负责教师、指导教师、学生分别评价,教研室全体教师讨论研究后给出学生综合实训的成绩。

(二)校外的评价方法

由于校外实习基地比较多,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实习质量,顶岗实习以校外实训指导教师评价为主,由实习单位、部门主管、教研室评价、学生评价、实习就业科等分别评价后进行综合测评,给出学生综合实训的成绩。

三、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的效果

我校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入学成绩比较低、素质相对较差,文科学生较多,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通过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使得学生学习更加自主,操作更加自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水平不断提高。评价体系的实行不仅能反映出实践教学的质量,也反映出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程度。这就给授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激发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主动探索更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的管理办法。

篇11

一、模拟实践教学是培养国际贸易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关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高地,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国际贸易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经济学科,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模拟实践教学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国际贸易模拟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深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技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模拟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在教育理念上,还没有将“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在教法上,还没有将“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培养能力为主”。我校国际贸易专业近年来通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从理论高度充分认识模拟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系统设计模拟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内容,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我专业鲜明特色的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

二、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传统教学理念的一个较大的弊端是: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构建新型的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拟实践教学体系需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设计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应注重以下方面:第一,实践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以丰富性和关联性为指导,构建跨学科的实践教学项目;第三,提供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的平台,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第四,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2.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遵循“基本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规律,以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我们构建了具有国际贸易专业特色的“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我们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综合、学科综合、创新实践四个层次,并分别对应课内模拟实践、独立模拟实践、开放模拟实践和竞赛研究模拟实践四个模块。①基础知识层次、课内实践模块。基础知识层次是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低级层次,在课程群设计上体现为课内实践教学模块,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操作能力。课内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基础环节,属专业基础知识加深和基本能力培养阶段,随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是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延伸。国际贸易专业所涉及的诸多专业技能都需要在课内进行模拟实验,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国际商品期货、金融风险管理、电子商务等。学生通过课内实验能够进一步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理解,有助于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②专业综合层次、独立实践模块。专业综合层次是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二个层次,在课程群设计上体现为独立实践教学模块,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独立实践教学是在课内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课时量,加大实践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在实验室中为学生模拟真实的进出口场景而设立的独立实验课。目前我专业已经开设的独立实验课程有国际贸易谈判模拟、外贸单证制作与审核、国际商务综合模拟等,引进了世格外贸单证教学系、SimTrade外贸教学系统和南北外贸教学系统等软件,并且为独立实验课开设了专门的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和国际商务综合模拟实验室。③学科综合层次、开放实践模块。现代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企业和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多元化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金融、法律、管理、信息等多方面知识的国际贸易人才更加受到社会的青睐。调查表明,83%的企业对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人才更加看好。学科综合层次是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三个层次,在课程群设计上体现为开放实践教学模块,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经济管理学科综合应用能力,打破各学科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线,通过开放实践完成经管类学科知识的整合。开放实践模块主要包括:①大一到大三每年暑假小学期的暑期专业社会实训。其中大一和大二的暑期实训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深入企业和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三的暑期实训是要求学生深入外贸企业,参与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在国际市场的第一线掌握学科综合技能,培养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人才。②依托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的远程功能,使我校学生与国内外其他院校学生之间进行远程互动教学,开展国际化商务谈判。其目的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能力、谈判能力和国际商务业务能力。④创新实践层次、竞赛研究模块。创新实践层次是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最高层次,在课程群设计上体现为竞争研究模块,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竞争研究模块主要包括:①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专业相关竞赛,如国际贸易实务大赛、全校国际商务谈判大赛、全国国际商务谈判大赛等。通过各种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等。这类实验可由教师指导学生拟定研究题目,要求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己思考,提出研究创意和研究计划,制定研究方案,教师与学生讨论研究方案,学生独立完成科研过程,并自行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

三、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现条件

1.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突出采用了支架式教学方法和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由浅入深地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我们按照支架式教学思想,把国际贸易谈判实验依据国际商务标准合同谈判的顺序条款依次展开。教师像导演一样,协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当学习主体。我们在国际商务综合模拟实验中广泛应用了情境式教学方法。我们利用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和专门的商务综合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仿真模拟的外贸业务环境,让学生扮演进出口商、工厂、进出口国银行、海关、商检等外贸业务环节中的各种角色,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2.打造优良的实验教学队伍。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多层次模块化的特点决定了实验教学队伍不能仅仅由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师构成,它还应该包括实验中心实验教师、跨专业跨学科实验指导教师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应根据分层次、跨学科实践教学的需要,打造一支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团队。

3.加强和完善模拟实验教学的软硬件设备建设。完善的模拟实验教学软硬件设备是模拟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软件是指各种外贸实习平台建设,硬件是指实验室环境建设。具体来讲,外贸实习平台建设是指:精心选择和引进先进适用的实验教学软件;编写实验教材,规范和完善实验指导书、实验大纲、实验报告范本等;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与网络有机结合,构建系统、开放、协作、动态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实验室环境建设是指:多方争取经费、改善实验教学设备条件;紧密跟踪先进的实验教学管理技术;采用门禁、刷卡、远程监控等技术,增加开放实验项目数等。

当前社会在国家战略层面和企业实践层面都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拟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育介质和载体。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为培养创新型国际贸易人才、实现学生与教师的良性互动、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打破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界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手段和环境也会面临新的问题和变化,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峰,熊胜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5).

[2]周权锁,赵海燕,凌婉婷,等.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5).

[3]马青,林永慈,邓炜,等.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北京市国际贸易人才供求状况分析[J].时代经贸,2012,(18).

[4]盛艳,张伟平.系统方法视域下的支架式教学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5).

篇12

【Key words】Digital circuits and system experimental course;Research-based teaching;Bachelor engineering education;Interactive teaching

0 引言

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渠道,推动课程体系创新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趋势之一[1-3]。电子信息类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理工类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工程性实践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十分重要,实验教学效果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就业都将产生直接影响[4-8]。

数字电路与系统实验课程是数字电路理论课程学习到工程师转换的一座重要的实践桥梁。我们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立类似科学研究的氛围,以引起学生深刻体验和共鸣。通过该实践环节的磨砺,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数字电路和模数混合系统的理解,增强工程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是南京邮电大学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践课程,也是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同时也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工程技术性都很强的必修课程;是江苏省重点建设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本文在研究性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应用FPGA技术对数字电路与系统实验教学进行研究性教学实践, 探索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

1 授课内容的变化

目前CPLD/FPGA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和DSP及CPU并称为电子系统的三大基石。CPLD/FPGA具有体系结构先进、支持在线编程、应用灵活、集成度高、功能强大、设计周期短、开发成本低、开发工具先进、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性能稳定以及可在线检验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通信、仪器仪表、工业控制、信息处理等系统的设计与生产中。而掌握CPLD/FPGA设计技术已成为当今硬件工程师和IC设计工程师的必备技能。

在授课内容上体现了继承与发展。即:继承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的电路设计并实现数字电路,发展目前产业常用的CPLD/FPGA实现数字电路。通过本课程授课内容的更新,使学生通过本课程掌握VHDL的程序设计方法与CPLD/FPGA的硬件设计与实现方法,培养在硬件、软件方面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授课内容的变化,使学生既掌握设计与调测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基本电路的调测和差错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软件,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积累。

2 授课形式的变化

依托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中心平台,并结合授课教师的科研背景,我们编写了偏重与基础实验技术与工程应用的普通高等院校电工电子实验实践系列教材,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强化电工电子实验课程的工程技术性,并形成电工电子实验技术知识体系。同时积极完善该课程的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综合芯片数据表文件、实验案例以及工程案例等线上资源,保证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在授课形式上打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鸿沟,将数字电路理论课中的设计报告和研究报告在实践课程中加以实现。要求实验报告都要以科技论文的形式书写,尽早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研究和沟通能力。

3 考核形式的变化

针对研究性教学的形式,我们构建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评分标准既包括了平时实验报告的提交与报告质量、实验操作情况、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同时还包括了交互式学习的内容。在传统的“平时+期中+期末”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平时实验操作成绩。考试和期中测验允许学生携带自行准备的参考资料进入考场,同时试卷分为实践部分(60分)和实验技术与实验理论部分(40分)。同时,由学生自主完成各种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灵活的考核模式,有利于学生锻炼工程实践能力,完备学生的电子电路设计与实现的知识体系。

4 结束语

针对学生在工程实践、创新能力薄弱的难题和瓶颈,我们在电工电子实验实践课程中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进教学内容,切实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该教学改革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积极踊跃,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自信,参加竞赛并获各类奖项越来越多。我校在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和美国机器人公开赛等重要赛事中,屡创佳绩,近3年来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电子类设计竞赛奖共计近200项,其中国家级90余项。基于研究型的数字电路与系统实验实践课程改革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晓东,卞良.本科工程教育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2):43-49

[2]成谢锋,郭宇锋,黄丽亚,肖建,孙科学.大电子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教学方式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9):164-167.

[3]K-xue Sun,Yu-han Cheng,Xie-feng Cheng and Jian Xiao.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 effective practices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Management and Systems Engineering(EMSE2015).2015(8):127-130

[4]郭志雄.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2):155-156.

[5]李锡,林连山,麻志滨,樊薇薇.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推动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7):118-120.

篇13

二、坚持课前三分钟讲英语

在每节课上课前利用三分钟左右固定为讲英语时间,可让全班同学轮流作简短的值日报告、天气预报等。可由简单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开始由值日报告可以慢慢发展为学校生活、小故事和自由谈话等。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表扬、鼓励,并及时进行知识巩固的口语训练。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发挥学生的模仿力和创造力,也为口语训练提供了场所。

三、建立课内外活动小组,加强语言实践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语言实践活动可通过组织课内外活动来实现。课内活动可分小组进行,在课堂上进行问答练习,对话和角色表演。在课后空余时间组织讲故事、英语角等等。这些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四、将听、说训练同课文教学紧密结合

课文教学也应坚持听说领先法,把听说训练同课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教课文之前。先让学生听录音,模仿录音跟读新单词,并能让学生根据所听内容作一些回答问题。通过多听听力,也可逐渐让学生复述听力句子,这样既培养了听力,也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五、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