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石潭记课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石潭记课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石潭记课件

篇1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篇2

2.关注学生“自助”能力的养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通过引导、点拨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力量,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自省、行为辨别等方式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助”能力,即遇到心理困扰或问题时能够正确判断、客观认识分析和应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困扰的能力。

3.着眼学生一生的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创设轻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一生发展。它超越了以知识本位为特征的课程思想,重视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发展。

4.培养团队意识,发挥团队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实施中,可引入拓展训练的团队理念,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形成团队,在课堂活动中逐步形成、增强学生个体的团队观念和意识。

二、设计实施的基本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施开展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分组讨论。根据活动内容事先进行分组(队),让学生以小组(队)为单位开展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问题,澄清对问题的模糊或错误认识。

2.组内组间交流。交流或讨论基础上的交流是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中互通有无、引发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组内交流有助于小范围内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互通有无和心理互动,组间交流有助于心理互动中集体能量的调动和发挥。

3.情境再现。把生活中的事件场景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在思考的基础上从神态、语气、行为等方面再现生活中的事件场景,在这一过程中带给参与者及其他同学一定的体验和感受。

4.体验游戏。体验式游戏是在游戏参与过程中激发参与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带给参与者切身体验和感受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三、设计实施中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1.处理好内容进程和充分活动的关系。从目前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参考教材来看,涉及内容往往过多,如果按照内容逐一开展,就会出现活动不充分、学生情感体验弱或部分学生体验缺失等问题。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上要使内容和课堂容量相适应,要根据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设计适量的活动。

2.处理好面向全体和关注个体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是心理健康活动课开展的重要原则,但在开展中还要考虑某些个体的特殊情况和个性特点。

3.处理好认知、情感和能力养成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三维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能力养成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的重要目标,情感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的重要内容,认知是个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中获得情感体验的影响因素,要积极处理好认知、情感和能力养成的关系。

四、设计实施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活动安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活动安排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有准备,考虑不同活动的安全要求,考虑到不同活动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比如学生座位的编排、活动场地的选择、活动道具的使用、不同年龄学生应当注意的问题等。

篇3

(一)“高起点”和“零起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教学条件存在明显的差距,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讲授多,课时少。计算机基础课要讲授的知识很广泛,在有限的课时里,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只能突出理论课学时,减少实践。影响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一些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还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缺少可视性、生动性。有的高校即便使用多媒体,也仅是利用多媒体教室,将教案投影到大屏幕上进行教学。知识讲解内容枯燥,无创新的现象严重,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带来的问题。社会对高校人才掌握计算机水平的要求不断增加,且计算机技术也随社会发展日益更新,而学生所使用的计算机教材中许多内容的更新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课本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需要;再有国内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很多企业抱怨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太差,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

(五)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敬业精神不够,责任心不强。由于大班授课,学生人数较多,致使部分教师存在着不认真备课、讲课,不认真考勤、组织学生上课,从而班级秩序混乱,纪律松散,逃课现象时有发生;二是部分担任基础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因循守旧,或过于传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知识体系更新上,没有及时给自己“充电”,从而给学生讲授的还是一些较陈旧的知识,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

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 针对学生调查分类,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进入大学以前自己掌握了哪些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初步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其进行分类。“高起点”的学生经过适当严格的考核,对考核成绩合格的,可更换第一学期计算机基础课程,并给予该课程的成绩。“零起点”的学生以及基础较差的学生,分成两种类型的班级,差的从头学起,中间的可再上一个台阶授课,真正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多媒体教室讲授与网络化教学相结合。课前将教学内容全部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计算机基础》课的理论知识在多媒体教室讲授,而office办公软件、网络设置相关知识改在机房讲授。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与企业间的交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为将来能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校应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明确定位,明确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目标。高校最终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只有不断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才能培养出符合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人才。

(四)提升教师自身教学及专业水平。教师要有崇高的师德,要爱岗敬业,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教师的知识要丰富,能力要超前。高校应该建立规范的教师进修制度,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达到在任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鼓励和促进教师自学习,自提高。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随时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和发展动态,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要不断改进和更新,培养出知识丰富、基础扎实、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五)编写与时俱进的理论教材。计算机教材应以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为指导思想,以精心布局、精选实例、精炼文笔为原则来编写,编写的内容应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理论与实用共存,深度与广度恰当,既要开阔学生视野,又要跟得上当前新技术的步伐。实验教材应以理论教材的案例为原型,少一些验证性的,多一些探索性或设计性的实验,真正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建立全面的考核方式。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肯定学生,可以采用期末上机考核和平时评价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期末的上机考核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平时的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两者有机结合就能比较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

三、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课程体系的建立到内容的更新,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完善到上机实践和考试方式等,其目的都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造就一批适应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普遍运用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创新并没有很好地从根本上改变小学数学课堂面临的困境。

 

比如,教师主导教学生一味地听,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依然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泛滥。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大多成了学校强制要求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并未充分地发挥其教学优势和促进学生能力的真正提升。因此,面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这些难题,教师有必要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深入探究问题的成因,并且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数学课堂内容。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趣导入课堂

 

和其他人文学科有所不同的是,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境应该树立更强的教学目标,以情境调动学生兴趣辅助教学进程,而不能忽视了教学情境和本堂课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

 

其次,为了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数学课堂,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尽可能真实,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生活中的典型环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增强学生和数学之间的熟悉感。 再次,情境教学不能简单地浮于表面,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而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一些有层次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挑战”和“收获”。

 

例如,在学年级下册“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时,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摘苹果”的情景。首先,用活泼轻快的语言引导学生:“同学们都喜欢吃苹果吗?今天,就让我们提着篮子去果园里摘苹果吧。”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出动态的果园情境图或视频,调动学生的兴奋感。紧接着,教师再出示思考题目:农民伯伯给我们摘了12个苹果,这里有四个小朋友,请问每个小朋友的篮子里可以放几个呢?然后,让学生自发讨论,再把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妈妈平时在家里分水果或零食的场景,于是打算把每个篮子放一个,再把剩下的苹果按照之前的方法依次放入篮子中,直到放完为止。这样每个篮子就能放3个苹果了。最后,教师可以对这种平均分配的方法进行点评,再启发学生其实有比这个更方便的分配法,那就是除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体验知识生成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实现数学课堂上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首先,在小组分组上面,应该实现组员的合理配置,以充分尊重学生自愿为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综合评定,达到各小组成员能力的均衡搭配。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明确好每个人的责任和角色,让每一位成员都能获得一种参与感。

 

最后,就是要对学生有信任感。尤其是教授新知识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参与探究的方式来体验新知识的生成,从而拉近数学和自己的距离。

 

例如,在教授“平均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自己动手操作,看如何把50根小棒分给小组的6个成员。有的小组是1根1根的分,有的则按双数2根2根地分,大家都采取了最普通最简单的办法,但是比较费时间。这时,教师不应该急于点评学生的分配方法怎么样,而是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如何分会更节省时间。而分到最后,还剩下2根多余的,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处理多余的2根。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多余的2根分给小组的任何两位同学,但学生们会立刻反对这个提议,认为这样不公平。而这就教会了他们什么是“平均分”了。所以,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让他们大胆探究、坦诚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能力的提升。

 

三、模拟课本知识,有效设计练习

 

在数学课堂的练习环节中,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模拟教材练习、合理有效地设计练习内容。一方面,练习的内容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来进行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实践练习。

 

比如,在学习《认识角》的内容时,当学生们都普遍认识到各种“角”的含义及特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在纸片上剪出角的形状,以体验“角”的直观形状。

 

其次,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还应该具备触类旁通的特征,注意调动学生的已学知识,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和复习新旧知识。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除了要让学生巩固好三角形的所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复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容,达到优化练习的效果。比如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三角形的模板,通过三角形的拼装,组成各种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学生明白了三角形和正方形及长方形的关系。

 

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分组拼装,在自己动手拼装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即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而且也建构了具体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乃至于三角形的图示。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体验中,对于三角形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和牢固。

 

小学生对于色彩很敏感,所以教师在准备教具的时候,要注意色彩的搭配,给学生一个感官视觉上的刺激,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思考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篇5

        一、计算机实践课的计划和提纲

        上机实践计划是实践课的总体安排。包括实践题目、时间地点、组织形式、课时分配、实践进度、实践次数等。以便任课教师和实验室(计算中心)能够很好的沟通配合,及早安排上机实践有关事宜。每一次上机实践要有实践提纲。实践提纲要指明实践目的和要求,布置实践内容和步骤,对于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实践后的思考题也要给予提示或指导。实践提纲必须和实践计划一起编制,要和实践计划协调一致。实践提纲是实践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学生必须在实践提纲的指导和安排下上机实践,完成各项实践课业。教师也要按实践提纲的要求和布置来检查、评定学生上机实践成效。学生还要根据实践提纲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书写实践报告。

        总之,教师要认真编写上机实践提纲。教师对每次上机实践课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周密的安排。

        二、计算机实践课的准备

        计算机实践课的准备工作相对于其它实践课来说显得更加繁杂、细致和重要。一般来说,在计算机实践课之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1、硬件环境的准备

        学生上机实践所用的各台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要功能完好、运行正常;学生实践所用磁盘及其它附件要配备齐全、合理分配;有关实践的环境设备,如辅助教学设备(投影仪等)、调控设备(空调器等)及桌椅灯具也要满足上机实践课的需要。 

        2、软件环境的准备

        结合教学和实践的需要,要选择好所需要的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系统软件、语言系统软件预先装备到实践所用各计算机内,并调试好,随时可用。辅助教学软件、各种检测软件及实践所用例题、习题程序根据需要选择装入。

        3、安全环境的准备

        计算机的安全操作要放在首位,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要加强,实验室内安全设备(稳压电源、不间断电源等)要齐全完好。计算机内外设备检测系统软件要常备,尤其是计算机病毒检测和清除要经常进行(或定期进行),同时要备有功能强、效率高、版本新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清除软件。 

        4、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准备

        计算机的使用要严格管理,要保持良好的实践秩序,实验室实践守则,要严令学生遵守。 

学生上机实践要组织好,最好有学生干部协助教师进行组织。实践学生众多时最好分设实践小组,以便管理和辅导。尤其是计算机少学生多时则要考虑分组分批安排实践。 

        三、计算机实践课的实施

        计算机实践课是计算机理论课教学的继续,也是理论教学成效的初步体现。与其它实践课一样,上好计算机实践课必须注意唱好“三步曲”,即入门指导、巡回指导和结束指导。在入门指导中,教师要重申本次实践课的目的要求,指明实践要点和注意事项,对实践中的疑难之处或易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提示或说明,对学生初次使用的软件或命令,教师要进行演示讲解。在巡回指导中,教师应把握整个实践进程,注意观察和检查各学生的实践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纠正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错误,对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在结束指导时,应对本次实践课进行归纳小结,布置实践作业,明确撰写实践报告的有关要求。

        由于计算机实践课的特点,要上好计算机实践课,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课开始,辅导老师要重申本次实践课的目的和要求,指明实践要点和注意事项。对于实践中疑难之处或易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必要的提示或说明。实践过程中学生初次使用的应用软件或生疏命令,教师要亲自进行演示讲解。 

        2、要尽可能发挥计算机优势,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电化教育手段,协助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检测、评定和辅导。比如windows系统学习软件,中文输入和指法练习软件等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学生易于操作,教学效果不错。教师也可根据实践要求和学生上机情况,自己编写辅助教学程序在实践课中使用。

        3、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要高标准严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操作要规范标准,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练好基本功。要注意培训学生在计算机使用中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独自操作使用计算机打好基础。

        4、计算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同步进行,课时比例搭配要合理,这也是提高实践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部分学校由于条件所限,不可能将每堂课都安排在微机房,有些课程也无需每堂课都到微机房去上,一般情况下都是先在教室讲授或演示,然后安排一定的课时给学生进行实践。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对不同课程有不同的要求,应根据课程特点与微机房的接纳安排能力统筹安排,按照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操作性较强的应用性课程,象windows、word、excel等,此比例定在1:1为宜,而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程序设计课,该比例可定在2:1。 

        四、计算机实践课的总结

        通过上机实践,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计算机知识、技术和程序都有了真切的体会、深刻的认识,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要及时引导和督促学生总结上机实践中的收获,巩固所学的知识。为此,学生要写好实践报告就很重要。计算机实践报告,直接体现学生实践操作情况。学生写实践报告,就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概括和总结。完成实践课业,写好实践报告都是计算机实践课的整体要求。实践报告中的“上机题目”、“上机目的”和“上机要求”各项,基本与相对应的实践提纲相同。报告中的“上机步骤”,是学生实践操作的真实体现会要求学生如实地写。即使是错误的操作或运行失败,也不应回避或遗漏。要详而不繁,简而不缺。要多用专业术语简明扼要地描述把实践中的重要体会、深刻认识都要写进去。这样才能真实地体现出学生的实践状况和水平,总结出宝贵经验和教训。学生的要求、希望和建议,都可写入“上机总结”内,以便与教师相沟通。

        总之,计算机实践课,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只要我们把握住其特点和规律,努力抓好每一环节,计算机实践课就能够获得成功,搞好整个计算机课的教学,也就有了可靠保证。 

篇6

1在小学教育中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1.1设置该门课程是教育进步、社会发展的需求:

目前,科技的基础和关键就是信息技术,它对当今社会的更好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尺子,丈量着我国的科技、经济的先进水平。日后,信息技术将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占鳌头,首先从小孩子开始,要特别重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质量。近年来,国外的很多国家,都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上下大功夫,我国也强调,把落实信息技术的教育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盛要密切相连,只有这样,我国才会在全世界处于领军位置。

1.2设置该门课程是提升孩子们信息素质的途径:

在将来的以信息化为主的时代里,信息素质是我们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根本。伴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要及时使用必要的方法,让信息技术课程快速融入到整个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过程中。在小学教育中设置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提升孩子们在信息的搜索、甄别和使用方面的能力,让孩子们甚至是全社会的人在信息方面的素质得以大幅度的提高,这给日后孩子们自身的更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1.3设置该门课程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师的教学方法,随着整个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有相当数量的小学,在每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相继使用了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方法,不仅能够用动态方法将孩子们不容易理解和记住的知识演示出来,更能够把知识形成和实践实用的整个过程细化开来。所以,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孩子们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在生动展示知识生成过程的同时,也能更深层次地开发孩子们的思维。

2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及效率的相应措施

2.1使用多媒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孩子的学习起到了内驱的作用,它能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效率,是孩子们最大的动力。教育名家陶行知认为,学生们有了兴趣,就能把全部的精力用到学习中,以学为乐。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感情用事,有兴趣就学,不感兴趣就不学,我们要把多媒体的实效充分运用到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中,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图文、影像、动漫等形式让孩子们更容易学会信息技术的基础,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自己生活中无处不在。使用鲜亮生动的影像和动漫,提升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内在渴望。兴趣越大,学得越好。比如说,孩子在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时,可能怀着有些害但是有好奇的心情,他们特别想知道,信息技术是用来干嘛的?也特别想自己来体验一下这一技术带来的新鲜感。所以,孩子们在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可以用生动深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对信息技术更感兴趣,同时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2.2多使用示范性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会操作:

示范性教学,顾名思义,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让孩子们从教师的实际操作中,把操作的方法和要领学会。模仿是孩子们的本能,而且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学会怎样使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一味地解说没有示范,即使讲得很清楚,孩子们也是对众多的操作过程不理解、记不住,这就突出了示范在整个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们可以很直接地学会怎样操作,如果在教师安装有先进投影设备供教师示范用,可以帮助孩子们加深学习的印象,更牢固的记住所学知识和操作步骤。

2.3增开实习教学的课程,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

信息技术是很具有操作性的课程,但是小学生的年纪太小,他们的认识方法有限、思维记忆的能力很低,学习太抽象的知识会很难,他们学习方法很直接、很感性。所以,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师们示范以后,应该增开一些实践动手的课程,让孩子们通过实践的方式更全面、生动地感知信息技术这一课程。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增加,孩子们可以将理论和实践充分融合,这更能够提高孩子们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的能力。

2.4通过互动互助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互动互助,是以两个或以上的孩子们为单位组成组,孩子们在一起互动、互助地学习,提升学习效果的一种模式。在信息技术的实际学习过程中,有的孩子一说就会,有的孩子可能理解地慢一点,学起来比较吃力,老师可以将孩子们分成小组,并要求他们互相帮助、一起进步。在信息技术课程教授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加强内部合作的同时,展开组与组之间学习的竞争。这一教育方式的使用,一是培养了孩子们互助、一起战胜困难的合作精神,更能通过竞争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内在潜能;二是孩子们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状况,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2.5提升孩子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创新:

在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手脑并用,通过手的输入激发他们大脑的思维潜能,让学生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同步发展,增强学生们的实践意识、加深所学内容的记忆,达到提升学习实效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中设置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教育进步、国家发展的需求,是提升孩子们信息素质的途径,更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引导,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味到乐趣和动力,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真正的实现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篇7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需求分析

激励是通过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激发、培养、加强和维持人的行为并引导行为指向组织目标的过程,它涉及到需要、绩效、期望、报酬、满足等范畴。激励的心理过程模式可以简单表示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了解和把握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需求的群体特征和个体差异,才能有效地激发、引导他们的行为。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需求特点表现为:(1)物质需要的关切性强烈。绝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处于省会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地方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因素中,物质因素甚至占首位。工资待遇和住房需求仍然是教师急需得到的满足。(2)中青年教师学习发展的需要突出。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是由一批地方专科学校通过重组、合并而升格的普通本科院校,建立时间较短,具有正高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年龄上,青年教师居多,中年教师缺乏,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总体科研能力较弱,青年教师渴望能有机会继续深造学习和培训,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的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使自己今后能有更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3)公平需要和民主参与需要日益增加。教师对学校内部的分配制度、考核制度、职称评聘、进修学习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公平需要。同时教职工的民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他们珍视自己的民利,要求参与学校管理和民主决策,并希望领导在进行决策时能采纳自己的意见。(4)尊重与成就的需要增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特殊性表现出他们对提升专业成就、各类声誉、相应的社会地位以及晋升机会的取得具有强烈的荣誉感、社会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教师激励机制是指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管理工作特点和教师心理特点,对教师发出激励信息,刺激工作需求,激发工作动机,施行激励行为,调控激励效应,使他们充分发挥内在的工作潜力,为实现大家一致认同的激励目标而努力的机制。在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把教师激励机制看成一个复杂系统,以整体思考的方法认真分析整个系统中各种影响因素,深人研究,深思熟虑,细密量化,建立多样化的有效的激励措施,并使各种激励措施协调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激励体系。

2.差别化和重点化原则。学校管理者必须认真研究学校的现实状况,明确教师群体的哪些方面值得或不值得激励,哪些给予较轻或较重的激励,哪些给予一般或特殊的激励。

3.人本化原则。激励机制的设计不是束缚人的手脚、禁锢人的思想而没有生机和活力。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

4.公平合理原则。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制度化、规范化的测评标准,测评结果符合本人实际,并获得相应的激励报酬。

5.竞争性原则。针对学校外部和内部竞争性两方面设计出富有竞争力和合理有序的激励机制。

6.持续改进原则。必须根据激励机制在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不断纠正、调整和创新激励机制,以便使激励机制愈来愈完善和有效。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评价考核机制不科学,影响了激励的科学性。考评指标体系过于简单,仅有岗位工作量考核和科研考核,没有考虑到教师在教学科研之外其它方面的贡献付出,同时,在教学工作量的考核上,重视数量而轻视质量,考评过程不规范,考核过程流于形式,缺乏考评的反馈与沟通,教师不能很好地依据考评结果更好地改进工作,考评结果未能真正发挥纠正与督促等作用,达不到考评目的。

2.薪酬设置不合理,影响了激励的效益性。教师薪酬总体水平不高,与其他行业相比不具有竞争力,与其他行业同学历、同水平的员工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导致教师的薪酬满意度较低,收入增长不能满足教师需要,也造成部分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流失。

3.教师聘任制度不健全,影响了激励的满意度。长期的“评聘不分、以评代聘、一聘到底”的弊端不断地显现出来,教师一旦评上了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失去了工作的目标和动力,这种现象在评聘高级职务后显得尤为突出。长期以来人才流动机制上“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弊端仍在,致使教师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不利于鼓励教师的上进心和事业心,减少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四、完善与改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

(1)实行分类的教师考核标准。学校要根据各类岗位的工作性质,将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辅导员岗位、公共必修课教师岗位、专业课教师岗位)和非教师专业技术岗位(实验型、其他教辅型等)以及教学单位管理岗位(在院、系、部担任领导职务或管理任务)。

(2)建立科学的教师考评指标体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规定,岗位工作量应包括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和其他工作量。首先,依据不同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三者之间不同的比重,如教师岗位,它的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量的比重可设置为75%:15%:10%,而实验型岗位可设置为80%:10%:10%。其次,确定完成的工作量,如教学工作量要合理制定不同岗位的教师每学年要完成多少个标准学时,科研工作量要制定不同岗位年度要完成的科研任务、科研类业绩分值等,其他工作量则主要表现为教师积极参加学科、专业、课程、实验室建设,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社会调查,以及推荐学生就业等等。

(3)考评手段和主体的多样化。学校管理者要要以全方位的动态的观点来设计考评制度,完善教师的考评体系,把定期考评与不定期考评,制度考评与活动考评、管理者考评与学生考评结合起来。年度考核、岗位教学科研考核和职称评审是定期的制度考评,教学督导等测评属于平时测评,教师教学水平竞赛则属于活动考评。积极开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利于考评全面性和实效性。通过对教师实施较为全面的考评视角和考评手段,在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前提下,重点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的教育培养质量。

(4)考评程序要公开公平。在考评的程序上,选择德高望重的人员担任考评委员会成员,考评过程让教师公开答辩,全面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与其他教师相比较,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分值和等级,杜绝因权力和人际关系介入考评过程而产生的不公。

(5)搞好考评信息的反馈、沟通和共享。考评信息的反馈沟通既包括平时的考评也包括制度性的定期考评,建立畅通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渠道,使教师考评信息及时快捷的反馈到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校领导手中。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

2.合理解决教师的薪酬待遇问题

薪酬水平是高校延揽人才、挽留人才的有力手段。也是促进教师努力工作的重要动因。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财务状况,结合教师队伍的特点,制定以教学和教师为主体、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薪酬水平和相应的内部薪酬分配办法,体现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强化岗位增量拉开等原则。

(1)适当提高薪酬水平,对外具有竞争力。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薪酬设置和激励时,应做好薪酬调查,不仅要立足于学校本身,还要考虑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使薪酬水平与社会外部相关群体相比具有竞争力,充分体现教师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2)建立符合本校特点的人事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按照不同专业技术岗位对应国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不同等级的绩效差距,不同等级的绩效数额,以评价考核为基础和前提,对内具有公平性,体现优劳优酬。通过客观地评价每位教师的工作业绩、水平和贡献,依据岗位和考核结果,确定教师的收入水平,合理拉开不同职级和岗位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对于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等优秀拔尖人才,学校的薪酬分配应适度地向他们倾斜,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3.改革和完善教师聘任制度

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进行用人制度改革。在岗位设置的基础上进行岗位聘任,岗位聘任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绩效优先”的原则,以形成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

(1)根据学校发展目标,按需设岗。过去人们岗位意识不强,人人要职称,评了就要聘,能上不能下,致使不少教师误认为只要争取到了职称就可以受聘,并享受相应职称待遇,使聘流于形式,评却成了核心。岗位聘任制要求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因事设岗,要确定岗位类别、岗位数量、岗位职责和聘任条件,并设置不同岗位的任务目标,使岗位的任务目标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同时也是岗位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2)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岗位设置后,符合聘任条件的教师要通过平等竞争,公开、择优聘任,把不同教师配置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使人和事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事的效益。要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岗位的责、权、利的一致性,岗位职责大小任务多寡不同,相对应与岗位津贴高低的不同。

(3)加强考核,动态管理。学校设置的岗位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固定,但在岗位上任职的人员却可以是流动的,人员上岗所取得的岗位职务与相应待遇也仅在聘期内适用。学校要加强教师聘后的考核与管理,通过考核岗位职责和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和下次聘任联系起来,决定聘期结束后是晋升聘用、继续聘用,还是低聘、解聘。岗位聘任能上能下,动态管理。这就使得以往存在的“干好干坏一个样”、“职称能上不能下”的弊端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

篇8

国家十年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了信息化建设在各级各类学校重要地位,信息化对高校而言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网络建设、多媒体教学教学、智慧教室、业务系统构建等都属于校园信息化的范畴,因此对信息化的推进探索都是基于某个专业领域进行。教学变革是促进教与学的转变,让教与学的方式更加适合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是促进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融入课程的重要方式,是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必要手段,促进教与学变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教学变革是教育信息化主要的一个关注领域,通过信息化的方式促进教与学,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是当下研究的热点话题,信息化促进教学变革的主要落脚点就是有力促进先进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与课堂的整合。慕课和翻转课堂作为当下最具代表的先进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进行广泛的实验推广。慕课(MOOCs)又名大规模在线课程,大规模、开放、在线是慕课的主要特征。自2012年开始慕课在国内外都得到蓬勃发展,也因此,时代杂志把2012年称之为“MOOC年”。目前Coursera、edX、Udacity都是用户人数众多的国际化慕课学习平台,国内也有依据清华大学建设的学堂在线学习等慕课平台。mFlippedClassModel又称之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最显著的特征是实现了传统课程的课堂讲解加课后作业到课前学习加课堂研究的翻转,是对传统教学流程的一种完全颠覆。正因为慕课和翻转课堂具备的一些显著特征为高等教育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提供新的可操作模式,也就成为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必要融合的新教学理念。

相对于基础教育领域慕课、翻转课堂开展研究的多样化、广度和深度、应用模式探索,高等教育对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还存于初级阶段,现在也有学者都开始对慕课加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的应用进行了实践探索。基础教育领域以华东师范大学牵头组织成立C20联盟为代表,该组织基于基础教育领域就慕课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实践探索。国外研究者通过对慕课整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大量的应用研究基础之上认为其优势显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学业质量明显提升;学习动机显著增强;师生关系密切;学生自主性显著;纪律明显好转;教师工作满意度提升;家校关系更加密切。国内华东师范大学有学者通过问卷、观察、深入访谈等方式对慕课加翻转课堂的教学应用成效进行了实证演技基础上,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提升实践能力的养成和学业成绩具有显著成效,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也明显提高。

慕课加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在促进高等学校探索先进教学理念实践、促进教与学变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受到普遍关注,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然而这种教学模式要实践落地不仅需要其本身理论的支持,也需要各种软硬件的配套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这种软硬件配套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配套的评价、监督、教学环境等等。该文提出了基于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开展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实施新思路,可以更有效的促进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

二、公共机房开展慕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分析论述

分析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是保障该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厘清这种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是促进实施成效的关键。大规模、在线、开放、评测作为慕课的显著特征不难理解,然而厘清慕课和微课的区别是确实保障慕课有效实施的前提。微课可以促进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其本身缺乏全面的知识体系结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散状分布逻辑联系弱,无法满足学校课堂的教学常态。慕课就是通过精心组织挑选构成的系统化的微课程,慕课知识体系全面,逻辑结构清楚,这也是慕课加翻转课堂可以在学校实施的基础。

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还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有利于学生知识间的互联;有利于分层教学。目前高等学校的教学场所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传统教室、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通过分析这几类教学场所的一些特征分析,公共教学机房是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最佳场所。传统教室是相对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而言只具备基本的教学环境,对于这种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缺乏必要的硬件条件支持。多媒体教室作为现代化的教学场所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占比很大,这类教室具有网络接入、专业的声效设备,丰富的内容传达等特点,这类教室具备了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的基本条件。公共机房是高校计算机等工科学科开展实验教学的必备场所,公共机房保证了进入教学环境的每一名学生享有自己的计算机设备,教室内网络全覆盖,包括了多媒体教室具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对于开展这种教学模式更为适合。对这几类教学环境所具备开展这种教学模式的要素分析,如表1。

表1罗列了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特征,通过对比传统教室、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可以发现只有公共机房可以完全具备实现慕课加翻转课堂实践需求。基于公共机房开展慕课加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方便学生从网络获取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可以在线进行小测并得到及时反馈,针对疑难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及时的解答,也可以通过学习社区构建学习共同体,许多慕课在线学习平台都可以完整记录学生在线学习情况,也可以根据自己学生情况自定义学习进度。

篇9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有别于其他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它是一类兼顾信息技术普及以及对操作性和技能性要求较高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工具去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而与课程教学相配套的考试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评价教学质量、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作为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考核来讲,采取何种考核方式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更为重要。传统的笔试考试只能考察学生的死记硬背的能力,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完全考察不到,无法体现学生真正的能力水平与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现以我校试题库建设及使用情况对出题、考试、阅卷过程作分析探讨。

1 我校计算机教学情况

我校是一所以艺术专业为主、兼有文科、工科专业的独立学院,面向全校学生现主要开设五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第一学期所有专业统一安排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学期按不同专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网页制作》、《多媒体》等课程,课程的组织实施主要由公共计算机教研室来完成。作为独立学院,普遍存在学生多,师资缺乏,自有教师太少、外请教师较多、自有教师工作量较大的情况,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寻找一种客观的、高效率、高质量的课程考核方式是本教研室一直在致力解决的问题。

2 我校早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校早期考核基本以笔试为主,所有同学均参加笔试考试,从考试情况来看,主要出现以下问题:(1)出题时间较为仓促,命题不够严密、客观、范围不够宽广、命题质量较低;(2)未实现教考分离,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个别老师或多或少的给学生缩小考察范围的情况;(3)考察范围固定,不够灵活,学生不认真学习、复习,存在过度猜题、押题情况;(4)存在监考过程把关不严,学生作弊较多,存在雷同卷问题较重;(5)以“死”知识考察为主,无法体现学生的能力水平;(6)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考试成绩不成正态分布,无法客观评价教学效果;(7)学生数较多,印刷试卷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较高;(8)考试规模较大,需要参与监考及考务工作的教师较多,组织实施难度较大;(9)阅卷量较大,判分很难做到统一尺度。除此以外,传统考试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教师出题、试卷印刷、封装试卷、监考、收卷、阅卷、登分、统计分析再到最终的材料归档,任何一个环节均需严格仔细,不能出错,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或多或少的总会存在一些问题。

3 我校试题库建设情况

试题库建设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试题库的质量以及对教学情况的评价效果,出题前一定要制定好出题方案及出题的具体要求。本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划分课程所需考核的单个知识点,按照“教学目标”、“章节内容情况”、“能力要求”、“难度系数”等方面设计出题原则,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作为计算机类课程考核来讲,实践技能考核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出题的时候题型不仅要丰富,而且一定要有相当比例的试题用于技能考察。故题型设置的时候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其中客观题主要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主观题主要包括操作实践题。对于相同的知识点,不仅要设计出不同难度的题目、同时要设计出不同类型的题目,要保证同一知识点在题库里要有不同难度级别和多样化的题型提供出卷抽题。题库的题量要充足,尽可能覆盖所有的知识点,并按照章节情况、难度情况分别进行分类,分类的好处是出卷的时候可以很好的控制知识点分布、试卷难度系数,以便出卷过程标准化,得到统一标准的试卷。分节的好处还在于可以在学完章节知识的时候,抽取部分试题用于平时练习或测验,前提是要保证试题量足够大。

4 我校试题库应用情况

试题库建设好以后,我校借助无纸化考试系统从2010年投入使用至今,实现了出题、考试到阅卷的标准化过程操作。通过实施结果来看,能够很好的反映教学效果情况,考察出学生的能力水平。试题库考察完全实现了教考分离,首先对于教师教学也是一种督促作用,避免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督促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这一点对于外请教师较多且难以规范化管理的独立学院非常重要。同时也在源头上杜绝了漏题的可能性。

在试题库出题的时候,指定专任老师根据出题要求,利用出题系统采用随机抽题的办法生成试卷,在组卷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指定的难度系数抽取相适应难度的试题同时生成多套试卷。生成试卷后再对试卷的题目顺序、选项顺序进行随机的乱序处理,以便在对学生分配试卷的时候做到尽可能低概率抽取重复试卷。由于试题库在使用之前均已经过多位老师审核,并统一修订了难度系数,题目覆盖面广,故此出题过程可以完全做到出题的规范、严谨、完全标准化,并彻底做到教考分离,保证试题的保密安全,节约了出题时间,提高了出题的效率和试卷质量。

采用试题库出题以后,考试方式也进行了转变,采用学生在机器上答题替代原来的笔试考试,节约了纸质试卷印刷成本。以往笔试考试,试卷只有一套,学生考试时前后左右都在做相同的试题,如果监考过程把关不严的话,出现雷同试卷的几率过高,考试结果不能说明任何问题。采用无纸化试题库出卷以后,通过随机出题、随机分配试卷,考试时考生互相之间作答的题都不一样,无法进行相互抄袭,通过技术手段增加了作弊的难度,降低了抄袭、夹带等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在考试前,对机房机器统一禁用USB接口,使得U盘在考试机器上失效,通过手段预防学生作弊。

5 我校阅卷情况

自有教师较少,公共课试卷较多,期末考试材料归档时间较紧,这是每个学校必然面临的问题,以往纸质考试需要多人多天才能完成阅卷工作,阅卷工作量相当大,即便是流水阅卷也很难做到统一标准,批阅过程中难免出现阅卷宽松或者过严问题,甚至出现判分错误等问题。通过无纸化考试题库建设以后,借助无纸化考试判卷功能,能够做到客观、统一标准,并在判分过程中严格准确,做到了阅卷的标准化,阅卷归档周期也由原来的一个星期左右提高到了一两天完成,不仅做到了阅卷的标准统一,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6 考试结果分析

通过对两种考试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采用试题库出题的无纸化考试以后,考生总体考分明显降低,不及格率升高,但是成绩正态分布较好,横向比较发现,考试结果能够发映出各个班级教学情况。该考试形式改变了过去学生死记硬背的现状,加重了实践应用水平的考察,同时真正做到了客观、真实的考量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平时学习用功,能力较好的同学能够在所有同学中胜出,而不用功的同学通过考察很困难。试题库的应用,真正实现了考教分离,也是我校提高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尹洪武,贺礼智,张春梅.高校试题库建设的创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2).

[2]陈钦勇,吴新中.对高等学校考试改革的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

[3]王晓宇,孟繁疆,贾银江.高等学校试题库建设实践与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4]蒋炯辉,刘邦民,孙黉杰.浅谈高校教师课程试题库信息化建设[J].新西部(下半月),2010(02).

篇10

目前,用人单位对一线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强,上岗后能够很快适应会计工作岗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开展工作。而在传统学科的教育模式下,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偏重理论学习,专业实习也存在很大缺陷。学生空有一身理论,到了工作单位只会“纸上谈兵”,面对最基本的会计实务还要从头学起,一定程度上成了用人单位的“花瓶”。所以学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连开发票这样最基本的岗位技能都不会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高职院校除了开设本专业必备的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必须在学生中开展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独立开展工作。实践证明,开设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课程是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制约实训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实践教学环境落后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以提供学生会计实验、实习需要。但是,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滞后,无法保证实验实训需求。另外,由于校外实训基地严重缺乏,使学生的专业实习无法落到实处,致使学生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非常少。

(二)教育教学观念陈旧

对高职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与财经类高校学生竞争的主要优势,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然而,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仍影响着高职教育,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

(三)专业教师缺乏岗位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进入高职教学岗位后,随着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教学任务繁重,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大多数高职院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因此,提高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双师”素质迫在眉睫。

(四)实训课课堂教学方法相对死板

目前实训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口头说教或者机械重复模仿操作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地遏制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长期教下去,学生们对实训课学习会感到枯燥无味。许多教师没有从事过会计实际工作,实践操作能力较差,无法将实际教学与工作岗位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实训课教学内容无法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有效衔接。

(五)实训经费投入不足制约实训教学的发展

开展实训技能教育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由于目前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原因,没有足够的实训经费投入。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实训技能课教学的发展,甚至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课程改革探索

(一)会计专业基本技能必须划分模块进行实训

经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将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划分为五个能力模块,并采取与工作岗位相衔接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聘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实训技能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出发,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他们自己能力的机会。

每一个模块的专业技能实训都要以实际工作岗位相对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仿真练习。设计丰富充实的实训内容,加大学生的实训练习,真正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专业技能实训应注重实用性,设计技能模块,划分训练单元,应突出实用性。将专业技能实训与实际工作岗位技能有机结合起来,避免训练针对性不足,脱离实践的弊端。

(二)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建立定期培训制度。

会计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必须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达到专业技能实训的目的和效果。一是有行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二是企业的技术专家,他们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指导学生实训,效果比较理想。高职院校要提高实训指导老师的指导效果,就必须提高实训指导老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建立实训指导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利用假期将专业教师派送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

(三)完善《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课程教材的建设

实训教材的质量是影响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课程质量的关键。目前这方面的教材较少,技能实训项目单一。为此,从会计专业岗位能力培养角度出发,设计实训课程,配备实训教材;实训业务内容的编列应完整,内容应充实;确定实训要求及考核标准。

总之,通过开设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课程的尝试与探索,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和改进会计基本技能实训的方法和手段,提高高职院校会计基本技能实训的质量。把会计工作技能搬到课堂上来,从而使学生得到体验实际会计工作的机会,将自己置于会计职业之中,增强了知识的立体感,锻炼了学生实践岗位操作技能,为毕业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篇11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气,是其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内在品格在学习上的外部反映,指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

二、当前农科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改革也不断在推进,很多高等院校包括农科院校学生群体学风建设过程中随之也存在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方面。

1.学习纪律问题。大学生学习纪律问题相对比较严重,如逃课、旷课、旷考、迟到早退、作业雷同、考试作弊等,最突出、最集中的问题是学习纪律问题。

2.学习态度问题。一部分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有错误倾向,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多数学生在进人大学前将迈进大学校门作为其最高奋斗目标。当进人大学后,其目标实现了,很多学生就很迷茫,一时之间很难找到新的奋斗目标,失去了学习动力。不少学生学习不求上进,安于现状,随大流。

3.学习动机问题。近年来,许多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强有力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许多学生在学习方面没有目标,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缺乏动力与热情,平时很少看书,考试前临阵磨枪。有些学生认为读书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还有一部分是底子比较薄弱、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努力学习也跟不上,于是也加入到不学习的行列当中,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社会因素方面。

社会上的不同文化观念、行为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校园,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非主流文化的侵蚀对学风建设起了很大冲击。尤其是信息时代,社会转型期的多元价值观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方式、追求目标等都有着极为迅速和广泛的影响.

(三)高校因素方面。

1.管理制度不健全。连续几年的扩招,给学校的管理及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办学条件下,学校的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教学改革滞后,教学设施不足,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得不到改善,教学质量不能保证,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监控体制不健全,缺乏针对学风建设的必要的、系统的规划,缺乏抓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2.教师的教学质量问题。随着农科院校的扩招,有些课程设置由小班型转为大班型,授课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农科院校扩招,青年教师在农科院校教师中的比例激增,客观上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特别在教学研究、教学创新上存在明显不足,教学和学生管理相对脱节,客观上对学风建设造成影响。

三、农科院校班级学风建设的实践

学风建设是农科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农科院校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班级作为农科院校组成的基本单位,班级学风建设对农科院校学风建设有重要作用,是农科院校学风建的关键,可以说,班级学风建设好了,农科院校学风建设的难题必将迎刃而解。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通过近几年对班级学风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对当前农科院校学风建设的推进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班级学风建设应以加强思想教育为先导。

目前,影响农科院校学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相当比例的学生缺乏人生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刻苦学习的动力不足。因此农科院校学风建设应把思想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以各类主题活动、专题报告、毕业生座谈、个别交流等方式。

(二)强化班级管理制度,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1.定期召开班会与班委会制。为及时了解班级的情况,做好各项工作,实行每周召开班委会和班会制,由班委自行组织进行,班主任不定期参与并进行监督。班委会在班会召开之前进行。班委会主要讨论本周同学工作学习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等。为了方便过后查找相关内容,每次班会班委会内容都有相应记录,这样不仅可以改进以后工作的方式方法,还可以避免工作中的遗漏和错误,加强班委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

2.班委联系同学制。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兼顾男女生比例和学生宿舍分布情况,建立班委联系同学制度,充分调动班委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培养各班委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的信息得到及时全面了解和掌握,为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多措并举,扎扎实实促进班级优良学风。

1.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积极参与“挑战杯”、“科技创新创业行动”等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鼓励参加各种培训,提升综合技能,适应社会需求。主要包括参与英语、计算机、驾照、营养师、茶艺师等各类技能培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建立个人就业信息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了解社会需求,为就业做好准备。

四、班级学风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先后获得校级“优秀班集体”以及省级“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

(二)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41位同学通过了四级考试, 6人通过了六级考试。过级率达到了69.1%;20人获得了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12人获得全国计算机三级证书。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1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人获得省政府励志奖学金;3人获得校级一等奖学金;12人获得校级二等奖学金;1人获得云南省贤士榜第三届模拟招聘大赛省级一等奖,1人获得2011年度云南农业大学“十佳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班级应该采取各项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促进农科院校优良学风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12

一、构建高效课堂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高效课堂里教师依然是主导者,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发挥产生最优的结果,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与教学艺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有的教师对自身在课堂里所处的主导角色认识出现了偏差,甚至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课堂里怎样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了,如出现了教学内容让学生讲,问题让学生提,习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等课堂,甚至有的学校领导要求教师“少讲多练”“先学后讲”或者干脆要求“一堂课只讲25分钟”等,导致教学效益更加低下。事实上,高效的课堂正是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让学生不断产生联想与思考,使其大脑始终处于“愤”“悱”状态,通过不断的师生互动与交流,让课堂45分钟时时有精彩,处处有看点,真正让学生在课堂每一分钟都有收获。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必须经过长期的历练与积累,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熟悉教材与教学大纲,通晓各种教法并能熟练运用。只有熟悉教材,才能对整个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有整体系统认识,才能由教材之外轻松驾驭课堂,也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2.熟悉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善于应用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要想不被学生提出的问题所难倒,教师首先要投入题海之中演练大量习题,掌握各种题型解法与特点,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不同类型计算题、图像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3.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并及时记录教学心得,总结自身教学中优劣之处,形成自身教学特色。只有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才能给下一堂课带来更多精彩。通常有教法与学法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板书反思、解题方法技巧反思、考试后反思、化学学科思想构建反思、导课与结课反思等。

4.尽量释放教学激情,让自己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慷慨激昂的教学语言去感染每位学生,让自己充满期待的眼神去关注每位学生,让自己至善至纯的表情去感化每位学生。

5.精练教学语言,用最简要精辟的文字表达最明确的意思,传递最明朗的信息,不拖沓,不讲废话并形成自身特色。同时还要尽量使语言幽默风趣、比喻恰当且浅显易懂。

6变换不同的导课与结课方式开展教学。如问题引课、实验引课、故事引课、复习引课、事件引课,学生自我小结、教师图表小结等。

7.能熟练使用各种实验仪器与装置,并能准确无误地完成中学化学实验。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不仅能吸引全体学生的眼球,更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由衷的敬佩,从而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8.借助多种手段或资料(如实验、多媒体课件、历史故事、图片资料、身边的化学、重大的化工产品生产与安全事故等)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9.具有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与应对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产生的课堂生成问题能力。高效课堂一定不是全盘照搬教材而是“有的放矢”、选择吸收。高效课堂能做到随机应变、决不浪费学生时间。

10.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辅助教学、完善教学。如教材里数百幅生动逼真的图片、学习资料里举不胜举的化学史实、教学资源网上的丰富的习题与教学案例、各种教学杂志的教育教学心得与研究论文等都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与前提――精心备课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启迪智慧、锻炼能力、学会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内有最大的收获,教师课前精心的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与前提。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三维目标,不同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教材中的主体地位不一样,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教师只有通过精心备课才能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并确保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节奏合理,也才能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新鲜感,产生对下一节课新的渴望。笔者以为精心的课前准备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备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层次。一个班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基础一般呈现“好、中、差”、的三个层次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现象,因此教师应根据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际精心备课。如在进行“铁三角”关系内容教学时,中等生必须:①掌握Fe单质及化合物物理与化学性质;②能熟练应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③学会一些检测与鉴别它们的方法;④能运用氧化还原理论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学困生则只需达到前述①~③要求,但尖优生除必须达到上述所有要求外还要会解决较复杂的综合计算与推理问题,由此就要求教师必须精读教材与教学三维目标,精选不同梯度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与提高。

2.根据教学内容精备教学方法。化学学科知识点零散,但各知识点间又存在密切联系。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不同课型、不同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化学学科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总结法、实验探究法、学案导学法、讲练结合法、举一反三法、演绎归纳法”等。一般而言,化学概念与理论教学多采用 “讲授总结法”、“讲练结合法”或“演绎归纳法”,元素化学则按“实验探究法”、“学案导学法”为佳,而习题讲评课及复习课则采用“举一反三法”和“演绎归纳法”,当然必要时不排除多种方法并举。

3.根据教学要求精备课外作业布置。高效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即时的快乐与收获,同时也能引起他们持久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求真、不畏困难的学习动力。为延续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性,教师合理的课外作业布置能给学生进一步带来学习的高效。如学习完“化学与环境保护”一节后教师及时布置周末作业,即“调查访问本地环保部门了解本地的环境污染状况,并通过完成水质或土壤污染状况实验,写出调查报告”;再如讲授有机化学“脂肪烃与芳香烃”时可布置学生课外动手制作甲烷、乙烯、苯等分子球棍模型(材料可用牙签、棉签、橡皮泥、废纸等);在学完各章内容后,教师通过精选1~2道具有挑战性的习题安排科代表写在黑板,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4.备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需要或能够通过实验来说明或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准备好实验药品和器材,并事先动手做一遍,在实验时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有心理准备(也可将其作为一种教学预设或生成来看待),而有些复杂实验或有毒实验,教师还要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完成教学。

三、构建高效课堂的主要方式――问题启发、实验探究、能力训练。

一堂好课不仅要传授知识与学科道理,传递相关有用信息,更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智慧。没有问题设置与解决的课堂教学只能说是时间与精力的浪费,通过问题创设不仅能激起学生求知欲与敢于挑战的心理,还能培养其逻辑分析与演绎推理能力、合作交流与表达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可以有层次性与递进性)既能防止教师多讲、乱讲,也能使课堂张弛有度,课堂气氛既紧张又轻松,学生经过思考教师的提问,用书面或口头表达的形式回答,教师及时的予以纠正与点评,则能达到课堂教学“解惑”的目的。通常问题的提出可通过直接提问、事例提问、实验探究时提问等形式。如“盐类水解”一节教学,教师通常是先演示测试六种盐的水溶液的PH的大小实验,然后提出“为何不同的盐的水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分析思考,师生经过共同分析推理得出盐类水溶液呈现酸碱性原因,引出盐类水解概念与定义,在此基础上再探究同类型盐水解、不同类型盐水解反应特征,进而得出盐类水解规律,接着又用所得规律去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如此层层递进正是通过问题的不断的呈现与解决,使课堂达到高效目的。

诚然,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的高尚师德与大公无私、勇于奉献的敬业精神,离不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爱戴和对教学理想的不懈追求。只有在这种高尚思想的引领下,教师才能积极钻研教材与教法,坦诚与学生沟通交流,做到身教与言传高度统一,也才能用最真最美的语言和最饱满的激情唱响人间最动听的歌,课堂教学最终真正产生高效的结果。

参考文献:

篇13

目前,素质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心。如何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培养途径,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优质的实习基地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专业实习,提高专业实习质量、就业率和产学研全面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实习基地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地方本科院校飞速发展。然而高校在人数飞速增加的同时,高校的实习基地建设速度并没有随着飞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也有一定程度的冲击。这些导致了实习基地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人数剧增,而实习基地建设没有跟上

这样实习分组人数越来越大,导致很多实习流于形式,采用参观型实习,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只有一人讲解,学生实习根本起不到理想中的成效。

2.实习指导教师人数不足,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随着高校扩招,很多新进的青年教师也是扩招和教学质量下降的情况下进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的。而高校传统理念是重理论、轻实践,往往会指派一些年轻教师充当实习指导老师。这些指导老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工作经验不够丰富。这样导致了学生实习质量不高,学不到东西。

3.企业对学生实习缺乏积极性

企业考虑到技术保密性和生产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往往把实习当做一种负担,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以往的一些企业实习基地,都是靠领导关系或者是校友等人为因素左右。国外企业承担了学生实习,政府会在税收、年检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而我国缺乏社会制度来约束企业参与大学生实习,因此企业对参与大学生实习缺乏动力。

另外,由于实习经费、人身安全等原因,各高校对学生校外实习也采取尽量压缩的方针。平时跟企业联系较少,只是在实习前做简单的交流,缺乏对实习内容系统性的安排。学生实习学不到系统化的实习内容,造成了实习教学质量不高。

二、地方本科院校实习基地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地方本科院校因为办学质量、办学经费等因素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实习基地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是建设前提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有限。实习基地建设应该秉着实用性原则,不要盲目建设没有实际用途的实习基地,也不要过高配置建设实习基地。要根据实际需求,合理的建设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要保证教学质量,要能为学生实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所开设的实习项目要能满足实习教学需求。

2.产学研模式,合作双赢是保障

实习基地建设要推动产学研发展,校外实习基地要做到合作双赢,双方共同受益才能保证实习基地长远稳定持续发展。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约企业参与到高校学生实习。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会接受学生来企业实习。因此只有让企业真正受到益处,才能激发和调动企业参与学生实习中来。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利用高校师资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同时高校承担企业员工的培训进修任务,提高企业员工队伍素质。而企业承担高校学生实习基地任务,协助高校完成学生实习任务。同时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展科研技术攻关,高校完成科研课题任务,企业通过技术革新,提高生产力,双方共同受益。

3.实习效果是关键

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能否学到东西,学习效果怎么样,是建设实习基地成败的关键。高校与实习基地平时要多联系,多探讨制定学生实习的大纲,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实习内容,加大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全面建设的基础上,高校要重点立项支持,建设重点、示范实习基地。

三、地方本科院校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路

目前的社会形势使得实习基地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适应社会形势,更好的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更好的加强实践环节建设,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已经是地方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难题。以下是结合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阐述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新思路。

1.推动制度建设,强化规范实习基地管理

只有稳定、规范的实习基地,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才能保证学生按照规定完成实习内容。我校根据多年实习经验制定了《湖南理工学院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规范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内容。各院系根据专业制定了符合专业特色的实习基地建设办法和管理办法。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实习内容,使得实习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进行。学生学到扎实的实践知识。

2.产学研模式,建立合作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高校、学生形成了互为资源要素的供求关系。企业需要高校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高校和学生需要企业提供实习基地,以助人才培养。校企结合,产学研模式能互惠双赢。

高校具备较高的理论优势、人才优势,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人才输入。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科研上一些技术难题。高校的科研成果也可以优先在实习基地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同时,实习生可以在校把企业的一些项目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校依托岳阳兴长有限公司,建立的石油化工实习基地,收获颇多。学校出台政策鼓励教师与实习基地开展横向项目的立项,鼓励教师将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来改革原有课程计划教学内容,让学生与社会近距离融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设置合理的实习项目,充实实习内容

实习项目的好坏是决定实习效果最主要的因素。因此设置合理的实习项目,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实习项目的制定要充分结合专业特色,同时要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在实际操作中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还要具体结合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把毕业设计结合到实习中去,企业的一小部分工作可以交给学生来完成,通过企业严格的审查,来检验是否符合要求,同时这也是一种考核,来检验学生的实习情况。

4.充分发挥一切资源,推动重点示范实习基地建设

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同时还可以把一部分实验课时不多、设备利用率低的实验室作为实习基地来建设,两者兼顾。可以利用原有设备供学生实习使用,一方面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率,另一方面为高校节约了办学成本。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点示范实习基地中去。高校还可以开设重点教改项目来完善重点示范实习基地建设。

四、结束语

实习基地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组成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地方经济特色结合本校专业实际情况大力建设优质的实习基地。我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建立了一批稳定、优质的实习基地。为我校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同时推动了地方产学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顺寿,曹其新.开展创新实践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1-13.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