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公益调查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益调查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益调查报告

篇1

《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邀请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等在内的10家公益组织机构的相关专家,根据对国内144名公益创业青年的调查问卷撰写而成。这也是中国首部公益创业报告。

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是我国开展公益创业活动最活跃的群体。65%的公益创业青年想挑战自我,59%的公益创业青年想回报社会,33%的公益创业青年想学以致用,30%的公益创业青年为了解决就业。公益创业组织普遍规模较小,启动资金规模大部分都在10万元以下,受访的144家组织中有113个人员规模都在30人以下。

公益创业组织小微化、创业主体弱势化、创业行业层次低、市场化运作效率低、可持续发展性不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邓汉慧教授认为,这是现阶段青年公益创业存在的问题。

邓汉慧表示,公益创业区别于商业创业,公益创业的激情来源于社会责任,她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公益创业中。邓汉慧指出,社会企业面临几大困境:一是资金的延续性;二是因为收入低,面临优秀人才的流失;三是有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志愿者失灵问题,公益创业的模式还需创新。

2.期盼政策关注+资金支持

篇2

篇3

一、田野调查点介绍

古丈县位于武陵山区山岳地带,境内山峦起伏,谷幽林深,溪河网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少酷暑。当地所产绿茶品质优异,以古丈毛尖为甚。古丈县种植绿茶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湖南省产茶历史最悠久的茶区之一。古丈县属于山地型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水集中,年平均气温在16 ℃左右,温和湿润,热量充足。土壤腐殖质及土层厚度微域分布明显,土壤质地多为壤土或砂壤土,含氮量大于1%的面积占土壤面积的83%。全磷含量在02%-05%之间,全钾含量平均为22%,硒含量极为丰富,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特定自然生态条件下,相对肥沃的土壤养分,尤其是茶园土壤母质多为紫色板页岩分化而来,含磷量高,极宜茶树生长。

古丈县古阳镇二龙庵为此次调查的田野点。历史上二龙庵曾为少数民族向中央进贡茶叶的茶叶产地,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距古丈县城3公里,东接岩头寨,西连双溪,北与罗依溪、高望界接壤,南和默戎、坪坝、河蓬交界。

主要调查对象信息:

1.罗时应,男,70岁,已婚,茶农,几代人以茶叶为生,古丈县古阳镇茶叶村人,主要茶叶地在二龙庵茶场;采访地点:二龙庵茶场;采访时间:2016年4月17日。

2.陈小二,女,47岁,已婚,茶农,古阳镇茶叶村凉水井人,其茶园位于古丈县二龙庵茶场;采访地点:古丈县茶叶村凉水井组;采访时间:2016年5月25日。

3.彭小燕,女,44岁,已婚,三道河茶叶个体经营户,古丈县红石林镇先锋村人;采访地点:古丈县三道河茶厂;采访时间:2016年6月7日。

4.张林禄,男,45岁,已婚,茶农,以茶为生,系古丈县古阳镇茶叶村竹溪组人,其茶园位于竹溪湾,目前该地方均被县政府规划为百亩茶叶示范基地。采访地点:古阳镇茶叶村竹溪湾组;采访时间:2016年6月20日。

5.田宏平,男,44 岁,已婚,古丈县广潭河茶叶有限公司个体户,古丈县红石林镇白果树村人,其茶园位于古丈红石林镇广潭河茶叶示范基地;采访地点:古丈县红星小区常德街茶叶铺;采访时间:2016年7月5日。

二、古丈毛尖的由来

古丈毛尖作为全国名茶之一,以其条索紧细圆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黄绿透亮、滋味醇爽、回味悠长、香高持久、耐冲泡等显著特点而久负盛名,屡屡获得各界称赞。

古丈种茶历史悠久,最早文字记载见诸东汉《桐君录》,该书首次提及茶叶之名。据《茶经》记载:“辰州溆浦县西北350里无射山,灵郡土贡茶芽二百斤。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此,山多茶树。”[1]无射山的具体地界虽不可详考,但该书提及的产茶地显然地处武陵山区,而古丈地区也涵盖在其中。据此推测,古丈地区产茶树,由来已久,几乎可以上溯到1600年以前。不过,从该书的记载行文看来,这儿的茶树可能不是栽培茶树,而是野生的茶树。唐代杜佑《通典》记载:“溪州等地均有茶芽入贡。”①①(唐)杜佑撰《通典》,卷四《食货》。 溪州乃是后世永顺、古丈等地的古地名。这一记载可以佐证武陵山区向朝廷贡茶由来已久。南北朝《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②②(南北朝)《荆州土地记》,(清)陈运溶辑。 足证武陵山区植茶历史悠久,茶品优良,通过地方政权的贡赋制度,将这儿产的茶叶流通到内地,其名茶产地所称的“武陵七县”显然将古丈地区包括在其中。又据《旧唐书》记载:“唐代溪洲以茅茶入贡”,③③(后晋)刘d撰《旧唐书》,卷四十八志,第二十八《食货上》。 文中提及的茅茶,乃是后世所称的茶芽。这一记载说明古丈产出名茶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

宋时的溪州为羁糜州,溪州刺史彭氏也以土贡的方式向朝廷贡茶。但因朝廷对此地的管控并不具有延续性,因而有关贡茶的记录,文献所载并不系统,但溪州地区一直向朝廷贡茶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元代在溪州地区设置土司,称为永顺安抚司,古丈地区则由该土司统辖。明朝永顺保靖分别设置为两个宣慰司,古丈地区交由永顺彭氏土司统辖,并在该地设置了古丈坪长官司,永顺土司对朝廷的贡茶出处,开始变得明朗。又据《古丈坪厅志》载:“青云山城北里许,耸拔入云,四时青光不断,上建青云寺。”④④(清)董鸿勋:古丈坪厅志卷十一《物产》,光绪三年(1907),铅印本影印。 青云寺亦名二龙庵,始建于清初,为古丈毛尖贡茶主要产区,所产的“青云银峰”,紧细圆直,汤色碧绿,滋味醇爽,微苦而甘,性微寒。该书对“青云银峰”茶产品属性的描述完全与其后的古丈毛尖相一致,这应当是古丈毛尖的源头,文中所称的青云银峰,显然是古丈毛尖正式流入民间市场之际的茶叶品名,可见,“青云银峰”乃是古丈毛尖的前身。

“青云银峰”后改称为“古丈毛尖”,有三大原因。其一,清雍正之际,朝廷实施了改土归流,古丈坪长官司改建为古丈坪厅,归新建的永顺府统辖。该厅境内产茶之处甚多,非止青云山一处。因而以古丈为商品名,更容易为外界所接受;其二,古丈所产的茶叶,表面布满了白色的毫毛,此前称为银峰,也是因此而来。称为古丈毛尖,意在凸显该地所产茶叶的外观特性;其三,古丈毛尖一名中的“尖”字,意在强调这种名茶是用初春萌发的茶芽制作而成。高标准的茶品通常都以“一枪一旗”茶芽为原料,制成的成品成针状。因而称之为“尖”,意在强调其外形。

总而言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论是称为茅茶,称为茶芽,或者银峰,都可以视为古丈毛尖的前身,其制作工艺一脉相承,今天所能观察到的制茶工艺,乃是历史积淀的产物。

三、古丈毛尖的等级划分

苗族乡民认定,在古丈毛尖这一名茶的内部,同样也有等次分明的划分。为此,苗族乡民做了4个等次的划分:最上等为“社茶”;其次是为“毛尖”;再次级是“次毛尖”;最后一级称为“曲毫”。只有其中的“社茶”才配称为古丈毛尖的极品。所谓“社茶”,是指老茶树,最好是百年以上的老茶树,在秋后开始萌动的茶芽,入冬后,由于受当地自然环境所限,茶芽的生长极慢,要等到越冬后来年的春社日前后,才发育成型,可供采摘。采下的茶芽是“一枪一旗”,即,一片叶子张开,另一片叶子裹成针状。用这样的茶芽加工出来的古丈毛尖,就是大家所称的“社茶”。称为“社茶”的依据是在春社日前后采摘的粗茶,这次采下的茶芽,由于生长极为缓慢,储备的营养物质极为丰富,再加上是产自古茶树,因而制成的茶叶,才能达到优质品级。不过,近年来,这样的古茶树所剩无几,市间所称古丈“社茶”早就名不副实了。市间出售的茶芽,凡称为“社茶”者,在苗族乡民看来,都属于次级茶叶。

古丈毛尖在当地也称“清明茶”,主要是在清明节前后采下的茶芽,这样的茶芽是在入春后才萌发的茶芽。采摘时,茶芽呈现为“一枪一旗”,或“一枪二旗”。用这种茶芽加工制作的古丈毛尖属于次等茶品。目前市场上能够买到的优质古丈毛尖大多为这一等级的茶品。不过,同样因为百年古茶树所剩无几,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古丈毛尖,在质量上也达不到传统的古丈毛尖的标准。原因全在于这些茶叶都采自矮化后的幼茶树,幼茶树储备的营养物质不够,所发的茶芽自然达不到传统古丈毛尖的水准。立夏前后,采下的茶芽大多是从清明节以后才萌发的茶芽。由于这一季节茶芽萌发生长速度很快,到采摘时,大多呈现为“一枪二旗”,或“一枪三旗”,其制成的茶叶,品质就下降许多,苗族乡民将这一等级的茶叶通常称之为古丈“次毛尖”。目前市场上假冒古丈毛尖的多为这一等级的茶品。夏至后才采摘的茶芽,完全是在上述三类优质茶叶采摘后,才重新长出的茶芽。用这种茶芽制成的茶品,色香味的特色,基本上全部丧失,因而不配称为古丈毛尖,苗族乡民称之为“曲毫”。这次采下的茶芽较为粗大,纤维化严重,根本无法在加工中捻制成针形,而只能随意焙烘成茶。成茶后,形状拳曲,因而才特意称之为“曲毫”。事实上称为“曲毫”者,与古丈毛尖的名称完全不符,谎将这类茶品称为古丈毛尖,实属典型的商业欺诈,苗族乡民从来不予认可。

单从这一品级分类体系就不难看出,当地苗族乡民对茶叶生物属性认知获得的知识极为丰富、完善和精准。当然,这也是识别古丈毛尖等级差异的民间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更是当前申报优秀农业文化遗产,制定古丈毛尖质量规格和标准的本土知识和技术依据。

四、古丈毛尖的采摘工艺

古丈毛尖采摘季节性较强,鲜叶质量要求高。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个星期开采,全程采摘期为10-15天。清明节前采的为“社茶”,清明节后采的为“清明茶”。鲜叶要求采一芽一叶,叶要求初展,或开展,并要求不能采摘带雨水的茶芽,不采紫色叶,更不能采虫伤叶,也不能采成空心茶芽,即光有茶叶,而没有茶芯的茶芽。同时不允许夹带鱼叶和茶芽根部的鳞片,所谓鱼叶,是指叶片尚未舒展者。

古丈苗族采茶有春夏秋三季之别。但古丈毛尖只能取自春叶。夏季所采的茶叶只能加工成粗茶,或者红茶。秋季所采的茶叶,通常也不能用于加工古丈毛尖之用。不过秋叶的质量,比夏茶稍高,可以制作古丈次毛尖之用。采摘期的采摘时辰以每天的清晨为好,一般要求在太阳直射到茶芽之前为度,这是加工极品贡茶的标准。至令,一般的古丈毛尖是中午采下的鲜叶,也可以使用,当然其品质就稍感逊色了。当下市场上所售的古丈毛尖,其采摘时间控制并不严格,为了提高产量,节约劳动力,通常不再关注每天的具体采摘时间。据苗族乡民介绍,其间的原因在于为了追求产量,不得不放宽采茶的时间,特别是雇工采茶,为了提高产量,更无暇顾及具体的采摘时间了。不过,正午采下的鲜叶品质标准都不高,对茶叶的质量影响较大。若不是内行,很难加以区分,普通民众也觉得没有必要苛求,才导致眼前的状况,但这种做法与传统的严格要求,肯定有较大的偏差。传统采茶时间的严格限制,其实有非常明确地科学性和合理性,其依据在于,一旦太阳光直射到茶芽时,初生的茶芽也会开始光合作用,而不是靠茶树所提供的养料生长。光合作用一旦开始,茶叶内部的化学成分就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茶叶的香味和口感。因而,古代加工贡茶时,一定要选择太阳光没有直射到茶芽前采摘。当然要执行这样的要求,会大大降低茶芽的产量。市场上出售的普通古丈毛尖,都无法按这样的标准实施。

古丈毛尖加工的要结在于,采茶时的断芽,大多采用掰断或者扯断,指甲通常不直接接触断口处。掰断是将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一并使用,再借手腕力量向上掰断;扯断是指用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茶叶,向上使劲,扯断茶叶。之所以要严格规定采茶的技术要求,其目的都是要求采茶的过程中,手指不对茶芽构成挤压,以免导致茶叶基部细胞的破裂。细胞破裂后,细胞液会流出细胞外,茶叶内部的生化反应就会导致茶叶的香味和口感有效物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制作茶品的质量。至于为何不能用指甲掐断芽根,则与很多有关茶叶的专著存在着较大地偏差。比如《茶史》一书就明确记载,断茶时必须要快,只能用指甲掐断,不能有手指掰断,而古丈毛尖的采摘却不允许用指甲。[2]其间的原因则在于,古丈毛尖的产地,与我国东南地带的茶叶产地生态背景很不相同。古丈毛尖的茶树生长地,春季多浓雾和阴天,茶芽长出后,生长速度很慢。茶芽基部的茶梗,十分柔嫩,通常都不会出现纤维化,因而很脆,只要稍加用力,茶芽的梗就会自然弹断,因而无需用指甲掐断。这样做的好处则在于,由于茶梗是自然弹断,因而破裂的细胞很少。汁液的渗出微不足道,不会引发红根,更不会影响到茶叶的香味和口感。

在采茶过程中,最易出现的败作就是“红根”。所谓“红根”,就是指制作好的茶叶根部呈现为红褐色,而这也是茶叶质量欠佳的直接标志。因而茶叶采摘后,如果每根茶叶的基部颜色变成红褐色,茶农们一般称之为“红根”。“红根”就是指茶叶所含的单宁酸,经过氧化后变成红褐色,出现红褐色以后,茶叶的品质就会明显下降,不能制作出极品的古丈毛尖。要避免制茶中出现红根,其间的技术要领是采茶时,不能对茶根处用力挤压,而导致茶叶里的细胞破裂。细胞破裂就会引发茶叶大量分泌单宁酸,从而表现为红根现象。

不仅采茶时的技术要求十分严格,对鲜芽的运输要求也十分严格,关键是要确保鲜叶及时进入制茶工艺,否则也会影响茶叶的质量。如果采下的鲜茶在空气中延续的时间过久,没有及时做摊青、杀青加工,或者在鲜茶芽运输的过程中,受到人为的挤压或过于紧密的堆放,都会导致茶叶过分的分泌单宁酸,同样会造成茶芽的红根现象。因而苗族乡民无论是采茶、运输,还是摊青、杀青,都要做到快、轻,不仅茶芽的装筐,要从快从轻,鲜茶芽运输的过程中也必须要用透风的竹篓、背篓,轻放、轻装。采完一批就要马上送到加工地点实施摊青和杀青。摊青、杀青时也要快放、轻放,不允许拖延时间,其标准是鲜茶芽运到加工地时,最好保持处于常温状态,茶芽如果发热,那就意味着茶芽开始变质,制作成古丈毛尖,等级就要下降。遇到这样的情况,苗族乡民通常是将稍微变质的茶芽用于制作红茶。这不仅是为了避免出现红根,同时也是为了避免鲜茶受挤压,或者呼吸不畅时,会发生不利的生化反应,影响茶叶的芳香和口味。

总之,古丈苗族乡民的采茶记忆十分考究,虽说各项技术要求都是靠经验积累而来,但其原理却与当代的科学技术分析结论完全契合,而且还与古丈毛尖的生长背景相合拍。随着中国社会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对茶叶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下为了追求产量而降低质量标准的习惯性做法,正不断地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挑战,重新开发传统的采茶技艺和质量标准,按照科学的原理制定新的技术规范,看来不久就会出台,并影响到采茶技术的现代创新。

五、古丈毛尖的加工工艺

古丈毛尖的加工工艺传统而复杂,分为八个步骤:摊青-杀青-初揉-炒二青-复揉-炒三青-做条-提毫收锅,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

1.摊青

摊青是第一道工序。摊青技术的目标是将茶叶的水分自然收干,使得茶芽在正常的生存状态下细胞均匀脱水,开始呈现半休眠状态,才进入下一步的加工。鲜茶在采摘回来后,为了保持鲜叶原料的新鲜度,采摘后不能堆积和挤压,鲜叶要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适当摊放。采摘的原料要严格按级验收,不同品种的茶叶要分开,做到晴天叶与雨水叶分开,老茶叶与嫩茶叶分开。同时要按质分别摊放,摊放厚度、时间应根据茶叶的含水量及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晴天茶叶含水量较低,可适当摊厚一点,约2-3寸,摊放时间4-6小时;阴雨天茶叶含水量较多,就必须薄摊,且时间就略长些,一般10-12小时,鲜叶减重12%-13%,即100斤鲜叶经摊放后称重为86-88斤。鲜叶应根据先后顺序摊放,不可摊放时间过长。鲜叶摊青后既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又便于后续工序加工,如雨水叶摊青后,杀青时就不易粘锅烧茶,揉捻时又不会造成茶汁溢出而影响成茶外形色泽与香味。

从科学原理上讲,摊青工序的实质是要确保鲜叶在生长状况下缓慢进入休眠,使茶叶细胞间的水分溢出茶叶之外,但含在茶叶细胞内的水分,仅是均匀的有限脱水,从而引发细胞进入休眠状态。整个摊青过程,之所以要确保不受挤压和搓揉,其目的都是要确保茶叶的细胞不至于破裂,使细胞液外渗,从而影响茶叶的香味和口感。

2.杀青

杀青是茶叶加工第二道工序,其目的是要去除茶叶的青草味。杀青的含义是指,在直径78厘米、深245厘米、斜度15度的斜锅内进行高温炒制,使茶叶的细胞从半休眠状态,进入彻底休眠。这是因为加温后的细胞快速脱水所使然,但却不意味着让茶芽内的细胞因高温而破裂,那样做会导致茶叶所含香味物质的外溢,从而影响到所制茶叶的口感。因而,杀青操作升温要快,但却不能过高,否则会导致茶芽叶片边缘枯萎,甚至破裂。杀青煎炒前要先磨光洗净炒锅,燃料以松树柴最好,将手至于锅底15厘米处,感到灼热时即可投叶杀青,每锅投鲜叶15斤左右。鲜叶下锅后,要勤翻勤抖,先闷炒后抖炒,抖闷结合。杀青时火力要均匀,先高后低,切不可忽高忽低。杀青时间约为3-4分钟,至叶色变暗,叶质柔软,发出清香,即可出锅摊凉。

苗族乡民反复强调杀青的目的是要去除茶叶的青草味,所谓青草味,其实是指鲜嫩茶叶发出的气味,如果茶叶在杀青过程中没有做到均衡脱水,一部分茶叶细胞没有进入休眠状态,那就会使得制成的茶叶带有青草味。如果茶叶制成后,泡出的茶汤带有青草味,就会掩盖茶叶的本色香味,这就标志着杀青工艺操作失败,制成的茶叶只能降本处理。根据乡民描述,在传统的加工工艺中,加工技师们是完全凭手感,凭手在锅里面接触茶叶的温度,去决定抖还是闷。如果温度过高,会造成茶叶失水太快,茶叶脱水不均衡,在以下的工序中,就不能捻制成坚实的针状,甚至在捻制时,茶叶本身就破裂了,出现这样的情况,都标志着杀青工序的加工失败。但如果茶芽脱水太慢,炒锅的温度太低,茶芽的颜色也会发暗,香气沉闷,也算是杀青工艺的失败。古丈“茶王”张远忠说:“杀青要里手,也要支撑的住。就是要手能耐得住温度的炙烤,要是温度低了,茶不香,温度高了,茶会烧焦。锅的温度、茶叶的湿度、松紧程度,判断全在一双手去感觉,并及时调整锅的温度,温度了低了要闷,温度高了要抖锅,目的是要保持锅里的茶叶能够均匀受热,均衡脱水,一点也马虎不得”。

古丈毛尖茶的杀青,在温度的控制上,要做到高温杀青,先高后低;在操作方法上,要抖炒与闷炒相结合,多抖少闷;在杀青程度上,要掌握嫩叶老杀,老叶嫩杀。杀青时间要快,但茶芽脱水以透为好。杀青后,需要摊青回冷,进一步实现茶芽细胞的蛋白质凝固,细胞萎缩休眠。香味就能够包裹在茶芽里面,冲泡时才有香气。在传统的制茶中,苗族乡民们一般采用铁锅炒茶。但由于铁锅与茶叶中的单宁酸结合后,会形成黑色的单宁酸铁,会极大的降低茶叶的质量,所以改用陶锅焙茶杀青,茶叶的质量更佳。用陶锅焙茶,升温缓慢,降温也缓慢,而且不会造成次级污染。但陶器容易破碎,清洁难度大,焙茶后需要快速降温时,完全得靠人工控制。苗族乡民都是凭借经验和手感去控制焙茶的温度,技术操作难度较大,不是有经验的茶师,很难用巧陶锅。当前由于市场对茶叶品质的要求不严格,大多用铁锅杀青,这显然不是制作高标准古丈毛尖的理想做法。

3.初揉

初揉是制茶工艺的第三步,目的是为了初步整饰茶芽的外形,缩小茶芽的体积,便于下步工序的干燥脱水。经过杀青处理的鲜叶,由于经过初步脱水,茶芽的叶片变得十分柔软,只需要用手轻轻的压在茶芽上,向同一个方向平行移动,茶芽中变柔软的叶片,就会很自然的围绕茶芯卷起来,使整个茶芽呈现为坚实的针状。因而初揉的实质是用手工整理茶芽的外形,使之呈现为针状。这样做有利于下一步的干燥脱水,这是因为茶芽的外形呈现为针状,在下一步焙炒时,所有的茶芽几乎是在锅中滚动,这就有利于确保脱水的均匀,缓慢,而不会伤及茶芽的细胞,更不会引发叶片和茶芯的断裂。与此同时,经过初揉后,整个茶芽紧实的卷在一起,就会使得在下一步的炒制中,茶叶的本色香味容易得到保存,而不会散失。因而这一步的加工,对下一步茶叶的质量,影响很大,如果不是高超的技师,就很难处理好这一关键的工序。

苗族乡民向笔者演示时,观察起来,似乎很简单,只需将杀青后摊凉的茶芽,平铺到平底的光滑簸箕内,伸开手掌轻轻压在茶芽上,不管是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或者逆时针方向旋转都可以。但却不允许在整个初揉过程中改变方向,一旦改变方向,茶叶就不会呈现为针形。另一位苗族技师则别有高招,他不是旋转揉茶,而是向前揉茶,反复多次后,也能达到初揉的技术要求。苗族乡民将前一种揉茶办法,称为“转圈揉”;将后一种揉制办法,称为“直揉”。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揉制办法,都会有少数茶芽由于受热不均,而导致芽尖弯曲,叶片包裹卷曲的茶尖,形成茶团。对这样的茶芽,就要做特殊处理了,苗族乡民为此取了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解团”。解团的含义是要用手指将结团的茶芽拉直,然后再将弯曲的叶片也拉直,再用手指将茶芽一根一根的捻成针形。这显然是一项劳神费时的苦差事,但却是初揉工序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否则就会导致这些结团的茶芽成为真正的等外品。经过这样的初揉后,最终制成的古丈毛尖,再加开水冲泡时,所有的茶芽都会悬浮在水中,尖朝上,芽根朝下,整整齐齐的排列起来,十分美观。如果其间混入了结团的茶芽,所有这批古丈毛尖都得降等,不能卖出好的价格来。

据苗族乡民介绍,初揉的技术要领是手掌对茶芽的压力要轻,要均衡,以确保茶芽均衡受力,揉制的速度要均匀,要慢,茶芽的叶片才能够将茶芯包裹的坚实,而且叶片不会开裂,茶尖不会断裂。从事这样的重复操作,不仅需要耐心,而且还需要毅力,要沉得住心,精心操作才能达到预期的加工目标。最精细的茶叶需要用手指尖一根根揉搓,才能达到古丈毛尖紧细圆直的标准。从现代科学技术的眼光看,初揉工序的实质不仅是要保持茶芽外观的均匀整齐,更重要的是,使茶芽的细胞完全进入休眠状态,再加上茶叶整体紧实,以确保茶叶的整体香味不会散失,同时还必须保证茶芽不会出现轻微的破损。因而古丈毛尖的初揉工序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高度精细的加工过程了。极品的古丈毛尖对这一工序要求更高,相传早年的贡茶,就更不允许批量初揉,而是要求一根一根地在拇指和食指间搓揉成形。而今同样是因为市场要求不高,乡民才会等而下之,将批量的茶芽在簸箕中初揉。换句话说,目前市场所能买到的几乎没有能够达到贡茶标准的茶品。

4.炒二青

炒二青是制茶工艺的第四个步骤。炒二青是利用高温继续促进茶芽进一步脱水,并确保茶芽中的细胞完全进入休眠状态,失去活性,以便最大限度的清除茶芽所含的青草味,并尽可能保留茶芽所含的香叶物质。炒二青的操作与杀青一样,目的是确保茶芽均匀受热,均衡脱水。炒二青的用茶量,承袭杀青而来。持续时间4-5分钟,茶芽需要炒至四成干即可出锅。出锅后,茶芽要迅速摊凉放热,使茶芽回润,回软,以利下一步的操作。

5.复揉

复揉是制茶工艺的第五个步骤,其操作与初揉一样,目的都是要让回软,回润的茶芽通过复揉,使之形成紧实的针状茶条。不过,复揉用力应较初揉为重。其依据在于茶叶已经基本脱水,或者脱水过半,一般不会被揉碎,揉断,只有用力搓揉,才能卷紧成针状条形。此外,在这一工序中,茶芽也可能结团结块,因而同样需要做精细的解团,捻制操作,以确保所有茶芽都形成外观均匀的针状条形。茶芽的鲜亮绿色得到最大限度地保存。

6.炒三青

炒三青是制茶工艺的第六个步骤。操作目的是把茶芽进行升温脱水,干燥度达到90%以上,以防止茶芽在储存过程中发生霉变。炒三青时茶条已经基本定型,因而在升温抖炒的过程中,茶条几乎是在锅中滚动,这就容易达到均匀受热,均衡脱水的操作目的。据苗族乡民介绍,炒三青时,温度不需要很高,而且抖动的次数和频率要加快,等到手掌碰到茶条不粘手时即可出锅。待茶芽的温度降至稍感烫手时,即可在锅内做下一个步骤的加工。制茶工艺之所以多次反复炒制,又需要多次揉捻成型,据苗民的介绍得知,其原因全在于茶芽的含水量很大,要做到一次性均衡脱水,很不容易。因而必须分步骤多次脱水,多次整形,脱水才能彻底,整形才能到位。而且还能确保在整个加工过程中,茶叶不会受到外伤,不会破损,茶叶的香味和口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保存,并有利于长期储藏。如果仅一次炒干,那么就达不到以上各项加工效果,甚至会出现茶芽表面被炒焦,大量出现红根等弊端,出现这样的弊端都会导致茶叶品级的下降。

7.做条

做条是炒茶工艺的第七个步骤,做条的实质其实是对半成品的茶条作进一步的外形修饰加工。原因在于每一次炒制,随着茶芽的不断脱水,茶条的外形都会发生细微的变化,不能保持均匀紧实的针状,因而需要通过做条工艺,使茶条获得美观的外形。之所以要在锅中带有温度去做条,原因则在于这时茶叶已经脱水到9成以上,因而比较脆,如果不带温度做条,茶条在加工过程中就可能脆裂,导致整个制茶工艺的失败。

8.提毫收锅

提毫收锅是制茶工艺的最后一个步骤。最后一道工序称为提毫,则是因为到这时,茶叶已经基本脱水干透,茶芽表面的茸毛不会继续粘连在叶片上,而会自然树立起来。使茶条表面能够清晰地看到古丈毛尖表面的白毛,所以特意称之为提毫,使白毫充分的显现出来。炒茶锅要重新磨光洗净,控制好锅温,投叶量可以折算为一锅3斤叶。具体作法是:茶叶下锅后,先轻轻翻炒,边炒边理条,炒至全部茶条受热回软时,再双手将理顺的茶条置于掌中,轻轻揉搓。揉搓时要防止茶条断尖脱毫,动作要轻,白毫提出后适当增温,以利提高香气。炒至全干即可出锅摊凉,然后包装。在制作过程中,道道工序都要求精细操作,不可疏忽,特别是要掌握杀青和做条两道关键技术,都需要特别防范茶叶边缘烤焦,防止茶条在加工过程中脆裂。

六、结论与讨论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苗族乡民对古丈毛尖的制茶工艺,掌握的极为娴熟,并与当地自然与生态系统达到了高度适应。然而,这套工艺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却具有鲜明的商品生产属性,这就必然引申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苗族文化是典型的游耕类型文化,该类型文化对所处自然与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资源,通常都具有极为精深的认知和把握,但却不长于从事商品性的生产[3]。这显然与苗族制茶工艺的娴熟与精深,表面上很难兼容。尽管我们可以推测,苗族掌握这套工艺为时较晚,是茶叶商品化转型中新起的现象,但仍然无法解释如此精深的茶叶加工工艺从何而来。但若结合古丈毛尖的历史和相关的族际文化关系后,却可望找到合理的解读。古丈毛尖的产地,在历史上是土司管辖区,而当地的土司通常由土家族首领充任,土司为了确保能向朝廷进贡优质茶叶,以获取朝廷的倚重[4]。这可以理解为土司会主动出钱、出力组织优质茶叶生产,但却无法提供茶叶加工的技术。为此,土司的习惯性做法,早年只能是从外地高价引进制茶技师,而不会让土司属下的臣民,特别是像苗族那样的底层民众,去学习复杂的制茶技术。苗族从何学到这套技术,同样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进而注意到古丈毛尖的主产地是古丈的青云山,该地早就建成了二龙庵。这是一座由尼姑主持的佛教寺院。查阅相关典籍得知,永顺保靖两土司及其下属各长官司,早就接受了佛教,并大力在境内兴建佛寺,为自己祈福。中国的佛教徒是要严于持戒,在各项戒律中,饮茶则是例外。历代高僧不仅经常饮茶,而且对茶道的领悟极为精深,以至于国内凡处在产茶区的寺院,往往配置有自己的茶园,不仅雇请高手植茶制茶,佛教僧人在修行之余,也参与茶园的种植和制作,往往都能够达到技师水平。

二龙庵能产出古丈毛尖名茶,除了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奠基作用外,其制茶工艺特别是符合内地商品茶生产的技艺,显然只能靠该寺院的尼姑们从汉族地区引进。鉴于当地的苗族在土司时代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当然无暇去专研茶艺,但作为社会底层,在土司的派遣下,进入佛教寺院充任劳役,在当时,则是一件普遍的社会事实。他们从中能学会并娴熟掌握制茶工艺,也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等到各级土司被罢废后,寺院尼姑为了自身的利益,将产出的茶叶推向市场也就不可避免了。与此同时,从土司统治下转化为朝廷的“编户齐民”,通过在寺院当帮工,而参与茶叶的制作也将成为可能。

总之,古丈名茶地位的确立和发扬光大,绝不是某一个民族单独努力的结果,而是上述3个民族协作完成的创造。土家族奠定了茶叶生产的社会基础,出生汉族的僧侣传入了制茶工艺,苗族民众则参与并娴熟的掌握了制茶和种茶工艺,三者缺一不可。这才是古丈名茶得以发扬光大的全部社会文化原因。仅此求正于海内贤达,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出。

参考文献:

[1] 陈彬藩.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473.

篇4

员工满意度对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美国一专业调查公司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员工满意度每提升5%,顾客满意度就会提升1.3%,企业效益提升0.5%。1935年,美国学者霍波克在他的《Job satisfaction》中首次提出“工作满意度”,又称“员工满意度”。他将员工满意定义为员工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对组织环境的满意程度,即企业员工对工作情绪的一种心理反应。

二、调查对象

LA公司是一家民营教育图书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0年,注册资金三百万。经过26年的发展,由创立初期的五人发展至今拥有85名员工,3000平米物流配送中心和500平米现代化办公室的小型公司。经过数年发展,公司结构经过若干调整,积累了不少问题,为了了解员工现有的状态和对公司的意见,笔者对公司全体员工展开满意度调查工作。

三、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设计了有关员工满意度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员工满意度部分。个人基本信息部分设计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位和工龄五个方面共6道题。

员工满意度部分设计了工作本身、工作硬环境、工作回报、工作软环境四个方面共9道题。其中工作本身包括岗位设置、作息时间两个方面,工作硬环境包括办公条件、办公环境两个方面,工作回报包括薪酬福利、晋升制度两个方面,工作软环境包括人际环境、组织构架、企业文化三个方面。此部分共设置了“非常满意”、“基本满意”、“较不满意”、“很不满意”四个选项。

四、LA公司员工满意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本次调查使用电子问卷调查形式,公司共85人,85人全部填写了调查问卷,参与率为100%,通过比较发现,LA公司存在以下问题:

1.LA公司员工对薪酬福利的不满意度最高,达31.77%,这说明薪酬福利是公司员工最关注的部分,但由于公司盈利项目的特殊性,书本价格不高,并且是固定不变的,只能靠数量和种类的积累,这也是图书行业员工薪酬福利普遍不高的原因。

2.其次是晋升制度,不满意度为25.88%,这说明公司员工普遍有上进心,但晋升制度并不能满足所有人,毕竟公司职位有限,发展空间有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晋升到管理层,而公司的晋升制度的合理性也有待进一步论证。

3.对企业文化的不满意度为22.35%,企业文化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对企业文化不满意的员工,有可能有与公司发展目标不同,也有可能有更远大的目标,这部分员工也是最有可能跳槽的。

4.对公司组织构架的不满意度为20%,这方面造成的不满意度可能与晋升制度有关,董事会是固定的,由发展初期的五人组成,并由其中的一员担任总经理,其余的职位都需要综合考察员工的学历、年龄、业绩等综合因素才能晋升,所以没有晋升的员工存在不满意是合理现象,为公司长远发展考虑,公司的组织构架设置应与晋升制度密切联系起来考虑。

5.对工作岗位、作息时间、办公环境、人际环境、办公设备不满意度依次为:17.65%、16.47%、12.94%、11.76%、9.41%。对工作岗位不满意的原因有可能是公司不是因人设岗,而是因岗招人,员工的最大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有的员工被安排在了不擅长自己能力发挥的岗位上;作息时间这一块,涉及员工的家庭、业余生活、上下班交通等原因,所以有部分员工会觉得工作时间过长,安排不合理等;办公环境、人际环境、办公设备都属于工作环境,尤其是人际环境,是公司上下级关系、员工关系的总体体现,这部分不满意度更大程度上与员工个人有关,因为公司整体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满意度高;办公环境和办公设备是员工最基本的工作条件,对于这一块的不满意度是最容易提升的。

五、结语

通过调查LA公司员工满意度,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篇5

1.围绕制度建设,营造自觉的学习环境。县政府成立了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建立了落实《纲要》的配套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大力促进干部学法,在县电视台开设法律专题节目,在公共场所设立法律宣传点,组织干部定期到行政学校培训,把法律作为各类考试的必考内容,把法律素养作为公务员提高素质的标准,努力营造干部职工自觉学法律、用法律的环境,真正让每位干部把法律当成武器、准则,当成工作中的一种习惯、一种信念、一种价值。

2.围绕规范决策,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依法行政其核心是依法决策,政府重大决策事项都要依法有据,经法制办和法律顾问审核把关,做到依法无据不上会,与法相悖不决策。我县修订了《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从调查研究、听取意见、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核、集体讨论、信息公开等方面,对政府重大决策的内容和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四年来,共有112项政府决策征求了群众意见,特别是在做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时,我们及时公开政府决策信息,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建设为民的法治政府。

3.围绕责任落实,营造公正的执法环境。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清理执法主体、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落实执法责任,全县确定45个行政执法单位,具体执法事项294项。先后制定了《县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县执法人员管理办法》,将行政执法主体对外承担的责任确定为内部考核目标。认真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考评执法效果,落实执法责任,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营造了公正的执法环境。

4.围绕行政审批,营造热情服务的环境。依法清理行政审批事项,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促进经济主体多元化发展。三年来,共清理行政许可事项633项,全县保留行政许可主体35个,保留行政许可事项180项。建立企业设立登记、建设规划许可等8个并联行政许可制度,简化了审批程序,缩短了审批时间。建立“一门受理、转告相关、并联许可、限时完成、过程监督、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听证、招标、拍卖、考试、检验、检测、检疫、登记等制度。全县已有28个单位采取“一厅式”办公模式,精简了审批环节,提高了审批时效。

5.围绕机制创新,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依法行政考评奖惩体系,制定了《县依法行政量化考核办法》,对获得考核前三名的发给流动奖杯,把成绩记入考核红皮书,通过奖惩考核,解决乡镇和部门依法行政动力不足的问题,克服过错难界定、问题难发现、追究难到位的问题,由“约之有理”向“裁之以法”转变。对执法人员实行“红、黄、绿”卡管理,真正做到人人心中有数,警钟长鸣。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作为西部欠发达的县份,依法行政的历史较短,许多制度还不成熟,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决策权的划分不明晰。目前,县级行政决策主体比较多,县委、政府在决策,乡镇、部门也在决策,甚至科室也在决策,这些决策之间会不会出现冲突,如何关联制约?行政决策权个人化倾向严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对决策执行反馈机制畅不畅、决策执行情况怎么样、社会效果怎么样、过程评价怎么样等不闻不问,对一些本可以纠正的失误,竟能任其发生。

2.规范性文件的质量不适应政策统一要求。一些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前把关不严格,不按程序审批,擅自扩大权力,增加群众的义务,有的甚至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前一段时间,某乡发文撤销2004年县计生局作出的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引起群众上访,媒体报道,导致我们的工作十分被动,其实这就是规范性文件不规范的问题。

3.行政执法的能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县政府安排部署的行政执法事项,没有依法定条件和程序实施到位,群众不满意。例如某将要到期停业的石料厂县政府要求赔偿一案就很能说明问题。石料厂有许多违法行为和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查处,个别行政执法部门在对其关停过程中不作为甚至是滥作为。因为群众上访,县政府只好用变通的办法,将石料厂迁址,还没实施,却被要求赔偿226万元,这种执法现状应当引起我们的冷静思考。

4.依法化解社会矛盾能力不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很多干部重视、害怕,但却不懂得依法处理案件,本应该走司法渠道的案子拿在自己手上“和稀泥”,久脱不决。对行政复议工作认识不足,对依法应撤销的案子,感到“面子”过不去,推三阻四,为难复议人员,甚至打击报复当事人,导致少数社会矛盾一再升级,甚至激化了矛盾。

主要原因分析

这些问题涉及到了我们行政机制体制的问题,也反映了我县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矛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权力本位思想严重。不少基层领导干部对法治的作用领悟不深,以形式主义的心态来应对依法行政的要求,认为“软的不硬”、“弱的不强”、“缓的不急”,写在文件上,说在口头上,真正依法行政是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觉得用法治解决问题不如用“权”解决问题管用、有效,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动摇,甚至认为法是用来“牧民”的,常抱怨群众不懂法、不守法。

2.政绩评价体系失范。怎么评价政府、部门的工作,这是个导向的问题。前几年,我们过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追求GDP,考察工作以经济指标为依据,靠数字说话,认为这个“客观”,因此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倾向,大建大进,引发了一些社会不稳定,造成了一些发展不平衡,破坏了一些基本的管理秩序。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纠正失误的关键举措,但因为依法行政工作不好量化,许多工作短期难以看到结果,或结果隐含在其他工作成绩中,没有纳入到对干部和单位工作的评价体系中,导致干部、部门对依法行政工作积极性不高,“我做了工作别人看不到,等看到我调走了”,不如抓些“形象工程”来得直接、见效快。

3.保障机制还不完备。首先是人才保障不足,我县800多名行政执法人员中,具有法律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31名,还不到4%。许多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提高靠“师傅传帮带”的途径实现,对所执行的法律原则、目的知之甚少,因此,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考虑了许多不应当考虑的因素,显失公正。其次是经费保障不足,依法行政是政府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行政执法经费我们还不能完全保障,个别执法人员还得依靠“执法权”来“养活”,导致相对人有意见甚至抗法,破坏了执法环境。

4.依法行政范围不全。我国是行政管理二元制国家,党委和政府共同担负公共行政管理职能,但党的机关和组织行使公共权力行为如何纳入法治轨道的问题目前尚未完全解决,在党的机关和组织行使公共权力行为违法侵权时,相对人既难以通过人民代表机关质询,追究责任人的政治责任,也难以通过行政诉讼追究责任机关的法律责任,从而难以使相对人获得相应的救济。

基本对策

依法行政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要围绕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和谐这一主题,多策并举,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1.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要把那些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交给企业和社会,不要直接插手企业事务,着重把精力用在改善投资环境上,提供优质服务上。要摆正行政机关在经济社会管理中的位置,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对一些能通过服务方式达到管理目的的,就不要动用执法手段;能通过协调、指导等“软方式”解决问题的,就不要动用处罚、强制等“硬手段”,积极探索和谐执法的新路子。

2.加强行政决策机制创新,切实转变决策方式。要制定专门的决策制度,合理界定行政决策权限,重大问题必须坚持集体民主决策。防止“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决策一张纸”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明确规定决策的步骤、方式、时限,尤其是听证和听取意见程序,确保决策公开透明和决策民主。要完善纠错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建立决策责任追究机制,严肃查处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决策行为,对因决策失误给国家、集体和公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决策者的责任。

篇6

构成的劳动关系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二是出现集体争议的苗头。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全民所有制的职工在劳动待遇、福利、休假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变化,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及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不经过民主决策程序,很容易导致集体争议发生,争议人数也有所上升。三是劳动争议处理难度不断加大。随着多元化劳动关系格局的形成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因终止、解除劳动合同而引发的劳动争议大多靠裁决方法结案,职工绕开企业和工会组织直接投诉,导致企业劳动争议调解机制无法按调解的正常程序进行运作。四是管理不到位引发劳动争议。在调整机构和清理劳动合同过程中,许多历史性不规范的操作问题凸现出来,使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引发劳动争议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企业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侵权现象发生。有些企业行政领导还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处理劳动关系中发生的纠纷和争议,不能自觉执行劳动法律政策规定。

二是劳动者观念不适应形势需要,也是产生劳动争议的重要原因。在施工企业低价中标成本经营的情况下,一些职工对自己享有的权利记得很牢,而对自己应尽的义务不甚了解,思想观念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导致发展为劳动争议,甚至是集体争议。

三是基础工作不规范而造成误解,直接产生劳动争议。有些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缺乏规范有效的管理,致使劳资双方发生矛盾进而产生劳动争议。

依法协调劳动关系的对策

工会干部要学会统筹兼顾,依法协调劳动关系。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篇7

县规划局自组建以来,认真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和省规划条例,以四个一的工作目标,积极履行城乡规划管理服务职能,重点围绕项目建设、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沿海开发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规划,加强规划管理,有效促进了我县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1.规划的组织领导体系不断健全,规划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县的规划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到位,规划委员会职能清晰、运转正常,做到凡是涉及规划调整、重大项目建设,基本能按法律要求和程序进行操作,使我县的城乡建设行为逐步纳入了规划法制的轨道。规划局重视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近两年引进充实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专业人才,形成了一支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规划队伍。

2.规划的编制不断深化,规划龙头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的《如东县城市总体规划》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编制了部分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综合交通、环境卫生、电力、燃气、绿化等专项规划也得到进一步优化和修编,海洋铁路如东客运站、栟茶货运站站前广场设计以及县城滨河景观等一批层次较高的项目得到了群众的好评。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重点组织指导修编了各镇新一轮镇总体规划、村镇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组织编制完成了五大园区的各项规划和各镇工业集中区规划,对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3.规划的实施不断推进,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近年来,我县在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大力推进规划的实施,城市开发建设驶入快车道。县城开发建设成效初显,一大批市政工程相继建成或正在推进之中,青园路改造工程、海花桥工程、钟山路南段等5个项目全面竣工,县城累计新增绿化面积近35万平方米。完成亚萍广场南侧地块、县城通用大东周边地块等10个征收项目,完成开发量110万平方米。规划局加大规划服务力度,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不少镇区建设有了新亮点。如岔河镇开发建设的恒基广场具有一定的品位和档次。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推动各镇村按照村庄规划,镇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曹埠上漫村和掘港掘西村被评为省级康居示范村。

4.规划的批后管理不断强化,建设行为进一步规范。规划服务审批进一步规范,在全省率先实行工业项目规划方案审查即时办结制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建设项目审批后,规划部门按照规划批后管理责任体系,纠正和查处了一些问题,减少了建设中改变规划、建筑退距不足、公共配套不到位和建设强度不够等问题的发生,使我县开发建设行为和项目建设不断得到规范,特别是对房地产开发的违规行为起到了震慑作用。

5.规划的透明度不断增强,依法行政意识进一步强化。规划局通过开展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大力普及城乡规划知识。阳光规划的实施、规划审批公示和公告制度的推行、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对外开放以及规划局网站的开通,更好地扩大了市民参与面,提供了与市民群众进行广泛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工作中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贯彻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积极配合人大的视察检查和调研。重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办理工作,将其作为重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存在不足和问题

我县城乡规划工作近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引领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稳步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部分干部群众的规划意识还不强,规划执行中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由于规划的宣传培训指导还不够到位,少数干部的规划观念比较差,规划修编调整还比较频繁,规划执行缺乏严肃性和约束性,建设的随意性比较大。规划跟着项目走、建设指导规划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未批先建、改变建设规划以及新小区开发擅自提高容积率等现象仍比较突出。一些人大代表和群众反映,正在开发建设的盛世华城小区及周边项目建设密度过大,现在道路已难以承受过密的车流人流。

2.规划的地域特色不明显,城市建筑风格比较单一。县城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功能没有更多的扩展、品位提升不明显。城市规划建设中还缺失文化元素,缺少主题建筑、特色景观、亮点地标,没有很好的彰显海滨新城的个性。

3.各规划之间的衔接还不紧密,部分地块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编制比较滞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后,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布点规划尚未编制,供电、电信、燃气、污水处理、产业布局等专项规划还比较滞后,城市拥堵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与方便快捷的要求还有差距。全县尚未形成协调统一的规划体系,城乡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专项规划之间还有不衔接的地方,县城部分地块的控制性详规还比较粗放,给实施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破坏规划的行为经常出现,在市政道路和老城区改造中表现尤为突出。

4.规划服务发展意识还需增强,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规划的行政效率虽有所提高,但由于各镇规划人员特别是专业人员不足,没有在项目审批前对业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没有把好审批第一关。局少数工作人员对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不深,缺少工作经验,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跟不上工作形势发展的要求;再加上规划、发改、国土、环保、消防等部门协调不够到位,造成一些项目审批中来回修改次数较多、审批手续繁琐、环节多,效率不高,部分业主和群众对此仍有反映。

5.规划执法体制还不明确,对违法建设查处没有形成合力。城乡规划法虽然明确了地方政府的执法权力,但各镇建设部门没有实际处罚权,查处违法行为时常力不从心。各镇城管中队被县上收后,镇级的查处力度更加乏力,执法依赖度很大。这次检查中,各镇普遍反映,对一些违法建设行为的查处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人大代表建议要加大对东环路两侧的违法建筑查处力度。在对违法建设查处过程中,部门间协同配合还不够,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规划与执法两张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6.规划对农村建房的引导和指导不够,农居点规划建设还有不少矛盾亟需解决。近年来,我县农村建房处于无序状态,一层半和一户两宅现象比较普遍,点外违建仍有发生。由于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村庄规划和农居点规划与我县农村的实际不相适应,村庄基础设施无法按照规划进行建设,使规划形成一纸空文。农居点在推进过程中还有不少矛盾和问题亟需解决,如规划未经法定程序、用地不规范、布局不合理;政策不配套、奖励不到位,政策引领作用不强;基础设施跟不上,镇村无力承担土地征用和配套设施费用;进点农户房产证、土地证难以发放等,对此基层干群反映强烈。

三、几点建议

规划是城乡建设发展的蓝图和依据,也是各级政府指导城乡建设和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县政府及其规划部门要以城乡规划法为依据,按照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切实抓好全县城乡规划的各项工作。

(一)对规划部门的建议

1.依法科学合理编制城乡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管控作用。规划部门要把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规划的立足点,吃透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进一步审视已修编的规划,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努力构建科学、合理、严密的城乡规划体系。要充分发挥规划的牵头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统一协调,切实增强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要加强对县城核心区域、重要街区、沿路地带特别是城中村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加快供水、排污、供电、通讯、绿化、美化、亮化等专项规划以及修理、收旧、洗车、排档等特殊行业规划的修编和衔接,使规划真正成为城乡建设管理的龙头和基本依据,真正发挥规划对城乡建设管理的综合调控作用。

2.结合我县实际强化城市设计,有力提升城市功能的配套。要结合如东文化的传承和个性的彰显,加快三号街区、栟茶老街区等保护性规划的修编,加大沿河、沿街小品建筑和雕塑规划设计,打造特色的地标性建筑,做足水的文章,体现海的文化,使得每一处规划、每一处建筑,都能成为一处独特的风景。要按照城市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先行、文教卫体事业布点服从城市功能布局、公共资源培植效率优先的理念,认真吸取老城区市政道路、商业网点以及学校、医院、市场、公厕布局不合理的教训,进一步加强公共设施的科学规划,切实解决县城交通拥堵问题,全面优化城市功能。要扎实推进通海路、碧霞小区、灯塔小区等重点地块改造和老小区升级改造的规划。

3.加强规划的审批管理,切实依法维护规划的法定权威。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根据建设工程项目行政审批程序,做到规划一经审批,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更改,坚决杜绝违法审批。要严格执行先有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坚持先有规划后供地,合理确定用地规划和建设强度,真正做到集约、节约。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划批后管理措施和办法,建立规划执法的督查考核机制,实行严格的规划行政责任追究,对建设工程是否按照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内容建设的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和核实,明确相关制度和责任,及时发现、制止、纠正违法工程建设行为,确保建设项目按规划要求实施到位。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配合,所有建设项目审批中都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偏差,坚决查处和纠正房地产开发中提高容积率、擅自改变规划以及工业用地变相搞房地产开发、建设别墅和专家楼的行为。

4.创新规划服务发展的理念,有效促进项目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城乡规划服务于招商、服务于基层、服务于企业作为规划部门推动全县跨越发展的重要任务,努力查找自身不足,强化主动服务、靠前服务、贴身服务,为高质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做出新的贡献。要坚持依法审批与合理调节相结合,有效化解部分项目办理了土地征用手续但后因规划调整无法供地问题。要重视各镇不在工业集中区的企业改扩建的规划问题,研究出台相关意见,有效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二是要做好做精土地经营文章,坚持整体开发、配套开发和成片开发,认真做好房地产项目的规划工作。进一步优化小区住宅、公建配套、宜居环境一体化设计,建立精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方案评优机制,提升城市品味。三是要强化对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的规划指导,着力推进栟茶、丰利、马塘等镇旧城改造,加快岔河、长沙、洋口等中心镇的建设步伐。

5.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规划管理效能和执法水平。规划局要从思想上、作风上开展对规划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业务指导和廉政建设,不断提升执法人员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规范规划管理行为,提高规划行政服务水平,全面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要建立专家咨询团队,正常开展活动,通过规划咨询制度、专家论证制度、项目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进一步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规划的透明度和规划的执行力。要进一步强化快办、传递意识,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在规划审批环节最大限度缩短时间,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在服务中要实行网上服务一次性告知,不断增强规划服务的透明度。

6.加强城乡规划法的宣传教育,着力提升全社会规划意识。要充分认识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的重大意义,坚持不懈地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执行规划的意识和法制观念。要把城乡规划法纳入公务员培训和普法的重要内容,切实提升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执行规划的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提高政府对城乡规划的执行力和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加大城市规划馆对公众开放的力度,各项规划和方案要及时通过政府网站对外公布。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利用公园、商场、旅游景点等场所,通过以案说法等直观效果的教育,广泛宣传规划法律常识,让群众了解规划,引导群众广泛参与规划,不断提高全社会规划执行的法制意识。

(二)对县政府的建议

篇8

桦甸市教育局重视教育科研的组织建设,随着教育行政领导的变化,及时调整了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都成立了科研室,并配备专职科研主任,有效地承担起了本校教育科研的领导、管理及指导工作,为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组织保障。

(二)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制度。

随着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修改完善了《桦甸市教育科研工作条例》、《桦甸市教育科研课题及成果管理办法》、《桦甸市教育科研工作量化评价标准》、《桦甸市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等,从而确保了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三)形成了专兼群相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

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首先须建立一支懂理论、能实践、会研究、善总结的高素质教育科研队伍。目前,全市共有教育科研专职人员8人,职称、学科、年龄结构合理,从基层学校业务领导、骨干教师中聘请兼职研究人员45人,教育学会发展团体会员3000余人。这样一支专兼群三结合的研究队伍,有效地承担起了全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对桦甸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不断高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育现象,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中。“十一五”期间,有18项省级课题,25项市级课题,186项县级课题立项,比上个五年计划增加了21%,课题在村完小以上学校和骨干教师群体中的覆盖率为100%。此外,实验教师还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经验总结、编写校本教材,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独辟蹊径强化课题的管理与指导。

一项课题能否善始善终,并达到预期研究成果,重在过程管理。为此,桦甸市教育科研所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题管理与指导模式。即“四会一课”模式。通过教育科研工作会、课题阶段成果交流会、科研主任调度会、课题鉴定观摩会和课题优质课评选等活动,适时掌握每项课题的运行情况,及时改进课题研究中的问题,相互交流,集思广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课题研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在课题指导过程中采取了责任包保制。根据每位研究人员的学科特长,分题到人,各司其责。并采取“同类分组调研,定点跟踪指导”的方式,深入基层学校,深入课堂跟踪指导。通过“两听一看”,即:听汇报(课题主持人汇报课题实施情况),听课题课(研究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看资料(研究过程材料的积累及管理情况)。与课题组人员互动交流,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达到了“以研促教,以研导学,学研结合,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六)成功地开展了“课题研究课”评优活动。

为了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样的课题研究活动,教育科研部门每年都组织一次课题课评优,教师从主持或参与的课题中选择课例,采取“说课―讲课―展示”的方式,评出教育科研课题优质课,为教师搭建课题研究活动的平台,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七)开创了教育科研培训和课题鉴定验收新模式。

在总结以往教育科研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为使培训收到最佳效果,将培训对象由原来的学校领导转为课题研究者,培训方式由原来的大型集中转为深入学校面对面互动,由原来的研究人员单项灌输转为教师提出问题按需解答,还不定期的聘请省市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专家讲学,消除了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帮助教师找到了适合自己工作实际的研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教师了解教育科研,走进教育科研,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推动了全市课题研究扎实有效的开展。

此外,还创设了“三位一体”的课题鉴定验收模式,即:把鉴定验收、科研培训、成果推广三项工作一并完成。主要让教育科研兼职研究员,学校科研主任,同类课题负责人,相邻学校的实验教师列席鉴定会,亲历课题鉴定验收全过程,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研究经验,了解驾驭科研程序,规范和提升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发挥优质课题的辐射示范作用。

(八)坚持“双写”教育,进一步打造桦甸教育特色。

“双写”是桦甸市教育局为解决小学生写字、写文存在的问题,全面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在“十五”期间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96年通过省规划部门验收。成果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推广。通过培训教师,编写教材,课程设置,校外教育以及举办一年一次的全市中小学“金城之秋”书法竞赛活动,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力推进了该项工作的开展,使小学生不良书写习惯得到有效矫正,写字质量大面积提高。学生阅读积累量大大增加,文化底蕴不断提升,“双写”特色已然形成。

(九)加强校本科研,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

“十一五”期间,全市校本研究已有一定规模,一大批校本科研实验校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学校从教育研究的角度,认真总结和分析本校的现状,深入挖掘学校的各种潜在资源,扬长避短,在创建学校特色、学科特色 、教师特色、学生特长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苏密沟中心校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创新工作思路,规划了“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学校核心课题创特色,以科研小课题促课改”的整体工作思路,针对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落实课标理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着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的普遍现象,确定了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具有操作性、前瞻性和实效性的综合性学校课题。开展了大型的“发现问题-主题学习 -课例研讨”为流程的研修活动和小型的课题主题论坛活动。在整体上形成了校长宏观调控,科研室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全体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网路,达到了以点代面,以骨干带动全体,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采取抓典型带动群体,以校级课题提升市级课题的策略,层层推进,以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课改的深入实施。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三检一评制度。在制度管理的同时,注重人文性的内驱力调动,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

临江小学在校本研究中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载体,诠释了“注入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孩子;分层教学,为孩子全面和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学管理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劳动课特有的技能培养,在劳动课上教他们学习编织、学习烹饪、学习手工制作,孩子们各个跃跃欲试,自己动手,在课堂上多次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手艺,品尝自己包的饺子、自己做的饭菜,真正实现了课堂人性化,教学人性化,为孩子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创建了广阔的空间。

永吉小学的校本科研让教师在备课中,改进教学行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课例研讨中,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对话交流中,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学会研讨;在竞比活动中,点燃激情,促进成长,获取成效。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不断地丰厚自己,提高自身的能力,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塔建了良好的平台。

新华小学《整体推进校本科研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临江小学《夯实校本研究追求育人特色》、苏密沟中心校《立足校本在创新中发展 研修实践在探索中提升》、第六中学《以科研为先导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等经验成果在吉林地区校本科研工程现场会上进行了交流。

(十)教育科研成果斐然。

由于各级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专兼群相结合的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五年来,取得一大批教育科研成果,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100余项课题通过各级相应部门的鉴定验收,其中省级课题15项,市级课题22项,其余是县级课题。

市教育局《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进修学校《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第一中学《研究型教师培养的研究》、第四中学《校本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常山中心校《弘扬传统文化创办特色学校的研究》等课题,都从教育改革与发展重点、热点问题着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被省市、专家赞誉为在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几年来,桦甸市重视发挥教育科研的服务功能,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先后召开课题成果推广现场会或鉴定观摩推广会50余次,使一大批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教育的现实效能,为教育行政部门或基层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在地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1800多篇,在各级会议交流或获奖论文搭4500余篇,参编教材或学材料50余种,开发校本教材70余册。先后50 人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40人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1人聘为省教科院兼职研究员,2人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专家,教育科研所连续四年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2009、2010先后被吉林省教育科学院评为“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先进单位”,2011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回顾“十一五”桦甸市教育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在有些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一)有些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担心搞教育科研会影响教学质量,这种错误认识,阻碍了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从全市范围看教育科研工作发展还不平衡。

有些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成效都存在一定差距,课题研究缺少创新,成果平平,效果不明显。

(三)有些学校或教师一定程度存在功利思想。

有些学校为了名誉或迎接检查,教师为了晋职升级个人利益做课题,不是从发展教育科研事业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着想。有的立项时满腔热情,积极性很高,中间过程却疏于管理和研究,结题时东拼西凑草草收场,还有的课题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四)课题管理不够规范。

由于有些上级非教育科研部门滥派课题,迎合了一部分学校和个人图虚荣、满足个人利益的思想,致使一些旁门左道的课题充斥其中,损害了教育科研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也给教育科研及管理工作造成了混乱。

教育科研如何在今后工作中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再上新台阶,其对策是:

(一)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视。

各级领导应认真学习中央及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决定》,明确自己对教育科研工作负有的领导责任,切实地把教育科研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努力为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提供各方面的有利条件。

(二)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水平。

努力采取措施提高专兼群教育科研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使教育科研真正发挥服务功能和先导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力度,争创优异成绩。

篇9

一、采录环境

1.采录现场环境

河下镇地处京杭大运河畔,向西北行15公里到达淮安市区,向西南行3公里到故居,笔者从淮安市区坐公交近一小时到达河下镇。河下古镇已被政府改造成一处旅游景点,其中集结了其他传统手艺作坊,例如吴鞠通中医馆、王兴懋酱园、效娲泥塑等。房屋墙面和路面也都被翻新,对比1995年当地电视台采访的视频来看,河下镇古街道的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2.人文环境之被采录者背景

李国荣、李国祥兄弟二人是李记纸扎的第11代传人。据李国祥回忆,李家在来河下定居之前,他们的曾祖父、祖父李福恒、大伯李寿臣当道士兼做纸扎手艺,三叔父李寿泉于镇江牌弯开纸扎店。李寿山作为二儿子,则在河下成为了庙会大型纸扎的实际总负责人。后,李国祥子承父业,学习纸扎技艺,后父子为淮安灯会和街头文娱活动扎制舞龙、花灯等作品,现在客户范围包含淮安当地以及周边宝应等地区。1990年1月,李国祥创作的作品《断桥会》被选送到江苏省首届民间美术博览会上展出,2010年,“李记纸扎”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

二、淮安纸扎的变迁

淮安纸扎从道光年间基本形成算起,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中国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纸扎工艺在功能、制作方式、题材、传承方式等多方面也都发生了变迁。

1.题材的变迁

若按照主题划分,传统纸扎可分为以下两类:其一是丧葬祭祀用品:仙房、轿子、袈裟、祥杖、纸人纸马等。其二是娱玩欣赏用品:花灯、花船、人物、动物、花卉等。

如今,应顾客之需,祭祀纸扎的题材有所拓展,最主要的是现代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如麻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轿车、飞机等,其造型均采用仿真手法,只是尺寸比真物小一些,是顾客的热门之选。

2.制作方式的变迁

制作材料更加多元化,传统的纸扎工艺以竹蔑、芦柴构建造型,新式纸扎大多用纸盒、旧挂历等纸质印刷品制作而成。

新式纸扎工艺制作过程相对简便,省时省力。扎制一件传统纸扎有扎架、糊纸、装饰等一系列步骤,一般需要六七个小时,而新式纸扎则只需一两个小时,可以应急突发事件。

以电视机制作过程为例,三个步骤就可完成。首先塑形,选两个大小不一的硬纸盒进行裁剪,然后按照电视机的形状粘贴在一起,再后描绘几个按钮就可完成。

利用废旧纸盒、日历等现成印刷品制作纸扎可以节省成本,节约资源。同时,印刷品的图案复杂、题材多变,形象逼真,如财神爷、金童玉女,可随意拼贴到纸扎作品中,使得新式纸扎具有更多的现代气息,用李师傅的话说,就是“时髦”。

新式纸扎也有不足。其用纸盒做骨架较笨重,不如传统骨架轻便,结构也较简单,造型不能灵活多变,总的来说表现力与工艺性大大降低。

3.传承方式的变迁

一般来说,中国的传统手艺继承方式是子承父业或师傅传徒弟。然而,李记纸扎如今面临的是没有传承人的境地。

以前逢年过节都会有单位集体举行灯会、舞龙等庆祝活动,当时定制花灯纸扎很多,李师傅说当年的一条纸扎龙可以卖一万元左右。然而现在过年的氛围不如以前,很少举办灯会,花灯的需求量大大降低,艺人基本靠不固定的丧葬类纸扎订单维持生计,每月大约一两千元或两三千元不等,仅够老夫妻俩生活。随着纸扎的需求量大大降低,传统工艺的生存现状难以养活更多的手艺人,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技艺。李师傅唯一的女儿从事的是教师职业,现在家族中只有李国荣、李国祥兄弟二人还在做这门手艺,没有技艺传承人。

结语

淮安纸扎的传承与变迁从侧面反映了当代地方手工艺的普遍生存状态。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传统手工艺往往被当地政府、文艺机关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并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然而它们是否得到了切实的扶持、保护,至今仍是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因为这样的名号似乎并未对改善手工艺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技艺发展传承起到明显的效果,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仍需要新思维,采取新措施。

参考文献:

[1]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2]管建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10

(一)突出工作重点,城区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区城市管理局结合我区实际,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先后多次开展了城区环境专项和综合整治活动,城区面貌明显改善。以城区主要街道和旅游通道为重点,做到堵、疏结合,加强对流动摊点、早市、夜市等占道经营行为的治理,有效规范了市容秩序;认真查处乱停乱放车辆,联合有关部门整治抛洒车辆,保证城区道路通畅清洁;按照古城风貌要求,规范户外广告牌匾,积极扮靓城市环境;抓好控建拆违工作,全力服务和保障古城建设。

(二)突出依法行政,执法质量明显提高。从规范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入手,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通过开展创先争优、争做城管先锋、问责问廉问效等主题活动,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文明执法、规范执法的能力有了新提高。抓好队伍作风建设,不断改善执法手段,严格行政处罚程序,制定并落实案卷审查制度,使案件处罚更加合法化、规范化。全区今年1000余起城市管理处罚案件,无一例被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执法效能和执法质量有了新提高。

(三)突出管理创新,城管工作水平明显提升。在工作实践中,区城市管理局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积极提升工作水平。结合市容管理,实行包路段徒步巡查制度,对主要路段进行责任承包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违章经营行为。结合责任落实,健全完善了考核奖惩机制。采取巡查、督查和暗访等方式,加大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经济收入挂钩,及时兑现奖惩,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区城市管理局在严格履行职能的同时,注重加强同公安、工商、建设等职能部门以及街道、社区的联系,共同推进城管工作的开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市民群众对我区城市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社会各界对城管工作满意度明显提升。但是,调查组也了解到,对照当前我区城市发展的形式和要求,城市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是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市民城市意识相对薄弱。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受访人认为当前城市管理工作宣传力度不大,城市管理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多数群众对城市管理部门职能职责、工作重点不清楚,客观上造成了群众的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主动参与城市管理、维护城市秩序的自觉性还不强,影响了工作开展,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是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队伍作风有待加强。城管执法人员素质和过去相比,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有极少数执法人员不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不能耐心结合政策进行说服教育,存在不文明执法、重罚轻管的现象,队伍作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长效机制仍需完善。近年来,区城市管理局建立了内部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但是有些制度在工作中落实不够,需要认真改进和完善。如控建巡查机制,调查中群众认为在管理范围、管理时间、查处结果等方面,存在一定漏洞,城区控建效果不理想。对部分违法建设行为,不能及时有效查处,甚至存在以罚代管的现象,最后形成违建事实。另外,具有城市管理职能的有关部门、单位以及街道社区参与城市管理的主动性还不高,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效果。

四是城区摊点布局不合理,缺乏长远管理规划。乱摆摊设点、占道经营、马路市场等现象,一直是我区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整治反弹现象比较严重,暴露出城区摊点布局不合理,缺乏长远管理规划,群众对此意见较大。如,兴中路南段是通向大战纪念馆景区的重要通道,由于多种原因形成早市,区城市管理局多次进行专项整治,但交通拥挤、秩序杂乱的现象一直没有改善,不仅增加了管理执法成本,也严重影响了景区形象。

三、今后工作的建议

对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征集到的意见建议,评议调查组及时向区城市管理局进行了反馈。区城市管理局按照未评先改、边评边改的要求,通过专题宣传活动、代表座谈会等方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认真查找问题和不足,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为做好今后工作,评议调查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宣传教育,大力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做好城市管理工作不仅要靠执法部门的严格管理,更需要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加大对城市管理工作宣传力度,围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围绕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城市意识,引导群众自觉地理解、支持和配合城管工作。要积极拓宽民意表达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为民,努力营造良好的城管执法氛围。

篇11

物流是指物资资源的流动过程,它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一种现代管理系统,用最低廉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把货物从源头运送到消费者手中。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现代物流成为企业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配送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决定着整个连锁企业的运营水平。宜家严格地控制着物流的每一个环节,保证使由物流而导致的损失降到最低点。在多年的管理与探索中。宜家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物流管理方案。

宜家采用平板包装,有效地解决了物流难题,节约了物流成本。据说,宜家一名设计师注意到,顾客在将桌子塞进车里时非常费劲。为了把桌子塞进去,只有把桌腿拆掉。这名设计师因此得到灵感,并始设计可拆式家具。从那以后,宜家的大部分产品都可以拆开装运。

这种平板包装的优势可总结为以下几点:(一)它使宜家不必为顾客提品组合、运输和安装服务,改由消费者自己完成商品流通的最终环节――挑选、运输、组装,为宜家省去了一笔可观的费用。(二)平板包装还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平板包装意味着同样一辆车,可以成倍地提高运输效率,因而降低了人工和运输方面的成本。(三)平板包装可以有效地降低库存成本。平板包装、可以拆卸的家具,在相同容积的库房里,可以存放更多的产品,一问库房可以当成几间来用,无形之中又节省了大量的库房费用。独特的平板包装使得宜家的物流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而消费者则会因为宜家提供的产品质优价廉,又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进行式样变化而十分领情,一举两得。宜家的配送中心和一些中央仓库大多集中在海陆空的交通要道,以便节省时间。所以宜家在接近集装箱码头、重要公路和铁路线的地方建立了全球配送网络。所有商品被运送到全球各地的中央仓库和分销中心,宜家通过科学的计算,决定哪些产品在本地制造销售,哪些出口到海外的商店。同时,每家“宜家商场”根据自己的需要向宜家的贸易公司购买这些产品,通过与这些贸易公司的交易,宜家可以顺利地把所有商店的利润吸收到国外低税收甚至是免税收的国家或地区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宜家专门成立了宜家服务集团为配送提供专业保障。宜家服务集团的支持是其整套供应链正常运转的关键,没有它,宜家的配送网就不会如此畅通。宜家还将网络技术运用到物流管理中。整个配送网络的运转,从每家商店提供的实时销售记录开始,反馈到产品设计研发机构,再到贸易机构、生产商、物流公司、仓储中心,直至转回到商店。

二、宜家的供应链管理

宜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供应商,采取类似招标的方式,由于生产要素成本的原因,近年来宜家提高了从发展中国家选择供应商的比例。过去五年,它从发展中国家采购的比例由32%增至35%。2001年度宜家采购数量最多的五个国家分别是:中国(15%)、瑞典(14%)、波兰(8%)、意大利(6%)和德国(6%)。如今,中国已成为宜家集团最大的采购国。未来的趋势将是,像中国这样的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的供应商会不断地刷新现有供应商名单。目前,随着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所占的比重不断扩大,宜家正在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或者是产品的部分放在亚洲地区生产,这大大降低了运费对成本的影响。此外,宜家还在中国实施了零售选择计划,即由中国商场选择几个品种的产品,由中国的供应商进行生产,然后直接运往商店的计划。事实证明,这种计划是非常成功的。例如,尼克折叠椅原先是由泰国生产,运往马来西亚后再转运中国。其采购价相当于人民币34元一把,但运抵中国后成本已达到66元一把。再加上商场的运营成本,最后定价为99元一把,年销售额仅为每年1万多把。实施这项计划后,中国的采购价为人民币30元一把,运抵商店的成本减至34元一把,商场的零售价定为59元一把,比以前低了40元,年销售量猛增至12万把。宜家在全球进行采购,也制定国际化的统一标准,即他们提供的产品必须是针对宜家全球而并不是某个特定的区域。因此,只有在达到最低成本的同时保证质量的供应商,才有可能得到大额订单。而这样的措施,使宜家因为大规模的订单量将供应商的供应价压到了最低,其他商家想要模仿仿制时,并没有丝毫价格上的优势,因此,从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减少了仿制者。不难看出,宜家低成本策略的另一个节点是对终端的大力压缩,终端压缩过程中的有限服务是“宜家”低成本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宜家为顾客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产品目录、一次性卷尺、铅笔以及便条,并在所有家具上都贴上简而可读的标签,上面有关于产品价格、名字、尺寸、颜色、用料以及可独自提货的位置区域说明。宜家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予广大消费者以自主决策的便利,以最大程度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预期目的。由于宜家提供给消费者铅笔以在便条上记录所需产品,常可看到用橡皮擦过并有细微痕迹的便条被消费者再次使用。

三、总结

通过以上对宜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宜家现如今如此成功是有绝对原因的,宜家将降低成本做到了极致,同时,又不减损产品质量,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理念,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成为一家具有品牌效应的伟大的公司。

参考文献

[1]陈广.《宜家家居攻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05.

[2]张金良,林志国.《超越比尔盖茨――宜家王国的崛起》.京华出版社,2004.07.

[3]王革非.《中国企业观察》.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01.

篇12

3、主导产业增长较快。1-3月,全县四大重点产业实现工业税收4008.5万元,占全县工业税收的68.7%,增长30.3%,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税收513.5万元,同比下降9.4%;新型纸业产业实现税收66.91万元,同比增长93.7%;绿色食品产业实现税收20.4万元,同比增长89.3%;金属加工产业实现税收3407.8万元,同比增长38.3%。

4、项目建设稳步推进。1-3月份,全县1000万元以上在建工业项目8个,比去年同期减少4个,累计完成工业投入5.51亿元,同比下降62.9%,列入市重点调度的5个亿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入1.89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6.7%。

二、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达不到序时进度。受省、市对规模工业主要指标限报影响,3月份我县规模工业总产值只上报3.33亿元,导致规模工业增加值可比增幅只有9.75个百分点,仅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1.7%,差欠序时进度13.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差欠序时进度12.7个百分点。

二是要素制约依然突出。首先是原材物料价格持续上涨,而企业产品价格涨幅明显落后,相当一部分企业产品价格没有上涨而且略有下降,但原材料涨幅增加,企业赢利空间进一步缩小。其次,企业用工紧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县多数企业为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较大,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用工不足而不能满负荷生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心,提升服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我县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1、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增强工业发展信心。各部门要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把经济运行趋势研判准,把困难摸清楚、把原因分析透、把政策谋划好,加大服务力度,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负担,给企业以温暖,进一步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篇13

1、劳动力分布现状:

从总体数量上看:2003年&&镇有农村劳动力21133人,除了已经进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15033人外,还有6100劳动力在农闲季节处于相对失业状态。

从地区分布上看:由于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虽带有普遍性,但在各村的数量分布不均衡。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村,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率较高,而&&村、缫舍村、磻溪村等中心村及一些企业较多的村,由于第三产业和企业发展比较迅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较低,村与村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0.1%,小学程度的占31%,初中程度的占49%,高中程度的占9%,中专程度的占1%,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0.1%。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79.4%。由此可见,&&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

2、劳动力转移现状:

2003年度,原&&、&&、&&三个乡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本乡镇实际,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截止2003年底,全镇累计转移劳动力15033人,占劳动力总数21133人的71%,其中2003年转移劳动力5780人。2003年外出务工人员劳务性工资收入达4500万元,占全镇农民人均收入的31%,劳务性工资收入已经成为&&镇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

(二)、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居多。据调查,2003年在外打工人员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的从事人数占整个务工人员的78%。

2、外出务工以自发为主,政府和经纪人组织的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异地转移中,主要以自发转出为主。

3、季节性转移的较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和传统的风俗习惯,决定了&&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季节性很强的特点。2003年底,全镇转移超过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占转移量的38%,而62%的转移劳动力则不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劳动,基本上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跑运输,往往是春节后出夏收前回,夏种后出秋收前回,秋种后出春节前回的“候鸟式”转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4、群体性外出的多,而单枪匹马外出闯世界的少。输出的劳动力一般都按照血缘、人缘关系,或三五成群,或数十结队,集体外出,互相照应,互有联络。

二、&&镇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些农民知道靠有限的土地挣不了几个钱,也懂得出去闯荡才能走上富裕路。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多数农民不愿转移,也不敢转移。

从主观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安于现状,怕打破宁静的生活。尽管改革开放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两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二是胆小怕事,怕带来麻烦。在农村,由于教育、文化、技术、信息落后,使一些农民自卑心理严重,怕跑出去找不到活干,怕干了活又要不来钱,怕外出打工挨欺负。特别是老年人心疼子女,宁可不挣钱,也不让他们出去闯荡。三是缺少手艺,怕自己干不好。在农村,多数人文化少,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只能干那些苦脏累、挣钱少的活。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城市产业多样化、技术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的风险。农民进城因找不到工作返乡的屡见不鲜,也使一些没有走出去的农民不再往外走。

从客观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不灵,怕找不到挣钱的门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该干什么;想在家创收,不知干什么挣钱;想学技术,不知要到哪里去学。二是渠道不畅,怕没有人帮助。就内部环境而言,虽然在镇、村组织中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但还没有很好的发挥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的作用;就外部环境而言,农民外出打工,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三、&&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做到上下统一,转变思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广阔的道路。

1.破除陈旧观念,变要我转移为我要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要从农业以外去想办法,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农民必须破除安于现状、守摊吃饭的观念,要有创新意识,盯住市场,走向市场,从自身实际出发,自觉地寻找适于自己发展的空间。

2.加大教育力度,变盲目转移为特长转移

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是加大农村教育的力度,搞好农民教育。

第一,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在保就学率上下功夫,也应该狠抓教育质量,确保九年义务教育收到理想的成效。

第二,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教育,为农民走出土地重新就业创造条件。在农村,应为“下岗”或半下岗农民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使之具有一技之长,不但为农民在农村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创造条件,也为农民到城市创业、就业创造条件。这就不仅要靠政府去办,也要由政府引导、扶持大企业、教育单位去办,根据农民个人特长,培训他们相应的技术,使他们取得必要的技术资格证书。

3.创造优良环境,变无序转移为有序转移

农民的思想解放了,素质提高了,想要转移,但向哪里转移,怎么转移,又成了摆在农民面前的一道难题。政府要为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一是要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机构,安排专人搞协调服务,宣传引导。二是通过发展民营企业,鼓励扶持私营企业,加速小城镇建设,来拉动和吸引剩余劳动力转移。

4.敢于投资创业,变守摊式转移为创业式转移

在劳动力转移中,对于有条件的农户,拿出一笔资金搞投入,其效益大多高于单纯靠出力气打工的收入。在劳动力转移中,首先应考虑如何投资、如何增值的问题。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不敢投资是不会挣到大钱的。但投资一定要看准;盲目投资则损失更惨。

5.练就一身本领,变不敢转移为大胆转移

一要有“手艺”。现在很多农民外出打工,不愿从事那些挣钱少、粗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也想干点挣钱多、出力少的“巧”活,而这种活收入高,科技含量也高,也就是人们说的“手艺活”。因此,要想办法提高自己,锻炼自己,充实自己。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占领一席之地,开创一片新天地。

二要有“心计”。就是在外出打工时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注意的是:要了解对方,知道用人方的实情;找工作要通过正规的职业介绍中心,不要急于求成;要签订合同,发生纠纷时有依据;要遇事多想一想,有问题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要学习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用以保护自己。

四、&&镇劳动力转移工作建议及体会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个重要课题,如何实现劳动力快速、合理、有序的转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根据前文分析及对策,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总体目标:

截止2003年底,&&镇共有未转移劳动力6100人。在今后五年中,要在稳定已转移劳动力总数的基础上,力争每年新增转移劳动力1500-2000人,到2008年,全镇劳动力转移总数达到19500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91%(以2003年人口为基数),非农产业收入达8000万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达2000万元,人均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5%以上。

(二)、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合力。把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列入&&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成立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及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综合协调和管理工作。农办、工办、民政、司法、城建、教育、成教等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目标考核制度,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宣传导向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关心农村剩余劳动力。

2、做好劳动力转移的动态管理和调研工作,及时掌握劳动力转移动向。一是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实行劳动力资源电脑化管理。二是每年对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1次到2次的专题调研,及时掌握劳动力转移动向,积极探索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新路子、新办法,为制定工作计划、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提供依据。

3、积极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和空间。

城建等部门根据&&实际,做好城镇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进程,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提高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建筑业、运输业、饮食餐饮业、娱乐业等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工办等部门加快发展&&镇民营经济,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解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使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农办等部门要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和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畜牧业、水产业,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

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瞄准国际劳务市场,充分利用大集团、大公司的国外承包工程和劳务项目,组织农村劳动力跨出国门,提高对外劳务输出水平。

4、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培训。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首先,落实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狠抓该镇各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镇中、小学学生升学率,从而普及高中教育,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良好基础教育和掌握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技能的新型劳动者。

其次,充分发挥该镇成教中心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