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篇1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发挥着“思想净化器”的功能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发展的关键时刻,犹如一张白纸,画上什么样的图案就呈现什么样子的作品。小学教育作为人的启蒙教育阶段,必须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要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要教育学生具有辨明是非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塑造小学生人格的关键时刻,德育教育千万不可忽视。所以说,面对社会上形形、五花八门的不良行为的侵蚀,必须加强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用好的德育教育净化学生的思想,给小学生一个健康、有利的成长环境。

(三)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

在党的十上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梦”的具体参与者,每一个中国人都肩负着这种神圣使命。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更是未来“中国梦”的主力军,是民族的未来。在将来的日子里,他们将会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是社会的继承者,对社会文化具有改革和创新的能力。现代的德育教学的走向就是在社会中学习,并且终身学习,永远都不能停止。在小学生处于成长的时候,给他们涂上浓重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色彩,不仅会使他们终身受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祖国下一代整体的道德素质,为实现民族复兴发挥顶天立地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成绩总体来说是值得肯定的,教师通过各种努力在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但是,综合看来,当前我国小学阶段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不足

教师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的引路人,尤其是在小学教育期间,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是担负着重任,教师对德育课程的理解程度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预期的目的。然而,在当前的小学中,德育课程的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甚至有些学校,是语文教师或者数学教师、音乐及美术教师兼任德育教师,在德育知识的专业技能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教学活动经常流于形式,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教学成果。

(二)小学德育教学的形式单一

德育教育可以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学习,它也是一种实践哲学,离不开人的生活实际。而我国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及小学德育教育的引导功能,往往只是采用课堂理论的灌输和简单的是非对错的直接判断教学,很少有学校给小学生提供深入社会实际的锻炼机会。所以,德育教育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灌输的纯理论的东西,在孩子们有限的理解力下,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完全是泛泛而谈。

(三)小学德育教材不规范

教材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决定教育内容和形式及教学时间安排的关键。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还有不规范的现象存在。有些教材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空洞说教的成分居多,教师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对德育教育的体会不深,缺乏明确可感的对象。另外,目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梳理,不能从传统文化方面对小学生进行传统德育培养。

三、对做好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建议

改进小学德育教学是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议题之一,也是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笔者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教育实践,认为改进小学德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联动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自足以来就有父母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著名的《颜氏家训》就对子孙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德育问题提出过深刻的见解,“教者,上行下效也”,明确指出,教育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而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更是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什么是真正的是非善恶,教育孩子明礼诚信,积极向上。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双管齐下,发挥联动作用,才能真正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德行。

(二)积极拓展校外德育实践

的认识论就明确指出: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理论的认识才能更加的深刻。德育教育也应该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学校课堂倚重教材的教育只是一种纯粹理论的灌输,如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而在实际生活中,必须让孩子多参与校外实践,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去孤儿院去照顾残障儿童,这些深入生活的实践活动更能让小学生切身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尊老爱幼。如教育孩子要爱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不能只是去照本宣科的讲述书本知识,还必须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国家的伟大,感受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意识,就应该带小学生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红色革命的教育,让学生在感动中接受爱国主义的内涵。

篇2

1.2语文课堂与德育教育

所以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说对于小学生品性的培养要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反过来说,语文学科本就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除了基础知识以外,阅读理解和作文等的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小学生自我健康成长,有利于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当学生自我发现语文课是他的人生导师的时候,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随之增长。另外,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会显著提高,这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非常有利。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思想的正向引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校德育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2.1由5+2=0引发的思考

Y同学的妈妈打电话给我说,孩子,整天捧着电视看,也不学习,以前学会的也都忘了。我非常吃惊,吃惊后是仔细地分析与思考,为什么孩子在家、在校判若两人。我想这种结果要归咎教育方式,在学校有小竞赛竞争,孩子生性好胜,像小狼一样所向披靡。但是回到家里,有宠爱自己的姥姥姥爷,有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比他大很多又很爱她的长姐,哇,家里都供着他,没有竞争了,没有了斗志的“小狼”就变成了“慵懒的狗狗”。另外,孩子总想在老师面前留下好印象,这也是他在家、在校判若两人的原因之一。对此,我在班级,把他的表现真实地讲给大家,要他跟大家保证:“在教室认真听讲不捣蛋,周末回家认真做作业,只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我告诉他,我会和妈妈通电话,如果做不到,就取消小组长的职位。(他非常在乎这个职位)周一班会课上,我当着他和其他同学的面,拨通了Y妈妈的电话,询问了他在家的表现,妈妈说,“还是看电视,确实没以前那么厉害了,我还奇怪呢,咋一回家就说今天不看电视了呢。老师,你再给他个机会吧。”结合家长意见,我把他降为副组织,考察一周。第二次通话,Y妈妈说那个周末表现不错。学校5天的教育和学习成果,周末放假2天,一切努力就都付诸东流了。这个结果归因两点:①家长把教育基本完全推向学校,自身缺少教育孩子的观念或者缺少有效的教育方法。②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不够多,不够有效。

2.2加强家校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形成。因此,德育教育应该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在家长的配合下,使思想品德教育贯彻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学校需要及时通家长沟通交流,使家长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了解到自己子女在学校的品德表现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教育活动,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优势与长处,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解决当前学校教育所面临的许多棘手问题,促使青少年一代更好的发展。

2.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进行德育教育,单纯地靠外界的说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努力寻找德育的新方法,让大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道德修养。只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们真正领会到品德教育带来的益处。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简单,而他们却憧憬比较丰富多彩的生活,希望能更多的同这个社会和大自然接触,因此,学校老师应该多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意愿;另一方面,可以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该定期地组织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探望老年人,这样既可以给老年人带来温暖,又能让学生们在同老年人的接触中得到思想品德的提升。再就是带领大家到大自然中,进行环境观察记录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切身体会到乱扔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篇3

农村的小学生在进行科学课的学习时,作为授课老师,一定要善于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对认知活动有更加积极的体验和感悟。也正是因为这些德育情景的创造,使得小学生在科学课上能够进行德育的学习和培养。例如,在《研究土壤》的实验课上,教师对学生展示了关于土壤的研究之后,展示给他们土壤被破坏的图片并且配以生动的讲说,使得课堂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将大家的思维从对土地的了解转变到对土地的关注。这种情景下,对培养小学生的德育是非常有利的。不仅从高层面引起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也渗透了很浓郁的德育环境。在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们能够获得具体的感受以及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都在无形中给他们进行德育上的渗透。这种积极的情感渗透,对人格的形成是很有意义的。

三、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语言是很重要的。农村的小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爱争着抢着大声说话,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所以老师就要在这方面精心的组织教学内容,要多思考如何解决他们浮躁的性格和安静的态度。例如,在进行《植物的一生》的教学中,对于植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的特征提问时,学生们都争抢着说自己看到的结果。老师是这样说的,先让我们班上表现最出色的同学进行回答。然后大家就安静地坐好,等着老师点到自己回答问题。老师让其中的一名同学起来回答,在答完后进行点名并进行鼓励。这种不经意的言语鼓励,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着极大的鼓舞。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

四、在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逐渐渗透德育

科学教育是由很多探究活动构成,这些活动不仅是科学教育的有效载体,还是学生的情感的载体。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有些探究活动相对时间比较长,有些学生坚持到一半就打退堂鼓,这牵涉到了他们的意志力和坚持的问题,老师在这个时候就要采取有效的后端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在参加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

五、巧妙使用评价机制,逐渐渗透德育

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能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对他们科学态度和情感的养成是非常有利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使得学生的潜意识也得到了开发。例如,在一次科学课上,进行分组实验,有一个组的成员出现了矛盾,如果老师当场批评学生来进行压制,无疑会起到反作用,而如果说服教育就无法完成教学内容,最后老师是这样说的:我发现这个小组的实验操做得很有新意,一会儿大家完成之后让这个小组的人上来给大家示范下。最后他们上来展示之后,老师对他们进行了表扬,并提出了让他们对实验取得成功进行总结。从中可以看出合作对一个团队的重要性,这就无须进行批评,他们自己就已经得到了素质上的提高。这就是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合理巧妙的设计,会事半功倍。

篇4

篇5

从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来看,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都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生成到发展成长的。事实上,思想道德是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精神世界是在体验实际的生活中得到丰富、扩展和升华的。

1.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高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到初中去学习、生活,学生们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然而,他们的生活实践、生活经验还是很欠缺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带领高年级的学生走出学校,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在我们教师的带领下,进入到社区,去发展实践能力、获取直接的社会经验、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们在自身的实践中,思想品质会得到完善,德育意识会有所提升。我们安排学生们进入社区“清理小广告贴”,在清理的过程中,不仅美化了社区的环境,我们还可以给学生们讲解小广告的危害,使学生们有社会公德的意识。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到社区去慰问老人,打扫社区卫生等等,使得学生们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乐趣,逐步培养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质。

2.在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

高年级的学生也是喜欢玩的,喜欢参加活动的。我们把德育教育与活动结合起来,就会受到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我们可以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开设讲座,讲述有关博爱、责任心等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可以组织辩论赛、征文活动,可以组织社会公德调查活动。

篇6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

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过程的发展,对学生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向的关键,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德育渗透过程应该在课外进行,所以课堂教学中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过程,学生的德育素质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很难提高。这也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新方向

(一)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自身的素质应该怎样提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给学生树立榜样,这样的德育引导与渗透过程才更加具有说服力,而学生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才能够积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德育教育。这一过程是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所在。

(二)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发展趋势从而展开深入教育过程

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内心进行积极观察与总结,从而对其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判断。这样的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也会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形成可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心的发展特点进行普遍观察,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划分,对于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保证德育教育活动深入研究以及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加强德育教育力度

传统教学思想在于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单方面的“灌输”,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相脱离,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将自身的素质进行积极提高,而教师对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意志品质没有得到积极引导。从这一方面对其思想进行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之间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将自身的观点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同时对其思想存在的不足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充,这是转变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篇7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好知识的第一步就是培养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方面,老师要学会灵活的转变教学方法,找出适合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路,让他们自己主动乐意的去学习。下面就培养兴趣来说,主要从三个大点出发:

(1)写作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中,它所占到的分值和知识点来说都比较高,我们的老师在这一块上要花点功夫,老师可以以写日记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日记而言,老师可以不作任何的写作要求,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可以写自己的生活,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只要可以写成文字,什么都可以写。这种无压力的要求,可以让学生没有负担,可以自由的去发挥,因为题材自己定,所以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来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个方法不但可以从侧面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拓展。

(2)阅读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陶冶人的性情。那么小学阶段中,什么样的阅读更适合学生,更能帮助到学生的学习呢?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想法都比较单一,对于童话之类的文章他们比较喜欢,从这点出发,老师可以收集很多思想健康积极的、有教育意义的童话寓言文章给学生阅读,并不一定要求是课本上的。现代教育要求是围绕课本展开教学,而不是一切以课本为重,所以老师要学会灵活变通,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把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都有很大的帮助。

(3)小学朗诵的意义在于学生的识字量,老师可以把课文都注上拼音,然后再叫学生去诵读,这既减少了单独文字的枯燥性,更让学生的发音得到有力的锻炼,对于学习字词来说从间接面来说加大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更增加了字的准确性。

二、提高课堂教学

课堂四十五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关键看老师如何的利用这一段时间。传统的有效课堂是在通过老师问,学生答的过程中完成的。现代教育中,更注重了学生的问,主要是通过学生提问,再由师生的相互探讨作用,促进学生的思维,巩固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的一种新方式,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想问题更加的深入到本质,提出一个问题到解决一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创造。小学生更加的需要这一种转变,让他们从小就培养出主动提问的习惯,在今后的学习中,将更加有效的帮助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做好学生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作为教学中的一个有效方法,我们的老师一定要兼顾课堂内外,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还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它既可以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又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发挥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对于学生的视野、思想、智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帮助。所以课外活动在教学中也要重视,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老师要根据具体的发展情况来制定计划,把课内课外的教学都做好,那么学生的学习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好。

篇8

那么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道德评价体系的失败就是整个小学德育教育出现问题的有力例证。

所谓积极的道德评价体系,主要在于通过对个体道德教育塑造成功的典范进行鼓励和奖励的激励机制,它通过对个体道德行为的过度社会认可激励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作为,从而达到固定道德教育成果,以点带面的效果的一种教育评价体系。我国目前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所普遍采用的也是这种积极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从幼儿园的乖孩子、乖娃娃、小红花、小红旗、好孩子称号到小学的各种纷繁复杂的荣誉称号使得接受教育的客体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荣誉和炫耀的世界中。

固然,这种积极的评价体系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社会道德的强烈认同,使自己在意识领域树立积极的榜样和楷模:达到以点带面,使受表扬和鼓励的教育客体产生积极的道德认同心态的效果。然而我们当然不能就简单的据此认为这种积极的道德评价体系从整体上和长远上而言所达到的效果也是积极的。

在理论研究领域容易看出,在总的以积极评价体系为小学德育教育框架中,教育者已经很难走出在德育教育中将道德和荣誉或者奖赏因果倒置的悖论,很难道德作为工具的现实使然。笔者认为,唯一的可能在于打破这种框架,使小学的道德教育整体评价体系转换为以消极评价体系为主,辅之以适度的积极评价。从理论根源上来说,这恰恰与积极的道德评价体系相反,预设人性是善的,道德的行为是人之为人的理所当然的基本行为。受教育者更易将道德观念内化成一种基本的人格。这较之以前是培养道德的楷模(甚至这些楷模都不是成功的楷模),后者则是遵循了自然规律培养着全民的道德素养,则更为成功和符合人性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当然它也难免其在现实中的部分消极影响,如小学阶段的受教育对象在初始阶段难以激发作出道德行为的兴趣等。这必然要求教育者辅之以少量的积极暗示(积极暗示是个别行为,不连续的,不成系统的,并非积极评价体系。)把握好这一个制度层面上的适度是小学德育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意识形态教育适度——避免小学德育教育的过度意识形态化从本质上而言,小学德育教育应该定位在培养完全意义上的人,张扬人性的高度上

由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这必然要求教育主体保留其在政治领域的权利,留给接受教育的对象自己在政治选择上的权利。

教育主体面对在知识上和鉴别力上有着不足的受教育对象自然是强势群体,也正是因为教育主体处于这样一种强势地位才更容易使教育者无法正确的认识到在政治权利上对这些弱势群体粗暴的宰制,甚至是过早的剥夺了其在理性能力前提下自由选择政治生活的权利。他们可以过度的对意识形态进行宣传而不会遭到任何反抗,教育机构可以在受教育者根本就没有认的性质和宗旨时就通过铺天盖地的意识形态教育使其十分顺从的加入少先队。并且这种意识形态教育是这样的成功和根深蒂固,它使得没有加入或不愿加入的小学生在同龄群体中被自然的孤立甚至是感到不安和羞愧。

篇9

keyword:Elementaryschoolmoraleducationmoraleducationteachingmedia

前言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一、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3、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3)、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2)、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篇10

挫折教育,则是指教育者利用各种手段,利用或者特意创造各种挫折境遇,辅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受教育者能够明白挫折,并且能够坦然地面对挫折,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正确地对待挫折,从而培养自身坚强的意志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小学语文的挫折教育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讲,学好语文是其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终身发展。所以,在语文课程中实施挫折教育能够有效地实现语文课程的特点和特性,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平台,最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小学语文实施挫折教育的意义

1.挫折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承受能力

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让学生在遭遇挫折时能够承受压力,积极地摆脱困境。随着教学与升学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挫折教育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对待学习中的压力。

2.挫折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就是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对于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3.挫折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的孩子生活过于安逸,并且孩子对于家长和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许多孩子的意志力较差,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通过挫折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挫折,并且积极地应对挫折,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

1.在语文教学中,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应对这些挫折,对自己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去直面生活。如果不能有效地对待挫折,就容易在遭受挫折之后失去勇气和信心,挫折就会成为成功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而有效地对待挫折,就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培养坚强的意志。在《梅兰芳学艺》中,梅兰芳拜师学艺,开始老师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但是他不放弃,通过他努力刻苦训练自己的眼神,最后别人夸奖他说他的眼睛会说话了。从这篇故事中,孩子们通过分析体会,不仅明白了做任何事情要成功必须勤学苦练,还懂得了挫折并不是战胜不了的,有了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挫折,就要想办法战胜挫折,克服困难,就会取得成功。

2.帮助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篇11

1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学习态度不端正,知识基础薄弱。由于技工学校招生面对的主要是原来学习成绩并不好的学生,整体上生源的文化基础都不好,因此很多学生都存在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现象,表现出的对学习的兴趣缺失。1.2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缺乏纪律性。现阶段在技工学校求学的学生大多是00后,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就是被家人捧在手心长大的,正是由于家长的溺爱,很多学生在性格上表现出自私、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特征,在学习上经常迟到旷课,作业也经常没有完成,甚至还有学生夜晚偷偷跑去网吧上网,纪律性很差。1.3以自我为中心,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由于年龄小,很多学生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诱惑,走上歪路。更多的学生习惯了只考虑自己,不会为他人着想,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无论是自理能力还是自律能力都很糟糕,一旦遇到挫折就表现出心灰意冷的状态,想法容易钻牛角尖,过度偏激。

2技工学校德育教育改进方法

2.1转变认识,改革德育课教学模式。技工学校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开展专业技能教学,指导就业,还肩负着德育教育的重要职责。技工学生自身要充分认识身上的责任,转变认识,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模式的转变,走出过去空洞的说教方式,将德育与就业结合起来开展丰富的时间教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深刻的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丰富德育教育的同时,也更有针对性。2.2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不仅需要对学生开展科学知识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消除迷惑,学会学习,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正所谓成才先成人,对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除了学好专业技能,最重要的就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榜样的重要作用。对技工学校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模仿力非常强的阶段,榜样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可能是说一万句都取代不了的。需要注意的是,榜样不仅仅只有学生,学生家长、学生喜欢的偶像、历史人物,甚至是班级中的某个学生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把别人当成榜样学习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让自己也能够成为别人的榜样。当然,在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明确一个认识,那就是榜样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要客观的看待榜样。2.3由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变成多方面引导的方式。德育教育更多的是感化,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并不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引导。首先需要将学生的需要放在前面。针对学生关注的德育问题开展教育工作。比如对于很多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有学生想找高收入工作又不想吃苦,有学生认为进私企很丢人,还有学生完全没有求职方向,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整理后开展专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发挥空间,可以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去真正了解社会。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纳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去,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2.4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德育工作者在面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需要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有效的实现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首先,教师需要始终将正面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对需要开展的教育内容进行事先分层,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印刻在学生脑海中,让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其次,教师需要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社会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德育教学更好的渗透到学生的意识层面,引导学生正确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德育问题,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再者,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来说也提供了更多选择,教师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配合开展德育教学,更迅速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也可以利用网络课堂进行教学,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后,在德育教学重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活学活用,指导解决问题,这才是德育教育的最高层次。2.5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仅仅依靠课堂45分钟是无法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的,因为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复杂,学生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必然需要开展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多元化教学需要教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借助电话沟通、线上沟通、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开展德育教育,构建一个将学校、社会、家庭都纳入其中的与环境,让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接受德育教育,巩固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技工学校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技工学校走出的人才的素质的好坏。德育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绩的,他是一项需要长久开展的工作,不容任何忽视。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仅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的进行,还需要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为了更好的改进技工学校德育教育方法,技工学校需要坦然面对现阶段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德育教育力度,积极开展教学方式创新,想办法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成为能够真正为社会建设处理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梁捷 单位: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篇12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3、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3)、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2)、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当冲突发生后》的难点,就是希望学生尽量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不激化矛盾,能理解他人,做到宽容待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知道不该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的不可开交。但在事情发生时,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剑拔弩张干起来。对此孩子们在认识上很困惑,“我们到底怎么办?”很希望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点下,知道如何来处理。结合这样的情况,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入:

篇13

1.1.1人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并存。人来到这个世界时是无暇的,他在成人后所具有的知识或是技能都是通过后天学习习得的,就是说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而人与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接受不接受教育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所达到的效果是不确定的。1.1.2德性的必要性。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对于没有德性的人,我们会指责,因为德性是一个人自身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这也是区别于动物的重要品质。

1.2道德的性质

1.2.1道德是一种知识体系。道德是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样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人们才能有所实践。如果德育缺失了知识体系、思想根基,那么德育的实践就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效果了。[5]1.2.2道德是需要实践的。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并且还是需要实践的,并且还是不同于普通的技能。道德的知识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然而质疑者会认为不可在中小学开展德育课程,他们主张在其他课程的讲授中渗透德育内容,像这种含糊笼统的方法确实省却了不少的工作量,但是往往一件事情有多少的诱惑力就会有多少的危险性。[6]由此我们证明德育是可教的,并且我们应当继续在中小学开设德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