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务收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单位实现发展战略。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主要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此外常用的控制方法还有:内部报告控制、复核控制、人员素质控制等。建立内部牵制制度,确保有利管理,防止弊端:明确牵制制度的原则、组织、分工;对有关人员和岗位制定牵制规定,保障牵制制度实施的规定。要掌握整个成本控制实施情况如何,要对食品饮料的收入,成本消耗进行统计,编制出收入和成本报告,以此考核标准成本预算的实施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控制实际成本消耗。制订各种消耗定额、开支标准,按节约、合理的原则制订和修改。包括材料定额、工时定额、流动资金定额、劳动保护用品配置标准、各项费用开支标准等。编制内部价格,满足会计核算,内部经济核算和经济责任划分的需要。制订与企业内部管理经济责任的划分、考核相配套的内部价格,如材料、产品、工具、内部劳务的计划价格、调拔价格、内部结算价格等;明确价格制订、修改的权限和实施的部门。
本着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减少浪费的理念,重点加强餐厅的收支管理。餐厅是整个企业中收入的重要部门,也是支出最大的部门,各相关的岗位设置是关键,至少应设置采购员、质检员、保管员、领料员四个岗位,分别由两个以上部门负责,餐厅根据每日订餐情况及日常用量提出每日材料采购计划单,由总务部负责根据餐厅上报的计划采购,保管员负责入库、出库管理,质检部和餐厅主要负责质量和数量的检验,最后由餐厅根据当天用料派员工领料并办理领料手续,授权各部门经理审核、签批。在菜品的加工中采用材料定额控制,由质检部门不定期抽样调查,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各部位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发现问题都有义务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应逐级报告尽快解决。
数量和质量比较好控制,较难控制的是价格,在管理中实行“价格公示制度”能比较好地控制这一弊端,由于是长期进货,定点送货,价格一般都比市场价格要低,定期将原材料价格在公示板上公示,接受全体员工的共同监督,这样能够更加公开透明。这种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的方式还扩展到米面、调料、备品、燃料等大批物资的采购上,具体做法是,由两家以上符合标准的供应商带着样品参加投标,由使用部门提出用量及标准,由员工代表投票选定质优价廉的商品,由采购人员负责采购,按照审批权限逐级办理采购申报、付款等相关手续,这样执行与决策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防止浪费和腐败。
餐厅收入用收支配比原则加以控制,以每天餐厅收入数和毛利率核算出库材料等成本支出数,用以复核每日实际成本支出数,如支出过大应排除集中进料如燃料等不可分批出库的材料成本加以分析。财务部门要加强对材料的管理,设专人登记并保管材料明细账,与保管员定期核对以达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篇2
一、制定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由非出纳人员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规定,其基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原则
1、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单位必须对所有的财务收支进行全面控制。所谓全面是指三个方面,一是全过程的控制,不仅包括经济活动各个环节中涉及支出类业务的审批,还包括如销售单、供货合同等收入类业务的审批;二是全员的控制,包括单位领导在内的所有职工;三是全要素的控制,包括办公费、投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所有费用项目。另一方面,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诸如基建投资、兼并等重要的财务收支项目,应实施重点控制,严格审批。
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审批制度作为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应该包括事前的预算审批。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预算。
3、不相容职责划分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会计法》明确规定,“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对一些小型单位因为职工人数少,绝对的职责划分困难很多。但是应通过更严密的监督和复核,以弥补划分的不足。
4、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做到理论上的完善性;另一方面,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使制定的审批制度尽量切实可行。如果重视科学性而忽视实用性,设计的制度只能作为“花瓶”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相反,如果重视实用性而忽视科学性,设计的制度虽然简单易行但却“漏洞百出”,同样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内容
依据内部控制的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明确审批人及对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批人员能够正确审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审批质量。
2、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单位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一般先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然后再据以向规定的审批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交会计部门审核入帐或报帐。这种审批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即使会计人员发现疑问已是“既成事实”,会计人员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3、财务收支审批内容。财务收支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1)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2)财务收支是否符合《会计法》、有关法规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3)财务收支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4)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5)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4、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该定期向授权领导或职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四、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1、“一支笔”审批模式。这是指一切财务收支全部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总会计师或主管会计工作的副职)一人审批。符合《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原则。其优点在于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问题。但是,其缺点则是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容易导致腐败。特别是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更是难有约束。再加之单位负责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管理上,对各项财务收支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进行审批。这种审批模式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应加强民主理财建设,对于大型投资应经过领导集体会商,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应通过职代会表决等。
篇3
二、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的风险
(一)经营风险在财产保险保费尚未到达财产保险公司账户,只是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时,如果被保险人发生意外造成被保险财产的损失,保险公司能否不进行赔偿?虽然在很多的保单上都会注明“保费到账后保单生效”,但是,我国法律倾向于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被保险人,保险公司又常常在社会上有不太好的“名声”,如果保险公司进行赔偿会带来损失,不进行赔偿又会造成自身名声的受损、经营的受损。所以,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会带来财产保险公司潜在的经营风险。
(二)应收保费不能收回的风险在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中,会存在有时市场环境急剧变化带来被保险人的资产状况变得极端恶劣,此时可能出现本来要对应收保费进行支付的被保险人没有能力进行保费的支付,形成财产保险公司的坏账。还有恶意拖欠形成的应收保费,极容易形成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不能收回。
三、增强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的财务控制能力
(一)在会计上制定、完善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的管理标准以及办法应收账款形成时,在会计上进行处理时,就要从会计上形成一个完善的应收保费的管理的标准以及对其进行管理的办法,从源头上就对应收保费进行控制,为以后的良好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保费系统,将财产保险公司的所有保费纳入系统进行管理。当每一笔保险业务形成时,输入系统进行处理,收到保费时进行注明;只形成了保险业务,但是尚未收到被保险人支付的保费,形成应收保费时,也进行注明,这样,一个公司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公司的应收保费情况。有了这样的系统之后,还应该明确公司能承受的应收保费的规模以及对这一特殊应收账款的账龄处理方法,以便随着时间的发展对应收保费进行计提折旧或者是减值损失,为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提供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数据。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收保费的管理方法。在实际进行业务操作时,怎样的一笔业务公司可以承受其保费成为应收保费,还有如果应收保费规模已经达到先前制定的应收保费的形成规模之后,对新产生的或者可能产生的应收保费该如何进行处理,在开始的时候就应该要制定好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在实际中进行操作的时候“有法可依”。同时,还应落实责任到人。
(二)财务风险的识别:定期根据会计报表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进行分析每个公司都会制作财务会计报表,并且定期汇总一次。对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根据会计报表定期进行分析,可以总结过去一段时间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应收保费上的突出之处。对应收保费进行分析,不仅要进行量上的分析,还要进行质的分析。所谓量的分析,就是指要根据统计所得的期末应收保费的规模在总保费收入中的比例,将这一比例与最佳比例或者与财产保险公司先前制定的预期比例进行比较,看其是否在可控范围内。所谓质的分析,就是指根据会计报表形成期内的应收保费进行账龄分析以及保费的质量分析,还有可以对不同区间之内的应收保费应该是多少进行统计,然后进行同比分析、环比分析或者是进行一个构成结构方面的分析。以上对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的分析可以及时的发现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方面存在的财务风险,属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财务风险识别阶段加强管理,预防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度量:加强对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的考核在财务风险控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财务风险的度量。在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中,要加强对财产保险公司各分公司或者各员工的应收保费的考核制度,将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具体到每一个员工或者每一个分公司。加强对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的考核,可以及时的发现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上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应收保费导致的风险进行度量,而且是进行符合各种不同情况的真实度量。
(四)财务风险控制:制定有针对性的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清理和催收在对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进行识别、分析和度量的基础上,最终目的是要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进行财务风险的控制。要根据财产保险公司保费形成的不同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清理和催收工作,并且将这一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员工或者是分公司来进行。对于恶意拖欠无论是客户还是保险人员恶意拖欠形成的应收保费,尤其是超过了一定账龄的应收保费,要通过强硬的手段比如电话催缴、上门催缴、到工作单位催缴或者是直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催缴;对于与销售保险中介机构因时间差形成的应收保费,一方面可以视具体情况与相关中介单位进行协商,缩短结算周期,另一方面,如果销售机构一直以来形成了固定的结算周期并且中介结构从未违约可考虑就按照惯例进行。但是,如果中介销售机构故意进行保费的拖欠,则可以考虑与其终止合作。还有其他原因形成的应收保费可视具体情况来确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催缴措施。
篇4
2.1筹资风险控制
企业的筹资风险具有两面作用,筹资风险既能够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也能够提高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在进行筹资风险控制的时候,要重视筹资风险的控制,正视企业的两重性,提前做好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企业进行筹资的时候,一般都是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负债性筹资,这样筹资会让企业的收益不确定性提高,让企业的偿债能力丧失,从而在利率波动的时候增加企业的风险;第二种是企业权益性筹资,在税后进行利润分配增资扩股。因此企业在进行筹资风险控制的时候,要做好企业的发展和筹资风险之间的关系,掌握筹资风险的技巧,保证企业能够健康发展。
2.2对投资风险进行控制
企业的投资决策主要是三种类型,投资商贸活动、证券投资市场、投资生产项目。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要克服盲目主义和冒险主义,同时还要敢于冒险,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做好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组合。企业财务管理重点主要是:第一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变化情况进行良好的分析,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第二加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让企业管理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第三,要加强企业的危机管理意识,建立风险控制体系;第四,可以使用闲散的资金进行投资,让企业进行健康的发展。
2.3资金运行风险控制
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的时候,要加强资金的管理和投放,保证企业的资金能够快速地回流,加强资金的运行状况。企业要对风险信号敏感,尤其是成本上升、收账款增加等,降低财务风险。在进行应收账款处理的时候,要理解到应收账款虽然会提高利润,但是并没有提高企业的资金流量,所以让企业的有限资金得到了限制,所以要建立平稳的信用政策,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收款方法和应收账款的策略,建立合理的销售责任制。
2.4收益分配风险控制
在进行企业收益分配的时候,要确定使用哪种收益分配政策,对企业收益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做好合理的政策分配因素考量。企业要采用对企业有利的分配方式,让分配方式和企业的发展模式相适应。然后根据企业的获利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既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企业股东的需要,从而降低企业的利润风险。
3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3.1提高财务风险认识
企业要加强财务风险的认识,对市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自我防范。企业要认识到任何的企业经营都是有很大的风险,企业要对风险有合理的认识,尤其是在市场利率变化、银行信用、筹资能力、财务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要及时地调整企业本身的财务经营情况,做好战略的调整方针。为了提高企业的风险财务认识,企业要加强管理者和员工的认识程度,能够使用管理方式稳健工作人员,提高风险意识,让企业的员工能够时刻地树立风险财务观念,不断地提高企业的销售能力、技术力量、性能和质量等。
3.2建立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做好财务分析、财务控制、财务计划、财务决策、财务预测方面的管理,建立全面统筹的测试、分析、识别风险能力。企业要加强控制财务分析和科学分析风险的能力,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
3.3做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企业在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之后,还要做好法人治理结构,让企业的董事会在法人治理中处于核心位置,以激励和监督的手段,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要建立动态化、长期化、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通过确定以薪酬制度为保障的核心观念,让企业的高层尽量地保障股东的最大权益,并且减少机会主义行为,让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
3.4加强企业内审制度企业的内部控制非常重要,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能够让企业强化财务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地进行财务管理程序。审计监督能够让企业的工作人员及时地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地制定企业的会计监督策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及时将企业的内部审计结果告知董事会,让企业高层了解企业自身的财务运行情况。企业要建立结构紧凑、中间层次少、独立高效的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让企业能够及时地获得优质、数量多的信息。
3.5做好负债比例的适度
企业的负债不可避免,应该保证负债和偿债能力匹配。企业要将所有者权益的部分资产作为偿债的来源,让所有者权益和举债规模互相适应,不让企业的负债超过净资产的总额。在进行负债管理的时候,要做好以下方面: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负债能力的关系,企业的效益高,负债可以适当地提高。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偿债能力关系,固定资产太多,流动性资产少,偿债的能力就差,所以可以降低负债比例;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和负债的关系,流动资金越多,偿债能力就越强,就可以提高负债比例。
篇5
(一)内控意识薄弱
我国4S店销售的规模一般都在上亿至十余亿之间, 企业集团为了加强对下属门店的管理和控制,直接委派财务部门人员进行销售的财务管理。这会降低汽车4S店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使之认为内部控制的主体是财务部门,开展内控工作是财务人员职责所在,从而导致财务内部控制的主动性受到影响。实际上,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贯穿于全企业的工作之中,离不开每一位领导以及员工的共同努力。
(二)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在汽车行业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其对员工的需求也也急剧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素质难以保证,在其工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财务舞弊等谋取私利的行为。员工经手的巨额现金与其工资相比,具有较大的利益诱惑,在心理落差的驱使下,通过职务便利进行贪污挪用的现象便随之产生。比如之前发生的,汽车4S店销售经理私自提高价格,其卖价远远高于公司报价标准,在半年内贪污的资金达百万元之余。加之大部分客户出于省事的心理,倾向于直接将现金或银行委托员工代为办理手续,对发票往往缺乏严谨的审核,而财务部门对销售部门的监管力度有限,这使得业务收入部分流入员工个人账户,不仅会损失企业利益而且对企业名誉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内控控制制度得不到落实 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财务控制的保障,其规定是否得到具体落实直接影响着汽车4S店销售管理中财务控制的质量。一些汽车企业集团的管理较为松散,工作责任意识薄弱,关于财务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不够规范,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其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则会在面临风险时出现混乱,不利于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目前,我国一些汽车4S店销售对风险管理控制不够重视,尚未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不利于其及时识别和规避财务风险。
二、提高4S店销售管理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重视财务风险控制 加强风险评估
以财务控制为主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根据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完善,加强风险评估有利于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定期开展风险评估:首先,要从公司内部出发,并根据内部风险评估的结果及时进行策略调整;其次,风险评估的内容也应包括客户在内,根据客户需求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最后,汽车4S店销售要深入学习风险管理理论,鼓励员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总之,针对4S店盈亏的波动性,应定期预测和评估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提高经营者对其营销的反思能力,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策略。
(二)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系
汽车4S店应致力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促使其在日常管理中切实发挥应用的作用。本文认为4S店内控制度的健全应重点把握以下内容:第一,制度要符合销售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比如规定一车一档结算、款到放车内容以及加强合同管理和财务监督。其次,内控制度要包括汽车销售价格政策,提高销售价格权限审批和余退款结算流程。第三,要加强车辆保险和续保管理,提高操作、结算和政策的规范性。第四,强化超龄库存车管理,以便减小占用资金,最后, 要重视二手车的销售管理。
(三)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
根据汽车4S店销售网点分散且规模较大的特点,应设立专门审计中心,并配备相应的专业审计人员。审计内容具体可以体现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销售方面包括业务流转的程序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和违反合同管理制度的行为以及是否存在违规赊销和违规提供优惠服务的现象;财务支出方面包括工资总额的发放标准、固定资产请购和支付佣金招待费的规范性、企业资金是否违规拆借以及物资采购的必要性。最后,审计内容应包括财务经理的尽责性、应收账款管理的执行是否合乎规定等。对于审计过程发现的问题,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及时进行补救,并制定相关的监督措施来确保整改的落实。
(四)加强集团结算管理
为了加强汽车集团对4S店销售的管控力度,应成立集团结算中心,并借助于办公网络化的OA系统进行申请和批复的传递,以此规范下属4S店资金流动、费用报销以及固定资产请购等的审核程序,实现资金的动态监控;其次,应针对投融资重大项目设立预警系统,以此确保企业资产资金安全性,有效发挥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促进提高汽车销售财务内部控制质量。
(五)定期开展员工培训与考核活动
内部控制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汽车4S店销售应加强人员素质培训。 培训内容的重点应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而定,引导员工真正形成科学的内部控制的理念。其次,应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业绩进行周期性考核,监督其不断自我完善,以此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的财务控制提供人才保障。
三、结束语
总之,汽车4S店销售应加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根据实际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内部财务控制水平,并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结合财务审计的作用,切实促进汽车4S店销售的长远发展。
篇6
由于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内部控制不相容职务相容等制度设计缺陷,和执行过程缺乏相互牵制等制约的内部监管漏洞,村级财务账目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低,给集体资产被侵蚀、资金被挪用、资产的流失提供了条件。最终使村民集体利益被侵害,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进而影响干群关系和基层社会秩序良性运行。而具有独立性的CPA 参与村级财务审计,既有利于村级财务审计目标的实现,也是自身发展的契机。现有的CPA参与村级财务审计模式,受托经济责任观是有普适性的审计动因学说,与审计前提与目标相关(蔡春、李江涛,2008),其内涵随着当今社会的前进而不断的拓展,对于不同的组织,去建立相适应的审计模式(机制)则是受托经济责任内容发展充实的必然要求。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理论基础,分析CPA 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以及村级财务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并探讨CPA 服务村级财务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村级财务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一)审计关系与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受托经济责任要求受托人的行为应对委托人负责,这一要求构成了审计功能的基础,而审计则是被用作强化受托经济责任履行过程的手段而被运用(Tom Lee,1986)。现代会计和审计,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理解清楚受托经济责任,是现代会计和审计发展的关键(杨时展,1991)。审计和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是一种相依相伴的关系(秦荣生,1995)。审计的目标和功能应该随着受托经济责任内容的增加而拓展,为了确保拓展后的受托经济责任能够全面且有效的履行,审计的功能必须与拓展后的受托经济责任相匹配。
(二)村级财务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之间产生了实际分离,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之间与经营管理者实际上也形成了一种委托和的经济责任关系,集体经济组织及其中的成员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然要求对经营管理的情况进行审计。
村级财务审计就是以村民与村委会之间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为基础而存在的,村级财务审计主要涉及到对公共权力和资源进行分配和利用的监控,所以,村级财务审计的核心是对公共权力的阳光运行进行监控,不断促进公共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对各利益主体的诉求做到妥善处理。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村级财务审计结构和运用适当的村级财务审计机制,发挥其监督、鉴证、评价职能,有助于弥补村级财务监督资源的短缺,保障村民利益,密切干群关系,达到社会良性治理的目的。
(三)CPA 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重要类型之一。ASOSAI(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指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指管理公共资源的当局或个人对资源管理情况进行报告,并要说明自身履行所应承担的经营和财务责任等义务。如果按照此界定,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也应强调报告责任和行为责任两方面。村级财务中,村委会向村民充分披露,并证实村级公共资源应用的合规性与合理性,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要求。随着村委会支出规模和项目的增加和村民参与村务愿望的加强等,其行为责任的要求以3E为基础,向环境性、社会性等要求不断的拓展,其报告责任同样不断拓展,两种责任相互匹配。
在村级财务审计中,CPA审计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起到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出现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时,传统的村级审计难以解决村级财务公开时存在的问题,所以,由政府部门主导的村级审计之外,将CPA业务引入村级财务审计中,CPA参与经济管理活动,并对农村财务的公开进行监督和检验,对村级财务中各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不仅是受托经济责任随村级财务审计发展而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CPA行业也在村务审计业务的发展中取得了契机。以村级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为基础,将CPA引入到村级财务中,拓展了其审计功能。
二、CPA服务村级财务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报告体系的创新
具体而言,针对CPA 服务村级财务审计,新的村级集体经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报告体系包含:第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需要提供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度的预算资金执行情况相关信息,为预算资金执行情况的开展提供信息载体;第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度会计报告。主要反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和运营状况的信息;第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活动及目标实现情况报告。通过提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相关经营活动的信息和目标实现程度,来反映对上级及本村规定的遵循情况,和政策执行效果;第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村社会责任报告。对自身环境、经济和成员贡献的一种表达和梳理。
由于审计工作形成的审计成果(主要表现为审计报告)主要是给广大村民看的,而他们绝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士,因此,CPA应该出具详式审计报告,而不是像公司年报审计那样出具格式化审计报告,报告结构安排、词句用语应通俗易懂,对于村民关心的村级收入和支出等信息,信息量应充分。可以在审计报告后附审计报告使用说明,更好地满足村民对村务公开、透明的需求。
(二)受托经济理念的树立,责任村委会的建立
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推进责任村委会建立:第一,村级财务目标经济责任的确定与经济责任履行报告体系的建立;第二,以目标经济责任为导向,构建以经济责任履行报告体系为基础的村级财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第三,完善村级财务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和深化村级财务审计的关系;第四,公告与有效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相关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公告,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村级干部考核和提拔的重要依据,进而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村级财务审计中的作用。
(三)CPA 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构建良好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CPA 审计有利于强化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村级财务审计的本质功能在于保证和促进村级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CPA 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强调从评估村级财务审计状况入手,CPA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立足点在村级财务审计评价之上,通过对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分析,据以识别审计重点,并估算审计风险,进而进行基本审计程序的实施,编制审计报告。此前,应该深入研究以下几点问题,为村级财务审计导向的CPA 审计模式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第一,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评价方法。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评价方法可从公司财务审计评价方法的思路出发,从廉洁反腐、村务公开、内部控制、乡村治理责任、经济绩效、可持续发展等维度考虑;第二,审计的重点识别和风险估算。CPA审计要成为村级财务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同样受到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影响。所以,CPA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不仅需要关注更多相关者在村级财务审计结构中的利益保护,而且还需要考虑村级财务审计结构中其他相关者与审计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
(四)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构建绩效监控体系
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欲使CPA 更好的服务村级财务审计,须在村级财务审计方面,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传统的财务审计仅仅就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进行判断,而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绩效审计进一步对此提供了解答:
第一,以绩效目标为导向。对绩效目标的确定方式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为村级财务绩效审计的评价提供导向和依据;第二,绘制绩效评价体系。对其绘制要考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需要全面反映人、村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不可片面用经济指标对村级财务审计发展进行评价,而应关注乡村经济和乡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三,建立以村级财务审计为导向的绩效监控体系。村级财务审计应该利用宏观优势,调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构建以村级财务审计为导向的绩效监控体系;第四,建立绩效责任追究机制。因为责任追究机制是绩效管理制度的重要机制保障,则在建立时应注意:对各责任主体及其权责要明晰;建立合理、公正、科学的绩效责任评价机制;并逐步建立全方位和多层次的绩效责任追究监督机制。
课题名称:
青海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编号14028)研究成果;青海民族大学2014年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西宁市城东区村级财务审计问题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沈燕萍,李军,沈博雅. 藏区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及成本实证报告[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12:231.
篇7
一、制定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由非出纳人员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规定,其基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原则
1、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单位必须对所有的财务收支进行全面控制。所谓全面是指三个方面,一是全过程的控制,不仅包括经济活动各个环节中涉及支出类业务的审批,还包括如销售单、供货合同等收入类业务的审批;二是全员的控制,包括单位领导在内的所有职工;三是全要素的控制,包括办公费、投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所有费用项目。另一方面,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诸如基建投资、兼并等重要的财务收支项目,应实施重点控制,严格审批。
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审批制度作为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应该包括事前的预算审批。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预算。
3、不相容职责划分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会计法》明确规定,“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对一些小型单位因为职工人数少,绝对的职责划分困难很多。但是应通过更严密的监督和复核,以弥补划分的不足。
4、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做到理论上的完善性;另一方面,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使制定的审批制度尽量切实可行。如果重视科学性而忽视实用性,设计的制度只能作为“花瓶”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相反,如果重视实用性而忽视科学性,设计的制度虽然简单易行但却“漏洞百出”,同样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内容
依据内部控制的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明确审批人及对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批人员能够正确审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审批质量。
2、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单位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一般先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然后再据以向规定的审批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交会计部门审核入帐或报帐。这种审批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即使会计人员发现疑问已是“既成事实”,会计人员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3、财务收支审批内容。财务收支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1)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2)财务收支是否符合《会计法》、有关法规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3)财务收支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4)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5)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4、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该定期向授权领导或职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四、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1、“一支笔”审批模式。这是指一切财务收支全部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总会计师或主管会计工作的副职)一人审批。符合《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原则。其优点在于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问题。但是,其缺点则是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容易导致腐败。特别是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更是难有约束。再加之单位负责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管理上,对各项财务收支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进行审批。这种审批模式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应加强民主理财建设,对于大型投资应经过领导集体会商,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应通过职代会表决等。
篇8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篇9
在谈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同时,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绩效审计,绩效审计也称三E审计,是对一个组织或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完成任务和目标的效益,资源使用和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全面审计并对照有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和最佳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地评估。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就是对政府职能机构及事业单位在履行法定职责过程中资源(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效果以及法定职责实现程度,预期目标完成程度的评估或评价。行政事业绩效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开展绩效审计特别是对政府资金投入较多的领域和项目(以前没有开展的新领域、新项目如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等)公众关注的项目的审计,评估其是否用较少的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国家节约资金,从而体现绩效审计的成果和效益,同时督促被审计单位的领导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下属是否忠实地执行了各项政策和指令以及所属各部门和机构的运作效率,调动其积极性,主动要求对其进行绩效审计,真正为政府提高效益,节省开支。
2、绩效审计的程序
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程序应相一致,审计方法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方法为基础。它同样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2.1准备阶段。填写审计项目登记表,填列项目名称,被审计单位的基本信息审计的目的和规模;所需的审计资源,需要被审计单位协助的事项,对该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存在何种风险,防范的措施,审计组长的责任,审计成员的责任等。
2.2计划阶段。在实施审计之前审计人员要对审计项目的可审性充分评估,对审计报告要有初步的设想:问题会集中哪几方面?重点放在哪里?这些问题进驻被审单位之前就要确定。
2.3实施阶段。检测各项制度和文件的真实性、可行性。从而发现整个部门的效率工作程序和风格。
2.4审计报告阶段。绩效审计报告的口气不应是批评性的,要站在帮助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的角度上,要求其增加工作的经济性提高管理效率,以更好地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
3、如何进行绩效审计
以上谈到绩效审计是在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收集相关经济事项的数据和信息,然后运用管理学上的分析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假若对某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其内容应包括:
检查设立此专项资金有无违反国家现行法律、规章的有关规定,是否符合有关规则。如果与这些规定规则不否就会受到处罚,不但会给国家带来经济损失,而且也会影响到投资环境,社会效益也会受到一定的损失。按常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方法和方式,检查此专项基金财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为下一步开展效益分析和效果分析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
对专项基金的成本与效益进行分析,权衡其成本与效益。在计算专项基金所扶持的高科技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时,还要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4、开展绩效审计必备的外部环境
行政事业审计的对象即政府各职能部门,他们具有较强的可评估性。他们为社会提供的服务、质量、目标、使用公共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等尽量采用量化的指标体系。首先,各级政府给所属部门和单位下达的任务和目标是非常明确和具体的,都有详细的文件规定并列示一系列量化的指标;其次,公务员的工作质量、程序都有一些可考核评估的量化标准;再次,各部门各单位结合本身的业务特点都制定一套详细的员工操作手册,对每一职级和岗位都有一系列考核评价指标,用以指导工作和考核公务员工作成果和效率。因此,各被审计单位运作的可评估性和完整的工作记录给绩效审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开展绩效审计成为可能。
5、绩效审计的作用
绩效审计使政府审计由经济警察变成了被审计单位的智囊团、顾问团,颇具建设性。使我国的政府行政职能部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逐渐转型并按照现代审计的轨道不断发展和创新,主要标志是:审计的着力点从“向后看”转变为“向前看”。向后看即审计着眼于发现被审计单位既往存在的问题和错弊,最多也只是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依据国家的法规、规章、有关规定以及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来加以纠正,更多的是关注已经发生的事情。向前看即审计的着力点放在如何改进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效率上来。绩效审计行为,尤其是审计意见和建议客观上已经成为政府各部门、单位改进管理,提高效率的源动力和助推器。绩效审计更多的是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未来,通过对目前状况的评估以及风险分析,提出适合被审计单位特点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从而堵塞漏洞。
6、我国目前开展行政事业绩效审计的困难及对策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刚刚建立,开展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存在以下困难:
(1)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被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绩效审计难以形成统一的、可操作的审计规范和评价标准。
篇10
近年来,迁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村级财务公开等有效形式,使我县农村的财务管理不断加强和完善。但是,一些地方财务管理制度不落实,公开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为此,我单位组织人员对全县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就调研中发现问题及下一步如何规范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提几点建议:
1 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
一是不执行资金代管制度。资金全部由村干部保管,自行管理,自行支配,坐收坐支,逃避农经站监管;非财务人员管理现金,村主要干部掌管现金,左手拿钱,右手拿条子,村财务变成了家财政;白条抵库和库存现金超额现象。二是账务处理不及时。会计收支不按期报结,每年只报账3、4次,收支交错,对应关系不清,甚至长期滞留积压,资金额度不明。三是账簿设置不齐全。村集体未按规定设置“一账五簿”,缺乏完善的村级现金日记账,农户与集体往来账不健全,造成往来不清,镇、村账目无法衔接。四是选拔财会人员任人唯亲。致使一些素质低下、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被选到会计岗位上来。
1.2 农村财务监督乏力
一是民主理财监督不到位。干部指定替代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民主理财形同虚设,不按审批权限开展财务审批活动,对违规超标开支放任自流。二是乡镇农经站监管乏力。村账站审没有落到实处,甚至有的农经站根本没有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盖章了事。三是县级审计职能弱化。县级农经机构多是事业机构,执法力度不够。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缺乏力度,各级配合不协调,在处理违纪违法的案件中没有按照原则办事。
1.3 财务公开质量不高,公开不及时
一是重表面,轻实质。有的村表面的事项公开多,深层次的问题公开少。公开的内容不够全,事后公开多,事前、事中公开少。二是重临时应付,轻长期坚持。主要表现在:公开栏简陋粗糙,书写潦草,村务公开资料未装订成册,立卷归档。三是重简单公开,轻及时反馈。表现在:未建立村务公开信息反馈制度,未提取群众反馈信息等。
1.4 农村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农村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有的农村会计文化素质低,不懂农村会计业务,账务处理不及时,程序手续不清楚,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如何按程序办理。二是农村会计队伍不稳。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财务人员也跟着换届,出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致使部分财会人员中“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十分严重,工作上依附权势,不能按照规定对农村财务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2 完善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搞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农村稳定的基石。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建立健全农村财务规章制度
2.1.1 完善各项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务预决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审计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民主理财监督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等。规范农村年度财务预决算制度,村干部工资报酬管理制度等等,通过这些制度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2.1.2 规范村级财务工作,统一会计科目、会计凭证、账簿、记账方法、会计报表,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避免赤字预算,严禁无票据或白条收付款,各项资金严格按规定用途支出,违规收支不予入账,做到账款、账实、账证、账账、账表五相符。
2.1.3 加大制度落实情况检查力度。农村财务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坚持收支两条线,实行先收后支,杜绝以收抵支、差额报账、坐支现金等现象。
2.2 建立稳定的、具备较高业务素质的农村财务会计队伍
2.2.1 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举办业务培训班、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方式是提高财会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
2.2.2 实行农村会计考聘制。乡镇政府应将村级财会人员的考核录用,改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村级财务报账员,经培训考核,择优录取,按照异地任职制,委派到各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要求,统一工资报酬渠道等。
2.2.3 实行“多只笔”签字制度。将“财权”进行适当分解,由一人掌握变为多人交叉掌握,正式发票或收据至少要由两名村干部签字,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
2.3 坚持民主理财,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强化村级财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
2.3.1各村成立民主理财组织。村民民主理财由村民民主理财小组代表村民进行。村民主理财小组由5-7人组成,由村民推选公道正派、责任心强、威信较高,并具备一定财会知识的人员担任。
2.3.2 规范公开内容。公开内容要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进行。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财务活动事项,要细化公开内容,做到公开时间及时、形式多样、程序严格,对收支情况既要逐项公开,条理清楚,又要逐笔公布明细账目,严禁以项目公开代替明细公开或搞“大而化之”的假公开。
2.3.3 强化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作用。村民主理财小组要定期对本村所发生的财务收支进行一次全面审核,对于不合理或未经审核的票据一律拒收拒付,坚决不予报销。一是事前监督。参与制定财务计划,制定财务预算方案,集体资产处理等重大经济活动和经济合同订立等。二是事中监督。监督财务计划执行的情况,经济活动运行情况,财务账目记载真实合法情况等。三是事后监督。监督财务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监督财务计划和经济活动履行情况,协助经管部门开展财务审计等。
篇11
三、常态化实施教育系统三年轮审工作。《区教育系统第二轮内部审计三年轮审工作计划》中明确规定轮审对象、范围、方式、内容、重点以及组织实施方法,按照学校单位内部管理情况、预决算管理、收支管理及结余情况、“三公经费”使用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往来款情况、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单位收费情况、学校食堂管理情况、工会账务管理情况等十个方面的审计内容进行审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三年轮查计划中的开始第二年的审计任务,是教育局审计室落实审计监督的具体工作要求,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服务功能。通过审计,深入了解单位内控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状况和财务管理情况,规范经费收支行为,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增强单位领导和后勤管理人员的财经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预防和遏制违规行为发生,确保教育经费和财产安全。
篇12
一、 纯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我国的事业单位林林总总,种类繁多,数量已达126万多个,有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纯粹公共产品,如基础教育、基础科研、计划生育、公共卫生防疫等;有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混合产品,即提供具有一定外部效益的准公共产品,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广播电视、医疗保健等。这类事业单位随着市场的不断介入,已表现出它的双重性质。本文所指的公益类的事业单位指国家为社会公益目的、保证和改善社会公众的基本生活、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主要用国家财政拨款财务论文财务论文,具有非营利性和公益性,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公用事业等活动的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尽管单位性质属于“纯公益”,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财力保障有限,探讨这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一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是否应确定为事业绩效最大化的问题。在西方,非营利组织选择的财务管理目标首先是财务收支平衡,其次是净收入最大化;也有的选择成本最小化、避免财务危机和净捐赠最大化。在这些选择中,无论是财务收支平衡还是成本最小化,其最终目的是净收入最大化。也就是说,净收入最大化必然对成本控制产生影响,也能体现收支平衡目标。因此,西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目标选择净收入最大化,更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二是究竟使用绩效最大化还是净收入最大化的问题。绩效是指在任何特定活动下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根据当前事业单位双重目标的特点,公益类事业单位不能仅仅强调满足于净收入最大化,更应同时重视事业单位提供服务或商品的质量和数量,它们向社会提供基础教育、基础科研、计划生育、公共卫生防疫、传统文化等产品或服务,对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收益是不可分割的,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笔者认为,以事业单位绩效最大化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更准确。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管理体制,我们在确定目标时,既要考虑法律赋予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性质和公共产品的属性,以事业发展为目标,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政府财力可能,将生存与发展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次要目标。因此,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目标应确定为:事业的发展和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种双重目标,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是事业单位存在的前提,而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又是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双重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 二、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重点
根据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对滞后的实际,当前改革方向应主要从公共投入管理为主到以公共产出管理为主;从侧重单位财政、财务状况的短期流量分析层次到短期流量分析和长期存量分析并重,以防范财政风险。这就意味着在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以单位绩效最大化为先的前提下,财务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建立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上。为此我们应结合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在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政府会计的特殊性,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财务论文财务论文,以充分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一)构建事业单位绩效会计模式基础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除经营性业务收支外,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元化,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仅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存在大量隐性债务、资产虚高、不能准确地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等。因此,为便于进行效率考核,建议在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辅之以“权责发生制”,即对于资源的耗用即成本计算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双轨制,双重反映,而对于其他业务的核算,仍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一方面能保持事业单位和政府预算收支的一致性,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确保按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正确计算各项成本,为绩效预算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二)探索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从西方国家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来看,对每个单位和部门来讲,主要是对其实施成果和其制定目标之间进行比较评价,评价其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评价其是否完成目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目标的确定又成为整个评价指标确定的关键。在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一般都会有几个主要的目标,每一个主要目标下又会有许多分目标,这些分目标都可以用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衡量,由于单位每个部门的工作、责任不同,所以各部门的评价指标都不一样的。在新时期,我们认为,事业单位在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重学习和创新指标。事业单位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决定了能否持续不断地提高竞争能力,能否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事业单位只有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提高经营效率,为社会与公众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最终实现持续增长。
(三)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制度。
首先财务论文财务论文,应建立独立于事业单位的外部审计制度,使审计机关或其他鉴证机构以公正中立的身份,提供客观、公允的审计报告。同时应将审计报告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以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客观、公允地反映事业单位绩效和受托责任。其次,应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内容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使之包括审计报告、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基金财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要求披露的补充信息等五个部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及现金流量表这些主表及其附表组成;基金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和基金余额变动表及现金流量表组成,并确立事业单位基金、权益基金和受托基金,各自作为独立的财务报告主体。最后应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并建立更高效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
篇13
一、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现状及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工作的主要模式主要包括:“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核算”三种模式。
(1)“一级管理,一级核算”管理模式的概念和弊端
在“集中”方面,主要表现在设置单独财务处(室),校级或者院级领导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同时,不得再设置处(室)同级财务机构。一级财务部门掌握学校所有财务收支,校内各院系没有任何财务权利,及制定院系内部财务规章制度或实施办法的权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自越来越大,各高校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同时,非学历教育也逐渐成为重要的辅助办学形式。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性。院系处于学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更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做出反应。过度集中的财务权利,无疑限制了院系自,同时也严重影响了院系开拓教育市场的积极性。所以,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具有统一高校财务收支、便于集中全校财力、统筹调用资金、促进学校发展的优点,但也普遍存在管得过死、缺乏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二级单位积极性的缺点。
(2)“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管理模式的概念和弊端
“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的管理模式是指学校统一领拨经费,编制财务计划的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核算预算外创收的分配比例,实行一级核算,所属院系不把经费包干和创收分成留归自用,统一在校级财务核算。
此种模式,事权相对分散,财权相对集中,造成二级单位财权与事权出现不统一的情况,使二级单位缺少必要的自。这种体制的弊端在于一级权力过程管理中的过多介入,各学院对学校管理过分依赖,学院办学的活力得不到应有的激发。因此,这种模式很容易造成许多管理权限不清,职责不分的问题。
(3)“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管理模式的概念和弊端
“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管理模式是指院系既作为经费包干使用和留成部分的使用单位,同时也作为一个核算实体,可以对学校分配的各项经费和创收留成收入进行调整、使用和核算。这种方式形成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的校院两级核算体系,学校行使决策职能,学院行使管理职能,“分级核算”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二级单位财权与事权的统一,更能调动二级单位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当然,“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基层单位的财务权利过大,学校财力过于分散,不利一级管理单位的宏观调控,统筹计划,也容易产生资金创收逃避学校财务监督的情况,滋生违反财务纪律的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片面的“集中”或“分级”在高校财务工作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它需要高校正确界定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的概念,处理好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的关系。不然,会使高校财务管理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行为怪圈,难以自拔。
二、高校财务创新管理模式的思考
为了使高校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必须步入良性有序的发展轨道,必须结合高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在总结原有财务管理模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全面地、科学地改造与完善,建立“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以资金动态集中控制为手段、以信息一体化为平台、以财务绩效评价分析为保障”的财务管理新模式。
(1)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
新时期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必须整合业务、资金以及信息,适度的分权、授权,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战略的有效贯彻。高校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把高校整个财务收支列为预算管理的对象,不仅要打破预算内外资金界限,而且将学校的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形成全方位的高校财务收支计划,进一步完善综合财务预算管理,这也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后的必然要求。
随着学校经费来源逐年增加,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资源配置问题的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建立高校二级预算管理体系,使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根据各院系上报的全年收支计划,经过财务处审核、调整后统一划拨到院系,实行全年包干、节约归部门、超支不补的管理制度。学校将资金分配给院系后,在一定范围内赋予院系经费使用和学术决策等方面的自,根据财权划分事权并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并有学校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
相比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全面预算管理的最大优势在于使财务管理的权责利三者有机结合,也使各部门的责任分工更加明确,并且赋予部门相匹配的权利和义务,对财务工作业绩进行绩效督考,形成真正的权责相符的管理新模式,避免传统管理模式缺乏统一领导协调机构,各部门各自为战的弊端。
(2)实行内部分级核算,资金动态控制
高校财务工作要实行内部分级核算,保证资金实现动态控制,受限要引入金融机制,创办学校资金结算中心,这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校资金结算中心是全校一级财务和二级财务资金结算的管理职能机构。资金结算中心的建立,可以组织资金供应,集中学校基层财力,保障学校的资金供给,还可以把原来过于集中的财权下放到基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具体的做法是:高校资金结算中心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一个对外结算账户,财务处及校内各单位在结算中心开立内部账户,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办理全校资金进出。资金结算中心既办理各种对内、对外结算业务,也办理出纳业务,及财务处与各内部单位的上缴下拨业务,使学校的资金都集中。这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可进一步完善高校资金结算中心在资金筹集、资金监控、资金结算、资金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也可加强高校资金的集中管理,加快资金周转,避免资金体外循环、实现资金使用的最佳效益。
(3)建立财务业务信息化、数字化平台
新财务管理模式是在资金集中管理、内部分级独立核算的基础上实行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的,需要适时地掌握和控制整个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和各个学院预算的履行情况,并实施全程控制。
高校财务必须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搭建高校财务管理的技术平台,更好的对各院系的财务绩效督考工作、资金落实工作、财务收支进行实时掌握,保证高校财务从业务到管理上都流程通畅,为财务工作的高速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新模式的构建,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实行内部分级核算,把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引入到高校分级财务管理模式中,各高校财务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范晓军.基于经营理念的高校财务分级管理创新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09(5).
[2]陈军.高校资金结算中心运行模式探析[J].财会通讯(理财),2007(10):29.
[3]邹秀华.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3):148-150.
[4]杨周复,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黄蕾.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3):51-52.
[6]郦解放.基于学院制大学理财模式的选择[J].财会通讯.2006(1):40-43.
[7]祝红霞,张美华.高校二级院系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研究.2005(2):21-24.
[8]汤谷良,高晨,于彩珍,等.高级财务管理学的理论框架——管理过程的财务实现[J].会计研究.2001(6):25-28.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为高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本文针对当前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提出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财务;创新管理模式
鉴于高校非盈利性的本质特点,以及经济市场运行的大背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依靠国家财政、地方财政以及其他资金渠道保证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也必须适应经济市场的规律,这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现状及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工作的主要模式主要包括:“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核算”三种模式。
(1)“一级管理,一级核算”管理模式的概念和弊端
在“集中”方面,主要表现在设置单独财务处(室),校级或者院级领导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同时,不得再设置处(室)同级财务机构。一级财务部门掌握学校所有财务收支,校内各院系没有任何财务权利,及制定院系内部财务规章制度或实施办法的权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自越来越大,各高校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同时,非学历教育也逐渐成为重要的辅助办学形式。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性。院系处于学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更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做出反应。过度集中的财务权利,无疑限制了院系自,同时也严重影响了院系开拓教育市场的积极性。所以,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具有统一高校财务收支、便于集中全校财力、统筹调用资金、促进学校发展的优点,但也普遍存在管得过死、缺乏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二级单位积极性的缺点。
(2)“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管理模式的概念和弊端
“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的管理模式是指学校统一领拨经费,编制财务计划的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核算预算外创收的分配比例,实行一级核算,所属院系不把经费包干和创收分成留归自用,统一在校级财务核算。
此种模式,事权相对分散,财权相对集中,造成二级单位财权与事权出现不统一的情况,使二级单位缺少必要的自。这种体制的弊端在于一级权力过程管理中的过多介入,各学院对学校管理过分依赖,学院办学的活力得不到应有的激发。因此,这种模式很容易造成许多管理权限不清,职责不分的问题。
(3)“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管理模式的概念和弊端
“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管理模式是指院系既作为经费包干使用和留成部分的使用单位,同时也作为一个核算实体,可以对学校分配的各项经费和创收留成收入进行调整、使用和核算。这种方式形成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的校院两级核算体系,学校行使决策职能,学院行使管理职能,“分级核算”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二级单位财权与事权的统一,更能调动二级单位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当然,“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基层单位的财务权利过大,学校财力过于分散,不利一级管理单位的宏观调控,统筹计划,也容易产生资金创收逃避学校财务监督的情况,滋生违反财务纪律的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片面的“集中”或“分级”在高校财务工作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它需要高校正确界定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的概念,处理好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的关系。不然,会使高校财务管理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行为怪圈,难以自拔。
二、高校财务创新管理模式的思考
为了使高校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必须步入良性有序的发展轨道,必须结合高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在总结原有财务管理模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全面地、科学地改造与完善,建立“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以资金动态集中控制为手段、以信息一体化为平台、以财务绩效评价分析为保障”的财务管理新模式。
(1)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
新时期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必须整合业务、资金以及信息,适度的分权、授权,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战略的有效贯彻。高校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把高校整个财务收支列为预算管理的对象,不仅要打破预算内外资金界限,而且将学校的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形成全方位的高校财务收支计划,进一步完善综合财务预算管理,这也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后的必然要求。
随着学校经费来源逐年增加,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资源配置问题的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建立高校二级预算管理体系,使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根据各院系上报的全年收支计划,经过财务处审核、调整后统一划拨到院系,实行全年包干、节约归部门、超支不补的管理制度。学校将资金分配给院系后,在一定范围内赋予院系经费使用和学术决策等方面的自,根据财权划分事权并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并有学校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
相比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全面预算管理的最大优势在于使财务管理的权责利三者有机结合,也使各部门的责任分工更加明确,并且赋予部门相匹配的权利和义务,对财务工作业绩进行绩效督考,形成真正的权责相符的管理新模式,避免传统管理模式缺乏统一领导协调机构,各部门各自为战的弊端。
(2)实行内部分级核算,资金动态控制
高校财务工作要实行内部分级核算,保证资金实现动态控制,受限要引入金融机制,创办学校资金结算中心,这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校资金结算中心是全校一级财务和二级财务资金结算的管理职能机构。资金结算中心的建立,可以组织资金供应,集中学校基层财力,保障学校的资金供给,还可以把原来过于集中的财权下放到基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具体的做法是:高校资金结算中心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一个对外结算账户,财务处及校内各单位在结算中心开立内部账户,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办理全校资金进出。资金结算中心既办理各种对内、对外结算业务,也办理出纳业务,及财务处与各内部单位的上缴下拨业务,使学校的资金都集中。这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可进一步完善高校资金结算中心在资金筹集、资金监控、资金结算、资金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也可加强高校资金的集中管理,加快资金周转,避免资金体外循环、实现资金使用的最佳效益。
(3)建立财务业务信息化、数字化平台
新财务管理模式是在资金集中管理、内部分级独立核算的基础上实行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的,需要适时地掌握和控制整个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和各个学院预算的履行情况,并实施全程控制。
高校财务必须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搭建高校财务管理的技术平台,更好的对各院系的财务绩效督考工作、资金落实工作、财务收支进行实时掌握,保证高校财务从业务到管理上都流程通畅,为财务工作的高速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新模式的构建,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实行内部分级核算,把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引入到高校分级财务管理模式中,各高校财务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范晓军.基于经营理念的高校财务分级管理创新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09(5).
[2]陈军.高校资金结算中心运行模式探析[J].财会通讯(理财),2007(10):29.
[3]邹秀华.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3):148-150.
[4]杨周复,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黄蕾.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3):51-52.
[6]郦解放.基于学院制大学理财模式的选择[J].财会通讯.2006(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