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现代主义绘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代主义绘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现代主义绘画

篇1

我们学习西方的绘画艺术,就要深入了解西方绘画的形式语言。我们要了解绘画的风格等等。在众多西方绘画流派中,现代主义绘画室极具研究性的。

现代主义一般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画家们提出了“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等观念,这些都构成了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

现代主义艺术形成了与以往任何时期都完全不同的艺术观念、思维和形式。艺术自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中存在的写实性、唯美性、叙述性和传统的美学观念被,而其非写实性、反唯美性、非叙述性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现代艺术的主流内容。塞尚沉迷于色彩跟造型的关系,研究在相互关联的情况下各物体的形状,导致了起源于法国的立体主义,他也因此被称为二十世纪立体主义和抽象绘画之父;凡高用色彩和形状表达自己对所画东西的感觉和希望别人产生的感觉,他的办法导向主要在德国引起反响的表现主义;高更向往获得一种抛弃西方传统的习惯势力、回到史前人类和野人的真理中去的一种表达方式,他的办法导向各种形式的原始主义。总之,他们都有意识地抛弃“模仿自然”的绘画目标。今天,我们所称的现代艺术就萌芽于这各种各样的向往和他们的不满足之中。

我们看到,现代主义美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在西方文化舞台上之后,就一直以一种革命性的姿态,不断地突破传统的艺术体系和美学规范。艺术家们试图原有“艺术”的定义,把各种新的观念、形式和材料艺纳入到艺术表达的范畴之内。有人总结出四个字:“主观表现”。然而大多数人却全然无法喜欢现代主义的艺术,因为一般说来,大部分的人都是循规蹈矩的;现代主义艺术扰乱了他们的传统感和安全感。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现代主义艺术,它以表达主观性、紧张感和危机感而真正开始。就像有人所说:“现代艺术很快就会过时”!事实上,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它仅“代表它的时代”,这一事实反而增加了它的价值。换言之,艺术总是现代的。它总是表现和反映当时社会的人、事、物以及更为重要的意识层面!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运动迭起、流派纷呈,从宣言到行动无不标新立异。这刺激了人们的想象,更加活跃了人们的思维。印象派的出现则是西方艺术划时代的里程碑。为了表现自然界丰富的瞬间即逝的光和色的变化,它忽视或否定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更是破坏或放弃了西方几千年完善起来的严谨造型,因此衍生出后来一系列的反叛画家、画派。首先起来与传统决裂的是塞尚,他要创造一种绝对的绘画,它不再是客观事物的模仿,而是注入画家主观解释的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同时还有画家高更,他从强烈的主观出发,对客观事物获得的印象和感觉加以分析、综合,创造出一种突破时空制约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绘画。而凡・高用明亮的色调与颤动奔放的线条传达了炽热的思想,他们共同开创了西方现代美术之先河。从他们的理论派生出尔后的众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

追根究底,现代主义艺术是给予我们很多,它赐予我们许多艺术上的宝贵财富,是值得我们去仔细探究的!

西方传统绘画源自“摹仿说”理论,它以“写实”为主,强调真实地描绘自然界的物象,以达到“镜象”一般的真实。

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从传统绘画的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画家不再以画得与客观世界逼真肖似为目的,而是以被描绘的对象为媒介,表现自己的情感、观念、思想等主观世界,将客观对象按照主观意图进行变形或抽象化处理。“绘画艺术已偏重于表现人们的主观情感世界,而不再拘泥于再现客观自然世界”。可以说是在强调下意识或无意识的艺术。

所以我们欣赏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作品时,重要的是不在于弄明白画家描绘的是一件什么具象的东西,而是在于去体会画家所要表达的情感、观念和思想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中国的国画大家齐白石老人说过:“似与不似之间”。 总之我们在欣赏现代主义绘画时,必须树立全新的艺术观念,不能把像与不像、看懂与看不懂作为欣赏的标准,而是要掌握现代主义绘画的本质特征,才能使自己的欣赏水平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篇2

人们过去并未意识到儿童随意而愉快的涂抹有什么特殊意义,更谈不上对儿童艺术的发现及关注,然而,随着人类艺术史上对儿童艺术的发现及现代艺术的产生,儿童艺术在当代艺术世界的位置正日益凸显。现在,“儿童艺术”已是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儿童艺术中那种形象的简化、画面的和谐、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大胆的纯色平涂以及那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使得西方现代艺术家怀着新奇的目光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

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对儿童艺术的认识与评价

儿童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为什么会吸引全世界艺术家的目光?在儿童艺术中,儿童常常以其天真率直的心态每每使我们拍手称快,是任何人为的方法都无法企及的。儿童艺术是无意识下创作的作品,是儿童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往往呈现着艺术创作最初的也是最纯粹的源泉。其构图造型稚拙有趣,似无法之法,有意想不到的生动。正如黑格尔所说:“儿童是最美好的,一切个别特殊性在他们身上好像都还沉睡在未展开的幼芽里,还没有什么狭隘的东西在他们的胸中激动,在儿童还在变化的面貌上,还看不出承认繁复意图所造成的烦恼,因而在儿童绘画里表现出来的是他们对事物无意识的、天真率直的看法。”儿童艺术更具创造性和表现性,注重个人感受。儿童天性充满热情,能主动、自由地表现画面,儿童看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独特眼光,他看起人来,只看到一个人的一个大头,头上的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什么耳朵、头发、眉毛,他都没有看见,所以他不画一个人的身体,他看得不重要,只画一条线来表示。这些入眼的观察对象在儿童的心目中形象分外鲜明。儿童是画其所想而非画其所见,因此儿童画出的作品往往想象丰富,用色大胆,富有生气,有更多的灵性。西方现代派艺术中,反叛传统,追求单纯和质朴无华是其共同的目的和重要特征,因此,现代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儿童艺术,而且给予儿童艺术以高度的评价,甚至对儿童的艺术状态和儿童的艺术作品崇拜不已。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过:“我曾经能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我却花了毕生的时间去学会像儿童那样作画。”这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其实这种对儿童艺术的新的认识和评价在野兽派那里已有所表现。康定斯基崇拜儿童艺术是因为他认为儿童艺术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直觉表现,他说:“儿童除了描摹外观的能力之外,还有力量使永久的内在真理处在它最能有力地得以表现的形式中。……儿童有一种巨大的无意识力量,它在此表达自身,并且使儿童的作品达到与成人一样高(甚至更高)的水平。”画家马蒂斯、杜飞、夏加尔,尤其是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同样感到了儿童艺术的魅力。西方艺术家所向往的那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信手涂抹”在儿童艺术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三、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对儿童艺术的借鉴与模仿

从19世纪后半叶起,西方画坛发生了重大变化,眼花缭乱的西方现代画派,既受到儿童绘画在艺术形式上以及表现技巧方面的启发,更受到儿童对待绘画的基本态度无意识的强烈冲击。对儿童艺术的推崇与模仿直接反映在他们作品的形式中。克利就一直崇拜儿童的这种天真状态,并以自己的方式加以模仿。克利在绘画技巧上使用儿童那种环绕的、粗陋的轮廓线,反应在作品《动物园》、《他喊叫,我们玩》和《女舞蹈家》中,这些画中线条技法与儿童素描的线条技巧很接近,尽管它更细窄,更优美。《高架桥的革命》画面上简单的甚至笨拙的高架桥,表现出了克利对儿童画天真稚拙的形象以及符号化形象的兴趣。在米罗的绘画世界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这位大师对儿童艺术的推崇,在他1948年至1953年的许多绘画作品中,人物没有身体表现,头部直接安在以球形脚为末端的直腿上,整个脸像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或圆形,这种极端单纯化的形象的变体,也就是儿童画中的“蝌蚪人”样式,如作品《在甲壳下部》、《黎明时瞪羚的哭叫》和《绘画》以及早期最有名的作品《农场》都已呈现出一种儿童般稚拙的风格倾向。后来由于战争,米罗的作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恐怖之感,但画面依然保持他那种天真、优美的风格。如系列《星座》及《女诗人》都是在战争的威胁之下创作出来的,但我们从中看不到任何血腥的痕迹。无怪乎有批评家说:“米罗的天才是一种返老还童的天才。”涂鸦和儿童艺术也是杜布菲的范例和灵感来源,他特别赞同用最简单的正面和侧面形象及儿童的轮廓线风格画出大脑袋粗陋人物,也赞同儿童对记忆中传达信息的细节的强调,杜布菲甚至希望以更加粗蛮、直接和确定的方式抛弃“后天学到的手段”,去探讨一条回到“艺术基本的、形成的时期,记录下儿童式的天真与好奇状态的道路”。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如《街上的男人》画面中描绘的是巴黎的景色与生活,具有一种天真稚拙的趣味。此后,他很快摆脱了克利艺术中那种幻想、略显天真的气质,而转向一种独特的、奠定自己在艺术史上地位的绘画创作方法,创作出一些涂鸦形态的作品,如在《人间的联欢节上》,我们可以看到的一种以此法创作出来的令人厌恶和不安的欢乐氛围。

西方现代派艺术中的荒诞和随意性与儿童艺术中的荒诞和随意是一致的。“荒诞艺术比起优美、崇高的艺术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生命力。”这是西方现代画派对怪诞艺术的看法和推崇。现代派大师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从古代非洲的绘画和雕塑中吸取怪异而又荒诞的特点,在我们的眼中极不符合常规,但这与儿童美术中的无意识荒诞的想法极为相似。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对儿童艺术的接受主要表现在欣赏他们的天然和单纯,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稚拙的面貌,法国评论家在观看他们的画展时,曾称这些颜色不符合“客观实际”,艺术形象难以理解。虽说在现在看来有点言过其实,然而的确在马蒂斯等人的作品中反映出画家进一步转向表现内心情感,这也是近现代以来西方绘画逐渐摆脱传统上摹写现实的主流画法的新的一步,在野兽派绘画中,马蒂斯等画家的一些人物画有一个特点,人物的形象往往有弯曲的形态和封闭的轮廓线。如马蒂斯的《浴者》和《海滨妇女》,这些作品使人想起儿童艺术的某些特点,人物的形象看起来“不准确”。上述这些对儿童艺术语言的模仿甚至直接挪用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现代艺术家们从儿童那里重新获得天真、纯朴和清新的内在品质。

四、现代主义绘画大巧若拙

现代主义绘画在许多方面更借鉴儿童艺术,但他们的目的并非简单地重创儿童绘画,在技巧、表现形式上与儿童绘画有很大差别。儿童绘画是在生命之初对世界的探索尝试,表达的是整个生命尚未展开的天性。而大师的绘画则是在生命成熟阶段对探索世界的提炼总结,表达出整个生命发展过程凝结出来的人格特征和艺术个性。所以,儿童画一张张来看,大不相同,而大面积看起来,其面貌给人的感觉大同小异。大师绘画则不同,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现代画家在对儿童艺术的借鉴中充分展示了各自的艺术个性,他们使用儿童的符号和技法也并非偶然,而是他们比其他艺术家更需要这种敏锐的感觉力,带着激情去感受儿童的绘画世界。他们的绘画有着精致的层次和精湛的技巧,虽然绘画的最终效果有着明显的随意性,但与儿童天真的艺术并未完全融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又相得益彰。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原始”形态的、天真纯朴的,而又往往以“稚拙”的样式表现出来。这在儿童是很可贵的,也是许多中外画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那么艺术家追求的天真纯朴和稚拙与儿童绘画所表现出的天真纯朴和稚拙是否如出一辙呢?这对于我们更深一步了解儿童艺术是至关重要的。审美创造一般都是由拙到巧、再由巧返拙的阶段。开始之拙,是生疏幼稚的真拙,随着审美创造技巧的提高,进入精巧工巧阶段,有了丰富的经验、功夫、素养,才能落尽繁华归于朴淡,进入大巧若拙的境界。没有深厚的功底,片面为拙而拙,只会粗陋低俗。戴复古说:“朴拙唯宜怕近村。”(《论诗十绝》)即使是巧后之拙,如果刻意追求拙的外在形式,则是一种造作,失去其真正的天然本质。拙朴绝非粗率平庸之辈所能达到的,它是审美创造高度成熟的标志。追求儿童趣味的艺术家在某些方面与儿童绘画较为相似,例如:以线为主,平涂色彩,不讲焦点透视及夸张变形手法等等。但儿童艺术中的那种天真稚拙的情趣被艺术家们加以发挥、拓展,成为崭新的艺术形式。虽然他们画中的“拙”与儿童绘画中的“拙”有着形式上的相似,但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之“拙”。写意大师崔子范也曾说:“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孩子只凭热情作画。在他长大之后,也应该注意使自己回到童年的心态,去重新发掘自己儿时的天性——自由地而不是造作地在画中表现自己的感情。当一个成熟的画家运用这种方式作画时,当他将艺术大师的精湛技巧与孩子般的天真烂漫融合在一起时,会感到极大的快慰。”虽然西方的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画家的作品源于儿童绘画的造型符号,但他们靠熟练精深的技巧来完成。大体上都经历了由开始的不成熟,到技法日趋精深,进而追求“返璞归真”的过程。虽然也有追求儿童“拙味”的画家未经过专门的训练,但他们也难免经受艺术传统的熏陶,前辈及同代画家的影响与个人技巧的锤炼。克利虽曾说:“无需什么技巧”,但他毕竟经过了传统艺术熏陶,其艺术风格必有传统技巧的痕迹。可见儿童的稚拙是幼稚的拙,而画家的稚拙是“拙中藏巧”之拙。“拙朴最难,拙近天真,朴近自然,能拙朴则浑厚不流为滞腻。”拙朴之拙,是大巧,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它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东坡题跋》),在平实朴素粗散的形式中,蕴含着深厚的审美素养和丰富的情感意味。没有一定技巧的锤炼,一味片面追求儿童“拙味”,只会流于粗俗浅薄,达不到自然浑化的拙朴之境。

五、结语

总之,现代艺术家们从儿童艺术中获取到了造型符号的灵感,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论促成了人们对儿童艺术的进一步关注、承认和了解。在现代艺术中,传统的审美标准首先被打破,几乎没有什么尺度可以将儿童艺术与大师的作品相区别。当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与儿童的绘画作品之间的相仿程度,也不能真正完全划上等号,这些现代艺术大师的绘画毕竟是落尽繁华归于朴淡,大巧若拙,拙中藏巧。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戈德沃特.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M].殷泓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54.

篇3

一、现代艺术的背景

现代主义诞生自一次人类社会剧变,20世纪初工业、科技文明从内在、外部彻底改变着这个世界。人们发现他们正与过去的一切发生着决裂,这种环境的人群隐藏着骚动与不安,所有的价值观都值得怀疑。工业革命的发展剧烈地改变着社会的面貌、结构、人与人的关系、思想、意识乃至价值观,从精神上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艺术的迅速变化。随之摄影技术的出现、以日本浮世画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传入西方;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人的现代哲学思潮;佛洛伊德、荣格心理学的强烈作用,这些文化艺术的碰撞与融合影响现代艺术,更是它发展的内在动力。业余爱好者对艺术的兴起及资本主义艺术生产和消费体制的确立是导致现代艺术概念确立的主要因素。现代艺术反应这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精神文化的重要变革,是思想家和艺术家对现代政治、经济社会的反叛、刺激和深切内省自身下的产物。

二、工业革命摄影术的发明

自19世纪中叶摄影发明,德拉克罗瓦、库尔贝、尤其德加等画家就利用照片进行创作。但那时“利用照片”而不是“画照片”。当时法兰西绘画处于巅峰,摄影尚萌芽阶段,绘画与摄影绝无主从关系。但19世纪末,画家们便意识到:摄影将更好发挥记录与传播的社会功能,对传统绘画产生冲击。

20世纪初现代工业、科技文明发展及流行文化影响着诸多艺术流派,摄影在辩论中成长为一个大型视觉艺术。图像技术深刻影响着现代艺术,现代艺术本身促使不断创新的艺术家专注于原创作品,重新定义范围扩大艺术概念,材料和技术。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艺术中心转向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现代艺术进入最后阶段,此后的波普艺术、欧普艺术、超级写实主义、极少主义、观念艺术、偶发艺术一步步将艺术发展推向极端。

现代艺术不同时期的艺术形态的裂变和发展可以看出是经历否定、建立、再否定、再建立的过程。艺术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被更新。

三、图像文化大大扩展了视觉艺术

20世纪前半叶摄影艺术成长独立,电影业、现代印刷术发展迅猛,电影、刊物、画册、广告等全方位占据了大众视觉生活。1937年本雅明的著名论文《机械复制的时代》遇见复制图像决定性地盖面了视觉艺术。五六十年代,波普艺术的出现彻底解除了复制图像与手工绘画的藩篱,加速了传统架上画的边缘化。七十年代,录像机、摄影机、拷贝机、照相机、个人电脑等相继诞生,图像技术与绘画不断的进行着对话,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八十年代,西方重要美术馆相继成立摄影与影像专馆,国际艺术展览的多媒体艺术比重持续增加。到了九十年代,多媒体作品取代装置、行为艺术,成为最前沿的实验艺术。

四、艺术形式的探索

随着各种艺术思潮的涌现,各种艺术形式都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俄国构成主义在艺术形式上具重大突破,促进世界艺术和设计的发展。森斯坦创造的构成主义式新电影剪辑手法――蒙太奇,对文学作品、舞台设计、乃至平面设计都有很大影响。罗钦科和李西斯基的平面设计大量采用的此种构成主义方式影响到许多欧洲国家的平面设计。包豪斯的莫霍里・纳吉的设计当中也表现明显,他的作品都是绝对抽象的作品。俄国构成主义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政治变革环境中诞生,高举反艺术的立场,通过对造型艺术构成手法的再定义,避开传统艺术材料,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因此艺术品可能是木材,金属,照片,或纸等现成物。构成主义作品经常被视为系统的简化或抽象化,遵循理性主义,擅用长方形、圆形、直线等几何图形,及简约抽象的色彩概括客观对象构成半抽象或全抽象型的画面或雕塑,注重形态与空间之间的影响。这种纯粹视觉形式的探索直接催生出平面设计重视图形视觉的风格,于现代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结束语

二十世纪初的艺术,尤以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的几何形式和构成形式,对二维艺术设计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构成主义使平面视觉图形更简单化和立体化。虽然构成主义大师们的视觉探索往往来自艺术表现和独特的意识形态,但构成主义的理性处理、次序为现代平面设计系统的基本形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印象派的前驱马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欧洲传统的视觉模式和文化认同机制,不仅为塞尚等人对构成形式的进一步探索开辟了方向,也为尼采、叔本华等人的非理性哲学观提供了一定的视觉支持,进而使西方的理性文化特征逐渐减弱。尼采在他的唯意志论中主张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艺术家是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的人;佛洛伊德指出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人内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表现。这些观点和学说使得人们从对客观世界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关注,这是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艺术最具突破性的观点,也为现代主义绘画构成的主观性倾向提供了知识素养。马蒂斯曾说“属于今天的我们,试图表现今天的我们自己,现在的、20世纪的我们自己,而不是去模仿古希腊人二千多年前在艺术中看到和感到的东西……首要的大事就是表现一个人的自我”。艺术作品的主题化倾向被减弱,自身的语言得到深入的挖掘,使主题型视知觉艺术转化为结构型视知觉艺术。

那么现代主义作品构成的文化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主要涉及两个:

其一,19世纪末,日本作为东西方交流的中转站,极大程度上将东方的视觉思维和文化机制传输到欧洲,使一批睿智的现代主义艺术家们认识到东方文化和视觉样式的新奇,并积极主动地改造其本有的构成样式,我们可以在马奈、印象派以及野兽派、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中体会到。虽然现代主义艺术的流派众多,纷乱复杂,但如果稍加整理我们仍可发现它主要有两条脉络组成:一是从塞尚开始的形式、结构倾向,其观念主要是本体论。经过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发展到蒙德里安为代表的风格派及其后来的几何抽象、波普艺术等等。再就是凡高开创的主观、表现倾向,为表现主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此后强调主观世界表现的流派纷纷诞生,包括梦幻表现、超现实主义等等。前者强调艺术媒介形式及其结构的重要性,把艺术看成是一个自身演进、符号不断衍生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后者则更注重艺术对于人性的表达,对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环境的关注。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塞尚是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建立起既非表现性又非相似性的纯客观性,不是遵从自然物象而是尊重绘画本身,以创作和观念为绘画找到了新的结构方式(类东方视觉体系)。立体主义是塞尚形式、结构倾向的直接继承者,以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1907)为起点,立体派以“主观的结构原则”来代替面对自然构成的原则,其重要意义在于使绘画变成了形象的“自由” 联合。其绘画创作所表现出来形式,深刻地体现了现代人对创造意识的尊重和对周围世界动态性的把握。

其二,现代绘画在两次世界大战的社会现实和战后异化的社会环境影响下,艺术家普遍对现实表示厌恶与逃避,而去寻求心灵的自我完善。一度受到冷落的叔本华和不为人理解的尼采成了知识界注目的人物,他们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因素被当成精神的庇护所。由于画家的心理发生了极大的变动,这种变动直接导致他们对生存意义的叩问。蒙德里安用了多年的时间来创造新抽象艺术和新造型主义的绘画形式语言,完成了对绘画的独特语言的建构:即在对立的形式中寻找统一性,表现人类所能感悟到的神秘的宇宙秩序,并以这种抽象形式来避免个别性和特殊性,从而获得人类共同的纯粹精神的表现。

在西方现代文化和哲学思潮的基础上,艺术家们在作品里集中体现了带有抽象意味的对人的生存环境及生存本身难以忍受的形而上的等等复杂感受。“现代派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所表现的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文明的深切的危机意识和紧迫的变革意识。”集中体现在“人类四种基本关系的全面扭曲和严重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1表现在艺术特征上,侧重于以本能为主导的多变化的内心来反映现实,常常把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混合起来加以表现,追求的是在现实世界挤压下心理世界的真实及心理扭曲下现实世界的真实。而主题的寓意性、模糊性和多义性是现代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心理学等广泛渗入的结果。由此当精神的体会与艺术创作联系起来时,便形成了西方形式和谐的最高标准。

参考文献

[1][美] 约翰·拉塞尔著.常宁生等译.《现代艺术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自从人类有了视知觉之后,首先运用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就是对点、线、面的述求,体现了在前逻辑阶段原始人类朴素的文化观,这点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大量史前艺术中感受到。同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也能够从人类最初的造型形式中推延出其绘画构成的某些知觉模式,这些知觉模式从开始阶段即能表达出人类特殊的观察视角,反映出特殊的生存环境和状态下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行为。由此我们发现,绘画构成自史前开始一直到现在,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技术如何变化,表层上可以归结为绘画艺术的技巧问题,而一旦我们超越技术性层面,构成中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意识形态等文化要素就会凸现出来。换言之,绘画构成在深层意义上体现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人类运用自身已有的视知觉感知世界的方式,深刻的体现了他们自身的文化语境及个体对所处文化的诠释。 

印象派的前驱马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欧洲传统的视觉模式和文化认同机制,不仅为塞尚等人对构成形式的进一步探索开辟了方向,也为尼采、叔本华等人的非理性哲学观提供了一定的视觉支持,进而使西方的理性文化特征逐渐减弱。尼采在他的唯意志论中主张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艺术家是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的人;佛洛伊德指出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人内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表现。这些观点和学说使得人们从对客观世界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关注,这是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艺术最具突破性的观点,也为现代主义绘画构成的主观性倾向提供了知识素养。马蒂斯曾说“属于今天的我们,试图表现今天的我们自己,现在的、20世纪的我们自己,而不是去模仿古希腊人二千多年前在艺术中看到和感到的东西……首要的大事就是表现一个人的自我”。艺术作品的主题化倾向被减弱,自身的语言得到深入的挖掘,使主题型视知觉艺术转化为结构型视知觉艺术。 

那么现代主义作品构成的文化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主要涉及两个: 

其一,19世纪末,日本作为东西方交流的中转站,极大程度上将东方的视觉思维和文化机制传输到欧洲,使一批睿智的现代主义艺术家们认识到东方文化和视觉样式的新奇,并积极主动地改造其本有的构成样式,我们可以在马奈、印象派以及野兽派、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中体会到。虽然现代主义艺术的流派众多,纷乱复杂,但如果稍加整理我们仍可发现它主要有两条脉络组成:一是从塞尚开始的形式、结构倾向,其观念主要是本体论。经过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发展到蒙德里安为代表的风格派及其后来的几何抽象、波普艺术等等。再就是凡高开创的主观、表现倾向,为表现主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此后强调主观世界表现的流派纷纷诞生,包括梦幻表现、超现实主义等等。前者强调艺术媒介形式及其结构的重要性,把艺术看成是一个自身演进、符号不断衍生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后者则更注重艺术对于人性的表达,对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环境的关注。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塞尚是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建立起既非表现性又非相似性的纯客观性,不是遵从自然物象而是尊重绘画本身,以创作和观念为绘画找到了新的结构方式(类东方视觉体系)。立体主义是塞尚形式、结构倾向的直接继承者,以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1907)为起点,立体派以“主观的结构原则”来代替面对自然构成的原则,其重要意义在于使绘画变成了形象的“自由” 联合。其绘画创作所表现出来形式,深刻地体现了现代人对创造意识的尊重和对周围世界动态性的把握。 

其二,现代绘画在两次世界大战的社会现实和战后异化的社会环境影响下,艺术家普遍对现实表示厌恶与逃避,而去寻求心灵的自我完善。一度受到冷落的叔本华和不为人理解的尼采成了知识界注目的人物,他们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因素被当成精神的庇护所。由于画家的心理发生了极大的变动,这种变动直接导致他们对生存意义的叩问。蒙德里安用了多年的时间来创造新抽象艺术和新造型主义的绘画形式语言,完成了对绘画的独特语言的建构:即在对立的形式中寻找统一性,表现人类所能感悟到的神秘的宇宙秩序,并以这种抽象形式来避免个别性和特殊性,从而获得人类共同的纯粹精神的表现。 

在西方现代文化和哲学思潮的基础上,艺术家们在作品里集中体现了带有抽象意味的对人的生存环境及生存本身难以忍受的形而上的等等复杂感受。“现代派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所表现的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文明的深切的危机意识和紧迫的变革意识。”集中体现在“人类四种基本关系的全面扭曲和严重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1表现在艺术特征上,侧重于以本能为主导的多变化的内心来反映现实,常常把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混合起来加以表现,追求的是在现实世界挤压下心理世界的真实及心理扭曲下现实世界的真实。而主题的寓意性、模糊性和多义性是现代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心理学等广泛渗入的结果。由此当精神的体会与艺术创作联系起来时,便形成了西方形式和谐的最高标准。 

参考文献 

[1][美] 约翰·拉塞尔著.常宁生等译.《现代艺术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篇6

    以上的评论中把“当代艺术”说成是“纷繁”、“冷静”的。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在如今喧嚣的当代社会里,人们内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导致的各种心理疾病、精神挫折,难道这些现象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或许表现主义艺术已不再盛行了,但是我想在如今的艺术界中你并不难找到它,因为到处都存在着它的影子,只是现在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它。

    但是我想不管情况如何,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

    二、表现主义绘画与现代哲学、美学的联系及形成

    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是人类发展到现代社会以后,以现代的哲学、美学、心理学和现代科学为基础,表现现代人类精神及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历程,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即“表现”!由表现带出了情感。

    表现主义绘画与现代哲学、美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受欧洲哲学中“主体论”的影响。克罗齐、苏珊·朗格、荣格等这些理论家认为:“艺术的本质与人类心灵的本能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克罗齐指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艺术,是成功的直觉的表现,是直觉与表现的统一。[2]”我想,所谓“直觉”自然是人内在的东西,是感性的思维,这里可以理解成“灵感”。灵感是突发的、瞬间性的,但它并不是纯属偶然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之上,在美术中它就是对美术一般规律的积累,当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瞬间爆发。而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们往往善于抓住这瞬间爆发的“直觉”并通过其擅长的表现方式将它变为艺术。二者的统一才为成功的艺术,以直觉为依托的表现才不会显得飘渺,而是实在的艺术情感抒发。另外女性美学家苏珊·朗格也在她的《艺术问题》中提到:“艺术是创造出来的表现情感概念的表现性形式。”她还强调:“艺术的符号作用不是再现,而是表现。[3]”所以我认为“表现主义艺术”便是以上相关理论的最好体现,而表现主义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自然也都离不开它们所作的铺垫。

    三、表现主义绘画—-内心情感的释放与展现

    对于表现主义的分类,本文是指以蒙克为首的,包括席勒、莫迪里阿尼、苏丁等艺术家。西方艺术从传统艺术一直发展到印象主义之后,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个性才智才更充分地在绘画作品中体现出来,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塞尚、凡高和蒙克。

    而说到表现主义绘画不得不提到这位挪威画家: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 蒙克的一生大都围绕着“疾病”和 “死亡”,所以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也都是这种内心痛苦和恐惧的独白。我想,对他来说颜料不只是画面的涂饰物,而是他精神释放、情感表达的媒介,他所描绘的正是他自己的病痛,以及他对死亡、对世界的恐惧和无奈,因此每当欣赏他的作品时,那简直就是一次视觉和精神上的痛苦感受。他不仅在人物形态和表情方面表现得极其夸张,而且还在他的笔触运用和色彩表现方面展示出了无比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度。比如说他的代表作《呐喊》,我想这正是蒙克对疾病、对死亡、对孤独的内心展现与情感释放。

    另外在表现主义艺术中极其重要的、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位画家是:苏丁(Chaim Soutine,1894—1943)。苏丁是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贫困的犹太人家庭,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但在他的成长历程中,疾病与贫困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家庭,这也养成了他的双重性格,天生胆小敏感,极其内向,有时沉默寡言,有时狂燥不安,而这些性格直接影响着他的绘画。在我看来他的作品最突出的便是:他那对比强烈、极其突出的色彩和那自由、奔放、不受任何理性技法约束的笔触,以及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形态,这一切都让我为之激动、心里微微颤抖。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带有某种特别的心理信息,总是显露出某种不安和狂躁,甚至会让你感觉它带有某种神经质。而所有的这些其实都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光明与心灵的开放有关,因此他所能做的便是在绘画中借助那些颜料、那些笔触、那些颜色来释放他的这些精神压抑。

    像莫迪利阿尼的人物画一样,苏丁的所有肖像画都传达了一种痛苦的情绪,但与莫迪利阿尼表达的淡淡的哀愁相比,他所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更为深刻!那是一种会令人浑身颤抖的恐惧和不安。不仅如此,苏丁所画的树木、房屋、群山、道路等等都是夸张扭曲、撕裂破碎的。那些被狂风摇晃的树枝,在毁灭前狂乱挣扎,它们都被赋予了“苏丁式”的人性情感。那飞跃的笔触,强烈的色彩,充满了直觉与表现的力量。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静物等其它题材苏丁所描绘出来的形态和色彩,都是他真切的情感释放,是他成功的直觉的表现。

篇7

人们过去并未意识到儿童随意而愉快的涂抹有什么特殊意义,更谈不上对儿童艺术的发现及关注,然而,随着人类艺术史上对儿童艺术的发现及现代艺术的产生,儿童艺术在当代艺术世界的位置正日益凸显。现在,“儿童艺术”已是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儿童艺术中那种形象的简化、画面的和谐、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大胆的纯色平涂以及那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使得西方现代艺术家怀着新奇的目光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

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对儿童艺术的认识与评价

儿童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为什么会吸引全世界艺术家的目光?在儿童艺术中,儿童常常以其天真率直的心态每每使我们拍手称快,是任何人为的方法都无法企及的。儿童艺术是无意识下创作的作品,是儿童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往往呈现着艺术创作最初的也是最纯粹的源泉。其构图造型稚拙有趣,似无法之法,有意想不到的生动。正如黑格尔所说:“儿童是最美好的,一切个别特殊性在他们身上好像都还沉睡在未展开的幼芽里,还没有什么狭隘的东西在他们的胸中激动,在儿童还在变化的面貌上,还看不出承认繁复意图所造成的烦恼,因而在儿童绘画里表现出来的是他们对事物无意识的、天真率直的看法。133229.cOm”儿童艺术更具创造性和表现性,注重个人感受。儿童天性充满热情,能主动、自由地表现画面,儿童看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独特眼光,他看起人来,只看到一个人的一个大头,头上的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什么耳朵、头发、眉毛,他都没有看见,所以他不画一个人的身体,他看得不重要,只画一条线来表示。这些入眼的观察对象在儿童的心目中形象分外鲜明。儿童是画其所想而非画其所见,因此儿童画出的作品往往想象丰富,用色大胆,富有生气,有更多的灵性。西方现代派艺术中,反叛传统,追求单纯和质朴无华是其共同的目的和重要特征,因此,现代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儿童艺术,而且给予儿童艺术以高度的评价,甚至对儿童的艺术状态和儿童的艺术作品崇拜不已。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过:“我曾经能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我却花了毕生的时间去学会像儿童那样作画。”这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其实这种对儿童艺术的新的认识和评价在野兽派那里已有所表现。康定斯基崇拜儿童艺术是因为他认为儿童艺术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直觉表现,他说:“儿童除了描摹外观的能力之外,还有力量使永久的内在真理处在它最能有力地得以表现的形式中。……儿童有一种巨大的无意识力量,它在此表达自身,并且使儿童的作品达到与成人一样高(甚至更高)的水平。”画家马蒂斯、杜飞、夏加尔,尤其是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同样感到了儿童艺术的魅力。西方艺术家所向往的那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信手涂抹”在儿童艺术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三、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对儿童艺术的借鉴与模仿

从19世纪后半叶起,西方画坛发生了重大变化,眼花缭乱的西方现代画派,既受到儿童绘画在艺术形式上以及表现技巧方面的启发,更受到儿童对待绘画的基本态度无意识的强烈冲击。对儿童艺术的推崇与模仿直接反映在他们作品的形式中。克利就一直崇拜儿童的这种天真状态,并以自己的方式加以模仿。克利在绘画技巧上使用儿童那种环绕的、粗陋的轮廓线,反应在作品《动物园》、《他喊叫,我们玩》和《女舞蹈家》中,这些画中线条技法与儿童素描的线条技巧很接近,尽管它更细窄,更优美。《高架桥的革命》画面上简单的甚至笨拙的高架桥,表现出了克利对儿童画天真稚拙的形象以及符号化形象的兴趣。在米罗的绘画世界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这位大师对儿童艺术的推崇,在他1948年至1953年的许多绘画作品中,人物没有身体表现,头部直接安在以球形脚为末端的直腿上,整个脸像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或圆形,这种极端单纯化的形象的变体,也就是儿童画中的“蝌蚪人”样式,如作品《在甲壳下部》、《黎明时瞪羚的哭叫》和《绘画》以及早期最有名的作品《农场》都已呈现出一种儿童般稚拙的风格倾向。后来由于战争,米罗的作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恐怖之感,但画面依然保持他那种天真、优美的风格。如系列《星座》及《女诗人》都是在战争的威胁之下创作出来的,但我们从中看不到任何血腥的痕迹。无怪乎有批评家说:“米罗的天才是一种返老还童的天才。”涂鸦和儿童艺术也是杜布菲的范例和灵感来源,他特别赞同用最简单的正面和侧面形象及儿童的轮廓线风格画出大脑袋粗陋人物,也赞同儿童对记忆中传达信息的细节的强调,杜布菲甚至希望以更加粗蛮、直接和确定的方式抛弃“后天学到的手段”,去探讨一条回到“艺术基本的、形成的时期,记录下儿童式的天真与好奇状态的道路”。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如《街上的男人》画面中描绘的是巴黎的景色与生活,具有一种天真稚拙的趣味。此后,他很快摆脱了克利艺术中那种幻想、略显天真的气质,而转向一种独特的、奠定自己在艺术史上地位的绘画创作方法,创作出一些涂鸦形态的作品,如在《人间的联欢节上》,我们可以看到的一种以此法创作出来的令人厌恶和不安的欢乐氛围。

西方现代派艺术中的荒诞和随意性与儿童艺术中的荒诞和随意是一致的。“荒诞艺术比起优美、崇高的艺术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生命力。”这是西方现代画派对怪诞艺术的看法和推崇。现代派大师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从古代非洲的绘画和雕塑中吸取怪异而又荒诞的特点,在我们的眼中极不符合常规,但这与儿童美术中的无意识荒诞的想法极为相似。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对儿童艺术的接受主要表现在欣赏他们的天然和单纯,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稚拙的面貌,法国评论家在观看他们的画展时,曾称这些颜色不符合“客观实际”,艺术形象难以理解。虽说在现在看来有点言过其实,然而的确在马蒂斯等人的作品中反映出画家进一步转向表现内心情感,这也是近现代以来西方绘画逐渐摆脱传统上摹写现实的主流画法的新的一步,在野兽派绘画中,马蒂斯等画家的一些人物画有一个特点,人物的形象往往有弯曲的形态和封闭的轮廓线。如马蒂斯的《浴者》和《海滨妇女》,这些作品使人想起儿童艺术的某些特点,人物的形象看起来“不准确”。上述这些对儿童艺术语言的模仿甚至直接挪用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现代艺术家们从儿童那里重新获得天真、纯朴和清新的内在品质。

四、现代主义绘画大巧若拙

现代主义绘画在许多方面更借鉴儿童艺术,但他们的目的并非简单地重创儿童绘画,在技巧、表现形式上与儿童绘画有很大差别。儿童绘画是在生命之初对世界的探索尝试,表达的是整个生命尚未展开的天性。而大师的绘画则是在生命成熟阶段对探索世界的提炼总结,表达出整个生命发展过程凝结出来的人格特征和艺术个性。所以,儿童画一张张来看,大不相同,而大面积看起来,其面貌给人的感觉大同小异。大师绘画则不同,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现代画家在对儿童艺术的借鉴中充分展示了各自的艺术个性,他们使用儿童的符号和技法也并非偶然,而是他们比其他艺术家更需要这种敏锐的感觉力,带着激情去感受儿童的绘画世界。他们的绘画有着精致的层次和精湛的技巧,虽然绘画的最终效果有着明显的随意性,但与儿童天真的艺术并未完全融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又相得益彰。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原始”形态的、天真纯朴的,而又往往以“稚拙”的样式表现出来。这在儿童是很可贵的,也是许多中外画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那么艺术家追求的天真纯朴和稚拙与儿童绘画所表现出的天真纯朴和稚拙是否如出一辙呢?这对于我们更深一步了解儿童艺术是至关重要的。审美创造一般都是由拙到巧、再由巧返拙的阶段。开始之拙,是生疏幼稚的真拙,随着审美创造技巧的提高,进入精巧工巧阶段,有了丰富的经验、功夫、素养,才能落尽繁华归于朴淡,进入大巧若拙的境界。没有深厚的功底,片面为拙而拙,只会粗陋低俗。戴复古说:“朴拙唯宜怕近村。”(《论诗十绝》)即使是巧后之拙,如果刻意追求拙的外在形式,则是一种造作,失去其真正的天然本质。拙朴绝非粗率平庸之辈所能达到的,它是审美创造高度成熟的标志。追求儿童趣味的艺术家在某些方面与儿童绘画较为相似,例如:以线为主,平涂色彩,不讲焦点透视及夸张变形手法等等。但儿童艺术中的那种天真稚拙的情趣被艺术家们加以发挥、拓展,成为崭新的艺术形式。虽然他们画中的“拙”与儿童绘画中的“拙”有着形式上的相似,但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之“拙”。写意大师崔子范也曾说:“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孩子只凭热情作画。在他长大之后,也应该注意使自己回到童年的心态,去重新发掘自己儿时的天性——自由地而不是造作地在画中表现自己的感情。当一个成熟的画家运用这种方式作画时,当他将艺术大师的精湛技巧与孩子般的天真烂漫融合在一起时,会感到极大的快慰。”虽然西方的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画家的作品源于儿童绘画的造型符号,但他们靠熟练精深的技巧来完成。大体上都经历了由开始的不成熟,到技法日趋精深,进而追求“返璞归真”的过程。虽然也有追求儿童“拙味”的画家未经过专门的训练,但他们也难免经受艺术传统的熏陶,前辈及同代画家的影响与个人技巧的锤炼。克利虽曾说:“无需什么技巧”,但他毕竟经过了传统艺术熏陶,其艺术风格必有传统技巧的痕迹。可见儿童的稚拙是幼稚的拙,而画家的稚拙是“拙中藏巧”之拙。“拙朴最难,拙近天真,朴近自然,能拙朴则浑厚不流为滞腻。”拙朴之拙,是大巧,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它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东坡题跋》),在平实朴素粗散的形式中,蕴含着深厚的审美素养和丰富的情感意味。没有一定技巧的锤炼,一味片面追求儿童“拙味”,只会流于粗俗浅薄,达不到自然浑化的拙朴之境。

五、结 语

总之,现代艺术家们从儿童艺术中获取到了造型符号的灵感,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论促成了人们对儿童艺术的进一步关注、承认和了解。在现代艺术中,传统的审美标准首先被打破,几乎没有什么尺度可以将儿童艺术与大师的作品相区别。当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与儿童的绘画作品之间的相仿程度,也不能真正完全划上等号,这些现代艺术大师的绘画毕竟是落尽繁华归于朴淡,大巧若拙,拙中藏巧。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戈德沃特.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m].殷泓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54.

[2]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9-0057-02

1 引言

立体主义绘画是现代艺术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也从事于立体主义绘画的创作,今天重新理解立体绘画对现代建筑的影响也许可以更加深刻理解现代建筑的特征和意义,从中总结现代建筑的创作手法及思想。

2 审美观念的变革

贝聿铭1994年在清华大学的一次学术演讲上说到:“建筑是艺术。当然,造房子需要土木工程和材料等,但建筑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简单的语言,清晰的阐述了建筑的最终目标是成为艺术的体现。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带给人们更多元的审美体验,立体主义绘画在多方面推进着建筑的发展,更新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多元的建筑表现形式及空间的重新认识为现代建筑设计带来多种新的审美特点,丰富了审美的范型,转变人们单一的审美观念,让现代建筑具有很强的视觉体验意义。同时也唤起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感受上的多重体验,多元的、单一的,矛盾的、统一的――审美的观念得到更新,审美的形式得到了丰富。

2.1几何之美

立体主义绘画及其后派生出的构成派与风格派所反映出的特征是将客观的事物抽象化几何化,脱离了完整的再现对象的方法,而是使用最原始的几何图形去分析,理解并表现对象,从而表现一种抽象的几何美感,这种绘画思想被现代建筑所传承并将其继续发展。传统的古典建筑所表现的是建筑形体上的山花、雕塑、线脚等繁杂的装饰美感,而现代建筑却将其进行了否定,并且抛弃一切无用的表面装饰,从而转向表达纯净的几何美感,同时从注重建筑外形的表现转到了发挥空间造型的语言上。

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见图1)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充分的展现了几何形体的美感,在这个建筑上我们找不到一丝装饰物,而是通过造型的变化丰富建筑的形式。这个建筑的表面看起来平淡无奇,使用了最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和平整的白色外墙来表现,但这种几何形体给我们视觉上带来了美感。唯一的可以称为装饰部件的是横向长窗,这是为了能够保证正常光线的射入而设的。总体来说这个建筑的构图灵活均衡而非对称,处理手法简洁,体型纯净,在建筑艺术中也吸取当时视觉艺术的最新成果,柯布西耶的建筑设计理念启发和影响着无数建筑师。体现了建筑的最本质的纯净几何特点,为人们展示了几何形体的美感。

2.2拼贴之美

立体主义绘画创造的拼贴手法对于现代艺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从形式上看,它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方式,将实物引入到绘画作品中,由不同的材料及不同种类的物体之间进行叠加与组合,形成了新的绘画体系。从思想上看,拼贴使艺术家们越来越重视材料自身的美感及人文思想的精神内涵。材料的介入,材质的对比改变了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使得艺术家在艺术情感与形式感的表达上得以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时伴随着社会文化的交流,信息的密切渗透,拼贴手法所表现出的非和谐、非统一逐渐的成为当代艺术界的范型,拼贴手法在波普艺术的推广下渗透于艺术的各个领域,对于建筑而言,有着显著体现的后现代建筑对于拼贴的传承较为深刻,不过拼贴手法同时也存在于新现代主义等建筑中。可以说目前拼贴手法也已经成为了建筑设计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从不同的材料进行拼贴以及不同的文脉上进行拼贴,拓展了建筑的意义,使建筑的造型和表现更加自由。这种全新的方式对于人们的艺术认知方式及审美观进行了改变。

现代建筑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了拼贴这一表现形式,不仅表现出形式方面的拼贴,对于文脉的拼贴同样备受关注,并且在其影响下使得建筑表现出更为复杂与多元化。受其影响形成的建筑及空间显示着一种独特的美感。在建筑形式的表现上,运用不同材料进行对比,不仅丰富了建筑形式,同时对于观者的视觉审美进行了提升。

詹姆斯・斯特林设计的斯图加特新州立美术馆(见图2),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中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在这个建筑身上可以感受到非常浓烈的拼贴气息,从他的平面布局中能看出设计师对于形体的思考也是出于一种复杂的状态中,一个圆形建筑在U形主体建筑的正中间叠加一个圆形建筑,使建筑的形态呈现出非统一、非和谐的特征,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方式,进行了突破与创新。在这个建筑的形式中,同样多处体现着材料、结构等的拼贴,而在文脉表达上更为强烈的突出了拼贴文化的意义,纪念性与反纪念性,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名流与大众等等,一些被认为不可并存的元素被捏合到一起,形成更能引人思考的建筑空间,同时将拼贴的美感展现给大众,改变着大众的审美倾向。

2.3交错之美

立体主义绘画对于物体的交错以及重新拼合改变了传统绘画清晰的表达客观事物的模式,而使绘画开始变得模糊,富有动感,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绘画不断的在交错与重新拼合中进行探索,有些作品在交错与穿插中还能分辨出所描绘的事物,而有些作品甚至已经无法辨认出所描述的客观形体的原型。这使绘画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渗透、模糊不清的画面关系,并繁衍在一种混沌的状态之中。这种观念的突破,被现代建筑所吸收,建筑的形态、空间趋向于一种交错与并置的形式,使其更加丰富,更具表现力,建筑形态及空间更加自由,空间中充满了运动感、碰撞感。在交错与并置之下形成的这种空间的运动形式,具有不安分感,并形成一种冲突、碰撞之美。这也是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见图3),建筑似乎是以不统一的墙体在不同方向上的交错,从来自不同方向上的,如水平方向的、竖直方向上的以及不同倾斜方向的共同交错,同时与各个不同角度墙体之间的穿插并置后所形成的,没有任何秩序,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使空间具有神秘与迷乱性。建筑的平面也是不规则形,这使室内空间的变化更加丰富。不仅仅如此,更营造了一种氛围上的交错感,在昏暗的房间,光从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的窗子里透入室内,形成不确定的、朦胧的光线,并在不停的交错,充分了展现了不确定性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同时也使空间中也充满了矛盾和暖昧,表现出以交错、神秘为美的美学观念。

3 优化空间功能

运动感是一直存在于人们身边而通常没有被人们关注的问题,但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中却得到了突出的表现。从画面中对物体进行多视点的分解与重组让我们能感觉到动感的存在。这一绘画特征被现代建筑大师们所发现,并将其转化成为了营造流动空间的设计思想,这使建筑空间得到了丰富,空间秩序被重新组织,人们对于空间的审美观念也得到了改善。

立体主义绘画的出现为现代建筑的空间革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几何形体围合下的空间更为自由、灵活,功能成为了建筑的重点,并不断被优化,形式与功能互助互利,在优化功能的同时构造建筑形体,不仅仅是对于功能的一种推崇,同样也丰富了建筑的形式。在现代建筑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空间功能更加的趋向于实用性,使得人们的活动状态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活动的需要,并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求。

贝幸铭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见图4),其建筑造型虽为破碎的几何片段的组合,但其功能却得到了优化。在建筑的顶部使用了玻璃天窗,对于室内的采光有较好的帮助。建筑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为展览馆。展馆分别在其三个角上,各个展馆之间互不干扰,但有通过一些楼梯或天桥进行了连接,空分部分讲究且合理。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整个建筑动静空间划分明确,虚实空间搭配合理。破碎的建筑形体使空间的布局发生着改变,不仅创造出了流动空间,更体现着空间的延续性。

4 技术进步

在立体主义绘画及其随后派生的诸多艺术流派的影响下,建筑也一直在不断的发展更新,建筑的的形式以及材料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当然,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会共同推进建筑的技术进步。对于形形的几何形体的穿插、错位、叠加以及虚空等都需要建立在强大的科学技术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多样的建筑形体及空间造型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样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柯布西耶参与到立体主义艺术思潮中,他的立体主义艺术的知识影响了他的建筑空间观念和结构观念的形成。“多米诺体系”透视图反映了柯布西耶早期对于空间观念的理解。这为现代建筑的自由形体的构造提供了可能,使建筑摆脱了墙的承重性所带来的局限性,从而解放了建筑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建筑师们可以随意的分割建筑空间,整个结构也可以按垂直方向或竖直方向任意重复,任意灵活的安排门窗等,使建筑师去灵活、自由的控制建筑空间提供了更多可能。而这一设想的实现同样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下所进行的,这种构思在当时是对技术的挑战,而对于它的解决又同样推进了技术的进步。

密斯在深入研究玻璃摩天楼的特征之后,感到这种建筑艺术不是主要由光影来决定的,大片的玻璃能产生特殊的映象效果,这是过去任何建筑所未曾有过的,玻璃这种轻盈透明的体形使材料、技术与美学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成为后来同类建筑的范例,这也证实了密斯的预见。对于玻璃幕墙的设想也要在新技术及新材料的可能下进行的,只有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中,一些设想才能成为可能,而玻璃幕墙也在对着不断的设计和构思前提下结合新技术的发展不断的改进,使形式更加多样,技术更加进步,工艺更加细致等多方面共同改进,这也为建筑师的大胆构想提供了平台。

现代建筑不断的追求新奇、各异的形态,而在这个过程中,为施工带来了多种技术上的难题,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在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建筑技术问题而推迟竣工时间的著名建筑也是非常多见,攻克这些技术难题将会大大推进结构设计、材料设计等等一系列尖端的技术发展。

在立体主义绘画及其派生出的一些艺术流派的影响下的现当代建筑的形式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受交错拼合与拼贴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建筑,其形态多数更为多变,形体及材料之间的交错运用更为频繁,这对于技术的要求会更加严格。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见图5),其建筑造型为怪异、不规则、扭曲自由的体态,这个博物馆在建筑材料上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它的表面材料为钛合金板,不论是形体以及材料对于当代材料及结构技术来说是个挑战,在先进技术的前提下,建筑顺利的被建成,可以说这个建筑的建成不仅仅对于建筑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样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9

1848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在卡尔•马克思倡导的新社会主义哲学理念的影响下创作了一系列类似主题的作品。在君主统治下,人们的食物匮乏,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现实主义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们对无产阶级的赞美和同情。与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同,现实主义放弃了传统的、异国的主题,转而表现具有社会意识的坚强的形象。通过这些真实、优美的作品,现实主义者大大提升了普通劳动人民的形象,使其变成了英雄。他们那种直接的美学理论部分源于摄影技术的产生及其反映未经修饰的现实的能力。现实主义源于法国,很快就传播到了英国和美国。不过,当时的很多批评家认为现实主义运动粗糙而庸俗,所以它常常受到沙龙的排挤。尽管如此,现实主义者仍坚持描绘自然与当代社会的种种丑陋现象。这种执着的精神鼓舞着印象派、美国情景绘画派等继续在平凡中寻找美与永恒。

二、对现实主义绘画的精神思考

现实主义绘画在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之后,在当代艺术盛行的画坛中掀起研究和创作的浪潮。尽管在西方绘画体系中现实主义绘画不是主流,但是只要我们以一种开放性的艺术观念与文化心态审视这种现象,就会更加认真、理性地看待现实主义绘画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这样就会更为明确地思考现实主义绘画的未来。1.批判精神在当代这个知识与文化泉涌的时代,怎样传承和发扬美术的批判精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具有批判精神是现实主义画派与其他绘画流派最为本质的差别之一。诚然,如今我们所倡导的现实主义批判性肯定不能等同于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批判性,这与时代、社会生活、历史观念、政治体系等因素存在非常多的关系。虽然19世纪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与当下的批判性在某些指向性、利害关系上可能不一致,但在反映下层劳动者的生活和“去理想化”方面存在相同之处。众所周知,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历史转型期内,人本思想往往并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艺术家拿出勇气和魄力,用强烈的人文作品慰藉人们期待已久的心灵。因此,当今我们所崇尚的现实主义绘画不能忽视这一问题,更不能忽视批判精神。艺术就是对真、善、美的表达,其中,“真”在一定意义上何尝不是艺术作品的批判精神?对假、恶、丑的披露又何尝不是对“真”的诉求呢?在如今的历史状态下,现实主义绘画所具备的批判性不但不是过时的,而且是保持中国当代艺术特有的精神与品格的重要条件。2.写实精神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写实”起初是作为一种观念存在的,作为观念的“写实”与作为概念的“写实”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概念是观念得以明确表述和顺利转化的逻辑工具。对社会生活、平民百姓、人生与人性的深切体验和理解是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精神实质。来自普罗大众对命运的终极关怀、反省和思考,以及由此而生发出的对人的灵魂的叩响和感召,更为清晰、明确地确定了现实主义是艺术创作长河中的主流。现实主义也是有责任、有担当的艺术家心中应时刻奏响的旋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国家离不开科学精神,文化艺术领域亦是如此。因此我们应竭尽所能,深入生活,潜心研究、创作,恪守社会良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净化心灵,在艰苦的艺术创作中练就发现美的慧眼和深邃的思维方式,在纷纭错杂的社会生活中,在灾难降临时应善于发现人性的光辉所蕴藏的大爱大美,并且以此提升自己,与此同时,也感染更多的人提升民族自信心,提升自身的审美标准,在浮躁的当下始终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不在这浮华的世界里迷失了自我,不在艺术创造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结语

如今,我们在为当代艺术创作语言本质形式的成功感觉到万分欣慰之时,也对当代艺术创作价值观念的迷失感到悲哀。诚然,在当今这个多元化格局的当代艺术界,观念意识形态早已无法统合为单一的艺术状态,唯有丰富多彩的形态才能显示出艺术在根本上的与时俱进,可如果在这个多元化格局中缺少现实主义这重要一脉,那么这样状态的多元会让我们失去对真、善、美的关怀。与此同时,艺术的生命力要求艺术家和人民大众都应真正走上艺术的感性之路,实现生命存在与生活方式的人性化,以此净化自己的心灵。

参考文献:

篇10

借鉴与反思

列维纳斯一生都在思索着人,为我们提出了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对他人的责任,就是“为他人而活着”。只有如此,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才具有伦理品质。进一步讲,只有在责任的基础上,具体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公平正义才得以可能。就此意义上,西方解构主义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称之为“伦理学的伦理”。用列维纳斯自己的话来说,他寻求的“不仅仅是伦理,而是圣洁的圣洁性”瑏瑨。但是作为伦理,它必定对人和社会生活具有引导意义,正如当代著名实践伦理学家彼得•辛格所指出的那样,“伦理并非一种在理论上高尚、实践上无益的理性体系。”瑏瑩基于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思想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培育“敬畏”的文化土壤。伦理道德不是一种语言表述,更不是空洞的教化,而是行动,是一种生活姿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需要培育一种文化土壤,这种文化土壤首先是对他人的尊重与敬畏。把对差异性、对他人的敬畏融入到社会文化中去,作为社会个体基本的生活姿态。只有首先对异质性、对他人的尊重,才能真正生发出爱与责任,而不是最后把他人纳入到自己之中,去统治、控制、占有他人,或对他人冷漠。换句话说,这是一种面对他人,对他人外在性的敬畏,这种敬畏使得社会个体在他人面前保持谦卑与责任。这种文化土壤的培养还体现在宏观上。面对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全球政治呈现出多极化和多文明化,我国要应对多种文化和文明的冲击,就必须“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在多种文明和文化差异的情况下,保持自我文化认同的同时,尊重他者的文化差异,使其如其所是,维护文化的多样性。2.重视情感教育、良知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应该先于科学技术和理性教育。道德伦理是情感性的,它不是通过理性计算而得到的,更不是科学技术所能够赋予的。但是,我们时代的教育基调是理性与科学的“知识教育”,教育社会个体按照理性判断去生活,换言之,就是去分析、计算。因此,在道德生活中,在任何一种道德行为发生之前,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先用理性去分析、判断,去思考(计算)我们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我有没有必要去做?做了结果会怎样?),而这直接导致情感和良知的泯灭。根据列维纳斯他者伦理思想可知,良知是直接性的,它先于理性思考和分析;面对弱者的呼唤,首先应该是回应(负责任),而不是去考量利益得失。以2011年10月广州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为例,那些目击小悦悦被撞倒的行人的共同特征就是理性(考虑)的介入,第一意识地对事态进行利益考量、分析。从事后对那些行人的采访得知,当看到生命垂危的小悦悦躺在地上,他们最初有一丝情感冲动想去施救,可是伴随这种情感本能的另一个更强烈的利害分析意识是,“如果我救了她会不会有麻烦,要是别人把事情推到我身上怎么办?我救了她可能具有哪些风险?”他们会立刻想到社会上发生过的一些案例,比如南京彭宇案;会想到人们常提到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说法。也就是说,在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小女孩的时候,他们的生命本能、情感和良知被厉害分析意识所掩盖了。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是先判断、再行动,先分析利害、再行动,是一种理性主义教育。在这种理性主义教育氛围中,人们不自觉地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都要分析、计算,动用意识理性地“考虑”。良知的直接性被理性意识掩盖。而任何行动一旦经过思虑后再作出,那么这种行动的真正伦理性就被淹没了。因此,在根本上,要减少这种冷漠,要减少理性对情感的压抑与抹杀,我们就应该反思理性主义教育,要把情感教育、良知教育放在中心位置。3.建立“爱、责任与付出”的家庭伦理关系。我们一直说婚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但是我们却忽视了爱是建立在差异性而非同一性基础上的;我们重视家庭关系中双方的权利、平等和自由,却遗忘了爱在根本上是一种付出与责任。爱是超越理性分析的,更是超越平等和自由的,它高于和先于这些。联系到我国当前的婚姻状况:据统计,我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2007年离婚登记数为320.4万对,2008年到2010年3年间的离婚登记数分别为356.1万对、404.7万对和451.6万对。瑐瑠当然,导致婚姻破裂的因素有很多,但在社会个体关系的层面上,它反映出我们的伦理道德在家庭关系上的某种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把理性、平等和自由等理念放在了爱之前,而忽略了尊重、付出与责任。基于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建立以“爱、责任与付出”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关系。4.道德为法治提供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治”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声音,这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需求是分不开的。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的法治进程取得了重大发展。虽然也有另一种提倡“德治”的声音,但是它仍然相对微弱。在今天的新形势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关注德治。德治不是与法治相对立的,而是与法治相辅相成的。根据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思想,伦理为正义奠基,也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个体的层面上实现了“为善”,社会的正义才最后具有根基。推而广之,只有我们的社会有了道德基础,法治才能够真正是正义的、是和善的。可是在当下语境下,道德与法律、凭良知行动和按法律办事在很多时候有冲突。比如南京彭宇案,好心施以援手的彭宇反而被冤枉赔偿当事人损失,虽然这其中有着法律不健全的因素,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的社会对良知行动的不信任,南京彭宇案的判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案法官从“常理”推断认定彭宇不可能因为良知而扶起摔倒的老太太,彭宇只有可能碰倒了老太太才会去扶。这个案件的社会影响使得良知的行动在法律面前失去了支持。于是,该案件助长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凭良心做事是得不到支持的,甚至在法律面前要吃亏。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提高社会个体的道德,而且要在法律上保护和支持这种良知。

篇11

(一)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问题的原因首先,资本主义旨在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其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最大化的剩余价值,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就会产生经济危机,生态问题也相伴而生。资本主义的过度发展,伴随着更为严峻的生态问题。其次,生态危机也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全球化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是以生产扩大化为目标,尽可能的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对不发达国家实行生态掠夺,把高污染高浪费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这些国家的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全球化的过程,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占尽先机,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不利位置,因此生态问题也愈发严重。

(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是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然高于人类;其二是技术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高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主宰。与这两种观点不同,生态社会主义者主张我们要用联系全面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它是立足于人们需要,能把社会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和谐统一。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绿色经济模式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下的生态问题形势严峻,为此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已经不合时宜,要进行完善,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的利用资源,把保护环境生态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和谐的绿色经济,坚决杜绝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高速发展,要发展集约型高效率可循环的经济,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发

(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问题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与社会主义关联起来,试图拓展一条既能减轻或者避免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也能促进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道路。这对我国们当前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看出生态文明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不论是顶层制度设计,还是具体内容实施落实,对于我国的建设发展都十分重要特别关键。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美丽中国是五位一体相统一的表现。

(二)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树立危机意识一方面,当前我国人口多,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人口增长过快,势必会消耗更多的资源,这会给生态和自然更多的压力。另一方面,资源总数是一定的,我国人口多,人均量自然不足。更加严峻的是,我国的国情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应对我国人口的急速增长、资源不足和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有危机感,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这关乎子孙后代关乎国家未来。

(三)加强大众生态教育,提倡绿色生活生态社会主义者指出,人们幸福指数的标准并不是消费水平决定的,反之这种异化消费是人性的扭曲的一种表现。自然资源的总量是一定的,它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一切要求。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更新老套过时的消费观念,用理性合理地方法使用自然资源,进一步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新时期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等甚嚣尘上,混淆污染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所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生活,追求绿色、和谐的生活方式十分必要。

篇12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114-02

一、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实质

萨瓦尔多・达利是20世纪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之一,出生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自小就患有自大症,他将自己所创作的作品称为“偏执狂的批判方式”,偏执狂习惯于将某种客体幻想成为另一种客体,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满了通过幻想而衍化出来的离奇荒诞的视觉形象,比如肢体的分解重组、倒置等等。

超现实主义色彩的艺术观念主要基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佛洛依德认为人类活动最基本的推动力是原欲和本能,艺术不是理性的结果,而是原欲和本能的升华。按照佛洛依德的说法,人的心理结构是多层次的,它包括了无意识、潜意识和意识,与其相对应的是人格也分为三个层面:本我、自我和超我。

二、超现实主义绘西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影响

(一)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方法

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主要基于具象表现形式与抽象联想画面的巧妙结合,简言之有意地将抽象意境与具体实物相搭配,构成一种类似于梦境的具象与抽象的虚实相交的画面,从而给人们提供了追寻个体情感信息的桥梁。

超现实主义画家十分重视想象的作用,每一个超现实主义画家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想象能力。

(二)超现实主义绘茴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应用

超现实主义绘画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创意思维模式的应用和表现方法的应用,简单的说是“想”和“做”这两个方面的应用。

1 创意思维模式的应用

超现实主义绘画思维模式可以追溯到超现实主义的形成时期,超现实主义创始人布勒东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公开宣布超现实主义是通过自动联想和内心生活的基本现实去发现世界的本质的一种手段,艺术应该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他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正如人们观察粒子运动时所使用的光束会或多或少改变粒子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一样,人对自然以及世界的认识之中也必然包含着诸如理性、逻辑甚至道德等人为因素,而这些因素则会妨碍人们正确把握人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本质。于是排除理性和逻辑思维的干扰,就成了这些非理性主义者认识世界的先决条件。

超现实主义绘画中非理性的认识和方法对于现代图形设计的创意思维模式的培养和形成意义重大。人的创造力往往源于现实的环境不能满足人主体自身的需要,从而激发主体去进行新事物的追寻,当这种新事物被主体找出并外化表现之后即形成了主体创造力的表达。创造力表达必经阶段就是联想和想象。

2 创意表现方法的应用

非理性意境的表达方法对现代图形创意设计的作用既表现在构形方法上也体现在表现技法上,超现实主义绘画将抽象意境与具体实物相结合,组构出视觉冲击力强而意义深远的视觉画面。受其影响,图形设计中对图形的改造是一种对于原形的深化,经过组构之后的图形需要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更为深远而具体的视觉内容。原始形态在经过人体大脑的巧妙构思之后就可以用多种图案进行表达,所采取的图形表现方法密切关系到图形内涵的表达,不同的设计表达方法带给读者的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图形构形方法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许多经典作品可以用来作为现代图形设计应用的范本。在达利的经典作品《记忆的永恒》之中展现出的是一幅奇幻的画面,极为引人注目的是那几块钟表通过达利的奇幻想象变换成柔软而且具有延展性的物体,慵懒地挂在树权上或搭在平台上,甚至还会披在似马非马的怪物上,好似这些坚硬的物体已经被时光打磨的疲惫不堪,无力支撑。采用同构的方法之后,我发现这样更能生动展现达利追求自我个性的坚定意志,更能诠释他曾说过的一句话:“因为我是天才,我没有死亡的权利,我将永远不会离开人间。”

在达利另一幅名为《伏尔泰的隐形半身像》的作品之中,画面所表现的是两扇奇特的拱门,几个倚靠在拱门边上的人物单独看上去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换一种视角观察之后,任何周围的物体与环境相结合之后所构成的画面竟然是伏尔泰的人头像。如今构形方法中的闭锁图形与其方法十分类似,闭锁图形就是在散乱的形象中,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一组或几组突然构成的新的视觉图形,这种图形一般比较隐蔽,不容易被识别,闭锁图形的发生一般是一气呵成的,以至于形状的视觉经验与新的发觉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去掉某些元素,读者可能会无法结合以往的视觉经验对图形进行辨认。但是正是由于这种隐蔽性,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趣味性。

随着人类文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图形艺术的内容以及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各种图形在社会生活中大量的运用,不断推动现代图形设计的发展。超现实主义绘画对于现代图形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今后人们会从超现实主义绘画中挖掘出更多的内涵,以适应今天视觉传媒高度发展的读图时代。

参考文献:

[1]布勒东著,丁世中译: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1924年)[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9(7):75。

[2]老高方:超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初探[J]。外国文学评论,1984(4):55-60。

[3]赵艳婷:“反常合道”的超现实主义绘画[J]。装饰,2005(147):65。

[4]孙刚:浅议超现实主义绘画[J]。凯里学院学报,2009,27(1):150-152。

篇13

在这幸福、快乐的日子里,尊敬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和老师们,不辞辛苦,从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我们的节日,向我们带来了节日祝贺,让我们以少先队员崇高的队礼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也代表xx学校全体少先队员向全国少先队员以及全世界的少年儿童表示节日的祝贺!

同学们,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建设的的后备军,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党和国家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我们的发展,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配备了优秀的教师队伍,教育我们学知识、学做人。社会和家长期盼着我们,希望我们成为遵守社会公德、掌握科学知识、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栋梁。为了不辜负他们期望,我们要努力进取,学习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珍惜少年时代这宝贵的时光,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党和人民,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学们,少年儿童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年龄,我们要走好每一步,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要远离网吧、不到各种娱乐场所玩耍,不留怪发行,不穿奇装异服,始刻注意人身安全,让家长放心,让老师放心,做一个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好学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