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课程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审计学课程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审计学课程论文

篇1

对于审计课程,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很抽象、很混乱,缺乏有效的框架结构。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是审计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具高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高职审计课程主要应该是内部审计,教学内容仍然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审计理论,二是审计实务。在审计理论部分,要讲授清楚内部审计的要素、流程和方法,内容可能比较混乱,老师讲起来和学生学起来都会觉得枯燥无味。那么,审计老师就要确定一条主线,使所有的内容都能围绕这条主线来展开。在审计实务环节还是按照财务会计的内容,分要素来安排教学内容。一般来讲,本部分以制造业为例来进行教学设计,共分为五大部分:资产审计、负债审计、所有者权益审计、收入与费用审计、利润审计等内容。这样与财务会计、税法等相关内容相统一,就企业内部进行审计。

三、选用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案例教学以及分组讨论法等,对于不太重要的内容尝试让学生参与讲授与讨论等。

(一)案例教学。对于审计课程中理论部分,内容比较多,概念抽象,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所以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还是要列举一些案例,或者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内部控制时,可以结合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中关于内部控制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实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组讨论。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提前提出讨论案例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审计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认真写好简要的分析报告,并分组进行阐述。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堂所授重点,联系实际。同学之间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进行辩论,各抒己见。讨论结束后,先让学生代表进行点评,教师再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能强化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

篇2

科技和人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着的领域,代表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精神。二者虽然研究对象不同,所用方法也有差异,但他们在追求真理、对未知世界孜孜探求的精神方面是一致的,都要求客观、公正、真善美统一。人们要探求包括技术和人文两种因素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就必须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进行。对于正在为社会生活作准备而受着专业教育的学生更是如此,缺少了“技术”的教育称不上是专业教育,没有“技术”的学生也不是专业教育下的合格学生;而缺少“人文”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缺乏“人文”的学生更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专业教育中专业课程的对象是由科学技术转换成的另一种形式――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人,当以科学技术为对象的专业课程作用于以人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时,专业课程就应成为一种育人的精神文化、一种富有人性的有助于人的发展的载体及其现实表现。因此,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意蕴与教育教学的人文本质共同决定了人文精神与学科课程的结合成为必然。

哲学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同样如此。教育,面对的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人,不是材料,不是动物,更不是机器人。无论何种教育,它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构建人的精神世界,它的最终目标就在于“成人”。大学中的专业教育也必须复归于“育人”这一本位:只能是“育人”,绝不是“制器”[1],绝不是一切形式的只重视做事的急功近利。也就是说,专业教育教学应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关心人、尊重人、重视人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其中,给予学生自由发展、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充分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的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原理就是要从人的心理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心理积极性。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人本主义心理学既不赞成精神分析心理学把人当作精神病患者来研究,也不同意行为主义把人当作动物或机器任凭外在环境的左右,它扭转了心理学的非人化的倾向,研究健康人的需求、情感与理想、价值与尊严、潜能与创造性、自我实现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通俗地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2]。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人和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人按照他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需要)表明,有指向越来越完善的存在,有指向越来越努力实现这种完善的趋向”[3]。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和发展自我,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将这种要求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学生看作一个有目的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而不是看作机械的刺激――反应联结的总和。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教育的作用使然,因此,在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问题上,他们认为,虽然“人的本能需要一个慈善的文化来孕育它们,使它们出现,以便表现或满足自己”,但是归根到底,“文化、环境、教育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 [4],自我潜能才是人性的种子。他们认为,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主地得以实现。

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强调对人类自身、人的本性的研究,其理论体系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其实就是坚实地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是其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贯彻和应用。更进一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它昭示着教师在构建教学方法时,要立足于整体的人,立足于人是一个知、情、意并重的生命个体,从而弘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实现人的潜能。

教育学基础

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习者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具体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前提是承认人的价值。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基本活动。毋庸置疑,教育者首先要树立教中有人,为人而教,因人施教的理念,把每一个学习者都当作具有他自己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给予某些东西的物体。学习者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该是服务于生命与生活的,所以教育必须促使“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如果教育“目中无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工具,是被动“盛装”知识、填充技能的“容器”,这就违反了教育学的原理。

第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育目的观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学习如何学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强调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教育理论。它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等人格心灵“唤醒”,使教育真正回到原本意义上去,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目标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因此,要重视学习如何学习,即对学习过程的学习。

第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育内容观是“有价值的知识”。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对人有价值、有益的技能和概念的学习,是对人发展有用的知识的学习,是有意义经验的掌握。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体现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要求,选择学什么及如何去学。

第四,人本主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侧重情意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经验的学习及感受性的训练,倡导创建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和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人性。那么,在实践中,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旨在促进情知协调发展的方法――合成教育;旨在促进道德观念形成的方法――价值澄清法[5];旨在培养人际交往技巧的方法――人际关系调适等。

社会学基础

教学过程具有显而易见的社会性[6]。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从教学的形态起源来看,教学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从教学的形态存在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它有着特殊的交往目的即学生的发展、特殊的交往内容即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精华、特殊的交往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特殊的交往方式即教材这一文化中介;教学这种特殊的交往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即成了师生间的“我――你”关系[7]。也就是说,师生交往,它以知识的传播和思想、情感的交流为基础,以师生之间发生依赖性为特点,以对师生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影响为结果。

在社会发展和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下,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给予重新定位。应该承认,今天的教师作为“学者”其品质在弱化,作为“引导者”其品质在加强[8],他们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把目光延伸到社会和自然。“引导者”的定位,要求教师运用技巧和策略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将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来看待。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学生的角色可定位于“自主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和关怀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存在,形成属于“自我”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学习者。这样定位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诚的交往、对话和沟通,这其中,情感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教师以自己理智的爱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学生就视教师如同自己的父母,教师和学生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引导学生的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基础向专业课程教师展示了一条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每一个专业课程教师都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使命,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李轶芳.盛则俱盛 衰则俱衰――访杨叔子院士.刘献君 主编.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6.

[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53.

[3]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4] 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易莉.西方德育“价值澄清法”之借鉴[J].思想教育研究, 2004(3).

篇3

(一)审计理论研究方面。

一是吸收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研究。就上海市审计局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审计署重点科研课题、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研课题;就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科研协作课题、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课题;就上海市审计学会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中国审计学会合作课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学术课题研究合作项目等。2014年,上海市审计局、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审计学会共完成各类审计科研课题41项。开展审计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要做到审计人员、审计科研人员、高校教授专家“三结合”,以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努力使上海审计科研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上海市审计局、浦东新区审计局、徐汇区审计局、松江区审计局等审计机关注重吸收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参加社会招标审计课题研究。2014年起,上海市审计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审计专项课题年度招标,两年共向社会公开招标“国家审计促进政府自身建设的作用和途径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方式和技术创新研究”、“审计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作用和途径研究”等课题4项,共有7个高校教授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参加课题投标。高校教师在社会招标审计课题研究中崭露头角。

三是特邀高校教师担任审计科研机构特约研究人员。为加强审计科研队伍建设,2008年12月和2013年3月,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先后两届在全市审计机关聘任特约研究员37人和56人。特约研究员的主要任务是:以优化组合的方式组成课题组,承担审计署下达的重点审计科研课题研究和市审计局立项的部分重点审计科研课题研究;承担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委托的其他审计科研工作。今后可根据需要,聘请高校教师担任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师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立项评审和结题评审。目前,上海市审计局已特邀高校教授参加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审计专项课题立项评审和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研重点课题结题评审。今后可更多地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立项评审和结题评审,以加强课题研究质量把关,促进提高审计科研水平。

(二)审计学术交流方面。

一是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专题研讨会或论坛。2012年12月,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浦东新区审计局联合举办“浦东审计创新论坛”,收到良好效果。2015年,中国审计学会将举办“金融审计与区域性金融稳定”等专题研讨会。同时,还将举办以“加强审计创新,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审计青年论坛。上述专题研讨会和论坛将邀请各有关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参加,以推动深化审计理论研究,加快青年审计人才培养,为审计人员和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建言献策、展示风采搭建平台,促进审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参加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为推动群众性审计理论研究,上海市审计学会坚持每两年组织开展优秀审计论文评选。在2011年至2012年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中,高校人员获奖论文有5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29%;在2013年至2014年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中,高校教师获奖论文有4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22%。

三是特邀高校教授举办审计学术报告会。为加强审计学术交流,2011年11月和2012年11月,上海市审计学会举办审计学术报告会,先后邀请复旦大学李若山教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秦荣生教授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家审计”、“关注云计算发展对会计、审计的挑战”学术报告。两场学术报告会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受到听众好评。

四是加强审计科研机构学术交流。目前,除上海市审计局设有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外,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也设有审计研究所。要加强审计科研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审计教育界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

(三)审计人才培养方面

一是举办审计业务培训班。2014年,依托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浦东新区审计局在审计业务培训方面作出了探索。2015年,上海市审计局将举办“行政事业单位新财务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规范”培训班,邀请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授课。为加强审计机关审计业务培训,今后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可建立高校师资库。

二是举办审计业务讲座。近年来,上海市审计局有关审计业务处分别邀请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教师,为审计人员作“资源环境审计研究”、“高校审计研究”、“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等业务讲座,促进提高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三是举办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班。2014年,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邀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教授,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班学员讲授“内部控制与监督”课程,促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四是举办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和参加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每年邀请南京审计学院教授,为本市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学员作初、中级审计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和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受到好评。同时,上海市审计局聘请高校2名教授担任上海市审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二、充分发挥审计实务界的实务优势

上海审计实务界具有较为雄厚的审计力量。截止2014年底,在国家审计方面,除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外,另有上海市审计局和17个区(县)审计局,共有审计人员1 023人;在内部审计方面,全市共有内部审计机构1 626个,配备专、兼职内部审计人员5 421人;在社会审计方面,全市共有会计师事务所322家,拥有注册会计师5 830名。审计实务界的不少从业人员毕业于高校审计、会计等专业,努力报效母校是广大审计实务界人员的心愿。审计实务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高校审计专业在教学、科研、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努力做审计教育界的坚强后盾,成为审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一)适当参与审计教育活动。高校审计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审计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现代审计学基本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专业实战能力、能够创造性地从事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为审计实务界补充人力资源。审计实务界拥有一大批实务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每年完成审计项目数以万计。他们来自审计一线,掌握审计信息和动态,了解审计实践与需求。审计实务界人员适当参与高校审计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为审计教育注入动力,增添活力。具体参与形式包括审计实务界人员参加高校审计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或担任行业专家,为提高审计教学水平建言献策;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开设研究生讲座,担任研究生暑期学校或论坛师资,传授审计知识和实务技能;参加研究生招生复试和毕业论文答辩,促进提高审计教育质量。

(二)为高校审计专业教学提供参考资料。审计实务界有着强大的审计法规库、鲜活的审计案例库和有效的审计经验库,可为高校审计专业提供教学参考资料。近几年来,上海市审计局先后编著和公开出版了《审计案例集》、《审计案例选编》;浦东新区审计局先后编著和公开出版了《画说审计》、《审计门诊》、《案说审计》。这些审计出版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供高校审计专业教学参考。

(三)为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高校审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注重实践操作,学以致用,才能学有所成。审计实务界要发挥自身优势,为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在国家审计方面,目前浦东新区审计局、松江区审计局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实训基地或实习基地;在内部审计方面,目前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审计中心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实践基地;在社会审计方面,目前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产学研基地或实践基地。通过高校审计专业学生参与审计项目和审计机构审计人员现场带教,使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接触审计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审计技能,为增长才干、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三、充分发挥审计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上海市审计学会是本市审计科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主要涉及全市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领域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市审计学会理事会已历经八届,现有个人会员660人,单位会员7个。市审计学会内设学术委员会和秘书处。学术委员会职责是协助秘书处组织、指导研究活动,审定研究成果;学会秘书处具体负责学会日常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审计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审计界“四路大军”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共同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搭建平台,搞好服务。

篇4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社会对高层次审计人才的需求数量倍增及需求标准不断提高。而现有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审计学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发,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对审计学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促使我们进行《审计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教育部(2005)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明确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需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性人才。党的十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见,培养社会主义创新性人才成为高校改革的目标取向,而研究性教学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所谓研究性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理论为基础,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李冰等,2014),以具备更好的研究创新能力来适应社会对创新性审计人才的需求。目前,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理工类课程中应用得较为广泛,而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尚缺乏足够的研究和应用。为满足国家对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在《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应用研究性教学方式成为审计学教师在推动教学改革时亟待研究的一项现实课题。

二、研究性教学的发展历程

研究性教学思想,在中国最早可追溯至两千年前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在西方最早可追溯至雅典苏格拉底推行的‘助产术’式教学。在19世纪初期,德国教育家亚历山大?洪堡(Alexander vonHumboldt)就提出“教、学与研究三者相统一”的观点,认为大学教师的任务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教”,而是将科学融入其中,指导学生从事研究。美国教育学家梅滋(1965)指出,大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教授研究。要求教师以教学引导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美国教育家Ernerst Boyer(2000)提出研究性教学,在博耶委员会(Boyer)的推动下得以快速发展。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研究性教学具有问题性、探究性、过程性、创新性、自主性、开放性特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实践教师和学生的交互式探讨。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有利于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性教学目标的实现。随着研究性教学理念的逐渐引入,为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为提高《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开辟了重要路径。

三、《审计学》课程的学科属性及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契合

由于《审计学》学科起步比较晚,发展还不完善,加上课程教学内容多、知识更新快,尤其是在执业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审计职业判断。这些特点使其与研究性教学存在诸多契合点。因此,将研究性教学法运用于《审计学》课程,可为《审计学》课程的建设和审计实务搭建良好的平台。

(一)《审计学》课程的学科属性

审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逻辑性都较强的学科,是会计专业学的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现代创新型审计人才为目标。《审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现行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既忽略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又挤压了学生的创新空间,导致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性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提高学生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改革现行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做到理论教学和研究性教学高度整合。其次,审计学课程的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领域,诸如环境审计、经理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等都是综合性的审计,而且审计学理论和实践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从性质上来看,审计学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诸如会计学相比存在较大的区别,主要采用逆向思维、质疑思维,它要解决的不仅是“是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开展《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审计问题的能力,使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二)《审计学》课程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契合

随着社会公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的日益增强,审计在当今社会的政治治理、组织治理以及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审计学的不断发展更是要求审计师主动学习、随机应变。由于研究性教学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与《审计学》课程存在诸多契合点。《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开展审计学术研究的人才,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转变。特别是对于审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后大学时代的工作岗位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审计问题,而不是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材上都能找到,这就要求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审计的能力。

1.审计学课程的隐性特征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知识根据其可视程度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通过教师讲授,课堂课件的演示等方式传授给学生,而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难以用其他载体予以记载。《审计学》课程中充满了大量的职业判断、体会、经验等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特征决定了《审计学》课程既不像数学课程那样要求计算结果绝对的正确,也不像思想政治课程那样背背了事,例如审计意见类型中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与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保留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划分界限,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而且审计实务工作要求审计师能够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经济业务,判断收集哪些审计证据、如何收集这些审计证据以及如何运用审计证据,以形成独立、客观、公允的审计意见。因此,在审计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计专业技能和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能力仅仅依靠教师对审计学知识的教授是无法实现的,通过开展《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审计学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未来从事审计工作的职业判断能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终生受益。而且对于将来想继续深造的学生,这种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可以使其快速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李莉,2014),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审计方式因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而产生的变化,隐性知识将会逐渐增加。面对着稍纵即逝但又颇具价值的隐性知识(石爱中,2005),需要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和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所营造的共同研究,共同学习的方式是共享隐性知识的良好途径(韩洁、齐爱荣,2013)。

2.现代审计的深入发展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审计的受托责任、本质、使命、边界、方法以及内容在不断的演进,审计的受托责任已从最初的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发展到现在的受托社会责任;审计本质从最初的经济监督、经济控制发展到现在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的使命从严肃财经秩序(党的十三大)到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党的十四大),到权力制约(党的十六大),到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以及当前的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党的十)演进;审计边界从公共财政拓展至公共产品(靳思昌、张立民,2012);审计方法从最初的详细审计发展到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进而发展到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内容从传统的财务审计扩展至预算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诸多方面,内容不断丰富。这些演讲要求开展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不仅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还要了解最新发展状态;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审计学》课程的经验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特征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由于《审计学》课程的经验性特征,审计实务界很难为各种各样的审计行为制定出详细的、具有普适性的、亘古不变的审计准则,而且已有的会计审计准则也仅是适应于一定业务、比较抽象,在运用时还需要审计师的经验去辅助,在确定是否符合准则时,还需要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审计学》课程的边缘性特征,抽样审计是审计学和统计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审计学分支;环境审计是审计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而形成的边缘性学科;计算机审计是审计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而形成的边缘性学科(石爱中,2005);《审计学》课程的综合性特征,经济责任审计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而成的综合性审计类型。审计学的这些特性,加上审计学的内容从概念和结构到理论和方法体系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审计学教学内容,提升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因而需要研究性教学。通过对《审计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审计准则的易变性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审计学》课程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联系紧密,一旦颁布新的准则或修订完善现有准则,《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现行的“准则+解释”审计学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迫切要求《审计学》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以培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审计人才。因此,开展《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促进教师掌握最新的准则变动信息,站在审计学理论研究的最前沿,及时将其转换为教学内容,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去,将创新性思维传授给学生,以使《审计学》学术研究与《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四、《审计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教授的审计知识毕竟有限,只有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审计学》课程的能力、获取审计学知识的方法,学生在大学时代甚至后大学时代才可以受益。美国教育思想家吉尔曼指出,最高的教学质量只有在浓厚的研究环境中才能进行,最佳的训练只有在积极从事研究的教授们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因此,将研究性教学方式融入《审计学》课程教学,使得教学活动不仅仅讲授审计基本理论与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专业技能、审计实务操作,而是针对《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和学生的“研究性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引入科研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从科研的视角去学习审计,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和独立研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由“继承型”向“创新型”转变(姚瑞马,2014),有效应对未来社会审计工作岗位上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的审计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从而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创新型审计人才。

(一)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审计学》课程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在每节审计学课之前向学生设置一些社会关注的审计热点问题,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数据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随堂讨论,在每节课结束之后布置相应的审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程罗根,2015),激发学生探索审计学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引导学生用质疑的“审计思维方式”,让学生领会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用审计职业判断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从而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机,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优秀审计人才。《审计学》教师应将最前沿成果融入审计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审计实务知识,在一般的文献资料中不易查到的内容,结合审计教学传授给学生,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魏火艳,2009)。例如,对于“因拒绝政治交易,山西省一位优秀审计局长遭遇落选”这一案例,诱导学生对审计体制改革的探讨与研究。

(二)动态更新审计学教学内容

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并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教育思想,主动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将学科前沿融入《审计学》教学内容中,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雅斯贝尔斯(1991)认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科学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审计学教师除了讲授课本知识,还应加强与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联系,积极开展审计研究工作,尝试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及审计学学术界相关的前沿成果梳理归纳后,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捕捉到最新的学术信息,以使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孙伟龙,2004)。这样可以丰富《审计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审计学》课程研宄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参与审计学科研课题研究,培养科研能力

《审计学》教师在从事科研课题时,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搜集资料、实地调研,甚至将学生纳入课题组,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具体来讲,学生参与审计学科研课题研究:(1)能够较早地感受到科研气氛,调动学习《审计学》课程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运用学到的审计学知识分析审计实务的能力,提升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能够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查找资料、分析讨论和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3)能够带来新的思想火花,获得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得不到的学习效果,帮助教师顺利完成科研课题研究。

(四)指导学生从事审计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课题是培养大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师生良好性互动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申报研究性学习课题,并且在选题申报、资料收集、课题设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申请书撰写等方面予以指导(谭正航,2012)。其次,鼓励学生对课题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性学习课题不仅使学生了解知识表象,获得感性认识,而且融会贯通《审计学》知识中内含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研究性学习,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

(五)创建与《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评价

实施研究性教学必须建立与之适应的研究性教学评价。科学的研究性教学评价对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决定了《审计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从一元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转变、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转变,从而推动学生探索学习《审计学》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1.从一元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转变

传统的《审计学》课程教学评价主体是一元的,教师拥有教学评价的绝对主动权,也是教学评价中唯一具有评价学生能力的主体。而作为被评价对象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评价结果。为满足《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需要,应构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使各个评价主体都从自己的视角来评价学生,客观的反映学生《审计学》课程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的质量,从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

2.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

目前的《审计学》课程教学评价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而研究性教学以能力导向评价为主。因此,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能力导向的《审计学》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具体包括:审计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审计发现问题能力、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审计团队协作能力、审计工作底稿的分析归纳能力、审计报告的撰写能力、审计创新能力等。在评价内容上既评价课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通过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将枯燥乏味的“审计数字人”变为通晓古今,纵览内外的“审计文化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审计实务能力强、职业发展潜力大、就业范围广。

3.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转变

目前《审计学》课程考核评价主要是结果评价,通常以学生期末书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即往往是“一卷定优劣”。这种评定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书本知识和课堂笔记的掌握上,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操作能力,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成绩。从教师的视角看,《审计学》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只有进行动态的过程评价,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从学生视角看,审计学认知和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动态过程,相对应的评价也应是一个过程性的评价。因此,在《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中,构建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转变(黄文艳,2015)。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研究态度、研究能力等,具体来讲,将学生的平时课堂发言、课程论文、审计创新能力等给予评价、期末考试试卷以审计分析、审计实务与创新题为主的方式,让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来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励学生树立学习《审计学》课程的信心。在评价结果上,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明确结论,又给学生指明发展方向。

五、研究结论

《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成功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师生共同探索《审计学》课程的求知过程。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审计创新能力为核心,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协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良好的《审计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氛围和良性互动,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创新性审计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冰,王海英,范宇红,姜滨玲. C++与数据结构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理事工作会议,2014-12-21

[2]Jone Theodore Merz.A History of European Scientific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65:167.

[3]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J].教育参考资料,2000(19): 23-45.

[4]李莉.研究性教学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年7月

[5]石爱中.审计学的学科属性及其教学要求[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7月

[6]韩洁,齐爱荣.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影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年12月

[7]靳思昌,张立民.国家审计边界的定位: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演进视角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04:10-18.

[8]姚瑞马.加强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年第21期

[9]程罗根.遗传学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的实践与体会[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2月上旬刊

[10]魏火艳.财务会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3期

[1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2.

[12]孙伟龙.离核套计专业审计教学改革初探[J].财会通讯・学术2004年第7期

篇5

审计学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强,与会计、法律、统计等相关知识联系密切,需要理论指导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审计学课程内容条块分割,概念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审计课程抽象、深奥,不易理解,从事审计教学的教师也感到难以将审计学课程讲得深入浅出。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掌握审计知识。该项研究提出了基于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审计案例教学和审计综合模拟实验的三维整合审计学教学模式。

一、审计学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重复,缺乏逻辑性。审计学课程设置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部分章节内容重复。有的学校根据审计主体性质不同设置课程,如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鉴证审计等;有的学校根据特殊行业不同设置课程,如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这些课程之间和章节内容也存在重叠现象,课程内容条块分割,各章节前后没有连贯的逻辑关系。若教师在教学时不考虑课程间的联系与渗透,盲目地为课时而讲授,则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审计知识不系统等问题。为此,应科学设置课程,选择合适的教材因材施教,将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进行有机结合起,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审计知识。

2.教学内容多,缺乏内在衔接性。审计学教学分理论和实务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理论性不强或拓展性知识;实务部分以审计实务的四个循环和货币资金审计为主线,审计终结阶段出具审计报告,部分院校增加了验资和经济效益审计等内容。审计学教学内容多,实务部分与理论部分缺乏衔接性,使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脱离。如何进行理论知识与实务部分衔接,尤为重要。例如,在购货与付款循环的实务部分讲解时,应与审计方法中的存货监盘有机结合,并辅之审计工作底稿,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

3.审计理论和术语晦涩,缺乏明晰性。审计理论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与乏味,有些理论术语晦涩,如日期截止目标、机械性准确、重要性、合理保证和认定等。单纯从字面看,这些术语很生僻,加之其定义或含义多数是从英文的复合句中翻译过来的,其语言表达和逻辑关系不通俗。因此需要教师在讲授时,应结合案例等方式深入浅出地揭示其真实含义。

4.审计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加之对审计学的内容感到抽象、空洞,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方法犹如纸上谈兵,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实物、录音、图片、教学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使教学形象直观,并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5.审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操作性。审计学偏重于实践,但目前教学过程中纯理论讲解较多,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造成思维模式呆板与审计实务判断灵活性相背离。由于审计原始资料的隐密性,致使实践教学资料缺乏,对审计工作只停流在感性认识上。部分学校试图从案例教学入手,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但仅依靠案例教学,还不足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实务接轨的模拟实验和模拟工作底稿,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

二、构建基于三维整合的审计学教学模式

为改变现行审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审计教学经验,提出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方案——三维整合审计教学模式,即从课程体系整合、审计案例教学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三个层面,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

1.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整合审计学课程内容,将审计理论运用于审计工作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过程中,应力求精简与实用,注意各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安排搭配,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技能。(1)审计学课程内容包括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方面。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地选择和应用审计实务中审查技术和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学到系统、实用的知识。例如,在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审计实务的学习中,与审计基本理论中的函证法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函证审计方法与技术。(2)相关专业课程的结合,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综合,让学生从审计的角度将财务管理、统计和税法等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3)对其他专业相关知识的融合,注重学科之间的结合,在获取知识、重组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审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4)将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其审查技巧作为补充。如在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审计中的主要风险领域进行错弊的归结,结合主营业务收入的各种错弊表现形式,进行审计技巧的讲解和分析。适当补充财务报表主要项目的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审查技巧,从实战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审计课程的全方位整合。

2.审计案例教学。运用审计案例教学,以审计案例的情节为线索,使学生进入审计工作的“现场”,即由理论讲述向审计案例的剖析与理论描述相结合转变。通过案例教学,传授审计相关知识。审计案例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审计案例教学形式包括三种:(1)审计实务案例。该种案例大多以审计的业务内容为主,具体的业务调整居多;(2)审计典型案例。以国内外典型审计案例为主,将审计理论融于审计案例之中,通过审计案例的讲授、分析与讨论,对审计知识进行深入剖析;(3)理论教学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结合审计理论讲解来分析案例,再进行审计案例的相关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开设审计理论课之后单独开设审计案例研究课程,侧重点略有不同,《审计案例研究》的案例通常选取典型的审计案例或业务案例,分课堂教师引导案例、课堂学生讨论案例和课后学生分析案例。教师应在案例分析中提出具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某一案例或专题进行深入思考,拓宽思路,让学生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教师可让学生投入到事先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中,通过学生运用审计学基本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审计模拟综合实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能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尽量避免知识的交叉和重复。审计模拟实验的形式很多,可通过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校内模拟仿真实习、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和校外实习基地培训等形式完成。(1)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针对理论教学的讲授内容,将审计知识分为若干个项目,准备审计专用的各种工作底稿和材料,与学生共同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在工作室里,可有针对性地选取某个项目进行实际操作。例如,理论教学中进行现金监盘审计时,可选择货币资金审计项目的专项资料,在工作室里与学生共同填写现金盘点表,完成现金审计的全部审计资料,提高学生对货币资金审计的能力。(2)校内模拟仿真实习。为突出直观教学,进行校内审计模拟仿真实习。以一家公司某年度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线,使用账、证、表等实务会计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设置工作岗位,进行情境操作,真实再现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过程,包括接受审计委托、制订审计计划、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和出具审计报告等。各小组在模拟实习中演示、说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等,由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确定考核成绩。实习结束学生须提交审计报告和一套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3)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该实验需要在审计软件的支持下进行,审计软件会事先准备一套仿真模拟电算化会计核算资料,按照审计软件的操作步骤,学生进行计算机模拟审计业务的全部流程,其内容与手工模拟仿真实习基本相同。(4)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有业务需要的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建立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轮流深入企业进行审计工作。建议学校注册成立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解决部分学生的实习问题,教师可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周密安排、管理和指导。由于学生的实习审计的分工不同,实习成绩可通过知识应用能力、个人修养、动态的考核和实习报告等决定,其中知识应用能力包括综合能力、实习完成情况、审计小组会议表现情况等,分值占50%;个人修养包括出勤率、师生交流互动、精神面貌、言语方式、行为礼貌等,分值占30%;动态考核方式可通过口试、社会调查、论文、报告、设计规划等完成,分值占20%。

参考文献:

[1] 陈风霞.高等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6-98.

[2] 倪敏,黄芳.审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9,(7):53-55.

[3] 徐绍祥,王丽.基于会计教育目标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4-87.

篇6

一、合理地选择案例并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最好是根据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提炼并整改润色而成。来自于审计实践的审计案例会更加通俗易懂,可以加强学生对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等内容的了解,也会让学生更有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兴趣。作为教师,有机会应亲身参与会计师事务所与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实务工作,既可以获得实际工作底稿等实际审计的具体案例资料,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务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可以参考国内外专家的审计案例书籍和国内外知名事务所网站上公布出的案例,还可以收集财政部、审计署、中注协、证监会公布的处罚公告中涉及财会方面的案件并将其整理制成适用的案例,形成案例库。

另外,审计教师还应开拓视野,关心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气候、资本与证券市场。可以从财经媒体、报刊杂志和网络上查找新闻并探索其暴露的问题并做成案例,在收集资料时要注意不能只停留在记者的报道和网络数据上,应该有自己的专业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去网络和报纸上收集各类资料、关注证券市场实事要闻、分析上市公司年报、看相关的评论报道,让学生把相关公司的各年度年报数据都拿出来分析,独立判断事件的真伪,既可增强审计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性,又可锻炼学生的会计审计实务操作技能和独立判断能力,还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可让学生实际调查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请被调查单位来评判学生建议的可行性。

为了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每章每节最好都有一个案例做引导。案例的选择应与课程密切相关,结合审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具有基础性和代表性,可以用来解释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或原理性内容。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内容比较新、完整且长短适中,适合该章的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案例的把握水平和自身的分析能力有差异,内容的选取要让学生有可思考性,要结合学生的层次以及接受水平来选择,综合性和深度都要适当,以便能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充分讨论,对教学起到理想的促进作用。

二、案例教学时需注意的问题

(一)课堂讨论方式

1.大型案例不一定适合于课时有限的课堂教学。如果课时充足,也可安排专门的案例分析与讨论课,做深度分析。建议教师把编好的案例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做准备,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之前先熟悉案例做好预习工作,对案例分析有大致的思路并做出初步分析。也可以由老师定题,将案例分析布置成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分小组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讨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自学审计案例还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小案例比较适合课时有限的课堂教学。教学中,应注意适时穿插引用简短的中小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可运用由多个小案例组合成的综合性审计案例来说明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和审计报告的完成过程。案例分析要尽量地符合中国实际。

3.在课堂讨论中,案例讨论可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一般的大型审计案例都比较难,让初学的学生一个人独立回答比较困难,可对全班学生分小组,让其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代表上台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系统阐述,其他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来反驳,教师最后做点评和总结。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注意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维持讨论秩序、把握讨论方向,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各种问题,并逐一进行分析与讨论。为了督促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可以要求学生将讨论内容及过程做好记录并最后提交一份完整的案例分析报告上交,教师对其进行评分,评分结果计入平时成绩。在这样的案例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总结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分析和思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各种分析思路进行点评,所以除了应当具备准备和组织案例讨论教学的能力外,更应当具备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贯通和融合的能力。

(二)多媒体手段的使用

审计课程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如果要配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则多媒体教学手段必不可少。利用多媒体、网络通讯等手段可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直观、内容更丰富且更具有吸引力,可促使学生学得更快且印象更深刻。不论从理解或记忆的角度来看,多媒体教学都能达到良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它能实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生动效果,还可以增加每节课的信息容量,提高课密度,使授课内容达到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饱和度,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意识。

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学生往往反感排版密集的文字版PPT,最好能“删繁就简”,把教学内容用文本、图像、声音、影画等形式进行有机组合生动地呈现出来,通过借助多媒体使教学内容实现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这样既可避免满版的文字或表格给学生造成视觉压力,也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上,它只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辅助工具,还应与教师的讲授和板书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效果。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它独到的优势,对其还是应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看待。多媒体工具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太多种媒体的介入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导致学习效果不好,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而使其成为教师的“负担”。要做一个图文并茂的生动课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会对教师提出很高要求:教师必须擅于运用office软件,能熟练掌握类似visio这样的绘图工具,最好还会制作flash;教师还应该擅于搜索所需的资料,能很快地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任何相关背景资料。

教师还应有快速反应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能快速辨别出所接触的众多信息中是否有信息需要保留和分析,是否与所授课程有关。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使得教师们无暇钻研多媒体教学设计和分析那么多的信息资料并改造制做为授课所适用的资料。如果过于强调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会导致教师教学负担的加重,可能会削弱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审计实践教学的开展

单纯的审计案例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生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仍不能使学生身处真实的审计工作环境中。除了案例教学和多媒体工具的使用之外,还可以恰当的安排一些实践性教学模式,如审计模拟实验、亲身到事务所实习等模式,以强化审计案例教学效果。审计学课程实践性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审计模拟实验

审计实验能够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审计的具体操作,使学生在掌握了一定审计理论的基础上,在实验室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来筹建校内审计模拟实验场所,模拟审计场景,为实践教学提供相应平台。审计模拟实验场所的建设包括硬、软件建设。现代化的硬件建设需要配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计算机,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应有高标准要求。软件建设是指需要购买一整套专用的审计实验课软件。在进行模拟实验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抽查被审计单位的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资料并编写审计工作底稿,使其对审计中会接触到的原始资料产生直观认识并切实体会到如何开展实际的审计工作,可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审计实习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好审计学这门课程,学校必须提高对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努力争取与会计师事务所及内控较好的大中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甚至可以自办事务所安排学生实习,这样在校内和校外建立审计实习基地,就可更好地培养锻炼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给学生安排为期一个月左右的课程实习,实习课程也计学分。在实习单位,应在指导老师的直接监控和指导下,以学生直接充当审计人员的角色来操作为主,这样可以检验其动手能力与独立判断能力。也可让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平时做审计实验的时候,每个学生一般只能够接触和处理到审计实务中的某部分流程,如果能在事务所实习,则可让学生参与对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审计流程,可以让学生对审计流程有个整体的把握,这对理解和掌握审计相关知识会很有帮助。

(三)审计方向毕业论文

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可以由教师将本学科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或值得写成论文的问题形成论文题库,交由学生选择写成论文,并规定每个学生的论文选题不能重复,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论题。也可以将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让学生在实习单位就实习的情况做毕业论文,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审计实务的理解,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

参考文献

[1]梅丹.我国高等审计教育改革探讨――兼谈南开大学审计教学的发展[J].教育财会研究.2009(3):53~56

[2]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8(4):70~72

篇7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加之对审计学的内容感到抽象、空洞,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方法犹如纸上谈兵,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实物、录音、图片、教学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使教学形象直观,并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审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操作性。审计学偏重于实践,但目前教学过程中纯理论讲解较多,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造成思维模式呆板与审计实务判断灵活性相背离。由于审计原始资料的隐密性,致使实践教学资料缺乏,对审计工作只停流在感性认识上。部分学校试图从案例教学入手,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但仅依靠案例教学,还不足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实务接轨的模拟实验和模拟工作底稿,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

为改变现行审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审计教学经验,提出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方案———三维整合审计教学模式,即从课程体系整合、审计案例教学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三个层面,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1.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整合审计学课程内容,将审计理论运用于审计工作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过程中,应力求精简与实用,注意各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安排搭配,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技能。(1)审计学课程内容包括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方面。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地选择和应用审计实务中审查技术和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学到系统、实用的知识。例如,在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审计实务的学习中,与审计基本理论中的函证法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函证审计方法与技术。(2)相关专业课程的结合,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综合,让学生从审计的角度将财务管理、统计和税法等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3)对其他专业相关知识的融合,注重学科之间的结合,在获取知识、重组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审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4)将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其审查技巧作为补充。如在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审计中的主要风险领域进行错弊的归结,结合主营业务收入的各种错弊表现形式,进行审计技巧的讲解和分析。适当补充财务报表主要项目的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审查技巧,从实战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审计课程的全方位整合。2.审计案例教学。运用审计案例教学,以审计案例的情节为线索,使学生进入审计工作的“现场”,即由理论讲述向审计案例的剖析与理论描述相结合转变。通过案例教学,传授审计相关知识。审计案例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审计案例教学形式包括三种:(1)审计实务案例。该种案例大多以审计的业务内容为主,具体的业务调整居多;(2)审计典型案例。以国内外典型审计案例为主,将审计理论融于审计案例之中,通过审计案例的讲授、分析与讨论,对审计知识进行深入剖析;(3)理论教学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结合审计理论讲解来分析案例,再进行审计案例的相关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开设审计理论课之后单独开设审计案例研究课程,侧重点略有不同,《审计案例研究》的案例通常选取典型的审计案例或业务案例,分课堂教师引导案例、课堂学生讨论案例和课后学生分析案例。教师应在案例分析中提出具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某一案例或专题进行深入思考,拓宽思路,让学生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教师可让学生投入到事先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中,通过学生运用审计学基本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审计模拟综合实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能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尽量避免知识的交叉和重复。

审计模拟实验的形式很多,可通过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校内模拟仿真实习、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和校外实习基地培训等形式完成。(1)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针对理论教学的讲授内容,将审计知识分为若干个项目,准备审计专用的各种工作底稿和材料,与学生共同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在工作室里,可有针对性地选取某个项目进行实际操作。例如,理论教学中进行现金监盘审计时,可选择货币资金审计项目的专项资料,在工作室里与学生共同填写现金盘点表,完成现金审计的全部审计资料,提高学生对货币资金审计的能力。(2)校内模拟仿真实习。为突出直观教学,进行校内审计模拟仿真实习。以一家公司某年度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线,使用账、证、表等实务会计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设置工作岗位,进行情境操作,真实再现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过程,包括接受审计委托、制订审计计划、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和出具审计报告等。各小组在模拟实习中演示、说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等,由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确定考核成绩。实习结束学生须提交审计报告和一套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3)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该实验需要在审计软件的支持下进行,审计软件会事先准备一套仿真模拟电算化会计核算资料,按照审计软件的操作步骤,学生进行计算机模拟审计业务的全部流程,其内容与手工模拟仿真实习基本相同。(4)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有业务需要的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建立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轮流深入企业进行审计工作。建议学校注册成立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解决部分学生的实习问题,教师可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周密安排、管理和指导。由于学生的实习审计的分工不同,实习成绩可通过知识应用能力、个人修养、动态的考核和实习报告等决定,其中知识应用能力包括综合能力、实习完成情况、审计小组会议表现情况等,分值占50%;个人修养包括出勤率、师生交流互动、精神面貌、言语方式、行为礼貌等,分值占30%;动态考核方式可通过口试、社会调查、论文、报告、设计规划等完成,分值占20%。

作者:倪明辉 曲艳梅 高尚 邢大为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篇8

2011年获得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授予权,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会计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是广西最早具有培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格的单位。

篇9

针对如何回答著名“钱学森之问”,即目前中国教育的瓶颈问题——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原国务院总理曾说:“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使学生全面发展。”这与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和拓宽基础、沟通文理的理念相吻合。

“通识教育”既是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1]它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职业人来培养。近年来,通识教育在我国财经类院校慢慢受到重视,但很多高校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通识课程体系不完善、通识教育机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本文探讨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一、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

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并加剧了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无形的社会压力,尤其是在现有考试评分制度和人才录用标准的助推下,大学生越来越成为知识上高度割裂的个体。大部分财经类高校由于学科设置相对单一、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存在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的问题,对课程设置始终带有专业教育的烙印。其次,学校缺乏健全的通识师资培训制度和教学效果评估机构,导致老师把它当成边缘教育,学生把它看做混分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有待改善。学校、老师、学生三方的不重视,致使通识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不仅是财经类高校所面临的困境,而且是整个教育界所面临的困境。

为了了解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开展情况及效果,我们以南京审计学院学生为样本,围绕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基本看法、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听课状况设计了一份问卷,问卷包含单选题、多选题及开放性问题等共计22题。我们采取先分层后整群的抽样方法对南京审计学院2010级和2011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覆盖全校11个院系的28个专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学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60份,收回556份,回收率为99.29%,其中有效问卷为498份,我们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下面我们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处理分析得出南京审计学院通识教育开设效果现状面临的几大问题。

(一)基本看法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有77.7%的学生认为通识课程是重要的,但只有45.1%的学生觉得通识课程开展是成功的。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师资源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原因,通识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认为通识教育不重要的学生中,43.8%选择的原因是通识大班化教学上课效率低。这与教师资源缺乏不无关系,此外,大班教学造成教师管理课程秩序和与学生积极互动较为困难,学生感觉课程无聊,教学效率自然低下。

(二)学习态度

由于学习态度是学生的主观情绪,很难直接测量,因此我们通过学生是否获得过奖学金及其种类反映,分别统计了学生的奖学金情况与通识课程总评分数,并做成了交叉制表。

奖学金*通识课程总评分 交叉制表

卡方(24)=42.98>31.86(α=0.01),即奖学金与通识课程总评分无关。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学院评选奖学金主要通过学生的学分绩点,然而通识教育作为选修课程并不计入学分绩点,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功利性地放弃通识课程的学习,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必修课学习上。此外,教师期末考核方式大都是交论文,平时没有听课的学生只需根据论文题目上网搜索即可,考评论文抄袭现象较严重,甚至造成了平时基本不去上课的学生比全勤的学生期末总评分高的现象。这导致学生不认真对待通识课程。

(三)学习动机

在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多选题中,67.5%的学生选择了受到全面教育、提高综合素质,56.9%的学生选择了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这说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渴望自身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与学生的期望不谋而合。大多数新生并不理解什么是通识课程,当大二逐步了解后已经习惯性地不重视通识课程,这就导致通识教育不能起到应有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作用。

(四)课程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84.3%的学生逃过通识课程,课程枯燥无味和参加社团班级活动是逃课的两个主要原因。根据我们对南京审计学院通识课程的旁听,部分教师讲课完全照读PPT内容,与学生基本没有互动,授课没有热情,学生自然会感觉课程无聊逃课,到课人数过少,明显影响教师讲课情绪,这样恶性循环导致通识教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其次,通识课程大都在晚上进行,与必修课有明显的区分,而社团班级活动都在晚上开展,部分学生便逃课参加更有趣的团社科活动。

二、南京审计学院通识教育凸显问题探析

根据问卷数据处理和通识课程旁听表,我们对南京审计学院通识教育开展情况有了一定认识,并归纳出了其存在的问题。

(一)通识教育体系建设及通识选修课设置有待完善

南京审计学院每个学期的通识教育课程由各个院系老师自主申报,未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各科任课教师无法讨论交流各自课程的优缺点提高教学质量,并且缺乏相应评估系统对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通识课程整改淘汰,对通识课程不能进行有效监管。

通识课程体系不合理会造成课程的简单堆砌,导致课程内容杂乱,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南京审计学院2011年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毕业应修满通识教育课学分70分,其中通识选修课要求10学分,仅占14.3%。占据大部分学分的通识必修课为大学英语、微积分、大学计算机等服务于专业学习的基础教育,而形成学生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的通识选修课则大大被压缩,难以达到通识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

其次,学校每学期开设的选修课数量只有50门左右,课程数量和学科覆盖面很难满足学生需求,而选修人数较多,导致这类课程往往都是百人大班上课,任课教师很难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活动,也很难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一味的灌输式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师资队伍及授课质量有待提高

南京审计学院作为一所财经类学校,教师大多教授与经济相关的专业,自然社科等教师资源缺乏,很难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2]我们了解到,在解决教师资源缺乏的问题上学院采取了外聘制度,每个学期从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艺术大学等高校聘请10多位教师开设通识课程,弥补了学科体系不完善的不足。外聘教师大多从外校资深教师中挑选聘用,利用了其他高校的优势资源,取得了较好的师资队伍建设效果。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外聘教师对教学秩序的遵守较为随意,对课堂纪律、考勤方式等要求较低,难以保持较高的教学质量。

相对于外聘教师,本校教师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从对南京审计学院通识课程旁听记录表来看,大多数通识课程的出勤率只有50%左右,并且教师讲课方式基本都是灌输式的,缺少学生的思考讨论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通识教育要求的清晰沟通、适切批判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平时上课监管不严,课程讲授枯燥无味,期末考核轻松能过,逃课没有惩罚措施,学生自然不会重视通识选修课。

(三)大学生选课呈现功利化倾向

“功利化”一般都被看做是一种贬损,因为是注重“投入—产出”,寻求短期内利益最大化。[3]功利化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随着大学教育的逐渐普及和高校的不断扩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实用知识技术的学习与各种等级证书的考取。然而通识教育强调的本科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培养的理念恰恰与功利主义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相反,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对通识课程的不重视,纯粹是为了学分而不是因为兴趣学习。

从问卷数据分析来看,南京审计学院接受调查的学生中34.3%选择了因为看书、考研考证而缺席通识选修课。学生偏重的功利心与财经类高校学科门类相对单一不无关系。在长期经济氛围的熏陶下,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离,过于注重个人价值和经济利益,社会价值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此外,学校通识选修课的成绩与绩点、奖学金不挂钩,短期内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生投入在通识课程上的时间少之又少。

三、南京审计学院通识教育对策与思考

鉴于上述通识教育困境,我们从学校、老师、学生三个层面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提出建议。

(一)学校层面

学校应成立专门管理通识选修课的机构,其内部组织结构应当趋于扁平化,上至学校高层起到整体管理、引导决策作用,下至学生起到教学互动、效果反馈作用,同时针对通识课程设置和开设效果、老师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等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并对课程开设的效果进行评估、反馈、改革。

在教学模式方面,采取小班教学方式,让师生互动交流讨论,强化开设效果。针对参加社团班级活动而导致缺课的现象,可在星期一至星期五专门空出一天安排通识课程。此外,还要购买一些书籍支持课程的进行,存放在图书馆供学生参考借阅。在软件方面,配备知识渊博的教师可从外聘全职或者兼职,利用地区集中教育力量,进行教师与课程资源的共享。

(二)教师层面

财经类高校存在师资队伍缺乏的困境,再加上缺乏健全的师资培训机制,使得不少教师将通识教育边缘化,不重视,缺乏热情。

首先,在聘请教师这一环节应该重视教师的三大素质:1.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度、重视度;2.知识渊博,涵盖全面;3.以学生为本,工作敬业。

其次,在教学方式改革,变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互动式思考教育,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精神。

再次,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将课程主题联系时代焦点,培养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此外,考核方式不再使用单一的论文方式,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当将考核方式多元化,以口试、演讲、PPT汇报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协作、独立思考等能力。对于出勤率,教师要加大考核力度,严格教学要求,免除逃课三次以上的学生参加期末考试资格,实行宽进严出制度。

(三)学生层面

大学生首先要明白通识教育的理念,学校应从大一进校就对学生宣传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举办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发起通识教育讨论,在学校营造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及时遏制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形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直以来,教育惯性是用成绩度量的,再加上高中文理分班制度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失衡,过度注重考分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降低对知识的渴望。学校针对这些困境,可采取浮动选课制度,课程前两个星期可任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试听,了解课程内容及设置目的之后再决定选课的名单。

南京审计学院校长王家新说:“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一项社会实践,它的最终目的是造就一个知、情、意协调发展的健全之人,它的核心任务在于引导人追求真、善、美。”[4]通识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2009年9月,南审推出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但至今开设效果还是受很多外在或者内在因素的影响,学生与老师在一定程度上都将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面对困境,从学校、老师、学生三个层次对通识教育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及其他辅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措施,将通识教育定位准确后,夯实学生的人文基础,克服专业过度依赖症。因此,学校正在结合“三关”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进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我们渴望学校能予以重视,并能在新的人才方案中得到体现。

四、通识教育改革决策方案选择

根据上述强化通识教育效果的建议,我们通过咨询任课教师及采访学生,得出南京审计学院可选择的决策方案有:建设通识教育机构、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增设通识选修课、加强通识教育宣传。在决策时要考虑到通识教育体系、通识选修课设置、师资队伍水平、通识授课质量、大学生功利化倾向五个方面。按照层次分析方法基本步骤,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

对于准则层B的5个因子,通识选修课程设置(B2)的权重最低(0.0803),通识教育体系(B1)和通识授课质量(B4)的权重都比较高(分别为0.3596和0.3171),说明在决策中比较看重通识教育体系和通识授课质量。

对于不看重的通识选修课程设置,其影响的两个因子建设通识教育机构(C1)、增设通识选修课(C3),单排序权重都是C1远大于C3。对于比较看重的通识教育体系和通识授课质量,其影响的因子中单排序权重都是建设通识教育机构占优。由此可以推出,建设通识教育机构由于对通识教育体系和通识授课质量影响较为突出,权重相对突出,即决策比较看重的是通识教育体系和通识授课质量,不太看重通识选修课设置。

根据最终权重,建设通识教育机构为0.6952,而增设通识选修课和加强通识教育宣传的权重分别为0.0495和0.0337,远不如建设通识教育机构重要。因此,建设通识教育机构为财经类高校强化通识教育教学效果的首要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

篇10

我校的发展依托于审计事业,得到了全国审计行业的全方位关心和呵护,审计署先后派出6位司局级干部到我校担任校级领导,特别是李金华审计长一直担任我校名誉校长和荣誉教授,每年数次来校讲学和指导工作。长期以来,审计署及全行业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信息提供、实践教学、毕业生就业、出境培训、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指导和巨大帮助,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审计监督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高,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十分强劲,其他部门、行业(如纪检、监察、司法、公安、武警、海关、金融、保险、稽查特派员派出机构等)对审计人才需求也在持续增加。据审计署预测,今后5年全国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在30万人以上,这是我校审计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主动参与审计系统的业务指导、法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信息化建设,不断加深与行业的联系,努力将行业资源转变为我校的办学优势,使我校教育事业与国家审计事业发展形成互动互利、共进双赢的可喜局面:

――审计署每年数次将全国性审计学术研讨会、工作年会和各类学会、协会会议安排在我校。

――专业教师频繁出席国际审计学术会议,扩大了学校的学术影响。近年来,审计学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269人次,如:王家新教授等10位教师参加了第二届国际计算机审计研讨会,研讨跨国电算化审计业务。

――发挥审计专业的优势,融入审计行业组织。我校有20余位教师加入30多个审计社团组织,且担任协会、学会领导职务。

――参加审计署重要法规的制定,为国家审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王会金教授直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的修订工作,其建议被审计署采纳,对《审计法》的修订产生重要影响。

――开展行业横向课题研究,服务审计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校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总公司等开展广泛的、多层次的合作研究开发,取得了较大社会影响。据统计,近三年,审计学专业教师承接横向课题11项,取得科研经费100余万元,为审计工作实践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丰富了审计教学的内容。

――中国内部审计研究与发展中心、全国内部审计培训中心设于我校,密切了我校与全国内部审计业界的联系,使我校成为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基地、人才培训基地和内部审计信息咨询中心。

――依托审计行业背景,加强与国(境)外审计监察机构、高校和行业组织的业务联系、学术交流和教育合作,近年共有101位国(境)外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来我校交流、讲学;我校已与美、英、法、德、澳、日、韩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审计机构和高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拓宽了办学视野,拓展了国际合作办学的新途径。

――中国审计博物馆作为我国唯一的审计专业博物馆将落户我校。

为审计事业培养人才是我校办学的宗旨,是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作为全国唯一以“审计”命名并长期直属审计署领导的高校,学校与审计行业的情缘与生俱来、源远流长。我校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密切跟踪审计事业的发展,瞄准审计及相关的专业人才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审而立、依审而兴、靠审而强正是我校成长发展的轨迹和真实写照。

二、构建“大审计”平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审计目标、审计职能、审计环境、审计内涵和审计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审计目标逐渐从以真实性、合法性为主向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并重转变;传统的以账项为基础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转向以制度为基础的系统审计,并进一步延伸到以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企业效益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审计手段从传统的手工审计转向计算机审计和网络审计;审计工作内容的拓展和质量的提高,对审计人员知识、能力、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现代复合型审计人才的任务更为紧迫。

根据行业与社会的需求、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学校自身的条件,我校长期以来积极推进“大审计”平台的探索与建设。

在学科专业布局中,以审计特色学科专业带动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反过来,这些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又支撑和强化了审计特色学科专业,构建了以审计为品牌,以经济为基础,以管理为主体,经、管、法、文、理、工学科相互支撑的“大审计”平台,满足了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在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突显政府审计,强化内部审计,加强社会审计,构建了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主体内容完整的审计学专业知识体系。学校加深专业内涵,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建设特色教材。近年来,先后开发了“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方法”、“内部控制学”、“经济效益审计”、“财务造假对策”、“信息系统审计”等基础性、应用性和方法性很强的特色课程;开发了“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环境审

计”等组成的政府审计特色课程群;开发了“投资经济学”、“工程造价”、“工程识图”、“工程概预算”等组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特色课程群。随之,一批特色教材相继出版,包括:国内第一部《审计学原理》(程能润教授,1988),填补国内本专业教材建设空白的《内部控制学》(李风鸣教授,1992)、《财务造假防范与经济凭证鉴别》(尹平教授,2000)、《风险导向审计》(王会金教授,2002),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的《审计学原理》(李风鸣教授主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时现教授主编)、《财务造假监控与检测》(尹平教授主编)。这些教材的出版,标志着我校审计学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走在审计高等教育的前列。上述成果的引领、示范效应带动了全校课程和教材建设,产生了一批优秀成果,如:张金城教授主持的“管理信息系统”获江苏省高校一类精品课程,裴育教授主持的“财政学”、汪祖杰教授主持的“货币银行学”获江苏省高校二类精品课程,蒋大鸣教授主编的《新编国家税收学》获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这些成果又有力地支撑、强化了审计学特色学科专业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办“本科学历教育+国际执业资格教育”模式(ACCA、CISA、CIA、CGA等)后,引入“国内学历教育+国际学历教育”3+1和4+1培养模式(中澳、中英项目),试办了“2+2跨学科专业平台”培养模式(国际经济贸易+英语)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班”(经济学)等,积极开展创新性、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

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手工审计模拟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增设案例课、建设实习基地等途径强化实验、实训、实践,加强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其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经过持续建设,审计学专业拥有江苏省审计信息工程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示范基础实验中心”――审计模拟实验室和16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涵盖了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事务所等。很好地满足了专业教师的挂职锻炼和学生学年实习、毕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多层次的实践需要。

经过培养与引进,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好、专业素质优、“双语、双师”型占一定比重的师资队伍。其中许多教师参与过大案要案的审计攻坚,具有丰富的审计和其他经济部门工作的实践经验;许多教师被聘为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和地方政府的智库成员。

一批前沿性、应用型、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审计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近三年来,审计专业教师共出版审计专业著作13部,发表高质量审计专业论文3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863计划”和国务院“金审工程”等国家级课题7项;我校审计学专业教师在政府审计、环境审计、绩效审计、财务造假防范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在全国处于先进地位,有多项成果被国家审计署、财政部在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时采用,多位教师参加并主持了审计署重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为各级政府和审计机关领导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参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大审计”平台的构建,发挥了审计品牌的示范、辐射与引领作用,使行业优势转化我校的办学资源,办学资源转化为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取得了复合型人才的优化培养、师资队伍的全面素质提升和多学科科学研究协同并进的建设效果。

与行业的紧密联系和审计文化的熏陶,培育了我校“情系审计、自强不息”的精神,凝炼形成了以优秀审计文化为底蕴的“诚信、求是、笃学、致公”的校训和“特色、质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以审计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学校多次组织学习审计行业道德规范,践行审计人的“诚信”、“致公”精神;审计行业先进事迹宣传进校园,引导师生认真做人、做事、做学问,原审计系和基础部先后荣获审计署先进集体称号,时现和王会金教授先后荣获全国审计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学校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审计文化教育活动,如:审计知识竞赛、审计社团活动、审计专业暑期社会实践等,激发了师生认识审计、热爱审计、学习审计、研究审计的热情;学生成立了自我管理组织――审计委员会,对学生社团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并与审计机关进行经常性对流,培养了学生自省、自律意识,使“大审计”平台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经过20多年的建设,我校构建了“审计人才培养规模最大、审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审计学科专业方向齐全、审计教学实践基地稳固、审计科学研究立足前沿、审计学术信息资源充裕、审计国际学术交流活跃、服务审计事业成效显著、审计教育社会影响广泛、审计人才培养质量优良”的特色鲜明的“大审计”平台,业已成为培养审计人才的摇篮、开展中国审计理论研究的前沿、探索审计文化建设的阵地、推动国际审计学术交流的桥梁。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

“大审计”平台的构建和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近年来,我校高考录取分数线始终居本二院校前列,审计学专业尤为突出。

在专业教育中,我校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型教学,指导学生尽早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年来,我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01多篇,有350多名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中奖励,其中获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一项、二等奖18项,江苏赛区一等奖15项、二等奖6项,获江苏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奖项7个,共有183人在全国英语竞赛中获奖,84人在江苏省非理工科专业高等数学竞赛中获奖;学生课外科技发明获国家专利权2项。

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接受CPA、CIA、CISA系统培训,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提升了就业层次。我校举办ACCA教育,培养了九届2 000多名学生,ACCA学生考试通过率高于国内外平均通过率十几个百分点,有14人取得ACCA考试全球第一和大陆地区第一名的好成绩。由于我校办学质量稳定、教学水平提升,使毕业生竞争实力不断增强,我校审计学专业毕业生经常与其他院校的研究生一起竞争国家审计机关和型企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岗位,我院已连续五年有十余人进入国家审计署、各地特派办和审计机关从事政府审计工作;近三年ACCA毕业生已有102人进入毕马威、安永、普华、德勤等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许多国(境)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如新加坡的石林会计师事务所)提前来校预定毕业生。

2006年5月对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为:“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勤奋求实、遵纪守法、积极进取、专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

据统计,我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考取率逐年上升,其中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占较大比率。

多年来审计专业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近10000人,分布于全国审计和财经领域各条战线,许多学生已成为本部门本单位的业务骨干,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活跃在审计和财经战线的中坚力量。

篇11

我国高等审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师事务所、管理部门、单位、机构从事审计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按照这一要求,我们长期以来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从事审计职业的工作者。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审计作为一种职业在工作范围、服务本质和上迅速扩张,出现了审计毕业学生与需求的不适应性。原因在于: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合格的审计人员,而且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技能、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以上需要,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育教学论文目标应是培养他们作为一名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使其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是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审计人员。

审计学科具有很强的性、实践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实现高素质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论文质量和教学论文改革工程”,强调以质量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审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由于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机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的难度增大,审计风险大增;另一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和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提高了对审计工作质量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要求。面对日益复杂的业务,审计人员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具备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审计环境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团队互助精神。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适应能力强、知识结构完整、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审计人才,是审计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改革审计教学论文传统模式

审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有着独特的教学论文,而我国高校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办法,还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课堂教学论文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尽管大多数教师很清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论文工作中,往往还是走“填鸭式、满堂灌”的老路子,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的需要。这种传统教学论文模式不能很好地顺应审计专业教学论文规律,直接制约着审计专业教学论文改革,未来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必代之以先进的、合理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能够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办法,案例教学论文法的实施势在必行。

由于审计行业是一个高智力行业,对审计人员与一般财会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对审计职业判断的依赖性,而职业判断的依赖性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实践经验,这种职业的特点使得审计专业教学论文比其他学科更加注重基于实践的案例教学论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各国有关专家意见的调查,案例研究对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随着教育教学论文观念的更新和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审计教学论文改革已成为审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深入探索审计教学论文规律,广泛实施案例教学论文办法,以便在教学论文办法和教学论文内容安排上适应全面培养审计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运用审计案例教学论文

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到师事务所进行直接实习的要求,但可以积极采取间接实践形式,如校内审计模拟操作、课堂案例教学论文等有效形式。案例教学论文法是指审计专业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对原理、和道理进行解释,将审计理论知识描述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审计情境现场,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论文中的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专门技术办法。案例教学论文主要不是研讨理论本身,而是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它要求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体验的飞跃,在于它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它适合对审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能力的培养。

审计专业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论文法时,适当地选用案例教学论文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论文目的、不同的教学论文阶段、不同的教学论文课程选用不同的审计案例教学论文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一)案例教学论文与理论教学论文相结合,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相关理论讲案例。比如在讲授《审计学原理》课程时,由于学生刚接触专业知识,可以理论讲授为主;教材中对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讲解,只是写明应包括的和层次,学生学习时感到抽象,又不好掌握。教师如果将一份真实的审计业务约定书或带有一些不完善、有毛病的审计业务约定书交给学生判断,学生学习时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论文效果明显提高。

(二)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归纳理论。比如在讲授《效益审计》课程时,可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如讲解对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延伸的效益审计时,教师可以先从案例库中选用某单位连续三年真实合法的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资料做好编制动态比较财务报表、测算各项评价指标、对比标准进行评价等多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提示学生们自己分析,独立完成上述业务操作过程;接着在小组相互交流,在班内讨论,评选出学生完成情况的等级;最后由教师对这次实际业务的操作进行讲评,总结出学生们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篇12

(一)企业、事业单位。该领域中的法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使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行为符合国家现行法律,在遵守或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寻求本单位的最大财务利益,并能运用法律的武器进行交涉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二)社会服务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都是法务会计应用的重要部门。在这些机构中,活跃着一批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考试、考核并具有资产评估、税务、证券评估等资格的法务会计人员,他们依据各种法定经济标准和规范,通过检查、分析、认定之后所出具的报告自然具有法律效应。

(三)司法机关及国家审计部门。司法机关的司法会计也是法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会计在侦查、审理

交易纠纷、贪污受贿等经济案件时,都要涉及被审查单位的会计资料及会计人员。这就要求司法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法律,还要有会计、审计知识,才能胜任。国家审计机关和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也应该是既熟知国家、企业内部有关审计法律,又懂会计、审计的法务会(审计)人才。

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

从事法务会计的人员必须具有一系列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有效地进行财务调查。这不仅包括会计知识,而且包括经营知识和法律意识。具有这些技术,法务会计人员才能够进行调查、分析、报告,并对舞弊以及白领犯罪调查的财务方面进行作证。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要求法务会计人员对刑事案件中的舞弊或者民事案件中的财务损失进行量化。因此,法务会计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至少应包含以下七类:会计、审计、知识;辨别舞弊的技能;相关的法律知识;对人的心理和动机的理解力;调查的精神状态和职业批判的怀疑精神;沟通技术;对计算机的信息技术的掌握等。

从事法务会计的人员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独立敬业精神。法务会计人员必须在行使其职能时保持客观、公允、真实、合理、合法。这就要求其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敏锐的洞察力。除此以外,自律、保密、定期接受后续教育、合理收费、公平竞争等方面也是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素质。独立与保密是密切相关的,也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体现。

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需要,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既精通会计又熟悉相关法律,既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又有独立敬业精神的法务会计人才。

(一)设置法务会计专业

目前,在国家教委会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有经济法、会计学、审计学等相关专业,但尚未有法务会计专业。国家教委应尽快组织法务会计本科专业的申报,鼓励那

些已开设了会计学、审计学、经济法专业的高校积极申报法务会计专业。

1.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法务会计专业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如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财务审计、法理学、法律伦理、司法会计、经济法、税务会计或税法、国际税收(法)、民法、刑法、犯罪学、逻辑学、心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证据调查学等。

法务会计专业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专业需要设置的选修课,如: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学、证券投资、税务会计、审计实务、保险法、劳动法、仲裁法、金融法、破产法、刑事诉讼实务、民事诉讼法实务、经济法案件侦查等;另一类是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提高其文化修养而设立的校内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这类课程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

2.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安排。实践性环节是培养高质量法务会计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性环节可分为不定期实践性环节和定期实践性环节两个部分。不定期实践性环节,主要是配合理论课程进行的案例调查 、案例讨论、模拟法庭辩论、专题研究报告等;定期实践性环节,是在学生学完了基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在本科第三学年安排专业实习、第四学年安排毕业实习和做毕业论文。

毕业实习过程中,将学生分别安排到法院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际工作锻炼。其间,学生应在律师和注册会计师的指导下,参与一到两个经济案件的调查、取证、审理和撰写报告工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毕业论文阶段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法务会计的某个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最后撰写一份1.2万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3.教学改革与创新。本专业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应强调对学生分析能力、合作与研究精神的培养。课程侧重财务法律管理技能、财务决策、金融调查创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内容。授课方式采用理论讲解、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式的教学创新立足于财务金融与法律会计交叉领域,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以及与业界专家的研讨和案例模拟分析,达到理论扎实、业务熟练的实战目的。

在课程之外,本专业还应设计大量应用性课题的讲座,内容紧扣法律和会计领域的前沿动态,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投融资犯罪领域和会计审查领域内的发展状况。如刑事诉讼实务、仲裁法、金融法和金融犯罪调查、税

法和税法犯罪调查、破产法和破产管理人制度、电子商务欺诈和计算机犯罪、刑事诉讼实务、民事诉讼法实务、公司财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法律与公证实务、经济法案件侦查等。

法务会计是一个复合型学科,同时涉及会计、审计、法律、管理、金融等多个领域。法务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就像一个二层的大蛋糕;最大的底层是坚实的会计专业背景;中层部分是包括审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欺诈调查在内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小的上层部分是对法律环境的基本了解;蛋糕最上面的糖果则代表较强的沟通技巧,包括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面向21世纪的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熟练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具较多相关知识的应用型、通用型专业人才。

(二)加快研究型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

篇13

2.明确目标定位,培养财经人才

尽管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是审计学,但教学定位不应只限定在审计,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的重要性在经济活动中的各方面都得到体现,如政府部门的经济效益审计、高级管理人员的离任审计、上市公司财务审计等。因此,财经高校审计专业以培养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财经人才为目标。

3.优化课程设置,实现与认证教育相结合

与其他行业的显著区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一个职业化的行业,从业人员需获得相关资格认定。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准备,我国财经高校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与国际会计师资格考试相结合,将相关会计师资格考试的课程纳入审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在引进先进教学体系的同时,帮助学生尽快通过相关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