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药学医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毕业作业选题
基本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但是实际应用价值不高。调查报告一般比较少,文献综述和专题论文比例大。笔者从2004年指导大庆电大药学专业2002春季学员毕业作业至2011春季学员共指导86人次,发现调查报告占比为12.7%,文献综述类40%、专题论文47.3%。调查报告太少以致没有,这从2011秋季和2012春季药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表中可以验证。以下是2011秋季和2012春季学生一些常见的药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浅谈药品的储存与运输;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介绍;浅谈普奈洛尔的药理作用和用法;中草药甘草解毒的作用机理浅析;中药调配中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分析;浅谈中草药常见的不良反应等。主要原因是调查报告耗时长,工作量大,需要配合的调查者也多,这样的任务对于一个在职、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学员来说,是很难保证质量完成的。
3、毕业作业结构
上不完备、格式上不规范,对于这样的作业,指导教师应当做合理的增补,使其达到教学要求,防止偏离培养目标。因此指导教师批改、完善的工作量加大。毕业作业的结构以及格式主要指: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规范的结构程序是“序论本论结论”。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几点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成人学生是具有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
学习的目的相当明确,学习的态度相当主动,是有能力主动学习的自学者,实习计划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就安排在医院或者社会药房一方即可,学校在实习之前先与实习单位及相关科室联系,确定实习人数,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在实习过程中应该保持联络渠道畅通,遇到问题随时协商沟通,督促管理好学员,切实保证实习质量。
2、毕业作业
选题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与所给学生的完成时间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素质要相一致。选题范围要窄,贴近生活,紧密结合实际。在毕业作业结构和格式要求方面,指导教师要把要求及时发给学生或直接把规范的范文发给学生,帮助学生自己学会做到论文结构完备,格式规范,一方面提高学生文本处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减轻教师工作量。
篇2
2.1药师参与医师查房,参与药物治疗
药师要深入临床一线,通过查房了解患者病情;同时参与药物治疗,发挥药学专业知识给予医师合理用药建议,以弥补医护人员对药物性质特点的不全面了解;还可以参与给药方案,提供用药咨询服务,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
2.2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安全用药是保证合理用药的基本前提,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是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通过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反馈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就能及时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2.3加强治疗药物监测,给予给药方案
对治疗指数窄、毒性反应强的药物,不能用临床指标进行评价,如地高辛;特殊情况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如婴儿。在这些条件下,以技术对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及评价,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给药方案并提出指导意见。
2.4建立药品安全警示制度,提高用药安全
开展临床药学医疗机构可以建立药品安全警示制度,药师根据整理出来的药品安全信息,了解院内临床用药安全情况,查找不足与隐患,并及时向上级通报,以防微杜渐。
2.5加强药学科研研究,提升药学服务水平
临床药学机构可以在培训药师的基础上,把药学科研纳入议程,坚持临床服务临床的原则,提倡药师与临床医护进行密切联系,并互助开展药学科研,以共同提高服务水平。
2.6加强临床药师专业培训,保障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药师要时刻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并积极参与查房,设计给药方案,与医护人员进行协调、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病情资料,给予患者对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药性等方面的指导,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最大限度保障临床用药合理、安全。
2.7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临床药学工作顺利开展
篇3
1.2中医与西医结合,中药多效性与双向调节作用
(1)中药药理学信息量大是由学科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中药药理学涉及的基础理论多,必须坚持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主要是结合哲学、文化形成的,古人结合当时的哲学、文化研究成果,从抽象角度去阐释中药作用原理,这便是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中医理论多数出自临床经验积累,缺乏严密、客观的统计学处理,上升为理论必然存在诸多缺陷,对其不足要通过中药药理学实验加以修正,从而使临床用药更加安全。中药药理学利用现代科学手段验证传统中医药理论,深化中药功效、修正中医药理论之不足,同时,必须坚持中药自身系统特色,不能失去中药本身的特色。在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前提下,中药药理学教学中涉及中医药基础理论,另外还要结合西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手段阐述药物作用,因此使得中药药理学讲授和学习信息量增大,要在有限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存在一定困难。(2)与西药药理学相比,西药多为纯度较高的单一化学成分,其成分、作用、作用机理、作用部位明确,而中药成分复杂,一味中药本身就是一个小复方,同时存在多个有效成分部位,含有复杂的多种有效成分,从而形成中药作用的多效性,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但这也恰好说明中药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发挥作用的,是中医药从整体治疗疾病的基础[3]。中药药理中经常出现双向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是指同一中药及组成方剂,在机体不同状态下以不同方式应用,可以发挥趋向相反的作用,其形成原因复杂,影响因素较多[3]。常见的双向调节作用有阴阳、寒热、表里、补泻、升降、利涩、燥润、散收、活血止血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中药的多成分性,不同成分对不同作用环节起作用,最终表现出有利于机体的变化;二是机体处于不同机能状态下,对同一药物中不同成分具有不同反应所致。双向调节作用及机制恰好体现了中药调节机体平衡的内涵。
2解决方法
2.1调整教学方法
现阶段的中药药理学教材内容不完善,类似微型综述,可对教学方法做出相应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适当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将教材内容欠成熟的劣势转变为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思维和科研精神培养的优势,将其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突破口和提高教师综合水平的契机。例如,注意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盲目轻信某种学说、某种观点,因为中药药理学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学科,部分观点还存在争议,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既可能古籍理论,也可能产生新的理论,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搭建知识基础框架,但又不局限于知识框架内,做到活学活用;对教材某些前后矛盾的论述,课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自己归纳总结出较明确的结论,上课时再讨论修正。这样既能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又能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由于中药药理学发展迅速,教材部分内容滞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介绍最新研究进展。
2.2理顺、归类教学内容
2.2.1理顺教学内容,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药理学教学应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侧重中药药理特色,以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做铺垫,中西医药理论,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互补互用、交叉融合的道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特色,清楚中医药传统理论是可以用现代医学语言进行阐释的,其内涵是相通的。在讲授相关药理作用前,回顾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问题,安排学生课前复习,有了医学基础知识做铺垫,学生学习中药药理学就容易理解了;或在课堂讲述过程中将涉及的相关学科内容进行简单回顾,但要注意控制时间,不能影响重点内容学习,要求教师课前进行周密的课程教学设计,确保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保证教学质量。
2.2.2药理作用归类、对比介绍由于每种单味药或复方的作用都很广泛,造成各种单味药或复方相同的药理作用、研究方法在不同章节反复出现。如果完全遵循教材进行授课,势必造成内容重复,浪费教学时间,无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可参照其他学校总结出的方法[4],先将教材中各中药涉及的药理作用进行统计归类,一个药理作用无论在书中出现多少次均重点讲授一次;每次讲授重点药理作用时,应从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误差控制、实验结果分析方面进行系统、完整地讲述,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另外,适当应用比较教学法。由于中药药理学是建立在西药药理学基础上,药理学理论及技术方法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所以中药药理学和西药药理学教学有很多共同之处,将西药药理与中药药理进行比较介绍,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药理学知识。例如在介绍中药作用机理和功能主治时,选择作用机理和药效相似的西药与其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各中药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2.2.3双向调节作用与中医的平衡观、生物体调整系统联接将中药常出现的双向调节作用与中医的平衡观与生物体调整系统联系起来。古代医药学家对双向调节作用进行过探索,现代中药药理学又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虽尚未形成系统理论,但这些作用目前可从现代生物化学、受体递质学说的角度做出初步解释,如引导学生用生化新陈代谢的平衡、网络调控系统和药物成分的受体作用机制来解释双向调节作用,将古老的问题和现代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形成有趣命题,用中药药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来解答古老问题,容易激起学生兴趣。
篇4
①药品使用与患者疾病相吻合;
②符合药品使用指征;
③除药品疗效外,合理药品使用还应该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
④服用方法、剂量要正确;
⑤要确保不良反应小,患者无所使用药品禁忌症;
⑥医嘱内容情况明确,患者遵医嘱情况良好。
1.2中医药理论下中药用药原理
中医治病救人主要依赖与中药的使用。因此,中药的使用应该严格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炮制、配伍、煎服、制剂来减毒增效。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以减轻患者经济及身体负担,两全其美。
1.2.1药性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药性理论主要是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几个方面,是中药合理使用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只有严格遵循药品药性,才能确保药物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
1.2.2中药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配伍理论主要是指:组方的应用要严格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尽量避免无逻辑药物配伍,或者滥用某些药物的情况出现。
1.2.3七情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所谓七情配伍理论是指药品使用中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是指药品的使用要注意彼此之间的配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药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会增加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加以甄别。
1.2.4将辨证论治理论应用于中药合理使用中中药使用最基本前提是,需对症用药,只有给合适病症使用合理药物,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临床作用。而所谓辩证论治理论是指: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进行辨证,再根据证侯临床表现而拟订治法,是中医药最基础理论之一。其应用与中药使用工作中,具有主导作用,只有准确辨证,才能真正达到合理安全使用中药的作用,才能取得理想疗效。
1.2.5将中医整体观念应用与合理用药工作中整体观念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应重视患者身体整体的病变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药使用相关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循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全面合理用药,综合治疗,标本兼顾。
2促进合理用药相关建议
2.1医疗行政机构各级医疗机构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合理用药的意义
在我国,85%以上的药品是在医院进行销售的,也就是说,医疗机构是药品使用的最主要场所。所以,涉及到药品合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必须由医疗机构自身出发。把握医疗机构的用药规范是贯穿合理用药质量管理的最为重要的主线。另一方面,随着中药使用安全问题的不断暴露,医疗机构管理者应该投入一定精力在中药合理使用中,以提升合理用药整体水平。
2.2各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
药事管理委员会是指各级医疗机构药品有关工作行政管理单位,其最主要的工作职能就是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大力宣传相关国家药物政策,着力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在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宣传和应用。定期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加强介绍中药合理使用,将中医药理论渗透于相关工作人员脑海中,努力促使医务人员、患者甚至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药合理用药的临床意义。
篇5
2药理学教学中“温故而知新”法
篇6
EBM在临床实践中,病理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被认为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对于疾病的诊断,首先要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指导临床下一步如何治疗。病理诊断是否正确需要经历起时间的检验及是否具有可重复性。这就需要从事临床病理工作医生正确的诊断。在WHO(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乳腺肿瘤分类中,过去对于乳腺微浸润性癌浸润病灶的大小(最大直径)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存在多种界定值共存的局面,导致在实际病理诊断工作中对微浸润性癌的诊断主观性强,重复性差。经过对大量实际乳腺微浸润性癌病例分析研究,新版分类对乳腺微浸润性癌的标准进行明确规定,即浸润灶最大径不超过1mm(单病灶或多病灶)。过去对于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大汗腺癌,在新版2012年乳腺肿瘤分类中,统一诊断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基于大汗腺分化可见于多种乳腺浸润性癌,如浸润性导管癌、小叶癌等。现有研究也证实,伴大汗腺分化的癌的化疗、预后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类似,因此不使用大汗腺癌的病理诊断名词。这将需要经过对大量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寻找新的“证据”,病理诊断标准不断改进。所以说,在药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应用EBM,寻找新的可靠方法、指标,经过循证医学检验,能够为疾病的正确治疗及预后提供病理学知识支持。
1.2药学专业病理诊断发展中需要实施
EBM随着病理学的发展,病理诊断已不从单纯的依靠显微镜下作出诊断,现在已运用电镜、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流式细胞仪等,从形态学发展到形态学与功能相结合,不仅对疾病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还对临床治疗、预后提供详细的病理信息。例如,对于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患者,现在进行分子病理学检测ER、PR及HER-2,为临床后续化疗提供帮助。如ER、PR阳性病例,可以用内分泌药物三苯氧胺治疗;如ER、PR及HER-2/neu均阴性的患者,化疗效果不好,预后差。目前,对一些恶性肿瘤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研究,针对这些恶性肿瘤的特异性靶向治疗药物已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如HER-2/neu蛋白阳性病例,可以用单克隆抗体赫赛汀(herceptin)治疗HER-2/neu过表达乳腺癌患者。对于肺的非小细胞肺癌EGFR过表达病例,可以运用EGFR靶向抑制剂的药物吉非替尼(gefitinib)、西妥昔单抗(cetuximab)进行治疗。对于CD20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可以运用单克隆抗体美罗华(rituximab)进行治疗。但目前在临床病理实践中,由于各实验室检测基因靶点时,缺乏统一的实验室条件、操作方法以及判断标准,可能导致判断结果在不同的实验室间重复性不一致。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应用EBM总结经验,发现新的方法、技术,应用到临床病理实践中,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为临床提供详细、准确的病理信息(包括分子病理相关分析材料),指导临床正确的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
2EBM结合临床病例在药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适应EBM理念下的结合临床病例教学法,教师必须从病理学的教学实践出发,优化教学内容。EBM结合临床病例理念下的病理学教学模式中,实施一般包括4个步骤:
①根据临床实践病例中患者遇到的情况提出临床问题;
②通过工具书或一些网站检索相关临床资料文献;
篇7
篇8
2.1审方
中药师应在调剂前对中药处方的格式、内容等逐一校对。根据医疗需要,进一步审核药品产地、炮制方法、调剂及煎煮方法等,还需根据中医药基础理论对用药的适宜性、合理性进行审核。例如,柴胡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常见的炮制方法有醋制、鳖血制,而不同的炮制方法有不同的疗效,如果医师在处方上只写柴胡就欠准确。这时中药师需要和医师及时沟通,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柴胡生品升散作用强,适于解表退热,如果强调疏肝解郁就写醋制柴胡,如果用于骨蒸劳热及疟疾就写鳖血柴胡。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决定服务质量和治疗效果,切不可小视。
2.2调配
中药师应该严格按照中药饮片调剂规程及《处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方和调剂,掌握剂量、别名、药名及炮制品等,查看有无配伍、妊娠禁忌等不合理用药,对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必须交代清楚。如先煎、后下、吞服、冲服、烊化等,按照医嘱单包,并注明煎服方法。调配含有毒性中药饮片的处方,每次处方不得超过二日剂量,对处方未注明生用的,应给付炮制品,调配完毕自查无误并签字,再交由复核药师复核,对外用药物在发药时要特别交代。
2.3中药不良反应监测
对药物误用、滥用和由此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动态监控并寻找原因,可以及时发现药物研究时未能预测的、严重的、罕见的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通过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把分散的不良反应病例资料汇集起来,定期上报给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4中医院药学信息服务
建立中药信息的计算机应用平台,信息内容包括饮片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配伍禁忌、价格,完善中成药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规格、价格、用药禁忌等,建立药品供应目录,以备医师、护士和患者随时查寻。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档案,编写本院《药讯》,调查用药趋势及本医院或本地区用药情况等。
2.5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要求药师向临床推介新药,及时解答医护人员提出的有关药物治疗、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3开展用药咨询服务
中医院药学人员应利用专业知识指导患者用药,最大程度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中药房窗口应张贴咨询服务标志,设立咨询台,配备相关药学、医学参考资料和书籍以及引导患者合理用药的科普宣传单。宣传内容应涵盖药品名称、适应证、用药方法、用药剂量、药品不良反应、替代药物、药品鉴定辨识、贮存、有效期、价格及报销情况。对中药汤剂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冲服、烊化、另煎等按照医嘱单包,并耐心说明煎服方法,将咨询内容详细记录在案,以备查考。
4加强中药房质量管理
中药房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中医院药学服务工作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始终贯彻“公正、公开、透明”原则,切实做到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促使中药房整体工作呈现团结、严谨、有条不紊、蓬勃向上的局面。笔者根据多年中药房管理工作经验以及中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形势变化,提出提高中药房工作质量的一些建议。
4.1理顺中药房工作机制
协调好临床各科室与药剂科、中医与中药、西药与中药之间的关系,转变“重医轻药、重西轻中”的观念,提高中药房在医院工作中的地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中药不再是中医的专利,其在医院的使用应该是全方位的。
4.2强化依法管药
在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指标和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目标管理。
(1)对药品质量实行合格验收制度。由一名主管中药师专门负责中药饮片的质量检验,杜绝假劣药品流入医院。
(2)科学贮存中药饮片。严格按照中药饮片的养护规程正确养护中药饮片,不定期抽查,在霉雨季节加大抽查力度,确保药品质量。
(3)每天对配方人员进行工作抽查,将其配好的3~5贴中药严格按照处方规定要求进行检查,对其总量和分量的差异各按照±5%的标准做好合格率登记,每月进行评比,并根据评比结果奖优罚劣。
(4)中药煎药室所煎药汁浓度、药汁量、药渣煎透情况及包装卫生、室内外卫生等均纳入考核。
4.3重视中医院药学人才培养
明确各级中医院药学人员的工作职责,满足中医院药学人员的需求,做好做细“走出去参加培训,请进来举办讲座”工作,制度化地开展“师带徒”工作,是提高中药房工作质量的保证。
篇9
(2)从化学学科的分类上来看
有机化学在大化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在大学的课程安排中,都是先学习无机化学,然后再学习有机化学,最后学习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即没有有机化学的学习,是学不好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有机化学还是中药相关专业学生考研的一大必考科目,考研的同学只有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优异成绩,从而成为顺利通过考试的一个关键。由此看来,无论是从有机化学的历史上、从它与生活的联系上,从它在临床用药上、在中医药的研究领域上还是在大化学中的作用上、在学生考研上,它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学好有机化学的方法
有机化学虽然知识点多、记忆困难,但是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它不是问题。
2.1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课堂上认真听讲
做好笔记(1)听课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在有机化学体系中,各部分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对某些知识不了解,那么在学到与之相关的知识时就会特别吃力。例如,醇、醛、酮这几章节的内容没学好,后面再学习糖类化合物这一章节时就很吃力。因为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糖类是多羟基醛(酮)及其缩聚物和它们的衍生物,糖的结构中含有醇羟基、醛基和酮基,它同时具有醇和醛、酮的性质。因此课堂上能不能跟随老师思路,不错过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2)老师在课堂上会反复的强调某些内容,这些内容一般都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考试恰恰不都是考重点难点么?如果掌握了这些,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应该就不成问题了。(3)老师教学多年,不管是在知识层面上、解题思路上还是在常见错误分析上,经验都十分丰富,尤其是我们的大学教师,他们大部分都是优秀的硕士、博士甚至是教授。在课堂上,老师大都遵循着这样的古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千百年来留下来的古训必定有它的道理。老师除了传授给我们知识外,更多的是传授给我们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些经验与方法,定能学好有机化学。
2.2课上做好笔记至于笔记
我建议大家记些老师强调的重难点、解题思路、方法以及例题。不懂的课下可以问老师,即使将来忘记了,还可以再复习。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做个有心人就显得特别重要,也许这就会成为你学习有机化学更好的捷径。
2.3课上、课下积极地记忆“记”即记忆
与数学、物理等理科相比较,“记忆”对有机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习化学的最基本方法。这是由于化学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当然不能死记硬背,而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记忆的方法有很多,有理解记忆、有意记忆、联系实验记忆、对比记忆、归纳记忆、趣味记忆、记错记忆等等,这么多方法并不是每个都适合我们,我们要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做好实验我们都知道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要想学好有机化学就必须先要做好实验。在做实验时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动手,不要眼高手低,而且要学会观察。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曾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6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瓦特由于敏锐的观察而看到“水蒸气冲动壶盖”进而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的重要性。在化学实验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实验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反应,从而更轻松地记住反应。
2.5学会思考柏拉图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华罗庚曾说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发明,都是和发明者深入看问题的方法密不可分的。可见在学习知识上,学会独立思考很重要,它会使你对知识有更透彻的了解。尤其是有机化学,更要学会独立思考,要能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
篇10
药物治疗给许多病人解除病痛,带来幸福,但同样也会给许多人造成药害,引起后遗症,甚至死亡。药师从道德上讲有责任保护病人免于药害之忧。随着人们要求健康的水平提高,已不再满足有药可用,要求提高治疗质量甚至生存质量,提供优质、高效、低消耗的药学服务。PC应运而生则是一种必然趋势了。
一、PC的定义。
药学监护(PharmaceuticalCare简称PC),也有称为药学保健或药疗保健。PC是一种过程,药师通过与病人和其他专业人员合作,设计治疗计划,其执行和监测将会对病人产生特殊的治疗效果。它包括3种功能:
①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②解决实际发生的用药问题;③防止潜在的用药问题发生。“药师的使命是提供PC,PC是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有关的监护,目的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二、药学监护的主要内容。
(一)把医疗、药学、护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医生、药师、护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医疗责任。
(二)既为病人个人服务,又为整个社会国民健康教育服务。
(三)积极参与疾病的预防、检测、治疗和保健。
(四)指导、帮助病人和医护人员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药物。
(五)定期对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科学评估。
三、药学监护中药师的职责。
(一)与医生一起设计药物治疗方案(即个体化用药),监测病人用药全过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过敏反应及副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二)综合管理PC所必需的资源(包括人和药品)。药物使用管理包括采购、储存、供应及药物使用评价。对医生、护士进行药学指导,提供有关药物的信息咨询服务。对病人采取直接服务,包括用药教育、临床治疗会诊等。
(三)保证合理用药,即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如①药物正确无误;②用药指征适宜;③疗效安全,使用价格适宜;④剂量、用法、疗程妥当(依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知识决定剂量及疗程);⑤用药对象适宜(无禁忌症、不良反应小);⑥调配无误;⑦病人遵从性良好[1]。
(四)建立病人用药档案,对病人生活质量的评价。
四、医院药师在PC中的地位。
(一)药师的委托人是病人。作为病人的委托人,药师必须与病人建立“一对一”的业务关系。
(二)建立“处方者、药师、病人”新型伙伴关系。
PC要求全体药学工作人员都是病人保健的提供者。
其他医务人员及病人可与药师进行直接对话,起到医师延伸者功能,成为治疗队伍的一员[2]。
五、开展药学监护的重要性。
药学监护首先促进了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其次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够预防某些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第三,病人的疾病得以治愈,病症得到消除或减轻,从而达到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根本目的;第四,由于大幅度减少或杜绝了不合理用药,节约了药物资源,因而降低了医疗费用;第五,提高了药师在医院乃至全社会的地位和形象。
我国临床药学工作起步较晚,药学监护工作处于宣传时期。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对药学监护的社会需求将日益增加。
六、我国实施PC的障碍。
(一)观念上的障碍。
11超越药师的传统工作实现由“对保障药品质量和供应负责”向“对病人用药结果负责”的转变,药师本身也得到施展专业才能,树立崭新职业形象的机会。
21超越以治愈疾病为目标的观念PC提供的服务不光是要把病人现有的疾病治愈,而且要恢复病人的健康,使病人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
31超越生物学指标评价治疗结果的观念开展PC工作,就要综合评价药物对病人整体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等指标。
41超越具体医疗机构狭小的地域观念实施PC,药师不光是对本单位住院病人进行药学服务,而是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持续不断,甚至对已出院的病人也应负有关心的责任。
51超越现行的药学业务分工医院所有药学人员,虽分工不同,总体目标都是通过药品和药学手段向病人提供改善生存质量的服务。
(二)药学资源方面障碍:时间不足,人员编制限制,工作场所有限,技术条件有限,医疗体系方面的障碍,PC的连贯性要求医疗系统是个完整的体系。
(三)信息资源方面的障碍。
11医疗信息不足向病人提供PC的药师不仅要能及时获得药物的知识和最新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取得病人的医疗文件。
21药师应当为每位病人建立正规的药历,详细记录病人的药物治疗情况(用药时间等)和用药前后化验的结果(疗效与反应等),但药师一般缺乏编写常规医疗文件的训练和经验。
(四)法规方面障碍。
PC工作在我国还处于宣传阶段,没有制度,尤其缺少一套客观的、科学的、能为医生、病人接受的评价标准,用来衡量药物应当产生的结果,以及对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开展PC是药师与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健康保健提供者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整体配合,药师开展PC并不是重复医生、护士的临床业务,而是对其工作的补充。
七、未来医院药学的展望。
21世纪药师的基本任务就是实施PC,未来的医院药师应该既懂药又了解临床,其基本工作内容有:血药浓度监测与解释、临床治疗咨询与会诊、病人出院后药物使用教育、门诊病员药物咨询、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与鉴定、新型科研制剂开发、参与新药临床评价方案的制定等。通过发挥药师的专业特长,保证理想的用药结果,降低因药物有关的医疗费用。尽可能使每一位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后能够保持正常的机体功能和精神状态,生活得健康幸福[3]
篇11
1.2人员缺失
社区药学服务在有些地方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例如没有单独设置的药房、药学服务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学历偏低、专业不对口等。在对社区药学专业人员的调查中发现,50%的药学专业人员学历为中专学历,学历偏低,专业知识有待提高;30.61%的药学专业人员所学专业为中药专业,社区医疗用药以西药为主,中药专业满足不了社区医疗药学服务的需求;5.1%的药学专业人员所学专业为护理专业,更是难以胜任药学服务工作。所以应强化药学专业人员的准入制度。
1.3能力缺失
由于缺乏对药学服务专业人员的培训,药学专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知识陈旧、沟通能力欠缺、社区药学服务经验不足等现象,常常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困惑不能给予正确的解答或指导,患者没有感受到药学服务的预期效果,患者对提供的药学服务认可度不高,导致药学服务工作难以持续和深入。
1.4手段缺失
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药物的过度依赖日趋严重,倡导理性用药、反对过度用药是摆在社区药学专业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才能打开社区药学服务工作的新局面,首先是通过问卷调查,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普遍存在的用药误区、常见病及慢性病的用药、如何正确看待保健品、滥用药、用药品种过多等现象,应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给予用药指导,例如请专家讲座、现场答疑、板报宣传、电话咨询、上门服务等,药学服务要听得见、看得见、摸得着,让社区患者确实感受到药学服务的存在。
1.5信任缺失
患者在与医师或药师沟通时,往往会出现同一个问题得到了不同的解答,造成患者的质疑;药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缺乏足够的耐心;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药学专业人员往往低估了人们对药物的认知,这些都使得患者对药学专业人员提供的服务缺乏信任。
2提高社区医疗药学服务水平的对策
2.1开展常态化的培训
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并举,理论培训应以国家基本药物的培训为重点,国家基本药物的推广使用作为社区医疗机构责无旁贷,药学人员要掌握国家基本药物的种类、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积极向患者推荐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同时还要加强药学岗位技能的培训,例如规范药品调剂的流程[2]、掌握通过阅读药品说明书解决患者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会追踪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并及时上报。在培训过程中防止走过场,确保培训人数及培训时间,定期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
2.2医师与药师的培训要相互渗透、相互参与
药师要参与医师有关常见病、慢性病的临床培训,熟悉目前的诊治水平及临床用药;反过来,医师也要参加药师的有关常见病、慢性病的用药专题讲座,了解药物治疗效果的最新评价及新药进展[2]。当患者分别与医师或药师沟通时,医师与药师的解答一致,才能赢得患者对药学服务的认可及信任。
篇12
资料详实,指论文内容、材料、结果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能够经得起科学的验证和实践的考验。要对每一个医学概念、数据等准确无误的理解和运用,坚持唯物辨证法的立场,实是求是,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立论客观,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不能主观意断,更不能为达到“预期目的”而歪曲事实,伪造数据。
内容先进,要求论文理论和实践水平能够代表当今国内外医学发展水平,如果失去了这一点,论文也就失去了价值。
(二)创新性
创新是医学论文的灵魂。能否为促进医学发展作贡献是衡量论文水平的根本标准。医学论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创见、新观点。医学论文不同于教科书及综述讲座之类的文章,而是在于学术交流,报到新发现,发表新方法、新理论。因此在内容中必须突出“新”字,对于已为人知的观点不必复述,而应突出阐明自己新的观点。
(三)理论性
医学论文不仅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总结,而且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记录或实验报告,而应提炼出指导医学科研活动及临床实践的经验教训,发现规律,并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
(四)简洁性
医学论文要求简洁,这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需要各种修辞手段和华丽的词藻,它要求行文严谨,重点突出,文字语言规范、简明,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就不用两个字,不滥用同义词和罕见词。文章尽可能简短,材料方法部分应简明扼要,结果部分可用较少的图表说明较多的问题,讨论部分不赘述已公认的东西,不重复已有的讨论。总之,用最短的文字说明要阐述的问题,以减少阅读时间,使读者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
(五)逻辑性
篇13
2.1学科研究方向同质化现象较突出
通过对794个中医药重点学科研究方向的整理汇总,共形成2779个研究方向,最多的为6个研究方向/学科建设点,最少的为3个研究方向/学科建设点。名称相同、建设单位不同的学科点在研究方向上存在雷同现象,导致不同专家就同一个问题重复研究,造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学科建设进程,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各个学科建设点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缺少同一名称学科的顶层设计和交流与合作机会,不利于学科资源的科学配置。
2.2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待改善
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间不平衡、区域内不平衡和单位内不平衡。区域间不平衡导致东、中、西部学科发展不协调,区域内不平衡导致同地区不同单位间发展不协调,单位内不平衡导致基础、中药、临床发展不协调。优者更优,劣者更劣,使中医药重点学科在区域间、区域内、单位内的发展出现“马太效应”。
2.3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中医药重点学科在我国高等中医院校、科研院所、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中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学科建设机制创新以及成果总结和转化方面仍待进一步加强;在团队、平台等资源整合,以及运行和目标管理等方面仍需加大改革力度;对阶段性成果需进一步系统整理提炼总结形成新学说;需进一步完善创新管理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大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力度。
2.4高层次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高层次人才是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确定的794个中医药重点学科中,仅有“十一五”期间的170个中医临床重点学科中央给予了经费支持,其余的624个重点学科到目前为止均无中央经费支持。经费的不足导致中医药重点学科人才培养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无法有效落实。
3基于“群”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研究
学科群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技创新中攻克医疗难题的基本手段,是建设国家中医药创新体系、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以攻克和掌控某一疾病为导向,融临床、基础、中药,汇东、中、西部地区中医药重点学科为一体的中医药学科群建设显得日益重要。
3.1厘清内涵和外延,明确学科群定位
内涵和外延是对学科群的阐述和定位。内涵是学科知识体系中最本质的内容,即反映学科群的本质属性;外延则是内涵的拓展,即学科群建设的范围。不同的层面和环境,学科群的内涵和外延又有其特殊的规定性。目前,我国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水平、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和管理水平等6个方面。基于某一疾病或研究而形成的中医药学科群,其内涵在于整合优势资源、创新知识、促进学术发展、提升临床疗效,围绕学科群内涵建设而开展的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条件建设、管理的改革与完善及社会服务等则构成了学科群建设的外延。
3.2整合学科优势资源,突出中医临床服务功能
中医药重点学科作为整个学科群的龙头,其总体目标是推动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术水平,而衡量学术水平的核心是临床疗效,因此,重点学科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提高临床疗效进行。中医药学科群的建设,有利于学科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各类资源的互补共享,促使各学科间以强扶弱、以老促新、以快带慢,缩短学科间的差距,进一步体现学科群的特色与优势,使学科逐步呈现均衡发展的态势,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攻关”的方式组织起来,以创造更高的临床和科研价值。
3.3培育中医药领军人才,推进中医药团队建设
人才是学科群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学科团队主要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四类人才构成。学术带头人是本学科学术造诣较高的老中医药专家或担任领导职务的原学科带头人,主要对学科建设进行学术指导。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学科的核心和领导者,肩负着引导和带领学科发展的重任。加强对中医药重点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持续培养,使其早日成为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医药领军人才、中医药骨干师资和中医药骨干人才。同时,通过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形成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和相对稳定的学科团队,从而推动中医药学科群建设。
3.4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学科科研水平
学科群跨越了一级学科甚至学科门类的限制,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具有相关学科各种背景的人才形成合力,发挥资源共享和群体攻关的优势,做到人才、资源、技术和信息的集中优化,为协同创新奠了良好的基础,协同创新促进了科研工作的深入和拓展,提高了承担综合性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并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使整个学科群的科研水平实现较大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