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交流材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校园文化建设交流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校园文化建设交流材料

篇1

电大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教学,网络是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平台,学生与教师处于准分离状态,这就决定了电大校园文化的虚拟性。一是教学活动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区别于普通高校以课堂面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广播电视大学主要以网络为媒介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平台上上传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学习材料,在网络上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在教学论坛上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教学论坛、QQ群等方式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面对面地交流,“人—机”对话替代了“人—人”对话,电大教学活动在虚拟环境中开展。二是校园文化承载方式的虚拟性。广播大学是运用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教学的成人高校,网络教学是电大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承载方式,同时也是电大虚拟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虚拟校园文化建设中,网站、BBS、博客、QQ群、电子邮件等都是电大虚拟校园文化的有效承载方式,与校园文化物质承载方式不同,这些承载方式体现出了很强的虚拟性。

(二)开放性

电大学生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年龄、职业、家庭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不同,电大学员的成人性、职业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允许不同价值观念的共存,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交流、碰撞、吸收和融合,造就了电大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在普通高校中,学生接受的是既定的校园文化熏陶,校园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范式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得到了相似的体现。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广播电视大学学生主要以参加工作的学员为主,学员经历各样,观念各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为不同,在电大的学习过程中,大家相互学习、交流,和谐共处,不同的价值文化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其次,电大校园文化和其他社会亚文化相互融通。电大校园文化通过具有不同职业背景、职业文化的成人学生与社会其他亚文化进行交流,其他社会文化渗透到了电大校园文化中,电大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进行整合、吸收后又会给社会文化增添新的内容,电大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促进,共同交融,这是电大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又一表现。

(三)服务性

电大的远程教育网络系统覆盖了城乡各地,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就能申请进入电大学习。电大以自身的网络平台和系统优势为每一位追求进步、提升自我的人提供了再一次学习的机会,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开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促进教育的公正、公平,提升全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是电大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电大的社会责任决定了电大文化的服务性特征。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来源于实践,同时更要服务于实践。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对人类的非强制性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和不可抗拒的,其中已经内含了文化的服务性。电大校园文化具有激励、规范、服务等多种功能,在实践中,电大所有的工作以服务学员为主,根据不同类型的学员,努力提供个性化地教学管理服务,充分满足每一位电大学员的需求,让每一位学员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

二、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园文化内涵及本质认识不到位

电大是开放性办学的成人高校,电大重视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然而,目前很多电大对校园文化内涵及本质认识不到位,简单地把校园文化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把学生组织起来唱唱歌,搞搞活动就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好了。校园文化具有引导、规范、凝聚、激励等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风气,对学生和教师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可有可无,那么,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发展都会受到影响。比如: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氛围不浓厚,学风差;教师缺乏上进精神,不能充分认识教师的职责,工作懒散,教学效果差。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缺乏师生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缺乏凝聚人心的“精、气、神”,这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载体单一

校园文化载体主要是指以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形式承载、传播校园文化的媒介和工具,主要可以划分为物质、行为和制度载体。从目前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内容看,形式和内容都是较为单一的。大部分电大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校园活动的展开,比如:组织师生唱歌,开茶话会;组织教职工踏青,开展羽毛球比赛;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等等,校园文化以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固化于行为载体上,这是秉持狭义校园文化观念的结果。甚至部分电大连活动都没有开展,即使组织了,也是为了完成工作而组织,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而在对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制度载体的建设上,如校园景观打造、学校标识设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等,则涉及更少。就目前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来看,其载体和形式无疑是较为单一和片面的,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思路还需进一步开阔,载体还需进一步拓展,内容还需进一步丰富。

(三)主体参与度不高

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都是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但在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各主体参与度不高。首先,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参与度不高。学校领导普遍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中,学校也没有出台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方案和建设目标。显然,校园文化工作成了学校的“附属”工作。在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有不少领导以工作忙为由少参加或者不参加活动,这其实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重视的表现。其次,教师参与度不高。由于电大“师生比”较低,教师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因此,教师很少参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再次,学生参与度不高。电大的学生都是成人,平常工作较忙,由于以网络学习为主,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较少,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强,缺乏参与学校活动的热情。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缺位,不利于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四)特色不突出目前,部分电大在电大校园文化建设中盲目照搬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缺乏对电大自身实际特点的思考,导致电大校园文化难以体现自身特色。比如,校园文化活动从活动主题、内容,到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实施都套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也盲目追求现代、豪华、气派,忽视了电大自身的特点。其实,电大和普通高校是两种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电大的生源、办学理念、定位以及教学方式、手段都不同于普通高校。电大师生应从虚拟性、开放性和服务性入手,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打造具有电大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加强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组织领导,树立正确的电大校园文化观

电大领导和全体师生要更新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重新认识校园文化的作用,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对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审视、反思和改进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学校领导要加强对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改变过去功利性较强的政绩观,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光荣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将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工作日程,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电大校园文化建设长期、中期、短期方案;将工作落实到人;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电大全体师生员工要切实抛弃过去轻视校园文化建设的观念,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积极献言建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出好建议和好想法,共同为打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电大校园文化而努力。

(二)拓展校园文化载体,丰富校园活动内容

一是继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师生业余文化生活。在重大节假日组织教师、学生开展庆祝、纪念活动,密切师生间的联系。举办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及奖学金颁发仪式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社团活动,增强全体师生的凝聚力。二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学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体现电大校园的文化特色,积极打造校园文化长廊,打造校园文化景观,让学校每一栋建筑、每一处景点都洋溢着浓厚校园文化气息,学生行走在校园里就能感受到学校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三是打造校园制度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中,要体现电大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彰显人文关怀。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向学生传播电大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四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电大应对自身的校园文化进行提炼,形成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校徽、校歌、校训等载体把电大校园精神文化展现出来。

(三)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电大校园文化建设

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是全员性、动态性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学校领导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规律,积极给予人力、财力、物力支持。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校园活动。教师在讲授知识、答疑解惑和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融入电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到电大校园文化的熏陶。学生要努力克服工学矛盾,积极参加电大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在组织开展活动时,在活动的主题选择与组织实施中要充分考虑电大成人学生特点,结合成人学生的需求实际着重开展能够提升职业技能、人际交际能力的活动,进一步增加校园活动的吸引力。

篇2

一、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整合时代校园文化精华,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围,充实师生校园生活内涵,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

1、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发展背景: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各种文明成果均以文化来传递、延续。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它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将产生巨大的能量,成为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劲动力。

2、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发展背景: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3、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历史背景: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校曾被评为“福州市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福州市初中教育示范校”等市区先进集体,有较高的社会信誉和较好的群众基础;已基本形成严谨的教风、勤奋的学风、朴实的校风,铸造了“团结务实,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精神。这是福州三十七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根基和现实基础。

三、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构建思路

我们讲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师生为主体创建并共享的,以制度、环境、活动为载体,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为此我们构建的福州三十七中校园文化将着力形成以下特色:

1、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贯彻“文化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方针,整合学校管理思路、调整管理模式,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结合课程开发,以校园文化的视角设计活动项目,激活校园文化活动,开发“团结务实,和谐进取”的校园精神文化;净化、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文化中,感受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引导美的行为、得到美的升华,强化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功能。

2、校园文化建设的运行:以校园物质(环境)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以校园精神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以校园制度文化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以校园行为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和外在表现。

3、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校民主型的制度文化、智能型的知识文化、素质型的心理文化、情感型的审美文化、开拓型的观念文化。以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健康周、校园网、各种专项比赛、演讲、文章、多媒体软件、各种大型活动以及艺术特色校等为平台,显现学校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及其特色成果。着力体现三个方面的教育功能:一是科技文化教育;二是思想行为教育;三是审美情趣教育。形成体现学校办学思路和特色的三大识别系统:一是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思路的思想识别系统;二是校训、校风、制度、行为指导语等行为识别系统;三是校园整体面貌、特色建筑和文化设施等形象识别系统。从而使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思路

1、环境文化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绿化、“绿色生态园”和文化传播工具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校园的环境文化必须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围。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人们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审美观点来设计校园,这种“人化”了的校园物质文化反映了人们的种种思想观念;同时,校园环境将对作为这种环境审美者的师生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使受教育者如入健康艺术之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花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始至终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校训、校徽;校园内各种提示牌;校园绿化地带;宣传栏、阅报栏、图书架;教学与研究宣传栏;信息广告栏和光荣榜;思想政治宣传栏;校务公开宣传栏;团队宣传栏;身心健康宣传栏;报刊信息宣传栏;座右铭、每周格言等;围墙上的校训“为成功人生奠基”和“公民道德基本要求”20个字等大幅固定标语等。校园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建筑物协调和谐;校园环境宁静优美,树木花草相映成趣,道路平坦整洁;校园内电线、电话线等各种管线统一规划,合理铺设,确保安全美观;校园干净、整洁、地面不见垃圾、无卫生死角;教室窗明几净,布置典雅,给人赏心悦目之感。使师生员工沉浸在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之中,呼吸清馨高雅的文化气息,达到陶冶情操之目的。

2、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内严谨规范的秩序、师生们积极向上的情绪,深深体会到科学的校本管理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其它各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剂,其潜在的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构建学校特色制度文化。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校务公开制,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深化,整理完善规章制度,制定运作程序,汇编成册,理顺层次、撤汰冗员、规范程序、行而有据,形成依法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同时建立完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建立爱护公物制度、公共卫生和环境卫生“值周班”制度、绿化制度和校园养护责任制等等。

从另一个角度讲,校园制度文化还包括校园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目标是整合他律,强化自律。校园行为文化指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校园行为规范指学校对人的教育培养以及塑造人的规章制度(如:《后进生转化制度》)、细则(如《班主任、年段长工作绩效考核细则》等)、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还包括各项规划、计划、条例、要求、意见等等;行为模式包括学习、生活、工作的行为方式等;这些行为规范和模式构成了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管理内容。对于行为文化的设计,经过学校全体员工的反复讨论一致认同,以体现民主管理,倡导师生自勉自律,以达到全校师生员工共建校园行为文化,共造校风,共守校规的目的。

3、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素养,而表现形式则是精神创造活动及其产品。

根据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及发展趋势,依据人本发展理论,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铸造“团结务实,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精神。

为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有:读书会、书友会;记者站、广播站、文学社;体育俱乐部、篮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象棋、围棋队;音乐俱乐部、合唱团、舞蹈队、“怡心小屋”等。

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有:民主恳谈会;青年读书会;教研沙龙;教师论坛;教学反思会;体育健身俱乐部(男子篮球队,女子排球队等);“工会活动室”教工之家等;

以展示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活动项目。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

特色文化活动的参与方法:尊重师生自由选择。根据项目特色,让师生自愿报名挑选,学校作好选择指导,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发展的目的。树立品牌意识。校园文化建设各项目的名称的取名,择优命名。名称要求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文化品位,让取名活动也成为一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让师生自己设计项目特色标志,体味项目文化内涵。

校园特色文化活动成果展示:校园文化特色活动的成果展示通过6个平台来实现:校园展示平台,学校将定期开展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教育教学开放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校外展示平台,积极组织参加校外组织的各种对口比赛展示;资料展示平台,学校将通过资料信息中心对特色活动整体策划,通过录相、光盘、书面材料实物等组成特色系列资料;素质展示平台,通过特色活动,形成人人有爱好,个个有发展,使师生个体素质得到提升;交流展示平台,开展与友好学校和有关组织的“教育教学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氛围展示平台,通过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在校园中逐步形成健康和谐的氛围,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网络展示平台,通过校园网展示我校特色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分三步走,首先初步形成特色项目;其次整合所有特色项目,形成学校特色校园文化系列;再次融合福州三十七中制度特色、环境特色、活动特色,最终形成“团结务实,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整体特色。

五、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它的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又要有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有序的探索。

1、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网络。成立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若干名,负责校园特色文化活动的策划、规划、协调、管理、检查、考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校长室为主负责组织实施;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以总务处为主组织实施;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以德育处和团委会为主组织实施;活动文化教师项目由教育工会为主组织实施。活动文化各项目组设首席指导1名,负责各项目组活动管理、项目活动计划及执行;聘任指导教师若干名。

篇3

各单位领导工作方案重新进行了调整,按照督导评估四类21点分工责任到人,加强了力量。材料扎实,数字逻辑关系严密,文字、数据、图片各种材料具备,能按照教育局的封面和装订要求对封面进行了更换,新增了10、11月各项资料,重新进行了装订。 材料整理更加精细。干中、镇中、江中、树中的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投入大,全部换新。学校核查表、学校达标情况表、问题清单交表及时,数据准确、数据逻辑关系吻合、问题整改到位。

二、教育均衡发展资料扎实,装订美观

1、各校在原基础上进行了更加详细科学的分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四项21点逐项落实好。迎检材料规范齐全,各校都在第一次督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实和理顺。开学后教育局举办的和参加上级各种培训证书复印件、学校的各种活动资料都能装进了材料。资料、佐证材料、图片齐全、数据逻辑关系严密、装订顺序与县指标顺序一致。其中镇中、江潭完小资料最为突出。

2、各校资料员加强了训练,能对各项数据熟记于心,检查时对答如流。镇中尹华恩、江小卿萍最好。

三、功能室及实验室、图书室、仪器室、体育室建设

各单位都能按照“一表清”的要求,完成了功能室布置,标牌、功能室资料(器材登记表、使用安排表、使用记录、报损记录等)、制度、职责上墙、器材摆放整齐,柜卡、物卡准确,拿取器材快速准确,学生实验报告摆放有序、消防设施齐备等。大塘完小图书和仪器重新进行了整理。

1、场地设施规范:镇中、大塘完小、树林中学、昆仑完小、江潭完小。

2、资料齐全。室牌,各项计划、总结,使用记录,实物台账等上墙、归档。其中镇中最到位。

3、各室使用率高。如镇中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经常使用,有特色。

4、各单位管理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心强,迎检时,每个功能室都有具体管理人员及时到位。

5、大塘完小有专门的美术室,使用经常(痕迹明显),资料整理好,布置美观,管理员迎检素质高,学生作品栏张贴美观、档次高。

6、树林中学、江潭中学劳技室有制作工具。

三、校园文化建设

各校都认真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秉着“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棵花草都能传情,让每一幅图画都能会意”的环境育人理念,先后投入资金,美化了校园环境。室内外的墙上挂上新的了校训、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名人名言等。通过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培养了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学生养成教育得到很大的提高。第一次检查后,干木中学、镇中、树中又投入资金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镇中学本期还制作了2处校园文化墙和19个宣传窗,整个校园文化生活的品位得到提升,不仅优化了校园环境,还增添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准备时间长,花费精力大,但个别学校还存在许多软肋:

1、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交流比没达到省级要求10%的标准,个别学校交流比为零,缺教师交流花名册。5%培训经费,佐证材料不够。

2、个别学校在中心校第一次督查后,没有行动,这次检查时,材料仍只做到九月份。

3、个别学校经费花的少,材料做得太简单,图片和佐证材料不够。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原来的老样子,有两所小学材料封面不符要求。

4、个别学校的课表与部颁标准有差距。

5、个别学校领导、资料员对学校资料与数据不认真去记,这次迎检时不能一口清。

6、学生养成教育有待加强。

7、个别学校伙食费公示,与实际有差距,留样柜为单锁或没锁, 依然有部分菜堆放在地上。食堂卫生不够。

8、部分学校功能室资料不完整、混装,缺计划、总结,活动记录停留在9月中旬。室内卫生没扫,室外卫生有蜘蛛网没打扫。危险化学药品未上锁,仪器柜缺柜卡,实验室未通水等。室内设施简陋,体育室器材少,科技室无工具,无学生作品,实验报告不够或没整理装订。多媒体教室投影仪已坏,无法使用,美术室洞膏模型上满是灰尘,模型残缺破败。功能室与教师宿舍有冲突。

篇4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应涵盖校园环境、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网络阵地等方面,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提前领会职业生活特点,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使学生在毕业时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岗位上能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理念合二为一,成为优秀的高级技术人才。

国际学院是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承载着学校国际合作职能的主要任务,国际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宗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学生国际意识及人文素质、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载体,从校园环境、课堂教学、文体活动、对外交流、网络阵地入手建设国际学院中外文化交融的国际化校园文化品牌。国际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对于学生国际意识的加强、国际视野的开拓、就业能力的提高,甚至对于整个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现状

中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有十年历史,成果颇丰。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为例,该学院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已注意并注重了在学生活动中渗透国际交流内容,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常规活动,具有较扎实的工作基础。

(一)国际化的环境氛围建设

国际学院设有越南语阅览室、泰语文化活动中心,教学楼、语音室、国际学院网站呈现着外文格言、国际教师风采照片、域外风景或跨国就业工作场景图片等充满国际元素的宣传材料。主教学楼从楼名到楼内的标牌、班级牌,各种语言实训室标语等都用中外两种或几种文字设计;各楼层走廊墙上,悬挂中外名人名言、国际学院校园文化宣传口号。学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时刻提醒学生“我是学外文的中国人”,更注意对学生进行形象气质的培养。

(二)国际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国际学院善于调动全体教师的育人功能,将课堂教学也作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教师或为来自语言国的外教,或为出国交流过的“海归”教师,专业课堂教学以外语为主,学生进入课堂就进入相应的语言环境,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与知识相关的文化内容,打破单纯传授形成技术能力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学习国外文化,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开拓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质。

各专业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如泰语专业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南宁高校泰语演讲比赛,担任南宁市泰国风情节活动志愿者;每年4月迎接泰国交流生,举办庆祝泰国泼水节活动;每年6月送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如英语专业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大学英语竞赛、大学英语戏剧节等活动;每年12月迎接欧美学生来访,进行文化交流活动。课堂的专业技能学习,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国际化职业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连年承办各种大学英语技能大赛,学生主持人、参加选手、志愿工作者都因表现出色得到了各方赞赏。

(三)国际化的学生活动

1.日常常规活动:每日各国外语晨读;每周中外文海报出版。常态化的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听说能力。

2.特色社团活动:国际学院学生四大社团活动都融合了中外文化交流内容,如外语协会经常举办外语角,每年定期两次大型外语角;Sunny艺术团的外文歌舞在学校已小有名气;民族工艺协会和彤阳文学社在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在中外学生交流中亦起到重大作用。

3.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院内外各种活动都注重展示国际特色:

院内每年举办“FLYING”杯多语种专业技能大赛,内容包括多国语种书法比赛、朗诵比赛、歌唱比赛、外文导游比赛、外文原声电影配音比赛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

迎新生晚会上表演中、英、越、泰四国歌联唱;校运会上特色方块队表演中、英、越、泰四国服装、礼仪展示,呐喊四国运动口号。

参加学校外中国―东盟志愿者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国际语言才能。

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外语专业技能,加强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社交能力,整体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但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不能很好地控制技能活动和技能学习时间的合理分配。虽然说高职院校与一般高校不同,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科研性、钻研性的要求和强度没有一般高校大,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文体活动过于轰轰烈烈,其中不乏打着专业技能大赛的旗号开展的学生文体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出发点极好,但过犹不及,学生真正静心认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时间和环境严重不足。

第二,不能很好地控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程度。学校有些专业实行全仿企业化管理,辅导员是董事长,班长是总经理,同学们分任各种角色,甚至以学分代替奖金实行一定的奖罚制度。这样的校园管理模式是充满了企业文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与企业接轨的作用,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充分体会职场的规则,但同时也无法避免地让学生们失去了作为学生所特有的青春朝气,过早成熟老练,抑制了创造力和活力,从长远来说并不利于企业和个人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最终评价标准是学生,是学生毕业时是否能展现校园文化精神而为企业所接纳,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是否践行了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理念,是否能实现校园文化理念和企业文化理念的合二为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学生的就业大方向是各级各类涉外企事业单位,包括外企、外资、涉外酒店、涉外旅游、涉外码头等,这对学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外文能力和国际化职业素养,同时又要在外文这种辅导性工具的基础学习上加强其他实践技能学习,或是商务技能或是酒店服务技能或是旅游服务技能等。

三、国际学院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高职院校特色和各专业特色的不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方向各不相同,在此仅就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提出思路与建议:

(一)国际学院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要进一步与其他技能紧密结合起来

因为语言只是一种辅助工具,高职院校学生的外语与一般高校学生相比在深度广度上有一定距离,必须采用“外语+技能”的模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比如“外语+旅游”,课堂教学可以先学语音,学对话,通用为度,实用为本的基础上,强调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进一步了解工作所需的外语,实地训练自己的外语能力。

(二)进一步抓好两个课堂的建设

发扬以往的优良传统,抓好学生第二课堂,把取得成效的传统项目如晨读、“FLING”杯专业技能大赛、四大社团特色活动等做精做细,不断提高活动项目质量;在此基础上,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发更多富有情趣、学生喜爱的文化活动项目,把国际化校园文化活动做大做强,如组织学生到外企表演,面向全校甚至校外举办中外文辩论赛、中外文歌舞大赛、外文电影角色饰演等,形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把中外交融的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与动手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充分丰富,情趣得到进一步提高,视野得到进一步开拓,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职业人文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三)争取网络阵地助力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

篇5

一、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与校园竞技文化建设相互依存

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实施如果只停留在过程、形式与结果,而忽略精神层面的提升,其职业教育功能彰显就存在缺失,而校园竞技文化建设需要媒介与载体,将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作为校园竞技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工作合二为一,步调统一,目的明确,节省成本。

1.校园竞技文化是高职学院校园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既要有够用的知识、过硬的技能,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昂扬进取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的培育要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也需要创建一种校园文化来熏陶与浸润,这就是校园竞技文化的特色与功能所在。

2.职业技能竞赛的职业教育功能明显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团体机构、职业院校到教师、学生个体都日益重视职业技能竞赛,是因为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十分明显的正导向功能。如,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等。因此,各高职院校组织、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院声誉,而是作为开展专业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阵地,纳入了教学育人的过程。

3.职业技能竞赛组织与校园竞技文化建设工作必须相融统一

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一般由教学部门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由宣传部门负责,两项工作的统一协调,关键是学院管理理念与顶层设计。有了主导思想,围绕两项工作的终极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年度工作规划,展开各项具体工作。在职业技能竞赛组织过程注重竞技氛围的营造与文化的凝炼,校园竞技文化建设以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社团活动开展为依托,两项工作不能独立分开,应相依相附,互为促进。

二、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与校园竞技文化建设共筑“舞台”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时代,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与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学院不可回避的两项工作,虽由不同部门分工负责管理,但它们之间有着必然联系,相生相促。因此,对学校来说,必须统筹谋划、整体推进。

1.搭建竞技平台,丰富校园竞技文化

(1)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规范工作。本院建立由党委、行政统一领导,教务处牵头,宣传部、团委、党政办、后勤处等多个部门紧密配合的技能竞赛管理机制。为了统筹全院技能竞赛组织与竞技文化建设工作,学院成立了技能竞赛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对全院开展的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及参赛培训过程进行统筹管理,规范各类组赛行为,把竞赛工作的组织管理纳入常规工作考核。学院制定了《校园技能竞赛文化建设规划》、《技能竞赛管理办法》、《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技能竞赛文化建设和各类竞赛组织与参赛工作有序、规范地进行。

(2)强化意识,搭建技能竞赛平台。为了强化师生参赛、组赛意识,拓宽师生视野,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把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变成了师生交流切磋、取长补短的载体和激扬青春、塑造形象的舞台。学院每年举办技能节和科技文化节,技能节年初开幕,年底闭幕,活动贯穿全年,将技能节活动开展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融入教学过程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将竞赛精英选拔培训效益惠及全体学生。充分利用学院教学实训资源,承接省、市、企业各类技能比武或竞赛活动,策划创办校企同台竞技活动,让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在同一平台进行技艺切磋,共同学习提高,校企文化互相浸润,营造一种浓郁的校园竞技文化氛围。

2.营造竞技文化氛围,助推技能竞赛工作成效

(1)用环境影响人、塑造人。高职学院校内职场氛围营造是校园竞技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对接企业需求,立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意识,紧密结合企业文化的要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使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在开展技能竞赛培训、技能比武和实习实训时,注重把“6S”管理等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把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贯穿于建设的整个过程,努力营造高职校园笃学精艺、敢闯敢拼的职场氛围,不断提高师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从而炼就师生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品质,为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和优异成绩的取得辅垫坚实的基础。

(2)展开宣传攻势,大力宣扬竞技文化。充分利用院报、校园新闻网、宣传栏、广播站、版报等媒体,对技能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激励师生爱祖国、爱学院、爱专业和爱岗敬业的精神。系部和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召开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经验交流座谈会”,由获奖的参赛选手以及指导老师向低年级学生代表、领导、教师等与会人员介绍竞赛过程、获奖感悟。通过座谈交流,不仅能为今后的竞赛积累经验,起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研”、“以赛促建”的最终目的,更能激发全体师生参与竞赛的兴趣和斗志,增强团体意识、竞争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院每年年底还召开一年一度的技能竞赛、技能训练工作表彰大会。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和典型的推介,逐渐在校园里培植出一种人人参与、争当先进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

三、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与校园竞技文化建设的成果

1.亮剑技能竞赛赛场,凸显校园竞技文化建设成果

近年来,本院坚持对接石化产业、提升办学内涵,以产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改,营造了浓郁的竞技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国家、省、市和行业举办的各项技能大赛中,本院荣获各种奖项24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团体一等奖11项、二等奖10项,个人一等奖21项、二等奖27项;省级团体一等奖3项、二等奖15项,个人一等奖19项、二等奖50项。2010年,题为“打造技能竞赛文化,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2年4月,“训练长技、竞赛强技,着力培养适应石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竞赛组织总结材料在全省职成教育年会进行经验交流。

2.职业技能竞赛工作与专业教学过程融合,推进了专业建设与改革

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设立的都是紧跟现代新技术,紧贴现代实际生产与生活的项目和赛题,而且赛场上比拼的不仅仅是参赛者的专业技能,还包括了参赛的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态度)和心理综合素养。由此,引导专业教师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课程教学实施进行思考,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甚至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从而推进了教学改革与研究,推动了专业建设与发展,使之惠及全体学生。同时,教师在各类竞赛的组赛和备赛过程中,倍受锻炼,无论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是教育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都有一定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3.奋发进取的竞技氛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高职教育必须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奋发进取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开阔视野,促使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公平、和谐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各种技能竞赛把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磨炼了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其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社会、适应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努力拼搏的竞技意识,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在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弘扬了主旋律,突出了高品位,办学理念得到发展,学院精神不断传承,制度建设实现创新。师生在技能竞赛中所形成的努力拼搏的技能竞赛意识和挑战巅峰、逐梦不止的精神,通过弘扬推介,成为了学院发展的一笔宝贵的的精神财富。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活动不仅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师生的业余生活,融洽了师生关系,对师生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经过竞技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风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变得愉快,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注意力变得集中,观察力变得敏锐,创造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有力地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脱离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来议职业技能竞赛,失去了职业技能竞赛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避开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来谈校园竞技文化,会因缺乏实体而空泛;没有文化氛围的衬托与助阵,职业技能竞赛工作失去了精神的支撑。因此,职业技能竞赛工作与校园竞技文化建设对接不仅必需,而且可行。

参考文献:

[1] 陈利,张天明.简论职业技能竞赛的职业教育功能[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4-7.

[2] 职业技能竞赛.百度百科.http:///view/2513641.htm.

[3] 技能大赛成为职业院校“风向标”[N].中国教育报,2007-06-21(4).

篇6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内能起教育作用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主要表现在高校校园内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高校管理的一事一议、一章一规之中,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校的体现,作为高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最能体现出一所高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

内涵式发展就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形成有特色、有优势、有底蕴的厚实的校园文化,全面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内涵式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良好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能有效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高校在内涵式发展取得成果后又能积极助力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其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保障。高校内涵式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作支撑,校园文化必然是高校内涵式建设的有力推手。

贵州理工学院是应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对理工类应用型人才之需成立的一所理工大学,学校正紧紧围绕贵州省实施主基调、主战略的需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对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为此,结合贵州理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助推学校内涵式发展:

一、 突出重点,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贵州理工学院在内涵式发展中,首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重要性主要在于:

(一)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之根

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的。千百年来,学校作为人类文化传播场所这一性质并未改变,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职能?学校和文化是如此地不可分,文化的烙印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如何办学才会使学校更充分地体现它的性质和更好地履行它的职能?这样校园文化也就产生了。如今校园文化已成为一所学校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之魂

校园文化是联系和协调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灵魂所在,是凝聚人心、展示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反映,也是学校全校师生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反映。文化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人的生命,没有文化的学校就如没有灵魂的人,是徒有空壳的行尸走肉。因此,学校的发展之路既要顺势而为,抢抓机遇,更要在内涵上下工夫,熔铸内涵之魂。

(三)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之神

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是提升W校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有责任、精技术、会管理、善创新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旨在实现学校的科学持续、和谐发展。因此,凝聚内涵之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能为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坚实的基础与提供有力的保证,契合现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继承、发扬和创新自身特色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实力所在,也是构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部驱动力。

二、 正视缺点,查找校园文化建设不足之处

笔者通过多种调研方式,发现目前贵州理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校园文化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进行总体规划、系统设计,严密组织实施。虽然在建校之初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规定,但缺乏一个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二)校园文化活动特色不鲜明

目前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多还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多停留在组织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层面,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内容明显不足。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意识不够,缺少在社会上影响大的品牌活动,品牌形象没有树起来。利用多媒体宣传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不够,多媒体网络教育和引导乏力,缺少自由、真实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信息收集处理、科研辅助、学习辅导等方面做得不够。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比较单一

目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多是依托于各种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活动平台建设滞后。如:拟建的宣教中心因为场地、人员等原因尚未得到落实;教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尚无实质性进展;已建成的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坊尚未完全发挥作用。校园人文景观单调,系统化个性化不足。

(四)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

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参与主体,但目前学生的参与意识普遍并不强烈。

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大多为了完成任务,加上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科学规划,扎实有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实施精神培育与弘扬计划

积极组织编印供教职工学习的理论学习材料,根据形势的发展介绍最新的政治理论、形势政策和教育观念。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主旋律。通过多渠道广范围地宣传学校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

(二)实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计划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体系,依法规范学校的决策体制、完善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同时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

(三)实施学风建设计划

建立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代表座谈会,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评估的主要内容,每学年举行一次总结表彰。同时健全规章制度。发挥规章制度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激励和导向功能。加强学生考勤纪律教育,整肃考风考纪,加强对校园不文明行为的纠察和引导,定期通报学生违纪情况,强化学生遵纪守法和道德实践意识。

(四)实施校园文化活动精品计划

通过易班平台等积极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按照“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经常化”的活动思想,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素质,提升文明素养。组织实施体现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的学术科技活动,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学术

水平。

(五)实施校园环境建设计划

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加强校园人文景点的布置与建设。加强对校园广告横幅、标语的管理,保持校园环境整洁。同时注重美化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开展办公楼及学生公寓环境建设活动。

(六)实施品牌形象塑造计划

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规范学校办公用品的格式、酥荆规范学校各类牌匾的规格与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助推力。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扎牢内涵之根,熔铸内涵之魂,凝聚内涵之神已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当务之急。文化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一定时期和环境内,其主导文化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懈的工作,但只要学校师生立足于实践,着眼于未来,同心同德,齐力奋进,定能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做好、做细、做实,更能有效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甘立芬.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企业导报,2015.

篇7

通过校史研究得知,广州商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99年的华南师范大学增域学院,是广东省第一所新机制二级学院、全国第一批独立学院,也是广东省最早开办普通本科教育的民办高校,2014年学院成为广东省第所由独立学院转设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提出“三园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把我院办成一所管理整体优化,设备完善,师资素质优,校园美、校风好、教学质量高,具有“美丽花园、和谐校园、幸福家园”为特色的现代化高等学校。

2.“三园文化”的内涵

(1)“美丽花园”体现学校的办学环境

校园面积近1000亩,总建筑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已建成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教学大楼、图书馆、多媒体课室等为学生提供了完善的学习环境。校园网无线网络已覆盖全校,正进一步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综合体育馆内的游泳池、网球场、形体房是师生们健身的理想场地。教师公寓、学生公寓、银行超市、校医院为全院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保障。校园环境湖光山色、绿树成荫、乌语花香,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2)“和谐校园”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

我院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国际化、开放式”的发展思路,坚持“特色立校、人才兴校、管理强校和开放活校”,立足服务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立足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努力办成综合实力强、特色鲜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校。

(3)“幸福家园”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办学理念,探索实施以德育为先,以专业综合能力为体,以信息化和国际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院着力推进内涵建设,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使得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模式,重点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海外高校广泛开展师生和学术交流。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系列大赛、国际机器人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获得全国、省部级奖项200多项,各类奖励获奖几百人次,涌现出

大批思想品德高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国际视野宽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园文化”让我院具有深厚的办学内涵,丰厚师生的精神家园,增强师生的凝聚力,成为引领我校特色发展的文化内核,成为师生发展进步的精神源动力。

校史利用,推动“三园文化”开展

1.校史档案征集

档案征集是开展校史研究和利用的起点,决定后期校史馆建设和校园文化推广的效果。因此,我院通过走访档案馆、收集声像档案资料、面向校友征集史料和实物档案等多种方式,扩大档案征集范围。校史档案的归档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荣誉类实物档案:学校在各项省部级以上比赛活动中获颁的奖杯、奖牌、奖章、奖状、荣誉证书、荣誉册、光荣册、锦旗等。

(2)印信类实物档案:学校及下属机构不同时期使用过的业已失效停用的印章,主要包括经公安机关审批后制作的钢印、铜印、胶印、木印等。

(3)校史类实物档案:建校以来使用过的校牌、匾额、碑石(文)等;学校不同时期的信笺、信封、工作证、学生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校徽、纪念章等;学校在重大活动中制作的纪念品等;有收藏价值的教学科研设备设施等。

(4)题词类实物档案:中央、省、市领导及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物为学校书写的题词、赠送的字画等。

(5)礼品类实物档案:学校在校庆、国内外校际交往等活动中收到的其他院校及有关单位、校友、国际友人等赠送给学校的礼品,如特制的纪念品、工艺品等。

(6)人物档案:历任校(院)长、党委书记;对教育园区的筹建和发展有重要贡献、突出成就的专家、学者;在省内、国内具有重要影响、成绩卓著的校友的生平、职务和社会活动、所获成就以及社会评价等方面的材料。

(7)教学活动类材料:学校师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各种代表会议、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重大社会活动时形成的讲话稿、文章、报告、演讲稿、题词等业务活动材料及证件;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记录等。

(8)科研成果类材料:公开出版的著作、译著、教材及手稿;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译文及手稿;各种有价值的笔记,包括学习笔记、读书笔记、习题本、会议记录等;字画、摄影、文学艺术等作品;担任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委员会、专业委员会、重要刊物编委会职务和其他有关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书、委任状、任命书等。

(9)媒体评价类材料:社会各界和媒体报道学校重大活动的具纪念性、回忆性、评述性及介绍性材料。

2.校史馆建设与设计

校史馆的建造是结合了艺术与建筑,涉及建筑艺术、陈列设计、校史档案征集、文稿写作与资料取舍、声像图像处理、技术安全、文物保护以及展馆的有效利用等。采取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建设校史馆,通过多媒体和背投电视等现代的展示手段,借助展板、展架、灯箱的展现,复合材料的运用,多彩造型的设计,以声、光、电的结合辅助图片和文字,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既具个性化与现代艺术感,富有美观大方的风格,从多种感官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校史馆建设传承“三园”文化

我院为民办高校情况下,通过对校史馆建设过程中作为爱国荣校基地为中心,推动“美丽花园、和谐校园、幸福家园”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1)作为爱国荣校基地,校史馆是校园文化设施,是对全体师生进行爱校荣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建馆以来,每年九月迎接新生人馆教育,参观校史馆是个重要环节。各系新生在校史馆里,通过聆听现场校史讲解、观看校史展览,知晓学校创建历程和办学的艰辛过程,师生在各项比赛的硕果累累,为学校目前所取得的成绩自豪,从而融入到学校“三园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中。

(2)作为民办教育品牌基地,校史馆是高校办学历史的浓缩,沉淀学校的独特办学传统和大学精神,是高校灵魂的集中体现。我院是广东省第一所新机制二级学院、全国第一批独立学院,也是广东省最早开办普通本科教育的民办高校,2014年学院成为广东省第所由独立学院转设的普通本科高校,这在广东省就是一个民办教育的品牌。校史馆作为一扇对外交流窗口,在展现校园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级领导视察、国际友校到访、校友回校叙谈、各类大项宣传活动、接待招生家长到校等,校史馆都是一个“必看”的地方,馆内对外开放,全程接待外校人员更好地了解广州商学院。

总结

篇8

(一)以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人曾说: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学生陶治情操,净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

(二)以校园环境建设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追求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是以学校文化价值观形成强大的文化场和文化力,我们就是要在紧抓教学主渠道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规范教育,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校园文化真正发挥育人功能,从而造就社会发展的有理想、有抱负、有特色的人才,使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高层境界,也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从本质上实现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打造校园精神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层次的、隐性的东西,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素养,而表现形式则是精神创造活动及其产品。

(一)塑造“协力、负责、多元”的独特文化,培育校园精神。

所谓协力,就是强调在“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发展阶梯”的办学理念的统领下,转化广大教师的行为习惯。

所谓负责,就是每一名教师都要为自己的工作负责,每一位学生都要为自己的学习和学业负责,每一位教职工都要积极参与学校事务,为学校的前途和命运负责。

所谓多元,就是以相互尊重和宽容为前提,提倡每一名教师和学生都要努力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大胆张扬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一所主张多元的学校才真正有自己的未来。

(二)校风、校训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内容。它包括教风、学风,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校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风、校训和学风、教风。

首先我们制定了:诚信、和谐、务实、进取的校风;

设计了:勤学、守纪、活泼、创新的学风;

规范了:敬业、爱岗、踏实、奉献的教风。

(三)促进班级文化建设个性化。多年来,我校一直非常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每学期初,我们都会对教室、办公室及班级名片布置进行专项检查并评比星级教室和星级办公室;安全教育和孝敬教育被指定为每天早上晨间谈话的必修内容;每周一次的班级黑板报必须有一个主题;每天大课间出操都进行安全逃生演练……所有的活动都做到双向交流和相互传递,班主任变换传统角色,带领学生开展班级工作。

(四)兴趣活动大众化。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文艺、体育、科技、学科兴趣小组形式的活动,可以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特长的发展。

(五)特色教育专题化。我校是嵊州市贴画艺术特色学校,颇具特色的《农村小学贴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相继被立项为县、市、省级研究课题,更为学生的艺术教育增添了一道丰盛的佳肴。

1.贴画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我们将学校的贴画教育目标定位为“风采甘小――健康、快乐、创新”,以“引导美、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为指导思想,采用“贴画课教育为主,其他科目渗透为辅,与各种教育活动有机融合”的方针,开展一系列与时俱进的连锁活动。

2.贴画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每学期学校都划出一定的经费保证贴画教学的顺利开展,如给每个年级配备《儿童叶贴画制作》、《教室环境布置》、《纸雕馆》等书,每个年级都有展示学生优秀作品的展板,保证各种贴画材料的提供等等,精美的作品展示,既体现了学校对文明风尚、文化氛围、和谐校园和艺术情趣的追求,也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参与美化校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使学校大环境装饰与小设施布置有机地结合起来。

3.贴画教学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任何一门课,如果脱离其它学科独立生存,那它的处境将会变得非常艰辛,只有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相互延伸、相互影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科作用。老师们能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贴画创作,共同设计、布置贴画陈列室或美化教室。根据儿歌、童话设计和制作头饰或面具等,并表演舞蹈、童话剧等。用各种材料制作小型商品,并布置成小小超市或集市,模拟商品交易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对身边能找到的媒材的形、色感兴趣,对材料进行了联想,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灵活地利用媒材进行创造,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

篇9

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各种文化热在全国迅速兴起,如区域文化、茶文化、瓷器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校园文化等等,其中校园文化更是倍受人们关注。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有关教育部门提出相关文件,要求要不断改进和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社团工作和网络建设工作,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整体上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着其特殊的优势和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了独特的重要地位,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以及高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探讨了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范畴的重要结构,从文化形态分析,主要包含了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它们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了校园文化的特殊影响力。从广义来讲,校园文化指高校全体教师职工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生活、教学、科研等多个领域表现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其所产生的精神成果、物质成果的文化形态。从狭义来说,校园文化主要指以全体师生为主体在生活、教学、科研等领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和意识。简单来说,它就是围绕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课外活动,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二课堂”。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极为丰富。进行这种在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进步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员工思想和行为的群体文化形态建设,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精神文化方面:这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主要指学校的校园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如学校的科研水平、办学风格、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历史传统和师资力量等,其生命力、凝聚力和向心力非常强。如各大学的办学理念、校训、校歌等。

2.行为文化:指的是全体教师职工和全体学生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教风、校风和学风。如为人们所熟知的北大学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校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校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教风“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

3.制度文化:这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准则。主要包含了高校特有的制度和共同制度,对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维护学校正常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内容主要有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教学模式、科研模式和生活行为规范、典礼仪式等,学校内一切校园文化活动都要遵循各种制度来展开。

4.物质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各种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主要包含学校的教学设备、科研设备、学习和生活环境、文化娱乐场所、实验室、教学楼等校貌和校容。如北大的“未名湖”、清华的“水木清华”、武大的“樱花”、川大的“红楼”等。这些校园内的典型性建筑和景色都是象征着学校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高低,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容易让人理解接受和具有代表性的层面。它们包含了学校的历史、地理、艺术、建筑、民风等,不仅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生活价值系统,其自身也具备了强大的无形吸引力,通过它们的濡染可以陶冶广大师生员工的情操。上述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层面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它们通过各个方面的发展长期积累了优良的传统、独特的校园风格和价值标准,是展示一所高校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种和谐的适合师生发展要求的文化氛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手段与补充,对于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活动能力,强化大学生的生存与竞争本领,满足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催化作用和渗透作用。

(一)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高层次、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是社会文化的分支,其核心是价值取向,如师生员工对人生、真理与价值的思考,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等等;其内容和形式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师生员工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所以,校园文化坚持以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为导向,以塑造健康的灵魂为目标,实现对师生心理、观念、行为的引导,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催化作用

校园文化的外在形态是良好的人文环境,内在形态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形成的大学精神。优秀的大学精神有助于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增强主体意识和综合竞争力,有效抵制各种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侵蚀。良好的人文环境,能使学生在获得精神需要和满足的同时,将社会对个体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要求内化于心并外施于行,使师生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影响、感染和熏陶,这是校园文化催化作用的生动体现。

(三)渗透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是主要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校园文化不仅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并在它对学生个体发挥作用的同时,又通过其学习和生活等日常交往活动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甚至在学生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这种内化和积淀还得以传播并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中公民道德的更新和塑造。目前,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建设因其导向、催化和渗透作用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延伸与深化课堂教育、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四、高校图书馆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

从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来看,它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而且它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一)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不仅具有科学性、多样性、丰富性,同时又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现实的时代性,能全方位地服务于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优秀的经典名著、人物传纪等文献,不仅能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和先进的文化知识丰富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内涵,促进师生文化修养的提升,促使全校师生时刻保持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还能支持和鼓励全体教师职工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对塑造教师形象、培育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校园的凝聚力量,推动高校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可以说,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校园文化的顺利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是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图书馆在文献资源的选择和管理上一定要认真、仔细,务必以满足全校师生的需求为前提,以促进学校的发展为依据,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文献资源,才能为师生提供优秀的读物,促使师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提高自身涵养,培养自身创造的欲望和活力。

(二)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优良的学习环境,对于师生思想、感情的形成,往往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很多大学图书馆都建在大学校园的中心,建筑宏大,典雅气派,通常是大学校园的建筑标志。现代化的图书馆建筑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再加上周边幽静的自然环境,为全体师生营造了一种安静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师生来读书馆查阅资料,在图书馆内,可以使得师生得到心灵的净化,让他们可以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师生通过借阅书籍材料,可以帮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摄取知识,在独立思考中培养和锻炼自身独特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

良好的秩序,不仅对于形成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公共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效果。图书馆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所以,组织和维护好图书馆的良好秩序和和谐环境,可以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公共道德。

(四)完善有效的服务制度

在新时期下,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已发生明显的改变,不再是过去主要用来收集保存文献,而是积极体现和落实“以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师生对文献资源的需求,认真完成传播知识的重要任务,实现传递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知识的伟大力量和人类的文化精神。而且,高校服务制度是否完善对图书管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的广度和深度有直接的影响,甚至关系到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比如服务理念和整体价值观念的完善。可以说,有怎样的服务制度就有怎样的服务行为和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不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有效发展的重要场所,还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通过规范和完善高校图书馆服务制度,建立有效的图书馆制度对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促进大学师生更好地遵守校纪校规、充分地展示遵纪守法的个人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图书和期刊,视听资料、电子出版物、数据库和网络信息也成为图书馆的重要馆藏。因此,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引导师生读好书,帮助师生掌握有效获取信息资源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阅读需要,拓展和深化图书馆的教育和服务职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五、高校图书馆之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校园文化是高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促进学校长远发展的精神支柱,对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也规范着学校的教学科研,调控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文化信息中心,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是引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精神使者。因此,积极有效地建设和发展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重视和发挥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职能的作用,以此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素养,优化学校校园环境,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是:

(一)利用图书馆资源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高校图书馆可以采取对馆内现有文献资源进行充分揭示和报导的方法,给师生提供深度信息导航,而且要利用现代化设备,开发网络、数据库、视听资料、电子出版物资源,为全体师生提供了一个超大容量的信息库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保证师生可以有效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丰富了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最终实现对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念的指导,帮助更多的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远大理想,端正了学习思想,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活跃参与者,创造出一种良好的校风。比如,开展文艺演出、辩论赛、专题研讨会和演讲活动等,通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让学生们在学习和交流中提升学习成绩,这也是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

(二)利用图书馆环境建设优良学风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优良的学风,主要指的是学生从整体上表现出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风气,它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每个学生心理结构中注入不同的心理因素,进而沉淀为深层的心理基础,从而有效地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图书馆通过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完善的服务制度、优良的信息服务和良好的公共秩序,可以帮助师生建立良好的育人氛围,不但可以促进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还可以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着很大的积极影响。比如,部分大学生在自习室里占座、吃东西、高声喧哗、大声收放随身听;还有一些大学生喜欢随意在图书、期刊上进行涂抹、勾画并偷窃、撕毁书刊等就是一种不良行为,对此,大多数图书馆均通过张贴提示性的标语,随时随地的监督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文明行为。因此,利用图书馆读报栏、名家名言墙、英语角、各种橱窗宣传等均不失为推进学风形成和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三)利用图书馆服务创设特色教风

教风主要是学校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和科研风格,是学校教师师德、科研水平、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认真抓好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的工作作风,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图书馆建设一直被认为是高校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象征学校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所产生的服务职能影响已经超出了学校的范围,对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不少世界知名的大学图书馆不仅是国际信息中心,更是世界先进科学知识的集聚地,如哈佛大学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所以,利用高校图书馆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在服务过程中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真正展现开放的学术态度,足以引导和激励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同时,根据图书馆各种岗位的特殊要求和服务性质,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服务条例,可以有效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教风,更好地推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如组织师生开展教学评比、精品课点评、骨干教师讲课比赛等活动,都是构建师生喜爱的教学机制、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推动特色教风形成的良好途径。

六、结语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探究作为学校服务育人的前沿阵地,同时又是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场所的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意义,就在于: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职能,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将良好的校园文化传播到社会,另一方面,还要将优秀的社会文化传入校园,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实践活动,促进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21世纪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这一传播、转变和发展过程中,高校图书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魏再勋.论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3,(9).

[2]钟传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凸显“以人为本”[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3]王金生,王健,尹汝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陈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科学咨询,2007,(6).

篇10

二、“三性”教育的不断加强是职教教育良好发展的有力保障

职教教师不同于普教教师,还要具备职业性、技术性和师范性的特征,我们把它称为“三性”教育。“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存在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价值和优势所在;“技术性”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具有综合知识和高级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师范性”即是教师的教育专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导向,以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为目标。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道德素养,解决他们的技术难题,培养出适应其工作岗位的良好道德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是“职业性”和“技术性”相结合。通过职业培训,教师们相互走出来、融进去,增强了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和其它优秀院校沟通学习的同时,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新了教育理念,掌握新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师基本的“师范性”;通过培训,完善教师培训培养体系,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通过学术交流等途径,提高其知识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专业带头人行业影响力。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引入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篇11

(一)学生无趣。没有一个学生不想把作文写好,可一到作文课,很多同学往往唉声叹气,因为他们拥有的仅仅是老师教给的各种方法技巧和老师整理下发的各类作文素材,而这些并非出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只能用老师教给的技巧胡乱地“嫁接”,凑满字数,从而让写作这样一个本该激情四射的活动变得了无生趣。

(二)教师无奈。也没有哪一个老师不想把作文教好,但很多学生一无写作兴趣,二无写作能力,老师能给学生的也仅是一些写作技巧,或者印发一些素材。一年两年教下来,学生作文不见长进,于是老师一头雾水,深感苦恼与无奈。

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写作热情,教师缺乏作文教学的成就感,作文教学陷入困境。

二.作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

(一)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郁。

校园文化是学生身边的文化,最能影响学生的作文心理,不少学校的文化仅仅是口号式刻板而陈旧的标语,学生很难收到熏陶渐染,也就很难激发起写作热情。

(二)作文教学长期处于无序状态。教师以应试教育为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任性”式的作文教学占据主导,教师出题,讲解指导,学生写作,课堂完稿,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和灵气。

(三) 作文教学过多地注重技巧训练,忽视对学生心灵的关照、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锻炼。

要走出当前作文教学的困境,学校就应该在大力开拓文化建设等方面多动脑筋,教师就应该在训练的方向和内容等方面做出深刻思考和及时的调整。

三.让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的良策

学校文化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幽雅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学风校风都是学校文化的范畴。先进的学校文化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笔者研究发现“活动” 作文教学建立了开放的作文教学环境,着眼于人的发展,尊重学生主体的需求。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写作训练。

基于以上理解,笔者认为深化高中作文教学改革必先立足学校文化建设,巧妙实施活动作文。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全体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学校文化不断影响着师生生活,激活师生的创造热情,同时学校文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被师生不断利用与创造。因此,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起到设计师的导向作用。中学生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富于创造精神,对社会文化信息反应迅速,在他们身上蕴含着极大的潜能和创造力, 应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如果把师生的这些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出来并应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就能极大地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比如校园文化标语牌上的内容可以向全校师生征集,因为身边的榜样最具号召力;学校景点的命名可以由师生讨论完成,因为身边的风景只有他们最能发现其中蕴藏的内涵……

(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动机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渴望丰富的精神生活,学校如能顺应学生的这一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校园文化活动要系列化、特色化、常规化。如升旗仪式、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等。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使整个校园生活充满生机,充满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氛。在开展各种活动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获取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走出“无米之炊”的困境,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三)精心设计活动,重视写作指导

篇12

一、多方调研,确定主题。

我校中小学研培部对此项活动高度重视,召开研讨会确定活动主题,明确活动目的,通过教研员下校听课指导、参观校园文化建设,对全县26所小学,19所中学进行调研,最终确定1所小学、3所中学为开放日的典型校,确定了小学5节、中学19节展示课,涉及小学和初中7个学科,参训教师935人,参培业务校长和政工校长40人。

二、精心准备,安排周密。

为保证活动顺利开展,进修校研培部按照《“典型校教学开放日”活动方案》,下发了《关于开展嫩江县“典型校教学开放日”活动的通知》,制定了《“典型校教学开放日”活动计划》,详细安排了活动要求和活动流程,并制订了教学开放日典型学校和出展示课教师的评定标准,确保校园文化和课堂展示的优秀性和示范性。

三、研培一体,评价跟进。

篇13

一.要完善教学方式

要注重提高实践能力。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及时修改教学计划,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或补充,以教会学生掌握技术应用或胜任工作岗位为主线制定培养方案改革课程内容,少讲或不讲繁琐的理论知识,多讲联系实际的内容,教学内容应具有应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工作岗位的需要为出发点,使学生听得懂、用得上,让学生从中得到综合性训练。为提高应用能力,还应注重学生在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亲自操作与仿真“实践性”,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为他们毕业后尽早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

可尝试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研讨式、演讲式、访谈式、讲座式等,这些方式方法,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演讲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大学语文堕入“高四语文”的误区,避免重走中学语文侧重字、词、句、段分析的路子,宏观把握大学语文教学。演讲式教学方法,是学生分组讲演、教师点评的一种教学方式。每学期抽出若干课时,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全组同学收集资料、相互研讨、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推荐一名代表在课堂上分析课文。在分析完课文之后,教师和其他同学向该组同学提问。备课团队和授课学生代表进行解答。根据授课学生的表现和该团队同学回答问题的情况由老师和同学进行评分,期末前进行总结评比表彰。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文章理解能力、材料搜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可将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多媒体相较于传统教学具有较大优越性,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所具有的适应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与其他传统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把多媒体教学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使学生在声、光、影的交替中直观感受语言和艺术的魅力,可以收到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多媒体的优势是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借助它能够将静态文本的展示变得具体生动和形象。大学语文授课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借助多媒体,可以在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给学生留下心灵体悟的空间,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互联网已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联在一起,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域,对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是一个机会和挑战。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构建适合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拓展大学语文教学空间。

二.要服务于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又称为“通才教育”、“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是西方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传统。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强调“没有通识教育,就没有大学”。他要求芝加哥大学的学生,无论什么专业,都要接受共同课程的训练,使每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兼具文化与科学的知识、思考与表达的能力。这个人人必修的课程就是“通识教育”课程。此后美国一些名校依照以下基本原则先后设计了类似的课程,即“通识教育的内容是以经过时代考验的经典名著为基本,文理兼重;重视学生的语文、数学及思考训练,闲杂科目一概摒弃;课程由资深教授悉心指导,学习必求认真,务求融会贯通。”

20世纪中叶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知识的不断交叉融合,使学科之间更新频率加快,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并存,“专才”与“通识”的需求同在。“通识”日益受到重视。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层面,应该具有更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多方面的交流能力。显然,作为“通识教育”重要一环的大学语文,无疑属于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理应主动挑起重担。

大学语文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和接受通才教育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通过教学,既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作品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好习惯,帮助学生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应使学生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具备写作能力,尤其是应用写作能力,撰写的文章应在逻辑、主题、内容、层次、语言等方面合乎要求。因此,大学语文课以它的文学性、思想性、文化性、情感性兼备的特点,多方面契合了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能够保证通识教育目标的有效实施。

应用型本科学生只有专业知识,或仅接受技能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重技术只能带来专业知识的积累,并不提供价值判断,不能解决人的目的和行为取向问题。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人的精神素养的培养,培养出的人类像机器人,不具备完整的人格,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易失去理性迷失方向,或丧失情感缺乏动力。因此对应用型本科学生加强人文教育,是维系其完整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现实需要。对于思想逐渐成型,并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人文素质教育尤显重要。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语言文学知识传授,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大学语文包含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知识的精华,可以说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集聚。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在人文氛围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完善知识结构,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大学语文课程汇集了在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所蕴涵的文化、观念、哲学思想和精神特质,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

三.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是指对人的发展以及才能的养成产生影响,并与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体现大学校风的建设思路出发,将大学自身所提倡的校风学风、办学目标、校园精神通过各种载体向师生员工传达,使身在校园的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感受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环境过程中,大学语文课程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理应积极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