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生物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古语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更要学方法,相对于高中其他的理科学科,生物的学习较为简单。但是要学好高中生物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高中生物学科的特点,笔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总结出以下几点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熟记课本,合理有效的结合课外辅导书
对于生物学习来说,掌握了教科书就掌握了大半的考试内容的一半,在任何情况下,课本起到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大概就是说任何问题都是由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演变出来的吧,因此对于课本中的定义案例学生都要熟记于心。每当老师讲完一节课后,都会有相应的知识小结,这里是需要学生认真听讲的地方,不要以为一节课都认真听讲了,最后知识总结是在讲重复的地方所以便开小差。课后小结有它的特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老师用简单明了的框架说明这节课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总结性,是学生应该学会并且会应用的技能。对于课本的内容,每一节、每一章都应该有自己的总结,知识概括,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记忆课本知识。
接下来要谈课外辅导书的作用。进入高中课业量加大,同时高中的老师更加看中学生的自学好问能力,因此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们自行学习的能力,在这时合适的课外辅导书便起到了重要作用。课外辅导书一般选择一本或两本即可,多了学生则会看不过来,对于生物学习初期,学生们可以仿照书上的总结进行课时回顾,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关注难点及考点解析,做到充分把握得分点。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有利于生物的学习
生物属于偏文科的学科,因此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知识内容需要记忆,但是生物学科的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更多的是需要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便需要适当的结合实际进行记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与生物知识相联系的地方,比如讲到植物的特点的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生物与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们可能在初次学习生物知识的时候不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物,这就需要老师的努力了,在学习到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带同学们进行实地考察,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毕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进行实地考察后,学生们要写出自己的感悟,思考出书本上没有的内容,并在课堂或是课下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互相评论,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产生实地考察的意义。
学习生物知识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生物知识可以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学习到选修制作果醋的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果醋制作厂,也可以自己进行制作,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过程中对知识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记忆。最后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小组间解决这些问题,然后自己提出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老师进行解答,这样同学们学习到的知识会更牢固,学到的东西也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三、习题巩固,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必由之路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必须经历做题的过程,当然生物也不例外,学生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眼高手低的问题,觉得自己这个知识点会了,便不再进行相应的习题练习。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习题的重要性,一个生物题目结合以往学习过的内容往往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通过做这样的题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进行知识点的回顾,还可以帮助学生们进行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所以做题是取得高分的必由之路。
当然,在做题的过程中对于习题的选择也是有要求的,对于刚学完的知识点要从易到难进行,如果开始就选择难度很高的题目,容易打击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接下来的后续学习。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我主张的是学生先进行一定的独立思考,不要急于看答案分析,先想想自己的思路,然后再看答案解析,同时进行对比分析,看看自己的思路与正确的答案解析思路有什么不同的点,差别在哪里。有思考才会有进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不思考,不做题。除此之外,要将做错的题目、经典题目进行整理记忆,每一道题目都是出题老师的心血,它值得大家去整理,学生一定要勤于动笔,不要以为自己改过来就已经记住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写到书面上,才利于自己的后续复习,再好的记性不去复习也会对做错的题目有遗忘。
四、错题集的建立与使用会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篇2
2.交叉互换与相互易位
从表面上看,交叉互换与相互易位都是两条染色体之间互换了部分片段,很难区分。但深入分析,二者又有着本质区别。交叉互换是发生在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相互交换部分片段,在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其变异的本质属于基因重组。相互易位是发生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相互交换部分片段,当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四分体时期时,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能看到特殊的“十字叉”结构的,其变异的本质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除了做文字总结外,我还手绘了交叉互换和相互易位的图片进行对比,再找些交叉互换与相互易位的典型例题进行巩固和强化,效果很好。
篇3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经过对新教材的使用,我们深深地领会到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学理念,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并且将新课标、新理念贯穿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新教材知识构架的简单化,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更容易,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新教材注重知识的引导、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知识的趣味性和形成过程,自主构建知识,通过自身的体会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新教材更加适应提高普通公民的生物学素养,它利用图文并茂吸引学生产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新教材中有很多的探究实验、探究过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实验技能,很多内容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创造性的学习教材中的内容。
二、对教材的处理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教材中有不少实验材料和教学中涉及的有关文字、图文等资料都需要提前准备和搜集,因此教师必须提前备课,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将所需的实验材料和资料准备好,才不至于临时慌乱、不知所措影响正常教学。建议教师的备课最好是提前备出一至两周的课时。需要学生课前准备的工作,最好提前一周布置,而且要做好落实工作,例如:课前检查,或指定课代表进行检查、记录等,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三、教学教法的体会
(一)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学
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先学后讲”,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点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备课时我们应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不暗示,这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时间不足的问题。
(二)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学生学
生物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前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而后一个知识点又是前一个知识点的延伸和发展。任何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诱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依照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发展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己发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为迁移而教”,应该成为我们备课时处理教材的出发点。
(三)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以后再吸收。对于一些稍难一点的内容,可以适当创设机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主要记录三点:①总结成功的经验。每节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②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③记录学生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五)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加大课堂容量
篇4
诱变育种中最常见的就是太空育种。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太空育种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通过太空育种,培育出了一批新的突变类型和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例如,水稻种子经卫星搭载,获得了植株高、分孽力强、穗型大籽粒饱满和生育期短的性状变异。太空椒的果实比在陆地上培育的果实要大得多,口味、重量和外形也发生了变化。
二、基因重组的育种方法
1.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指指遗传性状不同的种、类型或品种间进行有性杂交产生杂种,继而对杂种加以选择培育,创造新品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可以得到杂合子,然后利用杂合子的杂种优势来获得高产、生存力强等性状。但由于杂种个体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不能通过自交来持续获得此性状。根据杂种优势的原理,通过育种手段的改进和创新,可以使农(畜)产品获得显著增长。这方面以杂种玉米的应用为最早,成绩也最显著,一般可增产20%以上。
杂交育种还可以通过杂交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比如使抗病低产和不抗病高产的两种亲本杂交,得到子一代就会同时具有两个亲本的性状,再通过自交、筛选等步骤,就可以获得纯合的抗病高产的个体。杂交育种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育种周期太长。杂交育种最重要的应用就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李振声小偃系列杂交小麦。
2.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基因工程育种有优点是可以定向地改变基因,从而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缺点是难操作,目的基因不好获得。运用基因工程技术,不但可以培养优质、高产、抗性好的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还可以培养出具有特殊用途的动、植物等。比如转入人胰岛素基因的大肠杆菌,就可以为人类生产胰岛素,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胰岛素的成本。
三、染色体变异的育种方法
1.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是植物育种手段之一,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如花药离体培养等)诱导产生单倍体植株,再通过某种手段使染色体组加倍(如用秋水仙素、低温诱导处理),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单倍体植株经染色体加倍后,在一个世代中即可出现纯合的二倍体,从中选出的优良纯合系后代不分离,表现整齐一致。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育种周期短,缺点是容易不育。中国首先应用单倍体育种法改良作物品种,已培育成了一些烟草、水稻、小麦等优良品种。
2.多倍体育种
篇5
8、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9、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10、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11、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1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1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1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1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7、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篇6
二、复习的教学内容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在掌握教材实验的基础上,是否具备了实验能力,包括实验材料、对象、方法、安全性等的选择,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实验现象的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简单实验的设计等。因此,我们将实验专题分为五大部分:(一)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剖析课本中的经典实验;(三)分析课本中的学生实验;(四)生物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五)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精析、精练。其中生物实验的设计是总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吃透课本,活化知识,夯实基础,而且可以将课本实验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复习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1.精讲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构建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
该部分主要包括基本实验方法及技术;器材及药品的使用;中学实验的分类;中学有关实验的方法体系。我们采取的复习方法主要是精讲。对于每一项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都结合课本中的实验进行举例。如在复习“研磨、过滤技术”时,我们列举了课本中涉及到的实验共有三处:研磨新鲜的肝脏,过滤制得H2O2酶;研磨叶片,过滤得滤液。这样,学生通过对比联系,很容易概括出加快研磨速度的方法,就是加入一定量的SiO2。可见,通过训练学生掌握实验操作基本技能,不仅可以将实验中分散的知识连贯复习,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奠定了良好的方法基础和思维基础。
2.通过剖析课本经典实验,建立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实验理论。
经典实验是科学家精心思考、巧妙设计、反复实践,经历许多次重复,证明是正确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对经典实验,我们指导学生在理解实验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实验的选材、条件的控制,对照实验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等方面做深入剖析,目的是让学生认识
到科学研究过程的艰辛与曲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略和感悟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思路,如光合作用的探索,酶的发现及本质的新知识,生长素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总结等,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是观察 提出问题 提出假设 实验验证。接着,我们用多媒体动画播放科学实验理论建立需掌握和贯彻的内容,如确定实验变量的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经典实验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分析课本中的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实验知识的迁移能力。
高考生物实验试题,不是课本实验的机械重复和再现,但其实验原理是基于课本实验的,可见,只有掌握课本中的学生实验,才能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实验情境中去,才能自如地解决新情境中的实验问题。没有对课本学生实验原理技能的掌握,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就失去了基石。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考试大纲规定的24个实验(包括实习和研究性学习),必须认真复习,全面掌握。
对于该部分内容,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边演示边讲解的生物实验复习方法,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具体操作是:先让学生对课本实验进行预习,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再连续(可以多次)播放多媒体动画,并在每一实验后设计改进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感性认识,而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实验内容,提高实验知识的迁移能力。
4.生物实验的设计和实验分析与解释
生物实验设计题能够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所以成为当前高考的热点题型,也是高考生物试题的难点。许多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或者在文字表达方面含混不清。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复习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将实验设计分为两大类,即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的结果是既定的,唯一的。而探索性实验的结果是不确定的,需要讨论。判断其类型后,再根据实验设计的方法技巧,分组编号
篇7
1.细菌:原核类:具细胞结构,但细胞内无核膜和核仁的分化,也无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细菌(杆状、球状、螺旋状)、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
①细菌:三册书中所涉及的所有细菌的种类:
乳酸菌、硝化细菌(代谢类型);
肺炎双球菌S型、R型(遗传的物质基础);
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胞内寄生菌);
根瘤菌、圆褐固氮菌(固氮菌);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为基因工程提供运载体,也可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
苏云金芽孢杆菌(为抗虫棉提供抗虫基因);
假单孢杆菌(分解石油的超级细菌);
甲基营养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微生物的代谢);
链球菌(一般厌氧型);
产甲烷杆菌(严格厌氧型)等
②放线菌:是主要的抗生素产生菌。它们产生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环丝氨酸、多氧霉素、环已酰胺、氯霉素和磷霉素等种类繁多的抗生素(85%)。繁殖方式为分生孢子繁殖。
③衣原体:砂眼衣原体。
2.病毒:病毒类: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包括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① 动物病毒:RNA类(脊髓灰质炎病毒、狂犬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口蹄疫病毒、脑膜炎病毒、SARS病毒)DNA类(痘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虹彩病毒、乙肝病毒)
②植物病毒:RNA类(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X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大麦黄化病毒等)
③微生物病毒:噬菌体。
3.真核类:具有复杂的细胞器和成形的细胞核,包括:酵母菌、霉菌(丝状真菌)、蕈菌(大型真菌)等真菌及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大草履虫、小草履虫、变形虫、间日疟原虫等)等真核微生物。
① 霉菌:可用于发酵上工业,广泛的用于生产酒精、柠檬酸、甘油、酶制剂(如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固醇、维生素等。在农业上可用于饲料发酵、生产植物生长素(如赤酶霉素)、杀虫农药(如白僵菌剂)、除草剂等。危害如可使食物霉变、产生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具致癌作用、镰孢菌毒素可能与克山病有关)。常见霉菌主要有毛霉、根霉、曲霉、青霉、赤霉菌、白僵菌、脉胞菌、木霉等。
4.微生物代谢类型:
① 光能自养:光合细菌、蓝细菌(水作为氢供体)紫硫细菌、绿硫细菌(H2S作为氢供体,严格厌氧)2H2S+CO2 [CH2O]+H2O+2S
② 光能异养:以光为能源,以有机物(甲酸、乙酸、丁酸、甲醇、异丙醇、丙酮酸、和乳酸)为碳源与氢供体营光合生长。阳光细菌利用丙酮酸与乳酸用为唯一碳源光合生长。
③ 化能自养: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硝化细菌、产甲烷菌(厌氧化能自养细菌)CO2+4H2 CH4+2H2O
④ 化能异养:寄生、腐生细菌。
⑤ 好氧细菌:硝化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等
⑥ 厌氧细菌:乳酸菌、破伤风杆菌等
⑦ 中间类型:红螺菌(光能自养、化能异养、厌氧[兼性光能营养型])、氢单胞菌(化能自养、化能异养[兼性自养])、酵母菌(需氧、厌氧[兼性厌氧型])
⑧ 固氮细菌:共生固氮微生物(根瘤菌等)、自生固氮微生物(圆褐固氮菌)
5.植物:C3和C4植物、阳生和阴生植物、豌豆、荠菜、玉米、水稻(2×12)、洋葱(2×8)、香蕉(3n)、普通小麦(六倍体)、八倍体小黑麦、无籽西瓜(3n)、无籽番茄、抗虫棉、豆科植物等。
6.动物:人(2×23)、果蝇(2×4)、马(2×32)、驴(2×31)、骡子(63)等。
二、重要的观点、结论: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物种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物种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致形成新的物种,向前进化发展。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5.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 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6.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淀粉和糖元是植物、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脂肪是生物体的储能物质。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7.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8.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9.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10.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 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1.原核细胞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12.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13.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14.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篇8
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熟悉、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多领域的、融合的合理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结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探究、协作的能力。
3、教育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融入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爱好,有利于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的建立;使学习内容更具实用性,更有利于对生物学核心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对生物科学价值的正确熟悉,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全面发展。
4、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精选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领会生物学知识间的内存、本质的联系,学会运用旧知识和已有的学习经验学习新的知识,通过概念图的学习法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达到事半倍的学习效果。
5、据不同层次同学学习接受能力的不同,布置弹性作业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时,缺乏学习生物学的动力和热情而不够重视,导致初中生物知识严重欠缺,影响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因此,刚开始放慢速度,以便让学生能尽快把握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将作业分为两个层次(A级为全班必做题,B级为选做题),另外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破解往年的高考试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保持长久的学习生物学热情和学习干劲。
6、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生物模型,亲自预备实验材料,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篇9
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熟悉、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多领域的、融合的合理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结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探究、协作的能力。
3、教育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融入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爱好,有利于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的建立;使学习内容更具实用性,更有利于对生物学核心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对生物科学价值的正确熟悉,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全面发展。
4、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精选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领会生物学知识间的内存、本质的联系,学会运用旧知识和已有的学习经验学习新的知识,通过概念图的学习法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达到事半倍的学习效果。
5、据不同层次同学学习接受能力的不同,布置弹性作业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时,缺乏学习生物学的动力和热情而不够重视,导致初中生物知识严重欠缺,影响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因此,刚开始放慢速度,以便让学生能尽快把握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将作业分为两个层次(A级为全班必做题,B级为选做题),另外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破解往年的高考试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保持长久的学习生物学热情和学习干劲。
6、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生物模型,亲自预备实验材料,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篇10
[已知:肽链数(m)、氨基酸总数(n)、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
(一)、蛋白质(或多肽)上N原子数=氨基酸数+R基上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 R基上N原子数;
(二)、蛋白质(或多肽)上O原子数=2×氨基酸数-脱水数+R基上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 R基上O原子数;
(三)、脱水数=肽键数:
1、链状肽: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n-m;
2、环状肽: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 n;
(四)、氨基数=羧基数:
1、链状肽:每条肽链上游离的氨基和羧基至少各1个,m条肽链上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各m个(因考虑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所以说至少);
2、环状肽:因首尾氨基酸相接形成环状结构,只需考虑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
(五)蛋白质的分子质量:
1、链状肽:蛋白质(或多肽)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平均分子质量-(氨基酸数-肽链数)×18= n×m-(n-m)×18;
2、环状肽:蛋白质(或多肽)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平均分子质量-氨基酸数×18= n×m-n×18;
二、有关核算的计算题
[已知:核苷酸总数(b);核苷酸平均分子量(c)]
(一)、有关DNA半保留复制的计算规律:
1、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就会产生2n个DNA分子(RNA情况同上);
2、一个被N14标记的DNA放入含N15标记的培养基中复制n次,则产生2n个DNA分子,其中只有被N14标记的DNA有0个,只有被N15标记DNA有2n-2,同时被N14和N15标记DNA有2;
3、一个被N14标记的DNA放入含N15标记的培养基中复制n次,则产生2×2n个单链DNA,其中只有被N14标记的DNA单链占2/2×2n,只有被N15标记DNA单链占2×(2n-1)/2×2n;
(二)、脱水数=磷酸二酯键数:
1、链状DNA:脱水数=磷酸二酯键数=核苷酸数-2= b-2;
2、链状RNA:脱水数=磷酸二酯键数=核苷酸数-1= b-1;
3、环状DNA:脱水数=磷酸二酯键数=核苷酸数= b;
(三)、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对)与DNA多样性关系:n个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对)会形成4n个DNA分子;
(四)、关于DNA复制时碱基数的计算规律:
1、消耗碱基数(脱氧核苷酸数)计算:已知一个DNA分子中有腺嘌呤x个,则这个DNA分子复制n次后需要加入多少腺嘌呤(A)?A= x (2n-1);
2、在DNA分子中,根据A=T,G=C,图示如下:
1 -A-T-C-A-T-G-C-A- ……………m
2 -T-A-G-T-A-C-G-T- ……………m
⑴、 DNA双链中,互补碱基的数量相等 (A=T 、C=G) ;
DNA单链中,互补碱基的数量不一定相等 (A≠ T、C≠ G)
⑵、双链DNA分子中两组不互补碱基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为1,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A+G)/(T+C)=1 即 A+G = T+C
将C跟G等量替换得到:(A+C)/(T+G)=1 即 A+C = T+G
①双链DNA分子中,两互补碱基相等;任意两个不互补碱基之和恒等,各占碱基总数的50%,且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1
A=T, C=G A+G=T+C =A+C=T+G= 50%
( A+G)/(T+C)=(A+C)/(T+G)=(T+C)/(A+G)=(T+G)/(A+C)=1
②双链DNA分子中A+T/G+C值等于其中任何一条单链中的A+T/G+C值。
A1+T1/G1+C1=n A2+T2/G2+C2=n A+T/G+C=n
③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的两条单链中的A+G/T+C值互为倒数。即两组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另一互补链中这一 比值的倒数。
A1+ G1/ T1+C1=n A2+ G2/ T2+C2=1/n
④双链DNA分子中,A+T占整个双链DNA分子碱基总数的百分比等于其中任何一条单链中A+T占该单链碱基总数的百分比。
A1+ T1/ A1+ T1+ G1+C1=m% A2+ T2/ A2+ T2+G2 +C2=m%
A+T/ A+T +G+C= m%
(五)、RNA分子质量=核苷酸数×核苷酸均分-(核苷酸数-1)×18=bc-(b-1)×18
(六)、DNA分子质量:
1、链状DNA:DNA分子质量=核苷酸数×核苷酸均分-(核苷酸数-2)×18= bc-(b-2)×18;
2、环状DNA:DNA分子质量=核苷酸数×核苷酸均分-核苷酸数×18=bc-b×18;
(七)、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脱氧核糖数:含氮碱基数:磷酸数=1:1:1:1
三、综合计算题
(一)、DNA中碱基数:RNA中碱基数:蛋白质中氨基酸数=6:3:1
(二)、根据DNA(基因)的分子质量求蛋白质分子质量:
例:已知:肽链数(m)、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核苷酸平均分子量(c)、DNA(基因)分子质量(d),求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 根据基因的质量和每个核苷酸的均分,找出核苷酸的数目
d=bc-(b-2)×18 b= d-36/ c-18
又根据DNA中碱基数:RNA中碱基数:蛋白质中氨基酸数=6:3:1,找出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x
6: 1=d-36/ c-18:x x= d-36/6( c-18)
再根据氨基酸数目和氨基酸的均分,计算蛋白质的分子质量,即蛋白质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均分-(氨基酸数-肽链数)×18= d-36/6( c-18)×a-(d-36/6( c-18)-m)×18
四、结语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关蛋白质和核酸计算知识点比较零碎比较繁多,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计算规律和公式去处理一些题目,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处理相关知识点时,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篇11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②微量元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生物高中知识点2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
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通过类比推理提出)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秦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7.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8.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10.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1.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3.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4.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5.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16.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7.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8.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9.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20.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21.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3.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4.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5.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26.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27.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8.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9.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30.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31.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32.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也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还有些基因突变既无害也无益。
33.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34.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5.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36.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注意三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基因突变重在产生了新基因,基因重组是兄弟姐妹有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染色体变异是唯一可以在显微镜底下观察到的变异。
37.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有不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38.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例:雄蜂)。
39.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40.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低温处理等。
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生物高中知识点3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 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
静息状态下,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此时为协助扩散,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1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20.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1.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注意其区别)
23.免疫学的应用: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器官移植。
24.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5.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6.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7.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8.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型、随机型、聚集型。
29.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30.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
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防治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32.自然界中确实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33.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3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35.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36.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重要特征。
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竞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7.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大都具有明显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常呈镶嵌分布。
38.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40.演替的类型:①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
②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4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4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43.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其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4.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6.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不可逆不循环,逐级递减。
47.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8.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
遵循这一原理,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篇12
按新课改要求,我利用国庆假期做了三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工作。第一天和社区环卫工人一起做保洁,以前总觉得做保洁很简单,但真正拿起大扫帚时,没一会就觉得腰酸背疼的,但我还是和环卫工人一起将社区打扫干净才停下来休息……第一感觉就是好累,我想那些年复一年干着这项工作的人们,节假日仍坚守着、无怨无悔,他们真的了不起,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劳动最光荣”,同时我们应该尊重劳动者,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等。
第二天到社区福利院帮老人晒被子、洗被单、表演节目、和老人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福利院的态度等。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变得比以前更加善良,更加勇敢、更加健谈。其实世界上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关爱与呵护的对象,我们应该对社会多一些奉献,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同时我还懂得要多孝敬父母。
家长评价: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感到孩子在成长,有爱心、有责任感,能体会我们做父母的艰辛,孩子回家能帮家里做家务了。当然,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活动我们非常支持。
社区评价:这一活动对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参与社区建设意识,社区主人翁的责任意识都很有作用,同时丰富了我们社区的服务资源,活跃了社区文化生活,希望继续加强学校、社区、学生家庭的联系,把这样的活动开展得更好。
篇13
2学生阅读习惯不好,理解能力差
首先综合题一般在提问的形式上多样化,在问题的叙述上所用的篇幅比较大,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而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所以做不出来.其次是综合题的已知条件比较多,有直接给出的,有隐含的,学生若不具备良好的读题习惯,所以对此类题比较烦,有的根本就不愿意做.再者就是学生对题中要求的限定词理解不清或疏忽大意,导致答案与题目要求脱节或超出要求范围,画蛇添足,做无用功.
3学生书写习惯不好,表达能力差
综合题中许多问题的答案不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就可以的,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行的,它需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反映现象,表达说明问题,评价、论述物理过程.而很多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课堂上只是听听而已,不看教师的板书,更不用说看课本,对原理规律不求甚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上.因此,做出的答案名词不清、错别字多,词不达意、漏洞百出,层次不清、逻辑混乱,以偏概全、要点缺失,极不严谨规范,常常出现常识性或科学性的错误.
鉴于以上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就存在着为难情绪,这直接影响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是学生对综合题在认识上存在误区造成的.其实,综合题本身也是一个“题”,不过是牵涉面较广,内容较复杂,但拆开来看看,也无非是几个互相关联的较简单的基本题.因此,针对“综合”,我们的办法应该是“分析”,把综合题变成一个一个的基础题,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根据它们的相互制约的关系,理出一个头绪,得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解答综合题的能力呢?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
3.1要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学生解题的基本技能
解综合题应具备两个基础:一是知识基础,二是认识基础.而所谓知识基础也就是概念清楚,理解透彻,有条理,合逻辑.基本的物理方法和基本的物理技能,这都是要靠扎实的双基训练而获得.当前,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钟情于创新而冷落“双基”的倾向.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与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是以后获得长远发展的基石,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素质的全面提高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水中花、镜中月.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是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的,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相应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对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必须有系统观、整体观,这样才有可能进行系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在头脑中才有可能形成基础知识的体系;同时,物理教材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而学生探究后对知识的归纳,本身就是探究活动的一部分,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探究后的知识归纳的指导;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要有充分的练习与作业来强化,因此,还必须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与反馈,及时做好查漏补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遇到复杂的问题就会自然地把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简单问题来解决.
3.2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审题能力
从某种角度来说,理解离不开阅读,因此理解能力的提高与阅读习惯有直接地关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系统的物理知识,掌握物理的科学语言,还可以大大提高审题能力.从近几年的中考物理综合题的变化趋势来看,试题越来越长,试题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要获得解题所需的条件,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物理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贯穿物理学习和练习的全过程:对于基本概念、规律要逐字逐句地读,对其中的重点字句要深入体会、准确理解;对重点知识、难点内容要通过反复阅读了解其内涵和外延;对易混淆的概念,对比阅读,准确区别概念;对物理图像认真细致阅读,找出需要的信息;对与物理有关知识,经常阅读,拓宽视野;特别地对物理题目的阅读,语文教学中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值得借鉴,应边读边勾、边画、边圈、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清楚题目涉及的范围、条件、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找出隐含条件,以确定应用哪部分知识解题.相信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改善,自然审题能力就会随之提高.
3.3要重视学生解题模型训练,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害怕对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的描述、对物理现象的解释、对探究实验的设计等等,很多时候是因为不知从何下手、如何表述.如果老师对某一类问题的解答能给出相应的解答模式,这种现象就有可能得到改变.例如对惯性现象的解释:(……物体)原来是(静止的或随什么一起……运动的),当(发生……化)时,由于惯性,物体要保持原来的(静止或运动)状态(留在原处或继续向……运动),所以,(出现题中叙述的现象).再例如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现象:当……时,……地方的空气(或水)的流速比……地方的大,压强减小,(两个地方)就存在压强差,产生压力差,某物体就在这个压力差的作用下,……(题中出现的现象).类似的解答模式,若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效果会更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表述的科学性、层次性、严谨性.
3.4要注重学生解题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综合计算题解题能力
在综合题中,计算题占有相当大的比率,很多学生不喜欢计算题,学困生更是绕着走.这是因为综合计算题文字多,综合性强,解题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有熟练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规范的答题和表述.因此,提高学生综合计算题解题能力的有效做法是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方法指导可分为解题方法指导和书写规范指导,两部分是相附相依的,在初中阶段计算题的解题方法主要的有公式法和方程法,公式法的成功解题也是以书写规范为基础的.
例如:某自动电热水壶铭牌如表1所示.小亮为了给爷爷说明电热水壶的使用方法,他接水至800 mL刻度.然后把壶放在加热座上,拨开开关,5分钟后水烧开,水壶自动断电.已知水的初温为20 ℃.若烧水时家中电压为220 V,求电热水壶的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