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篇1

二,优化组织建设,明确机构职能。为了加强对全镇创新创业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我镇成立了创新创业专项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创新小组,创业小组,办公室积极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市场信息,政府政策指导等多方面服务;创新小组负责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创业小组积极协调创业各部门工作,争取资金,为创业者减少压力。各部门工作有机结合,为创新创业者提供高效的服务和有力的支持。

篇2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是常态,L655这种多功能一体机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L655拥有复印、打印、扫描、传真四合一功能,用户不需要额外采购扫描和传真设备。L655还配备了自动输稿器(ADF),用户无需打开上盖即可进行多张扫描/复印/传真,一次最多可放置30张原稿。在输稿器托盘上,设计有一个长方形橡胶垫,用于增大摩擦力,细心更贴心。

在打印速度方面,L655的黑白输出速度约每分钟33页,彩色输出速度约每分钟20页,可以充分满足中小企业用户的工作需要。L655不仅可以全方位满足商务用户品质彩色打印的需求,最重要的是成本还超低,黑白和彩色输出几乎成本相同。另外,L655工作续航能力超强,一次注足墨水,使用周期可达数月。喷嘴采用独立封盖设计,黑色、彩色喷嘴均可独立清洗,减少整体清洗造成的墨水消耗。

篇3

5i CENTER:利用存量商业资源发展创客空间

作为上海市正式向全社会宣布关于加快建设面向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后揭幕的第一个创新中心,5i CENTER利用存量商业商务资源发展创客资源的方向具有标志性意义。

闸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吴斌在5i CENTER开幕仪式上说:“我感觉到创业已经成为我们社会流行的一个认识,创业成为我们整个国家发展的潮流。我们今天这个活动就符合了这种潮流,它一定是有证明力的。目前,主动对接上海优质资源,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篇文章,是闸北深入贯彻中央市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全新要求。也是闸北积极顺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加快迈向创新驱动的迫切需要。”

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侯劲先生在对5iCENTER的开幕表示祝贺的同时,肯定了飞马旅在众创空间上的新尝试,并表示张江管委会像支持飞马旅一样促进创新创业活动。

5月25日,上海市正式向全社会宣布,上海关于加快建设面向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5i CENTER的揭幕正是在这个意见之后第一个揭幕的创新中心。上海市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女士在讲话中强调:“飞马新立方是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会同各个部门全力支持的第一个利用存量商业资源发展的创客空间,我们希望这个模式不仅在闸北区可以做,而且我们要在上海复制,也希望在全国进行推广。这也是上海服务全国的体现,能否成功,需要市场的检验。”

2015年,飞马旅将把这种“服务”向全国各地进行扩展,通过具体的“空间落点”――飞马新立方,为全国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打下硬件基础。飞马旅CEO袁岳介绍了5i CENTER 24小时创新创业不夜城和“飞马新立方”未来创业青年的潮酷街区概念。一方面是受到电子商务冲击的实体商业业态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是创业者的生活与工作状态的交融空间在互联网+时代的需求饥渴。袁岳亦表示:“我们希望所有参与飞马新立方,无论是在项目这个角度参与,或者是在融资端的参与,或者是在空间端的参与,我们共同的参与创造超越三方收益,让居民、政府、创业投资人共赢的社区。我们更希望传递一种精神,一个有归属度的动态创业空间。我们飞马旅就是创业者的服务员。”

爱创业:寻找中国新一代天使投资人

创业天使节现场,天使投资大佬倾囊传授天使投资心得,创业者亲历实案分析,并进行现场模拟投资,体验巡城巴士派对,更有数百家创业企业参与创业集市,与消费者互动狂欢。2015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政策环境下,中国创业天使节的举办成为企业、投资方、媒体人的多方聚焦,飞马旅与股权众筹平台爱创业,协同商海通和万马堂,与亚商、中路、六禾、赛伯乐等天使投资机构,共同发起“寻找中国新一代天使投资人”,帮助传统行业转型,并与互联网行业接轨。

篇4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0 引 言

2015年3月,总理的政府报告中提到了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如此的高度,将其誉为保增长的“引擎”之一,这显示出了该政策的重要性,政府对创业、创新的重视程度。

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状

过去的几年里,政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了不少努力,包括加快改革脚步、简政放权、致力于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努力做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从2014年开始,政府出台了各种为创业、创新助力的政策文件,诸如,《国务院关于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等,从管理方式、指导方法、税费减免、政策支持等各个方面,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创业创新工作的开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成绩斐然:政府先后出台了20多项指导文件,推出互联网等11个领域行动计划,提供了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大平台,有力助推创业创新健康发展。2016年,全国新增市场主体超过1 400万户,天使投资募集资金达到204亿元,创业投资募集1 996亿元,投资案例3 400多个。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等技术加快产业化,O2O、移动支付、个性定制等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人们也要有理性的思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辞职创业、一心想着创新。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创业创新,以创业成功率为例,美国年均创业成功率为5%左右。多数人在创业过程中是失败的,诸多小微企业都熬不过3年。这是因为创业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政策、时机等。每个人的资源、时机、智慧都不同,一旦有任何微小失误都可能被放大最终失败。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需要做好综合评估。

2.1 创业创新风险大

创业创新风险极大。现在多数创业、创新,言必称“互联网+”。但是目前的互联网行业已经形成了寡头经济,2016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公司占全国3%的从业人员赚取了80%的利润,其余的互联网企业承担了97%的就业只赚取了20%的利润。建一个网站、做一个APP很快、很容易,但是流量的获取极难,一个优秀的创意会引来数百的竞争对手并进行“同质化大战”。“滴滴”和“优步”3年“烧钱”150亿元,“饿了么”和“美团”3个月比拼“烧钱”5.1亿元。作为风险抵御能力极弱的小微企业,如果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和能说服久经沙场投资人的商业方案,是难以获得融资的。如果通过借贷、向家人要钱等方式进行融资,是难以承受创业失败带来的巨大压力的。

2.2 创业创新的模式简单

当前的许多创业创新模式都是简单模仿升级。以餐饮业为例,许多个体户创业的模式都是沙县小吃的“升级版”,向最容易借到钱的人“3F”(朋友Friend,家人Family,傻瓜Fool)融Y,将摊位装修漂亮,写几个故事,幻想着1年开连锁店,5年上市,最后如果能够勉强支撑下去就不错了。创业和创新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小微企业的创新在前,创业在后。一个好的创意首先必须要解决人们的实际需求,还要有一定的竞争门槛,再者需要有理想的盈利模式,团队也要富有竞争性的资源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方案的顺利开展。任何小模仿、小抄袭都是难以赢得投资人、客户精明的目光的,但是当前许多小微企业本末倒置,创业在前、创新在后,经营举步维艰。

2.3 创业团队不够成熟

创业创新需要团队的经验和极大的努力。当前我国小微企业的创始人、运营团队多数是之前的个体户、刚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公职单位大企业工作的人,这些人的能力、经验都是巨大的短板。一个企业的经营需要和监管部门、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几百人交往,而要理顺这些关系、驾驭好这些关系,是需要多年在商场上摸爬滚打所积累经验的。而这些小微企业的运营人多数都没有在较大的组织里工作、生活过,甚至不如那些经营了几十年传统行业的小老板见识多,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很多事情、很多关系都处理不好,甚至有些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工商城管部门的制度都难以“招架”。他们一开始创业就比大公司或是传统行业小老板所拥有的资源少、经历少,需要付出超出常人几十倍的努力,才能获得更多的经验,而多数人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努力。

2.4 创业趋势尚未完全形成

创业创新的“气候”还未完全形成。我国企业的税负太重,“五险一金”比例过高、相关劳动法律相对超前、许多地方性法规自由裁量权过大都是当前中小企业难以生存的重要因素。尽管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规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会面临一些地方性的问题。以我国的“众创空间”为例,多数一、二线城市的“众创空间”是利用闲置的厂房进行改造,然后争取国家的补贴,再转租给小微企业。笔者走访了多个城市的“众创空间”,发现小微金融企业(P2P)、小微电商(淘宝店)、服务型个体户(婚纱、咖啡店、小餐饮等)最多,但其行业业态并不成熟,许多小微企业都是简单模仿、包装、进驻场地以获取税费减免。

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应对之策

文中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状分析,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这一政策的提出和实践。笔者认为,创业创新的确能激发人的潜能,成功者不仅可以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还能挑战自我,实现更高的价值。但是,在当前经济下行、转型期间,不是任何机会都可能转为成功的商业模式,只有激情是不够的,要穿越“风浪”到达成功的彼岸,需要的是踏实、坚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双创”的机遇和风险并存,“双创者”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做好市场调研

创新创业者一定要在项目启动前做好市场调研,想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重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盈利性,眼光一定要有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创业更多的意义。

3.2 加强创新创业引导教育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创业创新的教育和引导,充分发挥创新“孵化器”和业“导师”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进“众创空间”的发展,病发挥这些区域内的“孵化器”功能和作用。对于有志参加创业的大学生,要积极给予引导,提供创业“导师”的服务,对创业者做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支持。

3.3 积极引进创新人才

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尤其是要吸引具备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加入创业创新大军,在创业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君不见,互联网巨头中的张朝阳、李彦宏,都是来自‘硅谷’的‘海归’”。他们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和调配全球资源的能力,而且在“硅谷”多年世界领先互联网企业的经验都是他们日后成功的基础。

4 结 语

只有充分准备、教育先行的前提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具备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止需要激情,也需要积极的行动,更需要冷静的思考者。只有政府提供实实在在的政策和支持,加强对“双创”的引导,切实为广大创业者、创新者服务,才能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人们要相信,乘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一定能实现“中国梦”!

主要参考文献

[1]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14).

[2]吴志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何以形成――对北京大学部分青年校友创业情况的观察与初步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篇5

二、2.0时代:众创空间模式

根据2015年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定义,众创空间是指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这类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2015年全国各地的众创空间数量达到500多家,这些众创空间从业务模式和形态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活动聚合型(如车库咖啡、杭州洋葱胶囊)、培训辅导型(如清华x-lab、亚杰会)、媒体驱动型(如36氪、创业家)、投资驱动型(如创新工场、天使汇)、地产思维型(如SOHO 3Q)、产业链服务型(如创客总部)、综合创业生态体系型(创业公社)。活动聚合型以活动交流为主,定期举办想法或项目的、展示、路演等创业活动聚合。培训辅导型旨在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和校友资源,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体系为依托,是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媒体驱动型是由面向创业企业的媒体创办,利用媒体宣传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包括宣传、信息、投资等各种资源在内的综合性创业服务。投资驱动型是针对初创企业最急需解决的资金问题,以资本为核心和纽带,聚集天使投资人、投资机构,依托其平台吸引汇集优质的创业项目,为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从而提升创业成功率。地产思维型是由地产商开发的联合办公空间。产业链服务型以产业链服务为主,包括产品打磨、产业链上下游机构的合作交流、成立基金进行合投等。综合创业生态体系型提供综合型的创业服务体系和平台,包括金融、培训辅导、招聘、运营、政策申请、法律顾问乃至住宿等一系列服务。

三、3.0时代:生态系统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化发展,创业创新服务行业正加速向以众创空间平台为载体,以体系化、多元化的投资基金为资本驱动力,来实现资源链接和开放循环的3.0生态系统模式发展,这一生态系统模式强调创业要在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和环境中实现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循环。它打破了以往孵化器、创空间等物理空间的局限,将创新内部和外部、企业和政府的要素资源有效地链接起来,构建生态循环链,实现开放式整合。3.0生态系统模式包含6大要素,即创新点子、众创空间、资金、创业环境、政策和人才,如上图所示。

创新点子可以看作是种子。如何让创新“金点子”成为创业“金种子”是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孵化制度,在创业项目还处于种子期时,由政府搭建一个平台,由大型企业支持,以大学为依托,打造“金种子工程”,成立“种子基金”,对创新“金点子”进行转化,使其孵化为创业的“金种子”。

众创空间可以看作是土壤。如果把怀有梦想的创业者比作“种子”,那么,众创空间就是“土壤”。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创业者提供一个智慧汇集,资源交互的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快速找到发展方向,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获取更多有效信息,结识更多投资者,找到通往成功最快的那条路。

资金可以看作是水。自然界失去了水,一切都将枯竭。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尤其是初创企业,需要充足的资金这一水分,才能保证创业的小苗一点点长成大树。

创业环境可以看作是空气。创业环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内生决定的创业氛围和外部影响的创业条件。现阶段,决定我国创业水平的环境因素是创业氛围,它表现为显在与潜在的创业者行为方式,是一种主观的生态环境,与创业生态的文化息息相关。硅谷文化代表了美国的创业创新文化,硅谷通过营造良好创新氛围,鼓励年轻人去创业,并且容忍他们的失败。对于我国而言,基于社会文化和制度等因素,社会相对来说对于创业失败的容忍程度不足,加上部分创业者以上市圈钱为目的,严重污染了创业空气。

政策可以看作是阳光。政府的政策支持就像阳光,能够使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光合作用。如果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创业“金种子”就能尽快破土出芽,再加上充足的水分和营养,小苗可以变成参天大树,即小企业可以成长为大企业。因此,政府的政策应该重点围绕如何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按照市场化规律和要求,出台科学合理的支持政策,通过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和提高创业创新主体的生存率和活跃度。

篇6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不仅是创新创业理论的基本内涵与根本要求,而且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战略的有效途径,可促进创新的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乎经济发展,并可促进经济增长。我们应一改往常发展老路,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他们作为创新主体,需积极探索,不断努力。而高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应响应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战略,深化教育改革,构建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致的创业教育体系。

二、创业培养现状

1.创业教育认识不完全

因经济社会的约束,在就业导向背景下,高校更加侧重理论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与学术能力提升。在教学体系、原有人才培养形式与师资力量的作用下,创业教育一般通过就业指导活动和专业讲座来进行,无法覆盖整个大学生活,且认可度不高,氛围不浓厚。

2.创业教育偏于形式化

总理正式提出“两创构想”后,部分高校纷纷设立创业课程,组织创业比赛,开展不同类型的创业讲座。部分高校也为创业开辟了绿色通道,然而,大多数学校通常开设其中一门课程,且只开一学期,因课程单一,缺少延续性,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开展。

3.创业教育模式单一

高校创业教育应开设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丰富创业课程,优化传统教学模式。然而,现阶段,只有一小部分高校能做到,大多数仍旧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少量开设其他活动。此类教育模式剥夺了学生探索、实践、交流的机会,无法使其发挥自主性,降低了创业教育效果。

三、高校创业教育完善策略

1.转变思想,全面认识创业教育

高校转变创业教育思想认识,这既是社会前进、学生进步的基本要求,还是高校践行教育改革的前提条件。一方面,高校应承担培养创新人才、担负推动创业教育的重任。这是因为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新型产业,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愈发明显。而高校是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高校一定要明确肩上的重担。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基本场所,需顺应时展,承担历史重任,将创业教育摆在教育教学的主要位置,积极创新,构建满足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构想的教育体系。践行创业教育是对教育活动的全面认识,还可填补传统人才培养的漏洞,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到新的高度。

2.构建健全的教育体系

构建健全的教育体系,杜绝将创业课程开设等同于创业教育,创业课程仅仅是基本组成内容之一。健全的教育体系不仅应结合创业对象,达到设计匹配要求,而且应结合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联系课题内容设计活动,确保创业理论体系详尽、具体。各高校应将培养创新精神与强化创新意识作为根本职责,大力促进万众创业以及大众创新。

3.促进校企合作,深化校地合作

目前,大多数高校均采用校企合作以及校地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一些企业,包括地方政府,均主动提供实习创业场所,借助课余时间,开设特定课程,以供学生走进企业接受锻炼,这除了可锻炼学生自身能力,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另外,校企合作也能够使企业从众多学生中拔尖录取人才,为企业灌输新鲜血液。同时,企业与地方能够参照具体情况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创业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鞭策,使得地方针对创业教育领域颁布了利好政策。例如,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力度,提供创业资源等。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创新可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总理首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教育除可圆就业梦,增加就业选择,还可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国梦。

篇7

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他们确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支撑。属于国家之间竞争的软实力。我们国家这就几年一直保持着很快的发展速度,但高耗能、高污染这些传统行业带来了严重的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所以国家的整个产业结构都在调整。转变的过程如果缺乏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就不是质的转变,所以各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为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陆续制定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创业培训、注册登记、税收贷款等多方面。明显的国家给予创新创业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使得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改造的不断深入,会出现很多的新行业和新技术,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生能够参与进去。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和学到的理论知识。为行业的健康发展下去做出自己的努力。

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与时俱进。高校是学生踏入社会的最后一步,为了能够让学生很快的适应社会。就必须要主动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联合企业一起建立适应国家政策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实施先进的创业教育方法。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培养出各行业急需的创业人才,为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创造出略。

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分析

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从试点到普及大约有15年左右了,通过实施创新和创业教育确实激发了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和激情。激励大学生创业热情,但是毕业后真正自己创业的并不多。坚持下去的人数也不是十分理想。各个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国家政策也给与了大力度的支持,那么为什么在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参与率和成功率如此不高呢?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发现。这样低的创业成功率,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学生自身都有很大的关系。

自主创业的家长认同度不高。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每个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就是希望孩子将来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点的工作,如果能有个所谓的“铁饭碗”最好了。如果孩子选择了自助创业,那么家长就觉得还不如不去上大学,这样还能节省学费。早点进入社会,没准早几年自己干的话。早就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受这样的传统观念影响,当毕业来临的时候,一但遇到有良好工作前景和社会地位的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等工作,这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具有很现实的吸引力。所有家L他们更多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稳定的、体面的工作,为家庭增光添彩。

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有待提升。高等学校的教育一直是以就业导向为主的指导思想。学生们接受的大部分知识都是理论知识或者是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受限于现有师资结构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课程采用的授课方式大多以就业指导课程或者创业讲座的形式开展,而且仅仅是在某个学期开展的,后续没有任何连续课程。这样使得创业教育体系不能贯穿与学生们大学生活的整个过程,那么这些理论知识和教育形式。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很好的提供知识上的准备。也就不用说能共对于学生以后的创业实践起到多大的知道作用了。

高校的创业教育方式陈旧。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学到的是理论。参与的创新创业大赛基本以创作一些创业计划书为主要模式。组织者采用这种模式基本上是理论上的教育,参加比赛的学生们通过选题、营销、团队、财务、市场等计划创业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创业构想和计划能力,以达到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目标。但是。这种创业教育方式弊端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矛盾。因为不管你做的创业计划是如何完美,或者创业大赛答辩是如何熟练。那都是纸上谈兵,终究替代不了真实社会环境里自主创业的社会实践。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地方,是国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地点。高校要与政府、企业联动。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各高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改革包含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首先,在社会飞速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东西,比如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等等。这都是人们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表现。其次,创业教育实施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素质,这样其实也间接的推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

积极发挥创业大赛的推动作用。创业大赛是检验学生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能力,也是考擦学生是否具有创业潜质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参与大赛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举办创业大赛也是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的一种途径。学生们通过参与一些好的创业大赛。能够让自己的零散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加速大学生创业者的成长,检验创业教育的成果,高校要应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理念,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具体实施要遵循以下原则:

创业项目的选择要符合实际:创业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资金、技术和人力,对于刚刚毕业的普通学生来说。所有的一切都是障碍,所以高校在进行创业项目的选择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资金状况、技术能力选择合适创业项目。同时也要关注创业项目的实用范围、发展前景问题,鼓励大学生尽量要创立一些成本小、门槛低的小微实体企业、网络创业项目等。

高校要营造“以创促学”的学风:参加任何比赛都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心准备。院级的、省级的、国家级的参赛项目需要付出的时间、经历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学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有着不同的收获,通过创业大赛的实践,一方面,学生们可以学会团队合作,每个人进入社会。就不可避免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自己创业,需要协调的人和事会更多,通过团队参加比赛。可以让参与者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与别人沟通,当遇到不同意见,如何去解决。另一方面,有利于大W生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实践。大学生自由的时间多了,那么玩游戏、看电影的时间也就多了,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最后误了学习,耽误了终生。通过具体参与创业大赛,让学生忙在专业的实践中。做一些有益于自己将来生活的事情,为学生的将来垫定一个好的基础。

创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目的,创业教育是学生将来就业的一条出路。所以进行高校创新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创业教育要更注重实践。传统的创业教育方法就是课堂上授课或者课余时间进行的讲座等形式为主。这样学生学到的是理论知识,对于要创业的学生来讲,这些理论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创业中。在初期的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要加强实践型的教育方法。比如商务计划模拟、项目孵化等。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完善学生创业教育培养的全过程。

要营造相关的宽松政策环境。从管理方面讲。高校应该改革目前学生管理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对于参加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的学生。可以制定相关的创业学分累加制度或者休学创业制度等,为学生的创新创业给予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

篇8

推进大众创业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需要通过创业创新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增强经济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央一再强调要以大众创业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并接连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数以亿计各类人才的创业和创新潜能,推动我国经济从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打造不熄的引擎。

推进大众创业创新,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强调,要让全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人民素来就有吃苦耐劳、勇于探索创新的传统。改革开放30多年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和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更加深入人心,通过创业创新勤劳致富已成风尚。推进大众创业创新,必将为广大群众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篇9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江西省2021年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要点》,结合宜春实际,提出以下工作要点。

一、夯实创业就业基础

(一)做大创业孵化平台。加强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星创天地、备案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创空间、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平台培育力度,强化现有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力争新增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2家左右、省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5家左右。不断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学会服务站建设和管理,推进建站单位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培育一批电商示范基地、企业和数字商务试点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团市委、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引导开展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积极对接国家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引导鼓励双创示范基地开展创业带动就业活动。围绕托育、养老、家政、乡村旅游等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双创示范基地与互联网平台企业联合开展创业培训、供需衔接、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打造社会服务领域创业带动就业标杆项目。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社会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更大就业空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创新创业培训。贯彻落实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对符合条件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按规定落实好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完成全年培训1.5万人。加大“特聘兼职”教师扶持力度,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配合省完善“1+11”创业大学培训体系,支持协助企业家及企业中高管学员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四)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深入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推动完善各部门和市、县联动机制,推进研发投入后补助,力争宜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7%。(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统计局、市教体局、市税务局等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基础。扎实推进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富硒等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大院、名校、名企合作,力争引进落地研发机构1个,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扩大科技创新平台规模,争取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10家,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依托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促进科技、产业、投资融合对接。积极争取江西网上常设技术市场技术交易补助,举办第二届2021’江西宜春产业技术对接会,对接“国家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为企业搭建对接桥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激发双创主体活力

(七)推进企业创新创业。落实宜春市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实施科技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开展全市“制造业50强”培育,力争在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方面实现突破,培育瞪羚(潜在)企业1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以上,制造业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业化小巨人企业20家左右。力争全年列入省新产品开发和试产计划项目达到30项以上,省级重点新产品立项5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落实《江西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措施,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激活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深化科技成果“三权”、职称制度改革,用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和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岗创业、离岗创业、到企业兼职等政策。组建科技人员创业导师团队,为科技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投对接等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科协、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培育高职院校双创示范基地和双创教育改革示范校。深入实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专项计划,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对于符合条件在本市行政区内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稳定经营1年以上的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与高校、企业共建面向特色产业的实训场景,支持将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团队纳入企业示范基地人才储备和合作计划。(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鼓励青年创新创业。联合省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创团工委及相关部门单位举办第二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举办“青领未来”专场招聘会、“青企雁行”走访交流等活动,实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业计划,做好青创“引才引智”工作。(责任单位:团市委、市人社局、市教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引导新型农民创新创业。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力培育农民大学生。积极组织参加省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发挥全国农村双创典型县樟树市的示范作用,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园区、培训基地、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教体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支持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开展以“创领新赣鄱、美好新时代”为主题的创业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先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实施返乡创业示范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大学生创客和返乡能人等入乡开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创业项目。落实旅游业发展奖励政策,鼓励依托各地特色资源开发参与型、互动型、体验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完善支持返乡入乡创业的引人育人留人政策,加大对乡村创业带头人的创业培训力度,培育一批能工巧匠型创业领军人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支持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建强宜春市退役军人企业家协会,指导各县市区建立退役军人企业家分会和就业促进会。培育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创新导师团队,鼓励开展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培训。加强退役军人孵化基地建设,实现县市区孵化基地全覆盖,省级孵化基地新增2-3个,市级孵化基地新增6个以上,县级孵化基地建设100%达标。深入开展“满怀忠诚讲尊崇,千行百业共拥军”等系列活动,促进退役军人创业就业。(责任单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十四)鼓励妇女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巾帼产业示范基地,举办“明月山杯”家庭服务兴业技能竞赛,参加省双创和家政大赛,开展“春风行动”女性专题活动,搭建妇女创业就业平台。实施女性创业就业赋能行动,开展巾帼创业就业“一县一品”下沉式培训,做好“江西表嫂”家政服务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妇联、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双创服务保障

(十五)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大力推行“一照含证”改革,依托省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企业登记“一次不跑”“只跑一次”“全市通办”,深化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探索推行“先证后查”“自主声明”“公开承诺”办事流程。持续推进降成本优环境行动,清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涉企收费。大力推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措施,支持户籍业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依法落实各项支持创新创业减税降费政策,加强税收减免政策宣传,在双创示范基地落实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盘活闲置厂房、低效利用土地。探索采取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弹性出让方式供应工业、旅游及公共服务项目用地,推进工业标准地、标准厂房建设。(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建设良好市场环境。建立反不正当竞争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清理、废除限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消除制度隐性壁垒。持续深化市场流通领域综合治理,加强线上线下商品质量检测。开展宜春市“绿色生态”标准化建设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责任单位:市市监局)

(十七)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实施《宜春市科技创新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推进全市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对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大型科研仪器实行双向补助。积极争取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性创新解决方案的支持,探索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市发改委、宜春银保监分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市“双百计划”评选,以中国科学院宜春院士科学家康养基地建设为依托,引进一批博士及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展企业“人才飞地”评选,鼓励企业在国内人才密集城市创建“人才飞地”。全年组织申报国家人才计划5项以上,新增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深入实施科技帮扶。实施“百名博士入园强企”行动,下派100名科技特派员入企帮扶,有效对接企业科技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00项,组建研发平台(含新型研发机构)1-2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制定实施金融大数据服务支持联动计划,推进大数据融资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支持园区引进融资租赁公司和非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用好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和信用贷款等金融政策,“工信通”“科贷通”“映山红助力贷”“小微快贷”“微企贷”等政策向重点产业倾斜。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创建。(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宜春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加强信贷资金支持。健全市、县两级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实施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深入推进“小巨人”“独角兽”企业信贷培育计划。制定《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有机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拓展“科贷通”合作银行,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和放贷量。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38亿元。(责任单位: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宜春银保监分局、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市监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凸显双创基地标杆

(二十二)进一步培育双创示范基地。加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开展评价评估,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做法。新增培育1-2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二十三)推进基地改革创新试点。优先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建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开展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双创孵化专项债券、创业投资基金类债券、创新创业公司债券和双创债务融资工具,支持在双创示范基地开展与创业相关的保险业务。在有条件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对无可抵押资产、无现金流、无订单的初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风险补偿。(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市监局、市金融监管局、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积极开展双创活动

(二十四)开展“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积极组织推荐企业参加国家、省“双创活动周”宣传展示活动,组织开展我市“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加强双创活动宣传,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直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举办各类双创赛事。举办创业引领者专项活动暨第三届马兰花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宜春市分赛、“创客中国”江西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宜春区域赛等赛事,组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西赛区)、江西省公共安全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课等活动。(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举办其他配套活动。积极争取创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继续开展“三请三回”活动,结合节庆、联谊、经贸等节点和活动,深入沿海乡友、校友、战友聚集地区开展经贸交流活动,推动更多在外宜商返乡投资创业。组织参加“中国品牌日”活动,宣传推广宜春自主品牌。组织参加省第三届青年创业风云人物评选,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开展以品牌品质惠享生活为主题的“双品网购节”、第二届宜春电商直播网购节等活动,加快直播带货、内容电商、社交营销等模式应用。(责任单位: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团市委、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篇10

一、高职创新人才的工作创新定位

(一)工作创新的内涵

工作创新指的是一个个体创新。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但是每个人的工作又是不同的。工作创新就是个体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工作创新的前提是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做好本职工作是工作认真、尽职尽责的表现。工作创新是一种相对的创新。创新有绝对和相对之分,绝对创新的参照物是前人,相对创新的参照物是自己。创新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创新意识,由于文化水平和社会背景的差别导致每个人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有高有低。相对创新就是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用新方法、新思路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难题,逐渐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创新。

(二)培养工作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培养工作创新人才,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素养,但是创新素养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素养。所以,高职院校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高职创新型人才。学校不仅交给学生知识,应该不断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个人的创新素养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能力、精神、意识、思维。在创新四个要素里面,创新意识是个体进行创新的基础。如果个人没有这种创新意识,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学习,不用心去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用心想怎么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不用心想怎么会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多价值,而是一味的不思上进,这样就不会有事业上的成功,和创新上的突破。个体的行为是由人的思维决定的,创新思维具有独特性、新颖性的特点,能站在整体的角度去全面的思考问题,提出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创新精神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克服困难的意志、决心和勇气、风险和冒险精神。如果一个人具备创新意识、精神和思维,但是没有创新能力,那么他实施的创新活动有可能不能成功。创新能力指的不仅仅是一方面,而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等,但是每一种能力都缺一不可。

二、高职创新人才的创业定位

(一)创业人才概述

创新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创业的领域相对狭小,一般是建设企业或者企业创新。事实上,创业是创新的一部分,在经济领域是企业创新,通过不断创新来壮大企业的规模。通过调查发现,应届毕业生创业的可能性不大,毕业很多年后创业的也很少,这说明创业不太容易。由于创业需要一个人有足够的勇气,创业阶段充满了激情、挫折、痛苦、忧虑,需要有足够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因此,创新型人才一定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忍耐力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培养创新人才,是高职院校响应国家战略的表现

为了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衡量的关键是学生有无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响应国家战略的重要表现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素质的教育,让学生长远的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留意周边的事物,抓住创业机会,并且付诸于实践,从而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创业的前提是创新,创新的载体是创业。创新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高职院校一定要设置相关课程,让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师生。另外,要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师生进入社会中,参与到企业的实践中。在学校,各种创新资料一般向学生开放,要尽可能支持学生设立一些创业组织,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的竞赛等活动。以便于丰富学生创新知识,增加学生实践经验,总体上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创新难,创业更难,但是学生要从心理上克服这个思想,要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步,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人才。

三、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把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学校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和走持续发展战略的定位。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应向以下方面定位。第一是工作创新性。第二是创业型。学校的定位只有适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潮流,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说明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顺应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11

伴随着经济发展下行的大趋势,经济转型成为新常态,中央政府适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其主要目的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工具,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升级换代的引擎。目前,信息经济占我国GDP总量的4%,而根据麦肯锡的评估报告,凭借“互联网+”的强劲动力,十年后其占比可达三分之一。新的时代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施展才华的平台,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创业是就业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实现自身财富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大学生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接受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同步解决经济转型、就业难的良策。

1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积极应对,理性面对就业困难

统计信息显示,超过七成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参加工作,选择不参加工作的学生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考研,有不到4%的学生由于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准备毕业后马上参加工作。面对择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身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和足够的社会关系,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学校名气不够高、专业不够好限制了就业的选择面,大学毕业生们的担忧和自我分析显现了他们对困难有足够的理性。

1.2 过于自信,对工作收入存在高预期

统计信息显示,超过六成的大学毕业生表现出较高的就业热情和自信,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将来的工作。对参工首月的工资收入预期呈现正态分布,超过四成的学生预期在3000元以上,接近一半的学生预期在1500-3000不等,一成多学生的预期达到5000元以上。对比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平均薪酬,以上统计信息还是偏高的。

1.3 缺乏创业意愿,创业面有待拓宽,不熟悉创业政策

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适应时代主题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只有不到三成的学生有创业意愿,同时,对创业的理解仅仅局限在零售业、手工品和计算机领域。对创业应具备的条件和将要面对的困难认识还是到位的,随着创业门槛的提升,创业难度也是逐年增加。由于高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大学生们对政府的创业优惠政策了解不多,只有3%的学生熟悉相关的政策,超多一般的学生只是一个印象了解,同时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当他们想了解相关的政策信息时,很难找到有效的沟通渠道。

2 “互联网+”时代下的创业特点

“互联网+”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基于互联网,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它已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购物、支付、打车、社交、娱乐、餐饮、住宿等,成为信息时代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农业现代化、工业互联化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市场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定:

1)融合,把其他行业与互联网+到一起,创新业态发展情况;

2)创新,包含产品、技术和思维,以及任意二者间的组合;

3)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受和体验,所有工作都是为了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耦发展;

4)让一切基于互联网,互联一切,交织成一张网。

“互联网+”不只是一门单纯的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业态是这种生产方式实物化的外在表现。“互联网+”向各个行业、领域的延伸,创造了许多增值应用,业务数据在新业态中受到了最够的重视,也引领着未来的趋势。

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式下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双引擎,“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是互为条件和推动力的两个基础。通过万众创新,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生产方式、新产品,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大众创业保证了足够的市场主体,使创新充满活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一方面,大众创业的开展,带动更多的人从事创新工作,激发了人们参与创业的热情、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万众创新的成果,为更多人创业工作的开展创造了基础和前提条件,使创业工作做得成、做得好。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包含“创新”的创业才算真正的“创业”,或者说这种创业才有潜力和希望。

1)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关键在于创新成果应用于“大众创业”,简化创新转化流程,创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转化体制和流程。核心在于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流程的变革,将股权分红和物质奖励机制落到实处,落到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头上;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法律文件,使切实利益得到保障、有法可依。使科技人员愿意创业、敢于创业,不断激发创业热情、广度和深度。

2)引导新兴科技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新业态代表着高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高附加值收益。新兴科技产业应该了一个最好的发展良机,要引导“万众”聚集于高科技产业,统筹人才、技术、产品全面发展。

4 结束语

“互联网+”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它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传统行业展现出新的形态,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是对思维方式的一种突破和再定义。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旋律,大学生尤其是大四生应顺势而为,紧密关注政策、动向信息,早作准备,练好自己的本领,在创新创业浪潮中找准自身的位置,发挥创造性思维,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创新社会转型升级进程。同时,要客观冷静地去分析,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找准自己的位置,以足够地耐心等待、坚持,实现自身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12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江西省2021年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要点》,结合宜春实际,提出以下工作要点。

一、夯实创业就业基础

(一)做大创业孵化平台。加强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星创天地、备案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创空间、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平台培育力度,强化现有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力争新增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2家左右、省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5家左右。不断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学会服务站建设和管理,推进建站单位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培育一批电商示范基地、企业和数字商务试点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团市委、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引导开展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积极对接国家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引导鼓励双创示范基地开展创业带动就业活动。围绕托育、养老、家政、乡村旅游等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双创示范基地与互联网平台企业联合开展创业培训、供需衔接、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打造社会服务领域创业带动就业标杆项目。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社会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更大就业空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创新创业培训。贯彻落实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对符合条件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按规定落实好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完成全年培训1.5万人。加大“特聘兼职”教师扶持力度,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配合省完善“1+11”创业大学培训体系,支持协助企业家及企业中高管学员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四)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深入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推动完善各部门和市、县联动机制,推进研发投入后补助,力争宜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7%。(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统计局、市教体局、市税务局等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基础。扎实推进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富硒等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大院、名校、名企合作,力争引进落地研发机构1个,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扩大科技创新平台规模,争取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10家,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依托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促进科技、产业、投资融合对接。积极争取江西网上常设技术市场技术交易补助,举办第二届2021’江西宜春产业技术对接会,对接“国家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为企业搭建对接桥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激发双创主体活力

(七)推进企业创新创业。落实宜春市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实施科技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开展全市“制造业50强”培育,力争在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方面实现突破,培育瞪羚(潜在)企业1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以上,制造业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业化小巨人企业20家左右。力争全年列入省新产品开发和试产计划项目达到30项以上,省级重点新产品立项5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落实《江西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措施,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激活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深化科技成果“三权”、职称制度改革,用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和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岗创业、离岗创业、到企业兼职等政策。组建科技人员创业导师团队,为科技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投对接等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科协、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培育高职院校双创示范基地和双创教育改革示范校。深入实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专项计划,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对于符合条件在本市行政区内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稳定经营1年以上的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与高校、企业共建面向特色产业的实训场景,支持将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团队纳入企业示范基地人才储备和合作计划。(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鼓励青年创新创业。联合省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创团工委及相关部门单位举办第二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举办“青领未来”专场招聘会、“青企雁行”走访交流等活动,实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业计划,做好青创“引才引智”工作。(责任单位:团市委、市人社局、市教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引导新型农民创新创业。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力培育农民大学生。积极组织参加省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发挥全国农村双创典型县樟树市的示范作用,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园区、培训基地、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教体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支持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开展以“创领新赣鄱、美好新时代”为主题的创业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先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实施返乡创业示范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大学生创客和返乡能人等入乡开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创业项目。落实旅游业发展奖励政策,鼓励依托各地特色资源开发参与型、互动型、体验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完善支持返乡入乡创业的引人育人留人政策,加大对乡村创业带头人的创业培训力度,培育一批能工巧匠型创业领军人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支持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建强宜春市退役军人企业家协会,指导各县市区建立退役军人企业家分会和就业促进会。培育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创新导师团队,鼓励开展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培训。加强退役军人孵化基地建设,实现县市区孵化基地全覆盖,省级孵化基地新增2-3个,市级孵化基地新增6个以上,县级孵化基地建设100%达标。深入开展“满怀忠诚讲尊崇,千行百业共拥军”等系列活动,促进退役军人创业就业。(责任单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十四)鼓励妇女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巾帼产业示范基地,举办“明月山杯”家庭服务兴业技能竞赛,参加省双创和家政大赛,开展“春风行动”女性专题活动,搭建妇女创业就业平台。实施女性创业就业赋能行动,开展巾帼创业就业“一县一品”下沉式培训,做好“江西表嫂”家政服务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妇联、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双创服务保障

(十五)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大力推行“一照含证”改革,依托省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企业登记“一次不跑”“只跑一次”“全市通办”,深化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探索推行“先证后查”“自主声明”“公开承诺”办事流程。持续推进降成本优环境行动,清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涉企收费。大力推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措施,支持户籍业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依法落实各项支持创新创业减税降费政策,加强税收减免政策宣传,在双创示范基地落实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盘活闲置厂房、低效利用土地。探索采取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弹性出让方式供应工业、旅游及公共服务项目用地,推进工业标准地、标准厂房建设。(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建设良好市场环境。建立反不正当竞争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清理、废除限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消除制度隐性壁垒。持续深化市场流通领域综合治理,加强线上线下商品质量检测。开展宜春市“绿色生态”标准化建设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责任单位:市市监局)

(十七)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实施《宜春市科技创新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推进全市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对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大型科研仪器实行双向补助。积极争取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性创新解决方案的支持,探索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市发改委、宜春银保监分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市“双百计划”评选,以中国科学院宜春院士科学家康养基地建设为依托,引进一批博士及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展企业“人才飞地”评选,鼓励企业在国内人才密集城市创建“人才飞地”。全年组织申报国家人才计划5项以上,新增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深入实施科技帮扶。实施“百名博士入园强企”行动,下派100名科技特派员入企帮扶,有效对接企业科技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00项,组建研发平台(含新型研发机构)1-2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制定实施金融大数据服务支持联动计划,推进大数据融资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支持园区引进融资租赁公司和非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用好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和信用贷款等金融政策,“工信通”“科贷通”“映山红助力贷”“小微快贷”“微企贷”等政策向重点产业倾斜。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创建。(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宜春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加强信贷资金支持。健全市、县两级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实施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深入推进“小巨人”“独角兽”企业信贷培育计划。制定《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有机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拓展“科贷通”合作银行,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和放贷量。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38亿元。(责任单位: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宜春银保监分局、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市监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凸显双创基地标杆

(二十二)进一步培育双创示范基地。加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开展评价评估,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做法。新增培育1-2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二十三)推进基地改革创新试点。优先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建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开展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双创孵化专项债券、创业投资基金类债券、创新创业公司债券和双创债务融资工具,支持在双创示范基地开展与创业相关的保险业务。在有条件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对无可抵押资产、无现金流、无订单的初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风险补偿。(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市监局、市金融监管局、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积极开展双创活动

(二十四)开展“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积极组织推荐企业参加国家、省“双创活动周”宣传展示活动,组织开展我市“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加强双创活动宣传,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直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举办各类双创赛事。举办创业引领者专项活动暨第三届马兰花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宜春市分赛、“创客中国”江西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宜春区域赛等赛事,组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西赛区)、江西省公共安全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课等活动。(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篇1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人才为目标,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提升,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受众面较窄、针对性不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无疑是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源,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然而,就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而言,其创新创业观念不强[1],创新创业思维水平和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原因之一在于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学生缺乏主动性和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为此,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有助于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形成。

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笔者陆续承担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学实践、师生交流和成绩评定发现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存在如下主要问题。首先是程序设计类课程名目繁多。本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包括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基础、JEE应用开发基础及JSP web开发技术等多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课程繁多使学生疲于应付,主动深入探索的兴趣不浓厚,更谈不上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学生主观能动性缺失。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大部分依然局限于机械地记忆和浅层次地理解等低阶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单调乏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退化,加之相应的课程设计安排在学期末,实践环节效率大打折扣,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被弱化;最后是创新创业理念和意识薄弱。尽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大多数学生并不不是十分了解创新创业前需要有怎样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对其产生惧怕或者不自信的心理。少数学生虽然具有创业创新的激情,却无从下手。

二、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具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