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经营分析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经营分析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经营分析报告

篇1

(一)新登记企业数量略有增加,户均投资总额、户均注册资本均比去年明显减少。上半年我市新登记法人企业较去年同期的21户增加28.57%;注册资本较去年同期的2.2583亿美元减少11.84%;外方认缴较去年同期的2.1962亿美元减少14.92%。外方认缴达到注册资本的93.85%,外商独资法人企业占新办法人企业数的63%。上半年户均投资总额为1039万美元,较去年同期1683万美元减少38.26%;户均注册资本为737万美元,较去年同期1075万美元减少41.3%。从上半年逐月登记情况分析看,一月份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3家,比去年同期减少3家;二月份新登记1家,与去年同期持平;三月份新登记4家,与去年同期持平;四月份新登记5家,比去年同期增加3家;五月份新登记3家,比去年同期减少1家;六月份新登记11家,比去年同期增加7家。

(二)各镇(街道)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规模分布不均衡。临港新城新设企业数位列第一,新设外资法人企业注册资本达8998万美元,占上半年全市新设外资法人企业注册资本的45.2%;其次是滨江开发区,为6355.44万美元,占31.92%;第三是南闸镇,为1268.6万美元,占6.37%。上半年新增的27户外资法人企业中,投资总额1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有13家,占新设户数的29.63%;投资总额100-1000万美元的3户,占新设户数的18.52%;投资总额在1000-5000万美元的共有9户(临港新城有4户),投资总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有2户(滨江开发区、临港新城各1户)。上半年各镇(街道)新设外资法人企业情况见下表:

*

(三)新登记外资企业第三产业数继续超第二产业,但其规模出现严重两极分化。上半年,从行业划分来看,新登记法人企业户数继续呈现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的现象。新登记第二产业11户,第三产业16户。第三产业注册资本1.1011亿美元,外方认缴1.0716亿美元,主要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信息咨询业、科技服务业等行业,其中:批发与零售业6家、信息咨询业4家、科技服务业3家。但第三产业外资企业投资规模两极分化严重,今年新设的规模最大的2户企业投资总额均为6000万美元,均集中在第三产业,而规模最小的企业,注册资本10万美元的4户企业也均集中在第三产业,新设第三产业的平均注册资本为688.1936万美元,外方认缴为669.75万美元(第二产业的平均注册资本为808.8636万美元,外方认缴为724.434万美元)。新设第三产业法人平均注册资本为第二产业的85.08%,外方认缴为第二产业的92.45%。另外,上半年新登记16户第三产业外资法人企业中,注册资本在50万美元以下的有7家,占新登记第三产业外资企业法人总数的43.75%。中小型第三产业外资企业占较大比例,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市第三产业外资企业规模亟待培育壮大。

(四)原有外资企业增资、实收资本到位情况良好。上半年我市有21家外资企业办理了增资手续,共增注册资本6553.245万美元,达上半年新设外资投资法人企业注册资本的33%。上半年实收资本到位4.8278亿美元。此外,我市上半年有12家外商投资企业办理了减资手续,共减少注册资本0.2619亿美元。

二、上半年外资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此次走访调查的1035户外资企业,涉及电子、机械制造、纺织、食品、房地产、金融、服务外包、物流等行业。调查显示:884家外资企业正常经营,约占调查总额的85%;12家外资企业打算关闭,约占调查总额的1%;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外资企业有887家,约占调查总额的85%;希望政府支持发展并提供帮扶的有649家,约占调查总额的63%。企业反映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型企业订单大幅减少。一是客户减少,订单下降。出口企业由于担心“前接后亏”,特别担心对方公司破产,接单非常慎重,不敢接大单、长单,更不敢接新客户单。二是企业出口效益降低。去年上半年受国际国内市场影响,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目前大多数企业去年上半年高价进的原材料还未消化完,高进低出的格局使许多企业逼近盈亏平衡点,游走在“保市场”甚至是“保生存”的边缘。

(二)流动资金紧张,银行贷款困难。一是由于前期国家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企业从银行贷款存在一定困难。二是因企业性质及商业习惯,部分外资企业会借助母公司的信用支持从国内外资银行得到金融信贷支持。但因国家对外债指标的总量控制导致外资银行的外汇资金来源受限,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波及到国内的银行间人民币资金拆借市场,进一步影响了外资银行特别是中小规模企业的融资发展。

(三)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由于前期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基础原材料异常波动、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给外资企业特别是纺织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经营压力。国家已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相关调整,给企业经营减轻了负担,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但由于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仍然存在,部分企业今年利润下滑不可避免。

(四)开工不足,造成企业劳动力队伍不稳定。一方面由于订单减少,企业关停部分生产线,为降低经营成本不得不考虑采取裁员等措施。祝塘镇的小部分的外企反映:由于国外市场受挫,销售收入减少近四成,明年有可能裁员。另一方面技术熟练工人因待遇等原因辞职,造成企业技术骨干流失,职工队伍不稳定,使企业处于两难的境地。

(五)市场萎缩导致部分企业资金到位推迟。由于市场需求的萎缩,部分公司收益预期大幅下降,不得不延缓资金到位和

扩张程度。很多外企销售总额严重下滑,延缓增资甚至减资。调查显示,金融危机已经给我市外资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企业正在通过开发新产品、出口转内销、发展新兴市场、内部挖潜等方式自救,消化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国家已陆续推出多项财政货币政策,我市也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信心。

篇2

从营业收入看,国企50强共实现营业收入33031.08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41家企业,营业收入在50-100亿元之间的有8家企业。而同期民企50强的该项指标总额为3898.79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9家企业,营业收入在50-100亿元之间的有12家企业。显然国企5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是民企50强8.47倍,国企50强明显强于民企50强。

2、资产总额

从资产总额看,国企50强的资产总额为114453.30亿元,平均值为2289.07亿元,其中有14家企业的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元,资产总额在100-1000亿元之间的有28家企业,资产总额在50-100亿元之间的有5家。民企50强的该项指标总额为3343.69亿元,平均值为66.87亿元,其中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元的有1家企业, 6家企业的资产总额在100-1000亿元之间,6家企业的资产总额在50-100亿元之间。

3、纳税总额

从纳税总额来看,国企50强的纳税总额为2502.77亿元,其中纳税总额超过100亿元的有5家企业,纳税总额在10-100亿元之间的有19家企业,纳税总额在1-10亿元之间的有21家企业。民企50强的该项指标总额为140.05亿元,其中纳税总额在10-50亿元之间的有3家企业,纳税总额在1-10亿元之间的有21家企业。

4、研发费用总额

就研发费用总额而言,国企50强的研发费用平均值为5.63亿,其中研发费用总额在10-100亿元之间的有4家企业,研发费用总额在1-10亿元之间的有17家企业,研发费用总额在5000万-1亿元之间的有3家企业。民企50强的该项指标平均值为0.6397亿元,其中研发费用总额在1-10亿元之间的有5家企业,研发费用总额在5000万-1亿元之间的有3家企业,研发费用总额在1000-5000万元之间的有10家企业。

5、就业人数

就企业的从业人数而言,国企50强共吸纳就业140.82万人,其中人数在10万人以上的企业有4家。民企50强的该项指标总值为20.10万人,就业人数在1000-20000人的企业有26家。这显示出上海民营企业的就业规模远弱于上海国有企业。

二、国企50强与民企50强成长性对比分析

1、增长状况分析

从整体规模看,从各指标的增长的绝对数额而言,国企50强比民企50强增长势头要好得多,在相对增长率方面,上海民营企业在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净利润、就业人数上优于国企。详见表1

营业收入增长率,国企50强增长19.71%,民企50强增长26.22%;资产增长率,国企50强增长16.00%,民企50强17.30%。净利润增长率,国企50强增长12.19%,民企50强增长14.96%;纳税增长率,国企50强增长21.03%,民企50强增长15.37%;就业人数增长率,国企50强增长0.46%,民企50强增长11.10%。

2、集中度分析

集中度主要反映企业的数量及其相对规模的分布结构。我们采用企业排名前五位CR5和前十位CR10的各项经济指标占50强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比率作为集中度指标值。其中CR5,国有企业在净利润、资产总额和纳税总额的比率上明显超过民营企业,尤其是在资产占有率上有显著的集中性,研发费用、从业人数指标国企略低于民企; CR10与CR5的状况大体一致。研发费用的投入无论在国企还是民企都高度集中在少数企业中,反映出研发费用的分布非常不均匀。而且国企50强企业中,集中度更高。具体的集中度分析数据详见图1。

3、人均效率、资产效益分析

比较上海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键指标要从衡量企业的产出效率方面考虑,这其中主要从人均产出和单位资产产出两个角度来进行两组数据的对比。民企50强在诸项人均指标上都低于国企50强,尤其在人均资产上远远低于国企,而且与自身上年度相比,在人均净利润、人均资产、人均纳税上数据在下滑,国企反而是逐年上升。在单位资产的产出上,数据显示民企50强比国有企业50强产出效率高得多,且资产负债率要低。

(1)人均指标

从四项人均指标看,国企50强远远超越民营企业50强。从这四年的发展趋势上看,民企虽然前两年在追赶国企,但在刚过去的一年在人均净利润、人均资产、人均纳税上数据均下滑。相反,国企于此四项人均指标上逐年稳步提升。详细数据见图2和图3。

(2)单位资产的产出

从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资产比、净资产利润率方面看,民企50强优于国企50强,国企50强的单位产出趋于改善。如资产收益率指标,2008年民企50强是国企50强的3.64倍,2009年民企50强是国企的4.73倍,2010年民企50强是国企的2.84倍,2011年民企50强是国企的2.39倍。从营业收入资产比看,2008年民企50强是国企50强的4.58倍,2009年民企50强是国企的4.41倍,2010年民企50强是国企的2.25倍,2011年民企50强是国企的2.13倍。从净资产利润率指标上,同样能发现类似现象。

篇3

一、制度环境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分析

制度环境主要是指企业赖以产生、生存、发展的环境,其是一种所处的特定阶段的客观条件,制度环境包括有不同环境下的价值、文化、思想、制度等。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社会独自存在,其管理、运营必定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所展开,而企业内部的财务报告亦是如此,其需要在相应的制度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开展与进行。制度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文化教育环境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一个企业整体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其便可以运营过程中采取比较科学、先进、复杂的技术措施,对财务报告的形式与制度进行完善,这使得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也比较真实与可靠,自然会大幅地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但若是企业的整体教育水平不高,则会影响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这也会导致所编制的财务报告简单、不系统、不健全,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必然要大打折扣[1]。

2.法律制度环境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一个国家经济法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为企业经济行为的规范提供有效的依据,例如我国《注册师法》、《审计法》、《证券法》、《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制度的颁布与修订,使企业的财务报告有了更加全面、直接的法律约束和保证,这也会极大地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反之,若国家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时,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也将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3.政治经济环境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其政治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法人财产权和出资人所有权也实现了“两权”分离,当企业不再属于行政的附属物,开始进行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负盈亏时,企业的财务报告也会随之完善。而在当下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先进技术的层出不穷,为能进一步地增加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然成为必然的趋势。

二、财务报告与企业投资者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

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发展运营情况来看,企业经营管理权和所有权多不同属于一个人,在这种现象下,有可能引起企业的债权人、经营管理者、外部股东等与企业相关的利益人员对企业信息掌握的不全面、不对称。进而也会增加企业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导致企业外部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之间发生权冲突等现象。

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为能有效地缓解企业存在的问题,企业财务报告的应用便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当企业具备有高透明度、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时,能够使和企业相关的各利益人员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各种运营信息,这自然也会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进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并避免了投资不足问题的发生。除此之外,财务报告的有效应用,可让企业的外部股东及时采取有效性措施,来防范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不道德行为。且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还会避免债权人和企业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企业资产替代和投资不足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当企业的投资金额不足时,财务报告质量越高,企业的总投资额便会越多;而当企业的投资金额充足时,财务报告的质量越高,企业总投资额便会越少[2-3]。

三、不同制度环境下财务报告质量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分析

1.不同制度环境下财务报告质量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学说

通过对我国企业的现状分析,关于不同制度环境下财务报告质量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主要有两种学说:⑴互补学说。互补学说是指法律制度环境比较完善,市场秩序环境比较规范,且市场经济化程度比较高时,科学、合理地应用法律制度,可大幅地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与有效性,在两者的融合下使企业投资者权益能得到更好地保护。⑵替代学说。而替代学说主要是指若法律制度比较差,且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经济化程度较低时,使得相关的法律手段起不到对企业投资者的有效性保护,此时可利用企业财务报告替代法律制度来保护投资者权益。

以上的两种学说在当今社会各有一定数量的拥护者,例如雷宇、翟华云等人便认为互补学说比较有说服力:在法律制度环境比较好的地区,具备的真实、可靠,较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时,其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减少企业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现象。但是魏明海、陈胜兰、于李胜等人却比较支持替代学说,其认变在法律制度环境不完善、不健全的国家,若企业具备有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则可以替代法律制度成为弱势投资者的一种保护手段。

2.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有效性措施

根据以上学说的分析可见,不管互补学说和替代学说,哪一种比较有说服力,但均不可否认的是,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因此,采取有效的手段来提高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才是最为关键的,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⑴改进财务报告方式。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一些企业还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的财务报告方式,财会人员编制财务报告时,多以表格形式为主,由于过程太原始,会使效率降低,严重影响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因此,改进财务报告方式也尤为重要,应用现代化技术,促进财务报告编制、和传递的快速性、准确性与合理性,进而保证财务报告的高质量。⑵完善财务报告内容。完善企业财务报告内容的要点包括有:调整企业的财务报告信息层次、改进企业财务报告要素的计量属性以及扩充企业的财务报告要素。通过对相关企业财务报告内容的完善,使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加全面、系统、真实,进而也会大幅地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⑶规范财务报告体系。规范企业财务报告的体系,应在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于企业现有的财务报告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进,具体包括有:科学调整财务报告的结构、有效拓宽附注提供的信息量以及合理规范分部信息的披露[4]。

综上所述,财务报告的质量对企业的投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企业具备有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时,可对企业的投资者权益起到有效的保证。但是,不同的制度环境,又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良好性有着明显的作用。因此,相关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使财务报告在不同制度环境对企业的投资均以起到良性的影响,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楠.股权结构与财务报告质量对过度投资影响问题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会计学,2010

篇4

1、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可读性差

在企业财务分析管理工作中,常常可以看到整摞的财务分析报告,而且报告通常全是数据加上图标,这种形式的企业财务分析报告只适合一小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人士,并不适合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的阅读习惯,同时也不利于企业管理者迅速及时的掌握财务信息。企业处于比较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这就决定了企业要与多个层面进行接触和信息共享,即具有众多信息使用者,比如:政府、股东、企业员工等等有利益联系的群体。除此以外,当前企业现行的财务分析报告模式相对单一,通用的是标准格式,尽管采用标准模式对于企业财务分析人员进行财务分析和制作报表来说比较便捷,对于企业来讲也较为经济,但是这种通用标准格式却往往忽略了不同的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和信息关注点的差异。而且当前的财务分析报告绝大部分是以企业股东为主要报告对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使得其他利益相关者难以对其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这就没有办法使得所有信息使用者获得对信息需求的满足。此外,绝大部分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通篇采用专业术语,不容易理解,这就使得非财务人员乃至管理者难以理解分析报告所想表达的含义,从而严重影响到财务分析报告所应达到的实际效果。

2、财务分析的依据资料具有局限性

所谓企业财务分析,是指通过以企业一定期间的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结合本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其他有关资料,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其它有用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真实依据的方法。然而,在目前的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中,财务分析人员往往只是简单的根据企业较短期间的几张报表,就开始从事相关的财务分析工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财务分析工作存在不足。众所周知,企业财务分析是通过采用会计分析方法,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质化的过程,企业财务分析所反映的是货币化的信息。但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这种仅仅依靠货币化的信息就来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做法显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当企业财务分析人员进行财务分析时,不能仅仅依照企业固定期间的财务数据,还应当结合本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状况,对有关报表的数据进行整合和调整,并结合一些非货币化的信息对企业进行具体的分析。

3、财务分析较少关注定性分析

当前的财务分析工作中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很少关注定性的分析方法,这就使得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存在不足。定量分析方法是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财务报表中有关财务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解释,从数量层面上对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评价,从而获得科学的分析数据。但是由于受到财务分析中会计处理方法、信息的时效性和财务分析数据可靠性的影响,财务分析过程中的定量分析方法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局限性;(1)财务指标的构建存在内在的逻辑性的缺失。众所周知,财务比率在建构过程中首先应当理清分子与分母之间的逻辑关系,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财务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是对各项指标的罗列,没有完整全面的阐述这层逻辑关系,再加上财务分析人员自身存在专业能力的缺陷,这就导致大部分财务分析报告中很难体现出各项比率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得一部分分析结果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因此对于企业经营决策也就很难发挥到指导和借鉴的功用。(2)财务分析处于程序化状态。一部分财务分析并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状况,没有真正进入到企业经营活动中去,这就导致财务分析处于程序化的固定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正确的分析,也就难以找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因而也就很难发挥财务分析对企业经营决策所应起到的指导作用。

二、改进财务分析的对策建议

1、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充分提高对财务分析的理解,加强对财务分析的重视力度,把财务分析充分的落实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财务分析是对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一个宏观把握,只有做好财务的分析,才能为财务人员提供科学和可靠的信息,同时企业管理者一定要重视企业的财务分析,必须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建立企业内部的财务分析,同时加强和各个部门的合作和支持,提高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2、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

注意各种分析指标的综合运用。坚持“五个结合”,即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比率分析相结合,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提高财务分析的效果。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财务分析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地提高财务分析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财务分析;企业决策;企业管理

财务分析作为企业实现业绩考核和业绩评价的重要方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出台解决办法予以解决,从而帮助企业的决策层对企业发展做出规划和决策,最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财务分析报告是对企业经营成果和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一、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分析的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财务分析在企业决策中的重要性,财务分析工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对业务的了解程度不足,又没有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能力,使得财务分析工作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财务分析的目的是财务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敏感性来评价财务活动的合理性,企业决策层可以根据分析报告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仅仅对财务数据进行简单的加工和计算,对数据的深入分析程度不够,也不能实现对财务、销售、采购等部门信息的有效融合,造成了财务分析活动的系统性较差。

(二)财务分析的方法相对落后

在企业经营领域逐步多元化的背景下,企业的管理活动也日益变的细化,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决策和管理的需要。比如使用传统的杜邦分析法对企业的资产利润率进行计算,由于净利润中的非经常性损益并不是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因此不能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进行反应。其次,财务分析人员对用户的层次性认识不足,往往忽视了企业各部门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使财务分析工作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财务分析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要点

(一)健全财务分析制度

企业应不断健全财务分析制度和工作流程,使财务分析人员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公司的管理和决策活动中,为企业的财务分析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得财务分析活动更具系统性和连贯性。加强财务分析与企业经营决策之间的联系,必须加强企业的制度和流程建设,从而增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能帮助企业规避运营风险,从而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了解分析数据需求

不同的分析报告使用者对数据需求的质量和目的有所不同,因此只有充分了解用户对数据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例如,提供给企业决策层的报告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并在关键性问题方面使用数据予以支持。而提供给普通大众的分析报告则应该简单易懂,使普通大众能够一目了然,并保证披露事项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倘若是同时提供给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则应把握分析报告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此外,财务分析报告编撰者应在撰写之前与使用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形成清晰的写作思路和框架,从而形成一份高质量的分析报告,达到财务分析的真正目的。

(三)更新财务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人员应理顺财务分析的思路,并使财务分析报告保持完整性。财务分析报告不但应当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而且要深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达到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的作用。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如果企业存在重要事件,例如企业合并或改变经营内容等,财务分析人员应将变更数据进行调整,使企财务报告的数据具有一定可比性。财务分析人员应熟练掌握差额、因素、指标等多种分析方法,并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充分展现财务分析对企业管理者的影响力。财务分析人员应采用重要性和全面性并重的原则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并撰写报告,应在注重全面性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重要指标进行揭示。此外,财务分析人员应全面了解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并以此判断企业所处的经济形势和所处的市场位置,从而对企业做出科学的决策。财务分析报告撰写者应保持一定的谨慎性,对财务分析报告中的每个字眼进行仔细斟酌,以免对报告的使用者造成误导。财务分析报告在仔细检查之后,如果行文流畅并且语句通顺精炼,又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时效性,则可以供使用者传阅和使用。

三、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分析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日渐凸显。我国财务分析存在对财务分析认识不足、财务分析方法落后等问题,财务部门应在了解分析数据需求、更新财务分析方法等方面努力,逐步健全财务分析管理体系,使财务分析对企业决策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李焕.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6(12).

[2]毛婧.财务分析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2013(04).

篇6

达尔文曾经说过:“那些能够生存下来的并不是最聪明和最有智慧的,而是那些最善于应变的。”

企业需要经营分析

当前,企业的经营处于一个动荡、不确定的环境之中,很多企业在经历短暂的成功后,繁华便如流星般飞逝而去。而这些企业走下坡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不能准确把握外界的变化,并及时对自身进行调整。

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做到对外部商业环境做出及时的反馈,必须有一套完备的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的体系,而这套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大量事实数据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辅助企业中高层结合外部商业环境和内部运营实际做出正确的决策。

经营分析体系内容

在我们给客户建立或完善经营分析体系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公司层面和核心业务层面的决策重点分别是什么?

如何让业务一线的人能提供更多的行动建议,以便提高高层决策的效率?

不是没有报表,报表很多,但对决策支持的时效性还不足,如何提高对决策支持的有效性?

高层时间宝贵,如何通过会议安排,协调重要决策点在时间上的统筹安排?

所以,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分析体系关键要有三点:

来自于企业内外部的实际数据;

基于企业经营目标对数据的多维度分析;

针对分析结果的改善行动。

为了有效实施以上这三点,根据AMT给多家知名企业所做的经营分析体系建设项目经验,经营分析体系包括四块基本内容:决策体系,指标体系,报表体系和会议体系。

决策体系:明确企业内外部相关人员的信息需求,比如CEO、总监、经理等级别日常的工作内容、决策事项,以及要解决问题各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指标体系: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包括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以及未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经营分析指标可能包含企业的考核指标,也可能超出考核指标范围。

报表体系:报表是指标的载体,通常是为了一个分析目的把一个或多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多维分析。

会议体系:会议体系包括两块内容,一块是基于事实数据形成结论的分析报告,另一块是分析会议,即对分析报告中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寻找解决方案并形成行动计划。

企业如何搭建适合自身的经营分析体系

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业务不同都会导致经营分析体系的差异,甚至看似差不多的企业可能在经营分析体系搭建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具体阐述企业如何搭建自身的经营分析体系。

1.企业要根据发展目标建立决策体系。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大一些的企业会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企业会在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战略监控和战略执行保障四个领域确定决策事项,而每一个决策事项汇总起来,便形成企业的决策体系。

这里以某企业战略定位决策事项为例,来说明决策体系中决策事项相关的内容:

公司目标:公司要选择业务范围,决定战略定位;

决策事项:明确各业务单元的品牌定位;

决策项目说明:明确品牌个性和品牌主张,如:时尚性和东方特色;明确目标客户群(三个层次的划分方法:按人群特征、消费需求和行为特征、价值观);明确产品特征;明确价位;明确渠道;

明确决策时间;

明确决策方式;

明确决策人;

确定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各细分市场市场容量及增长性;

确定决策需要的信息:产品品类在各运动项目的市场容量及增长性;产品品类和运行项目在性别、年龄段、不同价值观的市场容量及增长性;产品品类和运动项目在高、中、低档的市场容量及增长性;产品品类和运动项目在城市层级的市场容量及增长性;

明确信息提供的时间;

明确信息来源/提供人;

明确信息载体/报告;

明确报告完成时间;

明确报告完成人;

2.要明确企业关键业务指标。

通常,企业结合自身的战略目标,决策事项和业务结构确定关键成功要素,然后根据关键成功要素确定指标,指标的关键作用就是反映业务进展情况的基础信息(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方面)。

AMT曾在帮助某企业建立经营分析体系时,通过沟通,确定了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见图1:

根据关键成功因素,比如供应链准时性方面,在经过对该企业业务结构分析后,确定以下三个指标:终端店铺新品到货率、大货生产准时交货率、面辅料准时交货率。再比如直营老店提升方面,确定的指标包括:坪效、客单价、客单量、连带率、店铺级别分布等。

指标确定后,指标体系的建立还需要明确以下内容:指标公式、指标类型、分析周期、指标说明等。

在项目组为客户建立经营分析体系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在进行企业经营数据统计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企业内部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数据彼此矛盾;

在同一系统的同一字段中,格式和命名规范定义不清,导致相同的项目无法进行汇总、排序等统计分析。

正如前面所说的,一次好的经营分析严格依赖于企业的实际经营数据。针对这样的问题,项目组建议通过数据标准化,统一字段定义和统计口径,同时对数据质量不好的系统和数据库进行一次性的数据清洗转换。

3.根据指标建立报表体系。

报表是指标数据的载体,但报表不是把指标的原始数据简单进行汇总,而是根据分析目的对各个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比如把各个品牌在各个区域的坪效列示在一起,在不同周期进行同比分析就是一张对店铺销售效益分析的报表,或者说采购来的不同面辅料合格情况和不合格原因列示在一起,就是一张可以用于分析采购质量的报表。

根据指标设计报表时,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则:

重点确定两个维度:管理和业务;

在报表设计过程中,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加入品牌和时间(周,月,季度,年);

在分析方法方面,主要采取同比,环比,定比和占比方式。

表1为某企业建立经营分析体系时设计的一张报表。

4.经营分析工作的落地需要完整的分析报告和完善的会议体系。

(1)分析报告就是基于前面各种指标和报表,按照业务模块或者专项内容汇总并形成对业务的诊断结论。根据具体的分析目的,分析报告会有不同的分类,比较常见的是针对具体业务的分析报告和综合性的分析报告,具体如下:

针对具体业务的分析报告聚焦于某一块业务,比如:设计分析报告、采购分析报告、物流分析报告、销售分析报告、订货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这类报告一般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部门,由该部门负责完成;

综合性的分析报告一般聚焦于公司外部信息分析或者公司的总体经营。公司外部信息分析可能涉及到影响企业经营的不同内容,是综合的,比如竞争环境分析报告,而公司总体经营方面的报告可能是涉及到多个部门,报告往往是跨部门的,比如新产品经营分析报告,质量提升分析报告等,往往由各个部门协作配合完成。

在编写分析报告时尤其需要注意,分析并不意味着把各种相关的数据放在一起就可以了,而应该是报告负责人要在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并得出结论,结论可能是对应业务存在的问题,也可能是业务存在的发展机遇。

(2)经营分析会议体系要对每次会议进行正确的定位,明确在什么时候开会?会议的目的是什么?会议的产出如何?具体来讲,经营分析会议就是要召集相关部门,对分析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或者发展机遇进行充分讨论,探讨解决问题或者抓住机遇的方法或策略,并进而明确具有可行性的行动方案。经营分析体系的价值通过分析会议明确,并通过后续的行动方案实现。

一次经营分析会议的成功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考虑公司治理结构和董事会固定会议要求;

充分考虑现有分权体系;

会议组织流程规范,要有会议纪律、明确的目的、参与人、时间、产出等,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

会议主持人必须能够对整个过程把控,引导参会人员对前一阶段的执行结果进行准确地分析,并对未来经营做出科学判断和定位,也就是说通过会议使参加会议人员高效沟通;

对会议中产生的不同意见,必须明确决策职责;

对会议落实的每一个方案或行动计划,都要进行有效监督,保证计划工作落地,阶段目标实现。

经营分析四个体系之间的重要关系说明

1. 决策体系和会议体系的关系。

在前面讨论决策体系时曾提到事项决策方式,会议便是其中的一种。因此,经营分析会议体系与决策体系相互联系、相互深化,两者的承接关系如下:

(1)明确的决策事项能够提高会议的效率,引导讨论和结论更有针对性;

(2) 需要通过会议方式解决的决策事项,需要根据决策时间对会议进行合理的安排。

2.会议体系和报表体系的关系。

篇7

一、引言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对企业一定期间的财务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手段。通过财务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及资产管理水平并判断企业的发展趋势,从而为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财务分析还可以正确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全面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效的财务分析可以在企业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受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财务分析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认识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是财务分析者的努力方向。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会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利用会计资料进行财务分析评价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使财务分析不能在企业发挥应有的作用,且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还很落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当前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1.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够,分析的目的不明确。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领导只重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而忽视财务管理,或者只注意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变化,而没有真正把财务管理与分析工作当做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没有认识到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从而不善于通过财务分析来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影响了财务分析的开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在财务分析的目的上,往往也不是为了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而是强调满足领导需要或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2.对财务分析本身的认识太片面。即仅仅把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环节,仅仅是计算加工若干个财务数据或将指标提供给领导等,这些都是很狭隘的。实际上财务分析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且财务分析绝不单纯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应由财务部门同企业生产经营各部门,对各生产经营部门在经营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

(二)技术问题

1.财务分析人员所依赖的资料具有局限性,使财务分析失去可靠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以会计报表为核心的会计资料常常被人为包装,其中既包括会计人员在不违反会计规范下对会计报表进行的修正,也包括一些企业为自身利益无视会计法规而提供的虚假信息,由此为依据作出的分析结果较大程度上与客观实际不符,从而使财务分析失去意义。

2.财务分析过程过于片面,分析的对象过于狭隘,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主要表现在:(1)重客观分析,轻主观分析;(2)重成效分析,轻教训分析;(3)重事后分析,轻事前预测;(4)重盈亏分析,轻资金分析;(5)重定期分析,轻专题分析;(6)在分析中注重资产总量而忽视资产质量;(7)注重盈利能力的表面分析,而忽视长期以来形成的潜亏分析。

3.财务指标的构建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财务比率的构建应当重视分子、分母之间的逻辑关系。但目前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很少重视这方面的逻辑关系,不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些特点构造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指标,致使一些分析结果根本不能反映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4.财务分析没有深入实际,处于公式化、表面化的状态。有一些企业财务分析没有渗透到财务收支和财务成果的各个业务活动中去,只是就数字谈数字,以致把财务分析变成表格、数字的说明;虽然也有人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措施,但却没有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所以,这种分析很难起到对实际业务活动的指导作用。

(5)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财务分析报告内容繁多,可以从中分析的项目很多,但在全面观察、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应当针对经营期内主要问题作重点分析,不能面面俱到,鸡毛蒜皮什么问题都写,但都写得不深透。财务分析提供的信息琐碎、零乱,企业的决策措施也就很难抓住要害,做到恰到好处。

(三)素质问题

1.财务分析人员对一些财务指标缺乏理性的分析。财务分析本身并非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而只是发现问题的一个过程。而我们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通常只是将分析结果与一些常规标准进行比较,没有对这些问题本身进行分析,结果导致滥用一些标准。

2.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够高,不适应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目前,财务管理正朝着战略财务管理的方向发展,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分析的知识和方法,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有全面了解,具备财务分析的基本能力外,还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有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缺少搞好财务分析的能力;有的不深入实际,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搞财务分析,这必然影响财务分析工作的开展和分析质量的提高。

3.不了解业务经营情况,缺乏对局部与全局关系的把握。企业资金随着经营活动而不断变化,企业经营状况必然在资金变动中反映出来,所以要分析企业资金变动,就必须熟悉经营状况。在大量的分析报告中,往往只讲资金变化,不讲业务活动对资金变化的影响,把互为影响、二者一体的经济事项隔离开来。产生这种情况,在于财务人员缺乏对业务经营的了解,无法从资金变化中判断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评价经营业绩。

4.缺乏财务分析报告写作功底。在错综复杂的资金活动中,不能熟练的运用专门技术对复杂的财务活动及其成果进行分类解剖分析。因此,出具的分析报告不严谨,或前后矛盾,或不能自圆其说。另外,财务分析报告是根据分析产生的结果,经过综合整理写成的文字报告。好的分析报告,应当是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还要点出要害、说理充分、通俗易懂,而不是纷繁复杂,或者只简单排列几组数字,缺少实际价值。

(四)财务分析的结果在实际运用中存在问题

1.财务分析的结果与实际运用相脱节。财务分析的目的是找出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但许多企业在好不容易组织力量把财务分析做好之后,并没有将分析的结果用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其结果是,既浪费了企业的有关资源,也使财务分析人员产生失落感,进而影响了员工参与改善企业攀营管理的积极性。

2.在利用财务分析结果时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多方面的,企业经营状况也是多方面的,财务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也应是多方面的。一些企业在将财务分析结果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时,往往只重视分析结果的一个方面,而较少重视和考虑另外一个方面,其结果是,企业运用财务分析结果进行的决策,使企业好不容易从一个极端中逃脱出来,又陷入另外一个极端。

(五)缺乏同行业水平间的比较,尤其是与国际优秀行业之间的比较

由于企业难以得到同行业乃至国际优秀行业的相关比较资料,因此,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分析只局限于自身各期相同比率的比较或与计划指标的比较,很难判断出企业在行业竞争者中的地位,因此,将一个企业与类似企业和同期行业标准相比是非常关键的,忽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企业在财务分析时,往往不考虑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处于成长阶段还是衰退阶段,一律都套用同一种或几种评价指标,事实上,在企业寿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不同财务业绩计量指标的重要程度会发生变化。

三、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建议搞好财务分析工作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首先,企业领导要把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来认识,在企业中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并通过分析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搞好财务分析是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要努力搞好财务分析,不断提高分析质量,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2.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以制度来规范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举措。尽管一些企业目前已建立了财务分析制度,但还很不健全。首先,在企业中应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配备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其次,应在制度中明确财务分析的目的、任务,明确财务分析人员的目标和责任;再次,应在制度中明确对分析工作质量的要求。不论是方法的选择,还是指标的确定,企业应有科学和统一的规范。

3.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财务分析要在报表资料齐全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多种科学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有理有据,富有说明力和建设性的财务分析报告。要经常深入实际、经过调查、发现经营中的簿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针对性强,反映问题直截了当。

4加强事前预测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企业会计要从以往的事后反映和监督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开展事前预测和决策。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决策的制定来源于科学的预测。会计人员要用准确的资料,科学的方法作业会计预测,当好企业的参谋。

5.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不断适应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如前所述,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培养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既要注重培养其基本的财务分析能力,以及对内及对外报表等财务分析数据来源合理修正的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篇8

二、战略管控型模式下财务分析框架构建

由于下属企业财务报告是企业集团获取频率最高和最及时的资料,财务分析为企业集团控制下属企业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在战略管控型模式下,集团总部的管控关注点放在对战略、计划、预算、资产等多个方面,对下属企业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所以财务分析框架侧重于战略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三个部分,并且对于三个部分分析在报告频率上也有所侧重。

三、战略管控型模式下财务分析报告框架构建

财务分析报告是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目标服务。在战略管控型模式下,财务分析报告重点关注战略目标的实现,尤其是经营业绩的实现。因此,笔者以F国有企业集团(简称F集团)为例来讨论如何设计财务分析报告框架(如表2),以满足国资委和集团决策者的根本需求。F集团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独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全资、控股和参股各级企业85家,业务范围涵盖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多个方面,战略定位于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通过选派董事和产权代表、核准预算、重大投资备案、签订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报送财务报告等方式控制子公司,其中财务分析报告是控制子公司经营活动的决策依据之一。

篇9

(三)财务分析对非财务性指标及表外因素关注较少。现行的财务分析方法无论是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还是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都是以三大财务报表的表内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并且体现的大部分都是财务性指标,而非财务性指标则很少得到体现。

(四)财务分析报告可读性差。常见的财务分析报告是厚厚的一摞,通篇的数据辅以图表。这样形式的财务分析报告并不一定适合管理者阅读。企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处在较为开放的环境中,要与各个层面进行联系,具有众多信息使用者,政府、股东、债权人、企业员工以及其他与企业有相关利益联系的群体都是企业财务信息的使用者。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单一,采用的是通用的标准格式,虽然对于企业来讲较为经济,但却忽略了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区别;并且,现行财务报告依旧是以股东为主要报告对象,很少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披露,无法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另外,大部分财务分析报告在文字描述方面通篇采用财务专业术语,比较晦涩难懂,使非财务人员很难解透数据所真正表达的含义,从而影响财务分析的效果。

二、创新企业财务分析的建议

(一)改进财务分析手段,加强电算化的运用。企业财务工作的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电算化不仅能够大幅提高财务分析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也可以对企业各部门的财务进行更好的分类整理计算与分析,提高财务分析的整体质量,消除手工计算中存在的成本高,时效低以及无法处理偶然和特殊事件的弊端。

篇10

十多年来,SH集团一直坚持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收到了良好成效。本文试图从SH集团的管理实践入手,阐述经济活动分析的意义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期进一步改进经济活动分析质量。

一、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作用与目的

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决定于企业经营的特点。一般应当包括:第一,企业经营方针和经营决策。第二,人力资源与生产设备的配备。第三,资金占用及资源运用效率。第四,成本/费用的升降变动。第五,营业收入和经济效益。有效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目的在于:

(1)促进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全面完成。通过对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促使各级管理人员认清差距,提高计划执行的主动性、自觉性,推出相应的保证措施,使生产经营计划能够顺利执行。另一方面也可借此了解是否存在预测不准、计划不周、执行失控、监督不严等问题,以利于总结经验、改进计划管理工作。

(2)促进依法治企、合法经营。坚持经常性地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工作,能够对企业遵守国家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树立企业依法治企、合法经营的理念。

(3)促进企业健全经济责任制。经济活动分析工作开展的深度、广度,经济活动分析的效果,同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健全密切相关。通过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把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层层分解,使之成为各部门的责任目标,把经济责任的考核同经济利益的奖罚密切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各部门的责任心。

(4)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通过经济活动分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堵塞漏洞,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二、经济活动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的关系

财务/报表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分析程序、分析方法、分析形式等。同时,财务报告以及财务/报表分析是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但两者存在一定的区别:

(1)对象不同。财务/报表分析的对象是企业财务活动;经济活动分析的对象除了财务活动之外,还包括生产经营活动。

(2)信息基础不同。财务/报表分析的信息基础主要是企业财务报告;经济活动分析的信息基础除了财务报告之外,还包括企业内部统计资料和技术或业务资料、企业外部的经营环境等。

(3)分析主体不同。财务/报表分析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可以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也可以是企业经营者、企业职工及其他利益相关的部门、单位或个人;经济活动分析的主体是企业经营管理者。

三、SH集团“经济活动分析”制度的运作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初SH集团成立之后不久,就实施了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的制度。

制度执行前期,经济活动分析主要结合财务例会进行,参与经济活动分析的主要是集团本部和成员企业的各级财务人员,与会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情况的了解,以及经济活动分析的深度、广度、分析质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分析成果的运用也往往大打折扣。

近年来,随着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经营规模逐步扩大,SH集团及时对经济活动分析模式进行了调整,要求各成员企业组织财务、营销、供应、生产等部门,在每月初对上月经济活动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按照集团统一制定的经济活动分析模板,形成本单位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在集团公司月度经营例会上进行汇报,集团公司领导和各职能部室有关人员对基层单位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现场提出质询,在集团公司层面进行二次分析,参加分析的人员也由单纯的财务人员,扩大到各专业部室负责人、基层单位负责人等,经济活动分析的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带动企业经营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方向不断前进。

四、目前经济活动分析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1)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匮乏,客观上限制了经济活动分析质量的提升。SH集团按照国网公司统一部署进行改革改制后,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采取了只出不进的管理模式,随着财务、经营等部门员工退休、转岗等,参与经济活动分析的专业技术人员越来越少,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匮乏,客观上限制了经济活动分析质量的提升。同时,上级主管单位一方面打着“规范管理”、“定员定编”的旗号,盲目而不切实际地一味压缩财务人员编制,使得在岗财务人员任务畸重,超负荷运转,“五加二”、“白加黑”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又要求基层单位频繁报送各种名目的快报、周报、临报……财务人员穷于应付,根本无力静下心来做好分析工作。

(2)个别基层单位领导对经济活动分析重视不够,使之流于形式。由于单位领导对经济活动分析重视不够,具体参与分析的人员更是乐得清闲,应付了事,使经济活动分析流于形式,以至于分析报告中出现自相矛盾的论述都不自知。例如,某单位2015年上半年利润总额同比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对此,该单位的分析结果是“……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数据增长20.05%,……自新厂房建成后,产量有很大提高,成本也有所降低;……利润总额降低5.54%”。换句话说,因为收入增加、成本降低,所以利润总额下降了,简直荒诞之至。

(3)个别财务、经营管理人员不重视基础数据的积累,使得经济活动分析缺乏足够的数据基础。个别参与分析的人员对经营数据变动及其经济含义、成因等缺乏敏感性,对一些重要的指标变动熟视无睹,不能就其变动意味着什么、有何潜在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动、最本质的驱动因素是什么、如何扭转不利趋势等深入进行分析。

五、改进经济活动分析工作的措施

(1)适时修订《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模板》,使分析模板切合基层单位生产经营实际、顺应经营管理工作的最新变化。由统一模板细化为安装业、制造业、服务业三个专业模板,进一步满足不同单位的实际需要。

(2)虽然修订分析模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活动分析质量,但应清醒地认识到,模板并不是经济活动分析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即便在制定模板时考虑得再仔细,也无法预见随机出现的经济事件和瞬息万变的经营形势,下列因素才更为重要:1)管理层重视程度与报告编制者责任心。2)分析工作组织与参与人员覆盖面及其业务能力。3)参与者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全局的了解程度。4)参与者对客观经济数据变动的敏感性与发掘数据变动深层次原因及指标变动原始驱动力的能力。5)参与者是否了解经济分析报告使用者的关切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分析。

针对上述限制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如定期开展培训等,才是解决经济分析质量欠佳的根本途径。

(马庆坤单位为阜阳三环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经营策划部;王哲单位为阜阳三环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财务部;马绘宇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翟大庆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马庆坤,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企业管理。]

篇11

通过系统全面的财务分析,企业经营管理部门可以准确的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将财务分析结果作为依据,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与决策进行调整优化,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2.为企业投资者提供参考

企业的投资者对于企业的规模扩大与战略经营发展的预测,主要是透过财务分析结果进行判断。通过财务分析,企业的投资者可以清楚的了解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盈利能力,并分析投资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而作出投资决策。

3.为债权人提供相关信息

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出具相关的分析报告说明,可以让企业的债权人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资金周转情况进行整体的判断与把握,并对债务资金数额、偿还期限进行决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企业的筹资活动开展。

4.为其他相关群体提供财务数据

企业的主管部门、供应商、客户出于管理或者是自身利益的需求,同样需要准确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分析则是这些群体获取企业财务状况数据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当前企业在财务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

1.财务分析指标的运用不合理

当前一些企业在财务分析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合理,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以及利润表作为重点对财务状况以及成果进行评价,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现金流量分析信息,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利润虚增、虚减以及操纵经营业绩等违规行为,也难以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2.财务分析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服务能力不足

进行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财务分析作为基础与导向,对企业的权衡收益风险、实施战略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支持。但是,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未能有效的利用财务分析成果,这一方面与企业管理部门对于财务分析管理应用重视不足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财务分析报告中主要侧重于对过去经营状况的反映,对于财务预算、决策分析以及财务资源配置的重视不足,导致财务分析报告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规划与控制的信息支持不足。

3.财务分析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

当前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虽然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信息的管理,但是财务分析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却相对较低,数据库的整合不全面、数据挖掘、分析能力不足,造成了财务分析信息化的实施困难。将财务分析流程整体信息化,提高企业的财务数据分析能力,已经成为企业财务分析工作改革完善的重要方面。

三、企业财务分析应用完善策略

1.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对于企业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选取,应该重点在选择能全面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管理能力以及发展能力财务分析指标。对于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应该主要采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率作为评价指标。对于长期偿债能力则应该采用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进行分析。对于盈利能力分析,则应该尽可能的选择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资产收益率等进行分析。对于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则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进行分析。

2.提高财务报表分析水平,强化对于财务分析报表的应用

首先应该解决财务报表中数据高度综合性与信息明晰性不强的问题,除了选取常规的财务分析指标外,还应该将财务报表附注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在附注中采取增设非财务指标,解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等信息反映不全面的问题。在财务分析中,还应通过提供企业的公允价值、披露企业未来信息以及增加人力资源报告评价等作为附注,并增加对于企业的行业因素、资产并购、债务担保等重大事项的分析结果,依据对财务数据与附注的统筹分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部门以及财务分析数据使用者提供准确、全面的财务分析数据,确保管理决策的科学合理。

3.提高信息化技术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财务分析应引入信息化技术,结合企业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业务模块数据库,重点完善财务信息数据归集、数据查询、数据库挖掘、数据模型建立等几方面的应用,通过采用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分析技术,在企业的盈利分析、投资、融资、管理决策以及客户分析等方面,形成准确全面的财务分析报告,提高财务分析报告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4.强化财务分析体系中的对于风险的分析防范能力

财务风险问题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财务分析体系中运用相应的指标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能力。重点是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现金流量指标等内容。此外,还应该对企业财务报表附注中的重大事项进行预警分析,依靠关键的预警指标、严格的管控标准,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预警能力。

篇12

一、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编撰的局限性

(一)财务分析报告不能及时反映问题

通常来说,财务分析报告分为月度、季度和年度报告,应该在每个月、每个季度和每年末的下一月10号之前将财务分析报告交至企业财务信息使用者(一般为管理者),以便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但是在我国各企业实际财务工作中,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财会人员信息收集局限、财务信息反馈不及时、财务活动突变等原因,财务分析报告的真正提交时间往往拖延至中旬甚至月底,这大大降低了财务分析报告的时效性,使得其披露的相关信息可能变得毫无价值,无法为企业决策层、管理者、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参考服务。

(二)财务分析报告的针对性较差,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企业整体结构及经营方式的不断复杂深化,企业决策层、管理者及众多投资者将逐渐占据市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要地位,依据财务分析报告做出的经济决策也变得相应复杂,这种大环境对企业财务信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来说,为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多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凸显。简单来说,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有效实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针对性不强,不能透彻地揭示出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更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使企业管理者和财会人员将财务分析报告看作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他们总是有这样的感觉,财务分析报告往往撰写花费的时间长、提及的数据和内容多,但是真正有用的信息或者是决策者真正需要的数据资料太少,使得财务分析报告成为一纸空文。

二、应对措施

(一)确定财务分析报告的主体和范围

阅读财务分析报告的对象有很多,应该根据信息接受对象的不同来确定出不同的报告主体和范围。比如,如果企业财务部门领导需要阅读的财务分析报告,就要尽可能地写的专业一些;而如果是提供给其它部门的领导,就要尽量简单易懂、深入浅出。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阅读对象,分析人员在撰写报告时也要准确掌握好整体的分析层次和框架结构,以便满足不同层次阅读者的需求。再者,要根据报告分析范围的不同来控制分析的详略,比如,分析的范围如果是二级公司或某一部门,就要细化、具体地进行分析;如果是从整个企业或者是集团公司来分析,就要力求简洁精练,不能细数所有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抓住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分析。

(二)有针对性地提炼报告内容

专业的财务分析报告往往会有很多的内容,篇幅也会很长,但是对于很多企业决策者来说,他们需要使用的会计信息并不是罗列出来的全部内容,那么此时如果报告内容过多则显得无益。财务部门的人员在写财务分析报告前尽可能与领导沟通交谈,了解和提炼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进而采取有针对性地撰写方法,使得财务分析报告最大程度地发挥决策参考作用。

(三)要理出明晰的分析线条和整体框架

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线条和整体框架一般为:目录——总论——重要提示——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改进措施。其中报告的“目录”简明报告分析内容及页码;报告的“总论”是将本月或者本年度的重要指标进行总体概括,该部分的语言一定要凝练、简明,力求点到为止;“重要提示”就是针对报告中需着重关注的问题或新增内容进行的简单说明,目的是能够引起阅读者的重视。以上三部分是非常必要的,目的主要在于让阅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对财务报告的整体认知和重大事项的准确了解,其中 “重要提示”必须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的页码,以便阅读者进行快速查找。“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改进措施”在对上期报告执行情况进行追忆总结的同时,对本期报告中的问题进行集中阐述,将散碎的问题集中提炼进行处理。“具体分析”是财务分析报告的中心内容,是对提出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具体、重点分析,该部分的质量,将直接决定整个报告的档次和质量。

(四)采用有效的分析手法

有效的财务报告分析手法或者分析原则有三种,下面进行简单分析:

分析要从问题——原因——改进措施为原则入手。因为财务分析报告的真正作用不在揭示反映问题上,而在于通过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真正做好“财务参谋”的重要工作。

分析具体问题时要在重要性原则和交集原则相结合的方法下披露问题。重要性原则就是选取一定的对象进行重点分析的原则。交集原则就是在有多重分析指标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指标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名,取排名前几的指标构成一个或几个集合,将其作为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然而仅仅依靠交集原则并不能准确揭示出全部分析指标,所以此时还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在运用交集原则的同时,时刻保有重要性原则的意识。而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也要有交集原则的思路。

问题集中点法。该种分析手法的理念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散分析,提炼出一系列的问题点,这些问题点好像是一张映射表,右边是问题,左边是不同的分析角度。每—个分析角度就可能映射出某个或多个费用项目或部门。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该种方法时,财务分析人员要着重培养自己快速准确判断本月可能出现相关重点的意识,还要培养从零散分析中提炼一至两个重点问题的能力。

(五)报告撰写过程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好的财务分析报告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财务人员除了搞好核算和数据分析外,还应全面了解企业的整体运作和发展,要准确把握企业的方针政策尤其是近期内企业重大的方针政策,在坚决贯彻企业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在报告分析中还要站在现阶段的角度,向未来方向迈进,使得财务分析报告充分发挥“向导”的作用;还要尽可能多地企业所处的市场背景,也就是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要有敏锐的同行业竞争对手信息捕捉能力;所有的结论都要做到有理有据,切勿轻易下结论。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带有结论性质的话语对报告信息使用者的影响非常大,不可轻易草率下结论,以免对企业决策者产生误导;报告分析的语言要尽量通顺、流畅、凝练、简明,避免罗嗦重复和口语化。

三、结束语

总之,虽然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编撰还存在不能及时反映问题、针对性较差,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局限性,但是只要确定财务分析报告的主体和范围,有针对性地提炼报告内容,构架明晰的分析线条和整体框架,采用有效的分析手法,并注意报告撰写过程中的一些其它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一定能够提高财务分析报告质量,使其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服务。目前,笔者了解到有些大型企业已经就上述问题采取一些措施,以提高财务分析的可利用性,如开展周分析,每月初月度快报等等,都是对财务分析报告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篇13

一、企业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

(一)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分析是企业的财务分析人员根据所收集、整理的企业财务数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编制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并根据这些报表、报告的财务指标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资金状况、发展能力进行评估和预测,供企业管理作经营决策所使用。它是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营者、政府单位了解企业过去实绩、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和据此做出正确决策而提供可靠信息的经济管理手段。财务分析的工作内容主要包含:财务政策分析、资金运作分析、经营管理分析、投融资管理分析和财务报表分析等五个部分。

(二)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1.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根据相同指标在两期或连续多期财务报告中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比例,说明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资金状况和经营成果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具体运用中主要有: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会计报表的比较、会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等方法。2.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企业各种比率指标,测定企业财务活动变动程度的一种方法。指标比率大致包括构成比率、效率比率、相关比率三类。3.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根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并从数量分析各种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具体运用中,有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两种。

二、企业经营决策加强财务分析的作用

(一)有助于分析企业经营状况财务分析能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指标数据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的情况,企业管理层和各相关利益方可以透过这些财务指标,了解企业过去和现时的财务结果,评价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财务分析也是一种预测判断的过程,它基于对企业过去或现在的财务状况及运营成果的评估,可以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及运营成果进行最佳的预测。企业可依据财务分析指标来预测企业将来一定时期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能力,在后续的经营中合理调配资源、做出经营决策,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财务分析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财务分析过程也是管理者协调业务部门共同复盘或预测业务执行结果的过程,是财务部门协调业务部门共同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企业内部通过不断的磨合,达成“业财融合”的良性循环,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此外,财务分析对企业经营结果的确认,也是企业划分管理责任,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责任追究、奖惩结合,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企业各方不断改善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

(三)有利于规避企业经营风险财务分析在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结果评估过程中,能发现阻碍企业经营发展的风险因素,有助于企业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进行针对性防控,提前制定应对的策略、预案,大大提高企业经营策略的准确度,促进企业稳步实现经营目标。

三、目前财务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财务分析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活动,它的实施是否高效、有序,很大程度上需要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推动。但是,部分企业只注重收入和利润的绝对数据,忽视财务分析对企业资产和经营结果的质量评估,掩盖了企业一些内部问题,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还有部分企业的管理层忽视财务分析对企业经营的预测作用,单凭历史数据和历史经验做经营决策,无法识别和顺应市场不断变动的需求而导致其产品、服务为新市场新需求所抛弃,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局。

(二)财务分析数据信息不全面1.企业历史数据的保存和整理不全面部分企业没有完整的财务分析体系和制度,作为分析参考基础的企业历史数据没有进行定期收集整理并通过报表或分析报告的形式进行归档,遇到紧急决策,无法为财务分析及时提供全面可靠的数据。2.企业同行相关数据信息收集不全面企业财务分析很多需要跟同行的竞争对手进行横向比对,发现差距,弥补不足。然而部分企业由于信息渠道、分析人员能力水平等原因,未能获取足够多的同行信息借以对比分析,导致财务分析结果可靠性不足。3.财务分析忽视外部环境信息指标有些企业的财务分析数据只注重内部指标,忽视外部环境信息指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作为企业经营决策依据的财务分析结果若不充分考虑政治、经济、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将很容易导致企业错失发展机遇或是陷入市场风险。

(三)财务分析制度不完善作为一项管理活动,企业财务分析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作为基础并进行规范。有些企业没有制定完善的财务分析制度,财务分析管理的责、权、利不明晰,导致财务分析工作在企业内部分工协作上出现混乱,影响了财务分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财务分析的时效性、可靠性得不到保障。

(四)财务分析与企业经营业务脱节财务分析没有实现“业财融合”,财务分析人员缺乏必要的业务了解或是在分析过程中未能与企业业务部门协同工作,其分析结果必然偏离企业业务实质,财务分析所提出的改进建议无法落实执行,甚至误导企业管理层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

(五)财务分析结论缺乏反馈应用很多企业的财务分析只停留在获取重要财务指标的结果,没有对指标背后的因素构成进行细致的原因分析并形成分析结论和改进方案反馈给业务部门和企业管理层。这样的财务分析不足以协助管理层做经营决策所采用。

(六)财务分析人员专业素养不高财务分析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需要分析人员具备较好的综合能力。然而,部分企业的财务分析人员未能达到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一方面是企业对财务分析工作不够重视,过多考虑成本因素而选用普通财务人员来负责或兼任财务分析岗位;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业的财务分析人员只注重财务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企业业务知识、业务流程的了解,在财务分析过程中不注重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导致财务分析结果与企业经营业务实质出现较大的偏差,大大降低财务分析结果的参考价值。

四、企业加强财务分析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企业管理层重视并支持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企业管理层应重视和支持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审议企业的财务分析制度,监控财务分析制度的落实执行,参与重大财务分析事项的部门间协调,支持财务分析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对财务部门提交的财务分析结果及时采用或给予反馈。

(二)提高财务分析数据的全面性定期收集和整理企业财务分析的历史数据并妥善保存;灵活运用网络信息、大数据技术、行业协会等渠道采集财务分析所需要的企业同行资料、行业信息资料和外部环境因素信息,提高企业财务分析数据资料的全面性。

(三)建立健全的财务分析制度健全的财务分析制度,包括完善的财务分析流程、完备的财务分析组织架构、畅通的财务分析信息反馈和协调机制、严谨的财务分析考核制度。通过责、权、利分置,调动企业管理资源,全方位指导企业财务分析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督促财务分析改善方案建议在业务层面的落实整改和执行,监控企业运营趋势和预算控制管理,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四)加强财务分析与企业经营的“业财融合”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财务分析人员和业务部门进行业务和财务知识的深入交流,促使双方在业务开展、财务分析过程中务求做到“业财融合”,使业务规划、业务决策、业务结算均能考虑财务的计量和确认需求、重视业务的财务可行性,必要时与财务部门及时进行沟通,寻求财务分析支持。而财务分析人员也应积极主动学习企业的业务知识和流程,在财务分析过程中与业务部门保持沟通,多透过业务去理解财务分析指标和分析结果,为经营者提供及时、可靠、可行的财务分析建议。

(五)财务分析结果需要得到及时反馈和落实执行财务分析结果通常以分析报告和分析建议等形式提供给企业管理层和业务部门,企业应该通过健全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确定财务分析结果的报告和反馈机制,对改善方案的落实执行也应该有过程监考和事后回顾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