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1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想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a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下面我还是以《自选商场》为例,在学生们认识了九种商品名称以后,但要让学生学会分类,且了解自选商场购物的方便,我又创设了情境:老师成了“快乐自选商场的总经理”,并告诉同学,今天却不快乐了,因为商品卖不出去,所以现在想聘请三位优秀的售货员,重新将商品摆放整齐。接着就请三位同学当售货员来给黑板上的九种商品分类。并说出理由。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明白自选商场的东西是分类摆放及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无需教师分析,就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还是以《三只白鹤》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篇2

授课期间,教师应不断创新,改变以往“你讲大家听”的教学模式,应带动学生自己来读和听。如教师在上到《的少年时代》这一课时,应该广泛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轮流朗诵各段给大家听,并让他们互相提问每段所讲述的内容和情感。这样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还会使学生融入到这篇文章中来领略伟人的伟大。

3.提升教师自身水平

虽然现在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和提升,但是还是有很多老师只是浑水摸鱼,把提高学生的笔试成绩作为毕生目标。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改变教师以前的工作方式和听说能力。主要从训练教师的普通话、言语表达能力和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着手。使老师们在对学生授课时表达清晰,风趣幽默,从而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另外,教师们应训练自己养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如在讲每一节课时应先给学生们留出一些时间阅读,使他们对文章有个大致了解,再让他们各抒己见,谈谈对文章的看法和态度。这样既会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们能主动阅读和思考。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篇3

(二)阅读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语文是综合性极强的人文学科,包含天文地理、科学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而阅读则是检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标准,阅读理解能力强,其综合能力自然也就越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刻。没有广泛的阅读面,没有深刻的阅读能力,是不可能了解文字背后深刻含义,也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

(三)阅读是学生与社会接触的需要

职高教育与普通的高中教育存在较大差别,职高教育是面向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大部分学生将在毕业后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因此,需要对社会进行足够的了解,在充分了解社会的基础之上,才能适应社会。但是,职高学生阅历不足,对社会的了解不够,而阅读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丰富的、深入的阅读,必然能将学生与社会拉进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二、运用多种阅读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通过有效阅读来提高对语文知识的领悟,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喜欢上阅读,并能在阅读过程中更深地体会和感悟文章中的情感和作者要反映的主旨,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运用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职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较差,他们在进行阅读时没有目标的指引,使他们的注意力仅仅放在阅读中,而不是边阅读边思考。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使他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效阅读,把握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有效提高阅读的效率。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给他们制定出明确的阅读目标,通过阅读让他们回答出如下问题:概括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精读读重点段(4~6段),议一议“写了哪些景物,描写的顺序怎样”;摘抄优美的字句、段落,熟读成诵。在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指导下,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在阅读过程中跟随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在让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关注,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使他们能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有效阅读,提高语文理解能力。

(二)进行开放式的阅读,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进行自读、齐读外,还可以开展多种方式进行阅读,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轮流选择一个人物进行分角色朗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用符合文中人物身份和特点的语气来阅读,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舞台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演能力,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反映课文中人物的思想。例如,在教学《雷雨》时,我让学生进行表演,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当时独特的时代背景下造成的人物的命运。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量不断丰富,使他们具有的语文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阅读不再是传统的阅读方式,而是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创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阅读的兴趣。

(三)探究式阅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不只是阅读课文的表面文字,也不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而是要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字包含的深层内涵进行探究,理解和感悟课文的主旨,这也是阅读的关键所在。要通过阅读对语文课文进行更深的理解,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加学生的知识理解,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进行探究式阅读时,教师要做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引导着,让学生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从抽象的文字中挖掘出丰富的内涵,获得更深的学习感触。

篇4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对阅读材料大声地朗读,这样能将自身与作者之间情感的共鸣激发出来。而且朗读文章不应该依靠教师来完成,教师需要在学生情感活动较为积极的时候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加深自身的理解,进而产生自主思考以及感悟。学生在面对阅读材料的时候,如果采取默读的方式很有可能产生阅读厌倦感,但是朗读却能使学生身心放松,并将自身情绪释放出来,很快进入角色,对文章中的世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阅读世界,从而享受到语文阅读的博大。比如,在《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的讲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傣族文化,以及地区性环境的优美,让学生联想到泼水节上欢乐的气氛;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对文字背后的情感内容进行挖掘,让学生感受到更深刻的人文情感教育。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深刻了解作者的写作感情,自身也要投入感情,这样才能让学生、教师、教材之间得到有效的融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海洋中净化自身的心灵。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字的华丽和优美有更深层次的感受,还能对傣族文化、人文精神有更高层次的解读。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通过文章背景熏陶学生人文情操

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内容都是非常具有人文教育作用的。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章,它们都具有特定的创作背景,同时也能体现不同的创作风格。教师在进行文章讲解的时候,首先应该向学生介绍文章作者,让学生对作者所处的年代特征以及生平经历等进行了解,然后对文章的具体创作背景进行深入讲解,这样能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正确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司马光》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引入文章之前,先向学生讲解司马光这一历史人物,先让学生对这一文章主要人物的生平经历以及司马光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等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对这一人物有大致了解之后,会对司马光产生一种崇拜的感情,同时怀着一份对司马光崇高品质的敬意来学习这篇文章。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会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文章学习中,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当前这个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需求。人文教育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能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还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修养的形成和完善。

作者:张瑞青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新民小学

参考文献:

篇5

1.着眼字词,从语义入手

在教授《孔乙己》时,文中描写孔乙己去酒店喝酒的情景,早先他是“排出九文大钱”,而后却是“破衣裳里摸出四文大钱”,两句描写付钱的动作,却因为两个动词“排”和“摸”意味深长了许多。一个“排”字立即让我们脑中那个读书人自命清高的形象鲜活了起来,一个“摸”字又让这个读书人尽显窘迫。让学生从这两个动词入手,感受孔乙己先后的变化,探究人物的悲剧命运,寻找悲剧的根源。字词虽是语言中最小的材料,却也能承载巨大的文化信息。关键字词处在文中最重要的位置,其本义、引申义、联想义都可能左右整个文章的感情基调。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如能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字词,将是文本细读的一个最直接的切入口。

2.联系语境,感受言外之意

语境,笼统地说就是运用语言符号表达思想时在特定的背景因素、时空条件下所形成的环境。语境是文本与读者之间进行对话的重要平台。文本整体营造的语境,一般来说就蕴含着全文的感情基调。学生在阅读时,如果对语境没有形成认识,那么就不利于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发挥想象、感受语境。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历史地域因素等等,能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语境。

三、挖掘文本,分析文本

1.寻找空白,品读空白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这些没有说出来的“弦外之音”即文中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也就是“空白”。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寻找空白,想象空白,填充空白,逐渐形成能自己在细读中发现空白、品读空白的能力。其实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就不难发现,大部分的文本中都藏着空白。需要我们关注以下几种典型情况:首先是文本的不连贯处或者文字的省略处,诗歌因其言简意赅尤为多见此类空白,这些空白令读者对诗歌所描绘的内容能更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仅仅十二个字,就将那种悲凉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又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上文提到“兰舟催发”,没有具体描述上了船之后的情景。一句“暮霭沉沉楚天阔”就能让读者体会到在水岸烟迷、天苍雾蒙的环境下诗人与恋人分别的悲切心情。其次是在难以言说处,千言万语难以说明,有时几个字,甚至只字不提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那些没有说出口的“千言万语”,需要学生用想象去填充,用心去感悟文本中微妙复杂的情感。

篇6

1.优化小学生阅读环境。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投入,切实改变农村教育设施落后局面,贯彻落实城乡教师交流,做到师资均衡发展,鼓励家庭经济好的同学多买书、买好书,带到班上,与同学交流共享;号召社会力量捐书、捐物,或者筹集善款修缮阅览室或建设网络电脑室;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杜绝重考试成绩忽视阅读课的现象。加强学校软环境建设,可以在校园和教室墙壁上,张贴或悬挂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使学生幼小心灵受到启迪,产生读书欲望。教师理应要做好读书的表率,提倡师生一起读书,互相交流,答疑解惑,从而影响学生读书,激发阅读兴趣。

2.发挥教师在“教”的主导性。⑴优化美读策略。“美读”不同于一般的“读”,它是读者通过口、眼、心、耳等感官进入文本,把作者的情感用声音、表情、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进而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的一种审美阅读活动。⑵知识拓展策略。现行的教材,课后的基础练习很少,主要的作业是学生的阅读和积累,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和书籍。因此教师要把课外阅读拓展练习的设计当成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去查阅相关的知识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⑶个性开发策略。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而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是对不同学生个体的不同知识、经验基础的承认和尊重。鼓励学生在阅读时个性化理解,多元性理解,在考试评卷时,不要一味追求标准答案。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形成个性化理解,在批判中感悟人生经验。

3.发挥学生在“学”的主体性。⑴习惯培养策略。习惯是一种养成教育,习惯培养对低年级小学生尤其重要。首先是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肩平、足安”;其次是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有了兴趣,就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⑵程序设计策略。也就是设计自主学习的程序,教师根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把阅读过程科学地变为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使学生明晰阅读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过程,引导学生按程序去阅读、思考和钻研,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程序设计同时要考虑提高阅读技巧,注重培养语感。⑶课堂调整策略。大胆改革传统阅读和课堂模型,探索自主学习的课堂类型和课堂结构,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杜绝课堂是以“听讲”为主现象,强化教师在关键问题的点拨,把阅读权利、时间和过程还给学生。⑷鼓励质疑策略。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质疑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善于把握学生特点,把疑问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从合作学习中获得答案,这样也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阅读教学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授之以“渔”。

只有认清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学习、准确把握课标新理念和新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努力付诸于阅读教学实践,就一定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使他们受益终身。

作者:吴娟兰单位:福建省长乐市文岭中心小学

篇7

新课标提倡“情境教学”,我大胆尝试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朗读教学上来。我结合文本的内容,努力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真实的朗读情感。例如我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第二句诗时,我边出示线路图,边描述:“这是渭城———这是阳关———这是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是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呀!”然后让学生看大屏幕,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阳关以西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再让学生说说元二即将远行了,好朋友要分别了,这一走,也许很长的时间不能相见。学生自然地走进情境,深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敲击作者的心灵,与作者心灵相通,此时,我再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诗句,学生读得情真意切,难舍难分,达到了语言与情境的融合,情感与体味的结合。

篇8

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课文中,我要求学生对比,不是背解释,而是让学生知道词、句的意思,或者通过找有关的句子和段落,去联系上下文理解。学生自主通过查阅相关的字典,对于阅读中遇到的难以理解的词语进行查找,获得答案,这样才能借助字典获取一定的学习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了解课文的意境,通过比较,体会这些同类词语在课文的巧妙地使用,因此,在学习新课文时,我常要求学生做到多想,即:尤其对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的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而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提出很多问题,以培养学生提问和答问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机会

所谓能力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能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对于学生初步感知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不能说明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或者能够运用方法。因此,无论是从对课文的阅读,还是到对课文的审题当中,都能够初步地感知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才能不断地归纳总结出语文阅读的精华所在。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多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教学的环节。学生发现就主要的,懂的就由学生自己讲,而老师则是根据情况指导,在学生有问题的地方,老师要启发、引导、点拨,这就达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篇9

2.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境”,品味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真挚的情感、深远的意境。例如,我在教学《再别康桥》一文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的意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然后再分析此时的柳的意境,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情景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篇10

三、读与说结合如果说“读”是对信息的输入,那么“说”就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学完《拔苗助长》,我就及时引导学生“说”:“你想对文中的种田人说点什么?”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一下子被学生说透了。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读与演结合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池塘边的叫声》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活灵活现,将课文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教学效果令老师非常满意。

篇11

(二)开放性原则

鉴于拓展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拓展迁移的基本属性,拓展阅读教学必须构成良好的开放性环境,从而保证教学活动富有活力,充满激情。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在课本教材阅读外,适当地补充其他阅读物,实现内容的向外开放;注重教学手段的开放,通过多途径,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注重教学设计的开放,确保教学过程及参与方式的多元化,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及学生与群体间的有效沟通。注重教学氛围的开放,教师应通过演说、表演、讨论等多种形式,实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有效激发,进而促进拓展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1]。

(三)全面性原则

阅读的拓展教学必须针对所有学生,确保所有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对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有效保护,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对个别学生的不足,则应及时通过有效的教育措施进行补充,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和未学知识的相互比较与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水平的提升,实现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确保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完善传承。

二、促进拓展阅读水平提升的措施

(一)控制拓展阅读数量,保证拓展阅读质量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的拓展教学中有着明显的拓展无度现象。许多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时不考虑学生实际,进行大量相关链接,使得学生由于自身课余时间的有限而多泛泛了解,对相关拓展内容的深层缺乏必要理解,难以实现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促进阅读水平提升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材料的延伸上应紧紧抓住阅读的根本目的,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选择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适量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同时确定合适的阅读材料后,教师还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使其更符合学生学习口味,从而有效降低阅读难度,促进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

(二)明确拓展阅读目的,避免功利思想

拓展性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课本教材阅读量的不足进行有效补充,实现其阅读视野的有效拓宽,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综合修养的提升。因此,在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确立明确的教学目的:或为提高学生文学感悟;或为拓宽阅读视野;或为了解背景,促进课本学习;或为增强语言训练……只有进行精准的目的定位,才能更好地促进拓展阅读的高效开展。此外,鉴于我国应试升学教育制度,很多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有着强烈的功利色彩,拓展阅读单纯为升学而学,使原本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变得标准化、单一化,这对于学生的长久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应极力避免功利思想的作祟,以学生的长久、健康发展为前提,开展拓展阅读教学[2]。

(三)提高学生兴趣,助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拓展性阅读对于小学生语文水准的提升意义非凡,但目前多数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应在教学中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相应的认识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拓展阅读的重要性,使其自觉参与其中,将拓展阅读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阅读,阅读内容则应尽量丰富多样,避免为考试而阅读的现象出现。

篇12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将合作学习的主要特点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结合起来,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活跃课堂氛围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对于教学方式创新就要是小组教学的展开。小组教学又称为小组合作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将课堂上的学生分为独立的几个小组,针对同一个问题每个小组来合作完成,小组的成为都要为这个问题来进行努力,在不断地综合各个小组成员的意见之后,每个小组将各自的成果向大家展现,这种教学方式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开展和实践。比如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课外阅读书的评选活动中,教师将整个课堂上的学生分成小组,小组结合各位组员的阅读书推荐篇目,老师进行课堂评选的过程中,提出小组对于阅读评选过程中的意见,这样保证了学生观点的真实完整展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我表现的能力得到很多的提高。

2.教学技巧

在合作学习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技巧性。第一、鼓励性。小学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的教学提升学生基本的阅读文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勇于发言,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氛围的激励中,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保证教学的质量。第二、合作性。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学生间分工明确的合作化学习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开手让小组完成合作学习。但是又不能够完全放开,小学的学生自制力比较差,而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能独立的完成小组的活动,教师要给小组合作学习留足活动的自由性能够,但是在小组组织的过程中提供帮助,促进小组合作教学的实现。

3.活动组织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活动组织就是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不管是知识的讨论还是实践的操作,都是以小组的成员为单位实现的。小组的成员主要是教师的分组或者是以学生座位前后相邻作为一个整体,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顺畅的完成。但是调查发现,很多的合作学习分成的小组在学习中主要是聊天,浪费了小组合作教学的机会,所以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在小组中选择负责人作为小组的组长。在教师布置任务的过程中,小组组长给小组成员分配任务,最后大家实现观点的总结,这样保证了小组学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促进了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开展和实践。活动组织在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呈现多样化的方式,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小组合作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提升学习。

篇13

1.2贯彻“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分组讨论”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贯彻“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分组讨论”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首先需要树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的意识,切实提高阅读审美能力。教师不能够停留在高中语文现代文分析、试题讲解层面,还要充分考虑到应该给予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怎样的方法和技巧、如何实现最有效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而不是牢牢锁住学生的考试分数。其次,教师需要加强业务方面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对于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需要深入到文章中,设身处地的了解当时作者写作的环境、情感情况,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也结合自身的感悟与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有传递的思想情感。最后,教师需要精心备课,强化课堂有效引导。通过前期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征的全面了解,制定出一个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

1.3坚持教学反思,强化自我评价

坚持教学反思,强化自我评价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及创新意识,进而实现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高中语文现代文大都具有思想深邃、笔法灵活等特点,仅仅是泛读是不可能形成自身独特认识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定期反思教学,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和质疑教学构想,及时找出教学过程中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原因,进而深入总结,找出改进和修改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正确有效的评价,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形式进行检验、校正,例如让学生写读后感、随笔片段、经典模仿等等,形成对现代文的直观感悟,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双赢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