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管理制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师德师风管理制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师德师风管理制度

篇1

1西药制剂质量管理的常见问题

1.1西药制剂内在危险因素 从药理学理论来看,各种西药制剂都有可能诱发药物不良反应现象,药物本身具有天然属性,因而必然会存在无法避免的内在风险。各种西药制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准确分析其禁忌症和适应症,最大限度发挥西药制剂的治疗作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1.2西药制剂外在危险因素

1.2.1技术力量薄弱 很多医院药剂科都存在西药制剂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且药剂师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较低,无法及时学习和运用新技术,专业力量较为薄弱,与其他医院药剂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机会,西药制剂规范化管理能力较差,管理观念和管理意识较为落后,且医院并未定期组织西药制剂管理人员接受培训和教育。

1.2.2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 《中国医院制剂规范》和《中国药典》等是现阶段我国制定并广泛推行的西药制剂管理规范,但是,对于相同的西药制剂,上述管理规范在检验标准、制备工艺和生产条件等方面也未进行统一的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各个医院对于自制的西药制剂的质量标准控制规范也各不相同,质量管理工作极其不规范,所生产的西药制剂质量得不到保障,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进而易造成临床用药安全事件。

1.2.3管理不规范 《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是现阶段各个医院西药制剂研发和生产所一直遵循的标准和规范,然而,我国很多医院在西药制剂管理过程中都存在生产设备维护不及时、记录定期检查工作落实不到位、规范执行不严格、留样观察制度不合理等现象,导致西药制剂面临严重的质量问题。

1.2.4生产设备较为落后 西药制剂质量管理的主要物质保障就在于先进、可靠且稳定的生产设备,这也是医院西药制剂生产质量提高的基础。因为医院西药制剂使用量较大,且涉及种类较多,所以,基本上无法实现西药制剂生产设备的全面半自动化或是自动化[2]。现阶段,各个医院均使用容器容具作为西药制剂的生产设备,且均已手工操作为主要生产方式,这就导致西药制剂的生产质量得不到保障。

1.2.5总体设计不合理 目前,很多医院的西药制剂管理科室存在设计不合理的现象,未能对室内布局工艺、室内功能区的划分以及总体布局进行严格合理的设计,所以,无法实现物流和人员的分类管理,受到这一现象的影响,医院西药制剂管理科室无法充分满足其他科室西药制剂使用数量、规格和种类方面的要求。

2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

2.1实现西药制剂管理人员技术能力的逐步提高 西药制剂人员本身的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西药制剂的生产质量,因此,各个医院应定期组织西药制剂人员进行在岗培训、轮岗培养、学术交流以及外出进修,以此来提高西药制剂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2制定和实施规范化的风险管理制度 各个医院西药制剂人员应严格遵守《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在西药制剂质量方面的相关规定,制定和推广西药制剂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以及时发现和化解西药制剂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风险[3]。对于风险较大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的岗位,应实施岗位责任制,将质量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药品质量的稳定性。

2.3严格执行质量控制相关标准 各个医院应组织西药制剂人员系统学习国家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的,药品生产质量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本身对于西药制剂质量管理的标准,及时通过学习和培训等方式,掌握国内外医学研究人员在西药制剂质量管理方面最新研究经验,以提高西药制剂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在医院西药制剂质量管理过程中推广应用风险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西药制剂人员风险识别和质量管理能力,降低医疗纠纷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人民健康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篇2

(一)风险的一般含义与特征

风险的基本含义是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风险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无一个适用于各个领域的公认定义。在理论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观点把风险视为机会,认为风险越大可能获得的回报也越大;第二种观点把风险视为危机,认为风险是消极的事件,可能带来损失;第三种观点介于两者之间,也更为学术,认为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此不确定性意指:发生与否不确定、发生时间不确定、发生的状况不确定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不确定。只要某一事件的发生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能性,那么该事件即存在着风险。

风险首先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即每个人及各行各业随时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其次风险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能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幅度,而不能彻底消除风险;再次风险具有损失性,只要有风险存在,就一定有发生损失的可能;最后风险具有可变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二)风险管理的定义

风险管理是指各经济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控制等方式,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导致的损失后果,预期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目标的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理念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主要关注点,企业的生存与灭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如何应对风险,取决于企业有没有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严密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企业风险理念的建立和落实,必须依靠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参与和支持,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灵活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和应对风险的目的。

二、从风险的角度分析董事责任保险制度的产生

在商业活动的层面上,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分为两大类:首先是市场风险,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具有竞争能力以及被竞争对手取代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其次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背景下产生的委托风险。企业与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之间是委托的关系,即者为委托者的利益工作,而产生的经济后果由委托者承担。从风险分配的角度来看,企业股东承担的风险有两方面:市场风险和所聘用董事及高管的能力的风险;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所承担的风险则为履职风险和利益冲突风险,即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因违反谨慎和诚信义务谋取自身利益而损害企业利益应承担的风险。

企业因为生存发展的需要必须承担市场风险,这部分风险可以通过内部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有效地管理,而企业所承担的董事能力风险则是企业自身选择的结果。企业股东与董事及高管之间的委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对董事及高管能力的认可,当董事和高管的经营决策失误给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损失时,应由企业承担,而不是由董事及高管承担。在很多时候,这种后果非常严重,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创伤。同时,由于董事是否发挥其应有的能力并不容易被界定,缺乏客观的依据,即使有时董事及高管勤勉和无私地为企业的利益尽职尽责,也难免会因为其他不可避免的原因给企业带来损失,以致招来诉讼风险。因此,在上述情况下,企业及董事有转嫁风险的潜在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及股东保护权益机制的不断规范,企业及董事所面临的责任风险越来越大。为了消除董事和高级职员的后顾之忧,保障和鼓励他们放心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也为了分散企业在遭受诉讼面临巨额赔偿时的风险,于是董事责任保险作为这样一种专门的风险分散和利益保障机制出现在人们面前。董事责任保险的出现具有市场必然性,它是指如果董事及高级管理者因被指控于任职期间工作疏忽或行为不当(不包括恶意、违背忠诚原则、信息披露中故意的虚假或误导性陈述、违反法律的行为)而应向第三方承担赔偿义务时,由保险人在保险合同约定限额内支付保险金的保险形式。

董事责任保险制度产生之初是为了分散董事及高级职员在正常履职过程中所承受的经营责任风险,以保护董事及高级职员的合法权益,鼓励其大胆经营开拓创新。但更深层次地讲,董事责任保险制度的出现也同时保护了股东及受损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在董事责任保险出现之前,即使董事及高管给股东带来了损失,但由于企业支付能力较弱,加之股东诉讼时间长程序繁琐,受损股东缺乏上诉的积极性;而董事责任保险的出现则将企业应承担的损失转嫁给了支付能力较强的第三方——保险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股东保护求偿的积极性,保障了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同时也强化了股东对董事及高管的监督作用。

三、风险管理视角对董事责任保险发展的促进作用

篇3

【Keywords】pipeline;Sealing compounds;clean;robot

一、引言

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智能机器人则是一个在感知- 思维- 效应方面全面模拟人的机器系统,外形不一定像人。它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试验场,可以全面地考察人工智能各个领域的技术,研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在有害环境中代替人从事危险工作、上天下海、战场作业等方面大显身手。一部智能机器人应该具备三方面的能力:感知环境的能力、执行某种任务而对环境施加影响的能力和把感知与行动联系起来的能力。智能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的根本区别在于,智能机器人具有感知功能与识别、判断及规划功能。

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应用领域的扩大,人们期望智能机器人在更多领域为人类服务,代替人类完成更复杂的工作。然而,智能机器人所处的环境往往是未知的、很难预测。智能机器人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也越来越复杂;对智能机器人行为进行人工分析、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困难。目前,国内外对智能机器人的研究不断深入。

二、背景技术

公知的,城市下水管网在雨天具备快速排水的功能,但在平时很多企业或商户会将一些很难腐蚀的塑料垃圾、纺织品、卫生巾、建筑垃圾以及树枝等倒入下水管网,由于下水管网大多为水泥制品,在管道接缝或出现金属物沉积时,现有的做法是利用较长的竹竿连接,将竹竿插入下水管网进行疏通作业,在下水管网较长时,这种方法基本没有作用,只能通过破坏路面和水泥管道取出杂物,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工时,而且修复时间较长。

三、发明内容

一种适用于管道封堵物清理的机器人,包括电机以及控制器、动力轮、履带、支撑杆、空心橡胶漂浮轮、封堵物探爪、清理钩爪、牵引绳和数据线,电机以及控制器外缘的上部和前后设有多个动力轮,所述动力轮外部设有履带,电机以及控制器的左右两侧中部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轴,四根支撑杆的两两内端与电机以及控制器两侧的轴连接,两根弹性连线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两支撑杆的靠近外端,在四根支撑杆的外端分别设有空心橡胶漂浮轮,所述四根支撑杆呈“X”形排列,连线两端连接在履带后部的两根支撑杆中部,连线中部连接牵引绳的一端和封堵物探爪的一端,电机以及控制器上的数据线与牵引绳并列,清理钩爪的一端铰接连接封堵物探爪的中部,所述清理钩爪的另一端设有朝下的双回钩,锁绳的两端连接电机以及控制器左右两侧设置的锁管外端,清理钩爪的靠近另一端套在锁绳上。

所述的适用于管道封堵物清理的机器人,在封堵物探爪的另一端设有朝下的双回钩。

四、具体实施

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空心橡胶漂浮轮;2、支撑杆;3、弹性连线;4、动力轮;5、履带;6、锁管;7、锁绳;8、轴;9、电机以及控制器;10、清理钩爪;11、连线;12、牵引绳;13、铰接连接;14、封堵物探爪;15、数据线。

结合附图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管道封堵物清理的机器人,包括电机以及控制器9、动力轮4、履带5、支撑杆2、空心橡胶漂浮轮1、封堵物探爪14、清理钩爪10、牵引绳12和数据线15,电机以及控制器9外缘的上部和前后设有多个动力轮4,所述动力轮4外部设有履带5,电机以及控制器9的左右两侧中部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轴8,四根支撑杆2的两两内端与电机以及控制器9两侧的轴8连接,两根弹性连线3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两支撑杆2的靠近外端,在四根支撑杆2的外端分别设有空心橡胶漂浮轮1,所述四根支撑杆2呈“X”形排列,连线11两端连接在履带5后部的两根支撑杆2中部,连线11中部连接牵引绳12的一端和封堵物探爪14的一端,在封堵物探爪14的另一端设有朝下的双回钩,电机以及控制器9上的数据线15与牵引绳12并列,清理钩爪10的一端铰接连接13封堵物探爪14的中部,所述清理钩爪10的另一端设有朝下的双回钩,锁绳7的两端连接电机以及控制器9左右两侧设置的锁管6外端,清理钩爪10的靠近另一端套在锁绳7上。

实施本发明所述的适用于管道封堵物清理的机器人,使用本发明时,由工作人员将本发明带至污水井下,这一过程无需排空污水,将本发明送入管道,利用电机以及控制器9驱动动力轮4,动力轮4带动履带5在,管道的上内壁行走,四个呈“X”形排列的空心橡胶漂浮轮1支撑本发明在水面漂浮,若管道内淤泥较多,空心橡胶漂浮轮1也可在淤泥上行走,这一过程封堵物探爪14一直对管道的淤泥下或水下的封堵物进行发掘发现,当封堵物探爪14勾住封堵物时,本发明停止行进,这时由控制人员通过控制器、数据线15对电机以及控制器9发出指令,锁绳7的一端断开电机以及控制器9的锁管6,清理钩爪10落下并勾住管道内的封堵物体,然后由控制人员对牵引绳12进行牵引,由封堵物探爪14配合清理钩爪10清理管道封堵物清理钩爪边将管道封堵物带出;然后再次将本发明放入管道,对管道内更远的封堵物进行清理。

五、结束语

本发明所述的适用于管道封堵物清理的机器人,使用时利用电机以及控制器驱动动力轮和履带,由履带在管道的上内壁行走,四个空心橡胶漂浮轮在水面漂浮或在淤泥上行走,这一过程封堵物探爪一直对管道下部封堵物进行发掘,在勾住封堵物时,本发明停止行进,由控制人员通过数据线对本发明发出指令,锁绳的一端断开电机以及控制器的锁管,清理钩爪落下并勾住管道内的封堵物体,然后由控制人员对牵引绳进行牵引,由封堵物探爪配合清理钩爪清理管道封堵物清理钩爪边将管道封堵物带出;本发明可适应水面的高低,对于管道封堵物的清理较为快速,尤其适应塑料垃圾、纺织品、卫生巾的清理。

参考文献:

[1]董砚秋.智能机器人概述[J].网络与信息.2007.07.68-69

[2]贾玉赞.浅议智能机器人发展及应用[J].太原科技.2003.03.20

篇4

1 风险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实践

劳动这最简单最朴实的行为已经不是再被仅仅只看做生存下去的方式,它是现在风险社会出现的最“原动力”。人类活下去的一些必须实际行为,吃、穿、喝、住、行都证明着人的最基本实践行为都是再为风险社会的产生贡献着最原始的“力量”。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风险社会的产生而停下人类实践的脚部,因为社会是进步的,只有实践不停才能继续让社会发展,人只能尽量减少实践行为中的负面的、消极的实践行动,将具有推动力的实践行为所产生的效用最大化,风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身就是一种驱动力,驱动着人实践,避免风险。

风险社会的出现就其本身来说,就是表明人类实践能力的不断进步,只有人类实践能力的增强才会产生现代化的一些风险。对于实践的二重性来说,社会实践就是风险社会产生的前提条件,人类实践必然就伴随风险,而风险产生后的风险社会里,社会要想再进步,还是要依靠实践,以实践为风险社会发展下去的基础。也许,风险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以不同类别和方式出现着,但是只要实践存在,这种风险就是一种不灭的,是一种伴随实践出现而出现的具有历史性和世界性的、不拘于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产物。

2 制度风险价值的人为性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实践产生风险,风险的控制要依靠制度,制度又是人制定的,制度的设立本身就是人的实践行为结果的一种。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需要有与其相适应并且相对稳定的(人际交往)交往活动和(人际关系)交往关系。(人际交往)交往活动和(人际关系)交往关系的秩序和稳定,是通过(模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完成的。

风险社会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即是社会实践,而在现代社会中只要有实践行为,只要有风险,便有制度,问题就又回到了初始的人类实践与社会风险的关系问题上,即制度风险本质上就是实践的。人们改造自然界,是为了获取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但是人类为了不断满足其日益提高的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不断通过实践来改造甚至是想驾驭自然界,这就导致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结果有些是预期的有些是不预期的,有些是有利于人的有些是不利于人的。那些不预期不利于人的方面就是实践活动的带来的实践风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风险社会和实践风险并不是充要关系,风险社会的产生前提是实践风险,但实践风险并不必然导致风险社会。实践风险的存在并不必然威胁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导致风险的扩张,另一方面则是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和人类发展适应度的提升,单就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效果的关系而言,它们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在牵制中发展的关系。在没有外力干扰打破平衡的情况下,二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张力,会对扩张的风险形成有效的束缚,风险的扩张由适应度的提升所克服,实践风险这个伴随物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而言是可以承受的,反而更像是一道调味剂,使人类发展的适应度更加张弛。所谓可以承受即实践风险所诱发的结果不会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形成根本性的威胁。但是一旦有外在因素介入其中,影响了二者的制衡关系,相互制约的张力被打破,风险后果就会被片面突出。在这种失衡的状况下,实践活动的两方面效果不在同步,实践越是发展,风险的片面性越是突出,以至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这个所谓的外在因素,就是将风险与实践勾连住的,便是制度。在风险社会中的一切经历着一场制度上的不安定,制度中的决策――从金融贷款利率的调整,到食品安全标准,到法律制定和科技技术发展的种种基本实践生活问题会突然被产生的风险所改变,甚至吞没。

人的实践行为会产生负面效应,人类为了控制“不确定性”以及实践的负面就要依靠制度,制度的建立涵盖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遍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众多领域,不同的制度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其引导和规范作用,单从各个制度本身来看,其地位和作用既是必须的又是合理的,但作为组成制度系统的制度本身来说并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要将其在水平领域和垂直领域进行整合,整合过程会出现制度制定之初的意外,它会于处于同一场域内的其他制度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冲突甚至是抵触,进而造成功能失调、反功能,发生功能偏差,引发制度缺失,造成制度风险。要想产生的制度风险逐渐被人认识、控制,从而预测和避免制度风险,这一切只能又以实践完成,从实践中产生,到实践中去验证、修正。而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控制制度风险的最终途径。实践中的主体因素是一种价值理性,是涵盖事实却又不被事实束缚的价值追求,才成就了指导变革现实的理想蓝图。正因如此,马克思才认为,实践活动的本性不但是自觉的,而且是自由的,如果说,自觉是认知理性的体现,那么,自由则是价值理想的体现,是更深层次的升华。所以,单纯用物种层面的尺度对待作用体,挖掘的不过是认知理性对事实的认同,流于表象,只有以内在的价值尺度,以阐释灵魂的自由对待作用体,才能把事实的认可以及事实的变革的要求统一起来。从这个角度说,价值理想才体现着实践的能动的本质,体现着人的需要和物的属人的关系,是实践的革命和批判性质的根据,才使目标性活动实现了变革,不再仅仅是对物的认识,而是对价值的实现,成为了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证。实践具有的价值理想是实践本性的体现。实践意味的是做,但为什么要做?因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进步要求了更高,当世界挡在前面成为了阻力,实践就会去做,按照发展的要求利用实践活动来满足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做意味着改变,意味着应该使世界如此。因此,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创造属人关系的价值活动,价值理想才是实践的真正本性,才是区别与认知理性的变革因素。创造价值正是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之所在。动物的活动与自己的生命是直接同一的,是依靠本能认知世界、适应自然的活动,不能产生对事实的变革。但人作为一个未特定化的存在,其本能的认知世界的活动方式并不足以保证他在生存竞争中的地位,因此,人需要依靠后天的变革来弥补先天的劣势,实践活动创造价值、变革事实,如此看来,制度风险价值从本质上讲就是实践的。

全球性的社会风险已经成为左右现代社会实践价值理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风险社会理论作为社会实践价值观取向的分析工具,也是制度风险价值理论实践性的客观要求。

3 实践管理者活动的两个尺度及其统一

人的本位首先是肉体的存在,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层面的能量交换来维持基本的生存,而维持生存所需的能量摄取就需要有对象,对象性活动的首要因素就是对象的存在,对象在人之外的存在,是需要提供体力和智力来与之实现物质变换的存在。人类通过实践活动,通过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使其生产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从人类最终的自由发展要求看,人与自然在实践中应该形成一种协调的本体性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应该是一体两面的,两面不能失调都应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人的实践活动要想实现自由发展态,就要在充分考虑本身的本质力量所决定的人的尺度(主体的尺度)的同时,也要全面利用对象的性质所决定的对象的尺度(客体的尺度),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就是两个尺度(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理论,这里的尺度代表事物的本质、规律、规定性,而美的规律是指在本体尺度中参考了客体尺度,是人的与物的规定性的统一,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实践活动,在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被索取对象的承载能力,在塑造世界的同时坚持主体和客体需要的统一。人类的正确的实践活动就是按照尺度理论――主体的尺度和客体的尺度来进行的,这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根本特征。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提出问题、制度目标、选择方案、处理事务的时候,都要以尺度理论为原则,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实践对象的承载能力。其中,对象物的承载能力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只有坚持在物质对象尺度的基础上确立人的价值尺度,才能在美的标准下进行人类的实践活动。价值尺度理论对人类实践的引领作用,需要两个尺度的协调,过高的价值尺度受客观现实的制约无法实现,过低的价值尺度又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也就是人类实践改造自然的过程,我们知道,人所设立的制度经验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那么,这种实践活动不可能凭空进行,而是在“对象世界”中实现。

社会发展一方面是客观运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人能动的改造自然,理性有目的的参与和干预过程。人在社会中,在各制度的约束下,还是有着明确的自主倾向,不仅要受制度的限制,还要在制度的运行中表明自己的逻辑,自觉不自觉的施加自己的意志,这是人作为个体和群体中的一员在风险社会中生存下去的负责任的表现。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不断参与着社会进步的实践活动,也不断干预着风险社会下的制度制定。社会发展既是“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因为人类活动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个方面,是人改造人”。因此,人的本质与本性应该从现实的人和从人的实践活动进行考察研究。

4 结 语

从实践的结果看,满足人的需要是实践的目的,制度要有满足人需要的功效性,就成为评价制度风险结果的标准。实践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必须从人活动的两个尺度去重新界定实践,回归生活世界的倾向,本质上都是从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上去理解风险与制度。所以,只有对制度风险进行实践下的分析才能将制度风险的本质挖掘出来。

参考文献:

[1] 乌尔里希・贝克(德).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 乌尔里希・贝克(德).吴英姿,孙淑敏(译).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2004.

[3] 乌尔里希・贝克(德).常和芳(译).什么是全球化?――全球主义的曲解

―应对全球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是一片圣洁的土壤,在师德师风的培训活动中,我们始终应当走在最前列。2018年11月15日下午13:00我校校委会召开专题会议,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11月16日13:20学校召开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工作会,会议决定自11月16日起,利用大课间时间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为期2天的师德师风培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国家有关法令法规,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中小学教师立德树人考核办法》《中学师德师风管理制度》,力求通过学习,使全校广大教师进一步端正思想、规范言行,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到敬业、爱岗、严谨、务实,真正树立起平等宽容的学生观、博学多才的教师观、求真务实的治学观、言传身教的育人观和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二、重视建设,树立形象

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我们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师德师风建设职责分工明确,任务落实到位,要求全校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为人师表形象。为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教师行为、教学行为和学生规范,实现小事入手,争创良好的校容、校貌、工作作风,切实提高管理、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开展了设立了师德师风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通过这一活动不但使教师更加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德立教,不断塑造鲜活、生动的人格魅力热爱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篇6

一、高校内部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高校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意识。目前高校在内部控制中应用的仍然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运行)》,这项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是2001年的,在高校快速变革、管理日新月异的当下早已陈旧、过时,在观念和操作可行性上都已经非常落后。高校有相当一部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控制基本知识匮乏,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具体来说,很多高校在建设学校时盲目进行项目投资,投入大量的基础建设资金,过分重视校园规模的扩大、设备设施的先进性和校区建设,导致自身蒙受巨大的资金缺口,使得自身陷入到债务危机中难以自拔,最终这部分资金缺口还要国家财政补贴才能填补。

第二,高校缺乏有效的风险监督机制。高校虽然是事业单位,但是其和企业一样在运营的过程中存在各式各样的风险,比如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产管理风险、学生管理风险、人力资源风险、招生风险和就业风险等等。大多数高校的内部监督和控制主要以内部审计为手段,但是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着天然的缺陷难以克服,它在运行中并不健全,存在很多权责分配不明确的现象,所以并不能完全客观、有效的评判高校运行状况,内部监督风险较高。

第三,内部控制方法单一。很多高校的内部控制理念还停留在内部牵制的层面上,这是一种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法和原则,其主要目标是纠错和查弊,其控制范围局限在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范围之内,难以实现事前控制。内部控制中有很多体现了全面风险管理思想的理念,比如绩效考核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分权控制和现代信息系统等等,这些在高校内部控制中很少见到。

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现代企业制度呼吁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围绕着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总体目标开展的,全面梳理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流程和关键环节,将风险管理纳入到组织运营全阶段的一种管理方法和理念。全面风险管理在内容上涵盖了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企业文化、构筑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理财措施的选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构建。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全部都贯穿着风险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坚持以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风险管理的过程,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控制和传统的内部控制相比具有如下突破:

第一,控制目标发生变革。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在查错和查处舞弊上,是为了保证生产经营的合规性、资产的安全性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而运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则将高校的运营效率、运行效果、组织目标的实现考虑其中。我们不难发现新的内部控制目标和传统的内部控制目标相比具有视野更开阔、内容更深化的特点,从长远来看,更加适合高校的办学要求和持续发展的需求。

第二,内部控制主体实现突破。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主体主要是指高中层管理者、会计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全面风险管理将高校内部的每一个成员都纳入到内部控制主体的范围之内,每一个师生员工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履行内部控制制度。

第三,内部控制时空范围发生转变。传统高校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在空间上关注重大事项和异常事项,在时间上关注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全面风险管理的控制主体实现了全员性的突破,那么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内部控制在空间上实现了全方位的控制,在时间上实现了全过程的控制,内部控制可以覆盖所有的盲点、死角。

第四,高校内部控制方法实现更新。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在方法上比较单一和枯燥。全面风险下的内部控制方法实现了多样化和多元化,更加强调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权责分配、授权控制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等等,这些内部控制方法往往被综合运用,相互借鉴,能够将所有的内部控制对象纳入旗下。

三、制度建设和内部控制

90年代是我国市场经济腾飞和高等教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校的各项办学业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办学的资金来源也突破了单一财政支持的模式,实现了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所以高校收入不再单单是财政拨款,也存在着校办企业收入、科研课题收入、学费收入和捐赠收入等等。另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高校和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也愈加频繁和紧密,银行为高校提供了大量的贷款,高校在使用办学资金上获得了更多的使用权和管理权,高校内部存在着大量可控资金。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高校要做好事前控制,进行详尽的预算安排和预算编制,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该听取高校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对高校内部各个关键的资金使用点和控制点进行强化和分析,以最优的控制成本进行最合理的预算安排,让资金使用保持在最安全的范围之内;其次,高校要进行事中控制。高校内部应该形成权责分配明确、职责划分明晰的内部监督机制,对于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义务进行清晰的规定,在会计处理中坚持适当的职责分离、恰当的授权审批、充分的会计记录和内部核查原则,做到不相容职务都分离开来,对于那些重要的会计岗位,应该做到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负责,财务人员应该实行岗位轮换制,让财务人员做到互相牵制、互相影响、有效遏制舞弊,从而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强化。高校应该对各项法律法规进行研究和学习,将与资金使用和资产使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对于学校收到的预算经费,财务负责人要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严格遵守预算要求,对于现金流量的变化应该编制日报表、月报表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分析实际资金使用和预算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及时解决漏洞,防患于未然;最后,高校应该做好事后控制工作。事后控制工作主要集中在审计的监督和稽核上,高校内部控制应该伴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并且要随时随地关注自身办学状况的实际需求,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结合在一起使用,经常地检查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状况,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四、完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及措施

第一,高校应该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目前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理清自身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尽早推行高校法人主体制度。另外,高校应该将管理重点下移到各个二级院系,增加各个院系的权责范围,将各个责任中心应该遵守的制度和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书面契约规范,契约中要将业绩指标下达给各个经济责任人,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在和绩效挂钩的基础上实现对各个院系和负责人的约束和制约,将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高校决策层引领内部审计机构,使其具备独立的审计定位和监督权力,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定期进行评估和打分,让内部控制质量获得提升。

第二,高校应该完善风险评估体系。我国政府颁布了高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高校内部审计》,它对高校的办学管理、科学研究、物资采购过程、资产房产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环节的风险评估进行了制度性的规定,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具体办学状况,将风险评估工作恰当的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积极开展是对风险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是财务预防措施的第一步。在这里,笔者认为高校风险评估工作的范围应该展开来讲,不能仅仅针对会计领域进行评估,应该对高校内部管理全过程进行评估,包括科研、教学、基础设施、后勤、资产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只要是能够影响高校正常运转的方面都要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不同的风险按照发生的概率和重要性程度进行类别划分,对那些需要优先控制的风险应该率先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第三,高校应该加强内部控制活动。高校最高管理层应该对管理的方向和政策负责,具体的管理部门对详细制度进行规定,高校在同一的公众平台上消息,那些已经公布的制度应该在高校内统一执行,统一遵守,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对此进行管理,预测学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将之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绩效应该进行评价和考核,并保证评价结果是公正公开的。

第四,高校应该加强信息沟通与反馈。内部审计机构应该首先明确自身的职责、权力和宗旨,给自己明确的定位,找到自身提升组织效益和实现有效管理的途径,将自身工作定位在咨询和服务的基础上,处理好与被审计部门人员良好和谐的工作关系,了解对方的需求和难处,从实际出发解决各种问题,将高校内部审计环境控制在和谐范围内,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采纳和内部审计建议的高度接受。简化内部信息反馈渠道,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并修正系统。

第五,高校应该重视审计监督机制的重要作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规章、增强审计管理的意识,确定合理的内部审计目标,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学校纪委组织应该进行廉政建设和排查工作,对审计意见的执行状况进行调查,审计结果问责机制要建立起来,确保每一次的整改建议和方案都落实到位。

诚然,高校内部控制在现阶段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探索在风险管理和制度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提升途径,从加强内控环境、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和加强内部控制活动多个角度来实现内部控制度的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篇7

二、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制度滞后

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都有环境不够理想的问题。根本的因素就是公司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不了解,不明白它的重要性,不知道它的积极作用,一味的追求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都不去重视内控制度的作用,使得内部控制发挥不出应该有的作用,内部控制的实施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如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领导者掌握着财务大权,但却不熟悉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越权行事,内部控制制度、稽核制度形同虚设。又如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一些房屋建筑没有经过实际论证就上马修建,但建成几年后就闲置起来,造成资源浪费,还有一些适当维修后就可继续利用的设备,被随意放置,提前报废。也有一些企业存在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如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过低、经营和管理能力不够等等,也缺乏完善的治理结构;再次,员工们的品质是重要的,因为它会影响团队的合作效果,同时员工们也缺乏创新。所以,公司的任职是很重要的,它直接的影响到公司内控制度是否能够真正的实行下去。

(二)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管理体系在内部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企业要自主的去判断风险,预计有可能到来的风险,才能制定出合适的策略去躲避风险,降低风险几率,就目前来看,本国的防范风险意识都很差,没有一个健全的方法去评估风险,也没有建立判断、评估和管理风险的专业部门,用来采集风险信息,不时的调整策略的应对风险。我国很多企业的风险评估机构、提前预警机构、风险处理机构都不完善,没有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预防风险的实施力度不够大。为了更好的利益,很多企业以高风险为代价进行违经营,这就将公司的风险率提高了。更有可能会导致公司损失财产,制约公司以后的发展。

(三)内控执行不到为

内控执行到不到位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同时它也会对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和控制的策略的实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如果说内部控制机构是人的大脑,那么全体的员工就好比是执行原件,企业内部执行的力度不够,即时内部控制机构制定的制度再完美也只是个形式而已。很多企业都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是也仅限于记录在册子上,没有去认真的执行到位,有些公司的员工缺乏风险管理念,对它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是为了应付企业的规章制度。更有些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就存在问题,一直执行的是存在问题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公司员工的认知不够彻底,从而导致内控制度起不到应该有的效果,还有的人员的素质就不过关,根本无法达到内控所设定的标准。公司都是高层制定的制度,公司内部控制的制度同样没有办法约束这些高层,所以,高层应该有一个好的态度去执行内控制度,这样才能起到带头的作用,给公司制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下面的工作人员才会认真执行到位,所以,高层对于内控制度的认知是至关重要的。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控制度的构建措施

企业应按照相关《基本规范》《配套指引》的要求,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设定一个好的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去实行内控制度,有利于企业向着更好和更高的目标发展。具体来说,可以按照以下的几方面付诸实施:

(一)强化内部控制力度

首先,内部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就是风险管理理念,它可以体现出企业经营者对风险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它还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必须将风险理念贯穿到各个环节,如在企业招投标中,应派遣专业人员确认投标企业的资质,历史,信誉,能力等,避免低价中标等现象的出现。第二,建立完整企业的法规治理机制。完整的企业法规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实施的重要手段。要想充分的发挥出管理机构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还应该设计专门的机构来应对特别事项。如在财务管理中,应明确企业各级人员的权责,重大财务事项纳必须经过讨论和审批,财会部门要发挥好监督作用,企业领导应起决策指挥作用,而非事必躬亲。第三,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企业的核心工作人员是广大员工,人才是发展的硬道理,为了公司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设计一个激励公司员工的体系势在必行,在设计企业文化制度上,应该融入道德观和价值观,关注全体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的认同感,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与企业文化的一致性以及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要考虑到员工对于企业的情感,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让他们多交流,提高对公司的感情,这样他们才会自觉的实行公司的防范风险制度。

(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制度,员工们对制度执行的情况。企业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首要目标是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集团风险管理体系,高层人员应该与底层人员有相同的标准,不能因人而异,提高他们的防范风险意识,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符合公司标准的内控制度。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应该可以识别企业面临的各种事项,区别机会和风险,使引导管理层做出正确的策略。如在“三重一大”、企业大额投资等重大事项方面,企业领导班子必须以会议的形式进行集体讨论,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决策过程与结果的公正、民主、合理。其次,应该建立持续、动态的风险评估制度,也就是衡量企业所面临的危险对企业有多么大的影响,确定企业是否可以承受该风险,并根据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企业大额投资中,企业必须成立由领导带头,专业人士组队,审计、财务部门监督的管理小组,对投资的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审计。应该注意的是,评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为企业所面临的危险是持续变化的,需要对其进行持续的变量评估。在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之后,各个执行单位应该做到多交流,互相要了解,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出所制定的策略,有效的实现内控制度。同时,设定一个奖励机制,用来鞭策、鼓励员工,这样可以使内控制度得以有效进行,同时也可以加大了风险防范的实施力度。

(三)设立内部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保障内控制度是否能够执行到位,设立一个公平的内部审计系统,它主要负责监督、评价、咨询以及审计工作。内部审计监督人员必须要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当中,从5要素入手结合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对各种事项以及风险进行专业的全面评估,给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内审意见,尽最大的努力把企业风险损失率降至最低。内审监督的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权威性,所以内审监督工作必须是独立的,内审的人员必须保证公平公正的态度,这样设立的内部审计才有意义,要不然就只是形式而已,内部审计的建立是是服务于内控制度,它的目的就是让企业可以实行内控制度到位,让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未来的道路上可以越走越远,提高员工的防风险理念,同时,审计机构的设计需求严格,人员公正,做到具体化。

(四)健全外部监管

篇8

2.学校管理制度和学习制度有待加强和完善。第一重视教学质量、轻思想德育建设,重考试成绩、轻素质教育;第二缺乏师德师风管理制度。第三在处理违纪、违规现象时,要有据可依,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工作,不能出现迁就、不处理等现象。

3.未建立学习师德师风思想内容的长效机制,应当把教师师德师风的建立和加强作为学校长期发展纲要的主要内容定期开展总结和检查、评比工作,是一种促进也是一种提高的过程,通过学习和学校的重视程度,可以使教职工产生更强的职业道德感,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避免出现教育教学行为滑坡,甚至出现师德失范的违法违纪的人和事。

4.教师工作检查、评价制度不完善。个别教师课堂上接打手机,教师的道德和形象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这些现象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学习了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文件后,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我认为在我校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

1.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也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

2.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把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学生,学生也一定会热爱教师,把教师的教导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和社会作出表率,它是约束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也是影响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对中小学生影响更大。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教师必须从严要求自己,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

4.教好功课,一丝不苟。学校完成传授知识技能,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认真教好功课,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当然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科课程,而且要教好活动课程,不但能认真上好主课,而且要积极上好副课,这是培养“合格”和“特长”人才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渊博的知识和现代教学技术,圆满完成所任学科的教学任务。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意见

如何加强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改变一些不良的教学现象,给学生创立一个和谐的校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说明。

1.学校要成立以“校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家长”为一体的师德师风监控网络,以校长为龙头,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积极将学校师德师风的思想内容作为工作重点抓,带动年级组长、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情况进行系统的监控。

2.建立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检查机制。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将师德师风失范的不良影响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将学校师德师风的建设思想灌输到教学管理中。

3.要建立学生、家长评价教师制度。要客观评价教师的师德师风情况,就必须建立学生、家长评价教师的制度,可以采取定期召开家长会、投诉电话、举报箱、校长邮箱等措施开展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工作。以往家长会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在校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将教师评价学生转为学生评价老师,这种互评的方式可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达到改进和提高的目的。

篇9

当前,高校学风状况令人堪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自主性差、学习无目的、无计划、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等问题,这些都是近年来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忽视学风建设的直接后果。学风问题是高等教育改革中体制和管理问题的集中表现,需要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的齐抓共管,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需要充分利用制度加以引导,利用制度进行约束,利用制度进行规范。

一、加强宏观指导,鼓励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基本规律。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作用,通过高校教学评估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突出学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和规范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鼓励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对学风建设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督促高校认真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和专业特点探索营造个性化学习氛围。推动学风建设工作向规范化、具体化和科学化发展。

二、完善学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度,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

发挥管理在学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高校政务、教务、学务等各职能部门应当达到无缝对接,协同管理,疏通信息,明确分工与责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环境。

(一)健全组织结构,实现学风建设全方位覆盖

一要成立校院两级的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既要有全面领导、又要有实际落实,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工作的纵向联系。

二要结合实际情况分阶段制定学风建设规划。特别是二级学院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要有明确目标、阶段任务要有分解,学校要将学风建设的实施情况和院系学风状况列入二级学院年度考核指标,确保学风建设扎实、有效进行。

三要建立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学院内部应当形成党政领导牵头,教学和学生工作人员参与,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覆盖各个班级的领导机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学风建设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相应的工作安排。

四要通过多种形式及时收集教师、学生反馈信息,保证师生关于学风建设方面正当、合理建议能及时反映到学风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全院上下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为学风建设出谋划策的积极氛围。

(二)完善制度建设,做到学风建设有章可循、有章可依。

规章制度的建立要做到切合实际、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首先根据当前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对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修订和完善其中陈旧的,不再适应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加强对执行各项管理工作的督查,既然已经做到有章可依,就必须扎实做好有章必依,违章必纠,并且,要对广大师生做好解释工作,帮助他们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精神、将规章条例的内化为自己行动的指导,提高师生对制度的执行力。

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方面对涉及学风建设的制度进行改革完善:

一是要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改进和完善职称评定和职务聘用制度。应当建立以教学创新为导向,以教学质量提升为目的的教学评价管理体系。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要明确校院两级管理权责,充分发挥学院办学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院对教师常规教学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在各项测评办法中体现教学创新的价值,体现出教学效果的差别。要消除工作环节中的制度障碍、政策冲突,使教学工作可操作、可监督、可量化,配合相应的奖惩制度,来推动学风建设,搭建与现代大学组织架构和运行相适应的人事制度体系。

二是要建立系统、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上课效果、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都应当通过教学评价体系来反映。所以教学评价体系应当满足导向型、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全面性等要求。它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精神面貌、教师师德师风、教学安排、实际效果等方方面面进行评价。教学建设评价的直接对象是众多的学生群体,以涉及教学活动的各方面内容为评价载体,以客观反映出每一个评价对象的学习状况和实际教学效果为根本目的。

三是要完善评奖评优制度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拼搏精神。高校最基本的功能是育人功能,学生能力的提高不仅仅表现在知识水平的提高,具备求学精神、进取精神和拼搏精神甚至比获取知识对学生更重要。在学风建设中应当充分利用利用制度作引导,特别是在考勤制度、考风考纪制度、评优评先制度、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奖学金评定制度的建设和落实过程中,都要体现学风建设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学习挂钩,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多种奖励方式,在物质、精神方面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肯定,通过公平公正的评选机制,充分发挥评奖推优的积极导向作用,促使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

人才质量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而学风状况又在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方面起着首要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不容错过,高校必须切实深化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以规范的管理推进学风建设,以严格的制度保障学风建设,才能实现学风根本好转。

参考文献:

[1]赵统堂,常瑜,赵心恬.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

篇10

为了保证COSO新框架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推广与施行,国家相继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经基本组建完成。《指引》的颁布使得《规范》的内容更加丰富,尤其是对企业风险的关注方面。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使得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可以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得到更好的贯彻与执行。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机构,而基于COSO内控新框架而颁布的《规范》,只是鼓励其他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所以,《规范》及其《指引》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是否适用,便成为了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财务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之间的关系

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存在着区别,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态势上来看,风险管理在发展中逐渐产生了取代内部控制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控制范围方面,风险管理控制的范围更大,内部控制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必将受到风险管理发展的影响,不断被细致的划分开来。第二,内部控制的关注点主要在与企业的财务报告方面,而风险管理会在此基础上对非财务报告也进行关注。第三,财务风险管理的出现,使得原内部控制框架中的风险评估中的要素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并创造出了以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与应用管理等四个部分构成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开发的较晚,导致了我国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始终处在不断探索、谋求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必要为了内部控制中存在着的缺陷而放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在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二者之间的差异就将其区分对待,还要注意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促进二者之间的结合。由此可见,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是以内部控制为依托展开的,内部控制的目标则是通过控制风险来体现自身价值的。所以,要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就需要充分的考虑到预算资金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并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构架来看待。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构建的方法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并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创造社会公共价值,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建设方面的空间与企业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而且其内容也并不简单。而《规范》与《指引》在颁布的时候虽然也可以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但是其内容主要还是针对企业。因此在建设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优化内控环境,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内控意识不仅是内控环境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内控制度健全实施的重要保证。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发挥的空间并不充足,很容易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代表。因此,要想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就必须注重其内部软环境的建设。上到机关领导,下到基层员工,都要将增强风险意识,以增加风险管理的凝聚力作为工作中的重点,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更为有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要培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知识的培训,使风险管理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文化,建立良好的氛围。

(2)要明确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签订工作责任状,一旦因风险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对单位内部造成了损失,应当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并对相关人员施行追加处罚。

(3)为了保证国家公共财产的安全不受损失,应当将行政单位的预算资金风险管理纳入机关目标考核的管理项目中。

2.在内控制度中,设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目标

明确预算资金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内部控制的存在可以使预算资金的管理更为科学有效,避免了预算资金发生不必要的浪费与流失。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资金的使用上与企业单位有着本质的区别,行政事业单位是为了追求预算资金的社会效用最大化,而企业更加看重企业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在设计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除了要将预算资金的合理性纳入目标以外,还必须要加强对预算资金的管理和国有资产的管理,以免由于疏忽管理造成的损失,而且要注重预算资金的使用绩效,避免资产的闲置与浪费。

四、结论

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虽然存在着许多区别与差异,但是二者是可以相互结合,互为指导的。因此,在工作当中,我们应该以预算资金风险管理为核心,有效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建立严格的财务预算控制管理体系,强化内控制度,提高办事效益,要保持财务风险管理的制约性与内部控制的监督性,使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协同,共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和职业素养,提高单位的整体形象。

篇11

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古语也有云:“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还需要加强师德修养,做到用自己的学识、品行和人格去影响和塑造学生,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然而,近些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个别教师出现师德失范的现象,引起各方关注。下面对教师师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简析造成师德失范的原因,提出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的建议。

一、教师师德修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个别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只是片面地认为教学才是自己的职责,只重视教书,忽视育人,不能及时化解学生思想、生活、学习中的矛盾、困惑,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为了迎合学生,在课上信口开河,宣讲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思想观点。

2、个别教师不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教师最基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就是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但是个别教师不能够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尊重学生,如对于后进生,不是积极地引导、帮助、教育,而是讽刺、挖苦、歧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此外,还有个别教师会用学生赠礼的价值来对学生的“成绩”和“表现”加以评定。

3、个别教师注重“有私贡献”。人们总是用“教师如同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来赞美教师的奉献精神。然而当前有个别教师对于“忠诚于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说法持否定态度,认为自己既然付出了,就应当得到回报。因此,个别教师“很好意思”地收下学生、家长送来的礼品,认为这些礼品是对自己付出的“回报”。还有的教师不能看待分配不合理的短暂现象,以不劳而获、收取不义之财来实现“收入分配均衡”。

二、师德失范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出现种种“见利忘义”“”“相互利用”等不良的社会现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个别教师深受影响,随波逐流,逐渐忘记自己的道德坚守,逐渐使自己迷失在金钱、享乐当中。

2、教师自身的因素。个别教师自身定力不够,不能对当前的形势加以充分的认识,存在比较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缺乏教书育人意识,不重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激情,对待教育教学工作敷衍。有的教师甚至还缺乏法律意识,用恶语伤害学生,用体罚伤害学生的身心,对教师队伍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3、学校因素。部分学校只知道向教师要成绩,将学生的成绩和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评优和考核的标准,不重视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尚未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对教师的师德行为加以监督,有的甚至对于师德失范的教师还持有纵容迁就的态度。即使建立了师德评定制度,有的学校也未能做到“实事求是”,而往往存在以假乱真,未能充分发挥师德评定制度的作用。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建议

1、加强学校教育工作的常规管理。学校管理者应当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掌握教学管理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常规,加大学校教育工作的常规管理力度,确保每位教师都可以按照相关的制度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加以规范,以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

2、完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严格按照《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从教行为加以规范。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全校师德建设工作计划,并督办计划的完成,将师风师德建设工作列入常规工作。此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学生评价教师、家长评价教师的制度,根据师德师风评估结果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表现加以评定,并纳入考核和评优当中,以促使教师时刻鞭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3、加大师德建设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加大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教师人人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指导教师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树立师风师德标兵,予以大力表彰和宣传,以期起到示范、感召作用,形成良好的氛围,促使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

4、不断完善师德师风监管监控网络,加大监督、惩罚力度。充分利用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以形成和完善师德师风监控网络,时刻监督教师的师德行为。对于存在师德失范的教师予以公开批评,督促他们及时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反省、纠正,并将其师德失范情况记录在案。对于出现严重师德失范的教师,予以解聘,以警示其他教师,督促每位教师都可以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

总之,要想实现以德兴教、以德育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加强师德建设至关重要。望每个育人者都可以时刻牢记“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铸造学校积极健康的“灵魂”。

篇12

教育系统的行风建设问题,不仅事关教育行业的整体形象,事关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而且事关人的培养问题,事关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教育行风是一个很重大、很严肃的问题,切不可等闲视之。近年来,教育系统高度重视行业作风建设,在整顿机关作风、加强师德师风和党风廉政建设、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整治考纪考风、治理乱收费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系统行业作风的转变,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行风建设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收费管理明显加强,师德、师风逐步提高,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初见成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教育系统行风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漏洞,行风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特别是在教育收费、学校招生、减轻课业心理负担、师德、师风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个别学校依然存在违反规定,乱收费、高收费的现象;一些教师师德修养差,工作不负责任,存在体罚学生、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教育机关工作作风建设还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管理需要,这些问题虽然只是发生有少数部门和少数人身上,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损坏了教育系统的声誉和形象。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严厉制止这些自毁形象问题的发生,那么我们教育这块净土就会受到玷污,为人师表的崇高形象就会在老百姓的心中越来越低,也势必严重影响甚至破坏我区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增强做好行风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面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努力实现教育行风的切实转变。

二、完善制度,强化措施,切实加强教育行风建设

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是教育战线一项长期而检举的任务,不仅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 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更主要在于把握重点,强化措施,着力解决好教育行业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维护广大学生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教育乱收费是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行风意见最集中的问题。教育乱收费的原因是很复杂,有投入不足、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格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我们有些同志在思想上对教育乱收费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强调客观原因和外部环境多,从主观和内部找问题少。中央和自治区把治理教育乱收费作为纠风工作的重点之一,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了部署。教育系统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有关精神,提高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遏制教育乱收费现象,一是要切实落实好治理乱收费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顶风违纪的各种乱收费案件要从严查处,从严追究;二是严格执行校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做到收费公开透明,要加强对教育收费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从体制和机制上防止乱收费的发生;三是要严格执行农村中小学“一费制”收费办法和普通高中择校生“三限”政策,加强学校收费使用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学校收费代收费行为,禁止以各种名目收取国家规定标准和范围之外费用的行为;四是坚决制止社会各部门和单位通过学校进行的搭车收费和各种形式的摊派,对违反规定的要坚决纠正和查处。五是要严格学校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挤点、挪用、截留学校收费收入。

(二)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神圣的培养人的工作。教师的思想、能力和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这种特殊的职业,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更高、更全套的素质,必须为人师表,必须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赢得了社会和群众的赞誉。也有些教师放

松了对自己的学习提高,忽视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少了,讲代价、讲报酬的多了;在自身要求上,不能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甚至做出严重违反师德规范和教师基本准则的行为,造成恶劣影响;在对待工作和学生上,缺少责任心和爱心,有的甚至体罚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尽管是少数,是个别现象,但影响却很坏,必须引起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克服重视业务培训,忽视师德教育的倾向,要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加强对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把“xxxx”重要思想和宗旨意识落实到师德建设上,启发广大教师自我规范、自我提高。要切实加强对教师师德规范的考核,落实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从制度上保证师德师风管理落到实处。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广大教师作为教育发展改革的实践者和教育行风建设的主力军,自身一定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用良好的师德风范,优良的素质,优异的工作成绩展现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新的精神风貌。

(三)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着力解决好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系统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社会关注的教育质量问题、学校收费问题、招生考试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及教师招聘等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研究,提出对策。能解决的要立即解决,条件不成熟,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给社会和群众和出满意的解释。广大教育战线工作者都要树立行风问题人人有责的思想,时刻关注社会和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把纠正行风,规范教育工作,全面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许多教育行风问题的产生,与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有直接关系。加强管理,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以身作则,敢于负责,敢抓敢管。二是要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要继续推行和完善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制度。对一些行之有效的行风管理制度要继续坚持,抓好落实,不断完善。三是要切实强化法制观念教育,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严肃认真执行国家和区、市、县的各项政策规定,令行禁止。保证教育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落到实处。

三、常抓学校安全不放松

学校安全问题也是教育行风问题。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广大学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牵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教育行业落实“xxxx”、恪尽职守的重要体现。通过10月中旬以来全区学校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全县中小学安全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在这期间,政府、各有关部门顾全大局,对学校安全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并有效地解决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希望教育系统要以此为动力,以此为鞭策,更加负责地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从上次教育等部门进行的安全检查看,学校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自专项整治行动以来仅仅一个月,全县又先后发生了高庄新村一学生攀爬变压器被电击致残、高仁乡上八倾小学一学生玩学校体育运动设施摔伤等安全事故,损失严重,教训深刻。教育系统上下一定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切实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加强督查,把学校安全工作抓紧抓实,保障广大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群众利益不受损失。

四、加强领导,落实职责

教育作为社会的窗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教育系统的行风建设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

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县委、政府将始终把教育行风建设作为本地区行风建设的重点,切实加强对教育行风建设的领导和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学校校长是学校行风建设的直接责任人。要亲自抓行风建设,认真落实“一岗两责”既要抓好业务,更不能放松行风建设工作。今后对领导不重视,工作失职,行风建设问题多的地区和学校,要实行通报制度,促其整改,问题严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篇13

二、完善制度,强化措施,切实加强教育行风建设

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是教育战线一项长期而检举的任务,不仅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更主要在于把握重点,强化措施,着力解决好教育行业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维护广大学生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教育乱收费是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行风意见最集中的问题。教育乱收费的原因是很复杂,有投入不足、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格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我们有些同志在思想上对教育乱收费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足,强调客观原因和外部环境多,从主观和内部找问题少。中央和自治区把治理教育乱收费作为纠风工作的重点之一,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了部署。教育系统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有关精神,提高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遏制教育乱收费现象,一是要切实落实好治理乱收费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顶风违纪的各种乱收费案件要从严查处,从严追究;二是严格执行校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做到收费公开透明,要加强对教育收费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从体制和机制上防止乱收费的发生;三是要严格执行农村中小学“一费制”收费办法和普通高中择校生“三限”政策,加强学校收费使用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学校收费代收费行为,禁止以各种名目收取国家规定标准和范围之外费用的行为;四是坚决制止社会各部门和单位通过学校进行的搭车收费和各种形式的摊派,对违反规定的要坚决纠正和查处。五是要严格学校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挤点、挪用、截留学校收费收入。

(二)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神圣的培养人的工作。教师的思想、能力和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这种特殊的职业,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更高、更全套的素质,必须为人师表,必须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赢得了社会和群众的赞誉。也有些教师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习提高,忽视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少了,讲代价、讲报酬的多了;在自身要求上,不能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甚至做出严重违反师德规范和教师基本准则的行为,造成恶劣影响;在对待工作和学生上,缺少责任心和爱心,有的甚至体罚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尽管是少数,是个别现象,但影响却很坏,必须引起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克服重视业务培训,忽视师德教育的倾向,要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加强对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宗旨意识落实到师德建设上,启发广大教师自我规范、自我提高。要切实加强对教师师德规范的考核,落实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从制度上保证师德师风管理落到实处。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广大教师作为教育发展改革的实践者和教育行风建设的主力军,自身一定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用良好的师德风范,优良的素质,优异的工作成绩展现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新的精神风貌。

(三)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着力解决好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系统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社会关注的教育质量问题、学校收费问题、招生考试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及教师招聘等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研究,提出对策。能解决的要立即解决,条件不成熟,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给社会和群众和出满意的解释。广大教育战线工作者都要树立行风问题人人有责的思想,时刻关注社会和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把纠正行风,规范教育工作,全面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许多教育行风问题的产生,与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有直接关系。加强管理,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以身作则,敢于负责,敢抓敢管。二是要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要继续推行和完善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制度。对一些行之有效的行风管理制度要继续坚持,抓好落实,不断完善。三是要切实强化法制观念教育,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严肃认真执行国家和区、市、县的各项政策规定,令行禁止。保证教育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落到实处。

三、常抓学校安全不放松

学校安全问题也是教育行风问题。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广大学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牵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教育行业落实“三个代表”、恪尽职守的重要体现。通过月中旬以来全区学校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全县中小学安全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在这期间,政府、各有关部门顾全大局,对学校安全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并有效地解决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希望教育系统要以此为动力,以此为鞭策,更加负责地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从上次教育等部门进行的安全检查看,学校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自专项整治行动以来仅仅一个月,全县又先后发生了高庄新村一学生攀爬变压器被电击致残、高仁乡上八倾小学一学生玩学校体育运动设施摔伤等安全事故,损失严重,教训深刻。教育系统上下一定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切实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加强督查,把学校安全工作抓紧抓实,保障广大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群众利益不受损失。

四、加强领导,落实职责

教育作为社会的窗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教育系统的行风建设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县委、政府将始终把教育行风建设作为本地区行风建设的重点,切实加强对教育行风建设的领导和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学校校长是学校行风建设的直接责任人。要亲自抓行风建设,认真落实“一岗两责”既要抓好业务,更不能放松行风建设工作。今后对领导不重视,工作失职,行风建设问题多的地区和学校,要实行通报制度,促其整改,问题严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