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篇1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

具体调查结果及分析建议:

满城县刘家台乡位于保定市西部山区,现有1.2万人口,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流动,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当然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般都做了一定的安排,据此可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单亲家庭”孩子。

2.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祖父母的溺爱。

3.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孩子,这种也较为常见。

一、 现状调查与分析

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用座谈、问卷、家访等形式进行。在龙居山村被调查的27名留守儿童,年龄都在7-14岁之间。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19名,占70.4%,一方在外打的8名,占29.6%。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刘家台学校的二年级和小学四年级中随机抽取了3个班100名学生中,

留守学生82名,占82%。

留守儿童对父母在外打工持矛盾态度。

在刘家台学校与留守儿童交谈时,当问到“你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什么?你能理解吗”时,大部分回答:“能理解,他们外出打工是为我们过上好日子”。但当问到“你想让父母出去打工吗”问题时,大多数孩子又回答:不想。问其原因,大部分回答“想他们”。这说明孩子渴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想得到父母的关怀与温暖。

留守儿童学习单调,生活贫乏。

留守儿童日程安排基本不变,上学、写作业、看电视、睡觉…非常单调。如在回答“你节假日有什么活动吗”时,大部分回答“没有”,而“你在节假日会自己安排时间学习吗”问题时:“不安排”的仅占9.6%;“只安排做作业的时间”占51.9%;“安排时间写作业,还学习其他知识”的占38.5%。

附: 父母外出对留守孩子的影响(表中数字都是百分比)

二、存在问题

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等,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心理人格问题。

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调查,有20%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38%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

学习问题。

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只有9.8%的留守孩子成绩优良,大多数孩子成绩处于中等偏下,少部分孩子有逃学辍学现象。

三、思考和建议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积极关注与协调合作。

从家庭教育角度讲。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因此,我们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

篇2

符川乡秦家岔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该村共有30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和批评教育。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二、我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不会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篇3

农村空巢老人家庭还普遍面临看病就医、农业生产投入、人情往来等经济压力,同时子女外出务工还导致不少老人接替子女承担农业生产、人情往来等责任,加重了经济负担。

但70岁以上高龄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他们在吃饭、穿衣、入厕、上床、洗澡、走动等方面遇到重重困难,尤其是两位老人同时得病,或一位老人独居更为困难。

精神慰藉是空巢老人渴求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来自家庭成员的上门探视、打电话问安等形式,他们渴求的探视频率要求在一周或一月一次。他们渴求向配偶、子女或亲友倾诉烦恼。

(二)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这种状况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燥、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通过对该镇秦家学区走访调查发现: 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和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篇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来生活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迁徙”,而且规模逐渐加大,这使得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开始日益突出。我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通榆县第三中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

此次调研区域选取通榆县第三中学校招生范围的“两镇”“两场”“一乡”(鸿兴镇、双岗镇、双岗鹿场、第二良种场和八面乡)。为了确保本次调研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含离异后抚养孩子一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13~17岁之间,调查共涉及12个班级,总人数353人。据统计,第三中学招生区域所辖人口27300人,在27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19人,占70.4%,父母中有一方外出务工的比例为29.6%,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7.7%,较往年呈上升趋势。

二、我校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我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很多负面影响。被调查的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和思想品行等方面,明显差于正常家庭学生,整体状况不乐观。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亲情关怀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父母亲情的关怀,往往会觉得生活缺乏安全感。根据我的调查和座谈的情况看,多数留守儿童都表现出对父母的情感依恋和对父母安全的忧虑,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同时在调查中我也发现:随着父母回家探亲联系次数的减少,留守在家的子女在与人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学业成绩等方面的障碍明显上升。

2.留守儿童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常年从事的多是体力活,他们的工作劳动强度高,空闲的时间少,因此与孩子联系的次数很少。在问卷调查中,我发现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父母的联系方式,由此可见这些外出务工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导致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和孤僻,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性格发生了变化。另外,在调查中我们知道:放v溺爱型监护人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溯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可怜,舍不得去管,所以这些留守孩子几乎是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这就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逆反心理等极端性格。

3.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通过学习出息的几率不高,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初中毕业,然后跟自己外出打工。还有一方面就是监护人对留守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介入。从我校留守儿童的调查情况来看,有88.9%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监护的仅占11.1%。这个监护群体普遍年龄大,身体不好,而且文盲比例高,不但在学习上不能帮助留守儿童,而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也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再加上这些老人还要承担家务劳动,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4.大多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

调查数据显示,我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很少,关注度不够。遇到困难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求助对象是教师(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6.7%),第二为同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2.2%),第三才是亲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1.1%)。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身变化和学业压力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产生许多烦恼,这时的他们就需要找人倾诉,同时也更需要监护人正确耐心的引导。由于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的交流,而监护人又没有时间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时间久了就会使这些孩子产生缺乏自信、消极悲观等心理问题。

5.留守儿童存在行为上的偏差

篇5

二是人际交往的障碍。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爱无可替代。而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人诉说,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也没有父母的及时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这类孩子易形成孤独、自卑、敏感、脆弱、少语的性格。据调查,73%的留守儿童存在人际交往的障碍。

三是意外伤害。儿童的生活无非以学校和家庭两点为主,在校期间,学校可以尽到监护职责,防止意外发生,而学校之外的时间,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便是最大的隐患。据调查,21%的留守儿童存在摔伤、动物咬伤、碰伤、溺水、坠楼、烫伤等,意外伤害等安全问题。

四是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和不法分子的侵害,如抢劫、拐卖、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将形成代际传递,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

一是亲子教育的缺失和隔代教育的不尽人意,降低了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留守儿童多由祖辈代为监管,据了解,街道234名留守儿童中,高达50%以上的儿童一年才能见到父母一次,更有1%的儿童由于父母出国务工,已经四五年没见了,这样的情况谈何亲密,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的亲子参与,抗挫力和适应性必然不及同龄的正常孩子。

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人都想过好生活,在农村,只靠种地满足不了一家老小的物质生活,进而就有一大批年轻人为了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背井离乡,选择去大城市甚至出国打工,试图快速给>文秘站:

三是学校和祖辈监督不周导致留守儿童的案例问题频现。学校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安全、健康心理、社会交往等问题;祖辈年纪较大,精力不足,自身素质也跟不上,往往只是满足孩子的吃穿住行,重学习轻教养,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不能及时引导和鼓励孩子全面发展,从而使留守儿童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四是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也是留守儿童问题不断的一大诱因。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家庭生活不完整,很多留守儿童由于成绩不理想,厌烦学校生活,早早的就步入社会,但由于年龄尚小,是非意识模糊,无法正确应对处理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信息与状况,不法分子威逼利诱就有可能侵犯一个儿童的身心健康。

针对以上问题,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帮助留守儿童,不仅是解决留守儿童本身的问题,而是要其成长不至于成为社会的敌人。留守儿童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关注其健康成长,将具有现实的意义。

篇6

二、调查对象:怀柔区山区小学留守儿童

三、调查方法:问卷法

四、调查时间:2016年11月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的“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本人留在户籍所在地,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调查对象选取怀柔山区两所小学(怀柔区渤海镇中心小学及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中心小学)1-6年级的留守儿童。调查主要从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设计了问卷,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7份。其中渤海小学82份,长哨营小学25份。

(二)问题及分析

1..亲子情感严重缺失

小学留守儿童年龄在7―12岁,正是其性格、情感、习惯等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父母的关心爱护,完整良好的家庭生活和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在此次{查中,我们发现有51.4%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务工,有40.2%的父母在外务工时间在3年以上,有的孩子在出生几个月后就与父母分离。父母都外出务工,父亲或母亲单方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是不完整的,原本由父母两个人来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现在只能由其中一方承担,这势必会加重父亲或者母亲的负担,从而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亲子教育严重缺失。

调查结果显示99%的留守儿童经常想念父母,86%的孩子不愿意父母长期外出,即使外出务工也要常常回家。希望每天都和父母联系的占到78.5%。但现实却是10%的父母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有近10%的孩子甚至有一年以上时间没有见到父母,41%的父母一周以上的时间和孩子联系一次,有23.4%的父母与孩子联系沟通的间隔时间更长。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心理上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灵深处时常产生孤独感,心情容易失落。调查中发现由于父母在外、老人关注有限,留守儿童普遍缺少细致照顾,有44%的留守儿童有被同学、邻居欺负的情况,孩子们往往缺少安全感,因此留守儿童易产生自卑焦虑情绪。

2..隔代抚养弊端突出

调查结果显示41%的留守儿童和祖辈一起生活,在隔代抚养的情况下,老人作为监护人,比起父母单方抚养来说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还是有差距。同时,这些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更低,84.5%的祖辈监护人文化程度处于初中以下,老人们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他们认为饮食上丰富美味,要求上尽量满足,不让孩子受老师和同学的气就是自己对孙辈们最好的教育。实际中我们也不能对这些山区农村留守老人有更高的要求,对于这些老人而言,只要孩子能吃饱喝足就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往往没有能力顾及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学习情况。因此留守儿童在祖辈们生活中的溺爱,教育上的空缺下,独立性,意志力,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反而不如其他同龄人。

3..学习动力明显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以下,然而,有70%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感到比较满意,尤其是有不少评定自己成绩处于班级差等水平的孩子反而对学习状况感到满意。57%的留守儿童在家里没有人能够进行全面的学习辅导,73.%的儿童希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帮助。由于缺少有效监督和应有的学习辅导,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问题积累多了,势必影响学习的自信心,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就会大打折扣,长而久之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动力缺乏,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六、建议

(一)家长要努力营造温暖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应该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起到自身的作用。留守儿童主要问题最根本原因就是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中,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还是父母的作用。能在本地打工的最好留在本地工作。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父母平时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在生活和学习上给孩子更多的关怀和关注,鼓励孩子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学校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和学习辅导

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建立留守儿童学习指导制度。建立留守儿童学习小组,以班级为单位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任课教师,加强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除了关注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还应该多关注他们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课堂上,老师要多鼓励留守儿童勇于回答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心理教师联合班主任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小组团体辅导活动,让留守儿童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他们打开“心结”。教师平日要多关心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让留守儿童深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三)社会力量相整合发挥合力作用

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村委会可以联合起来,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活动,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开设一些有关心理健康、自我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课程,丰富留守儿童的各方面知识。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篇7

③ 关于铜仁市的基本情况,参见《铜仁年鉴》编辑部编:《铜仁年鉴》(2012),九州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④ 铜仁妇女网:。铜仁地区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与全国妇联的界定不同,如根据全国妇联“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的界定,铜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比例可能会更高。另外,据笔者了解,在城区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

篇8

一、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红旗乡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北部,距县城60公里,人口约14400人。该地区经济产业以农业和劳务输出为主,是西部一个较为贫困的乡镇。总人口中留守儿童超过两千人。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为载体,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开展,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的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文中运用SPSS Statastics统计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由表1可知,红旗乡留守儿童家庭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父母离家外出打工,其次是务农。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而他们接近60%的人都没有上过学,文化程度较低,很少能起到督促孩子学习的作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的孩子们大多都渴望获得学校和父母的关怀,并且希望能有很多一起分享快乐的朋友。此外,他们都希望尽快自立、长大,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孩子们也很挂念自己的父母,希望父母平安、早回家。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由表2可知,红旗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是亚健康心理也有相当大的比例。父母外出打工时,与孩子的沟通非常少。当有心事时,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希望能与父母交流,但出于现实考虑,只能选择向自己的爷爷奶奶、老师或朋友倾诉。隔代抚养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价值观、思想观念上存在巨大差距,而老师和朋友根本上也无法取代父母的作用。因此,孩子的心理问题常常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必然造成心理障碍。

(三)留守儿童的学习及教育状况

由表3可知,虽然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对孩子的监护和教育,但是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十分端正,80%以上的孩子都喜欢学习。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监管也相对较为严格。但是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缺少家人的教育与辅导;另一方面,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有超过40%的孩子反映家长只能辅导一部分内容,不能从根本上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起到辅助作用。所以,在父母未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孩子们认为学习上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

二、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结论

(一)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严重

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在生理和心理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同时也面临许多成长中的问题和烦恼,需要父母的陪伴帮助。但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在外地,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回家一次,因此很难满足孩子对父母亲情的需要 。

(二)留守儿童多数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也是父母外出打工对于孩子学习环境影响的表现。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很少有人督促,更谈不上能够有效地辅导,这是留守儿童所处的教育学习环境薄弱落后的表现。

(三)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父母外出时,爷爷奶奶、亲戚朋友等监护人常常较少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远离身边,很难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而监护人由于诸多原因又较少能照顾到孩子的情感世界,因此留守儿童是心理问题爆发的高危人群。

(四)监护人文化素质较低,监护职责缺失

主要是爷爷奶奶,而他们接近60%的人都没有上过学,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极少。他们无法在学习上给孩子足够的辅导,不能从更深的心理层面与孩子交流,无法走近孩子的情感世界对孩子进行指导和关爱,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较大困难。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青少年最重要的成长环境。现今多数农民家长普遍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偏差较大。家长应积极主动承担起子女的教育责任,给予孩子经常性的沟通和关爱。同时家长还应常跟学校老师和监护人保持联系,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可建立专门的档案,全方位掌握留守儿童的信息,同时要保持与学生家长经常性的沟通。此外,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也让他们有展现才华的机会。

(三)社会方面

社会大环境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当前社会,网吧、酒吧等吸引儿童的场所较多,易使儿童误入歧途。而且在一些偏僻和落后的乡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落后。因此,我们应该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网吧等游乐场所的监管,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四、结语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病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这是一个涉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爱、法律援助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未来人生的发展。因此,全社会应及早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协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助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EB/OL].新华网.2013-05-10.

[2]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6(01).

[3]丘林,陈桂基等.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以广西兴业县高峰镇新李村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5).

篇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间大规模人口流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那些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

从留守儿童的行为发展来看,主要有三种表现:亲社会行为、行为和非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为社会所提倡并且是儿童应该发展的行为;行为则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为社会所抵制、禁止并且是儿童应该避免或矫正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是比较外显的、容易被意识到的、具有明晰的社会化特征。作为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非社会表现应当引起重视,并有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必要。

在对非社会的类型分析上看,可以分为如下两种:一是内向性的非社会。这种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发生,而且具有明显极端性的自我封闭特征,它的发生或发展不受环境场所左右,儿童在行为过程中表现极端执着,做任何事情都能够自始至终一气呵成,而且不追随他人或接受他人影响。有这种行为的儿童通常是:对与人交往冷漠、讨厌,不喜欢与他人共事,也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和悲伤;情绪拘谨且有隐蔽性,往往拘泥于小节,甚至会对一些小事刻骨铭心;经受不起失败挫折,过分苛求、自责、烦恼并滋生自卑感以至过低地评价自己。这是一种保守并封闭自我的行为。二是逃避性的非社会。这种行为以回避或疏离某种特定的行为环境为特征,儿童从感受到威胁的特定场所或特定情境中退避、逃离,以进行自我防卫的行为。主要有两种具体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当儿童遭遇到自认为不利的事情或自己不能对付的事情,会从该环境中退出或逃避,如儿童逃学或逃离群体活动的行为等;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行为,集中表现为交互性逃避,在不利环境或自己难以应付的环境中行为怯懦,而环境对自己有利或自己能够驾驭环境时又会过分地表现或行为放任。

儿童发展中的非社会过去没有引起重视,是因为人们通常把它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气质,或者与人的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非社会的一般特征也不会象行为那样产生明显行为偏差,构成危害。而且一些研究者认为,非社会本身并不一定直接构成问题或行为障碍,随着年龄增长,这些非社会会自然消失。

但是,随着大量农民工向城市转移,农村滞留了大量儿童。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邀请专家和有关部门同志召开座谈会,其间谈到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关统计表明,全国流动人口现已超过1.3亿,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近1000万人”。《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25日刊登《留守子女渴望亲情:来自“中国打工第一镇”的调查报告》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有7000多万人。2004年11月4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头版刊登的文章《江西于都县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中提到有1.3亿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农村的少年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非社会尽管不一定直接构成问题或行为障碍,但是,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其非社会的存在也意味着潜在问题和危机的存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对留守儿童的非社会引起足够重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非社会问题的原因

留守儿童个性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攻击型的性格特征。动则吵闹打架,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类是畏缩型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个,甚至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如抢劫、偷盗、勒索等)。大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偏内向,不太爱说话,朋友圈也相当狭窄;有的自尊心相当强,极敏感,容易出现极端、过激行为;有的情感脆弱,经常为一点小事哭泣等。农村留守儿童的这些非社会与其家庭环境、情感缺失、隔代监护等因素有关。

(一)远离父母造成情感缺失,容易产生个性、心理异常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由于与父母时间和空间上的情感交流断层,缺少父母关注和呵护,享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我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大多不愿离开自己的父母,只因无奈才留在老家。他们认为“亲戚没有父母好”或者“亲戚一点都不好”,两者相加的人数超过64.4%。他们遇到问题时有半数儿童闷在心里,不能求助父母一起解决。从这看来,孩子远离父母在性格和心理上出现非社会问题的可能性要高于正常家庭的子女。

(二)隔代监护易造成留守儿童“骄”、“娇”情绪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祖辈亲人身边,是隔代监护。由于隔代人和被监护人之间存在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较多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但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很少在精神和道德上对其进行管束与引导。祖辈在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即使明知不对,大多也是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导致孩子“骄”“娇”二气严重以及放任甚至放纵的性格特点。过度溺爱,会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同时,过分保护,会遏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三)寄宿在非血缘关系家庭的留守儿童的非社会

一小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亲戚、朋友家。尽管亲朋好友对孩子也非常关心,但是他们似乎处于两难的情境,不知道是管严好还是管松好,其结果往往是顺其自然或者严宽不适。他们更多是从物质上给予关照,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较少关注。这种“物质+放任”的管教方式极易形成孩子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或者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胆小怕事、孤僻等过分内向的性格特征。据调查,多数儿童觉得亲戚对自己约束较少,自己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非社会问题的对策

沈辉香、戚务念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迫切需要父母的关心》文中谈到,一项历时5年的跟踪调查表明,有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儿童8%。这其中,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因此,父母不在身边,子女缺乏依靠,有一种不安全感。如果学业成绩不佳,更会产生强烈自卑感,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非社会的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亲子交流

建立正常的亲子交流是非常关键的,尽管外出打工是为了子女,但也不要长时间隔断亲子交流,父母对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二)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服务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情感交流的空缺而出现的非社会问题,学校要高度重视并承担起部分责任。而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请心理专家来校讲学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指导,增强“留守子女”自我心理抵抗能力,发现问题,及早解决。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尽量减少非社会的发生。

(三)建立农村社区监护机制

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越来越多,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经常缺位的家庭结构正在形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的监护责任主要落在隔代人、亲朋和学校身上。隔代人监护存在着难以消除的弊端,亲朋的监护责任似乎承担有限,学校也只担负了孩子在校期间的责任,而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又很多,如双休日、节假日加起来的时间目前已经超过半年。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监护机制非常迫切。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监护体系,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续梅.1000万“留守儿童”期待关爱――教育部召开座谈会就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请专家建言献策[N].中国教育报,2004-06-05.

2、罗国芬.从1000万到1.3亿:农村留守儿童到底有多少[J].青年探索,2005(2).

3、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5).

4、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5、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篇10

8月11日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联合“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联合协办的“手拉手・三生夏令营”正式开营,来自山东、四川、湖北、贵州等地的30名农村留守儿童,和来自北京的30名儿童结成手拉手小伙伴,在未来的5天里,即将开启一趟充满快乐和收获的夏令营。

“我们希望通过夏令营,带给留守儿童一次手拉手结交好友的行动、一次平等互助关爱的体验、一次共同逛京城健康成长的旅行。”该项目发起人之一,三生(中国)供应链中心总裁施光辉表示。

在开营仪式的前两天内,来自各地的留守儿童们在老师和三生志愿者的陪同下,乘坐火车陆续抵达北京。为欢迎小朋友们的到来,主办方在11日下午特别举办了简单而快乐的开营仪式。“知心姐姐”卢勤、祝薇、赵曼云及三生(中国)供应链中心总裁施光辉等“快乐导师”们都前来与小朋友们见面,并为他们带来快乐启发与成长鼓励。开营仪式上,“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副总监祝薇老师在致辞中向孩子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她说,“这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日子,对于你们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时光。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夏令营,收获快乐,交到一辈子的好朋友。”

此外,卢勤老师风趣幽默,充满正能量的分享,将很多孩子离家的愁绪和与陌生人接触的羞涩一扫而光,快乐的阳光从心底里绽放。在卢勤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大声分享参加此次夏令营的喜悦,“第一次出远门就可以来到首都北京,还认识这么多朋友,好想快点告诉爸爸妈妈,我很开心!”

合作与分享 体验成长的风景

据悉,本次“手拉手・三生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中包含了生存体验、安全教育和感恩教育三大特色内容。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分成了几个小组,建立了各自的夏令营手拉手小分队。

“一方面,通过城市孩子和留守儿童手拉手,共同了解北京古今文化,体验首都北京的风土人情,开拓孩子的视野,让他们更了解外面的世界,从而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力和自豪感。”作为本次夏令营营长,“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活动部主任赵曼云向记者介绍本次夏令营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走进大自然,体验户外生存,能够让孩子们学习彼此沟通,感受尊重、合作、关爱的力量,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懂得感恩,学会珍惜。通过互动体验,则让孩子们意识到健康成长的内涵。”

在五天时间里,每天都充满着各具特色的行程,如生存体验,既有“手拉手”逛北京、参观博物馆、看演出的环节,也有野外拓展的训练。此外,感恩教育也是此次夏令营活动中的一大亮点,“三生故事”、“你不知道的妈妈”、“知心朝闻”等特色内容,让孩子们感受尊重、合作、关爱的力量,活动中孩子们纷纷表示要自强坚韧,努力学习,回报家人和社会。

爱的教育 关注儿童身心健康

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全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这意味着全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对于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来说,留守儿童人身、家庭安全问题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近年来也频发许多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如何在现有的困境下帮助到更多的留守儿童?

“三生爱心安全盒子”,是在儿童教育与安全自护专家团的支持下,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设计的,里面包括漫画、卡片、活动道具等,是由安全常识挂图、安全小道具与志愿者使用指南三部分构成。其中,挂图部分既包括生活安全常识,还有药品、食品、交通安全常识。志愿者可以结合使用指南,并配合安全贴士卡、“我是小小质检员”、“逃生通道”、“生命水球”等安全小道具,对孩子进行寓教于乐的安全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安全贴心卡片着重对于留守儿童心里方面的辅导,可以满足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基本需求。

钟凯博士表示,“这项工作的初衷是从最基本的食品安全出发,希望有效避免留守儿童根源性的饮食卫生问题,并且在随后的研发过程中,安全知识也由食品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将关爱与资源一股脑地在一个时间段堆给孩子们,倒不如细水长流,帮助他们自动自发地去认识这个世界。用平等和尊重的心态, 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他们的需求,比纯粹的物质捐助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帮助。这也是三生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一直所倡导和践行的。

为了孩子们 三生公益在路上

当下对留守儿童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他们的生活艰苦、安全隐患和教育问题……在贫穷的阴影与现实的夹缝之下,一群稚嫩的幼苗,在等待被爱之中不知不觉心中长满了杂草,而他们不应该是被亲情疏离后心灵脆弱的一代,不应该是从童年开始就独自面对世界孤寂的一代,他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爱与关注。

“手拉手・三生留守儿童夏令营”是三生关爱留守儿童公益项目系列活动之一。据悉,该公益项目自2013年启动以来,已走过了山东、四川、湖北、贵州的多个县乡,了40000人参与的《2013年中国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建成了84间三生爱心教室,带动1000多名志愿者与孩子们温暖互动,为4200名留守儿童带去快乐,而这些数字还将持续增加。

篇11

1、十报告精神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

2、关于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1号文件的调查

3、新形势下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调查研究

4、理想信仰问题调查研究

5、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报告

1、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

2、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研究

3、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4、当代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状况的调查

5、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6、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

7、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调查研究

经济建设研究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查研究

2、十二五时期经济运行新特征的调查研究报告

3、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

4、民间金融问题调查研究

5、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6、中国品牌战略研究

7、房地产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8、新能源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研究

1、生态问题调查研究

2、稳定物价保障民生的政策措施调查研究

3、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调查报告

4、网络群体事件发展动因及演化机制调查研究

5、网络虚拟社会的现状调查研究

6、新兴媒体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7、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调查研究

8、地方民生工程现状的调查研究

文化建设研究

1、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2、文化民生工程实施路径调查研究

3、旅游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调查研究

4、动漫产业升级的调查研究

5、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调查研究报告

6、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

7、民俗文化调查研究

8、文化品牌与文化精品调查研究

9、关于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调查

10、关于农村小学资源整合问题

11、关于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调查

12、关于调整农业经济结构问题调查

13、农民工创业问题的调查

【题目二】

1、科学发展观与我的故乡建设。

2、对你居住地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和熟悉情况的调查。

3、当地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4、对你居住地农村或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题目的调查。

5、对你居住地企业职工收进情况进行调查。

6、对你居住地企业以人为本理念贯彻情况的调查。

7、当地如何发展本身上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经济的调和发展。

8、当地如何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存在的题目有哪些?

9、调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题目。

10、当地农民收进与农业生产结构调剂的相干性分析。

11、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研。

12、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调研。

13、新情势下当地低收进群众生活保障题目的调研。

14、当地政府在正确处理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关系中采取了哪些基本措施?

15、家电下乡情况调研。

16、当地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中有哪些重大举措?

17、调查分析某个村镇(社区)构建***村镇(社区)的经验与存在的题目。

18、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哪些特点变化。

19、当地农村留守儿童题目调研。

20、调查所在地区社会治安状态存在的突出题目及其成因?

21、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的调查。(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鉴赏水平、趋势等)

22、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进步和消费构成变化的进程和现状。

23、当地如何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题目。

24、当地如何发展第三产业,进步其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

25、对你居住地企业节能减排情况的调查。

26、调查当地耕地保护情况(基本农田的保护情况)。

27、对当地农村的医疗合作制度调查。(参与方式、建立情况、运行情况)

28、对所在地环境保护情况的调查。

29、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金融服务机构服务类型、服务职能等)

30、农村产业化经营状态调查。(当地的主导产业、农产品基地、管理制度、龙头企业、利益机制等)

31、你所在的村镇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带动效果调查。

32、记载本地致富带头人的发展历程。

3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农村道路、通讯、水电气、水利及基本农田改造、环境设施等现状与建设投资总量及结构,当地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等)

34、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及队伍情况调查。(机构的数目、经费来源、科技人才数目、结构、工资水同等)

35、当地农民被征地的补偿标准调查。

36、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题目调查。

37、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充裕劳动力或下岗失业职员就业状态调查。(从事的产业、行业、职业和岗位、收进等情况)

38、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状态解决思路调查。

39、80后员工的职业特点及有效管理

40、80后农民工职业需求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41、当地就业服务机构发展状态调查。(中介机构、社会劳动就业保障局等)

42、当地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的措施及实施情况调查。

43、你所在乡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调查。(校舍、师资、经费保障、学杂费等)

篇12

Adult Attachmen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Left-behind Experience in Chengde/LI Xiao-min*, LUO Jing, LV Li-xia,et al. * Key Laboratory of Mental Health/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1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attachment styles and correlations of home-left children after they grow up,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improving their mental health. Methods By using Experience in Close Relationship Inventory(ECR), 1 062 students who had left-behind experience and 1 039 students who didn't have left-behind experience were chosen from two colleges of Chengde. ResultsCollege students who had once be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had significantdifference from those who didn't have such experience inattachment types(χ2=35.385,P=0.000). The former were more likely to display insecurity, above all the feeling of being frightened(71.7%). In having or not having left-behind experience,theattachment 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in secure attachment style(t=-15.704,P=0.000)fearful attachment style(t=2.118,P=0.034) and dissmissing attachment style(t=2.439,P=0.01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ime of their parents staying at home when they were back, the contact frequency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the intercourse with their foster and the children's age when their parents left them to work outside were main factors to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attachment in the correlation factors of left-behind experience. Conclusion The left-behind experience has much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attachment.

【Key words】 Object attachment;Mental health;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Rural population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人口统计学、教育学、社会学到心理学都触及了这一热点问题。从已有文献来看,研究者一般都是从亲子教育缺失、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父母缺乏有效的沟通、代养或寄养环境对留守儿童人格[1-2]、心理健康[3-6]、行为[7]、学习[8-10]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来进行研究的。

依恋研究者认为早期的亲子依恋模式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是因为在儿童早期,儿童形成了“内部工作模式”。内部工作模式是一种认知/情感性的构造,是在婴儿/孩子与父母行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他人、自我以及自我和他人关系的心理表征,并在长大后影响其思想、情感以及行为。大量研究结果揭示早期依恋模式对个体成年以后的人格结构及其人际关系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作用,因而暗示着早期依恋模式具有重要的心理病理意义。许多实证研究已经发现并支持心理病理与不安全依恋的关系[11-13]。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的依恋类型的研究来回溯曾经的留守经历对他们依恋模式以及成年以后心理发展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来自河北省承德市2所高校的学生,总共4 731人,剔除无效数据(奇异数据或错误数据),有效样本4 540人。本研究仅关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依据他们在儿童期(0~16岁)父母双方或一方有无外出打工而分为留守组1 062人[男399人,女663人;大一443人,大二289人,大三174人,大四156人;年龄(21.54±1.42)岁]和非留守组3 018人,随机抽取35%非留守组数据1 039人[男363人,女676人;大一415人,大二268人,大三169人,大四187人,年龄(21.45±1.47)岁],2组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 方法

1.2.1 亲密关系体验问卷[14](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 是用来测查成人依恋的一般状态的自陈式量表,原量表由Brennan等人在1998年编制,包含有36个项目,分为2个分量表,各18题,奇数题为回避分量表,偶数题为焦虑分量表,采用7级评分方式,有10题为反向记分。本次研究使用田瑞琪等2003年修订的中文版ECR。对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CR)的数据进行分析,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α=0.753,信度较好。依据ECR的记分手册首先计算出依恋回避维度和依恋焦虑维度的分数,然后用2个维度的分数,依据公式计算出依恋类型的分数,依恋类型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安全型、惧怕型、专注型、冷漠型,哪一类型的得分最高,依恋类型就属于哪一种,其中后3种属于不安全型。

1.2.2 一般情况 主要涉及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学业情况以及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等。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将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2种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为P

2 结果

2.1 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分布 留守组与非留守组相比,在成人依恋安全和不安全类型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留守组的安全型依恋显著高于留守组(χ2=35.385,P

2.2 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在成人依恋类型得分上的比较 由表2可见,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在安全型、惧怕型、冷漠型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影响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单因素分析

对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可能影响因素(如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生活水平等)和留守相关因素(如父母打工持续时间、开始留守年龄、与外出打工父母联系的频次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一般因素中,父母职业对成人依恋类型的得分有影响(P

2.4 影响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发展的影响因素,以依恋类型(安全型为0,不安全型为1)为因变量,一般因素和留守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因素有:父母回来后在家停留的年龄、与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频次、和抚养人聊天及开始留守时间。见表4。

3 讨论

研究发现,大学生是否有留守经历在成人依恋类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更多表现为不安全依恋类型,其中以惧怕类型(惧怕型的原型是焦虑、不信任和害怕拒绝、对自我和他人是消极的)为主,占71.7%。在依恋类型上,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安全型、惧怕型和冷漠型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主要症结是情感维系上的断裂,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得他们缺乏应有的情感依恋,容易造成与父母情感的分离与脱节,另外代养人也常常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他们缺失了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这种情绪情感的长期积累,容易使他们变得自卑、悲观、孤僻[15]。从研究结果来看,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在安全型依恋上的得分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学生,在不安全依恋类型上的得分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学生,从而验证了以往研究。

本研究发现,影响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因素有:父母回家停留时间、与父母联系频次、和抚养人聊天以及开始留守年龄,并且成人依恋与打工期间互相联系频次、和代养人沟通情况均呈正相关;与父母回家停留时间、开始留守年龄均呈负相关。也就是说联系频次越多,和代养人沟通越多,形成安全依恋类型的可能性越大,而孩子与父母分离时年龄越小、父母回来后在家停留的时间越短,形成安全依恋类型的可能性越小。

以往研究表明,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16]。它是儿童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最久的一种,而家庭中依恋关系又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主要的家庭关系。这种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影响到儿童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17]。依恋理论的提出者Bowlby突出了亲密关系在缓解焦虑和身体保护方面的功能,他认为依恋对象的心理支持和情绪提供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情绪调节适应性的发展。同时依恋行为也是消极情绪调节的社会性策略[18]。以往研究也发现,父母在儿童2岁或2岁以下时离开,儿童的抑郁水平最高[19]。因此父母尽量不要在2岁之前离开孩子。如果外出,要和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儿童联系频次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亲子关系缺失[20]。另外鼓励孩子多和代养人交流,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心理支持和关心。

通过本研究发现,留守经历的确对依恋的形成有影响。依恋质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仅仅存在于发展早期。一个人早期和后续的安全依恋经历,能够提高个体调节其自身认知和情绪发展的能力。因此,不仅要关注现在正在留守的农村儿童(前人已做了大量的研究),还要关注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笔者将在后继的研究中,围绕成人依恋,从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对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进行深入研究,为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4 参考文献

[1]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2] 李成超,边婧.农村留守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教育教学研究,2007:106-107.

[3] 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14(1):71-72.

[4] 王阳亮.农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3):69-71.

[5] 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医学与哲学,2006,27(6):67-69.

[6] 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11-13.

[7] 李翠英,熊英.湖南农村留守儿童行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0(2):58-60.

[8] 邹丽丽,李静,郁大海.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与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2):37-38.

[9]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农村经济, 2006,38(7):119-123.

[10]庄美芳.“留守儿童”学习品质现状调查报告.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11):15-17.

[11]张秋凌,邹私.成人依恋研究在促进早期亲子关系中的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306-308.

[12]PIANTA RC,EGELAND B,ADAM EK. Adult attachment classification and self-reported psychiatric symptomology as assessed by the Minnesota Mu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2. J Consult Clin Psychol, 1996,64(2):273-281.

[13]KENNY ME,DONALDOSON GA. Contributions of parental attachment and family structure to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of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 J CounsPsychol,1991,38(4):479-486.

[14]田瑞琪.大学生成人依恋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48-49.

[15]莫艳清.家庭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l):1-3.

[16]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2006(4):19-24.

[17]曾凡林,张玮,张增修.31名行为问题学生的人格与智力测评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17-319.

[18]曾欣然.德性培育心理学.成都:警官出版社,1998:99.

篇13

1.关注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是保证教育公平的起点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保证每个儿童享有均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是教育公平的最根本要求,而教育公平的起点是学前教育的公平,只有起点公平,才能保证整个教育体系的公平,否则,教育公平无从谈起。[4] 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问题。2010年颁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 》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这些都表明国家已充分认识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农村留守幼儿作为留守儿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较低的身心发展水平,比农村非留守幼儿更需要幼儿园教育的补偿,更需要有公平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关注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不仅是保证学前教育公平,也是保证整个教育公平的起点。

2.关注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是保障儿童权利的重要体现

学前期不仅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而且是个体认知发展最为迅速和重要的时期,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5] 农村留守幼儿主要以祖父母隔代监护为主,由于隔代抚养存在缺陷,家庭教育中父母缺失,这些现实因素使得留守幼儿的处境比留守儿童更为艰难,他们得不到良好的成长环境和适宜的早期教育,“留守”给他们的发展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他们是更容易受到伤害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利益急需得到关注。《 儿童权利公约 》认为儿童享有一个人的全部权利,但其最基本的权利可以概括为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四种权利,其中发展权指儿童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以及儿童有权享有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条件。[6] 可见,关注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其发展权的实现,而且也是保障儿童权利的重要体现。

3.关注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是补偿家庭教育缺失的有利措施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在幼儿的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有些父母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长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重视不够,认为只要挣钱让孩子吃饱、吃好就行了,在家庭教育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方面,亲子之间的交往由于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低等因素受到阻碍,父母实际上成为孩子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另一方面,留守幼儿基本上以祖父母隔代监护为主,有的祖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对家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方法,对幼儿倾向于溺爱和放纵。同时,由于祖父母精力和体力有限,家庭教育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幼儿园是留守幼儿的第二个家,当留守幼儿得不到一个完整的家时,他们渴望在幼儿园得到老师和同伴的爱护。因此,关注留守幼儿的教育,是补偿其家庭教育缺失的有力措施,可以弥补留守幼儿缺失的爱。

二、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中幼儿园承担责任的现状分析

1.教育设施匮乏,教学管理滞后

农村留守幼儿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基本的物质条件,需要拥有能保障幼儿生命安全的房舍、设备,能满足幼儿需要的基本物质材料。但调查显示,我国中西部22个省份有一半乡镇没有一所中心幼儿园,多数农村幼儿处于“无园可进”的境地。[7] 无奈大量的留守幼儿只能上民办幼儿园,这些民办幼儿园班额小,设备简陋,缺乏足够的卫生和健康设施,玩具配备严重不足,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只能做到保证幼儿的安全,很少能够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由于留守幼儿的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又缺乏认识,导致农村基础教育对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缺乏重视,几乎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教学管理滞后。

2.师资队伍较弱,小学化倾向严重

我国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幼教机构条件一般都比较差,按照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城市幼儿园的师幼比为1∶15,而农村和县、镇幼儿园的师幼比则为1∶36,相差1.4倍。[8] 同时,由于民办园和乡镇园是独立办园的教育机构,经费自理,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合格的师资补充机制缺失,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同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大量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在从事学前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及专业技能方面都与幼教工作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违反幼儿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的“小学化”倾向严重,没有起到保教结合、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更缺乏对留守幼儿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的理念。同时,由于待遇偏低使幼儿园教师缺乏上进心、责任心以及再进修、再学习的动力,职业意识淡薄,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频繁,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留守现象堪忧,幼儿发展不足

有研究者对城市在园幼儿和农村留守幼儿的“前学习能力”进行了比较,发现留守幼儿在安全、自我保护、卫生等方面的知识非常缺乏;在语言领域,普遍缺失倾听能力且表达能力不足;在社会领域,交往能力、合作及分享意识比较薄弱,多数留守幼儿不懂礼节且缺乏爱心和同情心;在科学领域,留守幼儿和城市幼儿在探究兴趣、感知觉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在艺术领域,留守幼儿对艺术活动缺乏兴趣。[9] 也有研究者分别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进行了一些具体研究。在言语能力方面,留守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较弱,普通话听说能力较差。[10] 在数学方面,存在显著问题,图形认知存在困难。[11] 在同伴交往方面,缺乏安全感,交往范围狭窄,容易对富裕家庭的非留守幼儿产生排斥心理,有时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12] 另外,与城镇幼儿与非留守幼儿相比,留守幼儿的认知发展与社会化均表现得最差。[13] 在安全认知方面,对防拐骗、防走失、防范电、防范水、交通安全的认知水平都较低。[14] 由此可以看出,留守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就更需要幼儿园提供给留守幼儿优质的学前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

三、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解决路径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背景下,农村幼儿园作为留守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发挥农村幼儿园的主导作用,对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做出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并探寻解决路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儿园办学质量

农村幼儿园是留守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各级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投入,完备幼儿园的各项设施,使幼儿园有条件为留守幼儿提供优质的教育。幼儿园要加强对留守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成立留守幼儿管理和教育工作小组,制订工作计划。首先,要加强对幼儿园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管理,对在职教师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其次,要加大对留守幼儿的重视程度,根据留守幼儿的需要选择教学和游戏材料,为留守幼儿建立成长记录档案,定期举行教学讨论会,就各班留守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交流,共同解决留守幼儿教育中令人困惑的问题,并制定适宜的方案,力求通过这些措施,为留守幼儿提供一个优质的早期教育环境。

2.举办各类培训活动,提升监护人的教育观念

农村留守幼儿的监护人多为祖父母,他们对幼儿教育的了解甚少。为此,一方面,幼儿园应开展各类培训、交流活动,定期组织监护人观看有关教育视频,鼓励他们交流教育经验,提高其幼教认知水平和教育行为能力。另一方面,祖父母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就是一笔财富,幼儿园应积极调动和激发老人的教育热情,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困惑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聘请专业人士举办幼教知识讲座,特别是针对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建议,通过这些措施提升留守幼儿监护人的教育观念,改善其教育行为。

3.开展家园互动活动,满足幼儿亲子依恋

留守幼儿虽然远离父母,但父母的教育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幼儿园应帮助搭建留守幼儿与父母间的沟通桥梁,加强留守幼儿与父母的亲子互动、亲子交流频率和亲子关系强度。一方面,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父母回家的时间进行家访,帮助父母了解幼儿的近况,鼓励父母尽可能地留在家中照顾幼儿,以补偿幼儿缺失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活动开展。另一方面,幼儿园可以开设亲情电话,让幼儿和远方的爸爸妈妈说悄悄话,把自己在园和在家的表现,如学会了自己穿衣服、获得了老师的表扬等报告给爸爸妈妈,抚慰幼儿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拉近幼儿和父母的距离,满足其亲子依恋之情。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蔡迎旗,王清华,杨慧玲.黄冈革命老区“留守幼儿”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7(6).

[2]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

[3]http://.cn/zhibo/2008-02/27/content_10180165.htm.

[4]王春英.发展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是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重要举措[J].学前教育研究,2010(5).

[5]刘璐,蔡迎旗.农村“留守幼儿”问题解决中政府应承担的责任[J].学前教育研究,2007(6).

[6]http:///ziliao/2005-09/21/content_3522096_1.htm.

[7][8]冯晓霞,张凤.农村幼儿保育教育问题亟待解决[J].人民教育,2011(12).

[9]史爱华.留守幼儿缺失了什么——对516名6岁城乡幼儿“前学习能力”的测试与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12(4).

[10]刘璐.农村留守幼儿言语能力发展问题研究——以湖北黄冈地区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09.

[11]邢莉莉,蔡迎旗.留守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现状及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