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真的经典诗歌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汪国真的经典诗歌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汪国真的经典诗歌

篇1

出版时间:2010-9-1

作者简介

席慕蓉,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导读

迄今最为严整的席慕蓉诗集;

她的诗作曾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她的爱憎情仇,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一族一国所可范围,那是宇宙庞伟的光影下永恒的母题和眩惑!

内容简介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

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书名:青春在路上――汪国真新诗精选

作者:汪国真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4-1

作者简介

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当代诗人、书画家。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2015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汪国真去世,享年59岁。

导读

本书是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新诗精选集。书中收录了他多首新诗,格调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尤其对当下的年轻人有励志作用。同时,书中还囊括了他新近创作的词、散文,并附有他的书法、绘画。可谓汇集了汪国真各方面才艺于本书当中,极具珍藏价值。

内容简介

2014年春,新华出版社准备为汪国真出一本纯粹的诗集,但汪国真觉得缺乏新意,提出要把他的散文、绘画、书法都加进去。这个想法得到了出版社的认可,该书责任编辑刘志宏将书名定为《青春在路上――汪国真新诗精选》。

该书约10万余字,诗歌有六七十首,占一半篇幅,还收录了汪国真填的宋词。另一半内容则是汪国真的跨界作品――散文、绘画、书法。

书名:给孩子的诗

作者: 北岛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7-1

作者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8月2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香港中文大学讲师。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代表诗作《回答》《一切》。

代表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导读

北岛亲自甄别、挑选,将自己心目中的最适于孩子诵读、领悟的短诗公布于世,“为孩子留下一部作品”,实现诗人长久以来的宿愿。

重绘新诗版图,确立经典标准,诗人、篇目、译文的择选,都体现编者一以贯之、别具手眼的诗学理念与美学目光。

57位不同国别的诗人,101首不同风格的新诗,携带着思想、文学、文明的火种,交给孩子,照亮下一代的阅读空间。

新诗“蒙学”的引路者,汇集新老名家的经典译作,是范文,也是美文,集聚最伟大的文学灵魂,最精要的不朽文本,涵养心性,助育美感。

因编者的眼光与热忱,品质的特出和优异,势必在汉语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内容简介

北岛:给年轻朋友的信(节选)

三年前,我的儿子兜兜刚上小学一年级,被选入普通话朗诵组,准备参加香港学校朗诵节比赛。那天下午,他带回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这首诗让我大吃一惊――这类普通话训练教材不仅滥竽充数,反过来伤害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我试着朗诵了《假如我是粉笔》,把鼻子气歪了。好在兜兜不委屈自己,一早就跟老师说:老师,我不想当粉笔。

篇2

我也曾认为我这个年龄不是读诗的年龄,因为人生经验不足,应该多读些随笔、散文、人生感悟之类的书籍,以丰富对人生和外在事物的理解;因为感性丰富,理性不足,应该多读些哲学、历史之类的书籍,以增加自己的理性思考,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自己是英语专业出身现在又从事英语教学,应该读一些经典英文原版小说,积累优秀的表达,学教并用;而我的书架、我的电脑、我的手机阅读器以及最近收进的kindle专业阅读器上,放着的也大多是这些书籍,我姑且把这些类书籍当作自己的兴趣所在,狭隘的按种类数量计算,我也算称得上兴趣广泛,但这些书籍只是引起我的好奇心,我的阅读兴趣而已,多半我都无法坚持读完,更不用提阅读的乐趣。

读汪国真的诗集,纯属偶然,是一个悲哀的邂逅。晚间浏览新闻时,汪国真逝世的消息,让我停下了滑动的鼠标,之前只知道他是一个诗人,写过很多清新易读的小诗,不曾系统地读过他的诗篇,于是忍不住找出来,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动不已。

他的诗给我的印象用四个字概述:简、清、静、情。

简:每首诗大概只有100字左右,短的有不到50字,形式至简,但意义绵延。一首《只要明天还在》"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气势磅礴,悲壮还在。忍不住为这个逝去的生命感到悲哀,通过他的诗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热爱生命啊,尽管如此,希望还是伴随生命的陨落消逝于茫茫天际。

清:汪国真的诗,读起来让人感到清净轻盈,似乎是他刻意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不被打扰的小世界,好让读者完全沉浸在他的情与意之中,一首《我把小船划向月亮》"请不要责怪,有时会离群索居,要知道,孤独也需要勇气;别以为,有一面旗帜,在前方哗啦啦地招展,后面就一定会有我的步履;我不崇拜,我不理解的东西;我把小船划向月亮,就这样划呵,把追求和独立连在一起,把生命和自由连在一起。",犹如月亮的光辉洒在夜晚的湖面上,清澈皎洁,轻盈背后是他对独立和自由的沉重追求。

静:汪国真的静,似乎是刻意保持,又似乎是参透人生后的自然流露,一切情与理娓娓道来,一首《假如你不够快乐》"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他在用宁静的心去呼唤生命的律动,"既然选择了选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他是如此地热爱生命。

情:因为感同身受,所以觉得他的诗动情,诗里有他的身影,也有我的身影。一首《剪不断的情愫》"谁曾想,到头来,山河依旧,爱也依旧,你的身影,刚在身后,又到前头"想要忘记,却往往徒劳,最后只得带着这剪不断的情愫,继续行走,但却不再忧愁。他的情为他眼中的景着色,一首《只要彼此爱过一次》"一个眼神,便足以让心海掠过飓风,在贫瘠的土地上,更深地懂得风景;死怎能不从容不迫,爱又怎能无动于衷,只要彼此爱过一次,就是无憾的人生。"他的情是如此地饱满、炽热。

篇3

一以教材为核心,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载体,更是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处理和利用好语文教材,要善于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将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拓展同类题材作品,开发经典文学作品导读课。苏教版教材是按同一主题编排成一个模块,我们在进行模块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同一模块,同一主题”的特点进行拓展阅读教学。例如,必修二第一专题是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系列文章,在学完《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这几篇文章后,可以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汪国真的相关诗歌等同类主题的作品引入选修课堂,开发出“吟唱生命永恒的赞歌”经典美文导读课。

2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活动体验”是学生学习苏教版教材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苏教版必修一的专题一是以“吟诵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模块,这些诗歌基本都是适合朗诵的。我们可以适时开设“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朗诵中获得陶冶、启迪。在讲完戏剧后,可搭建“戏剧小舞台”,让学生把《雷雨》搬上舞台,也可以把《祝福》等作品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表演。还可举办各种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为学生打造更多的参与平台。语文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文学实践课中,让有一定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在文学实践课中有更多的展示和发展空间。

3以教材中的部分篇目为依托,引入视频这种课程资源,开设影视作品欣赏课。教材中的部分经典篇目已经拍成了电影或电视,比如《祝福》、《边城》、《雷雨》、《红楼梦》等等。我们可以多途径地合理使用这种课程资源:观看著名影片,阅读经典名著;观看同名电影,激活语文课堂;整合电影片段,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另外,也可以将名家的讲座视频引入课堂,作为教学的补充。比如在讲授《论语》时,可以把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上的相关视频作为教学资料提供给学生观看,会加深学生对《论语》这部作品的认识与理解。

二发挥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开发和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语文。瑞安市有大量的风景名胜古迹,也有众多的文化名人,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第一:开设以“寻访瑞安名迹,感受民风民俗”为内容的研究性课程。走进瑞安地域文化遗址,研究江浙文化的起源;走进古建筑,研究江南古镇的建筑文化;走进瑞安的古桥,研究江南水乡的桥文化。所有这些资源都可以进入语文课堂,这些乡土文化资源必将为语文学习带了新的气象。

第二:开展以“寻访文化名人故居,名人文化进入课堂”为内容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浙江省内的文化名人非常多,这些文化名人及其作品,都可以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和利用。比如,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名人故居,通过对名人故居的实地参观,认识名人生活过的地方,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这也就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发挥地域的优势,将名人故居与名人文化结合起来,将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开发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语文课程。

三充分利用宝贵校本资源,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又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发挥图书馆和阅览室的作用。教师可以把语文课堂搬进阅览室,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指导和帮助。

2.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网络资源的优势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让网络走进课堂。

3.利用学校的社团,积极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比如 “金秋读书节”“古诗朗诵比赛”“纵横辩论赛”等,都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结论

总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才能为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积累、总结,重视教学资源的挖掘,在教学中不断地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课程。

参考资料

[1]《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我要让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他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所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雷夫老师说。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责无旁贷!应该成为学生点灯的人,把一本本有趣的耐人寻味的书,带到他们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的阅读,让他们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快乐的童年。在朦朦胧胧之间,为他们的成长,为他们一生的日子,打一点亮色,打一点底色。

下面是自己语文教学中做的一些工作,祈愿和学生一起成长!

假期里,学生在我们全体语文老师精心设计的作业中,过了一个有意义的读书年——练字、读书、日记、诵读、影视充实着他们假期的每一天。开学第一节课,我们进行了读书交流会:《童年》《小狼小狼》《星期三的战争》《天蓝色的彼岸》《吹小号的天鹅》等经典名著让学生走进更广阔的世界,一些读书很有心得的同学走向讲台,畅谈自己的读书感悟,袒露自己读书的困惑。读书交流会,开启了学生们新学年的阅读之旅。

我们的语文学习形式也是多样的:

1、教材引领,精品阅读:精讲文言文《为学》——“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学生带着故事的启迪信心满满的走向新学期!

2、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永远有诗情相伴、画意相随。以文本《理想》为引子,向学生补充同主题的其他诗歌,如汪国真的《走向远方》、食指的《相信未来》,李白的《行路难》,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等,学生用心灵之声诠释着人生、理想的诗意,他们美好的理想在诗情中飞扬!

3、阅读推荐——学习《理想》,向学生推荐了巴金的《寻找理想》,勉励学生坚信理想的存在和价值,并产生为之奋斗的动力。

学习《我的信念》,向学生推荐了《居里夫人传》《名人传》,让名人的精神感染学生:只要不屈服于命运,幸福就产生在奋斗之中。学习《为学》,拓展阅读《头悬梁》《锥刺股》《映雪囊萤》等古人刻苦求学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4、走近大师——周国平 让学生直接从名家名著的经典、精品中汲取文化艺术的精华,领略大师的思想境界,和大师在思想上接轨,在心灵上牵手。

篇5

2.许多语文教师缺乏当代诗歌的鉴赏水平,更不用说去创作当代诗歌。许多语文教师对当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主要作家、作品、流派知之甚少,对当代诗歌的发展趋势漠不关心,对其他国家的著名诗人作品更是无从谈起,许多老师只能从指导学生朗读,挖掘主题去指导学生,例如最正统的朦胧诗人顾城,他的诗善于通过扑朔迷离的意象创造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探求,在许多奇特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中蕴藏深刻的思想主题。他的经典作品《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代人》、《远和近》等,如果教师不能把握诗人的创作个性,艺术气质以及天赋才华等,不知道诗人眷念不忘的浓郁的理想主义,和一片宁静的内心天地,如何去引导学生去咀嚼诗人丰富的、深刻的语言,去领悟诗人那张扬的个性的内心世界。教师对当代诗歌缺乏兴趣,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对当代诗歌的兴趣。

3.学生的功利性学习导致对当代诗歌的兴趣异常淡薄。日益沉重的应试压力迫使学生只能功利性学习,没有时间去阅读那触及灵魂的诗歌。并且大众传媒庸俗的语言、喧嚣的场面,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网络游戏,视频聊天让学生找到了容易发泄自己情感的平台,这时候能把学生拉回到平静的书桌已经很不容易。还要他们去阅读那些充满扑朔迷离的意象,隐秘的诗人情感的当代诗歌,实在是勉为其难。

4.有些当代诗歌的主题晦涩难懂,诗的跳跃性很大,诗句与诗句、意象与意象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地带。造成学生难以理解,只好远离诗歌。例如舒婷的《致橡树》诗句: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诗人连续用了二个“如果”、二个“决不”二个“也不止”的句式,组合成了一个意象群,但结尾的两个意象: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其句子的整饬突然中断,给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这种思维的跳跃,就会渐渐失去对当代诗歌的兴趣,从而远离当代诗歌。

二、加强当代诗歌教学的策略

种种因素导致学生对当代诗歌缺乏深刻理解,使学生对当代诗歌缺乏兴趣,如何让学生接触当代诗歌、喜爱当代诗歌呢?从而让当代诗歌走进学生的心灵。我认为从三方面入手:

1.教材编写者从小学、初中、高中不同时段的学生特点出发,编写适合学生阅读的当代诗歌。可先选择部分通俗易懂,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推荐给学生,比如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感谢》,艾青的《礁石》,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一首》,席慕蓉的《乡愁》等等。首先让学生喜爱当代诗歌,能真正从当代诗歌中体会到纯洁的友谊,追求美好的生活,深沉的哲理。更要在课外读物中加大当代诗歌的比例。考试中适当放宽要求,允许学生去写作当代诗歌。并且让学生得到合适的分数。

2.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带领学生去体会当代诗歌的妙处。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老师在教授时,首先从形式入手,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的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节押韵,逐节换韵。叠词的使用,更增强诗的节奏感。无疑给人一种“建筑的美”。这就是当代诗歌的外观的美、形式的美。教师更关键之处是在让学生明确徐志摩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他崇拜大自然,他与康桥似乎有本能的感应和认同。在康桥的柔波中,“甘心做一棵小草”。康桥又是徐志摩的精神归宿所在,《再别康桥》这首诗已经成为一个对于精神归宿的文化符号,我们每个人都会从这首诗中感受到面对精神归宿时的心灵的平静。这样,学生才真正走进徐志摩的心中,感受到当代诗歌的魅力。教师课后再拓展阅读,让学生去阅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一首》、《沪杭车中》、《雪花的快乐》。学生对当代诗歌的兴趣就会浓厚,就会自然走近当代诗歌。

篇6

这种有声阅读,其实是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必经的,也是他们最初呼吸到的文学气息。

当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出现了有声读物,这更有利于孩子爱上阅读。这是听文学的阶段,也是有声阅读的初始阶段。

有声阅读逐渐从听的阶段迈向说的阶段,这是让孩子爱上文学的好契机。孩子说话表达时,教师可以倾心聆听,也可举办讲故事大赛,激发孩子的阅读表演欲望,还可以举办编故事写文章大赛,激发孩子创作的兴趣。这一阅读贯穿小学中学大学,当然形式也从讲故事到朗诵、演讲,再到辩论赛不断升级变换。这个过程中,声音一直伴随着阅读,吸引着孩子亲近文学,爱上文学。

二、徜徉于文学的天地

亲近文学,自然需要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徜徉于文学的天地,用文学经典滋养孩子的身心,开始自主自由的阅读之旅。

这一时期,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阅读书籍及其阅读量。在学习生活中,笔者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好书、推荐佳作。比如,利用语文晨读课给学生朗读席慕容的散文,班上很快掀起了一股席慕容热,书桌上有了《槭树下的家》、《透明的哀伤》等优秀作品,后来席慕容、汪国真的诗歌也在教室悄悄流传。另外,结合教学文本,带领学生走进名家名品。在教学《幽径悲剧》时,我们就一起走进国学大师季羡林,去了解他的生平,拜读他的文集。《秋天的怀念》让我们结识了史铁生,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感受《我二十一岁那年》的生命律动。就这样,伴随着课堂学习的步伐,我们走近了沈复、冰心、老舍、朱自清、泰戈尔、屠格涅夫……文学星空中的无数明星魅力四射,它们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徜徉停留,迷恋陶醉。

这一阶段,教师进行有意识的推荐引导,对学生阅读对象的选择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可以推荐的好书有许多,推荐时也要注意到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好书涉及的题材体裁也应多样,纯文学的故事、历史文化类的、人物专访类的、天文地理类的小说、传记、诗歌、散文等五花八门。这样的推荐让学生触摸到好的书籍,灵魂浸润在文学的养分中。阅读,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学的殿堂。

要读好书,也要多读好书,阅读量的提升,在这个时期尤为重要。刘勰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亲近文学,爱上文学以后,我们自然就要大量接触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此时,教师可以以活动的形式推动阅读活动,为学生举办读书交流会,开展书籍“漂流”活动,鼓励他们写读后感,并举办读书征文活动,鼓励学生以书会友。活动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有效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感受着、体验着文学的魅力,学会了感动、感悟,而这一切精神活动正提升着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老师真正的教育使命也正是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亲近文学,最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一个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三、领略文学的魅力

在关注阅读的量的同时,更重要的还得关注阅读的质。有质量的阅读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享受文学带来的心灵的快乐,领略文学的魅力,从而真正从亲近文学演变为走进文学。这时候,适合的阅读方法往往左右着读书的质量。这里笔者介绍几种阅读方法,它们是非功利性的,与应付语文考试的阅读方法不同,这是一种心灵体验式的阅读方法。

1 符号表情法

所谓符号表情法就是读书时,用笔在书页上圈点画线做符号,画线可以明确文字内容,符号表情可以表达阅读的情感体验。其中符号代表的意义是自定义的,可借鉴QQ表情符号,用脸谱表情传递自己的阅读体验、感悟。疑问、惊叹、微笑、愤怒等阅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只用几笔,就可以通过个性圈画在书页上记录下来,供回味交流。这种方法贴近学生生活,既简单方便,又有个味,特别受中学生的青睐。圈画表情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灵体验、感悟、成长的历程。它不同于应试教育下圈点中心句、关键词等方法,而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对阅读感受的个性表达,适合当下信息时代的学生群体。

2 书写心灵对话贴

首先,与作家的作品对话。

边阅读边写贴,它可以实现阅读者与作家作品之间的心灵对话。把每次阅读的即时感想写在一种颜色的纸贴上,然后附贴在文字旁。这样心有所感,就笔墨追录,三言两语也好,长篇大论也罢,它记录着阅读者那一时刻的特别情怀。在写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享受着阅读带来的愉悦。

其次,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好书百读不厌,我们可以把自己钟爱的经典反复读,每一次阅读都用一种不同颜色的对话贴记录与作家作品对话的心灵之语,这样花花绿绿的对话贴让阅读者看到自己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阅读体验的变化。再次阅读时,看看自己彼时的感悟贴语,想想自己此刻的所思所想,对笔下的贴语自然是感慨良多。这些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正是阅读成长的见证。

最后,与书友的心灵对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他人交流分享,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阅读品位,更让阅读者找到一种阅读交流的快乐。在与他人交流对话中学生学会了分享体验,更学会了欣赏他人,宽容接纳他人。在对话过程中,阅读共鸣会让书友间亲近和谐,而争论则会引发思考与进步,这些就是对话撞击出的心灵火花。

篇7

《语文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小学、初中两个阶段"互相联系,螺旋上升"。作为中学的起始年级,初一语文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过去,又要着眼于学生的将来,在教学内容上要减缓坡度,增进衔接,在逐渐渗透与铺垫中层层推进,变"突变"为"渐变",在"渐变"中实现"无缝"衔接和平稳过渡。

1 "小升初"知识衔接的策略

"小升初"过渡期指的是初一上学期,刚踏入初中大门,学生对面全新的学习内容,会有诸多的不适应,而他们在心理、学习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必须借助教师的帮助、引导来完成"小升初"的转变。教师可巧妙运用以下策略来加强"小升初"学生的知识衔接。

1.1 梳理小学、初中阶段教学内容,建构有效教学。如果我们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顾教育的连续性原则,只是就课文讲课文,就知识点讲知识点,只会越忙越乱,事倍功半。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之间,存在较大跨度、空白、断层,而各种实验教材各有侧重,因而教师不能只关注本学段教学,不能只局限当地使用的教材,要博采众长,梳理教材内容,建构有效教学。

例如北师大教材第一单元"童年梦痕",可结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活动"我的成长册",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告别童年"单元,人教版的选自《城南旧事》的课文《爸爸的花落了,我长大了》进行补充、建构。第二单元"秋日撷英"中,《山行》在小学四年级就学过,教师应将重点放在赏析 "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与其它诗歌对比阅读上。第三单元,"亲情歌吟"可结合苏教版的课文《爱如茉莉》、《月光启蒙》,也补充人教版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祖父的园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只有把学习内容梳理清晰,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学生学习才具有连贯性、条理性。

1.2 借小学的知识考查初中要求的能力,温故知新。我校采用入校摸底考试来了解初一新生的知识水平, 例如"把句子改写得充满诗情画意"这类题目,考的是小学的内容,要求却是初中生应具备的能力,知识、能力的衔接初露端倪。这一方法值得借鉴,在日常教学中对小学诗文复习,可以是应用性填空,如刘禹锡在《望洞庭》中,巧妙设喻,写遥望湖中青山的独特感受的句子" ";可以是按要求写诗句,如写出送别的诗句、蕴含哲理的诗句、表现雄心壮志的诗句。对现代文复习,可以是为学过的伟大人物,像霍金、诺贝尔、司马迁、郑成功写一段人物介绍,写一段颁奖词等等,用这种方法复习旧知识形成新能力,让学生尽快熟悉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

1.3 过渡期课堂教学应放慢脚步,适当降低难度。初一新生面对新的教材,新的教法,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第一单元"童年梦痕"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展开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品味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所写的"童年不同样",体会纯真、美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学习方法,才是这一时期的重点。

1.4 比照、分析、寻找中小学教材衔接上的空白,进行补充完善。从六年级到初一,从一个学段结束到高一学段的开始,教材衔接上有不少空白。例如小学教材注重诗词、名言警句的积累,每一单元都有诵读欣赏,突出博闻强记,而中学教材这方面显得薄弱。小学只有少量的浅显文言文,初中则出现文言文单元,篇幅、难度陡增。小学淡化了语法知识、写作手法,而中学对这些都有要求,尤其是文言文学习,像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省略句必须要有一定语法知识基础。教师通过分析,寻找小学、初中教材衔接上的空白,进行补充,使"小升初"知识链接更完善。

1.5 开展班级读书会,提高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阅读量大的学生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在起始年级,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可以开展班级读书会,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与监督,通过上展示课, 让学生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分析人物……体验读书的快乐,在阅读的启示和质疑中获得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积极开展"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在活动中爱上语文。

2 中小学语文衔接的内容

了解了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掌握了过渡期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我们具体应给孩子教些什么,来把他们领入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呢?

2.1 现代文教学方面。小学课文以记叙文为主,突出"趣",初中课文加入了科学性强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突出"理"。小学课文短,较长的《卢沟桥的烽火》也才800多字,而初中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2000多字,跨度大,台阶高。在初一上学期,我们要补充现代文阅读,来联通中小学课堂。

阅读当代名家名篇,尤其是选入各类教材的美文是个不错的方法,像曹文轩、黄蓓佳、林海音的作品被选入不同小学教材。而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旷野的微光》《雨中》《顶碗少年》《学步》《山雨》等30多篇作品入选不同的实验教材,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内在生命的伟大》、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黄金鼠》、肖复兴的《母亲》、毕淑敏的《孝心无价》《母狼的智慧》、秦文君的《男生贾里》选段、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也出现在不同的教材中。我们应加以筛选,指导学生阅读美文、陶冶情操,又培养阅读能力,还能洞察世间百态,可谓一举多得。

品析现当代诗歌,可以是"五四"时期徐志摩、郭沫若的新诗,可以是冰心、王宜振、金波的儿童诗,也可以余光中、席慕容的乡愁诗,也可以是舒婷、汪国真的朦胧诗。

关注热门话题文章,如低碳生活、纳米材料、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气象现象……由此来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初中现代文阅读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侧重分析和理解,多加了赏析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表达,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在语法知识方面,要系统的学习词类划分、句子成分划分,这两点都是为文言文学习做准备。

2.2 文言诗文教学。 古诗词学习方面,搜集整理诗文名句,印发给学生,督促背诵,还可补充不同版本的六年级或初一教材所选的诗词名篇,如《诗经・采薇》(节选),《木兰诗》,《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操的《龟虽寿》,崔颢的《黄鹤楼》,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辛弃疾的《破阵子》,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赵翼的《论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这些都是新课标要求初中生必备的古诗词,而北师大教材没有安排。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重头戏,在北师大版初一上册安排了四篇,其中《童区寄传》、《李寄》难度大,下册六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难度,而《送东阳马生序》特别难。我又查了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小学课本,觉得小学毕业生的文言文基础太薄弱,我们必须要补充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减缓学习的坡度。可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性强、短小精悍的作品着手,以下是我搜集的备选篇目:《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矛与盾》、《鹬蚌相争》等寓言故事。选自《列子》的《两小儿辩日》、《关尹子教射》,选自《史记》的《四面楚歌》,选自《世说新语》的《杨氏之子》、《周处》。柳宗元的《吾腰千钱》,韩愈的《马说》,刘禹锡的《陋室铭》,选自《资治通鉴》的《杨震暮夜却金》、《孙权劝学》,王安石《伤仲永》,清朝彭端淑的《蜀鄙二僧》。

2.3 课外阅读的指导。新课标要求一个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在145万字以上,相当于10本小学语文课本,初中阶段阅读量达到255万字,因而在初一寒假结束时,学生至少应阅读过16本相当于课本厚度的高品质的课外读物。我们可以列出一个图书单,向学生推荐阅读。

寓言故事类:《伊索寓言》、《古希腊神话故事》、《一千零一夜》

诗歌散文类:《朝花夕拾》、《繁星・春水》、《朱自清散文精选》、《舒婷文集》、《台湾乡愁诗选》、《泰戈尔诗选》。

科普读物:法布尔的《昆虫记》。

课程标准所列的必读书:《西游记》、《水浒传》、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斯威福特的《格列佛游记》、凡尔纳的《80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都可以推荐给初一学生。

"魔鬼字典"中对名著的定义是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但却不愿意去读的书。的确,有些名著离我们的生活已很遥远,有些学生的阅读能力达不到而读不下去。我们有必要推荐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阅读兴趣的图书。

国内作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秦文君的《南生贾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当代精品建议从历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筛选,阅读能力较强的可推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阿来的《尘埃落定》、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国外作品: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柯南・道尔的《神探福尔摩斯》。

法国的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和愚妄,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

52年前的经典童话----E・B・怀特的《夏洛的网》是关于友谊的故事,讲的是聪明勇敢的蜘蛛夏洛在自己的网上编织"好猪"、"杰出"、"谦虚"等字样,使得小猪威伯在比赛中荣获了大奖,救了他的性命。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他把西方哲学史编入小说讲给孩子们听。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

德国女孩安妮・弗兰克在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了四年,16岁死于伤寒,《安妮日记》真实记录了二战那场人类的噩梦。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国C・S・路易斯所写《纳尼亚传奇》,共七册的幻想/冒险小说,在西方影响比《指环王》还大,是传世不朽名著,当有人问J・K・罗琳《哈里・波特》系列会是几本书,她回答七本,因为她读过《纳尼亚传奇》是七本,这是两套关于信仰与想象的著作,值得推荐。

课外阅读要有所收获,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应付,不猎奇,不凑热闹,不赶时髦,静下心来沉浸在书里汲取精华。人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多记读书笔记,通过记读书笔记完成词语积累和赏析,通过记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通过记读书笔记加强概括能力。专家认为,40%的写作能力取决于阅读,通过阅读,厚积薄发,为写作储备能量。

通过对过渡期学习内容的研究、补充,我们的教学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现有知识水平,既不重复做工,也不会出现疏漏,不滞后、不越位,点滴渗透、循序渐进,着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长期培养,把学生引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