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教育案例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教育案例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教育案例论文

篇1

(一)案例教学法能将思修课程内容生动的溶于案例内容。一般在高校的第一学期给学生开设,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它在帮助学生增强“四信”意识、树立科学“三观”、学会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会正确做人和正确做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理论引导和培养作用”。[1]现实中的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理论运用和认识的升华。通过将思修课程内容生动地溶于案例内容,案例教学法能够科学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更好的生活于这个世界。”[2](二)案例教学法能将思修课程丰富的理论底蕴润物无声地传播给学生。由于思修课本本身作为教学工具,其中的文本内容因为带有法定概念工具书色彩所以较为单调不生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思修给人的一贯单一、枯燥的印象。一方面将较为书面化的知识以生动的形式再现改变教学内容的生硬;另一方面案例教学能够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法,不再是老师全程单独的讲授。教师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解释讲授者、答疑者和学生对案例参与过程中的判决者。在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通过案例自我认知、自我思考、最后归纳总结。(三)案例教学法能将丰富的实用价值和课程魅力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的本来就是引导大学生合理合法社会化的指导书,教材的编撰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各项法律法规、人文修养,是极具有丰富实用性的。通过课程的学习是完全能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是学生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修人生一课。

三、案例教学法在思修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一)通过案例教学法,解决目前思修课缺少时间、课堂时间有限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自教学内容到方法乃至教学手段上的改革,不但丰富了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资源,也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普遍采用2010年版的教材,该教材本身内容、知识点较多、课时量少,所以部分学生在翻看课本的时候更觉得枯燥。通过在案例的选择上,可以达到一个案例汇集多个知识点,内容丰富不单一。(二)更适合高职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解读、探讨、辩论,甚至只是单纯的记忆模仿都对教学是有帮助的。通过案例教学对概念的基础解读,案例中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能让高职的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检查和对照,寻找差距和不足通过自我反省后道德品质也能够进一步升华进步。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展示更直观、更通俗易懂也更适合高职生的学生特点,

篇2

一、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教学当中,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应用,深入分析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主要是由于案例教学法都是由一个个案例组成。在案例当中体现语文教学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二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研究能力。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案例进行研究,能够体现问题导向的原则,进而形成“探究式”的教学机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三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想使教学取得实效,最为重要的就是要采取适应小学生的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法具有其重要价值,可以引导小学语文老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进而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确保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应用案例教学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是要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已经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应用很多年,而且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一些小学语文老师对案例教W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缺乏深刻认识,因而有必要对其应用价值进行简要分析,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同时也要应用已经取得成功的案例,加强对优秀案例的学习,并融入自己的观点,特别是要通过对“学情”的调查,进行融合和创新,进而使案例教学法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点需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以此才能取得成效。

二是推动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方面,不仅要选择良好的案例,而且还要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创新教学模式的关系,特别是要将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作为开展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措施,改变传统的“传授式”“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共同参与安全分析、加强师生之间互动、实施开放教学,着力提升案例教学法的实效性。因而,在开展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平等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小学语语文老师既要成为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又要成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者,更要成为案例教学法的参与者。

三是强化案例教学法改革创新。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中,因而,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推动案例教学法改革创新,使其更加符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力度,对于同一案例,哪怕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案例,也要进行深入研究,进行改革创新。比如对于案例的内容应当多增加一些时代元素,多增加一些小学生喜闻乐道的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也能够使案例更加鲜活,这一点应当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深入的分析。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推动教学模式改革,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需要小学语文老师进行积极探索,积极推动案例教学法改革和创新,着力加强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3

在学校档案中存在大量的信息资源能够集中反映学校的发展情况。在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充分的体现档案的价值,实现对师生的服务效果,档案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体现服务性质,发挥自身的重要性将是档案充分开发利用的重点。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主动的进行档案收集工作,提升档案的质量。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在创新方法上,学校档案管理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提升档案管理的透明度,对档案内容进行定期开放,完善检索方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档案信息化处理系统方法的创新。这是现代化管理理念在学校档案工作发展创新应用的表现。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建档处理,档案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充分的应用上,这也是档案存在的必要性。档案不能够仅仅满足于数量的增加上,同时还要充分的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功能性上,问题的充分解决是衡量档案价值高低的决定因素。档案工作重点内容的明确将是提升档案利用的重要措施。只有强化对信息资源的反馈,才能够根据档案的需求进行详细的研究工作。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能够充分的体现信息需求过程,不断强化档案利用情况。在档案工作发展规律影响下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管理,这是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档案管理人员要重视对档案规律形成的分析,对涉及到的工作文件进行汇总处理,在客观规律的影响下,保证自身工作的独特性质,利用学校档案工作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系统性规范发展,针对档案内容的性质,进行收集、整理、保管工作。避免出现学校档案工作整体性被破坏的特点。计算机技术在学校档案工作中的应用能够为人们进行信息资源搜索提供重要的便利条件,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实现将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档案工作标准体系》都是学校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发展的重要指导。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要根据工作要求制定专业化标准,完善程序流程,对管理工作中的参数进行维护。档案主管部门要积极应对档案工作的标准化发展,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研究,制定统一的科学化标准,在工作过程中实现各方面积极有效的沟通,实现科学管理现代化发展。

篇4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化,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也在发生变化。小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以及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教学论》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论而言,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对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础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确保学生能够具备实践能力,有效地实现教学理论的构建。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必须对课程教学目标加以明确,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合理选择,保证其含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与教学目标一致,有效地突出教学的原则与理论,合理安排和设计教学流程,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而言,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辅导和引导作用,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进行探究。当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必须要具备判断能力,可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对案例进行讨论和评析。这样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分析案例,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二)合理选择教学案例

案例的选择和搜集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对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其可以选择原生态案例、音像案例以及文字案例等,但是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课程的整体内容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讲解字词句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搜集字、词、句,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类课文时,教师可以一边感受课文中描述的美景,一边学习作者在字、词、句方面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对“是……也是……”“既……又……”“因为……所以……”等词句进行仿写。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这些词句的内涵,增加学生的词汇储备,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美景,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有效研读评析教学案例

研读和评析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重要环节。教师向学生展示教学案例时,应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和研究案例材料,并对其具体内容和有价值的命题进行深入分析。1.对对案例中揭示的情况和事实进行了解和掌握,并对案例中教师的地位加以明确,考虑教师的对策和行为是否合理。2.要案例的因果关系加以重视,全面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3.对案例中即时性问题和基本性问题加以区分,有效掌握问题与事实背后的规则和原理加以了解,并归纳、总结、推理、演绎以及解释案例中的信息。同时利用已学知识和经验综合评判案例中的内外部因素和背景材料,并提供有效的方案和解决对策。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和研究案例,并将相关的问题加以综合,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样能够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案例的背景、观点以及事实等加以熟悉,并对案例蕴涵的规则和原理等加以明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归纳和总结。

(四)创设有效的案例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结合这个时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用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反映出来,为他们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案例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逐步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些常识性文章的教学,案例教学情境的创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完全可以带学生实地观察生活中的常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能够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亲身体验,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和积极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重视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对实践的重要性加以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法加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换位思考正确地看待问题,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有效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技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般案例教学多是由师生共同合作加以完善,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并与学生相互协商和尊重,促使学生积极发表见解,从而加强师生的交流,增强合作能力,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重点就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能够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在深入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思考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体现,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够促使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教学案例,通过丰富的教训和经验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优化知识结构,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巧文.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王本火.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4,(4).

篇5

会计是一门集理论性、方法性、业务性和操作性于一体的学科,具有实用操作性强、专业性突出等特点。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一直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忽视实务操作应用,这种应试教学方法,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重理论轻实践,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实际工作,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会计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职业学校会计教学中的意义

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将企业会计案例运用于会计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参与讨论,巩固学生所学会计理论,提高职业学校学生会计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调动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等方面教育论文,具有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中职学校学生,应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以便他们一出校门就能上岗中国学术期刊网。虽然他们在学校能较好学习和掌握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对于如何用会计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如何来处理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各样复杂问题,则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会计案例教学法使掌握理论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引入到社会实践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如古语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所以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会计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会计理论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然要求。

二、案例教学法在职业学校会计教学中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第一,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搜集和整理会计案例的相关摘要积极引导学生预先思考相关问题。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控制在案例讨论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引导案例教学课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主要是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加深对分析和评价会计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会计案例教学的组织是综合的,不做好充分的准备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鉴于学生有可能受阅历影响,长期以来“习惯于被动的学习习惯,过度仰赖教师的资讯传递,缺乏主动参与的动力”,在实施案例教学前,教师要反复与学生交流案例教学的理念和用意,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行为与目标。不能认为案例教学以讨论为主,就觉得组织可以松散。(二)实施阶段

下面通过一个会计案例在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某会计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王刚在审计电子公司截至12月31日应收票据项目时,通过审阅公司财务提供的应收票据备查簿,发现:(1)存有A公司开具的于11月20日已到期的带息商业承兑汇票300万元,电子公司不仅未按规定将未到期的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并且于年度终了时按票面利率计提应收利息。(2)存有B公司开具的带息银行承兑汇票500万元,票面利率月息3‰,出票日期为7月20日,到期日为次年的2月20日。电子公司年终未按规定计提应收利息。注册会计师王刚面对电子公司的这些业务处理,他该作如何分析?

篇6

二、以身份信息为支点的档案组卷及双重管理

传统的常用的成绩档案和毕业论文档案组卷方法是采用入学年度与院系别(专业)相结合如组卷方法,或者采用以毕业年与院系别(专业)相结合的组卷方法。例如:××学校××级××院系(专业)学生成绩册(毕业论文),××学校××届××院系(专业)学生成绩册(毕业论文)。由于受到院系、专业调整和更名的影响,受到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影响,受到学分制和学籍异动等影响,这种组卷方法具有一定的弊端[4]。

就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实际而言,学生成绩和毕业论文一般都采用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重管理,但这种双重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学生成绩电子档案一般依托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档案馆无权调阅;学生成绩电子档案虽然采用了学号查询入口,系统也具有一般的统计汇总功能,但对学生课程成绩的统计分析功能开发的软件还远远不够,难以满足教学管理的较高级需求;毕业论文电子档案一般是做成光盘,或者简单存贮在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者计算机硬盘中,不利于长期保存、扩充内容和查询浏览。这说明,目前的所谓教学档案双重管理还仅仅是初步的、分离的档案保存,不能充分体现纸质档案管理和电子档案管理各自的优势,不能满足档案管理的要求和用户服务需求。

因此,建立以学生身份信息为支点的档案组卷及双重管理值得深入探索。朱惠钰,刘美娟(2001)提出,在新生入学时候,教务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一个学号姓名及身份证号对应的数据库,实现使用学号或身份证二选一的查询方式。以学号为支点组织成绩档案,形成的案卷题名为:××学校学生成绩总册(学号范围),把学号与档号一起贴在案卷脊背上排架,一目了然,有利于快速准确调档[4]。同时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建立以学号或身份证入口的查询界面,在主字段学号目录后面,添加更多的其他信息子目录,例如:姓名、院系、专业、学期、班级、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授课教师等,充分实现多维学生课程成绩数据分析的功能,为做好档案编研工作打下基础。谭玲玲等(2009)把整个学生成绩档案信息化管理分为五大功能模块,即成绩录入、成绩查询、成绩修改、成绩分析、成绩输出,每一个功能模块下面又设立若干子模块,共计11个子模块[5]。在毕业论文电子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杨焕海(2007)提出了基于web的高校毕业论文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对系统分析与结构、关键技术,以及系统实现进行了论述,提出的系统具有录入、修改、查询、浏览、编审、检索和汇总等功能[6],该毕业论文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也是基于学生学号关键身份识别信息而建立起来。以学生身份信息为支点,可以把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对应联系起来,实现双重管理。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强大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档案的价值。

三、学生成绩与毕业论文档案的编研要点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部门以馆藏档案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会利用的需要为主要目的,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史料,编写参考资料,参加编史修志及撰写专门著作的工作。它是一种主动提供或报道档案信息,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的形式。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开发档案信息的有效手段。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应立足于服务学校,做好选题规划,体现学校特色[7],对于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学生成绩和毕业论文,学校和院系档案管理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纸质档案和信息化电子档案,选择一些关键选题,开展教学档案编研工作,供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参考,便于了解教学质量状态,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加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例如:对于学生课程成绩,可选择的编研题目有全校公共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一次性考试通过率;英语四级六级通过率;班级大面积不及格课程分析;学生学籍异动警示分析等。对于学生毕业论文,可选择的编研题目有结合教师科研和生产实际题目的比例;历年选题的重复情况分析;不同职称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情况分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等。

学生课程成绩和毕业论文是重要的教学档案资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记载。对其开展科学管理和编研工作,不仅有利于实现一般的快速查询功能,还能实现纸质档案和信息化的电子档案优势互补,弥补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充分挖掘和利用该类档案的价值,便于为用户提供优质档案服务,为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档案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含卓,欧雪梅.加快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3):427-428.

[2]钱爱华.高校教学档案分类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2):100-103.

[3]王玉武.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浅析[J].黑龙江档案,2011,(5):52.

[4]朱惠钰,刘美娟.浅谈高校学生成绩档案组卷方法[J].浙江档案,2001,(12):25.

篇7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扩招,大批毕业生涌向市场。市场上出现了“就业难、招工难”的现象,为何?因为企业缺的是技能人才,而应届毕业生实践技能水平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新型办公设备的出现、公文和档案电子化,传统模式的办公室文书、档案工作方法得到改进。这些对技工学校文秘专业学生处理文书、管理档案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

另外,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缺乏学习兴趣。只有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

二、《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以往该课程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方法老套,上课枯燥,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

2.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

教学中,主要讲授知识点,甚至有些实践内容都改为口头传授。比如,讲授关于电脑处理公文、档案等知识时,学生基本上接触不到电脑、档案办公环境、文书处理的办公设备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只能纸上谈兵。

3.教材落后

我国公文处理、档案管理在逐步优化,不断发展。传统的教材没有与时俱进,知识陈旧。比如,计算机辅助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教材中阐述这方面的内容比重太少,不足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该知识点。又如教材理论知识多,内容很少涉及到实践环节、工作情景模拟等,不能为学生提供工作环境所要求的知识。

三、《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的弊端,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之外,可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进行交互式探讨的过程,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案例分析教学的过程中,可灵活使用讲授法、讨论法和角色互换法等进行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讲解档案库房管理要求时,要求学生分析一个新建档案馆内照明条件的案例,大家讨论、分析这个档案馆设计是否有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得出此档案馆设计违背了防光原则。又如播放北京卫视《档案》栏目中的纪录片《溥仪新生记》,片中有证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如何改造成功的档案资料。要求学生讨论分析纪录片中出现了何种类型的档案,以及分析档案利用的途径和重要性问题。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专题讨论法

课堂专题讨论是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开设的参与式教学环节,能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

《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首先,教师要选择好难度适中、值得讨论的选题;选题要考虑技工学校学生的知识积累,能让学生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展开讨论,避免讨论冷场。比如采用“比较纸质档案、新型载体档案保管,并举例说明各自的优缺点”的选题。这两种档案的很多原始资料是学生经常在生活中接触的,如文件、照片、录像带等,学生容易理解。

其次,是课堂分小组讨论,一般以5人左右为宜。技校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加强,学习主动性不够高。人数过多,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或者干私事。人数过少,达不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讨论会上,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畅所欲言,甚至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在比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也能加入小组讨论中来。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要巡堂指导,起到监督、指导作用。

讨论结束,每组派代表发言,促进各组交流意见,扩大他们的思考角度,保证讨论效果。最后,教师小结。

3.讲练相结合

《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知识是技工学校文秘专业学生必考证――秘书资格证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考证内容,布置适合学生做的练习,让学生多思考,巩固所学知识,为文秘专业学生考证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从学生做练习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4.专题讲座法

文秘专业教师的知识面、实践能力有限,需要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不定期地做有关文书与档案管理的专题讲座。通过讲解他们的工作体会,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工作实际情况,从而借鉴他们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少走弯路。

5.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即安排一定课时组织学生在校内档案室、办公室或校外实习基地从事具体的文书处理、档案管理环节,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工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工作体验感。实习期间,学校还可聘请档案专家讲课、现场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

6.情境模拟教学法

教学中可加大实训比重,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的情景模拟教学。比如,设定一个收文、发文的工作情景,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模拟收发文的工作流程,完成情景中所要求的文书写作内容。学生能深刻理解收发文的流程以及文书的写作格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还可将学生的情景模拟录成视频文件,播放给学生看,学生找出情景模拟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指正,达到最终教学效果。

又如,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进行档案纸质分类,拟写案卷标题,编制立卷类目、档号、目录、备考表等。教师还可提供部分新型载体文件,让学生上机房模拟管理电子文件、对新型载体文件归档。这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文件与档案管理和各类信息处理的能力。

7.参观调查法

教学中,教师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档案管理部门,比如档案馆、档案室、办公室等。让他们实地了解档案部门的工作现状以及不同种类档案管理方法等。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撰写调查报告。参观调研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调查研究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档案管理实际情况。

除了以上七种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变考核方式等来改变《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该课教师可与校外文书档案实训基地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训计划和方案,编写适合技校学生学习且与时俱进的校本教材。考核方式上,将实训成绩、测验成绩、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调研报告、课堂练习、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促进学生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对文秘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梁健平.浅析技校《文书与档案管理》的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沈蕾,孙爱萍.《文书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档案学通讯,2009,(3).

篇8

各设区市教科院(所、室、中心):

为交流与分享全省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提升教育科研素养,经研究,决定组织2021年全省幼教与特教、中小学“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评对象

全省在职幼教及特教、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包括在职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育科研工作者。

二、论文主题

1、幼教类论文主题:“我与《指南》的十年”

参评论文应从各自角度真实地叙述在十年里“我”与《指南》的故事,体现与该主题相关的生动实践和深度思考。

2、特教类论文不限主题。

3、中小学类论文主题:“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评论文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可从育人方式、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教育评价改革等多方面围绕主题展开阐释。

三、参评要求

1、篇数。各市要按照推荐参评论文篇数分配表(详见附件1)指定的数量向我院提交参评论文,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1)幼教与特教类论文推荐篇数为各市幼教与特教专任教师总数的1%,尽量扩大园所参与面,原则上每个幼儿园推荐论文不得超过3篇。其中,幼教、特教具体篇数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配。我院“科研基地园”“发展规划”及“质量评估”项目园不占用各市名额,另行通知单独申报。

(2)中小学类论文推荐篇数为各设区市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0.3%,尽量扩大学校参与面,原则上每所学校推荐论文不得超过3篇。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具体篇数由各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配。省教科院中小学科研基地学校按每校5篇单独申报,不占用各市名额,由各市统一收齐后连同推荐论文一并报我院。

2、体裁。参评论文的形式可以是围绕本次活动主题的教育基本理论探讨与宏观教育分析,也可以是个案研究、教育随笔、教育活动案例研究等,但都必须符合学术规范。论文要深入研究、注重实践,讲真实的故事,谈真实的变化,避免工作汇报式,切忌泛泛而谈。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永久取消参评资格,并通报全省。

3、格式

(1)参评论文电子文档名称格式统一为:“2021年‘师陶杯’XX市XX参评论文XX”,具体填报方式见《参评论文明细表》(附件2)备注栏。

(2)参评论文电子文档正文中需一律隐去个人信息。请将个人信息提供给各设区市有关负责人,由其统一填写在《参评论文明细表》上。

(3)参评论文正文前要有200字以内的摘要和3-5个关键词。引文要准确无误。注释及参考文献要按通用学术规范格式编写,其中,注释需每页编号,统一用脚注。文章格式设置为:标题三号宋体加粗,一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正文五号宋体,行距固定值20磅。论文篇幅在5000字左右。

4、往年已参加过全省“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并获奖的论文不得再次参评;已公开发表的论文不得参评。

5、所有参评论文都需要提供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证明,“总文献复制比”要求不超过25%,请在《参评论文明细表》中“文献检测结果”部分注明。

四、组织申报

各市要做好本市参评论文的初评工作及协助我院做好论文评选的过程性指导工作,汇总参评论文电子稿,填报《参评论文明细表》,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向我院报送相关材料,逾期不再接受申报。

1、幼教与特教类参评论文电子文档及《参评论文明细表》请于2021年8月15日前统一报送至我院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所邮箱:youjiaosuobg@163.com。请将报送论文按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分成2个文件夹,放在一个压缩包内。压缩包文件名格式统一为:“XX市2021年‘师陶杯’报送材料”。

2、中小学类参评论文电子文档及《参评论文明细表》请于2021年8月15日前统一报送至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邮箱:3139637125@qq.com。请将报送论文按小学、初中、高中分成3个文件夹,放在一个压缩包内。压缩包文件名格式统一为:“XX市2021年‘师陶杯’报送材料”。

3、论文申报不收取任何费用。

五、评选办法

1、我院成立专门的评选委员会负责论文评选工作,并确保评选的权威性与规范性。

2、我院组织专家进行评选,最终由评选委员会审定。

3、本次评选设特等奖,一、二等奖若干。获奖结果将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公示、公布。

六、联系方式及其他

其他未尽事宜可登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jsies.cn/)查询,具体联系方式如下:

1、幼教与特教类论文参评联系人:何锋,025-83758243。

2、中小学类论文参评联系人:朱亮,025-83758292。

 

附件1:各市推荐参评论文篇数分配表

附件2:参评论文明细表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1年6月1日

附件1

 

各市推荐参评论文篇数分配表

 

大市

推荐参评论文数量(篇)

幼教与特教

中小学

非科研基地校

科研基地校

小学

初中

高中

南京市

120

271

35

20

30

无锡市

100

215

45

30

25

徐州市

150

328

15

15

25

常州市

70

154

50

15

10

苏州市

120

330

40

50

15

南通市

70

213

15

35

20

连云港市

70

199

20

25

25

淮安市

60

170

15

20

15

盐城市

110

224

25

25

25

扬州市

60

135

15

10

20

镇江市

40

94

50

15

35

泰州市

50

139

20

30

45

宿迁市

100

190

35

20

15

总  计

1120

3657

 

附件2

 

参评论文(幼教与特教)明细表

       市       区县

序号

文档名称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

学校类别

联系电话

论文标题

文献检测结果

去除本人

文献复制比

重合

字数

去除引用

文献复制比

总文字复制比

 

 

 

 

 

 

 

 

 

 

 

 

 

 

 

 

 

 

 

 

 

 

 

 

 

 

 

 

 

 

 

 

 

 

 

 

 

 

 

 

 

 

 

 

 

 

 

 

 

 

 

 

 

 

 

备注:

“文档名称”格式统一为:2021年“师陶杯”XX市XX(选择填写:“幼儿园”或“特殊教育学校”)参评论文XX(各市参评论文按照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分类后,从“01”开始统一编制的论文序号),如:2021年“师陶杯”XX市幼儿园参评论文01、02、03......;2021年“师陶杯”XX市特殊教育学校参评论文01、02、03......。

参评论文(中小学)明细表

       市

序号

文档名称

作者

姓名

作者单位

学段

学科

联系电话

论文标题

近5年内省(市)优质课或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情况(详细注明获奖时间、级别、奖项)

文献检测结果

去除本人

文献复制比

重合

字数

去除引用文献复制比

总文字复制比

 

 

 

 

 

 

 

 

 

 

 

 

 

 

 

 

 

 

 

 

 

 

 

 

 

 

 

 

 

 

 

 

 

 

 

 

 

 

 

 

 

 

 

 

 

 

 

 

 

 

 

 

 

 

 

 

 

 

 

 

 

 

 

 

 

 

 

 

 

 

 

 

 

 

 

 

 

 

备注:“文档名称”格式统一为:2021年“师陶杯”XX市XX(选择填写:“小学”“初中”或“高中”)参评论文XX(各市参评论文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分类后,从“01”开始统一编制的论文序号),如:2021年“师陶杯”XX市小学参评论文01、02、03......;2021年“师陶杯”XX市初中参评论文01、02、03......;2021年“师陶杯”XX市高中参评论文01、02、03......。

 

 

 

 

 

 

 

 

 

 

 

 

 

 

 

 

 

篇9

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结合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并未制定统一的设置方案,因此,多由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自主进行课程设置。本文以某高校为例,探讨了该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该校设立小学教育专业较早,目前该专业分别了设置了文、理两个方向,其课程设置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课程设置情况

当前该校小学教育专业各课程一共2499个课时,学分一共141分。此外,教育见习两周修2学分,毕业论文共5学分,实习8周修8学分。根据课程类别而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必修、选修类,专业必修类、选修类课程四种。根据总课时情况,必修类一共2035个学时,学分一共115。而选修类464个学时,一共26学分。对于公共必修类课程而言,开设英语、政治、体育、计算机基础四门课程。教学大纲及要求与其他专业相同,而计算机基础第1学年开设,英语、体育为第一、二学年开设,政治课前三个学年均开设;对于专业必修课程而言,根据学科的不同也存在差异性,文科学时1208,理科学时共1210,学分数均为68;对于公共选修课而言,必选课程包括十个,任选课不同学期可供选择的课程不同,一共180个学时,10学分;而对于专业选修课而言,包括文、理、教等课程,共284个学时、16个学分。就课程内容而言,课程包括通识类、教育类、学科类三种类型。以文科课程而言,通识类课程共53个学分,如政治、英语、体育、计算机等必修课和统一要求的选修课;而教育类共32个学分;学科类共56个学分。

(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根据该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课程内容结构方面实现了通识类、学科类、教育类课程的有机结合,拓展了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实现了高教共性、师教个性、小教特性的有机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课程内容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设置了中外教育史、管理学、教研方法等课程,课程内容自成体系,内容愈发充实,加上加强了教育类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现代教育知识,便于其更客观、理性地审视教育教学问题,帮助其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但应注意的是,该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存在很多问题: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根据所开设课程体系,必修课占绝对性地位,选修课学分仅占总学分18.6%。这表明虽然该校小教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弹性,但仍很小。为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需要提供条目分明的选修课,如此方可确保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需求及兴趣研修对应课程,促进其个性化发展。通识类课程结构不科学。小教专业课程设置中,通识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该校课程结构中,虽然通识类课程比重不小,但除去英语、计算机、体育以外,其他均为马哲、毛概、法律等政治类课程,自然及人文科学课程未有充分体现。教育类课程缺乏应有的可行性、针对性。该校小教专业教育类课程多为分科或综合程度较低的课程,各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关注课程内在逻辑,不关注理论提升,导致与小学教育的具体需求不一致。实践活动不足。该校小教专业课程设置中,未充分考虑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虽然设置了教育见习、实习、论文等,但由于见习、实习时间短无法得到充分锻炼,不利于理论及时转化为实践。综合课程不完善。该校综合类课程仍然薄弱,为了顺应科技发展的要求与日趋多元化的问题,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必须增设综合类课程,如合科、融合课程等。

二、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

结合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必须明确课程设置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体现现代化教育理念,顺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体现新时期对新型教育的要求,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模块的科学划分

总体而言,为了完善小教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模块划分。一方面,应结合小教专业所要体现的专业共性,完善包括综合素质、通修课程在内的通识类课程,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小教专业所应体现的师教个性,设置学科及教育专业双专业教育[3]。此外,应结合小教专业所应体现的小学特性,增强实践类活动,增设一系列完善的实践类课程。具体而言:对于公共必修课程而言,应结合传统政治、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对课时的比重、内容等进行适当调整,减少政治课时,并积极辅以丰富的隐形课程活动作为补充;对于英语课程而言,应增设专业英语,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阅读、外文资料评价等知识,增强课程的针对性,顺应小教专业要求。就计算机而言,应在精选内容方面增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一系列内容,提高学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施教水平。对于专业必修课程而言,为了顺应综合培养的要求,必须取消文理分科,统一进行设置,以满足综合培养与发展的需求。对于专业选修类课程而言,应在这类课程中体现文、理的差别。一方面,应增加此类课程的课时、学分比重,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另一方面,对现有课程科目进行调整,将文理专业选修课进行综合整理,确保专业发展的深度。此外,对于教育类选修课程而言,必须全面体现小学教育特点。4)对于公共选修课程而言,应转变传统的封闭式情况,充分发挥综合类高校的条件,结合各学科统一进行选修课组织,增加课时、学分的比重,将传统必选类转变为任选,便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业要求。此外,需要将多个模块进行整合划分,如分为素质教育、文修类、心理类、艺术类、专业类等。

(二)确保课程的贯彻、实施

课程设计与完善后,关键是贯彻和实施,如何将课程付诸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是重点,这也是实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就小教专业课程设置而言,除了需要明确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确保课程价值的实现、课程预期目标的实现以外,还需要在课程设置改革基础之上,突破传统课程实施方法,增强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与从师技能。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着手:提高课程管理水平。一方面,应注重设置专业的课程顾问,为学生的科学选课提供专业化指导。由于新课程体系提高了选修课比重,虽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很多学生面对复杂的课程体系不知如何科学选课,致使课程目标、培养计划无法顺利实现。因此,需要设置课程顾问开展专业化选课指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随着专业层次的提升,必须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结合小教专业教学要求,掌握小学教学的要求与发展情况,加强理论思考、实践探索,同时,还应聘请优秀小学教师、教研人员来校授课、讲座等,提高学生对于基础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各学科教师应注重将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加以结合,积极优化教学方法、方式改革,充分利用讨论式、探究式、学导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注重授“点”不授“面”,为学生留出足够时间进行自主思考[4]。借助于探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启发、讨论、案例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丰富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应注重打破高校的“墙围”,带领学生深入小学开展教学观摩、研讨,通过教育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教学能力,通过微格教学等方式开展模拟实践与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模式,培养学生专业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应注重将论文研究作为课程进行全面实施。通过论文的研究、撰写过程,培养学生科研意识与精神,使其掌握科研的正确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结束语

一言以概之,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校师范体系的时间仍然很短,无论各方面都仍处于探索时期,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小学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必须加快构建科学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了解“做学问”前必须学会"做人”,这样才能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实现由“教书匠”朝着“教育学家”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卢兵,王智秋,杨圣佐.构建北京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若干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1):392-395.

[2]戚万学,魏薇,路书红.高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3(06):233-238.

篇10

一、正确理解教育实践的含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实践的理解比较狭隘,往往将它与教育实习等同起来,这主要缘于教育实习一直是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得以深入中小学的唯一机会。但这种先理论后实习、理论与实践断裂的培养模式已遭到广泛的质疑。

小学教育专业植入高等教育体系之后,要真正培养出专业化程度较高,即能尽快胜任教师工作并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首先必须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即教育实习”的传统观念,在师范生进入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就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其做好教师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同时,在教育实习之后,也应让师范生有机会反思、纠偏补漏和再实践,从而使认识与实践的结合走向深化。

因此,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活动场所看,不仅包括在小学进行的实践活动,而且包括在师范院校内和其他教育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看,不仅包括要完成多重任务的教育实习,而且包括任务相对单一的教师基本功练习、教材研习、教育教学技能练习、教育科学研究研习、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从活动方式上看,应包括合作研讨、观摩(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参与竞赛、实习、有偿或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从活动组织形式看,应包括集体性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和个体独立的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从组织管理看,除了有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还可以有师范生在学校教师引导下自发的实践活动。

二、正确把握教育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教师教育课程是形成教师双专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包括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领域,而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教育实践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同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部分,是教师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原因在于:1.中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中小学教育活动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理论性;2.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鲜明的实践性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的知识是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相对应的,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与教育现场。离开了教育实践课程,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就是句空话。因此,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具有核心价值;3.小学教育教学就其内容来讲是简单的,但就其教学内容的心理化来说却是复杂的。事实上,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

三、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恰当选择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专业情意培养

专业情意培养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小学教育,懂得小学教育的意义;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其专业精神;热爱小学生,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师范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向以准教师的身份共同研究教育现象的转变。课程实施形式上应灵活多样,既可以走出去,又可以请进来。如可以安排与小学教师的交流活动,既要与优秀教师交流,又要适当与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年轻教师交流,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2.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集体建设规划、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2)学生个案研究实践。要求学会帮助“后进生”,学会写儿童个案研究报告;(3)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设计班队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能较好体现设计方案;(4)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级课外活动规划,组织小学生课外活动,符合活动要求。 转贴于

3.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三个方面。

(1)教学基本功。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简笔画等。

(2)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交往互动技能、创设情境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

(3)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开放性、个性化作业设计、个别辅导等。

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案例研究的撰写。能够选定案例、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2)教育故事撰写。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教育故事。(3)教育行动研究。能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教育见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行动研究报告。

5.自我专业特长的培养

可从自身资源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确定几项自我专业特长,如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还如具有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的双语教学等。

(二)正确进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要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结合。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做到见习分散,实习相对集中。三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搞好校内教育实践训练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空间的作用。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应该是校外教育实践的主平台。

2.实施的基本途径与形式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助教、助研、助管、寝室每日练活动、小学名师讲坛与观摩课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师成长协作团、做家教、担任培训(辅导)班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3.考核与评价

(1)将教育实践活动同学分挂钩,适当加大教育实践课程学分比重。

(2)制定教育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

(3)教学基本功实行资格证制度,每年定期考核,凡有一项教学基本功不合格的不能进入教育实习。

(4)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每次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都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指导教师(包括小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惠中.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创新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6,(1).

篇11

2.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不切实际。有些学校教育科研选择的课题比较宽泛,大课题中会关联着一系列小问题,这样的课题研究只能是浅尝辄止。真正的研究多为“小题大作”。切合学校实际的脚踏实地的研究,所产生的辐射、互动、连带作用,远胜于浮于表面的、面面俱到的研究。还有的学校追求新的“动向”或“潮流”,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教科研缺乏主体意识,缺乏对自身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缺乏应对自身问题的勇气和智慧。

3.学校、教师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存在认识误区。“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一般作为科研兴校的重要标志。科研以课题的形式来表现,可以使研究有明确的方向,课题研究成果也会较为突出地体现出来。但科研不是课题的代名词,尤其是中小学科研,随机的、偶发的、情境的、个别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针对具体、特殊的问题进行系统化反思,虽然不一定在课题范围内,但同样是重要的、有深刻价值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占主流地位的研究并非课题式的研究,而应是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对疑难问题的研究。

4.教师对教育科研成果存在认识误区。有些教师课题结题报告不会写,认为科研成果就是发表、获奖的论文。其实结题报告就是对课题研究的全面总结,论文只是教师教科研活动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甚至不是主要方式。专业研究者主要需要借助于论文这种文体表达出来,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也有自身独到的问题表达形式,如案例、反思、随笔等,都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过程记录,也可以是教科研活动结果的体现方式。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向

1.解决学校自身实际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明确认识到借助科研解决学校的哪些问题,怎样的研究活动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学校要准确找出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与教师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带领教师们主动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有效方法。

2.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是通过科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分享教师们好的教学经验,积聚教育智慧,将教师从繁重的机械性状态中解放出来,引导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学校的教育科研要紧紧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来展开,带动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名师。

3.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中小学教育科研要为学校发展提供后劲,在解决学校当前问题的同时,提出后续努力的方向,明确后续科研要探索的路径,通过持续不断的科研,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需要学校将教育科研活动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将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改进的建议

1.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研究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或困惑,如,如何促进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心理;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互动中生成;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能兼顾到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协调发展;如何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等。

2.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捕捉研究的问题。中小学教师长期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经常看到、听到、感受到真实的教育现象,对这些事实现象的研究,是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最佳途径。可以说,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主要依托,同时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正是教育场景蕴含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有待研究的问题。

3.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研究的问题。学校如何突破目前发展的瓶颈,需要深入思考后,确立明确的科研课题。教师个人的发展是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个人的专业提升与学校的整体变革也常常是结为一体的。教师在把个人的成长发展乃至个人的命运与学校或学科的发展规划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发现许多问题有待于自己去解决、去研究。

4.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些研究。教师不仅引导、促进儿童学习知识,同时也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研究者,学校领导要引领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不断积累教育智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篇12

二、征集时间

2014年12月13日~2015年3月30日

三、征集内容

基于智能终端研究课的前沿理论研究

基于智能终端研究课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基于互动电子白板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体现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机器人、Scratch等)的实践探索

数字化学习平台融入数字化校园整体建设

对未来课堂教学模式和所用技术的前瞻性思考

电子教材、校本教材等数字化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共建共享

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等企业经典解决方案四、征集要求

1.优秀论文字数3500字以内,题目自拟,主题鲜明,避免空泛,文体不限。

2.所有作品均须为原创并未经发表,文章要观点鲜明、有新意,论述清晰,有理有据;教学案例要新颖、有创意,教学心得以及个人专业成长要写出真情实感。

3.须注明作者的姓名、单位、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和电子邮件等作者个人信息。

五、作品出版办法

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将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专家评审委员会来审定,从参赛作品中选出60篇左右符合要求的优秀作品,将于2015年6月底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智慧教育专刊》的形式正式出版(增刊号),供所有参赛者交流学习。主办方还会给参赛者统一颁发专刊入选证书。入选作品将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itedu.org.cn)及时公布,专刊定价为每本30元,欢迎广大教师订购。

六、作品提交方式

参评作品一律在线征文投稿(itedu.org.cn/index/onlinesolicit.php),参赛作品须以附件的形式提交。提交参赛作品数量达到30件以上的组织单位将有机会获得优秀组织奖。

七、相关费用

本次活动免交评审费,作品符合专刊出版要求,本着自愿的原则,出版费用为每篇600元;入选作者每人赠送2本样刊,欢迎广大教师踊跃订购。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18号南楼411室(100053)收款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汇款时需注明“征文”两字)

联系方式

篇13

一、现阶段小学教学现状和挑战――共性问题

1. 小学教学发展不平衡

小学教学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方面,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这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小学整体教学的提高。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又可以细化为一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师资力量的不平衡;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师资力量,然而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小学教育师资力量师资力量严重失衡,主要表现是东西部师资力量的悬殊,城乡师资力量的不平衡,大量的优秀师资力量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城市地区,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造成了教育塌陷。第二,重视程度的不平衡;受到观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对于小学教育的程度,各地也有明显的差别,一些地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而忽视小学基础教育,这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 小学教育教学方法不科学

小学教育教学方法也饱受诟病,对于学生的培养,现代课程改革强调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然而在小学课堂上,多数老师,特别是老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一言堂,以教师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这极大的阻碍学生自主性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学方法强调与时俱进,对于多媒体教学和信息化的应用方面,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并未得到全面的开展和应用。

3. 小学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了更多新的要求,然而小学教学的教学目标并未实现与现代要求接轨,重点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许多教师并未明确。这也是新课程改革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小学语数外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个性问题

1. 语文教学的个性问题

现代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修订明确指出,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验性课程。指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两个方面做得都不到位,一方面,教学过程并未将语言的交际性得到发挥,没有给一些学生实践的平台;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人文性的缺失,未能认识到语文的本质和意义。

2. 数学教学的个性问题

数学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未能将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学习,新课改指出,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将其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学强调的案例都是非常老旧的简单案例,并未和实际案例相结合。造成学生学完之后,会背乘法口诀表,但是却不会算价格的尴尬局面。

三、小学语文数学教学问题解决措施

1. 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

师资力量是提高,是保障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各地区师资力量的悬殊,应积极的扭转这一局面,一方面,打破教育壁垒,保障公民享有共同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优秀的教师流向教育落后地区。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各地教育部门对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2. 强调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原真正的课堂,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思考。其次,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课程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投入程度。最后,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这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适应性。

3. 明确小学教育培养目标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教好每一堂课,学好每一个知识点那么简单,更多的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素养,让学生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发展的需求,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教育和社会接轨。

4. 知识人文性和应用统一

学科的人文性和应用性的统一,既要把学科当做一门学科来学教,也要把学科当做一门技术来教。例如语文教学,一方面,努力发挥语文的语言文学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三观的塑造,另一方面,把语言看做一个交际工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5. 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体更是学生,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数学教学中,引入大量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最终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6. 强调知识严谨性、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随意的主观发挥,而丧失了学习的实际意义,不能以失去知识的本来面目,换取一时的知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