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⑷成因:风吹来的高原。
⑸证据:
①“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篇2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做好了地理、语文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一,预习自学的点拨。我们懂得这两科间存在密切联系,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就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要求他们把二者联系起来学习,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比如,学习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形”,就叫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一文,使之对珠峰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第二,指导对相关材料的朗读或背诵。老师可以在对某一课进行教学前或后,组织学生朗读相关语文内容。比如上地理“中国的河流”中的黄河部分,师生先一起朗诵光未然的《黄河颂》,大家必定情绪激昂,既对黄河有个回顾,又调动了感情因素,为学习该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像《黄鹤楼》、《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钱塘湖春行》等诗歌,我都择时和学生一起背诵,地理、语文学习相得益彰。
第三,在分析课文时适当联系二者进行讲解,增加知识的融汇性,同时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比如讲解环保、低碳生活等保护地球的问题,可穿插八年级下册语文《敬畏自然》一文进行。
篇3
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讨论和综合分析等多种形式,对本套教材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整理和分析了师生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本套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
二、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变化
1.内容组织
在内容组织上严格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将减负落到实处。抽象性知识的难度有所降低,而形象性知识的覆盖面有所加大,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覆盖广度;集中性的思维难度有所降低,发散性的思维难度有所增加。同时,在章节内容安排上适当分散难点,如原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移至八年级上册,既兼顾七、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相对平衡了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保持一个持续、均衡的学习状态。
再如,七年级下册区域特征一章由四节变为七节,即由原来的“北京”、“台湾”、“黄土高原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四节变为“首都北京”、“台湾省”、“四川省”、“福建省泰宁县”、“黄土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七节。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难度增加,修订后内容尺度的层次性更为全面,可引导学生从不同尺度的地理视角认识和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特征和差异,进而培养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分析方法,这种理性的区域分析方法进而用来指导完成认识区域特征,真正做到分散难点并为学生减负。
2.呈现方式
(1)加大素材图片、晕渲地图的比例。素材图片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七年级下册“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一节就运用蒙古包、吊脚楼、藏袍、酸汤鱼等为主题照片,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比较熟悉,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该部分知识。
晕渲图在表示地形地貌与流域水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使学生从“小地图”看清“大地球”,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相应的地理知识。修订后的各册均有晕渲图的使用,其中,七年级上册的晕渲图达22幅,占全册地图总数的1/3。晕渲图不仅在自然地理知识方面应用广泛,在人文地理知识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如七年级下册“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图就使用了晕渲图,对于学生理解图中的专题要素(调水线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2)增加地图的读图指导文字。地图基本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但对于读图来讲这三个要素远远不够,不同的地图难易程度不同,有些地图还具有一定抽象性,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小的障碍。在地图基础上增加读图指导文字,可以较好地实现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更容易、快速和准确地提取图中的知识点和信息。如八年级上册“海陆分布”就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图册修订时对西半球、东半球、陆半球、水半球、北半球、南半球等图增加了读图文字说明,指出相应半球的中心点、经纬度范围及海陆面积比例,不仅弥补课本相应内容的不足,也使地图的难度大大降低。
3.编排逻辑方面
在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都一样的情况下,合理的编排逻辑也能有效降低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并使其学习心态变得相对轻松。在这次修订过程中也着重研究和落实了这一点,加强了编排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降低本套教科书的学习难度。编排逻辑最终由版式呈现出来,如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势与地形”,将原图册两个单独页面中相对分隔的几幅图整合为一个展开页面的图,合理地运用指示线,使其内容相互呼应,显得更加紧凑和更具逻辑性,使学生更容易从整体上认识我国三级阶梯及五大地形的分布与特点。
4.版面载负量
本次修订过程中,针对一些图面载负量较大的地图,一方面将地图比例尺放大,另一方面对其进行专题要素的分散与拆分,甚至删除部分干扰性要素,使其清晰易读,这样处理既可以降低学生阅读地图的难度,又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此外,在不影响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版面载负量也适当降低,版面设计做到了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如八年级下册“认识大洲”中各大洲图一方面作了比例尺放大处理,另一方面去除了矿产分布这一专题要素;同时“××洲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图全部作删除处理。这些方面的优化调整或删减将大大减轻学生负担。
三、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特色
1.实用性较强
本套教材严格遵循《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教科书的章节体系保持一致,方便师生使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密切配合教科书的基础上,此次修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力求在涵盖教科书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教科书的横向和纵向拓展,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和全面的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2.可读性较高
根据教科书内容的调整,本套教材的章节结构也做了相应调整,调整后的章节体系更加明确、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均衡。此外,本套教材有自己的内容体系,如增设贯穿全书的栏目“地图上的发现”和“趣味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七章中的体系性内容――该区域在中国的位置和该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卡,以及八年级下册中的体系性内容――该区域(即第五章的“大洲”、第六章的“地区”和第七章的“国家”)在世界上的位置和该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卡,这些体系性内容的增设使得本套教材在栏目体系上的系统性增强,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并加强地理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
3.探究性突出
通过内容的扩展和系统性结构的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是本套教材修订工作关注重点,如增设“地图上的发现”栏目,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自主地、尝试性地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进而提高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趣味地理”栏目为学生展现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现象,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认识和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的习惯。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五章增设五个案例,学生可以参照“亚洲”部分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自学其它大洲内容,从而培养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
篇4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做到比较熟练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这门课堂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向学生传达地理思想,改进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最终实现“会学地理”的目标。最后,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和综合复习,圆满完成生地会考任务。
二、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本学期主要是学习地理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其中以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最为重要,特别是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和降水三个方面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除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外,本章还需要掌握我国工农业的布局与发展,掌握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不同地形区的常用交通运输方式。特别是要理解铁路、公路和水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意义。最后就是了解我国四大高技术产业区的分布及原因。
第二章沿海万里行
第三章陆疆万里行
第四章黄河万里行
第五章长江万里行
这四章属于中国地理中的分省地理,主要是介绍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农业发展状况、交通运输、人文地理等。根据课标要求和潍坊市《2011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的规定,重点是掌握北京、辽宁、山东、上海、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新疆、西藏、云南十二个省级行政的地理概况,其它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作为选学内容加以了解即可。
第六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本章内容主要是概述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与地理有关的一些情况,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差异以及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等。本章的内容以了解为主,重点掌握的是一些重要的数据。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这三个班均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风和班风都比较好,绝大部分学生在地理一科的学习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并且愿意积极主动的钻研地理知识,基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善于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学生传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继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行辩证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与发展潜力,人地协调发展等科学地理观点教育。
3、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种植业的南北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铁路干线、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区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是重点,工业的分布及原因、铁路干线的分布、区域地理是难点。
四、教学措施
1、进一步抓好地理课的课堂教学。
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中讲清讲透每个知识点,课后搞好教学辅导,做到认真细致、全面周到,重点突出、难点透彻。
2、认真钻研《20__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领悟精神,并将其用于指导日常教学及后面的综合复习。
3、强化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重视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时事及乡土地理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方式的复习和试题训练,为学生的生地会考取优异的成绩得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4、切实搞好单元测试,分册测试,细致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解和训练,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则加强课后的辅导,做到不漏一个知识点,不漏一个学生。
5、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6、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7、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共分五章: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本章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上承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下启中国地理区域部分。在前四章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地理的概况,认识各地区的地理差异,为学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在内,一共有34个。其中,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得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香港和澳门是刚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在我国各省级区域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它们各有特色、异彩纷呈,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那里自然条件优越,极具人才优势,经济发展更是独占第一;再如云南的西双版纳,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典型的热带植物王国。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由于自然或人文方面的联系,我国有许多跨省界的区域。如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等,它们风格迥异,又各具特色。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中国,这只腾飞于世界的东方巨龙下以崭新的姿态翱翔于天宇、走向世界。
三、学生基本情况。
四、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五、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3、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4、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6、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7、注意教学方法得当。
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8、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9、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注意教学方法得当。
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6、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7、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8、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六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1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21-2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32-3
复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24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25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26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27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28
复习29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面向海洋的开发区-珠江三角洲210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211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21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岸地带213
复习114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115
期末总复习615~17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4本学期开学之日已是3月9日,所以算来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再去掉五一假期、清明节假期,屈指算来,八年级距离地理中考的时间也就13周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样高效复习完地理四册书的内容,确实需要精心计划,合理安排。
立足教材,夯实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万变不离其宗,不论什么测试题,都遵循课本知识,只要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夯实了,什么样的问题都能解决了。没有厚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能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要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复习过程中必须重视读图、识图、用图,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下面制定具体的复习计划,以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内容
第一周地球和地图
第二周陆地和海洋—世界气候-发展与合作
第三周亚洲-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
第四周东半球国家地区—极地地区
第五周中国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灾害
第六周中国的自然资源-工业
第七周中国的地理差异-北京
第八周南方地区—中国在世界中
第九周综合练习模拟测试
第十周二轮复习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第十一周世界地理复习
第十二周中国地理复习
第十三周练兵备考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5一、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时间从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三周时间
考试题型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任何科目的试题都离不开基本知识,地理也不例外。因此本轮复习以书本为主,紧扣《课标》,狠抓地理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特别是要注意地图的复习,要求学生把教材中重要的地图、地理图片装进大脑,记在心中。考虑到现在会考地图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抓好地理概念、地理要素、地理现象的记忆,还要将这些知识点与地图充分结合起来,形成理解记忆,做到地图与知识点两者之间的转化非常娴熟,切实提高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时间从六月上旬至六月下旬两周时间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对地理概念记忆更清晰,地理现象理解更透彻,阅图填图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轮复习。本轮复习主要以分析、理解、综合、提高为根本目的。通过精选近年来全国各地会考地理试题中出现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训练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轮复习:时间从七月上旬至会考前夕一周时间
本轮复习主要是组织模拟考试,进行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通过模拟考试对学生进行考前培训,向学生传授中考临场作答技巧和作答注意事项,并进行迎考心理辅导,使学生尽快适应中考气氛,进行中考状态,避免在中考作答时出乱子。
二、注意事项
1.在第一轮复习中,首先要抓好学生背书、背图、背知识点。
其次在复习教学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整合地理基础知识为主,并穿插相关的考试试题加以巩固提高。注重课后对学生的检查督促,提高复习的效率。
篇5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师只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难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是被限制在书本世界和抽象的科学世界之中,丧失了对地理学科应有的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探索。这种缺乏生活感和现实感的初中地理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形成亲切感和熟悉感,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将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生活体验,选取教学案例
新课改比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设计教学案例,使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那么就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新学知识。
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且生活体验的范围也不仅仅拘泥于地理学科。一些学生觉得习以为常的现象,如四季变化、日月星辰的升起降落,其实是与地球运动状况密切相联系的。教师在讲述“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能以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事例为教学案例,就会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富有生机,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发探究相应的地理知识。
例如,教学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交通运输网》时,教师可以拿出几种火车票,如动车票、老式非空调车票、空调车票、高铁票,然后告诉学生坐不同火车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科学选择出行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借此理解交通运输知识。
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体验,也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教学案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在讲述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初中语文教材中《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名句,让学生明白气候差异也会导致景观上的明显差异。
二、根据乡土资源,选取教学案例
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乡土资源,还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在课堂上应用乡土资源,能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觉得教学内容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乐于接受所学知识。为此,教师应选取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资源,让教材知识点和乡土资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一种熟悉的、亲切的环境中理解教材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为了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举当地自来水厂处理污水的例子。如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自来水厂用沉降等物理手段处理污水的过程,了解细菌等微生物在污水中的应用等。从这个例子中,学生了解到水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危害,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本地有什么乡土资源。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本地区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最后,教师再总结乡土资源的开发方式。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的乡土资源的同时,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时事热点,选取教学案例
尽管地理是一门时效性比较强的学科,然而,教材中一些数据和信息还是难免会落后于时代。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是快速的,地理教师只有紧跟时展的需要,及时选取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作为教学案例,才能使地理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在选取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更新教材的过时信息。
篇6
七年级教材《人类活动与气候》一课,主要内容包括: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这些知识不难,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特别是教材上的插图、阅读材料等内容都是很贴近生活的实例,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教学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体会。
1.要让学生从平时生活实践的信息资料分析中获得知识,提高德育实效性,使学生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教育,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在讲授八年级《气候的基本特征》一课时,除讲授课本基本内容外,我还结合2008年1月份我国发生的特大冰冻灾害,告诉学生气候反常造成的严重影响,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在我国南方发生的特大冰冻灾害的原因是什么?(2)在我国南方发生的特大冰冻灾害对南方甚至全国造成哪些影响?(3)这次灾害给我们有什么启示?可以让学生翻阅资料,相互讨论。再结合当地气候反常给我们造成的影响的实例,深刻领会气候对人们的影响。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他们会觉得地理知识贴近生活,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丰富了教学内容。
再比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自然资源》这一课时,结合当前过高的油价、物价,提出下列问题:(1)我国自然资源现状是怎样的?(2)我们应当如何保护与利用这些资源呢?通过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知道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紧贴时代脉搏,激发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思考,全面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2.要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少学生片面地认为地理知识记一记、背一背就可以了。可是,涉及一些地图知识和与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时就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生活实例的引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探究。
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内容《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亲自了解当地的地形、气候、农业发展、工业发展状况,可以查资料,也可以向当地农民、工人请教,得出结论,也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资料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地发展农业、工业各有什么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应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树立了责任意识,在实践中求知长智,同时也加强了知识与学习经验、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学以致用,更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引导学生由原来的接受性学习逐步向研究性学习发展是一次良好的尝试。
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人类活动与气候》这一课时,通过对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风沙天气比前几年多是由于植被破坏严重造成的这一现象,提出依据我国北方地区农民在冬季建的蔬菜大棚,通过人为因素改变局部地区的小气候等。通过举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到很亲切,提高学习兴趣。生活处处皆学问。利用生活实例,既能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桥梁,又能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篇7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编排。新教材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它与湘教版旧教材相比,究竟有何变化?下面对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新旧教材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一、 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而且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总―分的传统思维方式,从一般到具体,先介绍中国的产业,包括上一册的中国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内容繁杂,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都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度的变化。旧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篇8
修订前修订后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国土与居民
第1课辽阔的疆域
第2课行政区划
第3课众多的人口
第4课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单元自然环境
第1课地形地势特征
第2课地形分布
第3课气温和降水
第4课气候的基本特征
第5课长江
第6课黄河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
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活动课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
第三单元自然资源
第1课自然资源
第2课土地资源
第3课水资源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第二节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活动课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第四单元经济与文化
第1课农业的分布
第2课农业的发展
第3课工业的分布
第4课工业的发展
第5课交通运输网
第6课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第7课丰富多彩的文化第四章中国的经济文化
第一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二节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第三节合理发展交通运输
第四节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我国的地理差异
第1课地大地理区域
第2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3课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第六单元首都――北京
第1课祖国的心脏
第2课现代化大都市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二节东北三省
第三节黄土高原
第四节首都北京
第七单元黄土高原
第1课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第2课黄土高原的治理和开发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第二节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第四节台湾省活动课认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第八单元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第1课珠江三角洲
第2课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八章西北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第二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九单元台湾省
第1课台湾省的自然环境
第2课台湾省的经济与人口
第九章青藏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
活动课区域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十单元走进西部
第1课自然环境
第2课特色农业
第3课工业、城市与交通
第4课西部地区的重大工程
第5课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第十章我国的海洋国土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第二节海洋利用与保护
第十一单元认识家乡――河南省
第1课位居中部的人口大省
第2课举足轻重的农业
第3课迅速崛起的中原城市群
第4课方兴未艾的旅游业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新、旧两个版本教材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差异。
1.旧版教材中“单元”和“课”的名称统一改为“章”和“节”,由原来的十一章调整为现在的十章,删除了原教材第十一单元认识家乡――云南省。
这样调整更适合现行教材的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现行教材一般使用“章”和“节”的方式呈现,学生更能适应这样的标题。
而删除第十一单元则不是很合理,旧版教材每个省份都编写的是自己省份的内容,如云南省则为:第十一单元认识家乡――云南省,河南省则为:认识家乡――河南省。当然也许是考虑统一性,旧版教材第十一单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样会使得教材在编写、印刷过程中都产生很多麻烦,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样的编写是比较好的。我们可从表2“义务教育地理乡土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及其说明中看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旧版教材乡土地理的加入可谓是教材该套教材的一大亮点,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地域性的特点,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其优点不言而喻,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毕竟对自己所生活的周围环境更熟悉一些,通过这样一个更熟悉的环境能使学生更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对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更有利;同时,有这样一个范本也给教师的开发、利用乡土地理做了示范,毕竟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有时间去研究、开发乡土教材的教师还是少数。最后,就云南省而言,加入乡土地理,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云南省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特征、资源优势等各方面的地理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从考试层面考虑,由于高考地理选考模块有“旅游地理”模块的内容,云南省又是旅游大省,很多学生在选考内容部分也常常会选择该模块,让学生八年级打好基础对高考也有益处。个人感觉此章的删除实在是教材的一大缺憾。
表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乡土地理课程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
标准活动建议
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
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开展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活动。例如,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调查结果;开展为实现家乡的绿色生活献计献策活动。
说明:
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里的“乡土”范围一般是指县一级行政区域,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也可以讲授本地区(省辖市)地理,或者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应安排一次野外(校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2.增加了第十章我国的海洋国土,使教材内容趋于完善。
该章内容的增加,确实是教材的一大亮点。正如本章教材前言部分所说: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我国海洋国土非常辽阔;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环境意义重大;维护海洋权益和国家安全是我们神圣的责任;……
海洋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从图1中我们也能看出,世界地理部分有“海洋与陆地”一块内容,对于中国地理部分也有“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一块内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也属该部分内容应有之意。本章的增添实是适时、得体,也能准确反映地理学的学科优势,体现出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其次,近年正值中日争端之际,该章内容的加入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让学生自小就知道自古都是中国的领土,可强化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图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图
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
3.教材体例的调整。如将旧版教材“第一单元第1课辽阔的疆域”和“第2课行政区划”两课内容合并为新版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一节;将“第二单元自然环境第1课地形地势特征”和“第2课地形分布”合并为“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将“第二单元自然环境第3课气温和降水”和“第4课气候的基本特征”合并为“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等。
这些调整显然更科学、更合理。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辽阔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是密不可分的两块知识,讲解完我国的疆域很自然就能联系到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将其整合成一节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地形、地势乃是地理学上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实应放在一节内容中来讲解,气温和降水乃是气候的两大必不可少的要素,也应合并在一起来讲解,当然至于“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此标题似乎应该使用一个更加概括性的标题较为合理,如使用“气候及其基本特征”。显然,以上处理更能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使学生学到的是有机联系的知识,而不是一些分散的概念。
4.旧版教材第五单元到第十一单元调整为新版教材第五章到九章,旧版教材第五单元单讲我国的地理差异,而第六、七、八、九、十单元则分别讲解一个单独的地形区,新版教材在整合的基础上,把这些独立的地形区用四大地理分区来统领,把这些地形区分别嵌入到各大地形区中。
这样的整合无疑也是很合理的,更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体系。让学生能够宏观的把握所学知识,而不像旧版教材是一些孤立的地形区,比较散乱。同时,这样编排与高中教材也有密切的联系,使两套教材能够有机的联系起来,为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就新版教材而言,“第五章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材加上前言部分总共只安排了4个页面的篇幅,给人的感觉还是显得比较单薄,建议适当加入一些内容以使其更充实、紧凑。
5.旧版教材没有活动课,新版教材“活动课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活动课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活动课认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活动课区域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4堂活动课的加入也是一大特色。
这些活动课符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这一基本理念的要求,也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生活的能力,使教材更加生动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比什么都重要。
总之,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新版教材(2014版)在旧版教材(2005版)的基础上都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这些调整是适时、必要和合理的,相信这样的教材将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篇9
二、从开放性题目中引发引导讨论
在人教版(以下从略)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个答案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我为治黄出点子”。因为有多个答案,再加之笔者的鼓励和肯定,学生们个个信心十足,张开自由的翅膀去思维去遐想。他们各抒己见,激烈争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除了想出课本上的“造林种草,修筑梯田”,还大胆设想“在中下游结合处修水库拦泥沙:待水库将来之中、上游的泥沙拦住后,再将下游的沙逐步挖走或用水库的水冲走泥沙……”这些都是学生们在了解、理解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的大胆创见。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品尝到了地理课程学习的快乐。
三、从问题情境中引发引导讨论
如在讲授《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的脆弱的生态环境》时,针对一些学生对“生态平衡是否要保护”的认识存在分歧,笔者就抓住契机,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家就此展开讨论。一位持有异议的学生语出惊人:“有些生态平衡破坏了对人类却有益处,科学研究证实,在中生代,气候温暖,河流纵横,树木苍翠,是恐龙的黄金时代。若不是自然的原因破坏了那时的生态平衡,大大小小的恐龙将会严重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到今天可能还没有出现人类。”经过这样的讨论,这些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就不是消极掌握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获得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地理素质的成长,增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
四、从教科书“活动”中引发引导讨论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假如你是五岭县的县长,你将把‘引进人才发展教育和科技,再多修些公路,发展旅游业,发展煤化工工业,加强对外联系,扩大果树种植面积’的哪一条建议放在第一位?为什么?”一进入问题情境,学生们可兴奋了,大家畅所欲言、直抒己见,最后其中一方观点是把公路交通放在第一位,其理由系列(理由集群、综合理由)归纳概括为“要致富,先修路”、“经济建设,交通先行,交通是先行官”、“公路交通设施是基础设施”、“公路是对外联系的有形基本纽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基本物质条件”等,另一方观点则是把引进人才发展教育和科技置于首位,通过争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竞争与合作意识、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交通地理思维能力等素质得到了有效综合训练培养,身心也得到了调节性愉悦。
篇10
元认知迁移理论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最大的启示就是: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给学生具体的地理陈述性知识和地理程序性知识,还必须让学习者学会地理学习方法,学会地理思维,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积极地起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即提高元认知的作用。提高学生元认知的各种途径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就是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讲解元认知知识可以使学生知道元认知是什么,这是元认知培养的必要环节,但元认知知识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实际的元认知活动,即有元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体验,才可能使学习者在以后的认知活动中自觉而有效地运用有关认知策略。
笔者在从事多年的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深感培养学生地理元认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尤其是针对区域地理学习。
一、区域地理元认知的准备和形成
初中学生第一次较为完整的接触区域地理是在七年级下册《亚洲——自然环境》和《亚洲——人文环境》中,在这一章中学生不但知道亚洲的自然环境知识和人文环境知识,还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在其后的地理学习中,虽然教材的编排不像《亚洲》那么结构清晰,但是如果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们仍然能够看出相应的地理知识结构,学生学习区域的元认知水平在教师的点拨下不断地形成。
二、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深化和巩固
在八年级上册的学习之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查看目录结构,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结构加强印象后再学习各节内容,对于不同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也能有所理解;到了八年级下册通过对中国国内各种区域的学习,对地理知识结构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巩固,也就是说通过两年的人教版地理教学,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对结构中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也理解颇深,具备了相当的学习区域的元认知水平。从迁移理论角度而言,人教版地理教材既包括基本的原理,还有典型的实例和丰富的变式练习,有助于学生超越仅仅简单累积起来的事实性知识,为学生学习策略的迁移的发生创造了最有效的条件。
三、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检验准备
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中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地理教材,先单独自学再讨论交流,并由教师答疑解难,深入探讨,最后练习巩固。教师的职责主要为定向指导、重点辅导、难点讲解,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程序如下:
笔者认为,既适合进行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学习又适宜检验学生区域地理元认知的应该是较为完整的区域地理知识,不管情境如何复杂,它的知识结构应该是符合前面所学的各种层次的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常州地理》是一本体例结构严谨、内容翔实的乡土地理教材,它的编排完全符合人教版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不仅如此,拓展也很丰富,在学生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区域地理认知策略的基础上,《常州地理》只不过是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迁移“区域地理学习”经验的机会而已。
四、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检验实践
在两年的人教版地理教材学习中,《常州地理》中的教学内容大都是以人教版地理教材的有益教学补充——乡土地理资源的形式而呈现出来的,《常州地理》作为教材的系统性则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在两年的人教版地理教学后,势必就要对《常州地理》进行系统的梳理,此时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是最合适的一种教学形式,因为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已经非常熟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读《常州地理》,自行写出知识机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使自己的区域认知策略更为完善,在这个自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系列问题的形式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带着相关问题看书,并就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地给予指导,突出重点,分析难点。如相关问题之一为“常州农业结构调整的自然基础、社会条件和方向等分别是怎样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势必就会找出常州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及原来传统的种植农作物、现有的特色农产品及相应产地等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充实了知识机构,而且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对于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又加深了印象,为学生以后进一步了解区域地理知识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最后可用一份专题练习卷来检测学生对常州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区域地理元认知培养的注意事项
有些地理老师可能会认为在一节区域地理课后与学生总结课文的体系结构是语文课堂上的事情,不应该是地理老师干的事情,而这恰恰是建立区域地理元认知的关键步骤,也是最能展示地理学科性质的地方,大部分的学生非常认可拥有一套能够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我们交给他们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对这种学习方法最大的肯定,所以在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深化和巩固阶段,我们得特别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非常善于肯定他们的学习策略。在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检验实践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写出知识结构,还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述结构,以达到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真正理解以及对常州地理知识的真正掌握。这个过程要注重问题的设计,因为在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有的放矢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还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乐于探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营造研讨氛围,学生的相互讨论会逐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教师更应有一套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不然,自学很可能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篇11
学好语文,可以使人的思维正确、思路清晰,提高分析、判断、推理、组织、综合的能力,这也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语文教材中不少内容与数学知识有关,如《统筹方法》,本文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就是为我们讲述了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再如,教“肯定句和否定句”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借用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法的 “正正得正,正负得负,负负得正”的法则来学习,就能简单、明了、准确地判断出陈述句中的肯定句和否定句。
二、拓展历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俗语说:“文史不分家”。古代的诗、词、曲赋和大批文言文的作者、作者的生活年代、写作的时代背景、文章产生的过程等历史知识都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这些文史知识,涵盖到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因此,在教学中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介绍诗歌产生的背景等,有助于理解诗歌在当时的进步意义,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讲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君子于役》时,就要介绍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春秋中期,以及当时奴隶的命运,在此基础上,来讲授诗歌的内容,学生就易于理解、接受,有利于古诗词的教学;再比如,讲授《活板》(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课,介绍作者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时,就可以介绍一些科技发展史,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了解说明的顺序、对象、特点等。因此,渗透历史知识,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拓展地理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地理学科知识向语文学科渗透,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尤其突出,如《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卧看牵牛织女星》《月亮上的足迹》等。要教好这些课文,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深入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但不要把语文课上成地理课。例如,上《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和《中国地理》中的“地球的五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有关知识。上课时可以先展示有关的挂图,让学生对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等有立体感的印象,找出我国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然后引入课文的内容: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差异),最后强调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通过地理知识的渗透来促进语文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如教学《三峡》一课时,就可以结合地理知识讲解,以便学生对三峡的地形、地貌有明确的认识,从而更能感性认识到三峡险峻美,更利于教学进一步展开。
四、拓展物理、化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材中,牵涉到理、化知识的有《在声音的世界里》、《万紫千红的花》等,虽然篇目不多,但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万紫千红的花》既有生物知识,如色素、花瓣、胡萝卜素等的介绍,又有理化知识的运用,如花青索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的现象,花内色素随着温度和酸、碱的浓度变化而变化等原理,最后说明了人们爱花的原因,通俗易懂而又富有诗情画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在教学《社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夏夜行船”一段时,可以强调“……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句是如何形象贴切而又含蓄地表现出了船行之快的?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坐船(车)的体验谈谈其是如何感觉船(车)行驶(物体运动)的快慢的,从而引出判断物体运动的状态,与选择参照有关这一原理。文中观察者以行船作参照物,因为他与船的位置没有任何变化,觉得船走,而是河岸的山迎面而来,于是便产生了“连山向船尾跑去,我却还以为慢”的判断结论。这里就渗透了物理的相关知识。再如,“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以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等古诗文都涵盖了物理中的“参照物”原理。
篇12
一、恰当运用探究方法,开展探究活动
能恰当运用探究方法,合理开展探究活动,是具备探究能力的重要表现。掌握各种探究方法是形成探究能力的必备条件。因此,在初中地理课上,可以采用的探究方法除了演示法,还有许多。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对于课堂探究所采用的探究方法进行慎重且灵活地安排,并引导学生在自主的条件下科学有效地选择探究方法。选择探究方法的前提是对于各种探究方法有所了解,由此每次探究我们都要对可采用的探究方法的利弊予以详细介绍,从而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自己进行探究的时候,能快速灵活地选出探究方法。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时,在第一节,我设置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结合图5-1,找出秦岭和淮河,看一看,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学生查找教材中的描述,又结合地图探究,了解到秦岭位于中国中部,走向东西绵延500千米,南北宽约100~150千米,海拔在1500~2500米。山顶气候寒冷,经常白雪皑皑。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向东流进安徽省,注入江苏省洪泽湖,大部分水流经高邮湖向南流向长江,还有一部分水流入苏北然后向东流向黄海。学生结合教材和地图探究了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为后面的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破旧立新,适应时展需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适应时展,首先要在思想上摈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的桎梏。唯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理念开展教学,才能使学生脑子运作起来,思维发展起来,双手操作起来,从而探究能力逐步积累起来。
例如,在初中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上,教学内容是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此这课内容涉及得比较广泛,由于当地自然、社会环境、地方经济、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与内部既存在差异,又保持着联系。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经济发达,文化各具特色,与国内外联系比较密切,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两颗璀璨的明珠。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面,北与广东省相连。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经济发展快速,特别是外向型经济。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经济雄厚,具有一定的实力,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我设计一些问题,将学习任务分解成数个探究问题置于导学案上,我先发下导学案让学生对于导学案上的问题进行思考、准备,课上则会分组进行探究展示。这样的教学将探究的理论准备和动手操作都落在了实处,学生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要想真正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在思想上摈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的桎梏。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被错误地置于教学主体的位置,学生往往发挥着配角的作用。这种教育观念下培养出来的是死记硬背的“机器人”,学生的能力和个性都没有发生、成长的可能。探究能力的发展需要自由、轻松、开放的教学氛围,离不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唯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现代教育模式――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脑子运作起来,思维发展起来,双手操作起来,从而探究能力逐步积累起来。
篇13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中考复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周密计划,合理安排。为在有限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做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复习,教师应提前考虑各种因素,把时间和内容的安排精确到天,精确到每一节课。复习一般而言包括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于4~5月中旬,主要立足每年《丰都县地理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从近年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看,命题覆盖面广,考试范围以湖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2012)上下册、八年级(2013)上下册内容为准。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四节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三章第三节俄罗斯,第六节巴西,第七节澳大利亚。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七章联系与差异;第八章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
试题凸现灵活性,与社会和时政及生活相结合。但无论试题如何灵活,呈现方式如何新颖,试题始终不能脱离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也不会脱离课本基本知识点考查。
例如,云南省被称为我国的“动植物王国”,其原因是:
A.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B.云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云南省位于热带 D.云南的少数民族多
这一题涉及多个方面,但展示云南位于横断山区,各种不同气候类型集聚于此,再加之位于高原地区,所以该地区气候纷繁复杂――突显中国气候复杂这一显著特点,抓住这个特点,任何变化都不离主题。这一阶段复习主要严格紧扣考试标准规定范围,以《考试说明》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记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2.第二阶段:强化专题
这一阶段于5~6月上旬,梳理知识体系,讲练结合。打破4册课本之间、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界限,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以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重点落实以下专题进行复习:地球;天气和气候;大洲;世界地区差异;中国的疆域和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主要产业;中国的区域差异。
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开放性题目训练) 。地理学科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做练习时切忌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汇贯通。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对问题分析深入,下笔才能做到“胸中有文,诉诸笔端”。通过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地理规律性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及方法。
3.第三阶段:精准训练
这一阶段于6月上旬至考试之前,重点从基础考点――需要学生背诵内容、地图专项能力、答题技巧三方面入手进行强化训练。
教授可自己命几套地理中考复习模拟试题进行基础知识点实战强化训练,试题做到限时、限量、优质,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可带领学生做读图专题训练。因为近年地理考试别注重考查学生读图能力,重点突出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气候图、中国山脉图、中国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河流图、铁路交通图等方面的练习。可综合练习,演练完整的中考模拟题,从学生答题技巧、心里应对入手,重点培养学生应试能力。
二、关注重点内容落实
初中地理主要包括世界地理、中地理的自然和人文知识,知识容量偏大,每周2节课,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必须高效利用有限课堂进行复习,让每一节地理复习课学生都学有所获。复习过程中应对症下药,狠抓“讲”、“练”、“评”。
1.讲清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反映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地理基础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地理考试中,许多学生极易将相近或相邻的概念混淆一起(如山地与山区:山地是众多山体的统称,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还有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仅仅进行想当然的直观理解,没有掌握概念的实质;有些学生随意缩小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外延,或者反之,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法,将相邻及相近的概念集中一起进行对比讲解。而这些知识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地位极其重要,须有针对性地补充这些概念,否则将会形成一系列的难点。
2.讲透基本原理
地理原理在初中教材中只有概括性、描述性地零碎涉及,学生分散接受这些原理,学习效果可能较差。为此,教师有必要将这些原理整合归纳,向学生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加强学生“练”,并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以及为什么?即地理学的3个“W”(what,where,why)。地理学家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进行分析的起点。因为对某一区位的选定是以放弃在其它区位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地理学家在对这些问题分析时,必须设置分析的背景,即人们面临在哪些区位之间进行选择。
设想要建设一座水库,如果坝址已定,如三峡大坝,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坝高是多少,不同坝高的淹没范围,淹没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状况,移民数量和职业结构等;不同坝高的社会利益,包括发电、防洪和航运。这些都是水库建设选择的背景。以地理学家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学派强调经济体是在有差异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空间中进行选择,即强调经济体在社会文化中的“嵌入”。因此,区位选择的背景或区位选择的情景设计,或者思考人们面临什么情景的区位选择,均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理。
3.讲明读图要领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读图分析能力一向是地理学科必考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专题图形式进行学法指导。首先,仔细审题。要从试卷中呈现的地图加以定位。细读图下说明,了解属哪类图,如地形图、气候图、工业图、农业图、交通图等。再对照教材和图册资料查找相应信息,再次认真读图。
例如,地形图包括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前者在平时学习中常见,学生会依据颜色、高度表和图例进行判读。而地形剖面图较陌生,教师则需在讲清概念后,训练学生能将这两种地形图有机结合分析。对于地图,老师可以适当缩小范围以减小他们的学习压力。
三、强化地理复习效果
1.知识升华为规律和技巧
地理复习不要只满足于复习知识点,而是一定要将知识点升华为规律和技巧,让学生了解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理要素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
例如,复习整个初中地理最难的知识点经纬网时,一开始复习经纬线、经纬度等知识,后利用幻灯片带领学生找出度数变化规律,总结出类似“横纬竖经”,“向北递增是北纬,向南递增是南纬,向东递增是东经,向西递增是西经”这样的规律,最后通过几个例题巩固地理规律,学生的难题可迎刃而解。又如,复习利用等高线判断山地不同部位时,难点是山脊和山谷的判断,除复习山脊和山谷等特点外,可带领学生认真观察等高线上海拔数值的递变情况,总结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规律,并加强练习巩固,这样可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2.灵活运用区域比较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中,区域地理分值最高,包括世界区域和中国区域,区域众多,学生很容易混淆,用区域比较法可化繁为简。例如,复习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时,可利用区域比较复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用图片和表格把两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加以呈现,学生则一目了然,容易记住。还可以用区域比较复习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和发展条件:北方地区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工业历史悠久,所以在辽中南地区适合发展重工业;京津唐地区资源丰富而发展综合性工业;长三角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广阔的市场则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南方地区交通便利,市场广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等,所以在珠三角地区适合轻工业发展等。教师不仅在复习课上多用区域比较法,还应教会学生自己复习时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