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换热器课程设计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对甘油的要求
1.1.1处理量: 10~15kg/s
1.1.2压强降:
1.1.3流入管口温度:100~120℃
1.1.4流出管口温度:40~50℃
1.2对冷却水的要求
1.2.1压强降:
1.2.2流入管口温度:20~25℃
1.2.3流出管口温度:30~35℃
2.设计中应完成的任务
需完成设计任务如下:
按照设计的既定条件选用合适的换热器型号,测算压力降和换热面积是否符合要求,完成壳体和管道以及壳体和管板之间的连接设计,计算出折流板的数目等。
3.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3.1符合操作及工艺的要求
3.2符合经济的实际要求
3.3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三、设计流程
1.管束和管壳的分程设计
1.1管束分程
通常情况下换热器内部增加管束就会引起传热系数和管内流速的降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行管束分程。这样就应在换热器的管箱中铺设相关的隔板,同时还要注意防止温差应力的产生。
1.2壳程分程
本文考虑到相关的制造困难,对于壳程的分程不超过2。
2.传热管的选择
因本文所设计的换热器传热系数并不高,故采用异形管进行传热强化,以提高传热膜的相关系数。对管子进行选择时应根据我国的现有管长的规格系列,合理使用管材减少了相关的浪费。
3.传热管的布置
在换热器的结构设计中应将管子均匀而紧凑的放置在换热器的截面上,并充分考虑流体的性质和制造上的问题。
管子可以按照排列较紧凑利于表面传热的等边三角形形状进行排列。
4.管板的选择
在换热器的设计中采用管板来固定换热管和分隔管程、壳程。
用耐腐蚀材料的管板应对腐蚀性流体,同时用薄型管板来承受高温高压并起到降低相关温差应力的作用和满足高压对机械应力的要求。
5.传热管和管板的连接
在充分考虑到固定管板式列管式换热器的连接处要承受一定的轴向力,采取相关的焊接措施避免因温度变化较大产生热应力而致使管子从管板脱落。
6.折流板的设计
为了提高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以及获得较好的传热效果,设计时须考虑到用折流板,且必须保证其尺寸和间距适中。通常情况下圆缺形挡板,易形成死区,不利于传热,并产生流体阻力。一般而言切口的高度和直径的比为:0.15~0.45,其中0.20和0.25两种比较常见。经计算切去的圆缺的高度为270mm,折流板数为29。
7.壳体直径和厚度的设计
根据所计算出的管数、管径、管中心距和管子的实际排列方法等,并用作图法确定壳体的内径。为了将管子均匀排列,防止流体走‘短流”,可适当增减一些管子。
8.固定管子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采取焊接和胀接的方式将管子固定在管板上。选择这些方法的原则就是必须保证管子和管板能够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并且使得连接处不产生泄漏。
9.材料的选择
换热器的材料须根据操作的压强、温度和流体的腐蚀性来选择。一般材料在高温下机械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可能降低,并且比较少同时具备耐热、高强度和耐腐蚀。所以选择好的材料,也是首要的关键之一。
四、总结
换热器的使用在现实的工业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为了更好地符合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换热器结构的设计增进对换热器的了解。
参考文献
[1]王国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8.
篇2
一、理论教学环节
化工原理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由理及工的桥梁作用。化工原理所涉及到的单元操作多,实践性与应用性强,学生学习有难度,处理工程问题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在化工原理课程内容设置中采用多维考核评价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和工程意识及采用启发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采用多维考核评价模式
课程采用多维考核评价模式,多维考核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元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2.理论教学中注重工程观点的培养
化工原理中的每一个操作单元从表面看似乎各自独立,但实质上是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的,以传动、传热、传质的“三传”主线贯穿于化工原理教学的始终,有助于学生从公式定律的层次提高到理论层次上来,把庞杂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思路,培养纵观全局、把握事物发展本质的综合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始终贯穿工程观点,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如介绍间壁式换热器,结合有机实验用到的直管式换热器,工厂中用到的列管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及板式换热器等讲解实验室与工厂实际的相同点与异同点,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采用启发式教学
化工原理所涉及到的单元操作较多、原理较难,计算公式较多,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采用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解塔设备时,先介绍回收车间粗苯工段工艺流程后,提出终冷塔、洗苯塔、脱水塔、脱苯塔的原理及内部结构是否相同,为什么采用此种流程,如不设终冷塔或不设脱水塔可以吗?然后讲解传热、吸收、蒸馏等相关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建立交流平台
建立交流平台可以成为课后辅助教学的手段。通过综合利用网络载体,运用E-mail、QQ(群)、微信等网络交流载体,可以实现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及时答疑解惑,同时在教学中,教学反馈及时,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调整教学进程。
二、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1.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课程的四大环节(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之一。一般安排两周,主要通过下厂实习,给学生展示化工生产车间的实况,把离心泵、换热器、精馏塔等一些常见设备及工艺流程展示给学生,简单介绍它们在工业中的应用,使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与化工生产密切相关,产生浓厚兴趣。介绍生产流程时说明一个产品的完成需要哪几个单元操作过程,而化工原理课讲解的正是这些单元操作。实习中安排学生了解各车间工艺及流程,用化工原理知识分析化工生产过程由哪些化工单元操作组合而成,各化工单元操作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用化工原理和化工机械的知识,分析生产中所用设备的结构和作用;熟悉生产中所用的实际操作和手段等。当遇到工厂中有闲置或待修的设备时,如换热器,现场让学生观察其内部结构并介绍其种类,内部结构的作用及其优缺点,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工程观点。
我校为了保证更好的实习效果,在认识实习方面积极支持,提供资金,而且实习具有稳定的实习基地―鞍钢股份公司煤化工产业事业部和鞍钢股份公司炼焦总厂,该厂具备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所覆盖的主要单元操作。主要依托实习基地,通过学校立项,自制开发实习课件,该课件优点:
(1)针对性强
认识实习是大学本科教学内容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极好机会。但随着企业的减员增效和学生的扩招,再加上现场设备轰隆隆的运转声,虽然带队教师用最大的声音进行讲解,但只有靠近的学生才能听清楚,面对一张张求知的面孔,困惑的眼神,作为带队教师的我们一直在寻找出路。针对这种情况,在多年带学生下厂实习的基础上,将收集的大量资料(拍摄形式为自己动手)做成课件,在下厂前一天,将第二天将要实习的内容用课件形式进行讲解,使同学们首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并提出各种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现场,这样学生们有据可依,并将现场看到的自己解释不通的问题反馈回来,大家共同探讨,这样达到了异想不到的效果。
(2)涵盖的内容多
它不仅涵盖我们所要实习的鞍钢股份公司煤化工产业事业部和鞍钢股份公司炼焦总厂各车间的内容,还有其他焦化企业的相关设备和流程。即使同是回收车间,它们的任务都是净化煤气和回收化学产品,但因为建设的年头不同,工艺和设备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对照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企业的技术改造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要把知识学活,要不断的创新才能立足。
(3)理论联系实际
这个课件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很好地利用了鞍钢丰富的设备和工艺资源,通过拍摄的设备实物再附上其内部结构,将理论与工厂实际很好的联系起来。
(4)对课程的学习起到较好的效果
课件对实习所遇到的各种主要单元操作原理及设备做了解释和展示,不但加强了对学生后续学习的理解,还能够超出化工原理的范畴,结合实习工厂情况介绍了一些环保、材料、节能、经济核算等方面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2.实验教学
化工原理实验是一门综合性实验,是化学工程专业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本科学生在学习《化工原理》课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实验增加感性认识,用实验数据验证和应用所学的理论,加强对理论的深入理解,达到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更好地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实验基本技能和数据处理方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的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单元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测试分析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校分别开设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是指用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验证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是为了通过课程实验,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与应用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例如,在离心泵性能测定实验中,给定一系列设计任务,要求采用泵或出口阀门调节流量,同时合理选择离心泵串联或并联操作,学生提交预习报告,经教师检查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自行解决,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设计
化工设计课程与设计是学生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后必修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在前期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指导教师在机房统一进行指导答疑,学生的任务书做到每人一题,避免学生之间抄袭,加强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保证设计质量。化工设计课程与设计过程涉及大量的工程性问题,对学生指导应从设计的目的和依据、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为指导,使学生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注重培养工程观点。
三、结语
以上是我们在建立合理的化工原理课程体系中所做的一些探索性工作,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学生反映有助于工程观点的树立,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产生了较大兴趣。
参考文献:
[1]苟建霞,解胜利.化工原理项目化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时刊,2010,24(8):69-71.
篇3
教学与科研是高等教育的两大核心内容,早在19世纪初,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就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大学理念,从而赋予大学新的职责,使得大学肩负起传播科学和发展科学的双重职能[1]。从总体上说,教学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手段,科研则是在一定领域内促进人才成长的摇篮,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水平大学不仅体现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上,而且体现在高水平的本科教学中[2]。将科学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3,4]。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类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学习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涉及的各种单元操作来自化工生产实践,又面向化工生产实践,具有显著的工程性。它是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研究实际化工物理过程中的客观规律的学科,本课程担负着承前启后、由理及工的桥梁作用。熟练掌握化工原理课程涉及内容,对学生后续各专业课程的顺利学习和加强学生的工程素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使学生快速接受工程学科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工原理的兴趣,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这是每位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根据我们课题组多年从事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体会,本文阐述了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和做法。
一、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1.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因为教师直接面向学生,是知识的直接转播者,更是学生行为的影响者,只有好的师资力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6]。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着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这一点对于工程学科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能够了解本学科最新的知识和发展动向,可以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从而拓宽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通过科研,教师能够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于工科教师,教师可以把科研活动与工厂企业合作,为企业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积累后,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创新意识”和“工程观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教师把理论知识和身边的实际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用风趣的语言讲授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科研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工程类课程大多内容繁杂,难度较多,有基本的概念描述,也有枯燥的公式演绎,更有实践经验公式的选择等问题。要提高工程学科的教学质量,科研活动无疑就是一个最好的手段,因为科研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修正、不断分析和完善的过程,也是科研者对事物了解不断深入和认知的过程。如果没有老师对工程过程亲身实践的体会和理解,就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容易从中提炼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容易变成教师简单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注定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通过相关的科研实践,教师对教材有更深入的理解,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做到深入浅出地教学。教师也能把自己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析讨论来尝试着解决,使教学成为学习和科研的保证。教学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也可以成为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课题。通过科研实践,老师的教学内容得到及时的补充和更新,老师把自己的科研思维转化为教学新方法,学生能够获得本学科前沿的新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让整个教学过程能够做到教学中有科研,科研中有教学,教学中有思考,科研中有答案,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模式由被动性向探索性和自主性转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科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7]。”这些目标的实现仅靠课堂上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难以完成。年轻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书本上抽象的理论论述往往缺乏兴趣。科研使教师的知识得到更新,本科教学内容得到充实,抽象的理论就可能变成一个个鲜活的工程实例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凭借抽象的工程原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这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影响,对所学的理论就很容易吸收和消化。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科研创新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会通过教学过程有形无形地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也具有了科研素质。同时,经过科研积累后,教师身上具有的热爱科学的态度和对科学问题积极求真的精神,也会在教学过程中反射到学生的身上,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科研者的敬意,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极大兴趣。多年教学实践证明,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教学水平相应的也比较好,在学生中间的认可度普遍也较高。
二、以科研促教学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的措施
1.教师重视科研,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化工原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所涉及的许多设备会随着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是和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密切相关的一门课程。根据化工原理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创新能力是化工原理教学承担的一个主要任务。因此,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将是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手段。教师是知识的转播者,也是科研的主导者,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大学科理论和最新实践相结合的力度,引导学生学会跟踪学科前沿,树立和强化工程观念。大部分教师都有科研任务,这也是教师获得最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授课老师可以把自己的最新科研内容与课程有关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来启发引导学生。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感受到所学知识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就会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热情,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例如,在研究“海泡石黏土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项目里,我们以海泡石为吸附剂吸附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海泡石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但海泡石颗粒极细,过滤较困难,使得再生成为一个新问题。经过努力,课题组通过加入硫酸钙晶须作助滤剂,使吸附剂容易过滤和再生,从而实现了吸附剂的循环使用,这个过程包括助滤剂选择、絮凝沉降、脱色沉降、废渣过滤等问题。合成氨生产工艺是化工类学生极其熟悉的一个工艺过程,在传热单元操作学习时,我们结合教师在研的项目和淮化集团的生产工艺过程,通过对工艺流程中换热器所在工艺位置的确定,让学生更深地了解传热单元操作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合成氨工艺流程中换热器是如何选型和设计的,整个工艺过程中为降低能耗而采取的进行热量回收利用的方法。把教师的科研融入教学,使枯燥的单元操作原理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对化工原理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得学生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极大提高了化工原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2.实行导师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为了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科研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学校让本科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在许多高校实施,并且显现出许多的优势,作为化工专业的学生深入到老师的科研活动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化工老师所承担的研究项目基本都能涉及到化工原理课程中的各种单元操作。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完成部分或一个科研项目,这期间老师应该把项目中涉及的化工原理单元操作作为重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分析和总结,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把课程教学中较为抽象的理论变成易于理解和直观的实际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同时,学生在科研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进行多次反复的实际操作,最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甚至在解决老问题之后又有新的问题出现,再进行新的方案设计。通过这些步骤的训练,学生会对所学书本知识从实践上又有更深层的体会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理论精髓的认识,从而提高对化工原理课程的兴趣。目前,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已实行了科研实践周活动,让学生在科研实践周内熟悉所学课程的实际应用。学校还根据我校煤化工的特点,以讲座形式聘请知名人士做客座教授为学生授课,列举典型生产过程进行讲解和分析。实践证明,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3.整合化工原理实验,培养学生工程观念和综合能力。实验环节是进行科研活动最好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树立工程观念,了解工程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兴趣,这是提高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由于化工原理实验装置费用一般都较高,部分学校存在实验设备套数有限,学生动手机会少等问题,弱化了实验课的重要性。如果能对化工原理实验室中现有的各个实验进行全面整合,形成对于某一问题的综合性实验,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在讲述流体流动机械关于离心泵章节中,要求学生掌握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气缚现象和灌泵、气蚀现象和允许安装高度、离心泵的启动和流量调节等一系列问题。而实验室对这问题的讨论所对应的实验只有“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单靠这一个实验远不能让学生深刻地领会这些概念。由于其他实验中也都有涉及到离心泵的应用,为此,我们在实验中把“流体阻力的测定”、“机械能转化的演示实验”和“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三个实验整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离心泵特性的理解。做实验前我们让学生先自行观察,找出各泵的安装位置,让同学们分析各泵为什么安装位置不同及安装高度如何确定。通过几个实验的对比,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防止“气缚”现象才是灌泵的真正原因。通过这三个实验的整合,学生很快掌握了课堂上讲授的关于离心泵章节的内容,而且记忆深刻。在讲授传热章节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传热效果,我们实验室引进了两组传热实验装置,一组是有相变的“水蒸气―空气给热系数的测定”,一组是无相变的“冷―热空气给热系数的测定”。通过水蒸汽―空气这组实验,学生知道冷凝水在管道存在的原因和危害,实验过程要及时排除冷凝水管道里的冷凝水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操作弄清楚冷凝给热系数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可以忽略,在有相变传热实验里并、逆流对传热效果没有影响的原因。而在冷―热空气这组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总传热系数与冷热流体给热系数的关系,逆流和并流换热对传热效果的影响,以及实验过程中逆流和并流热换操作切换时应注意的事项。通过对两组实验的比较,学生很快对这两类传热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对课程中涉及到的复杂繁多的给热系数经验公式的选择有了清晰的思路。通过对实验室现有实验的整合,不仅提高了化工原理理论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综合实验的能力,而且对学生树立事实求实、正确的科研观有很大的帮助。
4.科研引入课程设计,重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学生综合应用化工原理所学知识去完成一项设计任务的实践性训练,通过课程设计环节,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运用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常用设备的知识去解决工程上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正确树立工程观念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参考书可以参考,有些学生就把它看成是一个简单的综合性大作业,不是很重视。针对这一现象,除部分传统的保留设计题目外,我们尝试着课程设计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选择确定。目前有部分设计题目来源于教师正在承担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中的其中一部分,如:“PVC厂废酸回收技术”、“生物质液化油分馏技术的研究”、“硫铵石灰石法烟气脱硫”及“氨法脱硫联产硫酸钙晶须的研究”等项目。我们把这些项目中涉及的相关换热器、精馏塔、干燥器、吸收塔及泵等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化工原理设计课题,学生需要首先了解整个科研项目内容,根据项目内容选择所需设计的设备的大致类型,然后根据科研过程选择设计所需的有关参数和数据。比如在精馏塔的设计课题中,是应该选择板式塔还是填料塔,在板式塔设计中是用筛板塔还是浮阀塔,在换热器的设计中是用套管换热器还是列管换热器,都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科研项目来确定。通过这样一个训练过程,学生能够进一步把所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在真实的课题研究中得到锻炼。许多同学在后面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化工原理科目都能得到较好的成绩。
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很快掌握并灵活运用并非易事。采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形式多样且适合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方法,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教学科研共同发展,这些举措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了我校化工原理理论教学质量。这种教学形式在化工原理教学活动中初步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以科研促教学,提高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质量改革的探索,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有创新能力的化学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宝存.洪堡大学理念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63-69.
[2]王慧琴.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努力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79-82.
[3]赵玲,许志美,曹发海,等.科研提高教学品质[J].化工高等教育,2008,(4):48-50.
[4]郭英德.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J].中国大学教育,2011,(11):58-62.
篇4
《化工设备基础》课程是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比较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化工设备基础知识,对压力容器、化工管路、塔设备、换热设备、反应器等典型化工设备有基本了解;同时还要了解和掌握常用机械机构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初步掌握液塔设备、换热器以及反应搅拌釜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等专业知识。随着当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本课程由原来的72学时改为60学时,在学时减少、工程概念多、知识点零散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内容精简、由浅入深、突出重点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所选取的内容直接决定授课的内容、重点。教材内容的选取也是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表现。为了突出教学的改革的深度,使教学内容能够完全是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我们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广泛的听取了专家及企业相关人员的意见,并根据我们多年经验的积累,对其进行了精简,适当的调整。
根据我院化工专业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从选取的内容上,我们做了重新的改革,以开始的化工设备常用材料到化工设备力学基础、压力容器、塔设备、换热器、搅拌反应釜、化工管路及设备故障诊断一共七个模块进行教学,为学生学习其它专业课和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基础,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改造工作打好基础。
2 教学方法以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
高职高专的教学的中心点是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采用了研讨式、启发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来代替过去的死板的教学方法,学习中形成一种师生共同积极思考的课堂氛围。授课中遇到难点要发动学生开展讨论, 鼓励学生做横向思考, 使学生养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在研讨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集思广益, 加以老师的正确指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加强,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化工设备基础》课程中抽象知识点比较多,关于机械方面的学生接触的少,对于一些工程概念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们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把在课堂上用语言表达难以理解的知识放在图片上、动画上,使教学生动形象,准确明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通过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对于我们非机械类的学生来说,视图和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对某些复杂设备的结构图看不懂或难以想象出来。为了解决这一情况,我们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一系列的方法:组织学生到本系的实训中心进行参观,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的结合能力,把学生带到现场进行讲解,使教学内容实际化,让学生真正的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知识点当场理解消化。
3 教学手段——项目化教学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特点,我们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由原来的纯理论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主导的项目化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课程内容既要注重体现化工机械基础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应达到的知识层次,在讲解基础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适当地引伸一些实际工程分析实例。将基本原理和方法讲明讲透,并使基础理论要限定在工程力学和容器设计的主干上,同时注重每个模块的连接。我们把内容一共分为五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设计了与典型工作任务结合的学习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将任务、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带着任务问题深入到课程中去,针对任务通过学习、实施、实践体验等环节,完成任务,通过任务的实现完成所必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强实践教学
4.1 进一步加强课程设计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是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是一次对知识应用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其设计内容主要是进行化工工艺和化工设备机械设计,目的在于,一方面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达到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对设计提前有所了解,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设计内容的要求,编制《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从而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及规范性。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结合《化工原理》的课程设计进行完成任务。比如,根据提供的工艺条件如何选择材料,进行相关的计算等,使学生对设计的全过程有所掌握,使课程设计更加接近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根据相关手册、规范、标准、图册等设计资料进行规范化的设计,使课程设计更加实际化。
4.2 校外化工企业的定向实习
为了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我们学院的地理位置具有优越性,我们组织学生到校外的化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工人的详细讲解生产流程以及设备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对各种化工设备的名称、结构、原理以及用途等形成最基础的了解,更有助于学生把课堂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习中所见所闻的实际充分的结合起来,能够把书本的知识得到实际应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能让学生对本课程逐步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接触企业,了解化工工厂,走近岗位,能够提前做好参加工作的准备。通过实习,掌握一些重要设备的常规操作要领,了解安全注意事项,提高工程思想,初步达到职业化的要求。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我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全面测试。我们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平时成绩、课程设计成绩和笔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30%,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上参与情况以及针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是否按要求完成以及完成的效果;课程设计成绩占30%,包括设计说明书的书写情况、设计内容完成情况以及最终设计数据的正确性;笔试成绩占40%,我们采用闭卷的方式进行考核,重点是对基础知识的测试,适当的增加一些理论推导,不仅可以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适当的提高了命题的范围,更加扩充知识范围,能够使学生的笔试成绩充分的反应出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6 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
《化工设备基础》课程经过了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组成员针对该课程及本院学生的特点,尝试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综合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积极探索符合该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经过实践表明,改革之后对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学生后期的毕业设计铺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5
(二)改革与建议
基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综合性强的特点,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1.进一步明确设计任务,避免学生因时间紧降低核心部分的设计标准。明确要求核心设备的核心部件(或区域)的设计采用经典理论模型准确进行,辅助部件或系统的设计可根据工程经验值核算完成。比如脱硫塔的整体设计中包括了脱硫塔本体的设计、除雾器的设计以及强制氧化区空气喷枪和搅拌器的设计,其中脱硫塔本体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书中应明确要求学生用吸收的基本理论模型来设计吸收区的高度,而不能简单利用一般的烟气的流速和一般的停留时间来确定其高度。而对于通用的设备,比如除雾器,简单核算给出设计结果即可。
2.合理安排设计任务,使任务来源多样化。鼓励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命题,命题的范围必须是与课程相关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或典型的问题,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因题目相近而抄袭。同时鼓励学生在指导老师所承担的技术服务项目或课题中选取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当然这些任务务必与该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契合,在保质保量完成该环节学习任务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性思维。
二、实施过程
(一)现状与不足
1.《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源于流体力学、化工设备、材料以及土建等。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对每部分知识进行充分的讲解。因此,学生总是在设计的过程才发现对某部分内容不熟悉,临时去查找资料进行学习或是复习,耽误时间。
2.现在大多数的年轻教师没有在生产现场工作的经历,普遍缺乏工程实际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难以融入生产实际的相关内容。如在除尘和脱硫技术的讲解中,教师只讲解一般的工艺原理和设备原理,对具体的除尘或脱硫等工艺的结构和设备尺寸的介绍不足。因此,学生在设计中只能依据设计手册和资料模仿设计,设计方案的制定无工程理念与依据。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毫无判断地使用某些数据,而这些数据源于另一个完全不同背景的设计中,最终导致设计结果与实际差距过大。
(二)改革与建议
1.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融入实践性内容,并在理论课讲解的过程中就提示学生在之后的课程设计中会遇到那些问题,提前做好准备。
2.改变课程设计仅在教室进行的现状。在设计任务布置下去后,先让同学们熟悉设计流程,找到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难以通过资料查找而解决的问题。之后组织学生到相应的企业参观实习,让学生了解除尘或脱硫系统的性能特点、结构、设计基础知识以及主要设备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即带着问题去学习。或是从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是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系统和设备的讲解,为同学们集中答疑,解决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工程问题。
三、考核与评价
(一)现状与不足
1.课程设计通常采用考查方式评价,因此很多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个环节只是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程的简单加强,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学生中存在敷衍了事,甚至抄袭其他同学设计内容的现象。
2.目前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缺乏刚性的标准,通常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设计说明书、图纸和答辩情况来评定成绩,通常以“优、良、中、差”来给成绩,过于笼统,区分度差。
3.该环节完成后,对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与错误,未能充分反馈给学生。这种单一单向的考核评价方式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了课程设计评定的公平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改革与建议
1.出台详细的“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细则”,以加强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一方面规范指导教师的教学和成绩评定方法,另一方面对课程设计的进行过程给予严格考察。发现抄袭严重的课程设计以“作弊”给予相应处理。
2.将评分方案设定为:考勤占10%,设计表现和积极性占10%,考核答辩占30%,计设说明书和图纸成绩占50%。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设计,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3.开设课程设计的总结交流会,让学生就课程设计的过程发言,并了解自己的设计的评判情况和不足之处。
篇6
0 引言
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是高等院校为化工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极其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同其它工科课程设计一样,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1-6]。通过课程设计,还可以消除课程学习时存在的疑惑,强化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具体言之,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查阅资料和使用工程手册及标准规范的能力;(2)运用工程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工程分析、设计、计算、制图和表达的能力;(4)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尽管课程设计的培养目的很明确,但是由于现实教学条件存在系列问题,再加上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自身的特殊性,很难取得上述培养目标。为了提高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一些学者目前已开展了一定的研究,曾提出一些措施来改善课程设计的质量[1-6]。然而,由于问题相对复杂,不可能彻底解决。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本文依据常州大学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了教学改革,以确保教学目的良好地实现。
1 课程设计主客观影响因素分析
1.1 课程学时短、基础知识薄弱
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与课程设计紧密相关的前期理论课程的学时不断地缩减,而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又纷繁复杂(如静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和化工设备设计等内容),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就常州大学而言,化工设备基础课程由2003年的56学时到后来的48学时、40学时,再到现在的32学时,学时的缩减直接导致课程讲授内容的删减、部分所授内容也不能讲深讲透,如工程材料部分和化工设备零部件部分各仅用2学时来讲解。这直接导致学生前期课程基础薄弱,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
1.2 课程设计时间短且时间安排不合适
随着理论课程学时的不断缩减,课程设计时间也在不断压缩。常州大学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学时由2003年的2周到后来的一周半,再到现在的1周。在1周即5天的时间内,学生要完成一台化工设备的设计,包括设备总体结构的设计、材料选择、强度计算、零部件选择、图纸绘制和设计说明书的编写,时间极其紧张。部分学生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甚至连借来的设计手册和规范都来不及翻阅。另外,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往往紧随化工原理的课程设计进行,理论上讲,这是非常科学的,便于将设备的工艺设计和结构及强度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然而,弊端是由于目前课程设计的时间都非常紧张,前面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如不能按时完成,往往会影响后面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1.3 参考资料稀少且陈旧
不可否认,提供全面详细的参考资料(如各种设计手册和标准规范)对于工科学生(特别是化工设备设计相关的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学生规模不断的扩大和科技进步带来参考资料的不断更新,学校图书馆来不及更替和购买新资料,导致课程设计所需的参考资料(如各种设计手册和标准规范)严重短缺且陈旧。如遇到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一起开设时,更加剧了参考资料的短缺程度。旧标准和规范的使用,严重影响学生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甚至会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1.4 生师比大、教师任务重
学生规模的增加进一步扩大了生师比,教师教学任务加重,对同一个学生的关注次数减少。由于时间短促,学生之间来不及相互讨论和学习,有时同一个问题,教师需要回答数十次。教师在设计教室走一圈需要1~2小时左右。对学生关注次数的减少,直接影响了课程设计质量的好坏。
1.5 个别学生设计态度不端正、急功近利
受社会浮躁心态和就业趋势等因素的影响,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他们对课程设计抱着敷衍了事的心态,明知图纸存在质量问题仍不予修改,急于答辩。有时,甚至会出现抄袭问题,内容上文不对题。这种恶劣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课程设计质量,给预期培养目标的实现造成困难。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问题绝不是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独有的问题,其它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和化工原理课程)同样存在学时短、前期基础知识薄弱、设计资料陈旧、生师比大等问题。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必须给出应对措施。
2 课程设计质量保证措施
针对课程设计现有教学条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教学质量保证措施,详见图1。
2.1 因时制宜、合理出题
众所周知,化工设备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塔设备、管壳式换热器、反应釜、立式或卧式储罐等。尽管这些均可选为课程设计题目,但不同的设备结构复杂程度不一,计算量、绘图量和各种技术要求差别较大。因此,选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在早期,当课程设计学时为2周时,选塔设备或管壳式换热器作为设计题目;当学时缩为1.5周时,选大型卧式液化气(液化石油气、液氨、液氯等)储罐作为设计题目;目前学时减为1周时,选立式(空气、氮气、氨气等)储罐作为设计题目。而且这些题目由常州大学化工设备设计所提供,均为真实的工程设计项目,有真实的设备设计图纸。这为学生了解和掌握设备设计内涵(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零部件选定、技术条件撰写、图纸绘制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2 设计任务书和计划书的精心编制
为使学生能够保质保量完成课程设计任务,题目选定后必须明确给出设计参数(如储罐的公称容积、工作温度、工作压力、安装地点、管口表等参数)、设计任务(完成施工图的绘制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工作)和设计步骤。图纸绘制必须按照正式工程图的要求来完成,图面应包括主视图、管口方位图、节点(或局部)放大图、设计参数、技术要求特性表、管口表、明细栏、标题栏等内容;说明书应包括封面、课程设计任务、计划书、目录、正文(包括设计参数确定、强度设计、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及其它技术说明)、参考文献和结束语等部分。对于立式储罐,设计步骤分为以下几步:a.明确介质物性(密度、腐蚀性、危害程度等);b.确定设计温度、最大操作压力与设计压力;c.确定总体结构和尺寸(筒体直径和长度);d.根据工作条件和介质特性进行材料选择;e.筒体与封头的厚度设计(含压力试验强度校核);f.开孔补强结构设计及其计算;g.容器总质量分析计算;h.附件设计(包括人孔、液位计、铭牌、接管、法兰等);i.支座的选择;j.绘制装配图草图;k.绘制正式装配图;l.撰写设计说明书。设计进度安排见表1。教师根据给定的时间节点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因此,给定详细设计任务和设计步骤对保证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表1 设计进度安排
时间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和周五 周六 周日
步骤 步骤a-d 步骤e-f 步骤g-i 步骤j-k 步骤l 答辩
2.3 参考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正如前所述,提供准确详尽的参考资料对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和理解设计内容至关重要。有了详尽参考资料的查阅,学生对设计内容可做到有理有据、心中有数。为了避免学校图书馆资料短缺和陈旧的弊病,教师及时在网上搜集课程设计所用到的最新的标准和手册(如GB150-2011、HG20592-2009、JB/T4712-2007、TSGR0004-2009、HG/T20580(20581、20582、20583)-2011、GB/T 25198-2010、TCED41002-2000等),将其整理好转给每位学生、并指导其查阅。另外,也将常用的数据(如钢板负偏差、腐蚀裕量、焊接接头系数、容器类别判别表等重要数据)汇编成册,印发给学生,便于其查阅。学生对新标准和新手册的使用和熟悉为其将来工作涉及到真实的工程设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实际上很好地促进了课程设计培养目的实现。
2.4 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更正
课程设计时间的大大缩减,极大地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如无老师及时指导,面对所提供的手册学生将束手无策,不知如何使用,也就很难在短暂的时间内对教师所提供的资料进行逐一了解和查阅。因此,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少走弯路和提高设计质量,从设计开始到结束,教师应尽可能留在教室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订正学生存在的错误。特别是图纸绘制开始时,教师应经常“穿梭”在设计教室,及时发现图纸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提醒以便及时更正。这对课程设计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帮助。
2.5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保证课程设计质量,提出如下课程设计成绩评价体系,即:
课程设计成绩=平时成绩?5%+说明书成绩?5%+图面成绩?5%+答辩成绩?5%
平时成绩考虑学生的出勤率、提问问题情况和设计态度;说明书成绩考虑计算准确程度、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全面、书写是否清晰流畅;图面成绩考虑图面整洁程度、比例是否合适、绘图是否正确和规范、明细表以及技术特性表填写的规范性和完整性;答辩成绩考虑对所绘图纸和所编写说明书的理解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做到公平、公正、合理评价每个学生的设计作品,杜绝抄袭现象、让每个学生能学有所获。
尽管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与其它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和化工原理课程)具有一定的区别,如前者设计内容多样,所涉及的内容(如计算参数确定、壁厚确定、材料选择、结构设计、零部件选型、设备成型、技术要求编制等)必须按照国家标准严格进行;但同属为工科课程设计,它们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如均会涉及到工程计算和工程制图问题,它们的设计步骤和评价体系也类似。因此,上述教学质量保证措施对其它工科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保证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相关工科课程设计也可以沿着设计步骤的精心编排、参考资料的全面收集和提供、细心的指导、错误及时更正和评价体系的合理建立这条思路进行。
3 结束语
毫无疑问,学生规模的扩大、学时的缩减和设计资料的短缺,无疑对课程设计质量造成严重困扰。为了应对课程设计教学条件存在的困难和弊病、保证课程设计质量,达到课程设计开设的目的,提出上述应对措施,通过实践证明,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在说明书结束语里提到“虽然设计时间短暂,但内心充实、收获颇丰”。作为一名教师,应竭尽所能不让课程设计成为一种摆设,应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领会工程设计的内涵、能有所收获,充满自信地走向工作岗位。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当代工程教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让每个学生实现自我成长,这需要相关教师不断地探索、努力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江华生,陈树大.基于CDIO模式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化工时刊,2013,27(3):56-58.
[2]李政辉,李庆生,姚忠.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2,(1):47-49.
[3]董俊华,赵斌,张及瑞.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讨论[J].化工高等教育,2011,(3):17-19.
篇7
1.1 遵循认知规律,注重课程联系
美国教育家奥苏伯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恰当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新的学习过程实质就是学习者在新旧体系相互碰撞过程中构建产生的[1]。对大学生而言,化工制图是一门新知识体系。但是,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和所认知的高中开设的立体几何以及平面解析几何课程等相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极力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关联,即将新体系与原有的经验及知识储备交叉联系,促使学生调整自我学习方法,定期整理新旧知识体系。学生能对原有知识体系不断修葺,同时又不断萌发新枝,在自我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不断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原动力,从而使新知识在最佳时机科学高效地进入已有知识的区域,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如何理清新旧知识的关联,使新知识被旧知识同化发展,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进行,使学习的知识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和迁移。如示例1和2。
示例1,在学习直角投影定理部分,通常直接讲授投影规律及其应用。但如果提出问题:定理如何证明让学生去主动思考,这样就将立体几何课程相关知识与这里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有效联系。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问,逆定理成立么?多维空间中,定理成立么?除此之外,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呢?从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深层次思考,在此过程中不能跳跃太大,这样反而会使学生望而却步,适得其反。
示例2,在学习化工设备图-换热器部分,学生通常对换热器内部构造出现的线条很模糊。但如果问题转为:换热器的热冷流体是如何从进口接管到出口接管的?流体应该经过哪些部件才合理呢?从而将化工原理课程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了。如果再进一步设疑,化工生产中,换热流体经过的部分在其它化工设备中能否重复出现?有哪些设备呢?这样就自然的引入了标准件这一概念,也将其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相关知识连为一体。
1.2 选定合适教材,整合传统的制图内容体系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蓝图”,能够体现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新形势下,国内很多高职院校推广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其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任务驱动型”教材的开发与应用[2,3]。化工制图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教材种类繁多,但基本是属于机械制图课程的“兼容”书,需要将原有模式教材转型整合。因此,编辑一本实际需要的课本至关重要,进行整编化工制图教材中的具体做法是,将机械制图和化工制图课程中的公共部分知识(画法几何章节)保留,去除机械制图中机械图和装配图等章节,添加化工制图中设备图和化工工艺图等。授课任务内容整理成表1。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年度考核效果和学生反馈意见,定期同步调整相关内容和进度,根据教学反馈做扩展讲义,以期达到适合本专业的最优学习内容构造。
1.3 提高学习热情,充分利用课外的学习空间
当前高等院校压缩课时呈现大趋势,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源动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学设计应着重从“心理”和“情感”两方面促发其认同感,相应的教学设计应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4,5]。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自主探索自主创新"。它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提高学习热情的内因。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自主学习策略有“支架式”、“抛锚式”、“自我反馈式”、“启发式”和“网络交流式”等多种。化工制图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针对项目实施内容进行精心准备和设计,使多样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另外,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四个部分构建。其中,情境是创设有利于学习者环境的最重要的环节。其功能不仅能够直接体现学习者的实践活动素材,而且反馈出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变化。例如在学习化工设备图时,可以借助国内外知名化工公司(如拜耳、巴斯夫、道化学、中国石化等)的大量厂景图片,让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化工设备的宏伟和壮观,从而激发他们对化工设备及图样的探究兴趣。
2 如何缓解就业压力
2.1 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调整学习心态和目标,定位社会需求
课程评价体系起着激励和监控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有效改变了学生只看考试结果的错误态度,激励他们主动地为自己而学,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任课老师的业务素质,让其不断提高课程实践能力,深化了课程改革。当今现代企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活学活用以及创新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应以强化素质和技能培养为目标,建立起科学的项目化课程评价体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拟定了一套适合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其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元素考核的综合体,以等级(A,B,C,D)代替考试分数,弱化分数的高低差距。综合评价等级(加权平均分)由四项指标组成,即项目化设计评价,过程价值评价,知识技能测试评价,附加评价。其中附加评价部分每月进行一次评比,以2-4人的组队形式出现,此评价体系强化团队的配合,鼓励个体积极参与思考和创新。
2.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环节,满足企业需求
篇8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我校属于一所工科院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毕业后将大部分服务于生产一线。根据这一实际特点,我们在教学中教材的选择便有了针对性。为了更加重视学生理论的应用,我们选择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有效且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主要知识点通过动画效果展示、工程案例分析、教材习题讲解的方式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学生层次,因材施教。未来两个月内,我们将增添新的实验设备,如气体吸收、液体蒸馏、液液萃取等实验装置。这又是一个可以更全面地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举措。
另外,深刻考虑到课程设计对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性和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我们主编了课程设计的辅导教材及计算机辅助绘图教材,更好地让学生在设计中深刻认识本课程内容的突出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
二、做好课堂教学的创新
学生进入了大学教育,而以往大多认识仅限于书本教育,完全没有工程方面的认识,学习本课程时很难和实际生产情况结合,而且这门课涉及的工程计算多,概念较为复杂。学生普遍会因不得把握学习过程而感到头痛。针对以上问题的存在,我们研究后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创新,从工厂中引入设备等实物作为辅助教具。课堂讲解时突出重点,列举生活中学生能常见的一些例子。实践课上让学生联系实物直观地感受,前后相互联系,章节相互贯穿。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对化工原理的学习有了足够的兴趣,学习氛围也更加和谐了。以往不爱学习的学生不仅主动问问题,甚至会联系家乡的生产中看到的问题来一起讨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做好引导,并在结束后做出总结,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紧密的讨论后得到提高。这样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完善和重视实验教学
化工原理实验是本课程学习不可缺少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该课程起到了对本课程的一个实践作用和验证理论的方法。完善本课程的实验教学,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理论课上无法得到,无法感受到的东西。学生喜欢多摸多看, 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我们设置的化工原理实验有流体流动实验、离心泵性能测试实验、套管换热器传热实验、气体吸收实验、液体精馏、萃取实验和固体干燥实验。学生在实验前须提前预习实验讲义,课前教师告诉学生实验注意事项, 接着将实验流程、实验原理详细讲解,最后按学号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这种实验过程中, 学生仔细预习、认真听讲、谨慎实验, 得到的实验数据更真实可靠,最后出色地完成实验报告。今后,我们在实验设备上也将及时引入更先进、更精准的设备和仪器,不断完善本课程的实验室教学。
四、完善和重视实验教学
高职院校的《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根本上打破学科教育的模式,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薄弱的特点,降低理论要求,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的课程体系,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化工原理是化工及近化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是引导学生由纯理论学习转向实践性、工程化的开始,担当着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作用。针对化工原理课程的这一特点,必须强化工程观念、加强感性认识、突出共性、加强实验和课程设计等环节,对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进行全面改革,进而促进课程体系建设。
《化工原理》课程的技术内涵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化学、医药、食品、建材等多种行业,因此成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基于高职院校就学学生的不同特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要充分考虑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突出该课程的应用性特色,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所学的化工原理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力求形成钻研与创新的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琨,《新世纪我校化工原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2000
篇9
0引言
一般而言,人才类型主要有两种: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与紧要。因此,大众化教育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普通高等工程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在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设计方面有较大的潜力与后劲[1],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高校定位不清、特色不明、培养目标含糊、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落后等诸多问题,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及市场需求有较大出入,大力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向工程科学的专业课过渡的入门课程。现行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过程包括三个环节:理论课程教学、实验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流体流动过程、传热过程、传质过程(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过程计算、设备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等。实验课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针对工程性设备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课程程设计是一个总结性的教学环节,针对化工厂中一个实际的化工单元操作,完成主体设备的工艺设计,附属设备的选型设计,主体设备总图的绘制。由于化工原理课程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因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也比较固定。随着化工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环境与认知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化工原理课程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在诸多方面逐渐呈现出许多弊端。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脱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等,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将使学生在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以致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打破传统知识灌输的单一模式,强化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非常必要与迫切。
基于现代教育学理念和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提出以化工原理课程三个教学环节为基础,充分结合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化网络空间,以及丰富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构建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化工原理学习空间,引导学生通过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自主性、探索式学习,以实现化工原理课程的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过程简单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目标全面化,构建化工原理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2,3],实现教与学的立体交融。
1理论课程教学的立体化
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求,科学地安排理论课程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网站——企业实习基地有机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化教学形式。理论课立体化教学体系如下:
1.1 改革教学计划,拓展教学立体空间理论课程教学环节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理论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是决定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成为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与目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任课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设置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化工原理课程是工科类相关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涉及的专业非常广,不同的专业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要求也有较大的区别。由于各高校各专业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学时被不同程度地压缩,因此,根据专业的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筛选显得十分重要。
化工原理是一门介绍化工过程单元操作的原理以及设备的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互动空间与认知空间,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中合理地安排一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企业等一系列互动元素[4],以强化学习过程中的深入理解以及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
1.1.1 利用微格教学增加互动空间[5,6]在教学计划中加入微格教学环节,让学生针对课程中某一概念、原理或某一过程进行深入讨论,然后通过微格教学形式去表达自己的理解、认识与观点,最后由教师点评为结束。
微格教学环节为教学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空间,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1.2 利用工厂见习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工厂企业的设备流程密切相关,因此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实习环节应成为重要的教学环节[7,8],而这个主要环节却往往被多数学校所忽视。
在教学计划中加入化工原理见习教学环节,请车间的技术人员针对各单元操作介绍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使学生对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流程以及典型设备的结构、性能及操作原理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理论课程的内容奠定坚实基础。
篇10
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化工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化学工程专业作为理工科专业之一,实施 CDIO 教育模式成为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1]。化工实践教学是化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含化工实训、化工仿真、化工认识实习、化工生产实习、本科生科研立项、专业课程设计、化学反应工程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进行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的CDIO 模式改革,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1基于CDIO教育理念构建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按照 CDIO 工程教育模式要求,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安排设计型及综合型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2]。基于燕山大学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化工实践教学体系,是按照CDIO的工程理念对实践教学内容重新整合设计,构建了课程教学演示、化工仿真操作、实训综合、化工设计、科研创新5个层次的化工实践教学体系平台,兼顾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如图1所示。1.1基础型
基础型包括教学演示和仿真操作。教学演示是使用化工设备多媒体素材库及化工原理实验仿真软件, 以真实直观的仿真界面和丰富的资料展示实际过程;仿真操作内容使用了“聚丙烯聚合工段仿真系统”和“苯胺生产3D虚拟仿真系统”等仿真系统[3],可以在计算机上真实地再现化工生产过程。仿真操作是学生在掌握化工产品的工艺流程及操作步骤的基础上,用计算机模拟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及事故处理,弥补了传统实习学生无法亲自动手操作的不足。通过局域网互联的教师站,教师可以实时修改培训内容,汇总并分析学生成绩等。
1.2综合型
综合型内容由化工实训基地的多套化工实验装置组成,如图 1所示,这些实验装置的操作帮助学生树立工程实践概念,使其在完成化工产品的生产操作的同时在化工过程基本原理和化工实践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例如,在“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实验装置”的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仿真DCS控制系统进行生产操作,由原料乙烯、氧气及冰醋酸经过换热器预热,在气固相管式反应器中反应生成产品醋酸乙烯酯,粗产品经过水洗釜、气液分离器分离后进入精馏塔进行精馏,得到的纯醋酸乙烯酯在聚合反应釜中发生聚合反应得到聚醋酸乙烯酯。该项目要求学生在掌握“三传一反”基本原理基础上,学会熟练操作并完成各项工艺参数的控制。该项目的实训操作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气固相催化反应器、气液分离器、醋酸乙烯酯精馏塔及聚合釜等化工单元设备的基本原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基本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科研创新型主要是在化工设计和科研方面。化工设计型按照CDIO的工程理念及教育模式要求,将本科生第6学期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第7学期的专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环节整合到一起,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对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进一步训练。例如“丙烯腈合成工段设计”题目中,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化工过程基本原理后,根据老师给定的设计任务完成氨中和塔、空气饱和塔或反应器等某一化工单元的设计计算,而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在完成某一化工单元的设计任务基础上完成丙烯腈合成工段的初步设计与计算及工艺流程图的绘制,在毕业设计时候,则要求学生在专业课程设计基础上进行完整的工艺设计,包括主要设备的工艺计算、工艺设备、原料消耗、能耗表、排出物表及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等。
科研型是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积极参加创新与设计竞赛等。例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带领下,完成了“基于Aspen plus的聚醋酸乙烯酯生产工艺流程仿真及优化”和“平推流与全混流反应器系统仿真”等创新项目,并在由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华北赛区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2基于CDIO模式的化工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2.1改革实训内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1)课堂教学引入讨论环节,培养学生工程分析能力。 按照CDIO的教育理念,课程的教学过程应围绕着设计项目展开。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分别针对课程重点内容“均相反应过程”和“气固催化反应工程”烧掳才帕肆酱翁致劭危由教师指定两章的讨论选题内容。例如,针对“气固催化反应工程”中的难点“固定床反应器计算”,要求学生在拟均相模型求解算法和Aspen Plus反应器计算中选题,学生在讨论课前需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讨论完后由小组派出代表进行主题发言,其他同学讨论主题发言同学的意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讨论课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和锻炼。
2)采用3D虚拟现实仿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CDIO的教育理念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3D虚拟现实仿真技术[4]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自身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与技能。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实践中[5],使用了“苯胺生产3D虚拟仿真软件”等仿真系统。如图2所示,学生在掌握了苯胺生产的工艺流程及流化床反应器的内部结构基础上,在3D虚拟生产环境中贴近真实地体验实际操作的感受,在激发了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更深刻理解了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2.2采用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CDIO倡导“基于项目的教育与学习”。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入了Aspen Plus工艺软件进行三级项目设计[5]。项目要求学生结合实际问题从Aspen Plus反应器模块中进行选题,学生要采用类似讨论课的方式分组完成反应器的选型及计算模块选择、物性方法及参数的设定、计算过程和结果输出、项目报告及答辩等工作,以答辩的形式进行验收。
三级项目的实施为后续的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对反应器模块设计的熟练运用,掌握了分析和设计化工过程的基本技能,同时也加深了对反应器设计基础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乙烯法生产聚醋酸乙烯酯工艺设计”毕业设计题目中,学生按设计任务对气固相催化反应器、油水分离器、醋酸乙烯酯产品精馏塔、水洗釜及聚合釜等化工生产单元进行分析,在完成设计计算后通过操作“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实验装置”来验证计算结果。此类项目设计与实施是对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3利用化工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CDIO的含义为构思―设计―实现―运作[6]。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化工实践过程上,就是化工过程的合成、设计、分析、评估和实现。利用图 1所示的综合型化工实训装置,选择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产品开发项目,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校内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相互协作,指导学生组成团队合作完成设计案例。例如,在“聚乙烯醇合成工段工艺”设计题目案例中,以“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实验装置”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利用Aspen Plus工艺软件设计了以聚醋酸乙烯酯为原料合成聚乙烯醇的工艺方案,初步完成了聚乙烯醇合成工段工艺设计计算、主要设备计算选型及工艺流程优化等工作。
2.4成绩评价体系的改革
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实践中,按照CDIO的教育理念,建立了一套完整实践考核体系[5],依据全程监控的理念从7个方面进行考核,见表 1。其中,讨论课、仿真操作及项目设计是考核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巩固反应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又熟悉了应用Aspen Plus软件进行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平推流和全混流反应器的实验操作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真正实现了“做中学”。期末的闭卷考试只占总成绩的50%,闭卷考试分值的弱化也避免了以往学生考试突击及作弊的现象。
2.5加强校企合作,突出教师工程素质培养
校企合作及企业的参与是真正实现CDIO 工程教育模式的关键途径。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实现化工专业实践与科学研究、工程实际及社会应用的有机结合,而且对教师的工程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学校和秦皇岛华瀛磷酸有限公司及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进校企共建平台建设,利用学校现有的科研平台及信息资源等主动服务于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大企业参c高校人才培养的步伐,并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来完成项目案例,保障实践教学的实施。
表1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实践成绩评价
序号内容比例%考核方式1出勤5签到2作业5作业内容及完成情况3讨论10分组答辩、报告及PPT4仿真操作10仿真在线测试5项目设计10分组答辩、报告及PPT6实验10分组操作表现及实验报告7期末考试50闭卷考试3结束语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化工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效果明显,提高了化工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理念,在化工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CDIO工程教育改革,继续构思与设计以构建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 (1):1220.
[2] 申延明,刘东斌,樊丽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3):13.
[3] 宋建争,李建军,张永强.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4,3(37):107109.
[4] 夏迎春,吴重光,张贝克.现代化工仿真训练工厂[J].系统仿真学报,2010,22(2):370375.
[5] 李建军,宋建争.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5(10):5961.
[6] 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practice system
teach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DIO education
Li Jianjun,Zhang Yongqiang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44-02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三传理论”(即热量传递理论、质量传递理论和动量传递理论)及常用单元操作中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和设计计算等知识[1],培养学生运用工程理论,分析解决工程设计及生产操作中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食品工程原理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极强,涉及基础课程较多,相对其他专业课而言较为枯燥繁琐,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程较难。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一种师生共同的活动方法[2]。食品工程原理如果通过有效地教学方法教授,则能够解决学生“学习难”的问题。因此,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改善食品工程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拟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对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简单讨论和探索,以期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一、提高理论教学质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食品工程原理不同于基础理论课程,它要解决的是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由于物料物理性质复杂多样和食品加工设备形状各异,使得研究对象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如果学生在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基础薄弱,则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就会较困难, 由于学习困难,导致失去学习兴趣,教学工作难度较大。因此,提高理论教学质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食品工程原理这门课程在内容上有很多理论推导,大量的经验、半经验公式和图表,学生感到内容很多。因此,教师如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每章的重点、难点就容易多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方法[3]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大大忽略了学生的潜能,影响了教学效果[4]。
我们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系统条理清晰地讲授,把课程的基本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对于基本公式的推导、计算和设计问题的分析求解,利用板书的形式,使学生和老师思维保持同步,保持思路的连续性。通过多媒体辅助设施将本课程中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采用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形式表达,把教师与多媒体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5]。”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亢奋状态,并让学生的智力活动真正进入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的思路与教师的讲解、分析交融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本门课产生兴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通过教师循循引导,条理清晰的板书,敏捷的思维,精彩的讲解,学生积极参与的表扬肯定,以及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 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PBL是由国外引进的一种先进的医学教学方法。研究表明,PBL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优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6]。PBL教学模式完整的概念由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医学院的Barrows提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临床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形式。学生们制定学习目标和内容,通过独立自学、小组讨论和合作,使学生们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整合,对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知识进行探求和学习,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7]。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PBL优点的体现。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领域都开始采用这种方法。PBL应用于食品工程原理教学中就是将其改进为问题式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三种新型学习方式的结合,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讨论。这种结合使学习者理解透彻且不易遗忘,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这种学习方法的改进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一些重要的能力。比如文献检索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学会和别人分享所学等。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同学情谊。如果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则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了难题也会努力想办法克服,攻克了难关,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将百倍增加,学好这门课就成了非常简单的问题。网络教学在食品工程原理这门课程中的应用对学生学好这门课也大有裨益。利用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通过“教学资料”、“课程作业”、“试题库”、“在线测试”、“课程管理”、“教学信箱”等网上资源,为学生实现网络课程资源、网络测试、网络交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留的作业,学生完成后通过网络作业反馈,教师选择有代表性错误和正确解法的同学分别进行讲解,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及正确解法和解题技巧。通过学生自己讲解,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了概念、公式等基本理论。这种及时的反馈,使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有所了解,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进入的误区。教学资料的共享,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复习和预习所学知识,巩固并深刻理解所学理论。
二、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课是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课来验证课堂教学的理论,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食品工程过程的规律和基础理论并树立学生工程观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本校教师利用计算机仿真演示实验教学软件,对每个实验的实验流程进行介绍,演示实验过程,强调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结果分析,把每个实验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布置给学生。教师还根据实验内容提出扩展性问题,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课程理论进行思考。如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实验中,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说明扬程、功率、效率与流量的关系,找到离心泵工作效率的最高点;离心泵启动前为什么必须灌水排气?当离心泵叶轮入口处压强等于被输送流体在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时,会产生什么现象?怎样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理解了实验原理,掌握了实验装置及相关仪器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弄清了操作流程、取样点的位置,熟悉了测量和分析方法等。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数据测取和整理、实验报告的完成,巩固、拓宽了课堂所学内容,了解了科研的基本过程及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配合食品工程原理这门课程还增设了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将课堂理论与课外文献、实验教学、兴趣试验相结合。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并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在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中学生将流体流动、热量传递、蒸馏、干燥等基本理论与所需生产产品工艺相联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在果汁、酸奶、酒、奶粉等产品生产流程中,根据流量选择合适的管径;依据柏努力方程计算泵的压头;根据流量和压头选择合适的泵;根据热量恒算来选择换热器等等。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设计并计算,解决实际生产问题。通过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将学生所学理论进行了贯通,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了企业对人才需要的培养。
三、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食品工程原理实践教学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食品工程原理的教学是以各种食品加工和制造工艺所共有的基本环节或步骤(单元操作)为核心的,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食品生产过程中各项单元操作并将这些操作有效结合成一个整体。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工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工程意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食品企业参观、实习的实践过程中,在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通过理论内容与生产实际的结合,调动和激发学生对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渴求,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包括实践方案的制定、理论实践结合的分析以及问题质疑、总结等工作的完成,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素质都能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挥。通过实践教学完全能够强化学生对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理论学习的的工程观点、工程思维及工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运用规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工程素质得到提高,来适应新的经济形式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
总之,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导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智商和情商的发展,培养学生参与、探索、合作意识,掌握课程特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思明. 食品工程原理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2]张桂春,唐为民,张琳琳.高等教育学[M]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0.
[3]顾建平.关于大学课堂互动性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1-42.
[4]王飞,霍灵知,刘改琴.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在应用物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178-180.
篇12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以来,很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科发展、科研水平之外,越来越关注招生的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不同专业的培养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永恒话题。现在,很多高校更多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学生只是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对于各个专业的要求及未来的发展仍然知之甚少,以至于大三、大四的学生还是没有明确的专业思想和专业目的,是否热爱该专业就跟无从谈起。在高校专业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起到关键的作用,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重视专业思想教育,提前培养专业目标;丰富课程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技能锻炼,突出创新训练成果;改进专业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培养质量等问题值得思考。为此,“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强化专业素质教育”等一系列的课题有必要深入探讨。
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
教师在承担具体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注重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外,更要注重每一个课程的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指导,特别要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如在承担《过程设备原理》、《过程设备腐蚀与防护》等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搞好《过程设备原理》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呢?《过程设备原理》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习题类型多,课程内容多而散,经验介绍、工作实际问题分析较多,涉及大量的工艺流程、机械设备等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难度较大。教师要教好这门课程,需要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现场实践知识,只有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才能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重点介绍单元操作技术,减少理论公式推导,强化公式记忆和相关的训练。从实际出发,引入物理量的概念和设备工作原理,用生活、生产实例介绍公式的应用,重点描述过程的规律,定性分析影响过程的因素,突出教学重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查图表、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并以此为原则组织教学内容,掌握增删尺度。如“换热器”的设计以选型核算为主要内容,应增加传热系数K的测定方法的讨论;在“精馏”一章中,减少对双组分的气液相平衡等物化知识的介绍,重点在过程的操作分析,适当增加一些强化精馏过程途径的讨论分析等。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详细备课,合理组织,丰富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质量,以使学生乐于学习本门课程。如《过程设备原理》课程教学,具有概念多、经验公式多、例题多等特点,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等四大部分。对于理论教学,在可能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习题课、讨论课,启发开阔学生思路。也可让学生做“临时教师”,即根据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的要求,节选出教材的某些章节,由学生提前预习,写出相应的教案,然后由学生自己上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先进辅助教学手段,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过去常用的挂图、幻灯、录像片有待于进一步修改与创新。如实物模型的应用,动态幻灯投影片的应用等。同时还应将原有的系列教学录像片进一步剪辑,并增补一些新内容,特别是塔设备部分,以便更适用于教学。在授课时,教师要注意创造一个活泼的学习气氛,每当讲一个新章节时,总是先启发学生思考有关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学习。如在讲“传热”章节时,首先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传热现象,然后再讲授其中的传热机理,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同时,充分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对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地了解,使其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如化工单元操作过程都涉及化工生产装置、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等,而学生很少有现场方面的知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对于实验教学,除了应探讨实验功能及实验室建设标准外,还应探讨实验教学法问题,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实验教学的一个关键。如《过程设备原理》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如何测量数据、整理数据、计算及结果分析等,更重要的是学习该课程实验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化工生产中一般常用设备的操作方法。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中具有总结性的教学环节,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设计的选题应能进行综合考核,且能有一定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过程,逐步培养工程设计的初步能力,学会应用微机来进行辅助设计。值得一提的是,教学计划中列入认识实习作为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由于学生都是由学校进入学校,对工程实际缺乏了解,因而专业课程教学之前,穿插l~2周的认识实习,能使学生了解生产的一般工艺过程及特点,主要设备及操作等情况,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并借此促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做到教书育人
当然,在课程教改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毕竟任何一门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必须依赖于教师的基本素质的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综合提高是教改的关键,而师资队伍基本素质的综合提高是必要的保证,是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前提。身为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在组织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突出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态度,特别是在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教育,加强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总之,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新时期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切实通过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提高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教学的质量,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篇13
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对毕业设计环节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一部分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将来也不愿意从事本专业方面的工作,另一部分打算将来考公务员或考特岗教师,所以,对毕业设计只是参与而没有积极性,特别是在民族学生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指导教师应该从新疆大化工大石油的角度,特别是我国的能源建设,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已向新疆倾斜的现实出发,向学生讲明本专业在新疆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去化工企业就业,并向学生介绍新疆的化工企业,从思想上转变学生的就业观,从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感兴趣,进而提高对本专业毕业设计的重视。如果条件允许,应该请化工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向学生做专业方面的宣讲,让学生听一听来自生产一线的最新信息。目前,在新疆境内只有新疆大学开设有过程设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每年毕业一个民族班一个汉族约60名学生,而新疆境内的化工、石油、煤化工等国有及民营企业正不断发展壮大,人才应该是供不应求。2014年新疆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被评为新疆紧缺专业,投入400万元资金作为专业建设经费,因此,不论从外部环境,还是从学校内部环境,本专业的发展都有广阔的前景。作为毕业设计教师应该把这些优势向学生讲清楚,教师本人也应该身体力行,积极主动寻找有实践背景的设计题目,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3校企联合指导毕业生的构想
在实践教学基础上,应该聘请企业工程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毕业生,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课堂知识与实践知识不至于产生脱节,使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得到同步提高。如果毕业设计题目是源于生产实际的题目,企业指导教师提供的资料和文件都是企业经过多方调研或从生产实践总结的内部资料,学生知道题目的真实性又与今后的工作有密切联系,则会使学生更加热爱真刀真枪地锻炼,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深入企业调研和实践,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指导教师言行对学生选择毕业设计的影响
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每年由指导教师出毕业题目,再由学生选择题目和指导教师,平时给学生印象较好的教师,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青睐,学生比较跟这类教师做毕业设计,相反,学生不太喜欢平时讲课平淡或对学生要求及其严格的教师,学生的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学生就怕设计不过关,拿不上毕业证。因此指导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改善自己的管理水平,做到为人师表,人性化管理,充分参与到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中,不能认为为难学生,特别是民族学生,由于汉语水平较低,普遍存在惧怕毕业设计的心理状态。
5指导教师职称职务对学生选择毕业设计的影响
学生中普遍存在愿意选择职称高、学历高的教师做为自己的指导教师的现象,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目前有9名教师,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4名,实验员1名,学历均为本科及硕士,总体来说,本教研室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所以,教师应有一种紧迫感,争取尽快晋升职称,才能取得学生的进一步认可和信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