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钢筋混凝土结构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钢筋混凝土结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钢筋混凝土结构

篇1

引言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土木工程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量房屋、路桥等工程纷纷出现,钢筋混凝土结构因其取材广泛,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这些工程中,但是,在其长期使用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病害,导致结构承载力下降,甚至发生一些安全事故。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病害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经济损失。

病害产生的种类及原因

1.1、混凝土的碳化

混凝土是由砂、石、水泥、水按照一定配合比配合拌制的。水泥水化产生大量水化热,将混凝土中参与反应后剩余的水份蒸发出来。这使得混凝土内部存在了微小的空隙,形成一定的渗透通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混凝土间隙,与水作用形成碳酸,并与水泥水化产生碱性物质反应,生成碳酸钙等物质;在自由水的作用下,碳酸钙逐渐沉淀在混凝土内部的空穴中,即为混凝土的碳化。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碳化对混凝土本身没有很大的危害,反而会使其强度有所提高。但相反,混凝土碳化却会使结构内部的碱性环境破坏,PH值降低,钢筋锈蚀发生得愈加容易。

1.2、钢筋锈蚀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中的高碱性环境可以使钢筋表面形成一层惰性的水化氧化铁薄膜。该薄膜性质稳定,可以阻止钢筋的锈蚀。通常,当这一薄膜保持完整时,钢筋就有着良好的抗锈蚀能力。然而,当混凝土碳化深度到达钢筋表面,高碱性环境破坏,钢筋保护层附近的PH值降低,氧化铁薄膜就会破坏。同样,氯离子与氧离子的作用亦会破坏氧化铁薄膜。从而使得钢筋锈蚀很快开始并发展。

1.3、冻融循环

混凝土是一种多孔隙的复合材料。通过毛细作用,外部水分沿着混凝土中的渗流通道进入到结构的内部。当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孔隙中的水冻结成冰,其体积发生大幅度的膨胀。当孔隙中含水量较大,混凝土结构处于饱水状态时,结水成冰就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内应力。孔隙体积膨胀,孔壁受压变形;当冰融化后,孔壁又可能产生拉应力。反复冻融,当作用于孔壁的拉应力大于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微裂缝,进而可使混凝土开裂甚至是崩裂。

1.4、表层缺陷

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设计或者施工阶段不够科学合理,例如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未拌和均匀,搅拌时间不够,就会致使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和易性差,或者是使用粘附水泥浆渣、表面不光滑等杂物没有清楚干净的模板,这样就会造成的麻面、蜂窝等现象。除此之外,还有施工质量差的原因,例如在结构设计时钢筋选配不当,使得钢筋布置过密,或施工时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漏浆,又未进行振捣亦能产生露筋、孔洞等现象。没有经过处理的变形缝、施工缝,未清除松散混凝土面层,未清除水泥表层薄膜,或者混凝土浇灌高度太大,没有设置溜槽、串筒,就会产生混凝土离析,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易产生缝隙、夹层现象。混凝土浇筑后如果养护不够好,就会出现脱水现象,使混凝土强度降低,或模板吸水膨胀使混凝土边角拉裂,拆模时,边角处被粘掉或者边角受到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导致棱角被碰掉以及模板未涂刷隔离层,或涂刷不均,易发生缺棱掉角的破坏现象。此外,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未进行扫平压光,造成混凝土表面粗糙不平,模板的支撑面松软、松动、不足或泡水等,新浇灌混凝土将发生不均匀沉降,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标准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也将使混凝土表面出现不平或印痕。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病害的处理对策

2.1、掺入高效减水剂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降低拌和混凝土的用水量,这样可以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特别是毛细管的孔隙率。但是在工程中,不能盲目减少用水量,因为混凝土的工作性与用水量是相关的。所以,我们要在混凝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小水灰比,降低用水量,减少混凝土的总孔隙率,特别是毛细管的孔隙率。我们采用的方法就是在拌合混凝土时掺入高效减水剂,减水剂不但能使水泥体系处于相对稳定的悬浮状态,还能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溶剂化水膜,释放游离水,达到减水的目的。

2.2、防止钢筋锈蚀

防止钢筋锈蚀的根本举措不是控制外荷载引起的横向裂缝宽度,而是减慢二氧化碳、氧、水等腐蚀因子通过混凝土保护层向钢筋表面渗透扩散的速度,以及防止氯离子在钢筋表面的积聚。主要措施有:保证必需的保护层厚度,提高混凝土密实度,设计合理的配筋及构件形式,控制混凝土拌合物中的氯盐含量等。当然,也可以采用防护材料或其他外部措施,如采用喷塑(树脂)钢筋,钢筋表面涂锌,混凝土中掺加缓蚀剂、混凝土表面涂刷防护层,采用聚合物浸渍混凝土表层以及设置阴极保护设施等。

2.3、掺入高效活性矿物掺料

混凝土出现病害的另一主要因素是,一般的水泥混凝土的水泥石中水化物不够稳定。因此,要在混凝土中掺入活性矿物如硅灰、矿渣、粉煤灰等,这样可以改善混凝土中水泥石的胶凝物质的组成;同时,还能改善水泥石与集料的界面区和界面结构性能。这些重要的作用,都对混凝土病害的防治有着本质性的贡献。

2.4、消除混凝土自身的结构破坏因素

混凝土本身具有的一些物理化学因素,有可能引发混凝土结构的严重破坏,导致混凝土的功能失效。例如,混凝土的水化热过高引起的温度裂缝,化学干缩和收缩过大引起的开裂,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以及硫酸铝的延迟生成等。因此,要对混凝土病害进行治理,就要限制或消除从原材料引入的碱、氧化硅、氯离子等可以引起钢筋腐蚀和破坏的物质,严格控制施工环节,避免产生裂缝,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2.5、增加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

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可提高对钢筋锈蚀膨胀的抵抗力,并且显著地推迟腐蚀因子渗透到钢筋表面的时间。保护层厚度的平方与混凝土碳化达到钢筋表面的时间成正比,所以增大保护层厚度能有效地推迟碳化时间。应注意,加大保护层厚度能提高建筑的耐久性,但是如过建筑物有外观要求时,就不能任意加大保护层厚度,因为会使构件的表面横向裂缝宽度增大。现场的监督任意要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检查,主要检查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钢筋的位置是否正确。钢筋垫块最好采用定型的塑料垫块,一般用细石混凝土块或水泥砂浆块也可以,但不得采用石子,更不能使用短钢筋作为垫块。

2.6、加强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养护及监测

夏季高温时,为防止水分蒸发过快,应进行保水养护,采取覆盖、浇水等措施;冬季则应采取盖草袋。加防冻剂等保暖措施,以防止内外温差过大或冻坏;对于一些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往往需要进行内部温度的检测控制,以便及时调节温度,防止因温差过大而产生裂缝。

结语

综上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病害的防治是一个重要、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要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与安全性,需要从结构的设计、施工及监督、检测评价、材料等诸多方面考虑。我们要不断加强对混凝土结构病害的治理,在施工与维护中,不断寻求有效可行的措施。

篇2

1.钢筋混凝土结构改造加固机理的思考

人们都知道,在土木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技术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这样就会满足新的荷载需要、施工缺陷、薄弱的结构等等,这些会在工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的错误。同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技术也可以用来修补因自然灾害或者是人为因素的一些工程结构。特别是一些年代比较长的建筑物。所以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技术作为一种现代的技术,并且这种技术在建筑工程方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例如外包粘钢法就可以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外粘钢板或者是一些聚合物片材补强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一些技术,现在已经能够成功的用在土木工程中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在土木工程中是经常进行受弯加固的。一般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拉的地方粘结钢板或者是一些聚合物板材来进行加固,这是一种减少挠度和控制裂缝和增加受弯承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纤维增强聚合物系列有许多的优点,例如:本身比较轻、比较耐腐蚀和使用比较便捷等等。

2.混凝土结构改造加固的方法的讨论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两种:直接加固和间接加固。在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时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条件和当时的使用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办法。

2.1直接加固的一般的方法

(1)锚栓锚固法。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级比较大的混凝土承重结构的加固和改造,这种方法不适用于那种长久地经受比较严重的风化的建筑物。(2)粘钢加固的方法。钢筋混凝土的构件承载力不足的地方需要受弯构件在外面粘钢来加固。由此来提高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受力。并且其施工的过程也比较简单方便迅速。(3)绕丝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和加大横截面的加固方法比较接近,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件截面的承载能力比较低的情况下然后加固,或者是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件施加一些横向的约束力。(4)有粘接外包型钢加固法。它是把型钢家在构建的外面,外包型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经常用湿式外包法,也就是用环氧树脂化灌浆等方法把型刚和应该被加固的构建连接在一块儿,这样以后,加固后的构件的承受力和刚度提高是因为它的受拉和受压钢截面的面积提高而形成的。(5)加大横截面加固法:加大受力面的截面的加固方法,它的施工工艺比较简单、也能适用,比且含有施工的经验,主要适用于粱、板、柱、墙和一般的建筑物的混凝土的加固,如果现场施工时间比较长的话,就会对生产和生活的有很大的影响。(6)粘贴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外贴纤维加固是用那些胶结材料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贴在被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中受拉力的地方,这样就会使其达到提高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力。它具有耐腐蚀、本身比较轻、使用年代比较长、维护的费用也比较低、比较防潮。(7)置换混凝土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的优点是加固以后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净空但是和加大横截面加固法的施工时间长的缺点也一样,比较适用于受压的地方混凝土的强度比较低和一些梁柱承重构件的加固。

2.2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

(1)钢筋混凝土外加层的加固方法。钢筋混凝土外加层的加固方法的优点是施工工艺比较简单、砌体加固后的承载能力也提高了很多、适应性比较强,这种方法具有比较成熟的施工经验,一般适用于柱、带壁墙的加固方面。它的缺点就是现场施工的时间比较长,对生产和生活还是有影响的,并且它在加固后建筑物的净空面积有所减少。(2)预应力加固法。这种加固法克服了一部分从外面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同时也减少了外部荷载的效应,在这个的同时却增加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件的抗弯的能力。

3.结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使用环境的作用下,它的功能肯定会慢慢的下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工程的任务不仅要做好建筑物刚开始的设计工作,而且还要能科学的去评估结构受损坏的客观规律和损坏程度,而且一定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为结构的安全是用作保障,从而使得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以后会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当今社会,建筑物一般都会以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等为主要的建筑结构,所以我们还是得把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这方面为突破方向当成主要研究的方面。

【参考文献】

[1]赵洪波,高晓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固改造[J].山西建筑,2008,34(12):85-86.

篇3

一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钢结构混凝土裂缝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各类裂缝产生有如下主要影响因素:

1载荷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结构受荷后产生裂缝的因素很多,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结构长期承受着静载、动载和变形荷载等作用,都有可能产生裂缝。第一类由外荷载(包括静载和动载)的直接作用和结构的次应力引起的裂缝,其几率约为20%;另一类是由变形荷载(包括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化、湿度变异、膨胀、收缩、徐变等变形因素)引起的裂缝,其几率约为80%,同时两类载荷裂缝又是互相影响的,外荷载为主要原因产生的裂缝通常会伴有变形的影响,而变形引发的裂缝往往与外荷载的作用有关系[1]。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承受了30~40%的设计荷载时,就可能出现裂缝,肉眼一般不易察觉,而构件的极限破坏荷载往往是在设计荷载的 1.5倍以上,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允许带裂缝工作的。一般地,肉眼可以看见的裂缝为0.02mm-0.05mm,从工程有害影响最小的界限判断,裂缝不能大于0.05mm。对那些宽度超过规范规定的裂缝以及不允许出现的裂缝,则需加以认真分析,慎重处理。2 钢筋腐蚀引起的裂缝

钢筋腐蚀引起的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混凝土保护层过薄,密实程度不够时,混凝土碳化到钢筋部位,钢筋失去钝化膜的保护将会生锈,钢筋生锈后的体积会膨胀,对周围混凝土挤压,从而引起了混凝土沿钢筋裂开,这种裂缝叫“先锈后裂”,同时混凝土出现开裂反过来又会促进钢结构更快的锈蚀,当环境湿度较大或周围存在有害介质是,这种恶性循环的速度变加快[2]。因此,这种钢筋腐蚀引起的裂缝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常见的裂缝特征是裂缝沿钢筋分布,裂缝周围混凝土发酥,高出原有的混凝土表面,并有褐色锈渍渗出。

3 外界温湿度变化的影响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变化对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影响,混凝土内部结构的温度是由浇注温度、水泥水化热和结构的散热等各种温度叠加组成的。浇筑温度与环境温度直接相关,外界的气温越高,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就会愈高,当外界的环境温度降低时,则会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内外形成温度梯度,而且如果外界得环境温度的下降很快,则会在结构上形成很大的温度应力,极其容易引发混凝土的开裂[3]。而且当环境的温度发生变化时,建筑材料热胀冷缩,建筑物的各部分结构将产生不同的变形,从而引起彼此制约的应力,如果建筑物顶部和墙体之间的构造处理不适当,顶部和墙体的膨胀系数不一样,也会产生温差裂缝。另外环境的湿度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 防止裂缝产生的措施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产生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但其危害程度却是可以控制的,结构裂缝控制的主要方法可以通过设计、施工、材料等多方面的综合技术措施将裂缝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1 原材料的选择

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水泥水化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热量,而且混凝土越厚,水泥用量越大,水化释放的热量越高,结构内部形成的温度梯度越大,相应的内外温度应力越大,产生裂缝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材上应尽量使用低热或者中热的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水泥,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尽量降低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用粒大、质优的石子,一方面可以减少用水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相应减少水泥用量;另外为了降低用水量,适量掺加干燥收缩小、减水率高的外加料和外加剂是非常必要的,如在原料中加入粉煤灰,可以显著的减低混凝土结构的水化热,加入适量的减水剂,可以有效地增加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延缓水化热释放的速度[4];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质量对于结构的收缩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与配筋率的高低有关,,对连续式梁板不宜采用分离式配筋,孔洞处配加强,对混凝土腰部增配构造钢筋,构造钢筋的直径由8mm~14mm,间距100mm~200mm,视情况而定,构造钢筋细一点密一点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

2施工控制

施工单位应在混凝土浇注前组织详细的混凝土浇灌施工工艺设计,并协调设计监理、设计等管理部门组成浇筑领导小组,对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养护及坍落度控制作出技术方案,并严格执行,特别是对坍落度的控制必须严格且得到搅拌站的同意。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也有要求和控制,首先混凝土搅拌的时间要适当,过短、过长都会造成拌合物均匀性变坏而增大沉陷,在高温情况下施工,搅拌过程中可向混凝土中添加冰水,施工现场的露天沙石可加覆盖,并在浇筑前用冷水降温。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速度,下料时不宜过快,防止物料堆积,而且一次浇筑的结构不可过高、过厚,要保证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度的均匀,振捣要充分,严格控制振捣时间,移动距离和插入深度,严防漏振及过振。对已浇筑的混凝土在终凝前可以进行二次振捣,以排除混凝土结构因渗水而形成空隙,提高结构的粘结力和抗拉强度,并减少内部裂缝与气孔,提高抗裂性[5]。

3 养护工艺

混凝土结构的养护是施工中一项关键的程序,主要是让浇注好的混凝土结构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以便减小混凝土结构内外的温差,维持结构的正常,防止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所以在混凝土结构浇筑完毕后,要在其表面及时加上覆盖,而且覆盖要严密并且保湿效果好。养护条件对混凝土的收缩影响很大,如养护14天的结构收缩率比养护3天的结构收缩率越能降低20%,保温保湿养护时间应当不低于半个月,重大工程就应低于一个月[6]。如果环境相对湿度越低,风速越大,太阳辐射越强,则收缩越大,特别是高空浇灌容易引起开裂,如高架桥梁及桥墩,而在潮湿条件下,结构内外温差稳定,水泥的水化充分、完全,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在工程结构领域中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一直是该领域探讨的重点,对于混凝土裂缝,应以预防为主,在优化配合比设计,改善施工工艺,提高施工质量及加强养护等方面采取有效技术措施,会使施工质量得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异,周兆桐.混凝土手册(第一分册) [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潘立. 关于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的思考[J].工业建筑, 2000,(05) .

篇4

如下原因导致了建筑物不得不进行加固:1)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地震、风灾、水灾、火灾均造成过严重损失,尤其是对建筑物造成过严重损失。2)我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大批工业厂房、公用建筑和民用建筑,已有数十亿平方米进入中老年期,其鉴定维修加固提上议事日程。3)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在新建企业的同时还强调对已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改造中,往往要求对房屋的改造。4) 在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建筑物留下了隐患。

目前较常用的的加固方法有加大截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预应力加固发、粘钢加固法、粘贴纤维加固法等。

1 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是在钢筋混凝土构件外部外包混凝土(通常是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压区增加混凝土现浇层,受拉区增加配筋量) ,增大构件截面积和配筋量,增加截面有效高度,从而提高构件正截面抗弯、斜截面抗剪能力和截面刚度,起到加固补强的作用。在适筋范围内,由于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随着钢筋截面积和强度的增大而提高。在原构件正截面配筋率不太高的情况下,增大主筋截面积或强度,增加现浇钢筋混凝土围套增大构件截面,通过新加部分和原构件共同工作,可有效地提高原构件正截面抗弯、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和截面刚度,改善正常使用性能。

优点: 加大截面加固法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 柱子钢度增大,耐久性强, 维护费用低,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 适用于梁、板、柱、墙等构件和一般构造物的钢筋混凝土加固。

缺点:现场施工的湿作业工作量大,养护时间较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加固后构件的截面增大,对建筑物的净空和外观有不小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增加的外包混凝土与原有构件的混凝土材龄相差较大,要解决好新加部分与原有部分混凝土的整体工作共同受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并且受制的因素较多,现阶段只能增加有利的构造措施。

2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该法是剔除部分陈旧的混凝土,置换成新的混凝土,新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比原结构、构件提高一级,且不得低于C20级。比较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局部加强处理,有时也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加固。

优点:与加大截面加固法相近,而且构件加固后不影响结构原先的净空,能恢复结构原先的外观。

缺点:同样存在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养护时间较长的缺点,而且剔除陈旧混凝土的工作量大,容易伤及原构件的钢筋,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对原构件可能造成的屈服、疲劳、失稳等破坏状态要进行全面严密的评估。

3 预应力加固法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上缘受压,下缘受拉。由于预应力水平拉杆的预应力和新增外部荷载的共同作用,拉杆内产生轴向拉力。该力通过拉杆锚固端偏心地传递到原构件上,在原构件中产生偏心受压作用(此时该作用力在原构件上的基本形态成下缘受压、上缘受拉趋势) 。该作用克服了部分外荷载产生的弯矩,减少了外荷载效应,从而提高了构件的抗弯能力。同时,由于拉杆传给构件的压力作用,构件裂缝发展得以缓解、控制、斜截面抗剪承载力也随之提高。值得重视的是由于水平拉杆的作用,原构件的截面应力特征由受弯变成了偏心受压,所以加固后构件的承载力主要取决于原构件在压弯状态下的承载力。

预应力筋的张拉有三种方法:千斤顶张拉法、横向收紧法和竖向张法。预应力筋的锚固有四种方法:U 型钢板锚固、高强螺栓锚固、扁担或锚固、套箍锚固法。

优点:改变了原结构内力分布,降低原构件的应力水平,消除新加杆件与原来构件的应力应变滞后现象,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结构整体承载力。

缺点: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有一定影响,对环境温度有一定要求,在生产性热源且原结构表面温度经常大于600℃的环境中使用时,其防护处理较困难,造价较高,另外对于混凝土收缩变大的结构,造成后加部分的预应力损失较大,故不宜采用。

4 粘钢加固法

粘钢法原理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关系一样,是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承载力不足区段(正截面受拉区、正截面受压区或斜截面)表面用特制的建筑结构胶粘贴钢板,使其整体工作共同受力,以提高结构构件承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该方法的实质是一种体外配筋,提高原构件的配筋量,从而相应提高构件的刚度、抗拉、抗压、抗弯和抗剪等方面的性能,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且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受拉构件的加固。

粘钢后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 其受压区高度可按下式计算:

f yoAso + fayAa - f′yoA′so = fcmoboX

式中: f yo ―原构件纵向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Aso ―原构件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

fay ―加固钢板抗拉强度设计值;

Aa ―加固钢板截面截面积;

f′yo―原构件纵向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A′so ―原构件纵向受压钢筋截面面积;

fcmo ―原构件混凝土弯曲抗压强度设计值;

bo ―原构件的宽度;

X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当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不足时,此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按下式计算:

V≤Vo+2fayAalLu /S

同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Lu /S≥1.5

式中:V ―斜截面剪力设计值;

Vo ―原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Aal ―单肢箍板截面面积;

Lu ―单肢箍板的梁侧混凝土的粘结长度;

S ―箍板轴线间距。

优点:该方法施工方便快捷,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对结构的外形、净空等影响较小,在施工过程中对生产和生活无显著影响。与其他加固方法比较, 粘钢加固施工干净利落, 比较简便, 现场无湿作业。完成加固后的结构外观不改变, 比较轻巧, 结构自重增加极微, 不会导致建筑物内其他构建的连锁加固。因此在房屋建筑领域和公路桥梁领域中都得到了普遍采用。

缺点:该法加固对结构胶的要求较高,结构胶必须是强度高、粘结力强、耐老化、弹性模量高、线膨胀系数小、具有一定弹性,其加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胶粘工艺与操作水平,所以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非常慎重。

5 粘贴纤维加固法

外贴纤维加固是用特制胶结材料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贴于被加固构件的相应区域,使它与被加固构件截面共同工作,达到提高构件承载能力的目的。

工程实践和试验研究表明:采用碳纤维对钢筋混凝土柱进行抗震加固,可以有效约束混凝土的变形,增强耗能能力,从而使其承载能力及延性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可取得良好的抗震加固效果。碳纤维片材由于其强度高,弹性模量大,用于横向包裹钢筋混凝土柱时,可以有效提高柱的承载能力和延性性能,其作用机理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碳纤维片材横向包裹,其作用类似受剪钢筋,协同钢筋承受剪力。由于碳

纤维的抗拉强度远远大于钢筋的抗拉强度,相当于配筋率大大提高,使其抗剪承载力得以显著提高,斜裂缝出现以后构件的变形性能也得以明显改善。

另一方面,横向包裹碳纤维,还会对其内部的混凝土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当受压区混凝土达到峰值应力后,具横向膨胀变形急剧增大,碳纤维环向应变显著增大,环向约束力增大,这就使得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的下降变得平缓,极限压应变得以提高,因而推迟了受压区混凝土的破坏过程,充分发挥了纵向钢筋的塑性变形性能,显著改善构件的延性。

试验研究资料表明,在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碳纤维片材包裹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比未用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滞回特性和延性有显著的提高改善,捏状现象缓滞,滞回环也变得越来越饱满,具抗震耗能能力明显增强。

我国从1997年开始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技术进行研究,如今被用于房建、桥梁等多种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加固,未来这种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加固方法将会被更加普遍的采用。

优点:高强高效,施工方便快捷,施工工期短,不需要大型施工机械,操作简单,具有极佳的耐腐蚀性和耐久性,适用面广,施工质量容易保证,对结构的净空、外观等影响小。

缺点:弹性模量小,对于需要加固刚度的构件来说不太适用,耐火性与耐高温性能差,一般的环氧树脂在100摄氏度时力学性能会受到较大影响,只有特殊的环氧树脂可以在200摄氏度的高温下正常工作,延性不足,构件变形过大时会引起碳纤维的脆性断裂,导致结构的脆性破坏,对于需要较大变形或对抗震要求比较高的结构来说,这一点是十分不利的。

6 结论

对于需要加固的建筑物,其加固方案的制定尤为重要,应根据建筑物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加固方案。方案的确定要遵循安全、经济、快捷、施工方便可行、且施工质量可以得到保证的原则。只有这样加固工程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种加固方法都有它自己的优缺点,根据不同工点的需求,确定出最经济实用、安全美观的加固方法。

参考文献:

[1] 赵国藩主编. 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年第一版.

[2] 张立人主编. 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加固.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年

[3] 熊峰等编. 结构设计原理. 科学出版社 ,2002年

[4] 贺志勇.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山西建筑, 第36卷第2期2010年1月.

[5] 范云鹤.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的对比与分析. 四川建材,2008年第5期.

[6] 罗绍仟, 熊咏梅.浅析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 林业建设, 第2期.

[7] 王军丽. 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山西建筑, 第35卷第16期2009年6月.

[8] 梁庚贺. 用粘钢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 广东工学院学报,第九卷第四期1992年12月.

篇5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在建筑施工程中是比较多见的,同时,裂缝问题也给设计和施工人员带来很大的挑战。如何控制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问题则将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文中除了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形成的原因做了阐述以外,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希望有助于读者。

1.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危害

由于在混凝土结构中存在变形能力差、拉压比低、非均质性等特点,并且混凝土的体积会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以及化学反应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因此混凝土结构中很容易产生裂缝。混凝土的裂缝不仅会对建筑物结构的安全可靠性造成损害,还会影响建筑物结构的耐久性。在混凝土结构中甚至小小的裂缝若是未能妥善处理还有可能会造成建筑物坍塌,可见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的。

2.产生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主要因素

2.1钢筋混凝土材料质量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浇筑、硬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应力,如果对钢筋混凝土材料不进行全面的控制,当应力超出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强度时就会出现裂缝。主要的材料因素有:第一,水泥和集料中存在大量的泥沙、氯离子、硫酸根离子,这会导致钢筋混凝土强度不足,在脆弱的地方会出现裂缝。第二,水泥水化热过高,并且没有应用适合的外加剂,这会造成钢筋混凝土出现早强性裂缝。

2.2钢筋混凝土施工工艺

工艺是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如果钢筋混凝土施工工艺不能按规范进行,出现模板搭建不当、钢筋混凝土结构支撑不足、模板拆除过早、保湿保温不力等问题,都会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

2.3钢筋混凝土施工温度

钢筋混凝土中水泥在水化和硬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导热性能差,会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产生温度与热量的积累,进而出现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应力与形变趋势,如果这种趋势超出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时就会出现裂缝。

2.4钢筋混凝土湿度

钢筋混凝土在硬化的过程中会出现水分蒸发,如果不及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保湿处理,则会产生干缩的趋势,在水分流失严重的情况下,钢筋混凝土结构表面会产生干缩裂缝,不但影响钢筋混凝土表面质量,也会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

2.5钢筋混凝土提前受荷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没有形成设计的强度而过早负荷会产生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变形,甚至会出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这不但会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后续施工,而且也会直接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

3控制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主要措施

3 . 1 设计方面

减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基础设计方面可以采取调整基础的埋置深度、地基计算强度、垫层厚度等方法来控制地基的不均匀变形。同一软弱土地基上,应尽量采用同一种类型的基础,否则容易造成沉降量大小不均匀,从而产生危害性裂缝。合理设置结构缝设置结构缝的位置和缝宽的选定要适当,构造要合理。可以把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合并设置。按照设计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但应考虑高温、冬期、长期暴露在大气中的建筑物,承受反复的温差,骤冷骤热,反复的干湿作用,结构内部不断产生裂缝和裂缝扩展等因素。当结构体型突变或者设置的伸缩缝间距偏大,超出规范要求时应采取有效的防开裂措施,如增大配筋率、通长配筋、设置后浇带、改善混凝土级配等。避免应力集中,合理增配构造钢筋提高抗裂能力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产生应力集中,在易产生应力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加强措施,适当增加附加筋,以增强其抗裂能力。

3 . 2 施工方面

在建筑施工中,一定要对材料进行严格的挑选,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一定的评定。在钢筋混凝土材料的配比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好用水量,不能将混凝土材料随意的进行用水,一定要根据科学的配比严格进行,在水泥的选用上,一定要选择地热的,这样有利于在混凝土的配比中降低混凝土凝固过程的水化热。在配比中,应在规定的条件下,减少水泥和水的用水量,这样就会提高混凝土的粘合性,在对混凝土的配合中,可适当的加入粉煤灰和减水剂,这样在使用时,会有良好的效果,减少建筑物的裂缝。合理设置后浇带对于大型混凝土建筑物,合理的设置后浇带有利于控制施工期的温差与收缩应力,减少裂缝。后浇带设置时,要遵循“数量适当,位置合理”的原则。后浇带一般间距为30~50m,并应贯整个底板断面。后浇带内填筑的混凝土应用微膨胀水泥或无收缩水泥,混凝土强度应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

3.2控制钢筋混凝土材料质量

在钢筋混凝土拌制中重点对水泥、骨料、外加剂进行严格的技术与质量控制,要根据设计与施工条件选择适于强度形成和预防裂缝的水泥品种,杜绝早强性、高水化热水泥的使用,同时应该添加一定量的减水剂、粉煤灰、延时剂,以此来控制水灰比,减少裂缝的产生。

3.3控制钢筋混凝土的配合比

要结合钢筋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环境,做到对配合比的反复验证和精确控制,特别要对水泥、沙石等材料的配合比进行不断优化,这样有助于控制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

3.4控制钢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一方面,要合理安排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顺序,一般采用先重、高,后轻、低的施工顺序。另一方面,做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配置,钢筋的间距及保护层的大小都可能对构件的杭裂性能造成影响。加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养护,保证足够的养护时间。在养护期间,还应做好温度控制工作。

4结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重要建筑、大型建筑和重点工程的主要建筑结构类型,从大趋势和环境角度看,社会和经济越发达,建筑物中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数量就越多,钢筋混凝土结构发挥优势的可能也就越大。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受到各类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会产生裂缝,这会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安全问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施工就可能失败。因此,要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设过程中,从设计、施工两个方面进行技术上和管理上的预防,使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更为科学和可控,以便实现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提升,进而为整个建筑工程打造坚实的结构、安全与功能基拙。

参考文献:

[l]王玉.伟赵朝建工春胜产生商品混凝土R期开裂的原因与防治措施[J].粮食流通技术,2005, 03.

篇6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抗震设计的现状

1、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快速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利用,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组成很复杂,目前对于其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研究发展还比较缓慢,所以很难完全满足建筑工程中对于抗震设计的应用要求。

2、人为因素产生的影响

在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中,从业人员如果没有严格谨慎地遵守相关的规定和章程,只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进行设计,甚至是没有依据地胡乱设计,就会极大的影响到工程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另外,从业人员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都应该要具备,无论缺少了其中的哪一项,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3、监督和管理不到位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和利益,因此从抗震设计的的研究、设计到工程实施、验收,都应该有全面而到位的监督和管理。但是目前有关方面并没有切实地做到位,研究设计基本由从业人员完成,没有对建筑方案进行严格的研究和论证;工程实施和验收中甚至会因为一些纰漏而导致出现安全事故。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抗震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抗震设计的目标是要使建筑物在其使用期内,对于发生的不管是大震,中震还是小震等各个等级地震都具有抵抗能力,这在国内外的要求都是如此。这一目标也是我国关于抗震设计的规范里的要求。目标要求在受到规定的设防烈度的地震的影响时,建筑可以受到损坏但是人民是生活和生产不能受到影响,也就是生活和生产的设备还可以继续使用;在低于设防烈度要求的地震影响是,建筑物不受影响或是受到较小的影响;在高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倒塌,人民的生命和生产生活没有受到巨大威胁。这些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抗震设计的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抗震设计理念

在建筑的抗震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该建筑结构中的延性。因此首先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使建筑物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延性,在发生地震时,建筑发生足够的变形,但是并没有影响其承载力,也就不会发生因为建筑承载力下降而建筑毁坏和倒塌的事故。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抗震设计理念,归纳起来就是结构在受到来自地震的冲击后在塑性变形状态下仍然能够承受竖向荷载和抗水平能力。在抗震设计中应该采用能力设计法,该方法在抗震设计当中对地震力的取值会偏低,因此结构的延性能力就会更强一些。再通过合理的具体设计,保证建筑的延性,形成合理的倒塌机构,从而对抗各种等级的地震。

四、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抗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增强建筑结构中的构件延性

延性的主要功能是保持结构在超出了弹性变形之后能够继续变形。那些拥有较好的延性的建筑结构能够在发生地震时大量吸收由于地震所产生的能量,减小地震的破坏能力。所以,结构的延性和承载力对于建筑来说有一样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延性,在建筑的建造过程当中,应该尽量避免出现锚固失败、剪切破坏和混凝土压碎等一系列的脆性破坏的情况。在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当中,应对各类钢筋的性能及具体使用情况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同时,还应特别注意不使用会造成结构延性下降的高强度钢筋。对于具体的增强结构构件延性一般有两个做法:一是做到强柱弱梁。在发生强震时,构件会产生塑性变形,以此来耗散掉地震产生的部分能量。因此要让柱具有更强的抗弯能力,形成具有更多塑性铰的梁铰结构。二是强剪弱弯。通过增大剪力系数来避免在建筑中结构中的脆性剪切破坏的出现。在钢筋混凝土中,抗剪能力包括了纵筋销栓力、裂缝面骨料咬合力、箍筋拉力和混凝土本身的抗剪能力这四个方面。因此要加强抗剪力就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2、建筑物的结构尽量对称

对称的建筑平衡性和抗外力作用的能力比较强。建筑物的平面一般来说应多采用那些规整对称的几何图形。在发生地震时,对称构造建筑受力比较均匀,整体的协调性也较好,能起到比较好的抗震效果。另外,结构的抗侧力构件也应该尽量在布置上做到对称。在建筑物的里面上要力求规整,避免局部的突出。因为在立面上,建筑物在高度上的质量和刚度一般是不变的,如果立面上有局部的突出构件,突出部分在地震时发生严重破坏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容易造成建筑物整体的大损坏和人员的伤亡。

3、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

对建筑物场地的选择时建筑实施的第一步。在建筑场地的选择上,应该依据地质地貌的了解和历史资料的研究作为原则,在进行了充分的考察和论证的情况下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作为建筑用地。

有利于抗震的地段,一般是说当地的地壳活动不频繁,一段时期内地质构造比较稳定,没有出现断裂的情况,并且土层密实,有完整的岩体。不利抗震的地段就是那些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活动频繁土层不稳固的地方。在选择建筑场地的时候,还应注意不选择那些陡坡,山丘、河岸和那些比较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危险地段。对于建筑场地的选择还涉及到了地基及基础的设计问题。在地基及基础的设计中,一般要求相同的建筑单元要设置在相同的地基上并采用相同类型的基础;相同的建筑单元的基础埋置在相同的标高上。

4、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地震已经给人们的生活生产产生了最直接的灾害,在钢筋混凝土架构的抗震设计中,一定要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次生灾害是指由地震间接引发的灾害,如地震时油气泄漏引起的火灾,水利工程被破坏引起的水灾和房屋建造过密造成的交通和人口堵塞等等。这些次生灾害虽然不是地震直接引起的,但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可能比地震更为严重。因此,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对于各种类型的抗震设计都要做到科学合理,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坚决实行,防止在发生地震时出现次生灾害。

5、选择合适的抗震结构体系

抗震结构体系应该把场地条件、建筑材料、建筑高度和设防烈度等一系列条件作为根据,把技术和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抗震结构体系应该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简图的的具体内容要科学可行;要有多道抗震的防线,地震时在出现部分构件失效的情况下,能保证整个体系仍然具有抗震功能;要有优良的变形能力、耗能作用和一定程度的强度,整个体系要真正起到抗震的作用。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实际具体的刚度和强度,在整体上进行布置和管理,避免出现局部的薄弱而影响了整个抗震体系的抗震作用的发挥。

五、结 语

地震的破坏能力是惊人的,近年来,我国为了预防地震和减轻因地震而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加强了对地震的预报和工程抗震能力的关注程度,同时也推出了相应的一些措施,工程抗震就是其中的一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抗震设计的越来越发展和完善,为建筑物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也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胡琼, 陈达. 自密实混凝土结构节点抗震性能研究[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篇7

Key words: concrete structure;protective layer

中图分类号:TU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保护层在保证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保护层厚度,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有非常大的影响。由于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控制问题认识不清,在施工过程中就导致了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控制不严。而钢筋保护层厚度是否满足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要求,将直接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及其耐久性。

除了原材料质量因素以外,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偏差直接影响到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及使用寿命,。因此,参与建设、施工的各方均应足够重视并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保护层问题。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在保证结构受力性能、结构安全和持久性、结构耐火性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钢筋混凝土保护层质量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耐久性和耐火性能等都具有很大影响,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寿命。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质量控制。

一、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功能和作用

1、保证混凝土与钢筋共同工作,确保结构力性能

混凝土与钢筋共同工作,是保证结构构件承载能力和结构性能的基本条件。混凝土是抗压性能较好的脆性材料,钢筋是抗拉性能较好的延性材料。这两种材料各以其抗压、抗拉性能优势相结合,就构成了具有抗压抗弯抗剪抗扭等结构性能的各种结构形式的建筑物或结构物。

混凝土与钢筋共同工作的保证条件,是依靠混凝土与钢筋之间有足够的握裹力。由粘着力、摩擦力、咬合力这三种力构成的握裹力,直接关系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和承载能力。保证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握裹力,就要求保护层要有一定的厚度。如果保护层厚度过小,则混凝土与钢筋之间不能发挥握裹力的作用。因此规范规定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最小尺寸,不应小于受力钢筋的一个直径。

2、保护钢筋不锈蚀,确保结构安全和耐久性

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造成其结构破坏的因素很多,如氯离子侵蚀、冻融破坏;混凝土不密实,裂缝;混凝土碳化,碱——集反应,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都能造成钢筋锈蚀引起结构破坏。

钢筋锈蚀后,铁锈体积膨胀,体积一般增加到2~4倍,致使混凝土保护层开裂,潮气或水分渗入,加快和加重钢筋继续锈蚀,使钢筋锈短,导致建筑物破坏。

混凝土保护层对防止钢筋锈蚀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在无有害物质侵蚀下才能有效。但是,保护层混凝土的碳化,给钢筋锈蚀提供了外部条件。因此,混凝土碳化对钢筋锈蚀有很大影响,关系到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保护钢筋不应受高温(火灾)影响,使结构急剧丧失承载力

保护层具有一定厚度,可以使建筑物的结构在高温条件下或遇有火灾时,保护钢筋不因受到高温影响,使结构急剧丧失承载力而倒塌。因此保护层的厚度与建筑物耐火性有关。

混凝土和钢筋均属非燃烧体,以砂石为骨料的混凝土一般可耐高温700℃。钢筋混凝土结构都不能直接接触明或火源,应避免高温辐射,由于施工原因造成保护层过小,一旦建筑物发生火灾,会造成对建筑物耐火等级或耐火极限的影响。这些因素在设计时均应考虑,混凝土保护层按建筑物耐火等级要求规定的厚度设计时,遇有火灾可保护结构或延缓结构倒塌时间,可谓人口疏散和物资转移提供一定的缓冲时间。如保护层过小,可能会失去这个缓冲时间,造成生命、财产的更大损失。

二、混凝土保护层质量存在的问题

(1) 施工中混凝土超出设计选定的保护层厚度,会使有效厚度H0减小,影响结构承载能力,造成结构裂缝,影响耐久性。

(2) 施工所用垫块不规范,摆放点快的方法随意性很大。

(3) 检验工作跟不上,质量责任不落实。

三、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厚度控制的重要性分析

1、从力学角度分析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是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从原材料的力学性能而言,钢筋具有较强的抗拉强度;混凝土则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而其抗拉强度却很低。这种组合发挥了它们各自的优势性能,共同承担结构构件所承受的外部荷载。因此,一般我们在考虑钢筋混凝土的受力条件时,着重考虑的是混凝土的受压应力和钢筋的受拉应力。而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钢筋的实际受拉应力是否能与设计计算应力相吻合,主要取决于钢筋在结构中的位置是否正确。这也正是我们要求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讲,无论是梁还是板,受拉钢筋总是应尽量靠近受拉一侧混凝土构件的边缘。如挑梁的受力筋应设在构件上部受拉区,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大,轻则由于钢筋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抗拉作用,而使混凝土受拉应力超标产生裂缝,重则由于悬挑结构上部钢筋所受拉力的力矩高度(h0)变小,而使钢筋受拉应力超标发生结构断裂,会出现混凝土裂缝、刚度下降,甚至倒塌。此类事故在建设史上并不少见。比如,大面积的现浇板,下排钢筋如果垫得过高,保护层过大,在外加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下部受拉应力超标,也会产生板底裂缝。钢筋保护层也不能过小,我们知道钢筋的主要成分是铁,铁在常温下就很容易氧化,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锈蚀。钢筋被包裹在混凝土构件中形成钝化保护膜,不与外界接触相对还比较安全。但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也就是钢筋过分靠近受拉区一侧,一方面容易造成钢筋露筋或钢筋受力时表面混凝土剥落,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表面的混凝土将逐渐碳化,用不了多久,钢筋外混凝土就失去了保护作用,从而导致钢筋锈蚀,断面减小,强度降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失去粘结力,构件整体性受到破坏,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的破坏。

2、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分析

钢筋与混凝土之所以能共同工作,是因混凝土硬化并达到一定强度后,两者之间建立了足够的粘结强度,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握裹力。钢筋在混凝土中的保护层必须具有一定的厚度,才能保证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握裹力。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钢筋过分靠近结构构件的边缘,容易造成钢筋露筋或钢筋受力时表面混凝土剥落,直接导致握裹力的减小。另外,钢筋保护层过小,表层混凝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碳化,边缘钢筋失去保护作用而导致钢筋锈蚀,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也会失去粘结力,从而使构件的承载力降低,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的破坏。因为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存在足够的粘结力,在结构计算时,钢筋混凝土构件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承受外力的;又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低,为简化计算,一般混凝土只考虑承受压应力,而拉应力则全部由钢筋来承担。对于受力构件截面设计来讲,受拉的钢筋离受压区越远,其单位面积的钢筋所能承受的外部弯矩也越大,这样钢筋发挥的效率也就越高。所以一般来讲,无论是梁还是板,受拉钢筋总是应尽量靠近受拉一侧混凝土构件的边缘。如挑梁的受力筋应设在构件上部受拉区。如果放置错误或者钢筋保护层过大,轻则降低了梁的承载能力,重则会发生重大事故。

3、从构件的耐久性分析

保护层的作用除上所述之外,顾名思义还起着保护钢筋不被锈蚀的作用,以确保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因素很多,除了特殊的外界因素以外,在一般使用条件下,主要考虑大气的侵蚀而使钢筋氧化生锈。而混凝土不密实、裂缝、钢筋保护层偏小,再加上混凝土碳化以及钢筋的电化学反应等因素就会因此加速这种侵蚀过程。钢筋氧化锈蚀又会导致体积膨胀,致使混凝土保护层开裂造成恶性循环,更加加快钢筋锈蚀进程,从而大大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保证保护层厚度在设计及规范规定范围之内,就能最大程度的保护钢筋免受锈蚀,延缓混凝土碳化深度到达钢筋表面的时间,确保结构的使用年限。

对一些特殊环境下的建筑物,如处于腐蚀气体环境下的建筑结构,设计上对混凝土结构的钢筋保护层还要作一些专门的规定,以确保建筑结构的耐久性。

4、从混凝土的防火要求分析

保护层对混凝土内部的钢筋还具有一定的防火功能。

当建筑结构发生火灾时,环境温度急剧升高,钢筋与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是不同的。当钢筋的膨胀值逐渐大于混凝土的膨胀值时,就会损伤和破坏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握裹力;此外,当钢筋温度上升到 700℃时,钢筋屈服强度大幅度降低,就会失去与混凝同工作的条件,而导致结构破坏。然而,混凝土是不良导热体,它能保护钢筋不会立即受到高温影响,从而延缓结构丧失承载能力的时间,为消防救援赢得时间。对一些特殊建筑或构筑物为提高其耐火等级,设计上还对有些结构构件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具体要求。

四、对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认真做好图纸会审,技术交底,特别是施工单位对施工班组的交底。设计人员通常在施工图纸说明中列出了钢筋保护层大小,但在施工前,施工人员应熟悉施工图纸,根据不同的工程部位、不同的环境有关系,正确的选择钢筋保护层的大小。在有的设计图纸中,对保护层的厚度会根据情况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现浇板和梁的保护层厚度,当混凝土强度不同时,其要求的厚度是不一样的。而基础的迎水面保护层厚度通常为 5cm,有时甚至要求达到10cm,这都要根据图纸的要求来绑扎钢筋。熟悉施工图纸后,混凝土工程在每工序施工前,对操作者的技术交底中必须明确各个部位的钢筋保护层厚度,要让操作者知道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对梁类构件为+10mm、-7mm;板类构件为+8mm、-5mm;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不应大于允许偏差的1.5倍。以及要求主筋保护层用专用垫块,合理的混凝土浇注方案,禁止操作人员任意踩踏钢筋等。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钢筋操作工不看结构图纸总说明而仅凭经验操作。不使用相应的标准垫块,有时为图省事乱用垫块或少用垫块而导致保护层偏差。这些现象都与施工单位不重视技术交底、施工管理不严有关。这些都是人为因素,应该可以完全杜绝的。

2、注重钢筋的翻样工作。施工单位的翻样人员应熟悉图纸及规范的要求。翻样时箍筋的翻样尺寸要正确。对一些钢筋密集,复杂的梁、柱交接处,主梁与次梁的交接处必须放实样,合理安排各方向的主筋与副筋位置。同时确保钢筋在制作时的尺寸正确,给施工现场钢筋安装、绑扎节点创造条件。避免由于交接点处钢筋密集无法安装而造成钢筋挤占保护层位置,从而发生露筋的情况。

3、模板制作的尺寸偏差也会导致保护层的超标,所以还要注意模板工程的制作和安装。制作要规范、尺寸要精确,特别是缩模现象很容易导致钢筋保护层偏小甚至发生露筋现象。

4、重视钢筋的绑扎成型工序。绑扎时要按图纸、规范操作。保证钢筋骨架各部分尺寸及精度,确保主筋位置的安放准确,是避免出现钢筋保护层偏差的前提。

对一些复杂的梁板结构,以及纵横交错的梁柱交接点应在认真交底的基础上,合理安插主、次梁结构主钢筋的位置,并注意施工顺序,避免出现钢筋挤占保护层的情况。

5、安放、绑扎固定钢筋保护层垫块应作为钢筋工程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苏州地区几年前就已经推广使用塑料垫块或卡撑式定位件等作为确保钢筋保护层的措施,现在在建筑工程上应用已比较广泛,但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发现不少施工单位不重视这个问题。一个是垫块设置的数量不够,导致钢筋下沉或垫块被压碎、变形的情况屡有发生。我们一般要求是间距0.8~1m应设置一只垫块,如果钢筋直径较小,则还应适当加密垫块的间距。再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垫块的混用、乱用,梁、板混凝土的钢筋保护层,即使是相同标号的,其保护层要求也不相同,但在施工现场,有的工人将梁的垫块用作板筋的垫块,而将板筋的垫块用作梁的垫块。在我们一般检测中常发现的问题就是楼板负弯矩钢筋或双层双向钢筋的上排筋保护层偏大,以及悬挑梁上部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等问题,应作为钢筋绑扎成型中关注的重点。钢筋工程属于隐蔽工程,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监控的重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都要认真做好钢筋工程的隐蔽验收。

6、在混凝土浇捣过程中提倡文明施工,注意成品保护。有一些施工单位往往在浇捣混凝土时,无人统一指挥与监督。已绑扎成型并经验收的钢筋网上施工人员毫无禁忌地乱踩乱踏,甚至将设备器具压在上面,造成支撑马墩和垫块被压扁或踩倒,以及混凝土内钢筋弯曲变型或位移。这样就会使钢筋位置及保护层厚度得不到保证。还有在混凝土浇捣过程中振捣无序,局部振捣过分或振动棒触及钢筋骨架,也会使钢筋骨架变形、错位,使保护层厚度不均。因此,在混凝土浇捣施工中,应做到规范操作,除了对易于偏位的钢筋应作有效的固定外,应有专人指挥监督,严禁人员在钢筋上随意行走,振捣要按操作规范要求认真有序操作,振动捧不得随意触及钢筋骨架。

钢筋保护层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然而却非常重要的问题。保护层的厚度的不当会引起混凝土表面露筋或截面有效高度降低,这直接影响承载力和耐久性,所以必须从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严格控制保护层的厚度:依据规范要求,综合考虑耐久性、截面有效高度等因素,严格按照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构件类型、混凝土强度等确定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设计值;并且在施工中模板牢固,钢筋尺寸准确;选材得当、布置合理,严禁错放、漏放;各工种穿插有序,严格隐蔽验收,确保保护层厚度的准确。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认识到钢筋保护层厚度对工程结构的重要性。从设计、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中,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并特别关注负弯矩钢筋的保护层问题,以确保构件的正常使用,提高工程质量,使我们的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更上一个档次。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篇8

1 监测目的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进行监测有各种不同的目的,它取决于结构的状况和为保护结构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⑴新建结构,主要是钢筋开始腐蚀的时间和引起腐蚀的原因(氯离子浓度,PH值,混凝土的湿度)。⑵已修复过的结构,主要包括修复工作的有效性和持久性、特殊的修复方法或使用产品的经验以及产生腐蚀的原因。⑶既有结构,主要包括腐蚀速率和产生腐蚀的原因。另外,通过监测可以获得用于评估腐蚀风险的间接信息。确定监测系统的类型和所要研究的参数,应考虑以下因素:⑴结构的重要性(静力学,美学,使用性能等);⑵产生腐蚀的原因(氯离子、碳化等);⑶结构所有者是否愿意安装监测系统,以及所需的成本。

2 监测技术的类型

对钢筋腐蚀进行监测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采取整体测量法,也可以采取局部测量法。局部测量法分为如下两种:⑴埋入结构中(传感器、参比电极);⑵移动式设备,但它们不适于整体性测量。表2-1中列出了几种重要的腐蚀监测方法。

3 用于混凝土的传感器

目前,装在混凝土中用于腐蚀监测的传感器系统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广泛。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传感器测量法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可用来测量电化学参数,如腐蚀电位、宏电池电流和极化电阻;间接法则可测量混凝土因为腐蚀过程而产生的声发射、电解质析出或者微裂纹等方面的破坏信息。用于腐蚀监测的各种传感器见表3-1。

人工阳极是指埋入已被氯离子侵入的混凝土或砂浆中的活性腐蚀钢筋。为了测量宏电池电流,将人工阳极和结构中的钢筋垫片之间用导线连通,建议在安装之前称一下阳极钢筋的质量,这样可在随后得到实际的质量损失、点蚀孔的深度和阳极区域的具置。采用绝缘钢筋对阳极周围的混凝土性能没有改变。在安装定位后,腐蚀钢筋与垫片截面接触部分要被切除。膨胀环阳极、阳极钉系统和阳极阶梯系统都是用来测定超过氯离子临界浓度的初始时间的监测系统。用声发射法可以将因发生腐蚀过程而导致的混凝土微裂纹记录下来。由于混凝土的电阻率与其湿度有关,在评价腐蚀危害时混凝土湿度也是一个重要参数。

完全令人满意的传感器是不存在的,每个传感器系统都有它的优缺点。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者或者业主必须明确监测的目的,并弄清楚需要获得哪些方面的信息才能帮助其对结构的腐蚀情况实施有效的监控。

4 连续监测/在线监测

连续监测/在线监测就是把传感器装置植入混凝土结构中,对需要的参数(如气候、温度等)进行连续监测。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几分钟到几小时),且有规律地重复的情况下,可将短期内和长期内各参数的变化全部监测到。

5 未来发展趋势

今后装备在线监测仪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因为对腐蚀的在线监测是一种理想的预警系统,它能帮助人们针对具体的结构确定最佳的修复时间和修复方法,因而能明显地减少维修费用,这一点对于那些因为造价高或处于静载荷下不便于修复的重要建筑物尤为重要。因为费用较高,这项技术还未作为标准的控制方法推广使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进一步开展以下研究工作:⑴降低监控系统产品的生产和安装费用;⑵简化数据记录仪的安装;⑶无线化传输数据。

[参考文献]

篇9

一、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大量各类钢筋混凝士结构建筑物不断涌现。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出现裂缝而影响工程质量屡见不鲜。钢筋混凝土结构物一旦产生裂缝,对本身会产生安全上及使用上的影响。外部环境的有害成分侵入,会使裂缝部分持续扩大化,造成使用性能的降低,而导致使用寿命的缩短,甚至会影响结构物的安全性。因此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复杂而繁多,如温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不均匀性,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符合要求,水灰比过大,基础不均匀沉降和模板变形,养护不及时等等。以下就其产生的原因,大致讲述几个方面。

1、材料质量。

混凝土主要由水泥、骨料、拌和水及外加剂组成。配置混凝土所采用材料质量不合格,可导致结构出现裂缝。水泥安定性不良,过期受潮,含碱量较高;骨料粒径超标、级配不良、杂质含量超标等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使混凝土收缩加大;采用氯化物等杂质含量较高的拌和水及含碱的外加剂等均可能影响结构出现裂缝。

2、构件受力、变形。

包括中心受拉、中心受压、受弯、受剪、受冲切、梁的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板的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在钢筋混凝土中,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上的边缘部位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则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混凝土构件多次受冰冻—溶解循环作用,使混凝土中产生内应力,促进已有裂缝发展,结构疏松,表面龟裂,表层剥落或整体崩溃。

4、施工不当。

在混凝土结构浇筑、制作、拆模、运输、吊装等过程中,若施工不规范,工艺不合理,容易产生裂缝。比较常见的如:混凝土保护层过厚,或踩塌已绑扎的上层钢筋,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筋保护层加厚,而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出现空洞,导致钢筋锈蚀或其他荷载裂缝的起源点;支架预压不够,或模板刚度不够,或拆模过早等使结构产生裂缝;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使水分蒸发过多,引起塌落度过低,或加大水灰比,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混凝土初期养护不到位,使得混凝土表面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施工控制

1、原材料及配比的控制

1)水泥品种的选用和水泥用量的控制

选择低水化热水泥和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是有效降低水化热,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而出现裂缝的有效途径。比如选择矿渣硅酸盐、普通硅酸盐等低水化热水泥。

2)掺合料和外加剂

粉煤灰具有减水、作用,能改善混凝土的粘聚性和流动性,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减少混凝土收缩。大量研究实践表明,在泵送混凝土中掺入适量高等级的粉煤灰能替代部分水泥。选用具有减水、增强和缓凝的外加剂,可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及泵送性能。实践表明,采用高效减水剂能提高混凝土的泵送性能,降低用水量和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减少温度裂缝。

3)骨料的选择

增大粗骨料的比例并保证粗骨料有良好的级配,减少骨料的孔隙率,可以减少胶结材料数量,降低水化热,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以保证板面混凝土的整体性,防止裂缝出现。

4)水灰比的控制

由于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家为便于混凝土的运输和泵送,往往会增大用水量,造成混凝土水灰比和坍落度过大,引起混凝土表面浮浆过厚,产生干缩裂缝和沉陷裂缝,因此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是解决混凝土裂缝最有效途径之一。

2、合理设置后浇带 。

对于大型混凝土建筑物,合理的设置后浇带有利于控制施工期的温差与收缩应力,减少裂缝。后浇带设置时,要遵循“数量适当,位置合理”的原则。后浇带一般间距为30~50m,并应贯穿整个底板断面。后浇带内填筑的混凝土应用微膨胀水泥或无收缩水泥,混凝土强度应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

3、控制入模坍落度,做好浇筑振捣工作。

在满足混凝土运输和布放要求前提下,要尽可能减小入模坍落度。混凝土入模后,要及时振捣,并做到不漏振,不过振。对重点部位可在混凝土振捣界限以前给予二次振捣,再次排除因泌水在粗集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混凝土的握裹力,并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混凝土表面多次抹压,防止因混凝土的表面收缩而出现的细微裂缝,增加混凝土密实度。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裂强度。 

4、 避免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过大。 

首先,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且不应大于25℃,使混凝土凝固时,其内部在较低的温度起升点升温,从而避免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其次,采取延长拆模时间和外保温等措施,使内外温差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降低水化热降温引起的拉应力,减少温度裂缝。

 5、 加强混凝土养护。

篇10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加强,混凝土检测技术的作用日益明显,从而也促进了该项技术的迅猛发展。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多组分的混合材料,对于混凝土而言,传统的混凝土质量检测方法是以按规定取样制作的试件试验为基础的,但由于试件的制作条件、养护环境及受力状态与结构物中原位混凝土有明显差异,其试验结果难以反映原位混凝土的质量状态。因此,无损检测技术是获得结构物中原位混凝土真实质量的最佳途径。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是指在不破坏混凝土结构构件条件下,在混凝土结构构件原位上对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和缺陷进行直接定量检测的技术。应当指出,从当前的无损检测技术水平与实际应用情况出发,为达到同一检测目的,可以选用多种具有不同检测原理的检测方法,例如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无损检测,可以利用回弹法、超声一回弹综合法、超声脉冲法、拔出法、钻芯法、射钉法等。这样为无损检测工作者提供了多种可能并可依据条件与趋利避害原则加以选用。一般工程优先采用回弹法,对大型工程如采用回弹法检测仍达不到设计要求或对回弹法检测有怀疑时,应采用超声一回弹综合法检测。对构件混凝土内部不密实区、空洞等缺陷的位置和范围的检测,可采用带有波形显示功能的超声波检测仪,测量超声脉冲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首波幅度和接收信号主频率等声学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及其相对变化,判定混凝土中的缺陷情况。对板厚的检测,可采用雷达波法、冲击一回波法、冲击共振法、超声脉冲回波法等检测方法,但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检测时,必须根据混凝土的结构、测试环境选择适当的测试方法、振源、传感器等,才能得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测试结果。对梁、板类构件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分别进行评定,按合格点率来判定是否合格。过大的尺寸偏差可能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使用功能,也可能影响设备在基础上的安装、使用。构件尺寸检测按楼层、结构缝或施工段划分检验批。

二、钢筋混凝土加固技术

混凝土结构补强加固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加大截面法、外包钢加固法、外部粘钢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增设支点加固法、托梁拔柱技术等。增设支撑体系和剪力墙加固法,以及各种裂缝修补技术等,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况。

1、加大截面法。顾名思义、是采用钢筋混凝上或钢筋网砂浆层,来增大原混凝土结构截面面积,达到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目的。在我国,加大截面法是一种传统的加固方法,优点是工艺简单,适用面广,可广泛用于一般梁、板、柱、墙等混凝土结构的加固。缺点是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养护期较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影响,截面增大对结构外观及房屋净空也有一定影响。加大截面法的加固效果与原结构在加固时的应力水平、结合面构造处理、施工工艺、材料性能以及加固时是否卸荷等因素直接相关。2、外包钢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是以型钢(一般为角钢)外包于构件四角(或两角)的加固方法。在我国,外包钢加固法也是一种使用面较广的传统加固方法,优点是施工简便,现场工作较小,受力较为可靠。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却又要求大幅度地提高截面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或砌体结构加固。3、外部粘钢加固法。粘钢加固法是在混凝土构件表面用特制的建筑结构胶粘贴钢板,以提高结构承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该法始于60年代,优点是简单、快速、不影响结构外形,施工时对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小。在国际上它是一种适用面较广的先进加固方法;不仅建筑,而且公路桥梁也普遍采用。4、粘贴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由于受环境因素的损伤、建筑结构的老化、设计施工的失误及使用功能的改变等,现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改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立技术先进、施工便捷、质量可靠的加固技术己成为各国土木工程师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航空航天、军事和运动器械等高科技领域广泛应用的碳纤维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性能,己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应用于土建工程中。

总之,加固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可靠性鉴定结果。结构功能降低及加固原因(如完好情况下的加固及受损状态下的加固),结合结构特点、当地具体条件、新的功能要求等因素。并按加固效果可靠、施工简便、经济合理原则,综合分析确定。静力加固必须考虑结构二次受力问题,加固重点侧重于结构承载力的提高;抗震加固一般不必考虑结构二次受力,加固重点侧重于结构的延性和整体性。

三、结语

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在我国各类建、构筑物中占绝大多数。随着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服役时间的增长,老旧建筑物日益增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可靠性已逐渐成为土木工程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与破坏的检测,鉴定评估以及加固研究等工作起步较晚,己有结构的安全性评定标准还不完善。因此,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检测、安全性评价以及加固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参考文献:

篇11

一、前言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出现的原因很多,有设计上错误、原材料性能缺陷、施工质量低劣、环境条件的变化、使用不当、地基不均匀沉陷等等。那么如何鉴定裂缝、分析裂缝、控制裂缝,就成了房屋安全鉴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二、裂缝的鉴定步骤

1、查明裂缝的宽度、长度、深度:

结构性裂缝不仅表征结构受力状况,还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裂缝宽度愈大,钢筋愈容易锈蚀,意味着钢筋和混凝土之间握裹力已完全破坏,使用寿命已近终结。一般室内结构,横向裂缝导致钢筋锈蚀的危险性较小,裂缝以不影响美观要求为度,而在潮湿环境中,裂缝会引起钢筋锈蚀,裂缝宽度应小于0.2mm,但纵向缝易引起钢筋锈蚀,并导致保护层剥落,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应予处理。当裂缝长度较长,深度较深,严重影响构件的整体性,往往是破坏征兆。

2、裂缝产生原因

钢筋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多,对结构的影响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故只有明确结构受力状态和裂缝对结构的影响,才能进一步对结构构件进行定性。若属结构性裂缝,大多由结构应力达不到极限值导致承载力不足而引起,它表明结构开始破坏或强度不足,存在一定危险,故需对裂缝作进一步分析;若属非结构性裂缝,则往往因自身应力(如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等)过大而造成,对结构承载力影响不大,可根据结构耐久性、抗渗使用等方面要求采取适当的修补措施。结构性裂缝,根据受力性质和破坏形式进一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脆性破坏,另一种是塑性破坏。脆性破坏的特点是事先没有明显的预兆而突然发生,一旦出现裂缝,对结构强度影响很大,是结构破坏的征兆,属于这类性质裂缝的有受压构件裂缝(包括中心受压、小偏心受压和大偏心受压的压区)、受弯构件的受压区裂缝、斜截面裂缝、冲切面裂缝,以及后张预应力构件端部局压裂缝等。脆性破坏裂缝是危险的,应予以足够重视,必须采取加固措施和其它安全措施。塑性破坏特点是事先有明显的变形和裂缝预兆,人们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危险性相对稍小。属于这类破坏的受力构件的裂缝有:受拉构件正载面裂缝,受弯构件和大偏心受压构件正载面受拉区裂缝等。此种裂缝是否影响结构的安全,应根据裂缝的位置、长度、深度以及发展情况而定。如果裂缝已趋于稳定,且最大裂缝未超过规定的容许值,则属于允许出现的裂缝,可不必加固。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荷载裂缝。一般多出现在构件的受拉区域、受剪区域或振动严重等部位,在荷载作用下变形过大而产生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结构设计、施工错误、承载能力不足等等。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混凝土和钢筋共同承担极限状态的承载力,结构设计师需根据地基情况、静、动荷载、环境因素、结构耐久性等情况控制荷载裂缝。对结构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问题,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设计规范规定很灵活,没有验算裂缝的明确规定,任由设计人员自由处理。第二种情形则是设计规

范有明确规定,对于荷载裂缝有计算公式并有严格的允许宽度限制,设计师对结构裂缝控制考虑不周,是结构荷载裂缝发生过多的主要原因。

2)温度裂缝。由大气温度变化、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

产生的水化热等因素造成的,我们习惯上认为:“强度等级越高安全度越大,提高强度等级没坏处”。有时迁就施工方便,采用高强混凝土,这是一种误导,导致水泥标号增加,水泥用量增加,使水化热及收缩量增加。

3)干缩裂缝。这类裂缝是由于材料缺陷引起的,水泥加水后变成水泥硬化体,毛细孔隙中水慢慢溢出,使混凝土产生毛细收缩,引起干缩裂缝。

4)构造裂缝。

结构规模越大,结构形式越复杂,设计人员越喜欢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超长、超厚、超静定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会导致结构约束应力不断增大,而往往结构设计中经常忽略较大约束应力要配构造钢筋的,忽略结构约束性质,因而经常出现构造性裂缝。

5)养护方法不当。目前在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的养护方法,基本上是沿用过去简易的传统方法,这种方法已远不适应在较大温度环境中有收缩变形的混凝土要求。

6)其他原因。有害物质浸入混凝土内部,导致钢筋锈蚀,使混凝土产生的后期膨胀裂缝。现浇构件因地基或砌体产生过大不均匀沉降;模板刚度不足、支撑间距大、支撑松动、过早拆模等,均可能产生裂缝。

3、判明裂缝是发展的还是稳定的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裂缝按其发展情况,通常分三种:第一种是稳定性裂缝,即裂缝的宽度、长度保持恒定不变;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在受拉区允许带缝工作,也就是说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裂缝是稳定的,其宽度不大,符合规范要求,并无多大危险,属安全构件。第二种是活动性裂缝,该裂缝的宽度和长度随着受荷状态和周围温度、湿度变化而变化,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展,说明钢筋应力可能接近或达到极限,对承载力有严重的影响,

危险性较大,应及时采取措施。第三种是发展性裂缝,裂缝的宽度和长度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结构的裂缝会不会扩展,要看构件所处环境是否稳定,环境出现变化,旧的裂缝可能会扩展,而且还会出现新的裂缝,应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判断。

三、结语

钢筋砼结构构件的裂缝影响因素很多,知识面较广,出现概率高,控制难度大,房屋安全鉴定是一项技术性与政策性相结合、局部性和整体性相结合、实践经验与规范标准相结合、必须综合考虑诸多因素的复杂性技术工作,它需要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加以研究与发展的高科技课题,本文仅仅是鉴定过程中的点滴体会,还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

篇12

1.钢筋混凝土结构特性

1.1施工工序的复杂性

钢筋混凝上结构施工,通常包括以下工序流程:准备工作―测量与放样、模板架立―钢筋架立―埋件安装―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等。这些工序工作面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给施工质量管理控制带来困难。

1.2施工工序产品的过程性

工序产品的过程性是指工序产品不直接构成建筑最终产品,工序产品可能仅是为制造建筑产品的临时支架,如建筑模板支撑系统,或虽进入最终产品,如混凝土,钢筋等,但必须与其它工序产品融合构成新的筑产品,并由此造成工序产品的不可替换性。

1.3施工工序产品的易损性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工序产品的易损性是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前道工序产品作为后道工序产品施工作业的平台和支架,受后续工序施工作业影响,其品质会遭受破坏。而且,前道工序成果在后道工序实施后,通常会变成隐蔽工程,其缺陷不能及时识别:即使未隐蔽,也会因混凝土的硬化成型,使缺陷的处理异常困难,由此造成现浇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开裂质量问题,严重的发生倒塌事故。

2.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要点

2.1支模模板根据其材料可以分为木模和钢模。

1)支设木模时,应在支设前充分湿润木模,以免在浇筑混凝土时模板吸收混凝土水分。

2)支设钢模时,为防止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粘住模板,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涂抹一定的隔离剂。

3)浇筑混凝土前,应先清理干净模板内的杂物且应用水冲洗干净,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模板的安装必须准确掌握构件的几何尺寸,保证轴线位置的准确。要求模板的安装误差应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超过允许值必须校正。

4)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重量、 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应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等计算。支模时,墙、柱脚模板应加垫木和导模,防止混凝土漏浆造成烂根;当梁、板跨度≥4m时,其底模应按跨度的1-3‰起拱;安装墙、柱模板时需有保护措施。

2.2绑扎钢筋

1)要求所绑扎的钢筋须规定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钢筋安装时,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在绑扎钢筋时,要求梁、柱节头处的钢筋较密,核心箍筋不允许遗漏。绑扎困难的地方,应将箍筋制成两个半开口式,待绑扎就位后,按搭接10d焊接成封闭箍。在绑扎板面层支座负筋时,应先埋设好预应力钢筋套管及水电管线后再绑扎,且绑扎时应加设Φ10钢筋铁马凳,纵横间距均为1.0m,严禁在绑扎好的支座负筋上踩踏。

3)主、次梁或次梁与次梁相交处,除按设计加吊筋外,没有标明特殊的说明外,应全部在两侧加密箍筋,直接同两条梁中箍筋搭着。梁的纵向主筋采用机械连接、焊接、搭接等方式,梁的受拉钢筋接头位置宜在跨中区(跨中1/3处)受压钢筋宜在支座处,同一截面内接头的钢筋面积不超过25%。

2.3浇筑混凝土

1)应选用水化热或水化热的水泥品种配制混凝土,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等,减少水泥水化热的产生量;应选用Ⅱ区砂,石子应连续粒级,要求砂石均应进行颗粒级配、含泥量检验。当混凝土等级为C30时,要求砂的含泥量不大于3%,石子的含泥量不得超过1%,严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添加性能优良的外加剂(如微膨胀剂、缓凝刺),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

2)混凝土结构一般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柱、剪力墙,第二次浇筑梁、板。在浇筑竖向结构的混凝土时,应分段浇筑,在底部可以先筑入50-100mm厚的水泥砂浆,然后浇筑混凝土,以避免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

3)浇筑混凝土时应同时浇筑,大尺寸的可单浇梁板混凝土浇筑,在柱、墙浇完歇1-1.5h后再进行。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应超过2m,否则应用串筒、溜槽。混凝土应采用高频振捣棒从顶部插入振捣,按300-500mm厚分层浇筑。

4)混凝士应按照操作规程要求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捣,每层混凝土应振捣至气泡全部排除为止。泵送混凝土时,应根据浇筑速度配备足够的振捣级别和人员,应使料斗内持续保持一定量的混凝土(20cm厚)以上,以免吸入空气造成混凝土逆流形成堵塞。

5)在浇筑混凝土时,为防止钢筋移位,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捣棒进行振捣,保护层混凝土应振捣密实。在施工缝浇筑混凝土,要求其浇筑强度不应小于1.2MPa;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浆薄膜和松动的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在浇筑混凝土前,首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2.4养护

养护根据其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自然养护和蒸气养护两种方式。自然养护就是将建筑物置于大气中,通过人工浇水以保证其所需的湿度,经过一定时间,使构件逐渐建立强度,而最终达到预定的强度要求。蒸气养护是指在预制构件厂生产试件时采用的一种养护方式,这种构件能够在更适合的环境中建立强度,但这是仅限于预制构件厂采用的一种形式,现在大部分工地均采用自然养护,每隔一定时间给构件浇水,并且这个时间应符合施工规范中规定的最小时间,还有一定的防止水分蒸发的措施。

3施工中注意的事项

3.1钢筋绑扎施工中注意问题

柱子、墙体钢筋绑扎完成后,必须组织专门的人员对箍筋弯钩进行调校,务必保证弯钩是135°弯钩,墙体筋、箍筋的拉钩必须同时钩住水平钢筋和竖向钢筋。梁筋的二排筋因为箍筋弯钩的135°影响,有可能提不到位,那么在绑扎完成后,也必须排专人来提起二排钢筋,以保证其就位的准确性。竖向钢筋的偏位是钢筋工程中一个常常遇到的通病,其解决办法是在每楼层的梁板钢筋绑扎完成后,校准竖向钢筋的位置,然后在竖向钢筋底部加装一个箍筋,用电焊点焊在梁筋上,同时在竖向钢筋的上部另行绑扎几个箍筋,将竖向筋的间距调整均匀,绑扎牢靠,以防止竖向钢筋的移位。梁筋的水平钢筋采用闪光对焊连接,为方便吊装与绑扎,焊接长度不宜超过27米。

3.2在构思框架结构方案时应作的考虑

1)从力学观点看,在民用和公共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应当尽量使柱网按开间等跨和进深等距(或近似于等距)布置,这样可以相应减少边跨柱距,也可以充分利用连续梁的受力特点以减少结构中的弯距,可以使各跨梁截面趋于一致,而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

篇13

1.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危害

1.1对结构强度的危害

结构物裂缝发生后,其本身的刚性、剪力强拉力强度、抗弯强度会降低,裂缝严重时可能会使构材掉落而造成危害。

1.2对耐久性能的危害

裂缝对耐久性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加速混凝土中性化,使钢筋腐蚀速度变快,并因漏水、渗水,造成发霉、渗斑而使得保护层剥落,而缩短结构物的使用年限。

1.3对气密性能的危害

裂缝对于气密性能的破坏,主要是针对需要高气密性能的结构物而言的,如医院、核电厂,或一些疫苗培植性能的结构物。一旦发生裂缝,就会造成气密性降低,造成辐射线或疫苗菌类外泄,影响到人们的安全。

2.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类型及成因

2.1温度裂缝

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的。例如,混凝土养护期间受寒流侵袭,使混凝土表面急剧降温超过7-100°C就有可能引起混凝土表面裂缝,但其裂缝深度一般只有30mm左右,表层以下仍保持结构完整性。

2.2沉陷裂缝

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的,其位置与沉陷方向一致。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与沉降值成正比。裂缝产生的原因是结构构件落在未经处理的回填土或松软地基上。混凝土浇灌后,因地基侵水引起不均匀沉降而导致裂缝。特别是平卧生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如薄腹梁),由于侧向刚度差,配筋少,最易引起弦、腹杆或梁的侧面产生裂缝。另外因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以及过早拆模,也常导致此类沉降裂缝出现。

2.3由材料所引起的裂缝

碱骨料反应是指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另外,由材料质量原因引起的裂缝较常见的是水泥,粗细骨料质量不好,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结构承载能力降低,刚度很差,空气稳定性很弱,隐患容易恶化等。

2.4其它施工裂缝

(1)滑模施工、构件制作脱模、运输、堆放、吊装中,有时会产生各种裂缝;(2)后张预应力构件和预制空心板抽芯过早或过晚,会使混凝土塌落或拉裂;(3)构件吊装时吊点不正确;(4)构件堆放时支撑垫木不在同一直线上,或悬挑过长,构件运输时剧烈震动和冲击; (5)地面施工中,过多的抹压触动,常使表面出现龟裂。

3.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措施

3.1混凝土配料、搅拌及浇筑

(1)配合比设计应尽量采用低水灰比、低水泥用量、低用水量。投料计量应准确,搅拌时间应保证;(2)浇筑分层应合理,振捣应均匀、适度,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3.2设计方面

(1)建筑平面造型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力求简单;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增强整体刚度和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2)正确设置沉降缝、变形缝,位置和宽度选择要适当,构造要合理;(3)砖混结构底层窗台下应采用加筋砌体,洞口较宽的窗台下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梁,以防止窗台因地基沉降产生竖向裂缝;构件配筋要合理,间距要适当。断面较大的梁应设置腰筋。大跨度、较厚的现浇板,上面中心部位宜配置构造钢筋。主梁在集中应力处,宜加设抗剪钢筋。

3.3材料方面

(1)水泥:根据工程条件不同尽量选用水化热较低、强度较高的水泥,严禁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2)骨料应选用粒径适当、级配合理、无碱性反应、有害物质及含泥量符合规定的砂、石材料;(3)外掺料宜掺入适量粉煤灰和减水剂等外加剂,超长建筑物或构筑物可加入微膨胀剂,以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降低水泥用量和用水量,减少收缩。

3.4施工方面

(1)加强地基的检查与验收,复杂地基,应做补充勘探。异常地基处理必须谨慎,尽可能使其处理后的承载力与本工程正常地基承载力相同或相近;(2)合理设置后浇带,较长的墙、板、基础等结构和主楼与裙房之间等高低层错落处,均应设置后浇带。具体要求可由设计单位确定;(3)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当柱、墙等构件浇水养护有困难或不能保证其表面湿润时,应采用覆盖保温材料等做法,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4)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做好温度测控工作,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保证构件内外温差不超过规定(25℃);(5)钢筋绑扎位置要正确,保护层厚度准确,钢筋表面应洁净,钢筋代换必须考虑对构件抗裂性能的影响。

4.混凝土裂缝的处理

针对已发生的裂缝,比较常用和成熟的施工方法有以下四种:

4.1表面处理法

表面处理法是对混凝土构件表面较浅的裂缝用水泥砂浆或环氧树脂表面涂刷处理。这些表面裂缝一般都很细很浅,裂缝深度尚未达到钢筋表面,一般用高标号的砂浆进行表面涂抹即可。如果表面裂缝贯通底部,出现漏水的情况,可通过在构件表面贴补防水片等方法来解决。

4.2填充密实法

填充密实法是对中等宽度裂缝的处理,将裂缝处凿成凹槽再填充相应材料修补。当裂缝宽度小于0.3mm时,可采用专用的混凝土封堵材料来填充裂缝。

4.3压力灌浆法

压力灌浆法又称注浆法,它不仅修补面层而且能通过压力将注射用胶注到混凝土的内部裂缝处,对裂缝进行粘结封闭和补强加固,此种方法处理效果好,应用范围广。

4.4结构补强法

因外部因素造成的较大裂缝,严重影响使用,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危及整个建筑物的安全。例如外荷载超出设计的承载力、地震、爆炸、火灾等因素引起的裂缝,或由于钢筋锈蚀造成的构件承载力不足等原因引起的裂缝,通常采取结构补强法。

5.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原因繁多,但实践证明采取上述措施能有效预防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望本文能为建筑业同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科]

【参考文献】

[1]李志坤.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成因及预防[J].山西建筑,2010(20).

[2]王道静.民用建筑现浇楼板缺陷产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