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生科技创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生科技创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生科技创新

篇1

一是千方百计激发小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强的心理特征。如果我们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利用好这点,就能点燃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科技创作要鼓励学生自主参加,自主开展活动,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也可参加中队组织的,还可以几人自愿组合的活动;可以对老师规定的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自主找课题进行研究,使科技创作自主化,有力地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问题的刺激和带动下,学生因兴趣而学,因兴趣而思维,进而会提出新的质疑,并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创新实践。

二是训练孩子们的科技创新观察能力。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教学的显著特点,其中观察又是最基本的,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对新的现象、新的事物更加强烈的想去探究,但是,他们不知如何去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用眼看,用手、耳、鼻等全面的感知事物。观察事物时,不仅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为此,在观察事物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观察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做到观察有“法”、观察有“序”。教师在自然教学中主要应指导学生掌握四种常用的观察方法:①从整体到部分按顺序进行观察。如观察各类植物的外形特征,应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每个部分还可以分为(或长有)那些更小的部分。②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如观察植物的根,观察直根、须根、变态根的对比实验,应指导学生重点观察那些要对比的内容、指导对比的方法。③用间接的方法进行观察。如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的存在,借助塑料笔、尺子、毛皮等,间接地感觉到摩擦起电现象确实存在。④使用一些简单的观察仪器进行观察。规范化的观察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指导学生观察,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质疑,质疑是孩子们“问题意识”形成的开始,“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问题是科学的心脏,在科学教学中通过教师设计活动,引导学生观察,逐步形成善于捕捉生活中或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是训练孩子们的科技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学生在亲历“做科学”中,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分析结果、形成结论的过程中,需要归纳、分析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能培养操作技能、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等实验基础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交流汇报中,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因此,实验不仅是建立科学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些能力之间具有相辅相承的关系,以实验过程为载体,能够得到综合的培养和发展。

篇2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环境

研究表明:一个充满乐趣的环境可以导致很高的创造力。教育者的任务应该是营造心理自由、充满乐趣的创造性环境,使学生进入一种放松、开放的状态,能集中精力学习、创新。面对学生的尝试行为,教师不能简单的批评与训斥,而应详细了解他们尝试行为的实质:想了解什么、体验什么、探究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尝试条件,鼓励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有益的探究行为,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尝试愿望,并针对尝试过程与结果,对他们进行指导,以提高其探究行为的教育价值。

(二)创设宽松的时空环境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重视他们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探究活动的材料、工具、场地等。因而我们教师应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理解学生的这种想法,支持学生的这种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外活动。给他们提供多感官活动的时机,当千姿百态的事物展现在面前时,尽可能让他们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在探索生活世界奥秘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进行创造。

三、以多样的内容和形式搞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一)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要开发兴趣、注重个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技创新教育过程中,辅导教师要通过选题、活动形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努力调动学生的兴趣。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趣”被激发的程度。例如,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实践,体验“趣”的三个层次:感受新奇,体味发明创造的乐趣;破除神秘,建树发明创造的兴趣;实践行动,享受发明创造的行趣。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才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趣”的激发,需要教师正确、巧妙、有效地引导。在此基础上,加强辅导,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发明创造的欲望。

(二)科技创新活动选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实践活动的选题,最好是从学生身边最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着手,这样的选题符合少年儿童认知需要,容易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开展活动也占尽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也能减少活动开支、易于活动的开展。

(三)活动形式要种类多、方式新

科技创新实践特色活动要形式多样。如可以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竞赛活动、听专家做“实践活动知识讲座”或科普知识讲座活动、实地考察或参观调查活动、小论文交流活动、科技发明作品征集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科技发明与制作活动,展示学生科技发明成果活动、为学生的小发明申请专利等活动。每学期排出了活动安排表,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学生定期进行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四)活动过程要遵从童心、及时调控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所以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要遵从童心、寓教于乐。由于创新实践活动需要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往往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所以还得应对各种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控,发现新情况,分析新需要,研究新方案,解决新问题。在调控过程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预设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和补充,使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四、学校要为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创设环境,保障活动有序开展

(一)加强制度环境建设,确保科技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为保证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要制订较为完善的规划。除了具体安排每学年的科技活动内容外,还要大力投入科技教育资金,逐步完善科技教育奖励制度,改革科技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等措施,激发师生参与科技发明活动的热情。

(二)加强硬件环境建设,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科技发明活动

硬件环境建设是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我们学校一直注重硬件环境建设,想方设法从环境方面激励学生参与活动,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除此之外还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导向,在校园文化墙、教学楼等处,张贴本校学生的科幻画、科技创新作文、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画像及其激励学生成才的名言,营造出科技发明教育的良好氛围。

五、结合农村自然条件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良好环境

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作为教师可以与学生父母多进行沟通,努力让学生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适当的帮助家长找到一些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做到家访要正确及时,并要求孩子在场。比如说,一些家长害怕影响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在农忙时节都不愿让孩子参加到劳动中来,其实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作为家长就可以让孩子适当的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的乐趣,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一颗一粒都来之不易,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孩子节俭的美德。在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心理自由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得到自由的发展。

六、开展竞赛,为学生搭建展示科技创新能力的平台

学校和科技创新组织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平台,以便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交流与锻炼,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再去不断地再去求知和探索。

七、选拔培养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要有专长的创新性辅导教师。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是活动的调控者,是探究的先行者。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创新型优秀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学校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首先要在选拔培养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下功夫。

篇3

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而教育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创新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地位。随着知识经济迅速崛起,教育定位于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下教育的热门话题之一。大部分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对科技创新应该比较感兴趣。但是,笔者从近几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现,小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数量正不断减少,参赛作品新意不足。对此,笔者忧心忡忡。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强的心理特征。如果我们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利用好这点,就能点燃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制作“救命沙井盖”时,我拿起手中的塑料盒,提问:“如果人一旦掉进沙井,我们用什么办法能够让他人获取求救信号呢?”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有的说打电话报警,有的说大声呼叫,有的说向上抛出身体携带的物品……我让学生互相评议哪个办法可行?一个学生提出在沙井盖安装自动报警器,这个办法得到很多学生的认可。我笑着说:“沙井里往往有水,这个报警器在水中能响起来吗?救援人员怎样才能准确知道位置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讨论气氛再次活跃起来。最后,有学生建议安装防水报警系统和gps定位系统。第二天,很多学生都把自己的作品带回来。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问题的刺激和带动下,学生因兴趣而学,因兴趣而思维,进而会提出新的质疑,并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创新实践。

二、巧用课堂资源,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课堂生成资源的出现,往往带有突发性,难以预料。教师要善于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学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生成信息。对价值不大的生成信息,要及时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对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要及时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点燃创新的欲望。如:指导学生制作洗润皂纸。当我讲解用喝剩的红酒浸泡皂纸可以起到滋润手部皮肤时,忽然有一个学生大声笑着说:“用红酒来浸泡皂纸是否太奢侈了?最后,一盒皂纸还比红酒贵呢?”其他同学听了,立刻哄堂大笑。这节课本来是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喝剩的红酒,可想到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我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立刻说:“有道理!应该用什么材料比较实惠呢?”学生们陷入了沉思。片刻,一学生站起来,兴奋地说:“平时,我看见妈妈喜欢用玫瑰、芦荟捣成汁水来敷面,把红酒改为玫瑰、芦荟也可以起到润肤作用啊!而且成本还不高呢。”我随即表扬了她的想法,学生们跃跃欲试。几天后,玫瑰皂纸、芦荟皂纸应运而生。在这个例子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师生平等、课堂民主的教学氛围,以意外资源为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开发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创造性潜能。

三、利用评价机制,让学生体验科技创新的快乐

篇4

一、充分利用农村环境的自然资源

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中的科学,知道科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我校虽然是镇的中心小学,但其实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不广,但活泼好动,求知欲极强,对什么新鲜的事物都感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结合授课内容通过开展小种植、小养殖、小观察,通过一个个小猜想、小实验,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去探索科学的奥妙。不仅如此我还将课堂进行延伸,有意识要求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动手制作,动脑总结等探究活动,教会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揭示事物本质,探求成功之路,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和培养创造性的个性特征,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促进德育发展。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在这片天地里有无数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秘密等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他们会感受到他们生活在一个不平凡的地方。他们天生所具有的好奇心会在你的点拨下发芽。

二、鼓励创新,活动思路

科学新课标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观已被社会广泛认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基础、是物质准备,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适应小学生创造教育的开展,同时也是创造学理论不应忽视的一个焦点。创新能力是青少年学生文化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科技辅导员应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就是不拘限于已有的结论和见解,而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结论和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学生的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和辅导员大胆地鼓励与支持,发现学生有这样的潜质,要精心加以保护,并及时予以诱导。另外,鼓励学生提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记得有一位大教育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意思大概是说,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技巧,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不用一味地依赖于老师了。所以,作为一名科技辅导员,要想让学生能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就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有能力去自己接触、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科技活动中小实验、小制作、种植、养殖等形式的活动,又有利用培养学生形成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这对于他们参加科技活动、及至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能否取得应有的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篇5

篇6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器人技术教学知识广阔的覆盖面,而且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接受新知的能力,所以使机器人教学在小学教育阶段具有无限的探索发展潜能。如今,专业人员将机器人课堂教学定义为学习并了解机器人相关的技能和文化知识,也就是通过开设机器人的课内外活动,学习机器人的相关技能和文化知识。

二、机器人教学对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机器人教学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机器人教学,使得机器人操作轻巧、便捷,结构多样化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宽起着重要的作用,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善于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难题,从而加强学生在创新性思维方面的能力。

2、机器人教学课堂提高了学生创新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推动力,学生在对科技创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自身学习的潜力和动机便都会被激发出来,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从中探索创新问题,乐此不疲。由于兴趣是天生的,但也由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在新版的教材中,机器人课程教学集多种新颖教材为一体,灵活创作,形式多变,深深的吸引了学会的注意力,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在享受过程的同时,动脑动手,加深了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力,提高了学生创新的兴趣。机器人的被使用面积一直在扩大,在机器人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推动者。当现有的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学生便会主动学习,对知识进行研究、探讨,在新的目标的鼓动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显著增长。

3、机器人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开头和关键,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而在机器人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不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堂形式自主、开放,教师学生地位平等,为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提供了平台。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尽情发挥想象力,勇于发言,大胆提问,敢于质疑,同时又要保证让学生的思维围绕课堂教学设计的轨道,倡导师生间敢于展开知识辩论,如此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4、机器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学生有了创新想法后带领学生进行实践,通过克服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对知识的研究更加透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机器人方案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各种形式的机器人的研究和学习后,大胆动手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机器人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分析

《了解机器人》教学设计

模块一:认识机器人

让学生认识机器人的原理和作用。介绍机器人的设计理念、原理及它的由来,让学生手机有关机器人的资料然后分小组讨论机器人的功能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机器人的概念、发展历史、机器人与人等内容并结合网页浏览的形式进行教学,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模块二:熟悉机器人的构造

以学校内现有的机器人着手研究,使学生了解机器人的构造和硬件组合体系,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机器人工作的结构图。

模块三:掌握机器人的编程

掌握编程语言和平台以及简单程序的编排,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设计编程,掌握机器人的下载程序,了解机器人的各种驱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其作用,把握机器人工作的原理。

模块四:机器人的应用项目

从实际的场地编写入手,编写出相应的程序,对各项程序进行实际操作,应用机器人项目,通过学生间相互竞赛的形式进行应用,如:走迷宫、走曲线等,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综合性的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对机器人程序编写,提高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创新能力。

四、机器人教学对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表现

篇7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有志向

应用型院校是相对研究型院校而言的,它主要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和卓越工程实践技能的人才。科技创新活动正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科技创新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动力。一次成功的科技创新活动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科技的内涵,确切地体会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力量的模式。科技创新的成果如果成功地向产业技术转化,不仅可以为企业和学生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从内在坚定学生的治学理念,从而引领好的学风研风。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为应用型院校提供一种卓有成效的办学指针

虽然应用型院校是依据教育法规政策和人才培养计划办学,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大的自由度。怎样办学才真正符合办学宗旨,怎样办学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怎样办学才真正服务社会,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会找到中肯的答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意识和进取意识,营造好的学风,为学校节省大量管理和宣传资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反馈信息,能让学校知道学校把握社会的真正需求和学生欠缺什么,进而能精确设置教学模式。

1.3 大学生科技创新为教师研究提供风向

教师是办学的主导力量,高校教师不仅要执行教学职能,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职能。传统的高校教师科研风向是由所谓的学科前沿引导而不关注来自下面——学生的呼唤,这使得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脱节,师生之间缺乏共鸣。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也可以获得自己的治学方向和素材,在师生互动中实现良好的教学循环态势。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技能、知识储备相对不足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还没有大规模培养研究生的资质。学生以本科专科为主体,同时扩招使得生源质量下降,大部分学生基础不牢,学习能力不强。而科技创新是最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高端的专业技术的,这就使得本科生的创新技能、知识储备常常是显得不足了。创新技能及知识储备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吞噬着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可行性。

2.2 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有力支撑和长效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研究型院校资金来源有限,能用于学生科技创新的更少。资金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有个设想,需要做个模型出来,钱不够,放弃;有个数据需要计算,缺乏高新能数据处理工具,放弃;需要跨专业构思,团队力量不够,放弃……在没有有力支撑的同时,缺乏长效机制也限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的发展。由于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面貌是选题目的性不明确,后继性缺乏,不同专业的学生各自为战,不能协调配合。

2.3 指导教师自身研究与学生科技创新没有内在外在的一致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自身有教学任务和研究任务,时间很紧。当前教师价值评判标准也使得教师的精力没有花在学生身上:教师自身研究课题趋向快餐化、跟风化;教师研究方向侧重理论深度,与学生科技创新实用性目标不协调;教师缺乏成块时间真正同学生深入探讨。

2.4 企业等社会力量同学校的校企合作重点没有放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虽在于培养实践性强的技术人才校企合作,但一般只是作为实习基地的形式同学校合作。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很难获得企业的大力支持;学校管理制度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一般只能在校内完成。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湖南工程学院等甚至采取了“3+X”模式,但这种长周期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也难以对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其他形式的合作就更没有力度了。

由于以上及其他诸多支撑不足,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目前缺乏活力和实际价值。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多呈现为论文形式,即使很具体的发明创造也大多没有机会进入向实用技术转化的环节。作品浮于表面,主管部门也没有认真验收。要开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新面貌,还需要国家、社会及学校做大量的支撑工作。

3 为改善应用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面貌的建议

3.1 国家要加强政策性引导,构建全方位的学生科技创新支撑和奖励系统

政府作为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应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在政策制度上要尽量向学生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提供更多的资金,通过更大幅度的奖励措施激励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对指导教师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使得教师能自发热情地参与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例如加大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取得卓越成果在教师考核评职中的权重。加大正面宣传,使得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成为一种阳光之举。

3.2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应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投入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依靠,能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起决定性的影响。为改善学生科技创新的面貌,学校首先应在规章制度中支持科技创新。其次,设置各种激励学生科技创新的奖项。加大科技创新在综合评比中的权重。制定系统化的政策鼓励教师深入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另外还可以积极开辟校企合作新领域,组织针对性强的企业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实现平台,在适当的时候要能将科技创新成功快速转化为技术,帮助学生建立科技创新的信心。

3.3 学校当地企业应主动积极参与并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撑

在校学生活动范围一般狭小,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校当地企业最能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支撑。我们并不是要求企业充当慈善家的角色,事实上,当地企业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最大的收益人。企业如果能主动创建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自然也就是创新成功的优先受益人。一般科技创新活动中会涉及到模型制造、效果检验及实践论证等,这些方面学校当地企业最能提供有效的帮助。每个企业都需要人才,在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能发现真正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人才,这样常常能节省很多招聘资源。总之,学校当地企业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好处是多元的,只要各方面积极运作,一定能建立卓有成效的企业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篇8

■ 小学生数学创新机制的探究

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创新总是相对于传统思维而言的. 在平常的课堂上,更多的往往是学生的思路都在教师的意料与掌握之中,尤其是对于有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一个知识点呈现出来后,学生有哪些反应往往都在意料之中. 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是不是说明教师的教学功底深厚呢?其实这样的判定是不全面的,因为这有可能也说明了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师总是在依着常规的思维方式教学生思维,而学生一旦适应了、顺从了这种教学方式之后,他们的思维就很难再跳出现有的框框,因而课堂上就难以出现精彩. 不过,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小学生在小学六年的阶段中,思维发展速度非常快,且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仅会受到在校学习的影响,也会受到除学校之外其他事物的影响,因此,小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被课堂教学思维所影响,这就使得他们的思维总有创新之处,这可能是课堂上出现精彩的一个重要原因.

之所以做以上阐述,其实是想提醒作为数学教师的自己,在教学中不能完全以聚敛性的思维去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应以发散性的思维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让数学创新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一种常态. 在应试氛围下做出这样的选择,应当说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因为当用一种方式就可以获得同样的分数时,往往很少有人愿意去寻找第二种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研究,小学生数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思维的发散性,即发散思维. 这种思维相对于聚敛性思维而言,变通是其显性特征,而熟练是其隐性前提. 所谓熟练,即是对基本的数学知识及数学关系要相当熟练,因为只有做到熟练,才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不同数学关系的联系,并从不同数学关系之间的那个联结点上获得解题的新灵感. 而变通则体现在利用联结点得到的关系往往异于一般思维,往往能够超越传统理解将别人难以发现的关系寻找出来,从而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从理论上来说,小学数学创新的关键正是在让学生熟稔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去发现隐蔽的数学关系.

例如,在小学阶段求圆的面积公式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拼接法,即将圆剪开后拼成熟悉的图形,以通过已知的面积公式去获得圆的面积公式. 在这一知识的教学中,教学思路有两个选择:一是常规选择,即将学生的思维带向将圆形剪接成长方形,这种思维下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一种方法;另一种选择不是明确指明将圆形剪接成某个具体图形,而是提醒学生将圆形剪接成自己熟悉的(即已经会求面积的)图形. 这一教学选择的困难之处在于:一,由于没有具体的目的,因而学生需要一个思考与选择的时间――这个时间是否值得花,往往对教师教学选择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二是学生在将圆形剪接成不同图形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困难,这就会给课堂调控带来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教师是否愿意面对,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事实上,正是教师的顾虑太多,因此太多的教师都选择了第一种教学思路,但其面对的结果,就是学生失去了一个培养发散思维的机会.

■ 小学生数学创新的实现途径

在从理论上得到小学生数学创新具有一定的机制之后,就可以遵循发散思维这一核心机制,去寻找其实现途径.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几经探究与梳理,觉得以下一些途径或许可以尝试.

1. 注重固基工作. 发散思维是以基本知识为基础的,如果基础不牢,则再发散也没有用. 但这里的固基必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在日常的四基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讲到新的数学知识时,可以或明或暗地告诉学生本知识与原来的哪个数学知识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教学一方面可以复习旧知,另一方面可以巩固新知,而且这种联系一旦建立,实际上就是将旧知和新知形成了一个大的知识组块,本身也有利于学生记忆.

2. 培养学生的求异意识.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创新,首先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创新、求异的意识. 其实,小学生本来非常喜欢不同的思维,但这种思维常常在课堂上遭到压制,因此与其说是培养,有时倒不如说是恢复. 但无论是培养也好,还是恢复也罢,现下小学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的这种求异意识能够强烈起来. 这就要保证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有一种不满足感,而这却在于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以及点拨方式. 首先,学习情境要有挑战性,要能吸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的解决上. 其次,要能通过语言提醒学生不断地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比如这样一个问题:在“乘法”知识的学习中,教材(苏教版)提供了一个好的情境――学生围绕跑道跑2圈,问一共跑了多少米?400×2=?这么一个最为简单的问题,却有着多种解法. 在这里,我们不能让学生直接阅读教材,而应设计成开放式、探究式的问题――你们有多少种解法?大家动脑筋想想,看谁的方法更好!这些提问与激励,往往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长期采用类似的提问方式,就可以让学生自发地生成一种求异意识.

3. 要有效地发现隐蔽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课堂上,总有一些孩子会有奇妙的想法,但这种想法如果被教师忽略,那一个很好的种子可能就发不了芽. 但要发现学生的这些思维也不容易,其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一种发现意识与能力. 记得笔者有一次在教授“行程问题”时,向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参加拉力赛,计划5天走完160千米,结果4天就走完了. 问平均每天比计划多走多少千米?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呈现之后,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是分别求出计划的和实际的每天走多少,然后相减. 可在准备进入下一题时,笔者发现一个学生的头伸了一下,似乎要举手却又没举手. 这个孩子数学基础一般,如果不注意可能也就过去了,但这次我下意识地提醒其他学生再思考以寻找其他解法,然后假装顺便走到他的身边,看看他草稿纸上的解法. 果然,他的做法与众不同,他是先求出每天实际走的路程,然后乘以计划所走的天数,这就多出了一天的路程,用这个路程除以实际的天数,就得到了每天多走的路程. 这一思路看似有着重复的地方,却反应出了另一种思维,我认为是有价值的.

当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以为数学创新奠定基础的方式远不止这三种,这里只择其三,更多的是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

■ 小学生数学创新的教学反思

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小学数学创新显然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头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往往就孕育其中. 但在努力的过程中感觉最大的挑战还是现实评价. 或者说得更坦率一点,这一努力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篇9

一是要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创新的首要前提是独立思维、自主表达,不能人云亦云。因此,美术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讲出自己的想法,包括艺术鉴赏中讲出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在作品设计中讲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理由等等。只有让学生养成自主表达的良好习惯,才能保证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为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要鼓励学生实践操作。美术教学非常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无论是绘画还是手工制作,都要鼓励学生不受制于传统思维理念的制约,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在操作中进行完善和提升,从而达到创新的效果。

三是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美术教学一定要鼓励学生直接进行协作,汇聚大家的智慧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更重要的是拓宽设计与操作思路,让学生在智慧与思维的碰撞中寻找到创新的火花,从而进一步提升思维层次、拓宽视野,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

二、美术课堂要全面渗透创新能力

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如何提高创新能力,课堂是主要阵地也是主战场,教师要结合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优化与提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1.在边看边议中培养创新能力。美术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如何看,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做。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一边看、一边思考、一边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标志》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同时寻找这些标志的新颖之处、科学性。在学生了解熟悉每一个标志并且洞悉其设计的原理后,启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你们认为生活中还需要哪些标志,如何按照这样的原理原则进行设计。这样的拓展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家纷纷进行讨论,分小组汇报思路。有学生提出在河道旁边设立禁止游泳的标志,标志的内容设计为河流加一个大大的骷髅头;有学生提出在草地旁增加禁止践踏的标志,标志的内容设计为小草在睡觉,加上一个“嘘”不要出声这样的内容。学生所提出的思路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性,而且理念非常新颖,充满了童趣,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在自主设计中培养创新能力。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板块,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有鉴赏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我设计的车》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既立足于车现在的功能进行设计,同时也着眼于未来的一些理念功能进行大胆创新。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各具特色,有的学生设计的车完全采用太阳能为动力,体现了绿色环保和低碳的原则;有学生设计出来的车水陆两用,具有极强的通过性;有的学生设计出来的车带有螺旋桨,可以在交通拥堵的时候从空中通道通过。在这样的作品设计中,每一位学生都达到了思维创新的效果,他们不再禁锢于现有思维方式和现状,而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探索创新,勾勒出了不一样的场景,这样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3.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如何更好的体现创新思维与能力,就需要将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发挥出来,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一起研究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创新的火花。例如在《版面设计》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的设计,既要充分借鉴各种刊物版面的设计,同时也要融入个性化因素,体现自己的个性化特点。自主确定主题,然后按照这样的主题进行风格的确定,接下来还要进行图案的设计、色彩的着色,包括内容的安排等等。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群策群力,你一言我一语表达对版面设计的理念观点以及意见和建议。在大家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w现。

篇10

创新是21世纪人才所具有的时代特征。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能力是青少年创造素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科技活动的灵魂。在科技意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科技意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谈一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动手操作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动手操作,是把所思所想变为现实的主要途径。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只会想,不会做,那就是空想。现在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他们在家里可以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基本上一切都由家长代劳。所以创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在活动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层次,分阶段逐级进行训练。能力较低的学生训练他们画出简单的设计草图,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如螺丝刀、剪刀、钳子等,粘贴模型,组装、制作一些简单的航模作品;能力中等的学生要求会使用常用的工具,动手组装较复杂的模型,把自己的想法用设计草图表达出来,并自己动手制作科技作品;能力较高的学生要求能熟练的使用各种常规的制作工具,包括电烙铁、万能表等电工工具,画有一定难度的草图,并制作了带电动的作品。这样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二、积极开展课内丰富多彩的科技兴趣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注意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进行分类分层培养。为此,我们利用校内外包括师资在内的各种资源,开展多种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如“航模与科技”、“智力七巧板”、“船摸与科技”、“电子百拼”、“电脑小组”等,学校经常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活动,让每个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和关心点,参加适合的项目。通过创设宽松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在保证所有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受到教育和锻炼的同时,使部分特殊的学生的“机灵点”由此而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提倡学生“异想天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自身经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

三、认真组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1、开展“小发明创造”活动

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是一项综合性的科技活动,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集体合作精神,克服困难的意识。为此,我们每年举办一次科技周活动,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层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创造要求,这样,学校为学生提供练武场地,学生创造兴趣浓,创造欲望强,他们纷纷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动手操作付出辛勤的汗水后获取成功的喜悦。

篇11

提出“新常态”,其中支撑引领新常态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在科技创新方面,“旧”指科技创新参与人数少,与市场商业联系不紧密;“新”指科技创新参与人数多,创新点往往可以成为商业发展点,创新与创业的联系更多。近年来,全国每年有一千多所学校近百万大学生参加理工科类科技创新活动。

1、二本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现状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在英文中创新和创造不同,发明和发现不同。从学生层面讲,所谓科技创新,就是通过课本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发现现存事物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通过自己动手改造事物,这是创新的第一小步。

金陵科技学院历来重视专业实践过程,理工科学院学生在近年的全国高校机器人大赛、三菱自动化杯、西门子大赛、亚龙杯智能建筑大赛等专业大赛中,刻苦努力,勇于创新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科类学院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赛等创新活动中也表现突出。

1.1.1 2014年金陵科技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参与类型情况

图1 2014年金陵科技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参与类型情况

数据显示,由于金陵科技学院是一所工科二本院校,学生参加工学类比赛较多,而偏文科类比赛较少。此外,由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工科学生普遍科技创新意识比文科更强。

1.1.2 2014年金陵科技学院科技创新――专利参与情况

专利就是发明创造人或其全力让人对特定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独占实施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

截至2014年,金陵科技学院学生专利申报情况如下:发明专利占总申报成功专利2%,实用新型专利占39%,外观专利占59%。可见,大学生已有专利意识,但发明专利很难达到,而外观专利太多,这反应出很多大学生专利知识缺乏、创新思路狭窄、研发动力不足、维权意识薄弱,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①

1.1.3 金陵科技学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情况

大学生科技创新发展情况与所接受的教育有着明确关系,而要想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势必需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相结合。

金陵科技学院的课程主要分三类:

1、完全理论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

2、理论实践相结合(实践环节比重较低):如思想政治课程、部分专业课。

3、完全实践课:微机接口与技术、计算机建模与仿真等,在实验室完成学习,而这类课所占比重较少。

专业课的开设,由于实验室条件、课时限制等原因,实践环节的比重不够高,更偏向理论教学,导致学生对这门课学习感觉吃力,上课心不在焉,进而降低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而实践教学可以多方面发现学生特点,培养方向更明确。

1.1.4 2014年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参与情况

图2 机电工程学院2014年学科竞赛奖项等级统计

图3 机电工程学院2014年学科竞赛获奖人数专业分布

图2显示,在参与竞赛人次中,大多数同学或团队能拿到二等奖或三等奖,而只有极少数同学或团队拿到一等奖。

图3显示,由于专业不同,参与的学科竞赛类型、人数不尽相同。

2、原因分析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而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在大多数理工科学院,不同的专业男女比例不同,而且各个专业科技创新的创新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活动经费也不同。加之,不同专业对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不同,致使各专业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参与的人数、获奖情况产生了较大差异。

2.1 性别差异

图4 金陵科技学院男女比例

总体来看,金陵科技学院男女比例较为协调,而在理工科类学院男女比例失衡状况普遍存在,金陵科技学院理工科类学院男女比例可达6:1,因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男生占主导地位,加之女生的性格偏内向的因素,致使很少女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通常女生的性格多内向、文静,更喜欢阅读书籍、网络等媒介,内向的性格使之接触的事物较少。而男生性格豁达,善于交流,喜欢在实践操作中探索事物并发现事物中的问题。

2.2 兴趣差异

在生活历程中,虽然同时学习着课本知识,但不同的成长环境造成潜移默化中接受到的思想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兴趣爱好。有的同学对科技创新感兴趣,愿意参与其中,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自身能力;而有的同学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参与科技创新仅仅是为了名与利,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更加美观,这种心理参与科技创新并不能充分调动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反而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而更有同学认为,科技创新与自身无关,进了大学不需要再去拓展这方面知识,只求安逸不求进步,他们认为大学生活是无忧无虑的最轻松的,每天漫步于学习、社交、娱乐、旅游等。

2.3 重视程度

学校、学院、班级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的不同,会导致参与科技创新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以实验室为中心。首先,学校科技创新体制还不够完善,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足。其次,学院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宣传科技创新活动,没能调动广大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去。再者,一个班级的科技创新氛围也决定了本班级参与科技创新人员的多少。此外,部分学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没有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解决方案

3.1 性别差异

通常情况下,在校女生的笔试成绩高于男生的笔试成绩;而在实践实验中,无论是领悟能力还是操作速度往往与男生相差甚远。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学科竞赛是一个团队,这就需要团队成员明确分工、相互合作。因而,可以组建由男女生构成的科技创新小组,由男生带动少部分女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随后,再根据女生之间的联系,女生继续带动周围女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3.2 学科差异

对于一些综合性比赛,如创新创业大赛,学校要合理安排相关部门做好分配工作,倡导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组团报名,从而更好地完成科技创新比赛项目。

每位团队成员要强化责任意识,对于负责的项目工作负责到底,而不是遇到问题时把事情推脱给他人,时刻牢记团队精神,明确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团队成员需要及时与他人沟通,吸取他人的经验,了解遇到的问题,使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此外,综合运用网络技术,采用多渠道、多手段,及时汲取新知识,提高科技创新质量。

3.3 兴趣差异

一些同学由于个人兴趣爱好,通过一些科技社团加入到科技创新团队,然而半学期过后本来一百多人的社团可能也就剩下几人能坚持到最后,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去。

一方面,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己的喜好,如果想在科技创新中有所作为,首先应对科技创新方面很有兴趣,兴趣是学习新事物的源泉与动力,也是学习事物的良好导师,是迈开步子前行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明确自身专业学习及未来就业状况,学以致用、增强实践能力是二本院校学生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这些能力无疑是课本中学不到的。

3.4 重视程度

(1)加快教学体制改革

科技创新以学生为主导,在学校的学科设定方面,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课堂互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学校也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及视频宣传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了解。

(2)完善科技创新体制

学校应进一步认清形势,继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制,构建全国大赛、省级竞赛、校级竞赛、院系级竞赛“四位一体”的竞赛体系②,选拔出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为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促进科技创新团队形成互帮互助、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氛围。

所谓科技创新体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创新制度体制,创新制度体制包括学生科技创新小组,以及鼓励同学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一些制度。

②完善的师资队伍,其意旨在通过教师科技创新团队带动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工作。

③充足的科技创新活动经费,如果这方面完善的话,可以保证一大部分同学有勇气来参与科技创新,而不是害怕在科技创新中搞砸。

为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金陵科技学院积极推进大学生开放实验室平台建设。依据大学生开放实验室构建目标与原则,建立了专业开放实验室,从开放机制、培养机制、经费以及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探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增强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需要选拔实验室助理,结合报名学生个人情况及现场投票情况,通过公开公平工正选拔,决定每个实验室的实验室助理组长及小组成员。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旨在通过个人及团队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去,从而为学院学校建设贡献出个人的力量。实验室助理中会选拔一些女生,虽然很少,但也体现了学校逐渐对女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加以重视。通过实验室助理“以个人带团队”的效应,带动一些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女生积极参与实验室的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另外,学校可通过开展了一些“科技创新 智慧校园”的校内科技创新比赛活动来促使大家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学院也通过课程设计出比赛的活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另外,实验室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必备场所③,因而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更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实验室的安全对整个高校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4、结束语

大学生要想提高自我推销能力,在拥有良好心态的同时,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每个人都在追求一些东西,却也在追寻的途中丢失了一些东西。人如长江、黄河,有些人一开始就可以如长江般开山辟地、气贯长虹,内心始终清楚目标、不断前进。而有的恰如黄河,混着杂念,而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气势。正如科技创新活动,有些同学怀着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取得了一定成绩。而有些同学没有端正心态,在参与比赛中遇到一定挫折,就陷入懈怠、迷茫。总之,作为当代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正确认识、摆正心态、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篇12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影响着国家的强弱兴衰。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大学生作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优势,同时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途径,可以巩固自己所学知识并加以运用,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丰富自身的科技知识,开阔新的视野,激发对科技研究的兴趣,从而全面的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实践证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单纯的能力开发问题,更是一个思维方式的提升问题。本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浅谈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2.1 高校忽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开发

首先许多高校教师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落后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有些专业的设置不合理等现象。课堂教学还完全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挖掘的手段,部分教师对参与学生创新活动不积极主动,精力投入不足。

其次许多学生还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长期受传统教育影响,学习主动性差,受高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学生自身也还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没有接受正确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2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制度还不够完善

由于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高校科技创新制度不完善、重视不够,没有专门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管理机构,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缺乏持久性,培养机制与时代要求不符。

3.如何正确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3.1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

在管理制度建设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方式的选择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加强教师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的探索性、启发性,学生主体的发挥效果等要素的评价,鼓励教师与学生协作;建立学习能力、科研意识、创造能力等综合评定方法,改变单纯以课堂知识为考核的状况,加大学生创新培养的资金投入,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激起大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进一步健全创新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创新教育,激励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建立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对积极参加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成绩突出的学生,在评奖评优、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等环节中给予充分的优先权。

3.2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性高、应用性强的学术研究活动,对实验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的要求也比较高.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

实践教学是高校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能加深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加强实践条件建设,建立创新实验室,向大学生开放,为大学生提供自由的时间、对必要的设备进行科技创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技训练水平.促进大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

3.3我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

我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广大高校前列,每年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类竞赛中都取得骄人的成绩。目前我校在学生创新方面有一下做法:

根据学科专业设置项目,依托院部组织活动,教务、团委扎口管理。校内活动注重参与,校外竞赛做精做强。拓展第二课堂,强化创新实践训练,把创新实践活动列为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之一,为学生创新训练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组织校内竞赛,以“大学生科技节”为龙头,广泛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科技创新论坛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举办校内外专家学术讲座等活动,动员和吸引广大同学积极投身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组织校外竞赛,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训练项目,以参加省、部级以上高层次竞赛为标志,在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系列的基础上,努力造就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建立健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组织。加强对学生科协的指导,加强组织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开创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新局面;按照“创新活动进社团”的要求,鼓励、扶持学生学术、科技社团组织的建设,为学生自由自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

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申报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指导,基金重点支持那些基础性、有新意的研究项目,其它项目以立项管理的方式,给予适当支持,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创新训练。

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深入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训练,努力建设创新型校园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是指科技创新活动要以专业课程为中心,结合本校专业特色,立足本校实际,学以致用,在专业中提升学生科技能力。两个基本点是指:把帮助学生将课内理论知识应用到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基本出发点;把帮助学生从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补充到课内理论知识作为落脚点。通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正确处理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的关系,通过对课内外两个课堂的正确把握,使学生在多元互动中得到锻炼,掌握扎实的理论文化知识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开展科技活动的整体统筹上,要一手抓全校科技文化氛围建设,一手抓高、精、尖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两条腿走路,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本领搭建广阔平台。

2推广“三化”“三化”即科技娱乐化、培养模式化、技术传承化。

2.1尝试科技娱乐化,即将科技活动赋予娱乐化的展示,为营造校园科技氛围起到良好带动作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如在我校特色活动车模设计制作大赛中,除了传统的车模展示,还增加了舞台剧、速度竞技赛和重量拉力赛等趣味比赛环节,组织学生用设计的车辆模型编排了舞台剧《机器人总动员之愤怒的小鸟》,将整场活动推向,用形象生动的剧情和配音演绎了机器人版鸟猪大战,人性化的展示了车模的高端性能,娱乐化的彰显了科技的独特魅力,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科技创新的热情。

2.2推广培养模式化,即学校对学生科技能力培养制定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分类引领,打造科技创新一条龙、生产线式培养模式。针对大一学生开展广泛的科研立项搜集项目,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科技项目进行基本初步的研究,以此作为对研究课题进行项目依据、研究方法、文献综述、预期完成标准等进行论证的第一道程序;大二以校内科技比赛获奖或作为科研立项结题,并形成初步的理论研究成果;大三学校会提供平台,依托比赛实战演练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和作品进一步参加全国比赛,对学生的科技成果进行更权威的检验;大四积极推动优秀项目作品进行专利申请,引导项目由理论型向实用型转化,并将可行的项目入驻产业园区进行实体孵化,注册公司,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学生创业就业。

2.3坚持技术传承化,是通过“课题认领”、“科技明星交流会”等活动,加强学生自主科技梯队建设。科技活动水平提高除了依靠教师的教学指导,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任何一个成功的科技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经历几年、几届人的磨砺才能打造出一个有价值、含金量高的项目,因此技术传承在高校开展科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探讨可以通过开展“课题认领项目”来加强技术传承,即每年毕业生在毕业前会将自己未完成课题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无偿全面的交出,由低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认领,从而有效的防止了项目半途而废,也提高了项目研究的深度和效率。同时定期开展“科技明星交流会”,引导学生分享经验、共享资源,坚持走出去学习、引进来发展的理念,使项目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3打造“三平台”

“三平台”即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类引导,着力分类打造科技普及、科技竞赛和科技实践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三平台。(1)科技普及教育活动平台以科普教育、学术讲座、学生论坛为主要形式,它既是为学生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平台,又是学生深入专业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的交流平台。(2)科技竞赛活动平台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以竞赛营造校园科技文化的浓郁氛围,以大学创新实验室为依托、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等学生组织体系为辅助,以赛促创,推动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3)科技实践活动平台以大学生“众创空间”为载体,实现项目化、基地化、实现科技项目的实体孵化,将科技理论化向实用化转变,并对科技产品商业化进行探索,最终实现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促就业。总之,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科技活动竞争力正是一个学校整体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和办学成果的最直观体现。在新形势下,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普及与提高并举,扎实做好科技创新活动,努力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开拓高校科技活动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