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服装设计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服装设计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服装设计教学论文

篇1

(1)追踪溯源法。

服装设计相关理论中,有些理论看起来是简单。但是其实并非如此,要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理论,需要很深厚的艺术功底,同时还需要比较好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能更正其对服装设计理论的基本了解。其外在表现形式也比较明显。对于服装设计行业来说,实践背景比较浓厚,如果学生无法理解该背景,在实际操作中,便没有办法对服装设计理论进行比较实际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底蕴的忽视,将会使得整个教学缺乏活力。同时,作为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师,应当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都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些了解的基础之上,去激发灵感,从而不断提高服装设计的水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果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不仅要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引导,同时还要向学生积极介绍与艺术和设计相关的其他书刊。使学生能够了解其他艺术,为学生了解服装设计奠定相应的学科基础,与此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分析能力,通过高雅艺术的接触,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在创造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激发创作灵感。日积月累,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进而对审美艺术以及相应的设计原理有着充分的了解,使得学生有朝一日从事实践工作也能够受益良多。

(2)身临其境法。

我们知道,作为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课程,服装设计需要不少的基本功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这也是服装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例如,要让学生学会对面料进行识别和设计,同时还要掌握多种裁缝技能,如平裁、立裁以及缝纫等等,唯有不断地对基本功进行锻炼,才能够真正掌握服装设计的精髓,并且自如的运用起来。不同的人对服装设计的运用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运用的方式、手段以及目的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它和自然科学有着很大的不同,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如果要运用在实践中,可能可以找到一定的标准,但是服装设计理论则没有这样的标准,在实践过程中,也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标准模式。而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这个缺陷。根据相关经验表明,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能够让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相关理论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得学生在很平凡的地方,都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具体实践中,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关注一些不常为人发现之处,从而深刻体会服装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使得探索精神和想象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探索精神和想象力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围绕问题,通过各种想象,不仅考虑充分考虑已知领域,更对已知领域进行突破,从而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构思。创意可以反映在服装设计的方方面面。例如,针对题材创意,自然题材、历史题材等等都需要进行突破。针对服装造型等等,如方形轮廓、圆形轮廓等等,在色彩方面,则可以从中性色调以及对比色调等方面进行创意设想。总而言之,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之上,去考虑服装主题以及服装造型等各方面问题,不断完善创意方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课堂还应当以学生为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得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知识,同时更加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以及心理等等方面的共鸣。使得学生的眼界得以开阔,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2

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服装设计观念

服装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也是一种艺术,其中不仅仅包含着一定的文化素养,还表现了相当的审美水平和文明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时尚元素的敏锐感受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时尚设计意识和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服装内涵的理解,在学习服装结构和工艺技术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表现服装的美感,充分体现服装的功能和意义,能够用得体的穿着效果来反映穿着者的审美水平,进而使学生树立起科学合理的设计观念。

2.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服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应该教会学生什么为美,什么为不美。只有懂得欣赏美,才能创造出美。教师应该从艺术、时尚和审美三个不同的角度人手,增强学生的对美认知能力。服装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多方面的艺术,它包括视觉方面、造型结构方面等,在表现服装的设计意义的时候,还应强调服装中的视觉效果,使设计出的服装具有较强的艺术倾向和美感。学生应该学会解读服装画中点、线、面、体的视觉语言,了解服装中各种色彩结合的艺术效果以及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使学生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色彩的功能,设计出色彩效应比较艺术的服装。此外,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要多观察、细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了解大自然,去大自然中写生,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对美的认知。

2.3服装的造型与结构结合进行教学

服装的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的设计中是最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部分。服装的结构表现在于缝制的过程,缝制是把服装设计从立体表现到平面,再把服装从平面表现到立体的一个重要过程。当学生只会设计服装的纸面效果,而不能将这种纸面的结构关系变现为或者转化为立体的服装时,设计只能算是纸上谈兵,不能算作学会设计。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缝制工艺,特别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高的水平。此外,教师对于服装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不能只停留在画纸面效果图作业上,而应该把服装造型和结构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总之,服装设计课的教学必须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一体化模式,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掌握服装设计的精髓。

篇3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仍然还是教学中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设计艺术不仅具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法则,更主要的它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本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现代建筑设计学校提出“艺术与工业技术相结合”,首创包豪斯体系,翻开现代设计领域新的一页[1]。由此,西方国家的设计艺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设计艺术远比绘画艺术引进的晚,国内的设计艺术教育多年来一直受绘画艺术教育所左右,致使各类设计观念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定式中。因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本质的认识,将主导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时下,我国各类服装赛事频频,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表演展示,自然是天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但由于这些赛事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性因素往往不被参赛学生所重视,以致时常出现学生参赛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专业大赛,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二、改进绘画基础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

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

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纵览国外大师、名家的服装绘画作品:洗练、简洁的线条运用;夸张、到位的结构刻画;概括并富于质感的衣料效果;常常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三、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设计中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主干内容。只会画纸面效果,不能依此产生合理的结构关系,设计是“纸上谈兵”,相反只学那些已定型的常规服装结构,而不能灵活变化应用,那么也不能算是学会设计。就象有许多老裁缝能把西服、中山装剪裁得很合体,但若按设计稿裁一些有特别变化的时装则感到困难。

服装设计教学的重点,就是要针对上述情况强化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与结构对应变化的训练,掌握服装设计的主体核心。以此为目的的教学,从教师方面来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款式造型设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服装工艺技术水平。这并不等于说设计教师必须要把服装做得如何如何精致,但对起码的缝制工艺要有所了解掌握,尤其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强的能力。

不仅常规服装的结构、裁制要懂,还要能运用服装结构原理,随意变化出新的结构形式。做到能以绘画表现款式、造型,以款式造型来设计结构,再以结构验证款式造型的合理性。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款式造型与结构变化的能力。

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君岛一郎先生来中国纺大讲学时,曾作过这样一个演示:他请身着基础衫连衣裙的模特小姐站到台上,拿起剪刀从连衣裙摆处分几个不同位置向上剪到臀位,然后让人同时把剪开的裙摆拉起展示给众人。君岛先生告诉大家,若把展开后的裙形用面料再重新缝制,就产生了一种新裙款式。以此原理,基础裙形可以变化出许多的裙装样式。

君岛先生用此实例说明:对服装款式造型的设计,也就是对其结构的设计。因此说,服装设计课教学必须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相交融的一体化模式,那种设计课是设计课,工艺技术课是工艺技术课,设计课不管工艺技术的事儿,工艺技术不能有效地体现款式造型的分离式教学,看似分工明确合理,实则是专业教学中的误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把二者统一起来的环节。

总之,服装设计教学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有了可喜的成绩,这一新兴专业已为我国服装业输送了大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设计骨干。但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观念上的错误倾向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当今社会对毕业生的选择越来越挑剔,越来越注重其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因此,只有在教学中不断修正偏差,不断完善,让专业体系的内部环节密切相联,才能使服装设计教学有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才能为服装行业培养出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篇4

大学阶段有预定的工作方向和职业目标,才能拥有自我内在的学习动力,才能有理想、有目的积累知识、培育业务能力。按照课程理论的预置设想,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首选岗位是服装设计。作为一个设计师需要有丰富的服装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绘画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服装材料学的选择与运用能力。服装材料学是服装设计的三要素之一,服装材料是人的第二肌肤,是一种服装的语言,能灵活解构和组合服装面料是设计师必备素质。适应企业的服装风格,了解企业运用的面料性能,是做好企业设计师的基本条件。特别是企业的服装定位明确,造型简洁,所以把握服装的风格的重点在于面料的运用,特别是不同材质面料的厚薄对比,软硬对比,不同肌理对比的合理运用,面料的再造等,都与面料的合理运用分不开的。一个好的设计师,它能够读懂面料的语言,重新组合,设计出时尚的服装,适合市场需求。当下随着数码喷印技术的不断强大,设计师可以自己设计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原创作品,通过数码喷印技术来实现,这是面料设计的一大突破。从而使面料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也是设计师对面料把控的技能。

其次要有绘画能力。不但要有娴熟的时装效果图的手绘能力,也要有电脑绘制能力,包括photo-shopcoreldrawpaint时装画的绘制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有把握流行趋势的独特眼光和捕捉时尚的独到见解能力,还有市场应变能力、前期策划能力,服装系列组合能力,服装色彩搭配能力等。这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至少画几千张服装效果图的练习,每幅图要在几分钟之内完成,才能达到设计师的基本要求。鉴于对设计师的这些要求,学生必须做好大部分有实质、有实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准备。否则,很难在实习中做到准确观察、精确设计、熟练操作和真切体验,从感性到理性的成熟觉悟就无从谈起。从事个体服装设计,也不能没有比较系统的业务能力。即使就业后,由于业务不熟练也会导致企业或同事的信任危机,只能被动地应付工作。

三、学院与企业合作衔接的教学模式是就业的关键

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合格的人才方能符合市场的就业情势呢?模式教学是关键。适应市场,服装设计专业主要培养学生设计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学校只能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大多数学生喜欢创意性的服装,天马行空,构思也时尚前卫,体现学生年龄层的思维和喜好。教师注重于理论教学,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十分有限。但是企业的设计师,不是有创意和绘画能力就可以成功一件作品,而且企业设计是以企业成衣设计为主,除了把握好造型外,还注重细节的设计,运用流行的元素,迎合大众需求。还需要和版型师、和样衣工的沟通和协作,把设计稿转化成实物,成为消费者喜欢的服装成品。服装专业的教学应当是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合格的服装设计师还要有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比如广州、深圳的一些品牌服装企业,把设计师、打版师、和样衣工组成了一个团队,三者缺一不可,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共同承担责任、共同为企业服务。所以,学生要更快地适应市场需求,更快地融入企业,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学校现阶段课程设置及运行必须采用适应企业、市场发展趋向的教学模式。

四、在校期间的企业实习是学生做好就业衔接的最好渠道

大学期间的分阶段实习,是学生检验自己学习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的最好渠道。实习中,学生能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该往哪方面努力,通过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弥补不足、增长技能、提升素质。学生在实习中一方面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是独生子女的特殊家庭经历,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这两个原因往往导致学生有自信心而鲜有责任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也缺乏与同事沟通能力,抗挫折抗打击心理不足等。这些表现也是造成以后就业初期频繁跳槽,或呈现出不适应工作环境和难以胜任工作的状态。

学校的教学模式,怎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企业、市场的实践锻炼是关键。如有些大二学生对专业认识的误区,对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不理解,学习动力欠缺;教师有时的教学没有特别说服力等。此期间让学生到企业实习,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体验和感受,学生开始重视实践能力的学习,也认识到企业的运营规律和分工。大三的实习,学生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但是在企业岗位上觉得还不够熟练,出现一些工作衔接不到位,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种情形下,实际工作责任的客观促使和教师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能自觉主动查找自己的不足,能虚心接受企业人员、教师和同伴的意见,不断成熟。大四的毕业设计创作是学生全方位检验自己的能力,最好能在企业完成,结合企业每一季的产品会,从而接触到企业整个运转形态,达到全方位锻炼。同时,学生作品也能结合企业服装的风格,能把服装设计能力真正运用到企业服装的设计中,让企业检测和消费者的评说来检验自己的水平。

篇5

为了进一步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外国很多的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服装设计这一专业,目的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服装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是这样一来就会严重的分散本来就不多的高质量服装设计教师,使得高质量服装设计教师出现了缺乏的现象,与此同时,我国的各大院校由于不断的扩招,也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而有的学校还没有达到创办服装设计专业的条件和要求就开设了这一专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各大院校应该逐渐的整合专业的教学资源,科学的规划服装设计专业学科的体系,此外,学科和学科之间也要进行交叉的交流,在市场上有很多知识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所以我们的学院设计师可以适当的邀请一些专业的设计师来到学校进行授课教学,将一些生动的案例讲给学生听,这样一来,学生在听闻新鲜事物的时候也将知识学到了。

1.2服装设计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的教学手段始终是单一的填鸭式教学,这一点在服装设计专业也是相同的,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方法上还是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学生只是在服装的效果图上写写画画,并没有真正的去了解服装设计的内涵,现代性的设计创新理念完全没有,而有的高校为了进一步的培养出实用性的人才,在整个教学的课程当中逐渐加大了剪裁和缝制工艺的训练,忽视了设计的教学,这样出现的结果就是,大批的新设计师所设计出来的服装都是非常的低廉,而我们的服装市场需要的是高素质的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服装设计师,显然目前的教学方法根本就满足不了市场的真实需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各大高校要对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做一个课程性质的评价,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的指导思想,因为服装设计师离不开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的,没有这两点的支持,服装设计是出不来的,此外还要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

1.3缺乏对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的走入了教学的课程当中,而多媒体的介入,使得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逐渐的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可以在教室中享受丰厚的信息资源,而原先的学生手绘也变成了现在的点鼠标,虽然这是教学中的一大进步,但是从长远角度想,学生过分的依赖电脑和相关技术软件,使得自身的手绘基本功底都出现了松懈,再加上学生不去联系这些基本的训练,最终就会导致学生连握笔的姿势都不会了,再有服装设计中面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学生此时是通过电脑来选择面料的。针对这一情况,我国的各大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在初级阶段还是要加大对学生的绘画基本功的练习,要先把学生的基本功练扎实了,然后再去使用网络技术,在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也不要搁置对基本功的练习,我们知道服装设计是目前变化最快的行业之一,不仅要强调实时额艺术性,还要强调实用性,因此我们的服装教学要和市场的行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要正确的处理好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篇6

1.2如何加强专业课程间的内在联系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诸多服装专业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服装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造型设计课程内容是其结构设计的基础,而服装工艺学、服装工业制板、服装生产管理、服装人体工程学等课程又以服装结构为基础。因此,服装结构课程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是服装知识储备运用的综合课程,如果能将服装结构置之于服装系列教学的大课程中,不单纯地将其看为一门课,而是作为一个教学分支来展开教学,对服装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将是一项深化工程,因此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如何恰到好处地贯穿相关课程专业知识,加强专业课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服装结构设计课教学模式探讨的一项重要内容。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

2.1增加项目式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为未来进入社会的服装生产服务,因此不可避免地与服装订单及目的性生产相关联,因此在服装教学的实践中可以结合订单的实际要求进行项目式教学培养,增加实践环节。如在讲到女西装的综合制图环节时,由于女西装结构复杂,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困倦和烦燥的情绪,不能正确将结构制图的方法掌握。在这个环节中可采取项目式教学,指定客户需求,让学生为其设计款式,并根据自己设计的款式进行剖析和绘制结构图,学生们产生了兴趣,乐于实践,积极参与制图,再由教师依据学生设计的款式及结构图进行单独讲解和西装系列化款式变化及结构设计变化的综合总结,不仅使学生掌握一款西装的结构设计,还对比学习了其它的款式结构,增加了学好西装结构的兴趣,加强了款式图结构图间对应互换关系的认识。

2.2增设教学实验环节,贯穿服装工程各环节

服装如果纯以理论教学为主,会有大部分学生对抽象的结构关系的理解片面化,适时地增加服装生产环节是对结构内容学习的加强。如学生在学过裤装结构以后,很多同学对裤装中的上裆、下裆、中裆、侧缝、横裆、立裆的位置混淆不清,相互间的关联更无从理解,严重地影响了裤装结构原理的掌握,只能机械的记忆,对不同款式的变化只能照搬照用,因此,增加裤装制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款式、制板并缝制裤装,复杂的结构关系通过工艺制作很容易理解,此时再讲款式结构及变化,板型的疵病修正,印象就更为深刻。在实验环节结束后,学生们感慨地说:“实验中,我开始将裤子缝反了,后来终于搞明白了哪片接哪片,通过实验我知道了裤子制作的全过程,也知道了裤子结构图中线条的意义,很开心”,“通过制作我对服装结构产生了兴趣,很期待下学期的结构课”,“我在实验中知道了认真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教学环节的开展,使大部分同学对所学到的结构知识进行了运用和发挥,制板能力大大增强,同时,简单的裁剪、缝纫操作为以后的制作工艺做好了准备,减少了易出错的环节发生。

2.3强化制图训练体系,提高制板能力

服装结构设计的实现需用结构制图体现,因此制图水平的高低是制图优劣的体现,也是结构设计能力的体现,一张好的结构图不仅要求结构合理,还要制图清晰干净、准确表达结构意图,因此制图本领的培养尤其重要。结构课作为一门必修课,为了考核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多数高校将其设为考试课,70%~80%左右的成绩需要在试卷中体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督促学生认真完成结构图的绘制,除了要求学生认真记好课堂笔记还要即时做好课下练习,制图中需要耐心和细心,稍不留心就会出现制图错误,而自己经常对较大的错误“熟视无睹”,小错误如不及时纠正往往会造成更大的错误,因此课程中大量的结构图需要教师即时的纠正和检查,除此之外,对于不能时时关注的制图细节,可采取课堂互批互改的环节,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尽量避免学生带着错误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同时教学中还可适时地将制图作业或笔记进行展示,让学生在看到别人作业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位置。久而久之,在一查二批三看的强化制图训练体系制约下,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只有将制图训练做好,制图的本领提高了,结构制图的原理掌握了,制板的能力也才会加强。

2.4导入立体构成教学环节,提高服装综合制板能力

众所周知,服装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同为服装制板的两个方面,二者有着极大的互补关系,随着社会上人们对服装款式求新、求异心理的迫切驱使,立体构成式服装越来越多地走入社会,立体构成服装着装效果好,成功率高、造型直观,但单一的立体构成服装成本高、效果具有随机性,且受操作者经验手法、操作中必须具有人台等的限制,常具有局限性,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扬长避短、提高工作效率、合理使用面料,达到优化设计效果的目的,如在领子的学习中,可结合花式领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平面结构与立体构成结合的制板方法;再如样衣的试穿阶段,可结合立体构成的方法进行板型校正,减少了疵病,优化了设计。通过立体构成教学环节的加入,实现了平面结构与立体构成的结合,提高综合制板的能力,学生在教学中学习了方法,为高级制板水平的培养奠定基础。

篇7

(二)服装设计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分析

服装设计行业的业务面广泛,故仅对其行业组成作略为概述。首先,有专门进行款式开发研究、版型设计的服装设计研发机构;有专做服装品牌公关推广和服装营销的服装营销机构;有负责辅料采购跟单、样衣制作、服装生产管理与设计的服装企业;有专门设计、生产和销售辅料的辅料行业;有进行卖场导购、服装展示、橱窗设计、陈列摆设等的服装卖场;有专做版型研究、制版推板的制版行业;还有各类服装设计类的专业院校及时尚设计类的服装培训机构。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目前企业集中区域多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湖北、山东、辽宁等省份。其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设计师、设计总监、女装或男装设计师、制版师、样板师、外贸人员、跟单员、销售员、导购店长、营销总监、市场总监、市场拓展、生产组长、车间主任、采购管等岗位。其中,对于服装设计师、制版师、陈列师的需求呼声最为高涨。

(三)明确服装行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服装设计专业归类于艺术设计学科,其涉足领域有艺术、工业技术等多个领域,研究面广,实际应用性也比较强。专业要求不仅对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还要通晓服装结构、服装生产纸样、服装设计方法,以及成衣生产工艺、服装营销等手工技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生产管理、服装设计及营销等方面专业的、能够到服装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国目前开办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所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以设计与艺术的结合为主,设计与技术、技术和管理为辅。据此,专业的人才需求可以划分为大众化需求与个性化需求。就业前景既覆盖了掌握流行元素、具有艺术触觉的服装设计师,也包括了洞察服装市场前景及产品开发与营销的服装营销人员等。

二、构建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开放型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实施的要求和目的,结合其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专业实践要求和毕业设计要求等,都体现出亟需一套系统的、完整的教学体系来进行自上而下的调整与辅助。首先,针对初入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设置专业讲授平台为学生全面综合的介绍服装设计专业的整体情况,培养专业基础素质。其次,在建立了一定的服装专业基础之上,应初步展开定位,明确专业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根据市场动态、人才需求,以及服装生产一线资讯等,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及教学目标。再有,联络当地服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根据专业岗位安排学生进驻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践,将理论知识通过工作的开展得以磨练与提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校企合作组织的实践活动,还能够拓展学生对市场的观察能力,提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产品设计表现力,以及通过积累经验来为创新意识的成长打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对毕业设计的安排,目前大多院校都是采用组建工作室的形式将学生以不同专业分别划拨到不同岗位,由专业教师统一组织安排,携手企业共同开发研究产品项目。这一项目的主要内容,通常是按照不同企业所主营的不同品牌与市场定位来分别对待。比如,按企业需求展开市场供需调查,根据调研报告设计新品款式、结构版型等;或根据企业提供的面料设计服装成品等。让学生将设计理念与市场高度融合,并接受市场的检验,从而实现能力有效地锻炼。

(二)整合产品与主题的同步设计

整合产品和设计主题,将其与社会亟需融入课程,以微观的视角培养学生的市场开发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市场意识等,最终实现设计作品的市场投入符合市场竞争要求。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以这类重视学的的产品设计贴合市场运作,通过层级相连的互动形式,再搭配市场调查、设计制版等各课程环节,实现学生全面综合素质与技能的提高。对于服装设计,并不仅是一张设计效果图就能完成整体设计,还需要设计者对整个工艺与材料相当的熟悉,以及对市场消费需求等的掌握,以确保其设计产品能够迎合市场“口味”。简单的说,服装设计如果只是停留在追求纸面效果,那只能称之为美术作品;只有将绘图通过制版与裁剪,才能够被赋予服装设计作品的名义。教学实践证明,围绕主题与产品设计的课程革新,教学重点突出且针对性较强,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课程的热爱。而且,这种具有明确的专业导向特色课程,让学生有了更多将设计理念付诸动手实践的机会,完全符合服装设计对技能型、开放型及特色型人才的标准。

(三)创新意识的激发与培养

虽然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已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得到了普遍推广及应用,逐渐取代了传统常规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法。但是,完全依赖计算机技术的绘画技术与设计效果,始终有所局限。因为机器思维是既定的,是完全无法与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观相提并论的。要想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复合型高级人才,打破传统,跳出局限便是第一步。服装设计涉及领域广阔,多门学科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所以,教师应当以宏观视角出发,集服装设计、美学鉴赏、工艺制作、面料甄选等多方面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得到综合性的培养,符合不断更新变化的动态潮流。据目前市场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创新已然是大势所趋。对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考虑教学目的,首先是要贴合企业需求,为市场服务,从而加大在实践上的教学力度。其次,构建讲授、训练及自学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多为封闭式的单向讲授,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交流;同时,学校与社会企业间的联系也较少,不利于学生更好的与社会相容。所以,基于这一特质,就要求教师应当具备前瞻式的教育眼光,避免课程与环境的拘束限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国外服装设计行业流传着一句话“设计艺术的教育目的,并不只是培养设计人员,而是解放设计人员,挖掘与完善他们的聪慧与才能。”由此,教师作为施教者,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实践中去挖掘新的素材,新的灵感。比如,当季流行色系、新型面料、各类时装会等,围绕这类资讯拓展,朝不同方向去构想各种可能性,在既有的结构与图案、饰品与服装款式中寻获灵感。另外,通过对采风考察、民俗风情、民族实物等的艺术吸取,开拓新的创作源泉,为创作作品增添新奇成分。

篇8

提到服装设计,现在很多人都能对此说出一二,不论是服装专业人员还是普通百姓。尽管他们看法不一,角度不同,但服装设计对于他们已不再是陌生的词汇。这说明人们对服装的认识越来越多,服装从其心理功能及其社会属性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今天的服装作为一个象征时代精神的行业,已被社会广泛接纳,而设计意识的增强则使服装具有了生命活力。

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对我国的全面渗入,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很快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类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服装专业毕业生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然而,随着毕业生社会信息反馈,服装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这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等。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是由搞绘画艺术的美术教师或搞染织的工艺美术教师担任,学生所接受的训练多是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描绘技法,而服装设计所涵盖的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没被更多地意识到。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特别是对有变化的结构),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进入九十年代,服装教学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与反思,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进,服装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仍然还是教学中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篇9

服装设计作品传递给人们的第一感觉并不是精湛的设计工艺,而是色彩传递的信息,人们通过色彩来审视整个作品。优秀的设计师能够利用色彩来表达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利用色彩的明度、色相以及纯度等等来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随着色彩应用的不断发展,现在很多院校的服装设计行业中开始引进彩色应用教学,让学生在色彩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色彩应用能力,进而提高提升设计水平。高校的色彩应用教学主要是针对服装设计中如何处理好色彩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一)色彩与布料的关系

服装材料的色彩是由织物、肌理、图案等等元素组成,但是不同材质的布料对于色彩的反应也存在差异,这就是造成相同的色彩在不同布料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光泽。丝绸面料能够很好地吸收色彩,色彩反射率也很高,所以一般的丝绸面料的色彩比较鲜艳;棉麻布料相比较丝绸的色彩吸收力来说很差,不能将色彩的光泽很好地呈现出来,一般棉麻材质的衣服会尽量使用暗色。

(二)色彩与人自身条件的关系

人的身材、年龄、肤色以及性别都与色彩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服装设计师要根据人的自身条件来设计,什么样的色彩适合什么类型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知识。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来应用色彩,这样才能让穿着者更显魅力。例如皮肤较黑的人不适合穿亮色、偏胖的人应该设计深色系列、年龄较大的群体设计使用沉稳的色彩,通过肤色和色彩的对比来展现人的魅力。

(三)色彩与季节、地理环境的关系

不同的季节人们对于色彩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差异,冬天深色系列的衣服更深大家的欢迎,夏天人们更愿意选择亮色,特别是不吸热的白色。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季节代表的意思也有很大的区别,地域上的差异也会造成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产生变化。北方地区天气比较严寒和干燥,风雪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北方人偏爱深色;南方地区天气湿热,风雪天气比较少,夏天比较炎热,所以偏爱亮色。学生根据设计服装的季节来选择相应的色彩,冬季服装选择深色,夏季服装选择亮色。

(四)色彩与场合的关系

人们处在不同的场合对于色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婚礼以及节日庆典上应该穿着颜色比较鲜艳、喜庆的衣服,与所处环境的氛围相符,但是像葬礼这样的场合严禁穿着色彩抢眼的衣服,尽量选择深色系列,来表现人们内心的悲痛。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对这些常识性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设计衣服,在设计之前应该对具体的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篇10

一、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与办学层次模糊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实行单一的标准化培养规格,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与生产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难以建立,致使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尽管中等职业教育在力求为生产实践服务,但中等职校培养出来的各类服装设计专业人才都远远不能适应服装专业的社会需求,主要原因是学校办学层次模糊,没有自身特色可言。企业和毕业生不能相互适应,许多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不久,往往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企业在屡屡引进人才不成的失望之余,也在连连叹息现今的学生太不扎实,太缺少应变能力。

2.专业结构单一

单一的人才结构,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导致结构型人才过剩,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有的企业急功近利,花大价钱聘用设计师,以为企业的命运交给设计师就万事大吉了。但事与愿违,设计师们频频跳槽,使企业陷入人才困境。从服装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讲,企业不仅需要服装设计师,还需要其他方面的人才,而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在未来是最具竞争力的。服装设计师只是服装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还需要打板师、工艺师和经营品牌的企划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服装企业经营产品的定位也不尽相同,男装、女装、职业装、休闲装、童装、运动装……这就要求设计师的知识结构也随之不同,有所侧重。

3.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活动半径有限――从学校到学校,社会实践不足。经过几年的教学活动以后,知识更新不足,急需补充。当前服装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先进的思想从各行各业各渠道,不断地渗透和补充到服装领域。如果只有枯燥的理论,而没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是没有说服力的,是不全面的、苍白的。所以,学校所缺乏的正是在服装企业第一线从事设计、管理和营销工作的师资力量。

4.教学形式枯燥

纸上谈兵,设计课等于画效果图,是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主要弊病。众所周知,同一服装造型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结果会大相径庭。效果图与实物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服装设计必须用材料造型,仅在桌上画图,根本体现不了造型要素。在实际教学中,打制服装样板、工艺制作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多数情况下存在实践不足的问题。学校的实验设备也远远落后于企业的生产设备的更新速度,单一和枯燥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对实践课缺乏兴趣。所以,只有与服装企业建立真正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才是改变现状并实现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二、如何搞好中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

1.确立与市场接轨的培养目标

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要,中职服装专业应立足于服装企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拓宽专业口径,创办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等具备现实性的、实效性的专业,着眼于培养服装企业急需的综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集知识技能于一身,既会设计,又懂工艺,兼通市场营销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在素质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人才;在业务上,培养掌握服装专业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现代化服装生产企业技术管理能力、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的初中级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2.制定合理而灵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

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的基本蓝图,是极其重要的教学文件。应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培养目标和定位,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然后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专业发展趋势,并组织和邀请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兄弟院校等各方面人士进行可行性论证。以“宽基础、活模块”为基本思想去培养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利于学生跨学科掌握较宽的知识面,适应不同职业岗位需要。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服装不仅仅是商品, 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 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同时,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的美,做到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加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观念。

4.注重学生实践环节

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参与项目设计、企业设计的教学形式是最能体现实践教学实效的有效措施。要充分利用社会或企业开展的一些项目来引导设计教学,使这门课程能够与市场接轨,适应社会,保证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要求。一方面,要在校内现有的服装实验室基础上,加快服装CAD设计室和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建设步伐,进行模拟实验工作。实行产销一体化,走以厂养学、以学促厂、共同发展的道路,进行设计、打样、裁剪、工艺制作、销售一体化的实践训练。另一方面,应在校外建立起一个稳固的实习基地,强化产教结合,争取产业界的支持和援助,本着互惠互利、学习服务的原则,同有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应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专业设计的教学内容,直接为服装企业设计产品;在学生三年级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选择不同性质的服装企业进行实习,使学生迅速掌握成衣设计师应具备的各方面业务知识,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5.训练学生绘窗表现技能

一幅完美的服装设计效果图,应具备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有最佳的设想构思,二是有扎实的绘画表现技能。要表达服装的设计,仅靠思维或者语音,没有具体的视觉形象是不可能的。教学中,要教学生养成边思考动笔记录的习惯,使得头脑中的每一个创作形象都能转为平面的视觉形象。一件物体的出现,包涵着面与体的关系。比如,在基本绘画训练时,我严格要求学生面对任何物,都要善于发现,正确理解。理解了物体,才能如实地表现物体的透视比例结构等。服装与人体有着密切的关系,理解人体比例结构是服装设计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因此,提高绘画技能可分为三个阶段:(1)临摹。包括人体临摹,服装画临摹,可以在抓结构与比例的绘画中打好基础。(2)借鉴。就是根据所掌握的方法借助于他人的理念, 进行自己的构想和创造,在这一阶段中要善于求变、求新、求美。(3)创造。就是在自己原已掌握的基础上,力求改变自己和超越他人,追求变化、新奇和美感,不仅要在服装与人体动态上寻求改变,而且还要在画面构图、表现形式和语言上有所突破。

6.合理运用类比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各种服装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在教学中可运用设计的类比方法,即将艺术设计美学原理的知识展开延伸,结合服装设计将美学原理等元素运用实例进行讲解,寻找出各种设计艺术的共同规律来全面解决服装设计问题。比如:在讲设计基础时,先让学生去感受和理解图形的视觉作用,认识怎样组合或排列才能获得美的视觉效果,什么样的色彩搭配是和谐的,各种色彩怎样表达心理情感等。掌握了最基本的设计知识后,接下来就是将构成设计的知识揉进服装的设计当中来讲解,把服装设计的各种因素,如为谁设计、什么时间、什么样场合等考虑进去,围绕这些必备的条件将其美化,这就是类比延伸。在教学过程当中,还要考虑其他如材料的运用以及工艺手段的运用等问题。另外,讲授女装设计原理知识,其原理知识就可以延伸男装或是童装当中,只要充分考虑男装、童装的特点和要求,其设计原理是一致的,这就是利用设计的共同性进行类比法教学。当然,在利用直观分析法和类比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如迁移法、比较法等。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要建立一支理论知识宽厚,专业技能全面的“双师”队伍。定期轮流到企业进行岗位的实践技能和管理方法的培训。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联合,参与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积极参加各级服装设计大赛等交流活动,提高业务能力。并从服装企业选聘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充实原有师资队伍,真正建立起一支理论知识雄厚、专业技能全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去企业充电,加强与服装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利用企业的设计需求平台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总之,如何办好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服装设计专业,为企业输送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应用型人才将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改革和创新”是解决这一课题的唯一手段。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与完善中职服装教育的实践活动,才能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发展之路,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11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篇12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篇13

■“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特色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前提。素质教育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 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优势,我们决心创办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艺术素养为龙头,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特色学校。强化学生的技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理自立意识、劳动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个人生活角度看,劳动是立身之本,而技术是立身的保障。从学生发展来看,开展技术教育,体会创造的快乐和幸福,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技术课程是对学生实施技术教育的重要途经。《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技术课程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动手做”,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试验与技术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增强。我校多年坚持为学生开设技术课程的实践经历和育人成果,充分证明了技术课程是强化学生手脑并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不可或缺。

进行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一个人的气质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灵,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人的发展会催动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需要有质量、有品位的生活,而有质量、有品位的生活来自人自身的修养。我校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一个人的气质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灵。当然,如果某些学生在艺术上很有天赋和潜能并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样的学生也可能将来从事艺术职业,在艺术上有所作为。总之,通过提升艺术素养,修心养性、享受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当前,虽然应试教育思想有所弱化,但将技术、艺术等课程提到这样高度的学校并不多见,对此,您是如何考虑的?

■我校也曾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也曾为开设劳技、美术等课程在痛苦中徘徊。但是,令人忧虑的学生综合素质使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应该是线性的,而应该是立体的,不应该是片面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唯有如此,学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是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是人的个性的全面丰富和完满。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实施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上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增加人的才能,健全人的人格,升华人的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对全面发展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深刻体会到“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重要作用,体会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核心理念的时代价值。实践表明,技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会生活”的重要实现方式,是使每个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教育形式,是为“人尽其才”提供的良好基础训练,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我校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天津市第一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我们始终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技术课、艺术课与文化课并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以科研为引领,促进技术教育、艺术教育不断发展。同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不但保证了我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而且在培养学生技术、艺术素养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构建了特色学校的雏形。

我们提出的“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办学特色,不单是技术学科教师和艺术学科教师的事,全校教职员工都要参与;不单是几个兴趣小组和部分有特长的学生的事,全体学生都要参与。只有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进来,才能形成学校的特色;只有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校才会成为有特色的学校。

学校通过何种途径实现“技术立身、艺术修心”?请您具体谈一谈。

■一是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的重建。首先,学校课程管理者转变观念,变“领导”为“指导”和“服务”;其次,做好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并严格执行,切实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实施方案的一致性,开足开齐各类课程。再次,我们立足本校具体情况,挖掘、利用校内外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例如,在铜版画藏书票模块教学中请来天津美术学院沈延祥教授,讲民间美术时请民间艺人传授制作技巧,铜管乐社团请来天津交响乐团八位优秀乐手来校指导。

二是建立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在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资源实际状况,我们开发了多门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灵活多样的,以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指向的校本课程。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明确课程目标,细化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编制课程教材,强化课程管理,重视课程实施与评价。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流程,从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等方面逐一把关,从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加强监督与管理。到目前为止,我校已开发并实施了技术类如《服装欣赏与结构设计》,艺术类如《陶艺与泥塑》,科学类如《趣味魔术》,健康类如《家庭保健》,综合实践类如《家政课堂》等30门校本课程。

三是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首先,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真正实现教师的教研是“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达到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其次,立足课堂,狠抓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其中包括健全教学常规制度,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建立名师工作室,开展骨干教师作课评课、教学沙龙、信息技术培训等活动。最后,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考评制度,从单纯的量化转向质、量的结合。每位教师制定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教学处建立教师教学成长档案,促进教师的反思和发展。

四是加强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使学科教师人人成为业务精良、特色鲜明的专业化教师,我们尊重教师个性,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创造专业培训机会,发展教师特色,搭建发展平台。我们分别请北师大校长钟秉林教授、《人民教育》主编傅国亮、教育部技术课标组组长顾建军、天津市教科院教授王敏勤等多位专家来校讲座;我们也多次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例如,美术、音乐教师参加北师大相关专业的暑期培训;部分骨干教师赴华东师范大学培训;通用技术处全体教师参加2012年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观摩北京市高中生创意设计大赛。

五是投入财力,加强技术教育中心和艺术教育中心建设。配齐、配好教学中必要的设施和器材,配备教学专职管理人员,加强实验室、工作室的管理,为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到现在为止,技术教育中心已完成十五间“项目型”特色技术实践室建设,艺术教育中心已完善六个美术工作室、四个音乐工作室、一个机器人工作室,建设了一个国学馆,一个外文阅览室和一个高端学术交流报告厅。同时,我们还由工作室领衔人精心设计并实施工作室与对应楼道的文化建设,进一步彰显工作室的文化特征。

六是开辟多种渠道,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提供平台。我们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保证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举办18岁成人仪式、迎新年文艺联欢会,与考入大学或参加工作的校友对话、交流。此外,我们组建铜管乐团、合唱团、藏族学生舞蹈团、机器人DIY、电子爱好者、服装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个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今后,我们还将创建“青少年科技发明研究院”“青少年艺术研究院”,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刚才我们在参观学校的工作室和技术实践室时,教师和学生的作品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印象。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学校在“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目前,附中的“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教育初具规模,成为天津市“265工程”技术和艺术课程教学实践基地。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央电视台网站、香港大公网、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天津教育报》、《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杂志等媒体多次对我校特色高中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介绍。一年来,技术和艺术教育课程覆盖学校2010级至2012级高中生共1362人、2161人次。不仅学生的技术、艺术素养培养初显成效,而且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坚定了全校师生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