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事业编转正工作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院事业编转正工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院事业编转正工作

篇1

二、医院非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分析

人事档案的建立及管理工作相对繁琐,不仅需要个人资料的收集与保管,而且还涉及到人员的分类与调动等。由于非编人员的稳定性较差,且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因此医院非编人员人事档案的建立与管理难度增大。

(一)人事档案管理权限误区。现阶段绝大部分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采用的是分级管理模式。即在编人员档案管理部门是由上级管理机构负责,医院自主招聘的非编人员的档案管理由本级医院自行管理,且医院自主招聘人员中的全日制本科学历毕业的医学生的档案管理又纳入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由于人员档案管理的机构不一,造成管理不便,使许多医院未进行有效管理。

(二)医院对非编人员档案管理重视度不够。据调查发现,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医院对非编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大多数医院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以及医疗服务方面。对非编人员的人事档案编制与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乃至根本不纳入医院管理,这也使得医院的人事部门对于非编人员缺乏足够的关注度。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由于医院对非编聘用人员的档案管理不够重视,因此在人、财、物的投资上难免会大打折扣,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现象非常普遍。在该种情况下,医院档案室无法拥有各类软硬件设施,以致于各项软硬件配备过于简陋。比如,只有用于数据录入的计算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只有其保管作用的档案柜等。不仅不利于人事档案的存档备份,而且会影响人事档案的保存。

(四)专职档案管理人员配置不到位。在众多医院及医疗机构中,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是由人事科相关人员来负责,而这部分人员均未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同时,由于现阶段各大高校中人力资源及企业管理专业中,涉及到档案编制与管理的内容较少,且选择此专业方向的人才较少。并且,受科技体制改革的影响,致使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档案管理人员极度缺乏。进而导致医院无法配置专职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非编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

(五)档案材料规范不统一。在对非编人员人事档案进行建立及整理工作中,发现存在档案材料缺乏统一规范,档案材料缺失严重。比如,学籍档案中,应有大中院校学生登记表、学习成绩、毕业生登记表(或鉴定表)、毕业证及学位证等;党员材料中,必须有入党申请书、入党志愿书、转正申请书等。

三、加强医院非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专项档案管理部门。为有效改善和解决医院非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应在医院内部建立专项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室人员进行及时的补充,有效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比如根据需要采购人事档案管理专项软件、扫描仪等设备。

(二)对档案管理人员及职工加强专项培训。由于医院人事档案编制与管理的人员相对匮乏,因此,在对相关人员进行补充的同时,更要做好职工档案的收集、培训工作。通过档案收集培训,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如档案的收集范围、方法、归档制度以及征集方法与接收制度等的培训。此种培训活动能够加强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并使非编人员与在编人员的人事档案利用率得以显著增强。

(三)树立服务意识,重视非编人员档案管理工作。在众多医院中,应积极进行非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宣传工作,并可通过各种培训、会议等形式,加强部门与人员间的互动交流,创造出积极的人事档案管理环境,使人事档案的编制人员与管理人员等,都能够对非编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还应使人事档案的编制与管理人员,从大局观入手,为促进医院工作人员间的和谐化,应在积极进行非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以此来促进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效用。

篇2

1流失护理人员资料

某院2012年升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开放床位共计720张,现有护理人员269名,2011年1月-2014年6月流失护理人员78名,年龄18~42岁,平均(29.32±5.76)岁;工作时间不满2年者23名,3~5年46名,6~10年9名;中专学历30名,专科学历48名;临床科室78名;护士70名,护师8名。流向情况:考入周边地区医院23名,考入上级医院10名,到民营医院9名,改行10名,不明去向26名。

2造成护理人员流失的因素

2.1职业压力

护理人员工作不再是单纯的执行医嘱,而是“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护理,需要付出很多的体力、脑力和爱心,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长期超负荷工作,长年累月的翻班,生活无规律,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中有毒、有害、致病因素等不良的环境因素,对护理人员的健康产生较大的伤害[3]。护理人员工作每天面对的是患者,患者的健康、生命与护理密切相关,工作中稍有疏忽,就会发生差错事故,而受到各方面的指责,还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严重影响到护理人员的身心状况,职业风险压力较大。

2.2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操作能力较弱,但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当其行为与患者和管理者的期望有距离时,患者的不满意和管理者的批评使其工作积极性受挫,产生心理压力[4]。另一方面,社会仍处于重“医”轻“护”的现象,护理服务价格低廉,甚至免费。护理人员的发展机会少,如进修深造、职称晋升晋级等与同年资的医生比较相差较远,使其心理失衡。

2.3社会压力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择业机会增多,使护理队伍受到一些高收入、高待遇、低风险、低付出行业的冲击,目前护理人员薪酬待遇较低,工薪的差距[5],往往使她们感觉不公平,产生抱怨心理,她们对医院整体发展,缺乏关心和真诚付出,随时提出辞职,不写辞职信,并当天提出辞职,立即停止上班,完全不考虑医院和科室的情况,辞职理由含糊不清,如“护理人员太辛苦了,不想再做护士了”等。

2.4编制因素

由于招不到在编护理人员,医院只能招中专毕业的非编护理人员,而非编人员往往缺乏执业的稳定性,一旦有好的创业机会,就会放弃护理专业,辞职干另外的工作。而周边地区灵活的招聘政策加剧了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的流失,从医院非编人员中招聘护理人员,而且录取就成为正式在编人员,这一政策使我市很多非编护理人员被绍兴招走,而且这些人员基本都是经过培训的熟练护理人员。

3预防护理人员流失的对策

医院是医疗行业的主体部分,承担着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神圣职责,而医疗和护理是医院的主力军,护理人员的流失使护理人员的数量得不到补充甚至减少,常常增加了在职护理人员的负担,造成更多人产生离职意念,人心不定,导致护理人员缺乏,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造成医患关系紧张[6];给管理带来紊乱;造成国家教育经费及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医院的整体质量,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护理人员严重缺编这一现象亟需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7]。

3.1完善人事制度,规范管理

提高医院领导对护理人员的重视,从聘用到解聘的各个环节制定了完善的人事制度,提供各种保障,帮助她们办理执业护士资格证,工会、团员、党员等重要关系的调转与办理,非在编护理人员和在编护理人员一样进行职称评定,外出进修学习等[8]。在大环境、大因素不能完全解决的前提下,考虑实施相对灵活的招聘政策:增加非编人员招聘转正数量,可面向周边县市,从有护理执业资格的历届非编护理人员人员中考虑;适当放宽护理人员调入本地的限制,使部分自愿回诸的护理人员进入本地医院。将部分编制留给护士;能严格控制护理人员转岗到非护理岗位工作,稳定护理队伍。

3.2提高薪酬待遇,留住人才

薪酬待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要想留住人才,应对薪酬进行改革。根据浙人社发[2013]229号和绍市卫发[2014]63号文件要求,医院出台关于做好临床护理人员发放津贴的相关文件,并对一线护理人员常规轮值夜班的护士进行摸排统计,并进行公示,发放相对应的临床护理津贴。护理人员的工资根据工作年限逐年递增,职称评定后聘用者将调节工资,让护理人员安心在本院工作,留在医院时间越长受益就越多[9]。

3.3人性化管理,减少压力

领导重视护理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了解她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动态,为她们解决实际困难,每年安排护理人员的旅游,增强她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她们的才智,定期与她们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给予正确的引导,合理安排她们的作息时间,关心她们的健康状况,保证她们回家探亲时间,让她们在医院就像在家里一样,能为医院、患者付出她们的爱心和真诚。

3.4加强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护理工作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道德情操和责任心,重视新护士岗前培训和在职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明确岗位责任制、工作职责,落实护理人员“三基三严”,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感、荣誉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沟通技巧及对工作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协助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生涯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并积极达成目标,增加成就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0-11]。护理人员是医院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队伍是否稳定决定了医院能否流畅运行,因此,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对护理人员离职的现状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及医院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护理人员离职现象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秀梅.上海市某公立医院卫生人才流失现状[J].现代医院,2012,12(9):104-107.

[2]陈艳,李亚新,郭建新.企业医院转制后显性人才流失现状及原因探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4,21(1):54-56.

[3]陈川,姚欢,谈菊琴,等.某三级医院人才流失状况分析及对策[J].江苏事业管理,2014,25(1):37-38.

[4]陈川,陈字平,姚欢,等.某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J].现代医院,2012,12(12):111-112.

[5]朱亚媛,雒敏.南京市某三甲医院护士流失情况的调查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49-50.

[6]刘双源,张海伟,杨美玲.护士社会地位低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9):811-812.

[7]何静,王春燕,姚荷英.临床护理人员离职意愿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O11,11(5):76-77.

[8]文剑峰,阮芳.医院护士流失的管理对策[J].中国卫生人才,2013,20(9):72-74.

[9]林建青.医院人才流失浅析[J].现代医院,2012,12(4):3-5.

篇3

一、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全县人才工作会议,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工作环境

1、利用各种媒体和机会,学习、宣传上级有关人才工作的指示精神,提高对人才工作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抓住国家实施展人才强国战略的有利时机,加快我院人才建设工作的步伐,开创我院人才工作发展的良好局面。

2、认真讨论和研究人才强院战略问题,确定我院人才建设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建立人才工作机制,实现我院卫技队伍的跨越式发展。

3、以建立学科带头人为重点,通过实施“萃英机划”,加强人才引进工作,促进医院学科建设,提升我院卫技队伍的整体水平。

4、积极为各类人才创建工作条件,用人所长,牢固树立对专家服务的思想,促使他们干好事业、干成事业。

二、全面实施“萃英人才建设计划”,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坚持吸引、培养和使用并重的原则,建立一支能中能西的高素质的卫生技术队伍

1、引进人才。

2、加大对外聘专家工作的支持力度和监督管理,发挥医学专家的作用。

3、学历提高与能力提高并重,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卫技人员培养和培训工作的力度。工作要有计划,并通过建章立制来确保计划的实施。

4、实施“名医工程”,做好县级“名医”的培养工作,选择5到7名卫技人员为培养对象。

三、积极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切实推进人事改革

1、继续做好全院职工聘用制工作,签订聘用合同,完善人事制。

2、加强对职工的业务考核,实行“末位”待岗制。

3、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

4、适时修订原有的奖金分配方案,逐步建立以职位、岗位为前提,按贡献分配的奖金制度体系。

5、做好医院人事档案工作和职工的社会保险工作。

人事部门需要不断储备人才,挖掘潜力,做好培训工作。下面是人事部20xx年工作计划:

1、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医院发展步伐。

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的xx大会议精神,与本院的实际结合起来,主动寻求医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经。深挖潜力,主动创造机遇。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勤俭办院的思想意识。

2、进一步强化管理、理顺机制,深化医院改革。

我们将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机制。要建立现代营销理念,不断扩大市场占有额,不断畅通服务流程,搞好医疗服务,最终实现让病人满意这一根本。

3、进一步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拓展业务范围,打造特色专科。

医院要生存、要发展,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拓展医疗业务范围。医疗业务范围的拓展,离不开特色专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我们下一步的重点项目依然放在专科建设和专科特色建设上面,用特色专科去拓宽市场,用特色专科去服务患者。加大特色专科规模建设,力争使其成为品牌。

4、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有决定意义的力量”。医院通过近几年的引进和培养,已经拥有一批专业人才队伍,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才竞争更为突出。我们的人才队伍还不够强大。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将把培养重点从个别学科带头人,转移到优秀中青年骨干;对内增加凝聚力,对外增强吸引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院内培训班的内容要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实践操作性,多方位多途径促进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

5、进一步抓好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体系”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的系统工程。20xx年,我们将把强调“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完善“服务体系”作为医院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制度建设、人员素质建设等措施,着力抓好此项系统工程,使医院成为襄城区名副其实的“医疗质量高、社会评价好”的“龙头医院”。

6、进一步加强整体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医院要发展,队伍是关键。以强化医德提高技能为着力点,医院将继续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加强整体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学习、考试、考核,以及激励机制等方法,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从细小处下功夫,在细微处见精神,为病人提供全程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打造一支精神面貌好、工作能力强、能够适应时展的员工队伍。

7、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实现管理科学化、现代化。

采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全局管理并使其成为医院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医院的必然选择。是医院参与竞争和经营管理战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时不我待。信息化建设要以满足需要为标准,构建医院信息化系统,使之成为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成为患者与社会沟通的交流平台。

我们将以改革创新的意识、求真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为提高医疗质量、推动医院创新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以“更好、更快、更强”的发展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行政人事部工作计划20xx范文2

行政管理工作概括地说,就是要做好三个服务:为领导服务、为员工服务、为客户服务。

一、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

提炼并学习企业文化,达到统一思想、教育员工、净化环境、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激励、稳定的目的。

企业文化具有两种约束力,一种是硬的——制度,一种是软的——文化生活。

20xx年度要梳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完善并明确能使员工接受的具体内容。

公司内部,计划每季度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提高企业凝聚力,活跃企业气氛。

具体团队建设项目拟有:

1、文体活动协调各部门组织趣味运动、卡拉OK等文体活动。

2、重要节日活动及福利发放,端午、中秋、春节、司庆……

3、年度优秀员工评选及旅游。

4、春节联欢活动,优秀员工颁奖,春节年会聚餐,抽奖活动。

5、企业文化讨论学习。

6、行政大检查,环境、秩序、工作牌等,每周每月检查,张榜公布成绩和问题,年终时给优秀部门奖励。

7、每月召开一次员工大会,指示工作方向,鼓舞员工士气。

二、制度建设

制度是工作经验的总结,是工作成果达成的保证。

制度编制和修订既要遵循现实工作需要,同时,要有前瞻性。

三、员工生活环境

1、员工宿舍进行卫生检查、评比,评出卫生个人、卫生宿舍,对违纪行为照章处罚。

2、员工餐厅:要了解员工饮食喜好,菜品尽量多样化,保证饭菜质量,让员工吃上实惠满意的饭菜。

四、关系协调

对外:学习行业内先进企业经验,加强对相关zf部门的办事人员沟通联络,保证公司运营正常。

对内:部门之间的沟通,定期召开协调沟通会议,换位思考、消除隔阂、团结协作。

五、环境卫生

卫生:实行责任制、日检制,工作现场、及时督促整改,保证环境整洁。

六、日常行政事务

1、接待:接待服务主要是面试人员及公司客户,在一定程度上讲,人员素质对接待服务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决定对接待员工的文化修养、礼仪和公司基本情况等进行培训,圆满完成接待任务。

2、证照年审:对需要办理手续的证照进行登记,提前确定办理时间,安排在规定时段内办理完企业和车辆的证照年审工作,年度目标为办理及时率100%。

3、资料整理:严格规范和执行文件资料管理制度,进行资料分类存档,文件资料收发登记率做到100%。

4、办公用品采购和使用:依据年度预算采购和领用办公用品,耐用办公用品,如订书机、计算器、笔等以旧换新的原则领用。

5、车辆管理:严格执行车辆使用管理制度,及时保养清洗,损伤时及时定责,及时处理。

人事行政工作是一个繁杂的工作体系,我刚刚迈出了第一步,下一步,我必须加强企业战略决策和行政人事工作的执行力度,搭建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桥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增强自身修养,加强公司业务知识的学习,圆满完成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工作任务及总经理安排的各项事务。

行政人事部工作计划20xx范文3

一、人员调配管理

本年度重点做好新兴工业园投运期间的人员调配工作。

1、根据公司新的体制设置及人员定编,抽调部分优秀管理人员及生产骨干到工业园工作,使技改项目投运后,能够正常的安全经济运行。

2、根据公司各部门、单位人员岗位定编、缺编情况,随时作好调配工作。及时、准确下达人事调令和人事指令,力争使人力资源达到最佳合理配置。

二、劳动合同管理

做好劳动合同的签订、解除及劳动合同档案管理等工作。本年度重点做好20xx年x月xx日xxx人劳动合同到期员工的续订工作。针对本次续签工作,在今年劳动合同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需进一步运作新的管理办法,对生产工人及其他工作人员拟采用中期(2年)、短期(1年)合同,对部分人员采取不再续签合同的管理办法。

三、人事考核评价

为进一步加强对员工在一定时期内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正确把握每位员工的工作状况,建立公司正常、合理的人事考核评价制度,从而为员工的奖惩、晋升、调整等提供客观依据。根据公司目前生产经营状况,制定人事评价制度,进行人事考核评价。对不合格人员实行在岗试用、待岗培训或转岗,以保证员工队伍的高效率、高素质。

四、奖惩管理

结合公司实际,对在生产、科研、劳动、经营管理等方面,成绩突出、贡献较大的,分别给予奖励。对有违反劳动纪律,经常迟到、早退,旷工;完不成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的;不服从工作分配和调动、指挥,或者无理取闹,聚众打架斗殴影响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等情况的员工,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五、人才储备工作

根据公司现状,结合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大型人才交流洽谈会,直接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获得技术过硬、品德优秀的人才队伍。拟在20xx年招聘应届大学本科生10名左右,专业主要有:热能与动力专业5-7人,电气专业2-3人,化学专业2-3人。

六、员工职称评定、职业资格证年审工作:

随着对人才资源的进一步重视,职称评定等项工作已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与重视。

1、做好20xx年度公司员工申报职称工作的办理,重点做好申报初级及中级职称人员的手续办理。

2、做好公司员工职业资格证书的年审与办理工作。按照劳动部门要求,做好职业资格证书年审工作,同时根据实际适时做好职业资格证的申报及办理。

七、其他人事管理工作:

1、做好员工季度劳保及劳动用品发放及管理工作,及时做好员工劳保用品的补充及相关制度修订工作。

2、做好员工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建档工作,保证档案的完整性、齐全性、保密性;

3、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认真办理员工的辞职、辞退、除名、开除退厂手续。严格退职手续的办理,做好退职员工钱、财、物的交接监督,不留后遗症。

行政人事部工作计划20xx范文4

五月份对于我们部门来说是极具挑战的一个月,幸好大家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中豪优美这个家庭。纵观全年我们有付出有收获,有失误有成果,有学习更有成长。在这一年反复的锤炼,使我们的工作能力有了更进一步提升,工作方法和效率有了很大进步。下面我对五月份的人事部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1、人才引进——为企业配置人才。根据xx年度营销规划,公司的组织机构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并在后续不断完善各岗位职责,明确各岗位职责的工作要点,让每位员工更清晰自己的职责动向。结合整年的招聘情况,基本上完成各部门的用人需求。

2、入职培训工作。由于目前公司培训体系暂未建立起来,我这里所负责的都较为表面的入职培训及岗位培训跟进工作。根据这情况,我们设计了岗前培训表格要求进行表格跟进,此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新人入职培训完成后进行后续跟进,力求达到每位新入职员工都能清楚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等。

3、劳动关系的管理。根据国家《劳动合同法》,结合公司的管理模式,做好劳动合同的签订工作。在过去一年中,都能较好的按公司管理模式来执行此项工作。在这一年中,企业与员工之间难免有摩擦之时,我们在坚持以公司利益为先的原则上,收集各方资料,与员工谈判,在明年的工作中我们也会秉承严谨专业的态度,做好此项工作。

4、人员转正、考核、离职、调整工作。每月及时检查档案资料,对新近人员做到时时跟进,了解其状态,针对工作进行评估,按转正考核流程做好员工转正工作。

5、薪酬管理工作。由于物价的上涨,各地区纷纷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我们根据各法律法规,在其基础上进行市场信息收集,同行竞品的调查工作重新评估我们现行的薪酬制度。第一、重新修改我们终端团队的薪酬制度,以达到稳定团队力量,提高销量的目的。第二、针对试用考核、技能熟练考核及岗位考核,对其中部分人员适时做出薪酬调整,给其一定激励性,提高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率。

行政人事部工作计划20xx范文5

20xx年是公司发展的关键一年,本部门将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及经营目标开展工作,团结努力,履行职责,确保人力需求、人力培训、制度维护、薪酬激励、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能满足公司经营发展需求,为实现公司20xx年度目标尽职尽责。

一、健全和完善公司各项制度及工作标准

1、根据公司发展需求,适时修改和优化公司管理制度,使公司制度更加合理规范,为公司“法治”打下基础。

2、根据各部门实际运营状况,制定和完善公司运营流程,使各部门沟通更加顺畅,程序更加规范。

3、根据原有的岗位职责,结合公司各部门的实际情况,重新修改各部门的岗位职责。使职责清晰,责任明确。

二、深挖招聘渠道,满足人力需求

1、根据公司岗位编制及岗位缺编需求,制定公司年度招聘需求。根据招聘需求,确定招聘渠道,执行招聘政策及招聘程序,为公司招录到合适的人力及人才。

2、根据20xx年度招聘经验,营业员招聘这块坚持走广场现场招聘形式,辅以海报宣传张贴和广场外招聘横幅悬挂,坚持每周五个工作日在广场外现场招聘。

3、自聘员工招辞趋于稳定,缺编不大,网站招聘进一步优化,保留xx。

4、做好20xx年度招聘费用预算,降低日常招聘宣传费用和网站招聘费用。

5、与营运部门沟通,搭建离职员工面谈平台,切实了解员工离职原因,分析并加以改进,降低员工流失率,稳定营业员队伍。

三、加强培训管理工作,构建培训体系。

1、如未能招聘到适合的培训专员,20xx年培训工作由崔主管负责兼任培训专员,实施20xx年度培训计划。

2、根据公司实际状况及公司发展战略需要,制定20xx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3、与外部培训机构联络,20xx年度拟将公司管理人员送往专业机构或大型知名百货企业参加培训,主要课程是商务礼仪、销售技能及服务理念这三大块,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4、内部培训工作主要由培训专员开展,辅以各部门主管。继续开展视频培训学习,20xx年度每个部门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每周安排一次两个小时的课程。学完一个课程,撰写培训心的,并进行考试。整个年度持续不间断的学习,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成长性团队。

5、对每月新入职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做到及时性、有效性,最快的让新进员工熟悉公司流程制度,了解公司企业文化,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

四、加强绩效管理,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

1、根据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制订公司20xx年度绩效考核体系。

2、按照20xx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组需全程监控,使绩效考核公平、公正、透明,真正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使多劳者多的,少劳者少的,不劳者不的。能者给予上升的通道,庸者施以教育的机会。

3、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的面谈,倡扬先进,教育后进,给后进者改善教育进步的机会

4、根据考核结果,不断改进考核体系,使考核体系更加完善,更能发挥激励的作用。

五、控制人力成本、完善薪资结构。

1、根据公司发展需求,重新审订各部门编制,确保人岗适配。精简富余人员,降低人力管理成本,适当调整在职员工薪资待遇。

2、根据现有的薪资标准及岗位情况,设计详细的薪资等级制度及岗位等级制度,结合绩效考核结果,给予员工更好、更科学、更广泛的晋升空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凝聚力。

1、20xx年度,本部门拟与企划部配合,创办企业内刊,刊登公司高层动态,公司政策,宣扬公司文化,宣传先进个人事迹,选登员工优秀诗歌、散文、随笔等文章。发挥员工特长,提供培训教育及展现自身才华的平台。

2、20xx年度,本部门拟与企划部配合,拟定企业之舞,决定企业之歌,并进行培训,人人会唱、人人会跳,丰富员工文化生活。在广场前设立公司旗帜及国旗。每月定期举办一次国旗、企旗升旗仪式,熏陶员工爱公司、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向社会大众展示xx人爱员工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3、建立公司网站,树立对外商业形象,建立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让xx更加了解xx,信任xx,打造xx良好的商誉及品牌。

4、加强新入职员工企业文化培训教育活动,使融合聚力的企业文化根植能到每一位xx人的心中。

5、员工婚、丧、生病及有特别大的困难,需要公司施以援助的,各部门及时与人事部沟通,由人事部和相关部门代表公司给员工或员工家属施以帮助和慰问,真正关心员工,让员工有家的感觉,让员工真正融入到xx这个大家庭中。

七、规范行政管理工作,降低管理费用。

1、20xx年度在上一年度办公管理费用的基础上降低30%。物资采购要严格审批,办公用品申领要严格手续,不合理采购要坚决杜绝,必需品、常用品要批发储存。

2、加强废品统一管理,增创经济效益。

3、易耗品仓和物料仓每月月终报表需上报审核。

4、加强食堂检查力度,提升食堂饭菜质量及服务质量,提升员工满意度。

5、及时为公司各部门服务,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八、严格考勤管理制度,保障企业有序运行。严格考勤管理制度,保障企业有序运行。

在20xx年度考勤管理基础上,进一步控制调休频次,严格按照排班表执行,严格执行请休假审批制度,杜绝先休假后审批的弊端。坚决执行考勤纪律制度,及时处罚违纪职员。

九、加强督查力度,维护制度和流程的权威性。

进一步完善公司督查流程和制度,扩大督查范围,触及部门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是否合乎规范要求。严格执行每周一次的督查频次,使不规范行为的到及时改善,使领导批办的事项能及时的到落实。加大督查处罚力度,维护公司制度的权威性。

十、加强团队建设,打造强有力团队。

1、在部门内建立学习制度,充分利用晨会、媒体、培训机构等平台,鼓励本部门职员持续学习,持续成长。

2、继续保持多鼓励、多赞美、多表扬的团队激励理念,建立一支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团队。

篇4

[

关键词 ]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建设;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057-02

2009年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提出了要搞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逐渐建立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乡医疗卫生体系,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逐渐承担起守护居民健康的职责。随着医疗卫生体制进一步的完善和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投入力度的加大,在硬件设施方面,已经达到了较好的水平,但是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而言,仍然存在一定空缺,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基层卫生人才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吸引人才难和留住人才难两个方面,笔者就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1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与问题

1.1 编制不足,供需失衡

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的编制一直沿用的是上个世纪所制定的编制标准,近几十年来并没有进一步的优化调整,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医疗服务的对象增多,还是人们对于卫生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步提高,目前的医疗编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服务需求。2006年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规定,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这个标准低于国际卫生组织建议的每2000名居民配备1~2名全科医师的标准,为了应对当前的医疗服务需求,弥补医护人手短缺,许多医疗卫生机构,纷纷招聘临聘人员,周巍的调查结果显示[1],国内基层卫生机构的临聘人员人数是在编人员人数的3倍以上。但是对于财政拨款而言,编制的额度限定了财政拨款的额度,临聘人员的经费只能由该机构自己解决,因此导致这部分机构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后面临着很大的财政困境,临聘人员的待遇得不到提高,往往就会造成卫生队伍不稳定。其次,对于这些没有编制的医务人员而言,缺乏必要的安全感,何俊等人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有60%左右的临聘医务人员都向往大医院工作,也有50%的基层医务人员表示如果有选择将放弃当前医疗岗位,编外人员不能解决编制的问题,是影响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工作量大,收入偏低

李晓燕等人的调查显示[3],目前72%以上的基层医务人员对于自己的收入不满意,同职称、同学历的基层医务人员与城市大医院相比收入甚至不到一半,但是就工作强度而言,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并不比大医院少,反而更加辛苦。为了方便民众就诊和增加收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往往会通过延长就诊时间,周末增加门诊开放时间等方式来增加服务时间,对于基层医务人员而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样的现状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很多医务人员不愿到基层工作,而在职的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心态不稳,离职意向较强。

1.3 前景狭窄,缺乏信心

主要体现在基层医务人员进修机会少,发展空间狭窄,晋级晋职困难等。对于基层医务人员而言,往往缺少更新知识和提高自身医疗技能的有效途径,王家骥等人调查结果显示[4]80%以上的基层医生都希望能够通过岗位培训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普遍存在培训需求高的问题,但是对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而言,经费短缺,培训手段单一等等因素的限制,很难满足当前基层卫生人才的需求。其次对于基层医务人员而言,职称晋升往往受到限制。1999年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实行结构比例管理的通知》中指出,对于技术职务要实施总量控制,不同层次的单位要有固定的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而2007年的《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对于卫生事业单位而言,专业技术的各级岗位实施不同的结构比例控制,在这些规定的影响下,医疗机构级别越低,高级职称和岗位人数设置就越少,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基层医务人员的晋升途径,要么为了得以跳槽,进入更高级别的医院而造成基层卫生人才的显性流失,要么安于不能晋升的现状而碌碌无为,不求上进,造成人才的隐性流失。

1.4 基层医生社会认可度低

根据国家规定,经过岗位培训并通过考核的执业医师可以注册成为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更加符合当前基层医疗卫生的需求,和其他专科医生定位不同,两者各有侧重,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分工也不尽相同,但是从目前来看,两者的合作并不尽如人意。加上医护比例低,没有护理人员的支持,医生很难从大量的辅医疗工作中解放出来,新进医师从事的许多都是护理工作。对于社区居民而言,对社区医生的认可程度较低,往往存在不信任的态度,严重地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2 对策与建议

2.1 充分发挥管理作用

首先要合理设置基层医疗机构的编制标准,随着人们对于卫生需求的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编制标准应当相应提高,随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的颁布,基层医疗机构编制的提高已经成为可能。其次要合理的、科学的安排编制,通过对辖区人口密度和卫生需求的调查来科学核编,做到既不浪费资源,又不捉襟见肘,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2.2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

基层医务人员待遇较低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许多国家为了吸引优秀卫生人才参与到基层工作中,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及措施[5-6]。英国为了在贫困地区开展稳定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在职医生设立特殊津贴并增加夜间出诊费用;越南实施轮流工作制度,将基层工作设为流动岗位,并通过增加薪金,解决居住问题等条件来吸引人才;泰国基层医务人员拥有培训优先权,在农村工作的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远远超过当地平均水平。以此为鉴,我国基层医务人员待遇的提升建议从两方面做起:1.坚决落实现有政策规定,要遵照《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相关规定,落实由政府承担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经费,在边远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并提高薪酬的政策;2.设置岗位津贴,对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可根据当前机构承受能力设置岗位津贴,不同岗位、不同工作量和不同职称调整补助,提高医务人员待遇,通过待遇的提升来使更多的优秀卫生人才愿意留在基层工作。

2.3 充分发挥护士作用

要合理确定基层卫生机构中护士的定位和职责,将入院健康教育、心理指导、慢性病管理、出院指导、社区康复、外展计划以及家居护理等服务纳入工作范畴,提高社区服务质量的同时将医生从这些辅的医疗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医生和护士的密切配合,提高团队协作能力,逐步将护理工作开展范围扩大,根据社区居民需求进行工作方向调整,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同时要加大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和培训广度,加入心理学和社会学内容,在满足基本业务技能的基础上更加符合当前护理服务需求。

2.4 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划

国际上提出的全科医生持续职业发展理论是以患者安全和质量保证为主体[7],侧面满足全科医生多样化和个体化的需求,要求全科医生参与到职业发展的设计中来,通过循证医学学习、临床审计、临床实践、医学研究、学位课程学习以及参与执业考试等多种形式来增加全科医生在岗期间的收获。鉴于此,我国也应当重视全科医生的再教育工作,为全科医生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规划,通过人才培养、人才准入、晋升职称、培训教育等等一系列倾斜性措施来增加全科医生在职提升的可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的同时,为基层培养更多的优秀卫生人才,改善当前基层卫生人才能力不足的现状。

3 小结

目前基层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吸引人才困难和留住人才困难,现有的编制、待遇、发展前景和社会认可程度导致优秀卫生人才不愿意选择基层卫生机构作为工作之所,或仅仅只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作为跳板,经历短暂的工作之后就选择离开。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体制的改革和进步,进一步吸纳和挽留优秀卫生人才加入基层卫生建设的队伍中来是当前所必须要重视的。

[

参考文献]

[1] 周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A):685-688.

[2] 何俊,刘凤芝,何丽霞,等. 我国三省区乡村医生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8(11):822-824.

[3] 李晓燕,李琪. 中国卫生人力政策回顾[J]. 中国卫生人才,2008,12(11):20-21.

[4] 王家骥,刘义海,吕嘉春,等. 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为社区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实践[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5(2):93-95.

[5] 张晓风,曹志辉,韩彩欣. 河北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配置研究[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10(5):914-916.

篇5

(二)总体目标

到**年,初步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医药科技创新和卫生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群众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全区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渝东北前列。

(三)重点工作

重点抓好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严格规范的卫生保障与监管机制等八项体制和系统。着力抓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改革。

二、完善服务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重点改革

(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在全区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化动态管理,到**年,城区建档率达到75%,农村地区建档率达到60%。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为居民提供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服务。加强0—6岁儿童预防保健,实施系统管理。开展孕产妇保健,规范孕产妇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开展老年保健,每两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1次基本健康检查。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加强精神卫生服务,对全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和康复。

2.加快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加强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开展全区疾病监测。开展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孕产妇住院分娩保险和新生儿保险,为育龄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力度。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到**年完成3000座农村改厕任务。

3.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能力建设。逐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精神卫生、采供血、应急救治、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设备,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完善乡镇、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建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科),强化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卫生应急队伍和应急装备建设,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

4.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足额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所需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经费;根据人员编制、补助标准、服务任务和服务绩效考核情况全额预算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日常开支按月下拨,突发事项按程序报批。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算,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2009年全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不低于15元,**年不低于20元。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付方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足额核拨经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定额定项补助的方式核拨经费。

5.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监管。合理划分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开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业务指导。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组织下承担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部分工作任务。公立医院重点开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和医疗救治工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服务数量、质量和效率,确保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1.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到**年年底,实现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街道有1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按“填平补齐”原则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改扩建14所乡镇卫生院,新建和改造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武陵、余家、龙驹建立农村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到**年年底每个行政村要有1所卫生室,所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要按照国家标准独立设置村卫生室。完成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重点建设项目,区妇幼保健院按照三级标准开展创建工作。严格执行区域卫生规划,鼓励和引导民营资金依法办医,补充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2.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财政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足额补助,人员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逐步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采取签订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等方式,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渠道给予补偿。分类核定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按绩效考核兑现的方式,对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且被聘任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补助。2009年对乡村医生的补助标准不低于人均每月200元,**年不低于人均每月300元,**年不低于人均每月400元。

3.理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管理,理顺政府举办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情况,按照人员配置标准,足额核定人员编制,实行定编、定岗、定责的全员聘用制。推行院长竞聘制和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完善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和技术准入规范,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区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制度。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基层两级卫生组织整体服务效能。乡镇卫生院要转变服务方式,逐步在农村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乡镇医务人员联系村制度,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实行上门服务、主动服务。

(六)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1.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参合率均达90%以上。2009年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范围,以学校为单位就地参加医疗保险。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和依法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全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将国有企业“双解”人员和关闭破产解体集体企业、困难企业的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农民工、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符合《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费用给予补贴。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

2.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建立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筹资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筹资水平。**年,各级财政对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居民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城乡居民个人筹资标准。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使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0%、55%以上。逐步实行门诊统筹,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进一步扩大特殊疾病范围。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

3.严格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各类医保基金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控制基金的年度结余和累计结余。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收支情况,增强基金使用透明度。提高基金统筹层次。

4.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参保、参合资助办法,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等困难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全面开展门诊医疗救助,在对救助对象中的“三无”人员由医疗救助资金予以全额补助,对重残重病需院外维持治疗人员和80岁以上老人在实行年定额门诊医疗救助的基础上,对其他救助对象门诊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自付部分按规定的年门诊救助标准给予一定比例救助。逐步加大住院医疗救助力度,帮助救助对象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费用报销起付“门槛”,提高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自负医疗费用的救助比例,降低救助对象实际住院自付费用。逐步扩大临时医疗救助范围,对低保对象以外的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数额较大的,给予适当救助。

5.理顺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分账运行、责权明确、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相互衔接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系。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经办机构,为经办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和工作经费,并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信息化建设。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评估体系,从参保人员受益情况、基金安全、基金利用、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基本医疗保险进行评估,并纳入政府的目标考核内容。

6.提高医疗保险运行服务水平。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推行支付方式改革,完善总额预付制、按病种限额和定额付费、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混合型医保基金支付制度,提高医保资金支付及时率。科学确定药品、医疗服务和医用材料支付标准,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改进医疗保障服务,推广参保、参合人员在统筹范围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简化报账程序,提高报账及时率。简化跨区县(自治县)就医的转诊手续,探索市内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解决农民工等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建立医疗机构和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障管理服务的监督评价机制。

(七)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1.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意见、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和基本药物目录、**市基本药物目录,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确保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2.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支持和鼓励药品生产企业参与基本药物生产,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基础上,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加强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管,定期对药品医疗器械进行质量抽检,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政府承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落实基本药物统一配送制度,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配送企业。

3.严格控制基本药物零售价格。在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结合统一配送费用,合理确定本区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进购价格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4.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卫生机构均应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满足群众需要。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由区卫生局规定。认真执行临床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加强用药指导和监管,定期公布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逐步在药店、药房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用药指导。完善处方管理制度,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高于非基本药物10%。

(八)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1.完善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市制定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标准,合理调整医疗机构布局和规模,明确公立医院的资源配置标准和主要功能,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国家重点县级医院建设项目和区中医院创建区域性中医医疗中心。

2.开展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和监管机制改革。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调研工作,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组建公立医院管理机构,履行医院国有资产出资人管理职责。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院长选拔任用和岗位规范。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健全分配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医疗机构之间人才交流,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强化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优化服务流程,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财务运行监管和成本核算控制,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

3.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对中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探索按病种收费等多种收费方式改革。建立医用设备仪器价格监测、检查治疗服务成本监审及其价格定期调整制度。制定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管理办法,规范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行为,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做好公立医院医药分开试点准备工作,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增加投入等途径解决,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适当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

4.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按照全区卫生规划要求,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在公立医院转制中,要切实做好清产核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制定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优惠政策,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大力发展医疗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慈善医疗机构,或向医疗救助、医疗机构等慈善捐赠。依法加强非公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执业行为。公立医院改革在**年逐步推开。

(九)加快医药科技创新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积极推进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将建设三峡库区医疗卫生中心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作为全区科技发展的重点。加大医学科技投入,整合优势医学科技资源,大力支持医学重点学科、特色专科、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和扶持自主创新,促进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促进卫生技术进步,推广面向农村和社区的适宜卫生技术。

2.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全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对卫生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加强卫生人才培训、培养、选拔、引进的管理。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和学历教育,完善全科医师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采取网络教学、短期培训、集中学习、临床进修等方式,三年内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普遍进行一轮培训,对乡村医生每两年进行一次集中培训,鼓励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参加离职深造,提升学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鼓励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和社会散在的执业医师到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制定特殊政策,加快培养、选拔和引进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采取措施培养选拔区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加强护理队伍建设,逐步解决护理人员比例过低的问题。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强卫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探索职业院长制度,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建立和完善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专业人才引进、培养等制度,加强药品从业人员和执业药师培养,提高药品管理和用药指导能力。

3.落实医疗卫生人员编制和激励政策。执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完善医疗卫生人员统一招考、直接选调、人才引进制度。鼓励医疗卫生人员到基层服务。**年7月1日及以后聘用到国家规定的艰苦边远镇乡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6个月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2级。完善卫生人员职称评定制度。

4.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和社区制度。落实城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1年的政策。继续推进“师带徒”活动。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划片包干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力争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学科欠缺、技术水平落后、服务能力低下的现状。采取到城市大医院进修、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5.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条件,建立医疗执业保险,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加强医患沟通,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建立医疗纠纷防范和“第三方调解”调处机制,治理“医闹”行为,建设“平安医院”。

(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1.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制定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探索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加强资源整合,理顺卫生信息化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信息体系。完善以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镇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镇乡的远程医学教育。

2.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将医疗保障网络延伸到具备定点条件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促进系统间的有效衔接,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和管理。

3.加强药品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区、乡镇药品监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和完善区级药品检验检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应评估监测信息系统。

三、高度重视、大力协作,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十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作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有效措施,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切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十二)加大投入,多方筹资

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责任,确定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保险支付。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减轻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新增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探索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直接补助需方等多种形式的政府卫生投入方式,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机制转变和效率提高。深化对口支援工作,争取技术、资金扶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监督管理,切实防止各种违法使用资金的行为。

(十三)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篇6

1.1经济发展落后是民族地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经济发展与全省、全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以临夏州为例,“据统计,2007年,全州生产总值72.92亿元,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列第30位,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列第13位;全州地方财政收人2.72亿元,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列第29位,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列第1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93亿元,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列第23位,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列第1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5873元,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列第30位,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列第14位;农民人均纯收人1595元,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列第28位,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列第14位’,川。之所以落后,除了自然、历史的因素外,与甘肃省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滞后也密切相关。以甘南州为例,“甘南州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28.70%,24.15%,47.巧%,全省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14.3%,47.3%,38.4%"}2}。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发展迟缓、第三产业尚未成熟。

1.2社会事业发展的落后,导致民族地区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现象

从教育方面看,民族地区教师队伍人数不足、质量不高,适龄儿童人学率较低,教育落后,限制了民族地区人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以临夏州为例,临夏州教职工总数只占全州干部职工总数的30.4%,远远低于全省45%的平均水平。全州共缺教师4000人,尚有2800名代课教师顶编顶岗。在专任教师中,非师范类毕业生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5%,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民办转正,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007年全州还有5个县没有实现“两基”,占全省19个未实现“两基”目标县的26.3%,尤其是东乡、积石山两个民族自治县,适龄儿童人学率仅为34%。

从文化建设方面看,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保守,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宗教迷信活动盛行与公共文化投人的不足,基础设施的落后密切相关。以甘南州为例,“全州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0.16%和85.23%,而全省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1.23%和91.5%"。

第三,医疗卫生条件差,限制了少数民族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与甘肃省平均水平相比,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还相当落后。以临夏州为例,“公立医疗机构现有卫生技术人员37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1.91人,低于全省每千人3.13人的水平;345个村无卫生所,绝大多数村卫生所缺乏必需的医疗器械;地方病患者达8.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7%"〔’〕。以每千人口床位数(张)作比较“甘南为2.36、临夏为1.96,全省为2.69”从整体水平即医院个数来讲“甘南19所、临夏18所,全省则为379所’。

1.3领导队伍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

目前,甘肃省民族地区领导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领导干部大都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的思想。同时,传达型、维持型的干部较多,开拓型、创造型的干部较少。部分干部缺乏实践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差,无法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些地方,干部队伍建设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形式主义、等现象不但侵害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从而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

2甘肃省民族地区保持社会稳定面临的新形势

2.1自然灾害与金融危机的影响

首先是自然灾害的影响。2008年汉川地震,“甘肃省是受灾程度仅次于四川的灾区省份,全省受波及的有10个市州、52个县市区。据5月20日甘肃省的资料显示,全省在地震中有365人遇难,7560人受伤;地震共造成倒塌房屋51182万间,受损房屋144113万间,其中危房84万间,需要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巧614万人;同时有13万头(只)大小牲畜被压死;地震还使许多学校、医院严重受损,交通、通讯、水、电、耕地、梯田、灌溉渠系等基础设施和部分企业受到严重损害。据灾后评估,与四川相连就近的陇南市文县、康县、武都区、成县以及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迭部县等地,又是甘肃省的地震重灾区,灾情极其严重。据灾后初步评估,6县区总人口为137万人,其中因地震受灾的人口就高达124185万人,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185亿元”(a}。其次,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对于民族地区来说,人民收人增长受到影响,加上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竞争力相对较弱,难以抵御风险。

2.2民族宗教问题的影响

从国际形势来看,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思想霸权、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加紧了对我们的渗透,鼓动国内的分裂势力进行“民族自决”、“民族分离”等分裂和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行为。从国内来看,民族宗教问题产生的原因,除了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之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是重要原因。东西差距进一步扩大,使本来就因经济条件落后而存在的民族间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差别进一步加大,加上经济政治领域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许多人产生了信仰、信念和信任危机。

2.3贫富差距扩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调整,导致了利益结构的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引起的竞争,拉开人们收人分配的差距。出现了贫富差距问题,且这种差距有进一扩大的趋势。"2007年,东乡族农民人均纯收人仅为1209元,比全州农民人均纯收人少386元,低于国家扶贫新标准1067元的农民达24.45万人,占70%,是典型的扶贫人群。2007年,东乡县人均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20%、全国平均水平的10%,人均财政收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63%、全国平均水平的1.79%,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全国民族自治县中排在末位”川。社会利益之间的这种分配不均,引起和强化了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影响了社会稳定。

3保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对策

3.1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发展特色农业。一是加快畜牧业发展。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业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草业。“甘肃省民族地区拥有1.5亿亩天然草场,有丰富的畜种资源。2003年全省仅人工种草留床面积达1540万亩”(s)。

发挥区域优势,构建特色工业。对于民族地区一些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在本地区工业经济中占相当份量的产业,如临夏州的皮毛加工、运销,阿克塞县的饲草加工,甘南州的系列藏药生产等,应当重点巩固、培育、发展,使其成为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同时,甘肃民族地区传统畜牧业较为发达,但目前仍停留在草场放牧、饲草天然生长、肉食品分散经营阶段,应借鉴目前发达国家畜牧业发展的经验,以饲草人工种植、肉食品集中加工经营等方式,组建牛羊肉加工、皮毛加工、地毯加工等产业集团,促使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初级加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技术含量的发展。

发展特色旅游业。甘肃民族地区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再加上历史悠久,受现代社会影响较小,孕育了极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满足现代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

3.2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的保障

篇7

一、人事档案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政治体制和人事制度已有较大改革,与此相关的人事档案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形成了一些特点。认真总结、分析并针对其特点开展工作,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人事档案具有哪些特点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事档案内容更加丰富全面

传统的人事档案内容较贫乏、片面,结构单一,主要是关于个人思想品德、政治历史结论、家庭社会关系方面的记载。这与过去对人的使用上较重政治、轻业绩,重抽象历史定论、轻个人现实表现等政治环境密切相关。而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对人员的使用不仅要求政治素质好,而且特别重视人员的业绩、专长及现实表现,反映到人事档案的内容上比较丰富全面,当然结构也较复杂,既包括个人学习、工作经历、政治表现,也包括工作实绩、技能优势、专业特长、职务职称考核材料、创造发明、能力素质、群众评议等。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结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人事制度的要求开展工作,注意扩大归档范围,将反映个人业绩和能力的人事档案材料及时归档,才能使人事档案材料全面、真实地反映个人面貌,为人才开发使用打下良好基础。

(二)国家公务员人事档案成为干部人事档案的主体

由于我国传统上“干部”一词的含混模糊和广泛使用,干部的涵盖面不仅包括党政机构,也运用到工厂、农村、学校、医院及科研单位,以至于凡是大专以上毕业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统称为国家干部,所以,过去的人事档案主要是干部档案这一类。但是,随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干部”一词的含混模糊界限,使干部队伍分化:有党政机关干部、企业干部、事业单位干部,特别是现代社会的教师、律师、医生、科技人员等已不再划归“干部”行列,而是具有明确和恰如其份的称谓。实际上,现在的干部主要是指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国家公务员,他们是我国干部队伍的主体,因此,他们的档案自然也成为我国干部人事档案的主体,必须根据国家公务员政策、用人制度等方面来开展人事档案工作,而不能完全沿用过去的方法。同时,只有做好国家公务员档案的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工作,其他干部人事档案都可以参照执行。

(三)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被有计划地使用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择业都没有多大自,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在哪里工作,主要由领导、组织安排,加之户籍和人事制度的限制,使得人才很难流动。因此,计划经济时代人才流动很少,即使少数人流动了,那么其档案必须随人转走或存放原单位,这种环境下,很少有流动人员档案存在,更没有保管这种档案的专门机构。

市场经济建立之后,为适应以公平竞争为主要特征的市场体制发展需要,国家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作了相应改革,使人才流动日益频繁。全国各级政府下设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中,正式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员已达一千多万,今后还会增多。这些流动人员形成了大量档案,成为各类企业、机关招聘使用新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时,考察了解个人以往工作能力、品行、工作实绩、经历、创造发明等方面情况的重要依据。这些流动人员档案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比计划经济时代大得多,而且已形成自己的特点。专门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机构和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类档案的特点、难点以及将逐步增多的趋势,认真做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

(四)人事档案的作用范围更广

传统的人事档案,主要是党政组织机构使用,范围较狭窄,大多是为政治方面服务,如查阅个人在政治运动中的表现、历史结论和社会关系等。

在现代社会,不仅党政组织机构,企业、公司招聘使用人才时也需要查阅利用人事档案;不仅需要查阅个人经历、政治生活方面的情况,还要查阅个人业务、专长、工资、奖惩等方面的材料。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档案是个人各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是体现自身价值的证据,它与个人生活和切身利益密不可分,如在本单位的工资晋级、职称评定等方面都离不开人事档案作凭证;而对于离开原单位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的人们,更需要人事档案作依据。

二、人事档案管理原则

(一)根据人事管理权限,集中统一、归口管理人事档案

人事核实的管理体制是实行集中统一的分级、归口管理。一个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把本单位管理的人员的人事档案全部集中起来,按照有关规定统一管理。单位人事部门和其他部门形成的人事档案,都要由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部门集中起来,按照统一要求进行鉴别、立卷归档(补充档案)。根据这个原则,不允许在一级人事管理权限内的人事档案分多处保管;也不允许非单位人事部门或非档案管理部门管理人事档案;任何个人都不得私自保存人事档案。

目前,县以下单位(不含县级)由于人事档案数量很少、条件差,不具备保管条件,允许超越人事管理权限的范围,实行由上级部门集中或相对集中管理人事档案。

(二)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完整与安全

这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生命线。人事档案的真实与完整,是其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收集、鉴别人事档案时,应认真执行有关规定的要求,严格把关,保证归档材料真实、完整;在管理工作中必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保卫、保密制度,严密保管。同时,加强技术保护,防止人为和自然因素对档案的损毁,确保人事档案的秘密与安全。

(三)便于人事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的利用

保障利用是人事档案工作全部活动的宗旨,也是人事档案工作价值的体现,人事档案工作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把它作为整个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贯穿管理工作的全部过程,使人事档案工作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

三、人事档案的收集

人事档案的收集,是人事档案管理的起点。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必须经常、及时和全面地收集人事档案,充实档案内容,才能形成比较完整、全面地反映每个人全貌的档案。做好收集工作,搞好人事档案的内容建设,对于组织上正确地“用人以治学”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人事档案收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和人事工作的指导思想相一致的,即按照“德才兼备”的方针指导收集工作,全面地收集反映一个人的德、能、勤、绩各方面情况的材料,为人事部门正确选拔、使用人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依据。

四、人事档案收集工作的方法

(一)人事档案的归类

人事档案材料分为十大类后,应当把每份材料归入相应的类别中。归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按文件材料的名称归类。凡是文件材料上有准确名称的,就可以按名称归入所属的类别。比如履历表、简历表归入第一类,自传归入第二类,鉴定表归入第三类。

2.按内容分类。对于只看名称而无法确定类目归属的材料,应当根据其内容归入相应的类别。如果材料内容涉及几个类目时,应当根据主要内容归入相应类别。

(二)人事档案材料的排列

在人事档案归类后,每类中的档案材料应当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常见的排列顺序有三种:

1.按问题结合重要程度排列。将该类档案材料按其内容所反映的不同问题分开,同一问题的有关材料,再按重要程度排列。例如,对于入党入团材料,先按入党、入团的不同问题分开,入党的材料按入党志愿书、组织转正意见、组织谈话登记表、入党申请书、入党调查材料这一顺序排列。

2.按时间顺序排列。依照人事档案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从远到近,依次排列。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掌握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变化情况,同时也有利于新材料的继续补充。运用这种方法排列的有履历类、自传类、鉴定考核类和其他类。

篇8

1、乡镇机构改革不到位。对于乡镇机构改革及人员分流的有关政策,我们认为是可行的。但是也存在着对乡镇机构设置上要求过死,模式单一,没有兼顾到不同乡镇、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人员分流渠道不畅和措施方法单一,没有达到编制人数与财政开支相应减少的目的等问题。尤其在事业单位改革上,一是体制上政事不分。有的地方将行政与事业捆在一起办公,事业单位干了一些不属于业务范围内的事情。事业单位不能独立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听从或依赖于行政命令,荒废了自身的主业。二是服务质量不高,主动性还不够。乡镇事业单位中进编人员等于进了“保险箱”,一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存在着工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纪律松散、分配大锅饭等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高层次人才匮乏。全县11个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竞岗后有工作人员264人,其中,全日制专科以上的毕业生仅有15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15人,副高级职称只有1人。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全县乡镇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有28人,全日制涉农院校毕业生仅有22人。受编制和财力限制,新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难以补充。四是技术力量薄弱。有的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虽然设有专业技术人员,但最多也只有一至二人,有的乡镇甚至一个专业技术人员都没有,每当遇到农业自然灾害时,难以及时拿出有效措施。五是文化体育职能弱化。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取消了乡镇政府文化体育机构,仅在乡镇畜牧中心设置了文化体育岗位。但占用这个岗位的人员都是其他工作干不了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开展不起来,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的要求不相符。

如何推动和深化下步机构改革问题,我们建议:一是对人口少、土地面积小的乡镇,能合并的尽量合并,扩大单个乡镇规模,相应减少乡镇机关行政编制和人员。二是在机构设置上,可适当灵活一些,不强求统一模式,在机构编制部门的宏观控制下,允许县乡因地制宜设置机构。三是乡镇事业机构设置应根据农业区划和地域特点,跨乡镇设置各类区域中心站,作为县(市)、区业务主管部门的派出单位,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使专业技术力量整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作用。应设立文化体育站,加强群众性文化体育建设。改进乡镇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给事业单位更多的自。加强对乡镇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的管理,由乡镇政府每年初分别确定工作目标,根据年终考核情况,采取工资活发形式,兑现奖惩。四是制定人员分流政策时,不应单独考虑年龄条件,应将那些虽然年龄不大,但能力水平低、素质差,不胜任工作的人员通过离职上学提高或直接分流到位,空出编制补充新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

2、国有农场改革不同步。我县设有良种场、猪场和马场等农牧“三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三场”的单位性质难界定,管理出空当。体制机制不协调,它们一直按事业单位性质管理,但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承包制的企业化管理。职工身份难界定,自1979年后再未办理过农工转正手续,正式农工也是承包土地,与临时工在待遇上并无区别。二是经费无保障,无法正常运转。目前,“农牧三场”的经费来源仅限于土地发包收益,没有享受到村组织那样的财政补贴,连管理人员的工资都难以兑现,而且随着工资上调、退休人员增多等刚性支出的增加,有时不得不举债维持。“三场”土地均包给了职工,职工与农民攀比思想严重,有的拒不缴纳承包费用。在上级政府没有出台相关政策之前,为了“三场”的生存与发展,我们无奈还得向职工收缴土地承包费。这项工作十分难办。三是企业办社会的沉重包袱已使两场难承受。猪场和马场都设有小学,共配置教师18人,每年仅此一项就需要20万元左右的经费,教师的身份属于场内自聘,在职称与工资及业务培训等方面都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一是尽快出台政策,确定“三场”的体制及今后发展走向。二是对于国营农场职工承包场里的土地是否应该交费,要尽快由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以便基层在具体执行中有据可依。三是建议有关部门也将国营农场涉及的类似于乡镇五项统筹费统一纳入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予以解决。四是建议对于国营农场在企业办社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或纳入地方教育统一规范管理。五是对于农村已得到的惠民政策也要把国有“三场”纳入其中,对在职农工应通过转移支付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畴。

3、土地矛盾难以彻底解决。目前,涉地纠纷较多,我们县通过土地“三清”工作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但难以做到全部彻底解决。一是二轮承包时外出打工户、逃债户等农民当时未分到地,且村里未作为预留地留出来,现在这些农民回来要地,机动地早就长期发包出去了,村里暂时拿不出地来补给这些户。二是少部分村近几年有些开荒地,如果都打入机动地,那么机动地比例过高,农户要求把超标准的那部分地按人均分,但这些地已长期发包出去,集体无力赎回。三是土地流转不规范,有的无合同,有的合同主要内容表达错误或含义模糊,甲乙双方易产生纠纷。四是户与户之间土地边界不稳定、旱田挨水田的易受水气,导致纠纷较多。

建议在下步改革中推广我县土地“三清”工作经验,并将其中的一些做法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一是发证确权。二是建立严格的规范流转制度。三是在县一级尽快建立健全权威的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和仲裁专门机构,依法调处合同纠纷。四是在丈量清楚、划清界限的基础上,在户与户之间深埋界碑。

乡村债务沉重,自身发展能力较弱,一些村的经济已经崩溃。

1、集体经济薄弱。税费改革后,乡村集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取消农业税及附加后,乡村集体失去了起码的收入来源,加之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乡村两级组织运转要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基本无能力投资搞建设。但是公益事业不办不行,办又没有来钱道,对上争取政策性资金时,往往要求匹配部分资金,目前这类的隐性负担较重,解决不好会成为诱发农民负担反弹的一大隐患。为了保证乡村两级组织的正常运转,近几年来我们实行了调整乡镇财政体制、加大对乡镇转移支付力度、财权事权相统一、县乡干部工资统发等办法,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无力化解历史债务。在税费改革试点过程中,对乡村的以往债权处理得很低调,只是清收乡村干部、其他个人和外单位占用的乡村资金,而农民的绝大多数欠款没有回收。我们针对**(实际,通过拍卖资产、清理债权、机动地发包、清理三角债等形式,已经化解掉2200万元的债务。但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仍然高达2.5亿元。目前,乡村两级组织的资源枯竭、收入萎缩、生财无源,已无力继续化解债务,而且省里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农民与乡村组织之间的债务纠纷已成为继土地问题之后的又一焦点。虽然我们为解决上述问题探索了一些,途径和办法,但还只是权宜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依靠上级的政策支持。

3、农民收入结构仍不合理。以我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例,在2401元的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49.6%,劳务输出收入占35.8%,养殖业收入占6.9%,其它收入占7.7%。可见,种植业收入仍然占据相当比例,农民靠天吃饭问题还很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我县在农村税费改革初期,不是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只享受到农村转移支付县的60%左右。同时,省对我县的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与改革前村级农业税附加相差悬殊。因此,建议省财政厅对像我们这样的既不是十弱县,又不是省级贫困县,但实际上比贫困县还困难的县份应该在转移支付上特别在下一个转移支付周期上给予我们特殊的支持,在财源建设考核上也不能与发达县份等同考虑。在此基础上,县级财政再加大对乡村的支持力度,逐步解决一些实质性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但从实践看,按照这种债务分类进行奖励,执行起来很困难。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他类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应探索土地规模经营的路子。将有限的土地集中到少数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手中,甚至可以由公司化的各种协会代为经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农民只有完全脱离开土地,才能安心在外务工,甚至真正地转化为市民、产业工人。

由于投入不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停滞,甚至出现滑坡退步问题,现状令人堪忧。税费改革后,由于投入机制的改变,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从农村实际看,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突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极不适应。

1、无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对农民的筹资、筹劳,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村民“一事一议”来解决,从实际看,这个办法在操作中遭遇到很多难题。除非村民都非常迫切需要这项公益事业,或者乡村干部在这个地方很有号召力,这事才勉强能办,而一般情况下都很难议成。

为了减轻县乡财政的压力,快速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建议省里出台新的政策,代替“一事一议”办法,能不能将“两补”资金作为兴办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专项基金,由村集体统一使用,由群众参与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督。另一方面,建议取消关于县级财政对省以上专项建设资金进行匹配的政策。

2、农村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就一个县来说,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原则上应该由县政府承担,便于对与事业相关的基础设施改善和人才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通盘考虑,但限于财力,有些问题难以解决。

在教育事业发展上,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实行后,我县基本建立起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能够维持学校正常运转。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乡村两级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农村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处于低标准状态。二是教师编制核定过少。我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半山区农业县份,辖区面积较大,办学网点分散。几年来我们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合理调整了办学网点布局,合并了一些学校。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校150所,有学生43743人,教职工2981人。根据黑政办发〔2002〕69号文件精神,给我县核定的编制数是2052人,但目前看,这些编制无法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据测算,我县实际需要教职工编制总数为2760人,还需要增加编制708人。为此,一是建议进一步完善“政府办学、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制定严密的领导干部目标考核制度,充分调动乡、村组织和领导抓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建议省里能够根据我们的实际对教师编制进行重新核定,希望领导们将我县的实际情况向省编委及省人事厅沟通,帮助我县解决这一实际困难。

篇9

2、严格控制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合理设置学校内部机构,建立职责分明、管理高效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学校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按照一人多岗、专兼结合的原则配备,学校行政人员比例严格控制在10%以内。

3、科学规定教师工作量。校长必须深入教学一线,经常听、评课,及时了解教学工作情况。周课时量校长不低于4节、副校长不低于6节、中层干部不低于8节、高中教师12-14节、初中教师14-16节、小学教师16-22节,学校管理干部周课时量均含听、评课2节,高、完中校长周课时量可全部为听、评课。

二、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准入关

4、规范教师学历与资格管理。民办学校自聘教师与公办学校新聘教师必须符合《教师法》所规定的学历要求,所聘教师必须依法取得相应教师资格。在编公办教师未取得教师资格的,限定在3年内取得相应教师资格,否则调离其教学岗位并解聘其专业技术职务;民办学校现有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要坚决予以清退,实行持证上岗,严把准入关。

5、实行新教师招聘考试制度。补充新教师必须坚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明确条件,规范程序,通过文化考试和面试及体检,择优录用。录用教师与县人事局按照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有关要求签订聘用合同,实行一年试用期,一年后经考核合格后享受在职公办教师同等待遇。教师聘用期满,经县教育局与人事局考核合格后可与县人事局重新签订聘用合同,并办理人事关系。

6、建立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制度。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积极鼓励大中专学历应(历)届毕业生到农村公办缺编小学支教(代课)。应历届毕业生支教(代课)期间,建立其业务档案,由支教学校报县教育局备案,并可到县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办理人事关系。参加过农村学校支教(代课)的高校毕业生,在新教师招聘考试中录用后其工教龄可连续计算。

三、合理调配编内教师,健全教师流动机制

7、加强教职工调配管理。严格控制乡镇学校之间教职工逆向流动,在农村学校教师缺编情况未解决之前,超编学校不得调入教师,特殊需要的,根据缺科情况调入专任教师。严格控制小学教师调入中学任教,边远山区严重缺编学校教职工原则上不调出,确保缺编学校教职工的基本稳定。

8、加强中小学校长管理。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依法民主管理学校。科级以下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交流根据干部管理要求归口县教育局管理。校长应当具备教师资格和中级以上教师职务,且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经历。校长实行任期制,对考核不合格或严重失职、渎职者,应及时予以免职或撤职。

9、建立农村小学教师支教制度。为促进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从2007年起,将分期分批开展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小学教师支教活动,对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教师需续聘或新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必须有到本乡镇缺编小学任教二年以上的经历。

10、建立县城教师支教与农村教师跟班学习制度。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从2007年起,县城学校初中及小学教师(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晋升高级教师职务以及需参评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支援农村教育。同时,选派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班学习(时间一年),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

11、大力扶持民办学校办学。鼓励县内民办学校做大做强,允许中学教师到本县内民办学校任教,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审批程序按原渠道办理。三年期满后,如愿继续在民办学校任教,须补办离岗手续,要求回公办学校的,在每年六月份,本人向县教育局提出书面申请,由县教育局予以重新安排工作,恢复财政工资。擅自到民办学校任教(职)者,解聘其专业技术职务,并以擅自离岗论处;擅自到民办学校兼课者,必须低聘其专业技术职务一级。因小学教师严重短缺,暂从严控制小学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

12、规范民办学校自聘教师管理。民办学校招聘外地教师和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在每年9月1日之前报县教育局教师交流中心备案,并到县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办理人事关系。办理了人事关系的,今后被聘用到公办学校可以连续计算教龄和工龄。民办学校须按有关规定为自聘教师交纳社会保险。

13、加强借用教师管理。未经县教育局同意,学校之间不得相互借调教师,未经县政府研究同意,非教育系统不得借用中小学教师。非教育系统确因工作需要借用教师,由县教育局报县政府研究批准后方可借用。借用期间,中小学教师不能享受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工资,只能享受助理级专业技术职称工资。教师借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因工作需要须继续借用的,必须重新办理借调手续。未经同意而被借用或超期未办手续的教师,原学校应及时通知其返校任教,自接到通知15天内不到岗者,学校可按擅自离岗处理,一律停发工资。学校越权批准或隐瞒不报,追究校长责任。

凡属农村学校干部异地任职未转编制、工资关系的人员必须在下一学年度开学前将编制、工资关系转入任职学校。

14、公办教师不许停薪留职或变相停薪留职。对已停薪留职或以借用、请病假、支教、跟班学习、离职进修培训、到民办学校任教为名搞变相停薪留职的离岗教师,首先由所在学校核查清楚,列出名单,并下达《限期返校通知单》书面通知其本人或登报公告,对逾期不归者,由学校提出处理意见,经县教育、人事部门同意后,报县政府研究予以辞退。教师擅自离岗,所在学校隐瞒不报,出现一例给予校长行政处分。

15、严禁教师代岗、脱岗、歇岗行为。教师不得长期不上班雇用他人代课,否则经查实按有关规定给予辞退处理;学校擅自批准教师请人长期代课要追究校长责任;校级领导不能挂职脱岗;未到退休年龄的教师不能歇岗,否则一律停发其工资,并追究校长责任。

四、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6、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考试、在职函授、研究生课程进修、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等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和水平,到2011年,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15%,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60%,小学教师专科学历达50%。普通话水平语文学科教师达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其他学科教师达二级乙等以上水平。计算机技能通过培训考试必须全部达到教育部门规定的一级以上水平等级。

17、加强脱产进修与读研教师的管理。教师参加本科及以下学历脱产进修(含越级进修)应由学校根据紧缺学科需要事先向县教育局人事股申报进修计划,各乡镇中学、中心小学每年只能允许1-2人参加脱产学习。经县教育局批准参加脱产进修的教师,基本工资照发,回原校服务三年后才允许在县内调动,如调离县外,则需交回脱产进修期间的全部工资。

鼓励教师读研毕业后回本县工作,凡愿回本县工作的教师,报考时须与县教育局签订协议书,其工资由县教育局、财政局共同代管。教师读研毕业回本县工作满一年后,返还读研期间的所有工资。如不愿回本县工作的,其行政与工资关系就读时必须随迁。

教师未经批准脱产进修或读研,作擅自离岗处理,对已脱产进修和读研毕业超期未归的,由原校通知本人,限期一个月内回学校工作,对逾期不回学校工作的,作辞退处理。

18、实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制。在职教师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接受规定学时的继续教育,取得规定的学分。根据赣人字[2002]49号文件精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分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两部分,公共科目由县人事部门组织培训考试,专业科目由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培训考试。教师继续教育专业科目设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必修课程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选修课程主要是校本培训。必修课的专业理论知识每年实行闭卷考试,取得相应的必修课学分。教师继续教育学分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评优评先、年度考核挂钩。教师年度考核和新聘或续聘专业技术职务必须达到县教育局规定的学分,否则年度考核一律不得评为合格及以上等次,职务一律低聘或不聘。

19、加强校长培训学习。凡担任中小学校长(含村完小校长)职务的,必须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参加校长岗位培训,任满5年的校长,还须参加提高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五、建立健全科学机制,完善教师考核奖惩和职称管理制度

20、建立校级领导考核制度。县教育局要定期对校级领导进行工作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政治素质、工作业绩、管理能力和水平、勤政廉政等方面,考核结果记入任期档案。对校级领导任职期间成绩显著的予以奖励与重点使用,对不能履行职责、管理水平低的校级领导将予以及时调整;对擅离职守、、或因管理不善导致学校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校级领导要严肃查处。

21、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各学校要完善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制度,学校所有在岗的教师都必须参加考核。学校制定的考核方案须经教代会通过,教师考核在每年12月底进行,主要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教师的师德表现和工作业绩,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并纳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对师德表现恶劣、不服从学校工作安排、随意旷工、旷课(一年内累计旷课达15节以上)的教师考核一律定为不合格等次,考核结果张榜公示后报县教育局审批,并报县人事部门备案。

22、健全教师奖惩制度。考核为优秀等次的教师,优先列入当年的县、乡以上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师德标兵与县级名师等评选范围,并优先确定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人选。考核为合格以上等次的,按国家规定晋升工资,并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续聘和晋升的资格。考核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的教师,次年度不能晋升工资,且予以专业技术职务高职低聘处理,情节严重的取消教师资格。新教师在试用期考核不合格的,延期转正定级,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将予以解聘。借调教师考核不合格的,一律退回原单位并予以低聘处理。

篇10

1.2 质量、安全目标

质量目标:全部工程确保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分项工程优良率达到95%以上。安全目标实现“五无”:即无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无行车险性以上事故、无重大交通责任事故、无压力容器锅炉爆炸事故、无火灾事故。

1.3 主要技术指标及工程量表

主要技术标准及工程量表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计算行车速度(km/h)

120

车道数量

4

行车道宽度(m)

2×7.5

桥面宽度(m)

28

公路与铁路中心线斜交角(°)

25.18

最大纵坡(%)

2.128

竖曲线半径(m)

17000

桥梁计算荷载

汽车-超20级

桥梁检验荷载

挂车-120

第2 章编制说明

2.1 编制依据

2.1.1 设计单位提供的施工图纸。

2.1.2参与施工人员的技术状况、机构组成、机械设备、检测装置等安排

2.1.3根据现场调查的有关资料(当地水文、气象、民俗、交通、材料供应、水源、场地情况)。

2.1.4 采用的施工规范、标准主要有: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99)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4)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 076—95)等。

2.2 编制原则

2.2.1按照相关施工和设计规范、验收标准中各项规定和设计文件的各项要求进行编制。

2.2.2 本施组着重解决重点、难点、关键项目和主要施工技术问题,本着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施工机械,组织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作业的原则进行编制。

2.3 编制范围

本施组编制范围为兰尉高速跨310国道大桥施工部分,起点桩号为K45+606.14,终点桩号K45+906.14。

第3 章施工平面布置及临时工程安排

临时工程本着合理规划、集中布置、减少占地、保护环境的原则进行布置与施工,在满足施工需要的前提下,做到方便施工、节约投资。

3.1施工道路

经现场踏勘,利用既有道路可到工地,为此对既有编便道进行维修。

3.2施工用水

梁场内打一眼φ600深40m水井,场地内铺设供水管道至各用水工点,解决施工用水,项目部驻地既有水井一眼,可解决生活用水。

3.3施工用电

安装250kVA和200kVA变压器各一台,备用120kVA和90kVA发电机各一台。

3.4临时通讯

驻地安装一部程控电话,各工作人员用无线对讲机进行通讯。

3.5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第4 章工期、劳力、材料供应及机械设备配置安排

4.1 总体工期安排

本工程计划总工期为12个月,2006年5月1日开工,至2007年4月30日全部工程竣工,共计12个月。

4.2具体工期安排

4.2.1 施工准备:2006年5月1日—2006年6月10日,用40天时间进行施工准备,参与施工的人员、设备进场,购买工程所需材料,完成测量放线、临时工程、场地平整、施工现场布置等工作。

4.2.2 钻孔桩基础:先安排32#台钻孔桩施工,然后由南向北依次施工,施工时间为2006年6月20日—2006年9月30日;

4.2.3 墩台身及盖梁:钻孔桩完成一部分即进行墩台身施工,流水作业,施工时间为2006年8月1日—2006年11月30日;

4.2.4 预制场建设:2006年6月10日—2006年7月30日;

4.2.5 梁体的预制:2006年8月1日—2006年11月30日;

4.2.6 梁体的架设:2006年10月25日—2007年1月10日;

4.2.7 体系转换施工:2007年1月10日—2007年2月20日;

4.2.8 桥面附属工程及桥面铺装:2007年3月1日—2007年4月25日;

4.2.9 竣工交验:2007年4月25日—2007年4月30日。

4.2.10《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

4.3劳力安排

根据本段总体工作量大小和工程分布情况,计划安排3个专业作业队,作业任务和作业区段划分如下。

A.钻孔桩作业队负责钻孔桩施工。

B.墩台身工程作业队负责承台、墩柱、台身及盖梁等下部工程施工。

C.上部工程作业队负责箱梁及桥梁上所有构件预制,以及箱梁架设、桥面及附属工程施工。

4.4材料供应及机械设备配置

根据各厂家材料生产能力及质量情况,选择生产规模大、质量稳定、价格低的供应商,采购供应实行责任制,落实到人,严把进货和验收质量关,所有进场的主要材料都要附有产品质量合格证及出厂质量检验试验报告单,材料管理人员先根据验收要求,对材料外观质量进行检验,合格后按试验规程要求提取试件样品,送往试验室复试检验,复试合格的材料方可用于工程结构中。

本工程施工内容涵盖面较宽,包括有桥梁施工、路基施工、涵洞施工等,工期紧、施工难度大,对机械化施工要求高,主要机械设备包括压路机、平地机、洒水车、装载机、挖掘机、龙门吊、变压器、柴油发电机、钢筋对焊机、钢筋切断机、冲击钻机、空气压缩机、汽车起重机、公路架桥机、混凝土拌合站、载重汽车等,各机具设备均通过检验满足施工需要。

第5 章详细施工程序及方法

5.1总体施工方案

5.1.1施工工序:采用平行流水作业,先进行桥台施工,然后由南向北逐步施工,箱梁与下部工程同时施工。

5.1.2桩基施工:采用回旋钻施工,承台采用组合钢模板,墩柱采用整体钢模板,肋形桥台采用组合钢模板,盖梁采用整体钢模板无支架施工。在现场建预制厂进行箱梁施工,采用整体钢模板,架梁采用公路架桥机自南向北架梁,现场安装2座混凝土搅拌站,分别用于下部工程和预制场施工,同时也可作为备用设备使用。

5.2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法

5.2.1钻孔桩施工方法

⑴.钻孔桩直径1.6m和1.8m,桩长30~40m;桥墩为双排四桩基础,桥台为双排六桩基础。地层土质主要为砂土、亚砂土。投入6台KP2000型正循环回旋钻机,泥浆护壁,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

⑵.做好如下准备工作:桩位测量放样,辅助机械安装,材料进场试验,选定配合比,清理整平场地,接通水、电路,制备泥浆。

⑶.护筒采用5mm厚钢板制作,直径分别为1.8m、2m,高2m。数量应满足施工要求,每台钻机至少2个护筒。护筒埋设采用挖埋法,导链与人工相结合安装,护筒顶端应高出地下水位2m以上。护筒周边用粘土分层夯实。对于局部地质不良的砂类土应将护筒周围0.5m~1.0m范围内土挖除,然后在坑底填筑0.5m左右的粘土,分层夯实,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护筒偏位。竖直线倾斜不大于1%,护筒高度高出地面约0.3m。

⑷.钻孔护壁泥浆粘土,必要时掺入膨润土或纯碱,钻进过程中定时检测泥浆比重、钻杆垂直度。铁路两侧的钻孔护壁泥浆要加大比重,防止列车运行震动造成塌方或坍孔事故。

⑸.钻进中和钻进结束后须用检孔器检孔。

⑹.钻孔结束,及时进行清孔,泥浆的稠度应达到规定的要求,孔底沉渣厚度不得大于设计规定。经终孔检查,监理工程师认可后,再安钢筋笼。

⑺.钢筋笼分2-3节制作,安放钢筋笼时焊接连接。钢筋笼存放、运输和安装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笼体变形。钢筋笼入孔后,采取措施防止在灌筑水下混凝土过程中发生浮笼现象。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在钢筋笼上安放声测管,满足超声波检测桩基质量的需要。

⑻.水下混凝土灌筑采用Φ300mm的导管,每节长2m,底节长4~6m,管节间用丝扣联接,导管在使用前先行试拼并做水压试验。导管吊入孔内后,其下端距孔底0.25~0.4m。混凝土由混凝土搅拌车运输,必须连续灌筑,一次完成。混凝土的初存量要满足首批混凝土入孔后导管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小于1m,在混凝土灌筑过程中,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控制在2~6m,随灌筑提升导管,并做好各项测量记录。实际灌筑桩的混凝土顶面要超过图纸规定0.5m以上,在基础开挖后,予以凿除。

⑼.桩基混凝土灌筑7天后采用超声波法进行质量检测,测桩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施工。

⑽.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5.2.2承台施工

⑴.承台基坑采用挖掘机开挖,组合钢模板施工

⑵.钢筋机械加工,人工在基坑内现场绑扎成型。混凝土采用搅拌车运至施工现场,机械振捣。并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5.2.3墩柱及台身施工方法

⑴.墩柱采用直径为1.5m和1.7m的对接式半圆形整体模板,直径1.5m模板(4m×3节+2m×1节+1m×1节)2套;直径1.7m模板(4m×3节+2m×1节+1m×1节)2套。接缝设置在平行于铁路方向上,所有接缝用止浆条密封;支撑系统用钢管脚手架直斜撑及竖向方钢背带,内设临时支撑加固。肋形台身采用组合钢模板,内衬塑料板,保证混凝土外光内实,模板与钢筋之间设同标号砂浆垫块,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

⑵.钢筋在加工场内集中加工制作,人工绑扎成型,按设计吊装焊接。桥台预埋伸缩缝钢筋。

⑶.墩柱及台身混凝土一次浇筑完成,混凝土集中拌和,搅拌运输车运送,吊车提升灌筑,设置串筒溜放混凝土,防止离析,插入式振捣器捣固。墩台与承台结合面人工凿毛,用高压水冲洗干净,保证混凝土的接茬质量。

⑷.混凝土初凝后开始洒水养生,洒水次数以混凝土保持湿润为度,拆模后的墩柱及台身外缠裹塑料薄膜,以保持湿润。

5.2.4桥墩盖梁施工方法

⑴.墩顶支撑系统

盖梁采用无支架施工,在墩台上部用塑料管预留Φ80mm贯通孔洞,盖梁施工时内穿Φ70mm圆钢,其上横放I30工字钢支撑梁,相互用U形螺栓联结牢固,工字钢上间距50cm横放[20槽钢,槽钢两端悬出盖梁80cm,端头横向栓接[20短槽钢,上铺木板作为工作平台和模板的外支撑点(见附图)。

盖梁无支架施工示意图(图表3)

⑵.模板

盖梁采用定型整体钢模板,内部用螺栓对拉,外部加斜撑支撑于槽钢工作平台上,配置短节墩身半圆形模板,调整好墩身模板的高度,在其上安装盖梁模板,盖梁顶面及与墩柱接触面按设计设置横坡,以调整桥面坡度;模板施工放样要经过精密计算,准确定位,立模时用抄手硬木楔精确调整模板标高,保证盖梁几何形状符合设计要求。

⑶.浇筑混凝土

盖梁钢筋混凝土施工方法同墩台。施工前要复测墩台跨度及标高,施工中确保支承垫石钢筋网位置正确,混凝土顶面,特别是支座垫石面,初凝后仔细压光找平,拆模后及时洒水养生,并用薄膜包裹。

⑷.墩台施工完毕后,对全桥进行中线、水平及跨度贯通测量,并用墨线弹出各墩台箱梁的中心线、支座十字线和梁端线。

⑸墩台施工工艺流程图

5.2.5梁体预制施工方法

⑴.预制场地

①.在桥台南端靠路基东侧设置预制场,遵循“安全、紧凑、通畅”的原则,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采用并列式预制场,即将预制场分为并列的制梁场和存梁场两部分,两场间采用轨道连接。

②.采取高挖低填的方法将场地整平,场内坡度小于0.5%,地面用压路机严格压实,不得有松软地基,防止不均匀下沉,保证梁体在预制和存放时稳定不变形。场内按自然坡度开挖纵、横向排水沟,确保场内排水畅通,不存积水。

③.制梁场、混凝土拌和站及部分存梁场的地面要硬化,先铺一层砂砾石或石粉,用推土机和压路机整平压实,其上浇筑10cm厚混凝土面层。

④.场内安装两台75t龙门吊和一台布料机,负责移梁、移运模板和浇筑混凝土。

⑵.预制及存梁台座

①. 制梁场内分别设置5个30m和4个40m混凝土预制台座,纵向间距5m,宽度为92cm,计划平均每9天生产5片30m梁;每2天生产1片40m梁。

混凝土预制台座示意图(以30m为例)

②.台座基底采用碎石和三七灰土换填,换填厚度80cm,台座采用钢筋混凝土台座,并在两端增加钢筋,浇筑为钢筋混凝土台座。

③.台座侧面必须垂直,以便侧模能贴紧,防止漏浆,并预埋φ50mm塑料管作为拉杆孔洞,以便穿入拉杆固定外模。

④.梁场内布置存梁场,并设置横向现浇混凝土支座,存放梁体,30m梁存放2层,40m梁存放1层。并应尽可能的采用边预制边架设的方法施工,加快工程进度,但需要台后路基及早完成。

⑶.模板

①.为保证梁体外观质量,计划配备3套30m、2套40m定型拼装外钢模板,分别为内边梁、外边梁,内外边梁模板可组成中梁模板;内模为3套钢模板。外模板每节6m,端头和预制横隔梁设短节。

②.端模采用钢板轧制,按照顶板、肋板、底板尺寸分别加工模板,端模与内外模板联结,端模张拉面要垂直于钢绞线。

③.预制梁内的钢绞线、波纹管等预埋件按照设计位置准确定位,并固定牢固,混凝土灌筑过程中不得产生位移。

④.拆模时应保证混凝土不掉角,拆模后,模板要清理干净,以便下次使用。

⑷.钢筋及波纹管

①.钢筋在钢筋场按照设计规格、数量及尺寸加工、绑扎,先试加工1~3个试件,掌握规律后再成批加工,先绑扎底板和肋板钢筋,临时加固后吊装入台,按照设计要求位置穿入预应力筋波纹管,并固定牢固,检查合格后支立外模及内模,再安装顶板钢筋。安放钢筋前台座表面要涂刷脱模剂,钢筋保护层采用专用塑料垫块。

②.钢筋的接头一般采用焊接,直径小于16mm的钢筋的接头采用电弧搭接焊,单面焊焊缝长不小于10d,双面焊焊缝长不小于5d,Ⅰ级钢筋焊条采用结422,II级钢筋采用结502或结506焊条,直径大于16mm的钢筋的接头以闪光接触对焊为主。

③.钢筋加工好后,按型号分类放整齐,标识其编号、使用位置、检验状况等情况。

④.梁体钢筋密集,要事先研究好绑扎安装的顺序。一般先安装箍筋,再安装下排主筋,后安装上排钢筋,底板和肋板钢筋绑扎完成后,安装内模,最后安装绑扎顶板钢筋。

⑤.钢筋绑扎要牢固,具有足够的强度,在吊装和灌筑混凝土时不得移位变形,钢筋的交叉点用铁丝绑扎结实,必要时焊接,使之成为整体。

⑥.锚具下的螺旋筋按照设计位置安放准确,注意预埋支座钢板、横隔板接头钢板、排水管和护栏钢筋,外露铁件要做防锈处理。

⑦.为了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在钢筋与模板间设置同标号砂浆垫块,垫块应错开布置,不应贯通截面全长。

⑧.采用同型稍大的波纹管作为接头管,接头管长200mm,波纹管嵌套于接头管内。连接后用密封胶带封口,避免混凝土浇筑时水泥浆渗入管内造成管道堵塞。

波纹管安装位置要准确,与梁体钢筋发生冲突时,可适当调整钢筋位置,波纹管采用“井”字型定位钢筋固定,避免管道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发生移位。

⑸.钢绞线及张拉设备

①.预应力筋进场时应分批验收,检查质量证明书、包装、标志和规格,同时进行力学试验。

②.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应具有可靠的锚固性能、足够的承载能力和良好的适用性,符合规范要求。

③.锚具、夹具进场时,检查出厂合格证和质量证明书,同时进行外观、硬度检验。

④.施加预应力所用的机具设备及仪表应由专人使用和管理,并应定期维护和校验。千斤顶与压力表应配套校验,以确定张拉力与压力表之间的关系曲线,校验应在经主管部门授权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定期进行。

⑤.张拉机具设备应与锚具配套使用,并应在进场时进行检查和校验。对长期不使用的张拉机具设备,应在使用前进行全面校验。使用期间的校验期限应视机具设备的情况确定,当千斤顶使用超过6个月或200次或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正常现象或检修以后应重新校验。

⑹.混凝土工程

①.梁体混凝土集中在拌和站拌制,布料机运送,在拌制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混凝土坍落度,严格控制水灰比,倘若不符合规定,应立即查明原因,予以纠正。梁体内空间较小,钢筋稠密,混凝土骨料要选择适当的粒径,采用粒径0.5~2.5mm的级配碎石,保证灌筑时混凝土不发生离析。

②.混凝土必须在钢筋、模板自检合格,并请监理工程师检验签认后方可灌筑施工,技术人员认真、准确地填写混凝土灌筑记录。

③.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时间,一次浇筑完成,不留施工缝。

④.混凝土振捣主要采用外模板上的高频附着式振动器,30m箱梁布置1排,40m箱梁布置2排,间距1.5m,并配合插入式振动棒振捣。

⑤.严格掌握混凝土的振捣时间,振捣时间过短,混凝土不能达到密实,振捣时间过长,易引起混凝土的离析现象,一般当混凝土内不再有气泡冒出,表面不再下沉,开始泛浆,混凝土表面平整即表明混凝土已密实,停止振捣。

⑥.梁体肋板、底板及顶板连接处,及两端等钢筋稠密部位,要加强振捣。

⑦.施工中随时注意检查模板、钢筋及各种预埋件的位置和稳固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⑧.梁顶抹面后拉毛,设置2%的横坡。

⑨.必须按照架梁顺序合理安排梁的预制顺序,拆模后在梁体上标明构件型号、制作日期、安装位置等,防止架设时出现倒运梁体现象。

⑺.预应力张拉

①.梁体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外观和几何尺寸符合图纸和质量标准要求,方可进行预应力张拉施工。

②.经检验合格后的钢绞线方能下料使用,下料长度按照设计图弯道曲线要素计算确定,并考虑锚夹具、千斤顶及预留工作长度。预应力钢绞线采用钢筋切断机或砂轮切割机截断,不得使用电弧或气割。

③.钢绞线穿束采用人工穿束,穿束时不得强行拉动,防止损坏波纹管。

④.梁体两端对称张拉,张拉力和伸长率双控制,控制张拉应力为主,并以伸长量校核,量测伸长值时应考虑锚具及构件的压缩影响。控制张拉应力σk=0.75Rby=1395MPa。

⑤.张拉前应清理好锚具支承垫板,垫板倾斜者配垫薄钢板,使其表面垂直于钢绞线。

⑥.千斤顶工作程序:安装工作锚穿绞线至工具锚千斤顶对中就位张拉施加预应力锚固拆除千斤顶。

⑦.施加预应力工序:030%σk初应力70%σkσk(持荷2min锚固)。

⑧.打紧夹片,张拉缸缓慢回油,使张拉油表指针回落至零即可锚固。张拉锚固后,检查钢绞线的滑断丝情况,检查锚板及垫板有无裂纹,其开裂程度不得超过有关规定。

⑻.孔道压浆

①.孔道压浆采用水泥浆,并掺加膨胀剂。

②.预应力张拉完成后,经检查锚具锚固完好,即进行孔道压浆,压浆越早越好,以防止钢绞线锈蚀和预应力筋的松驰。

③.压浆前应用压力水冲洗孔道,压力水从一端压入,将孔内杂物冲洗干净,同时检查有无串孔现象。

④.水泥浆自拌制至压入孔道的延续时间,视气温情况而定,一般在30~45min范围内。水泥浆在使用前和压注过程中应连续搅拌。对于因延迟使用所致的流动度降低的水泥浆,不得通过加水来增加其流动度。

⑤.压浆时应缓慢、均匀地进行,不得中断。较集中和邻近的孔道,宜尽量先连续压浆完成,不能连续压浆时,后压浆的孔道应在压浆前用压力水冲洗通畅。

⑥.锚具周围的缝隙和小孔洞用砂浆填封,以防漏浆。

⑦.压浆应使用活塞式灰浆泵,不得使用压缩空气。压浆的最大压力宜为0.5~0.7Mpa,最大压力1Mpa。压浆应达到孔道另一端饱满和出浆,并应达到排气孔排出与规定稠度相同的水泥浆为止。为保证管道中充满灰浆,关闭出浆口后,应保持2min不小于0.5Mpa的稳定期。

⑼预应力箱梁施工工艺流程图

5.2.6梁体架设施工方法

梁体架设是工程施工的安全重点,技术要求高,要制定严格的施工组织技术措施,遵守安全规则和施工规范规定。

⑴.总体架梁方案

预制场用龙门吊装车(两辆运梁车),出预制场后经路基西侧上路基顶,至路基上由运梁车喂梁,运梁小车运梁至架桥机架梁。

⑵.架梁方法

①.人员组织

建立完善的施工组织,明确各岗位责任和联络方式方法,责任落实到人,全体参与架梁的施工人员划分为技术、运梁、架梁、施工安全防护四个组,统一由项目经理指挥。

②.机械设备及架梁顺序

A.采用DF-50/160型拼装式公路架桥机,具备走行及转向系统,可独立完成纵横移梁体,最大起吊重量160t,最大有效架设跨度50m。喂梁采用2台自行运梁小车,最大载重90t,配备大功率慢速电动机,可载梁在轨道上走行。

B.在桥头路基上铺设架桥机走行轨道,运梁车直接喂梁,桥头和前方桥墩盖梁顶铺设架桥机横移双轨轨道,钢轨间用连接夹板连接牢固。在走行轨道上用25t吊车配合拼装架桥机;架桥机组装后,试运行其走行、转向、起重系统,保证工作状态良好,然后纵移悬臂过孔就位,走行轮水平转向成横向,横移对准喂梁方向。

C.架梁顺序为由南向北架设。

③.梁体架设的运输

A.因本施工地段受地理条件限制,架梁前需甲方协调桥南端路基提前完成。

②.采用两台运梁车运梁至路基上,调整位置、方向,喂梁至架桥机内。

④.架桥机吊梁过孔、落梁就位

A.架桥机天吊移至机臂后部,前端天吊挂绳起吊,与后部喂梁小车同步启动向前走行,待后部喂梁小车走行至架桥机下同步停止,后端天吊挂绳起吊,关闭架桥机后方横向连接系统,喂梁小车退回龙门架处。天吊同步启动走行至孔跨位置,按照梁置横移对位落梁。

B.利用架桥机将梁体横移至梁位,盖梁表面应清理干净,垫好砂浆,放好橡胶支座,落梁就位。落梁时两端的技术人员要注意检查梁置,务必使梁一次落位成功,避免反复,盖梁上人工用撬杠微移梁体,准确对位。梁体就位后,采用临时斜撑支撑稳定梁体,防止梁体倾覆。

C.架设完成的梁体,立即焊接预埋的连接钢筋,使梁体连接为整体。两幅桥间及外侧设临时护栏,防止坠人或坠物事故发生。

D.一孔梁架设完成后,在梁上铺设架桥机纵移轨道,梁端及前方桥墩盖梁顶铺设架桥机横移双轨轨道,架桥机走行轮转成纵向,前进就位,横移对准喂梁方向,架设下一孔梁体。

5.2.7端、中横梁及应力转换施工方法

梁体架设时首先安放好临时支座,架设完成即进行梁体的端横梁施工及应力转换。

⑴.端横梁施工

①端横梁采用钢模板施工,两跨箱梁钢筋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焊接,底部支模板安装橡胶支座。

②混凝土采用与箱梁同标号混凝土,搅拌车运输,机械振捣。

③混凝土施工前应将波纹管固定并处理好,防止波纹管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发生漏浆、变形,影响张拉应力。

⑵.负弯矩预应力张拉施工

①端横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即进行钢绞线的张拉。

②钢绞线张拉采用两台千斤顶单根对称张拉,张拉应力符合设计规定。

③按照箱梁预制中预应力张拉的有关技术要求施工。

⑶.跨中横梁施工

40m梁在跨中位置设置中横梁,应力张拉结束后,进行中横梁的施工,施工时自梁缝向下设置吊篮,吊模板现浇连接中横梁施工。

⑷.孔道压浆

同箱梁预制时的孔道压浆技术要求。

⑸.湿接缝施工

湿接缝采用吊模施工,底模采用组合钢模板,用铁丝及钢管吊在箱梁翼板上,帮扎钢筋浇注混凝土。

⑹.封张拉口

张拉压浆结束即将张拉口封闭,将张拉口预埋钢筋凿出,用同规格钢筋搭接焊连接,混凝土强度同预制梁强度,振捣密实。

⑺.应力转换

端横梁、湿接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即可进行应力转换,解体临时支座,将简支梁转换为连续梁。

5.2.8桥面及附属工程施工方法

⑴.防撞护栏采用定型钢模板,吊车吊装施工。

⑵.绑扎护栏钢筋网,与梁体预埋钢筋连接为整体,护栏施工时注意预埋防护栏钢管。

⑶.混凝土在拌和站集中拌和,搅拌车运输。

⑷.台后填土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沉降后,开始施工钢筋混凝土搭板,采用组合钢模板,钢筋机械加工,人工绑扎,混凝土拌和运输车运送混凝土,机械振捣。

第6 章安全保证措施

6.1安全目标

以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指导方针,紧紧围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不断深化,努力落实。安全管理达到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强化作业过程控制,规范作业行为,以控制中高度风险为重点,落实各级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坚持各项安全责任制,坚持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落实,使安全生产始终处于有序可控状态,努力完成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目标:消灭一切职工责任伤亡事故;消灭一切责任交通、设备、火灾和铁路行车事故。

安全目标分解:

1.钻孔桩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保证钻机安全就位,防止钻机滑移伤人;在靠近路基侧钻孔过程中,设置安全防护措施,保证行车安全。

2.墩身施工:保证在拼装模板、安装钢筋、脚手架搭设等过程中不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3.箱梁预制施工:保证在拼装模板、安装钢筋、龙门吊按拆、张拉、吊梁等过程中不生人身伤亡事故。

4.架梁施工:保证架桥安全就位,在架梁过程中不发生人身伤亡事故,不危及行车安全。

5.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危害因素进行危害辩识及风险评价,确认出本项目的中、高度风险清单;针对中、高度风险,编写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6.2 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本工程项目强有力的安全保证体系,建立安全生产逐级负责制,对施工过程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监督和控制。

6.3 保证措施

1.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关于安全施工的要求和规定,以及本工程特点,在施工前制订项目部安全奖惩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技术措施交底制度、各专业各工种安全卡死制度、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照执行。

各生产人员要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组织开展定期安全教育和安全活动。做到警钟长鸣,长抓不懈。

2.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桥梁施工前,应对施工现场、机具设备及安全防护设施等,进行全面检查,确认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开工。单项工程开工前应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①.钻孔桩施工中使用的钻机、钻具,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并设专人检查维修,工作平台及钻机平台上应满铺架板及设置栏杆。

②.基坑开挖

A.基坑开挖前,要探明开挖范围内有无地下建筑物或管线设备,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B.基坑放坡开挖,有不稳定土质时,要根据地质情况确定开挖坡度或支撑开挖,防止坍塌;坑顶2m内不得堆放材料、机具;各种机械在工作坑顶操作时要有大于2m的安全距离。

③.张拉操作安全注意事项

A.张拉油顶使用完毕后,各液压缸必须回程到底,保持进出口油路的清洁,并妥善保管于干燥的地方。

B.张拉过程中,构件两端严禁站人。

C.油泵不允许超负荷工作,安全阀必须按额顶油压或实际使用油压调整操作油泵的人员,要戴防护目镜,防止油管破裂及接头处喷油伤眼。

D.雨天张拉时,应搭设防雨棚,禁止张拉机具淋雨。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场地。

④.吊装作业

吊车吊装要事先计算好其回转半径、起吊重量和钢丝绳规格、直径,以及钢丝绳的起吊角度,确保万无一失。高处露天作业应根据作业高度和现场风力大小,对作业的影响程度,制定适于施工的风力标准,遇有六级(含六级)以上大风时,应停止起重作业。

⑤.混凝土搅拌站的各种机电设备,在运转前应由机工、电工、电脑操作人员进行仔细检查,确认正常完好后方可合闸运转,操作人员要备齐防护用品。运转过程中,严禁人员靠近运转机构。

⑥.在多层、高空作业或桥下通行车辆、行人等立体施工时,应布设安全网。高空作业人员,严格遵守高空作业的有关规定,系安全带、戴安全帽,上岗前严禁饮酒。经常搬动的梯子要轻便牢固,使用的安全网、安全带必须有试验合格标记。机动车辆通过村镇时,要和当地政府联系,制订相关的安全协议。

3.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保证措施

①.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按规程办事,避免参建人员发生安全事故,确保人身安全。对每位员工都要进行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发合格证。

②.严禁酒后作业,严格各项安全制度,杜绝违章作业。

③.登高作业不得穿高跟鞋,下雨天要有防滑措施,上下分层作业时,要拿好放稳工具,工作时协调配合,防止意外坠物伤人。

4.机械设备使用安全保证措施

①.对经常使用的机械设备和电动工具,要加强其日常保养工作,保持绝缘良好,运转正常,杜绝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②.施工作业前,机械操作人员首先听取施工技术人员现场交底和执行有关安全注意事项,并对机械作详细的检查,严禁机械带病作业、超负荷作业,不得随意扩大机械使用范围;夜间施工,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工作视线不清时,不得作业。

③.临时供电线路,应用瓷夹固定,保险丝应按用电负荷配置,动力线路不得使用裸线,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及支架配电盘等,均应有可靠的接地装置,露天设置的所有闸刀开关,设在闸刀箱内加锁,闸刀箱设遮雨棚,施工用电要保证“一机、一箱、一闸、一漏”。

④.运梁车辆装车后两侧进行支顶防护,导链加固,运输时道路要平坦、无坑洼,运梁有专人指挥。

5.安全保证体系框图

第7 章质量保证措施

7.1 质量保证措施

1.施工测量

正式开工前,对桩位进行闭合测量,所有施工测量工作,必须执行复测核对制度,并做好记录,保存备查。

2.钻孔桩

①.钻孔桩在钻孔前要设置坚实不漏水的护筒,护筒的内径要大于桩直径20cm。护筒顶要高出施工水位1.5~2.0m,并高出施工地面0.3m。护筒顶面位置偏差不得大于5cm,护筒斜度不得大于1%;安装钻机时,要使钻机保持稳定,不得发生偏移和沉陷。钻头或钻杆中心与护筒顶面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cm。

②.泥浆原料选用优质粘土或膨润土。造浆后要试验其全部性能指标,钻进中,随时检验泥浆比重和含砂率,并填写泥浆试验记录表。

③.钻孔一次成孔,连续钻进、中间不停顿,钻进过程中及时对孔位、孔径、孔形进行检查,填写钻孔记录表。

④.钻孔至设计深度并经过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认后,立即进行清孔。灌筑水下混凝土前沉渣厚度不大于50cm。不得用加深孔底深度的方法代替清孔。

⑤.钢筋笼分节制作,搭接焊连接,焊缝长度及两主筋焊缝错开长度均不小于规范要求。主筋与加强箍筋必须全部焊接,钢筋笼入孔后再牢固定位,防止在灌筑混凝土过程中发生掉笼或浮笼现象。

⑥.灌筑混凝土的导管内壁要光滑圆顺、内径一致,导管使用前要进行试拼、试压、不得漏水,合格后方准使用,导管轴线误差不超过孔深的0.5%。

⑦.水下混凝土必须连续灌筑,一次完成,混凝土的初存量要满足首批混凝土入孔后导管埋深不小于1m,在混凝土灌筑过程中,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控制在2m至6m之间,并做好各项记录。为保证桩顶混凝土质量,实际灌筑桩的混凝土高度,其顶面超过桩顶标高不小于0.5m,在基础开挖后,予以凿除。

2.墩台工程

①.钢筋绑扎后要横平竖直,主筋的位置、尺寸,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做到不漏筋、不少筋、不错位。

②.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支撑牢固。模板的架立要精确,特别是模板的几何尺寸、模板牢固以及美观程度,并设专人在混凝土灌筑时经常检查模板、钢筋及预埋部件的位置和保护层的尺寸,确保其位置正确不发生变形,做到不跑模、不漏浆、不错位,使工程质量达到内实外美。

③.墩台身混凝土水平分层进行振捣,厚度为30-40cm(即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且一次连续灌筑。如因故中途停灌,灌筑面应立即整理成水平面,严格禁止斜面接缝。

④.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大于2m时,应用滑槽、串筒等,防止混凝土离析。加强混凝土振捣,以混凝土不再下沉,表面开始泛浆,不出现气泡为止。浇筑混凝土坚持动态质量控制和“三方值班制”(工程项目领导、技术人员、试验人员),人、机、料、工各环节有一不具备,质检工程师不得签开盘令。

3.梁体预制

①.预制场布置合理,场内坡度不得大于0.5%。台座要有足够的刚度,并保证顺直平整,表面涂刷隔离剂。龙门吊及运梁轨道要平顺,轨距符合施工要求。

②.钢筋的制作及绑扎,严格按图纸施工,波纹管及其他预埋件均应满足规范要求。

③.立模时注意打紧支撑,上紧螺栓及附着式振动器,防止跑模、漏浆现象等的发生。

④.梁体混凝土严格控制水灰比。灌筑混凝土时,委派技术、质检及试验人员专门值班,确保混凝土密实和外观尺寸的准确和混凝土表面的光滑。

⑤.预应力梁存放时支点设在支座处,存放时间不要过长,下部工程已完的孔跨尽快组织架设,以防梁体上拱,增加钢绞线预应力损失。

⑥.张拉程序严格按工艺要求进行,从穿束、初应力值、张拉、控制力值计算、钢绞线伸长量、压浆、锚固和锚固后的检查等各个程序均应达到规定要求,确保工程质量。

⑦.张拉机械经鉴定后方可使用,油顶与压力表配套校验,确定张拉力与油表读数之间的关系曲线,检验用的试验机或测力计的精度等级不低于+2%。使用超过200次及使用中有不正常现象的应重新校验。张拉机具长期不使用时,应在试用前全面检验。

⑧锚具运输和存放,应付防止机械损伤和锈蚀。张拉采用自锁式夹具,张拉设备如锚具、油泵、压力表、千斤顶、油管路及阀门等,必须处于良好工作状态,计量设备定期检查标定。

4.桥面及附属工程

伸缩缝要按设计位置对位,其施工质量要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桥面铺装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表面用钢管滚杠碾压,人工压光拉毛,以保证其表面平顺度。

7.2 工程试验检验管理

1.从事试验检测工作的人员,要持有经考试合格发给的资质证书,有强烈的责任心,以事实为依据,不得弄虚作假。试验检测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实施细则和有关规范、规程,质量负责人经常对其工作进行监督并抽查。

2.检验仪器、仪表必须定期检测、标定,其精度要符合试验标准要求,使用前调试准确。

3.试验人员配合主管工程师根据设计要求、施工规范和施工工艺提出工程实施过程中材料的规格、运输方式、保管和使用的注意事项,并制订出正确的试验方法。

4.进场的材料,试验人员要配合材料管理人员查验其出厂合格证,并检验材料的外观质量,主要工程材料必须按规定进行取样、试验,经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严禁进入施工现场,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5.试验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原始记录,原始记录要完整无缺,真实可信,不得涂改。试验工作完成后,由试验人员填写试验报告,要求报告填写完整,下注正确的检验结论,最后由试验人、复核人签名,技术负责人签发。

6.未经试验合格的材料,不得用于工程施工。

7.3冬、雨季施工及防洪措施

7.3.1.冬季施工措施

1.工程施工前,先做好冬季施工组织计划及准备工作,对各项设施和材料应提前采取防雪、防冻等措施。

2.配备足够数量的能连续记录的温度计,设专人观测记录。对断面较大的构件,还应留测温孔测构件内温度。

3.冬季施工中,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混凝土选用较小的水灰比和较低的坍落度,以减少拌合用水。混凝土强度未达到抗压强度的40%前,不得使其受冻。

4.钢筋焊接应采取防雪挡风措施,减小焊件温度差,焊接后的接头严禁立刻接触冰雪。

5.浇注混凝土所用砂、石料和水,要及时清扫覆盖于其上的冰雪;拌合时,采用安装锅炉加热水的方法,保证混凝土的出料温度。

6.混凝土拌和设备应避开风向,搭建暖棚,混凝土搅拌时间宜较常温施工时延长50%。

7.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振捣并分层连续浇筑,分层厚度不得大于20cm。混凝土灌筑后及时覆盖或掩埋保温,延缓拆模时间。气温过低时可搭设暖棚。在已硬化的混凝土上继续浇筑混凝土时,接合面应有5℃或以上的温度,且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仍应维持5℃或以上的温度。

8.预应力构件的压浆不得在低于-5℃时进行。

9.橡胶支座及伸缩装置的安装温度不得低于5℃;梁体架设时扫净盖梁顶面的积雪,加强各种轨道的巡视养护。

10.施工机械添加防冻剂,或使用凝固点低的燃油,夜间将水箱内的水排放干净,防止产生冻涨现象。

7.3.2 雨季施工措施

1.雨季施工,要重视工程用料的储备工作,不可因为缺料影响工程进度。现场配备必要的机具设备,以便及时排除施工场地积水,保证较好的作业场面。

2.根据天气情况,灌筑混凝土时应尽量避开大雨天气,若确需雨天施工时,必须搭设防雨工棚,避免雨水冲刷,以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3.根据天气预报情况,准备遮雨棚,覆盖混凝土施工现场,试验人员经常检查混凝土骨料的含水量,及时调整配合比。刚浇好的混凝土若遇雨天,不宜用草袋覆盖,最好采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以免影响混凝土面层色泽。

4.梁体预制及存放的地基要夯实,雨季应注意防止地面软化下沉而造成构件折裂破坏。梁场设置积水井,安装水泵抽水。

第8 章环保措施

8.1 环境保护措施

本着“预防为主、环保优先”的原则组织施工,把环境保护提高到与安全、质量同等的地位,加强参建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施工中严格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国家法律、法规。

1.扬尘控制措施

⑴.施工便道坚持经常洒水,保持湿润,保证晴天不扬尘。

⑵.水泥碎石料,运料车辆在运输及进入施工现场必须加蓬布覆盖。

⑶.砼搅拌时,当使用袋装水泥时,倒水泥人员需配备防护用品。搅拌站洒水,减少扬尘。

⑷.场地设置垃圾池,顶部要加盖,防止垃圾乱倒。

⑸.办公区、生活区高燥天气,坚持每天洒水,保持清新空气。

⑹.加强对劳务分配,材料供应方的教育、检查、监督力度。落实《程序文件》中对扬尘的有关规定。

2.有毒有害气体控制作业指导书

⑴.对有毒有害物品进行存放前检查,领发后检查,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挥发,造成对人身的危害,导致疾病的发生

⑵.对有毒有害物品进行妥善保管,要架起通风,存放于高燥处保管,防止水中浸湿、湿润处潮湿,引起有毒有害气体的挥发。

⑶ .对发放的存放有毒有害物品的箱、桶、盒,用完之后,要及时回收,集中保管,集中处理,防止泄漏,防止污染。

⑷ .对施工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物品,要及时安排人员回收,清运到指定的地点储存,联系外运。

⑸ .对接触有毒有害气体的作业人员,必须坚持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并按规定佩戴,防止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⑹ .对接触有毒有害气体的作业人员,按规定站、坐在上风头作业,防止挥发有毒有害气体,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第9 章其他说明问题

9.1 文明施工的措施

1.文明施工措施

⑴.施工场地、料场和生活驻地要统一规划,统筹部署,规范整洁,施工使用的机具、设备要集中停放,材料要分别堆码标识,灰、砂、石等大堆料有防风防雨设施,特别是有毒和危险物品,实行专人专项管理,严格保管制度;

⑵.施工和生活用电要统筹安排,严禁乱拉乱扯电线,闸刀箱要上锁,带电部分要有明显的标志;

⑶.工地现场要挂有文明施工标牌、条幅,采用多种形式向项目部成员进行文明施工教育,提高全员文明施工意识;在工地醒目处设立工程简介牌,各工序设立施工牌;

⑷.加强施工现场用水、用电管理,做到无常流水、常明灯;

⑸.施工现场固定机械设备要及时清洗养护,且必须搭棚防护,设备旁必须悬挂操作规程牌和设备标牌;

⑹.施工人员上岗要着装整齐,配戴与所从事施工范围相一致的施工证;

⑺.在危险地带施工时,设立明显的标志,提醒施工人员和行人注意;

⑻.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在职民工中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配备各种活动器材和娱乐设施;

⑼.施工完毕后,及时进行施工场地清理,原材料及施工机具堆码、摆放整齐,机械车辆停放有序,保证施工场地整洁、美观。

⑽.防止扰民的措施

①.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严禁滋事扰民,搞好施工队伍与政府、居民的关系。

②.教育全体员工遵守地方政府的各种法规,依靠当地政府解决发生的问题,做到遵纪守法、行为规范、文明施工。

③.加强职工队伍的素质教育,经常进行普法宣传,杜绝职工打架斗殴、赌博、酗酒闹事等现象。

2.防止扰民的措施

⑴.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严禁滋事扰民,搞好施工队伍与政府、居民的关系。

⑵.教育全体员工遵守地方政府的各种法规,依靠当地政府解决发生的问题,做到遵纪守法、行为规范、文明施工。

⑶.加强职工队伍的素质教育,经常进行普法宣传,杜绝职工打架斗殴、赌博、酗酒闹事等现象。

⑷.项目部要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职工外出请假制度以及惩罚制度,对于蓄意闹事者坚决清理出本工程施工。

9.2劳动保护措施

1.进驻该地区前的劳动保护措施

⑴.选拔思想品质好、技术水平高、有良好身体素质、高度事业心和责任心、具有相当职称的卫生人员承担劳动卫生保障任务。

⑵.专业人员参加卫生知识培训,了解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掌握日常疾病的防治知识。

⑶.筛选合格的工作人员:进驻该地区施工前,所有工作人员在医院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以排除有职业禁忌的工作人员。

2.施工劳动保护措施

⑴.适当安排劳动强度,实行作业轮岗轮休制。

⑵.施工作业采用机械化,每人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体力劳动不超过中等强度;必须从事重度体力劳动,缩短一次持续劳动时间,增加劳动、休息交替次数,禁止超时过重体力劳动。

3.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

⑴.施工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以改善施工作业条件,减少生产有害因素种类、浓度、强度,降低职业危害。

⑵.劳动卫生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并加强维修、保养、控制职业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⑶.实行有害作业场所定期监督监测,及时发现施工生产中存在的影响施工人员健康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尽快落实,以改善劳动条件,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4.做好后勤保障,保证工作人员健康,提高劳动能力。

结束 语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何抓住关键工序,组织平行作业、流水作业,科学安排交叉作业,同时强调专业间的协同配合,避免窝工,杜绝返工,循序渐进,积极引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以求提高效率、压缩工期,降低工程成本。同时用最节省的投入达到最佳的工期、质量效果,保证工程整体工期、质量、安全、效益等目标的全面实现将是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在完成本篇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本人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是他们为此付出了心血和精力,在此请允许我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