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基因工程疫苗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012年1月11日——一个原本并不特殊的日子,却因一份捷报而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科技部在这一天宣布:由厦门大学和养生堂万泰公司联合研制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已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
这是50年来,人类在经受了10余次万人以上的戊肝重大疫情后等来的一份捷报。
14年“磨”出世界第一
戊肝疫苗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制药原始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它的面世让中国在基因工程病毒疫苗的原始创新上实现了零的突破。11.3万人、30余万针次的研究显示,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保护性。
2月28日,疫苗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夏宁邵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组戊肝疫苗是迄今唯一使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研制的病毒疫苗。它的成功研制扭转了国际医药界中‘原核系统不能用于病毒疫苗研制’的传统认识。”
“传统的疫苗研制方法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将病毒放在细胞内进行大量培养、灭活,再辅以佐剂,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疫苗叫灭活疫苗;第二种是将病原体在体外反复传代,去除其致病性,但保留其免疫原性,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疫苗叫减毒活疫苗。而我们这次是采用的基因工程技术。” 夏宁邵告诉记者,“与传统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比较,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不依赖于病原体的培养,因此对于大量尚未建立成熟体外培养技术的病原体也能进行疫苗的研制。在生产过程中,基因工程疫苗完全不涉及病原体,消除了由于病原体灭活不彻底或减毒不完全导致的安全性问题。不仅如此,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还可通过精心设计的纯化过程实现对生产过程中伴随的各类杂质的高效清除和残余成分的高度可控,降低了由于杂质导致的各类接种副反应的风险,提高了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时还能提高不同疫苗生产批次间的均一性。”
从1998年开始,时任国家试剂与疫苗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的夏宁邵便带领着他的团队,着手进行戊肝疫苗的研发。与所有的新药研发一样,重组戊肝疫苗的研发并非一路坦途。
历经14年艰苦研发,由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的200余名科研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在基础研究领域、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保护性抗原识别及结构表征、病毒颗粒组装机制等多项发现成果,并突破了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高效纯化及体外自组装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障碍,创建出具有多项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
夏宁邵告诉记者,该体系的关键技术已在14个主要国家申请了12项发明专利,对我国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疫苗并高起点地参与国际竞争具有深远意义。基于该体系关键技术,团队研制的另一个疫苗“人瘤病毒16/18型二价疫苗”(宫颈癌疫苗)已经打破了美英技术封锁成为全球第3个、国内第1个获准进行临床试验的宫颈癌疫苗,目前已基本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显示该疫苗安全并能刺激人体产生高滴度抗体。
夏宁邵说:“戊肝疫苗是国家工程的成果,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这份30微克的戊肝疫苗,不仅见证着研发人员的辛劳,同时也记录着我国重大科技专项自主创新的步伐:自2005年起,国家863计划开始对戊肝疫苗项目进行支持,有效地带动了地方、企业投入研发资金近5亿元,其临床研究也被列入“十一五”863计划重大项目中,这为课题组在国内外率先研制成功戊型肝炎疫苗提供了重要支撑。
谈及疫苗研发的前景,夏宁邵显得信心满怀。他的信心来自于国家对这个产业的大力支持:2007年,国家将生物医药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用于应对突发生物事件的疫苗及免疫佐剂等还被列入了公共安全领域生物安全保障方面的优先发展主题。
现阶段疫苗研发应以集成创新为主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菌种室主任王国治一直关注着疫苗领域的发展。对夏宁邵团队所取得的成功,他难掩心中的喜悦和激动:“我国能在世界上第一个研发出戊肝疫苗确实非常令人振奋!”
但就国内疫苗研发的整体水平,王国治直言不讳:“我国在疫苗研发领域的基础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十个研发有九个都出不了结果。而国家又太过于强调疫苗研发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与我国目前的疫苗研发水平不相符合。”
“中国的疫苗研发,前期工作几乎都是由大专院校的研究生在做,其可信度和创新性都不够,后期工作也往往跟不上。多数人的研究都以仿制为主,尽管拿了专利,出了蛋白,但真正要作出成果却很难,常常是实验完了,出来一大堆报废产品。”王国治认为,针对我国在疫苗领域现有的研发水平,“在引进国外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集成创新才是这个阶段的重点。”
王国治在考察了发达国家的疫苗生产企业后发现:在疫苗研发上,中国缺的不是硬件,也不是钱,缺的是技术和管理规范。中国对疫苗生产企业的硬件要求比国外更严格,可在软件方面比如管理规范上却放得比较宽。而事实上,疫苗生产过程中,后期主要是规范性管理的问题。
在王国治看来,目前整个疫苗产业还缺少一种系统的协作。他认为,“这与国家在疫苗研发领域和产业规划上缺乏一种整体的顶层设计有关。”
王国治告诉记者,受多种因素制约,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政府定价总体水平偏低,利润空间较小,以一支重组蛋白类的乙肝疫苗为例,国家定价只有3块多钱每人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进行产品升级换代的积极性。而第二类疫苗为市场调节价格产品,流通环节较多,市场价格偏高。
“疫苗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朝阳产业。”对此,王国治建议,国家在制定产业发展策略时,应当充分考虑产业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背景。在投入上,对与老百姓生命利益息息相关的和研发成本高、失败风险大的一类疫苗,以及共患病的疫苗,国家应当加大扶持力度,而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类疫苗,则应当以引导企业生产为主。
加大投入优先发展疫苗产业
对疫苗产业的明天充满同样期待的,还有全球第一支甲流疫苗的生产企业——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尹卫东。
在甲流肆虐的2009年,尹卫东带领着自己的员工在短短的87天中成功生产出全世界第一支甲流疫苗。在他看来,接种疫苗不但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措施,同时也是保护他人的一种手段。
“然而目前,人们对接种疫苗的社会认知度却还远远不够。”尹卫东举例说,为了减少老年人群因流感并发症带来的死亡,北京市政府每年都为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然而却只有约50%的老年人进行了自愿接种。
篇2
康恩贝抗抑郁新药获批生产
据国家食药监局网站最新信息,康恩贝3.1类新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已获批生产。该药是目前全球广为应用的抗抑郁一线药物,2013年国内销售总额超过1亿元。
康恩贝此次精神类新药获批生产,可丰富公司的现有产品线,对未来业绩产生积极作用。
俄罗斯研发出世界首个戒烟疫苗
日前,俄罗斯希姆基纳米实验室的科学家研究出世界第一种戒烟接种疫苗。接种这种疫苗可让烟民永远戒烟, 因为受种者机体会产生一种阻止尼古丁进入大脑的特殊抗体,这种抗体可以让烟民不想吸烟。
目前,这种疫苗已成功通过第一阶段试验,进入临床阶段。
Devices器械
中国电信推出全球首款医疗诊断手机
近日,中国电信与瑞士企业LifeWatch联合推出全球首款医疗诊断手机LifeWatchV,由中国云狐科技提供其移动医疗系统平台。
该产品是一款搭载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内置7种不同的健康测试。用户只需将拇指放在屏幕感应器上,手机就能开始身体检测,包括心电图、血糖、血氧以及心率等。
可监测血糖值隐形眼镜问世
据谷歌公司官方消息,其目前正在测试一款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隐形眼镜,可以在佩戴后针对糖尿病患者眼泪中所含的糖分进行监测,随时让患者掌握自己的血糖水平。
这款智能隐形眼镜内置了微型无线芯片和小型葡萄糖传感器,目前处于临床研发过程中,将来有望帮助糖尿病患者真正走出24小时动态监测血糖的痛苦。
可检测肝癌化疗效果的超声系统问世
近日,日本兵库医科大学超声波中心和东芝医疗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用于快速检测肝癌患者化疗效果的新型超声检测系统。
研究人员介绍,这套新型超声检测系统能够自动追踪病灶位置,检测起来比较简便。其检测方法是,在肝癌患者接受化疗一到两周后,医务人员将造影剂注射到患者血液中,然后采用超声检测系统进行观察。造影剂流入肿瘤用时越长,说明化疗药物的效果越好,肿瘤正在缩小。
Technology技术
中国发现白血病抑癌新基因
中国科学家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个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较常见突变的抑癌基因,且揭示了其功能异常与多种不同致癌基因之间的协同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个混合谱系白血病(MLL)患者及其正常同卵双胞胎的血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罕见的功能性MLL-NRIP3致癌基因和H3K36三甲基化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2的遗传突变。此项发现将促进对白血病乃至其他癌症发病机制的认识,有助于临床药物开发。
中国经性感染艾滋病毒者发病更快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李太生教授等人经过长达6年的研究证实,中国经性传播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者,在未经干预情况下往往四五年发病,而非此前欧美研究者认为的平均需8年。
中国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者中,病毒亚型多为CRF01_AE,该亚型在感染其靶细胞时,须要借助“二传手”,且选用辅助受体CXCR4当“二传手”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其他亚型。CXCR4可能正是这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更快发病的原因。
篇3
一、医药生物技术
医药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首先取得突破,实现产业化的技术领域。在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中,当前最活跃、应用最广泛的为基因工程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人们利用基因改造后的生物体可以制备大量的新的基因工程药物(所谓基因工程药物就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因取出来,经过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后将该基因放入可以大量生产的受体细胞中去,这些受体细胞包括细菌、酵母菌、动物或动物细胞、植物或植物细胞,在受体细胞不断繁殖过程中,大规模生产具有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蛋白质,即基因疫苗或药物),进而生产各种导向药物,各种特异性的免疫诊断试剂、核酸检测试剂、生物芯片等。基因工程药物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利用基因治愈更多的疾病不再是一个奢望。
1、生物技术药品的生产。基因工程药品的生产,包括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四个药品以及基因工程。利用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对传统医药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包括维生素c、激素类药品和抗生素的生产以及氨基酸生产等。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提取、分离、纯化等下游技术使生化制剂升级换代。其中,乙肝疫苗形成了基因工程产品体系。它是基因工程药物对人类的贡献典例之一,以下将以此为例说明基因工程药物的应用:像其他蛋白质一样,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产生也受DNA调控。利用基因剪切技术,用一种“基因剪刀”将调控HBSAg的那段DNA剪裁下来,装到一个表达载体中,再把这种表达载体转移到受体细胞内,如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等;最后再通过这些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的快速繁殖,生产出大量我们所需要的HBSAg(乙肝疫苗)。过去,乙肝疫苗的来源,主要是从HBV携带者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HBSAg,这种血液是不安全的,可能混有其他病原体[其他型的肝炎病毒,特别是艾滋病病毒(HIV)的污染。此外,血液来源也是极有限的,使乙肝疫苗的供应犹如杯水车薪,远不能满足全国的需要。基因工程疫苗解决了这一难题。而且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酵母重组)与血源乙肝疫苗可互换使用。据临床报道,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酵母重组)能够成功地加强由血源乙肝疫苗激发的免疫反应,对一个曾经接受过血源乙肝疫苗的人,完全可以换用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酵母重组)来加强免疫。临床研究表明,人体对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酵母重组)有很好的耐受性,无严重副反应出现,表明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酵母重组)是非常安全的,在我国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已使用1500万人份以上,如此大规模接种,尚未出现严重副反应报道。正是基于1996年我国已有能力生产大量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我国才有信心遏制这一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流行最广泛的病种。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制品,它的抗体阳转率在95%以上,母婴阻断率在85%以上,它能降低乙肝感染率、携带率,成为控制乙肝的一种重要手段。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酵母重组)因是一个新产品,有关免疫持久性试验仍在进行之中,从所观察5年资料看,可以保护5年,是否能保护更长时间仍需实验证实。科学研究表明: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酵母重组)可刺激人体产生免疫记忆反应,因此,长期受益是可能的。2、医药生物技术的带动作用。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必然引起一些产业的发展。例如,随着医疗诊断水平的提高,酶诊断试剂和免疫诊断试剂的生产必然达到更高水平;海洋药物和中药的开发应用技术也会有所改进;保健品的生产也已显出强劲的势头。3、展望。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人们期待已久的人类基因密码的破译,会使我们对人的健康与疾病起因有更深入的认识,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的新防治药物的产生和新疗法的问世,为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然而,第一张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草图尚未弄清所有人类基因的功能,一旦人的基因产物(即活性蛋白质)被表达出来,将会有几千种具有特殊疗效的现代药物诞生。我们乐观地期待着这场新药革命的来临。
二、食品生物技术
食品生物技术就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用生物程序、生产细胞或其代谢物质来制造食品,改进传统生产过程,以提高人类生活质的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首先是在基因工程领域,即以DNA重组技术或克隆技术为手段,实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基因转移或DNA重组,以改良食品原料或食品微生物。如利用基因工程改良食品加工的原料、改良微生物的菌种性能、生产酶制剂、生产保健食品的有效成分等。其次是在细胞工程的应用,即以细胞生物学的方法,按照人们预定的设计,有计划地改造遗传物质和细胞培养技术,包括细胞融合技术及动、植物大量控制性培养技术,以生产各种保健食品的有效成分、新型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再次是在酶工程的应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度催化活性和高度专一性的生物催化剂,可应用于食品生产过程中物质的转化。继淀粉水解酶的品种配套和应用开拓取得显著成效以来,纤维素酶在果汁生产、果蔬生产、速溶茶生产、酱油酿造、制酒等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最后是在发酵工程的应用,即采用现酵设备,使经优选的细胞或经现代技术改造的菌株进行放大培养和控制性发酵,获得工业化生产预定的食品或食品的功能成分。还有一些功能性食品如高钙奶、蜂产品、螺旋藻、鱼油、多糖、大豆异黄酮、辅酶Q10等。
作为一项极富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趋势:
1、大力开发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目前,国际上对食品添加剂品质要求是:使食品更加天然、新鲜;追求食品的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增强食品贮藏过程中品质的稳定性;不用或少用化学合成的添加剂。因此,今后要从两个方面加大开发的力度,一是用生物法代替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迫切需要开发的有保鲜剂、香精香料、防腐剂、天然色素等;二是要大力开发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如具有免疫调节、延缓衰老、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调节血脂、调整肠胃功能性组分。2、发展微生物保健食品微生物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酱油、食醋、饮料酒、蘑菇都等属于这个领域,它们与双歧杆菌饮料、酵母片剂、乳制品等微生物医疗保健品一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微生物生产食品有着独有的特点,繁殖过程快,在一定的设备条件下可以大规模生产;要求的营养物质简单;食用菌的投入与产出比高出其它经济作物;易于实现产业化;可采用固体培养,也可实行液体培养,还可混菌培养;得到的菌体既可研制成产品,还可提取有效成分,用途极其广泛。3、转基因生物技术为农业、医学及食品等行业的腾飞注入了新的动力,直接加快了农业新品种的培育改良、各种疾病的防治、食品营养改善和生态环境管理。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可以加速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提高农作物产量,进而通过未来基因食品解决发展中国家人民的饥饿以及营养不良等问题。现时最普遍的转基因食品是大豆及玉米,占总数量的八成。加上棉花、油菜加在一起达到99%,还有番茄,如抗黄瓜花叶病毒的番茄和一种晚熟的番茄;还有也是抗黄瓜花叶病毒矮牵牛的甜椒;另外,也有一些兽用的饲料添加剂和微生物的农用产品。其中食用油是其中比较大的一块。食用油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食用油中约有80%~90%为转基因食品,这是由于目前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调和油、大豆色拉油,大部分是采用含转基因的原材料制成的。消费者要在超市里买到一瓶非转基因大豆油并不容易。因为目前的大豆色拉油、调和油其主要原料都是进口转基因大豆。由于目前市场上还没有转基因的有花生、橄榄及葵花子,因此所有花生油、橄榄油及葵花子油都属于非转基因食品。一些产品,也可能与转基因有关,如饼干、即溶饮品及冲调食品,饮料和奶制品,啤酒,婴儿食品及奶粉,膨化食品与零食,糖果、果冻和巧克力、雪糕等。
食品生物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转基因食品是不是有利,取决于转什么基因,或者基因转到什么食品里。因此,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随时公开基因食品的研究成果,以足以博取信任的方式与公众进行沟通。总之,生物技术已深入到食品工业的各个环节,对食品工业的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必将给人们带来更丰富,更有利于健康,更富有营养的食品,并带动食品工业发生革命性变化。展望21世纪基因食品的发展,未来生物技术不仅有助于实现食品的多样化,而且有助于生产特定的营养保健食品,进而治病健身。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简介:童欣(1987年-),女,汉族,广东乐昌人,中国药科大学生科院2005级生物技术本科生
参考文献:
篇4
基因工程“丰功伟绩”
然而,科技发展为我们展现了新的前景,现代基因工程药物能够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大量的乙肝疫苗(HBsAg)和干扰素。为什么基因药物工程有如此大的神威?概而言之,所谓基因工程药物就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因取出来,经过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后将该基因放入可以大量生产的受体细胞(如细菌、酵母菌、动物或动物细胞、植物或植物细胞)中去,在受体细胞不断繁殖过程中,大规模生产具有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的蛋白质,即基因疫苗或药物。
以乙肝疫苗为例,像其他蛋白质一样,HBsAg的产生也受DNA调控。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可用一种“基因剪刀”将此段DNA剪裁下来,装到一个表达载体(称表达载体,是因为它可以把这段DNA的功能发挥出来)中,再把这种表达载体转移到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等)内,最后再通过这些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的快速繁殖,生产出大量我们所需要的HBsAg(见图)。
与血源乙肝疫苗相比,基因工程生产的乙肝疫苗,取材方便,利用的是资源丰富的大肠杆菌或酵母菌,它们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并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可以大规模生产出质量好、纯度高、免疫原性好、价格便宜的药物。1986年以后,我国开始实施新生儿到六个月龄内先后注射三次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正是基于我们有能力生产大量的乙肝疫苗。基因药物工程为预防下一代染上乙肝,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干扰素与乙肝疫苗一样,也可采用基因工程进行生产,其基本原理及操作流程及乙肝疫苗十分类似。现在要获取一磅(453克)纯干扰素,其成本不到一亿美元。所以它们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工厂”。由基因工程药物生产出来的大量干扰素,又一次挽救了广大肝炎病人。
一般地说,基因药物的副作用较小,因为它们大多数是人体内原有的物质。 但如果使用不当或剂量过大,也会产生副作用。因此,最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篇5
基因工程制药是随着生物技术革命而发展起来的。1980 年,美国通过Bayh-Dole 法案,授予科学家 Herbert Boyer 和 Stanley Cohen 基因克隆专利,这是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里程碑。1982 年,第一个生物医药产品在美国上市销售,标志着生物制药业从此走入市场[1]。
生物制药业有不同于传统制药业的特点:首先,生物制药具有“靶向治疗”作用;其次,生物制药有利于突破传统医药的专利保护到期等困境;再次,生物制药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特性;此外,生物制药具有较长的产业链[1]。生物制药业这一系列的特点决定了其在21世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历版中国药典收录的生物药物品种也是逐渐增多[2](图一)。
当前生物制药业的发展趋势在于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新生物技术,在基因工程药物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的基础上,我国生物制药的产值及利润增长迅猛, 2006-2008年三年就实现了利润翻番[2](表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当前生物药的热点逐渐聚焦到通过新技术大量生产一些对医疗有重要意义且成分确定的蛋白上。研究表明,在我国的基因工程药物中,蛋白质类药物超过50%[3]。而这些源自基因工程菌表达的蛋白,如疫苗、激素、诊断工具、细胞因子等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疾病或感染的预防;临床疾病的治疗;抗体存在的诊断和新疗法的发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重组DNA技术)生产蛋白主要有三方面的理由:1.需求性,天然蛋白的供应受限制,随需求的不断增加,数量上难以满足,使它得不到广泛应用;2.安全性,一些天然蛋白质的原料可能受到致病性病毒的污染,且难以消除或钝化;3.特异性,来自天然原料的蛋白往往残留污染,会引起诊断试验所不应有的背景[4]。
以下将介绍一些基因工程产物的市场概况和研究发展。
1 促红细胞生成素
是细胞因子的一种,在骨髓造血微环境下促进红细胞的生成。1985年科学家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在实验室获得重组人EPO(rhEPO),1989年安进(Amgen)公司的第一个基因重组药物Epogen获得FDA的批准,适应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贫血、恶性肿瘤或化疗导致的贫血、失血后贫血等[5,6]。
2001年,EPO的全球销售额达21.1亿美元,2002年达26.8亿美元,2003年全世界EPO的年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创下生物工程药品单个品种之最,是当今最成功的基因工程药物。用过EPO的大多数病人感觉良好,在治疗期间无明显毒副作用或功能失调。重组体CHO细胞可以放大到生产规模以满足对EPO的需求。
2 胰岛素
自1921 年胰岛素被Banting 等人成功提取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已经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仅2000年,胰岛素在全球范围内就大约延长了5100万名I型糖尿病病人的寿命。20世纪80年代初,人胰岛素又成为了商业现实;80 年代末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大肠杆菌和酵母都被用作胰岛素表达的寄主细胞[7]。
国内外可工业化生产人胰岛素的企业只有美国的礼来公司、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法国的安万特公司和中国北京甘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胰岛素类似物也仅在上述4个国家生产,且每个公司只能生产艮效或速效类似物巾的个品种,主要原因是要达到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产业化的技术难度特别大,若无高精尖的高密度发酵技术、纯化技术和工业化生产经验是无法实现的[8]。
3 疫苗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所示的疫症,而在预防和消除这些疫症的过程中疫苗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疫苗被评为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疫苗可分为传统疫苗(t raditional vaccine) 和新型疫苗(new generation vaccine)或高技术疫苗( high2tech vaccine)两类,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新型疫苗主要是基因工程疫苗。疫苗的作用也从单纯的预防传染病发展到预防或治疗疾病(包括传染病) 以及防、治兼具[2]。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付艾滋病、癌症、肝炎等多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疫苗开发取得巨大进展,这其中也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会[9], 2007年全球疫苗销售额就已达到163亿美元,据美林证券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疫苗市场正以超过13%的符合增长率增长。而我国是疫苗的新兴市场,国内疫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年增长率超过15%。
在以细胞培养为基础的疫苗、抗体药物生产中,Vero细胞、BHK21细胞、CHO细胞和Marc145细胞是最常用的细胞,这些细胞的反应器大规模培养技术支撑着行业的技术水平[4]。建立细胞培养和蛋白表达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生物反应器背景下的疫苗生产支撑技术是当前国际疫苗产业研究的重点。
4 抗体
从功能上划分,抗体可分为治疗性抗体和诊断性抗体;从结构特点上划分,抗体可分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抗体可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病、传染病、癌症和炎症等[10,11]。抗体药物的一大特点在于其较低甚至几乎可以忽略的毒性。另外一个优势是,抗体本身也许既可被当作一种治疗武器,也可被用作传递药物的一种工具。除了全人源化抗体以外,与小分子药物、毒素或放射性有效载荷有关的结合性抗体也已经在理论上显示出了强大的潜力,尤其是在癌症治疗方面[12]。
治疗性抗体是世界销售额最高的一类生物技术药物,2008 年治疗性抗体销售额超过了300 亿美元,占了整个生物制药市场40%。在美国批准的99 种生物技术药物中,抗体类药物就占了30 种;在633 种处于临床研究的生物技术药物中, 有192 种为抗体药物,而在抗癌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研究中,治疗性抗体占了一半[2]。截止2007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见表二[13]。
参考文献
[1] 章江益, , 王康力. 美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及启示[J]. 江苏科技信息. 2011, 1(5): 11-14.
[2] 王友同, 吴梧桐, 吴文俊.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药物生物技术[J]. 2010, 17(1): 1-14.
[3] 吴梧桐, 王友同, 吴文俊. 21世纪生物工程药物的发展与展望[J]. 药物生物技术. 2000, 7(2): 65-70.
[4] 储炬, 李友荣. 现代工业发酵调控学(第二版)[M]. 化学工业出版社.
[5] Koury MJ, Bondurant MC. Maintenance by erythropoietin of viability and maturation of murine erythroid precursor cell[J]. Cell Physiol, 1988, 137(1):65.
[6] Cuzzole M, Mercurial F, Brugnara C. Use of recombinant human Erthro-poietin outside the setting of uremia[J]. Blood, 1997, 89(12): 4248-4267.
[7] 李萍, 刘国良. 最新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3, 23(1): 19-20.
[8] 张石革, 梁建华.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进展与应用[J]. 药学专论. 2005, 14(11): 21-23.
[9] 徐卫良. 生物制品供应链优化与供货提前期缩短问题研究――基于葛兰素史克(中国)疫苗部的实例分析(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05.
[10] Presta LG. Molecul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of therapentic antilodies[J]. Curr Opin Immunol, 2008, 20(4): 460.
[11] Liu XY, Pop LM, Vitetta ES. Engineering therapeutic monoclonal antibodies[J]. Immunol Rev, 2008, 222: 9.
篇6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正在迅速扩大。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在1995年仅为1.2×106hm2,1996年为2.84×106hm2,1997年为1.25×107hm2,1998年为2.78×107hm2,1999年增至3.99×107hm2.2000年进一步增至4.42×107hm2,2001年已达5.26×107hm2.200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按作物种类统计为:大豆占46%,棉花占20%,油菜占11%,玉米占7%;按国家统计:美国占70%(面积,下同)、阿根廷占22%、加拿大占6%、中国占1%~3%,上述4国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99%;按目标性状分类: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占77%,抗虫转基因作物占15%.据统计,1999年美国转基因大豆、棉花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分别占该国相应作物种植面积的55%、50%和30%。
转基因作物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1997年美国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为1×106hm2,平均增产70%,每公顷抗虫棉可增加净收益83美元,直接经济效益近1亿美元;1998年美国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达5×106hm2,平均增产9%,其净收益为68.1美元/hm2,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4亿美元。1995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销售额仅为0.75亿美元,1998年达到12亿美元~15亿美元,2000年已达30亿美元,5年间增加了40倍。预计2005年将达6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200亿美元。
2.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重组农业微生物工程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新型重组固氮微生物研究已进入田间试验,一些杀虫、防病遗传工程微生物进入田间试验或商业化生产。防冻害基因工程菌株已于1987年进入田间试验,防治果树根癌病工程菌株也于1991年和1992年先后在澳大利亚和美国获准登记,目前已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西欧一些国家销售,这是世界上首例商品化生产的植病生防基因工程细菌制剂。具有杀虫活性的转B.t基因工程细菌,自1991年起已有多个产品进入市场。在高铵条件下仍保持良好固氮能力的耐铵工程菌株,也进入田间试验。
3.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动物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改良动物品种和生产性能;生产人药用蛋白和营养保健蛋白;生产人用器官移植的异种供体;建立疾病和药物筛选模型;生产新型生物材料等。1998年全球动物生物技术产品总销售额约为6.2亿美元,预计2010年总销售额将达到110亿美元,其中75亿美元是转基因动物产品。
4. 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
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兽用免疫制剂。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等诊断试剂,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开发或已应用的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已达1000多种;基因工程疫苗,已有44例获准进行商品化生产,其中重组亚单位疫苗30例,基因缺失活疫苗12例,基因重组活疫苗2例。此外,还有DNA疫苗和兽用基因植物源生物制品等。
5. 转基因水生生物
迄今为止,全世界研究的转基因水生生物达20余种,已有8种进入中间试验,其中我国有一种两例,仅有大西洋鲑1种可能已开始小规模商品化生产。
6. 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发现状与产业化概况
我国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启动的863高新技术计划起到了关键性的导向、带动和辐射作用。据1996年统计,国内正在研究和开发的转基因植物约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种。1997年~1999年,有26例转基因植物获准进行商业化生产。按转基因性状分:抗虫16例,抗病毒9例,改良品质1例。按作物划分:棉16例,番茄5例,甜椒4例,矮牵牛1例。
转基因抗虫棉是国内植物基因工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第一个成功范例,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独立研制成抗虫棉,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个国家。1998年~2001年4年累计种植逾1.3×106hm2,减少农药使用量70%以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由于其伞形辐射的带动作用,抗虫转基因水稻、玉米、杨树等一批后继转基因产品正在进行田间试验,蓄势待发。转基因技术将使农业产业发生深刻的结构变化,向农业与医药、农业与食品、农业与加工结合的方向发展。
我国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正在研发的防病杀虫微生物13种,涉及基因16种;固氮微生物8种,涉及基因12种,大多已进入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试验。我国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研究与产业化进展迅速,已有近70种单克隆抗体等诊断试剂投放市场,2例基因工程疫苗获准进行商品化生产,其中重组亚单位疫苗1例,基因重组活疫苗1例。
篇7
疫苗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夏宁邵教授表示:“重组戊肝疫苗是迄今唯一使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研制的病毒疫苗。它的成功研制扭转了国际医药界中‘原核系统不能用于病毒疫苗研制’的传统认识。
“与传统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比较,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不依赖于病原体的培养,因此对于大量尚未建立成熟体外培养技术的病原体也能进行疫苗的研制。在生产过程中,基因工程疫苗完全不涉及病原体,消除了由于病原体灭活不彻底或减毒不完全导致的安全性问题。不仅如此,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还可通过精心设计的纯化过程实现对生产过程中伴随的各类杂质的高效清除和残余成分的高度可控,降低了由于杂质导致的各类接种副反应的风险,提高了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时还能提高不同疫苗生产批次间的均一性。”
从1998年开始,时任国家试剂与疫苗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的夏宁邵便带领着他的团队,着手进行戊肝疫苗的研发。与所有的新药研发一样,重组戊肝疫苗的研发并非一路坦途。
历经14年艰苦研发,由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的200余名科研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在基础研究领域、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保护性抗原识别及结构表征、病毒颗粒组装机制等多项发现成果,并突破了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高效纯化及体外自组装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障碍,创建出具有多项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
夏宁邵说:“戊肝疫苗是国家工程的成果,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这份30微克的戊肝疫苗,不仅见证着研发人员的辛劳,同时也记录着我国重大科技专项自主创新的步伐:自2005年起,国家863计划开始对戊肝疫苗项目进行支持,有效地带动了地方、企业投入研发资金近5亿元,其临床研究也被列入“十一五”863计划重大项目中,这为课题组在国内外率先研制成功戊型肝炎疫苗提供了重要支撑。
疫苗研发以集成创新为主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菌种室主任王国治,一直关注着疫苗领域的发展。对夏宁邵团队所取得的成功,他难掩心中的喜悦:“我国能在世界上第一个研发出戊肝疫苗确实非常令人振奋!”
就国内疫苗研发的整体水平而言,王国治直言不讳:“我国在疫苗研发领域的基础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十个研发有九个都出不了结果。而国家又太过于强调疫苗研发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与我国目前的疫苗研发水平不相符合。”针对我国在疫苗领域现有的研发水平,“在引进国外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集成创新才是这个阶段的重点。”
目前整个疫苗产业还缺少一种系统的协作,“这与国家在疫苗研发领域和产业规划上缺乏一种整体的顶层设计有关。”
受多种因素制约,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政府定价总体水平偏低,利润空间较小,以一支重组蛋白类的乙肝疫苗为例,国家定价只有3块多钱每人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进行产品升级换代的积极性。第二类疫苗则为市场调节价格产品,流通环节较多,市场价格偏高。
“疫苗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朝阳产业。”对此,王国治建议,在投入上,对与老百姓生命利益息息相关的和研发成本高、失败风险大的一类疫苗,以及共患病的疫苗,国家应当加大扶持力度,而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类疫苗,则应当以引导企业生产为主。
加大投入优先发展疫苗产业
对疫苗产业的明天充满同样期待的,还有全球第一支甲流疫苗的生产企业——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尹卫东。在他看来,接种疫苗不但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措施,同时也是保护他人的一种手段。
“然而目前,人们对接种疫苗的社会认知度却还远远不够。”尹卫东举例说,为了减少老年人群因流感并发症带来的死亡,北京市政府每年都为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却只有约50%的老年人进行了自愿接种。
尹卫东说,“如果没有疫苗产业的发展就提供不了这样的服务。疫苗产业不仅具有技术高附加值的特性,而且还能节省资源和能源,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应该得到优先发展。”
作为一个企业家,尹卫东对疫苗产业的前景既看好又担忧:疫苗研发实现产业化之后,国家如何使用这种疫苗决定了疫苗使用的范围和方向。而在现行的政府采购“双信封”机制中,却常常出现重价格、轻质量的现象。
疫苗研发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企业自身控制风险的能力较小,而实现产业化需要有除技术以外的生产要素的巨大投入,包括产业化基地的建设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投资。如果国家在生产要素的政策上不加以扶持,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只会让外国的企业和资本乘虚而入。(中国科技网)
篇8
流行性乙型脑炎(JE)是由日本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主要流行于亚洲地区及环西太平洋地区,已成为人类脑炎疾病最主要的病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并影响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的发展。
1 传统疫苗
1.1 人用乙型脑炎疫苗
人使用乙肝脑炎疫苗有包括灭活乙型脑炎疫苗和减毒苗,其中灭活疫苗有鼠脑灭活苗、地鼠肾细胞灭活苗和IC51疫苗,减毒苗只有SA14-14-2减毒活疫苗。
1.1.1 灭活疫苗 ①鼠脑灭活疫苗。很多国家长期使用鼠脑灭活疫苗,它是利用Nakayama或Binjing-1病毒株接种乳鼠后脑研磨液,经福尔马林灭活、纯化等工艺制备的灭活疫苗。每毫升疫苗的鼠脑灭活苗包含接近500 μg的明胶稳定剂和低于50 ng的鼠血清蛋白[1],但各国在2006年前后陆续终止了该疫苗的生产。②地鼠肾细胞(PHK细胞)灭活疫苗。该病毒式从人病例中分离得到的JEV毒株-P3株,经小鼠脑内传代后制成病毒悬液,接种PHK单层细胞,收获病毒,后经甲醛灭活后加入硫柳汞,加入0.1%的人血清白蛋白做保护剂制备疫苗。该疫苗的使用曾经出现过严重的不良反应,并且接种次数越多,副反应发生率越高[2],我国已于2007年后停止了该疫苗的使用。
1.1.2 减毒活疫苗 目前人类用于预防流行性乙肝脑炎(JE)惟一的减毒活疫苗SA14-14-2减毒苗是由中国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3]。经20多年的使用,该疫苗未见有大量不良反应发生的报道, SA14-14-2疫苗极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有效性。但SA14-14-2是一种减毒苗,在理论上存在病毒反强的危险性[4]。
2013年10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正式宣布:由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所属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SA14-14-2)(以下简称乙脑活疫苗)通过WHO预认证。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疫苗首次通过WHO预认证,进合国采购机构的药品采购清单,实现了零的突破,在中国疫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2 兽用疫苗
1.2.1 弱毒疫苗 目前使用仓鼠肾细胞培养的病毒制成的弱毒活疫苗用于马属的免疫。SA14-14-2株减毒苗主要用于预防猪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也适用于马,免疫过后均能获得较好的保护效果。
1.2.2 灭活疫苗 鼠脑灭活疫苗是采用JEV HW1株接种乳鼠,取出现临床症状和濒临死亡的小鼠脑组织制成悬液,甲醛灭活后制成油乳剂灭活疫苗。该疫苗需要进行二次免疫,易引起过敏反应。
2 新型疫苗
2.1 嵌合病毒疫苗
嵌合病毒疫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基因水平上改造病原体的基因组,将两种或者多种病原体的基因片段嵌合到活载体中,从而连接到载体相应的部位或替换掉载体中相应的片段。在活载体进入组织细胞后,插入的基因片段在相应的细胞内得到表达,激发机体为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从而起到预防病原体感染的作用。
2.2 DNA疫苗
DNA疫苗的理化性质稳定,体外不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产生降解,并且导入的质粒在机体细胞质内进行复制、转录和表达蛋白,Leitner等[5]的研究表明了DNA疫苗使用的安全性。
2.3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是将编码病毒的主要抗原基因与表达载体连接后转入宿主细胞,并在宿主细胞内病毒蛋白得到表达,经过抽提和纯化后制成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与传统的亚单位疫苗相比,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它只含病毒结构的一部分,且不含有核酸物质,不会引发病毒感染动物[6]。
3 小结
研究JE疫苗的进展历经久远,不论人用乙脑病毒疫苗还是兽用乙型脑炎疫苗。随着技术在不断改进,乙脑疫苗的技术也相应改进,但也不忘做好最初的卫生防疫。
(1)夏天做好驱蚊蝇,以及养殖场的隔离和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2)定期免疫疫苗免疫能刺激猪群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保护抗体,因此对本病的防控应坚持疫苗预防为主。
(3)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种猪的免疫力,改善种猪的饲料配方,增强猪的抵抗能力。
参考文献:
[1] HALSTEAD S B, THOMAS S J. New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s: alternatives to production in mouse brain[J]. Expert Rev Vaccines,2011,10(3):355-364.
[2] BEASLEY D W, LEWTHWAITE P, SOLOMON T. Current use and development of vaccines for Japanese encephalitis[J]. Expert Opin Biol Ther,2008,8(1):95-106.
[3] JIA L, WANG Z, YU Y. Protection of SA14-14-2 live attenuate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 against the wild-type JE viruses[J]. Chin Med J (Engl),2003,116(6):941-943.
篇9
二、为何要打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可以成功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 现有的肝硬化、肝癌多从乙肝发展而来,成功地预防乙肝,实际就是防硬化、防肝癌第一针。目前乙肝疫苗较便宜,每支几元钱,民众都能接受。
三、乙肝疫苗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也有采取出生后立即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5微克,生后立即及1月、6月各注射1次),2个方案保护的成功率都在90%以上。
四、接种疫苗后不产生抗体该怎么办?
五、接种疫苗后,多长时间需要再次接种?
六、乙肝疫苗能和其他疫苗同时使用吗?
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卡介苗、白百破、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同时接种,接种程序按照计划免疫所要求的顺序进行。但是乙肝疫苗最好不要和麻疹疫苗同时使用。
七、意外接触乙肝病毒者如何打乙肝疫苗?
八、接种乙肝疫苗会不会传染上其他传染病?
接种肝炎疫苗不会引起其他肝炎发生,也不会被传染上其他疾病。乙肝疫苗在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其中许多工
序都能杀死血液中包括爱滋病病毒在内的病原微生物,经过临床观察是安全可靠的。值得提出的是,使用不合格产品如注射破损、变质疫苗,或注射过程不按无菌要求操作,共用注射器或针头,可染上肝炎或其他传染病。还有一部分人原来是隐性传染者,病毒呈低水平复制状态,“两对半”检查正常,需要用核糖核酸增殖法检出病毒(hbvdna阳性),这种人注射疫苗后不会有表面抗体形成。
九、如果在边远地区,尚无法做到乙肝疫苗的普种怎么办?
篇10
1转基因植物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规模已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自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抗病毒植物诞生以来,转基因作物的研制、中间试验、田间释放和商业化种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97年底,转基因植物已达几百种;转基因作物于1986年在美国和法国首次进入大田试验,到1997年底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已达25000多例;1994年,美国批准了转基因延熟番茄的商业化生产,到1997年底,全世界共有51种转基因植物产品被正式投入商品化生产。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正在迅速扩大。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在1995年仅为1.2×106hm2,1996年为2.84×106hm2,1997年为1.25×107hm2,1998年为2.78×107hm2,1999年增至3.99×107hm2.2000年进一步增至4.42×107hm2,2001年已达5.26×107hm2。200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按作物种类统计为:大豆占46%,棉花占20%,油菜占11%,玉米占7%;按国家统计:美国占70%(面积,下同)、阿根廷占22%、加拿大占6%、中国占1%~3%,上述4国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99%;按目标性状分类: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占77%,抗虫转基因作物占15%.据统计,1999年美国转基因大豆、棉花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分别占该国相应作物种植面积的55%、50%和30%.
转基因作物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1997年美国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为1×106hm2,平均增产70%,每公顷抗虫棉可增加净收益83美元,直接经济效益近1亿美元;1998年美国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达5×106hm2,平均增产9%,其净收益为68.1美元/hm2,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4亿美元。1995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销售额仅为0.75亿美元,1998年达到12亿美元~15亿美元,2000年已达30亿美元,5年间增加了40倍。预计2005年将达6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200亿美元。
2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重组农业微生物工程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新型重组固氮微生物研究已进入田间试验,一些杀虫、防病遗传工程微生物进入田间试验或商业化生产。防冻害基因工程菌株已于1987年进入田间试验,防治果树根癌病工程菌株也于1991年和1992年先后在澳大利亚和美国获准登记,目前已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西欧一些国家销售,这是世界上首例商品化生产的植病生防基因工程细菌制剂。具有杀虫活性的转B.t基因工程细菌,自1991年起已有多个产品进入市场。在高铵条件下仍保持良好固氮能力的耐铵工程菌株,也进入田间试验。
3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动物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改良动物品种和生产性能;生产人药用蛋白和营养保健蛋白;生产人用器官移植的异种供体;建立疾病和药物筛选模型;生产新型生物材料等。1998年全球动物生物技术产品总销售额约为6.2亿美元,预计2010年总销售额将达到110亿美元,其中75亿美元是转基因动物产品。
4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
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兽用免疫制剂。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等诊断试剂,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开发或已应用的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已达1000多种;基因工程疫苗,已有44例获准进行商品化生产,其中重组亚单位疫苗30例,基因缺失活疫苗12例,基因重组活疫苗2例。此外,还有DNA疫苗和兽用基因植物源生物制品等。
5转基因水生生物
迄今为止,全世界研究的转基因水生生物达20余种,已有8种进入中间试验,其中我国有一种两例,仅有大西洋鲑1种可能已开始小规模商品化生产。
6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发现状与产业化概况
我国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启动的863高新技术计划起到了关键性的导向、带动和辐射作用。据1996年统计,国内正在研究和开发的转基因植物约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种。1997年~1999年,有26例转基因植物获准进行商业化生产。按转基因性状分:抗虫16例,抗病毒9例,改良品质1例。按作物划分:棉16例,番茄5例,甜椒4例,矮牵牛1例。
篇1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属乙型肝炎高感染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10%~15%[1]。迄今,世界上尚无治疗乙型肝炎的特效药物。儿童尤其新生儿,感染HBV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成长过程中还会面临社会歧视,对其今后的人生有重要影响。为了解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探讨新生儿乙型肝炎预防的对策和措施,笔者对南宁市妇幼保健院预防接种门诊全程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的741例儿童进行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随机抽样方法抽取741例婴幼儿,男414例,女327例;1岁组387例,2岁组258例,3岁组96例。婴幼儿均按我国现行标准注射乙肝疫苗,即出生后24小时注射第1针,1个月时注射第2针,6个月注射第3针,均为5μg的乙型肝炎疫苗,疫苗的储存、运输均在2~8℃的条件下。接种部位为右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
方法:采集手指末端微量血,ELISA法检测乙肝抗-HBS,用英科新创试剂盒,在有效期内使用。
结 果
1岁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为80.88%,阴性率为19.12%;2岁组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为32.17%,阴性率为67.83%;3岁组阳性率为2.83%,阴性率为79.17%。741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结果,1岁组婴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与2岁、3岁组儿童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0.38、31.09,P<0.01)。结果见表1。
讨 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病程长、预后差、易转为慢性等特点,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广西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达总人口10%以上,每年新增感染者数百万,约半数将转为慢性肝炎或病毒携带状态。受HBV慢性感染者易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可转变为肝硬化及肝癌。用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可有效地预防HBV传播,大大降低人群HBV的携带率。我国当前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制品、不良反应少,人体接种乙肝疫苗后,通过主动免疫方式产生抗体,使人体获得对乙肝的免疫力,预防HBV感染的成效显著。
婴幼儿全程接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后,对血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定性测定,可以看出1岁组婴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高达80.88%,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近[2~3]。而本次调查结果,2岁、3岁组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2.17%和20.83%,与1岁组婴幼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婴幼儿全程注射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后,大部分人群可以产生保护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2岁以后保护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逐渐消失。
广西免疫程序规定小儿4岁时才加强注射1次,这样在2~4岁之间就会出现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缺失阶段,容易造成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不少人认为接种乙肝疫苗后可终身预防HBV感染,其实这种认识是偏面的。婴幼儿按计划规范接种乙肝疫苗后,抗体水平逐年下降,3~4岁年龄组儿童抗体阳性率最低,处于弱保护状态。一些儿童对乙肝疫苗无应答[4]。因此接种乙肝疫苗并非一劳永逸,笔者建议儿童2岁左右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若出现表面抗体阴性,应给予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以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参考文献
1 付晓玲,张全奖,韦海涛.2552名2~14岁儿童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观察及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3):231-232.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73-03
重组DNA技术的研究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有力推动了众多生物学理论问题的解决,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生物制品是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动物或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1]。与传统生物制品相比,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生物制品在动物疾病防治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研制过程。因此近年来基因工程在生物制品研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兽用生物制品一词,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含义。我国所指的兽用生物制品,是用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等)、微生物代谢产品、原虫、动物血液或组织等,经过加工制成用以预防、治疗或诊断动物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免疫制剂。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兽用免疫制剂。由于其研发和制作过程均涉及基因重组技术,故其生物安全性和潜在危险不可避免地摆在人们面前[2]。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这一章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生命科学前沿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快、内容抽象[3];有关生物安全防护方面也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重点监控和高度关注,因此具备该方面理论基础十分必要。但是考虑到生物安全学课程的整体安排,此章内容如何才能在计划的二个课时之内高质量完成呢?本文将从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对提高该章节教学质量展开详细的探讨。
一、教学内容安排
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这一章节内容可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围绕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学展开,包括其定义、分类、研制过程和应用等侧重于有关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二是以安全性问题为出发点的产品质量评价、生产管理和控制规范,及结合已有知识体系对国内外的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和评判。然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讲述如此众多内容几乎不可能,因此,课程内容的取舍就显得异常重要。研究近年来使用较为普遍的生物安全学教材[4][5][6]后发现,该章节内容一般分为四个模块展开: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概况、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概况和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管理。而其中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这部分内容涉及基因工程核心技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基因工程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和拓展性学习。而其余部分内容可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介绍、讲解或组织学生自行讨论。下表仅就重要讲解和讨论内容做出安排。
二、教学方法探讨
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是生物安全学课程中的难点所在,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配教学时间、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形象生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课堂参与度,以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在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这一章的教学中,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校的教具设备等多方面问题,可以应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充实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7]。
1.参与式教学。学生在前期的专业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一些基础课程[8]和生物安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如生物安全性评价、生物安全控制措施、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等,所以在此章教学过程中与此相关的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或者小组讨论解决,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参与式教学特别适用于难度不大、逻辑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学生小组或个人展示汇报、课堂或课下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内容多与课时紧之间的突出矛盾,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协同合作及语言表达等能力。就本章节而言,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发展历史并不久远且脉络清晰,分类依据明确,简单易懂,适合学生自学。而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在养殖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先进的生物技术在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研究与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和充分的应用[4]。正因如此,这部分的内容较为繁多,与生产实践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可以通过个人或小组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内容更加全面,而且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生物技术的实用性,进一步意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2.多媒体教学。基因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生物制品更新极快,本章内容十分丰富,但是从课程总体安排来讲时间有限,为了达到在较短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成为了必然选择。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灵活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课件、录像等模拟和再现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研制过程与各国对基因工程生物制品采取的安全管理等,有利于使抽象、枯燥的热菪蜗蠡、具体化,加深学生的形象化理解与记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节省课堂时间[9]。另外,建设课程网盘及网络论坛,上传课件、习题及补充知识等,使得学生更快速的获得大量有用信息,也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解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据此灵活调整教学方案,更有针对性。
3.小组研讨法。基于大学教育课堂人数众多的普遍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可能会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接受度低、课堂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小组研讨则能解决此类问题。本章节中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部分,既可以从受体细胞、基因操作等方面入手,利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展开对其安全性的讨论;也可以联系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相关知识,评价转基因生物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可能会导致的潜在危害;还可以让学生们寻找新的切入点并展开讨论[10][11]。
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阐述自己的意见与独到见解,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安全隐患的预见能力。
4.案例式教学法。自从19世纪70年代哈佛法学院在大学课程中开始使用案例式教学以来,这一有效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生物制品安全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使用案例式教学具有很好的前提。虽然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对所有内容进行案例式教学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选择部分内容进行案例式教学[12],如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制备、血浆蛋白的分离纯化、抗毒素的研制等有代表性的生物制品。
5.对比归纳法。对比归纳可以让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生物制品教学中有很多相似知识,如生物制品和生物药品,抗血清和多克隆抗体,血清和血浆,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反应调节剂,等等。也有很多相反知识,如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类毒素和抗毒素,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等等。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寻求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分别加以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生物制品的优缺点和工艺技术路线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找出规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12]。
三、小结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以上安排的教学内容和计划相比传统教学具有如下优越性:①内容全面,涵盖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并能进一步拓展延伸;②形式多样,采用多媒体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③影响深远,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能精准把握教学的节奏和进度,并根据教学反馈即时调整,否则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该章教学任务。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各校必须结合我国生命科学教育现状和各个生命科学院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以上方法,不能生搬硬套。S着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学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紧随学科前沿,探索更适合的教学方案[13]。
参考文献:
[1]刘大卫.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基础[J].江苏卫生保健(今日保健).2008,(2):13-16.
[2]余丽芸,曹宏伟,等.生物安全[M].黑龙江: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120-136
[3]李晓薇.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才智.2016,(6):120.
[4]张伟,宋小玲,等.生物安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75-199.
[5]郑涛.生物安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6]谭万忠,彭于发.生物安全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7]崔晓华.《兽用生物制品技术》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8):71-72
[8]吕立堂,刘洋.本科生《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2016,(4):60-63.
[9]殷红英,杨柳,魏子晴.高校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2,(12):16-17.
[10]俞路,章世元.兽用基因工程制品生物安全性探讨[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5):58-59.
篇13
口蹄疫(FMD)是由FMD病毒(FMDV)引起的一种人和动物共患的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1〕。传统FMD疫苗为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但由于存在着灭活不彻底以及防护不当,而致病毒扩散传播的危险,这些不安全因素促使人们寻求新型的疫苗。有研究证明,T和B细胞抗原原位串联连接构建而成的基因工程疫苗能引起有效的机体免疫应答,有利于具有保护性的中和抗体的产生〔2〕。本研究以Asia Ⅰ型FMDV VP1上的B和T细胞表位氨基酸序列为抗原位点,采用计算机软件筛选出最佳的表位组合形式,拟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表达包含上述位点的氨基酸序列的重组蛋白,以探索一种新型的AsiaⅠ型FMDV基因工程疫苗。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质粒、引物、试剂、动物及FMD灭活疫苗
JM109菌种、BL21(DE3)菌种、质粒pMD18T和pET28a(+)均由本室保存。引物均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成。Taq DNA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dNTP、T4连接酶均购自TAKARA公司。IPTG购自Promega。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或试剂纯。层析介质NiSepharose 4B、G25 Superdex 购自Healthcare GE。牛AsiaⅠFMD灭活疫苗购自内蒙古生物药品厂。豚鼠购自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医学动物实验研究中心。
1.2 重组质粒pET28aCZ1的构建及鉴定
结合文献报道,选取Asia Ⅰ型VP1上的B和T细胞表位的氨基酸序列,结合计算机空间构象模拟筛选出多个T、B细胞表位串联形式的重组蛋白。用PCR法构建表位的基因序列,将其与pMD18T连接后,构建串联的重复序列;采用EcoRⅠ和Hind Ⅲ双酶切后,将基因片段亚克隆至经同样双酶切的pET28a(+)质粒上,构建成含目的基因片段的pET28aCZ1重组质粒;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测序。
1.3 CZ1重组蛋白疫苗的表达
将重组质粒pET28aCZ1转化至E.coli BL21(DE3)表达菌中,经LB平板筛选后,挑取单克隆接种至LB培养液,于37℃、220 r/min振荡培养,当菌液A600=0.6时,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0.5 mmol/L,37℃、220 r/min振荡诱导、培养3 h,离心收集细菌。取诱导前后样品进行SDSPAGE鉴定。
1.4 CZ1蛋白的纯化
取10 g湿菌与裂菌液(含8 mol/L尿素)按1∶5(M/V)重悬后,4℃、搅拌4 h。10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加载至预先平衡的NiSepharose 4B层析柱中。用含4 mol/L尿素的洗涤液洗涤至A280到基线后,洗涤液中尿素浓度降至3 mol/L,洗涤1 h后,尿素浓度降至1 mol/L洗涤3 h后,洗脱CZ1蛋白;收集目的蛋白后,加载到预先平衡的G25 Superdex层析柱中,收集CZ1蛋白。将每步骤留取的样品进行SDSPAGE鉴定。
1.5 豚鼠免疫
取3只体重为300 g左右豚鼠,股内侧肌肉注射CZ1蛋白质(200 μg/只),同时设立PBS对照和AsiaⅠ型FMDV灭活疫苗阳性对照。免疫后第21天采集血清。
1.6 中和试验
①96孔板细胞培养板中加50 μl/孔的细胞维持液,再加入50 μl/孔倍比稀释的免疫后21 d的豚鼠血清,最后加入50 μl/孔200 TCID50稀释的病毒,CO2培养箱中孵育1 h后,加入BHK21细胞,CO2培养箱中培养72 h后,萘黑蓝染色,Karber法计算血清中和抗体滴度。②取灭活补体的免疫21 d后的豚鼠血清分别按1∶32、1∶64、1∶128、1∶256稀释,病毒用维持液稀释至200 TCID50/100 μl,将病毒稀释液和各稀释度的血清等量混合后,37 ℃水浴1 h,乳鼠背部注射,100 μl/只,每份血清的每个稀释度注射4只二日龄乳鼠,观察并记录注射后68 h每组乳鼠的存活情况,并以Karber法计算保护性中和抗体的滴度。
1.7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两组间方差检验。
2 结 果
2.1 重组蛋白质空间结构的预测
通过DNA star软件及Expasy网站,对表位的多种构建方式进行蛋白质的二及三级结构预测,筛选出一种能模拟天然构象的表位组合形式,其空间结构预测结果见图1,其RGD序列(如箭头所示)充分暴露在细胞表面,可能有利于中和性抗体的产生。后续实验按照这种表位组合形式构建并表达目的蛋白,并命名为“CZ1”。
2.2 pET28aCZ1重组质粒的构建
通过PCR法合成目的基因经TA连接后,将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pET28a,获得重组质粒pET28aCZ1。pET28aCZ1 经EcoR I和Hind Ⅲ双酶切后,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与预期相符(预期为945 bp),见图2。DNA测序结果与预期相符。
2.3 CZ1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将重组质粒pET28aCZ1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菌后,接种至LB培养基中,待细菌生长至A600=0.6时,加入IPTG继续诱导培养3 h。SDSPAGE分析显示,目的蛋白质分子量约为42 kD,与预测结果相符,表达产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50%左右。经诱导后的菌体,以8 mol/L 尿素裂解包涵体,上清经镍亲和层析和G25凝胶过滤层析纯化,得到纯度达到90% 的重组蛋白CZ1。见图3。
2.4 FMDV细胞中和试验
观察在牛Asia Ⅰ型FMDV活病毒的攻击下,CZ1蛋白免疫的豚鼠血清能否中和该病毒对BHK21细胞的感染。若该血清中含有针对牛AsiaⅠ型FDMV的中和抗体,则可中和FMDV对BHK21细胞的感染而使其存活。结果显示,免疫后第21天的3份豚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的几何均数为286,灭活病毒组为320,与PBS组(≤3)比较差异显著(P
2.5 中和试验
观察在活的Asia Ⅰ型FMDV的攻击下,CZ1蛋白免疫的豚鼠血清能否保护乳鼠抵抗该病毒的攻击。将PBS组和CZ1蛋白免疫的各3份豚鼠血清分别按1∶32、1∶64、1∶128、1∶256稀释,分别与FMDV孵育1 h后,注射4只乳鼠。如豚鼠血清中含有针对AsiaⅠ型FMDV的中和抗体,则乳鼠存活。结果显示,CZ1重组蛋白免疫的3份豚鼠血清中,针对Asia I型FMDV的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1∶90、1∶256和1∶90,几何均数为1∶127,与PBS组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 论
FMDV共有 A、O、C、Asia 1、SAT 1、SAT 2、SAT 3等7个血清型,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3〕;在我国,FMD疫情主要以O型、A型、AsiaⅠ三个血清型为主。2005 年初,我国江苏、山东等省相继暴发了AsiaⅠ型FMD,感染动物以牛为主,波及我国大多数省区〔4〕。基因工程疫苗由于安全有效、价廉、易于大规模生产等,成为新型疫苗研究的热点。
在本研究中,根据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三级结构从而决定蛋白质功能的原理,通过计算机模拟空间构象的方法筛选最适的基因序列,这种方法大大节省了时间、节约了成本。在设计时,考虑我国及周边国家AsiaⅠ型 FMDV 流行株VP1 基因的抗原位点,以 FMDV VP1 的B和T细胞表位串联的方式,成功地构建了由6个表位组成的重组蛋白。选用大肠埃希氏菌作为表达系统,并考虑了大肠杆菌密码子的偏爱性,对部分基因序列进行了同义突变,以便提高多表位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效率〔5,6〕,极大提高了重组蛋白CZ1的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50%。虽然pET表达系统所表达的蛋白产物带有6个His标签,易于纯化,但大肠埃希氏菌表达系统表达的蛋白缺少诸如糖基化和磷酸化之类的翻译后修饰作用,常形成包涵体,不利于表达产物的纯化回收,且对获得有生物学活性的表达产物造成极大的困难。重组蛋白CZ1为包涵体表达,本室采用了在NiSepharose层析纯化的同时,通过逐步降低洗涤缓冲液中的尿素浓度,使重组蛋白CZ1复性,实现了重组蛋白质纯化和复性同时进行,极大简化了工艺。
本试验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疫苗能够诱导豚鼠产生具有针对Asia Ⅰ型FMDV的保护性中和抗体,可以中和该病毒对BHK21细胞的感染,且能够保护乳鼠抵抗同型活病毒的攻击,原因可能是由于重组蛋白CZ1能形成类似于天然FMDV VP1蛋白的三维构象。以上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具有保护牛抵抗Asia Ⅰ型 FMDV 的潜能,有可能开被发成为Asia Ⅰ型FMD基因工程疫苗。
致谢:感谢内蒙古金宇生物公司实验中心协助完成细胞中和试验和乳鼠保护试验。
参考文献
1 姚玉红.口蹄疫流行现状及防制措施〔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6):7667.
2 冉 波,邵明玉,张培因,等.O型口蹄疫病毒VP1表位重组蛋白疫苗的构建、表达和纯化〔J〕.免疫学杂志,2006;22(3):2658.
3 Grubman MJ,Baxt B.Footandmouth disease〔J〕.Clin Microbiol Rev,2004;4:46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