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乡村医生临床实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医生临床实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乡村医生临床实践

篇1

  一、培训总体情况

  (一)时间安排:培训工作分五天进行,由于村卫生室人员紧缺,大部分村只有一名医生,为不影响群众看病,计划将培训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天:5月8日,第二天:5月10日,第三天:5月20日,第四天:6月10日,第五天:6月15日。

  (二)人员安排:通知下发后,卫生院抽调人员组成培训辅导小组,院长任班长,、任辅导员,辖区内所有乡村医生都参加培训,总计培训38人。

  (三)课程安排:

  1、村卫生室人员妇产科知识;

  2、村卫生室人员药学知识;

  3、慢性病管理知识;

  (四)生活安排:为保障学员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安全,方便管理,将食宿和学习地点均安排卫生院食堂。食宿和学习资料全免费,由卫生院统一支付和管理,在卫生院和后勤人员的辛勤劳作下,各位学员健康安全地完成了培训任务。

  (五)组织安排:每次培训班,院领导都高度重视,指定专人管理培训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召开学员座谈会,总结学习成绩,鼓励学员们不断学习,为我镇农村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好务。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学员们都深刻认识到此次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刻苦学习,通过理论考核,学员均通过了各个科目的测试,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取得的成绩

  通过此次培训,学员们普遍反映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改变了服务理念,增强了责任心和服务意识。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熟悉了合理用药方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妇幼保健卫生知识,能够处理一些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强化了无菌操作意识,掌握了常用操作技能。同时,辅导员通过讲课的过程,增进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掌握,达到了自我的不断完善,以完成任务的方式促进理论学习。

  三、存在的问题

  经费有限,加之新农合的开展,群众就医需求不断增长,在培训时间安排上不足,培训力度仍显不够。此次培训时间紧,科目多,覆盖面大,任务重,许多学员感觉不能消化,在今后的培训中增加时间,整合科目,将囫囵吞枣似的“全科培训”改为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深层次培训。另外,由于我院人员缺乏,管理经验不足,服务不到位,加之部分学员学习缺乏主动,造成纪律涣散,影响了整个培训班的学习氛围,与预期培训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四、下步工作打算:

  我镇农村医疗技术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通过此次培训,增长了多数学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但由于时间紧、教学设施落后、资金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对学员们的业务能力提高不是很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针对基层的实际需要,尽可能每年举办这样的培训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方法的学习,以全面提高我镇农村医疗队伍的整体水平。

医院医生学习培训总结2   

  20x年我院根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的要求,结合上级部署,组织我镇乡村医生进行集体培训和辅导。具体培训情况,现总结如下:

  一、培训基本情况

  鉴于乡村医生是农村一线的医疗卫生工作者,群体特殊、责任重大,在培训内容上,我院精心安排,结合培训内容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有针对的对乡医进行培训。主要内容为:重性精神病人筛查方案,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重性精神疾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在培训期间,各村乡村医生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严格遵守培训班纪律,认真学习培训班的课程内容,考勤率都在95%以上。培训班期间,大家就不懂的知识争相提问,现场学习气氛十分活跃。

  二、培训的初步成效

  1、进一步增强了乡村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培训,广大学员纷纷表示认识到了做好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提高了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培训内容都是乡村医生最急需的、最实用的,参加培训的广大学员普遍感到收获很大。

  3、促进了乡村医生间的相互交流。通过培训,不仅搭建了授课老师和培训对象的交流平台,也为各村的乡村医生创造了一次交流的机会。

  4、为进一步做好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积累了经验。

  三、加强乡村医生培训的几点建议和打算

  1、建立乡村医生培训长效机制,切实搞好乡医培训。

  2、要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要从农村医疗工作最急需、最实用的内容入手,创新培训形式,尊重乡村医生意愿,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内容。

  3、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乡村医生不仅担负着农村基层医疗工作的重要责任,也是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培训和宣传,让其立足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在推进公共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xx年,我院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切实重视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合理安排培训班次,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我镇乡村医生业务技术水平,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适应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乡村医生,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及时方便的卫生服务,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疾病预防、保健、治疗需要。

  医院医生学习培训总结3

篇2

为农村培养一批思想道德修养高、医学理论知识扎实、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强,且“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卫生人才已成当务之急,也是目前医学教育的重点之一。笔者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对传统的“知识本位”课程模式培养中职农村医学专业人才的不适应性进行分析,提出以“能力本位”改革传统课程模式的思路及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一、农村医学专业岗位能力要求

1.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乡村)证

中职农村医学专业就业岗位是服务于农村基层的乡村医生,必须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乡村)证,方可在乡镇卫生院及乡村卫生服务站执业。

2.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乡村医生不仅会使用适宜药物、适宜技术和中医药方法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将超出诊治能力的患者及时转诊到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疗机构;还能开展宣传教育以及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等。

二、传统课程模式特点及对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不适应性分析

1.传统课程模式特点

传统的“知识本位”课程模式也称“学科本位”课程模式,是以传授经验、知识为主。它的特点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辅以一定的活动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轻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课程结构的典型模式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及先理论后实验的课程模式。

2.传统课程模式对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不适应性

首先,传统的农村医学课程模式,课程设置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农村医学专业临床综合能力训练较少,学生毕业后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与农村卫生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其次,“知识本位”的传统课程模式,教学内容突出的是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密性,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都与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要求差距较大,不适应中职农村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次,传统的“知识本位”三段式模式易使学生感觉“学”无所用,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故传统的“知识本位”课程模式已不适应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三、以能力为本位,重构中职农村医学专业课程模式

1.以能力为本位确立中职农村医学专业课程目标

以农村医学专业的就业岗位――乡村医生为导向,为农村基层培养职业素质高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作为中职农村医学专业的课程目标。

2.以能力为本位构建新三段课程模式

构建突出实用知识和适宜技术的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新三段课程模式――“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第一段是公共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农村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与能力;第二段专业核心课程,以培养农村医学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较宽的专业知识面,能够适应乡村医生岗位职能的需要;第三段开设专业模块课程,培养技能与综合能力。

3.专业课程开发

以乡村医生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适宜技术进行专业课程开发。将“知识本位”传统模式打破之后,按照乡村医生岗位职能要求,以工作过程为中心,将相关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技能进行重组,把工作过程转化为理论学习与实践过程,建立“教、学、做”理实一体的全新课程模式。

四、以能力为本位,对农村医学专业新课程模式实施的评价

通过三年农村医学专业课程模式改革实践,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目标与新三段课程模式,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及工作过程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一段公共基础课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与能力,而且为专业课程奠定了必要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第二段专业核心课程与第三段专门化方向课程中,突出了与农村医学生就业岗位相关内容,如急诊医学课程内容中突出“基层医疗门诊临床常见急诊处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不但教学效果好,而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岗位职业综合能力。

2.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以能力为本位,围绕乡村医师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适用技术进行专业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当课程内容与农村医学学生就业岗位――乡村医生的工作过程联系,则学生就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乡村医生的工作过程上。他们会意识到,掌握知识仅仅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与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学习传统的学科课程容易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知识学习而不是在工作任务上。这种课程所培养的学生,往往能记住许多知识,却不能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缺乏把所学的知识与工作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乡村医师职能为中心,建立的“教、学、做”理实一体的项目化专业课程,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能力。专业课程内容要与岗位职能紧密联系,让学生在模拟实验室或临床环境中从有兴趣的事情开始学习与做起,使知识与临床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东西,而是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获得的果实。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通过实践获取了知识,并促使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能力。

“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引领课程建设是目前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因此,首先课程模式必须打破传统型专业知识的纵向体系结构,实现相关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横向构建。其次,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空洞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也不是单纯的孤立的技能训练,而是将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课程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樊耀.为农村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J].中国科技术信息,2009(19).

[2]杨林.乡镇卫生院如何引进人才?[N].江西日报,2009-09-8.

[3]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篇3

开考标准

其它民族医药待时机成熟可以申请开考。建议应满足以下条件作为开考标准:一是有广泛医疗需求;二是从业人员队伍达到一定规模;三是民族医药基本理论体系基本完善,临床实践经验和诊疗技术方法成熟丰富并且证明确有疗效;四是有独立设置的本民族医医疗机构,并且在部分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有本民族医科室;五是有本民族医药教育,可在医学院校和中等医学专业技术学校中开设有本民族医专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可获得本科及以上或大中专学历。如广西中医药大学已设壮瑶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正在建立苗医、彝医的相关专业,今后的毕业生也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进行考试;六是有本民族医药研究机构,开展本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工作;七是至少经过2年省内医师资格考试试点,初步建立命题专家队伍、考官队伍和题库;八是对民族医药的继承发展有规划、有措施、有经费保证,对民族医药人员的执业有对应的政策。根据调查,符合上述条件的民族医药有壮、傣、彝、朝、哈、苗、瑶等。鉴于壮、傣、朝医药已经开考,当前开考的重点是苗、彝、瑶、哈四种民族医药。

篇4

一 模式的主要特色

(一)“三层”内涵

1 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长期坚持的办学思想和服务定位,是人才培养的正确导向和服务宗旨,是特色的关键所在。“三个”面向,既体现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和高职高专教育上,也体现在实用人才短期培训上。培训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充分体现了“三个”面向办学思想,是践行办学思想和服务定位的特色彰显。

2 长育短训结合。长育短训结合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成功样式和办学模式,“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用人才培训选项+长育短训机制=效果最佳”,这是学院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表达公式,是特色的创新之处。长育系指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大层面;短训系指基层实用人才的短期培训,是学院发挥和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直接实现产学结合、直通职场需求的人才“深加工”的重要形式。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长育短训结合,以长促短,以短优长。

3 高质量地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这是依据学院专业优势和社会需求而确立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是特色的核心表现,乡村医生免费培训则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形成特色的亮点和重要支撑。学院坚持立足山东,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培养德技双馨、理用结合的实用人才,不仅为基层输送了大批医务人员,而且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现了学院在回报社会中育人、在服务社会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办学宗旨。

(二)“四个”特点

1 独特性。立足于学院高职高专教育平台建立起来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免费培训机制及产生的良好效果,是学院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从垒省和全国来看,无论是同类院校,还是医学院校,开展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免费培训,至今只有该学院特有。

2 先进性。农村医疗卫生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员则是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持,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学院在省内外率先开展多村医生免费培训,体现出围绕和服务重点的先行性,体现出推进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服务广大农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性。同时,学院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为平台开展多村医生免费培训,并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推手,促进垒日制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免费培训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具有办学特色的先进性。

3 稳定性。正确的办学定位、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以及规范的高职高专教育,特别是长期为基层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医护类专业,促进和保证了乡村医生培训多年不间断,步入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呈现出稳定运行、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4 动态性。学院面向农村免费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是在动态中服务,在服务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高职高专教育,特别是医护类主体专业,引领着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工作继续深人推进。

(三)“五个”作用

1 服务作用。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最直接地体现了学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拓展和实现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办学功能,直接惠及农民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2 双赢作用。乡村医生免费培训的双赢作用主要表现为:事业双赢,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和学院全日制教育事业,人才双赢,促进乡村医生职业素质提高和教师教学思想及学生就业观念转变;资源双赢,卫生资源共享互利,扩大了学院实习基地,有益农村相关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3 桥梁作用。通过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搭建学校与农村、培训与就业、需求与服务的直通桥梁。通过这个桥梁,了解农村基层卫生状况和实用人才需求,检查和改进学院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4 促进作用。乡村医生免费培训对学院高职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医学类专业更为明显。学院把从乡村医生培训中获取的经验和信息,移植到医疗和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按照贴近实际的要求,丰富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实际技能,更好地适应了基层和农村卫生需求及发展。

5 示范作用。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作为最有成效独具风格的短期培训人才的形式,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民办高职院校产学结合、四性凸显(实践性、开放性、服务性、职业性)的“学校面向基层、教育立足服务、培养促进培训、长育短训互动、育人注重需求、优化就业素质”的基层实用人才培切I机制。以这种机制运作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不仅对学院其它专业教学改革是一种示范,对省内外其它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也将起到示范作用。

二 模式的成效彰显

(一)深化了办学理念

通过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抓手和推力的的长育短训,引领垒院教职员工走进一个教育教学思想的新领地。确立了“诚信办学、质量立校、专家治校、名家执教”的办学理念l践行了“德慧双修、明道优术”的校训,弘扬了“诚信、奉献、求真、务实”的校风和“勤学、善思、笃行,创新”的学风。这些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具体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诚信办学,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突出特色,=是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服务一线,三是德技双馨,理用结合,教书育人,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的深化,激发了办学活力,坚定了服务面向定位。

(二)提升了社会责任感

充分发挥学院教育资源潜能,服务基层,积极开展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是在社会责任的推动下,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及形式。同时,以社会责任感为切入点,推进了职业道德建设。学院制定下发了《德育大纲》,注重对学生实施“德技双教工程”,坚持专业教育与品行教育相结合,坚持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在主要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通过多途径获得思想品德的丰收。

(三)推进了课程体系改革

学院坚持以社会服务为桥梁,以乡村医生培训为推手,多渠道地检验教学内容对人才标准要求的契合度,以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推进了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以临床医学为例,在限选课中增设了医用生物学、医用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设置了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政策和法规等人文社科课程,设置了临床中医、医疗康复、临床护理、皮肤性病学、农村(社区)卫生保健等专业拓展类课程,设置了地方病防治、健康医学等专业深化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坚持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相继开设了摸拟医院、摸拟病房及摸拟护士站等。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实践性教学,加大技能培训比例,改善实验实训条件。目前拥有总值为4500万元的医学教学仪器设备,解剖标本陈列馆陈列标本7000余件,均为学生动手制作,是山东省最大的人体标本陈列馆,其中足神经血管等7件标本人选中华解剖图谱。学院医护实验实训中心,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建设基地和山东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四)提升了教师素质

短训优化长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关键。通过乡村医生培训的教学实践、与乡村医生座谈交流以及其它途径等,教师们获取了有益经验及信息,启迪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强化了面向基层做好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另外,校院结合使教师有更多机会到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进修学习、参与临床实践和开展科研,这样不仅加强了教师队伍素质,而且还更好地促进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引导了学生就业观念转变

由于就业观念异同和城乡差别等因素,不愿去基层和农村的现象普遍存在。为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学院组织在校学生与乡村医生进行座谈交流,以毕业学生和培训结业的乡村医生在基层事业成功的典型事例教育在校学生,促进择业、就业和创业观念的转变,引导医护类学生把基层医疗卫生一线岗位作为重要的就业去向。截止2008年7月,学院为基层医疗卫生行业培养医护类毕业学生2835名。2006、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1.84%、91.04%,200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4.41%。近三年来,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满意率为96.83%。

(六)扩大了实训基地

学院把参加培训的乡村医生所在地医院和乡村卫生室都作为医学类学生见习和实习的基地,形成了实习实训网络体系。

三 模式的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在校外拥有多所附属医院和数十个临床实习基地。学院把参与培训的乡村医生所在医院和乡村卫生室也作为医学类学生见习和实习的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和扩大,为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问题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了搞好实习,增强实习环节的针对性和职业性,我院与附属医院共同研究制订实习计划,科学安排实习任务,并成立了实习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学生实习工作,并选派优秀的代课老师负责实习管理。

(二)聘请兼职教师任教

为了使乡村医生培训更具实效,学院还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聘请了大批既有理论功底又有临床经验的中高级职称的医护人员为乡村医生授课。例如,学院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乡村医生免费培训班上课,深受乡村医生的欢迎。

(三)建立临床教研室

为了组织好校外临床教学和实习实训,学院在附属医院都建有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由医院科室主任担任,并且教研室做到了“四有”:有教学场所、有教学制度、有教学课件、有教研活动。

(四)开展校院技术合作

每年学院教师都会分批分期到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同时,医院医生也会不定期到学院参加业务培训,理论深造,实验研究和学术活动等。例如,学院组织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有关专家参与编写了《中西医临床医学高职高专系列教材》(共18册),此教材填补了我国高职高专中西医临床医学教材建设的空白。

(五)发挥技术优势帮扶

学院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为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服务的帮扶活动。例如组织专家教授为医务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此外,学院还组织教师到附属医院帮助培训卫生技术人员、指导考试工作等,并于2005年学院在开展医疗帮扶活动中向济阳县等卫生和教育单位无偿捐赠了100台显微镜。

四、模式的前景展望

篇5

(2)常涉及隐私。妇产科是一个完全面对女性病人的学科,常规的检查都涉及病人的隐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几乎所有的病人都不愿意将自己的隐私作为教学内容来展示,因而在妇产科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权利与患者的隐私权的冲突显得非常突出[1]。

二、男医学生在妇产科临床见习中存在的问题(1)男医学生对妇产科临床见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临床工作中从事妇产科工作的男医生很少,加上社会的偏见以及病人的不配合,使部分男生感受不到医生的人格魅力和成就感,毕业后不想做妇产科医生;部分学生的目的是考本、考研,重理论轻临床;还有部分学生,特别是专科院校的男生,认为医疗行业高风险、低收入、压力大,而且本身起点低,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根本就不想从事医疗工作,这些因素使得男医学生对妇产科临床见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带教教师的带教意识薄弱。医学院校的教师都是“双师”资格,具有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必须完成教学、医疗和科研三项主要工作。实际工作中,不少临床医生只重视医疗工作,忽视临床教学,特别是认为以后女生从事妇产科的可能性更大,而对男生的临床教学重视不够,也不愿在带教前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让男学生参与检查,最后结果往往是只见不习,单纯地把理论知识复习一遍,完全没有实践性。

(3)患者维权意识增强。由于社会法制教育的普及,患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大大提高。而妇产科的临床教学活动直接涉及妇女的婚姻、家庭及生育等隐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女性患者不愿配合临床教学,拒绝学生特别是男学生询问病史、观摩手术和操作,尤其是妇科检查。而国家在高等教育的临床见习方面没有立法,法院认为医院的教学活动不能以牺牲患者的隐私权为代价。由于相关立法的滞后以及医疗纠纷的增加,带教教师更加保守和慎重,增加了男学生临床见习的难度。

(4)临床教学资源供需失衡。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医学教育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急剧增加的学生给临床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包括医院、科室、教师及患者等这些教学载体。每位学生可享受的教学资源明显减少,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每次见习人数过多,临床教学效果不理想也导致男学生对妇产科的见习“不感冒”。

三、妇产科男生临床见习的对策(1)端正学习态度,强调学好妇产科的重要性。首先要转变男同学的观念,告诉他们,目前妇产科界的优秀男专家有曹泽毅、郎景和、江森等,他们虽然是男性,但是同样可以在妇产科界取得优异的成绩,而美国 94%的妇产科大夫也是男性。妇产科属于外科学系统,男医生比女医生在该领域更有优势。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不论今后当哪科医生,都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包括扎实的妇产科学知识,才能正确诊断、治疗和鉴别疾病,否则容易造成误诊、误治甚至医疗事故的发生。在基层医院,医生需要面对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的病人,外科医生同时也是妇产科医生。2012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决定共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成为第一批“3+2”(三年医学专科教育加两年毕业后全科医生培训)的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试点高校。目的在于培养大批面向乡村、服务基层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生。所以要引导男学生纠正偏科思想,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到学好妇产科特别是临床见习的重要性。

(2)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强化临床教学意识。在临床见习课的讲授中,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讲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没有病理、生理的铺垫,最终培养出的医生只会诊断和教科书上一模一样的病,当他在临床实践中面对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时就会感到束手无策。同时教师所讲授的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内容,通过经常阅读医学期刊,上网查阅专业资料,拓展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同时加大教学管理力度,由教研室主任主抓,教学督导专家不定期督导,学生及时反馈对教师的评价来强化临床教学意识。所以只有优秀的妇产科带教老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男医学生。

(3)注意医患沟通,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临床带教前作为带教老师应关心患者,充分沟通,明确表示我们是教学医院,有教学任务。并耐心向其说明教学的目的及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性,男医生也是医生,在救死扶伤的天职面前,不存在性别差异。同时感谢他们对高校教育的支持,然后让学生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使学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病人的治疗,使得见习生的临床实践得到保证[2]。

(4)改善教学手段,使学习形式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手段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视听教材、模型、多媒体、应用电视直播系统等多种手段来增加男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使难于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可利用男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其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意识,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授分娩机制时,可以设立情景教学,并通过现代化的电教模型形象模拟分娩机转来进行讲解,最后挑选几个男同学上台讲解并用模型演示,激发其学习兴趣。若产房有正在待产或分娩的病人,可以组织同学分次观看,这样就拉近了从课堂到临床的距离。目前我校附属医院宫、腹腔镜手术占了妇科手术的90%以上,这对妇科的临床教学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通过电视直播,手术医师边做边讲解,不仅使同学对盆腔解剖等有了直观印象,而且对妇科的最新微创技术、手术基本操作等有了初步了解。手术医生娴熟的技艺大大激发了男同学对妇产科的兴趣,使部分男同学有了将来在妇产科领域大展宏图的想法。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不仅让学生感到直观而有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要使一个刚刚接触临床课程的医学生,尤其是男生,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妇产科临床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人”最重要。我们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重视学生,重视患者,重视教师,重视临床,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篇6

2.1一般情况被调查的乡村医生共356人,其中男181人(50.84%)、女175人(49.16%),平均工龄18.86年,平均年龄40.56岁。本科27人(7.58%),大专147人(41.29%),中专139人(39.04%),其他(高中或初中)43人(12.08%)。有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201人(56.46%),无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155人(43.54%)。中级职称37人(10.39%),初级职称136人(38.20%),无职称183人(51.40%)。

2.2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培训项目必要性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乡村医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参加全科医学教育的必要性,接受全科医学教育的态度是积极的结果显示在全科医学教育培训项目必须性上,认为学历培训、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和治疗、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常见急病的处理和院前急救知识、临床用药、专题讲座、职业院护很必要的比例较高,认为各项很有必要的为61.52%~91.01%,仅有0~19.10%认为全科医学教育没有必要。

2.3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需求调查由调查结果可见,乡村医生中赞成短期培训学习占73.88%(263人),半脱产学习者占12.92%(46人),赞成脱产学习和业余自学的人数较少,仅占总人数的0.84%(3人)和12.36%(44人)。赞成在高等医学院校学习者占69.38%(247人),在市级以上医院学习者占30.62%(109人)。2.4影响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的原因356人中有217人不同程度存在妨碍因素,139人无妨碍因素,在存在妨碍因素的人中,结果显示无时间和精力及缺乏规范化要求(26人,11.98%)、缺乏适宜全科医学教育形式(86人,39.63%)和医务繁忙(63人,29.03%)是阻碍乡村医生参全科医学教育的主要因素。

篇7

头塘村是全省农村卫生医疗条件现状的一个缩影,“投入不足,设备简陋,人才缺乏”是不少乡村卫生室不得不面对的共同困境。

大方县卫生局局长李启军介绍说,全县90%的村卫生室设在民房或租用房里,且大部分面积低于45至60平方米的标准,也做不到“三室一房”(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和药房)分开。

记者从贵州省卫生厅农村卫生管理处了解到,目前全省仍有1265个行政村未设卫生室,其中亟待投资建设的一般村卫生室为10595所(每所5万元)、甲级村卫生室8000所(每所8万元),资金缺口巨大。

另外,全省26440名村医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4.4%;中专(含高中)学历以下人员为40.8%。村医中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仅占5.3%。持“乡村医师”证书者是村医的中坚,占到总数80%。

千万资金帮扶贵州

2007年,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在贵州启动实施卫生扶贫项目,向我省农村卫生事业捐赠1116万元。犹如雪中送炭,将为缓解贫困地区农民就医难的矛盾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这批资金主要为丹寨县修建乡村卫生室99所,大方县83所,册亨县1所;并对大方、丹寨、盘县的卫生管理干部、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乡村医生约1700多人进行培训。

新建的村卫生室房屋建筑面积都在60平方米以上,诊断、治疗、药房和值班四室分设,并配置高压消毒锅、紫外线消毒灯以及制氧机等常规医疗器械。一改以前的“老三样”统领村卫生室的基本格局。

做梦都想到上级医院学习进修的大方县六龙镇的廖有艳,从县卫校毕业后,因资金问题一直没能如愿。

2007年8月26日至2008年3月10日,基金会项目对全县786乡村医生的培训降临到她的身上。“理论教学的老师由毕节卫校、大方县人民医院、105医院的专家组成。临床实践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毕节地区医院的内科、外科、妇产科进修,太有价值了。” 廖有艳感激地说。

盘县卫校共培训乡镇卫生院骨干30人。乡村医生培训共分期培训373人。另外还举办开办了人数为44人的乡镇卫生院信息化班。在盘县人民医院、盘县中医院、盘江煤电集团医院等医院,乡村医生还进行临床进修。

实实在在的变化

对于农村常见的危急重症,乡村医生都感到难以应付,无法着手处理,遇到的第一想法就是让患者赶紧到上级医疗机构。

“遇到危急重症的患者,我大脑一片空白,从未想到过要给病人先做必要的处理,赶紧转到上级医院吧。”大方县东关乡罗寨村乡村医生先知孟说。7月7日,先知孟的公公由于血压高,一不小心摔倒后发生脑血管意外,全家人都吓呆了。

“如果不是上次的培训,我都不知道咋办了?” 先知孟说。“我先让爸爸平卧,尽量减少搬动,然后量体温、测血压,由于病人十分烦躁,及时肌注了10毫克安定。”

病情稳定后,转到县医院治疗,目前老先生正在家康复治疗。在先知孟家,记者看到老人已经康复,已能下地行走。

篇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many foreign students study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n average, thousands of students come to China to study medicine. These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fter receiving the educa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hoping to be able to get what they expect. Clinica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itiveness,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higher clinical technical abilit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 of foreign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Keywords foreign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mode

0 引言

中国进入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经济水平快速提高,高等教育逐渐走上国际化运行轨道,吸引很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接受教育。中国高校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逐渐增多。这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很的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将成为临床医师。要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注重对留学生进行临床理论知识传授,还要注重留学生临床技术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将留学生临床技能培养模式构建起来,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1 优化留学生临床技能培养课程

在对外国留学生进行临床技能培养的时候,重在能力培养,将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为留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在课程设置上要不断完善,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技术能力培养课程充分整合。[1]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临床。所以,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临床技能理论课讲授的过程中要将临床实践课穿插于其中,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 留学生临床技能培养中要积极引进新的教学方法

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临床医学的主要障碍是语言沟通问题,这也是留学生较少接触临床实践的原因。特别是一些留学生的民族习惯与汉民族完全不同,如果留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就难以提高学习效果。所以,在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要从留学生的特殊性角度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打破传统的知识传递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方法结合案例展开教学,即对于临床医学的基础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可以将结合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简称:CBL)融入其中。根据多年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教学规律,要提高留学生的技术能力水平,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程学习方法进行总结,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特别在临床实践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3 注重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进行培养

3.1 对仿真技术开展临床教学

临床医学是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为了留学生具有良好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可以构建临床技术能力教学中心,以此为临床技术实践平台,对留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在临床技术能力教学中心要以互动教学为主,通过运用仿真技术,诸如腹部触诊、腰穿、心肺复苏等模型等等,对留学生开展教学。[2]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采用高端模拟人操作各种仪器,诸如自动化的尿液分析仪以及自动化的血液分析仪等等,对相关的病症进行分析,学生也可以利用仿真技术参与操作,以提高临床技术能力操作效果。

3.2 开展技能竞赛进行临床教学

高校还要以技能竞赛的方式开展教学。每个学期都开展一次临床技术能力竞赛活动,让留学生之间的临床专业学习情况在竞赛中展示出来,有助于将留学生学习竞争意识的激发。

学生在准备参与临床技术能力竞赛的过程中,就会努力学习临床知识,并积极地参与到实践课程中,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临床技术操作能力,期待竞赛现场能够将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并获胜。此时,高校就要将临床技术能力教学中心充分利用起来,在中心将各种临床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虚拟的医院环境,让学生在“医院”中学习临床知识。模拟医院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临床技术能力培养体系,所包括的资源为模拟门诊、临床治疗室、模拟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中心、心肺检查训练室以及复苏训练室、消毒洗手室、产房等等,所有的资源都处于监控之下,由中央监控室对学生的临床技术操作情况统一指导。

3.3 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临床医学的全过程中

现行的医院越来越认识到医学伦理的重要性,要求临床医生提高服务意识,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充分沟通,以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但是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就会由于语言障碍而妨碍正常的医患沟通,导致留学生很少有机会与患者之间沟通,更缺少临床技术能力操作的机会,因此,传统的留学生临床技术能力培养存在着重视理论、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留学生临床专业学习中也很难完成临床实践学习任务。留学生的临床实践经验不足,就会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3]所以,当留学生进入到高校中学习,就要开始实践教学,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留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要在模拟医院中接触临床实践,当进入到大学三年级,就进入到医院中接受系统化的临床技术能力训练。这种实现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的,而且学生已经在模拟医院中熟练操作,落实到医院临床实践中,就会对自身临床技术能力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以使留学生的技术能力得到培养。

4 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教学中要注重人文教育

医学领域中,所有的临床医生都要具备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即要掌握医学人文技能,以确保治疗工作顺利展开。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是医院长期以来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中,对患者具有指导意义,患者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加之病症的影响下显得焦躁不安,就会引发医患纠纷。医生需要具备的人文技能是其基本的职业素质,也是更好地进行治疗的基本条件。留学生由于对中国的医院环境不是很熟悉,加之与其本国的医院治疗环境之间存在着差异,就需要掌握人文技能。[4]高校在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要对培养留学生的人文技能高度重视,可以为留学生设置医患沟通环境课、人文素质课等等,以对留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职业交流技巧进行培训,提高留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模拟医院中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进行培养,就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教师通常会承担病人的角色,学生作为“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诊断、提出治疗方案。当学生在问诊时,要得到病人的配合,就要具备人文技能,与病人有效沟通,以提高治疗质量。对于学生的人文技能,要制定规范的考核方案,让学生接受严格的考核以引发学生对掌握这项技能的高度重视。

5 对留学生开展临床社会实践教学

任何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够确认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临床医学作为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就更需要重视实践教学。对留学生开展临床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就是组织留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即将临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领域中,让学生认识到临床医学所具备的社会价值。

临床社会实践的优点在于,让留学生走出狭隘的医学空间,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扩展到社会环境中,以实现医学的社会价值。基于留学生所在国家与中国存在着环境差异,特别是社会文化和地方风俗习惯都有所不同,就都会给留学生的社会实践造成一定的困难。[5]通过强化临床医学的社会实践教学,可以让留学生对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充分认识,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让留学生认识到,从事临床工作,不仅是为患者治疗,更多的是履行社会职责。

目前中国高校都会利用节假日或者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三下乡”,高校也可以组织临床专业的留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让他们接触中国乡村的农民,为农民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让自己所学习的临床医学知识充分利用起来,为基层的百姓服务。留学生在“三下乡”的过程中,会对中国的社会文化近距离接触,对中国的社会环境通过亲身体验有所深入了解。还可以鼓励留学生进入到社区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不仅可以使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环境逐渐产生认知,还有助于提高汉语言沟通能力,特别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留学生所掌握的临床知识能够得以利用,而且还要在实践中接受人文教育。[6]当留学生作为医生为社区的孤寡老人义诊的时候,就会提高医疗服务意识,不仅做到了学以致用,而且还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文技能也因此得以深化。随着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扩展,留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就会得以增强,有助于对留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使其成为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医学领域中,临床技术能力的培养是该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临床医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临床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高校学习临床医学。留学生是高校的特殊群体,鉴于教育背景^为特殊,就需要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要做到培养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就要在临床技术教学中积累经验,总结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规律,将留学生临床技能培养模式构建起来是非常必要的,以提高留学生临床医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杜宗明,袁宝强,唐晓松.留学生临床技能培养方法的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47-149.

[2] 吴晓燕,任江华,熊世熙.高校医学留学生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3):35-36.

[3] 刘丽军,裴景堂,郭聪丛,等.临床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研究[J].南方医学教育,2013(1):42-43.

篇9

加快培养农村适用医务人员

高润霖说,从几次参加政协调研农村医疗卫生情况看,目前即使在偏远地区,一般也都建起了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室,并有了一些基本设备。医改正式启动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这些卫生机构的硬件会很快进一步改善。问题是这些农村医疗机构缺乏适用合格的医务人员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而培养在农村用得上、留得住的、适用合格的医务人员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因此,农村医疗人力资源缺乏的状况若不能有效解决,将成为医改的瓶颈。他说,目前农村医疗人力资源缺乏的情况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广大农村乡镇卫生院缺乏较高技术水平的医护人员,在偏远地区乡镇卫生院中,有大专学历者凤毛麟角,70%-80%为中专及以下学历者。

乡村卫生室更是缺乏正规医务人员,在发达地区老中专毕业生是最高学历,大多为当年的赤脚医生。偏远地区则基本上无学历。有助理医师或医师执照者极少,偏远地区则基本没有。当前农村医疗人力资源分布的现状很难满足在短期内做到给当地农民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体系没有培养在农村能用得上、留得住的正规医务人员的渠道。

为了尽快培养农村适用人才,高润霖在提案中提出了如下建议:

第一,医改方案中提出了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医学本专科教育。争取定向免费培养等方式,为贫困地区培养实用卫生人才,是尽快解决乡镇卫生院医生来源的有效途径,建议尽快启动。这部分毕业生应保证在当地乡镇卫生院至少工作一定年限以上。待遇和职称等应给予具体规定,让他们安心为农民服务。

第二,事实已证明过去培养的老中专毕业生(一般为医士专业)在农村很好地发挥了作用,在农村用得上、留得住。但现在医士专业已取消,建议在部分学校恢复中专医士专业,可称为农村医生专业,定向免费为农村卫生室培养乡村医生,可招收初中毕业生,培训三年,毕业后迅速充实到广大的乡村卫生室中,改变目前乡村医生大多无学历的现状。这些中专生虽然水平不如大专生,但终归经过正规训练。至少比当年的赤脚医生水平要高。

对乡村医生应给予适当待遇。可参照民办教师待遇,改变现在靠卖药维持生活的状态。

第三,对在职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类型的在职培训,提高专业基本知识及诊疗水平。

完善医学教育体系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两会期间透露:新医改方案即将在两会后公布,高润霖认为,新医改方案的成功实施需要各级医疗机构均有适用合格的医务人员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而当前医疗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医改要达到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医疗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合理,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专家级的医务人员更是集中在少数大医院。而广大社区、乡镇医院缺乏较高技术水平的医护人员,在专业分布方面。缺乏社区需要的全科医学人才,乡村卫生室更是缺乏正规医务人员。当前医疗人力资源分布现状很难满足在短期内达到提供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

二是我国医学教育制度不能满足各种层次医疗卫生机构的需要,不利于临床医生的培养,缺乏人才保障机制。具体表现在:第一,无培养在农村能用得上、留得住的正规医务人员的渠道。第二,近几年在教育产业化的影响下,医学院校大量扩招,造成医学生难以见习、实习,教学质量下滑。第三,根据新近公布的相关法规,实习医生在接诊前需向患者表明身份,如果患者不同意,实习医生就不能参与诊疗活动。其实,这不符合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规律,不利于临床医生的培养。实习医生阶段由带教老师手把手教尚不允许,毕业后成了住院医生怎么能自己干呢?!这种制度长期持续下去可能影响我国优秀临床医生的培养。第四,医学毕业后教育注重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尚未能全面启动。第五,注重专科医师的培养,尚未建立全科医师培养的有效机制。

针对上述如何完善医学教育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需要,尽快培养适宜人才的问题,高润霖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如上所述的对培养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室适用人才的问题。

二是对医学本科教育的招生规模加以限制,按需要招生,保证培养质量。

三是医学本科教育内容中应增加预防、保健、康复等全科医学的课程,使医学生在大学期间学到作为医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做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解决实习医生的临床实践问题。医学院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培养最重要的一年,实习医生在上级医师监督指导下进行规定的诊疗活动。学会最基本的诊疗技能,锻炼临床思维能力,毕业后即能成为一名医生。我们应该对医学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规定的诊疗活动予以法律保证。当然,必须教育医学生尊重病人,爱护病人,关心病人,争取病人的信任和理解,恪守医疗道德和作风,医疗活动必须绝对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由上级医生负全责,以保证医疗安全。保证患者的知情权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向病人宣传到大医院、教学医院找专家看病。这些机构有培养实习医生的义务。试想如果所有病人都只找专家看病,不让实习医生接触,不准实习医生问诊,实习医生怎么能成长为医生,将来还有专家吗?因此,实习医生的临床实践问题必须进一步妥善解决。

篇10

1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

医师职业精神是指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主导思想,是在医学实践中建立和凝练的,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所肯定并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其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1]。医师职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医师临床能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其既包括对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包括对该职业的认可与以身作则,其核心是谦逊、正直、责任心和诚实等品质。

2乡村医生职业精神教育培训现状

2.1乡村医生职业精神的先天优势

首先,我国乡村医生长期生活、工作并扎根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中,既为医又为农,他们勇于奉献、甘于吃苦、不计名利,用最简单的医疗设备和自己的责任心,为农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基础性卫生工作,发挥了农民健康卫士的重要作用。其次,乡村医生立足于乡土气息浓厚的熟人社会环境中开展服务行为,他们与患者颇为熟悉,因此,乡村医生与患者之间有着天然的“亲人”关系。第三,乡村医生的服务对象都是生活在基层的农民,工作中必须要处处为农民考虑,既要治好病,又要少花钱。他们对患者的家庭病史、经济情况等比较了解,更能理解患者的就医心态与健康利益诉求,也更容易成为患者的精神支柱。

2.2乡村医生职业精神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提出,各国医生都需要在医学知识、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价值观交流与沟通技能、临床技能、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等方面达到最基本要求。乡村医生作为我国卫生队伍的重要一员,理应具备并达到该基本要求中的标准。然而纵观当前我国乡村医生队伍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乡村医生在职业精神建设方面还有待提升。2.2.1乡村医生对医师职业精神缺乏了解。多数乡村医生未受过系统医学教育,除自身知识与技术水平有限,误诊、漏诊、延误诊断治疗、操作不规范导致医疗差错时有发生外,其人文知识匮乏,对“医师职业精神”的概念、内涵、作用等知之甚少,也缺乏对具体医德规范和标准的深入理解,以及与患者有效沟通的技巧,他们多数只是凭借道德直觉工作,也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处理问题,较少注重提高自身医德修养,也不重视医患沟通的艺术。乡村医生处在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底层,待遇水平偏低,部分乡村医生仅把这份工作看作是贴补家用、维持生计的一种手段,对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没有太大兴趣,也不愿去操心“医师职业精神”的具体要求,得过且过。这直接导致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容易引发医疗事故和纠纷,还迫使部分患者“小病大治”“舍近求远”地去大医院诊治。2.2.2市场经济严重冲击了乡村医生的职业精神。改革开放以后,乡村医生失去了政府保障,游离在医疗市场的边缘,半医半农艰难地维持生计。受不良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乡村医生也逐渐将市场交换原则运用到医疗工作中,开始追求经济效益,乱收费、卖假药和过期变质药品、过度治疗[2],引起农民不满,进一步削弱了农民对乡村医生的认可与信赖。

2.3现有乡村医生教育培训计划忽视医师职业精神培训

乡村医生长期工作在农村第一线,他们的职业素质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加强乡村医生职业精神教育,引导乡村医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良好的医德医风,不但有助于提高乡村医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有利于农村卫生工作目标的实现和健康发展[3]。

3乡村医生职业精神教育培训的对策

3.1提高乡村医生的社会地位及待遇

新医改后,乡村医生作为卫生院的下属,成为整个医疗体系的最底层组织。但我国卫生系统人事编制及相关福利政策仅下沉到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不享受国家正式编制的各项待遇,还要受卫生院管理,缺乏归属感。作为农村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员,他们会在不经意间去和与自己“差不多”的教师、村干部等对比,相比较低的收入难以激发其职业自豪感以及献身于职业的热情。而且,现有乡村医生分配制度也加剧了他们的不公平感,如药品零差率政策取消了乡村医生药品加成收入,虽然政府给予补贴,但总体收入仍大大降低;另外,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85.9%的乡村医生认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增加了其工作量,甚至一些乡村医生需要利用业余时间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但薪酬增加较少,导致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而且药品质量也难以保证[4]。因此,首先要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乡村医生的身份,使其有职业荣誉感,才能坚定其扎根基层的信念。其次,在一体化管理的大背景下,可以将乡村医生的行政隶属关系划归到乡镇卫生院,无论是从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收入分配管理上都和乡镇卫生院采取一致性,实现乡(镇)村医收入的均等化[5]。第三,允许乡村医生参加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定。第四,应健全并完善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当乡村医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同行基本一致,而且生活无后顾之忧,工作被需要与认可时,他们才会安心地扎根基层服务病患。

3.2加强乡村医生职业精神相关科目教育培训

3.2.1增设医学人文相关课程。可以根据社会和医学科技发展的变化及乡村医生实际增设一些新的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患沟通技巧以及党和国家有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等课程。特别是要把医德教育作为乡村医生培训中的必修课,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乡村医生工作的价值和职责,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尊重和关心病人,较好地实践“守护农民健康”的职责。只有让乡村医生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下得去、留得住,也才能将所学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更好地运用于乡村的医学实践[6]。课程形式可以是一定学时的必修课,也可以是针对乡村医生实际需求开设的医学人文专题讲座或大家讲坛,特别是邀请相关专家来到乡村医生身边现身说法,既可以加强人文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也可以帮助乡村医生从专家身上受到启发、得到鼓舞,并自觉树立起服务乡村卫生事业的崇高理想。3.2.2在医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中渗透医师职业精神。医乃仁术,医学的人文性渗透在医学的每一个角落,专业课程的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还要将蕴涵其中的丰富人文资源传授给学生。在乡村医生专业知识培训时,专业课教师要适时渗透人文知识,让医学人文与医学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可以通过床旁见习、实习帮助乡村医生在增长临床经验的同时,认识医师职业精神的思想内涵。3.2.3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乡村医生的职业精神。近年来的“最美乡村医师评选”等活动,宣传、弘扬乡村医生重要作用与先进事迹,极大地增强了乡村医师的职业荣誉感,坚定了他们扎根农村的信念,同时也带动了更多人去关注、支持农村卫生事业,为农村医生队伍建设以及乡村医生职业精神建设打了一支强心剂。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医生先进、感人事迹的报道,鼓舞更多的乡村医生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得更好,也可以引导受过良好医学教育的年轻医学生回到农村、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二是加强对乡村医生职业精神的考量,对道德典范予以表彰,而对医德人格存在瑕疵的乡村医生要批评教育,小惩大诫,严重者可取消执业资格。

〔参考文献〕

[1]金福年.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的基本特征———从《医师宣言》谈起[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6):161-163.

[2]张丽霞,吴堃.乡村医生人格内化的现代价值及培养对策[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10):60-61.

[3]戴伟娟,谢素芳,王朋,等.关于加强乡村医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11):1129-1130.

[4]尹文强,于倩倩,陈钟鸣,等.乡村医生组织公平感现状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32(4):280-283.

篇11

1.学习诊断学时学生尚未进入临床,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临床体征、检查方法体会不深,单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讲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不利于知识的掌握。而多媒体表现方式灵活多样,它集视频、音频、图片、动画于一体,能够显示或模拟临床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临床操作性强的内容,减少了大量口述、板书的时间,在诊断学教学中有独特的优越性,使教学内容更加简单、直观、生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讲解异常步态时,只通过文字的描述,学生还是茫然,一段步态视频,教师不用多说,学生就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可区分几种步态的不同及临床意义,让学生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2.由于医学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校招生的农村医学生较多,实验场地、设备、师资相对不足。上实验课时,学生太多,看不清老师示教,领会不了操作的要点,或要增加教师的示教次数,减少了学生练习的时间。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如心界叩诊检查方法,课余时间先让学生观看录像,实验课时继续播放,学生一边操作一边与视频里的正确手法对比,很容易就掌握绝对和相对浊音界的原理和操作要点,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医学生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到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需要不断地对他们的思维和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案例教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将书本理论知识向实践工作转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本人在诊断学教学中搜集符合教学要求、真实、典型的病例,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讨论,如选择大叶性肺炎的典型病例,提出问题:①最可能的诊断及依据是什么?②最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有哪些?③X光片有何特征?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鼓励每个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反映案例教学就像将病房搬上了课堂,有亲临其境之感,学得活,记得牢,重要的是临床思维方法得到了培养。

四、应用仿真模拟人,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逐渐认识到从单纯治病救人,过渡为不仅要救人,而且在治疗后人的整体功能和生存质量尽可能达到最佳水平,体现了现代康复医学最终目标。康复医学将社会、自然以及人文科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康复教育中需要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文精神的康复教育体系。

2.1增强人文课程设置

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体现实用为主,人文教育课程要与康复医学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突出以“患者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的思想,避免以往医学生偏重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范畴的传授,而对现实应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7]。我们应借鉴国外医学名校人文学科教育成功的经验,在医学院校增设文、史、哲、艺等方面的人文课程,同时把多门课程有机地融合起来,如“康复工程”、“医学美学”、“临床康复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设置要与专业特点结合,在课程内容编写过程中增添残疾人训练励志故事,如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失去双臂的刘伟成为残奥会冠军等,增加道德模范和最美乡村医师的典型事迹。通过加强人文课程设置,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人格塑造、帮助康复医师提高专业技能。结合康复专业特点,我校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增设人文科学相关课程,如社交礼仪、残疾人保护法、康复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同时也自编了一些人文素质教材和开展一些讲座等。

2.2加强康复医学临床实践

康复治疗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早期患者往往需要进行一对一训练,他们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掌握好医患之间沟通的能力。只有不断深入临床实践中才能提高康复医师与患者的交流技巧,也才能真正体会到患者的康复需求。如何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首先用爱心向患者表达出关怀和赞赏,获得患者的信任,使他们配合训练;其次要告诫康复专业学生一定要尊重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选择和风俗习惯。这些方法在临床康复教学工作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使他们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技巧,在见习中再加以示范和点拨。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临床实践活动,例如利用周末开展社区服务或实践,以康复协会为组织进入社区,帮助有困难的居民解决健康问题。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提高和患者的沟通能力,掌握说话技巧,提高人文关怀意识。在寒、暑假深入到边远山区、福利院了解患者的疾苦,增强康复医师的社会感和责任感。在校学习期间,以班级为单位到康复机构进行见习,了解康复流程,理解残疾人权利的保护,学会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能力。

2.3加强康复医师心理疏导

目前,我国仍未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医生长年累月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工作时间长,压力大,面临各种医疗风险,有时还会遭遇患者和家属的误解。作为一名医生,精神和躯体都会受到应激刺激,如果心理素质不高,很容易受到影响。尽管康复科的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但住院时间长、功能恢复慢,仍有一些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引起纠纷。所以,康复医师也需要加强心理疏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自我调节消极的负面情绪。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加强对康复医学生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观摩在5.12地震中一线的康复医务人员、进行角色扮演等。如让学生给情绪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该患者不配合的情况下,教会学生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如何自我调节消极情绪。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模拟偏瘫患者进行日常生活和活动,体会遇到困难时心理会有哪些变化。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康复医学生切亲身体会患者各种身心问题,从而来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