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创新思维,把信息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应用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现计生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首先,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龙州市的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一直比较健康。1995年,我们创造的规范化管理、系列化服务经验,在全省推广;20__年,我市被命名为全省8个“优质服务先进市”之一。这既是上级对我市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的起点上,如何通过改革创新,实现更大发展,成为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后,我们审时度势,大胆改革,确定在计生部门大力推行信息化,以信息化拉动计生整体工作上水平、上档次。
其次,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政府提速的要求。人口与计划生育,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传统的计生工作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应用先进本稿件版权属517878秘书网的信息化手段,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政府提速”的战略决策,为我们加快政府工作信息化进程提供了良好机遇。我市的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较好,理应走在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前面,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为提高政府电子政务水平做出贡献。
再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计生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相比,同群众关系最直接也最敏感,工作千头万绪。搞好信息化建设,能够让群众对计生部门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督,提高工作透明度;有利于改进部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同时,通过网络传递,有利于增强推行政令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宏观决策水平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龙州经济不断发展,先后创造了诸如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企业产权改革、农业产业化等成功经验,得到了中央和省、市委的充分肯定。为推动全市经济更快发展,今年以来,围绕落实省委和(上级市)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提出了“到20__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20__年基础上翻一番”、“市内赶寿光、省内上位次、国内进百强”等一系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正确的决策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作保证;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的因素是关键。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不单纯是降低生育水平,还包括提高人口素质、应对人口老龄化、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缓解就业压力、加快脱贫致富等诸多经济社会问题。推进计生工作信息化,既可以在政府部门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又能快捷、准确地为党委政府提供有关依据,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突出重点,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为确保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我们坚持和做到了“三个到位”:
一是领导到位。对计划生育工作,龙州历届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市委、市政府把计划生育工作特别是信息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坚持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在听取计生工作汇报时,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重点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同志经常到计生部门现场办公,检查指导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是投入到位。在人员配备上,面对机构精简、编制压缩的大环境,为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正常开展,市里坚持每年都分配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计生部门工作。近两年来,共为计生系统增编设岗16人。在经费投入上,我们舍得花钱,采取市财政拨一点、乡镇(街 道)出一点、村(居)挤一点的办法,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以保证工作需要。去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200多万元,其中市乡财政拨款74万元,用于市、乡两级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市23处乡镇(街道)计生办都至少配备了2台微机,并在5处重点乡镇(街道)配备了电子触摸屏,全市已有118个行政村配备了微机。完善的硬件及网络设施,为新形势下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是协调到位。为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市委、市政府定期调度电信、电力等有关部门,在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网络管理和维护等方面,对计生部门予以重点倾斜。近两年,市里共召开有关计生信息化建设的调度会、座谈会等10多次;今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又分片召开了全市计生工作会议,专题研究调度信息化建设。为充分发挥计划生育信息网络的宣传教育功能,20__年上半年,市里协调教育系统开通了校园人口网,在初、高中在校学生中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和性健康方面的教育,受到了广大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篇2
英国文学课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语言学习而言,阅读文学是获得一流语言能力必经之道。在文化交流方面,文学有助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视野。事实上,英国文学作品中对时代特色、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都有形象深刻的阐释。通过文学认识英国文化,这种功效是任何文化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同时,文学教学是提高人文素质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因为经典英国文学作品中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和蕴含着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学生在文学学习中获得心灵的感动,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因此,英国文学课程一直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传统经典课程。
传统的经典课程与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非相悖:如果后者运用得当,还可以与前者取长补短。事实上,高等院校的英国文学课程长期以来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递有关文学的基本常识、理论和作家作品的审美信息。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通过聆听和记录来达到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和学生之间、以及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距离。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教师也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回馈和反应。多媒体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为文学教学带来了生机。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欲望。可以说,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促进英国文学教学和经典阅读。
二、认知负荷
多媒体技术在英国文学课程中的使用己经成为共识,但是这种使用应该遵循生态化原则,严格控制课件和软件中的认知负荷。信息的加工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由于人类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每种信息在加工时所需要的“认知负荷”的大小就构成了影响其加工和获取的重要因素。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资源的总量。如果加工某种信息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超过了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认知资源的总量,就会造成认知超负荷,从而影响信息加工的效果(Swelter,Chandler & Tiemey,1990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Swelter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其目的就是在教学材料设计上和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阻碍学习的认知负荷,优化促进学习的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某种学习材料所能引起的“认知负荷”水平主要由3个基本因素决定: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由此,也产生了3种类型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内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和相关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 (Pass Renkl & Swelter, 2003 )。
1.外在认知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不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无效认知负荷。一般来说,教学活动中的外在认知负荷增大主要源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教学设计差、学习活动方式复杂等等。如果外在认知负荷超过了个体的认知资源总量,它就会阻碍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2.内在认知负荷
由于元素间交互形成的认知负荷称为内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它取决于所要学习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程度。由于每种学习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成分、数量和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因此学习材料的复杂性是固定的。教学设计无法改变学习材料本身所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但如果学习者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专业知识,那么他们在学习相同的材料时,就会比其他学习者产生更少的内在认知负荷。“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图式或自动化图式,即使这类材料包含多种成分并且各种成分之间关系复杂,但它们在工作记忆中也只作为一个组块,从而减小了工作记忆负荷”(林洪新&张奇,2009)。
3.相关认知负荷
相关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有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有效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也与教学设计有关,但与外在认知负荷不同的是,相关认知负荷不仅不阻碍学习反而促进学习。
由于认知负荷是建立在认知资源有限和工作记忆容量一定的基础之上,所以3种负荷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3种负荷相加起来的总量是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
三、控制认知负荷的策略
以上3种类型的认知负荷是相互叠加的,而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都直接受控于教学设计者。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能承受的认知负荷,否则,就会产生较低的认知效率(Pass,Renkl & Sweller,2003)。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主要是减少学习者所需要加工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信息,即减少冗余信息,最大限度地呈现直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容。尽管外在认知负荷都来自于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但具体的来源有所区别,比如,有的外在认知负荷是由于过多额外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材料引起的;有时候则是由于材料安排混乱,导致学习者要花费大量认知资源用于整理材料。英国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知识型课程,该课程的作品难度较大、理论复杂、背景遥远、篇幅较长。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认知负荷很大,因此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方面尽量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1.图表的使用
在多媒体学习中使用图表,是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一个有效方法(Carlson, 2003 )。以图表为代表的视觉呈现方式可以包含很高的信息内容,给学习者工作记忆带来的冗余信息较少,从而降低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图表主要用来呈现包括空间关系和空间处理任务的学习,与只能按顺序进行加工的句子相比,在图表中所有的视觉元素都可以同时看到,这样减少了在包括多个空间元素的协调任务中的视觉搜索。另外,图表提供了空间任务的更多外显表征,并且需要更少的参考信息,因为它表现出了必须通过文本来叙述的空间关系(Larkin, 1987),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研究发现,难度较大的复杂教学内容,图表在减轻认知负荷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Carlson,Chandler & Sweller,2003 )。这是因为图表可以激活和利用学生大脑中的认知图式,从而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学习者只要在工作记忆中操作少数信息元素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特别是在新手学习的起始阶段,大脑中还没有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基本图式,这就需要图表来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认知支架。
在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利用图表来配合和辅助文字表述,特别是授课内容比较复杂和信息量比较大的时候。例如,在讲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时候,教师都会意识到任务的繁重,因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数量大、历时长、戏剧种类繁多。因此教师通常会将其创作生涯分成不同阶段,并且介绍每个阶段中的戏剧类型和名称。此时,单纯的文字表述会使得复杂的授课内容更加难懂,而图表的使用产生直观而清晰的效果,从而降低内容的外在认知负荷。
2.邻近原则减负技术
“注意分散”发生在学习者接收到多种资源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必须同时进行加工的时候。解决“注意分散”的途径是接近原则:如果学生在叙述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动画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话(或在动画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叙述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那么他们就能学得更深入。与动画与叙述的同时呈现相比,两者的相继呈现更可能产生认知超负荷—该情境导致在问题解决迁移测试中理解的减少。注意分散包括空间上的注意分散和时间上的注意分散,因而接近原则也包括空间接近和时间接近。
(1)空间临近原则
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教学材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在一种传播媒体中整合文字和图像,整合解释性的文本与相关的图像,对重要的图表和文本内容使用线索和信号来集中注意,用信号来吸引言语信息的注意(Mautone,2001)等都是有效促进空间接近效应的方法。
在英国文学课件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同时呈现相关的文本和图片,并且文本应该临近或者嵌入到图片中。如果屏幕文字与相应的图表离得比较远,学生便需消耗有限的认知资源搜索相应的文字和图表,从而导致认知超载。例如,在讲述《圣经》中的“原罪”思想对于英国文学的影响时,可以使用图片和文本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们解释。图片中描述的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巨蛇诱惑的情景,文字中解释的是“原罪”和“人类的堕落”等概念。
(2)时间临近原则
和空间接近效应一样,理解信息所必需的多种分离的资源增加了心理资源将被花费在外部活动上的可能性,比如要试着回忆消失的单词,以及他们和目前呈现的图片或动画的关系。Baggett(Baggett,1984)利用有声电影进行的学习研究发现,信息呈现的声音刺激在视觉资源7秒后呈现没有阻碍学习,但在更长时间的情况下(如在视觉呈现前或后14-21秒),学习下降的速度相当快。
Mayer等人的试验也表明,同时呈现(动画和解说)的学习成绩要比相继呈现(先动画后讲解,或反之)好,因为在相继呈现时,学生需要在工作记忆中保存首先呈现的信息的表象表征,需要进行的认知加工便会超过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从而可能导致认知超载。
3.消除冗余材料
冗余发生在相同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或呈现不必要的额外信息时(Sweller,2005 )。首先,Moreno等(Moreno,2002)的研究表明,在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同时呈现的时候,如果视觉呈现的是和声音内容相同的文本材料,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当插图或言语信息等第二种视觉信息同时呈现时,冗余效应就是消极的,对学习有阻碍作用。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因此课件中的在自我解释的图像上无需添加文字,并且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文本和声音同时描述图像。
其次,Mayer和Moreno(赵永礼,蒋凉&高峰,2009)以程序性文章作为测试教材,进行不同的媒体组合。研究结果发现,双重视觉条件下由于同一时间必须同时注意两种视觉的信息呈现,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需要较多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学习成效上不如单一的“视觉+听觉”好。研究还发现,当只出现动画和解说时,要比动画、解说和字幕三者同时出现产生的效果好。所以,在课件设计时要突出必要加工材料,减少额外信息加工的投入。这种研究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的某些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例如,有时为给学习者增加学习乐趣,设计者会在课件中加入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信息,如有趣的图片、搞笑的声音或背景音乐,这往往会分散学习者对必要加工材料的注意,使学习者将有限的认知资源用于额外认知加工中,使必要加工的认知资源减少,结果是学习者不能将有限的认知资源投入到目标学习中。因此,在英国文学的课件设计中,应该减少或消除为了提高兴趣而增加吸引性细节,它虽然与主题有关但与学习目标无关,可以导致学习者更高的情绪兴趣,但却对其认知兴趣没有帮助。
4.多通道减负技术
当一个信息加工通道被必要加工的认知需求超载时,可以通过另一个信息加工通道来分担处理其中的某些信息。例如,当课件同时呈现图片和文字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二者都需要学习者通过视觉信息通道进行加工,这容易导致视觉信息通道的认知超载。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方法是以讲解的方式呈现文本,即言语在听觉通道中被加工,图片在视觉通道中被加工,这样,视觉通道的加工要求被减少了,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选择图片的重要部分进行进一步加工。
因此,在英国文学课程中使用的课件中应该插入图片,并且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分析《鲁宾逊漂流记》的主题时,首先确定它是一部冒险小说,然后在课件中插入了四幅图片,分别是海难、孤岛、沙滩上的脚印和土著食人部落。在听觉呈现中,通过文字解说分析小说中的这四个意象,从而解释将该小说定义为冒险小说的理由。因为视觉呈现和听觉呈现中相同内容的同时获取,学生对这四个意象印象深刻。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带给学生们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5.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根据相关认知负荷理论,学习者己有的与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会影响多媒体信息加工中的内在认知负荷。由于学习者是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观念、习惯和态度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影响着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由于不同学习者背景知识、经验存在差异性,同样的学习内容,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会产生较高的认知负荷,而对于其他学习者来说可能只造成很低的认知负荷。多媒体软件设计者应当从多媒体学习者的经验入手,尽量提高多媒体学习者对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术的熟悉程度。
相关认知负荷主要来源于学习者本身,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必须唤醒学习者的认知投入。学习动机是影响多媒体学习者相关认知负荷的因素之一,而外部动机因素通常被认为是学习者访问材料的最初诱因,但是只有内部动机因素才是学习者持续努力下去的关键。
篇3
由于教师片面地追求形式上的“减负增效”,学生学得不够深入,练得不够充分,课堂教学匆匆收场,教学质量不能真正得到保证。如何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就成为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关于减负增效一点建议:
一、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1、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低年级学生教学的步子要小一点,对高年级学生教学的步子要大一点。例如,低年级教学连减的两步应用题,一节课要使学生掌握两种解法就比较紧,有的学生往往分不清两种解法,如果分成两节课来教学,效果就好一些。中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学生来说新概念比较难建立,也可以步子小一点,第一节课教学几分之一,第二节课再教学几分之几,以利于通过较多的操作、直观给学生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到了高年级再讲分数概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进行抽象概括时可以适当加快进度。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深度,选择什么样的深度往往是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来确定的。
2、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在时间上要做到还时间给学生。老师纯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学生练习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处理偶发事件时间不超过20秒。
(1)要反复看教材,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章节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要做到这些,就一定要静下心来,去研究、去比较、去熟悉。
(2)教法应建立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教材、学生的实际特点,从教学法的体系中,优先选上好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实际上,不管什么方法,都应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施寓教于乐,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以达到激发兴趣、直观教学、轻松学习减负增效。
(3)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3、把学习数学变成学生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大树的高》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说:“学校的大楼好高哦,你们能想一个办法测量出大树的高吗?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测量一下呢?还是让我来自学以下课本来找一个简易的方法吧。”于是让学生用标杆卷尺分组测量:“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测量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得出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道理。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大树的高》。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二、精选作业题,使学生脱离“题海”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所以在课后我们要及时反馈,反馈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就是布置课堂作业。“减负”并不是简单地少留作业或不留作业,作业少了确实“减负”,但是我们还要“增效”。不留作业怎样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怎样巩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要盲目乱布置,要精、要有针对性,作业量要适当,难易度要适当。如果作业过多,难度过高,就会影响学生做作业的信心和兴趣,会导致学生完不成作业、作业不认真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学习效率低。教师每天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有目的,哪怕只布置一道题目,只要能巩固知识、达到反馈的效果就够了,一定不要搞题海战术。而且教师要注意布置作业的方法技巧,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我班有个后进生,经常完不成作业,后来我改变了布置作业的方法,刚开始只布置一两题,他很高兴地做了,虽然没有全对,但在批阅时我给了“优秀”。他好奇地问:“老师你给错了!”我说:“没有,这个‘优秀’是表扬你按时完成了作业。”从此以后,他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了,而且主动要求我给他多布置作业。现在他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正确率也提高了。
篇4
一 引言
英国文学课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语言学习而言,阅读文学是获得一流语言能力必经之道。在文化交流方面,文学有助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视野。事实上,英国文学作品中对时代特色、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都有形象深刻的阐释。通过文学认识英国文化,这种功效是任何文化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同时,文学教学是提高人文素质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因为经典英国文学作品中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和蕴含着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学生在文学学习中获得心灵的感动,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因此,英国文学课程一直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传统经典课程。
传统的经典课程与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非相悖;如果后者运用得当,还可以与前者取长补短。事实上,高等院校的英国文学课程长期以来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递有关文学的基本常识、理论和作家作品的审美信息。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通过聆听和记录来达到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和学生之间、以及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距离。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教师也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回馈和反应。多媒体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为文学教学带来了生机。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欲望。可以说,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促进英国文学教学和经典阅读。
二 认知负荷
多媒体技术在英国文学课程中的使用已经成为共识,但是这种使用应该遵循生态化原则,严格控制课件和软件中的认知负荷。信息的加工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由于人类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每种信息在加工时所需要的“认知负荷”的大小就构成了影响其加工和获取的重要因素。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资源的总量。如果加工某种信息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超过了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认知资源的总量,就会造成认知超负荷,从而影响信息加工的效果(Sweller,Chandler&Tiemey,1990)。澳大利亚心理学家Sweller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其目的就是在教学材料设计上和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阻碍学习的认知负荷,优化促进学习的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某种学习材料所能引起的“认知负荷”水平主要由3个基本因素决定: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由此,也产生了3种类型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内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和相关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Pass,Renkl & Sweller,2003)。
1 外在认知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不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无效认知负荷。一般来说,教学活动中的外在认知负荷增大主要源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教学设计差、学习活动方式复杂等等。如果外在认知负荷超过了个体的认知资源总量,它就会阻碍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2 内在认知负荷
由于元素间交互形成的认知负荷称为内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它取决于所要学习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程度。由于每种学习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成分、数量和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因此学习材料的复杂性是固定的。教学设计无法改变学习材料本身所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但如果学习者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专业知识,那么他们在学习相同的材料时,就会比其他学习者产生更少的内在认知负荷。“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图式或自动化图式,即使这类材料包含多种成分并且各种成分之间关系复杂,但它们在工作记忆中也只作为一个组块,从而减小了工作记忆负荷”(林洪新&张奇,2009)。
3 相关认知负荷
相关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有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有效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也与教学设计有关,但与外在认知负荷不同的是,相关认知负荷不仅不阻碍学习反而促进学习。
由于认知负荷是建立在认知资源有限和工作记忆容量一定的基础之上,所以3种负荷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3种负荷相加起来的总量是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
三 控制认知负荷的策略
以上3种类型的认知负荷是相互叠加的,而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都直接受控于教学设计者。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能承受的认知负荷,否则,就会产生较低的认知效率(Pass,Renkl & Sweller,2003)。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主要是减少学习者所需要加工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信息,即减少冗余信息,最大限度地呈现直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容。尽管外在认知负荷都来自于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但具体的来源有所区别,比如,有的外在认知负荷是由于过多额外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材料引起的;有时候则是由于材料安排混乱,导致学习者要花费大量认知资源用于整理材料。英国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知识型课程,该课程的作品难度较大、理论复杂、背景遥远、篇幅较长。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认知负荷很大,因此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方面尽量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1 图表的使用
在多媒体学习中使用图表,是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一个有效方法(Carlson,2003)。以图表为代表的视觉呈现方式可以包含很高的信息内容,给学习者工作记忆带来的冗余信息较少,从而降低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图表主要用来呈现包括空间关系和空间处理任务的学习,与只能按顺序进行加工的句子相比,在图表中所有的视觉元素都可以同时看到,这样减少了在包括多个空间元素的协调任务中的视觉搜索。另外,图表提供了空间任务的更多外显表征,并且需要更少的参考信息,因为它表现出了必须通过文本来叙述的空间关系(Larkin,1987),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研究发现,难度较大的复杂教学内容,图表在减轻认知负荷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Carlson,Chandler & Sweller,2003)。这是因为图表可以激活和利用学生大脑中的认知图式,从而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学习者只要在工作记忆中操作少数信息元素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特别是在新手学习的起始阶段,大脑中还没有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基本图式,这就需要图表来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认知支架。
在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利用图表来配合和辅助文字表述,特别是授课内容比较复杂和信息量比较大的时候。例如,在讲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时候,教师都会意识到任务的繁重,因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数量大、历时长、戏剧种类繁多。因此教师通常会将其创作生涯分成不同阶段,并且介绍每个阶段中的戏剧类型和名称。此时,单纯的文字表述会使得复杂的授课内容更加难懂,而图表的使用产生直观而清晰的效果,从而降低内容的外在认知负荷。
2 邻近原则减负技术
“注意分散”发生在学习者接收到多种资源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必须同时进行加工的时候。解决“注意分散”的途径是接近原则:如果学生在叙述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动画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话(或在动画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叙述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那么他们就能学得更深入。与动画与叙述的同时呈现相比,两者的相继呈现更可能产生认知超负荷――该情境导致在问题解决迁移测试中理解的减少。注意分散包括空间上的注意分散和时间上的注意分散,因而接近原则也包括空间接近和时间接近。
(1) 空间临近原则
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教学材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在一种传播媒体中整合文字和图像,整合解释性的文本与相关的图像,对重要的图表和文本内容使用线索和信号来集中注意,用信号来吸引言语信息的注意(Mautone,2001)等都是有效促进空间接近效应的方法。
在英国文学课件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同时呈现相关的文本和图片,并且文本应该临近或者嵌入到图片中。如果屏幕文字与相应的图表离得比较远,学生便需消耗有限的认知资源搜索相应的文字和图表,从而导致认知超载。例如,在讲述《圣经》中的“原罪”思想对于英国文学的影响时,可以使用图片和文本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们解释。图片中描述的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巨蛇诱惑的情景,文字中解释的是“原罪”和“人类的堕落”等概念。
(2) 时间临近原则
和空间接近效应一样,理解信息所必需的多种分离的资源增加了心理资源将被花费在外部活动上的可能性,比如要试着回忆消失的单词,以及他们和目前呈现的图片或动画的关系。Baggett(Baggett,1984)利用有声电影进行的学习研究发现,信息呈现的声音刺激在视觉资源7秒后呈现没有阻碍学习,但在更长时间的情况下(如在视觉呈现前或后14-21秒),学习下降的速度相当快。
Mayer等人的试验也表明,同时呈现(动画和解说)的学习成绩要比相继呈现(先动画后讲解,或反之)好,因为在相继呈现时,学生需要在工作记忆中保存首先呈现的信息的表象表征,需要进行的认知加工便会超过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从而可能导致认知超载。
3 消除冗余材料
冗余发生在相同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或呈现不必要的额外信息时(Sweller,2005)。首先,Moreno等(Moreno,2002)的研究表明,在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同时呈现的时候,如果视觉呈现的是和声音内容相同的文本材料,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当插图或言语信息等第二种视觉信息同时呈现时,冗余效应就是消极的,对学习有阻碍作用。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因此课件中的在自我解释的图像上无需添加文字,并且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文本和声音同时描述图像。
其次,Mayer和Moreno(赵永礼,蒋凉&高峰,2009)以程序性文章作为测试教材,进行不同的媒体组合。研究结果发现,双重视觉条件下由于同一时间必须同时注意两种视觉的信息呈现,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需要较多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学习成效上不如单一的“视觉+听觉”好。研究还发现,当只出现动画和解说时,要比动画、解说和字幕三者同时出现产生的效果好。所以,在课件设计时要突出必要加工材料,减少额外信息加工的投入。这种研究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的某些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例如,有时为给学习者增加学习乐趣,设计者会在课件中加入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信息,如有趣的图片、搞笑的声音或背景音乐,这往往会分散学习者对必要加工材料的注意,使学习者将有限的认知资源用于额外认知加工中,使必要加工的认知资源减少,结果是学习者不能将有限的认知资源投入到目标学习中。因此,在英国文学的课件设计中,应该减少或消除为了提高兴趣而增加吸引性细节,它虽然与主题有关但与学习目标无关,可以导致学习者更高的情绪兴趣,但却对其认知兴趣没有帮助。
4 多通道减负技术
当一个信息加工通道被必要加工的认知需求超载时,可以通过另一个信息加工通道来分担处理其中的某些信息。例如,当课件同时呈现图片和文字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二者都需要学习者通过视觉信息通道进行加工,这容易导致视觉信息通道的认知超载。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方法是以讲解的方式呈现文本,即言语在听觉通道中被加工,图片在视觉通道中被加工,这样,视觉通道的加工要求被减少了,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选择图片的重要部分进行进一步加工。
因此,在英国文学课程中使用的课件中应该插入图片,并且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分析《鲁宾逊漂流记》的主题时,首先确定它是一部冒险小说,然后在课件中插入了四幅图片,分别是海难、孤岛、沙滩上的脚印和土著食人部落。在听觉呈现中,通过文字解说分析小说中的这四个意象,从而解释将该小说定义为冒险小说的理由。因为视觉呈现和听觉呈现中相同内容的同时获取,学生对这四个意象印象深刻。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带给学生们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5 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根据相关认知负荷理论,学习者已有的与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会影响多媒体信息加工中的内在认知负荷。由于学习者是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观念、习惯和态度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影响着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由于不同学习者背景知识、经验存在差异性,同样的学习内容,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会产生较高的认知负荷,而对于其他学习者来说可能只造成很低的认知负荷。多媒体软件设计者应当从多媒体学习者的经验入手,尽量提高多媒体学习者对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术的熟悉程度。
相关认知负荷主要来源于学习者本身,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必须唤醒学习者的认知投入。学习动机是影响多媒体学习者相关认知负荷的因素之一,而外部动机因素通常被认为是学习者访问材料的最初诱因,但是只有内部动机因素才是学习者持续努力下去的关键。
因此在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中,不但应该关注软件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并且还应该利用软件来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首先,学习内容尽可能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充分挖掘适合学习者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更多的认知努力。其次,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学习信息,通过改变多媒体软件的版式、字体、形式等因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第三,多媒体的呈现还应该做到个性化,解说中运用对话的风格会使学习者有很强的参与感,运用第一、第二人称使学习者产生亲切感,激发其学习欲望。第四,尽量设计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软件,使学习者自定学习步调,控制、操作和探究学习材料,还可以更好的实现反馈,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
四 结语
认知负荷理论把工作记忆的局限性看作学习的主要障碍,认为通过有效的认知负荷管理才可以使工作记忆的容量更多地集中于将要学习的材料中,从而促进学习。因此,在英国文学多媒体课件设计时,应该从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出发,充分考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负荷,选择有效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以发挥多媒体手段在学习中的优势,指导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Baggett P. Role of temporal overlap of visual and auditor material in forming dual media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4, 76: 408-417.
[2] Carlson R, Chandler P, Sweller J.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science instructional material.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2003, 95 (4).
[3] Fred Pass, Alexander Renkl & John Sweller.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Recent Developments [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3, 38(1):1-4.
[4] Mautone P. D., Mayer R. E., Signaling as a cognitive guide in multimedia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1, 93(2):377-389.
[5] Michelle Patrick Cook, Visual representations in science education: The influence of prior knowledge and cognitive load theory on instructional design principles[J], Science Education, 2006, 90(6):1073-1091.
[6] Moreno R, Mayer R E. Role of guidance, reflection and interactivity in an agent-based multimedia gam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5, 97(1): 117-128.
[7] Pass F, Renkl A, Sweller J.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Recent Developments [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3, 38(1): 1-4.
[8] Robert Carlson, Paul Chandler & John Sweller.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Science Instructional Material[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 95(3):629-640.
[9] Sweller J, Chandler P, Tiemey P, et al. Cognitive Load as a Factor in the Structuring of Technical Material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0, 119(2):176-192.
[10] Sweller J,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load theory for multimedia learning. In: R. E. Mayer, Editor,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5a: 19-30.
篇5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支持.初二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直到高中转化才初步完成.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新教材的编排自然而然就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而忽略了学科体系的严密性.例如,从内容编排看比较典型的有:把“式”(包括字母表示数、整式、分式、根式)这一块知识放到了一次方程与方程组、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后面,甚至还删掉了字母表示数、分解因式中的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等内容;从时间安排上看是把“式”这块知识放在初二及以后学习.因此从内容上就打破了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这样就形成了降低难度与学科体系的严密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学习起来肯定会遇到困难.很多教师在教学一次方程与不等式时感觉学生非常难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在课改前却是非常简单的、很基础的,学生也掌握得很好.很多教师感到非常苦恼,但找不出原因.其实,归根结底是这对矛盾没有解决好,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固然要遵循,但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也不能颠倒.教材编排不能做到两方面兼顾,在教学时就不应两面兼顾了.因此,教学时可做适当的教材处理:在教学一次方程时必须先和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简单的整式及整式的简单运算等必要的前奏内容,但不要求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只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即可,然后再学习一次方程.这样,学生对一次方程的理解、列式、解法及运算就变得简单与容易掌握很多.否则,学生很难理解方程的列式及运算,最终影响这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当一次方程学好了,一次不等式就不难学习与理解了,因为在逻辑上方程是不等式的特解部分,在解法上它们很相似.所以,一步处理好则后面几个知识块的难点都解决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处理教材教学效果都非常好,很受学生欢迎.
二、 分散难点与综合记忆的矛盾
教育心理学认为,记忆可分为多种,其中按照记忆内容来分,可分为部分记忆、整体记忆、综合记忆三种.这三种记忆的优劣根据学习材料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无意义联系的学习材料用部分识记效果较好;有意义而且比较简短的学习材料用整体识记效果较好;有意义联系而且既长又抽象的学习材料宜进行综合识记.例如,初中代数中方程与方程组、函数这两部分是初中数学中联系最密切,分量最大,最难、最抽象的内容,最适宜用综合识记的记忆方法.但教材为了分散难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学习,把这两部分内容分成几块,从初一到初三分跨三个年度六个学期学习.
具体如下表:
由此可见,一次方程与二次方程的学习时间间隔了一年,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学习时间也间隔一年,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的学习时间间隔一个学期.这样安排难点是分散了,但方程与函数这两块联系非常密切的知识却变得非常零碎,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有学习前面的知识就不知有后面的知识,学习后面的知识又忘了前面的知识的感觉,很难掌握好这两部分知识,更难形成方程与函数的思想.由于这些知识前后衔接时间间隔太长,因此,要使学生学好这些内容,要采用横向、纵向联想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来教学.每教学一个知识点都得先复习与之有联系的知识,让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清晰的记忆,然后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学习,联系记忆.虽然课本把这两块知识拆散来学习,但是教师必须对这两部分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整体教学观念,有意识地让学生把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方程体系和函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方程与函数的关系,更有效地形成方程与函数的数学思想.
三、 技能训练与减少习题之间的矛盾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最直接的就是减轻学生的作业量,因此,新教材大量减少了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题,同时又增加了一些能力培养方面的习题.教育心理学认为,基本技能是具有固定程序和步骤的方法,一种熟练的基本技能必须要经过反复多次训练才能形成.能力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体现,所以,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根本,能力是学生运用双基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表现.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掌握好双基,知识需要多次记忆、技能需要重复训练,这与减轻课业负担是不矛盾的.可是,新教材中技能训练的习题过少.例如,八年级上册《因式分解》一节,因式分解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两种,其中公式法有两条乘法公式,等于三种基本技能,而课本中提供课后训练的习题总共才十八道小题.平均每种技能重复训练六次,这样的训练次数对任何一种技能来说,都是不够的,学生是不能掌握好的.类似这种情况,新教材中还有很多,像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证明等,它们的基本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怕戴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帽子,要理直气壮地适当增加一些训练题,直到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为止.我们这样做并非搞题海战术,这是学科的客观规律要求;科学不是喊口号,如果我们一味地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减少应有的习题量,那么学生肯定不能熟练掌握好双基,能力培养也就成为空中楼阁,教好数学、学好数学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四、内容编排欠科学与与相关学科脱节引发的思考
数学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是学好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先决条件.新编教材对学科内容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只是考虑到本学科,而没有考虑应用学科,表面看是给学生减负了,但实际上非但没有减,从某个角度说,反而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一知半解,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状态与信心.
与其他学科的衔接明显脱节的有:物理八年级上册用到负指数幂(即科学记数法中,幂指数n是负整数的情况),而数学八年级下册才介绍.与本学科内容脱节表现在与初中阶段内容及高中知识的脱节两方面.初中阶段,前面几个矛盾中有些已经分析到,有些没有提到.如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中提到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也用到这个知识点,但中心对称图形及中心对称是九年级上学期的内容.勾股定理是八年级学习时介绍的,但所应用到的二次根式的运算是九年级才有,内容编排顺序混乱,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作补充、说明或适当的调整,没有经验的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学习事倍功半.以上种种往往会因为数学基础的欠缺或不牢固,让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大打折扣.
为了降低初中数学的难度,新编教材对一些内容一减再减.如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方程中的根式方程、比例的性质、韦达定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弦切角定理、连心线的性质等.有些内容在高中教材中有补充学习,更多的却是没有补充,直接应用.像十字相乘法是解方程中非常常用和好用的方法,因为初中删去了,高中又直接用,让初、高中的知识链出现了脱节现象.还有,为了减负,中考几乎是一年比一年容易,为了响应号召,一些初中教师也乐得只为中考服务,而高考的难度从没减过不说,还似乎有越来越难之势.初、高中对学科知识截然不同的要求,让许多学生措手不及,甚至晕头转向,导致一些学生因为畏难而放弃学习,非常可惜.学生的潜力没有在适当的阶段得到挖掘,更没办法形成能力.这样的教改没有达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不算,有时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如何处理好以上几个矛盾,寻找到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最佳学习方法,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这值得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深思与研究.
篇6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设计存在的误区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四大要素:教学者、学习者、教材、多媒体课件。笔者认为这四者应该遵从“两主一辅一中心”的关系,即:教师是主导,在课堂教学中起组织者、协助者的作用;学生是主体,能执行课堂学习活动安排,并能自主学习;教材是中心,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而多媒体课件是辅助,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教学学习环境,可以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四者关系如图所示:
但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从传统课堂“tell a lecture"(重传授)/"talk with students"(重交流)转换到如今备受争议的“show a lecture"(重展现),多媒体课件的地位常被教师和学生有意无意地抬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多媒体课件设计误区所致:
(一)多媒体课件冲击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削弱了教师对课堂活动的组织能力
毋庸置疑,传统课堂上英语教师是学生关注的焦点,而且.现代英语教学理论也赋予教师以主导地位,协助学生学习,组织课堂活动完全有赖于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但随着多媒体课件的普及,教师的这种地位却受到了冲击。
其一,影响教师创造性、能动性的发挥。海量信息呈现替代教师讲授语言点、组织教学等活动,多媒体课件虽信息丰富详实、形式生动活泼,但内容大多提前设定,缺乏灵活性、应变性;同时因为被束缚于电脑控制台前,教师很难再做到讲课时眉飞色舞、穿梭于学生中间关注教学效果。其二,影响教师的课堂活动组织能力。课件设计中的声、光、影、图等多媒体手段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听觉等感官,英语教师传统使用表情、手势、声调高低等手段的感染力不再,师生之间距离就此产生,即使安排有教学活动,这种距离感会使教师的组织能力大打折扣,使教师力不从心。总之,这样的课堂教学已沦为课件展示课,成为现代化的“机灌”。
(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参与课堂活动能力发展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促进外语习得的条件是什么?我们如何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因此,多媒体课件应该善于创设较为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思考所学内容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
但是多媒体课件中所展示的语篇或对话材料,大多是把文中情景和有声语言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取代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用英语进行的交际操练,取代了学生的思维训练。这种设计留给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甚少,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者,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大、切换快速,学生几乎没有空间和时间来思考学习的内容,认知超负荷,极易产生疲劳感、挫折感,影响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课件冲淡了教材的中心地位,未能很好体现教材的指导作用
新世纪出版的英语教材充分发挥自身作为目标语和学习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侧重点也从原来强调知识传授转化到重视综合能力培养。整套教材以及每个单元的编写在学习策略、语言重难点、异域文化介绍等教学目标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有机整体,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起指导作用。所以多媒体课件在设计时应该作为教材的辅助,而不是替代。
可是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包括某些教材配套的课件)往往喧宾夺主。在内容上淡化了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将其认为很感兴趣的旁枝末节放大,将教材强调的重点、难点置于课后学生自学,这样做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却降低了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声、光、影等技术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教材移到多媒体课件,可学生并没有从课件上得到要领,在开口说、动手写、用耳听等方面机会不多,学生学习策略得不到训练。
二、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原则
多媒体课件科学与否,教师是关键—教师不仅要厘清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课件之间的关系,明晰多媒体课件合适的使用频度,更要透彻领悟如下一些科学的指导原则。
(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为指导,突出大学英语教与学的“任务型”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应在交际环境中习得语言,两者应并行不悖,共同指导教师科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该理论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提出了终极要求—为学生创立最适宜“意义建构”的学习情境。而任务型教学模式旨在“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和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它强调“在做中学(learn by doing ) ",为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所推荐。教师对任务的设计应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含量高,具象性强,输人途径多样等优势,任务前(pre一task )、任务中(while一task )和任务后(post一task)等阶段的学习情境会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有真实性或接近真实,从而使学生通过语言活动积极完成语言学习任务,最终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具体而言:
1、课件在设计布置任务的环节应该能触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其产生学习动力。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是否有兴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有兴趣,都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习效果。因为语言、文化背景差异等原因,即使大学英语教材每单元主题都较为常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以及认识规律,使用声、光、影、图等多媒体技术,从声音、色彩、动画、情节等方面创设
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将任务以多媒体形式布置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视听觉等多途径的刺激,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课堂活动的布置与传统的抽象单一的方式不同,这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经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任务的动机,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减少焦虑,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应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任务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2)以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任务内容和方式应尽量真实;(3)设计的活动要有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2、课件设计应有助于学生主体课堂任务的完成,即最大程度地实现以多媒体课件为媒介的师生、生生交互过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该主要由具有“变化性互动”特征的各项任务活动组成,因为大学生的阅历、知识、思维等优势,活动意义会更丰富,更接近真实,而非机械式练习,进而能更有效地产生语言习得。这样,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就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特点,使课堂信息由师生双向交流向多元化、多角度的转换。
(1)课件设计应该给人机、师生、生生等多元化交流留下空间和时间。课件在以视听觉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作为主导的教师还应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做出反应,不断插人有关问题,灵活布置新任务,比如小组讨论,表演等,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比率。此外,为了避免学生下意识地等待“满堂灌”而懒于思考,教师在课件某些环节可只写出关键词,而不是完整写出所有要点。有助于学生能集中精神,与教师实现有效的互动,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2)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应该体现大学英语课的综合性特点,让学生从多角度参与完成,培养其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设计课件时,教师不应只关注多媒体在视听方面的优势,还应关注多媒体在培养学生说读写等能力方面所具有的潜力。可以在播放影片片段之后,让学生分组复述影片内容,或者根据影片内容设置填空题让学生补全关键信息;或者,用多媒体展示阅读材料并设置阅读速度等。
3、课件设计应体现多媒体在任务完成效果评估时的技术优势。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评估方式,有望改变传统效果评估时让学生感到枯燥,参与性不强的状况。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比如提问、游戏、比赛等,让学生感兴趣,使其能积极参与。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拓展了思维,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再一次通过活动强化本课语言难点。 当然,在采用多媒体时也可建立多种评测形式,如通过课前的小活动把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通过课中的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情况,通过布置相应课后练习督促学生的继续提高等等
(二)以多媒体认知负荷理论为指导,注意降低学生课堂学习的认知负荷,提高其学习效率。
认知负荷理论的要点是:(1)工作记忆容量有限,人们很难同时加工多种来源的信息;学习过程中如果处理信息所需资源超过工作记忆的容量,学习将会无效。(2)当某种知识(或图式)含有多种相互作用的元素时,这些元素将加重认知负荷。当信息加工所需资源超过其可用的认知资源,学习者就会认知超载、学习就不能顺利进行。Mayer等研究者认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有加工听觉输人与言语表征的听觉通道和加工视觉输人与图片表征的视觉通道。每个通道的加工容量是有限的。当呈现的课件信息加工所需资源超过其可用的认知资源,学习者就会认知超载,无法实现有意义学习。 Mayer & Moreno总结了多媒体学习中减少认知负荷的几种策略,可供教师设计课件时作重要参考,这些策略有:邻近原则减负技术,包括空间临近原则和时间临近原则;多通道减负技术;清除冗余信息减负技术;形象原则减负技术;分割减负技术;提前训练减负技术;标记减负技术等。笔者结合自己的课件设计实践,将这些策略整合如下:
1、课件设计要以珍惜学生课堂有限认知资源为前提,突出必要加工材料,减少额外信息加工投人。(1)课件应该重点突出、简洁以避免分散效应。不要在制作课件时加人与主题无关的图片、声音等额外信息,标记手段也尽量做到重点突出,节省认知资源。(2)如果图片/文本和声音同时出现,设计时文本应该临近或嵌人图中,尽量同时呈现而避免继时呈现。因为如果文本与相应图片(或声音与文本/图片)不同步,学生便要耗费认知资源寻找匹配,从而导致认知负荷超载。(3)教师可将学习内容科学分片分段,合适时辅以例句或例题,并使内容片段之间有一定间隔时间,这可使学生有时间分配认知资源来组织和整合所需信息。
2、课件设计要合理利用两条信息加工通道,科学分配视觉与听觉通道的加工工作量以及加工顺序。研究表明,通过文字加图片处理信息要比单纯用文字效果好,语音表达的呈现方式比文字呈现的教学效果好,配有语音解说的图片或动画要比仅有文字或字幕的图片或动画产生的教学效果好,这是因为处理形象的信息比抽象的信息付出的认知资源少;另外图片和文本均由视觉通道加工,易造成认知超载,而加人语音,就是把通过一条信息通道呈现的材料分离为通过两条信息通道同时呈现,从而减少认知超载的机会。据此可知,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应尽量避免纯文字的呈现,应有教师的讲解作为听觉输人,必要时还可在课件上辅以适量图片。
篇7
教育部提出的“减负”,得民心,顺民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名目繁多的课程、考试、作业、补课等,使学生幼小的心灵承受了沉重的压力,致使学生怕老师、怕上课、怕考试。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民族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边远高寒和经济相对滞后的山区,由于受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受教育程度、知识面等参差不齐,学生个体差异十分明显。过重的学业负担让他们虽进得来,但学不好、留不住。
“减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是没有作业,不是单纯地降低学习要求,更不是要取消考试。在新课程下,如何把“减负”与提高教学质量统一下起来,做到“减负”不减质,是摆在教师面前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新的教研课题。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民族学校学生基础较差、个体差异大的特点,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差异教学”理论和分层教学理论,我们可以从备课、授课、课后作业、检测评价等几个环节入手来实施,真正做到“减负”提质。其中差异教学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在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时,使之与学生的情况相匹配,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层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一、备课环节
1.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制定多样性和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好,避免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困难的学生吃不了。因此,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情况把学生进行分层,或三层或四层。比如说把他们分为三层:层次一为学困生,层次二为中等生,层次三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例如,在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人教版)“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一课中,可以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分解为:
目标一:识记欧姆定律及其公式。
目标二: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目标三:知道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知道并联电阻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目标四:知道串联电阻是增长了电阻的长度,并联电阻是增大了电阻的横截面积。
目标五:能根据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
目标六:能用R=R1+R2和■=■+■进行计算。
其中,目标一、目标三和目标四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概念和原理,属于层次一。在此基础上层次二的中等生就要求增加目标二,层次三的优秀学生则要求能顺利掌握和运用目标五和目标六。层次三要求学生对所学能进行迁移和运用,包括数学知识,此层次是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对学生成绩较好和基础好的学生做出要求,没必要对所有学生都要求。
多样性的教学目标允许学生表现出应有的学习结果,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取得进步,而不是整齐划一全优的结果,也不可能取得这样的结果。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基本理论认为: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需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已达到的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水平。学生独立活动所达到的水平和借助教师帮助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正处于形成状态的心理机能和活动水平。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组织教学活动,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选择与调整,使学生突破最近发展区,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努力后取得的成果,可以很好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我们不能强求层次一的学生达到层次三的学生的高度,这样层次一的学生会不堪重负。也不能用层次一来要求层次三的学生,他们会觉得吃不饱。
2.教学内容的梯度化和个性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已有的知识参差不齐,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接受所学的知识,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教学内容应该由浅入深,有一定的梯度,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对于学习成绩好、基础好的学生,要求的层次就可高一点,可补充一些高层次的内容,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而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求的层次就要低一点,一些偏难的内容可不做要求。如前面提到的“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一课中。目标一、目标三、目标四可算是基本要求,目标六是教师增加的内容,这是对层次高的学生的要求,不强求层次一的学习困难学生掌握。
二、教学模式:选择性和差异性
一种教学模式可能对应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同一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但决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教学任务的最佳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进行灵活组合。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导致一个班级中学生分层,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促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无法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必须开展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教学。
例一:“设疑导思”差异教学模式。该模式就是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要有差异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不同的认知平台,引导完成知识的建构,并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难度大的可以找基础好的学生回答,难度小的可以找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回答,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积极思考与正确回答的机会。比如,人教版八年级初中物理第四章第二节习题:“有人说,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这种说法有道理吗?”。提问学生时,可让层次一的学生回答“熔化”的概念,让层次二的学生回答是“吸热还是放热”,让层次三的学生进行综合回答。
例二:“合作学习”差异教学模式。此模式是教师根据学生性别、成绩、能力、兴趣等因素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组员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学习,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互助互学。在学习小组中,学生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交流协作,完成任务,同学之间的学习互助不仅可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提高学业水平,也能使提供帮助的学生得到锻炼。在这样的合作环境中,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不完全是受助者,有时也是助人者,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又能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安排学习小组时,每组中应包含有各层次的学生。如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电功率(人教版)课后习题第六小题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共同完成,而且要求合作小组亲自实践,效果会更好。
例三:“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差异教学模式。此模式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独立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角色由被动变为主动,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在教师的协助下进行学习,并有机会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比如,在布置物理假期作业时,作业1:归纳写出学期所学的物理概念。作业2:帮助老师出几套综合测试试卷。对于层次一的学生可选作业1来完成,层次二的学生可选作业2来完成,层次三的学生可全选。
三、课后作业:分层化和量力化
在学习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要有层次性和梯度性,不留超量作业、随意性作业、惩罚性作业。布置作业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水平层次,让学困生吃得了,让中等生吃得好,优秀生吃得饱,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很好训练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坚决消除机械性作业、重复性作业,无论哪个层次的作业,要尽量达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效果。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作业进行分层,如对照前面的学生分层情况也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作业、提高性作业和发展性作业。基础性作业的内容是巩固课内所学的基本知识,提高性作业是在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配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发展性作业是基础性作业和综合性的题目均有。对实验作业和课外兴趣实验作业也应该分别分层要求,分层作业可以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题来做,学习困难学生选择完成基础性作业,以减轻他们的压力,也减少作业抄袭现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层次较高的练习,以提高综合能力和素养。教师在批阅作业时也要注意给予学生鼓励,尤其鼓励他们挑战更高层次的作业,激发学习兴趣。
四、评价环节:过程化和多样化
传统的考试对学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出题者绞尽脑汁,出一些偏题、怪题、难题去为难学生。教师为了对付考试,不惜挤占学生已经很少的休息时间,增加课时,加大课业量,搞“题海战术”,学生因完不成繁重课业任务而受罚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师生情感对立,学生厌学现象十分严重。新课程强调考试不是以选拔为目标,而是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部也一再强调,“减负”并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改革考试内容、标准和方式,强调评价的过程化和多样化。因此教师应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教师应向不同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水平的试卷,即评价标准多样化,以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取得成功。每次的试卷内容都要有一些来自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就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和进步。这样,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一个努力的目标。
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除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考核外,还有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现在通行的成长记录袋就是以加强过程考核的一种方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平时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评价。
总之,“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要明确“减负”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减负”要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和社会、领导和教师都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关于“减负”的有关政策,对于处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更应按照“减负”的有关政策去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在教改上下功夫,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真正做到“减负”提质。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8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活动,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教”是前提,“教”支配着“学”,先“教”而后“学”。当前课堂普遍存在着“教”风太盛的现象,许多自以为是的教师滔滔不绝地独自吟诵着“经书”,殊不知,教师越是“好教”,学生越不“好学”。教师的这种“爱教”行为反而增加了学生负担。教育部提出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切实增强学习效率。我们教师除了在课业负担上面给予减轻,更重要的还要在学业负担做到减负增效。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这一宗旨,必须充分践行生本课堂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教师限时讲授,学生踊跃活动,真正做到减“教”增“学”。近几年来,笔者始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摸索、实践,探究出减“教”增“学”的策略。
一、减少“教”的时间,增加“学”的时间
教和学的总时间是一个定量,如果“教”的时间越多,那么“学”的时间也就越少。当前各地课堂教学改革中都比较重视教学时间的管理,有的地方对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比例上也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如有的地方教育部门规定:教师讲授的时间不得超过一节课总时间的三分之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师要科学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分配时间,变“讲”堂为“学”堂。
五年级上册中的“负数的初步认识”是我执教的一节校内公开课。我原先考虑到学生对“负数”这个新的数学概念比较陌生,而且生活中接触又较少,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所以准备采用讲授教学方式,讲授时间比较多,大约需占用课堂总时间的三分之二。在和学科组的教师集体备课中,他们提出:当前提倡“学的课堂”,首先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学习时间安排上应当予以充分保证,教师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我又将教学方式调整为“先学后教”的形式,上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有关各地气温的图片、温度计等学习材料,让他们先根据导学案分组进行自主预学,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炼总结出有关“负数”的知识,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事实证明,这样的安排是正确的,并未造成我所担心的结果,我省时又省力,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中反而学得更好。
二、减少“师”的活动,增加“生”的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多的干预反而会造成对学生产生“非爱性的掠夺”。课堂要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就要求教师减少无谓的活动,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中,我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我退居幕后,减少了自己的教学活动,增加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我以小组为单位,给每个活动小组提供了牙膏盒、饼干盒、长方体框架、正方体框架及小棒、节点等实物,让他们在观察、触摸、测量、比较和拼接等丰富活动中进行感知,各组学生通过一组有结构的学习材料接触、操作、感知,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方面的特点有了具体直观的认识,然后在全班交流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归纳概括。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是充当了一个组织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在各小组操作活动中适时参与他们的研究活动,在汇报交流时适当引导他们围绕所观察物体的面、棱、顶点方面作全面系统地分析与归纳。
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该教的才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教”基于服务学生的“学”,课堂中教师主动退后,减少“师”的活动,教师不替代学生的学习体验活动,将学生推向前台,增加“生”的活动。
三、减少“单”的形式,增加“合”的形式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场域,应在互相交融、互动合作中达到共同“生长”。减少“教”并非对学生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长。为了学生的“学”,我们应做一个目光敏锐、心如明镜的智者,主动和学生互动,促进生生互动、生生合作,减少“单独”的个体活动,增加同伴“合作”的学习形式。
譬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中的“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时,我原定教学方案是给每位学生提供四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泡沫模型,让他们各自把这四个正方体泡沫模型分别将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3份、4份、5份,然后分别观察统计1面涂色、2面涂色、3面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及切成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后来,我考虑到这样的话所需准备的小正方体泡沫模型太多,因此改变策略,将学生每四个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仅提供4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泡沫模型,让他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事后发现,我这样“偷懒”的方式反而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减少了我的麻烦,而且小组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得个体之间的竞争变为组内团结、组际竞争,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交流,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总之,我们只有学会“让”一点、“懒”一点,适当减少“教”,增加“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科学设计师生活动,恰当安排活动形式,才能真正实现高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炎.认真学习数学教学的一些新思想[J].云南教育,1999(12).
篇9
2.教师教学
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自己的教学观念会起到关键作用。《新课标》也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入地理解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性质;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英语的人文性;要求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语言素质、文化修养和语言运用能力,营造激发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1]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英语教师一般只看到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的工具属性,忽视了语言的认知、社会文化和生物属性”[2],“仅从工具的意义来看语言及其教育是十分狭隘的观念”[2]。
3.教学评价
韩宝成通过调查老师们对现实中英语考试的看法发现,考试“这个指挥棒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折磨,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2],由此可见考试是枷锁,老师和学生在考试的枷锁里适者生存。于是,老师借助于课本、习题把挖空心思总结来的应试技巧传授给学生而忽略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学生积极地把这些技巧应用到如潮水般涌来的习题上也无暇顾及那些对语言学习至关重要的学习材料本身。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蜕变成分数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学生蜕变成产生分数的机器。这种类似于工业化的育人方式培育出来的人才能有多少人文个性呢?学生学习的过程蜕变成单一应对考试的过程后,语言的魅力荡然无存,语言学习的乐趣也就无从谈起。
二、关于英语考试改革
1.英语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是因问题倒逼而进行的政策调整。政久则弊生,这是规律,过一个时期就该动一动。因时而起,因势而变,不断试错,经常调适”。[7]通过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下提出英语考试改革,是顺应时展的。
2.改革指向
英语考试改革只是高考改革的一个方面,但英语高考改革的宗旨是和整个高考改革的宗旨相契合的。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2014)强调“:高考改革要有助于高等教育选拔人才,要有助于中学培养学生,要有助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8]三个有助于中,基础教育学生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前提,高等教育选拔和继续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基础教育就要在引导学生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能力和素质培养同步跟上。具体到英语基础教育,就是从一开始利用语言使用的需求来拉动语言能力的提升,借助语言本身的魅力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能力和素养。
篇10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初始阶段,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更是为以后继续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低年级学生能否熟练掌握基本计算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让我们感到忧心,他们的计算能力普遍在下降,主要表现在计算准确率在下降,在计算速度在减慢,计算技巧缺乏。而要改善这一现状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经过一定量的练习,但是现在全国上下都在高呼“减负”——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小学低年级规定不得留课外家庭作业。计算教学既要“减负”同时又不可以“减质”,减负增效是我们每个教师所期盼的理想境界,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的课堂效率就是摆在我们低年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古老”而又严峻的课题。特别是现在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及行为习惯,学生的计算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同学的计算速度很快,正确率也很高。大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偏慢,甚至个别学生连基本的计算技巧都不掌握。但是在“减负”的大环境下,提高计算课堂效率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提高低年级计算教学课堂效率的策略研究
我们教师除了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把计算教学内容与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内容,赋予“计算教学”生命活力。更要让学生体会计算也是人们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让学生了解计算的产生,强调学生学习计算的经验和体验。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增强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一)精设情景,以情景托起“数”与“计算”,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都有直接的影响。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驱力,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对数学书本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问题,创设情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就是让学生不厌烦学习,让学生带着学习兴趣,积极去思考,去探究,去寻求新知识。因此,我们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应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借助数学小游戏来创设情境。我在教学时,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游戏:“乘汽车”,给孩子一些特殊的车票,有“2+2+2+2”“3+3+3+5”“6+6+6”“1+1”等,可以拿到改写成乘法票的孩子上车,拿到不能改写成乘法票的孩子坐在原地,让他们自己判断是否能上车,自己说原因。通过这样一个游戏情境,引起学生惊奇、兴趣、疑惑、新鲜等情绪,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情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小学生具有的心理特征,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什么事物都感到好奇,凡事总要问个为什么,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15到20分钟。如果让学生干巴巴的坐着听课,他们可能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开小差,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计算教学是老师头痛、学生们最不重视的知识。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计算课堂的的学习兴趣。可以说,儿童时期的发展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成长,培养和训练儿童的兴趣要从小开始。所以,我们要巧设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利用故事巧设问题。我在教学“乘法口诀的练习”时,为了避免单调而又枯燥的练习,我讲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狗的生日,小白兔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狗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他们的车票很特别,小白兔的拿到的票是3×4,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9。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白兔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白兔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乘法,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松鼠,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白兔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白兔和小山羊。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适时地把学生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在教学中利用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手、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不断进入兴奋状态,使课堂教学产生一波未落一波又起的,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自主探索的情趣之中。
(三)尊重个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篇11
二、设计生活性作业,提供体验的机会
新课程下的思品作业要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要成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特别关注生活性作业的设计。例如教学《心中有规则》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生活性作业:标题:《熟悉身边的交通规则》;目标:认识交通标识,注意交通安全,理解规则的意义;内容:1 通过实地调查,画出较为常见的交通标识。2 通过查找资料、询问等方式注明所画交通标识的含义;效果分析:作业结束后,学生们交上了一份份图文结合、栩栩如生的答卷。从答卷上看,学生字迹清楚,态度认真,这说明了学生的作业兴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内容上看,学生能较熟练地了解身边多种多样的交通标识,并能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而且加深了对规则意义的理解。显然,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智慧。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提供活动的机会
儿童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师应把思品作业巧设计,把机械单调的作业转变成学生自己有声有色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学《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访问家人和邻居、查阅报纸、收看电视及通过互联网等途径,了解公共场所的安全隐患以及发生的伤害事故,并把图片、新闻报道和采访纪录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四、设计竞争性作业,提供创新的机会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适当引进竞争机制,设计竞争性作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欲望。例如教学《班级中的“岗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竞争性作业:小辩论。“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小明不负众望,当上了劳动委员。在放学的路上,小伙伴看到了他,伸出了大拇指说:‘真棒,当官啦!’这句话让小明很困惑。要求学生辩一辩:当班干部就是当‘官’吗?你是怎么看的呢?”问题一出,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们纷纷发言,这正是学生在思想与思想的交错、磨合、补充、沟通的基础上达到了学习目标,在平等、自由、真诚的争辩中学会了共处,达到了共识。
篇12
1、积极配合学校党政抓好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首先以“三个代表”学习教育为切入口,组织广大教职工, 特别以党团员骨干为主的学习教育活动,每人记学习笔记不少于一万字,从而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2、加强师德建房教育和过程管理,杜绝师德违规。
(1)继续组织全体教工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班主任暂行规定》等师德教育材料,年初,校长与全体教师签订师德目标书,学校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十五”规划内容制定本校师德评估量化细则,加强师德过程管理。并采取教师在本年度出现师德违规现象,在当年评选、评优、职评中一票否决项,使全体教师都能自觉规范自己教育行为。
(2)为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继续开展以关心、爱护学生为主题的“做学生良师益友”活动,四月举行我校“我做学生良师益友”演讲比赛,以提高教师对师德重要性的认识。
(3)组织老师观看《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录像》,写出观后感参评。
(4)认真搞好我校一年一度校级师德标兵评比活动,教师节期间给予表彰奖励。
(5)认真做好女教职工工作,积极维护女教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组织开展“岗位成才,建功立业”活动,“三八”节学校召开表彰会,评选优秀女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二、抓好科研促教,实现“创新、减负、增效”。
1、配合教导处组织全体教工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重点学好《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学习材料》、《现代教育思想专题》和《创新教育》三本书,引导老师切实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使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2、配合教导处组织教工积极参加业务系列达标、创新课、优质课、学科带头人和各科教研攻关等活动,使我校教育、教研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落实工会三项职能,促进民主管理制度的完善。
1、突出抓好教代会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力求会议规范、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2、配合学校党政积极参与校务公开的组织工作,继续开办公开栏、意见箱等,使校务公开在内容、形式、时间上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使校务公开落到实处。
3、继续抓好教工之家建设活动,使工会发挥更大作用。
四、突出维护职能,为教工多办实事好事,开展在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1、工会干部要热心为教职工服务,时刻关心教职工的疾苦,帮助解除后顾之忧,做教职工真心朋友和权益的维护者。
2、组织教工的休养活动和女教工查体(包括退休女教师)工作。全年教工福利不少于往年。
3、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照顾退休老师,及时通知参加活动,以不同形式共同庆祝或走访慰问,尽心尽力为退休老师多办实事、好事。
4、今年根据学校建设实际情况,尽量组织教工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活跃教工生活。
五、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会整体工作水平。
1、定期组织工会干部学习,提高业务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
2、定期召开工会委员会,布置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工会委员要深入教研第一线与教职工交朋友,及时了解意见建议,进一步促进工会工作的开展。
篇13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0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作业这个词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广为使用始于上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之后。在俄语词汇中,作业(задание)还有功课、任务的意思,它的同词根词задача则是任务、习题的意思。упражнение也有作业的意思,但主要指练习作业和习题。在苏联教育学中,学生的实验室作业和实习作业是作业的重要类型。由此,通常认为作业是指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学习性的活动任务,它包括练习以及以解决问题为主的设计及实践活动。可见,作业不仅仅是练习,两者之间是有些区别的。但是,时至今日,作业一词在我国似乎成了练习的代名词,加上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业是以练习为主的,大量的是练习,通常所说作业设计实际上是指练习设计,实验室作业和实习作业大多用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来分别指称。本文在讨论作业设计时,相应地以练习设计为主,用意在于突出对练习设计改进的研究。
2005年,笔者曾经概括化学新教材中练习设计和练习教学的主要问题,并就存在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意见[1]。然而8年之后,就总体情况而言,教材练习设计与教学实际“两张皮”,各搞一套,形成巨大落差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应试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教师在练习教学中追求“一步到位”,达到新的程度;“题海恶浪”使学生苦不堪言,许多教师也无可奈何;少数人对“造海”和编造难题颇为得意,却没有重视练习异化的严重威胁日益临近:学生摔书、弃学事件频发,“读书无用论”重新泛起,“取消化学学科升学考试”的趋势日益明确……“物极必反”,先人总结的这个规律,应该唤起我们的警醒。不错,考试还是要的,恰当的应试教学是需要的,改革有关制度也不是教师所能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因循守旧,维持现状,无所作为,依然按旧认识、旧经验办事。我们都希望化学教育搞得更好,都不希望化学教育受到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消除痼疾,如何在教师职责范围内改革应试和练习教学,努力实现“减负增效”。
笔者认为,要实现练习教学减负增效,除了要坚持整体规划,系统设计,逐步提高,积极创新之外,当前应着重解决好下列问题:
1 合理定位,注意跟课文融合
总的来看,目前教材的编写仍存在重“学”轻“习”、“学”“习”分离现象,对课文编写比较重视,练习编写有时只是起点缀作用,缺乏深入、有效的练习指导,助推了实践中各行其是。
实际上,练习属于问题之列,跟教材或者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没有本质的区别。有计划的、恰当编制的跟课文融合的练习不但能巩固、拓展、深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通过练习还可以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利于教学调控,促进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练习过程也是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此可以将练习合理地定位为:它不仅是“习”,也是“学”的重要方式和组成部分;要重视教材中练习的编写,加强练习指导,使它跟课文有机地融合,做到“学”中有“习”,“习”中有“学”。在教材中练习的编写尚未得到改善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做出适当的补充和调整。
2 有的放矢,重视练习的“形成”本性
在应试需要的驱使下,不少教师把练习变成了“做卷子”的过程,仿照终结性考试的编制方法来编制平常的教学练习,使练习丧失了应有的基本属性——形成性。久而久之,一些教师甚至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编制形成性练习了。因此,重视和体现练习的形成本性,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促进“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2.1 前提:准确诊断
最有效的“形成”,是有的放矢的“形成”。为此,除了要研究和遵循学生学习各具体内容的一般规律外,还需要做好学习困难和障碍的诊断。
思维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困难大多出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它们的主要类型有:基础较差型(包括知识缺失型、程序缺陷型等);能力较弱型(包括策略无效型、经验贫乏型、思维缓慢型、不太熟练型等);元认知失衡型(包括元认知缺乏型、注意不当型、缺乏反思型等);以及情意问题型(包括信心不足型、害怕困难型、心不在焉型、易受干扰型)等。
进行学习困难和障碍诊断的方法主要有:基于任务分析的个别谈话、概念图表达、思维路线陈述、出声思维、行为观察以及诊断性作业等等。
2.2 关键:对“症”处理
在明确学习困难和障碍类型之后,可以用不同类型的作业配合其他方面的措施,作对“症”处理。例如:
对于知识缺失型,可以通过补救型作业、拓展型作业、应用型作业进行知识“补课”;通过分解型作业促进理解;通过对比型作业突出条件、特点;通过变式型作业促进对核心、本质、重点的掌握;通过强化型作业促进知识巩固。
对于程序缺陷型,可以通过矫正型作业、补救型作业纠正程序错误;通过诱错型作业消除错误定势、引起警惕。
对于策略无效型,可以通过分解型作业和综合型作业结合,促进对策略的理解;通过观念的方法论内涵演绎与样例示范促进策略的思考和累积;丰富题型知识,注意题型体验。
对于经验贫乏型,可以通过变化型作业、拓展型作业、应用型作业来充实、丰富经验。
对于思维缓慢型和不太熟练型,通过归纳型作业,以及有序和适当地增加练习量,以促进形成“图式*”,有利于思维提速和熟练解题过程。
对于元认知缺乏型,可以通过解说型作业,要求学生解说解题依据及过程,学习反思和换位换向思考,强化其元认知意识、知识和体验。
对于情意问题型,应以心理矫正方法为主,也可以应用激趣型作业、应用型作业、动手型作业来配合。
对于注意不当型,可以通过强化策略意识,改善情意心理来提高注意品质。
上述各种类型的作业都是针对学生薄弱环节的“形成性练习”,广义地说,这种“形成性练习”也包括诊断性作业在内。除此之外,还有不具有特定目的、旨在进行常规教学训练的“形成性练习”,下面讨论中的举例即可归属于此类。
3 划分层次,逐步“到位”
教学中的练习应该是由若干习题构成的有机整体,而不是若干习题的随意拼凑,应该根据预期功能赋予适当的层次结构:或者是变式重复,以求巩固、强化;或者逐步拓展,以求发展;或者是逐步深入,以求提高。
课时练习跟单元练习、学段练习以及升学应试练习要注意拉开档次,明确分工,不能“一步到位”。为此,需要先做好整体计划,并注意有计划地覆盖基本的题型。
对于学习基础不同、学习速度各异的不同类型学生,应该通过练习选择指导,分类提供适合他们的练习,使他们都能逐步发展、提高。
恰当地划分习题的层次是按照上述内容搞好练习教学的重要前提。怎样合理地给习题划分层次呢?通常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是:
3.1 参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划分习题层次
在B. S.布鲁姆提出教育目标分类法之后,曾任美国《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总主编的列品考特(W. T. Lippincott)教授等人就用来对化学试(习)题进行过分类。1987年,笔者曾经借鉴布鲁姆的分类思想、指导原则和编制方法,根据解答问题时需要涉及的认知操作,将中学化学试(习)题分为知道、领会或学会、应用、综合运用和创新等层次,测量它们的实际难度,发现这个认知序列跟难度增长有着很明显的相关性[2]。据此,可以参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把习题区分为不同的层次(见表1)。
3.2 利用SOLO分类体系划分习题层次
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意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的结构)分类评价理论是由比格斯(J. B. Biggs)及其同事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表现,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同一个学生甚至在同一个学科的不同知识点上都会处于不同思维阶段。教学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更要关注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寻找学生学习质量出现差异的原因,以便“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他们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以观察到的思维阶段称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根据学生解答具体问题时表现出的思维结构在性质和抽象水平上的复杂变化,假设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由感觉运动的、形象的、具体符号的、形式的、后形式的5种方式依次组成的普遍发展顺序,并进而描述了每种方式下的反应水平,把学生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前结构的、单一结构的、多元结构的、关联结构的和拓展抽象结构的5个层次[3]:
(1)前结构水平(Prestructural):学生被情境中无关的方面及以前所学的无关知识所困扰或误导,没有真正理解问题,不了解相关知识,或使用过于简单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表现为任务没有得到合理地处理,回答问题时逻辑混乱,给出错误的或不相关的答案。这是最低级的水平,可认为学习者不具有回答该问题的能力。
(2)单一结构水平(Unistructural):学习者只能联系与该问题相关的单一事件,找到一个线索或资料就立即得出结论,忽视了可能的内在矛盾,或者仅仅是靠记忆回答,而不是真正理解。
(3)多元结构水平(Multistructural):学生回答问题时,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使用两个或多个线索或资料,但未能觉察到这些线索或资料之间的联系,未能对线索或资料进行有机整合。常常给出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
(4)关联结构水平(Relational):学习者能够把握问题线索和相关素材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概括归纳,将它们联结在总体的联系框架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能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并将解答的各部分内容整合起来,使之具有统一的结构和意义。这表明学习者已对这个主题有充分的理解。
(5)拓展、抽象结构水平(Extended abstract):学习者能概括一些抽象特征,把前面得到的整体概念转化到更高的抽象水平,或者拓展问题本身的意义,推广这个结构到一个新的主题或领域,表现出较高的创新能力。
以这个5层次发展序列为标准,可以把习题划分为不同水平(见表2),根据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的表现来判断他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这就是说,SOLO法可用于形成性的学生学业评价。
4 探索负荷测算方法,实现“减负增效”科学化
要科学地“减负增效”,需要对负荷进行测算,而不是只凭主观感觉“毛估估”。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在1988年提出认知负荷理论[5]。他认为,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活动都需要消耗认知资源,如果所需要的认知资源总量超过了个体所具有的认知资源总量,存在认知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会出现超负荷现象,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和质量。认知负荷包括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与学习材料的性质关联,是由所学材料本身的复杂程度决定的,在信息要素高度交互作用以及学习者还没有有效掌握合适图式时,会产生高度的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是由信息的呈现方式和学习者需要的学习活动所引起的,它主要是由设计不当引起。关联认知负荷是指与促进图式构建和图式自动化过程相关的认知负荷,它也受控于设计者。外在和内在认知负荷不利于学习,而关联认知负荷有利于学习。认知负荷理论在20世纪90年展成为研究认知过程和教学设计框架的一个重要理论,但学者们对其涵义的理解始终没有统一[6]。
目前在管理研究领域,国际上有关脑力负荷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主任务度量法、次任务度量法、生理度量法和主观度量法。其中,主任务度量法是通过对操作者在工作中的表现来推算这一工作强加于操作者的脑力负荷,有很明显的缺陷;次任务度量法通过对操作者完成次要任务时的表现来推算,受到的质疑更多;生理度量法目前的可靠性不强而且依赖于多种特殊仪器、难于广泛应用;主观度量法则永远无法完全消除其主观性[7]。
笔者认为,在练习设计中对习题的主任务进行结构分析,有可能表征其复杂性,由此可以确定习题的静态难度(或称绝对难度)和推测学生的认知负荷极限,并进一步确定习题的层次。
试(习)题难度的标定方法大致可以分为采用客观指标的事后标定和主要采用主观指标的事前标定两大类型。事后标定大多以通过率或者得分率作为试(习)题的难度,在测验评价和试卷分析中已经广泛应用。对于试(习)题编制及其难度调控来说,事前标定难度比事后标定难度似乎更有直接意义,但是事前标定实际难度的困难要比事后标定大,其主观性也比事后标定大。目前,国内外都有不少学者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试(习)题难度的事前标定,尝试根据影响因素来标定问题的绝对难度;提出了各种绝对难度标定方法,如多维度分析系统、任务加工信息数量评估法、认知复杂性评估法、认知任务分析法和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等等[8,9,10,11,12]。
一般说来,试(习)题的难度与其复杂性有关,对其复杂性系统地作具体分析,有助于确定影响试(习)题难度的主要内在因素并进而测算其量值。问题是由基质(或称预设、主题、已知等)、疑项和解3部分组成的,并且往往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述,在一定的情境中呈现。由此可以推测影响试(习)题难度的各种因素包括下列各方面:
(1)问题表述的准确性和鲜明性;阅读量大小。
(2)情境的复杂性;情境与问题以及学生认知经验的贴近程度,对建模以解决问题的启发性、便利性。
(3)基质(已知条件)中包括模块和图式在内的知识点的多少、隐蔽性、充分必要性;各知识点的关联复杂性。
(4)疑项和解的多少;已知条件与解之间的障碍与干扰的多少;中间任务或中间目标的多少(任务的复杂性)。
(5)解的开放性、指向性(搜索空间大小)。
(6)问题结构的多元性、关联性、拓展性以及要求的抽象-具体跨度大小。
(7)问题解决过程必须的策略及程序的复杂程度和熟悉程度,认知操作水平、逻辑操作数量,等等。
情境越复杂;试(习)题涉及的知识点(或知识组块)越多,知识的学习(应用)水平要求越高;任务复杂性越大、中间任务(阶段任务)越多;条件的隐蔽性和结论的开放性越大,障碍与干扰越多,问题的结构越复杂;解的指向性越弱,可采取的策略(图式)和程序越复杂,都会使试(习)题的难度越大。
不过,上述推测不一定可靠,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和修正,只能作为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假设。例如,一般推测知识内容模块个数会影响试(习)题难度,然而有人在实证研究中发现:知识内容模块个数对试(习)题难度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达不到统计检验的显著性水平[13]。
确定影响试(习)题难度的主要因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这些因素来建立模型准确地测算难度数值也不轻松。
5 需要解决的其他问题
除了合理定位,跟课文融合;有的放矢,重视练习的“形成”本性;划分层次,逐步“到位”;探索负荷测算方法,实现“减负增效”科学化之外,心怀精品意识,努力把练习和习题设计成精品,绝不苟且应付,对于搞好作业设计非常重要、非常关键!
还有一些问题也需要注意和解决。例如,一些教师总感觉到课本中的习题“不给力”,其原因在于大多数仍停留在表面,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少,导致学生兴趣低下、缺乏主动性、对练习持应付态度、抄袭作业现象严重;随手拼凑练习多、重复多,选择题数量过度,造成“题海”高耗低效;注重学科特点不够,胡乱编造的“实际”题时有出现……在练习教学方面,教师讲评枯燥、狭隘,重结果轻过程,忽视知识构建,忽视思维培养,缺乏方法、策略训练,不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难以达到举一反三效果;忽视个别指导,缺少有效的矫正和补救措施,加剧了学习分化……实践表明,文化内涵贫乏、人文精神缺失,会严重地牵制练习和练习教学水平的提高。
“减负”只是努力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从指导思想、教学原则以及练习的内容、形式和教学实施、批改、讲评等环节努力“增效”。限于篇幅,这里就姑且从略了。
参考文献:
[1]吴俊明,李艳灵.关于高中化学新教材练习设计和练习教学的思考.载于:课程改革的探索之旅——《课程·教材·教法》创刊30周年百篇精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61~565.
[2]吴俊明,王槐.试论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分类[J].扬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4):99~104.
[3] John B. Biggs,Kevin F. Collis.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The SOLO Taxonomy [M]. NY: Academic Press,l982.
[4]薛春兰.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2,(12):28~30.
[5] Jobn Sweller.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 [J]. Cognitive science, 1988,(12):257~285.
[6]赵俊峰.解密学业负担 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崔凯,孙林岩,冯泰文,邢星.脑力负荷度量方法的新进展述评[J].工业工程,2008,11(5):1~5.
[8][13]杜明荣.高中物理试题难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邵志芳,余岚.试题难度的事前认知任务分析[J].心理科学,2008,31(3):696~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