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图书调查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宣传的有效性分析
宣传关键是要有效,以最少的人力与财成本力获得最大的收益,本段将分析宣传的重点和可行性方式。——由《中华读书报》组织的少年儿童读书现状的抽查中也表明同样的结果:“逛书店”和“看报纸杂志”是图书信息来源的主渠道,分别占78.72%和61.70%。报纸期刊在图书宣传中有其他媒体不能代替的作用。
报纸期刊用客观实在的纸质载体保留了信息,读者在第一次看到图书宣传的信息后,仍然可以找到原件再读。专业的报纸期刊有相对固定的读者,宣传图书更是独具优势。爱读书的人往往爱看有关图书出版的专业报刊,如《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文汇读书周报》、《读书》、《中国图书评论》、《书摘》、《书与人》等,也经常关注有关报刊的读书专栏,这些报刊与专栏可以指导他们购书和读书。
同时,各专业报刊也有宣传本专业图书的栏目,因此可以在《旅行报》、《旅行者》、《时尚.旅游》等报刊上做类似《丽江的柔软时光》等旅游图书的宣传,在《快乐厨房》上介绍《做了就忘》一书,效果也会不错。
由此可见,报刊和书店应为宣传锁定的重点,而电视和广播则为次要宣传载体。鉴于网络的异军突起,为图书宣传带来了崭新的模式,故可利用网络之优势,造成阅读期望和阅读等待,同时产生迅速传达这一宣传要点。
三、宣传时机
图书宣传有一定的时间性,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出版社的投入再多,也难以奏效,有的出版社用于图书宣传的投入达几十万元之多,但结果却是如泥牛入海,有去无回。而有的出版社由于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宣传时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地利用宣传时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是旅游书,所以一年两个黄金大假前夕,都是宣传应重点考虑的时机。而配合图书前后上市宣传准备,也是图书宣传的重要一环。
若以《乌镇的似水年华》的宣传为切入点,那么就可以考虑借电视台播放《似水年华》的时候,借东风而上,努力挖掘到两者的若干相似性。比如都是很写意的,很淡淡的感伤,很恍惚的爱情,人与地理的纠结等等。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升温,必然会带动当地相关产品受到关注,如丽江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等等,而这方面的书籍,正是了解该地区的必要渠道。
(略)
四、宣传模式的具体运作及费用评估
(一)网络:
(二)报刊
1、媒介联盟,主要由记者和评论家组成(后附媒介清单)
①记者联盟 主要配合公司和出版社宣传图书与公司理念,在全国各地寻找最有影响力的一家媒介参与,长期为公司和出版社做宣传。每有新书出版,公司和出版社应到该书内容地召开新闻会,同时也应该到图书预期主要销售地召开新闻会。
另外,加入有报纸成立的俱乐部成员,可是建立战略上互动关系,也有利于公司和出版社的宣传推广。比如加入《都市时报》读书会,那么一个月内公司至少会有4次出现在该报的版面上;加入《春城晚报》的发行促销团,订阅晚报的读者可以获得公司和出版社提供的文化产品,而我们则可以为他们制作其所需的文字。这样的局面是双赢的,实现的操作空间很大。
提示:这些主要配合出版社进行。
宣传的内容大致为:新闻稿,书讯、书评或书摘。
②评论家联盟
篇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其专业设置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要出发点,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建设的客观需要,是科技兴国的重要举措。作为学校教学、科研三大支柱之一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研教研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省30余所高职院校也和全国其它省份高职院校有着极其相似的状况,大部分是从中专、职高升格而来。学校普遍处于基础薄弱的发展时期,存在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与图书馆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笔者对全省三十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的基本情况归纳如下:
二、调查对象、方式、内容
对全省三十所高职院校(不含高专)以面对面、发放调查表、电话等形式对各馆的概况、图书馆网络及自动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信息素质教育、文献采访、读者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办馆基本条件远远滞后于学校迅猛发展的办学规模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指引下,我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得到了迅猛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在数量上已经占了全省高等院校的“半壁河山”。我们根据各校的学生总人数从馆藏总量、馆舍面积、阅览座位数等方面调查了各馆的生均馆舍面积、生均座位数、生均馆藏册数等,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在被调查的三十所高职院校中,馆舍面积达标的只有3所,占10%,最低的是生均只有0.2平方米。生均阅览座位数0.2的也只有4所,仅占13%,由于近年来各馆大量购买电子图书、期刊、论文等,生均馆藏册数达标的有21所,占到了70%,但仍有30%的学校不达标。
(二)“资金和人才”是影响图书馆自动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本科院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发展迅速,在高职院校中也引起了各馆的高度重视,但是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仍然发展缓慢,不能适应现代化图书馆要求,也就不能较好的服务于教学科研。在调查对象中,还有3所学校图书馆未实现管理系统的集成化,占10%,15所学校还没有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占50%,4所院校图书馆还不能上网,占13%。在对“影响图书馆自动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一栏的调查中,其中22所院校图书馆认为是“资金和人才”,占73%,3所学校认为是“资金”,占10%,5所学校认为是“资金和观念”占16%,这就说明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对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既不给钱也不给人,“资金和人才”的短缺是影响图书馆自动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三)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滞后于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的需要,馆藏资源未能彰显职教特色
一方面,高职院校年年连续扩招,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科专业不断增加,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在被调查的三十所高职院校中,学生人数5000人以上的20所,占60%),另一方面,办学资源明显不足。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上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因学校扩招、新专业开设对文献资源的需求。进而出现生均馆藏册数不足,馆藏结构不合理,馆藏文献质量不高,利用率低,不能彰显职教特色,无法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馆藏资源不足,文献类型单一。高等职业院校尤其是新升格的职业院校图书馆的藏书量普遍较少,其馆藏的大部分是中专时期的馆藏文献,或者是几所中专图书馆藏书的组合。因此,绝大部分的馆藏文献都不具备高职院校所要求的职教性、专业性、应用性。近些年随着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进程的加快,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都购买了一定数量的电子资源(主要是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使得馆藏总量迅速增加,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生均馆藏册数不达标,此次调查中,有9所院校生均藏书册数不合格,占30%,最少的生均藏书只有27册。
馆藏文献类型单一,各馆主要是印刷型的图书和期刊以及近年来购买的部分中文电子图书和期刊,外文文献、音像资料等数量极少甚至为零。
2、馆藏文献内容陈旧、质量低下,文献利用率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仅从量上看多数图书馆的馆藏总量都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册,但真正能用于服务教学科研的文献少之又少,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是原有的馆藏文献内容过时,实用性差。二是为了评估突击购买,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纷纷加大了对图书馆文献资源方面的投入,但对底子薄弱的高职图书馆仍然是杯水车薪,所以各馆利用有限的经费只得购买大量对教学科研毫无作用的特价书用于充数,在被调查的30所高职院校中100%的购买过特价书,区别只是购买的多少而已,个别馆特价书的数量占到了纸质馆藏总量的50―60%。三是购买电子资源来弥补馆藏总量的不足。一是因为电子资源使用方便、快捷、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二是经费上相对于年年涨价的纸质文献而言,电子文献更“经济实慧”,但高职院校在网络化、数字化校园建设上又没能同步跟上,使得图书馆最大的读者群――学生,不能较好的使用电子资源,从而导致馆藏文献利用率低。
由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藏与用上三种矛盾日益突出:馆藏数量的盲目增长与文献资源的实际匮乏;馆藏质量与读者实际需求相脱离;馆藏数量大与文献利用率低下。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对文献资源建设形成长效机制,而不是将其当成一项突击性的任务来完成,否则,将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负效应。
3、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用户需求的多元化与馆藏文献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省内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其服务中深感自身馆藏文献无法较好地满足学院师生员工需求,但又无法与本地区本系统实现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在此次调查中,仅有3所院校成为了CALIS成员馆,占10%,没有一所院校参加了外文期刊的协调采购(原因主要是因为经费的不足)。只有6所院校与其它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占20%,100%的院校打算参与“四川省高校图书馆联盟”,看来,要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一方面需要办学者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相关业务部门进行统筹,协调,比如高校图书馆这个群体就需要高校图工委牵头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四)信息素质教育没得到应有的重视,进而影响了馆藏文献利用率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现代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仅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几种基本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具体见下表:
表1 四川省30所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调查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入馆教育是为了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图书馆、熟悉图书馆并尽早使用图书馆的重要环节,但调查发现,只有19所高校开展了新生入馆教育,占63%,仍有三分之一多的职业院校图书馆未开展新生入馆教育;讲座培训主要介绍本馆资源,包括图书馆书目查询系统培训、工具书的使用、馆藏分布与借阅、本馆各种电子资源的使用、网络资源的使用等,也只有三分之二的院校开展了培训讲座,仍有三分之一的学院未开展任何形式的培训讲座;文献检索课是适应学生深层次检索的需要,使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检索技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非常有助于学生走入社会进行学习、研究、创新。只有17所院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占56%,其中多数院校是把它作为公共选修课在全院范围开设,少数院校只在部分专业开设;虚拟咨询也称为数字参考咨询,它是基于数字化、网络化和现代技术的参考咨询服务,是传统参考咨询服务功能的延伸和拓展,调查显示:只有18所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虚拟咨询,占60%,也就是说有40%的院校还没有开展此项工作,个别院校还停留在中专时期的传统咨询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有5所院校一项也没有,可想而知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是何等的缺失,只有2所院校从四个方面开展了信息素质教育,仅占6%。总之,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急待改变,这需要各院校的主要领导尤其是教学管理部门改变认识,给予应有的重视,各部门的支持配合才能使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得到加强。
(五)图书馆服务呈现开放型,但形式单一,质量不高,未能彰显职教特色
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主线,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点,近年来,从中专、职高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充分认识到了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编目外包以后,各馆纷纷抽调业务骨干下大力气做好服务工作,调查显示,我省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上呈现开放型、但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层次较低,未能彰显职教特色。
1、全开架,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占主流
尽管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馆舍面积不足、布局不合理、设施设备陈旧等现象,但各馆通过回溯建库、调整馆舍布局、延长开馆时间等措施,实现了全开架,藏、借、阅一体化的借阅模式。调查显示,27个图书馆周开馆时间在70小时以上,占90%,26个图书馆实行了全开架,藏、借、阅一体化的借阅模式,占87%,其余四个馆也是半开架,传统的闭架借阅形式已经不复存在。
2、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层次较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除了各馆开展的日常借阅外,我们就图书馆开展的服务项目进行了调查,见下表
从上表看出,我省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的服务项目主要是读者培训和参考咨询两项,说明多数图书馆还停留在传统的日常借阅服务上,开展了以上八个服务项目的学校只有一所,开展了五个服务项目以上的有六所,多数图书馆都只开展了二至三项服务,个别馆仅有读者培训一项,另外,只有10所院校图书馆提供的文献方式为一次文献与二次文献相结合,其余的20所院校都只能提供一次文献,总之,充分说明高职图书馆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层次较低,服务质量更是有待提高。
(六)图书馆员素质偏低是制约高职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
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永远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第一需要,我们仅从职称和学历两方面调查了省内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职工队伍状况,被调查的30所院校图书馆共有员工 517人,从职称上看,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仅占10%。中级职称人员占26%,64%的人只有初级职称或者没有职称,因此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学历结构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并不低,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到了近70%,表面看来,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并不低,但据了解,各馆有相当部分员工是因为学校升格过后才通过各种途径(主要是电大、远程、函授)提高的学历,也就是说一部分人表面看学历是提高了,但知识和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另外,从专业角度了解到,各馆普遍缺图书馆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两类人才的不足大大制约着高职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篇3
大学图书馆作为保存书籍以及学生学习阅读的场所,其热湿环境不仅对学生学习效率有影响,对图书馆的藏书也影响极大。温度不合适,或者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降低人的学习效率,影响人的思考能力,而图书也会因为其材质的原因,在温度和湿度不适宜的情况下,导致变质,最终缩短了寿命,尤其是一些珍贵的图书,更要求其保存在适宜的环境中。为了考察图书馆的舒适度,调查图书馆的热湿环境,本次测量选择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南交大图书馆分南北两侧,共有七个阅览室,本小组对其进行现场测量,分析测量结果,对该图书馆的热湿情况作出研究报告,并给出建议。
1 测量方案
1.1 成都市气候特点
成都位于北纬30°40′东经104°04′,海拔505.9m,夏季室外平均每年不保证50 h的湿球温度为26.7℃,室外风速为,冬季1.2 m/s,夏季1.3 m/s,大气压力为,冬季963.9 hPa,夏季947.9 hPa,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为27 d,冬季日照率为22%,年平均温度16.1℃,极端最低温度为—5.9℃,极端最高温度37.3℃,累年最冷月(1月)温度平均5.6℃,平均最高为9.6℃,平均最低为2.3℃,较差为7.3℃,累年最热月(7月)温度平均25.8℃,平均最高29.9℃,平均最低为22.1℃,较差为7.8℃,最低日平均温度—1.1℃。
成都市位于亚热带湿热气候区,历年平均气温为16.2℃,总降水量为935.6mm,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
1.2 测试对象
本测试选在成都市西南交大图书馆进行,该图书馆共六层,为弧形结构,东西侧较长,南北侧较短,西面环水。该图书馆使用的是水源热泵机组,在夏季室内最高温度大于30℃时,机组打开,进行制冷,测量时,图书馆空调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图书馆内分为A、B两区,A区位于图书馆南侧,共三个阅览室,分布在3、4、5楼,B区位于图书馆北侧,共四个阅览室,分布在2、3、4、5楼,本次测试点布于A、B两区各层阅览室,共7个测试点。
1.3 测试参数和测试仪器
本测试测量图书馆热湿环境,需要测出图书馆室内温度及相对湿度,和当地室外温度及相对湿度,测试参数主要包括:室外干湿球温度,室内干湿球温度等。
测量仪器为DHM2型通风干湿表。
1.4 测量数据
测试开始后,首先在七个测试阅览室分别选取六个不同的测试点,分别进行测量。然后,对每个测试阅览室的六个不同测试点测量结果分别取平均值,最后,得到七个测试阅览室的室内热湿参数,如表1、表2所示,室外热湿参数如表3所示。
2 数据分析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05)对节能建筑室内温湿度的要求为:夏季温度不低于25℃,湿度40%~65%;冬季不高于20℃,湿度30%~60%。
作出图书馆A区室内温度和湿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各层的温度相差很小,平均在25.8℃,但是相对湿度三层最大,达到77%,四层次之,为72%,五层最小,为68%。
作出图书馆B区室内温度和湿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看到B区各层的温度相差也不太,平均在25.9℃,但是相对湿度二层最大,达到78%,五层最小,只有69%。从图表中的A和B区的数据可以看出,平均温度高于25℃,达到了节能的标准;但是相对湿度较高,超过标准要求。因为成都市位于亚热带湿热气候区,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所以相对湿度比较高。人体的舒适温度在24~26℃之间,从所测得数据分析可得,图书馆温度在人体的舒适范围,而人体舒适的湿度范围在20%RH~60%RH,所测图书馆的相对湿度还是偏高,会让人觉得不舒适。
保存图书最适应的温度是17℃~19℃,根据所测得数据,交大图书馆各楼层夏季平均温度均高于最适温度;适合于藏书的相对湿度为50%~55%,根据所测得数据,交大图书馆各楼层相对湿度均高于适合相对湿度。综合温度和相对湿度来看,图书馆环境不利于藏书。位于交大图书馆五楼的特藏馆保存有珍贵图书,需要为该室制造温湿度适合的环境,以有效保存图书。
参考文献:
[1] 廉乐明,谭羽飞,吴家正,等.工程热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李建东,王超,袁涛.长沙市办公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状况研究[J].建筑科学,2010,26(10).
篇4
高校图书馆借阅量创十年新低说明啥?
篇5
1引言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学术性机构,是高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攻关活动提供文献保障的基地[1]。随着人们对图书馆重要性的认识及体会越来越深,图书馆的馆藏也随之呈指数级增长。同时,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也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日益丰富,其地位及作用日益凸显,成为馆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高校图书馆都先后引进了各种价格不菲的中外数据库,并根据本馆实际情况自建了许多特色数据库,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充分且有力的信息保障。
通过对广州5所“211”工程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用户(以本科生为例)和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主要负责人进行走访和调查,笔者发现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没有明确的建设策略、电子资源的使用率低、电子资源的使用只能适用于校园网内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2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于2012年5月分别在5所高校随机发放,共回收735份,其中有效问卷676份,有效率92%。各学校发放问卷的比例大致相当,详见表1。从调查对象年级来看,以大二和大三居多,分别为38.7%和373%,大一学生占16.3%,最少为大四学生,占77%。
3.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3.1 是否使用过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从表2的数据可看出:图书馆电子资源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进行学习科研的重要资源,但仍有待宣传推广。横向对比5所高校各自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暨南大学学生经常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中山大学学生,而华南农业大学学生仅为4.5%,远低于总体水平。各校电子资源利用率的差异与本校电子资源建设的条件及宣传力度有关。
3.2 目前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种类能否满足要求
从表3的数据可看出:目前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但在结构上和数量上还需要完善,以适应不同学生更多的使用需求。通过比较发现,中山大学学生认为能够满足要求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华南理工大学学生,这与两所学校的电子资源建设力度不无关系。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是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建设学校,学校每年都会投入大笔资金用于图书馆建设,电子资源的建设经费因此能够得到保证。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中山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的采购原则是尽量满足本校师生的需要,基本不受经费的限制。而其他几所图书馆都表示存在经费有限的问题,只能尽可能地订购需求相对大的数据库,合理公平地分配资金,以满足不同学院专业的要求。
3.3 阅读和检索电子资源的目的
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查询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是其阅读检索电子资源的最主要目的,占调查人数的62.9%,其次是为了完成平时老师布置的学科作业以及为撰写毕业论准备。从表4可看到,各个高校学生使用电子资源的原因重要程度基本一致。有22.7%的学生选择“随便看看,无目的”,还有11.7%的学生出于“好奇”使用,这说明图书馆还有不少的潜在电子资源用户可以挖掘。
3.4 图书馆不同种类电子资源的利用情况
参加调查的学生认为电子期刊是对学习最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其次是专题数据库和学位论文。利用率最低的是会议论文、电子报纸及特色数据库。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倾向于使用那些平时最常用的电子资源,对其他的电子资源很少关注。图书馆应该加强会议论文、电子报纸及特色数据库等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使用。
3.5 不愿意或不使用电子资源的原因
在“不愿意或不使用电子资源的原因”中,“不习惯阅读”的比例最高,占43.8%。受传统阅读方式的影响,纸质图书期刊仍然是高校学生查找资料的首选。相比之下,网络电子资源具有更新快、检索速度快、检索途径多、信息共享程度高等优点,是高校学生进行学习科研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作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应努力改变阅读习惯。其次为“网络速度太慢”,占38.6%。调查过程中,有学生反映图书馆主页有时很难打开,进入数据库的速度过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使用电子资源的热情。“没有计算机设备”这一原因仅占125%。目前高校学生大都拥有自己的电脑,少数没有的也可以使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所以对电子资源利用影响不大。
3.6 更愿意接受的了解电子资源使用方法的方式
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66.7%普遍喜欢自己上网阅读数据库操作指南,其次为讲座、询问参考馆员、培训班还有其他方式,分别占11.7%、10.0%、8.8%和2.8%。从表7可以看出,各个学校的学生对了解方式的喜好程度都差不多。上网阅读数据库操作指南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时间灵活性较大,所以受到高校学生的普遍欢迎。但讲座、培训班的开设也是必需的,因为它除了能够满足约10%的学生学习需求外,还能够使用户了解到除操作方法与技巧之外的其他信息,以及系统地了解数据库的特点和功能。
3.7 浏览图书馆主页和关注其动态的频率
参加调查的学生中经常浏览图书馆主页的学生仅占15.0%,有68.6%的学生偶尔关注其动态,而从不浏览图书馆主页信息、从不关注其动态的学生高达16.4%。虽然图书馆很多关于试用数据库和数据库的使用信息都会在图书馆主页中,但是还应该采用多种途径宣传其电子资源,使更多的学生及时了解最新动态信息。
3.8 图书馆应该加强宣传介绍的方面
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70.3%都希望图书馆在信息检索方法与技巧方面加强宣传介绍,59.1%的学生希望加强宣传网络数据库,42.5%的学生希望加强宣传特色服务,如表9所示。图书馆应该在宣传方面加强力度,寻找更受本科生欢迎和更易实现的方法,使电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3.9 图书馆应该增加的新服务
为了图书馆能够更好地服务用户,使电子资源更好地发挥其功效,接受调查的学生均表示希望图书馆可以增加一些新服务,如表10所示。
4对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的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笔者对目前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盲点提出以下建议。
4.1 制定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建设策略
在对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主要负责人的走访中,笔者发现目前除了华南师范大学以外,其他几所高校并没有明确的电子资源建设目标。
图书馆要建设电子资源,需要建设策略的指导。在制定策略之前,要对图书馆及其环境、用户、建设经费、人员及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在制定的过程中,要遵循电子资源建设策略制定的指导性、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连续性、动态性和前瞻性等原则;在制定之后,要不断根据时代的变化对其进行修订和补充。
4.2 建立电子资源的评价体系
图书馆对本馆的电子资源、使用情况和投资效益等进行科学的评价,能够发现在电子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以后数据库的购买、更新和续订等提供参考。由于电子资源的特殊性,传统文献资源的评价方法并不适用于电子资源的评价。因此,“需要结合传统的馆藏评价方法、书刊评价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及其他方法来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建立评价体系,确定一个综合指数”[2]。具体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4.2.1 确定评价内容。电子资源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电子资源的内容、检索系统与功能、用户使用情况、成本核算[3]、数据库的友好程度、数据库同一时间的最大访问量、数据库的版权问题、数据库的安全问题等。
4.2.2 建立评价体系。图书馆应该建立起一个电子资源的评价体系,对引进和自建数据库的利用情况、技术平台、服务情况等进行系统的评估,以完善电子资源的建设。电子资源的评价体系中有两个重要方面:对电子资源利用率的统计分析和建立用户对电子资源的评价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利用网络建立一个评价平台,或者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甚至可以对重点用户进行走访,了解用户的深层次需求,为电子资源的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
4.3 加强电子资源的宣传
调查发现,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不够或者宣传不到位。本科生是高校中的主体,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用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本科生对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却极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一新生在中学阶段大部分都没有使用过电子资源,对电子资源的好处根本不了解。因此,图书馆可以通过以下4种途径对电子资源进行宣传。
4.3.1 优化图书馆主页。图书馆主页是图书馆的网上窗口,在利用图书馆主页宣传电子资源的同时,必须优化主页的结构,这样才可以把读者的眼光吸引住。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使用数据库的习惯,对现有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使主页看起来简洁、流畅,同时也方便读者的使用。
4.3.2 开办讲座、培训。图书馆可以通过自办或者与数据库服务商合作开办有关电子资源的系列讲座和培训,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来开设专题数据库的网络培训等。目前,通过数据库服务商、信息集成商与图书馆密切配合加强电子资源的宣传和用户培训已经成为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南开大学图书馆在开办讲座、培训、宣传图书馆电子资源这方面的做法对其他高校图书馆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4.3.3 开设检索课。电子资源的使用方法不同于传统文献资源,所以图书馆应该开设检索课程,引导学生,特别是新生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文献检索课,但也只是作为选修课供学生选修,而且学分也比较少。鉴于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性,建议高校将文献检索课作为必修课,并适当增加其学分。在检索课中,可以重点突出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技巧和检索技巧等知识,以提高读者使用电子资源的能力。
4.3.4 与院系、社团合作。
在高校学生生活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很多都是院系或社团举办的活动。图书馆可以通过与院系、社团等合作,在校报、院刊、广播站或各种社团活动中宣传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还可以印制一些图书馆电子资源介绍和使用技巧的小册子进行分发,通过宣传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4.4 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
图书馆自建和引进的各种电子资源的检索平台都不统一,读者在使用这些资源的时候需要从不同的检索入口进入,有时还需要频繁地登录和退出不同的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读者使用电子资源的热情,影响了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为了方便读者利用电子资源,图书馆应该开发或者引进跨库检索软件,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为读者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读者只要一次输入检索词,系统就会在多个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将检索结果合并后反馈给读者。利用统一的检索平台对电子资源进行检索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读者的检索工作,提高检索效率,从而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4.5 建设本馆的特色数据库
目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已经开始自建特色数据库。例如,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和读者的需求,自行建设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本校专家学者数据库”“教育信息数据库”“教育与发展心理学数据库”“多媒体系列资源库”等14个特色数字资源库。暨南大学图书馆专门建设的华侨华人中心汇集了很多关于华侨华人的信息,还有侨情简报等,其中由教育部CALIS项目资助开发的“华侨华人研究专题数据库”是CALIS的特色数据库之一。
4.6 解决校外网使用电子资源的问题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读者没有或较少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使用校园网,从而使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用户,这个问题在华南农业大学体现得最为明显。华南农业大学的很多学生都是使用铁通宽带上网,而不是使用校园网,这也是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图书馆应该采取多种方法解决校园网外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问题。这一方面可以借鉴暨南大学图书馆的经验,其在2005年引入VPN技术,极大地方便全校师生在校园网外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4.7 提供电子资源的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可以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为读者开设个性化服务。暨南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只要正确输入其校园卡卡号及用户密码就可以享受到图书馆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包括用户个人信息管理、信息定制、信息搜索、信息提供和用户反馈五个方面。利用该系统,图书馆完全可以像“新书推荐”那样向读者推荐其所需要的数据库或最新的数据库。
[参考文献]
篇6
1调查概述
1.1公共图书馆及其社会形象的相关概念
公共图书馆是指由政府设立、资助、管理,免费为公众服务,提供非专业的书刊资料、公共信息、互联网连接及图书馆利用教育,并开展有关文化活动的场所或机构。其特色在于提供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书籍和资讯,与高校图书馆、科学院系统图书馆等专业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可以针对儿童到成人,即所有的普通居民――社会大众。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公共图书馆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印象和地位。具体来看,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形象是读者和公众对图书馆的一种总体映像,表现为对某个公共图书馆、区域公共图书馆和一个国家公共图书馆整体的概括或定断,通常可以简单地用“好”、“一般”和“不好”等词语来表达,比起那些具体的社会形象,它显得不那么清晰,而是基本上脱离了图书馆的某个具体方面,具有明显的概括性和模糊性[1]。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对其自身的作用是整体的和宏观的,良好的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能促进其各项职能的发挥,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反之亦然。
1.2调查背景
一方面,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尤其在场馆建设、馆藏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普通民众对公共图书馆的利用越来越频繁,其社会影响力逐渐提升。另一方面,我国公共图书馆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知识文化需求,很多场馆存在服务水平低、馆藏资源数量少和基础设施不健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形象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除公共图书馆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外,许多民众对公共图书馆的认知存在误区,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经济效益第一”的观念根深蒂固,往往会导致他们忽视公共图书馆在保护文化、社会教育等方面发挥的社会效益。为此,我们要矫正其偏见,塑造良好的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努力实现公共图书馆社会效益最大化,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共享知识的盛宴。
1.3调查研究的意义
对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的调查研究,既有其理论意义,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对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进行调查研究,可以更全方位地了解公共图书馆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和定位,为相关理论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同时,公共图书馆作为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社会形象的调查研究将会促进整个图书馆社会形象这一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有其特殊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公共图书馆自身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对其社会形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更立体地了解我国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的现状,找到对其社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关键因素,促进图书馆实际工作的改善,增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2调查设计
2.1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覆盖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务和不同职称的人员。在职业方面,调查对象基本上覆盖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其中人数相对较多的是服务业、文教、学生、公司、工程和运输业等。在年龄方面,调查对象包括少年儿童、青年人、中年人以及老年人,其中参与人数最多的年龄段是18岁到40岁,占33.55%。在学历方面,调查对象包含了不同学历层次的人员,其中,大学本科生人数居首,占38.14%,其他依次是大专、中专以下、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职务的分布上看,没有级别的人数最多,占52.27%,其他依次是股级、科级、处级、厅局级和省部级以上。从职称的分布上看,没有职称的人占43.67%,其他依次是中级职称、副高级职称、高级职称和初级职称。
公共图书馆面向的对象是所有的社会大众,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和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调查,能够较为准确和全面地反映社会大众对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的看法,使得调查结果更具全面性、可靠性和可信性。
2.2内容设计
本次调查的内容,也即调查的问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相关背景、对公共图书馆的认知和利用情况、对公共图书馆的印象和满意度、对公共图书馆的总体观感和期许、对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的认知和定位、改善和提升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的方法等。
2.3调查问卷的回收与数据分析情况
此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45份,问卷有效率约为68.17%。为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梳理整合,排除了那些可信度或真实性很低的问卷,用数据分析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部分重要数据绘制了相应的图表。
3调查结果及简要分析
3.1经常利用的公共图书馆
在问卷中,我们将公共图书馆的类型按服务的地域范围划分为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地区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社区图书馆、街道图书馆和乡镇图书馆。调查结果显示,省级图书馆利用次数最多,占54.23%,其次是地区级图书馆,占37.51%,这两者之和占比高达91.74%,而县级、社区、街道和乡镇文化站的图书室利用率较低。
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从公共图书馆分布的地理位置上看,省级和地区级图书馆往往位于人口众多的市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四通八达,服务辐射范围更大;第二,从公共图书馆自身的建设上看,省级、地区级的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馆舍规模较大,馆内环境较好,馆藏资源丰富,馆员队伍专业,服务质量更高;第三,从文化需求上看,省级和地区级图书馆所在的区域,经济相对发达,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因此文化消费和文化需求也较多。
3.2年均利用公共图书馆的次数
调查结果显示,44.77%的人每年利用公共图书馆的次数为1-3次,42.90%的人利用次数为4-7次,10.47%的人利用次数为8-10次,1.51%的人利用次数为11-14次,仅0.36%的人利用次数超过15次,从实际情况来看,读者直接去图书馆的较少,而通过网络、他人利用公共图书馆的相对较多。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有不少人对公共图书馆不清楚不了解,根本没有利用公共图书馆的意识;其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足不出户就可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造成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和用户的分流;其三,公共图书馆自身的不足,如馆舍选址不合理、文献资源保障率低、资源体系性差、服务水平低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读者来馆的次数。
3.3对利用过的公共图书馆的评价
结果显示,56.53%的人对利用过的公共图书馆印象为中等或一般,19.36%的人对其印象为良好和优秀,而对其印象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有24.10%,高于认为良好和优秀的比率。由此可见,读者对利用过的公共图书馆印象总体看来是一般甚至是较差的,具体数据见图1。
图1读者对利用过的公共图书馆的印象评价
3.4对利用过的公共图书馆的满意度
读者对利用过的公共图书馆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的评价。利用满意度的详细数据见图2。
图2读者对利用过的图书馆的满意度评价
从图2的数据可以得知,对公共图书馆较满意、很满意的人有426个,所占比例为20%;较不满意、很不满意的人有521个,要明显多于较满意、很满意的人数,尤其是很不满意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超过了10%,反映出社会大众对公共图书馆的满意度是一般到偏低的。
3.5对利用过的公共图书馆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
有着较好用户体验,读者对公共图书馆满意的原因大概为以下几点:第一,图书馆环境好,人们可以在公共图书馆中进行学习和文化休闲;第二,能免费参与专家讲座、展览、读书等文化活动;第三,信息系统反应及时、咨询人员解答问题得当;第四,图书馆服务效率高;第五,馆员服务态度好;第六,能方便借阅(检索)到所需书刊资料,拒借率低等。作为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应该努力做到并发扬这些优点。
而有着不好用户体验,读者对公共图书馆不满意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能方便借阅(检索)到所需书刊资料。书刊资料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核心资源,公共图书馆书刊不全,借阅不便,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第二,部分图书馆的服务态度有待提升。图书馆员队伍建设落后,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馆员服务态度不好,会直接降低读者对公共图书馆的满意度。此外,图书馆环境差,不利于学习和文化休闲,服务效率低,不能提供个性化服务,信息系统故障率高、容量有限,咨询人员解答问题不当,变相收费等也是造成读者对公共图书馆不满意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读者对公共图书馆不满意的原因,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影响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的各种消极因素,而这也是在塑造公共图书馆良好社会形象中应积极寻求改变的方面。
3.6对公共图书馆的总体观感
在对公共图书馆的总体观感问题上,笔者发现大部分人认可“图书馆是不可或缺的”这一观点,认为图书馆是知识殿堂,是公众学习和文化休闲的场所,可以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它。而有些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公共图书馆不过是一个文化服务机构,对社会的作用不大,可有可无。这种认为公共图书馆可有可无的观念是错误的,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知识和教育,而图书馆是知识和信息的集散地,是实施社会教育的良好阵地,它不仅是大众获取知识的宝库,还是保存优秀文化遗产的根据地。
另外,有40%的人认为图书馆是个事业单位,到那里工作,一辈子有保障;33%的人认为图书馆是个穷单位,馆员挣不到钱,这两种观点虽截然不同,却都太过绝对,有失偏颇。公共图书馆应制定相应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国家和社会也要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提高馆员的待遇。当然,图书馆员则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图书馆的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只有如此,才能减少甚至消除人们的偏见,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需要指出的是,调查对象中有11%的人认为图书馆工作简单,只是借书还书,谁都可以胜任,有志气有才能的人无法施展本领。这是对公共图书馆工作错误的认识,图书馆的工作并不只是借书还书,它还包含图书采编、组织典藏、咨询、学科(馆员)服务等一系列的专业性工作,并非谁都能胜任。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图书馆馆员,不仅要熟悉图书馆工作流程,还要精通图书馆专业知识,熟悉各领域的相关知识,有为读者服务的职业道德,能够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3.7心目中的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定位
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在公众心目中的定位,也可以折射出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中的整体地位。调查结果表明,39.56%的人认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应该定位于知识共享、文化传承的公益性殿堂;23.81%的人认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定位是知识中心、学习中心;19.80%的人认为公共图书馆应是文化中心;14.62%的人认为公共图书馆应是信息中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知识共享、文化传承的公益性殿堂是公共图书馆最为显著的形象定位。
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的定位充分反映了公共图书馆具有公益性、知识性、文化性和信息性等特征。公共图书馆应提高其社会公益性,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增强其社会教育的职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保存优秀文化遗产,传播健康有益的文化;促进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做到公益性、知识性、文化性和信息性的和谐统一。
3.8对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的评价
关于对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的评价,61%的人认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形象一般,24%的人认为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好和非常好,15%的人认为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很不好和不好。从总体上来说,公众对当前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形象一般。具体数据见表1。
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一般的原因,从宏观上看主要有两个:第一,公共图书馆本身存在问题。公共图书馆对批评意见和新闻报道采取的态度是否合理,对读者提出的问题是否重视,服务水平和效率是否较高,书刊资料是否齐全等;第二,社会大众的认知有一定偏见。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了解是否充分,对公共图书馆是否存有偏见,评价态度是否客观公允等,不仅会影响到对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的评价结果,也会影响到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形象,而现实中确实有不少读者对图书馆因不了解而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见,从而导致对图书馆评价不高。
4改善和提升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的途径
4.1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服务”二字应烙印在每个馆员的心中。其一,在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上,应加强对馆员的培训与教育,强化馆员的考核和监督,使馆员队伍专业化,改善馆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其二,在服务效率和服务创新上,应简化外借手续,提供个性化服务项目,要努力做到为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如建立网上读者系统,主动了解读者爱好,推荐读者喜欢的书籍等;其三,在服务的平等上,要特别关照残障人士,为他们提供更周到更贴心的服务,如设置残疾人专用通道、提供更新更全的盲人读物等;其四,在服务时间上,要尽量延长服务时间,满足更多人在不同时段,尤其是特殊时段(比如深夜)的借阅需求;其五,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有益于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要虚心听取,努力做出改变。
4.2在书刊资料、数字资源建设上下功夫
许多人认为公共图书馆无书可借,无资料可查,这并非没有道理。很多公共图书馆书刊老旧,书籍更新慢,藏书数量少,而且在数字资源的建设上也落后于其他类型的图书馆。因此想要改善和提升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必须充分重视图书馆的纸质馆藏和数字资源建设,能够做到让读者有书可借有书可读,起码做到资源的基本保障,并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保证其运行稳定,扩大自身服务范围,为读者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
4.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各项规章制度
一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既要关注图书馆硬件社会建设,因为这关系到图书馆的外在形象,也要重视如网络系统之类的软设施的建设和利用,为读者提供一个优雅、舒适的学习和休闲场所。另一方面,在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上,应制定细致可行的规则,做到各项事务有章可循,执行过程不断规范化、专业化和程序化。如仍然有个别公共图书馆存在变相收费问题,这样的行为会对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通过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和消除。
4.4加强宣传报道,增强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认知度
鉴于调查结果中,公众利用公共图书馆的意识较为薄弱,对公共图书馆了解不够,认知度低,为此,公共图书馆需要进行媒体宣传,加强新闻报道,如举办活动、图书购置等动态在报纸、广播、电视、微博等媒体上进行,吸引公众参与,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利用率和品牌价值。公共图书馆还可向图书馆事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学习借鉴,设计、推出多种宣传方式,如学习美国图书馆采取的“创意营销、广泛沟通”的自我宣传举措[2]等。
4.5其他
公共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相比,其特色在于提供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书籍和资讯,为此公共图书馆要履行好保存文化这一基本职能,特别是履行保存当地特色文化遗产的职能;公共图书馆还可以举办公益讲座,开展读者论坛,更好地履行宣传文化的职能;公共图书馆还应参与相关社会活动,比如助残活动,为灾区捐钱捐物等,更好地体现其公益性,改善和提升其社会形象。
总之,提升和改善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当然,改善和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形象也不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之法就可以达成的,必须全面着手,系统推进。作为公共图书馆来说,自身要明确其社会形象定位,找准前进的方向,用更丰富的资源和优质的服务来赢得读者和公众的好评,接受大家的形象检阅。
参考文献:
篇7
近几年,高校图书馆相继创办教育信息简报,旨在收集整理国内外教育、教学信息,力图为学校管理决策、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提供最新、最具价值的参考信息。
一、高校图书馆开办教育信息简报的意义
1.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传递职能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服务性的组织,也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型性机构,信息传递职能是其立足之本。应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科研课题等,充分发挥信息传递职能[1],而教育信息简报正是围绕上述主题搜集整理报道相关信息,是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信息传递职能的一种体现。
2.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分析服务
在新的网络环境下,人们往往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不能只为读者提供简单的原始信息,而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2]。教育信息简报就是根据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收集相关信息,并对原始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加工,从而提供信息分析服务。
3.为各级领导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信息
高校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在收集、整理、加工和报道信息时,会加大对国家教育部及相关部委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的关注,以便为学校各级领导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信息。
二、高校图书馆开办教育信息简报的现状
通过对东北地区63所高校图书馆网站的调查,共有6所高校图书馆在网站上设置了教育信息简报专栏,其中吉林省4所,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各1所,详细情况见表1。
1.创办时间
在6所高校图书馆中,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的创办时间最早,其余5所高校陆续创办了教育信息简报。
2.出版周期
除长春理工大学图书馆外,其他5所高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均有固定的出版周期,出版周期为季刊和月刊的各2所,1所出版周期为双月刊。
3.是否有栏目设置
有2所院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没有栏目设置,其余4所院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有栏目设置,每期的栏目不固定。长春工程学院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设有国内信息快讯、国际信息快讯、高端视点、热点探讨和观点交汇等栏目;北华大学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设有热点聚焦、教育基础、学科教育、师范技能和阅读拓展等栏目;八一农垦大学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设有最新动态、谈经论道、校长论坛、院校扫描、教学改革和环球教育等栏目;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分为教育新闻和教育专题两大栏目,在教育新闻栏目下又下设教育政策、高校教改、国外教育热点、招生就业和专家论教等模块,教育专题主要是依据不同专题搜集学术论文。
4.每期信息量
长春工程学院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每期固定推送20条信息,而其余5所高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每期推送的信息量不定,且有的简报每期相差的条数较多。
5.是否进行二次加工
吉林医药学院图书馆和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会进行简单的二次加工,根据信息内容和简报篇幅对原始信息进行摘录。其余4所院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没有进行二次加工,直接收录原始信息的全部内容。
6.格式
有4所院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采用的是PDF格式,长春理工大学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是直接以网页形式呈现,而长春工程学院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做成了iebook的电子期刊,还配有背景音乐,非常的生动直观。
7.位于网页位置
有4所院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位于图书馆主页的一级栏目,其余2所院校的教育信息简报位于二级栏目。
三、对高校图书馆开办教育信息简报的建议
1.形成固定出版周期
教育信息简报应有固定的出版周期,并明确告知读者,以便读者跟踪阅读,且出版周期不宜过短或过长。出版周期太短可能会影响内容的丰富性,同时也可能使读者产生阅读疲劳。出版周期太长会影响内容的时效性,从而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具体的出版周期可根据每期内容的多少和图书馆实际工作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出版周期为月刊、双月刊和季刊比较适合。
2.设置相对固定的栏目
出版教育信息简报如同出版专业期刊,应有相对固定的栏目设置。可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建设情况以及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需求而设置栏目,使搜集信息时更有针对性,并将信息分门别类的放置在不同栏目下,更加清晰明了,方便读者阅读。通常可设置新闻聚焦、政策讯息、观点时评和教学改革等栏目。医学院校还可设置医学教育快讯等医学教育相关栏目。也可根据不同时期的时事而设置1-2个灵活栏目,比如每年毕业季开设就业讯息栏目,招生季开设招生讯息栏目等。
3.报道信息量适宜
可根据出版周期、栏目设置和简报篇幅等因素每期收录报道相对固定的、数量适宜的、能够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信息,且每期每个栏目收录的信息条数应相对固定,从而使得每一期教育简报收录报道的信息条数相对固定。
4.进行一定程度的二次加工
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二次加工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够使读者在有限的教育信息简报中获取最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可遵循信息最小化原则,在保持信息基本完整的同时,尽量使信息的文件长度最小,则可根据信息内容对篇幅进行删减,将最重要的部分留下来,以便读者阅读。也可根据不同来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将多条信息进行整合,使读者在一条信息中能获取更大的信息量。
5.采用清晰直观的电子版格式
如何将教育信息简报的内容完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目前,各院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电子版多采用PDF格式,PDF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阅读器,界面清晰,操作简单,相比Word和网页格式更规范正式,且较为符合读者阅读电子文献的习惯。值得一提的是长春工程学院图书馆将教育信息简报做成了iebook电子期刊的形式,并且配有背景音乐,使得简报的整体效果更加生动直观,色彩丰富,让人耳目一新。在保证内容丰富的同时,也需要不断丰富简报的形式,从视觉上力求做到让读者赏心悦目,从而增强简报的审美价值。
6.位于图书馆主页醒目位置
教育信息简报可单独设立一个模块位于图书馆主页醒目的位置,并为简报设计一个彩色封面来吸引读者阅读。醒目的位置可以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促进读者阅读简报,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篇8
市场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三年级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修建旱冰场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青春交际舞协会的可行性报告
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中学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高校调研报告之外联篇
高校调研报告之人力资源部
赴北京朝阳区东风乡辛庄村调研报告
甘肃西部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对宿迁医改调研报告“十点质疑”之回应
锣鼓书目前的传承机制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调研报告
下乡期间调研报告
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德钦县奔子栏之行调研报告
大学生学车调研报告之调查方案
大学生食品消费市场调研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大学生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开题报告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劳尔的故事之劳尔的社会调查报告
北京图书市场调研报告
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上)
安阳师范美术学习实习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火眼晶睛的调研报告
关于二十岁之前废掉的可行性报告
《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评介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少儿读经解经点评录》可行性报告
篇9
在郑州市金水区实验小学,该校六(1)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34名学生共读书312本,总计约6838万字,人均阅读约9.18本,约201.1万字。而根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量为100万字,五、六年级的学生每年的阅读量为50万字,该班学生一学期的人均阅读量就超过了“课标”规定的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量。
成年人、未成年人阅读量有所增长
2016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人的大部分阅读指标保持了继续上升的趋势。(注:成年人群包括了18岁以上的所有年龄段人口。)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较2014年上升了5.9个百分点;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6%,较2014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注:指标中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是单指对图书的阅读,而各媒介综合阅读率则涵盖了图书、报纸、期刊、电子书等各种方式的阅读。)
2015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1.1%,较2014年增加4.5个百分点,显著上升。
综上所述,无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看书的人都多了。
篇10
2、6月29日在全校进行宣传发动,与各年级进行明确分工,并把活动宣传下发到各年级各班,组织与动员队员自由参加;
2、7月10日—8月31日,我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队员开展暑期系列读书活动。
二、组织队员积极参加xx区及街道组织的各类读书活动
1、参加读书活动启动仪式
参加光塔街社区的启动仪式,组织队员在少儿馆网站开通新书、好书推介与图书点评活动。以及“小游戏大学问”科普游戏嘉年华。组织队员到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沿江馆三楼借阅处、海珠分馆中小学生借阅处,进行借书与阅读活动
二、组织队员参加城建2222年知识竞赛
引导队员在少儿馆网站下载竞赛题,领取读书知识竞赛题,参加有奖知识竞赛活动。
三、开展“我做小小调查员”活动
让队员在活动地点领取以及登陆少儿图书馆网站下载《阅读调查报告表》,确定调查对象——小调查员身边的亲人、朋友和邻居,通过填写阅读调查表,一方面让队员们走出学校、走出社区,增长见识;另一方面让队员们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扩阔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阅读调查,完成调查报告表。
篇11
一、大学生写调查报告的现状
完成调查报告的主体为大学生这个群体。因为大学生写调查报告较其他低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大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比高中生、初中生要宽松得多,并且大多数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的电脑,物质准备条件较为充足。现今,在全国很多高校中会把完成调查报告纳为大学生的寒暑假作业,这个客观要求给大学生一个完成调查报告的动力。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学生完成报告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主题不外乎老生常谈的内容,所定主题不够新颖。
二、写调查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社会调查报告的认知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写调查报告是非常有必要的,意识到写社会调查报告的重要性,这点非常可贵。而45.33%的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写社会调查报告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拿到学校规定的学分而已。显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旦这种想法在学生脑海里固定下来,则会演变成一种潜意识:随便写写就算完事。所以就以懒散怠慢的态度去完成,这样的调查报告质量基本是不达标的。
(二)枯燥居多,趣味较少
每个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调查中的个人感观也是不一样的。调查中超过50%的大学生觉得做调查报告的整个过程很有趣。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做的是自已感兴趣的项目,享受其中的苦与乐。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展开调查,这样子的调查报告质量显然是好了很多。
而有13.33%的大学生觉得调查报告充满了枯燥无趣的味道。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据本来就容易使人产生厌倦感和疲惫感,倘若再加上个人的主观意愿属于消极之态,则调查者在调查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甚至产生排斥的心理意识,在这样的条件下是无法保证报告质量的。
(三)成员之间沟通、交流有待提高
任何一个小组都不能忽略沟通这一重要的环节。只有在沟通下才会发现问题所在,但讨论频率视小组实际情况而定,重点是看讨论的质量。调查显示,高达70.67%的大学生是遇到问题才讨论的,侧面说明了大多数大学生没有预见性,总是遇到问题才解决,而很少事先去预估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或困难,这样一旦遇到措手不及的问题困难时,不一定能够及时解决,还可能影响做报告的进度。
然而,在合作期间,部分成员因为意见相左争论不休。在现实中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在与其他成员合作期间发生过争执,有争执是正常的,但若成员一直互不相让,而导致争论频频出现,这不仅影响同学间的友谊,也极其影响调查报告的进程。
(四)调查报告主题易陷陈腔老调、假大空之围
调查报告的最终意义在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非泛泛而谈。很多调查报告都是在网上以粘贴复制的方法拷贝下来,时代在进步,但是思想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原因一则是大学生态度草草了事,二则是对周边事物的变化敏感度不强,创新思想不足。在陈腔滥调下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际意义不大,内容甚至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对社会的要求,这不仅浪费学生们的时间、精力,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五)出现数据造假、背离事实的现象
做一份调查报告,问卷数量也很重要。当越多人填写问卷时,数据更能反映出大众的真实看法和想法。数据显示32%的大学生捏造过问卷,捏造数据可能会造成事实的失真或不能反映大众的现实情况,失去调查原有的价值。抄袭风气未减,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一部分大学生上网复制、粘贴。41.33%调查报告的大部分资料来源于网上,自已再略加修改。
(六)写调查报告时个人主观色彩较为浓厚
一份调查报告能否产生积极的影响,得看里面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作为年轻人的大学生,血气方刚,对不合理的事与物总是抱着强烈的批判态度去看待,在这样的情绪下写报告,其内容很容易偏离客观事实,而附带个人情感,有时甚至趋向于偏激方面。这样就不利于调查报告去发挥它的积极性作用,反而会有负面的影响。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正确认识社会调查报告
态度决定高度,意识反映于物质。即使社会调查报告是学校布置的一项作业,但不能为了完成作业而忽略调查报告的质量。社会调查报告不仅让大学生提早了解社会,还能提高个人多方面的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
重要的基础取决于社会调查报告的性质。写调查报告不仅要面对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还要与成员沟通、讨论,工作量比较大,考验着学生们的时间、精力、毅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在开始之前学生们就应该知道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的将会遇到很多问题,让彼此有个心理准备,并且如果明白了一份好的调查报告将对社会产生极大的意义时,学生们对接下来的工作展开就更有信心与热情,提高完成报告的进度。
(二)积极把枯燥转变为趣味
很多学生抱怨在完成报告的过程中,有时过于枯燥,容易引人疲倦感,如何将枯燥的文字、数据变得趣味,是考验调查者的应变能力。文字可以变得生动逗人,改变古板单一的风格,只要用心去完成,则趣味性大大增加。
(三)沟通你·我·他
没有沟通的合作称不上是合格的合作。在小组合作中,摩擦、误会、争执都是很正常的,假如缺少了这些,报告的质量将大打折扣,只有成员们积极把自己遇到的问题、疑惑提出来,大家互相讨论,集大家之精华,制定出最好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问题给解决好,在他人阐述观点时,不能随意打断他人,否则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表现。所以,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理解,在对有歧义的问题上,大家耐心讨论,把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要有全局性和预见性的观念,在做每个决定时要想好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况,准备应急方案,以防万一。
(四)学会借用外力达到更好效果
图书馆、报刊杂志等资源都是现成的,我们在查找资料时可以借用这些资源来给论证我们的问题存在,或者是从这些资料中得到一些启发。当然比这些书籍、资料更好的法宝就是我们的老师,老师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社会阅历上都比我们强多了,我们可以自己联系指导老师,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与老师提出讨论,由老师给我们指出调查报告中的不足、错误之处,则可以及时补充、改正,让我们的报告更加完善。
(五)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雷同的调查报告,要么内容相似度极高,要么报告主题陈旧,毫无新颖可言,基本属于充数的行列,要么内容夸夸其谈,不符合社会现实发展。完成一项调查报告要反映实际情况,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乎现实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报告的存在意义。如何让自己的报告更有新意,需要调查者花心思去发现最新变化的事物,在平日里就应该多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的敏锐感,发现人们还没发现或还没注意到的方面,从而挖掘出适合的报告主题,远远比模仿别人要强得多。而对应的解决方案也要从实际出发,能够在现实社会实现,而非幻想之计。
(六)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抵制抄袭舞弊之风
诚实面对自已的调查数据,诚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也是社会的黄金通行证。作假的数据也不难被发现,一经举报,取消调查报告的成绩,这样的威慑力,可以降低大学生捏造数据。资料来源可以更加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网络,可以在书报、期刊等上查找。借助便捷的网络环境,进行网上问卷调查。调查报告就是为了考察实践自立能力,如果抄袭的话,就失去它原有的意义了,也锻炼不了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以抄袭为耻的观念。让其他学生监督,如果选出较好的调查报告,可以公示该组的调查报告,一经举报,发现调查内容不实,取消评比资格,让抄袭者收敛一下。
(七)客观分析问题 制定合理方案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等原因,对于每事或每物,我们都会有自己的观点,而在调查报告中我们要反映的是实际问题,不仅对问题的描述要符合客观事实,对于报告中的解决方法更要适合与之相对应的问题。过于主观的去完成调查报告,将可能导致报告里面的内容失实,或对现实产生负面的作用。所以,对于所遇到问题即使再难,都要学会冷静分析,客观评价,唯有这样的社会调查报告才不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要想社会调查报告不偏离正常轨道,倒不如自己亲身体验去做一次调查。写一份报告,只有自己亲自实践后,才会发现各种问题,进而想办法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每一份优秀的社会调查报告都不是简简单单完成的,除了需要我们花费精力、毅力、耐心外,还需要我们更多时候细心去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因为这些优秀的社会调查报告都是源自于生活。当你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后,会发现你所收获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份打印出来的社会调查报告,它带给你的好处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所以,不要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完成好,只要用心去完成,收获在等待着你。
参考文献:
[1]吴树青.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12
数字化、技术性的阅读条件,的确带来了爆炸的信息量,获取知识也更便捷、快速,时效性更强,但是,这种方式的阅读也极易造成一种浮躁、喧嚣的社会阅读文化心理,所以,其实质仍是一种“浅阅读”,“快餐化阅读”,最终结果是,使人们的阅读心态变得焦虑、功利、实用,浏览代替了精读,读者不再与他的读物进行精神交流……人们更担心,这种阅读的技术性、工具性,专注心态的缺失,功利的驱使,甚至阅读的迷惘,就可能出现像有的读者所说的那种情形,待到数字化、技术化的阅读彻底埋葬了纸质传媒的时候,我们的阅读生活当中,没有了雅静的书斋,没有了书香门第……我们向哪里去发现、寻找阅读的艺术趣味呢?这个报告中就很能说明问题,被调查者对于网络阅读,选择“快速浏览、扫读”选项的高达51%,认为其主要缺陷是“阅读疲劳”、“不适合精读”、“没有古色古香的实体触摸感”,因此,在阅读书目是权威、学术的,阅读环境安静、舒适的情况下,更多的读者会选择传统读物……
篇13
<教学课时>
1.化学、地理课堂教学各2课。
2.利用课外科技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进行调查活动,安排8课。
3.对调查所得信息进行交流,设计实验并进行事实,取得数据,安排8课时。
4.完成调查报告,安排8课时。
5.成果展示准备工作,安排4-6课时。
6.论文答辩、成果展示,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我国水资的分布和利用的现状,培养学生获取、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节水意义的讨论,《水和生命》公益广告图标的设计,使学生对水与生存、水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印象,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验的设计和实践能力。
<环境教育渗透要点>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为出发点,根据报载关于节水的相关文章,调查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利用的情况,并从定量的角度说明平时节水的重大意义。
<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2.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一般不超过3人),探究性自主学习,通过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设计《水与生命》公益广告图标,交流辩论,实验设计及操作,写出小论文。
3.陈列成果专栏,进行科学宣传。
{教学媒体}
1.文书材料:课本、查阅图书资料、报刊杂志等。
2.电子材料:电子读物(视听软件)、利用互联网上网查询等。
3.调查材料:走访老师和专家、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
4.实验材料:实验室动手实验等。
<教学设计与过程>
1.提出问题
某报纸的评论员文章称:缺水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我国也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而且缺水现象还将越来越严重。缺水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也使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受到影响。
文章在分析了我国缺水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各种因素,告诫人们保护水源,合理地利用水,科学地利用水,树立节约水的观念,养成节约水的习惯。
文章举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例子以警示世人:若一个水龙头关不严,每秒钟漏一滴水,那么每年将有38t水白白地流失。
根据上述报导,请通过调查研究,从政治、经济、人文、科技诸方面,尤其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就我国的缺水的状况、根源及其对策发表您的看法,写出体裁不限的书面报告,设计《水和生命》公益广告图标,并自行设计实验来证实水龙头漏水每年浪费水38t的真实性。
2.要求学生在两周内完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内容是:
(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我国是缺水国家吗?节水的意义何在?
(2)我国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
(3)我国各地采取的保护水源和节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