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观课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调查时间: 200×年×月
调查内容: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调查单位: 吐鲁番市胜金乡汉回学校
调查人: 刘建飞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我们的语文教师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耕了多少遍,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不能迅速提高。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阅读面窄、知识储备少是影响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根本因素。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目标
1、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以及课外阅读知识的储备情况;
2、师生对学校开设语文课外阅读课的认识;
3、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4、语文课外阅读课课堂教学实施情况;
5、语文课外阅读课的作用。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学生所阅读的课外书籍以及读后所受到的启发和阅读评价等。问卷调查在吐鲁番市胜金乡中心小学进行,共发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达97.1%,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口头询问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三次师生座谈会。座谈会涉及到课外阅读的书籍、内容,还有课外阅读的目的、方法、作用以及教师对开展课外阅读的态度等,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师生座谈结果显示,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
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窘境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普遍陈旧,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教学中“题海战役”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不少学生无书可读,也没有时间读书。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语文能力发展很不平衡。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作业的“题海战役”使学生饱尝语文学习的乏味与无趣;部分教师也认为让学生读大量的书既浪费时间,而且“收效甚微”。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背诵大量的优秀作文。调查结果显示,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人手一册《优秀作文选》,拥有率高达98.2%。大量机械重复的背诵任务,使小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扼杀了他们广博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他们不再将读书当作一种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瓶颈”问题
2 、厌读。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家长认为“读书不如做题”。虽然老师也强调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家校联手,为学生推介中外优秀儿童读物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原有阅读教学中的诸多薄弱环节,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明显不平衡。通过召开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他们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智力投资,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
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根据市教研室对课外阅读的总要求,以《课外美文》、《阅读大综合》、《小学阅读》(素质教育小丛书)、《小学语文必背及精读古诗文选》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要求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鞠萍故事系列》和科幻小故事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西游记》等少儿故事、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爱的教育》、《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二)明确要求,拓宽课外阅读的时空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独立自由地确定目标、选择读书、制订计划、控制进度,但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从时间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基本上保证每天最少半小时阅读。从指导内容上来说,主要有读物的推荐选择、月度序目指导、运用工具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笔记指导等。具体地说,第一、二学段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第三学段教给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讲故事、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指导学生写好读书感。从指导方法上来说,要“明确读的目标、掌握读的层次、指导读的方法、抓住读的时机、变换读的形式和完善读的检测”。
(三)以研促教,探索课外阅读教学创新模式
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缘于疑,要培养学生自问、自读、自答、边读边思的质疑解难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然后按问题有针对性地“自读”文章的有关部分,以默读为主,最后以口或笔自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要能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挑战自我、挑战同学、挑战教师)和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引导学生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外书、请教等)查阅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激发学生课前收集阅读材料,课后依据课文内容拓展阅读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铺平道路。要“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解放,教师把花在多余分析、讨论、提问、机械练习上的时间省了下来,还给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让整个课堂活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技能。如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预习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技能,才能由过去传统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活化课程,充分发挥“小主人”作用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锻炼语文能力。如:课前5分钟演讲,语文开心辞典,成语典故,巧接诗词,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创编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外,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输出信息、运用知识,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体会,相互交流,促进知识内化;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几点建议
1、要创造性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全面提升语文素质。
篇2
调查对象:黄龙溪学校七、八年级全体学生
调查目的:深入了解七八年级学生对本次课堂教学改革的认知度、参与度,以及同学们在学习中暴露的问题。透过问题,对本次改革进行策略调整。
调查形式:问卷调查
主要内容:黄龙溪学校地处成都市双流区的偏远位置,一直以来都是老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模式,效率较低。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和团队意识,本校提出了五四三课堂教学改革。从开学到调查之日我校推进改革已有一月有余,对此我们对参与此次改革的七八年级做了问卷调查。本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学五环的理解、小组学习的合作方式、学生参与度、改革后的优势和劣势等方面。通过对问卷反馈回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对学生集中暴露的问题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问卷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设计有50个选择题,其中有47个单项选择题、3个开放性题目,主要针对五环课堂、学习四案、三生形成等主题。以下将是针对这些主题,结合问卷的数据对其进行分析:
一、 五环课堂:课前预习、自学合作、教师导学、当堂反馈、巩固拓展
五环课堂指的是本次教学改革中的五个教学环节,而本次改革的重点环节就在于“自学合作”。自学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先自学,然后把自己自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或收获拿出来与同学交流,然后合作解决困难问题,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团队竞争的能力,同时摆脱了老师一讲到底的填鸭式教育。本次问卷针对自学合作设计有28个问题,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独立与合作。问卷显示,在自学合作板块95.6%的同学知道要先独立自学然后合作,但是在后续问题中显示67.7%的同学独立思考程度不深。主要原因:一是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由于初中课程的知识量较大,很多基础薄弱的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较弱,所以时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二是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让本组处于班级的优秀组行列,急于向组内成员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造成中等及后进生不需要再深度思考。由于自学时出现了问题,所以后面的合作学习板块相应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合作交流时,中上层次的学生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后进生没有展现的机会、后进生又成了组长填鸭教育的对象等等。
(二)组内关系。此次问卷调查组内关系主要是组内角色分配、组员关系、组内纪律三个方面。组内有三个主要角色:组长、副组长、记录员,但是问卷显示32.3%的同学这三个角色对应的权利和义务不清楚,从而造成50.1%的小组内关系不够协调。在合作学习时,成员的发言顺序不够明确,造成上述后进生没有展现机会、优生急于展示成果等现象。并且衍生出部分后进生有被忽略的感受,同学间关系紧张,学习积极性逐渐削弱,甚至是没有被明确分配的同学上课经常偷偷聊天起来等现象。
(三)效率及评价。对自学合作教学环节的效率调查显示15%的同学觉得效果很好,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训练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很明显他们是优生。约50%的学生觉得效果一般般和以前差不多,而剩余的同学则表示基本没有收获。这些数据也在告诉我们,中等生、差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在合作学习中没有真正动起来,所以受益较少。同时,80%的学生表示,希望老师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不能只看成果,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小组由优生直接向组内公布答案,另一方面是因为每节课能过展示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都希望老师对合作学习的过程也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度、组内协作的氛围等等。
二、 四案:预习单、导学单、当堂检测单、课后跟踪单
对同学们的四案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预习单和导学单中有些问题是重复的,45.6%的学生觉得是浪费时间,希望老师能够进行区分。(二)导学单上有些问题组内无法完成,必须要等老师的演示实验或点拨过后才能解决,所以希望老师能够恰当地介入、引导学生的学习。(三)当堂检测单做了后,老师能够在当天进行批阅、指导,以便于同学们能趁热打铁地纠正自己的认知错误。
三、 三生:生动、生成、生腾
学校提出三生,旨在调动孩子们积极性,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网络,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中放飞自我,本次问卷也调查了同学们对改革后的课堂学习感受。从问卷反应出:95%的学生都知道在教学改革后,需要他们亲自参与的环节更多,思考的空间广阔,团队协作的机会很多,但是只有23.7%的同学反应提高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交流能力、自信心,甚至高达39%的学生觉得知识的达成度还不如以前。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我们的改革理论支撑是对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的成效还不够,需要针对问题采取符合本校实际的办法。
改进措施:针对问卷反应出关于教学改革的问题,我们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一)由于学生层次不齐,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教学梯度,既能让学生雨露均沾,又能给优生思考和发展空间。这样就避免组内的主动权全部掌握在优生手中,让后进生也能感受到学有所得带来的成就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二)明确组内成员的任务分配,尽可能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在团队协作时,组长负责学业解惑,副组长负责任务分配及纪律维持,记录员则负责记录每个人的发言或成果。为了培养每位学生的责任感,记录员由组内的组员轮流担当(组长、副组长除外)。
(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尽靠成果,还需要对过程进行评价。比如小组协作程度
打分、小组纪律打分、学生知识提高度打分等等。
篇3
[4]刘爱芹,刘瑞波,胡宇.财经类大学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频数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会计与统计研究,2014(1):109-114,154.
篇4
一、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剖析
传统教育观念过多注重的是让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时常忽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思考的能力,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情境性与展示性,该课程的教学材料来源于生活,通过语言传递信息,在情境中获得知识与情感体验。目前,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忽略人本主义关怀,缺乏教学反思意识
有些教师过多注重的是考试成绩,多数情况下教学仍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学”的模式,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我国的教育现状。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与倡导的课堂有效教学却背道而驰。每一个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性,若教师在讲授课本、作文等内容时,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却不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落后生与困难生,那么极易导致教与学的不同步,教学有效性根本得不到保障。
另外,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反思意识比较薄弱,只有在公开课或者有其他教师听课的情况下才会对备课、教学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象征性的分析与思考,这是因为多数语文教师还承担了班主任的角色,他们除了教学还有其他任务,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每一堂课都进行精心的设计与教学反思;另外是因为语文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主观上认为反思没有多大的作用,甚至感觉是在浪费时间。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有些教师对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完全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精心的备课,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对于低年级小学生,盲目地设计太多提问环节以期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时反而忽略了低年级应以朗读为主、注重识字、词以及写字等环节指导的教学方式。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授课制,以教师讲为主,很少运用演示法以及实验法,整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有些地方尤其是乡镇小学的语文教师本身具有的专业知识与理论知识相对陈旧,教学科研能力不高。同时,教师对于课堂的评价侧重于考试成绩,对于布置的作业有时只是不断地重复,对学生的惩罚也多数采用“罚抄课文或生字”等形式,极易造成学生对作业失去完成的兴趣。
二、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多样,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背诵、说话、阅读以及作文等形式对内容进行学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创设情境,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主动进行教学反思
小学生处于好奇心特别强的年龄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与创造性,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成为他们的朋友,而不是严厉的命令者。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顾及学生的感受与体会,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与讨论。如,《狐假虎威》一课,教师可让学生大声朗读,让他们自己体会每个小动物的神态与语气,再让几位学生佩戴不同的动物头饰上台扮演不同的动物,并让其他小朋友进行观察与评价,最后,老师可对每个动物的特点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氛围可以牵动每位学生,能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反思应该是主动的思考行为,是严谨教学的一个体现。小学语文教师应对反思持有正确的态度,不可误以为反思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有时一个细小的问题,如,一个字词的错误、一个方法的不适当使用、对学生的不良态度等,若不进行及时反思与解决,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对课堂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这对教师本身是一种进步、一种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更是对学生语言表达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针对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明确在教学的各个不同环节分别采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并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这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水平。教师尤其要注意民主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讨论与发言环节,让学生自由参与,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与鼓励,但不可逼迫学生学习,因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有时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听取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以及外出进修培训等渠道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同时,对于语文课外作业的布置形式应注重多样性与合理性,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避免大量、重复、机械化地抄写与默写,教师还可适当布置些“某一主题”的征文比赛、主题演讲以及读书汇报会等活动作业。
参考文献:
[1]胡欢.有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
篇5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现有成员8人。这其中包括平山第一小学副校长林静,德育处副主任周特瞻;白花第二小学副校长李敏妮;实验小学林佛珊;平山中心小学语文科科长戴巧英、宋芳芳;黄埠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温月云;大岭中心小学谢静雅。8名成员都是所在区域的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最为重要的是,每位成员都非常勤奋上进,对于工作室的各项工作和任务,都能做到积极参与,勇于承担,热情高涨。
二、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6月5日举行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揭牌仪式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郭党组作了重要讲话,要求我们要自主工作,打造名副其实、效果显著的名师工作室。教研室张伟元老师和曹燕玲老师对我们提出了期望,期望我们专心钻研教学,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素养,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
6月28日,工作室成员受邀担任“惠东县第六届小学生艺术展演”诗歌朗诵组别评委工作,工作室主持人李妮老师负责赛后点评。
10月16日,惠东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2018-2019学年第一次工作会议暨语文学科中心教研组教研员培训,在惠州市一中双语国际学校举行。本次活动,张伟元老师和曹燕玲老师分别作了题为“试题研究及分析的指导意见”及“关于分层培训工作思路和指导意见”的重要讲话,并布置了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小学语文学科工作要点。工作室主持人李妮老师就本学期工作室工作做了具体的部署。
10月24-26日,工作室成员分成三组,配合教研室的工作,圆满组织了山区片、沿海片、沿江片的语文科优质课评比活动。
三、工作成效与收获
1.开展教学专著阅读,扎实推进教学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理论素养。
工作室要求成员每学期至少阅读两本教学专著。在专著阅读中,以研究教学名师为主。通过研究性阅读,深刻了解名师教育教学思想,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教学艺术。特别是通过微信流,老师们对于永正、贾志敏、王崧舟、窦桂梅等许多名师的教学思想及风格,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从研究学起,从模仿学起,这已经成为加速专业成长的一个捷径。
2.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教而不研则浅”,研究是名师工作室的第一要务。本学期我们工作室每位成员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县级课题《指向语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开展了小课题研究,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目前,这些课题研究工作正稳步推进。
3.以专题报告及案例评析为引导,积极引领学科教学新发展。
2018年10月16日,惠州一中双语国际学校李燕娜老师执教了观摩课《鲸》,工作室成员带领中心教研员分组评课议课,并由工作室主持人李妮老师总结点评。同时工作室主持人李妮老师及成员林静校长分别作了题为《如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及《“领”你进入书的海洋》主题讲座。这次活动收到了中心教研组教研员的一致好评。
4.以课堂教学研磨为平台,不断提升成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与艺术水平
2018年5月28日举行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同课异构、评课磨课活动。本次活动首先由平山第一小学语文科科长严伟霞老师和平山中心小学刘文芳老师进行同课异构,然后由工作室全体成员进行议课、磨课。精品课例的研磨,让成员们在理解与处理教材、选择教学方式方法、驾驭课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启发。而由工作室指导的这两节课分别获得了2018年惠州市录像课评比活动的一、二等奖。
四、努力的方向
根据《惠东县中小学教学教研工作指导意见》,接下来我工作室计划开展如下工作:
(一)“提升自己,影响他人”,打造“名优群体”。
1.聚焦课堂教学,塑造个性特质。
工作室本学期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进一步提升名师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打造每一位成员的“精品课”。通过工作室成员内部开课、开设讲座等形式,相互学习,在教学风格和特色上下功夫,力争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和特色,确保在同行中有一定的影响。
2.继续开展教学研究,提升科研水平。
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开展小课题研究,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
3.做好帮扶引领,追求辐射效应。
工作室成员一方面在导师的引领下,实现各方面的自我成长;另一方面,还要成为学科教学的示范者和青年教师成长的帮扶者。本学期,要求各工作室成员结对1~2名青年教师,经常听课、评课、案例分析,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11月底和12月初,工作室将到大岭中心小学及增光小学“送课下乡”并开设学术专题讲座,展示工作室实践成果,追求辐射效应。
4.搭建交流平台,共享教育智慧。
完善名师工作室博客建设,让工作室博客成为工作室成员与外界同行进行交流的窗口,实现教育智慧共享。
5.用读书丰盈自我。
通过专业阅读,正确把握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努力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品质。本学期推荐阅读的书籍是《李吉林于情境教学》、《窦桂梅于主题教学》。
6.以“观课、听课、评课”来提升自己。
学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探索教学工作新思路,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勤于思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动想办法解决,坚持写教学反思,积极撰写论文。
(二)分层培训,整合、盘活资源。
篇6
通过专题讲座与课堂展示研讨,使我明白了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是“主题”“整合”,读写实践都围绕主题展开。它与单篇教学比起来,有如下优势:
篇7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近些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展,充分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并且成为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和优先考虑最为基本的问题之一,兴趣是一个人学习过程中最好的教师,因此,快乐教学和愉悦教学是教师们一直在不断深入探讨以及研究的话题。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中传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那么,小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知识,并且在情不自禁中取得好成绩,优化导语设计、实施情景教学以及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等等措施都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趣味性。在笔者的长久教育教学过程中发觉,如果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的过程中只顾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那么,小学生会感受到十分痛苦,并且学习效率很低。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变通,把小学知识融入到情节里面,使小学生成为语文教学故事中的主人,这个时候,小学生就会对学习十分感兴趣,同时加深了小学生对于语文教材的探索和理解,进而能够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以及效果。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升举例频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举例频率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小学语文知识并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怎么样才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到一起,举例子就变得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在举例子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前文学的热点问题,并且要引出其他大的学科内容,这样不仅仅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热情,更加能够对小学生所特有的好奇心进行满足。在小学语文教师举例子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将其和地理以及历史等等知识进行结合,使小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增加自身其他学科的知识,再通过其他学科知识来促进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这样不仅仅符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自身的要求,更加能够使小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课程所具有的有用性。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举例子是语文教师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挑选一些具有启发性以及精致的例子,这样才能够做到抛砖引玉,引发学生思维,进而对学生进行启发。同时,要使小学生能够明白所举例子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
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备课
除了要将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并且采取举例子的措施之外,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备好课,做好开展小学语文课堂之前以及小学语文课堂之后的工作。教师实施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进行有效的备课工作,通常情况下,备课都要按照语文教师进行备课课程的标准以及备教材这两个基本环节来实施,每一个课程标准都能够从本质上帮助小学教师对语文教材深广度、教材体系以及教材知识层次进行了解。语文教师备教材的目标就是要找到语文教材与各个单元、每个知识重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结构体系以及教材编写意图之间存在的关系,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多选择一些时事,或者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多找一些小学生比较关心和注意的话题,这样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语文教师备课的过程中还必须要课后的作业,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语文知识变得十分鲜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一些全新的作业形式,如果说通过对学生邻居或者居民小区实施调查,进行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小学生要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开展辩论赛等等作业,这些作业锻炼了小学生行动、思考、分析以及设计等等方面能力。
四、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升举例频率以及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备课这三个方面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探索。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探索。
篇8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近些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展[1],充分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并且成为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和优先考虑最为基本的问题之一,兴趣是一个人学习过程中最好的教师,因此,快乐教学和愉悦教学是教师们一直在不断深入探讨以及研究的话题。
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中传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那么,小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知识,并且在情不自禁中取得好成绩,优化导语设计、实施情景教学以及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等等措施都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趣味性。
在笔者的研究中发现,如果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的过程中只顾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那么,小学生会感受到十分痛苦,并且学习效率很低。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变通,把小学知识融入到情节里面,使小学生成为语文教学故事中的主人,这个时候,小学生就会对学习十分感兴趣,同时加深了小学生对于语文教材的探索和理解,进而能够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以及效果。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升举例频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举例频率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2],小学语文知识并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怎么样才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到一起,举例子就变得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在举例子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前文学的热点问题,并且要引出其他大的学科内容,这样不仅仅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热情,更加能够对小学生所特有的好奇心进行满足。
在小学语文教师举例子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将其和地理以及历史等等知识进行结合,使小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增加自身其他学科的知识,再通过其他学科知识来促进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这样不仅仅符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自身的要求,更加能够使小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课程所具有的有用性。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举例子是语文教师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挑选一些具有启发性以及精致的例子,这样才能够做到抛砖引玉,引发学生思维,进而对学生进行启发。
同时,要使小学生能够明白所举例子和知识之间的关系[3],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曾经有这样一个形象化的例子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会提上一袋苹果,给学生一人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学生一开始画得大多不像苹果,直到第三、四次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支粉笔,让学生打开书,开始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让学生照着画。
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就画得很像苹果,这个例子就像我们当前新旧课堂教学的差异。所以,我们应把社会、生活、大自然引进语文课程,以此来弥补教材的不足,丰富语文课程资源,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从而画出更真实的“苹果”,学到更实在的语文。
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备课
除了要将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并且采取举例子的措施之外,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备好课,做好开展小学语文课堂之前以及小学语文课堂之后的工作。教师实施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进行有效的备课工作,通常情况下,备课都要按照语文教师进行备课课程的标准以及备教材这两个基本环节来实施,每一个课程标准都能够从本质上帮助小学教师对语文教材深广度、教材体系以及教材知识层次进行了解。
语文教师备教材的目标就是要找到语文教材与各个单元、每个知识重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结构体系以及教材编写意图之间存在的关系,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多选择一些时事,或者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多找一些小学生比较关心和注意的话题,这样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篇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38—02
一、调查对象与目的
调查对象:一是中小学一线语文教师(简称“一线教师”),这里包括中小学普通语文教师和骨干教师(分别简称“普通教师、骨干教师”);二是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简称“专业学生”);三是高师院校中文系领导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简称“大学教师”);四是中小学校长及教导主任(简称“中小学领导”)。
研究目的:了解以上调查对象对现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的意见和看法;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及访谈结果的分析,提出适应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的构想。
二、问卷结果与分析
1 问卷数据统计
普通教师中认为目前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占47.3%,认为不合理的占7.9%,两项合计共占55.2%;骨干教师中认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占48.7%,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占12.5%,两项合计共占61.2%;专业学生中认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占52.4%,认为不合理的占8.2%,两项合计共占60.6%(详见表1)。以上这些数据说明,汉语言学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
调查显示,普通教师认为现行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对他们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帮助很大的占28.9%,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占31.6%,两项合计共占60.5%;骨干教师认为现行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对他们从事中小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帮助很大的占12.5%,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占38.7%,两项合计共占51.2%;专业学生认为对他们今后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帮助很大的占22.9%,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占30.6%,两项合计共占53.5%(详见表2)。这说明,现行课程设置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也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和专业学生对此并不认可。
那么,现行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的问题出在哪里呢?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专业学生都认为,现行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着选修课数量少、教师教育与发展课程不足、实践教学不到位、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相脱节以及课时量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多数教师(一线教师和大学教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基本上与专业学生的意见相一致。高师院系领导和中小学领导也认为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把汉语言学课程设置与中小学语文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绝大多数专业学生、一线教师、大学教师和高师院校中文系领导以及中小学领导都认为教师教育与发展课程在数量上严重不足。
2 问卷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专业学生、一线教师和大学教师都认为,除了开设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之外,高师汉语语言学专业还应该增开汉语语言学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方面的课程。渴望开设的课程包括语言教育学、语言心理学、语言学教材教法、语言学学习策略、语言学教学策略、语言学说课与评课、语言学教学组织与管理、语言学电化教学、语言学教师技能训练、语文课标中语言学知识标准解读、语言学课的教学设计、语言学课程的板书简笔画教学、语言学课程的测试设计等。这些课程体现了师范特色,既有助于提升专业学生对中小学语文课改的适应能力,也有助于提升他们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教师教育课程局限于传统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三门必修课。事实证明,仅仅开设这三门教师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在调查问卷中,课题组列举了四十多种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实习与实践教学的措施,供调查对象进行多项选择。96%以上的专业学生、一线教师以及大学教师都认为,提高专业学生汉语语言学实践教学能力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观摩中小学语言学课堂教学,请中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作报告,请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或中小学语文教坛新星来示范教学,使学生熟谙中小学语文教材,加强中小学语文微格教学训练,等等。90%以上的专业学生、一线教师以及大学教师都对分散自主教育实习持反对意见,希望取消分散自主教育实习。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为了使以上结论更具全面性和代表性,我们还对三十多位高师院校中文系领导进行了访谈。本次访谈采取的是面谈与网络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访谈结果显示,多数领导认为,目前汉语语言学课程的设置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建议增设的课程包括与中小学汉语语言学知识相关的教育学课程、心理学课程、应用语言学课程、语言习得学课程等。对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语言学教学技能的训练,参照中小学语文课改的精神修订汉语语言学课程的设置方案,以期更好地实现无缝对接。
在突显汉语语言学课程的师范性方面他们提出了如下建议:高师院校应成立由分管教学的校长、中文系分管教学的领导、地方教育局局长和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组成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并改革教育实习方式,加强高师院校对教育实习的管理,举办专业学生的汉语语言学教学技能大赛,加强与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合作与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切实提升汉语语言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当前,高师院校的教育实多安排在毕业前夕的某一段时间,教育实习的形式主要包括支教帮带实习、集中帮带实习和分散自主实习。领导们普遍认为,分散自主实习的效果最差,最好予以取消。目前,有些高师院校虽开设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等课程,但对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
另外,我们还对二十多位中小学校长、教学副校长和教导主任进行了访谈。他们对目前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能力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同时他们又提出,汉语语言学课程的设置应该进一步突出师范特色,应着重培养师范毕业生的语言教学技能,让毕业生尽早熟谙中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以便毕业生一走上中小学语文教学岗位就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四、优化课程设置的构想
1 夯实学生的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新课改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学工作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互动合作的管理者。高师中文专业学生要想成为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让学生扎实掌握汉语语言学基本功。具体包括正确的语音语调、规范的句法和章法、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等。为此,在低年级阶段,高师中文专业应开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的汉语语言学基础课程,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改革语音语调考核方法。在高年级阶段,应开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的汉语语言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 调整汉语语言学课程结构
篇10
一、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教学实践出现偏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同时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语文课轻了“语”,不恰当地弱化知识教育;课堂上出现空洞的热闹,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课堂教学“虚化”;多媒体使用不当,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存在的几个误区表现在:(1)“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习主体的活动过程;(2)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脱离语文生活和实践(3)模式化的语文教材无法把着眼点放在增强言语实践活动上。
前国家教委负责人曾对我国的语文教材作了如下描绘:“语文教材,现在也有很多种,基本上都是由课本、语文知识、练习几部分组成,其共同特点就以课文作为教材的主体,知识作为一个体系,按知识体系组织课文,少量的练习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知识的。”原有的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与范文讲读的教学方式相匹配的,而范文讲读的具体表现形式常常为“满堂灌”或“满堂问”,学生无法为听说读写的主体进行言语实践活动。
(二)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的观念有失偏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抹煞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特殊性,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属性,否定和忽视语文课程内在的人文属性,用无休止的做题、训练来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实际上是对语文实践活动的误解。二是在语文课程目标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的关系上存有“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地忽视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认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地讲授语文知识,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语文训练,使语文课程的实施忽视了语文实践。
二、探索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赏析观摩法
在“诗意早点”活动之初,老师先给学生开设了一场《扣敲诗门聆听诗声》的现代诗歌讲座,向学生推荐著名的朗诵家和诗,比如一起欣赏乔榛朗诵的《雨巷》、丁建华朗诵的《一棵开花的树》等,激发他们对诗歌和朗诵的兴趣。平时也经常组织和鼓励学生去收集、聆听,并模仿名家的朗诵。
在辩手训练营,老师定期地给学员观看经典的辩论赛的视频,其中选取的场次有:初中生的、高中生的、还有国际大专辩论赛、大学生辩论赛等等。主要把握的原则是:
(1)对抗要激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所观摩视频的辩题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二)以身示范法
示范法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少的教法之一。作为一名优秀的口头表达指导师,其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在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体态语、眼神、气息和发音的过程中,老师总能随时亲身上阵,用自己专业的技巧、大方的风度、满腔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大的,只有教师放开了,学生才会放得开。在全段朗诵比赛活动的尾声,主持人章淑苹老师就为孩子们传授朗诵的技巧,并现场做了示范。她激情四射、声情并茂的展示掀起了活动的,让同学们在震撼的同时获益匪浅。
(三)师生互动法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一般是靠言语交流实现的,这也就决定了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征必须着眼交往主体之间的互动,只有坚持互动原则,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互动,才能体现交际功能。
辩论赛学生主持,学生点评:演讲比赛,来自全段的30多位小评委人,个个正襟危坐,像模像样:演讲口才训练场首开靶子场,众说纷纭;学生说的不行老师上,每一次活动都能感受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群体之间那份和谐的互动。
在演讲与口才班互动的形式就更有趣了。采用大小课相结合,将七十来位学生分成红、黄、蓝、绿小组,四位老师轮流上课,四种风格兼容并蓄。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有借鉴有锻炼:更好地认识了解了演讲,习得更多的演讲技艺。
三、结论
经过多年的探索,而且我做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工作,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口头表达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指导策略,而且从中也积累了丰富的论文、案例、调查报告和总结,希望通过它能对口头表达语文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二、深入一线。
活力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本学期是下乡范围最广泛、时间最长久、次数最频繁的一学期。正是这些活动中,教研员的生命在基层。耳闻目睹了大量最鲜活、最真实的教学现象,并及时撰写了教育随笔,空虚了自己教研员的经验。
1调研活动情况
参与了镇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2月2425日。
参与了实验小学高段语文组的现场教研。3月5日。
3月10日、3月24日、5月5日分别参与观摩了联校、联校、联校的拉网式听课活动。
随局领导分别到中学和联校调研。4月13日和6月16日。
督查防控甲型流感情况。11月3日。
2参与全局活动情况
3月25日,3月1720日。参与并协助组织全县小学语文教师美文诵读片赛和县赛,并作《奏响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小型专题讲座。
第二小学观摩了古诗文教学研讨活动。3月26日。
参与中学教学能手评选暨兼职教研员评课团体赛。4月823日。
参与并组织小学远程教育课堂教学团体赛。5月1115日。
进行历届小学教学能手考察评价。5月19日—6月5日。
参与了村招聘小学教师的活动。8月8日。
参与并协助组织小学教学能手送教下乡暨兼职教研员评课团体赛。10月20日—30日。
三、锻炼能力。
1参与了中国教育学会培训基地的五期培训。
9月13日—15日赴参与省实验研究课题培训暨观摩研讨会。23月13日。
3共听课160余节。
受县教育局之邀到小学作示范课,43月21日。并作《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专题讲座。
制丝小学讲示范课。3月31日。
8月22日、27日、28日分别在实小、联校、李家完小的教师培训会上做讲座。
参与省第13届小学名优教师做课会,9月26日。所做的示范课《艾滋病小斗士》荣获特等奖,同时做报告《课改中成长》
教育》第1期发表《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追问》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师》第5期发表《三年级期末试题》学习报》教育周刊)第39期作了山丹丹花开—记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张江霞》报道。教研快讯《送教下乡促教研》发表在学习报》教育周刊)第45期。论文《追求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和《多种形式阅读培养学生语感》均荣获省级一等奖。5力争笔耕不辍。
篇12
作者简介:杨美芳,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明确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并予以关注是较近时期的事,时间尚短,但是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决策者和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可谓众说纷纭。究竟通过哪些途径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专业化教师呢?笔者认为,可用这样的公式表述: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信念+勤奋+实践+反思。
一、信念――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一般教师的信念体系,“可能是从自己教学实践经验中逐渐累积形成的或由外界直接接受而来的教育观念,也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富于理想色彩的教育理念。它们之间只是赖以建立的基础差异,可以看作是教师信念的两个层次。由经验式、无意识的朦胧教育信念向以知识、系统理论为基础的教育信念不断演进,以至有意识地构建清晰的、理想的教育理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随时予以更新,是教师逐渐走向专业成熟的一个重要维度。”教育信念在教师专业结构中位于较高层次,它统摄着教师专业结构的其他方面。因此,教师教育信念系统的改变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教育信念不仅影响其教学、教育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
窦桂梅老师说:“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以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这应该就是窦老师的教育信念的具体表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教育信念,她才有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她才有勇气不断追求,她才有实力不断攀高,她才能从一个教务处的辅助人员成长为一位受人尊重、让人羡慕的著名特级教师。
二、勤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
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是有影响的,往往能够弥补智力上的某些弱点。的确,一勤生百巧,勤奋出智慧。勤奋的人可以使多种信息反复地、经常地刺激脑细胞,并且把信息贮存起来,准备随时使用。勤奋学习有助于大脑的灵活性,使人变得聪明。
可以这样说:勤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学习,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善于吸收各种知识,向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学习。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学习非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他人的经验。――这需要勤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思考,思考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关的问题,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吸取教训。――这需要勤奋。小学语文教师要敢于实践,要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这需要勤奋。
顺着小学语文界著名特级教师的足迹走一走,看一看,斯霞、霍懋真、于永正、支玉恒、窦桂梅、王崧舟……哪一个脚印里没有“勤奋”?支玉恒老师本来是体育教师,年近四十才改教语文。为了写好字,他备课、批改作业、写总结报告、甚至给学生写评语,都用毛笔小楷,一丝不苟地练习。他学历不高,可是知识渊博,在课堂上表现出很强的文学底蕴。他对教材深层内涵的把握,对文章情感的深刻体会,都有独到之处,而且上课时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妙趣横生。大段大段的课文可以随口背诵出来,讲座时从来不用讲稿,最多带一份极其简单的提纲。但是讲起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甚至出口成章。这些知识、能力从哪里来?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勤奋。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支老师之所以取得这些意想不到的成果,其原因,除去他具有一定的天赋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对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浓厚兴趣和忘我的勤奋。”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没有优秀的专业化教师。
三、实践――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
“实践出真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无论是职前培养时期,还是在职培训时期,都应当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与学校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教学、与生动活泼的学生联系在一起。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教授也指出:实践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和生命。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就是教育教学实践。这是每一位教师得以成长的土壤,离开了教育教学实践去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完全是无稽之谈。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这是主阵地,是教师展示才华的用武之地,教师可以利用这块阵地,进行教学改革,进行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方法、技巧等多方面的尝试,以便积累经验;二是课外活动,包括备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外阅读、课外辅导等,这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上公开课是一种绝好的实践机会,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窦桂梅老师深有体会地说:“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有领导、专家指导的公开课更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快车道。”公开课很折磨人,但就是在这种受折磨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获得常规课上难以学到的很多东西。首先任何一位上公开课的教师都会有压力,哪怕是特级教师,这种压力会促使自己不断地去钻研、读书;其次上公开课能得到很多人的指导,教研组的教师、学校的领导,更高级别的公开课还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的指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益处,是常规课望尘莫及的。因此,上公开课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反思――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所处情境的能力。它强调教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回顾、诊断、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教学需要。教师的反思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指向教师专业行为与活动的反思,其作用是直接促进教师对专业行为的改进,提高教学成效;二是指向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它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对象,引发教师对目前自我专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的思考,促使教师更加清晰自己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究整个教育过程中各个方面(包括目标、内容、组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效果等)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设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钟启泉教授说:“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支玉恒老师常对青年教师说:“要多研究,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一点时间,顺手写一写。哪一节课上好了,怎么上的,为什么成功,归纳几条;哪节课没有上好,怎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记下来。”这段朴实的话语里包含着成功的“机密”――教师要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只有不断反思,才能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窦桂梅老师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
其实,教师的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被认为是取得实际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不仅能够提高理论水平,而且能够提高实践水平。反思性教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成功的一面――经验,也可以是失败的一面――教训。反思的方式很多,如写反思笔记、听课评课、观摩与讨论、调查了解、理论学习,等等。
当然,反思需要勇气,需要恒心,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更大的收获。总之,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并不坦荡,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需要耐得住寂寞。但是,如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有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拥有反思技能,普通一员也一定能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13
Key words:Primary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Chinese teachers; teaching reform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重要的、并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承担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效果,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他们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依据
在构建与实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以如下理论与现实两方面的因素为思考基点。
(一)理论依据
1.深入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学科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与发展,洞察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状况与走向,以便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贴近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并体现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2.深入思考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所发生的变化,针对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与挑战,构建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以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具有能够胜任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任务并能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教师基本素质。
3.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长期性的角度上,兼顾职前教育与职后专业发展,将职前教育置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中进行整体考虑,在职前奠基阶段的本科教育过程中,准确把握应使学生获得怎样的知识和技能、奠定怎样的专业发展基础,以便打破原有的终结式培养模式与思路,体现出课程的基础性与发展性,使师范生既能应对现实挑战,又具有发展潜力。
(二)现实依据
1.从课程取向上看,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法课,仍未能走出终结式培养的基本模式。表现为:往往以理想状态下完美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尤其是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素质)为终结性的培养标准,而很显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四年的奠基阶段是不可能达成的。这一课程取向源自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认识上和理解上的不足,其后果是:在不断的技术性模仿与训练中、在严格的理论识记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中,师范生虽然暂时成为了合格的知识传递者甚或教学能手,但从长远来看,后劲往往不足。其原因是,这种急于求成的终结性培养模式导致了那些对于教师发展而言更为重要的东西在过程中的失落,诸如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研究能力等。
2.从课程内容上看,现有教学法课,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过于注重规律与原则的教学,从而使课程封闭于固有的理论体系中,走进了枯燥、陈旧、繁琐的、理想层面的象牙之塔,远离了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本身。如此去武装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等同于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训练教师的思维与教学行为标准,其结果自然是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实践性知识、创造性、决策力的极其缺乏。尽管他们也许能够遵照相关的原则与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但他们所具有的是遵照执行的教学观,是教育教学的执行者而不大可能成为创造者,所进行的语文教学也往往会走上固定僵化之路,鲜有活力。
3.从课程实施上看,现有的教法课,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漠视了对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淡化了学习者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感悟和实践环节,而在评价上又过于关注固有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这里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认识,即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娴熟掌握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教育实践,但事实上,教育教学的理论却恰恰产生并发展于教育教学实践本身。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为重传递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要求忽视个性发展;表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动力未能得到真正唤醒。
基于如上思考,我们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从目标到内容上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调整,从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改革与思考,力图充分体现出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以期能更贴近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现状,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形态与教学形态为其主要研究内容。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师范生对小学语文科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奠定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具体表述如下。
1.培植师范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兴趣,会做经师,更为人师;
2.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熟悉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能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学生情况、教育条件等选择、利用、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与资源;
3.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程对儿童发展的多元意义,掌握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并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4.充分认识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特点,了解并能够辩证分析针对如上教学内容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了解小学生学习如上内容时的心理过程并能据此进行合理的学习指导,能够对如上五种教学内容进行独立的教学设计;
5.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常规,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如独立分析教材的能力、备课编写教案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课后反思能力等,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扎实基本功,如语言表达、三笔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
6.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内容及方式,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评价内容、选择恰当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价,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讨论与评价;
7.明确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的意义,培养师范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使其具有日后在实践中发展的潜能;
8.了解本地区小学语文教育状况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内教改的新经验、新观点、新趋势,激发师范生参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愿望。
在上述目标的达成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师范生未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学科理论与技能;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教育理论的熏陶、实践与反思能力的养成以及语文教育研究的尝试等,使其具有运用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诸多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潜能。
(二)课程内容体系
为达成如上课程目标,我们所构建的学科课程体系由以下内容构成:学科主干课、学科选修课、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与学术活动。这四块内容作为整体的课程体系,贯穿于大学阶段的二至四年级。见下表。
1.学科主干课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旨在使学生全面整体地了解和认识小学语文课程,并具备基本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和教师角色意识。主要内容为:(1)小学语文课程沿革与发展;(2)小学语文课程目标;(3)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4)识字与写字教学;(5)阅读教学;(6)作文教学;(7)口语交际教学;(8)语文综合性学习;(9)小学语文课程评价;(10)小学语文教师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在学习“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根据相关理论,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自身特点等进行独立、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能力,并通过微格训练的形式,强化学生相关的教学实践技能。主要内容:(1)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案例的比较分析;(2)指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并编写出教案;(3)分组进行微格授课,师生点评,并进行比较与反思。
通过如上两门主干课的学习,可以奠定学生初步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技能,为后续课程和真实情景下的教学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2.学科选修课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和解释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与课程、教材、教法、学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的改进、学法指导等提供心理学依据。
“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方法”:为培养“研究型”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导引。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专题研究,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对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引领学生能更好地识别、理解、把握、处理好小学语文教材,并具有初步的编制语文教材的能力。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整合并加深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理论认识,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识字与写字教学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指导”“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等:均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基础,对不同内容的教学进行深入的、拓展性的专题研究,既关注教育教学的现实本身,又关注当下课程改革及前沿理论的发展,以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相关内容的教学进行独立思考和准确把握。
通过如上课程的选修,学生至少能在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多个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拓展,并具有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能力。
3.教学实践活动
教育见习:2周,安排在2年级第二学期。主要内容:(1)了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并写出书面报告;(2)至少听4节语文课并与授课教师交流听课感受;(3)将自己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感受、疑问与思考形成书面报告提交。见习活动要达到如下目的:对语文教育教学形成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并产生初步的思考,以为相关理论课程的开设奠定必要的感性基础。
教学模拟实践:集中安排在“语文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学科主干课上,以微格训练的形式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规,要确保每位同学都能经历一次以上较为成功的模拟实践。这种模拟实践也可根据教学情况在其他课程中进行。
教育实习:8周,安排在4年级第一学期。主要内容:(1)深入了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整体把握语文教学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2)与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起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和专业发展意识;(3)至少听12节语文课,讲8节语文课,并能相互评课和独立进行课后反思;(4)能通过不同方式发现小学生语文学习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宝贵经验,也能发现其中的不足或困惑,并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或毕业论深入思考和解释。教育实习活动要达到如下目的:为师范生从大学到小学、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从“准教师”到“教师”搭好桥梁、做好衔接,如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整合、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获得、教师角色的转化与确立、真实教育环境中自身内部冲突的发现与解决等。这一过程不仅是理论向实践的回归,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与跨越过程。
“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1]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质量,直接影响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效果,更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和走向。
转贴于 4.语文教学研究与学术活动
小课题研究:主要分布在3—4年级。一方面,鼓励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课题的申报与研究;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将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提供给学生。我们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并经历一次研究过程,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于过程的指导和研究意识的激发。
毕业论文撰写:相当部分学生在理论的学习、实践后的反思或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会选择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题目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学科教师将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全程指导。
学术讲座:贯穿于1—4年级。邀请一线教师或相关教学法专家进行学术讲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关注,强化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信念,拓展学术视野,培植学习与研究意识。
语文教学研究与学术活动将使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具有充足的发展潜能和发展动力。
以上学科课程体系的四块内容是彼此衔接、相互渗透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它所追求的是:培养以整体形式而存在的、不断生成与发展的未来小学语文教师,他们应当具有良好的语文教学观念、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一定的实践性知识以及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的良好意识与潜能。就此,我们一方面要强基固本、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引领导航、提供持续发展之动力。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前已述及,以往的教法课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已严重影响了职前教师教育的有效性和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我们以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为基本准则,将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微格训练、实践与研究活动等结合起来,进行了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
(一)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并最终指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本身,因此它不能仅存于大学课堂和书本之中,而应建立起与现实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不应仅以固有的、封闭的理论形态而存在,而应在丰富的、动态的语文教学世界中获得解放。
这就要求:第一,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有较为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并掌握足够量的教学案例,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教学与研究;第二,参与本学科课程教学的不仅要有大学教师,还应有工作在一线、具有丰富的感受与实践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第三,要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并对有代表性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就此,我院师生定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走访“基地校”,深入到课堂和教师备课小组,了解小学生语文学习状态和教师教学情况,我们也常常邀请小学语文教师到我院进行说课、讲课,并进行课后交流。在这些交流中,建立起了一种互动互助的共同发展关系。这样做一方面使我院师生对小学语文教育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教与学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培植了师范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意,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使本门课程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理论的象牙之塔中获得了现实的解放,教与学开始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我们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本身正是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摇篮。
(二)强化发展主体的参与性,构建以反思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相应环境下的主体自我发展,职前教育阶段理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发展意识,培养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为此,必须重新认识过去那种“理论必然决定实践”的理想假设,改变以“理论灌输”和“教学技能的机械模仿”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师范生由“被规范、被加工者”发展成为自主性凸显的“主动发展者”。
1.语文教育观念──从灌输、传递走向建构与生成
毋庸置疑,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基础性知识、理论与观念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是重要的,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问题是,如果这些知识、理论与观念不是“被传递”和“被灌输”的,我们该怎样促成学生的内发性需要,“使其内化成为师范生所认同的教育理念,为其专业行为提供一个理性支点”[2]?我们认识到,教育理论只有真正唤起教育实践主体内心的参与、价值的认同和精神的再生,真正引起其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深层思考,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而那些直接的告知和给予往往是徒劳的。因此,本学科课程不应是一套原则规律、操作规范的照搬,我们所应关注的是师范生主体内部教育教学观念的建构与生成状况和他们对知识价值的发现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
我们认为较为合理的做法是:以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直接观察与体验为学习基础,以知识理论的讲授和探究为主线,以案例分析与教学实践(含模拟实践与真实情境中的实践)为主要形式,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促成学生主体语文教育观念的建构与生成。具体说来,就是要打破纯理论、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将演绎法与归纳法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辨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行动中的实践反思相结合,广泛采取除自学和必要的教师讲解之外的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如现场观察、案例讨论、教育调查、合作研究、教学实践等,以便创建一种以教育主体的自我建构为中心、多种教育形式交叉互动的教学情境和教育过程,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内隐的语文教学观念的确立,在不断地感悟、学习、实践、反思、修正过程中,促成他们头脑中有关理论知识的整合、认同与建构,实现个体教育知识与观念的统整与提升。
2.语文教学基本技能──强化与更新
语文教学技能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科教育学的有关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也是“高师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3]职前教师教育阶段要切实加强师范生未来工作所必备的教育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为他们步入职业生涯提供必备的专业支持,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情况,对这些基本技能进行适当调整与更新。
我们的基本做法是:第一,明确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的内容。包括: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如朗读、演讲、沟通、文字(含网络)信息的搜集与处理、三笔字等;基本的教学能力,如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编写教案能力和教学实施(导入、发问、强化、组织调控、作业编排与辅导)能力等;另外,还要求学生能具有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的能力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第二,制定基本技能训练的质量标准。语文教学基本技能是在四年的职前教育阶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入学阶段我们就把相应训练内容所应达到的最低标准提供给学生,使其能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根据自身情况择期参加学院组织的达标测试,四年内要完成所有基本技能的达标。第三,建立科学的技能培训机制。教学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学生主体在一定的理论引导下通过自主训练与切身实践而达成的。因此我们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给学生以必要的理论指导并安排相对集中的微格训练。同时,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指导也体现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总之,“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4]而在职前教育阶段,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加强,以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语文教育教学技能的小学语文教师。
3.实践、反思与研究能力──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育理论促进教育主体的建构和提升不是直接实现的,而以实践为中介。“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5]而“对教育的理解,只有在丰富的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才能真正获得。”[6]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开发,并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建构与生成,促进职前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
我们认为:一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直观体验和认识;二要尽可能多地采取案例教学形式;三要增加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强调反思环节;四要组织各种针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现实状况的研究研讨活动。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直观体验和认识,是学习本学科课程的感性基础。因此在学习本学科课程之前,我们安排2—3周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小学,深入课堂,接触小学生和语文教师。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对当前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基本状态有一个全方位的直观了解,另一方面也会促成他们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些初步思考,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自觉并培植起初步的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意。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分析与讨论,缩短了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之间的距离,而且,伴随着一个个鲜活案例中所隐含理论与基本原理的被揭示,学生头脑中有关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念也进行着不断地重构与生成。不仅如此,它还能增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增进解决小学语文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以微格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模拟教学实践,要求师范生能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独立分析,并根据相应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在模拟实践过程中还要体现出相应的教学理念,并接受师生的质询与评价。这是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过程,也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
真实情境中的教学实践是学生语文教育观念的全面展现过程,同时也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进一步整合与修正过程。至关重要的是,要切实加强指导过程,强调时效性,以使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能基本建构起职前阶段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理性认识并进一步丰富实践性知识。
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现状为大背景的各种研究与讨论,贯穿于职前教育阶段始终,但集中安排在三、四年级。这种反思与研究是基于实践基础上进行的,一般以小组形式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的则与学生自己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进行。这个环节能较好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研究经验。
以上几个环节构成了本学科课程的“实践—反思—研究”系统,这一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拓展、改造、提炼和唤醒着师范生原有的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实践性知识和新的教育思维方式,实现着教育主体的建构与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所关注的是:第一,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开发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许比灌输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以及模仿教学技艺更重要。”[7]而实践性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这一环节才能得以建构,诸如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信念、教育教学中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教学过程中的情景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等。第二,反思与研究能力的加强。我们认识到,教师发展的动力不在于学会怎样去运用新的理论知识,而在于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的能力。这是由小学语文教育的复杂性、审美性和创造性所决定的。而只有对教学实践本身的行动研究才是创造与发展的源泉,它也就成了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动力基础和成为一名创造性教师的必要条件。
4.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封闭、独立走向自主、开放、合作
我们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仅仅靠“外塑”的形式去达成,而“要从一种外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灌输’或‘训练’转变为一种内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发展’。”[8]这就要求本学科方向课程必须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环境,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学习内容由封闭变开放,学习形式由独自状态转变为更多的合作形式。这种自主、开放、合作的学习形式其益处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可以养成基于不同背景的思考与研究能力;可以培植学生的怀疑精神与创新能力。而这正是教师职后进一步发展所应必备的基础。
(三)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使评价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教学评价是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本学科的课程评价在内容上重在考查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程知识和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在评价的方法上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而评价主体又较为单一。这种关注了终结性而忽视了过程性、关注了现实性而忽视了发展性、关注了内容的固定性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情意与创造性的评价方法,很显然不利于职前和职后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此,我们认为:第一,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对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第二,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多样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期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书面考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查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李·S·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编译.比较教育研究,1999,(3):36—40.
[2]阮成武.小学教师养成方式变革与初等教育学课程使命[J].课程·教材·教法,2002,(2):65—68.
[3]罗雅萍.关于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49—53.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
[5]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