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清塘荷韵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清塘荷韵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清塘荷韵教学

篇1

二、导入数学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在讲解距离问题时可采用如下实例:受持续干旱的影响,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人畜用水出现严重问题,现某部队接到上级指示,命令他们尽快钻一口井,此井负责向赵、钱、王三个相邻村供水(三个村的位置不共线)输水,要求水井到三个相邻村距离相等,也就是说如果将三个村抽象成三个点A、B、C,如何求作一点P,使PA=PB=PC?这个点在哪儿?这个点怎么找?你能帮助他们尽快找出水井的位置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学了这个知识,你就能在平面内找到一点P,使它到其他三点的距离相等。

这种导人法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不知不觉地开始新的学习,很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问题的答案中。经学生努力探索后,教师加以引导,使问题得到解决。如此,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培养起学生“学以致用”的数学意识。

三、通过“游戏情境”确定目标,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这时可适当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在《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中可创设一个“找朋友”的游戏。首先,要在课前准备十张写有单项式的卡片,卡片上分别写着:n,4a,2.52a2,-3a2,2.5bca,7ab,ab,-5abc,2x2y和5yx2。然后,需要挑选十个学生做游戏,把这些卡片一一分给这十个学生,每人一张。之后,把这十个学生分成两个组,A组是拿到a,4a,2.5bca,2.52a2和-3a2卡片的同学,B组是拿到7ab,ab,-5abc,2x2y和5yx2卡片的学生。游戏的规则是,当老师喊开始的时候,让这两个组的学生分别根据自己手中卡片上的单项式找到拿着同类单项式卡片的同学作为自己的朋友,组内成员可以互相帮助,最后看哪个组最先完成游戏,找到属于自己的朋友。

通过这个游戏,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这类游戏式的活动比较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很强,而且在游戏过程中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发现意识和互帮互助精神。这样的情境设计能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对以后学习更加深入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导入作用。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抽象的,一些学生感到数学公式、数学概念枯燥乏味,然后就放弃了。要使他们学好数学,得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把学习数学看作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能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能将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或者在通常条件下很难演示的实验、动态变化的过程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兴奋起来,对数学产生兴趣,形成一种爱数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乐趣。比如在讲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通过播放“海上日出”的录像让学生对直线(地平线)与圆(太阳)的位置关系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利用课件让学生讨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哪些数学量有关。

在录像中优美的画面刺激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将熟悉的场景与抽象的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并通过操作课件,体会抽象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更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篇2

二、把生活引入教学中,让数学课堂更有活力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与生活是脱节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入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三角形”时,教师可以把古代的建筑风格与三角形的稳定性联系起来,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房子的屋顶都是呈三角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房子的稳定性,如果屋顶是正方形或者其他图形,就达不到稳定的效果,房子也就容易倒塌.学生了解到这个生活的常识之后,就会对于数学更有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来说,一定要重视把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生活中本来就是充满着数学,没有数学,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就无法解决,脱离数学讲生活,是不可行的.同样的道理,脱离生活讲数学,根本无处下手.所以,让生活融入到数学课堂中,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数学发扬光大.

三、利用问题情境,让数学课堂更加有趣

数学的学习是一种相互的作用.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数学课堂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中带着问题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概率”时,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概率?学习概率有什么作用?概率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当教师提出为什么要学习概率的时候,学生会从生活中和以往的经验中去寻求答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概率问题,能够让学生了解很多现实中的事情.比如,为什么骰子扔出去每次不同点数的概率都一样?教师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也带着问题在课堂中思考,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3

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如何研究教材,挖掘情感,使课堂教学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得到和谐与统一呢?这需要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研究与思考。我们可以用教材中的情感内容陶冶学生。学生的情感往往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有意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唤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教材中有许多情感素材可以挖掘。如教材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工作态度,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攻关的精神等,无不牵动和丰富着学生的情感。又如,思想政治教材中,祖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国土、美丽的大自然,同样会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中,可运用多种手段,将这些情感变成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冲动,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

二、热情评价,升华师生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与途径,因为在教学评价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需要教师自己有丰富的情感修养,去潜移默化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形成师生情感交融、温馨愉快的学习环境,为思想情感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施情感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情感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情感评价的策略与方法进行探索与研究,努力使教学水平进入更高的境界。情感评价策略与方法的有效实施,既能促使学生学会科学知识,又能增进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交流。

三、真情相呼,激发求知欲望

教师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通过探索与研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形成师生合作、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在情感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实现教学能力新的突破。

教学中,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心扉,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体态语的运用非常重要。“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面部表情是情绪的“晴雨表”。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会使学生激动不已,一个手势会让学生专注认真,一个微笑会使学生心花怒放,一个动作会使学生开怀大笑……因此,当我们看到学生开小差或随意说话时,当有些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要过多地指责或批评,而应该用一些恰当的体态语去暗示,这样,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一次,有一位一贯优秀的学生,考试成绩不太理想,为此,他上课总是无精打采,回答问题语无伦次。我没有去批评他,而是给予一种鼓励的目光,结果,这位同学下次考试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教师的话语中不仅包含了科学的意义与内容,而且包含了思想的情感色彩。只有热爱科学的人,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情感。”教育家的精彩的一段话,清晰地道明了教师对科学态度、感情,对学生的求知兴趣与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篇4

1,新颖别致的导入。导人新课是成功地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奇异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其具体方法包括质疑式导人、启发式导人、悬念式导人、趣味性导入与情景性导人,等等。如在教授初中英语第三册第62课时,可用质疑式导人,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可以回答,也可能答得不完整或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但不管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内容,最终能准确地解答这些问题,这就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2,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外语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和重要手段,只有积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才能充分体现外语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在英语授课中,运用适当的道具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以直接、可视的感官信息为先导,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进而带动学生的理性思考。如在教授英语中互为反义的形容词时,即以客观物品为道具,借助对比鲜明的感官认识,加深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运用道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课堂增添亮色。如彩色图片、简笔画、卡通人物画片及其他与课堂相关的实物运用,在授课中能给予学生新鲜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学生初学英语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教学道具和教学幻灯片,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在课堂上又最大可能地避免了汉语的出现,既节约了时间,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组织课堂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练习题目组织饶有趣味的游戏活动,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达到学习目标。练习的形式力求多样化,改变沉闷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英语课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配合老师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等活动的训练。如何将授课的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统一,使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不仅作为单方面的知识接受者,而且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和宗旨。它主要依靠合理的课堂设计和有效的课堂组织来实现,老师则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例如,英语课堂设计的pair works,group works等,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辨能力。在教学中,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安排相应的游戏,如单词接龙、单词竞猜、传声筒、表演猜谜等,结合授课内容,编排趣味小品、幽默短剧、情景片断,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以教学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接受、理解和掌握。

三、创设英语教学中的自然情感和情境

篇5

一、尊重学生,树立自信

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因为只有爱,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对在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机智处理课堂出现的偶发事件是优化课堂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教师要遵循以下要求: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要激化矛盾;“冷处理”为主;切忌造成师生情绪上的对立;宽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为他们的学习创造安全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地评价,带给学生如沐春风般的心情氛围,使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二、激发兴趣,感受成功

夸美缪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让知识保鲜,学生学起来才更有趣味。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回答,不要一棒打死,不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循循善诱,本着“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减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之中,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自主学习对于思想品德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细胞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不仅仅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它还受制于自身――一种随机的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上体现人的本性,张扬人的个性,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接受或接纳知识,而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们的潜能。要建构绿色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在课堂上,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

篇6

二、运用数学实践导入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通过学习实践,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努力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所以,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实践活动,精心细致的去设计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善于通过学习实践,巧妙运用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例如:在事件的可能性大小的教学中,上课开始就进行摸球游戏,在口袋中放入10个只有颜色不同的乒乓球,其中白球8个,黄球2个。在学生开始游戏前告诉学生:里面有两种乒乓球,颜色分别是白色和黄色。让学轮流摸乒乓球,在每次摸球前让全班学生猜测:摸到的乒乓球是白色还是黄色的?刚开始游戏时,猜黄色和白色乒乓球的人数比较接近,随着游戏进一步展开,猜白球的学生也会逐渐增多。这时可以结束摸球游戏,让学生猜测袋中两种乒乓球哪种多哪种少?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为什么摸到白球机会大?学生得到结论:袋中白球较多。因此得出事件的可能性大小由事件发生的条件确定的结论。在这次数学实践中,学生通过课前游戏感受知识的趣味性,认识到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善用数学故事导入

数学方面的故事非常多,适当的向学生讲述故事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所以,善于运用数学故事进行情境引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浓厚兴趣,对下一步教学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例如在引入无理数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数学史上的著名故事:公元前五世纪到六世纪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十分出名,他们比较崇拜数,认为“万物皆数”,而且只分为整数和分数。后来,这个学派的一个小门徒发现,除了整数与分数之外,还存在一种既不是整数又不是分数的数。毕达哥拉斯学派极力地掩盖这个事实,千方百计的不让此秘密泄露。但事不凑巧,这个学派的一个叫希帕苏斯的人,不经意把这个秘密泄露了出去,结果此人被毕达哥拉斯学派扔进了大海。同学们,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数呢?为什么毕达哥拉斯学派如此恐惧,还有人为了这个数丢了性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无理数。教师的这个故事,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无理数的极大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组织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篇7

二、情境题的探究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激发和积极性的发挥,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具有一定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题情境,不能完全为了活跃气氛而空设置情境或没有多少思考价值的情境,必须注重题情境思考分析过程的探究性。要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的有关知识,通过独立思考、查阅资料、相互讨论、交流评价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解决共同确定的主要题,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去理解题是怎样形成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方法是如何应用的,题是怎样解决的,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三、情境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的开放性原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情境教学必须具备开放性的环境,它直接关系到题情境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学生交流合作的充分开展。

1 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具有开放性。

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以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交流或探索的活动环境。否则只能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则成为了教学活动的旁观者,教师一个人的权威代替了众多学生的思考。

2 设计题时,要保持开放的状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多提开放的题,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余地。

在题讨论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不急于评价各种想法,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并恰当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想法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判断。在评析讨论的结果时,不拘泥于答案的唯一性,不求答案的全面性,哪怕是其中的一个小观点甚至是有失偏颇,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题情境教学的目的与功能就实现了。

四、学生参与情境创设的主体性

篇8

1. 创设情景,激起自主、合作探究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那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他们的求知欲望呢?我认为,在听力的教学过程,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发起来,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能适时创设能够激起学生探究动机的情景。例如,我在“Happy Chinese New Year!”这课听力教学中,先让小组讨论每个人家里的过年方式,由于这比较贴近生活,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在小组讨论合作的过程中,如果碰到有些不会用英语表达的新年活动,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实在不能解决,就请求我的帮助。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会布置一个任务:看哪一小组用英语表达活动的词汇掌握的更多。利用这样的小组合作讨论,并有着与每个人都相关的情景,学生们非常热烈地在合作中进行了学习探究,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目的,先后掌握了”Chinese dinner”, “Lion dance”, “Fireworks”, “Music and dance shows”等许多与新年有关的活动。

2. 启发引导,培养自主,合作探究

2.1以书本创设情景,从书中探究知识

掌握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是进行英语听力的前提条件,尤其是足够的词汇量。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从书本中探究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英语教学中常用尝试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知识,把所获取和理解的新知识、新方法用以解决英语的听说读写。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记得住,会读,读得准,听得懂教材中所出现的单词。如前面提到的“Happy Chinese New Year!”这课的听力教学,学生无法从自己所了解的知识中获取相关的新年活动的词汇,学生就可以从书本提供的单词和词组来获取与自身情景相关的词汇,并且可以在小组活动中讨论是否正确。譬如可以通过“Chinese dinner”延伸出“delicious”, “get together”, “dumplings”等与团圆饭相关的词汇。其实,以书本创设情景,从书中探究知识,其实就是学生的自学。而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该要提出学生的自学目标、要求,或预设情景,让学生明白从书中探究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而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让学生在合作中,通过讨论、交流解决。这样,经过长期、反复的锻炼,学生会慢慢地学会从书中探究、吸取知识的方法。

2.2学会从实践中探究知识

这里的实践也就是指让我们在听力过程中去学会去合作探究。在听力教学中一般会让学生听两遍,而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放第二遍听力,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掌握主题大意,捕捉关键信息,合理进行推理,并进行相关的情景创设,更好地掌握活动的难度,由易到难,形成有效地第二遍听力任务链。学生对于第二遍的听力不但充满了兴趣而且还充满了信心,增强了听的自信。

在第二遍听力之后,不要只是检查和订正答案,也可以进行相关的听后复述,讨论和反思。这里的复述并不是只简单的背诵,而是让学生可通过合作,把听的过程中听到的片段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最终让学生以复述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现。复述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口语能力和写作的机会。同时听后的小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听的时候哪儿有信息遗漏,反思自己在活动中对细节和关键词的把握,为下一次的听力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

3. 听后反思,激活思维,强化能力

篇9

一、创建和谐语文课堂,让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和热情,树立高尚的审美理念

1.师生之间的和谐

课堂教学,是学生和老师的双向活动,这活动过程中愉悦与否、成功与否,取决于师生能否创建一个能实现价值的、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老师爱的渗透是教学和谐及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学中,师生是渐趋平等的朋友关系,老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准许其有疑即问,不懂就问。哪怕所提问题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教师都要认真对待,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切忌压服或讥讽。比如,在《清塘荷韵》一课中,有学生问我:“文中第二段说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为什么呢?”其实,这问题联系下文就明白了,就是作者特别喜欢荷花,是爱荷的主观愿望罢了。我还是赞扬这位学生敢提出问题很好,也委婉地提出批评,也是建议,“如果读书能仔细一点,再思考思考自己的问题就更好了”。

2.生生关系的和谐

这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够互助互学,能进行探讨合作学习。如在《清塘荷韵》一文,甲学生向我提出问题:文中语句“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这是什么样的境界?这位学生提的问题非常好,但要回答还是有点难度的,我想考察一下学生思维的深度,所以又把这问题抛给学生。我接着说:“有哪位同学能为他解惑呢?”看学生有点茫然,我就提示:“荷花为什么落了呢?落的时候它是否有一种心态?”这下乙同学起来发言了,“此时,荷花内心应是很沉静淡然。这瓣荷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就顺应自然吧。”我们都为她鼓掌。甲同学很是信服,笑着说:“好!谢谢!”我说更要谢谢乙同学啊。此时,同学们都感受到了互助的力量与温暖。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更能畅所欲言,在学习中互助互学,探寻知识,发现真理,也学会了客观对待错误和挫折,培养了自己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创建和谐语文课堂,让学生发散思维,解除束缚,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体会

传统“语文学习”的肢解、解析式教学严重羁绊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唯有提倡语文课堂的民主与和谐,还学生自由、自主、合作与交流。我在课堂实践中就经常采取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教学,让学生深入文本,围绕问题讨论,然后小组选举代表到讲台前发言。如《清塘荷韵》一文中有个小组代表针对“作者季羡林为何那么爱荷花?”问题亮出了本组观点:(1)中国文人几乎没有不爱荷花的,这更是文人特质吧;(2)文中描述了荷历经四年终于生长出来了,并且在第四年严冬过后,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荷的这种顽强生命力和极其惊人的扩张蔓延的力量,让人惊叹!让人佩服!所以作者爱荷。我表扬他读书很透彻,善于总结问题。这时,我又提醒同学们分析问题更要知人论世,我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及遭遇用课件呈现给学生看。之后又有一组代表发言:荷是人的象征,荷的顽强生命力就象征着作者坚忍顽强的生命精神。同学们都给她鼓掌。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学生、教学内容在和谐统一中再现美。

课堂上学生个个有话可说,人人学有所得;从渐趋明晰的认知中,去欣赏、探求美,实现了情感的交融。“和谐”是一种传统道德的美,是一种现代精神的美,更是教学中追求的理想,让学生发散思维,解除束缚,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体会。

三、创建和谐语文课堂,让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扩大语文知识面,深化语文课堂学习

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知识是可以无限延伸的。课内与课外并举,课内的方法课外用,课外的知识课内引,既注重课内积累又重视课外学习。如《清塘荷韵》一文中,荷花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作者季羡林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与荷的顽强生命力和谐统一,都是一种和谐之美。学生从文本中了解到季羡林毕竟有限,学生学完文章还意犹未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再查阅资料去更深层次地了解作者及他的文章,如他的《牛棚杂忆》。如此,学生就能兼顾课内课外,扩大语文知识面,深化语文课堂的学习。

篇10

用“视频再造教育”,决定了微视频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那么针对语文课堂,微视频应该如何制作?在制作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掌握哪些要点呢?

一、时间短

时长一般为5-10分钟,这个时长符合人的视觉驻留规律,能够保证人的视觉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家完成学习知识的过程。

二、选择合适的知识点

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繁杂的,而微视频一般都只能选择一个知识点作为主要内容。如以高三一轮复习为例,考点就分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大板块,其中每个板块又有分支,就如树状图的方式延展出去。其中古诗鉴赏不仅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而且在复习资料中讲述的知识也较多。那么,语文教师可以将这些分支点按课程需要逐一制作成一个个微视频。如复习鉴赏古诗的形象时,我制作了《描绘画面,意境顿生》这一微视频而复习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时,又制作《动静结合,美感并存》、《虚实相生,拓展空间》、《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等微视频。几个微视频之间连缀发展,以内在逻辑关系将诗歌景象题的主干知识予以精练呈现,为接下来的人物形象鉴赏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可见,以微视频串联知识线索,利用单个知识点的相互辐射影响,加深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有效引发学生对知识综合性考查的深层思考。

三、吸引学生的兴趣

1.制作上吸引

语文是以文字见长的学科。那么在用微视频引导课程的时候,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字表达的信息给学生以想象空间。如在教学季羡林先生《清塘荷韵》时,我将所有主题文字设计成藕荷色,呈荷叶状展示问题和答案,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荷香清韵。

为了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还可以加入一些动画。合理使用动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仅使课堂要表现的内容更加生动,还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化。为了教授好《清塘荷韵》,体会季老对荷的独特情怀,我在课堂初始播放了《荷韵》的水墨动画,让学生通过视频影像接受具有时序性的内涵信息,在声画一体的情境中,体悟季老对生命的彻悟。

2.教学设计上吸引

微视频实际上就是一段课,好的微视频应该思路清楚,有较好的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的技巧,无科学性错误,能吸引学生观看,有动态引导。所谓的动态引导就是多提问。在一对一的微视频讲解中,教师多提问,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检验学生上一阶段知识理解的状况,还能聚焦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始终参与学习和思考。

篇11

一、点拨启智,激活思维

聋生由于受听觉的限制,导致语言障碍,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思维的正常发展。如何启发聋生的思维活动,促进智力发展呢?教师要善于在聋生似乎感到无疑之处,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自行解决,激活思维,启智敏思。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面对贾母和贾宝玉同样的发问:“读了些什么书?”林黛玉前后两次的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只读了一年书,些许认得些字。”我问:“林黛玉前后两次的回答为什么不一样?”教室里安静无比,无人回答。看着聋生茫然的表情,我赶紧又设计了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林黛玉前后两次的回答有什么不同之处?面对同一个问题,林黛玉回答时为什么要改口?从中表现了林黛玉怎样的性格?通过组织讨论,使聋生明确了林黛玉前后回答的不同是因为贾母对女子读书的态度,她的改口也正好体现了其进贾府的心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去”,也表现了林黛玉的聪明和机智。聋校语文课堂气氛普遍压抑沉闷,教师要善于诱导点拨,促使聋生积极思维,开启智慧的门扉。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聋生去思考、去发现,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将错就错,巧施策略

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处理得好,会使整节课格外精彩。而教师对课堂错误的矫正,则是一种很机智的教学艺术。课堂上出现失误,教师必须沉着冷静、情绪稳定,切勿手忙脚乱。对个别失误,教师可以不必忙于改错,而应该巧妙地从错误中引出一点教训,深化大家对该问题正反两方面的认识,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次,在上完《荷塘月色》后接着上《清塘荷韵》时,我将《清塘荷韵》一文的作者误写为朱自清。这时,一聋生站起来吃惊地说:“老师你写错了,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而不是朱自清。”我恍然大悟,于是面带微笑不缓不急地说:“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以往老师在考查这篇课文的作者时,有不少同学疏忽大意,张冠李戴,闹出笑话。”接着我又问:“这些同学为什么把季羡林误写为朱自清呢?”聋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因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都是借景抒情的散文,都是以‘荷花’为描写对象,并且题目也有点相同。”我趁机强调:“对,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我们可不能再犯这个错误噢。”于是巧妙地化解了问题。事后我发现,在考查这个内容时,学生再没出现同样的错误。

三、反抛问题,化解尴尬

语文课堂教学,如同电视直播,集艺术性和挑战性于一体。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疙瘩”,使教学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此时教师如果及时化解,教学就会“柳暗花明”。有一回分析试卷,其中有一道考查成语使用是否恰当的试题:“爸爸妈妈总爱在亲戚朋友面前说我的学习成绩多么好,真使我骑虎难下。”在分析中,我解释道:“‘骑虎难下’比喻做事中途遇到困难,迫于形势而难以中止,用在此语境中不合适。”正要继续往下讲的时候,几个聋生在下面问:“那么用什么词合适呢?”我没有准备,一时反应不上来。这个意外的发问顿时使我感到尴尬、困窘。情急之下,我把问题反抛给学生:“大家一起开动脑筋,看哪位同学的答案最精彩?”片刻思考后,聋生的答案丰富多彩地呈了上来。有的说“左右为难”,立刻被大家否定了,理由是没有走出“骑虎难下”的意思范围;有的说“难为情”,虽然意思对了,但过于口语化;后来有聋生说“尴尬万分”,这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致认为符合了语境。这时,我的答案也成熟了:“手足无措”。结果同学们很兴奋地表示这个答案最好。这样,本来困窘的场面却成了整堂课的亮点――不仅让我赢得了宝贵的思考时间,而且学生们也得到了一次拓展思维的训练。

四、顺水推舟,借题发挥

“语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教授形象而精辟地阐明了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有些聋生的回答会出乎教师的预设,此时教师应该将它们当作一种较好的教学资源,以聋生的回答为切入口,及时运用教学机智顺水推舟,以新的思路推进教学,一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上完《画里阴晴》后,我结合聋生实际,让工美专业的学生补充学习了《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阅读课上,我带领聋生感悟课文内容――徐悲鸿受辱励志。这时,一个语文基础较好的聋生说:“老师,我知道徐悲鸿原名不叫徐悲鸿,而叫徐寿康。”我心里一惊,备课时,还真没查过他的原名叫什么。但我不动声色地问:“是吗?那父母为什么给他取名徐寿康?”聋生说:“父母可能是希望他健康长寿。”我点点头,脸上露出赞许的表情,接着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李胜男。”“哦,你虽然是女孩,但父母希望你要胜过男孩子,是吗?”她点点头。我说:“孩子的名字往往寄托了父母的心愿。徐寿康,多好的名字呀!可是徐悲鸿为什么给自己改这个名字呢?”她说:“徐悲鸿由于家境贫寒,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只好向别人借,这使他感到前途渺茫,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于是改名为‘悲鸿’。”我说:“是呀,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激励,徐悲鸿在法国求学期间励志学画,终于成为了一代艺术大师。你们虽然是聋人,但有自己的优势,观察力、模仿能力强,适合学习绘画,只要发奋努力完全有可能超越正常人!”聋生深受鼓舞,齐刷刷地点头。

五、因势利导,深化理解

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加以正确的运用。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难以全面预见随时出现的思维多变。课堂上,聋生时常会提出令人咋舌的见解,教师不能一下子否定他们的意见,折断其思维的翅膀。聋生在学习中的独特表现和求异思维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常态,而非“意外”或“另类”。因此,在聋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时候,教师若能顺着学生的思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就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如在教《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时,在“延伸拓展”这一教学环节,我问:“如果没有‘列车上的偶然相遇’,‘父亲’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呢?你的看法如何,为什么?”聋生们各抒己见,讨论得很热烈。随后我总结:“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还是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具有认真、执著的品质,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只要他的价值存在,就会抓住机遇。”这时,一个聋生站起来不屑地说:“我觉得‘父亲’的成功全靠运气,如果没有遇到博西先生,他一定在小农场里默默无闻地生活一辈子。像我,就是运气不好,因为小时候发烧打针导致了耳聋,我的人生也定然不会成功的。”这个学生的发言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立刻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我马上换了一副笑脸,表扬这位聋生能联系自身实际勇敢地提出不同的见解,并请学生再读文章最后两段并思考:“‘父亲’的成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靠的是什么?‘父亲’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示?”一石激起千层浪,聋生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讨论,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我因势利导,使同学们明白了“父亲”的成功关键是依靠自身的努力,把握了机遇,最后获得了成功。聋人更要积极、健康的面对人生。短短的十分钟,却使聋生受到了积极人生观的教育熏陶,一份灵动智慧的感染。当课堂教学陷入窘境时,教师要及时发现课堂上的生成资源,灵活机智地因势利导,使聋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认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师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学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实现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师要有的放矢调控教学,以高屋建瓴的教学智慧驾驭课堂。灵活地应用教学机智,教师授课的空间会在无形中得到延展,也许一个灵光闪现,就会开启无数个智慧的头脑;也许一个妙手偶得,就能点亮无数双闪亮的眼睛。只要不断地在实践中与“智慧”结缘,就一定能够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一、能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程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多媒体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乐曲,能很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能营造非常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授《乡愁四韵》时,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思乡曲》,悠扬婉转的旋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浓浓的思乡氛围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大脑皮层处于活跃状态,这也为下面课文的具体展开做了非常好的教学情境设置。

二、能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顺文章思路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课文的文章结构很重要,而要把握结构,理清文章思路是关键。

比如,讲解季羡林老人的《清塘荷韵》,在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关于荷花的文字后,就请学生粗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了。这个时候,学生很有可能无法准确把握,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尝试利用几个问题:“季老如何种荷花的?从种荷的过程中,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悟?荷花密密匝匝繁茂生长,文章是否就戛然而止?”让学生阅读并思考。然后学生分析、总结,教师点拨、总结,让学生借助多媒体,很快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种荷—得出“生命力顽强”的感悟—赏荷—体现季老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从

而完成了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把握,文章的主旨也在结构分析中跃然而出。

三、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语文训练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在新课标中,朗读对语文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很难迅速而准确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也较难激起他们对文本的共鸣。因此,就很容易造成教师或学生对某一章节的某一字词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造成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教学陷入无序化的状态。通过多媒体文件,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了可听可感的声音,使文章的情感能迅速地渗

透到学生心里,从而达到把握作者情感的目的。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音频和视频材料、课件、因特网等多种手段,把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语言文字,变成丰富而形象的东西,使得语文教学生动和具体化,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在处理一些关键段落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加粗、加深、变色、动感,增强学生的认知效果,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迅速把握重点和难点。

同时,在文本朗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情感的需求寻找合适的配乐,在教师泛读和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配上相应的背景

音乐,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并增强学生对课文情感和主旨的

体悟。

四、能拓展文本,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一堂课45分钟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内容也是压缩的。那么,每堂课的最后,教师在进行文本拓展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实课堂内容,提升课堂质量,拓展文本外延,加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的视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对学生的拓展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比如,在学习舒婷的《致橡树》这首诗歌后,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拓展和补充,用PPT的形式,展示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加深对《致橡树》中那种追求平等的爱情观的理解。同时,链接相关网页,介绍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名家名作,做课外阅读的引导。相信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学习内容会掌握得更好,也能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中学语文课堂,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和生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能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对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在课堂中,再加以常规的传统语文教

学,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之一新,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都有极大的正面作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引起我们广大语文老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索艳芳.浅谈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中华少年:上,2012(07).

篇13

1 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依据

1.1 批注式阅读与平等对话。批注式阅读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重新拥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学会自主式学习。这种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现代教学理念,可以使学生充分地自学课文,对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有相当大的作用。对话教育是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明确指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积极开展学生、教师与阅读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是一种主动姿态,意味着学生与教师可平等参与对阅读材料的解读,捍卫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创造性与思考权利。批注式阅读教学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之上,在批注式阅读过程中,学生自由批注独特的讲解与感悟,不仅与文本发生思想碰撞,与教师交换心得体会,还通过审视文本重新认识自己,实现与自我的对话。

1.2 批注式阅读与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之中,学习者以自我经验为基础完成对信息资源的意义建构。批注式阅读过程是学生作为独特个人赋予文本新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人格与文本情境协作互动,学生根据自身社会经验与文化背景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实现差异化的意义建构。批注式阅读促使传统教学模式由教师建构知识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过渡,颠覆了教师中心与课本中心,通过个性化“批注”鼓励学生个体生命意义的成长。

1.3 批注式阅读与接受美学。在接受美学中,作品的意义被界定为由作者和阅读者共同创造,即阅读文本自身具备再创造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越是优秀的作品越在意义上留有读者填补空缺的空间,召唤读者发挥创造才能,中国古语的“言不尽之意”、“弦外之意”、“象外之象”便是此意。批注式阅读的批注内容是学生发挥主观想象力,对文本空白点的再创造,阅读材料的描述性语言,伴随着学生的思维加工,批注促使学生停留在脑海里的“兴味”付诸笔端,实现了文本的多元解读,是对接受美学“召唤”理论的教学实践。

2 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开展

友情链接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