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院研修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通过学习,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如:解决问题教学如何创设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合作学习如何做到恰当的时间利用等。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数学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
二、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通过研修学习,我认为要想驾驭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还要有渊博的学识,这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要以这次远程研修培训为契机,继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课程资源信息,认真向课程专家团队和同行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以胜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通过这次研修,在我的头脑中进一步确立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使自己坚信只要坚持搞好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支撑,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可以实现学生的素养发展和教学成绩的双赢。
四、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加强教学反思,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听课教师的评课建议,及时修改、补充、调整、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教学反思,几年以后很可能成为名师。我们要坚持写课后反思、阶段性反思、学期后反思和学年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篇2
为了让刚走出校门的我们迅速完成角色的转变,适应教师的工作,区教育局和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了新教师培训活动,这一年来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让我们获益颇多,范文之个人总结:教师个人培训总结。培训当中有教育法制法律的学习,新教师如何成长的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学习。
首先,我想感谢为我们上过课的每一位老师,因为每一次上课,我都感到:给我们上课的每位老师都是有着扎实的教学功底、先进的教育理念的优秀指导老师,让我对班主任和教科研等方面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很多小学教师都是研究目标教学的专家,她们带我们认识了目标教学的很多相关知识。她们的理念是让每个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还指出新教师要为自己设定发展的目标,要研究一位教学专家,研究一位育人专家,摸索一种育人方法。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这个目标也许不容易实现,我们可以将这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的、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一个一个的实现。
有一次培训,安排宋非老师跟我们交流,她说了很多精炼的话语,比如“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品德、健康的身体、不断的学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人的快乐百分之八十来自于人和人的关系”,“成功等于明确的目标加正确的方法加持之以恒的行动”等,语言简短却意义深刻。
作为一名新教师,自我学习与奋斗的历程才刚刚开始,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会有很多的挑战与困难等待着我们。很多教学经验很丰富的老教师感慨当一名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老师更不容易,这该需要多少的汗水和智慧!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想我们也许不会再信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信念,既然身处新时代,就得与时俱进,应当有新的信念,新的做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给所在的学校注入新的血液,才能让自己不落后!
在思想和专业成长方面,我认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们在心理思想上、在言行举止上要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同时要时刻注意提高业务技能。我们年轻教师要多向老教师学习、多读书、勤写教育教学随笔,此外,还要积极参加校本研究。因为,科研素质是当代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科研是当代教师进修学习的方式之一,科研是当代教师的工作方式之一,科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教学方面,应用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要以科学的方法了解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宽容学生,还要注意掌握“心育”的艺术。
在培训中,我还认识到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其次,培训为我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
在培训中,几位从事教育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谈到教师的发展问题时,都说到要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教法经验方面,要多读书、实践、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另外,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位新老师要认真地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再次,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对于刚刚从大学校门踏出的我们,对新的生活、新的责任、新的角色多少有些怯懦,而本次培训中培训指导老师也十分注意我们的这种心理的变化,他们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改变以往学生时期那种趋向“感性”或者说是“浪漫”的生活态度。鼓励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做教学发展的新秀。这些鼓励,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也许,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只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才能取得好的开端,而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
新的起点需要新的奋斗,新的奋斗需要旗帜作为引导,这次培训是一面很好的旗帜,在思想、行动和实践工作上给了我们切实的指导和鼓励。一切工作都需要实践来,成功=明确的目标+正确的方法+持之以恒的行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本次培训精神作为指导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总结
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 “智慧含量”,乃当务之急。在这十分关键时刻,教指站、我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特别是全员研教及学校的校本培训,对我们教师的建设和培养起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学校的校本培训通过专家的引领,教学理论的培训和学习,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活动的开展,发挥了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等各方面的作用,给教师形成一种对话机制,营造了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发展专业、展示成果提供平台。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将教师凝聚在一起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拓展了教师发展的空间,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追求发展。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受益非浅。
首先新的理念深入我心
“课程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要变革人,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的教学观念中产生的。教学改革就是新旧观念的斗争,教学改革的阻力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确立新的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以前,我的头脑中存在着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求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通过专家讲座,了解到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其次,调整和拓宽了我的知识结构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初中科学课程的学科整合是课程改期的特点之一。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科学教师要具备与科学教学相关的学科知识,诸如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等;还需要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其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较完整的基本知识。科学教师还应具有思维科学知识,这有助于教师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教师还要具有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能以敏锐的眼光和头脑,注意观察、了解、搜集信息的能力。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
而现实是,我们科学教师都是由单科的物理、化学、生物或地理教师组成,与专业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教师专业性知识的缺陷交极大地限制科学课程的实施。
一些教师反映,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困难。很显然,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xu脑”,还要“充电”
校本培训利用教学资源,以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对全县科学教师开展学科的专业培训。开展了学科交流,大家各抒己见,通过观点的交锋,强调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再次通过活动的开展树立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其次促进了我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进行审视与思考。反思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孔夫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学习而不思考,那他就会陷入迷惘困惑。孟子亦云:“思则得也”。新课改要求教师经常思考和反思。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手段和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拿来复制粘贴一下就OK了,而要做出科学分析,结合自己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及自身优势,为我所用,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
教师需要在反思中成长。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不少的困惑和困难,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平时许多教师只有期末或年终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时,才会系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而校本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扭转这种现象。说课、上课、评课活动的开展能促进教师把反思当成常规工作。与同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活动中细心体会,积极思考,用心揣摩,让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闪烁。通过追踪说课、上课的过程,审视教学环节,总结教学得失,从中会产生许多感悟。
如在活动中,一位教师在说《焦耳定律》的教学设计时,他为了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采用实验探究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来创设情景来引入新课。演示实验:用相同的导线分别给电灯和大功率电炉供电,让学生触摸导线,建立同一电路电灯和导线发热情况不同和不同电路中导线发热情景。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猜想电流产生的热量Q与哪些因素有关?3、增加自主探究的开放性和培养学生实验的设计能力。根据学生的猜想结果,分组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4、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汇报实验结果并讨论评析实验结果。阅读教材形成焦耳定律。
如原来为了落实双基,我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给出结论或通过简单的例子得出结论,然后化大量的时间解释结论并加以巩固。通过校本活动的开展,我才了解到先前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认知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理想教学模式应该是: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同时我也体会到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有所收获?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教学设计中必须要注意这一点。尤其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中,必须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设置的问题首先要有梯度,有易有难,且要从简到难。让所有的学生的思维都有所启发,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切不可设置的问题高深莫测,只有使一小部分的学生打开思维。如果这样,时间长了势必影响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校本培训为教师搭建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在增强凝聚力的同时,努力营造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建设、投身教学、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为优秀教师的脱颖也创造了条件,搭建舞台。但是,教师的自身条件不同,特点不同,教师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后续发展的目标也应该不同。因此,在推进教师培训工程建设过程中,倡导更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和个性发展目标,努力激发教师追求发展的内驱力;培训形式多样性和开展活动的有效性,是以后教师培训首要考虑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总结
我有幸成为县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员,这也给我提供了这个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集中培训、分学科培训、有学员间的互动交流,专家进行讲座。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在此之前,我也曾出去培训过几次,但每次都是以听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所看到的都是经过了层层包装的课堂实况。这次听了他们各具特色的前沿讲座,虽然我不能做到照单全收,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管理体制,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之后,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师的信心,给了我们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论引领。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更新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书斋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研究。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思考、摸索,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为以学生为本,自觉让出主角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
通过此次培训,我在教学观上有了一定的转变,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不断推进,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正猛烈地冲击着各学科的教学。在网络理论下知识突破了原有书本的限制,不再以点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流的形式传递,使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都发生根本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二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传统观念下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的观点,也将被基于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通过此次培训,我在教学观上有了一定的转变,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不断推进,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正猛烈地冲击着各学科的教学。在网络理论下知识突破了原有书本的限制,不再以点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流的形式传递,使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都发生根本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二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传统观念下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的观点,也将被基于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 通过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们要以扎实的作风潜心实践,坚持不懈;要以自觉的精神对待学习,不必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要以务实的心态思考问题,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要以独特的眼光大胆创新,做到不拘一格,匠心独运;要不断完善自己多元而合理的知识结构,保持积极而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巧借外力的综合素养,让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研究的状态,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不断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之中。
篇3
做一个深刻细心的“我”。
教学生活中,许多时候感觉所教内容空洞肤浅,课堂平淡生硬,忽视或回避学生的思想,将知识点生拉硬拽地塞给学生,找不到教学的兴奋点和成就感。这次研修过程中结合教学案例和专家点评,我发现:从教学过程的细微处入手,深入研究,仔细品析,每一处点滴中都有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个瞬间都有可能绽放绚丽的光彩。记得我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泛泛地整体感知,解读疑难字句,感觉枯燥无味。研修课例中的老师却从文本的细微处入手,深入透析,发现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她在品读的基础上研究文中的关键字句,如文中最后一句“他的英明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老师指导学生反复品读,注意到了“将”字和感叹号的妙用,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和恩格斯对他的无限尊敬悼念之情。一堂课学生思维敏锐,情感丰富,生动精彩。
又如一位老师在教《胡同文化》时,从“北京的胡同像一块大豆腐”这个比喻句切入,问这个比喻用的好不好?学生很快进入生动的语言文字当中,感悟出北京胡同彰显出平民文化的内涵。这堂课不再是北京胡同的知识讲解课,而是语文味十足的文化探究课。再如一位老师在教《贝多芬传》时,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断学生促成有效的生成,将思维引向深入,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习惯。这样的课堂是鲜活的,是充满灵性的。今后的教学,我会细致地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从准备到反思,不放弃任何一处有价值的光束,相信自己的课堂也会充满亮色。
做一个勇敢自信的“我”。
总觉得自己年轻,经验不足,教学中,畏畏缩缩,视野狭窄,不敢创新,怕出乱子,怕学生考不好,这些因素一直牵绊着我前进的步子。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旧有的模式展开,有时想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可又怕影响课堂质量和学生成绩。而研修教学案例中的执教者大多都是青年教师,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自己和学生都放开手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创设空间有效拓展、发现创新。还有的老师在教《五人墓碑记》时直接把课堂搬到了课外----到校园里读碑文,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从他们那里看到的不仅是精彩的教学艺术,更有一种大胆创新的精神。我感到这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和召唤,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精心组织教学,勇敢地尝试,多组织一些利于学生训练能力提高素质的活动,如排演课本剧、朗诵比赛、专题讲坛、人物专访等等,给学生松绑,为他们搭建开放自由的语文学习平台,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和终身发展作铺垫。
这次培训使我更清晰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世界的博大与深邃,她有缤纷多彩的美景,更有我们施展才能的空间。自己虽如小草般普通平凡,但只要用心完善自己,历练自己,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也能成为别人眼中的一处不凡风景! (1) 同栏目文章推荐
查看更多>>
篇4
第三节课,教研员们和老师们进行了有关课改方面的座谈,座谈气氛热烈而融洽。在座谈中,老师们纷纷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对自己在新课改下的取得的教学成果满怀欣喜,并决心要在课改大环境的影响下,扎扎实实搞教学,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讨论结束之后,**教育学院的领导和教研员对我校校本研修的工作进行了资料检查,并对我校扎实务实的校本研修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下午**教育学院*夏老师和**河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以及**东小学、**小学的部分教师与我校一至三年级班主任教师进行了互助网培训。我校作为基地校,由三年级组教师进行了《教会中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主预习的实践研究》的汇报。听了我校老师认真的汇报,*老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评价我们学校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扎实有效,经验值得大家借鉴。兄校弟校的老师纷纷对我校老师这种真研究重实践的工作态度点赞,感谢我校老师给他们带去教学灵感和经验。
篇5
一、教研室建设的反思
我院历经几年的变革与发展,目前各系部教研室建设已初见成效,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亟待关注与解决的问题。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对教研室现状进行了深度反思,其弊渐现。
(一)教研室的职能定位――行政性组织。从实际运行状态看,常常陷于上传下达的教研室主要发挥行政监管和评价的职能,事实上,由于体制原因,教研室在做着它做不了也做不好的事,远离学术性这一根本宗旨的结果是于教师专业发展无益。
(二)教研室的研修内容――经验的总结推广。传承和借鉴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教研室在为数不多的与专业成长有关的教研活动中,经验的总结推广成了主要研修内容。但仅局限于此的教研活动,带来了如下问题。
1.教师专业发展落入经验成长的臼巢。低效随意的经验式成长模式,使得专业发展成本高昂,专业视野狭隘,专业瓶颈提前,难以向更高层次迈进。
2.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由于研修内容常常是公开课中出现的经验或问题,因而这些经验或问题不一定对称于教师的个性需求,使教研倦怠具有普遍性。
(三)教研室的研修模式――任务关注模式。完成上级规定的各种任务是必做的功课,教研活动常常陷于这样的尴尬境地:任务来时,疲于应付,冲击着正常的教研秩序,任务去时,各自为政,因此,建设有学科特色的教研文化对陷入被动盲目的我们,永远是空中楼阁。
(四)教研室的研修方式――一次性教研。听课―评课,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教研程序,听课时发现的问题,在评课时可能得以探讨,寻求对策,但商讨的策略是否有效?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却没有递进式研究,一次性教研无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螺旋式上升,使得教师经验难以系列化和策略化。
(五)教研室的研修技术――听评课的技术落后。由于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直接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故听课和评课成了我们最主要的研修活动,但由于听评课的理念和技术落后,使得这一活动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教研室建设的探索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改革传统的教研活动,建设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教研平台,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教研组建设中的核心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教研理念。先进的理念是制定正确目标的基础,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反复研讨和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达成了以下共识。
1.研修是教师的生命。教师不是自身专业发展的旁观者、被研究者、被培训者,而是研究自身的主体,研修应成为教师的生活本身。
2.教研室是教师的学术性组织。教研活动旨在探讨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是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在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中,使教师从职业走向专业,教研室从管理走向学术。
3.教研室是教师的专业合作组织。合作是教师专业的一种品质,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集体的持续的合作性研究是一种构筑起把彼此的实践相互公开、相互批评、合作创造的关系,合作性、革新性、自律性是教研组的文化特质。
(二)形成共同的教研远景。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老师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智慧,教研室的研修远景在反复研讨中逐渐清晰。
1.教研室的职能定位由行政性向学术性转变。建设一个基于合作、对话、分享、发展的研修平台,形成真诚开放、谦虚反思、创新自律的研修共同体,打造一支学术性的研修团队。
2.教研室的研修内容由经验总结推广型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型转变。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加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强化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减少专业发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教研室的研修模式由任务关注模式向问题关注模式转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以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为核心,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4.教研室的研修方式由一次性向跟踪递进式转变。强化效果追问,在听课评课等活动中开展递进式的改进行动,直至问题最终解决,使实践经验策略化和系列化。
5.教研室的研修途径由单一任务规定型向多样活动选择型转变。教研室既应创建形式多样的专业发展合作模式,以满足不同追求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又应创建能统整各种研修模式的研修网络,以便教研活动高效有序地展开。
参考文献:
篇6
课题负责人:王 芳
工作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
幼儿园 310012
本课题主要对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情绪能力进行了研究,包括实验准备、幼儿情绪能力的研究、幼儿能力培养方案的试行、验证和推广研究、项目总结等六个阶段。
主要研究目标:(1)了解幼儿情绪表达的特点;(2)说明幼儿情绪理解的特点;(3)认识幼儿情绪调节的特点;(4)建立科学的幼儿情绪能力培养的教育体系。
我们对浙江省杭州市在园的3-6岁150名幼儿进行情绪表达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的调查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1)幼儿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表达事件的研究:研究各年龄幼儿在家和在园时,四种基本情绪和两种复合情绪下的情绪表达特点;
(2)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研究:了解各年龄幼儿对自我和他人的表情识别、情绪情境识别、情绪原因理解、复合情绪理解;
(3)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通过教师和家长的评估问卷,调查幼儿在典型的日常情境中情绪调节的策略,探查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性差异;
(4)制定幼儿情绪能力培养方案,建立起一套具有不同年龄阶段特点的、有着合理目标、有效策略的干预方案;
(5)开展教师(家长)如何管理自身的情绪、如何批评和表扬幼儿、如何与幼儿进行情绪情感的对话交流方面的研究。
发达地区幼儿园园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负责人:张克勤
工作单位:宁波教育学院 315010
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深化,构筑有效园本研修工作机制,可以使幼儿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获得积极而全面的认同,并在园本研修活动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进而产生积极的行动。
我国传统的园本研修模式以园为本,局限于单个幼儿园的教师之间交流,有一定的封闭性。有效园本研修工作机制,以教师和各级师训机构教师、教研员为主体,通过上下贯通,横向联合建立研修管理体系和研修网络,并为幼儿教师提供技术(环境)支持,使研修资源得以优化,提高整体研修活动的质量。
主要研究目标:
篇7
1. 在导师组的引领下,开展针对性强、形式丰富、符合学员实际发展需求的研修活动,为一定数量的乡村教师成长成为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县级骨干教师奠定基础。
2. 发挥培育站学员基于岗位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全体教师的辐射,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 进一步完善我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二、 研修流程
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纳入当地教师培训年度规划。各市、县(区)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如大市教师发展学院、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等)要指导导师组科学制定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方案,遴选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提供功能完善的网络研修平台,按照“建站”“研修”“评价”的程序,实施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工作。
1. 建立培育站
(1) 确定培育站主题。各市、县根据各学科、学段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统筹做好各年的建站计划。对于教师人数较少的学科,可组建跨学科的培育站,也可依据地理位置相近原则进行协调,跨县区组建同一学科的培育站。
(2) 成立导师组。根据每个培育站的主题,成立导师组。每个培育站由3名导师构成导师组,其中1人为主持人。其中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组原则上由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大市学科教研员和高校(或省级科研机构)专家组成;县级培育站导师组原则上由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大市学科带头人和县级学科教研员组成。鼓励跨地区共享教育资源。导师的遴选实行自主申报,同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推荐,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可,上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审核。
(3) 选拔学员。所有学员均从乡村教师中推荐选拔。(根据《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乡村教师包括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乡镇、涉农街道和村庄学校的教师。)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学员一般为县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每个培育站25名学员;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学员一般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每个培育站30名学员。学员的遴选程序为自我申报、学校推荐、导师组同意、同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备案。
(4) 学员分组。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内可设立若干研修小组,选拔优秀学员担任组长,明确研修分工,建立研修小组间的合作竞争机制。
2. 开展研修活动
(1) 导师组业务能力提升
省、市教师培训管理机构组织开展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主要包括培育站研修需求诊断分析、研修方案设计、研修课程资源开发、学员学习共同体构建、网络研修指导、线上线下研修活动设计、生成性研修资源开发、教师协同研修等。鼓励导师组创造性开展研修工作。
(2) 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
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采用集中研修与岗位研修相结合的模式,集中研修旨在确保研修针对性,岗位研修旨在确保指导个别性。在研修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两种研修模式的有机融合。
集中研修是指导师组根据培育站学员的整体发展情况,结合乡村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预设研修主题,组织培育站全体学员进行主题鲜明的研修活动,可采用诊断示范、课例研修、专题研讨、考察交流、小型讲座、微课题研究、成果总结呈现等方式进行。集中研修重在现场诊断示范、经验分享以及研修成果的运用和展示。一年内集中研修时间不少于30天,暑假期间每月不少于2天,平时原则上每月不少于1天。
岗位研修是指研修活动要结合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学员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可以采取网上诊断、课例点评、问题解答、资料推送等方式,由培育站导师组对学员进行个别化指导。岗位研修主要以网络研修与学员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动学员即学即用。鼓励学员将岗位研修渗透到校本研修活动中,深化学习内容,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同伴共同发展。
(3) 教师培训管理机构保障研修
各市、县(市、区)要把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过程管理纳入年度常规工作。通过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市级教师发展学院,建立本地教科研训一体化与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协同机制,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提供平台支持、课程资源支持、工具支持与专家指导服务,确保研修工作高效开展。要放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培育站的工作开展要结合区域教研,以产生骨干引领、全员提升的积极效果。
3. 年度评价考核
省、市和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工作,建立制度,落实责任,不断改进方法,对培育站研修的关键环节、重点工作和实施绩效进行有效管理和考核。对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评价以导师组的引领带动作用、学习共同体组建、研修活动开展、资源生成、学员学习成效等为重点,根据评价结果,对工作突出的导师组要给予奖励支持;对工作不力的培育站,取消其下一年度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申报资格。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制定本地区培育站考核细则。省教师培训中心将组织学员进行优质课堂教学比赛和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要通过网络手段,有效纪录并反馈导师的指导活动和学员的研修行为与成效,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考核、评价培育站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导师组要根据培育站的研修方案,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激励学员认真参与,乐于展示,积极分享。做好本培育站学员的管理、评价工作,通过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对参与研修、支持同伴、完成任务、生成成果等进行有效评价,并发掘推荐优秀学习小组和优秀学员。对学习成效显著的学习小组和优秀学员,要给予专业发展的专门支持。
三、 职责分工
1.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1) 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纳入省级教师培训规划,完善制度,建立机制。
(2) 专门拨付研修经费,保障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工作顺利进行所必须的经费支持。
(3) 做好对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工作,定期调研、交流、研究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运行情况。
(4) 发掘先进做法,总结典型经验,推广研究成果。
(5) 省教师培训中心负责全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
2. 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1) 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纳入本地区教师培训规划,落实本地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2) 完善本地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管理制度,建立激励、约束与保障机制。
(3) 加强市级教师发展学院和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与网络支持服务的协同机制,提供满足培训需要的功能完善的网络研修平台,做好需要网络技术支撑的各项工作。
(4) 遴选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主持人和指导教师,选拔学员,组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
(5) 根据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研修规划与职责分工,做好省教育厅下拨经费的管理,指导培育站合理、科学、有效地使用经费。
(6) 做好对本地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监管和评价,及时发掘好培育站、好学员、好成果,总结宣传推广先进做法、典型经验。
3. 培育站导师组
(1) 制定本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研修方案。
(2) 组建站内学习小组,建立小组间的合作竞争机制。
(3) 组织集中研修,围绕主题开展研修活动,解决学员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4) 组织常态研修,对学员进行个性化指导。
(5) 指导本站学员形成研修成果,总结、提升、凝练优秀成果。
(6) 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做好本站学员的管理、评价工作。
(7) 及时发掘典型,做好典型经验、先进做法的总结宣传推广工作。
4. 培育站学员
(1) 根据培育站研修方案,制定个人研修计划。
(2) 认真参加集中研修,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3) 积极参加常态研修,改进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4) 有效利用培育站,养成网络学习的研修习惯。
(5) 树立分享、交流、合作学习意识,有效融入学习共同体。
(6) 学以致用,完成研修实践任务,提交培训成果。
四、 经费使用
篇8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是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全民素养,建设教育大国的基本保证。为此,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决定从2011年起,启动新一轮教师培训计划;陕西省人民政府也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搞好农村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尤为重要。教育部提出,要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组织名师讲学团和海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陕西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也指出,要探索“院校集中-送培下乡-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
如何创新培训模式?各地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好的思路和建议?围绕上述问题,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我们选择了陕西省代表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3市6县作为样本,分别是:陕北的榆林市及靖边县、横山县;关中的宝鸡市及扶风县、户县;陕南的安康市及旬阳县、石泉县。在以上3市6县,课题组成员分别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学部门、教研部门、电教部门的同志进行座谈,先后召开了20多次座谈会,230余人参加;课题组还深入到十几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并分别与校长、中层干部、教师进行座谈,了解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
一、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段教师培训模式现状分析
陕西省目前采用的培训模式主要是院校集中、送培下乡(阳光师训)、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等四种模式。
(一)集中培训
院校集中培训主要指国、省两级下达的脱产培训任务,也包括市县级培训集中脱产培训。
1.国、省级培训计划。2011年,“国培计划”下达给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脱产培训任务共5100人,其中:3个月脱产培训1300人,10-15天脱产培训3800人。“省培计划”6820人,其中:长期培训1100人(未实施);7-15天的培训5720人。
国、省教师集中培训的优势是由高校统领,使基层一批骨干教师有机会接受省内外高水平的专家指导;培训时间相对集中,使受训教师能排除干扰,专心学习,学习效果较好;通过名校、名师的观摩学习,使教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好的经验。同时,各地骨干教师聚集在一起,便于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2.市级培训计划。三市本级集中培训情况是:榆林市2011年中小学教师市本级培训有六大类(包括教师全员培训、队伍建设专项培训、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师教育管理者培训、基础教育课改培训、苏榆合作计划)35个项目,集中培训5912人。宝鸡市、安康市是教育部改革试点市,国、省安排的培训计划多,市本级安排的相对少。其中:宝鸡市安排脱产培训六个类型17个项目,2539人参加;安康市安排脱产培训8个项目,1118人参加。
市级集中培训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任务繁杂。有来自国、省下达给市的培训计划,有市自己安排的培训项目,还有市集中送培到县的项目。
(2)培训内容都是以聚焦高效课堂教学为主,更关注针对性与实效性。
(3)培训机构不仅限于高等学校,如安康市由安康学院和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承担;宝鸡市由宝鸡教育学院承担;榆林市主要由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承担,还邀请有关方面如电化教育等部门参与。
(4)各市都注重了专家团队建设。安康市组建了由安康学院、安康市职业技术学院、安康市教研室、安康市电教中心及有关县区师训中心的教授、专家学者、师训骨干教师参与的专家团队。宝鸡市的专家团队中高校教师占10%,教研机构专家占20%,一线优秀教师占62%,域外专家占8%。
3.县级培训计划。六县都建设了自己的培训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县本级集中培训为主,由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等单位组织,培训对象是全体教师,着力解决教师在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班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送培下乡
送培下乡分为三类:一类是省级送培到县,二类是市级送培到县,三类是县级送培到乡镇。
陕西省2011年“省培计划”为63520人。其中,送培下乡54000人,占全部培训人数的85.01%;其中,市、县送培50000人,占全部“省培计划”的78.72%,占送培下乡任务的92.59%。
各市还有自己的送培计划,如榆林市分别在两个县进行了1500人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集中培训。
各县基本上都安排有送培到乡镇、学校的培训。如靖边县2011年送培24项,参训教师2574人次;户县参训教师1630人次。
送培下乡是最受基层教育部门和教师欢迎的培训形式。它的特点是:
1.便于集中;不影响正常教学,参加人多,有利于解决供需矛盾;费用低,效果好。
2.基于教学,聚焦课堂;示范引领,针对性强;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专题报告、教学展示、观摩研究、课例分析、归类总结等参与式、互动式培训。
各地都创造了很好的培训模式,例如,组织模式:联片设点,送教下乡是普遍采用的组织模式。如旬阳将全县28个乡镇按相对集中原则联为片区,在片区设立培训基地,再分科、分批安排培训。
(三)远程培训
在“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占比很大。“国培计划”(2011)――“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培训总人数为71100人,其中远程66000人,占全部“国培计划”的92.83%。
基于“省培计划”的远程培训,主要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核心课程学科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共计3900人。
基于市级的远程培训也有,如榆林市安排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远程培训项目120人。
远程教育由新思考网、中国教师研修网、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提供课程。
好的评价是:工学兼顾,不影响工作;内容和课程同步,可指导教学;名师多,有示范引领作用;课程门类多,满足了教师的个性化要求;符合大规模,成本低的原则。
(四)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一切培训的落脚点,也是各县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学校主抓的项目。各县、各学校都有校本培训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和相对成熟的经验。概括如下:
1.培训宗旨:教、学、研一体化;着力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培训原则:面向全员,整体推进;以校为本,突出特色;聚焦课堂,注重实效。
3.管理模式:以县统筹;县、乡(镇)、校相结合。
4.运行模式:联片研修、联组研修、送教下乡等。
5.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等四大类。
6.研修模式:课程引领,研修一体。
7.考核模式:各县、各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以教育教学效果考核为核心的评价机制,与常效教学结合,与教科研活动结合,与绩效工资挂钩,与评优树模挂钩等。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院校集中培训方面的问题
1.培训院校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由于各省、市陆续撤并了承担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省级教育学院,教师培训任务就交给了普通高等学校,且通过邀标、招标的方式分配培训任务。如陕西省承担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共有20家高等学校,其中5家是外省的院校。
这些院校大多是以学历、学科知识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多数没有设立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门机构,培训任务由负责成人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继续教育学院作为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宏观管理任务,包括牵头制定培训项目方案,负责培训学员的日常教学和生活管理;具体任务实施由相应学科的各院系承担,包括制定培训项目实施方案、选派教师和班主任等。由于各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通常不是从事教师培训的专门机构,也没有配备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职人员,致使一些培训项目方案缺乏针对性,培训质量不高。
2.尚未形成高水平的专职培训者队伍。教育部文件规定: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培训者队伍。实行培训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建立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库。遴选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培训团队。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专职教师。培训任务分配到各高等学校后,各高校再分配到院系,由其制定培训方案并选派教师。各院校没有配备专门从事师资培训的教师。由于受现行学校考评制度的制约,多数教师更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没有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师资培训任务上,更没有把师资培训任务作为事业或职业来规划。
3.不了解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在调研中,地方教育部门和受训教师对院校集中培训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不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培训缺乏针对性。在授课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不熟悉中小学教学实际课程标准和教材,不了解培训对象的情况,也没进行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基本上是培训者讲自己想讲的,受训者听不到自己想听的,无法形成互动。二是培训内容重复,缺乏统一性和递进性。有教师反映,在省上参加的培训和在市上参加的培训内容差不多。也有的是在同一学科领域里,由于所请专家不同,对相同的问题持不同的观点,使受训者无所适从,感觉不听还好,越听越迷惑。还有一些培训是系列培训,如心理学,但每次从内容安排上都大同小异,没有层层递进。三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不少培训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是上大课,满堂灌,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如情景讨论式、角色扮演、辩论等在培训中鲜有所见。一些培训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法提供给学员大量而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送培下乡方面的问题
送培下乡以聚焦课堂教学为主,是基于实践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辐射面广,使大批基层教师能够享受优质的课程资源,得到高水平专家的现场指导,因而是基层较为欢迎的培训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高校的教师由于缺乏的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深入研究,在指导中针对性不强,甚至还有少数教师将集中培训的模式带到基层,以空泛的理论为主,结合实际比较少。
(三)远程培训方面的问题
1.管理机构不统一,管理人员层次不齐。目前,远程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有的在市,有的在县;组织者各异,有的是项目办,有的是教研室,有的是招办。在管理员和辅导员中,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中小学的校长或教导主任,也有学员自己担任的,层次参差不齐。他们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也没有对培训内容进行集体备课研讨,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回答和解决学员所提出的问题,满足不了学员的要求,对各学科缺乏指导力。
2.远程网络服务不到位,不能完全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远程网络课程资源播放一般都安排在指定的时间,并且教学实录、专家讲座、教学内容均不许下载。因此,如果学员没能在指定时间内看完,过时间就打不开了,本期学习作废。另外,有些农村学校网络支持有困难,还有的学校计算机数量不够,教师自己又没有,影响学习。
3.远程学习自由度大,质量监控有待加强。远程的特点是过程考核,学习主要靠自觉。学员自主选课,自由点击,通过登陆时间、作业、研修日志、主题帖、回帖等进行考核。有的网络有点击时间要求,如20分钟必须点击一次,证明你在线学习;有的没有时间限制,只要点击就算学习了,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学习检测由作业、发帖、发表文章组成。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多数学员的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也判合格或良好,都认可了。总之,远程学习自由度大,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学员的学习质量监控,还有待研究和改进。
(四)校本研修方面的问题
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途径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各地和各个学校都在校本研修上做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调研中,几乎所有学校都可以拿出校本研修的规划、实施方案、评价标准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校本研修的理解、执行还不到位。一是对校本研修内涵和战略地位理解不到位,二是对省级文件执行不到位。
2.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虽然省已经明确了“3+1”的校本研修行动推进机制,但各地落实不到位,仍然是单独练兵,各自为营,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3.缺少总结、评价及专业引领。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没能在有效的层面进行很好的总结、评价并使之推广,同时缺少专业引领。
三、改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模式的建议
教育部倡导的几种培训模式是为了解决不同层次的需求。但无论哪种培训模式,都应以提高质量为原则。没有质量,就没有生命力。
(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集中培训的质量
1.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高等师范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各级各类教师,而研究、解决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社会最重要的途径。
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各高校应成立专门机构,统一协调学校各学科的教师培训工作。
2.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的培训教师队伍。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首先要建立一支由各学科骨干教师梯队组成的专职培训教师队伍。由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把握培训方向,统领培训全过程,同时吸收年轻教师参加,在培训过程中使其成长。要鼓励教师从事专职培训工作,或抽出主要精力从事教师培训,并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同时,要注意吸收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培训,数量不少于50%。专家团队人员既要相对稳定,又应有所流动;稳定以保证其质量,流动以保证其活力。
3.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院校集中培训反映最强烈的是“两张皮”的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机构在制定培训方案时以教师的需求为导向,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把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要能给受训者提供合适的“菜单”;二是培训者要深入到中小学课堂,深入到中小学教师中去进行调查研究,要善于发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送培下乡应强调针对性、时效性
1_明确培训总体模式。各科培训都应以聚焦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为中心,都应包括理论引领、教学引领、互动研讨、研修应用等环节。反对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提倡专题报告、教学展示、课例分析、观摩研究、自我反思等参与式、共享式培训模式。
2.充分发挥地方教学、教研部门的优势。实践证明,由市、县教学、教研部门组织的送培下乡效果最好。他们知道教师最需要什么,知道什么时间安排培训最合适,知道怎么评价和安排怎样的形式进行评价,应充分发挥他们在培训中的作用。
3.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价。这里主要是指受训教师是否通过培训真正得到了提高。一些地区采取“一课两上”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是不错的方法。
(三)大力改善远程网络培训机制,提高质量
1.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议以县管理。即以县报名、管理,市备案,省统计。各县应建立远程培训管理机构或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行政上由教育局管理,主要是把握全局;业务上可多种形式,由电教部门、教研部门、专门机构管理都行,负责督促上网、检查学习、反馈信息、考核等。这样,网络培训就可以和其他形式的培训融为一体,成为整个教师培训的有机组成部分。
2.改善远程网络学习服务。各大网站的课程资源应向学员全方位开放。网站开放时间应与学校教学规律结合起来,避免学校常规活动的高峰;每个模块开放的时间应适当放宽,即在某门课程学习期间,学员可在任意时间上网学习;个人需要时也可下载。这样,让受训教师有所选择,不必再为安排课程、参加会议而影响学习。
3.加强考核和质量监控。远程学习考核除了目前要求的过程考核,为确保学习质量,建议在学习结束之后,由各县管理部门对其学习效果,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等进行灵活多样的考核。
(四)校本研修要因地制宜,为教学实际服务
篇9
二、研修目标
1、提升我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形成健康的教师心理,培养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与分享的意识与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幸福感。
2、规范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教研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及推广的引领者,配合全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逐步提高我校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及水平。
3、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迅速提高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5、迅速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推进我校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老师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
四、研修形式
第一阶段理论培训。集中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进行理论学习,理论更新和专业技能训练。
第二阶段跟岗学习。进入小学数学“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采用师带徒模式由工作室主持人进行传、帮、带。与主持人一同备课、上课、评课,一同开展课题研究。
篇10
(一)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现代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
“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教育最典型的理念。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就是以培训者――教师需求为导向的一种专业服务。在嘉兴,对教师的培训不再是用现有方案进行的,而是以教师的需求为培训机构制订方案的归宿与出发点;教师的培训也不再是拿着现有的教学计划去教育教师,而是首先看教师有哪些需求,根据教师的需求量身定制。简单说,嘉兴教育学院对教师的培训就是看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有哪些需求,就怎样培训。
(二)重心下移的培训内容:校本研修和网络教研
1.以教与研相结合为主导的校本研修
在嘉兴教育学院,作为重心下移特点最突出的师训内容是校本研修课程,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的校本研修。这种模式是其在网络上给教师提供理论学习、资源学习、情景学习、交互学习、实践模拟的机会,并将各种活动资料积累下来,对教师进行参与研修的时间管理和知识管理,以及专业发展表现性评价。二是基于学校专题研究的校本研修。这种模式结合了嘉兴地区学校的主题和特色发展,在一个总课题引领下,通过每位教师参与子课题子项目、做研究等方式促进专业发展。三是基于个人教育教学改进计划的校本研修。这种模式有为每位教师设计的培养方案,通过教师学年初制订改进计划、期中实施、适时展示、伙伴评议、个人反思等环节,记录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师问题的最小化。四是基于校际联动的校本研修。这种模式配合了均衡发展中提倡的好学校与困难学校结对、互帮、联动计划,将嘉兴地区学校之间的结对、互帮、联动作为促进两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这里需要点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校本研修学校的高级阶段,即经过一段时间的校本研修实践,在一所学校里的教师已经普遍有了专业发展的意识与自觉性,能够较好地自主发展。
2.以发展终身学习为重点的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是随网络应用的发展而生的一种系统、崭新的教研模式。这种方式优于传统教研的特点是,其能将碎片化、自发的、分散的教研通过网络,形成教研团队的自觉、主动行为。嘉兴教育学院目前正在实施并规划着符合地区实际、实现教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网络信息教研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互式地传播大量信息的特征,让嘉兴的教师们共享网络所提供的所有教学素材库,发展他们的终身学习。
二、“一体两化”师训实践的创新成果
在反思嘉兴教育学院“一体两化”的师训实践时,联系《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提出:师范院校要大力推进内部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建立与中小学合作的机制,促进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地要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的整合,建设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发挥其在全员培训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功能。这些都在突出“一体化”“集约化”“多元化”的特点,实现新形势下师训工作职能的转变。那么,嘉兴教育学院有哪些实践创新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呢?
(一)集约化的师训机构
在以往和现有的教育机构中,教研、培训、科研三个机构的设置通常是独立、各自为政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机构设置往往会导致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与教师素质培训活动人为分割、教研经验缺乏后续的推广和提升、培训工作与教学实践相脱离,既浪费人力和物力,也削弱了教研和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作为一所集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和管理、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和其他社会培训于一体的成人高校,嘉兴教育学院在2008年率先实施了机构整合、集约化运作,她与原由嘉兴市教育局教研室、嘉兴市教科所等合并的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合署,使嘉兴的培训、教研、科研“三元分离”走向了“研训一体”的一体化发展。这不单单是“1+1+1=3”的单纯机构合并,而是基于整体理念下的机构重组,从而生发新的机构功能。我们看她合署后对师训机构的安排:组织机构主要有研训一体教师教育领导小组、学院相关职能处室。研训一体教师教育领导小组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成立,并由专人主管的领导小组负责教师教育的设计、组织与管理。嘉兴教育学院的相关职能处室主要包括:专门负责教师培训的师资培训处及教务处、负责高中段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高中教学研究处、负责义务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的义务教学研究处、负责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职业教学研究处、负责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科研信息处。在研训一体教师教育领导小组的协调下,各职能处室分工协作,建立了实质性的相互兼职制度。这样的机构整合与分工既契合了嘉兴教师培训工作的实际,也能发挥机构的规模效用。
(二)一体化的师训团队
负责学院的师训团队来源于多个方面,有国内外大学和师资培训机构的专家、教授,省内外著名学者、特级教师,也有其本院、本地区的特级教师、名师和学科带头人,还有各级科研部门的研究人员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人员。其研训引领者的聘请也主要依据两条标准:一是根据不同研训对象来确定,培训对象的原有水平与层次决定着需要聘请的研训引领者的水平与层次;二是根据不同研训课程内容来确定,要求研训组织者要有开阔的视野,关注教育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他们具体研究的课题与取得的成果,进而能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聘请研训引领者。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是,其对师训团队的建设重在“因材施教”,讲究质量与实效。
(三)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在培训方式上,嘉兴教育学院主要运用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反思总结的“问、引、研、评、用”方式进行,培训场所主要放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场――学校。师训方式也堪称多元化、多样性,具体的培训方式主要有八种,分别是:新任教师培训中的“主题课例式研训”方式;骨干教师专业提升培训中的“问题化三阶段式”推进方式;名师培养的“课程多元化”方式;班主任研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方式;高中90学时实践培训的“异地蹲点教学”方式;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三阶段两基地参与式”方式;骨干校(园)长培训的“聚焦问题・现场教学”方式;名校长培养研训的“构建教育管理个人知识”方式。这些“点式”的培训方式主题明确,很好地突出了各类培训重点。
三、嘉兴经验的反思
嘉兴教育学院以陆福根先生为核心的“研训一体”师训实践的探索,有力地证明了教研、培训与科研机构的整合、集约多元化的发展是切实可行的,同时也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仅是工作机制的转变,而且是工作制度的转变,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鉴于此,还想就“嘉兴经验”的研究价值提点想法。“十二五”期间我省在新的教师培训制度的设计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改革为浙江省教师专业发展打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今后,除了不断完善这一创新型的制度设计外,我们还要努力在培训质量的提高上花大力气,使教师从“有培训”到“培好训”,而影响培训质量的关键是专业发展项目的设计问题。针对我省教师培训的实际,嘉兴教育学院的师训实践还能引发我们的进一步思考有: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素质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究竟是什么关系?教师培训是如何推进学校改进工作、形成特色的?
(二)教师专业发展是如何促进教学专业化的?或者说,一个好的培训项目是如何帮助教师认同职业、研究课程、改进教学的?
(三)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应当基于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加以设计?怎样实现教师培训的顶层设计既能够站在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又符合实际能分段、分层、分类加以实施?
(四)成人学习的规律和原理是如何指导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科学设计和有效实施的?
(五)影响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怎样大力提高项目的实效性?
(六)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应如何发挥特色和优势进行模式创新,以培养有个性和独特教学风格的骨干教师?
(七)哪些条件可以确保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能够成功地实施?我们应当如何创设?
(八)怎样证明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是富有成效的?如何进行质量监控?
篇11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不断思考:如何走出培训的“高原期”,如何通过培训,使校长们在办学思路、管理理念、管理决策、管理能力等方面有新的提高,以加快我县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2003年,市委、市政府号召北京高校走出学校大门,支持农村建设与发展。密云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个机遇,与几家高校签订了共建合同,其中与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一起实施了“提升密云基础教育质量行动计划”和“县校联手,共育英才”等共建活动。通过与高校接触,我们进一步了解到,首都高校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两所师范大学更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聚集地。这样,我县教工委、教委决定“借鸡下蛋”,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丰富的资源、雄厚的师资,利用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我县农村中小学校长进行全员培训。
我们采取“全员培训,整体提高;选拔优秀,培养骨干”的思路进行分层培训,先后组办了“密云校长高级研修班”和“密云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
全员培训:举办“密云校长高级研修班”
前期准备:2005年4月,县委、县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启动“县校联手,共育英才”行动计划以后,县教工委就与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取得了联系,经过几次协商,签署了培训协议,确定了培训计划,明确了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选派了以褚宏启院长为首的多位教授、专家作为培训教师;密云县教委人事科确定了62位农村校长参加培训,保障培训经费;县教师培训中心负责后勤保障和班级管理工作,协助授课教师做好培训工作。
培训需求调查,制定培训方案:由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设计“密云校长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县教委人事科负责组织调查,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进行问卷汇总,然后双方共同进行分析,根据校长的需求和县教工委的要求,由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制订出具体的培训方案。
研修班启动:经过精心准备,2006年9月,“密云校长高级研修班”正式开始上课。第一阶段为专题讲座。每周一次集中进行理论培训,主要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互动研讨等方式进行。第二阶段为课题研究。每位学员结合本校实际,选择一个研究课题,进行行动研究,教授们指导学员撰写开题报告,参与研究,修改研究论文。第三阶段为参观考察。我们组织校长参观了北京八中和史家小学,了解名校的办学思路、管理方式。第四阶段为总结成果。每位学员根据培训内容和自己的研究课题,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与县培训中心共同评选出优秀论文,由县教委人事科负责将优秀论文编印成册,出版了《密云校长优秀论文集》。
培养骨干:举办“密云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
为了强化对骨干校长的培训,我们从参加“密云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中选拔了20位中小学校长参加“密云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力图通过更高层次的培训,培养出在市县有一定知名度的研究型、专家型校长。我们希望这种培训实现以下两个功能:一是帮助被培训校长系统总结办学经验,提升理论水平,使他们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明确,形成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二是帮助校长深入研究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将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办学理念和学校管理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行动研究,提高解决学校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学校办出特色。
篇12
今年是第四次教育部组织的高中新课改实验省培训,主要面向我国西部地区,参加的省市有、贵州、甘肃、四川和重庆,青海后来加入。这项工作在教育部师范司的领导下,纳入国培计划由中央电教馆组成项目组主持,具体仍由继教网平台运作。这次远程培训的专家团队集中地点设在北京西郊凤凰岭实创西山科技培训中心——2007年第一次远程研修新思考网平台也设在这里,期间平台被黑客攻击遭遇研修重创,这一“黑色记忆”今年又被唤起——这次远程培训开始两天由于平台技术问题登录困难,后来调用去年平台替换恢复正常。培训时间从7月28日开始,8月6号团队工作结束,8月7日至9日派出团队三位专家网络值班,继续学员作业和班级简报的评阅。
今年的远程培训工作尽管一开始遇到困难,但是在专家团队与继教网的齐心戮力下,迅速替换平台转移数据,发挥网络研修的无穷魅力,仍然取得了极好的研修效果。在研修的平台上学员纷纷转录首席专家尹少淳教授的留言:“网络断了思想不能断,平台塌了精神不能塌”,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投身远程培训。在美术学科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九、第十期后面的跟帖中,好评如潮热评不断,“感谢专家”、“感谢平台”、“从来没有参加过这么好的培训”、“希望保留平台内容”、“希望常常回来学习”等等留言比比皆是,获得超过预期的培训效果。
以下是美术学科远程研修培训情况的全面总结。
篇13
多年来,苏州大学的“莙政基金”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本科生的创新活动的开展。“莙政基金”全称为“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是1998年由苏州大学校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及其子女为纪念秦惠莙女士和她长期以来一贯对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对中国女性教育的贡献而建立的。目前在苏州大学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和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等五所大学设立。
一、学校高度重视,师生积极参与
多年来苏州大学高度重视和支持基金的实施,把这项具有开拓性的工作作为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苏州大学校领导多次为“莙政学者”题词:“扬莙政精神,育创新英才”、“两岸共育‘莙政学者’,一心同攀科技高峰”、“弘扬莙政精神,砥砺科研才华”,以勉励“莙政学者”。学校成立了有主要校领导参与的“莙政基金”管理委员会和“莙政基金”评选委员会,按照“莙政基金”章程,认真遴选优秀本科生,尤其是女生,提供参与研修的机会,并鼓励交叉学科研究。
每年年底,“莙政基金”管理办公室都在网上“莙政基金”课题申报通知,课题申报工作得到全校各学院(部)的积极响应。各学院(部)根据指导教师的申报条件,积极推荐具有一定学术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加入到“莙政学者”指导教师队伍中,被推荐的教师认真提供了研修课题,经基金管理办公室初审,精选出适合本科生研修的课题并在校园网上公布,供学生选择。学生踊跃申报后,各学院(部)组织了初评工作;基金管理办公室在各学院推荐、导师面试的基础上,初定参加面试的“莙政学者”名单。基金管理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组成面试考核小组,对申报者进行了面试考核(主要侧重考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反应能力、获奖情况、仪表仪态和业务知识等综合素质),并将考核成绩提供给评选委员会,作为评选的参考依据。从语言表达、课题完成情况、研究成果与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议和排名,遴选出每年度30名“莙政学者”。
二、重视研修过程管理,注重研修实效
学校严格按照“莙政基金”章程,重视研修过程管理,注重研修实效,基金管理办公室对“莙政学者”研修活动的全过程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1.要求“莙政学者”制订切实可行的研修计划。
每年度“莙政学者”确定之后,“莙政基金”管理办公室要求“莙政学者”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就研修课题的重点、计划及预期成果开展进一步的双向沟通和交流,所有“莙政学者”在导师的指导下都制订详尽的研修计划书,进行开题报告,并报基金管理办公室备案。同时要求指导教师切实做好指导工作,促使学生真正做研修,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对科研的感情,激发对科研的内在兴趣,确保学生初步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积极开展研修。
2.强化教师指导,强调学生参与。
要求指导教师切实做好指导工作,促使学生真正做研修,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对科研的感情,激发对科研的内在兴趣,确保学生初步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积极开展研修。在课题中期检查及结题汇报时,要求学生对课题开展介绍,对结论进行阐述,更要说明在得到结论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的参与情况,即强调学生在研修过程中“做了什么”、“怎样做的”,引导“莙政学者”重视研修过程,注重科研体验。
3.积极组织专项活动,促进相互了解。
(1)根据苏州大学多校区的特点,将每年度“莙政学者”按校区分成两个小组。各小组分别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定期举行座谈会等活动,增强“莙政学者”凝聚力,促进相互间的友谊和学科间的了解。
(2)学校基金管理办公室采用集中与分散的方式,组织全体“莙政学者”学政道先生撰写的《艺术与科学》一文,并展开讨论,就“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理解发表各自观点;还学习《细推物理须行乐-李政道教授物理生涯五十载》一文,进一步学先生对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以此激励“莙政学者”珍惜荣誉,在研修中取得满意的成果。并要求每位“莙政学者”在研修期间积极参加全校文化素质讲座和与研修领域相关的学术讲座,主动学习,在各方面起到“莙政学者”的表率作用。
4.充分利用假期,开展研修工作。
每年暑假前,校“莙政基金”管理办公室要求各位“莙政学者”,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课题的具体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暑期研修计划,以便充分利用暑期完成研修工作。
暑期中,“莙政学者”均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或走进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单位,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了解高科技企业的生产实际,调研社会热点问题。或克服天气炎热、实验条件比较简陋等困难,认真准备实验试剂和仪器,专心获取实验数据,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暑期结束后,每位“莙政学者”均撰写了暑期研修报告或研修心得。从暑期研修报告和心得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莙政学者”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文献等方式,积极、主动地投入研究工作,促使研究项目顺利开展。广大“莙政学者”在不影响课堂学习的情况下,对研究项目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充分显示了他们对学术研究的热爱、献身学术研究的决心,他们用行动表明自己已初步具备优秀研究工作者的潜质。
5.“莙政学者”研修取得成果。
“莙政学者”在导师的关心指导下,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都能顺利完成研修任务,在规定时间撰写研修论文或研修报告。学校“莙政基金”管理办公室组织年度“莙政学者”论文汇报和答辩会,聘请校内专家进行评议。通过汇报感受到同学们非常珍惜研修机会,通过研修学会独立思考,增强动手能力。据统计,超过三分之二的“莙政学者”选择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
三、“莙政基金”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总书记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苏州大学“莙政基金”实施十多年来,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得到了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倡导研究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拔尖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学生通过“莙政基金”项目,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得到了研究方法的训练,总结了研究创新的成果。苏州大学通过组织实施“莙政基金”项目,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大学生自主成才、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构建了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川闽.本科生创新科研实践活动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医学,2009,15,(9):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