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生心理活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生心理活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生心理活动

篇1

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向我们预示着:21世纪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关注21世纪的主人——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了充满希望的一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而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在具体的活动中,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

一 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果说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振动。那么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历程,它需要在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与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分享,真诚地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交流,能使学生不仅是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活动课形成的心理场获得心理支持和经验,增进心理健康。

1.淡化学科体系

首先要明确,心理活动课不是心理学专业课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但并不是说心理活动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经过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的,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

2.创设情景,积极准备

讲授知识为主的课要精心准备,活动课老师学生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教师要选好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尽其所能了解学生等。授课教师由于课前筛选的这个故事来自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所以当让他们说说自己看法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也就随之“活”起来了。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充分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重要一步。

二 采用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的形式应该是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因为年龄限制,中小学学生的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决定了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例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等。在活动中,还可以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另外,教师还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地进行科学的设计,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只给适当的启发、引导、示范,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自强、自立、自信,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无论是何种形式,在心理健康活动中,教师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使学生把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得多。

三 重在感悟,实际运用

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在总体把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主线,突出心理知识、心理训练的系统性,要坚持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避免把心理活动课上的单纯的心理知识传授课。在活动中,我力求让学生多活动、多训练、多感悟,从而把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

1.重视学生心的内心体验,心灵感悟

小学生心理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课的心理素质教恰好与人的心理世界沟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活动中,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琢磨,产生共鸣。在辅导《保持一份好心情》中我向学生提出:“假如你的好友和你闹矛盾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假如你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你会怎么想?”等问题,让学生经历内心的思考、内心的体验,有感而发,反映出真实心态。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心灵顿悟,调适自己的心境。活动中,学生有不同的心灵感悟,我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篇2

首先,从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分析。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组成。小学生在观察力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性、目的性、顺序性等发展较差,表现为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不能长时间地坚持观察,不能有计划地按顺序观察。中、高年级小学生观察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小学生在记忆力发展方面的特点主要有:小学生的有意记忆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以三年级为转折点,小学生有意记忆的主导地位逐渐显著;小学生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效果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大约在三四年级,理解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小学阶段从具体形象的记忆为主导,逐渐发展到对词的抽象记忆,但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形象记忆始终优于抽象记忆。小学生想象力方面的发展特点为: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一般的研究结论认为,这种主要思维类型的转化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仍然具有很大程度的直观形象性。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在于:在整个小学阶段,教师应为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以此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促进其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促进其理性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各种活动和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小学生认知能力充分、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从小学生情感品质的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生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并日益趋向稳定,这是由小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逐渐增多决定的。从高级情感中理智感的发展状况来看,小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扩展和加深,但受思维水平的限制,小学生的理智感仍离不开具体、直观形象的支持。小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较差,往往容易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缺乏自主精神,还不善于仔细全面地考虑问题。小学生意志的自制性发展较快,中年级以后的小学生已能克制因各种诱惑而引起的冲动行为,能自觉按照任务的要求坚持活动;中高年级学生已开始有意识地排除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开始较长时间地维持活动,对于力所能及的活动一般能做到有始有终。

小学生情意品质的上述发展特点要求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形式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要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不断维持激发他们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同时,由于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性等品质发展水平不高,教师应在确定活动、目的、任务方面给学生必要的引导,在活动过程中也要适时地给予指导、检查和督促。

最后,从小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个体能力的发展既有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之分,又有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和操作能力之别;个体能力的发展差异不仅体现在层次、水平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类型和发展的早晚方面。同时,个人的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得到挖掘、发展。

发展是学生身心结构、机能的不断完善、提高,因而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小学探究活动实施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实践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驱使学生积极思维、提出阅读和解决问题。所以说,探究始于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是引导学生探究的最有效方法。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集中表现为学生敢问、会问和善问。敢问是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会问是指学生不盲目地提问题;善问是指学生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并能通过对所掌握知识、信息的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新知。

教师可通过以下措施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是改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民主自由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敢问;二是挖掘学生潜力,通过表扬、激励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惧,引导学生会问;三是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储备,引导学生善问。

兴趣是人们力求了解事物并伴随强烈情感体验的认识倾向。兴趣能为人们各种活动的高效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在小学开展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敏感起来,积极思考,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身丰富多彩的事物、现象,形成从事科学探究浓厚、持久的兴趣,而这种兴趣正是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源。

如前所述,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是对科学家探求真理过程的模拟。探究活动的过程不会像科学研究那样规范、严谨,尤其是小学生的探究大多属于知识的再发现,少部分属于知识的运用,含有少量的创造性成分。但模拟并不意味着盲目探索,筒约也不意味着环节缺失。参加小型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必须让小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方面积累起丰富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施研究—得出结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小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如观察、调查、实验等有所了解,并简单运用,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探究精神是从事研究活动的动力支柱和调控装置,它使探究主体充满紧张、快乐的体验,保证探究的方向、层次和效果。探究精神主要包括强烈的责任感、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造福人类的科学道德等。所有这些,都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正处在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等形成的奠基时期,上述几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会为其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探究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搜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对相关信息的整理、提炼能力等。所有以上能力的发展,均离不开探究活动的实践,因为活动是发展个体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但是,我们坚决反对教学改革中一些矫枉过正的错误做法,坚定地认为,知识、技能永远是能力发展最重要的基石,离开知识、技能谈能力、发展,就是空谈,就是妄想。

篇3

(二)职业院校文化艺术教育制度不是十分健全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培养、轻视后进生的教育;学校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单一,使许多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役。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在文化艺术活动中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如体罚、心罚学生,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特别是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每每参加文化艺术活动就自暴自弃。

(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精神方面的污染,这些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职业院校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一些职业院校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积极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特属时期”和“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教育有关,大中学生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职业院校家长和教师足够的重视。

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素质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要对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在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施工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的职业特性要求自身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尤其是职业院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必需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甚至少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要在职业院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进行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要建立学校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职业院校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齐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要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并将其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从而使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 、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门根据教育要求,遵循教育规律,扎扎实实的开展好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巩固和提高素质教育成果,为民族的文化艺术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4

我们将以“公平、公正、共同参与”为活动宗旨,力求将活动办得更好!

PS:轻小说(Light novel)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十多岁的中学、高中生的少男少女为主要读者群取向,偶尔使用动漫画风格作为插画的一种娱乐性文学作品,另外也有Juvenile或Young Adult小说的说法,Juvenile原意为青春期,比较属于从儿童文学到国中高生阶段间的文学作品走向;而Young Adult小说则为以青少年十五二十时期的读者取向作品。

其文体多使用读者惯常口语书写,比较轻浅易懂,是适合给少年少女轻松阅读的风格,包含的题材也是包罗万象,有如恋爱、奇幻、科幻、推理、恐怖等多样化的种类,其中也有部分作品是改编自电玩、动画、漫画。

主办单位:五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承办单位:化工系心理健康教育协会

纺织服装系心理健康教育协会

一、参赛对象

五邑大学所有在读学生

二、征文要求

(一) 题材限定为小说,字数500以上2000以下。

(二) 文章内容积极向上。

(三) 必须为自我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套改。

(四) 稿件请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及详细的联系方式。

(五) 网上投稿至电子邮箱者,附件电子文档排版要求:题目为二号黑体,正文为小四号宋体,行距为固定值20磅,页边距为上25.4mm,下25.4mm,左31.7mm,右31.7mm。

(六) 自助投稿者稿件需以原稿或方格纸以简体字书写,版式字迹需清晰。如采用打印稿,排版要求见征文要求第(五)项。

(七) 电子版如附带插画请注明来源是原创还是网上Download

(PS:插画只影响评选最佳插画奖,与其他奖项不挂钩)

三、投稿方式

(一) 网络投稿:

申请开通电子邮箱(暂缓申请),以附件形式提交作品。(再由相关工作人员、整理并到五邑大学心理在线网站相应专栏。)

(二) 自助投稿:可以交到校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办公室(主楼二楼)。(再由相关工作人员每天下午领取、整理并到五邑大学心理在线网站相应专栏。)

(三) 组织推荐:由各社团组织或各班级推荐作品。

(衷心希望看到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协会推荐的优秀作品)

四、赛程安排

4月13日前传单出炉,分别派发给各院系心里健康教育协会,互通有无,相互间在院系内进行宣传

4月16日前开始进行贴横幅等前期宣传工作

4月19日晚动员大会,地点待定

4月20日开始接受投稿,投稿截止日期为五月3日

4月21日开放网上投票,投票截止日期为五月8日

五月5日举行插画现场投票

同月10日进行颁奖晚会

(备注: 以上日期地点均为初定,等待校方时间安排。)

五、经费预算

(一) 宣传费用:传单40,横幅20,颁奖晚会场地布置20

(二) 奖品(待定)

六、奖项设置

1 一等奖一名奖金200元、证书、宣传手册

2 二等奖一名奖金100元、证书、宣传手册

3 三等奖一名奖金80元、证书、宣传手册

其余选手奖励:笔记本一本

七、比赛评分标准

(Ⅰ)一、二、三等奖由专业评委评选

(Ⅱ)最佳插画奖由现场设点投票结果选出得票最多者

(Ⅲ)最具内涵奖以专业评委及网站投票结果选出,其中网上投票占70%,专家评委占30%

(Ⅳ)最具人气奖由网站文章点击率评选出最多者

(Ⅴ)届时我们会开通抄袭举报,被举报并经查实者取消参赛作品所获奖项,奖励顺延至顺位排名选手

八、筹备组机构设置

(一) 专业评委:暂定邀请项传军老师及傅蓉老师担任,其余人选待定

(二) 总筹备小组:张蔚睿、徐怀颖、成嘉虹、唐紫恩

(三) 网络组:黄锦鸿、张宏明、胡志辉、梁杰霞、陈杰川

(四) 宣传组:李祥朴、翁春禅、朱晓敏、梁杰坚、林沛瑜

(五) 档案组:陈丽珠、黄惠霞、曹传海

(六) 策划组:李永耀、胡志辉

(七) 主持:待定

备注:

总筹备小组:作为整个大赛筹备期间的主要筹备成员,负责和管理整个大赛。

网络组:及时跟进投稿文章,及时更新网站。

宣传组:负责比赛所有的对外宣传工作。

档案组:负责比赛筹备期间所有的资料收集、参赛者的跟踪工作。

策划组:跟进整个比赛流程,策划颁奖晚会。

九、具体工作进程

(一) 4月上旬:

1. 学习相关网络知识,让参赛者或读者更方便投稿、阅览(网络组)。

2. 开始准备第一期宣传工作(宣传组)。

3. 进一步详细经费预算(档案组)。

4. 跟进比赛流程,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策划组)。

(二) 4月中旬:

1. 与校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网络部沟通,于五邑大学心理在线网站设专栏上传来稿并开放投票(网络组)。

2. 举办动员大会及在南北区饭堂定时设点派发传单宣传,挂初期横幅(宣传组)。

(三) 4月下旬:

1. 及时更新主题网站,阅读各上交文章,检查是否有抄袭、套改(网络组)。

2. 继续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本次比赛(宣传组)。

3. 接受参赛者投稿,收集整理参赛者资料,制作参赛者通讯录(档案组)。

4. 对比赛设置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跟进,及时更改(策划组)。

5. 设点插画展示并进行现场现场投票

(四) 5月上旬:

1. 整理统计各项奖项评选数据(网络组)。

2. 准备颁奖晚会现场布置,出海报公布获奖名单(宣传组)。

3. 收集各项本次比赛相关资料,联系获奖参赛者,准备奖品(档案组)。

4. 筹划颁奖晚会流程,会场布置,工作安排(策划组)。

晚会预定邀请对象:

1>校心理健康教育协会领导:项传军老师及傅蓉老师

2>各院系心理辅导员老师及各院系书记

3>各院系心里健康教育协会主席团

4>校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各部门干部

5>大赛各获奖者

6>适当考虑班级心理健康委员或个别班级出席(视地点的大小而定)

(根据情况酌情添加或减少邀请名单)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农村学生普遍对英语不感兴趣,畏难和抵触。在教改大潮的推动下,教师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模式。怎样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带着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学习?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启发思维,提高教学效果明显。然而,现实中一些教师教学活动设计方面存在问题:在设计时没能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缺乏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没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目标。正是由于教师没能牢牢把握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中心的三个中心原则,因此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的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二)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三)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以学生为本

三、设计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立足教材,设计科学有序的教学活动

教材不等于教科书,教材是成套化的系列,教科书只是其中一种。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落实教学目的的过程。

(二)分析学情,设计贴近实际的教学活动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先了解“90后”学生的特点。他们好奇心强、知识面广,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教师若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便能挖掘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语言学家克鲁姆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境。因此,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情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目的。

1.分析学生的情况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和智力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活动。有时,教师会感到学生关注的许多问题与学习无关,比如,网上购物,网络商店,网络游戏,UC,QQ空间,博客等等,而这些东西对于许多年龄较大的老师更显得陌生。教师对时尚潮流有一定的敏感力可以缩小与学生年龄差距。这种在书外的功夫,在课堂中也会自然而然地发挥融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作用。如,在新标准教材七年级上册 Module7 Unit 1 How do I write my homework on the computer? 的教学前,笔者在上课前一天去信息课上向“老师”讨教怎样在电脑上购物。学生有了用武之地,纷纷不吝赐教,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为本单元的教学做了铺垫。第二天上课,要求他们分组排练必须用英语对话重现昨日的场景,小组PK,并提示配合眼神、肢体语言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为了扮好各种版本的“我”,及时请教新词,句型,且记得特快。会演时逗乐了大伙,也让我偷乐,因为书已被他们研透,教学目标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

2.利用学生熟知的资源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而对于教师来说堂堂教学有学问。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与练如何结合等必须做出精当的安排,同时优化教学手段。总之,只有把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七年级上册M2课堂片段:

Post-task Game : Our dream jobs: having an interview with your friends.

Show time :穿越时空――15年后的同学会场景,三五成群报到时,彼此介绍好友或家庭。这个情境的呈现,能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述说学生的梦想和希望,比教科书上的4段与他们生活不相关的别人的家庭介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欢乐的气氛中熟练地运用了新单词、新句型,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利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效率,得从合理分组、明确任务、充足时间、成果反馈、多维评价等方面入手。各个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学生个体优势互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扩大学生参与面;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增加语言实践机会。

调查片段实录1(Group 1):

S1:Would you like to be a boss? S2: Yes,I would.

S1:Why would you like to be a boss? S2: Because I can get a lot of money.

S1:Would you like to be a fireman? S2:No,I wouldn’t.

S1:Why? S2:I wouldn’t like to be a fireman because it is very dangerous.

调查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加以呈现,学生的取向一目了然,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对经理、商人、老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教师、消防员、医生等传统职业却不屑一顾呢?于是,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如果所有的人都去经商,人们生了病怎么办?”“如果没有教师,谁来给同学们上课?”“如果发生火灾,人们会向谁求助?” ……

这些问题一下就把学生问住了,我就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在讨论告一段落之后,我向大家讲述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社会需要各种职业,个体成员要有自己理想,也要服从社会需要。知识的教学也和德育相连!

难题的解决更需学生的群策群力。

八年级下册Module5 Problems Unit2 的教学中,要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What’s your problem?一问出,问题就收集了一大堆,如:

1. I don’t have enough pocket money.

2. I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study.

3. I am too heavy.

4. I’m afraid of having exams.

5. My best friend is dishonest to me.

6. My parents don’t understand me.

7. I feel shy and nervous when I meet people for the first time.

却很难立马上有支招。提出问题的学生又热切地想要good advice。咋办?省时快捷的方法是小组分工,一组挑一个问题讨论。这样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用中文出谋献策,再水平高点的学生用英语组织润色成句,口口相授,既解决了现实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

(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所开展的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都应围绕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以达到目标。如果目标达成度越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教师在设定时应把目标设定得具体,实际一些,要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观测性和可检测性。如,七年级下册Module8Unit1的目标,定位熟悉故事,就通过看图说情节来操练动词过去式。如定位熟练掌握动词过去式的用法,就得另设情境。

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活动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一堂英语课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形式不必也不可能太多,找准切入点,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层次清晰、螺旋上升的教学活动,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以三年级《帮爷爷寄信》一课为例,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从未寄过信,邮局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参观一下邮局,请邮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下邮局每一个窗口的用处,并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别人寄信的过程,那么这堂课还用得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吗?三年级还有一课是《邮政编码的用处》,上这堂课时,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参观一下邮局工作人员分拣信件的过程,并让工作人员现场介绍一下他们是如何根据邮政编码来分拣信件的,那么,学生对于这个费解的三级六位数的邮政编码也就不费解了。当然,参观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订出参观计划,明确参观目的,进行精心的组织,参观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参观后还须进行总结。

小学《生活与劳动》课本上有许多插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每幅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校园花坛、树木、体育设施等,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访问农村、工厂、商店、宾馆、饭店等,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生产,观察要同说、做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得懂,说得清,会操作。

(二)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创造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小学生由于知识面较为狭窄,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们要利用小学《生活与劳动》课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适用"导入新课"的环节,可以产生一种"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外在的情境不断刺激与内在的好奇,需要不断撞击,不断协调,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自觉地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

例如在教学《炒青菜》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了炒青菜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让学生尝尝自己炒的青菜并谈谈品尝后的感受。结果,学生纷纷汇报:有的说青菜炒得太咸了,有的说太淡了,有的学生将青菜烧焦了,有的还没炒熟……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失败或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出示了老师做的炒青菜,让学生观察、品尝。老师又提问:"你们还想再来做一次吗?"学生又跃跃欲试,气氛高涨。紧接着让学生再实践。经过多次操练,学生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教训,炒出了油亮、细嫩、可口的青菜。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直至成功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只有创新的想象,才有创新的活动。

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创设富有生机,美的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第三册《有趣的面具》一课时,教师事先准备多种漂亮的面具,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也可制作成投影展示。小学生看了多种多样的面具之后,感受到了美,从而激发了他们制作的欲望。教师这时便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这节课,我们就制作有趣的面具,希望同学们做得更美丽。"这样学生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这些形态各异的面具不仅唤起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通过这些面具的启迪,他们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面具。他们都给自己的面具取了好听的名字,"猪八戒"、"孙悟空"、"多面人"……他们的创新意识被激发了。所以在《生活与劳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创新,每节《生活与劳动》课,都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学生乐意创新的基础。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生活与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活与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生活与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五)课外劳动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

篇7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好玩好动的阶段,课外活动是他们所喜爱的一门课程,可以让小学生通过实践来改变自己对知识的认知,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一、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作用

1、有利于发现学生的不同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可以让小学生获得更多表现机会,在课外活动中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时候教师可以发现优秀学生对其进行培养。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层层深入,我国对小学的教育也更加重视,小学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基础阶段[1]。所以,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对于提早发现优秀学生,提高小学生自信,进而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都有所帮助。

2、提高教师素质

数学课外活动课中会出许多数学思想、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方法。如果教师对于这些解释不清或知之甚少,那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又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取得学生的信赖?所以数学课外活动可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外知识进行钻研,增加自己知识量,提高自身素质。

二、小学数学课外活动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1、解决好智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课外活动中不但要注意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解决好趣味性与知识性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中,如果课外活动中只是一味对数学知识讲解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厌倦心理的产生;而如果只有趣味性没有知识性,那么,也就失了课外活动的最初目的。所以,小学数学课外活动要将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三、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对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影响

1、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一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方式开阔视野、增加其经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课外活动与课堂不同,不受时间、地点约束,灵活性高,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3]。因此,我们在确定课外活动内容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力求课外活动要新颖和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比如,一些学生喜欢游戏活动那么就可以让他们参加智慧迷宫、猜数学谜语等数学活动。一些学生组织能力强,那么就可以让他们参与活动的组织,通过课外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对学生智力进行开发,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

教学并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会生活,懂得生命真正意义的人[4]。在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中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在活动中,用脑思考、动手操作、用嘴陈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表现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

3、激发学生进取心理

数学课外活动的全面化和多元化,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学生在对数学学习中追求的不仅仅是分数,同时他们更希望得到认可。被认可的心情往往会起稳定兴趣的作用,它会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了,焦虑消失,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在考核阶段也不同于课上考核,它通过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对成果的呈现和交流。不像课堂教学仅仅是卷面上的一个分数来判定学生成绩。课外活动更加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注重对学生创超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意志、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态。使学生做生活、学习中的强者。

4、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

数学是一门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同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问题,这时候学生需要具有迎难而上,解决困难的勇气与信心,进而达到学习目标。在这过程中则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许多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都是因为缺少坚定意识而失败的。而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恰好可以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而设计不同的课外活动。数学课外活动将知识教学和思想教学进行良好结合,学生在教学教导下,在课外活动中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对学生的意志进行磨练,坦然面对困难与失败,这会使学生信心百倍的面对一切困难,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学习意志。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耐挫性等良好品质,这些品质都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该大量开展课外活动。

参考文献:

[1] 田红梅.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理论和实践[J].河南省新野县朝阳小学.2011(1).

篇8

二、活动内容

(一)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1、编印校本教材。供各班开展礼仪教育活动使用,同时利用宣传画、板报、主题班会等进行广泛宣传。

2、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相关学科教学。各班要充分利用队活动时间,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同时结合新修改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开展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

3、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训。全面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训,通过学习、岗位培训及文明学校教育活动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办文明礼仪讲座,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4、举办学生文明礼仪风采展示赛。举办首届文明礼仪风采展示赛,为各班开展礼仪教育活动起到示范借鉴作用。

5、开展身边的故事为主题的文明礼仪征文评比活动。

6、组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在开展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文明礼仪有奖知识竞赛活动。

(二)制订文明礼仪规范

组织调查研究,发现先进典型,推广试点经验,制定规范草案,组织各班开展公众讨论,征询意见,制定出各方面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并以公约(公示)形式公布于众。包括基本礼仪规范;少先队员礼仪规范;小学生礼仪规范;购物、旅游、餐饮、阅览、文体娱乐、出行乘车等公共场所礼仪规范;家庭生活礼仪规范等,形成较为完整的礼仪规范体系。

(三)实践文明礼仪行为

1、开展各个层面的实践活动。在制定礼仪规范的基础上,有步骤、分阶段进行礼仪实践,从身边做起,从课堂做起,从岗位做起,从公共场所做起,从家庭生活做起,使每一个人在个人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家人相处以及公共生活等多方面,都能自觉形成讲究礼仪的良好风范。

2、组织社会舆论监督。结合礼仪实践活动,组织新闻媒体,聘请社会监督员,对学校及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行为进行监督评判,督促礼仪行为的实践。

(四)组织文明礼仪竞赛。

在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举办“文明礼仪形象大赛活动”。活动分三个层次,三类群体、五项内容。

1、三个层次

(1)各班学生进行初赛;

(2)全校组织决赛。

2、三类群体教师、学生、家长。

3、五项内容仪容仪表、言辞谈吐、职业形象(含暗访考察)、情景处理、综合知识。

(五)评选礼仪形象标兵

在层层开展礼仪形象大赛的基础上,评选出礼仪形象标兵,并最后推举出“学校文明礼仪形象标兵”。

三、活动组织

(一)主办单位教务处、少先队

(二)参加单位各年级以每班二名学生的基数上报学校参加决赛。

四、活动安排

1、9月份,做好筹备工作。成立活动组委会,制定工作方案。组织专业人员收集文明礼仪知识读本等。

2、10月底至明年2月份,普及礼仪知识。举办“健康、美丽、文明”礼仪教育师资培训;各班普遍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训活动,开办礼仪教育讲座,开办专栏、专题节目,开展舆论监督。

3、11月12月,组织礼仪形象展示。12月份举办“文明礼仪风采展示赛”。以推动、指导各班开展文明礼仪宣传和竞赛活动。

4、1月4月,开展礼仪实践活动。各班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组织修订完善礼仪规范,开展讨论。层层开展礼仪竞赛、演示活动,评选、推荐出各段礼仪形象大使、形象代言人等,广泛开展各种文明礼仪实践活动。

3月5月,组织全校文明礼仪有奖知识竞赛。营造人人学礼仪,个个赛礼仪的热潮。

6、5月7月,组织风采大赛,把礼仪宣传活动推向。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班要充分认识礼仪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学校形象、培育师生良好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要把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今明两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新的抓手、新的着力点认真抓好。教务处、少先队要切实下大力气,精心策划工作方案,认真组织礼仪教育实践,一个一个层面、一个一个群体,全方位地开展好各项活动。

篇9

The Effects of PE Activities 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Psychology Health

DAI Yu

(Jiangsu Sucheng Secondary Technical School, Suqian, Jiangsu 223800)

Abstract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state that the concepts and standards of the mental health, and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ies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puts forward that physical activities a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and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Key wordsPE activitie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psychology health

0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在人成功中的权重指数越来越大,同时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具备完善的个性、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情绪、良好的适应能力以及机敏的应变能力。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尚未建立心理咨询活动中心,又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身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疾患增加。

1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人格完整与协调,能顺应社会,并与社会保持同步,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尚没有权威的定论。但通过多方资料显示,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恰当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生活目标与理想切合实际;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 体育活动对人心理健康的效应

体育活动可以看作是整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的模拟游戏化。人沉浸在体育活动中,会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中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这种感受会对人心理过程的发展产生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2.1 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活动可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面临毕业后继续升学或就业的两难选择,因为文化基础不太扎实,继续升学或许会有学习困难;毕业后选择就业,技术仍需继续提高,他们对未来存在一定的担忧和焦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使他们的焦虑反应降低,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树立合理恰当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对未来充满自信心。

2.2 提高智力功能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该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交替转移的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得到改善与提高。

2.3 培养意志品质

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因素。在克服主客观因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付出努力和汗水,承受一定的心理负荷,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发展着自己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竞争与奋发向上精神,优胜劣汰,能力至上,需要的是知己知彼,分析自我,认识别人的竞争意识,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在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也必然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改善自我概念,提高个体自信心。

2.4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及其群体性,使人际交往呈多向性与互动性。体育活动可以满足个体社会交往与归属的需要,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体育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并以积极的心态关心自身、家庭和群体。在社会生活中,体育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使人的个性日趋完善。

2.5 消除疲劳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着更高的要求。当一个人情绪消极,或活动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产生疲劳以及厌烦的抵触情绪。然而适当地从事体育活动,并在运动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因为体育活动能提高最大输氧量,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从而提高肌肉最大力量,减少疲劳的产生。

2.6 治疗心理疾病

运动中人是主体,运动可使人的情绪摆脱纯理性与技术的隶属物,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师生共同创设快乐体育,趣味体育,体育游戏等活动,可以使学生紧张、忧愁、压抑等不良情绪得以转移、宣泄,培养学生协作、宽容、进取、创造和竞争心理。德国政府采取引导青少年将过剩的精力用于体育运动的措施,以减少社会犯罪。可见,体育活动可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3 体育活动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但它必须是在正确引导下的体育活动才有助于心理健康。

3.1 搭建体育社团平台,创设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态度积极、生活充实。因此,学校应成立体育社团,移植大学体育社团活动组织办法,成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育俱乐部,并举行比赛和表演,开展校际间体育交流,改善体育教学与活动环境,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与生活环境。

3.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体育心理卫生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及其影响因素;了解自身是否存在不良现象和心理障碍,以及克服的办法等,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应重视和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3 发挥体育活动的作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活动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引导与各个项目的特点相结合,纠正学生的心理缺陷,培养学生坚定果敢、团结合作,进取的品质,使学生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形成稳定的情绪、乐观的人生态度。

3.4 加强体育教师专业修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专业素质,树立全面的健康观,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有条件的应聘任心理专业教师,成立心理咨询室,正常开展学生心理交流活动,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10条标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4 小结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将会影响到我国职业人才的培养,而体育活动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任何途径无法替代的。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吸引学生,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利用体育活动的特殊性,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心理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到身心协调发展的目的,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很多年以前,叶圣陶先生就大力提倡“大语文”教育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即主张语文是活的事物,学生的能力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课本上,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倡导以“放”为主,适当引导

实践活动倡导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长期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压制个性,追求大众化,乖巧懂事等思想的氛围下,时常出现自信不足,自主性、自动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创新欲望、自我超越和自我突破的精神。面对一些新生事物,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出现独立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因此,应改变教育思想,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困境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一)以引导为桥梁,解放学生思想

教师须做引路人,将学生引进平坦光明的大道,让学生彻底从思想上无所顾及,对出现的问题适当引导。以表扬为主,并在活动中给予赞许,用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性。鼓励求异,弘扬个性,对学生的质疑,不能打断。应耐心讲解,加以纠正,要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活动中创新的兴趣与成功的满足,形成学生创新的热情。否则,则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次小制作的实践课上,同学们都拿出了课下充分准备的物品,情绪都积极而热烈。这时,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小男孩,拿出了自己的制作,这是一只用心制作的小狗。等到汇报制作过程时,同学们情绪高涨,他也跃跃欲试。我提名让他发言,他涨红了脸,说:“我家的小狗特别淘气,整天爬高上低……”话没完,教室里哄堂大笑,他跑题了。这时,他的脸涨得更红了,“该怎么办呢?”我为难了,让他坐下吧,他以后一定再也不敢举手了。让他接着说,一定招来更多的嘲笑,会更重地伤害他的自尊心。想到这里,我灵机一动,说:“你家的小狗真可爱,你的小制作一定是仿照它制的吧!”他认真地点点头。“那你能将你的经验告诉大家吗?”他不再那么紧张,在我鼓励的眼神下,他勇敢地说了下去,详实,连贯,且有创新的思考,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很高兴,因为他取得了思想的解放。我也很高兴,为他的自我超越。由此可见,思想的解放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开放思想的指导下,学生才能体现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以点拨为契机,解放学生的双手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活动,如果发现活动中出现错误,教师应鼓励学生说明情况,指出原因。应多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自行探索。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找到合理的方法和程序。这并不是所谓的置之不理、任其所为,而是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地点拨、指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在活动中创造机会,鼓励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课《走进秋天》时,我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野外去亲手采集树叶、野花、植物种子等,并让他们用自己采集来的物品或者粘贴图画,或者组成立体的小图景,教师随时点拨,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要求学生自己带水果,做成一盘水果沙拉,同学们互相品尝,互相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动手的成功与快乐。如学生在学完语文课中的《恐龙》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继续研究恐龙。我先让学生欣赏了恐龙的图片、模型,并让他们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教师适当指导、点拨。结果,学生自主分成8个小组,形成8份极具价值且创新性极高的方案。实践证明,解放学生双手,教师适当点拨,既给足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又保证了活动的质量,使创新思维充斥着整个活动过程。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自主活动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发展创新,才能将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的异彩纷呈。为此,我们开展了“四会”,即故事会、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三赛”,即读背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还开展了作文欣赏、音乐欣赏。这些活动开展时,我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表现欲,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抓住点滴时机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想象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正如高尔基说:“想象——这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创新,必须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诱发想象,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捕捉创新的灵感。如在《走进秋天》的教学中,用多媒体展示了秋天的田野、天空、树、果园等,再现了秋天的美丽,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好像置身于大自然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1

2、参加集体性活动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团结协作、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即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从封闭状态转向开放状态,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各式各样的交流与合作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人与人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广泛、深入和复杂。因此,提高人的交往素质也就成为每个人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在单纯的体育活动中:首先人与人之间没有其他的利益冲突,都摘掉了假面具,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使人与人之间更容易交往,使那些平时内向、交往能力差的学生更容易和他人交往,使他们感觉交际的乐趣,增加对自己交际能力的信心。其次,集体性体育活动要求相互合作、相互团结,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助于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生活。

3 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感情的评价,它是有很多的自我认识组成。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的概念显著增强。

4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的精神,意志品质即是在克服困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中培养出来的。体育锻炼能够很好地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出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能促进学习和工作顺利开展。

5 提高智力功能

智力功能受非智力影响很大。一个人身体状况不好,情绪不稳定,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那他的智力动能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不仅能使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提高,还可以稳定情绪缓解疲劳,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加强,反应速度加快,智力也就有所发展。

建议

1、针对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特点,要求在学校普通教师和医务工作人员等进行心理卫生教育的同时,也有必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

篇12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惟义楼7204(具体地点待定)

六、主讲人:林欢

主持人:魏梦琪、聂玉辰

七、参与人员:

1、嘉宾: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谷声燕老师;

2011级辅导员孙莹老师;

校总站副站长朱志鹏;

外国语学院学生会主席史玲歌;

团委副书记何丹婷;

外国语学院党员服务站站长刘庆瑜。

2、参与人员主体:

外国语学院2011级全体新生

外国语学院党员服务站全体人员

八、活动安排:

(一) 活动前期工作:

1.服务站内部成员细化讲座方案,集中各部门意见,完善活动策划并分配任务。其中,讲座内容务求真实可靠,PPT制作精细引人,由实践部、学术部、认证中心等部门负责收集制作;主讲人员挑选口才流利、校史知识丰富者,由实践部、学术部牵头在全站范围内挑选培训;

2.以海报形式宣传讲座,由宣传部负责。通知相关人员讲座事项,办公室负责;

3.准备好讲座所需道具,如麦克风(另备随身扩音器)、相机、矿泉水,由办公室负责;

4.申请会场,实践部负责。

(二) 活动当天流程

1.主持人介绍本次讲座的意义,并逐一介绍、欢迎到场的嘉宾;

2.团委书记谷老师,2011级辅导员孙老师,总站副站长朱志鹏,分别发表讲话;

3.主持人介绍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宣布讲座正式开始主讲人进行校史知识的演讲;

4. 由主持人对讲座进行总结;

5. 主持人宣布讲座结束。

(三) 活动后期工作

1.收拾整理会场,服务站到场人员负责;

2.宣传部制作总结、简报,上报院党委、校总站;

3.宣传部及时撰写AR社刊的专栏新闻稿并送AR社编辑部审核定稿;

4.参与人员撰写心得体会,总结活动经验。

九、经费预算

1.海报制作:3 元*5=15元

2.矿泉水6瓶:1元*7=7元

总计:22元

十、注意事项:

(一)主讲和内容准备工作人员必须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前期准备,对校史、院史的内容务求真实可靠,语言通俗易懂,故事引人入胜,并视情况作合理取用,努力营造校庆和谐的氛围。

篇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陕西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干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JG6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91-02

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教学,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影响和效果。国家教委调查显示,我国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体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并积极地行动起来。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1.健康的定义。194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的章程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指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学校的医务监督、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卫生保健措施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解决。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进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效果是任何其他方法和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具有的文化层次决定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不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育部近年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表明,5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我为中心。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一帆风顺、父母溺爱的独生子女生活,形成了他们或多或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遇事总想着自己,推卸责任,不懂得反省,这种认知结构往往会造成与他人的矛盾与交往障碍。

2.社交能力弱。很多高校学生面对新环境,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舍友关系等。曾有调查显示,相对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困扰和压力,更容易存在性格内向、心理自卑、缺乏自信、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社会适应能力差。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疼爱和庇护,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帮助完成,以致他们进入校园后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对校园生活中各种突况的应对和处理不能很好地完成,有时甚至找各种理由逃避责任,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积极面对各种压力,不能很快恢复心理平衡,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

4.自我意识不健全。曾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与自我意识有关。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活动的察觉,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正确地自我认知,客观地自我评价,才能积极地提升自我,健康地发展自我。

三、体育文化活动活动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文化活动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大学生身心发展处于由个体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来自学习、择业、感情等各方面的压力往往会造成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各种心理疾病。近年来,国内不少从事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师进行了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如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慢跑等各种锻炼形式均能改善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拔河、踢毽子、跳绳、轮滑等体育文化活动能使学生通过自我宣泄、减轻或迁移来自于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不良情绪,从而使学生性格开朗、乐观、情绪振奋,起到有效的健心作用。

2.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潜藏在人体身上的一种能动力,包括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是影响青年成才的一种智能要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补充和延伸学生缺失的一部分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励学生顽强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沉着冷静、协作交流的能力素质。如学校间的友谊比赛和夏令营等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良好的集体责任感。

3.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适应能力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很多体育文化活动都具有集体性、协作性的特点,参与者无疑要进行有效的交往,在健身的同时,这种带有娱乐性的体育活动能够发展学生之间的友谊,消除不良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对社会交往活动的适应性,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情商,对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四、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从运动心理学看,体育教学包含多方面心理因素,既有对学生进行运动训练及技术动作学习的心理因素,也有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意志及情感教育的心理因素等。这要求体育教师不光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还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通过运动促进大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其身心和谐发展。具体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式:

1.加强高校体育文化课程建设。笔者所在高校体育课设有球拍类项目(网球、乒乓球、羽毛球),集体球类项目(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类项目(武术、太极、拳击、跆拳道),休闲类项目(健美操、形体、游泳、轮滑、腰鼓),以必修和选修的形式按一定比例分班对全校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一些娱乐功能较强的运动项目(如轮滑、台球、体育舞蹈、游泳等)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又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起到调节和改善情绪状态的作用。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心理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相互呼应,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一览无余,而这些表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每一个环节中要注意学生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的有机结合,发现每个可能引起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现象,调整教学,减轻学生心理负荷,达到机体和心理的平衡。

3.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除基本的体育课程教学外,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文化活动,注重活动健身的同时,也要注意娱乐性,例如花样跳绳、舞龙舞狮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既可以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还可以丰富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学校还可以大胆引进特色体育课程,包括街舞、瑜伽、轮滑、国际象棋等课程,在运动健身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建设中,学校应当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开展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运动项目。大学体育工作者应当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努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刘相林.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