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多媒体教学运用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多媒体教学运用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多媒体教学运用论文

篇1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美文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主干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见在高校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相关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中提高英语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英美文学课程都是学生在单一的接受教师的说教,最多可以在课堂上接触极其有限的一些英美文学作品,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感到课堂比较单调,对老师讲过的一些内容也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以后,为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器材,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等方面全面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就目前来看,把多媒体应用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有其必要性和优势,当然,我们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2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必要性

就目前高校英美文学教育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我们做过一项调查,就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68%的学生认为“英美文学课堂气氛不好,所学到的东西不系统,对英美文学没有兴趣,因此不想参与课堂讨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他们感觉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其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比较呆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62%的老师还在沿用比较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某一作品而言,先是介绍这个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再介绍作者的生平,最后对整个做平的文学价值、故事梗概进行简要的点拨。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呆板,然学生感觉非常老套,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以后,期待学生课后能够自觉阅读整个做平,但是,学生的兴趣不够,时间不够充足,所以,学生们几乎没有完整地阅读过一本英美文学作品,即便是阅读,也不是阅读全英文版本,都是阅读翻译成汉语的版本,失去了我们开设这门课的意义,不能感受到原创作品的独特魅力。第三是英美文学缺乏应有的感染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是主体,教师一言堂,内容满堂灌,学生在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教育,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发早无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压抑。如果我们能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一些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或者是通过让学生观看文学作品的相关讲座光盘,然后,教师进行启发式的、探究式的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第四是课时严重不足,教学任务部门能够顺利完成。目前,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但是,课时显得非常欠缺,基本上都是每周两节课,学生在课堂上很少参与讨论,只是被动学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任务,也是一再地压缩时间,精简课堂教学内容,但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还是很难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如果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实现和教学目标的完成。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在目前的英美文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明显的优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有助于素质教学目标的落实。目前,我们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学生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作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文学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我们在英美文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特别是可以让学生在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改变教学手段,优化课堂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英美文学的教育。其次,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节省课堂时间。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是非常繁杂的,文学史资料比较多,著名的作品和知名的作家也是层出不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很难实现教学目标的。经常是老师紧紧张张讲了45分钟,学生睡了整整一堂课,教师讲了,学生没有掌握,学过了,学生没有印象,课堂效果极差。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将声音、影像、文字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精彩的电影画面,这样,就可以让大量的信息浓缩在这些多媒体课件中,不仅能加快课堂进程,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第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是因为课堂教学不够生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进行情景教学,也可以把传统教学模式下苦口婆心讲述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遵循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英美文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老师不应该把学生片面地看作单纯的教育客体,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教师也不是标准答案的提供者。对于同样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对文学作品就会有不同的认识,所以,我们在英美文学教育的课堂上,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题,尊重他们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师生互动性原则。我们说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说教师就没有事情可做了,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总策划,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是演员,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巧妙进行课堂设计,通过置疑、合作等方法与学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的时候,教师应该面向学生,细致的观察学生的各种反应,并随时修改教学步骤以适应学生,最终达到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最大程度互动的目的。

篇2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识规律的形象性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特别是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处理、方式、方法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只要能把准时机,辅助到"妙"处,"巧"处,便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1、使定义清晰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令数学教师头痛的莫过于学生对于数学中出现的抽象的概念、定义不能真正理解和学会应用,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时,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是让学生动手用尺子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通过"闪烁"、"平移"等手段强调、刺激学生的注意,把两个三角形的底完全重合,两条高也完全重合,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得出"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进行思维,从而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和定义。

2、使空间形象化:几何图形,特别是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想象。例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提供了"割拼实验法",但难以具体操作,很多学生对这一公式的推导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运用3DMax制成的CAI课件,可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高切割成16等份的扇形,再把这些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切割成32等份的扇形,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的难点--近似的长方体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呈现出来,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超级秘书网

3、使导入适时化: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但必须注意适时导入,恰到好处,才能化平淡为神奇,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如果上课伊始,教师就直接把长方体表面积展开之后是一个平面图形(如下图)展示在屏幕上:

那么,这就使计算机媒体过早地介入课堂,应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触摸,甚至动手拆开长方体、猜想之后,再让媒体进行演示论证,这样才是适时导入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多媒体用在掌握知识的"刀刃"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共享资源,协作发展

篇3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观兴趣,而且它的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兴趣,并根据其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采用多媒体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既能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又能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总量,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为了强化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加深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时我通过多媒体放录像,将一棵又大又美的大榕树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赞叹不已。而聆听着鸟的鸣叫,同学们都认识到了大自然的美,并表示以后要爱护动物,保护周围的环境。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真切感受

1.图片创设情境

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例如我在讲语文四年级《桂林山水》《五彩池》时,因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很难体会语言的美和文章的意境,这时候仅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精美直观的图片,在播放图片的同时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视频,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音乐创设情境

在讲六年级语文《海伦·凯勒》时,我播放了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听完这段音乐后我提问:“作为一位身体健康的人,我们从《二泉映月》听出了什么呢?”学生纷纷谈了自己听后的感受:悲惨的命运、凄凉的心境、痛苦的心情、对光明世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接下来我就顺利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这位集盲、聋、哑于一身的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精神世界,去品味这位被誉为“精神楷模”的杰出女作家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存的渴望以及她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内心掀起了强烈的情感波澜,心灵上受到了洗礼,思想上得到了启迪。

创设教学情境绝对是多媒体的拿手好戏,运用它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与学习对象相关的原有认识,帮助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 利用网络优势,扩大教学容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参考资料等书本知识信息,那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尤其是阅读要求,而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发挥很强的网络优势,收集更多的有关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课堂与网络联系起来,能大大增加一堂课的息容量,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新的知识,拓展视野,把课堂教学的触角延伸到课外。这样,学生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学习的热情也会高涨起来。由于学生能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更好更多地掌握知识,也有利于巩固已学的知识,从而改变以前仅限于理解字词以及文章的结构、大意,很少探讨作者写作的目的,情感,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4

    一、巧用多媒体,化难为易

在教五年级《山壁上的画》这一欣赏课时,由于学生对古代历史的理解比较模糊,也不可能取一个新石器时代壁画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古代壁画特点去分析并理解,我选择了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介绍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在生活中创作壁画,再通过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的条件比较,得出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在悬崖上创作壁画的原因及道理。这时,全班学生对古代花山壁画有了初步了解,气氛渐活跃,纷纷说出自己对当时劳动人民敬仰和佩服,从而培养了学生从小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我再设巧关:把花山壁画局部用实物投影仪放大给学生观察,让学生似乎进入了古代花山壁画的场面中:一群群高大威猛的狩猎者围成一圈,中间一头惊慌失措的野鹿无处可逃、人们手舞足蹈欢庆狩猎的收获……规模宏大的场面引起了学生翩翩的想象力。这样一步步引申,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降低了欣赏难度。最后,在让学生讨论过程当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既全面又各有新意,整堂课取得较好成果。我认为,多媒体课件虽需投入不少精力,只要用得巧、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进行施教。这样,教者不难、学者易,让大家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教与学,融洽师生间的感情。

    二、巧用投影,优化教学

1、投影片制作投影片画面简洁、清晰,而且保存时间较长,制作携带也很方便。整个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大体可概括成绘画、欣赏和手工制作三大类。我着重在绘画类课程中自制合适的投影片,如教第十册《为童话插图》时,我查阅了一些插图,运用故事连环画形式,把它们化成翻阅式投影片,一张张展示了学生都熟悉的《白雪公主》这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学生们津津有味边听故事边看画面,深深被舍己救人的七个小矮人及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吸引住;这时我再打一张投影片:以“抬棺”的场景用暖色描绘,然后利用复合片把七个小矮人依次展示,好象是看到了一部连续的童话故事,学生一下子拓宽了思路,投入到想象画的海洋中去。在讲解色彩知识《橙、绿、紫》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间色是通过二种原色混合而来,我就利用明胶片剪成圆形,分别涂成红、黄、蓝,订在另一张明胶片上。上课时,分别出示红黄蓝,复习引出三原色,再渐渐把红片和靠近,至重叠,学生惊奇地叫到:"变色啦,变色啦,成桔黄色了。""对,这种颜色就叫橙色,是由红色、黄色混合得到。"同样,请二个学生上台来移动另二种原色,得到了绿色和紫色,并让他们拿水彩笔快速试画一下。这样动手拼拼叠叠中,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三间色,印象非常深刻。利用投影片直视效果和变化手法,给学生以启示,只有充分围绕美术教材特点,降低难度,用形象和趣味去打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能力。

2、实物投影效果好美术课不同于别的科目就在于需要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在做做、画画、捏捏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我利用实物投影进行示范,效果比直接演示好,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剪贴画较多 (有树叶贴画、彩纸贴画、单形拼图等等)。在教师示范过程中,往往不可能把一些剪好的形状都放在手中让学生看,这样既费时而且视觉效果也不佳。在实物投影仪上,老师的每一示范过程都体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清晰看清作业要求和形式。我还利用投影让学生上台演示,从中展示优秀,对后进帮助激励他们。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反馈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指导和改正。

    三、巧用录像机,情景交融

篇5

1.科学性原则。多媒体教学严格按照大纲要求,运用统计科学的系统、控制、信息理论和思维科学的右脑智力开发及全脑学习理论。初中语文的学习侧重于语言的应用和内容的理解,多媒体的使用将音、图等多种元素加入课堂内容.既丰富了课堂的气氛,也打破了语文的枯燥,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色彩的辨析,对美的诉求,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实现了理性材料与感性材料的相结合。

2.先进性原则。在多媒体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同时多次进行课本的重新调整,使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以及潜在的课程相结合,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的教学应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格局,形象化认知多学知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3.可操作性原则。在语文课程安排中,一堂课的时间是40分钟。针对于个体的记忆特点,学生的高度集中时间在25分钟左右,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高度集中地有效时间内完成授课内容,合理安排时间,规划重点内容,且减少了板书的书写,可以扩展知识量,具有可操作性。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很多学生对语文教学不感兴趣,尤其是步入初中后,语文课程内容相对于小学语文而言,增加了难度,有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无法投入、厌学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可以从教学方式上稍作改动,运用多媒体改善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态度。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播放一些相关的动画、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将以往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动态展示,将偏于理性的论述变为感性的直观展示。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成长。例如我在讲授《孔乙已》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段同名的电影片段,将孔乙己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无论是自恃知道“茴字有四样写法”的迂腐,还是“窃书不能算偷”的狡辩,亦或是“排”出九文大钱的神态,学生都能从中直观地感受到封建社会底层文人地位的低卑、性格的迂腐以及难以名状的不可救药。这样的教学形式远比教师干巴巴的口头讲述要生动得多,比教师生搬硬套的讲解要省力得多,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其境之感,不仅能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还能实现素质教育理念中所倡导的“在乐中学”。

三、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优点

基于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广泛吸取了各类艺术手段的长处,如绘画的形象,音乐的美感,电影电视善于表现过程等,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在这种现代化手段下,可以把抽象的具体化,模糊的清晰化,不可重复的反复呈现,罕见的变得常见……使教学者、教学媒介和受众真正达到三位一体。具体来说,具有如下优点:

1.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使传统的学习环境变得丰富、轻松。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可以渲染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进、共同发展;让学生在更好的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老师教《骆驼祥子》一课,用一段视频呈现烈日下黄包车夫的艰辛生活,对学生理解祥子的生活进而理解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大有裨益的。

2.提供学生探索的情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构造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他们思维高度活跃而引发创新的火花,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思维活力与创造灵感。

3.强化印象,因材施教。多媒体教学材料可以反复呈现,强化学生的感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智力状况及思维特点,各班的认知结构水平、学习能力来设计教学软件,控制教材内容显示的次数、时间和顺序,进行因人而异的教学。尤其是现代E-learning的迅速发展,使得个性化教育的实现更上一层楼。

将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既是对语文课堂传统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新时期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死板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了趣味十足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给学生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多媒体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使教师从传授者变为了知识的引导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6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将文字描述的抽象情景、意境,创设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一种场景,变成声情并茂的导入,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就能收到十分有效的效果。如学习《沁园春・雪》时,先播放这首歌的MTV,使学生既为优美的画面、雄浑的歌声所陶醉,又被磅礴的气势、豪迈的情怀所折服,进而产生一种探究课文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又如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不看课文,集中听配乐朗读,优美的语言、动听的音乐、充沛的感情,把学生带入一个阳光明媚、鸡犬相闻、人们怡然自乐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世界,心灵得到净化。不过,这些视听材料必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绝不可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和音乐替代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从而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忽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声像材料只是辅助,绝不可用它替代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更不能先入为主地抑制学生的再创造。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快速下载学习资料。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查寻资料,通过电子邮件等与教师、同学交互联系等方法完成语文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动脑、动口、行动并探索,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参与,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设计、自作及交流、评价的机会。如《三峡》文章是怎样把三峡形势的险峻和优美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依据课文设计景图:将两座山绘成门样,两山夹缝中滔滔长江水急流回旋,冲破两山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借助幻灯投影,物像直观,由文到图,学生就能理解“两岸连山,略无缺处“的意思,对文章的意境的理解就容易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多媒体的运用要以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为目的

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扬长避短,而不能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运用多媒体的情况而一味地配上多媒体课件。有时候,一节多媒体课下来,很多学生认为这节课除了教学形式新颖之外,自己其实什么东西也没学到,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并非全部是选文教学,它还涉及“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些内容的教学就可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如“口语交际”这一听说训练就十分适合运用多媒体甚至网络手段。由于“口语交际”这一言语活动要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展开,而传统的教学不可能把生活场景真的搬进课堂,因此就产生了“要有真实的环境”而这种“真实的环境不可再造”的矛盾,此时就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甚至是网络手段模拟出逼真的言语交际环境,从而达到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目的。如教师可借鉴“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形式,在“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想法和心情”的口语交际课中,可以要求学生学习“实话实说”,大胆地叙说自己对同学、老师、学校的看法;在“当众发表意见,态度要自然”的口语交际课中,可采用“焦点访谈”的形式,推荐几个学生当记者,采访其他同学。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样的训练中得到很好的培养,说不定以后就有记者、主持人在这些学生中产生。

总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又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将其拒之门外,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以学生为本,合理运用,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又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完美和补充。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能时时注意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这一点,以人为本,扬长避短,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篇7

从实际情况看,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都属于传统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关注的焦点是语言的语法结构。结构主义安排的语言教学材料是以潜在的语法格式和结构为基础的。行为主义认为一个人学会一种语言是在刺激—反映链条的基础上形成的某种习惯,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胡壮麟2002:279)。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在这种理论支持下,不可避免地,结构教学大纲将注意力放在了语法形式和单个词的意义上,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教学中心的。尽管教师充分发挥了传输知识,监控教学的任务,学生获得了大量理论知识,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交际上常常被证明是无能的(胡壮麟2002:283)。这对于语言学习来讲,其实没有达到学习目的。

2多媒体教学模式分析

自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对于开发人类智力的重大作用和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巨大潜能渐渐为人们所认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也相应而生。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Richards,etal1998)。而将其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就是将教学手段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较大程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学生认知图式。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相互交流的经验。在现代外语教学中,教学大纲已经从单一的强调语法结构,不注重情景交流的模式逐渐转变成强调有目的的交际和意义表达,语言学习具有现实生活性。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求重视学生的心理过程,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主题教学模式要求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围绕一个主题,把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2.1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可以将各种新变化新要求很好地结合起来。它能保证将生动的场景,具体的形象呈现给学习者,并且可以把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安排在同一时段,并达到资源共享,保证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1.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方法单一,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语境,使教学变得深动形象。现代外语多是功能式话题,新课标也强调任务式教学。把二者有机的结合我们便可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也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

2.1.2优化教学手段、内容,增加师生互动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丰富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对视觉、听觉的刺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这样通过看、听、说、演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能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会产生成就感,同时,老师及时给予帮助,相互交流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合作,课堂气氛和谐,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英语中去。

2.1.3能增大课堂容量英语知识有一个繁多杂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可进一步吸引学生,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节省了教师课堂大量板书的时间,加快课堂节奏。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听说训练机会,有效地提高听说能力。可提供更多阅读、写作材料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的知识更多,更深入,更全面。

2.1.4学生学习自主性加强对于学生来讲,多媒体英语教学给他们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网络的引入,使得学生可以任意选择他们方便的学习时间和地点。

此外,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被空前的开发了。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这势必能够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2.2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多媒体教学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英语教学的缺陷,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英语教学海是一门比较新型的技术学科,所以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

2.2.1课件风格和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形成了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

所以在设计课件脚本的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而不能因使用多媒体了,而将课件设计得纷繁复杂,而不宜学生理解,这也就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辅助”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篇8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美文学课程是针对于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并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对英语这一门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强对英美文学及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1]英美文学课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其中作家、作品及所属流派跨越了多个时代,所归属的政治、历史时期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知识量特别大。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语言和文化的学习真正情景化、语境化,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显得颇为重要。[2]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所遇的障碍 

 

课时不够。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之风的影响下,许多院校注重开设“实用”类课程而删减英美文学课程或课时。根据统计,目前许多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英美文学课程的比例已很小,一般为二至四门,有的只有一至二门,每周只有两课时,而且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设置结构单一,选修课少,英美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关系处理不好。传统教学模式下对课时量的需求很大,而实际课时偏少以及学生兴趣不高的现状导致教学的效果不佳。 

教材不精。受到英美文学课程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选择教材时遇到很大阻力。例如,在文学史方面,教学目的是讲述文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和特征, 因而教材要做到首尾贯通、主次分明、脉络清楚;在英美文学选读方面,教材应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等各种题材的作品,注重其可读性、代表性、时代性和文化内涵,所选的作品应能体现作家的写作风格,应有作者、作品介绍以及重点、难点注释和思考题等,以便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应是将文学史与文学选读结合起来讲解学习,但由于受到课时量的限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有限的时间内很难使学生窥见整个英美文学史的全貌,更难分析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风格特色。 

学生兴趣不浓。英美文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不但对教师有着较高的素质要求,对学生也不例外。首先,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的基本功,才能在阅读和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减少障碍;其次,学生对英美文化应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了解语言表层技巧所反映的深层社会文化内涵。但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望而生畏,从内心就有着一种抵触感,觉得自己离英美文学的国度太遥远,认为英美文学的语言生疏,用词陌生,难以理解,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更是极为陌生,这就进一步拉远了他们与文学作品的距离。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反而使学生认为文学课程非常枯燥无味。 

 

二、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运用 

 

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匮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容量小、信息量传递不足,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而一个教师即使再博学,也无法达到网络资源所覆盖的信息面。[3]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以变应变,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大胆的改革,在备课时应做好充分准备,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合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传统意义上,多媒体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媒体:1) 文字和旁白;2) 图案和插图;3) 静态的照片;4) 图表和图形;5) 视频和动画;6) 音乐和音响;7) 网络。[4]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一)幻灯片的运用 

自古以来,人类都是通过视、听、嗅、触、味五种感官来接受信息的,其中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从图像中得到的。[5]英美文学课程中所介绍的许多作家及其作品对于中国学生都很陌生,如何加强学生的印象,使原本空洞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图像展示在学生面前,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忽视的。越是陌生的内容,就应该以一种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式来讲述,以幻灯片的形式将作家的肖像及其代表作的出版物封面展示给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英美文学原著的兴趣。ppt课件的制作可以将跨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整合对比,可以引入更多的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生活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作者作品的罗列,作品中精彩选段的呈现,从而能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在了解文学文本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不同时代的英美社会文化。

(二)视频文件的运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大量根据英美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被引进到国内,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接触到英语语言文学,声情并茂的视频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英美文学所体现的西方文化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可以更直接地了解英美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一时的视觉享受上,而应该借助视频文件这座便桥走入英美文学的国度。英美文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课堂时间很难逐一详细分析单个文学作品中的方方面面,加之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在没有把握作品全貌的情况下分析作品,只会加大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观看由英美文学原著所改编的电影,在学生大致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及人物后,再利用课堂时间重点分析教材上作品选读的内容,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可以较轻松的理解原文,也可以在对比影视作品和文学原著时,形成自己的文学观点,大大提高了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观看影片,让学生在人物形象和情节方面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就文学选读教材中的选段进行讲解,这时可以请学生自己根据上下文来分析文本选段,讨论电影中的苔丝与哈下的苔丝这一人物性格表现有何异同,进而拓展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文本阅读的兴趣。 

(三)音频文件的运用 

视频文件可以增强学生对英美小说的了解,而音频文件则更适合被应用在英美诗歌的教学中。听觉和想象力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英美诗歌中的格律只通过书面的讲解很难被学生所理解,只有当学生直接听到抑扬顿挫的格律时,才能感受到英诗之美。最古老的英语诗歌形式就是民谣,也称歌谣,这些民谣就是以声音的形式被传载至今,现在,随着人们对英语语言运用的重视,朗诵英美名诗的音频文件已经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将这些音频文件利用到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解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蒲柏的英雄双行体或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诗歌时,都可以让学生静静地聆听,一同感受诗歌韵律。除了运用音频文件来感受诗歌的格律外,教师还可以用它将音乐和文学联系起来。《友谊地久天长》是世人熟知的歌曲,它被翻译成了不同的语言,用这首歌作为一个引子来介绍苏格兰著名农民诗人彭斯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这样一来,文学作品就能以音乐的形式来亲近听众。 

(四)网络的运用 

阅读文学作品是学生作为个体从读物中汲取精神营养的脑力劳动,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在文学教学中,教师是不能代学生理解的,作品意义是学生欣赏作品本身的结果,它不在教师的头脑里,也不在作品的言语里,而只能由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而网络则是用来作为辅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来了解课堂上所要讲解的作家及作品,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来考察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情况,可以以简单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熟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创作的背景,也可以师生换位,让学生来介绍他所了解的作家及其作品,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教师还可以用电子邮件方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予以指导,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批改作业;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上网搜索文学电子书和文学评论资料,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文学学习中。[6] 

三、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弊 

 

多媒体资源为我们的英美文学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了契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视频文件能带给学生良好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更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但视频文件或电影不可能完全替代文学原著文本而成为文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对文学原著的阅读可以更好地拓展读者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去。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很多文学评论参考资料,但其获取的渠道必须是合法合理的。网络有着自由性,人人都可各抒己见,教师在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时,应当指导学生如何合理运用网络搜索资料,得到真知灼见。教师要教会学生客观地评价网上信息的可信度, 要考虑网上信息的可靠性、信息的来源出处和网站的开通及运行时间,以对有关的信息和无关的信息进行取舍。教师利用互联网批改作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锻炼各自的写作能力,告诫学生切不可滥用、剽窃网络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语言的教与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网络教学综合多种媒体,信息量大,效率高,反馈及时,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关注。[7]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呢?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师来说,最起码应具备如下素质和能力:1.人文社会科学素质。语言是用来传播思想的,没有内容的纯形式语言是不存在的。英美文学课程涉及英美两国的社会文化,历史人物等,英语教师只有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知识,才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的同时,将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殿堂。2.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多媒体资源丰富且技术日新月异,了解和掌握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资源及技术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来服务于课堂教学。3.课程整合能力。随着教材改革的推进,课本内容越来越多,而课时却没有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有所取舍,创造性地结合过级考试内容使用教材;同时教师还要能够编选整合教材以外的素材,创造适宜本校学生的教材,甚至是教师自己的个性化教材,因此,在教材的选用、研究、开发上,教师要有自主选择、自主研究、自主设计教材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以上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学生才能在跟着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如鱼得水。 

 

注释: 

[1]王云,刘宝泉:《英美文学课中现代教学思路的渗透》,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49-50页。 

[2]卢丽萍:《多媒体手段与传统英语教学法的整合与构建兼评<新时代交互英语>网络教学系统》,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2期,第108-109页。 

[3]张慧军:《英美文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275-278页。 

[4]陈勇:《英美文学教学观刍议》,文教资料,2007年,第24期,第159-160页。 

篇9

不同于其他学习科目,语文课堂中需要师生一起处理大量的文字语言信息,而课堂仅仅只有40~45分钟的时间,如此,时间上的限制就使得文字语言信息的处理效率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学生以教材上的语言文字信息为基础扩充自身的知识容量了。

而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扭转这一不利教学处境。如,在学习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节内容时,我就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电视剧版“林黛玉进贾府”片段。如此,学生就得以非常形象、直观地见到原文中关于“垂花门”“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金丝八宝攒珠髻”“赤金盘螭璎珞圈”等相关细节的描写,这既有利于他们快速且有效地处理文章中所提到的文字信息,同时更是以此为基础大大帮助他们扩充了自身的视野范围,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多为教师死板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迷,积极性更是谈不上高涨,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他们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效果及质量。

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尝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要知道,教学设备的改进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保护与激发也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我就向学生展示了之前搜集到的马丁・ 路德・金I Have a Dream的英文版朗诵,并辅助以Flash的形式将每句英文句子呈现在学生眼前。如此,就在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冲击的同时,大大激发了他们对《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如此,促使自身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之中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了。

篇10

二、媒体的单一化

在多媒体的实际教学当中,人们仅仅使用了多媒体电脑的一小部分功能,即单一媒体。当前最常见的是将文字和一些相关的静态图片输入电脑,然后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控制这些媒体的播放顺序。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一种高级的幻灯片,它只能够加大课堂中的信息量,并不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电脑在教学中的价值,是不值得提倡的。

在教学效果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用比较经济的方法。例如,在演示圆的相交、相切、相连现象时,我们可以用两个铁圈的交合、分离来说明这个问题,就不必去浪费精力借助电脑来反映。

三、板书的必要性

既然多媒体电脑有幼灯片的功能,是不是能够用电脑完全代替教师的版书呢?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虽然电脑能够实现板书,但由于电脑所显示的信息随着下一个信息的出现而消失,加之课件的容量大,学生往往来不及做笔记。一堂课下来,看到了许多却没有什么印象。所以,笔者认为板书还是有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四、缺乏相关课件

目前,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学开展得轰轰烈烈。校长和教师们都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许多学校纷纷购置多媒体设备,建立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室。但多媒体课件却很贫乏。市面上的软件,大多是供学生自学,没有供教师运用于整个一堂课的课件,自学软件与教师上课的软件又不一样。由于看不到样品,许多教师对于课件的制作不知从何入手,容易产生高级幻灯+简单动感的课件。此种课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反而会让不太清楚多媒体课件的人产生误解。

现在许多课件在演示、介绍时往往受到好评,但使用者却很少。这是因为教师认为与自己的教学方式无法配套,内容编排也不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需求。

另一种情况是许多自制课件为了简化教师的操作,将信息的切换定义为按一下鼠标或键盘,将课件做成直线型。这样既没有了交互性,更使其他教师不能直接使用这些课件,造成课件的重要开发。另外此类课件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影响了教师的课堂发挥。

篇11

二、违反信息量适度原则,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课件教学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课堂教学效率高而备受青睐,是不是课件教学过程中就要无限制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呢?显然不能。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是否真正重视了这个问题呢?众所周知,传统教学都能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何况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如果稍不注意,就更容易发生“吃不了”的现象,从而严重制约多媒体教学优越性的发挥。有的教师违反多样性的教学规律,上课时只顾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单方面地一味播放、讲解,而无暇顾及学生听课时的表情反应,结果使多媒体教学成了讲稿演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与教师进行很好的交流,无法进行教学互动,也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篇12

传统教育制约了人的智能与潜能的调动,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更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板书、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高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才更是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多媒体教学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所以说多媒体教学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Internet上的信息包罗万象、充满时代气息,几乎囊括各领域、各学科的最新内容和成果。在教育网站上还存储了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和优秀教案等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改变。教师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如何把“信息”化为“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

三、利用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创设情境,激感,使学生受到高尚品质的感染,受到良好的教育

创设教学情境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在讲授《一夜的工作》时,我从网上搜集大量的生前劳苦工作和简朴生活的图片,在刘欢《你就是这样的人》的歌曲中播放这些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伟人的高尚人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延伸处,出示总理去世前的感人工作事迹和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举国同悲的场面,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们无不为之动容,使学生受到良好教育,教学效果非常好。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在教学实际中有几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理性思考,要认真把握,不能让多媒体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它只能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更好的促进语文教学。

1.科学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我们应该看到多媒体技术给语文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结构带来的冲击,应该充分肯定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但不可盲目,被动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不能让它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超文本的交互方便和丰富的信息绝不等于探索、发现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学习语文,绝不是仅仅让学生享受感官的愉悦,学生通过讨论,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思想仍然是语文教学智能训练的主要途径。

篇13

二、多媒体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多媒体可以对复杂事物或现象进行分解、综合,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使学生能较快地通过思维活动形成概念,并且从中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例如,在教看图学词学句《鸡鸭鹅》一课时,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认识“这边”“那边”所表示的位置不是绝对不变的辩证关系,初步懂得辩证地看问题,并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在课本插图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观察者在岸上、水中的辅助课件。我在教学时先出示一幅画面,让学生思考第一句话:“这边少,那边多”是观察者站在哪里看的?学生正确回答后,我呈现观察者在岸上的图像,启发学生思考: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有的说:“鸡少,鸭和鹅多。”有的说:“近处少,远处多。”还有的说:“岸上少,河里多。”然后我变更观察者乘着船在水上看的短片,学生经过观察和思考,很快便说出:“这边多,那边少。”“近处多,远处少。”“岸上多,河里少。”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这边”与“那边”所表示的位置关系不是绝对不变的,随着观察者的位置变化,这两个词所代表的位置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样,既更好地完成了学词学句的教学任务,又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发展了智力。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释疑解难

多媒体独特的音像效果可以将教学中比较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使学生通过有趣逼真的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更直观、更容易地理解文章内容。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时,由于其内容、语言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有些吃力,甚至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请多媒体来帮忙,释疑解难。比如,在讲古诗《宿建德江》一课时,诗中描述的意境十分优美,但学生却对里面的两句产生了疑问,即“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为什么天比树还低?而月亮为什么与人接近了?这种情景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犯起了嘀咕。

于是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当时的景象,学生根据电脑所呈现出来的画面立刻明白了其中的“玄机”。原来“天低树”并非指天真的比树低,而是因为原野极为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好像比树还要低些,同时学生根据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明白了江水很清,月亮倒影江中,看起来就好像与人接近了。这样,在多媒体的帮扶下,学生顺利地度过了难关,领悟到了古诗词中的意境表达。

总之,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语文教学课堂,有效地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和角色,多媒体所起到的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状况,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生动活泼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激情,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多媒体的应用也仅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它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其意义是深远的。如何进一步发掘它的教育功能,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尹洪双.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04.(12).

2.石郑雨.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浅谈多媒体手段的魅力[J]. 吉林教育.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