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技术科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目前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将设计课程与技术课程割裂开来,使得技术类课程相对建筑学专业成为独立的学科。技术类课程缺少与设计教学的互动,在总体教学组织上缺少统筹规划。设计课程专业学习仅仅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考虑,却忽略了建筑技术,导致课程枯燥。一般来说,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教师会布置相关设计题目。而同步开设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等方面,其知识点繁多且复杂,技术性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能动性小。在设计课程的对比下,建筑技术类课程更显得乏味。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教师也会侧重绘图技巧,导致学生精力大多用在绘制图表上,而对常用的建筑技术知识不求甚解,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涣散
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矛盾体现在课程体系涣散、联系性不强。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相对独立,部分建筑技术课程过分强调自身课程体系的独立性,造成技术被作为单独学科讲授,导致设计课程出现功能认识与形式模仿的状况。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导致综合技能掌握更加薄弱。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实用性不明显,采用循序渐进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所以低年级学生的设计题目及设计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在设计构思时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兴趣浓厚,但对技术类的问题考虑甚少。另外由于接触的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在设计中不会考虑建筑技术对设计的合理性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为建筑设计主要是解决好建筑功能问题、建筑形象问题,而不会考虑技术类问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
强调实践性教学模式传统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大多都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对技术类课堂教学的反应多为枯燥、难以理解,并且技术类课程中涉及的公式繁多、知识复杂、量大,同时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缺乏,课堂气氛沉闷,使得教学与实际差距甚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工程实践中的技术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学课程中却没有一门系统的、综合的技术设计课程,学生只能凭自己摸索获得不完整的知识。应改革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压缩、精简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如建筑构造课程由两个学期的构造1课程、建筑构造2课程,可调整为理论课程与建筑构造设计课程,前者以讲解为主,后者以设计为主。提高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将教材内容以专题课形式进行讲解实践。将课堂教学部分分为课堂理论部分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将两部分进行穿插讲解,实现重要理论技术与实践在课堂上同时进行,并非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讲解后再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建筑技术类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可从几方面入手:(1)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具有灵活性,技术课堂讲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堂实践,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另外教师也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校园周围建筑进行实践调研,并对调研结果在课堂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同时增强建筑技术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2)要求学生运用建筑技术知识,绘制技术设计分析图,查找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存在不合理性。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要教师先了解学生有做过哪些类型设计,选取学生做过的设计作品,然后根据技术教学进程,让学生从建筑技术角度分析自己的方案是否设计合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建筑技术课程兴趣增强,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主动性。(3)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典型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在方案设计中所忽略了的建筑技术问题。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所接触的设计题目,涉及的建筑技术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找一些建筑技术比较复杂的实际工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建筑技术设计的重要性,并能在今后的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技术问题。
篇2
技术经济学作为新兴的可持续发展学科,是通过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为重点,以实现二者的优化组合和最佳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之间良性循环的学科。这门学科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学科特点也比较鲜明,集系统性、综合性、实用性、定量性、可预测性于一身,在各领域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比较被动地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不足,难以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教学活动是依据教材展开的,不利于学生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此外,所开展的课堂教学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实践重视不足,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基于这种现状,建构主义理论被应用于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之中,以切实扭转技术经济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真正提升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技术经济学课堂教学环境有所改善,学生也能根据该理论的指导自主地进行建构活动。然而,这一理论并非无瑕疵的,它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结合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在进行理论介绍的基础上,明确地指出了该理论在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对策。
一、建构主义理论介绍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最早是针对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提出的,因此,它属于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分支。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构建和积累的动态过程,在这过程中,受到非结构性、情境性和社会性三大关键因素的影响。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一些研究者在情景教学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成果。后来,维特洛克等理论研究者又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对建构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使该理论增加充实、完善。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建构主义理论,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建构主义理论被应用于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后,刚开始的教学效果有较明显的改善,但同时由于对该理论理解的不够全面,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教师的作用有所忽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主要是由认知主体主动构建而得,被动获得不是主要的知识获取途径。由于建构主义理论对认知主体自我习得知识过于强调,认为教师和他人的知识传播无法给认知主体获得知识,因此它实际上忽视了教师对于学生传递知识所发挥的作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若以偏概全地理解为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自己关系不大,主要是通过自主构建习得知识的,则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如果教师过于膜拜该理论,认为学生自我构建才是获取知识唯一的途径,教师仅仅能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但实际上,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的作用大大忽视了,自古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教师承担着传递知识的职能,通过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进行知识传授,必要的讲解和提示,才能使学生间接地获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建构主义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全面的。它应将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的引导启迪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良性的课堂互动,收获快乐、和谐、轻松的技术经济学课堂。
二是对意义建构过度重视。建构主义理论以意义建构为最终目标,因此很多坚持建构主义理论的教育者便高度重视意义建构在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是伴随着一定的主观性的,经对话、协作或者发表并接受批评等形式使个体知识潜在的主观性得到客观化的解决,从而降低知识落入个体主观范畴的几率。[1] 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今后的继续学习充电而不断发展和演化的。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比较系统和专业的学科,它除了具有具体的评价方法,还具有晦涩的专业术语,学生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学习这门课程,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但难以确保不存在认识和理解的偏颇,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并果断进行纠偏,才能使学生在自我构建发生偏离之时,及时进行自我修正,从而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如果没有教师的传授、点播和纠正,学生可能在错误的知识建构中越走越远,最终影响到它的认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影响到今后的生活。这也恰恰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纠偏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和繁重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对于技术经济学而言,学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有严格而紧张的教学周期,如果完全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由于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达到应有的学习目标。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时候,一定要特别关注是否会出现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存在盲目性和学习效果差等问题。
四是影响常识性知识和实际知识的习得。在技术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过度地依赖建构主义理论会使间接经验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获得受到影响。例如,概念性的知识、词汇、术语的习得并非完全自我建构就可以获得,因为有时候这些词汇晦涩难懂,需要教师的语言、动作、举例进行讲解。所以,过度依赖建构主义模型无法达到学习常识性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习得的目的。
五是建构主义理论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不足。建构主义的技术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四阶段教学模式,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问题是关键,以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为目标,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性,全面完成教学目标。[2] 但是在应用该理论的教学实践中,却往往过于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特别是过于忽视教师的讲授,使学生仍然是被动地获取理论知识,缺乏教师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的传播,也未能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利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解决的训练。若过度依赖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技术经济学这门比较系统、专业的学科教学未必能如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自我构建的理论体系存在偏颇甚至错误,需要有教师的及时纠正和指导。这也恰恰告诉我们,在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中不能过于依赖建构主义理论,要参考、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结束语:总之,建构主义理论在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客观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技术经济学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这还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借鉴,在坚持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确保技术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