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供应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合理的布局可避免交叉感染,既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工作效力,又能保障物品供应的前提条件。我院供应室按照无菌观念的要求,严格区分为生活区、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物品的流向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严格由污到洁的流水作业方式,科学的工作环境设计,减少了工作中发生误差的机会,有效地避免了不合格物品的流动。
2工作质量
工作质量的好坏,关键是工作人员是否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业务素质,更要有“慎独”精神,每个工作程序、每个工作环节都要紧紧相扣,相互把关,所以供应室人员必须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认真按操作流程工作,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牢记各个不同型号锅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工作原理。做到供应的物品能准确、及时、无误地供应到所需的科室,确保医疗护理质量安全。
2.1护士长负责制护士长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在关注工作的同时应意识到人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认识到任何时候人是管理因素中最复杂的因素,把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满足护士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护士长在管理中要注意细节,多与护士沟通,从关心护士做起,减缓护士的工作压力,尽量为护士提供和谐的心理和工作环境,改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2提高人员的自身素质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供应室的管理工作模式也发生着巨大的转变,由手工操作向着自动化转变。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了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以饱满的热情,保证临床物品的满足供应。
3科学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强化供应室规范化、管理化的重要措施,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制度符合工作实际的规章制度,细化岗位职责,责任到位,确保每项操作符合供应室的操作流程和供应室的专业要求。
篇2
1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集成的必要性分析
1.1实施集成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集成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商务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根据有关资料统计,集成化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0%以上,等等。这些数据说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发展,其中以“订货-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最为明显。因此,集成化管理模式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可以在集成化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形成企业集群,进一步增强其竞争能力。
1.2实施集成管理可有效地实现供求的良好结合,刺激消费需求
现代企业均把消费者奉为上帝,而消费者要求提供消费品的前置时间越短越好。为此,在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持下,集成化管理通过生产企业内部、外部及流通企业的整体协作,大大缩短了产品的流通时间、加快了物流配送的速度,并将产品按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来,快速送到消费者手中。它还能使物流服务功能系列化。它在传统的储存、运输、流通加工等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场调查和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配送、物流咨询、物流解决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的策略建议等增值服务。这种快速、高质量的服务,必然会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声誉、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消费者群聚增。
1.3实施集成管理可降低社会库存
传统企业中库存积压较为严重,大多数消费品供过于求。究其原因,有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供应链缺乏有效管理有关。而实施集成化管理,可以对组成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加以优化,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减少各个环节的信息延迟,消除信息扭曲现象,促进产品需求信息的快速流通,以减少盲目生产和社会库存量,避免库存浪费和减少资金占用。以此,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库存积压。
1.4实施集成化管理可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
集成化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减少供应商的个数且使企业伙伴减少订单流程的成本以及其循环时间。由于供应商能够借由网络方便地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应用于采购管理的人员等都可以从这种低价值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具有更高价值的工作,从而用少量的人员增加流程数目。并且,由于可以借助网络对流通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因此,可以在采购过程中去除中间不必要的流通环节,精心计划流通路线,从而要有效地降低流通费用。
总之,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的结合,能使大量分散的企业连接成一个动态的、集成的、虚拟的、全球性的供应链网络,在更大范围内搜索有关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
2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集成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企业经营机制的逐步转换,企业在企业组织与管理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并初步具备了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集成的能力。
2.1信息技术对集成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目前,条码、GIS、GPS、电子数据交换(EDI)等技术逐渐被国内企业所采用,一部分企业应用Internet/Intranet,建设了一些比较先进的企业网络系统,初步实现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
根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ANCC)的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已经有9万多家企业申请使用了商品条码。在产品包装、自动销售结算和物流运输等领域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采用条码表示的产品超过了100万种,应用条码及时进行自动扫描、结算与管理的各类商业超市、配送中心上万家,为电子商务和各种先进管理技术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还是GPS应用大国,至2000年底全国累计有近300个左右车辆跟踪网络,入网车辆为5~6万辆。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每年能达到10万辆车以上的装车量,每年的相关产值有可能达到7~10亿元。
从目前发展看,虽然我国供应链管理支持信息技术的普及性与先进性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集成做好了理论与技术上的准备。
2.2集成的思想准备较为充分
在上海财经大学的一次调查中,59家企业中有3.4%的企业主管不重视供应链管理模型的战略实施;有23.7%的企业一般性的重视供应链管理;57.6%的主管比较重视;15.3%的主管非常重视。由此可看出,企业主管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是较为重视的。
可见,经过多年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推广,我国企业领导层和员工对高新技术的了解和利用高新技术发展企业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集成进行了思想上的准备。
2.3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实施集成化电子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条件
1997年以来,电子商务成了我国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网民数已达9400万人;上网计算机数已达4160万台;.COM下的域名数已达173649个,占总域名数的40.2%。电子商务技术和应用环境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B2B电子商务不仅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以“主导企业”为中心变得更加紧密,而且供应链的整体动作也更为高效。
2.4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
近年来,我国的配送业、连锁业、零售业、仓储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在我国发展势头很快,这将在供应链干线物流与末端物流间起实物与信息的衔接作用。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电子商务技术正日趋成熟,供应链管理思想也逐步被各企业所认识。从目前的市场环境分析,实施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集成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3集成化电子供应链的体系结构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结合,使得供应链的运作方式发生了改变。电子商务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商流进行优化和整合,促进了企业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改进流程效率,维持低库存零退货。由于有电子商务的介入,供应链的体系结构相应也发生了变化。
图1给出了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体系结构,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利用Internet技术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集成和信息协作,利用Internet上国际市场进行信息与资金流的交换。其中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换是利用Intranet实现的,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换是通过Internet利用电子数据交换方式实现的。在这些信息技术的全力支持下,要求其供应链上各成员围绕物流和资金流进行信息共享和经营协调,实现柔性的和稳定的供需关系。
图1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体系结构
4集成化电子供应链的特征
电子商务的兴起是一场由技术手段而引发的商业运作模式的革命,传统经济活动的生存基础、运作方式和管理机制发生了彻底改变。自然地,电子商务对供应链这一新的管理思想也将产生很大影响,使供应链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4.1企业价值链的虚拟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的生存空间由物理的市场地域转变为虚拟市场空间。虚拟市场空间的出现改变了消费者必须通过市场地域使用或享受产品和服务的状况,同时弱化了生产者必须通过市场地域获得资源、进行生产的限制。通过信息交互,各种生产、交易活动从依赖物理地域转变成为依靠市场虚拟空间进行。伴随这种转变,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物理价值链也虚拟化、信息化。企业可以凭借聚合、组织、选择、综合、等信息处理手段寻求新的价值创造点。这样一方面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生存空间,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与供应链中其他它成员发生合作和冲突的可能性,增强企业对供应链中合作伙伴的依赖性。
4.2市场的趋同性
在电子商务时代,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趋同性,即不同产品在功能方面联合统一的趋势。市场趋同性与电子商务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推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各个独立的行业中,不同工业之间的界限逐渐强化;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在市场空间中的交互,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市场趋同性促使生存于不同生产领域、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在各自的微战略环节上努力保持个体与企业群体的一致,这种努力使企业之间信息流与物流的交互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
4.3产销关系的变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发生了彻底变化。在超越传统物理时空的电子时空下,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满足,进而发展出更加复杂多变的需求;同时由于各种生产资源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虚拟化,生产者在更大程度上具备了满足这种日益多变的需求的生产能力。结果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由生产者将产品“推”(Push)给消费者,逐步转变为消费者“拉动”(Pull)式。从供应链管理角度看,伴随生产资源虚拟化程度的提高和消费者拉动力的增强,供应链上物流和信息流的“动力源”从生产者转变到了消费者。
5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两大“利器”,在实践过程中有互相渗透,相互结合的趋势。电子商务使得企业间供应链的整合可以更有效的达成,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关注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并与其他它企业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子商务模式的引用对供应链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时应找到适合的系统结构和模式,而不能沿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总之,我国企业引入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这对提高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应对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仓储质量文化建设途径物资供应处作为长庆油田物资供应的仓储管理部门,践行“用户至上、质量为本、保障供应”服务理念。近年来,物资供应处围绕长庆油田“发展大油田,建设大气田”的总体规划目标,针对油田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形势,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发展方向,不断深入推进仓储管理战略文化建设,通过积极引导和利用信息化技术,从人力资源、特色文化、数字化管理、标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努力为物资供应仓储管理质量文化高质量建设和发展铺路搭桥。
2.1唯才是举,构建“以人为本”的仓储管理
近年来,针对员工年龄总体偏大,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人员分布不均衡等突出问题,物资供应处按“梯次配备、专业配套、能职相称”原则,通过不同途径引进人才优化员工队伍,完善专业配置[3]。1)从高校引进大学生,完善专业结构配置,近年通过油田公司从高校引进45名大学生,涉及物流、统计、财会、信息化等专业,较好地完善了人才结构。人力部门根据全处人力资源分布现状和“效率最大化”原则,将大学生合理分配到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目前这批新生力量已逐步成为物资供应队伍的骨干力量。2)通过竞聘引进专业人才,为解决商检人员缺乏的问题,在油田公司各二级单位通过竞聘优选出15名有丰富检验技能的员工充实到商检队伍,提高物资检验队伍的实力。3)在物资供应处范围内开展竞争机制,对各单位(部门)的关键岗位在全处范围内开展自由竞聘上岗机制,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通过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各单位(部门)人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有效地缓解人员分布不均衡的矛盾,各专业的员工也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近年来,物资供应处通过调整和丰富人才结构为物资供应队伍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2完善仓储管理体系,打造“规范性”的仓储管理规范
管理是一切业务正常运行的基础,物资供应处通过逐步完善管理体系,保证仓储管理质量文化建设能够有序开展。首先是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以物资供应业务为主线,修订了《仓储标识系统管理办法》、《仓储管理标准及考核细则》等仓储制度,将265个制度进行分类汇总,形成机关和基层单位两级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制度重复、矛盾和冲突问题,确保物资供应管理工作有制度,运行有标准;二是完善流程管理体系,编制了接运、报检、验收、出库等仓储业务流程和标准作业流程图,汇编后分发到岗位,通过挂在墙上(张贴流程图),看在眼里(业务自学),记在心里(知识竞赛强化记忆),听在耳中(培训讲解)等方式,强化员工按流程办事的习惯;三是构建仓储基础资料管理体系,通过严格《石油物资主要基础资料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规范接运、验收、保管、保养直至出库以及日常管理中各种原始记录、单据、凭证、账册的要求,并从资料的建立格式、填制要求、传递规范、保管和借阅等方面进行规范,建立起全面反映仓储业务运行、精细规范的仓储管理基础资料体系,全面加强基础资料规范化管理。
2.3实施文化工程组合拳,树立“特色化”仓储管理
1)加强具有各自特色的站库文化建设,加强员工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多年来,物资供应处根据基层站库人文特点,强化员工主人翁意识,同时提炼文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逐步形成了以优质服务为主、有浓厚站库特色的文化,譬如打造了“扎根延安老区”的延安站文化,“为气田建设服务”的靖边站文化、“独立作战保供应”的青铜峡站文化、“西峰油田供应尖兵”的庆阳总库文化、“当好服务排头兵”的咸阳站文化、“小草也挡沙”的定边站文化。2)加强特色文化工程建设,拓展仓储管理文化内涵,着力推进“八个准确”和“四个及时”的仓储管理服务文化;引导员工树立“生命和安全高于一切”的安全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以培训教育,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途径的“素质提升工程”,通过特色文化工程建设极构建以人为本的团队和谐文化,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发展的正能量,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敬业精神,为物资供应质量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2.4抓数字化管理,构建“信息化”仓储管理
为了实现高效的仓储管理,提高仓储管理质量文化建设信息化水平,物资供应处充分考虑基层站库分布广、传统手工记录统计耗时、资料传递滞后、信息不能及时共享等弊端,经过调研和充分论证后开发了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的仓储生产管理模块和报表统计功能模块[4],利用物资动态实时采集、现场作业实时监控、安全应急报警自动处理、生产报表自动生产和物资信息数据资源全面共享等五大功能,实现物资供应从物资到库、卸车、验收、仓储、出库等仓储管理业务的全程的实时的数字化管理和信息数据的即时自动统计汇总功能,实现物资供应“看数字说话,听数字指挥”的信息化进程;为了充分发挥数字化系统的优势,我们在该系统功能进行拓展和延伸,一是接入了安全生产、设备管理、仓储能力和油田生产动态数据,并入运单管理系统、商检管理系统、运输车辆管理系统集成,实现各系统间关联数据共享,有效降低了重复数据录入;二是加快射频识别技术成功的转化以实现在系统中的有效运用,利用信息技术减少人工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信息的准确性。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切实减轻了员工劳动强度,大幅提高了物资供应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了仓储管理以数字化管理系统为核心网络传输为基础、射频识别技术为前端的物资供应决策支持系统,为构建“快捷化”的仓储管理质量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的数字化技术支撑。
2.5实施标准化管理,打造“精准化”的仓储管理
1)加强标准化流程,规范操作程序。近年来,物资供应处根据业务量不断迅速攀升的形势,为保证作业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严格实施流程作业标准化,根据物资供应业务的特点和关键控制点,制定了接运、报检、验收、出库等仓储业务流程,并绘制了50多个标准作业流程图,通过落实责任岗位、明确工作程序,固化操作流程等方式强化“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的标准化管理要求,促进仓储作业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2)加强库房建设标准化,构建高标准仓储环境。首先是构建完善的标识管理体系,通过制定《仓储标识系统管理办法》,规范库房(料场)的货位布置、库房编号、货架编号等标识编排规则以及标识牌的制作规范和设置要求;其次目视标准化管理,即对物资收发等业务流程按照标准模板挂在墙上,通过目视化管理规范业务,提高业务效率,并展现出良好的仓储管理形象。3)实施现场管理标准化,严格落实“四号定位、五五摆放”和“一标识、二成线、三整零、四方便”等仓储管理规范,规范了库区物资摆放标识、待检区、不合格物资区的标识和规划,建立规范整洁、区域清晰的仓储管理现场,实现仓储管理现场标准化。4)紧抓吊装作业标准化,筑牢安全防火墙。物资吊装装卸作业是物资供应的主要业务之一,对安全有更高的要求,物资供应处通过制定了吊装工具、吊装指挥、吊装监督等标准化管理规范并严格落实,筑牢安全防火墙,保障吊装作业安全。一是加强吊装工具管理,规范了索具、吊具和机具等吊装工具的使用方法/报废标准以及配置、购置和分发程序,严格安全源头关;二是通过对吊装任务分工、吊绳悬挂和吊装司机操作等进行规范实现吊装作业标准化,通过建立了吊装基本信号和吊装指挥信号体系实现吊装指挥标准化,确保设备和人员安全;三是建立吊装监督标准程序,通过建立“叫停-沟通-教育-纠正-分析-通报-处理”安全监督七步工作法和“四方监督”吊装作业机制,强化员工“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的行为,保证吊装作业安全。
2.6积极引导,营造“创新化”的仓储管理
为了将仓储质量文化建设工作向基层单位深入推进,近年来,物资供应处紧紧围绕创新发展主题,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员工在物资供应、内部管理、安全生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创新和发明创造活动,解决生产和管理中的短板问题,使仓储管理质量文化深入到生产一线,接地气,有实效[5]。譬如榆林供应站发明的“组合吊具作业法”替代传统的“钢丝绳作业法”,由于革新了油管装卸堆码方式,单车卸车堆码耗时由原来的35min减少至20min,大幅提高了物资装卸效率,也大幅降低了安全风险;该站创新了“一单发料法”精简发料程序,提高了发料效率和准确性;定边供应站推行的“区点现场管理法”,确保了石油专用管的快进快出;创新的“五步提料法”也实现对大批量集中到货、发料的预警、疏导和分流,保证现场供应安全平稳有序。近年来诸如此类的技术和管理革新不断涌现,一方面使员工实现了自我价值,激励了内部创新活力,同时科学解决了生产管理的短板,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另外通过有效的引导,使仓储管理质量文化建设工作深深扎根于基层一线,落地开花,从而促进物资供应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不断提升。
篇4
(一)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在考虑资源环境与经济双重绩效的情况下,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废弃物(除主产品以外的产出物,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共生品以及残余物)再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见图1。
如图1所示,在供应链1中,核心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甲的同时也会产生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可以作为原材料或燃料等被供应链2再利用,围绕这样的供应关系的供应链1和供应链2就组成了横向绿色供应链。其本质在于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再利用,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双赢。
例如,燃煤火电厂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过程产生的巨量工业废渣粉煤灰,如果将其收集,作简单的工艺处理可用作生产水泥、空心砖的混合材料,也可应用于混凝土,获得良好的环保、经济绩效。又如,以芦苇为原料的造纸厂对河流水质的污染主要在于造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浓度高、毒性强的废水(黑液占90%,中段水、白水占10%),处理困难,难以达标排放。其实造纸仅取用芦苇40%的纤维素,而其它约占25%的木质素与约占28%的半纤维素以及木糖、钾、氮、磷等物,则随黑液废弃;如果通过对黑液做一定处理,其所含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以及木糖、钾、氮、磷等物质,在工农业生产中都是有很高利用价值的,其他废水可用作水泥厂的生产用水。这样既为中小造纸企业节约污水治理费和运行费用,又可大量节约水资源。
(二)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综合优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和企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在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横向绿色供应链强调的是链之间的横向合作,通过组建供应链联盟,化废物为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系统性。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现的是链与链之间的互惠互利、协调优化。在图1中,供应链1涉及到废弃物的环保处理问题,而供应链2则面临原材料或燃料的采购,在横向绿色供应链内部解决了这一矛盾,体现了系统观的思想。
集成性。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供应链、横向绿色供应链三个层次的多协作问题,体现的不仅是本企业、本供应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考虑到了整个系统的环境效益,是信息、过程和效益的集成化。
复杂性。横向绿色供应链体系比单个供应链复杂,优化以及协调的难度增加。
企业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障碍分析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大多涉及的是环境问题严重的生产能源或生产资料企业,如燃煤火电厂、水泥厂、冶金厂、造纸厂等。成功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能使企业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但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三个层次的问题:企业层、供应链层、横向绿色供应链层,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一些问题。
(一)横向绿色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及脆弱性
横向绿色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最终的目标是改善环境绩效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要考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核心生产企业的协作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供应链内部的协调问题,因而,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加。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生关系,因而存在一定的脆弱性。而且,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核心生产企业之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与生产商的关系。因此,如何平衡横向绿色供应链中各生产企业的收益与损失,以及如何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协调机制,是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
(二)信息的获取与共享问题
由于多协作的复杂性,横向绿色供应链内部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因而信息的获取是横向绿色供应链获得良好绩效的关键。所以,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设计以及如何构建一个集成的信息平台来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是横向绿色供应链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区域性和时间性问题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残余物、副产品以及共生品往往不易于储存和运输,具有一定的区域和时间限制,因而决定了横向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横向绿色供应链中核心生产企业在地域上尽量靠近,在生产上必须趋于同步进行。例如蒸汽和余热、余气的再利用便要求在地域上邻近。
(四)废弃物输送问题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残余物、副产品以及共生品往往不易于储存和运输,例如蒸汽和余热。而且废弃物如粉煤灰在输送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会引起二次污染,增加环境副效应。因而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必须协调好输送方式、输送成本、废弃物价值以及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策略
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资源递享关系,因而可以建立横向绿色供应链。通过优化横向绿色供应链系统,可以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绩效。
(一)重视废弃物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的作用
废弃物既作为上游供应链的环境负荷物存在,又作为下游供应链中的资源存在,因而上下游供应链之间协作具有特殊性。且横向绿色供应链体系比传统供应链复杂,涉及到更多的利益主体,因而需要具体分析各个成员的利益要求,设计激励机制,实现合作总收益的分配和行动激励,使得供应链核心企业成员密切合作,保证废弃物的充分供给和再利用。
(二)加强核心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开发
要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就要求有经济可行的分离再生技术。而开发新技术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投资大,技术储备要求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凭借横向绿色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分担开发成本和风险,通过实施有效的技术创新来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利用以及降低废弃物再利用成本。目前,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减少,废弃物越来越受到全球企业的关注,我国企业如何提高废弃物再利用技术,抢占市场先机,关系到我国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针对废弃物输送过程中的特殊性,应该采取一定的输送策略,选择恰当的输送方式,在提高废弃物输送技术,完善输送体系的同时协调好输送成本、废弃物价值以及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
(三)在集团公司内部构建横向关系
对于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环境问题突出,而某一子公司废弃物可为另一子公司循环利用的集团公司,可以考虑构建具有横向关系的企业集团。所谓企业集团,是指以居于控制地位的法人企业为核心,通过一定的联结纽带把众多的企业联结在一起的多层次的法人联合体。所有产生或者利用废弃物的企业都属于同一个集团公司,有利于信息的获取和协作,降低信息和通讯的交易成本,并且容易平衡各个公司的收益与损失。
例如,广西贵糖集团已形成了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以及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回收两条主线的工业生态链。此外,还形成了制糖滤泥-制水泥,造纸中段废水-锅炉除尘、脱硫、冲灰,酒精发酝产生的一氧化碳-制轻质碳酸钙等副线工业生态链。这些工业生态链相互利用废弃物作为自己的原材料,使废弃物消除在工艺过程中,不但有效治理了工业污染,而且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四)建设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是指在园区内,运用工业生态学的原理,使企业之间形成代谢与共生关系,形成一条产业的生态网络链条,不仅能够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而且能够产生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工业生态园中,企业内清洁生产与企业间废物交换相结合,从整体上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物质循环,使园区向外界排放的废弃物趋于零,实现环境、经济效益最大化。
火电厂是工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对热能进行厂际多级利用,及通过市政当局为居民提供供暖服务,为制药厂、炼油厂提供所需工艺蒸汽,发电部分冷却水供给养鱼场养适合在温度较高的水中生长的鲑鱼;发电厂的脱硫装置每年产生20万吨石膏,卖给园内的石膏材料厂。
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发电厂输送,作为发电机组的冷却水,炼油厂多余的可燃气体,通过管道输送到发电厂、石膏板厂生产使用。用土豆皮、玉米淀粉为原料的制药厂发酵生产所产生的废渣、废水,经杀菌消毒后被农场用作肥料。整个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已经得到公认,尤其是在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废料的再利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结论
面对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已不再局限于由原料加工成产品,并送达客户的纵向过程。论文提出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旨在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的协作来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从而减小环境副效应,获取经济效益。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供应链、关联供应链三个层次的多协作关系,体现的不仅是本企业、本供应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考虑到了整个系统的环境效益。因而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采用重视废弃物、加强合作研究开发、在集团公司构建横向关系、建设生态工业园等多方面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巨钦.现代企业组织设计[M].上海三联书店,2006
2.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篇5
二、供应链中信息的特征
包括以下几点:1.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只有真实准确地描述供应链状况的信息,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由于供应链中的信息来源多样,信息量大且覆盖范围广,有时很难保证所有信息都百分之百的正确,但要求所得到的信息描述的事实至少没有方向性的错误。2.信息必须能及时获取和利用。有时,虽然信息本身是真实正确的,但没有及时地收集、加工、利用,而信息描述的事物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甚至失去了信息的价值。3.信息的完整性。供应链中的信息应该是所有与供应链管理和决策有关的信息,同时又舍去了那些无关或无用的信息的集合。4.信息的不完全性。客观事实的信息总是不可能全部得到,一方面是由于人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是考虑信息获取成本,因此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追求得到供应链的所有信息。5.信息量大面广。供应链组成复杂,活动和环节多;同时供应链中的信息覆盖了供应商、制造商、销售等所有环节以及客户,造成信息量大面广。6.信息应该共享。通过共享能有效减少牛鞭效应,实现供应链无缝连接,使其有效性最高。但各个企业出于自身利益和风险防范等因素考虑,可能不愿将自己的信息完全共享,这使得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增加和效率降低。7.信息处理难度大。供应链信息处理的难度不仅因为信息来源不同和信息量大面广,而且由于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只是协议合作关系,他们所关注的重点和追求的目标不同,并且这些目标可能存在矛盾和冲突,因而所传递的信息对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差异很大。
三、供应链中的信息管理模式
1.企业级分散式信息管理模式。在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内部,信息可以采用分散管理的方式,也就是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业务和职能进行相应的信息管理,信息在部门之间传递,由部门决定信息传递的方向和内容。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每个部门对自己业务范围内的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储、加工和使用,对信息的流向和内容都有决定权,能灵活掌握信息需求及信息的传播时间、地点和方式;但是,企业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的流向和内容,缺乏宏观调控能力,从而导致信息管理的混乱无序,信息管理和利用效率都下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管理失控。所以,这种模式主要应用在工作组级信息和个人级信息的管理。
2.企业级集中式信息管理模式。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信息管理和利用效率,实现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开发信息资源,企业通常会建立一个中心数据库和成立信息管理中心。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各种应用信息系统(如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在技术层面上,都要建立一个中心数据库,对组织的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的存储和管理,这有利于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冗余,维护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同时,成立一个专门信息管理机构来负责信息和信息系统的管理。此时,信息的存储、加工、传递都由这一部门来负责,并且控制信息流的流向和内容。这种方式使信息的流动缺乏灵活性。通常企业数据是集中在数据库中管理的,对信息管理都不会单纯采用分散式管理或集中式管理,而是两种方式的结合。一般作业级信息和部分战术级信息采用分散管理,还有部分战术级信息和战略级信息会采用由信息中心集中管理方式。
3.供应链级分散式信息管理模式。信息在供应链中的各企业的各部门之间传递,由部门决定信息的内容和流向,信息的管理处于一种自发的分散的状态。在这种方式下,企业难以控制内部信息,容易泄露机密信息而造成风险,同时,整个供应链的信息一致性也差,难以形成有效一致的供应链信息流,从而供应链效率低下。这一方式主要存在于供应链的初始形成阶段和随机性的不稳定供应链系统中。
4.两级综合协调信息管理模式。由于各企业一般采用信息集中管理方式,各部门都是与该企业信息中心进行信息传递。企业与供应链中其他企业的信息传递主要由信息中心负责控制,部门也可以直接访问其他企业信息中心,比如查询产品信息,同时为保证整个供应链中信息的一直性和完整性,通常由核心企业的信息中心负责整个供应链信息流管理,即充当供应链信息交换中心角色,由它控制上下游的信息传递(如图1)。图中甲、乙、丙为三个企业,甲为核心企业,A、B、C分别为甲、乙、丙的部门,单向箭头表示信息流,双向箭头表示信息流及其控制。
该信息管理模式特点有:(1)具有一定的分散管理的灵活性,信息能够比较及时地沟通,同时又具有集中管理的宏观协调能力,信息集中统一管理,提高了信息的一致性和共享性,形成完整协调的供应链信息流,使供应链管理效率得以显著提高。(2)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群体决策机制,物流、信息流应同步处理并且能够顺畅、快捷的流动。这一信息管理方式,能使人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的方式获得信息和物质,从而保证了供应链的效率。(3)核心企业承担了较多的信息管理工作,付出了更多的成本,而且,核心企业可能出于自私利益的考虑和信息管理技术和能力的不足,使供应链信息风险增加。
5.供应链级集成式信息管理模式。在供应链之外建立一个独立信息集成中心(如图2),该中心能够进行信息收集、存储、加工、传递和维护。供应链中各节点以及物流公司的主要信息包括需求、预测、计划、供应、销售、库存、运输等都集中在这个中心,形成共享信息源。在这种模式下,各节点之间不必也不能直接传递信息,而是通过高速通信通道与信息集成中心建立实时连接来访问或递交有关信息,从而实现所有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实时共享。该模式优势:一是能够实现供应链中信息的实时共享。这不但能克服由于信息的层层传递而产生的“牛鞭效应”,还能使新的变化信息迅速传递到各节点,各节点能作出同步反应,提高了供应链的环境适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二是提供了一个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的场所。供应链中的决策是群体决策,信息的实时充分交流保证了这种决策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协调能力。三是信息集成中心独立于供应链之外,不受节点企业的控制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影响,这保证了信息的透明度和稳定性,大大降低供应链信息风险。四是这种模式增强了供应链及企业的开放性和动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供应链要不断地进行调整,而这种模式下,信息集成中心是供应链的核心联结点,企业进入或退出供应链,只要建立或撤消与该中心的通信通道,同时,企业能够很容易地成为多个供应链的成员。五是这种模式能够方便地实现信息管理外包,提高管理效率。
信息集成中心可由供应链中核心企业来管理,也可以委托第三方ASP来进行管理。由ASP进行管理有利于降低整个供应链成本,提高信息管理的技术适应性,使企业专注于其核心能力,所以通常更加有效。
四、供应链中信息管理平台构建
1.建立供应链信息管理技术平台。信息管理技术平台是信息管理的物质保证,没有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先进高效的信息管理技术平台,信息管理便没有效率,难以产生效果甚至成为供应链发展和管理的“制肘”。首先,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综合运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融合人的现代思维与管理方法,能对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储、加工并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它一般具有数据处理、预测、计划、控制以及辅助决策等功能。管理信息系统有一个中心数据库和网络系统,使得企业中的数据实现了一致性和共享性以及快捷的传递。企业通过构建内部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深度和广度,实现管理信息化,能极大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其次,建立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信息技术集成体系。利用Internet作为信息共享平台,供应链企业可以通过高速数据专用线连接到Internet骨干网中,通过路由器与自己的Intranet相连,再由Intranet内主机或服务器为其内部各部门提供存取服务。供应链企业间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和Intranet建立三个层次的管理信息系统,一是外部信息交换系统。企业首先建立一个Web服务器,通过Internet一方面完成对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分销商、分支机构、合作伙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二是内部信息交换系统。企业的Intranet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企业的事务处理、信息共享和协同计算都建立在Intranet之上,企业与外部交换信息也是以Intranet组织的信息为基础,而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存储企业的基础数据和业务处理数据,应用服务器将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连接起来并完成两者的数据交换。三是集成的信息系统。通过In-ternet“标准化”技术,将供应链各企业及企业各部门信息系统的结构、通信协议和文件标准等环节进行统一,使企业内外部信息环境集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整体。这样,在基于In-ternet/Intranet实现信息环境的组织与集成以后,供应链企业之间也就形成了一个集成网络结构。
2.建立一套有效的供应链信息协同管理机制。要保证供应链有效运行,信息的真实、准确、及时并且共享是基础,但这些信息量大面广、难以处理,分布在供应链各节点以及链外环境中。(1)建立公平互利信用机制和双赢合作关系。链内企业在实力、规模上虽然不平衡,但之所以相互合作,都是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竞争力增强。公平互利是供应链存在的基础,每个企业都要随时了解合作者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起良好信用机制和合作氛围,使各成员利益目标协调起来,能够有效减少信息管理障碍。(2)建立信息协同管理相关制度。可由供应链中核心企业或第三方ASP出面制定供应链中各企业必须遵循的信息管理规范,比如及时准确传递信息,数据库访问权限分配,数据安全管理规范等制度。此外,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也应制定相应政策及管理制度,如建立公平的信息认证机制,信息安全保护立法,规范信息市场信息交易等。(3)建立信息管理激励机制。比如有效公平的利益分配,设计规范化的购销合同,对积极提供信息的合作商给予价格优惠等。
参考文献:
[1]施先亮,李伊松.供应链管理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昭凤.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张红,郭晓莹,徐学军.供应链管理演进过程中信息流传递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
[4]谢斌,卢震,黄小原.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运作模式[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5]杜荣保.电子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问题探析[J].市场论坛,2005,(7).
[6]李国良.基于第三方信息流管理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7]刘建峰,钟胜.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管理研究[J].特区经济,2004,(10).
篇6
1.2护理管理规范管理实施方法
1.2.1建筑布局
旧消毒供应室是180平方米,周围环境条件差。洁污通道未分开,各区域密闭性差。2010年在护理部的支持下,新建消毒供应室建在医技综合楼二层,面积700平方米,接近手术室,周围环镜清洁,无污染源。三个通道。三区划分明确,有实际屏障、缓冲间。各区气流从洁到污,物流从污到洁,不交叉,不逆行。
1.2.2设施设备
旧消毒供应室较简陋,所有的器械、器具,均是超声+手工清洗。在新建消毒供应中心时,按照规范配置了污物回收器具、分类台、手工清洗池、压力水枪气枪、清洗消毒设备及配套、纯水机设备、干燥设备及相应清洗用品;带光源放大镜的器械检查台、包装台、器械柜、包装材料切割机、医用封口机、及非手触式洗手设备等,设施齐全。
1.2.3工作开展
旧消毒供应室回收处理再生的灭菌物品种类20种,特殊及专科的物品匀由科室处理,消毒供应室灭菌。新建消毒供应中心后,在护理部的协调下,实施集中管理模式,接收处理全院所有重复使用的器械及物品,尤其是手术室,妇产科,口腔科所有器械的清洗、包装、灭菌工作;接收了全院临床科室使用的湿化瓶、止血带、呼吸管路的清洗消毒工作。发挥最大专业优势,保护环境和职业安全。
1.2.4人员培训
由于传统的原因,在笔者供应室工作的护士大多为年龄较大,身体较差或各种原因不能胜任临床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学习、进修,造成了供应室管理工作上的一些困难和缺陷,影响了安全措施的有效执行。护理管理规范化管理后,建立消毒供应室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根据专业进展,开展培训,更新知识,先后选派技术骨干参加专业学术培训。全科70%人员外出参加省级、市级消毒供应室专业培训班学习,转变了护理理念和工作态度。定期组织供应室护理人员学习《消毒供应中心管理3项强制性行业标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手卫生》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安全意识,规范操作。同时科室坚持每个月进行2次业务学习,每月1次安全知识培训考核,让大家掌握供应室专科知识,汲取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防范护理缺陷的能力。每月进行1次理论、操作考试,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从根本上提高供应室全体专业素质。
1.2.5工作质量
根据以往院护理质控组、科质控组检查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3项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问题。笔者总结后发现各工作环节主要存在:各项规章制度或操作规程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措施不健全,安全教育薄弱,护士不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职业防护不到位,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不力,清洗器械不合格,除锈不彻底,包装质量不合格,各种效果监测记录不及时等安全隐患。规范化管理后把消毒供应室质量纳入全院医疗质量:(1)实行分级管理,针对查出的缺陷和问题,召开科务会,讨论原因、整改措施,并书面进行整改反馈上报,护理部追踪评价,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质控点。(2)严格落实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建立职业安全手册。配备完善的防护用具,加强手卫生管理,提高手卫生的自觉性,依从性。(3)严格执行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加强下收下送管理,按回收流程进行污染器械密闭回收。做到专人,专车。选择正确的清洗方法及操作步骤,保证清洗效果,严格清洗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检查;无菌间由专人管理,灭菌物品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无菌间,无菌物品应分类,分架按时间顺序存放,做到位置固定,标识清楚。(4)每日对浸泡的消毒剂浓度进行随机抽样监测,每月对无菌物品、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等进行细菌学监测,形成CSSD特有的质量控制体系,以保证灭菌质量。
1.2.6临床沟通和满意度调查
每月发放临床对消毒供应室满意度调查表,建立与临床科室有效的沟通,每季度护士长下科室征求意见和建议。规范化管理后,服务态度不佳,解释不到位,下收下送不及时,灭菌物品数量不够,器械性能不良等现象明显改善。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满意度
护理管理规范管理后,下收下送从以前的当面清点改成不在临床清点,密闭箱式运送回供应室清点反馈。这需要消毒供应中心与科室之间建立配合和信任,护理部的协调和供应室护士长的沟通发挥了作用。临床满意度2012-2013年较2011-2012年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工作质量、管理质量分
护理管理规范化管理后,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管理质量得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人员培训考核
护理管理规范管理后,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培训技能操和理论知识考核得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执行合格率
护理管理规范化管理后,手卫生、职业防护、消毒液浓度检测、呼吸管路湿化瓶清洗消毒、器械清洗消毒除锈,灭菌物品合格率,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篇7
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内部各个成员企业是环环相扣的,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其他环节,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运作。供应链突发事件有内部突发事件和外部突发事件。供应链内部突发事件风险因素主要指的是供应链本身、供应链内部、供应链整体的一些问题。供应链外部突发风险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所处环境的一些潜在突发事件的因素。[3]
2.1供应链突发事件内部风险因素
①供应链网络结构:供应链整体网络机构因素包含多个方面,主要有冗余度、利益分配机制、成本分担机制、信息传递等。冗余度:供应链系统内部如果各个环节联系非常紧密,没有适当冗余度,这样如果有微小的扰动产生的扩展会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无限制传递下去,最后会给整个供应链带来巨大灾难。但如果有适当“冗余”,内部有微小的扰动,在系统内部就会消化掉。利益分配机制: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以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如果在整体利润一定的情况下,上游(或下游)企业过分提高自己的利润,就会导致下游(或上游)企业无法生存,直至推出整个供应链,最终使得整个供应链无法运营。典型的案例就是三鹿集团过分压榨下游奶农的利润空间,直至三氯氰胺事件的产生。成本分担机制: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主体,都是自负盈亏,都希望能降低自己的成本,但是当链条上的企业只考虑自己成本,而不考虑其他企业成本时,在成本上就会产生相互挤压,最终导致供应链的不稳定。信息传递:这涉及的是供应链风险学中著名的“牛鞭”效应。当供应链整体环境中信息传递不畅时,供应链末端零售主体所做的失误决策,就会导致链上各成员企业库存严重积压,导致成本风险大大增加。②企业自身内部:例如企业自身生产突发风险因素、财务突发风险因素、人事突发风险因素等。
2.2供应链突发事件外部风险因素
供应链突发事件外部风险因素通常包括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ics)、法律(Law)、教育(Education)、自然(Natural)、社会(Sociology)等环境因素。整体来看,一家仰赖庞大复杂的全球供应链运营的公司,总是会不断遭受某种变故和冲击。以苹果公司为例,其156家供应商分布在全球各地,外部采购成本占苹果全球产品线(包含材料、制造和装配)成本的97%。[4]当今,全球工业紧密相连,企业对基础建设网有更大的依赖。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电力网、自来水管、无线电和燃气管线等基础设施把生产企业、供应厂商和顾客连接在一起。各种突发事件之所以发生在大企业(如苹果公司)身上,并不是说因为这些公司运气特别差,而是这些公司的规模、范围和结构使然。这些企业和整个世界的关联性极大,所以更容易受到各种事件的影响。因此,公司更应该加强供应链的设计,建立能弹性应变的生产流程和公司文化,应当及时评估出各种灾变的发生机率和可能的冲击,并投资在相应的安全措施上。
3企业应急管理策略
面对突发事件的到来,企业如何迅速恢复到原来的生产经营状态,如何减少对客户的冲击,企业应该能保证有最大的弹性,下面参考MIT的薛飞(Sheffi)教授研究的经典案例,介绍几种企业应急管理的策略。[5]
3.1相互替换、分散风险
保持最大弹性,企业尽可能用适当的替代方案,而标准化为这一假设提供了方便。标准化的工厂、标准化的设备、标准化的零组件、标准化的系统开发[6]、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使得企业可以有效应变突发事件。企业可以调遣人力、配备各个工厂(甚至供应商工厂)的产能、更换零件或服务供应商,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提供替代方案。一旦碰到突发事件,企业能用别的零组件(或其他供应商)来替代,换掉损坏的零组件,改用别的生产流程。例如通用汽车的通用模式。通用汽车公司位于波兰、阿根廷、泰国、巴西、中国的工厂盖得几乎是一模一样,企业同样复制工厂设施,采取标准化的制造流程。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一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突发事件,紧急情况下可以利用其他地区工厂生产制造。此外,熟悉一个地方作业的员工,换个工厂仍然可以继续操作。设备、零件、制作流程可以相互替换的优点在于分散风险。标准化带来了互换性,也强化了应变弹性。但随着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期望增加、产品加速淘旧换新等因素,公司必须提供更多种不同款式的产品,以致要积压更多的库存,因此也削弱了互换性带来的弹性。
3.2延后生产,提高弹性
随着消费者需求增加,制造商必须设法满足每个市场环节。产品种类繁多,表示每项产品的销量相对变小,但是起伏加大,所以为了随时满足消费者需求,制造商和零售商必须囤积大量存货,产品种类多反而提升了需求的风险。如果制造商此时采取延后生产(或大量客制化)策略就可以满足许多顾客,做法是通过重新进行产品设计和制造流程设计,优先制造系列产品公共的核心组件(基础产品)。这样就可以根据客户订单,拿公共的产品制作成品或客制品,而不是仰赖市场预估来制造成品。许多供应链都采用这种模式,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提供种类繁多的商品,而非每样商品都从工厂直接出货。另一方面,由于基础产品可以根据需求的变化再进行改造,因而增加了厂商的应变能力。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宣伟(Sherwin-Williams)提供无数种油漆的选择品种。他把配色的程序移到后段,只提供零售商纯白基底漆和颜料,加上一本配色表和搅拌机,让零售商在店里为每个客户的需求完成调色。他把客制化的制造流程移到最末端的零售点,而此时消费者已经买单了。
3.3客户至上、注重合作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客户关系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7]从灾变中恢复常态,必须尽量使客户不受影响,或协助客户尽快恢复。与客户的紧密关系,碰到灾变就能发挥作用。尤其在复原期间,客户的反应往往是成败关键。只要一个关键客户的担保,就等于向其他客户、厂商、金融机构或投资人保证:公司的生存没问题。客户协助公司、注重合作的案例在东亚财团之间尤其典型,日本的一些大企业也经常交叉持股,促成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双向支援。
篇8
2.1物资管理类型多样导致物流合同关系复杂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业主和施工单位可以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达成多种物资采购与供应模式。目前,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有甲供、乙供、甲控乙供等多种物资设备管理类型,不同物资设备管理类型下的原材料采购、交付、进场流程均有较大差异,因而相应采购模式下的物流合同关系与库第4期李真,等:工程供应链中物流管理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033.存管理也有所不同。工程实践中的物资采购与物流合同关系复杂多样,即使是“甲控乙供”这一种采购类型,在不同的工程实践中其物流合同关系也是不同的。如图2所示,工程物流可以由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承担,也可以由供应商承担,也可以由施工单位承担。不仅如此,“甲供”、“甲控乙供”、“乙供”三种物资供应类型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大型工程中,比如水泥、钢筋、大型钢材、粉煤灰、沥青等对工程质量、安全、造价有直接影响的大宗通用物资等,往往采用“甲控乙供”的物资设备管理模式;而部分通讯设备、信号设备、信息管理软件等物资则往往采用“甲供”的管理模式。合同管理是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物流合同关系的复杂性将直接导致工程管理的复杂性。一方面物流合同数量较多,难以实现物流供应系统的统一规划,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合同关系发生风险,都会影响整个工程的系统绩效。
2.2相关利益主体之间沟通困难
导致物流供应柔性降低在工程物流管理过程中,业主、施工承包商、物资供应商、第三方物流都可能成为工程物流的主要管理者。由于工程中存在不只一条供应链,每条供应链中关于物流管理的合同条款不同,处于核心地位的主体也相应不同。例如,某工程项目中某些供材与物流管理由业主全权负责,业主成为工程物流的主要管理者,业主通过计划、采购、检验、仓储、配送和运输过程的监控等方式将工程建设物资供应给施工承包商。业主同时提供了物流相关的设施,如仓库、运输车辆、加工设备等,并成立相应的物资供应管理部门作为物流运作的实施机构等。而某些材料与机械却需要由施工承包商负主要责任,甚至承担主要的物流工作,此时施工承包商根据业主确定的供应厂家和价格组织进货并承担物流作业,施工方是材料消耗量与物流费用的风险承担者。此外,工程物流的承担者还可能是原材料供应商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等。当工程进度、施工工艺与流程进行调整时,工程物流的配送也往往需要调整,但由于工程物流服务的核心单位复杂多样,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在物流管理者之间协调一致,以致货物积压导致库存成本增长,不能及时供货导致工程进度拖后等。
2.3施工场地分散导致物流运作统一协调
困难大型复杂工程的施工场地往往较为分散,例如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被分为4个建设部分,各部分施工场地间距离较远;此外如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拉萨,同样被分为多个施工场地并行施工。由于施工场地的分散性,不同施工场地的物流服务商可能不同,因而导致物流运作的分散性。JtL~'t-,当工程建设被分为多个并行施工的标段时,建设过程中必然存在多个施工分包商同时作业、多个物料供应商同时供应的情况,物流服务可能由多个不同类型的主体提供,同样导致物流服务与运作过程的分散性。例如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拌合站建设与混凝土配送过程,由于施工标段的划分,不同施工标段承包商往往建立自己的混凝土拌合站,不与其他施工标段共享拌合站的运输与建设资源,导致施工成本增加、运输能力浪费等。
2.4物料交付计划运作弹性小导致物流快速响应能力差
订单的响应速度是判断物流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对于工程供应链而言更是如此。由于工程物料需求计划的定制特性以及施工场地的存储区域和存储能力极其有限,施工现场对物料的快速响应需求增加了工程供应链物流的复杂性和物流管理的难度。工程建设的施工工序在施工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物资需求的确定性,而原材料供应商则往往采用以周为单位的交付计划,这种物料交付计划的运作弹性小,严重影响了工程供应链物流的快速响应能力,使得物料供应商或物流运营商的物流运作能力直接影响施工方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例如在工程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方面,当施工工序中存在对工期、质量而言较为重要的关键资源或稀缺资源时,有可能需要采用运输成本较高的汽车运输和空运的方式,还可能发生部分资源到货后长期不能领用,传统的物料管理方式容易造成物流的运输、管理费用等资源浪费。如何保证工程供应链物流的快速响应能力,同时降低物流的运作成本是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的重要问题和内容之一。
2.5工程短期性与独特性导致物流运作管理不连续
工程物流活动的展开伴随着工程的实施过程,工程完成后工程物流也随之结束,具有短期性特征。此外,工程的独特性也影响到工程物流的独特性,任何工程建设的目标、条件、环境、组织关系与管理过程等诸多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工程物流方案的制定也是独一无二的,例如工程物流的合同关系、物流的起止时间和地点、物流的运输路线、运输工具等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在一次性与独特性工程实践基础上,物流运作的规划与管理难以形成连续性,原材料供应商、物流服务商、制造商之间难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3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对策
工程供应链与制造业供应链相似,均是通过成员间协同合作达到价值增值的价值链。在工程物流运作过程中,应遵循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协调优化思想,针对上述关键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3.1构建集成、协调与共享的物流运作机制
在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过程中存在横向与纵向的集成、协调与共享,横向层面主要是指施工单位之间、物流服务商之间、物资供应商之间、原材料供应商之间,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以由横向主体所构成的联合体的总成本、订单响应时间等为优化目标,统一规划物资的采购、运输与再加工等物流运作过程。纵向层面主要是指业主、施工承包商、物流供应商、物资供应商与原材料供应商之间形成较为有效的供应链联盟,及时共享物资需求信息与施工进度计划等,一方面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物流运作达到快速响应,另一方面使物流服务商、物资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的运输与仓储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和优化,实现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相关主体的“多赢”。
3.2统一规划物流运作系统,构建可靠的物流运作网络
我国工程物流管理过程中的运输、仓储系统极其分散、管理手段较为落后,工程组织架构中没有独立的物流运作单位,多个物流单位以及多个工程组织单位间各自为政,导致项目成本增加、信息传递滞缓、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不能发挥工程物资采购的整体规模效应。此外,大部分工程物流任务承担主体多,没有形成第三方物流运营体系,因而物流活动的管理环节协调成本较高,不利于物流成本、运输配送效率、信息传递速度等多方面的改善。而且对于整个工程系统而言,缺少对物流管理的全过程监控体系和物流风险应急体系等。因此,构建可靠的物流运作网络,对工程施工成本、工期控制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统一规划物流运作系统,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纳入统一的物流运作部门,将工程物流上升到工程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层高度。(2)推广“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物流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工程建设水平,同时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工程物流真正成为“第三方利润的源泉”。(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实现物流管理的电子化,全面、准确、动态地把握物流运作的整个过程,为JIT物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3、3与供应商构建战略伙伴关系,整合物流运营商的运输能力
物资供应往往面临多渠道选择的问题,物资供应渠道选择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渠道选择的目标是使物资从采购、租赁到材料入库的总成本达到最小,质量、交货期、服务水平达到顶期水平,尤其是物资供应商、租赁公司的选择。对于工程建设的大宗物资采购、大型设备采购而言,供应渠道的选择尤为重要,这也是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工程施工承包商是工程供应链的运作核心,可以在长期、多项目、连续施工与物流供应商、物资供应商之间形成长期有效合作,同他们形成信息共享、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战略联盟,提高工程供应链运营团队在工程招投标中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而且战略联盟有利于统一目标,有利于合作团队之间的沟通协调,可以有效降低工程物流的运作成本,同时降低物资供应商、物资中转站、施工现场的库存成本。此外,由于工程本身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工程物流运输设备的购买、租赁成本较高,加之工程物资需求的变化和波动较大,在物流运营商之间的运输能力不能进行整合时,运输车辆和运输能力难以实现有效优化。如在业主招标施工方承包供材物流模式下,多个施工承包商所对应的物流运营商之间缺乏有效整合,容易造成运输设备的闲置、运输能力的浪费。因此,当工程中存在多个物流运营商时,统筹安排物料需求与供应计划,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整合多家物流运营商的运输能力,减少二次运输,保证及时供应的同时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3.4构建承包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不论对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还是工程供应链管理都至关重要,是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有利条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物料供应商接收施工承包商的物料需求计划,根据物料需求计划为施丁承包商供应资源。由于施工承包商在施工场地的库存只能充当一个材料存储的临时缓冲器,在施工承包商与供应商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施工承包商为了避免物料短缺常常采用安全库存的仓储策略,这大大增加了现场库存的管理成本。施工方库存成本的增加可能会使其他施工环节出现资金短缺现象,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施工承包商与原材料供应商之间共享物料信息,可以有效降低施工场地库存,降低施工现场物料管理的难度。对于原材料供应商而言,他们所面临的工程物资需求往往波动幅度较大,对于某种特殊的材料,常常集中在特定的时间内需求量大增。此外,当工程复杂性较高时,常常出现具有创新特色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材料。这些情况加剧了工程物资供应商的库存管理难度,在相关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往往难以优化库存。因此,针对施工承包商的需求计划和市场原材料供应状况,物料供应商如想在保证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发生缺货风险的同时保持最优库存,需要施工承包商共享其资源需求信息。
篇9
对产业集群企业来说,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个系统性项目。绿色理念应渗透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供应链过程之中。(1)绿色设计。绿色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根本上预防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而不是当产品对环境有负面影响时再采取措施。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过程包括采购、生产、物流和使用阶段的设计,企业应充分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和谐性,优化所有的设计因素,使产品在生产、物流和消费阶段实现资源的最低消耗,同时,使环境污染达到最低水平。(2)绿色采购。在产品设计上,考虑使用具有良好性能、功耗更低的绿色环保材料。在整个生产、加工甚至报废回收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使用高度环保的材料,可反复使用,资源利用率高,易回收利用,不污染环境或污染少。实用的绿色环保材料含有可回收材料、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可再生材料、可降解材料、方便搬运材料等。(3)绿色生产。在生产加工阶段,通过选择原料和能源消耗较少的生产技术程序和工艺路线,企业要实现清洁生产,产生更少的废物和环境污染。绿色供应链不仅要求生产环保且对消费者没有健康危险的产品,同时也要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更少、能源消耗更低,并对工人没有害处。(4)绿色物流。绿色物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个产品物流过程中的环保水平,主要包括产品配送、绿色包装和逆向物流。绿色包装是指包装的突出环境问题,考虑包装的设计和实施,使用可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包装以及可降解包装。(5)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了解消费者的期望、满足社会需求、带来盈利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管理阶段。从本质上说,绿色营销是在绿色环保的前提下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绿色营销不同于社会营销的传统概念,更加注重保护地球环境问题和业务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6)绿色回收。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应该包括绿色回收活动。逆向物流就是绿色回收。如果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后不回收,将会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之路
我国产业集群正处于产业转移和升级阶段,需要加快低碳技术改革,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特别是高耗能工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着力防止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下面从政府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和企业管理层面对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给出全面解读。
3.1政府政策层面(1)制定导向性政策和措施。在建设低碳产业集群的早期阶段,企业会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不愿意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尤其是产业集群中的小企业。因此,一方面,政府可以将企业联合起来开展宣传节能减排,并引进一些奖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如低碳补贴。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可以制定环保法规和标准,以抑制高碳行为,如排污费、燃油环境税等,并建立企业的低碳责任制度,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这些工作需要在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完成。然后,对于那些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较多的给处分,对于具有节约能源或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效果显著的企业给予奖励。(2)规划低碳产业集群试点项目并逐步推广。主要内容是集群系统规划、交通物流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和碳汇系统规划。例如,可以建立生态工业园区,这是一种新的工业园,它以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为导向[3]。它通过物流或能源流建立不同工厂和企业的联系,然后将它们转化为产业共生组合,可以共享资源以及交换副产品,这样可以模拟自然系统使工厂的废弃物变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材料或能源,同时,为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废物减量化和物质循环为闭环,还可以探索出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工业分解器的循环路径。(3)发展一批生产业产业集群,用来支持低碳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集群专注于工业制造,但生产业产业集群是低碳产业集群的关键部分。因此,有条件的地区第一步应该是构建以生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生产业内部结构的水平,而且,推动生产业产业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首要任务。此外,围绕新服务产业集群,应该同时考虑功能区块的规划和建设、服务项目的推广、服务市场主体的培育建设、服务外包产业的突破、服务投资额的增加以及服务业统计和形势分析的完善。
3.2技术层面[4](1)遵循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成本,以及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输效率的原则,用供应链分析软件和供应链网络设计软件来进行设计工作。降低物流设施和仓库、车队及其他物流资产的施用量,提高物流设施和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并采用多种运输方式来减少运输时间、交货时间和库存水平。(2)建立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监控和测量系统。通过“碳仪表盘”控制供应链上所有流程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一个监测系统,监督和记录供应链中温室气体(GHG)的碳足迹指标。(3)优化订单和库存:通过索引确定经济秩序,通过软件和精益管理工具提高库存管理能力,分析垃圾处理和危险材料处理的隐性成本,并使准时生产系统(JIT)提高整体物流效率。(4)低碳运输管理。优化电路设计,减少车辆行驶空闲时间,并使用电动汽车和其他环保运输方式。(5)低碳库存和配送管理。主要是应用订单设置,使用可回收的箱子、设备、可回收利用的包装材料、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6)回收利用和排放管理。实现物流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有效管理。(7)发展多式联运。多式联运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可以减少60%-70%的碳排放量。
3.3企业管理层面(1)确认发展以绿色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地位。集群企业应着眼于长远利益,将低碳产业集群的建设作为起点,与供应链节点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指导下做出重要决策[5]。通过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以及信息共享与集成,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每个过程进行分析和优化之后,集群企业可以实现业务流程再造。这样,供应链就可以实现无缝衔接,使产业集群和供应链能够适应市场竞争和环保要求。(2)发挥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的市场营销和决策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使得核心企业本身成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点[6]。环境压力对核心企业的经济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环保性能。因此,核心企业应要求相关企业提高环保性能和低碳战略的实施。
篇10
2、订单经济符合市场化特征如今,单一产品的大规模订制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随着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小批量、个性化的订制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主旋律。而面向订单的物流管理恰适应了这一趋势。由此可见,订单经济将是市场化的重要特征,现代企业应努力把握这一前进方向。
(二)实现零库存管理
1、零库存的含义零库存管理模式就是零库存采购、零库存配送和零库存分拨物流。将过去企业仓库这个静止的“蓄水池”变成流动的“沟渠”,尽可能地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库存费用。有人曾说:库存是万恶之源。的确,库存的存在掩盖了企业很多问题,降低了企业生产运营的效率。然而,零库存管理并不是没有库存,而是尽可能降低库存、避免浪费,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库存是供应物流的核心,要想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加强库存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2、我国企业关于零库存管理存在的误区(1)误认为零库存意味着没有库存。库存数量不可能不存在,零库存只是一种思想和管理制度。它实质上是指商品在采购、生产、流通和销售等各环节,BUSINESSRESEARCH2014-08企业研究在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和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商品以少量的仓库存储形式存在,而大部分处于周转状态。(2)误认为企业的主要目标甚至最终目标就是零库存。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盲目降低库存,反而增加了缺货损失风险、降低了顾客的满意度。最终是否能有效控制库存成本还有待商榷。因此,企业应该权衡缺货损失风险和库存管理费用、顾客满意度和资金周转问题等方面。(3)误认为零库存适用于所有企业。零库存固然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未必就对所有企业都适用。比如,白酒行业,白酒的特征决定了企业库存越多、越久可以使白酒本身增值,所以库存在所难免,更不应该避免。
(三)建立市场快速响应体系
1、符合新时代企业发展的主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抢占市场份额,快速响应客户要求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建立市场快速相应体系符合了新时代企业发展的主题。
2.建立市场快速响应体系的要求(1)建立网上订单管理平台。全部的订单均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企业也可以根据库存数据及时在线向供应商发出缺货通知。供应商根据订单的信息,组织配送。这样既减少了信息传递的费用,又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2)建立网上支付系统。随着在线支付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利用网上支付来节省差旅费。网上支付的快捷、方便给企业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了保障。(3)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供应商、销售商可共享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用信息代替库存。甚至可以让一些重点客户分享企业的内部信息、这样的信息交流减少了由于企业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必要的成本,也有利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现代物流体系
(一)海尔的“一流三网”模式。
1、海尔“一流三网”模式介绍海尔的“一流三网”同步模式:“一流”即以客户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三网”即全球供应链资源网、全球用户资源网和计算机信息网。海尔正是凭借这“一流三网“的物流运营模式大幅度地降低了运输费用、仓储费用等物流成本。同时,通过JIT采购、JIT配送和JIT分拨物流使得海尔做到快速响应顾客的需求、不断提高了顾客满意度。目前,海尔接到客户订单,从采购到制造再到配送仅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而同行业完成这个过程一般需要36天。
2、海尔建立现代物流的数据分析呆滞物资降低了3.8%仓库面积减少了50%库存资金减少了67%国际化供应商的比例上升了20%参与产品开发的供应商比例高达
(二)三星电子的全球供应链管理
三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介绍三星电子这近十年的发展速度让世人为之震惊。而三星电子的崛起正是得益于它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渗透。长期以来,三星电子在韩国研发、中国生产、全球销售的这种供应链结构一直制约着三星电子的发展。如何在产品研发能力和制造成本优势取得平衡一直是困扰三星的一大难题。手机一直是三星电子的明星产品,但是在面对手机的研发创新速度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压力下,需要三星在全球化的供应链上实现更快的销售速度、更快地满足顾客需求,最终战胜苹果公司,成为电子行业的领导者。认识到了自己的短板,三星电子不断完善全球供应链系统。在管理方面将先进的IT系统引入供应链管理方面。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建立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为了加强协作,三星还设立了一个独立的分公司,该公司经常访问三星电子的零售店,检查仓库库存、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并将信息反馈给产品开发、销售等部门、促进生产和销售。不仅如此,三星电子还让主要客户分享公司内部的数据和信息,将客户分为不同优先级,给最高级的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下图3反映了三星建立供应链系统的流程。
现代物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现代物流的发展还未成熟。利用全球供应链系统、整合全球供应资源带动物流业的商业模式仍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物联网更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物流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处于发展初期的现代物流必然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劣势。
(一)“先天不足”问题
1、库存成本过高。库存作为供应链的核心,它的作用对整条物流供应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也起到了传递企业库存信息的枢纽效果。库存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物流成本的高低。然而,很多企业为了保持生产的连续性、降低缺货损失的风险以及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等往往造成库存积压、仓储费用和人工管理费占总费用的很大比例。这些因素潜在制约着物流管理的效能。
2、缺乏应有的重视。(1)依附于其它部门。目前,很多企业普遍存在重生产轻物流的现象。物流的投入产出效益不佳、物流并没有发挥其对生产、销售等职能应有的贡献。物流也未形成一个单独的职能部门,而是依附于制造、销售和营销等部门,这样就造成了财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不能对其单独进行考核和管理。(2)管理人员未重视。企业管理的高层人员缺乏现代物流意识,更没有将其融入供应链管理模式下考虑。物流便一直处于被动服务的状态,而且物流、库存管理缺乏复合型管理人才。这些弊病导致了物流管理没有上升到企业竞争战略的高度,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没有先进的IT技术支撑物流体系运转。如今,我国的物流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数量多。物流配套的设施和设备不完善,很多企业的物流活动多由人工完成。还不能像三星电子这样的大型企业,利用供应链系统(SCM)提升了自己的物流水平。更多企业并没有雄厚的资金来购买先进的IT技术,也不能利用互联网等网络手段更好地提升物流质量和服务。这些现代物流面临的问题将阻碍其发展,但现代物流的前景广阔,在不久的将来会赢来它的曙光。
(二)面对挑战现代物流的对策
1、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构想企业业务流程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是保证供应链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的基础。其着力点就是满足顾客要求、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活动。努力对公司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建的同时,要确保作业方式的创新,对组织框架进行再设计,找出企业经营的战略性管理方法。针对业务流程重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的扁平ft意味着要适当消除“中层领导”,使得信息能够更加迅速地传达,同时也能降低管理费用和人工成本。管理层次过多使得组织的运行效率在下降,并且不利于企业业务。因此,建议企业可适当削减管理层级、不断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同时不断减少组织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浪费。从企业的整体战略层面来考虑现代物流,给现代物流提供了发展的良好生态。组织结构合理科学了,更有利于物流管理的变革。(2)引进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的IT技术。现代科技日益发展,如果企业还固步白封,停留在人工操作、陈旧的生产设备上,那么毫无疑问企业没有技术支撑,无法发展长久。IT技术的引进到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中,将给企业带来有益的变化。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先进技术的引进将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增加盈利的风险。一旦技术运用失败,企业将会面临巨大的亏损。企业规模小、可利用的资金不足,不断更新新技术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利用IT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共享和快速传递相对较难。(3)充分发挥每个人在组织运营中的作用。个人是组织的细胞,如果企业不重视个人的影响和团队的凝聚力,将无法维持组织的生存能力。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就像一个人失去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由此可见,组织文化这种日益重要的软实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应致力于提高业务流程过程中的整体人员素质,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现代物流意识,引导个人把自己的成功融入到业务流程中。
2、加强供应链系统的绩效考核随着供应链系统的运用,物流管理在供应链中的作用也更加突出了。绩效考核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然而,传统的绩效考核大多是针对个体来制定的,也是评价个人绩效实现情况的标准。但是,把绩效考核运用到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中,还没有形成更多的实践经验。供应链下物流管理的绩效考核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已经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方案,但是对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绩效考核还未形成一定的标准,或者企业还未意识到从绩效考核角度去衡量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评价方案。(1)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应反映整体。绩效考核评价情况反映的是整个供应链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单个节点企业的情况。所以,企业在制定评价体系时要立足于整体,这就需要企业树立全局观念,不断加强与供应商、制造商和顾客之间的联系。(2)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突出不同指标。制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各个不同指标应有所突出,对关键性的指标要重点分析。因此,企业能够建立良好的绩效考核的基础还在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实施情况。只有把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各个方面处理妥当,绩效考核的建立才是水到渠成之举。现代物流体系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如二图4图5。
篇11
1.2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在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机构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物资供应、采购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不紧密,企业有的部门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管理制度进行操作,各部门的下属分支单位比较多,管理难度大,从而对煤炭企业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1.3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
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煤炭企业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很大的影响,但就目前而言,煤炭企业的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在实际工作中,采购人员在进行物资采购前,没有对市场进行详细的调查,导致采购数据不准确,在采购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物资积压或者供不应求的现象,从而对煤炭企业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造成极大的影响。
2.提高煤炭企业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水平的措施
2.1加强物资采购的监督管理
煤炭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时,必须加强对物资采购的监督管理,首先要加强物资采购成本的监督管理,从而有效地降低物资采购成本,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采购人员在进行物资采购时,要对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经过多家对比,选择物资质量良好、价格便宜的供应商。煤炭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物资采购计划,并对采购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避免发生盲目采购、无计划采购、重复采购等现象。在采购过程中,还要加强物资采购的开支管理,确保物资采购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采购成本,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
2.2制定完善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对煤炭企业物资采购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煤炭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完善、合理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并将其真正落实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从而为物资采购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采购人员在进行物资采购时,要严格的按照指定的管理制度进行操作,从而为煤炭企业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煤炭企业还要制定完善的奖罚制度,如果发现采购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制度进行操作,要对其进行处罚,确保物资采购管理制度的完善性。
2.3提高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煤炭企业物资供应及采购的管理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煤炭企业要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人才储备。煤炭企业要根据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定期对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提高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煤炭企业还要注重培养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不断提高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确保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人员能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开展物资供应及采购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煤炭企业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水平。
2.4加强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在煤炭企业物资供应及采购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有效地提高其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因此,煤炭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计算机系统构建物资管理系统,这样管理人员能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物资入库、出库、损耗、库存等记录,管理人员不仅及时了解企业物资情况,还能极大的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
篇12
汽车制造行业是一个技术高度密集的成熟产业,产品开发是汽车工业技术的核心。当前的汽车制造已经由过去以成本和质量为出发点的单一产品形式的批量生产,逐步转向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的灵活多变的大规模定制化生产,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决定了汽车生产企业的竞争地位。
在我们所研究的某汽车生产企业,物资供应涉及到8个系列上百种型号的产品,物料包括零部件和各种化工和金属材料,品种多达1000多种,有国内产品也有国外进口产品,供应商达到300多家,年采购额达十几亿元人民币。由于汽车产品开发周期越来越短,零件品种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定制化的产品开发必然要求零部件的定制化,而零部件和材料成本往往占整车成本的70%,因此汽车生产厂的开发效率越来越依赖于零部件的供应水平。而在这家企业里,物资供应仍然是根据传统的预算体制进行的,采购部门接到产品明细和外购的专用件明细表后进行采购工作。在当前的产品开发环境下,图纸和明细表经常更改,定制件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在当前全球化采购的环境下,采购周期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往往较长,为了减小采购周期的不确定性对物资供应工作的影响,只好设置安全库存。而单一的库存管理策略一方面导致大量的库存,另一方面又老是发现不能按时成套,物资供应不能满足生产和开发计划的按时进行,严重地拖了产品开发和生产工作的后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物资供应的管理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二、物资供应管理的现状分析
首先,在物资管理方面,简单的物资分类是单一的物资管理策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家汽车生产企业,采用传统的ABC分类法,按照物资的价值不同进行划分,对A类物资严格控制,记录详细的库存数据,对C类物资,采用简单的经济批量的方法进行控制。这种方法过去用起来是比较简单有效的,ABC分析法是储存管理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也是经济工作中一种基本工作和认识方法。ABC分析的应用,在储存管理中比较容易地取得以下成效:(1)压缩了总库存量;(2)解放了被占压的资金;(3)使库存结构合理化;(4)节约了管理力量。但随着产品开发周期的缩短,备料工作的周期也要求随之缩短,并且定制化的产品开发导致大量的定制化零部件需求产生和零部件明细表的频繁更改,使得这种简单的ABC法无法有效地进行物资的管理,导致了大量的库存,同时严重影响了物资的准时供应。
由于这些物资的重要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有的特别重要,一点都不能缺货,一旦缺货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有些物资则相对不那么重要,一旦缺货,也不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再从企业的效益上看,有些品种的效益高、有些品种的效益低。我们对那些效益高的品种作精心的管理,则可以带来很显著的效益,而对那些效益低的品种作精心管理,不会带来什么效益。而且对有些品种事实上没有必要作精心的管理,它们随时可以采购到,而且成本也不高,对企业的生产的重要性也不是那么重要。
三、物资供应策略的改进
实际上,经过调查发现,占物资品种80%左右的物资都是标准件,也比较好控制;但是小部分定制化的专用件,占据了库存金额的70%左右,同时需求的不确定特别大,供应的难度也很大,但这部分物资往往决定了产品的性能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物资,价值不是很大,也不是关键的零部件,但由于是单一的供应源,受到厂商供应能力的影响,属于市场紧缺产品,往往会影响产品的成套。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借鉴PeterKraljic所提出的物资分类方法(如图1示),加以改进,在这个方法中,需要在两个变量的基础上对采购额和供应商的供应风险加以分析。
1.物资采购对公司成本底线的影响。特定的供应物品的利润影响可以通过原料成本、总称本、采购量、总采购成本的百分比的影响,或是产品质量或企业成长的影响标准加以衡量。采购数量或金额越高,采购对于成本的底线的财务影响越大。
2.供应风险。供应风险可以通过短期和长期的有效性、潜在的供应商数量、供应市场的竞争结构、制造和购买的机会、存储风险和替代可能性等标准加以衡量,由这些变量进行组合可以组合成一个二维象限的矩阵,用以定义物料的类别:(1)战略物资——价值大,对企业的产品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保证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同时市场供应的复杂度较大;对绩效成本的影响大,如汽车制造的变速箱。(2)重要物资——价值大,对产品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市场上的供应难度较小;基本上是一些基本的制造品,该类物资的各种供应商所供应的差异较小;对材料成本的影响较大,但是供应风险不大。(3)瓶颈物资——价值不大,但供应市场的不确定性大,供应商的数量较少,到货时间长,属于紧缺物资;对经营成本的影响大。(4)一般物资——价值不大,供应市场风险低,低成本的物资,也比较容易获取。对管理操作成本影响大。
在这里,物资对产品重要性主要反映在对产品的性能指标的影响、单位价值等,而供应市场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采购周期长短、采购源多少、可替代性、产品更新频率等方面。
为了减少物料的库存、采购、管理等成本,可以应用这种分类方法,并结合供应商库存管理,对于不同类的物料提出不同的管理目标和达到这种目标的管理方法。譬如说,对于战略物资,由于价值高并且难于采购,采购部门可以要求工程师在最终工艺图纸和产品明细表完成前,甚至在设计初期,与采购员共同确定物资产品型号规格,选择该类零部件和相应的供应商,同时提前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对于有的专用件与相应的供应商共同研制开发,尽可能提前向供应商发订单;对于部分杠杆物资,由于供应难度不大,主要采购绩效衡量为采购价格为基础。采购者主要寻求采购低的供应商;对于部分瓶颈物资,由于受指定供应商生产能力的影响,主要是防止物料供应中断给公司带来的风险,主要考虑该类物资由于无法及时获取所带来的设备闲置成本和使用成本;对于一般性的物资,除了考虑单位采购价格外,主要大力提高采购效率,大幅度的降低交易成本。
通过采用不同的库存控制策略,结合供应商库存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各种库存,减少采购和库存成本。
对该企业各类物资的详细策略及相关职能如下:
1.战略型物资。(1)物资特性:高技术、高价值、高收入机会;较少选择的供应源;(2)管理目标:在长期关系中创造相互承诺;与供应商保持较高的供应水平;引进新技术开发从供应商处获得独特的服务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3)供应商管理战略:战略联盟,共同开发;友好、利益共享、协调性配合,责任共担;信息传输,信息共享;供应商小批量,连续补充措施;(4)采购部门:获取供应商的信息,获取友好的合作采购环境;与供应商合作收益;采购部门考核主要是根据长期可得性和质量可靠性;(5)设计部门:与供应商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加强设计变更和计划变更的联系工作;采用滚动材料清单PPL;(6)采购员具备的技能:能够集中组织各部门的力量;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战略性思维强;(7)检验部门:供应商进行质量评估,自己尽量免检。
2.杠杆型物资。(1)物资特性:高价值标准物资;许多的供应替代来源。(2)管理目标:获得短期最佳交易;降低平均成本和准时供货,为利润做出更大的贡献。(3)供应商管理战略:采取竞标和合同采购,供应商提供数量折扣等,信息保密。(4)采购部门:把握市场信息;保持在供应商的竞争地位;利用采购数量的规模效益,管理价格及后勤;由企业内部掌握库存,主要是衡量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5)采购员具备的技能:优秀的谈判技能,积极的进攻性,能够制定并实现进取性的目标,人际交往能力强,能熟练的运用策略技巧;(6)检验部门:严格检验。
3.瓶颈型物资。(1)物资特性:高技术要求低价值,几乎没有供应替代来源;(2)管理目标:保持短期和长期的供应,降低供应风险,降低该物资的种类,尽量转化成杆杠和一般型的物资;(3)供应商管理战略:伙伴关系,供应商应尽早参与,强调及时供货和支付条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向供应商提供生产计划;(4)采购部门:确保持续供应,对供应商给予激励和奖励,选择临近的供应商,主要是考核供应源的可靠性;(5)设计部门:降低物资的独特性,将该类标准化,降低物资的供应种类,执行技术标准;采用滚动材料清单PPL;(6)采购员具备的技能:较强的技术技能,以专业技能著称,具有鼓动性,擅长外交,总成本管理的技能;(7)检验部门:合作尽量减少检验,甚至取消产品检验。
4.一般物资。(1)物资特性:低价值标准物资,市场上有很多供应商;(2)管理目标:降低物流的复杂度,提高经营效率,简化和消除其物资流程,降低获取成本;(3)供应商管理战略:系统合同,约定年供应量,随时取货的购买合同;(4)采购部门:降低获取成本,进行采购外包,主要是降低管理业务成本;(5)采购员具备的技能:好的系统技能、成本技能,有好的改善流程的能力和采购外包的能力;(6)检验部门:利用标准流程或容器进行检验,减少作业。
参考文献:
篇13
因为IT技术,尤其是EDI、Internet/Intranet等现代I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电子商务得以在现代企业运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传统的企业及供应链运作模式变得不合时宜,如电话、传真等落后的库存信息传递方式在实时数据采集、数据仓库及智能数据分析等面前变得黯然失色,传真等业务往来手段也远不如电子邮件的便利。所以说,电子商务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凭空产生的商业运作模式。
2.电子商务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企业管理模式及思想的变革。电子商务不仅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便利,更重要的是它使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偶然性的,它有其必然的变化规律。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式下,企业面临着投资负担增加和市场风险加大的压力,迫使企业从事自己不擅长的业务。从企业经营目标来看,以往企业的经营目标经历了以产品为导向、以销售为导向、以利润为导向等阶段,但这些战略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企业采购、生产、库存、销售等各个环节。市场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企业管理者开始思考各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革。管理者认识到,大而全的企业扩张战略永远不可能赶上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企业只有关注自身的核心业务才能“以静制动”,而不会陷入为了控制整个生产链而进行的低效扩张漩流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广泛应用使得这种战略管理模式的转变有了技术上的基础。电子商务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了全新的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
(一)传统供应链管理分析
1.传统供应链管理结构分析。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一个横向的集成,通过通讯介质将预先指定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依次联系起来。这种供应链侧重于内部联系,灵活性差,仅限于点到点的集成。因此,供应链管理成本高、效率低,而且供应链的一个环节断了,将会造成整个供应链运行瘫痪。
2.传统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横向集成特性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市场表现,表现在:
(1)过分强调自供——自产——自销的一体化供应链模式。企业表面是是无事不能,但实质上却严重影响了企业核心业务的开发,挫伤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注重了自身的资源利用,关注物流,却忽视了资本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缺乏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关系,产、供、销各自为政,造成产品库存积压、资金浪费和企业间的目标冲突。
(2)强调竞争而忽略合作。供应链各结点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交易伙伴而不是合作伙伴,致使双频繁地讨价还价、拖欠货款、缺乏诚信,导致竞争大于合作;而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则更为激烈,价格之战、亏损经营,其结果常常导致两败俱伤。
(3)缺乏服务平台和电子交易手段,缺乏市场响应机制。没有统一规范的信息服务平台和安全、可靠的电子交易平台,没有建立对用户不确定性需求的跟踪管理系统,不能及时回应顾客需求,顾客满意度下降,企业信息丢失,形象受损,供应链的所有成员不能协调一致,信息得不到共享和快速传递。
(4)重下游轻上游现象严重。由于观念上的偏颇,只重视下游的顾客,而忽视了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以为“供应商有求于我”,致使双方缺乏信任。
(5)供应信息不准,长鞭效应严重。由于客户信息不准,单方毁约情况较多,供应链信息传递扭曲,制造商难以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只好根据预测进行生产和库存,由此增加了库存成本,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6)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造成信息重复、滞后或失真。
(二)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分析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融合了当今现代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是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一体化的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的最主要思想是系统理论。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都是一个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增值过程,电子商务是在一个更新的、更有效的技术平台(网络)上构建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链管理过程。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出现了如下新的特点:
1.管理信息化。当今市场在急剧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取得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掌握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在竞争中知已知彼。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必要措施。因此,企业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定供应链运作的信息支持平台,如集成条形码、数据库、电子订货系统、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交换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一体,构建企业的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
2.横向一体化与网络化。以前企业为了追求资源的整合,往往借助于“纵向一体化”来实现高度的控制,但是纵向一体化却因为管理组织臃肿、业务领域过于庞杂,造成风险增强、管理成本上升,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思想开始兴起,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企业只抓最核心的东西:产品方向的和市场。“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的所有企业的“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
3.生产经营的敏捷柔性化。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个企业已经难以依靠自身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在上个世纪末,美国提出了以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敏捷制造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采用可以快速重构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分布式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的生产竞争关系为“共赢”关系,强调信息的开放和共享、集成虚拟企业,而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实现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
4.物流系统化、专业化。在此前的企业经营管理中,物流作为商务活动的辅助职能而存在,其本身并不构成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其业务管理也往往是分散进行,没有总体统一的协调和控制。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上升为企业经营中重要的一环,其经营的绩效直接决定整体交易的完成和服务的水准,尤其是物流信息对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和商品的流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物流活动必须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化管理。在这种要求下,人们利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建立物流系统,包括社会物流系统和企业物流系统,从而使得物流活动能够从全方位、全过程、纵深化地得到管理和协调。
三、面向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结构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是利用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和企业资源管理的方式,它的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所有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个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并通过高效率的管理、增值和就用,帮助企业准确地定位市场、拓展市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促使企业采购过程的科学化,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销售量,降低成本,获取更大收益。相对于传统的链式供应链,因其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缓慢而显示出局限性,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结构迫在眉睫。该结构通过Internet/Extranet/Intranet将企业的内部资源(人、财、物、技术、信息、设备、时间)和外部资源(如上游的供应商和制造商、下游的分销商和客户以及银行、认证中心、酌送中心等相关机构)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满足传统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和优化,进一步提高效率和从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建立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结构主要考虑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这种结构把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融入到电子商务之中,达到企业活动的高效率和最优化。
四、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需求预测、生产计划和控制、库存控制、采购、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是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来满足需求。
1.信息流。需求信息高度透明,供应链上游企业同时获得了市场的真实需求信息,避免需求信息的失真导致需求变异放大效应,是供需一致;通过Internet在线下单,订单的处理速度和在成员企业之间的移动速度相当快。
2.物流。信息流指挥物流,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快速流动带来高速物流;物流的适应性强,由于物料或产品在指定时刻到达指定地点,可减少甚至消除各节点企业的库存。
3.资金流。资金流的方向是从用户到分销商到供应商。在线支付方式提高了订单的执行速度和交货速度。
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1.应用电子商务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突破传统的采购、生产、争销和服务的范畴和障碍,把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有效协调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企业内部的从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管理,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竞争环境下市场对企业生产和管理运作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2.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切入点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中信息量庞大而复杂,如果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就有可能造成信息的失真,进而影响到供应链的稳定。而JIT(准时制)、QR(快速反应)、ECR(有效客户反映)、ERP(企业资源计划)等先进的管理体系策略的应用可以解决供应链上出现的上述复杂问题,提高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弹性,能迅速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保证企业及供应链的高效运行。(1)准时制(JustInTime)。准时制是指将必要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必要的数量在必要的时间送到特定的生产线生产必要的产品。准时制是电子商务条件下对生产领域物流的新要求。其目的是使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制成品能高效率地在各个生产环节流动,缩短物质实体再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杜绝产品库存积压、短缺和浪费现象。准时制虽然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管理模式,但它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在提高整个供应链对客户的响应时间、实现零库存生产、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成本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2)快速反应(QuickResponse)。它是在准时制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是为了在以时间为基础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对环境反应敏捷和迅速的系统。因此,快速反应是信息系统和准时制物流系统结合起来实现“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将合适的产品交给合适的消费者”的产物。快速反应系统的目的在于减少原材料到消费者的时间,最大限度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对客户的需求做出最快反应。(3)有效客户反应(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它是指在食品杂货分销系统中,为消除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给客户带来更大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它的目标是降低供应链各个环节如生产、库存和运输等方面的成本。有效客户反应是一种运用于工商业的策略,它改变了以往以单方面行动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它是一种基于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思想和系统,它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成一条供应链管理,并把企业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子系统,对这条链上的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运输和分享等进行综合管理。企业资源计划是在市场竞争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包含的管理思想是非常广泛、深刻和科学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之所以可以实现,是同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分不开的。企业资源计划不但是一个全新概念的管理系统,而且代表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现代物流管理组.供应链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2]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丽文.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管理科学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