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

篇1

一、高中化学有机推断的特点和解题误区

(一)高中化学有机推断的特点。有机推断题一般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直接给出有机物的性质和相关的数据。第二种是给出一部分的物质性质,让考生进行化学计算。这两种条件所对应的解题要求也不大相同。第一种是要推断物质的名称与其结构简式。第二种是进行分子质量的计算,求相应的分子式,之后在明确物质名称和性质。真是因为这种出题方法,有机推断才以综合性强而为广大学生知晓。高中化学中的有机推断并不是一种学习一方面的内容就可以进行解答的题目。它需要的是学生掌握大量的分子结构,物质名称及其特性和快速的化学计算方法。而且因为有机推断题分值大的原因,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还不能对其视之不见,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联系来掌握解答有机推断题的方法。

(二)学生进行有机推断学习时的误区。很多学生在进行高中化学有机推断题学习的时候都存在误区。不少学生只是不停的再进行高考真题的联系,但其实有机推断涵盖的知识面很广泛。而高考真题因为篇幅的限制所能进行考察的范围很小。只是以高考真题为对象进行的练习,势必会发生学习的不全面的现象。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重点方面的知识就可以了,但其实面对这种可以进行大范围考察的题目,只进行重点方面的学习很有可以发生遗漏的情况,造成考的物质或化学方程式考生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情况。

(三)学生进行有机推断解答时的误区。高考是理综是三门科目同时进行考试,共用时间。如何合理的进行时间的分配就显得十分重要。很多人会选择先把最难的物理进行解答,之后在进行化学和生物的解答。但是在做完专业性较强的物理之后,很多人都会陷入紧张的情绪之中,之后在进行化学的解答就会比较浮躁。而在进行阅卷的过程中,学生因为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而造成的失分现象也比较严重。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学生因为对时间安排的不合理,而造成答题时的漏洞。化学是一项要求较高的学科,如果因为时间的紧张,而出现了因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错误而造成的失分情况就得不偿失了。

二、高中化学有机推断的解题方法

(一)注意知识的积累和归纳。化学知识的学习是多要在平时之中进行积累的。尤其是像有机推断这种考察的知识面广,运用灵活的题目。就更需要在平时化学的课程上多注意知识的积累,对那些基础性的知识,例如有机物的分类、物质的名称、物理性质、不同有机物的反应特点等。而且在学习的时候,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将一些有规律可循的进行归纳,这样不仅便于记忆,在进行做题的时候还可以合理的进行对比,快速找出最后合适的物质。同时在平时做题的时候,也要对检查出来的自己掌握不太熟练的知识和出错的部分进行积累,可以利用错题本等进行总结,经常翻阅,做到同样的错误不再犯。

(二)培養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知识的掌握能力并不相同,很多学生只是盲目照搬别人的学习经验,但却收效甚微。其实每个学生都应该通过一定量的解题训练,找出自己在有机推断题方面的弱项和强项,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如果在审题方面存在误区的话,就要大量的做题,找出题干方面隐藏的信息。如果解题速度不够快的话,就要长时间有针对性的做题,提供思维的敏捷程度。同样的,解题的思路,答题的规范性都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学生们需要的只是要能根据自己的不足进行训练,不能盲目的进行跟风学习。

(三)构建良好的思维模式。高考中的有机推断题,每年的试题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考察的范围都是高中三年所能接触到的知识点。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能在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构建良好的思维模式。这样在题型差不多相同的时候,看到同一道题时,不同学生的反应速度和答题速度就会相差很多。同时,构建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也能让学生合理的排除一些干扰项,正确的做出推断。而且因为题型的不同,可选择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区别。像顺推法、逆推法等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构建了良好的思维模式之后,也能很快的进行合理的选择。

三、总结

高考对于每个学生和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影响人生的大事。而且在高中三年的辛苦学习之后每个人都希望能有一个让人满意的成绩。但同时学习要注重学习方法,尤其是面对像高中化学有机推断这种专业性强、知识面广、分值高的题目的时候,怎样进行合理的学习,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就是对有机推断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初探,分析了其中的特点、误区和解题思路。希望能够为广大学生所用,让学生们知道自己学习方面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合理的进行改正,度过一个无悔的高中。

参考文献:

[1]韩精德.高考化学有机推断题的共性分析.《高中数理化》.2013年1期.

[2]郑晓华,衷明华.浅析广东高考化学有机推断题特点及解题技巧.《江西化工》.2014年2期.

篇2

一、掌握有机化学的发展趋势是进行教学的前提

当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做好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首先需要让学生对于高中化学有明确的认知理解。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实际发展。目前阶段的有机化学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提取时期、创立时期以及后期的发展阶段。提取时期主要是人们通过有机化学的知识对要去进行研究提取。创立时期主要指的是化合物的基本合成,比如乙酸和油脂等化合物的创立。后期发展是目前有机化学主要的发展趋势,以量子力学为基础构建现代结构理论体系,合成了较多复杂的天然物,以上这些就是有机化学的基本概述。

二、了解有机化学教学难点,强化知识点与高考命题特点的联系

现阶段化学教学课程标准与过去教学大纲之间的目标存在着相应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来把握教学的范围。比如现阶段化学教材中增加了“溴乙烷”而删减了“乙二醇、甲醛和乙二酸”等。

起初大多数学生在接触学习有机化学时,都表现了极高的兴趣。但是随着课程学习难度不断深入,大多学生会感受到有机反应方程式较为难写,在化学式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中表F能力较差,知识网络化的程度较差,知识迁移能力较差等情况。当前新课标理念下的理科综合卷中的有机化学部分仍旧对传统的有机化学热点内容较为关注,其中以社会生活、医药以及新材料等内容为教学背景材料,来综合考查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既测验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又能以实验题的内容标准来考察判断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探析

1.以教材内容为引导,落实化学教学的目标

目前高中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有效的教学框架栏目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引导。教材中的“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等栏目,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其实际作用,以此对学生开展积极性的引导。教材中所包含的此类知识点能够有效提升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性,为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空间,能够为学生创设更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教材中教学内容所包含的教学价值。

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回顾与总结”的内容,为学生梳理教学的主体以及知识内容的细节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思维探究,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完全自主化学习。教师再通过的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创设更为有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2.以课程标准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通过化学教材中所设置的“活动与探究”环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有机化学的教学成果。教材中的内容都是根据现阶段高中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内容难易度都有明确的层次划分,教师要在有机化学的理论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提升。比如在验证该反应为取代反应的实验中,严重卤代烃中的卤素,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以及实验试剂,让学生进行试剂添加观察相关的实验现象,从而得出有效实验证明。

3.建立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有机化学的知识价值进行深度探究,逐步辅助形成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教学卤代烃时,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比如溴乙烷在NaOH溶液中进行充分的水解过程。教师在探究性实验开始之前为学生提出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如果在实验中没有各类添加试剂,能够判断出溴乙烷在加热过程中在NaOH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情况吗?让学生在预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水解现象进行自主探究,以此来提升高中生的创新探究性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素养,从而有效提升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有机化学已经与多个学科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机化学与生活中各类实际应用较为明显,所以当前加强有机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喜有.高中化学教学中优化有机化学教学方法[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12):9.

[2]刘璐.浅谈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4(6):36-36.

篇3

针对我省新高考“3+2方案”,加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确保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争取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充分利用化学学科教研基地,加强基地的校本课程研究,用多种方式培养基地化学教师队伍,提升基地化学教研组的教研教学水平。加强课题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中从实施、评价和教学技术等方面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专项性的课题研究。加强青年化学教师培养工作,重点抓好青化会活动,积极开展理论学习、业务学习,现代教学技术学习等,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做好20xx年省初中化学竞赛和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参赛组织工作。充分利用“化学工作室”(原化学教师电脑沙龙)良好的基础条件,加强“使用先进教学媒体,利用丰富网上资源,优化化学教学过程”的专题研究,办好化学教师自己的网页。

具体工作分述如下:

一、新课程试验

1、新学期前,用专家讲学、研究课、专家、教师和学生共同评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新一轮培训工作。

2、继续进行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试验。

实施方面,继续加强教材教法和课堂教学研究,总结一年来新课程实施的经验与成绩,把教师的研究成果汇编成专著。

评价方面,扩大“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过程记录研究”的研究队伍,加强化学学习的过程评价;做好今年《化学考试说明》的使用与研讨工作,搞好初中化学学习的终结评价,为今年化学课程改革划上圆满的句号,也为明年的课改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3、成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组”,用多种形式定期组织学习活动,研究“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4、2月底或3月初,组织化学教学研究人员等,参加省学会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活动;4月份,对XXX市武进、金坛地区进行新课程调研。

二、常规工作

1、初三年级

(1)利用本学年第一学期的期终化学教学调查测试题,认真做好初三化学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在开学初进行一次教学质量分析。

(2)由初三年级“中心教研组”牵头,以“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学习研究组”为骨干,利用专题讲座、研究课、研讨会、“教研沙龙”研讨活动等形式,分“常见的酸碱盐”、“食品中的有机物”、“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复习”等若干专题,每月进行1~2次

教研活动。力争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能落实到化学课堂教学实际中去。

2、高一年级

(1)开学前进行20xx学年第一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结果分析,认真总结高一化学教学情况,提出教学建议,作为新学期教学工作的参考。

(2)由高一年级“化学教研中心组”负责,在2~5月份,以“元素周期律”和“硫及其化合物”等为课题,开研究课2~3节。

(3)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研究。进行1~2次研讨活动。

3、高二年级

(1)开学前进行20xx学年第一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结果分析,认真总结高二化学教学情况,提出教学建议,作为新学期教学工作的参考。

(2)由高二年级“化学教研中心组”负责,在2~5月份,以“有机物”等为课题,开研究课2~3节。

(3)以“化学选修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为课题。进行2次专题研究活动。

4、高三年级

(1)开学前进行20xx学年第一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结果分析,认真总结高三化学教学情况,提出教学建议,作为新学期教学工作的参考。

(2)3月份,进行“20xx年高考化学考试说明”的学习与研究,召开专题研讨会。

(3)4月份,在省奔牛高中召开本学期的“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研讨会”,对“一模”做仔细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为第二轮复习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4)5月份,对“二模”进行专题研究。

(5)由高三年级“化学教研中心组”负责,针对各个阶段的主要研究任务,开研究课2~3节。

三、课题研究

1、围绕初中新课程改革,在国家课标组的直接指导和华师大科研处的领导下,展开一个有系统、系列化、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网络。

2、在南师大的“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组的领导下,成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策略研究”子课题组,正式启动研究工作。

3、围绕高中新课程改革,积极寻找研究课题,尽早组织研究队伍,展开专题研究。

4、开展“XXX市市中学青年化学教师现状分析及其发展策略”课题的调查研究,寻找较高层次的挂钩单位,正式启动研究课题。

四、学科竞赛

1、3~4月份,认真做好江苏省20xx年初中学生化学竞赛的组织参赛工作。

2、5月份前,认真做好20xx年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准备工作。5月份,做好20xx年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组织工作。

五、基地建设

1、加强学科基地化学组的教研力度,省常中、一中、三中、田中和新桥中学重点开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近5年化学高考试题走向研究”。以加强教学研究为策略,课堂教学提效为重点议题,提高教学质量,争取高考好成绩。

2、XXX市一中、三中、田中、实验初中、十五中和新桥中学将与教研室一起,共同进行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研究。基地学校要通过研究,积累课改经验,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

3、加强化学学科基地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进行听课、座谈,交流理论学习体会。组织外出参观学习。

六、师资培训

1、开学初,各年级以“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与评价”和“本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分析”为重点,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活动。

2、加强青年化学教师培养工作,重点抓好青化会活动。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业务学习,现代教学技术学习,课堂教学研究,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青年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3、以“化学工作室”为基本力量,平均每月组织1~2次电脑使用技术和网络资源利用技术的学习活动。维护与完善化学教学资源库;创建有

XXX市市化学教研特色的“XXX市化学教研”、“化学新课程试验”和“XXX市市化学工作室”

高中化学教师工作计划

【教学目标】

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4、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1、有机化学有关烃类物质的知识;

2、有机化学有关烃的衍生物的知识;

3、有机化学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4、有关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知识

;

5、有关合成材料的知识

;

6、常见有机物的实验室法、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设计与改进;

7、有机化学基本计算

【教学重点】

1、有机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

2、各类有机反应的特点的理解

3、有机化学实验设计与改进的基本思路;

4、有机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有机化学概念,使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化;

2、揭示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

3、有机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4、有机化学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及解题思路的清晰、准确性。

【教学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

2、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启迪为主线

3、以学生自学、思考为重点

4、以现代化工具手段

5、以“活”、“新”为原则

6、以“激发兴趣”、“熟练掌握”、“形成系统”、“灵活运用”为目的。

【课时计划】

第五单元

烃……………………………………………………9课时

第六单元

烃的衍生物…………………………………………12课时

期中复习及考试……………………………………………………3课时

第七单元

糖类、油脂、蛋白质………………………………3课时

第八单元

合成材料……………………………………………3课时

会考复习及考试……………………………………………………24课时

高中化学教师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新课程下的化学高考做准备。

二、具体工作和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学理念

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研究新课标,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提倡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地转变,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改变备课方式,提高备课质量

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与要求,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尽可能做到每节课后要反思教学过程。

三、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对自己的要求:

1、授课要求

(1)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新知识的引入

新知识的引入是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的过程。在新知识引入中既应重视与旧知识的联系,又应创设有利于迁移的情景,因此能否讲好引入是讲好新课的一个关键。

(2)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树立化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化学活动的教学的观念。

(3)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化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的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化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策略。

另外,通过课题研究和学生动手实验,学生不断提高了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猜测力,同时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4)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四、进度安排:

日期

教学内容

完成情况

1

9.3—9.9

引言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2

9.10—9.16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2、3

3

9.17—9.23

物质分类1、2

4

9.24—9.30

离子反应

1(运动会)

5

10.1—10.7

(国庆)

6

10.8—10.14

离子反应2氧化还原反应1

7

10.15—10.21

氧化还原反应2第二单元小结测试

8

10.22—10.28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1、2

9

10.29—11.4

物质的量小结

10

11.5—11.11

期中复习

11

11.12—11.18

期中考试

12

11.19—11.25

金属的化学性质1、2

13

11.26—12.2

金属的化学性质3、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1

14

12.3—12.9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2、3

15

12.10—12.16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1单元小结

16

12.17—12.23

无机非金属材料-硅1、2

17

12.24—12.30

(元旦)

18

1.1—1.7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1、2

19

1.8—1.14

硫和氮的氧化物1、2

20

1.15—1.21

硝酸

硫酸1、2、3

篇4

一、教学目的上的变化,让教师目标明确

教学为了什么?原则上当然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更富有知识、更聪明、更高尚、更有价值。这就是教师眼中的教学目的。然而,在传统的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以知识的传承与获取为目的的,对知识的追求是教师和学生直接的意愿,“更聪明、更高尚、更有价值”可能是知识无法衡量的美好愿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强调“双基”,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实到实处。有效教学彻底扭转了教师在教学实施中的固有地位与作用,为“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找到了出路和切入点。

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的时候,教师要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是: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和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学生通过对于知识的学习会掌握将有机物从结构上分类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但是在新课改中,教师要更加注重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目标上不难看出,新课改中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锻炼,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方式上的变化,让学生积极参与

相对于传统注入式教学而言,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实践需要改变固化的教学观念使之解冻,这样教学活动才能够得以进化。对于传统教学的传授法,人们早已产生疑惑,充分注意到传授法在较高效率地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牺牲了学生的智力、个性发展以及主体性的培育。新课改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探究,这种人人参与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随之而来的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先学后教当堂练习、师生互动都是很好的选择,这些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亲历了学习过程,感受到了知识习得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写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这几种基本反应类型,让学生去思考:以上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探究,学生会总结出: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类来区分。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Fe2O3+3CO2Fe+3CO2,CH4+2O2CO2+2H2O两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学生经过自主思考或者是合作探究会发现他们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引入“氧化还原反应”。教师可以继续给学生写出几个化学方程式,让学生去思考他们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学习,一步步地走向了知识殿堂的顶端,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了解了知识的本质。对于知识的认识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改形势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强,学生真正地有了主人翁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思维上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权威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与学生一样,成为对话者,不同只在于教师安排“学习活动”,艺术地控制着教学过程,统治学生的权力在理论上被剥夺了。教师不再是权威者,而是和学生平等的对话和讨论,共同学习。这需要教师从思想上发生转变。有些教师可能会想这样是不是对教师作用的贬低呢?当然不是。应该说,参与互动式教学在技术难度上远远超过了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教师的作用更为重大。参与互动式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提高了,它不赋予教师法定的威严,但并不排斥教师因可爱、可敬而自然赢得的爱戴与尊敬。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醛》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探讨乙醛的结构和性质,让学生认识乙醛的结构,从其结构初步认识乙醛的性质。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和点拨学生,乙醛分子结构中含有两类不同位置的氢原子,他们在核磁共振氢谱中会产生什么?峰的面积与氢原子数的关系是怎样的?峰面积较大是什么原子,反之呢?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去分析―CHO的结构。通过学生的一点点地分析和探究,学生就学到了相关的化学知识,明白了乙醛分子中的醛基对乙醛的主要化学性质起决定作用。这样教学的变化需要教师思维上先发生变化,只有教师的思想变了,才会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总之,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学适应信息时代的精神,它绝不仅仅是某一种教学艺术的复兴与改良,而是教学活动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变化。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思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思维和思想的深处,教师可以发现,新课改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简单变革,而是彻头彻尾的批判。从新课改教学中,教师又一次看到教学要素的重构,但是这一次重构不同于以往。真正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篇5

化学实验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与关键。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能至关重要。

1.重视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兴趣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家庭小实验。家庭实验基于课本,源于生活,就地取材,灵活方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尽情发挥,大胆探索,在实验的设计、准备,操作、改进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知识与创造技能。如高中第二册中测定各类溶液的PH值,改变花的颜色,用铜片和铝片在一片橘子上做一个原电池,用牙签、橡皮泥、粘土自制烷烃的分子模型,自造甜酒酿等。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的延伸与补充,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操作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均大有好处。

2.重视实验操作的基础

实验试题设计有不少内容来自于基础,考查要点相当明确。因此,教师就必须把学生实验技能训练贯穿于平时的实验教学全过程,重视演示操作,不能认为可有可无,尤其要对一些学生平时最易忽视又看似简单的基本操作。应该使学生树立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进而培养成一种科学精神。

3.在实验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

许多化学实验现象很复杂,如果只是笼统的要学生看实验,而不引导学生有方向、有目的性地观察,学生可能将次要的、非本质的现象当成主要的、本质的现象,或是掩盖了某些现象,或是实验现象不易被发现,甚至作出了错误的观察结果。因此,对一个将要进行的实验,应当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并从中设法抓住最主要的观察内容,应当让学生熟悉这些化学实验基本观察范围,并在此范围内选择重点观察现象。

4.应重视实验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中有许多知识要点,可以进行归纳比较,形成发散性思维。例如在进行有机化学总复习时,可以进行如下的归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各类有机物实验条件不太明了,可进行归类。这样对养成学生总结、归纳性思维有较大的帮助。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是高中学生实验中一个比较典型且重要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因素、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各种错误操作所引起的误差,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首先要重视化学用语的复习,进行强化训练,例如正确书写分子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等。其次应指导如何用文字表达,老师要严格要求,不断创设书面表达的情境,在培养口头表达的基础上,培养书面表达,注意实验简答题的严密性,逻辑性,做到文字条理明确,切合知识理论,用语规范、简炼。正确地把握实际要领。最大限度地完成必要的解答。

再次应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实际教学中常常运用分析、比较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方法,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指导学生科学地审题,注意题中的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切中要害,以解决实验题中的疑难。

6.利用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善于挖掘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素材,鼓励学生对这类实验大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生对排水测气一法不太甚了解,老师可利用下列仪器:广口瓶、导管、量筒等组装成一整套装置并加以演示,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并启发学生导管的长短及水的量对实验造成的误差,培养求是精神。乙酸乙酯等好多有机物难溶于水,而且这类物质发生反应时,现象不很明显。如何解决呢?为了验证它们的性质,可以设计成如下: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通过变成红色说明碳酸钠溶液呈现碱性,在不摇动的情况下向碳酸钠溶液中先后加入一定量的石蕊试液及乙酸乙酯,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三色杯现象。紧接着做酯的水解实验,可以在酯中加入一种可溶于酯而不溶于水的着色剂,例如油漆颜料,加热后让其水解,会看到分层现象越来越不明显,直至消失。这样从感性上认识到了酯的化学性质。再如象产生倒吸现象、尾气处理、除杂与干燥等,都可以通过改进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7.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发现矛盾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认真钻研问题和积极的思维,并运用已学过的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实验事实提出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认真分析,主动寻找答案。这样,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基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培养学生的实验综合应用能力

高考化学有实验习题,它能从中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发掘新的理念,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回顾高考历史发展,化学实验题型也趋于合理完善。例如实验原理题,要求学生从实验装置、反应条件、现象及有关数据,根据中学化学实验原理、仪器及药品,综合有关化学知识,进行说理分析推断,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再如化学实验报告,是记录、分析化学实验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验方案,往往包括实验名称、目的、步骤及结论等,并对有关现象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

总之,我们要重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等。

篇6

二、控制问题难度,合理设置引导问题

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时,引导性问题的设置是关键,如何选取难度合适,针对性较强的引导性问题是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许多教师在进行问题引导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经验,所设置的引导性问题要么过难要么过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性问题并没有起到引导的作用,并没有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反而无形中为学生构建了一道障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非但没有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时,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情况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去制定合适的引导性问题,问题的难度既不能够过难也不能够过易,最好要落在最近发展区。例如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材中《硫酸、硝酸和盐酸》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引导性问题“硫酸、硝酸和盐酸是我们常说的三大强酸,它们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似的性质,又有那些不同的性质?”,通过引导性问题,引入新课程的教学。

三、以问题为中心,采取设疑解疑模式

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在进行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做到以问题为中心,采取设疑解疑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设置与解决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知识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设计相应的导引问题,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而言,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采用并列式或者是递进式的问题串,以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高中化学成绩的长久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中《氯水》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中心,设置问题串如“新制氯水的成分是什么?氯水见光分解,氯水中什么物质可以分解放出氧气?为什么?当氯水放在强光下长时间放置时,氯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组成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氯水这一章节的知识学习。

四、设置总结问题,巩固知识网络结构

篇7

一、 重视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新课的导入虽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它正如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一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起着新旧课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力。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所以,教师应运用最新的教学策略,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和筹划,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产生想学、好学的心理,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时,为了同学们能重视并学好这一课,我用幻灯片出示了了几张附近省市煤矿瓦斯爆炸致死致残的惨烈图片,马上就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学生热烈的探讨瓦斯的成分,急切的想知道甲烷的结构和性质,如何才能防止瓦斯爆炸。就这样,非常容易搜集的几张图片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又如在学习《盐的水解》这节课时,如果我们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学生一听就觉得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个概念,接下来就可能提不起学习的热情,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肯定会产生厌学情绪。相反,我们如果能把引课设置好结果就不一样了。我是这样设置的:老师有一件事情需要大家帮忙,我拿出了同浓度、同体积的氯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请大家帮忙测四种盐溶液的PH值。同学们一听老师老师要他们帮忙,从心里马上就接受了,并且通过讨论用正确的方式测出了四种盐溶液的PH值。通过结果大家发现同浓度、同体积的盐溶液中氯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显中性,醋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铵溶液显酸性。我及时发问同浓度、同体积的四种盐溶液,酸碱性为什么不同哪?学生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然后一起看老师,我顺势说那时因为某些离子发生了水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盐类的水解。这其实就是实验引入法和设问引入法的综合应用,。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障碍,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用设问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二、教给方法,化难为简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中化学知识点多、综合性强,需要大量的记忆,但普通高中的学生不光基础知识差而且学习也不够刻苦,所以面对越来越多的应该记忆的知识慢慢的就把自己的三分热血給耗没了,又放弃了。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多总结、多整理,教给记忆方法,化难为简。我在这里举几个能够做到简单记忆的例子。

1、谐音记忆

化学反应与能量中涉及到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这就要用到原电池和电解池,而原电池和电解池的考察点主要是电极反应的书写及反应类型。原电池涉及到常见的化学电源,电解池有多种应用,而且还容易混,每年学到这都是个垲。我提倡大家这样记忆:原电池分正负,电解池分阴阳,原电池中“伏只羊”,电解池中“羊两只”。解释就是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解池中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学生把这六个字记住不但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正确书写电极反应,而且还能顺利判断出原电池中、电解池中的电子流向、电流方向、阴阳离子走向等。

2、 关键字记忆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理论之一,在离子共存、原电池、电解池、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我发现学生对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这两条线总记混,一用就用错。我是这样帮大家整理的:升失氧,降得还。只挑关键字记忆,可以把难度降低,而且永远不会忘。

3、 对比法记忆

对比记忆 ,是对所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对比的方法加以记忆。在高中化学中仔细总结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是有机化学里两个重要的反应类型。取代反应是指有机物分子中的一个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加成反应是指有机物分子中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物质的反应。但学生在做有机推断题等题时很难准确判断谁是取代谁是加成,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存在困难。但如果采用对比记忆法就清晰多了,那就是取代反应“有上有下”,加成反应“只上不下”。

三、边讲边练,及时反馈

普通高中的学生一节课接受能力有限,如果一节课都在分析讲解知识点肯定会出现“过饱和状态”。而且老师讲再多是老师的,老师上课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所以认为要边讲边练,及时反馈。当然,也并不是说讲完一个知识点就做一道题,举一些常见的例子也可以。例如盐类水解的规律是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规律总结出来之后为了将其转化为能力就要趁热打铁巩固一下。如下列盐的水溶液显中性的是_,显酸性的是_,显碱性的是_。

① (NH4)2SO4 ② FeCl3 ③ NaCl

④ K2SO4 ⑤ NaHCO3

通过简单的练习,既运用了盐类水解的规律,又进行了盐类水解规律的再次记忆。

又如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对于同一个反应,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其数值可能不同,但意义是相同的。而且对于反应:mA(g)+ nB(g)= pC(g)+ qD(g),有v(A) :v(B) :v(C) :v(D) = m :n :p :q。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而且会用表达式和关系式做题,我在上课时及时出示了一道题:4mol A气体和2mol B气体在2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A(g) + B (g)=2C(g),经2s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求:

(1)用物质C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

(2)用物质B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

(3) 2s时物质A的浓度是多少?

答案 (1)0.3mol/(L·s); (2)0.15mol/(L·s); (3)1.4mol/L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确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来确定。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方法是吸引不住他们的。吸引不住他们,他们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和希望,就会又把学习放弃了,这不又形成恶性循环了吗?以上就是我通过平时教学总结的提高普通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而且对于我们的学生还是很实用的。真心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03

你喜欢化学吗?如果你是一名从事化学教育的工作者,你用这个问题去问你的学生,你是不是觉得学生的回答越来越让你失望了呢?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不断地向前推进,高中化学课程的功能正在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快乐的生活、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以教为主的思想还在严重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变。这导致了化学教学活动中本来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体验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得不到落实,使得学生被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安排给边缘化了,学习中的过程体验也就荡然无存,使得现在的学生不太喜欢化学学科,其内在的是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无学科味道。他们急切地需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但他们的需求在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缺乏学习化学的兴趣,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这严重地阻碍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体验,并让学生喜欢上化学,师生共同品味化学学科独特的学科味道,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体验学习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过程体验的指导理论——体验学习理论

教育领域的学习理论有多种,比如认知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体验学习理论等。体验学习理论是1984年美国人大卫·科尔伯提出的。这一理论建立在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莱文的社会哲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等理论的基础之上;强调学习过程中体验的核心角色和情感成分对学习的作用,旨在用“体验”这个词来区分体验学习理论和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体验学习模型——“体验学习圈”(见下图)。体验学习圈模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分别是: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实践(积极尝试),这四个步骤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循环。

由此可见,注重过程体验这一教学行为的指导理论就是体验学习理论。

著名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学习理论就满足了人的这种需要。在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该理论组织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受、处理、贮存、应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体验学习理论最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过程体验中化学学科味道的呈现——学生喜欢化学的源泉

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教过的学生里,有多少学生在做与化学密切相关的工作?如果答案是几乎没有,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你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化学学科的味道或者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地呈现出来,没有让你的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化学。

什么是化学学科味道呢?化学学科味道就是指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探索物质的性质,促进理论的发展。化学实验的探究是化学学科的最大的味道,也即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

化学物质是成千上万的,化学现象和性质也是非常复杂的,遇到了具体的化学问题如何解决?用什么方法解决?如何呈现出解决的方案?这就是化学学科的又一学科味道,即化学的思维、语言和方法。比如在课堂上问学生:金属镁的熔点为什么比铝低?较多的学生会回答:因为镁比铝活泼。“熔点低”是物理性质,“活泼”是化学性质,这两者是根本不能用来解释的。这种答案反映出在这样类似的问题上,较多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用化学思维来回答问题的思维习惯。在化学学科中,有一些很重要的化学思维,如:结构决定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性质决定现象、性质决定用途、性质决定存在。也就是说解释性质要从结构入手,解释现象、用途、存在等要从性质入手。由此可见,金属镁的熔点比铝低的原因是:Mg的半径比Al大,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子数Mg比Al少,金属键Mg比Al弱。

在纷繁的物质化学性质中,用化学学科语言将其呈现出来是一种抽象的美,比如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如何看待化学学科关系到化学学科的是否可持续发展,化学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曾经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但现在的社会上出现的与化学有关的种种现象:毒生姜、塑化剂、镉大米……化学学科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这也是化学学科味道之一。

化学学科的味道,主要体现在化学实验(探究)、化学的思维、语言和方法以及化学学科的价值取向。上化学课,就得上出化学课的味道,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着过程,品味着化学学科的味道,慢慢地从内心喜欢上化学。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体验、品味化学学科味道的具体应用

1. 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体验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课程的内容,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更是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养成不唯书、不唯上、不依赖任何权威的良好习惯。强调化学实验,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了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学生才会对什么是科学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所以在化学教学的课堂上大胆地让学生亲自完成可控条件下的探索实验是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让学生品味化学学科味道的重要方法。现举例说明:

在完成苏教版《化学1》有关硝酸的内容教学后,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教师:展示一瓶无标签的未知溶液(溶质只有一种),设计实验证明该溶液是否为KNO3溶液。写出需要的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

学生:分组相互讨论后得出方案:先焰色反应检验是否有K+,再检验NO3-。

老师:检查各组方案,目的确保实验安全。

学生:进行实验并进行反思、操作的改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案。

师生:将完整的正确实验方案和步骤齐声朗读一遍,共同品味化学学科味道。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对硝酸根离子的检验一定会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学习的过程,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和品味到了化学学科的味道。

再比如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

教师:给出右图实验装置图和相关物质的信息(熔沸点、溶解性)。

学生:动手做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完成实验后反思。

师生:共同评价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大概内容见下):

(1)暴沸的问题;

(2)滴加药品的最佳顺序的问题;

(3)倒吸的问题;

(4)温度控制的问题;

(5)饱和碳酸钠的作用问题。

除了通过实验操作这个真实的环境使学生进行操作体验外,还可以创设模拟的环境让学生体验。比如有机物中的同分异构体问题、尤其是有机物分子共线共面的问题。让学生搭建有机物分子的球棍模型,在搭建的过程中体验单键是可以旋转的、双键是不可以旋转的等重要的空间知识。通过这种模拟的体验,抽象的事物就有了具体的感觉,纸面上的平面结构就能与实践体验过程的立体结构对应起来了,处理有机物线面问题就很容易了。

2. 注重学生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表述体验

化学学科有着独特的化学思维和方法以及化学用语,用化学语言将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正确有序地呈现出来是很重要的学习体验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这样表述或文字表达的机会,因为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也是对化学问题体验后的思考,是内心活动,也是一种思想层面的体验过程。规范正确地使用化学用语也能呈现出化学学科的味道。

比如:

教师:水为什么比甲烷稳定?

学生:因为水中含有氢键。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这里隐含着稳定性、氢键、共价键的强弱、化学性质等化学用语,对这些化学用语必须熟悉并能够正确理解相互关系才能正确地回答出这个问题。氢键的存在影响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溶解性等,对于水中氢键存在于分子间,分子内是H—O共价键。物质稳定性是指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物质的结构尤其是化学键的强弱密切相关。所以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因为氧原子半径比碳原子半径小,H—O共价键比C—H共价键的键长短,更牢固,所以水比甲烷稳定。

化学用语固然很重要,但在化学学科中对化学问题表述时融合化学用语的修饰语也非常重要。

教师:设计实验检验CH3CH2Br中的溴原子。将步骤用文字表达出来。

学生:①用试管取少量的CH3CH2Br,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

②加热,充分反应;冷却;

③滴加过量稀HNO3使溶液呈酸性,再加AgNO3溶液;

④若产生浅黄色沉淀,说明存在溴原子。

以上加着重号的文字中“少量”的表述是体现学生在实验中使用药品的节约意识,“过量”的表述是体现学生在实际操作实验中的量的意识问题。通过在课堂上的活动探究的体验以及表述的体验,学生明白了实验方案表述的主要化学思路:先操作,再现象,最后结论。

对化学问题的表述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像的。建立图像模型可以很直观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在复习电化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展示左图,要求学生在图上标出电极名称、电子、离子、电流迁移方向。学生相互之间讨论得出右图的结果。

最终的这幅图是由学生参与,通过讨论得出的,它系统的梳理了电化学的基本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通过对图像的描画,表面上是对知识的体验,其实是对学习方法的体验: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3. 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体验

化学作为自然学科,其功能就是让人们能舒适、健康、快乐地生活。所以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这一点,并且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明显的体现。在教学设计准备之前,就应该思考哪些教学内容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能不能引入教学过程中?材料如何去寻找?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最合适的?

比如:在设计分散系、胶体等内容的教学的时候,雾霾和PM2.5是一个绝对不能回避的问题。什么是雾?什么是霾?雾霾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是PM2.5?PM2.5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是气溶胶吗?将这些问题合适安排在教学环节中,使学生能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化学问题!

在复习有机物的性质的时候,可以叫学生从家里寻找带有化学名称或结构的有机物的图片来课堂展示。再此基础上开展对有机物性质的复习。可能有如下的图片:

针对上面的有机物(常见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硝苯地平片)的结构,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含有的官能团有哪些?

(2)能否与NaOH溶液反应?

(3)能否与盐酸反应?

(4)能否与H2、Br2反应?

(5)能否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应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难忘的化学学习体验,就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里,用自己的亲历感悟化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课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

4. 注重化学学科价值观的呈现

化学学科价值观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探索科研精神、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等,这些价值观对于培养成功的化学家是很重要的,但培养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化学家才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对化学学科本身的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可以造福人类社会、坏的一面可以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无尽的痛苦。所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这方面的观点必须明确:支持、赞扬为人类的健康发展进行的科学研究;鄙视利用化学知识损害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行为。

总之,注重课堂上的体验就是由“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由“课程是知识”转向“课程是经验”,就是将教师精心设计掉的体验过程或者说是经历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有亲身体验的权利,“体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参与知识构建的完整过程,成为学习主人,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在体验的学习过程中,享受化学学科的味道,从内心深处喜欢上化学。敢于转变教学观念,让体验始终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够让课堂高效,才能够改变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篇9

1 支架式教学理论基础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铺开,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来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在学生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会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供合适的支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内化新的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学生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持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2 支架式教学实践探索

支架式教学促使教师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教师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设立问题支架,让学生在问题阶梯中步步深入,不仅能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还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分类、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到高二必修4中有机物时,由于高一教材中对有机物的内容教学要求比较低,当高二讲到这一部分内容,特别是讲到重要的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时,很多学生感觉知识很零散,涉及的内容多,做题目时感到很茫然,无从下手,很难形成整体的印象。因此,我按照以下步骤,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式支架,使学生对有机物的有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2.1 搭脚手架

在讲述重要的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时,我引导学生复习:我们学过的有机物有哪些?各自的官能团是什么?有机物的性质与官能团有什么关系?紧紧抓住官能团的变化,来分析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变化,使学生的头脑中先对有机物之间的转化有简单的回顾和初步的印象。

2.2 进入情境

我先以一道题目入手,围绕题目,分析哪些物质能够水解,且水解产物之一可以连续氧化,各物质的类别是什么,A和C碳原子数有什么关系。

分析各物质的类别

X属于 A属于 B属于 C属于

2.3 独立探索

复习学过的主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引导学生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研究:先研究主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再研究关键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最后研究重要有机物之间转化关系,在研究重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时,让学生动手写出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归纳总结官能团变化以及反应类型。通过以上研究,学生对重要的有机物之间转化关系有了清晰的印象,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实现以下转化关系的途径和反应类型。1)从溴乙烷到乙酸乙酯2)从溴乙烷到二溴乙烷3)从溴乙烷到乙二醇4)从溴乙烷到乙二酸乙二酯。通过以上练习,让学生归纳总结如何从单官能团转化到双官能团,如何从知识网络中提取解题的相关信息。通过对问题的层层深入,对重要的有机物之间转化的反应类型以及转化的途径都有了更加完整深入的理解,从而形成知识网络图。

重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4 协作学习

化学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应是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建构、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的过程。通过对例题中的转化关系的分析,反应类型以及各物质的类别的判断,学生已经对有机推断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在例题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变化,让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写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并写出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变化1:X的分子式为C3H6O2,可不可能?

变化2:X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变化3:X的分子式为C10H20O2

A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通过一题多变,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在做有机推断题时,抓住有机物之间转化过程中的官能团变化以及反应类型,学会从特殊的化学性质入手,再通过以下两道题目,进一步学会从特殊的分子式入手,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变化4:X的分子式为C4H4O4

变化5:X的分子式为C14H12O2

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暂时的管理者,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一直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步步展开,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搭建了“支架”。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应逐步地将学习的控制权移交给学生。

2.5 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做到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评价重点是:是否弄清了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路线及反应类型和化学方程式,能不能学会从特殊的分子式或特殊的性质入手,推断出各自的结构简式。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小组评价重点是,参与交流和讨论的热情是否高涨,是否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自己是如何吸收他人有价值的观点的。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强化练习来检测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重要的是有没有掌握做有机推断题和有机合成题的方法。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不仅完成了对有机物之间转化的意义建构,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网络,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分类、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同时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支架式教学的反思

“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支架应该是动态的,教师应该随着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而逐渐撤去支架,将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生,让学生不断地缩短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因此,支架式教学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准确把握支架的内涵

教师提供的帮助必须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这是支架的“放置”的地点问题。支架的出现不但要把握时机,还要设置恰到好处。其实支架有时仅仅就是一个暗示、一段话或一个简单的表格,只要我们设计得当。

第二,准确理解最近发展区理论

“支架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积极地建构知识过程,从而把学生的知识和智力从较低水平引导到较高的水平。

第三,灵活的应用

教学策略之间、支架类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界限。有时一个问题解决中会用到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支架式”教学通过搭建支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探索难度,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这种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能力发展作为教学的主线,实现了三维一体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一、课前要及时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二、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好的笔记是教科书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零碎、分散,所以,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外,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老师讲的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思路和疑难点,便于今后复习。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高中的化学方程式的掌握,不是背得愈多愈好,而是将它们分类,撑握每一类的反应原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推移到一般。

三、课后及时复习

一堂课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电影”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能加深理解,复习能巩固知识。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这样,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不留疑点,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础。复习时,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边理解书上的内容。复习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而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并进行重整,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所以,课后要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纳,这样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避免出现越学越乱的现象。比如学习了SO2的漂白性就跟氯水的漂白性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四、认真完成作业

练习是理解消化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练习要有针对性,不能搞题海战术,应以掌握基本方法和解题规律为目标。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一题多解和归纳总结,这样才能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如化学计算中常用的技巧法有:守恒法、关系式法、极值法、平均值法、估算法、差量法等。还有化学规范性表达也是应注意的细节。如化学方程式书写一定要配平、化学式一定要正确,酯化反应有水生成不能漏写,书写多元弱酸根水解反应时应分步、可逆,与用量、顺序、浓度、条件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要逐一看清,切不可下手就做;实验题应从操作、试剂、现象、结论四个方面完整解答;要辨析清楚填空题中对物质表述是填名称还是填符号、有机物是写分子式还是结构简式等。

五、重视化学实验

篇11

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当中,作为选修部分,通常只会出现一道有机化学推断题,且考查的知识点内容比较固定,包括以下几点:①有机反应类型的名称;②有机物结构当中的官能团及官能团名称;③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判定或者对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进行书写;④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述知识点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延伸,因此,要正确解析有机化学推断题,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从最基本的羟基、醛基和羧基等重点的官能团入手,掌握基本结构和性质关系,并从乙酸、乙醛、乙醇等典型代表物质引申出该类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从性质入手,逐步掌握官能团的引入、保护和移除,以及碳链增减知识,等等,从而利用这些综合知识对有机合成进行合理分析和正确认识,达到理清解题思路的目的。

二、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解题策略分析

(一)推断题知识点总结

首先要把握包括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芳香烃的各类烃,以及各类烃中碳碳键、碳氢键的主要性质和化学反应,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地结合类似原理对上述知识进行应用。其次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如乙醇、乙醛、苯酚)为例掌握化合物中官能团的运用,了解和把握主要官能团的化学反应和属性。再次通过以上各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最后综合运用各种化合物的不同属性,进行区分、鉴别、提炼和推理未知化学物质的结构,综合各种化合物的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相应化学结构简式的生成物。

(二)推断题考点透视

有机框图题是高考的常考题目,一般情况下占理科综合试卷的14-15分,判断反应类型的试题占3分;写出指定有机物中官能团及其名称占2分;按要求答出指定化学物质的同分异构体占3分;答出起始反应化学物的分子或者结构简式占3分;答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占3-4分。有机化学物质的推断题通常有下面几种类型:①由分子结构推断化学有机物;②由化学性质推断化学有机物;③由化学实验推断化学有机物;④运用计算推断化学有机物。

(三)推断题解题策略分析

化学有机物推断的解题思路分为顺延推导法、逆向递推和论证猜测法。顺延推导法根据题目所给条件顺序或层次为解题突破口,运用正向思维层层递进式分析推导,逐步得出结论。逆向推导法将最后的化学物质作为突破口,向上逐步推导,最后得出结论。逆向推导法是化学有机合成推断题中运用最普遍的方法。论证猜测法是依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大胆做出假设,然后运用归纳、猜测、选择等方法,确定合理的假设区间,最后得出结论。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得分,有必要将化学有机推断题中的热点和难点类型归纳总结出来。以醇为例,类型一通常为催化氧化反应,生成物是醛(或酮)和水,在这一类型的辨析过程中应注意如果B仍然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或与新制氢氧化铜试剂反应,则说明B一定是醛,而A则为伯醇,否则,说明B一定是酮,而A为仲醇。类型二是消去反应,在生成物中引入不饱和碳碳双键或者三键,消去一个羟基可以引入一个不饱和碳碳双键,消去两个羟基可以引入两个碳碳双键或者引入一个碳碳三键。类型三是酯化反应,生成物常见为链酯、环酯、聚链酯和水。这种类型中应当注意α―羟基羧酸化合反应产生六元环酯(分子间酯)或三元环酯(分子内酯):β―羟基羧酸化合反应产生八元环酯(分子间酯)或四元环酯(分子内酯)。

三、推断题中常见的突破口

在解析有机推断题时,需准确把握解题着眼点,根据有机物性质对官能团进行推断,由于有机物的官能团通常具备特征反应和特殊的化学性质,因此这些信息均能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例如发生银镜反应的通常都含有醛基,可与碳酸氢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则分子中含有羧基,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就一定是卤代烃或者醇。在解题过程中,反应条件也常作为解题突破口,如“光照”则发生取代反应,“NaOH醇溶液,加热”则是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浓硫酸,加热”可以是物质之间发生酯化反应,也可以是醇发生消去反应。还可根据相关数据对官能团的数量进行推断,例如:每1mol氢气的产生即对应2mol羟基,每2mol银的生成则对应1mol醛基,等等。此外,可利用化学产物对官能团的位置进行推断,例如在遇到能被氧化为羧酸或者醛的羟基一定处于链端,而能被氧化为酮的羟基则一定处于碳链中间,无法被氧化的羟基碳上一定没有氢原子存在,这些知识均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对理清解题思路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正确解有机推断题。综上所述,在解析有机化学推断题过程当中,需重视审题环节和分析题意环节,以反应物定量变化、官能团变化结合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寻找“题眼”作为突破口,根据题目给出的相关信息,理清解题思路,通过合理的推理演算实现解题突破。

参考文献:

[1]杨庆涛,徐以杰.有机推断题专项突破[J].新高考:理化生,2012,(4):26-29.

篇12

一、弹性调节难度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加强方法指导

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课堂、课后有分别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四、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使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按时按量的布置了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

五、实验教学有待加强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做好每个演示实验。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较周密,演示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甚至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以上是我进行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想法,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高中化学老师工作计划2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工作,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二、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高一年级3、4两个班,共有学生138人,班主任分别为李多宽和方跃老师。这两个班的学生全部是学校录取进校的普高新生和部分职高生,基础差、底子薄,想让他们对化学有兴趣并学好化学,以及明年选择理科,任务相当艰巨。因两个班为高一年级新生,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在增进了解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对化学的兴趣。对教师的亲近,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2、教学情况分析

对于高一新班,科任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他们明确知晓化学教师对他们的基本要求,知道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规定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特别是没有预习时是不允许进实验室进行学生实验的,没有理由是不能不交作业的,上课有问题只要举手示意就可以提问的等。要求学生准备好听课笔记,准备一本相关教辅书籍等。对化学特别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将会利用周六对其培训。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必修1内容,既有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内容,也有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识,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把握,更应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本期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审美情趣;通过化学绪言中化学史及第一章化学新能源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创新意识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针对高一新生求知欲望强烈的特点,要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祖国化学化工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2、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物质的量等量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辩证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碱金属、卤素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化学实验技能。

3、知识传授目标

本学期通过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和元素基础知识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这一基本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其次,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化学用语的使用。要通过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碱金属和卤素性质的实验深化对有关元素化合物及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四、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基本理论的重点是氧化还反应、离子反应及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特别是物质的量),要注重化学用语的应用,化学计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2)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是钠、过氧化钠及氯气的相关性质,氯气的制备,关键是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技能为一定量物质的量浓溶液的配制

2、教学难点

(1)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2)物质的量概念的建立及计算。

3、相互联系

本学期是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学期,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教师要协助班主任逐渐让学生从过分关怀的初中阶段改变过来,以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较快解决高中课时容量与难度比初中大,教师的教学节奏比初中会快,作业比初中多的现状,以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坚持按教学计划授课,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不随意拓宽教学内容。

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突出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的角色,要尽量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活动来寻求问题的解决。

2、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多与学生谈话,多了解学生对化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加强实验研究,重视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把实验作为探究知识、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建议学校开放实验室,作为科任教师可协助实验员开展对学生进行实验辅导。

4、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延伸课堂教学空间。

每周安排一次进教室答疑,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加强平时的复习巩固,加强平时考查,通过随堂复习、单元复习和阶段复习及不同层次的练习等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及时巩固和逐步系统化,在能力上得到提高。

不主张以多做练习的方式来提高解题技巧,而是要通过方法与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本位,要通过能力培养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利用周六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让对化学有兴趣并学有余力学生进行超前学习,本学期的目标是学完高一第一册教材,并通过辅助练习不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主张学生至少有一本化学教辅书,以弥补教材习题的不足;

主张学生订一份《中学生化学报》这类的报刊,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主张每周检查一次学生课堂笔记,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化学老师工作计划3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进行。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高一年级共有13个班,本学期初进行了文理分班,1、2、3班为文科班,其中3班为重点班。其他为理科班,其中6班为重点班,7、8为市重点班,其余均为普通班。学生已学习了一个学期的高中化学知识,逐渐适应了高中学习的学习,但学生基础比较普遍较差,这第一学期还需要强化基础教学有目的拓展化学知识学习,大量开展习题训练课,以期望能尽早进入高中学习状态。

2、教材分析:

必修2是主要是学习基本化学理论知识,包括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和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四章内容,第一章元素周期律统领整个高中化学知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查找工具,理解掌握元素周期表对学生学好化学至关重要,它是学习化学的基础。第二章是化学反应与能量,属于高中化学的基本理论,理科学生要特别在这里加大学习力度,打好基础,为高二学习选修4模块做好充分准备。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学好这里将来学习必修5有机化学基础就得心应手了。第四章是是化学学科与自然资源的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关注人文,关注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激发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1)建立基本的化学知识体系,认识更多的生产生活有机材料;(2)探究物质之间的反应,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3)了解工业生产及化学反应原理,懂得利用化学知识解释化工生产原理;(4)走进化学实验,体会化学实验思想和方法,注重实验操作的训练。

3、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初中化学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具体工作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此项工作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学生配套教辅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

(1)成立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习做好缺差辅导,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习不掉队,力争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全面通过。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2)定时与备课组内的老师进行交流,解决有关问题。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与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

(3)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高中化学老师工作计划4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建议》,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进行。在教学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课程观。

二、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学生

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为重点,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寓思想教育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深化教育改革。

2.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提倡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使教学工作课题化。教师要努力提高教科研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探讨科学合理、适应性强的实验方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开拓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备课活动中,要把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在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的确定、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单元的测试与评估、课内外辅导活动中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去思考设计。

3.做好调查研究,真正了解高一文、理科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认真研究学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分类指导,正确处理对不同类学校和不同类学生的`教学要求,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提倡向40分钟要质量,反对加班加点磨学生的低劣教学方法。

4.注重知识的落实,加强双基教学,加强平时的复习巩固,加强平时考查,通过随堂复习、单元复习和阶段复习及不同层次的练习等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及时巩固和逐步系统化,在能力上得到提高。

5.加强实验研究,重视实验教学,注重教师实验基本功培训,倡导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6.要发挥群体优势,发挥教研备课组的作用,依靠集体力量,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高中化学老师工作计划5一、有计划的安排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在开学之初,我高一备课组各成员将充分分析和总结上学期的学生情况,并要求各成员准备制定本学期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措施。同时,要求成员熟悉教材,并认真做一些习题,达到有所准备和有所储备。新学期开始,我们继续钻研教材和体会新课标的指导精神,并逐步了解、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备书本、备学生、备实际,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在备课组中发现、了解情况,并及时讨论和解决。

二、积极作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我高一备课组教师老中青结合,有经验又有热情。按照学校的要求,我们将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每次的学生作业、专题训练,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努力钻研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集体备课小组的作用,互相交流教学经验,集体研讨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最佳教学方法。

明确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做好课后反思工作,及时总结教学心得和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全体高一化学教师,团结合作,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

篇13

有机化学虽然在高中化学内容上占有重要比重,但有机化学并不难学习。学生只要掌握好一定的学习方法,认真学习并在解题过程中仔细认真,很容易得满分。而且有机化学与之前所学的化学知识关联性并不大,所有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只要学生认真学习,就可以改善目前的学习状况。下面是笔者在化学教学中总结的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1.1通过化学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学习化学的一个有趣之处就是化学有许多实验,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化学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机化学本身也有很多化学实验,如实验室制乙烯,实验室制甲烷,实验室蒸馏石油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有机化学的实验有很多会释放出有毒气体,可能对学生和教师的身体造成损伤,对环境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对实验进行控制,尽量避免由实验带来的不利影响。

1.2将有机化学带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机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有机知识讲给学生听,给予学生一种亲切感与熟悉感,由此增加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比如让学生查看衣服铭牌了解布料中有哪些有机物、生活中哪些物体是由有机物构成的、塑料分解原理等等。

1.3运用多媒体教学。现如今,国家对学生的教育愈发重视,教学设备也得到改进,几乎每个中学都配有多媒体设备。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在讲课过程中,配上视频教学、动画教学。采取视听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利用多媒体,可以扩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并不只是局限于书本表面上的知识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机化学的有些实验不方便教师直接演示,教师可以通过在网上查找相应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整个实验过程。当然教师也应该注意到使用多媒体的程度,不能让学生因此产生惰性,也不能让教师自身对多媒体产生过多依赖。

1.4学生参与有机化学教学。传统的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学习方式有其可取之处,但也有其不可取之处。只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如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将学生分组,一起讨论问题等等。在讲授同分异构体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出分子式,选不同的学生写出该分子的同分异构体,教师此时只需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正,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即可。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等。

2.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最初接触有机化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机化学枯燥难懂,但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中一个十分有规律的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定的章节后,可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在讲授完甲烷以后,让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甲烷的教学步骤,先讲出甲烷的分子结构,再讲出甲烷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总结出乙烯的组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及在工业上怎样制取等等。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3.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教师所讲内容需要教师仔细进行研究,根据课改要求及高考考点要求,认真备课,对学生讲出最有利学生学习的部分。因此学生不能避重就轻,忽视课堂的作用。有机化学内容较多,学生要认真做好笔记,教师在课堂中务必监督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光是课堂上的听讲远远不够,学生还应该经常拿出笔记巩固所学内容,自己多加思考,总结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教师在课堂中也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高学生注意力来提升课堂效率。

4.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内容

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夯实基础,不要好高骛远。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也不例外,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点格外多。学生必须清楚的知道每一个有机物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容易与哪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等。有机化学的主要基础就是记住官能团的性质,因为官能团的可以推断出物质能够发生哪些反应。只有理解了有机化学的基础内容后,才有可能做好后面的练习和考试。

5.总结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

有机化学中,有很多规律可言。尤其是在学习结构相似的有机物的时候,只需要掌握一个典型内容即可。比如在学习有机化学的加成反应时,学生在了解加成反应的定义:有机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之后,然后只需要通过了解乙烯与溴的反应模式,就可以很容易的推出氢气、水等与乙烯的反应方式。有机化学有许多规律可言,这是有机化学好学的一大重要原因,教师在课内外都需要帮助学生总结出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

6.寻找合适的记忆方法

有机化学的内容繁多且较为零散,也需要学生的大量记忆。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记忆,不模糊概念,需要一定的记忆方法。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前文已经提到过,结构相似的有机物往往具有相似的特点,在建立知识体系时,就需要学生将相似的内容总结放在一起记忆,减少记忆负担。另外也可采取有趣的记忆方式,趣味的记忆方式可以引起神经兴奋,达到记忆的最佳效果。趣味的记忆方式有浓缩记忆法、口诀记忆法、会意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等等。比如在有机溶剂中Br2、I2的溶解度增大,颜色加深,溴溶在有机溶剂中溶液显"橙红",碘溶在有机溶剂中溶液显"紫红"。所以可会意记作"溴橙碘黄水中藏,橙紫双红有机相。"